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城市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思想、妇女与家庭、社会与医疗、国家四个方面探讨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的研究,虽然已发表了不少值得借鉴的成果,不过由于资料的限制,这些研究尚有诸多需要再行商榷之处。本文在挖掘、整理大量报刊杂志、书籍、广告、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的思想基础、妇女和家庭对节育的态度、节育的医疗化、避孕药物的广告和销售,以及国民政府的生育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评估。在研究方法上,笔者主要采用思想史、社会性别史、政治史的不同视角,分析了妇女、家庭、社会、国家对生育节制的不同反应、态度、立场,以及国家和个人之间“生育权力”关系的重建。尤其笔者借鉴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典范,反映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在生儿育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及生育的医疗化、制度化对妇女身体和生育行为所造成的性别压力。
     本文力图揭示民国时期生育节制运动的思想基础、社会发展情形,及其对国家生育政策的影响,从而发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母性自决和家庭幸福为主要诉求的生育节制运动,经过三四十年代节育的医疗化、制度化的过程逐渐转变为改善人口素质、提高民族优生的医疗、政治手段。这必然导致近代医疗和国家权力对家庭生育空间的干涉和控制,妇女和家庭的生育行为完全服从于社会和国家的公共目的,国家和个人之间发生新的生命权力(bio—power)关系。结果,生育从“个人私事”转变为“国家公事”,妇女和家庭的“生育权”归属于国家。
The movement of birth control which my dissertation will research includes four aspects of thought, women and family, society and medical treatment, and nation. Though studies on the movement of birth control have a lot of scholar production used for reference, they are elementary because of limited materials. My dissertation will generally exam and value the settings of thought, the attitude to birth control of women and family, Medicalization of birth control, advertise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contraception drug, and birth policy of republican state on the basis of digging and settling of lots of newspapers, journals, books, advertisements and archives. As for my approaches, I mainly use different views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gender history and political history, then analysis the different reflection, attitude, position of women, family and society, and reconstruction of birth power between state and individual. Moreover, I will refer to the paradigm of gender history and reflect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women as birth subjectivity, and the gender presses which are brought to women's body and birth behavior because of medic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birth.
     Accordingly,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parts:
     Chapter one will introduce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review the scholar productions about the movement of birth control and explain the scope of study, the origin of materials and the approaches to study.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idea and behavior of birth control in transitional society in order to rectify the wrong ideas that China had ever no methods of birth control and the level of women's birth always remains the state of natural birth before western thought about birth control and contraception drug spread. Then intellectuals in China discussed the population issues and primarily introduce the knowledge of contraception under the promulgation of Malthusianism in the late Qing. This is the historical settings of birth control thought in China.
     Chapter three mainly narrates the formation of birth control in republic. After Mrs. Margaret Sanger came to China, the intelligentsia in China discuss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birth control and women's liberation, population control and nation's sanitation from four aspects: self-determination of motherhood, new morality of sexuality, population issues and the knowledge about prepotency. Especially those people, who insisted in birth control, related birth control with the four controversies, for example,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 national prepotency and being rich and strong to save the nation, then put forward the ideas about "prepotency to birth control" and "birth control to save the nation" . As a result, "prepotency to birth control" became the basis of birth policies of republican state.
     Chapter four exams the fall between the ideology of motherhood and experience of women's subject in order that we can realize the actual experience and feel of modern women in birth from the view of gender. Women gradually form the idea of "the power of self-determination in birth" and realize that it brings the affect to the behavior of birth under the voice of "birth control" and "self-determination of motherhood" . Furthermore, the dissertation also explain the attitude of the family in cities, the reasons to social economy of birth and concrete methods in birth control on the basis of materials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then explore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a about birth in cities' family and the purposes appear different tendencies.
     Chapter five mainly probes into the process of medical treatment of birth control. There emerged lots of organizations of birth control in republican. The organizations of birth control and the centers for birth control which the institutions of medical treatment everywhere set up were omnifarious. From then on the movement of birth control formally was brought into medical system and the scope of birth control gradually expands to medical treatment, public sanitation and health care of women and infants. At the same tim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contraception dru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chnical level of birth control and medical treatment bring a favorable tur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vement of birth control. But the doctors use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contracep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of birth control to strengthen their authority under the effect of "medical treatment of birth control" and thence dominate or mark out women's behavior of birth and their body. As a result, professional accoucheurs gradually dominated behavior of birth and their body which became an object that medicinal authority put to good use.
     Chapter six mainly discusses the birth policy of the republican state. The republican state set down "a case of outline on national child care policy" and elementarily certificated the principle of "prepotency to birth control" which became a part of national population policy. The republican state simultaneously carried out direction of prepotency and birth control in health care of women and infants and heath examination before marriage. Therefore the nation not only strengthened political domination and authority to the birth control of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but also arrived at a management of population quality and a political aim to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prepotency. Birth consequently turned from "private issues" to "public issues" and bio-power between nation and individual came into being.
     My dissertation tries to expose the basis of thought and the condi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birth control and the affect which they brought to national birth policy in republican period. Therefore, I find that the movement of birth control which appealed to self- determination of motherhood and happiness of family in 1920s gradually transferred to a medicinal and political mean to improve population quality and increase national prepotency through Medic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birth control. It necessarily gave rise to a fact that modern medicinal treatment and state power intervene and control the birth space of family so as to the behavior of women and family completely obeyed to public orders of society and nation and bio-power between nation and individual came into being. As a result, Birth turned from "private issues" to "public issues" and "the rights of birth" of women and family belonged to nation.
引文
1李中清、王丰著,前揭书,第174页。
    2《人口研究》编辑部,《百年经验与教训(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学的兴与衰》,《人口研究》第24卷第2期,2000年3月,第35页。
    3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内容提要”,浙江大学历史系近现代史专业博士论文(未刊),2002年,第1页。
    1刘翠溶,《明清时期家族人口与社会经济变迁》,台湾:“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2年。
    2有关该书的书评参看姜涛,《从混沌中探寻有序:读(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一书》,《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吴承明,《评〈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历史研究》,1995年第4期;王跃生,《深化中国历史人口研究的有益尝试:评〈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中国人口科学》(总第46期),1995年第1期。
    1李中清、王丰,《两种不同的节育性限制机制:皇族人口对婚内生育率的控制》,载李中清、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李中清、王丰、康文林,《两种不同的社会限制机制:皇族人口中的婴儿和儿童死亡率》,载李中清、郭松义主编,《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3参看李中清、王丰著,陈卫、姚远译,《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李中清、王丰,《马尔萨斯模式和中国的现实:中国1700~2000年的人口体系》,《中国人口科学》(总第77期),2000年第2期;顾宝昌,《从历史的透镜认识中国人口:读〈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
    1侯杨方,《明清江南地区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
    2(澳)伊懋可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婺源县的婚内节育》,载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99-346页。
    3郭松义,《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1陈广胜,《宋代生子不育风俗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1期;臧健,《南宋农村“生子不举”现象之分析》,《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4期。
    2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年。
    3李伯重,《堕胎、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中国学术》,2000年第1期。
    1张倩红,《试论玛格丽特·桑格的节育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4期,1992年7月,第92页。
    1江中孝,《张竞生文集》上、下册,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
    2周彦文,《张竞生:中国出版史上的失踪者(序一)》,收入江中孝,《张竞生文集》上,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第2页。
    3江中孝,《张竞生文集》上,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第8l页。
    4林振海,《张竞生与性教育》,《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1995年3月;朱梅,《20世纪初中国的性教育》,《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第38卷(总139期),2001年第1期;关威,《五四时期张竞生的妇女问题思想》,《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第18卷第3期,2006年6月;关威,《五四时期张竞生关于性文化的主张》,《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期,2007年1月。
    1刘治刚、赵介民,《节育运动创业史上:玛格丽特·桑格的成功与张竞生的“失败”》,《医学与哲学》第21卷第3期,2000年3月,第56页。
    2巫小黎,《张竞生的人口理论及其评价》,《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4年2月,第60页。
    3巫小黎,《张竞生的人口理论及其评价》,《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4年2月,第62页。
    4巫小黎,《张竞生的人口理论及其评价》,《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0卷第2期,2004年2月,第64页。
    5陈文联、黄娟,《论张竞生的生育思想》,《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6卷第6期,2005年 11月,第12-13页。
    1朱顺佐著,《邵力子传》,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
    2朱顺佐在《力倡计划生育的邵力子》(《人口与经济》,1988年第2期)一文中也简略的提及了邵力子的节育观点。
    3傅学文编,《邵力子文集》上、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吴跃农,《倡导计划生育第一人:邵力子》,《钟山风雨》,2002年第3期;吴跃农,《谁是倡导计划生育第一人:邵力子全力支持马寅初倡导计划生育的故事》,《文史春秋》,2002年第6期;吴跃农,《邵力子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文史春秋》,2004年第5期;吴敬民,《邵力子与“新人口论”》,《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郑詹尹,《邵力子关注中国人口问题第一人》,《绿叶》,2005年第6期;周鹏,《邵力子:新中国第一个宣传计划生育的人》,《文史月刊》,2005年第7期;曾吉平,《邵力子人口思想刍议》,《文史博览》,2006年第12期。
    5有关潘光旦的优生思想研究参见胡寿文,《优生学与潘光旦》,《读书》,1996年12月;李崇高,《潘光旦优生思想研究——纪念我国优生学家潘光旦诞辰100周年》,《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第7卷第6期,1999年6月;潘乃穆主编,《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诞辰纪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陈理、郭卫平、王庆仁主编,《潘光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闵郁晴,《优生救国——潘光旦思想析 论》,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1年;谈家桢、赵功民主编,《中国遗传学史》,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蒋功成,《潘光旦与进化论在中国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第20卷第9期,2004年9月;王燕妮,《光旦之华:社会学大师潘光旦》,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蒋功成,《潘光旦先生优生学研究述评》,《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9卷(总168期),2007年第2期。
    1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共1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蒋功成,《潘光旦先生对生育节制等问题的看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第14卷第12期,2006年12月,第130页。
    3蒋功成,《潘光旦先生对生育节制等问题的看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第14卷第12期,2006年12月,第131页。
    4潘光旦,《优生与抗战》,《潘光旦文集》第5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7页。
    1有的文献还称为“北平妇幼保健会”、“北平产妇健康委员会”、“北平母亲保健委员会”、“北平母亲幸福委员会”,而据《人口副刊》其正式名称是北平妇婴保健会,因此本文一律称“北平妇婴保健会”。
    2雷洁琼著,民进中央宣传部编,《雷洁琼文集》上、下册,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年。
    3陈永生,《雷洁琼教授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节制生育》,《民主》,2006年第11期,第29页。
    4关于杨崇瑞与中国妇婴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参看傅惠,《国立第一助产学校与杨崇瑞校长》,《文史资料选编》第30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王诗锦,《杨崇瑞》,吴阶平主编,《中国现代医学家传》第2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陈敏章,《纪念杨崇瑞博士诞辰100周年》,《中国妇幼保健》第6卷第6期,1991年第6期;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开创我国现代妇幼卫生事业的先驱杨崇瑞博士》第6卷第6期,《中国妇幼保健》,1991年第6期;詹姆斯·格兰特,《纪念杨崇瑞博士》,《中国妇幼保健》第6卷第6期, 1991年第6期;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左奇、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开拓者》,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年;杨红星、王华玲,《留美医学生杨崇瑞与中国妇婴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2007年3月;夏俊生,《杨崇瑞开拓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炎黄春秋》,2007年第8期。
    1雷芝芳,《我国计划生育的拓荒者》,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5-19页;傅惠,《最早在我国举行的一次国际节育技术交流活动》,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94-95页。
    2杨崇瑞的《北平的节育情况:北平母亲保健委员会第一次报告》,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125-135页。
    3杨红星、王华玲,《留美医学生杨崇瑞与中国妇婴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2007年3月,第9页。
    1李银河,《生育与中国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2李银河,前揭书,第213页。
    1周丽妲,《生育观念在近代以来的嬗变——以节制生育运动为基点展开论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5页。
    2梁景和,《五四时期“生育节制”思潮述略》,《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第68页。
    3陈文联,《论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生育节制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月,第116页。
    1包树芳,《民国时期节育思潮初探》,扬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4年,第59-65页。
    2包树芳,《民国时期节育思潮初探》,扬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4年,第56-57页。
    3包树芳,《民国时期节育思潮初探》,扬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4年,第58页。
    1兰安生(J.B.Grant),《节制生育与中国》,《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54页。
    2沈骥英,《节育事工之检讨》,《中华医学杂志》第28卷第5期,1942年5月。
    3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421页。
    4同上注。
    1殷雪芬,《北平妇婴保健会的节育宣传和指导工作》,《中华医史杂志》第37卷第2期,2007年4月,第87页。
    2吴申元,《中国人口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298页。
    3吴申元,前揭书,第298-299页。
    1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0-51页。
    2朱汉国主编,前揭书,第51页。
    3陈达著,廖宝昀译,《现代中国人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4页。《现代中国人口》一书,根据抗战期间在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陈达负责进行的人口实地调查与研究而编写的,先由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杂志于1946年7月用专题报告形式发表,再由芝加哥人学印成专书在美国和欧洲发行。1981年,鉴于此书的学术和资料价值,又将其译成中文在中国国内出版发行。
    1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著,《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2同上注。
    3陈江明,《民国生育节制运动与人口政策》“中文摘要”,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2年。
    4陈江明,《民国生育节制运动与人口政策》,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2年,第58页。
    1冉志、杨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人口政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37页。
    1刘仲翔,《20世纪30年代定县的卫生保健运动》,《河北学刊》第26卷第4期,2006年7月。
    2兰安生(J.B.Grant),《节制生育与中国》,《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55页。
    3周建人,《产儿制限概说》,《东方杂志》第19卷第7号,1922年4月10日,第7页。
    1参看CCTV“探索·发现”电视特辑,《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史——生育革命》,中国电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10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第1097页。
    3陆费逵、舒新城等编,《辞海》下,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209(酉集)页。
    1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社会科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年,第263页;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年,第380-382页。
    1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2张树栋、李秀领著,《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1页。
    1(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第六十一“昏义”第四十四,收入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本》第15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第1888页。
    2(唐)姚思廉撰,《梁书》卷七“列传第一·高祖丁贵嫔”,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0页。
    3郭松义,《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47页。
    4李中清、王丰著,陈卫、姚远译,《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100-101页。
    5李中清、王丰著,前揭书,第127-128页。
    6李中清、王丰著,前揭书,第123页。
    1郭松义,《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66页。
    2(宋)朱松撰,《韦斋集》卷十,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3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31页。
    1(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19页。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287页。
    3同上注。
    4郑晓江主编,《中国生育文化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47页。
    5(明)庄起元撰,《漆园卮言·政部》,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84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608页。
    6(明)夏良胜撰,《东州初稿》卷一三“陈兰坡先生墓志铭”,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6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99页。
    1郭松义,《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66页。
    2郭松义,《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第166-167页。 23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第271页。
    1(宋)陈自明撰,王咪咪整理,《妇人大全良方》卷九“男女受胎时日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217页。
    2李伯重,前揭书,第202页。
    3(美)伯纳德·阿斯贝尔著,何雪、晓明译,《避孕药片:一个改变世界的药物传奇》,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65页。
    1王旭东编著,《中国传统性医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第383-385页。
    2李伯重,前揭书,第193页。
    1冯达甫撰,《老子译注》第八十章,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6年,第180页。
    2(战国)韩非撰,秦惠彬标点,《韩非子》卷第十九“五蠢第四十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
    3(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页。
    4(明)冯梦龙编,《太平广记钞》卷七“古元之”批语,收入《冯梦龙全集》第8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43页。
    1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意言·治平篇》,第48-49页。
    2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意言·生计篇》,第50页。
    3洪亮吉,《卷施阁文》甲集,《意言·生计篇》,第49页。
    4同上注。
    5本文所依据之文本是邓之诚辑录《汪悔翁(士铎)乙丙日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第126种,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8年(以下引注时,将此书简称为 《乙丙日记》,不再另行说明)。
    1《乙丙日记》,第151页。
    2《乙丙日记》,第148-149页。
    3《乙丙日记》,第149-150页。
    4《乙丙日记》,第132页。
    5《乙丙日记》,第152页。
    6《乙丙日记》,第152、153页。
    7参看张仲民,《一个思想的生活史分析:以汪士铎歧视妇女的思想为例》,《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1汪士铎,《梅村剩稿》中《杂言》诗,第38页(《金陵丛书》86丙集之十一,无出版日期、地点)。
    2《乙丙日记》,第91、154页。
    3《乙丙日记》,第151页。
    4《乙丙日记》,第91页。
    5《乙丙日记》,第146页。
    6《乙丙日记》,第154页。
    7《乙丙日记》,第91、153页
    8《乙丙日记》,第155页。
    1《乙丙日记》,第90页。
    2同上注。
    3《乙丙日记》,第157页。
    4《乙丙日记》,第153页。
    5《乙丙日记》,第156页。
    6《乙丙日记》,第90页。
    7《乙丙日记》,第91页。
    1汪士铎,《汪梅村先生集》,第515页(收入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第125种,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8年)。
    2汪士铎,《汪梅村先生集》,第562页。
    1王声多,《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流传和论争》,《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6期,第17-18页。
    2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卷上,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12月初版,第9页。
    1梁启超,《农会报序·饮冰室文集之一》,《饮冰室合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30页。
    2梁启超,《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饮冰室文集之十》,《饮冰室合集》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5页。
    3梁启超,《禁早婚议·饮冰室文集之七》,《饮冰室合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8-111页。
    4梁启超,《禁早婚议·饮冰室文集之七》,《饮冰室合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107页。
    5《论中国治乱由于人口之众寡》,《东方杂志》第l卷第6号,1904年8月6日,第116-117页。
    5《论中国治乱由于人口之众寡》,《东方杂志》第1卷第6号,1904年8月6日,第115页。
    1《论中国治乱与人口之关系》,《东方杂志》第4卷第7号,1907年9月2日。
    2陈长蘅,《中国人口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第21页。
    3同上书,第23页。
    4在1922年4月30日,陈长蘅和胡适谈论‘生育制裁”方法,并提及"coitus reservatus[(避免高潮的)含蓄性交]”为最好的节育法(见于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55页)。“coitus reservatus”现译为“有节制的性交”或者“保留性交”,是一种在性交中有意设法不射精的方式。
    5《新青年》“人口问题号”共有八篇文章:顾孟余,《人口问题,社会问题的锁钥》:陶孟和,《贫穷与人口问题》;陈独秀,《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T·S,《人口论底学说变迁》;马寅初,《计算人口的数学》;张菘年,《罗素与人口问题》;严智钟,《数要多,质要好》;彭一湖,《论人口有增加于生活资料以上的恒常倾向》(《新青年》第7卷第4号“人口问题号”,1920年3月1日)。
    1顾孟余,《人口问题,社会问题的锁钥》,《新青年》第7卷第4号,1920年3月1日,第8页。
    2陶孟和,《贫穷与人口问题》,《新青年》第7卷第4号,1920年3月1日,第14、16页。
    3严智锺,《数要多,质要好》,《新青年》第7卷第4号,1920年3月1日,第1、5页。
    4陈独秀,《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新青年》第7卷第4号,1920年3月1日,第9页。
    1T·S,《人口论底学说变迁》,《新青年》第7卷第4号,1920年3月1日,第36-37页。
    2邵飘萍,《避妊问题之研究》,《妇女杂志》第6卷第5号,1920年5月5日,第8页。
    3同上注。
    4三无,《避妊我观》,《妇女杂志》第6卷第12号,1920年12月5日,第7页。
    5三无,《避妊我观》,《妇女杂志》第6卷第12号,1920年12月5日,第3页。
    1幼雄,《新马尔塞斯主义与性的道德》,《妇女杂志》第7卷第7号,1921年7月5日,第31页。
    2周彦文,《张竞生:中国出版史上的失踪者(序一)》,收入江中孝主编,《张竞生文集》上,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第2页。
    3江中孝主编,《张竞生文集》上,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第188-189页。
    4有关国势部的组织法及其政策的大纲,参见江中孝主编,《张竞生文集》上,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第184-192页。
    1参看(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
    1梓生,《珊格尔夫人东来的影响》,《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36页。
    1(日)本间久雄著,章锡琛译,《妇女问题十讲》,上海:开明书店,1924年,第202页。
    2(日)本间久雄著,前揭书,第207页。
    3山额夫人著,神译,《生育限制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时事新报·学灯》(增刊)“节育运动号”,1922年4月30日,第7版。
    1(日)本间久雄著,前揭书,第197页。
    2玛格丽特·桑格,《妇女与新种族》,纽约:Brentano's Inc,1923年,第94页。
    3(美国)山额尔夫人著,陈海澄译,《节育主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第151页。
    4(日)本间久雄著,前揭书,第201页。
    1高希圣著,《产儿制限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年,第39页。
    2(美国)山额尔夫人著,陈海澄译,前揭书,第118页。
    3(日)本间久雄著,前揭书,第205页。
    1美国珊格尔夫人在北大演讲,小峰、矛尘合记,《生育制裁的什么与怎样》,《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129页。
    2Margaret Sanger著,易家钺译,《产儿制限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家庭研究》第2卷第2期,1922年11月10日,第190页。
    3美国珊格尔夫人在北大演讲,小峰、矛尘合记,《生育制裁的什么与怎样》,《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130-132页。
    1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史》,《女青年》第13卷第9期,1934年11月15日,第11页。
    2美国生育节制联盟(American Birth Control League)发刊的《产儿制限评论》(Birth 页)。
    1陈达,《生育节制与我国人口问题》,收入中国社会学社编,《中国人口问题》,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第61页。
    2陈达(1892—1975),1911年考入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1923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归国。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教授,社会学系主任。1933年,他参与北平妇婴保健会的节育研究与宣传活动,主办《北平晨报》的《人口副刊》。著有《中国劳工问题》、《人口问题》、《南洋华侨与闽澳社会》、《浪迹十年》等。
    3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5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53页;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第463页。
    1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5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54页;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第491页。
    2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21-622页。
    3清华大学教授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曾经说过:“山格夫人也正到了中国,胡适之先生大请客联络一大些人,自然我们是主要的人物,因此给一般人的兴趣更引起来了”之语,足见,桑格夫人的北京宣传活动中胡适的作用(杨步伟著,《一个女人的自传》,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80页)。还有,在1922年4月20日,周季梅邀请吃饭,胡适、桑格夫人都在,还有林孟宗、叶叔衡等,大家谈论的仍然是生育节制的话题(胡适著,《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29页)。
    4祁森焕,《产儿制限和日本》,《晨报》,1922年3月9、10日,第6版。
    5桑格夫人在日本宣传的情形参见伯珩,《日本的节育运动》,《东方杂志》第31卷第3号,1934年2月1日;梓生,《珊格尔夫人东来的影响》,《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
    1梓生,《珊格尔夫人东来的影响》,《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35页。
    2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年,第491页。
    3《校长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2年,4月18、19日,第1版。
    4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29页。
    1胡适译,小峰、矛尘合记,《生育制裁的什么与怎样》,《晨报副镌》,1922年4月25日,第1版。
    2《将有生育裁制协会出现》,《晨报》,1922年4月25日,第7版。胡适日记里也提到他对桑格夫人演讲的感想:“下午,山格夫人(Mrs.Sanger)在大学讲演《生育制裁》,我替她译述,听者约二千,她的演说力甚好,女子演说甚少她这样有条理的层次”(胡适,《胡适日记全编》第3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第628页)。
    3《将有生育裁制协会出现》,《晨报》,1922年4月25日,第7版。
    4其演讲内容分别刊载于《晨报副镌》,1922年4月25日;《妇女评论》第43期,1922年5月31日;《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家庭研究》第2卷第2期“产儿制限号”,1922年11月10日。
    5陈海澄,《会见山额夫人以后底杂记》,《时事新报·学灯》,1922年5月17日,第4版。
    1《欢迎山额夫人来沪讯》,《申报》,1922年4且23日,第14版。
    2桑格夫人4月26日到达上海,住礼香宾馆(《山额夫人宣传限制生育讯》,《申报》,1922年4月27日,第14版)。
    3克士,《珊格尔夫人的中国观察记》,《妇女杂志》第8卷第10号,1922年10月1日,第46页。
    4上海家庭日新会发起于1919年,初由沈信卿、黄任之、顾阴亭、黄伯樵四君夫妇所创。该会宗旨积极方面提倡正当娱乐、改良家庭恶习,消极方面,提倡不饮酒、不吸烟、不赌博(《家庭日新会开会记》,《申报》,1922年5月2日,第15版;《上海家庭日新会调查》,《妇女杂志》第9卷第9号,1923年9月1日)。
    5其演讲内容分别刊载《山额夫人在沪之重要演讲》,《申报》,1922年5月1日,第14版;桑格夫人讲,平沙记,《生育节制底重要和方法》,《妇女评论》第39期,1922年5月3日;张梓生笔记,《珊格尔夫人在上海家庭日新会的请演》,《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张梓生笔记,《山额夫人在上海家庭日新会的演讲》,《家庭研究》第2卷第2期“产儿制限号”,1922年11月10日。
    6俞庆幸(1892-1949),上海人,1911年就读上海务本女学和圣玛利亚女校,并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创办平民夜校。1919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修过杜威的课,1922年返国,任大厦大学教授,大力推行民众教育(参见熊贤君著,《俞庆棠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7张梓生笔记,《珊格尔夫人在上海家庭日新会的请演》,《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133页。
    1克士,《珊格尔夫人的中国观察记》,《妇女杂志》第8卷第10号,1922年10月1日,第46页。
    2《山额夫人宣传限制生育讯》,《申报》,1922年4月27日,第14版。
    3克士,《珊格尔夫人的中国观察记》,《妇女杂志》第8卷第10号,1922年10月1日,第46页。
    4瞿世英,《珊格尔夫人访问记》,《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5页。
    5《山额夫人宣传限制生育讯》,《申报》,1922年4月27日,第14版。
    1《山额夫人昨午抵沪》,《申报》,1936年3月9日,第8版。
    2马丁夫人在北京的宣传活动主要由北平妇婴保健会安排,其宣传活动包括:出席北平妇女社会服务促进会茶话会(4月23日)、协和医院社会部演讲(4月29日)、协和医院大礼堂作公开演讲(4月29日下午5时)、参观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4月30日)、燕京大学妇女会演讲、第二次协和医院演讲等(殷雪芬,《北平妇婴保健会的节育宣传和指导工作》,《中华医史杂志》第37卷第2期,2007年4月,第86-87页)。
    3《上海节育会昨请马丁夫人演讲》,《申报》,1936年4月8日,第10版。马丁夫人除了生育节制问题的演讲以外,又应中华妇女大同盟的邀请,在银行公会俱乐部,演讲了妇女参政问题(梅花,《中国妇女没有自由:再斥马丁夫人的谬论》,《人言周刊》第3卷第9期,1936年4月25日,第171页)。
    4《上海节育会昨请马丁夫人演讲》,《申报》,1936年4月8日,第10版。
    5同上注。
    6剑平,《斥马丁夫人的谬论》,《人言周刊》第3卷第8期,1936年4月18日,第142页。
    1静芝,《国际节育专家马丁夫人的演讲》,《生活教育》第3卷第4期,1936年4月16日,第155页。
    2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13-414页。
    3梓生,《珊格尔夫人东来的影响》,《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36页。
    1据《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4册,合肥:黄山书社,1994年,第653-654页),桑格夫人离开中国后,胡适在一段时间参与桑格夫人所著《节育问题》的中国传布,但这活动与生育制裁协会并无关系,似属于个人的活动。
    2《产儿制限研究会昨日成立》,《晨报》,1922年10月16日,第3版。
    3《中华节育研究社简章》,《时事新报·现代妇女》第6期,1922年10月26日,第4版。
    4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社会科学),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年,第263页;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5年,第380-382页。
    1安部矶雄(1865—1949),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先驱者之一,日本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基督教社会主义者。1865年2月4日生于福冈县。1884年毕业于同志社大学。1891—1894年就读于美国哈佛神学院,并成为基督教社会主义的信奉者。主要著作有《日本社会主义运动史》、《社会问题概论》、《土地国有论》、《产儿制限论》、《产儿限制的理论与实践》等。
    2严与宽编著,《节育的理论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年,第104-105页。
    1安部矶雄著,李达译,《产儿制限论》“翻者绪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第1页。
    2克士(周建人),《生育节制打胎和儿童公育》,《东方杂志》第31卷第21号,1934年11月1日,第73页。
    3《医药评介:通俗生育制限法》,《现代医药》第2卷第1期,1934年10月15日。
    4“现代节育法”广告,《健康生活》第13卷第4期,1938年8月16日,第112页。
    1“生育节制论”广告,《现代父母》第1卷第1期,1933年2月。
    2“赠阅节育指南”广告,《申报》,1931年9月27日,第16版。
    3隐,《读者信箱:受经济压迫而想到节育的一位青年》,《生活(周刊)》第2卷第7号,1926年12月5日,第46页。
    4《医事(The Medical Review)》是北京几个专门研究医学的人组织的,本来是月刊,出了两期之后,1923年改为单张式。现在我们无法确认《医事》杂志“产儿制限专号”的具体内容,只能通过《现代妇女》(第26期,1923年5月26日)的“介绍医事”文章,大概了解其出版情况和“产儿制限专号”的目录。
    1妇女杂志“产儿制限号”预告,《时事新报·学灯》(增刊)“节育运动号”,1922年4月30日,第1版。
    2健康生活“节育专号”的广告,《健康生活》第4卷第4期,1935年7月5日。
    3在1934年10月,《世界日报》副刊《妇女界》特地介绍沈其震大夫编的《医学知识》“避孕专号”,说明:“其中《避孕方法之介绍及批判》一文,阐述极为详尽,足为一般借镜之处甚多”(起凡,《关于节制生育——介绍医学知识杂志“避孕专号”》,《世界日报·妇女界》,1934年10月28、29日,第15版)。
    1民国时期各种刊物之“节育专号”目录可参见本章附录一,第129-134页。
    2《征求投稿》,《时事新报·现代妇女》第7期,1922年11月6日。
    3记者,《迎珊格尔夫人》,《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产儿制限号”,1922年6月1日,第2页。
    4这期专号的文章包括《欢迎山额夫人二度来华》;雷洁琼所写的《山额夫人与节育运动》:《山额夫人著述介绍》等。
    1Margaret Sanger著,易家钺译,《产儿制限的过去现在及未来》,《家庭研究》第2卷第2期“产儿制限号”,1922年11月10日;英国爱里斯原著,乔峰译,《产儿制限论》,《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产儿制限号”,1922年6月1日;斯拖波(Stopes),《最简单的节育法》,《健康生活》第2卷第3期“节育专号”,1934年12月12日:竹石,《近代学者的节育主张》,《健康生活》第2卷第3期“节育专号”,1934年12月12日。
    2梓生,《欧美各国产儿制限运动的现状》,《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产儿制限号”,1922年6月1日:刘鸿钧,《世界节育运动之现状及其趋势》,《女青年》第13卷第9期“节育与优胜专号”,1934年11月15日。
    3(桑格夫人主持)莫翰译,《美国生育节制会底原理和目的》,《妇女评论》第39期“生育节制问题号”,1922年5月3日;孝庵译,《美国生产限制会的大纲和目的》,《时事新报·学灯》“节育运动号”,1922年4月30日;高山译,《美国产儿制限会的宣言和计划》,《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产儿制限号”,1922年6月1日;孝庵译,《美国产儿制限协会大纲之原文》,《家庭研究》第2卷第2期“产儿制限号”,1922年11月10日。
    4瑟庐,《产儿制限与中国》,《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产儿制限号”,1922年6月1日,第12页。
    5飘萍,《避妊问题之研究》,《妇女杂志》第6卷第5号,1920年5月5日,第7页。
    1记者(陈望道),《母性自决》,《妇女评论》第37期,1922年4月19日。
    2江中孝主编,《张竞生文集》上卷,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年,第188页。
    3陈望道,《妇女问题》,《陈望道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19页。
    4海燕,《生育节制和母体》,《妇女评论》第41期,1922年5月17日。
    1丐尊,《生殖的节制》,《妇女评论》第38期,1922年4月26日。
    2克士(周建人),《关于生育节制》,《东方杂志》第32卷第5号,1935年3月1日,第91页。
    3刘王立明,《妇女与节制生育》,《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1月l目,第5页。
    1瑟庐,《产儿制限与中国》,《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13-14页。
    2克士(周建人),《生育节制打胎和儿童公育》,《东方杂志》第31卷第21号,1934年11月1日,第75页。
    3金仲华,《节制生育与妇人生理的解放》,《妇女杂志》第17卷第9号,1931年9月1日,第2页。
    4克士(周建人),《关于生育节制》,《东方杂志》第32卷第5号,1935年3月1日,第92页。
    1建人,《从男女的争斗说到生育节制》,《东方杂志》第30卷第5号,1933年3月1日;克士(周建人),《生育节制打胎和儿童公育》,《东方杂志》第31卷第21号,1934年11月1日。
    2李剑华,《论节制生育问题——为纪念三八妇女节而作》,《现代妇女》第13卷第3期,1949年3月1日,第9页。
    3有关五四时期的新性道德问题可以参见,章锡琛编,《新性道德讨论集》,上海:开明书店,1926年;(美)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梁景和,《五四时期思想界对“贞操观”的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男女社交公开”思潮》,《史学月刊》,1998年第1期:陈文联,《“五四”思想界对封建贞操观的批判》,《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 期;张锡勤,《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新道德》,《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尹旦萍,《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期;陈文联,《“五四”时期“自由恋爱”思潮述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陈文联,《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关威,《五四时期关于婚姻自由的思想述评》,《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关威,《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性观念的传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性伦”文化》,《文史哲》,2005年第1期;刘海鸥著,《从传统到启蒙: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嬗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版,第413-414页。
    2陈德征,《婚姻和生育》,《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86页。
    3陈德征,《生育节制和恋爱》,《妇女评论》第40期,1922年5月10日。
    1《桑格夫人在沪之重要演讲》,《申报》,1922年5月1日,第14版。
    2晓风(陈望道),《生育节制问题》,《妇女评论》第39期,1922年5月3日。
    3同上注。
    4丐尊,《生殖的节制》,《妇女评论》第38期,1922年4月26日。
    5周建人,《产儿制限与性道德》,《晨报六周纪念增刊》,1925年1月15日,第56页。
    1刘以祥,《读“产儿制限与性道德”》,《晨报副镌》,1925年3月24日,第2版。
    2同上注。
    3周建人,《再讲产儿制限与性道德》,《晨报副镌》,1925年4月11日,第67页。
    4刘以祥,《答“再讲产儿制限与性道德”》,《晨报副镌》,1925年5月7日,第45页。
    5周建人,《再论性道德答刘以祥先生》,《晨报副镌》,1925年5月28日,第181-182页。
    1刘以祥,《读“产儿制限与性道德”》,《晨报副镌》,1925年3月24日,第2版。
    2周建人,《再讲产儿制限与性道德》,《晨报副镌》,1925年4月11日,第67页。
    3金仲华,《节制生育与妇人生理的解放》,《妇女杂志》第17卷第9号,1931年9月1日, 第9页。
    1怀素,《五千年的黄帝子孙从此绝矣》,《晨报副镌》,1924年5月5日,第4版。
    2邵力子,《生育节制释疑》,载傅学文编,《邵力子文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97页。
    1梅华女士,《论“人口问题和节制生育”》,《人言周刊》第3卷第8期,1936年4月18日,第148页。
    2绥之,《读者邮箱:“节育的”尾声》,《人言周刊》第3卷第13期,1936年5月23日,第257页。
    3张履鸾,《江宁县四百八十一家人口调查的研究》,载中国社会学社编,《中国人口问题》,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第342页。
    4文公直,《中国人口问题》,上海:三民书店,1929年,第81页。
    5同上书,第81-82页。
    1冰,《“生育节制”底正价》,《妇女评论》第40期,1922年5月10日。
    2董平美,《生育节制的理论和实际》,《东方杂志》第33卷第7号,1936年4月1日,第262-263页。
    3静芝,《国际节育专家马丁夫人的演讲》,《生活教育》第3卷第4期,1936年4月16日,第155页。
    4“生育革命”一词倒并不是陈长蘅的发明。在他之前,英国社会主义者韦尔斯(H.G.Wells)曾说:“吾人一旦认识在人文生物界中有根本的生育革命之可能,则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进化均当完全改观,故人口增加的有效限制,不啻完全为人类开辟许多新的途径焉”。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在写于1927年11月9目的著名反共文章《读汪先生“分共以后”的赘言》中提 出“三大革命”说,其中之一即是“生育革命”。关于生育革命话语之来源在陈长蘅之《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一书中有详细的说明(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02-105页)。
    1陈氏将中国人口比作旧式戏园子:“中国现在的人口密度,是和旧式戏园的密度很相仿佛,弄到全国都不安宁,大家在这个旧式的戏园里挤来挤去,你争我争,强凌弱,众暴寡,踏死人不填命,妇女和小孩更是受罪遭殃,……我们这个戏园里头是已经有了人山人海林林总总的人,闹到不得开交”(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07页)。
    2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第78页。
    3陈长蘅,《中国人口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第139-141页(《民国丛书》第3编第1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
    4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第298页。
    1同上注。
    2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第307页。
    3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第311页。
    4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第312页。
    5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128页(《民国丛书》第3编第1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
    5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第129-130页。
    6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第123-127页。
    7陈达,《人口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31页(《民国丛书》第1编第19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
    1陈达,《人口问题》,第307页。
    2陈达,《我们应该提倡生育节制吗?》,《清华周刊》第35卷第7期(总第510期),1931年4月18日,第474页。
    3陈达,《人口问题》,第419页。
    4柯象峰,《现代人口问题》,上海:正中书局,1934年,第421-427页(《民国丛书》第3编第16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
    5柯象峰,《中国人口问题与生育节制》,《政问周刊》第11号,1936年3月11日,第7页。
    1洪瑞坚,《我国是否需要节制生育?》,《政问周刊》第20、21号合刊,1936年5月20日,第23页。
    2田雪原编,《马寅初人口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3谢元范,《通信:关于中山先生论中国人口问题之我见》,《现代评论》第3卷第62期,1926年3月13日,第20页。
    4罗齐南,《通信:中山先生论人口问题之讨论》,《现代评论》第3卷第72期,1926年4月24日,第20页。
    1谢元范,《通信:人口问题答罗齐南君》,《现代评论》第3卷第76期,1926年5月22日,第20页。
    2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3卷第73期,1926年5月1日,第11页。
    3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3卷第74期,1926年5月8日,第7页。
    4西滢,《闲话》,《现代评论》第3卷第73期,1926年5月1日,第13页。
    5杨礼恭,《通信:人口问题的讨论》,《现代评论》第4卷第81期,1926年6月26日,第18页。
    5同上注。
    1杨效春,《对于时论“中国人口问题”的总答辩》,《东方杂志》第24卷第22号,1927年11月25日,第9页。
    2杨效春,《对于时论“中国人口问题”的总答辩》,《东方杂志》第24卷第22号,1927年11月25日,第17页。
    3翁文灏,《中国人口分布与土地利用》,《独立评论》第3、4号,1932年6月5—12日;陈长蘅,《我国土地与人口问题之初步比较研究及国民经济建设之政策商榷》,《地理学报》第2卷第4期,1935年12月。
    4萧铮,《中国的土地问题与人口问题——兼请益于翁文灏陈长蘅二先生》,《中央日报》,1936年4月5—9日。萧文连载完毕后,在1936年4月lO日至11日,《中央日报》登出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专门委员李庆麐4月6日在浙江省党政联合纪念周上的演讲词——《中国粮食与土地问题》,支持萧铮的观点。4月13至19日,南京《新民报》登出了陈长蘅的应战文章,题为《答萧先生的中国土地问题与人口问题》,对萧文中的一些错误观点作了辩驳。
    5《政问周刊》出版“土地与人口问题”专号,主要文章有萧铮,《土地与人口问题专刊导言》:汤惠荪,《中国之土地利用与食粮自给》;李庆麐,《中国粮食需要与土地问题》;万国鼎,《中国今日应采之土地政策与人口政策》;黄通,《人口与土地问题之检讨》:共瑞坚,《我国是否需要节制生育?》;高信,《生育节制乎?土地改革乎?》;骆美奂,《土地问题中人口过剩论之商讨》;张丕介,《德国之人口与食粮问题》;郭汉呜,《法国土地与人口问题》等(《政问周刊》第20、21号合刊,“土地与人口问题专号”1936年5月20日)。
    1 1936年10月,陈长蘅发表《再论人口政策与国家建设》(《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3卷第3期,1936年秋季号)一文,论战又起,萧铮也再次亲自出马,撰《中国土地与人口问题再检讨》(《东方杂志》第33卷第21号,1936年11月1日),至此,论战落下帷幕。不意,在1937年1月,张竞生又写《人口与经济问题平议》(《广东经济建设》第1期,1937年1月)一文,该文评议的对象正是萧铮的《再检讨》。张氏是老牌的生育节制论者,自然不会苟同萧铮的意见。
    2(英)冯克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54页。
    3 闵郁晴,《优生救国——潘光旦思想析论》,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刊), 2001年。
    1周建人,《产儿制限概说》,《东方杂志》第19卷第7号,1922年4月10日,第10页。
    2瑟庐,《产儿制限与中国》,《妇女杂志》第8卷第6号,1922年6月1日,第13页。
    3潘光旦,《中国之优生问题》,《东方杂志》第21卷第22号,1924年11月25日。
    4参见闵郁晴,《优生救国——潘光旦思想析论》,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刊),2001年,第57-58页。
    1潘光旦,《中国之优生问题》,《东方杂志》第21卷第22号,1924年11月25日,第31页。
    1周建人,《读中国之优生问题》,《东方杂志》第22卷第8号,1925年4月25日,第17页。
    2周建人,《读中国之优生问题》,《东方杂志》第22卷第8号,1925年4月25日,第20页。
    3潘光旦,《读“读中国之优生学”——答周建人先生》,《潘光旦文集》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89-305页。
    1陈兼善,《优生学和几个性的问题》,《民铎杂志》第5卷第4号,1924年6月1日,第7-8页。
    2陈兼善,《优生学和几个性的问题》,《民铎杂志》第5卷第4号,1924年6月1日,第7页。
    3陈兼善,《优生学和几个性的问题》,《民铎杂志》第5卷第4号,1924年6月1日,第8页。
    4章锡琛,《读陈兼善先生的“优生学和几个性的问题”》,《民铎杂志》第6卷第2号,1925年2月1日,第4页。
    5章锡琛,《读陈兼善先生的“优生学和几个性的问题”》,《民铎杂志》第6卷第2号,1925年2月1日,第8页。
    1章锡琛,《读陈兼善先生的“优生学和几个性的问题”》,《民铎杂志》第6卷第2号,1925年2月1日,第9页。
    2周建人,《恋爱选择与优生学》,《妇女杂志》第11卷第4号,1925年4月1日,第598页。
    3同上注。
    4潘光旦,《生育限制与优生学》,《妇女杂志》第11卷第10号,1925年10月1日,第1560页。
    1潘光旦,《生育限制与优生学》,《妇女杂志》第11卷第10号,1925年10月1日,第1565页。
    2潘光旦,《生育限制与优生学》,《妇女杂志》第11卷第10号,1925年10月1日,第1568页。
    3章柏庵,《“节育”的怀疑》,《人言周刊》第3卷第4期,1936年3月21日,第68页。
    4同上注。
    1徐日洪,《中国之人口问题:答章柏庵先生节育的怀疑》,《人言周刊》第3卷第9期,1936年4月25日,第175页。
    2同上注。
    3章柏庵,《“遗传”与“节育”:兼答徐日洪先生》,《人言周刊》第3卷第11期,1936年5月9日,第207页。
    4绥之,《读者邮箱:“节育的”尾声》,《人言周刊》第3卷第13期,1936年5月23日,第257页。
    5徐日洪,《节育门外谈》,《人言周刊》第3卷第16期,1936年6月13日,第313页。
    1同上注。
    2周建人,《读中国之优生问题》,《东方杂志》第22卷第8号,1925年4月25日,第18页。
    3潘光旦,《生育限制与优生学》,《妇女杂志》第11卷第10号,1925年10月1日,第1568页。
    4潘光旦,《生育节制与几个标准》,《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39期,1935年6月2日,第5版。
    1陈碧云,《现代妇女节育运动的解剖》,《东方杂志》第30卷第15号,1933年8月1日,第5-6页。
    2周允明,《节育与优生》,《中央日报·妇女周刊》第48期,1936年3月11日,第3张第2版。
    1《北平妇婴保健会》,《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鼓楼医院辟设节育指导》,《中央日报》,1936年2月9日,第2张第3版。
    2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上)》,《革命文献》第76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8年,第423页。
    1建人,《从男女的争斗说到生育节制》,《东方杂志》第30卷第5号,1933年3月1日,第3页。
    2克士,《生育节制的理论和实施》,《永生》创刊号,1936年3月7日,第14页。
    3唐若萍,《读者信箱:国难危机不在人口问题》,《永生》第1卷第7期,1936年4月18日,第173-175页。
    1李泽厚著,《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2刘王立明,《妇女与节制生育》,《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第3-4页。
    3吴景超,《中国的人口问题》,《独立评论》第225号,1936年11月1日,第10页。
    1寄洪,《斥节育救国论:读刘王立明女士妇女与节制生育后》,《妇女生活》第2卷第3期,1936年3月16日,第72页。
    1 #12
    2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二:倡设女学堂启》,收入《饮冰室合集》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9页。
    3 #12
    1黄石,《爱伦凯的母性教育论》,《妇女杂志》第10卷第5号,1924年5月1日,第741页。
    2黄石,《爱伦凯的母性教育论》,《妇女杂志》第10卷第5号,1924年5月1日,第742页。
    3黄石,《爱伦凯的母性教育论》,《妇女杂志》第10卷第5号,1924年5月1日,第745页。
    1瑟庐,《爱伦凯女士与其思想》,《妇女杂志》第7卷第2号,1921年2月5日,第26页。
    2同上注。
    3黄石,《妇女果不适于职业么》,《妇女杂志》第10卷第6号“职业问题号”,1924年6月1日,第877页。
    4Ellen Key著,林苑文译,《妇女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5陈碧云批评爱伦凯的母性复兴论是“一种新式的良妻贤母主义”(陈碧云,《论妇女职业与爱伦开的母性复兴》,《女青年》第12卷第9期,1933年9月,第4页);黄石评价爱伦凯是“现代最有权威的母权论者”,“但可惜她的学说,略带‘贤妻良母主义'的色彩”(黄石, 《妇女果不适于职业么》,《妇女杂志》第10卷第6号,1924年6月1日,第880页)。还有人讽刺地说爱伦凯的功劳是“把女子的‘母性'从地狱提到天堂,但她又同时又把妇女重新放在天堂的牢狱中锁闭着了。男子们会把这新鲜的障碍,轻轻的把妇女排斥于一切社会的和学术上的活动外”(天矞,《妇女与家事》,《新女性》第3卷第2期,1928年2月,第126页)。
    1雁冰,《爱伦凯的母性论》,《东方杂志》第17卷第17号,1920年9月10日,第64页。
    2雁冰,《爱伦凯的母性论》,《东方杂志》第17卷第17号,1920年9月10日,第63页。
    3瑟庐,《爱伦凯女士与其思想》,《妇女杂志》第7卷第2号,1921年2月5日,第27页。
    1金石音,《儿童年论母性》,《东方杂志》第32卷第19号,1935年10月1日,第291页。
    2铭中,《做母亲应该怎样》,《女子月刊》第1卷第7期,1933年9月15日,第117页。
    3先媜,《中国的母性与优生》,《北平晨报·妇女青年》第18期,1933年2月25日,第12版。
    4先媜,《中国的母性与优生》,《北平晨报·妇女青年》第18期,1933年2月25日,第12版。
    5沙兰,《恋爱与结婚》,《妇女杂志》第6卷第3、4号,1945年4月,第13页。
    6周建人,《现代女子的苦闷问题》,《新女性》第2卷第1期,1927年1月,第32页。
    1许也山,《现行婚制之错误与男女关系之将来》,《社会学界》第1卷,1927年6月,第215-216页。
    2张溪愚,《知识妇女与优生问题》,《华年周刊》第4卷第18期,1935年5月11日,第348页。
    3张溪愚,《知识妇女与优生问题》,《华年周刊》第4卷第18期,1935年5月11日,第348页。
    4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妇女杂志》第7卷第8号,1921年8月1日,第3页。
    5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妇女杂志》第7卷第8号,1921年8月1日,第4-5页。
    1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妇女杂志》第7卷第8号,1921年8月1日,第4页。
    2刘正刚、乔秦玲,《近代中国女性的独身现象》,《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月;游鉴明,《千山我独行?20世纪前半期中国有关女性独身的言论》,《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千圣林,《母性的拒绝:20世纪初中国的‘独身女性'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韩国)》第24辑,2004年12月。
    3钮国瑞,《爱的领域:新母性论》,《女子月刊》第3卷第1期,1935年3月1日。
    4有关新贤妻良母主义参见梅鸿英,《提倡新贤妻良母主义》,《妇女共鸣(复刊)》第1卷第2期,1932年2月15日;朝晖,《新贤妻良母》,《社会半月刊(上海)》第1卷第3期,1934
    1志愚,《介绍一个模范妈妈》,《世界日报·妇女界》,1934年12月18日,第6版。
    2玉魂,《爱的领域:百科知识:如何做时代的母亲》,《女子月刊》第3卷第1期,1935年1月1日,第3455-3457页。
    3科学母亲角色(scientific motherhood)在美国从十九世纪开始萌芽,到1930和1940年代发展至最高峰。科学母亲角色指的是坚持女性要听从科学和医学建议才能养育出健康的小孩。在十九世纪科学母亲角色开始发展时,鼓励母亲吸收科学新知,并对这些资讯是否利于家人健康做判断,其主动权在母亲。发展到了二十世纪时,母亲丧失其自主性,科学母亲角色既强调母亲要为小孩未来康健和幸福负责,又必须完全听从科学和医学专家的专业建议(俞彦娟,《美国妇女史研究中的“母亲角色”》,《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第193页)。在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妇女杂志和家庭杂志专门开辟“母教讲座”、“育儿指南”、“妇女常识”、“家政”等专栏激励提倡科学的育儿知识,塑造科学“母性”的典范。
    1“卢普安女科丸”广告,《申报》,1925年9月18日,第8版。
    2“葛兰素奶粉”广告,《妇女杂志》第10卷第2号1924年2月1日。
    3“三星蚊虫香”广告,《申报》,1933年6月1日,第18版。
    1刘王立明,《母性应摆脱吗?》,《女声》第1卷第19期,1933年7月1日,第6页。
    2同上注。
    3刘王立明,《我的母亲生活》,《女声》第2卷第1、2合刊,1933年10月25日。
    4黄寄萍,《刘王立明访问记》,《新女性讲话》,上海:联华出版社,1937年,第27页。
    5俞洽成,《家庭访问记:刘王立明女士》,《申报》,1934年6月21日,第18版。
    1《征文当选:假使我有了儿子》,《女子月刊》第1卷第10期,1933年12月15日,第137-146页。
    2意红,《随笔:作了母亲(三)——连带想到做了妻子》,《妇女杂志》第17卷第1号,1931年1月1日,第37页。
    3恽怡,《随笔:作了母亲(一)》,《妇女杂志》第17卷第1号,1931年1月1日,第34页。
    4陈碧云,《论妇女职业与爱伦开的母性复兴》,《女青年》第12卷第9期,1933年9月,第4页。
    1金石音,《摆脱母性》,《女声》第1卷第17期,1933年5月30日,第2页。
    1恨天,《征文当选:母亲的酸辛泪》,《妇女共鸣》第6期,1929年6月15日,第21-23页。
    2仲华,《女性与生育的艺术:女性之话一》,《东方杂志》第29卷第4号,1932年10月16日,第12页:《生殖之美丽与神圣》,《妇女杂志》第10卷第2号,1924年2月1日,第293页。
    3陈碧云,《自从他做了母亲》,《现代父母》第1卷第9期,1934年1月,第9页。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5-40页。
    2同上书,第36页。
    3魏文英,《生育是女子的职业吗?》,《妇女月报》第2卷第9期,1936年10月10日。
    1黄秀芬,《通信:一、生育的机器要做到几时为止呢》,《妇女杂志》第17卷第1号,1931年1月1日,第221-223页。
    1周建人,《产儿制限概说》,《东方杂志》第19卷第7号,1922年4月10日,第12页。
    2编者,《现代女子的苦闷问题》,《新女性》第2卷第1期,1927年1月,第21页。
    1金仲华,《节制生育与妇人生理的解放》,《妇女杂志》第17卷第9号,1931年9月1日,第3页。
    2梅妮,《我们怎样兼顾职业和家务:集体意见》,《妇女》(上海),第3卷第9号,1948年12月。
    1胡桂芬,《永不会再添孩子了》,《妇女》(上海),第3卷第9号,1948年12月,第7页。
    2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妇女杂志》第7卷第8号,1921年8月1日,第3页。
    3金仲华,《节制生育与妇人生理的解放》,《妇女杂志》第17卷第9号,1931年9月1日,第2-3页。
    4单伦理,《结婚女子的职业问题》,《女青年》第13卷第2期“妇女与职业专号”,1934年2月,第57页。
    1张溪愚,《知识妇女与优生问题》,《华年周刊》第4卷第18期,1935年5月11日,第347页。
    2一个读者,《高等妇女逃避受孕的情形》,《中央日报·妇女周刊》第49期,1936年3月18日,第3张第2版。
    3同上注。
    4共瑞坚,《我国是否须要生育节制》,《政问周刊》第20、21号合刊,1936年5月20日,第25页。
    1陈达,《人口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289页。
    1梁议生,《燕京大学60女性之婚姻调查》,《社会问题》第1卷第2、3号合刊,1930年10月(载于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2陈利兰,《中国女子对于婚姻的态度之研究》(《社会学界》第3卷,1929年6月),《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51页。
    3同上书,第250页。
    1有关近代“家庭革命”思想,参见邓伟志著,《第四章辛亥革命中的“家庭革命”》,《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38-52页。
    2有关五四时期家庭改造思潮参看林吉玲,《五四时期家庭观念的重构及其体现》,《济南大学学报》第9卷第3期,1999年;沈绍根、阳三平,《五四时期新式知识分子的家庭变革思潮》,《求索》,1999年第2期;梁景和,《民国初期“家庭改制”的理论形态》,《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陈文联、李桂海,《论五四时期探求家庭变革的社会思潮》,《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3期;关威,《新文化运动与婚姻家庭观念变革》,《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瑟庐,《家庭革新论》,《妇女杂志》第9卷第9号,1923年9月1日,第4页。
    1有关资料深多,主要参考邰光典、宝贞,《新家庭》,《妇女杂志》第7卷第1号,1921年1月5日;李光业,《家庭之民本化》,《妇女杂志》第7卷第2号,1921年2月5日;叶启芳,《社会学的家庭观》,《妇女杂志》第9卷第7、8号,1923年7月1日—8月1日;高思廷,《理想之家庭》,《妇女杂志》第9卷第8号,1923年8月1日。
    2若,《我理想之家庭生活》,《妇女共鸣》第19期,1930年1月1日,第27-28页。
    3《本志十七卷九号征文:小家庭生活的经验》,《妇女杂志》第17卷第l号,1931年1月1日,第171页。
    4cy女士,《幸福生活的基础》,《征文当选:小家庭生活的经验》,《妇女杂志》第17卷第10号,1931年10月1日,第44页。
    1慕光,《我们是爱好的》,《征文当选:小家庭生活的经验》,《妇女杂志》第17卷第10号,1931年10月1日,第49页。
    2张春浩、周颂华,《小家庭生活的一种报告》,《妇女杂志》第12卷第10号,1926年10月1日,第13-14页。
    3“人造牙筷”广告,《申报》,1930年3月28日,第14版。
    4“乐口福麦乳精”广告,《申报》,1938年10月16日,第1版。
    1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75页。
    2另有8人(占4%)不详。刘臻瑞,《成都市妇女社会活动调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系编,《社会调查集刊》下编,1939年12月(载于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70页)。
    3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第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第65页。
    4见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编,第二章人口,第三表“全国南北两部八区100处37647农家各种家庭百分比分配表”(1936年)。再引用于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第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第65-66页。
    5史迈士(Smythe),《中国家庭组合》,《金陵学报》第5卷第2期,1936年11月。
    6邓伟志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61-162页。
    7王士达,《最近十年的中国人口估计》,《社会科学杂志(北平)》第2卷第2期,1931年6月,第176页。
    8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第6页。
    9邓伟志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第164页。
    1《成都市牙刷工业与其工人生活概况调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040页。
    2安徽省政府统计委员会编,《安徽省统计年鉴》,1934年,第54页。
    3宋思明,《燕大工人生活调查》(《社会学界》第3卷,1929年9月),《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30-1131页。
    4孙长吉,《民初家庭功能变革述论》,吉林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4年。
    5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人口问题之统计分析》,上海:正中书局,1944年版,第62-64页。
    1陈华寅,《劳工家庭人口动静态之分析》(《统计月报》第3卷第1期,1931年1月),《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人口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11-412页。
    2杨堃,《节育与家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3期,1934年2月4日,第5版。
    3《小家庭与节育》,《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6期,1932年9月4日,第8版。
    1《读者信箱:受经济压迫而想到节育的一位青年》,《生活(周刊)》第2卷第7号,1926年12月5日,第45页。
    2《读者信箱:受经济压迫而想到节育的一位青年》,《生活(周刊)》第2卷第7号,1926年12月5日,第46页。
    3(英)司拖波(原题:马利士笃)著,伍连德译,《夫妇良箴》,上海:英商别发有限公司,1926年,第18-27页。
    4“男女节育器”广告,《申报》,1925年6月8日,第10版。
    1程瀚章医师,《妇女与家庭栏:医事卫生顾问》,《东方杂志》第30卷第15号,1933年8月1日,第44页。
    2程瀚章医师,《妇女与家庭栏:医事卫生顾问》,《东方杂志》第30卷第13号,1933年7月1日,第25-26页。
    3程瀚章医师,《妇女与家庭栏:医事卫生顾问》,《东方杂志》第30卷第15号,1933年8月1日,第44页。
    4《想节育的通讯》,《医学卫生旬刊》第23期,1933年12月28日,第三版:《父亲对于节育的意见》,《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9期,1932年12月4日,第8版。
    1“负担”漫画,收入郭建英绘,陈子善编,《摩登上海:30年代的洋场百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8页。
    2“福乎?累乎?”漫画,《申报》,1933年9月6日,本报增刊,第一版。
    3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0-291页。
    1同上书,第291页。
    2胡适,《我的儿子》,《每周评论》第33期,1919年8月3日,第3版。
    3张竞生,《再谈制育》,《京报副刊》第56号,1925年2月9日。
    4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1页。
    1周叔昭,《家庭问题的调查:与潘光旦先生的调查比较》,《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78页。
    1同上书,第38页。
    2梁议生,《燕京大学60女性之婚姻调查》,《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3陈利兰,《中国女子对于婚姻的态度之研究》,《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35页。
    1邹依仁著,《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3页。
    2甘南引,《中国青年婚姻问题调查》,《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16-119页。
    1胡比梨女士,《关于爱底结晶品》,《晨报(上海)》副刊《妇女与家庭》,1933年8月30日,第11版。
    2参见“第一表:夫的年龄”,《北平的节育运动》,《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4期,1933年5月7日,第8版。
    3参见“第二表:妻的年龄”,《北平的节育运动》,《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4期,1933 年5月7日,第8版。
    1《北平的节育运动》,《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4期,1933年5月7日,第8版。
    2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9期,1934年8月5日,第5版。
    3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30期,1934年9月2日,第5版。
    4表4-11是根据北平妇婴保健会的493件个案分析结果而组成的,其详细的内容参看《北平的节育运动》,《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4期,1933年5月7日,第8版;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9期,1934年8月5日,第5版。
    1《北平的节育运动》,《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4期,1933年5月7日,第8版。
    2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30期,1934年9月2日,第5版。
    1 《劳工家庭的节育需要》,《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7期,1932年10月2日,第8版。
    2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1期,1933年2月5日,第8版。
    3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2期,1935年9月1日,第5版。
    4 《父亲对于节育的意见》,《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9期,1932年12月4日,第8版。
    1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1期,1933年2月5日,第8版。
    2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0期,1933年11月5日,第8版。
    3 张鸿钧,《贫穷问题与节育运动》,《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期,1932年5月1日,第8版。
    1 少微,《现在生育节制原因的分析》,《女子月刊》第3卷第11期,1935年11月1日。
    2 清扬,《我主张限制生育的一个理由》,《妇女日报》,1924年1月22日,第2版。
    3 少微,《现在生育节制原因的分析》,《女子月刊》第3卷第11期,1935年11月1日。
    4 《一个有趣的估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1 《我国对于节育的需要》,《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4期,1934年3月4日,第5版。
    2 秋郎,《家庭子女多,是富?是累?》,《申报·家庭》1942年4月12日,第7版。
    1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前言”,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1页。
    2 编者和读者,《性科学问答》,《性科学》第3卷第1期,1937年2月1日,第25页。
    1 编者,《怎样实行节育?》,《健康生活》第16卷第1期,1939年4月1日,第31页。
    2 卢荫在《在纯生理的立场上介绍自然避妊法》一文里说:安全期避孕法是“绝对的自然而又安全的避妊法”(卢荫,《在纯生理的立场上介绍自然避妊法》,《晨报(上海)》副刊《妇女与家庭》,1933年2月10-11日,第9版)。
    3 畹香,《简易节育发》,《女青年》第13卷第9期,1934年11月15曰,第41-42页。
    4 “防妊新法”广告,《申报》,1925年11月9日,第6版。
    5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30期,1934年9月2日,第5版。
    1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前言”,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1页。
    2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16页。
    3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21页。
    4 这些避孕药锭的成分大概以柯柯脂为敷形剂,而加入金鸡纳、希努琐(Chinosol)、乳酸、硼酸等。民国时期市上出售的“她的友”的成分为:“硼酸1克,二硫酸金鸡纳0.3克,柳酸1/40克,柯柯脂5克”。“史斑通”的成分为:“酒石酸0.9克,重碳酸钠0.5克,希努琐1/80克”。用时将一锭于交媾前五至十分钟,深塞入阴道内,即收避孕效果(顾学箕,《节制生育的方法》,《科学世界》第5卷第9期,1936年9月25日,第798-799页)。
    1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7期,1933年8月6日,第8版。
    2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7期,1934年6月3日,第5版。
    3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6期,1934年5月6日,第5版。
    4 《节育运动》,《医学卫生旬刊》第55期,1936年8月28日,第3版。
    5 冰生,《问答:什么情形之下应该节育和怎样节育》,《女青年》第13卷第9期,1934年11月15日,第32页。
    6 顾学箕,《节制生育的方法》,《科学世界》第5卷第9期,1936年9月25日,第799页。
    1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6期,1933年7月2日,第8版。
    2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6期,1934年5月6日,第5版。
    1 《三位母亲的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6期,1932年9月4日,第8版。
    2 《三位母亲的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6期,1932年9月4日,第8版。
    3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35页。
    4 《妇婴保健会工作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5 《北平妇婴保健会第二次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0期,1935年7月7日,第5版。
    6 马荔,《(一)打胎和避孕的商榷》,《解放日报》,1942年4月19日,第4版。
    1 梅妮,《我们怎样廉顾职业和家务:集体意见》,《妇女》(上海),第3卷第9号,1948年12月,第7页。
    2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50页。
    3 在1933年2月至1934年4月期间,北平节育指导所的310名就诊者中,对于避孕方法有报告者仅为59人,即19%的就诊者是曾经用过避孕方法的,其余81%的人都不知或未用过节育方法(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30期,1934年9月2日)。
    4 《北平妇婴保健会第二次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0期,1935年7月7日,第5版。
    5 《上海节育研究社》,《上海医事周刊》第6卷第41期,1940年10月7日。
    1 “寿山氏麝香化血通经丹”广告,《全民报》,1934年1月30日,第10版。
    2 不问,《谈谈堕胎》,《时事新报·新医与社会》,1933年3月17日,第3张第3版。
    1 《堕胎药:有关风化罪责不少数家药铺被抄》,《晨报》,1933年4月7日,第6版。
    2 《妇人堕胎被控》,《申报》,1935年7月26日,第11版。
    3 《医药顾问:求堕胎法》,《长寿》第51期,1933年5月26日,第5版。
    4 编者,《答堕胎的请求者》,《申报》副刊《医事周刊》第12期,1933年3月13日,第16版。
    1 于菟,《小说:打胎》,《女青年》第13卷第6期,1934年6月。
    2 金仲华,《节制生育与妇人生理的解放》,《妇女杂志》第17卷第9号,1931年9月1日,第5页。
    3 《沪日医惯作堕胎犯》,《世界日报》,1926年7月18日,第6版。
    4 兰安生(J.B.Grant),《节制生育与中国》,《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54页。
    1 《残忍行为的暴露:婴儿何辜竟堕胎》,《大公报》,1933年2月13日,第4张第13版。
    1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6期,1933年7月2日,第8版。
    2 《节育与堕胎》,《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3期,1932年6月5日,第8版。
    3 曹野火,《论已婚女子之从业》,《新光》第1卷第8期,1940年11月10日,第13页。
    4 谭吉华,《堕胎问题之研究》,《妇女共鸣》第5卷第9期,1936年9月20日,第25页。
    1 一个读者,《高等妇女逃避受孕的情形》,《中央日报·妇女周刊》第49期,1936年3月18日,第三张第二版。
    2 《修正刑法中之堕胎罪》,《长寿》第127期,1934年11月9日,第213页。
    1 古然,《赞成节育》,《妇女共鸣》第5卷第4期,1936年4月20日,第6页。
    2 Lamson,Herbert Day,"Family Limitation among Educated Chinese Married Women:A Study of the Practice and Attitudes of 120 Women",Chinese Medical Journal,Nov.47,1933年5月,第499页。
    1 在1933年2月至1934年4月期间,北平节育指导所的310名就诊者中,对于避孕方法有报告者仅为59人,即19%的就诊者是曾经用过避孕方法的,其余81%的人都不知或未用过节育方法(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30期,1934年9月2日)。
    2 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92页。
    3 《节育讯:北平的节育者》,《实报·小时报》,1933年5月18日。
    4 《父亲对于节育的意见》,《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9期,1932年12月4日,第8版。
    1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3期,1934年2月4日,第5版。
    2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5期,1934年4月1日,第5版。
    3 《节育者通信》,《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6期,1934年5月6日,第5版。
    1 木也,《关于节育的故事》,《晨报(上海)》副刊《妇女与家庭》,1933年6月4日,第9版。
    2 何某某,《通讯栏》,《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第20期,1923年3月26日,第4版。
    3 朱振声编著,《求孕与避孕(初集)》,上海:幸福书局,1933年,第99-100页。
    4 廖国芳,《打倒山额夫人》,《红玫瑰》第3卷第20期,1927年6月18日,第3页。
    1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各种避孕法单用的比较表”,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58-62页。
    1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各种避孕法单用的比较表”,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62-64页。
    1 《产儿制限研究会昨日成立》,《晨报》,1922年10月16日,第3版。
    2 《产儿制限研究会之进行》,《晨报》,1922年10月19日,第6版。
    3 《附录:北京产儿制限研究会宣言书》,《时事新报·现代妇女》第7期,1922年11月6日,第4版。
    4 同上注。
    5 同上注。
    6 同上注。
    7 《产儿制限研究会昨日成立》,《晨报》,1922年10月16日,第3版。 之间的关系,但在《现代妇女》发刊词上声明“我们妇女问题研究会和中华节育研究社这两个团体,发刊这小小出版物《现代妇女》,就是希望帮组过去的妇女成为现代的妇女,取得妇女所应有得一切自由”(参见《发刊词》,《时事新报·现代妇女》第1期,1922年9月6日,第1版)。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两个团体之间的若干关系,中华节育研究社并不是妇女问题研究会属下的小机构,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但是中华节育研究社的社员很可能同时也是妇女问题研究会的会员。换句话说,中华节育研究社的社员同时加入妇女问题研究会,这两个团体在组织的运行上结成一体,合办《现代妇女》杂志而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以及生育节制思想。
    1 《征求投稿》,《时事新报·现代妇女》第7期,1922年11月6日,第4版。
    2 《通讯兰》,《时事新报·现代妇女》第19期,1923年3月16日,第4版。
    3 《新刊介绍:生育节制法》,《妇女杂志》第8卷第10号,1922年10月1日,第73页。
    4 《通信栏》,《时事新报·现代妇女》第22期,1923年4月16日,第2版。 先后出了12版。以后,杨步伟还写了《中国女性历代变化史》,由她三女来思翻译成英文。有关杨步伟的生平可参见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张宛青,《一位开风气之先的妇女—记赵元任夫人杨步伟》,《江淮文史》,1997年第2期。
    1 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74-275页。
    2 杨步伟,前揭书,第280页。
    3 同上注。
    4 杨步伟,前揭书,第284-285页。
    1 张竞生,《山格夫人来信》,《京报副刊》第50号,1925年2月3日。
    2 张竞生,《再谈制育》,《京报副刊》第56号,1925年2月9日。
    3 磑磑,《愿制育社复活》,《京报副刊》第61号,1925年2月15日。
    1 “节育”漫画,《申报》,1922年5月29日,第20版。
    2 张竞生,《再谈制育》,《京报副刊》第56号,1925年2月9日。
    1 《一个提案》,《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3期,1935年11月3日,第5版。
    2 兰安生(J.B.Grant),《节制生育与中国》,《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54页。中华医学会为了推进节育卫生工作选定王逸慧、颜福庆、王国栋(G.King)、翟淑惠(Disosway)、沈骥英、牛惠生诸人组织“节育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节育委员会”,在1936年2月决议通过节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及实施办法(参见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号U1—16—894,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组织、成员及其会务活动情况(1928—1942))。其具体活动有:首先该会与上海节育研究社合作设立“节育诊疗所”;帮组国内许多医师设立节育诊所,并供给必要的药物用品;1936年组织安排桑格夫人和马丁夫人来华演讲和节育讨论;该会与国立上海医学院药剂系合作制造国产“节育泡沫粉”:节育问题的研究和宣传(王逸慧,《节育委员会报告》,《中华医学杂志》第23卷第5期,1937年5月,第634-636页)。足见,节育工作正式被纳入医学的专业系统之后,在节育医疗服务设施和避孕技术上实现突破性进展。 第9版)。
    1 周钟慧卿,《为什么要办节育指导所》,《中华妇女节制会年刊》,1934年12月,第34页。
    2 刘王立明,《妇女与节制生育》,《东方杂志》第32卷第1号,1935年1月1日,第6页。
    3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号U38—5—237,“上海法租界公童局卫生处关于上海节育研究社专(1940年)”。
    4 《上海节育会昨请马丁夫人演讲》,《申报》,1936年4月8日,第10版。
    5 同上注。
    6 《上海节育会近讯》,《上海医事周刊》第5卷第48期,1939年11月27日。
    7 《中华医学会模范卫生处消息:中华医学会模范卫生处节育指导所》,《上海医事周刊》第5 卷第40期,1939年10月2日。
    1 沈骥英,《节育事工之检讨》,《中华医学杂志》第28卷第5期,1942年5月,第161页。
    2 《节育季刊》在1940年9月开始出版,其第一卷第一期里内载中国节育运动史略,上海节育研究社成立之经过。这是上海节育研究社的唯一机关刊物,可惜目前只发现第一卷第一期(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号U38—5—237,“上海法租界公童局卫生处关于上海节育研究社专刊”)。
    3 《上海节育研究之目的》,《上海医事周刊》第7卷第11期,1941年3月17日。
    4 《上海节育研究社》,《上海医事周刊》第6卷第41期,1940年10月7日。
    5 《上海节育研究社执委会开会纪略》,《上海医事周刊》第7卷第14期,1941年4月7日。
    6 《上海节育研究社》,《上海医事周刊》第6卷第41期,1940年10月7日。 年4月1日。
    1 《妇婴保健会访问记(一):节制生育》,《全民报》,1934年1月25日,第3版。
    2 在1932年加入北平妇婴保健会的新会员有协和医院的兰安生(J.B.Grant)、李定安、方颐积、袁贻瑾诸医师。还有清华学校陈达教授,于汝麒女士,雷洁琼女士。其会员的职业多为医生、护士、公众卫生员、社会服务者及社会学教员等(参见《妇婴保健会工作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3 《北平妇婴保健会》,《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1 《节育的回顾与前瞻》,《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2 陈达,《引言》,《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期,1932年4月3日,第8版。
    3 《节育讯》,《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3期,1933年4月2日,第8版。
    4 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9期,1934年8月5日,第5版。
    5 同上注。
    6 北平妇婴保健会节育指导所的门诊时间,从1934年4月起由每星期三上午9时至12时改为星期二上午9时至12时(《节育指导所》,《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5期,1934年4月1日,第5版)。
    1 《关于节育指导所》,《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3期,1933年4月2日,第8版。
    2 田贵銮,《北平节育指导所实况》,《女青年》第13卷第9期,1934年11月15日,第45页。
    3 《启事》,《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9期,1934年8月5日,第5版。
    4 《妇婴保健会启事》,《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7期,1936年3月8日,第5版。
    5 《北平妇婴保健会》,《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1 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9期,1934年8月5日,第5版。
    2 田贵銮,《北平节育指导所实况》,《女青年》第13卷第9期“节育与优胜专号”,1934年11月15日,第46页。
    3 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9期,1934年8月5日,第5版。
    4 1933年,平民教育总会开始向定县平民学校同学会讲解节育工作,引起广泛注意。1933年11月,定县保健院设立“生育节制特别展览室”,陈列各种节育器材药品及应用方法图说,并另别辟专室供有兴趣人士前来讨论实际问题。平民教育总会的努力下,1933年冬天,10个村的青年农民愿意试用节育方法,50个村的农民愿意迟婚且积极节育。1934年,卫生教育部特派员分别在15个村访问835户农家,说明节育的重要性,其中108家需要实行节育,34家接受劝告。中国农民的节育需求情况,由定县乡村建设运动可见一斑。(参见潘如龙、杨发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节育论争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6期,2005年11月)。
    5 苏汝江,《中国的节育运动(续)》,《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9期,1934年8月5日,第 5版。
    1 《节育的回顾与前瞻》,《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2 《妇婴保健会工作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3 《北平妇婴保健会第二次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0期,1935年7月7日,第5版。
    4 《妇婴保健会工作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1 《北平妇婴保健会第二次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0期,1935年7月7日,第5版。
    2 《妇婴保健会工作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3 《北平妇婴保健会第二次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0期,1935年7月7日,第5版。
    1 《妇婴保健会工作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2 《北平妇婴保健会第二次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0期,1935年7月7日,第5版。
    3 《妇婴保健会工作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4 《北平妇婴保健会第二次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0期,1935年7月7日,第5版。
    5 同上注。
    1 《妇婴保健会工作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2 《北平妇婴保健会第二次报告》,《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40期,1935年7月7日,第5版。
    3 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58-367页。
    4 参见“表二:每年所有之例案数目”,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0页。
    1 参见“表三:年龄之类别”,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0页。
    2 参见“表五:教育程度之类别”,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1页。
    1 参见“表四:职业之类别”,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0页。
    1 参见“表六:家庭进款之类别”,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1页。
    2 《节育的回顾与前瞻》,《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3 参见“表七:需要避孕原因之类别”,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2页。
    1 参见“表八:结婚年数之类别”,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2页。
    2 参见“表九:存活儿童数目之类别”,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3页。
    1 参见“表十:怀孕次数、存活儿童数、死儿数及小产数”,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3页。
    2 参见“表十一:性交频数之类别”,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3页。
    3 参见“表十二:避孕物之费用”,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3页。
    1 参见“表十三:用各种节育方法所得结果之分析”,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4页。
    1 参见“表十四:三十五例用子宫托失败之分析”,载于沈骥英,《北平节育诊所八百五十二例案之研究》,《中华医学杂志》第22卷第5期,1936年5月,第365页。
    1 沈骥英,《节育事工之检讨》,《中华医学杂志》第28卷第5期,1942年5月,161页。
    1 《本会出售节育泡沫粉》,《中华医学杂志》第2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108页。
    2 民国时期城市各大医院纷纷开设节育指导科(参看表5—20:三十年代中国各地医院节育指导科),在上海的第一红十字会医院、妇孺医院、白特利医院都设节育指导课。可是由于资料的缺乏无法了解这些医院的节育医疗服务的具体情况,只有南京鼓楼医院和北京博爱医院留下节育医疗服务的几份资料,因此本文着重探讨这两所医院的节育医疗服务情况和避孕技术水平。
    3 《鼓楼医院辟设节育指导》,《中央日报》,1936年2月9日,第2张第3版。
    1 同上注。
    2 明,《节制生育》,《中央日报·妇女周刊》第45期,1936年2月19日,第3张第2版。
    3 同上注。
    4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系,《鼓楼医院中75位妇人之调查》,《社会学刊》第5卷第1期,1936年1月20日。
    1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社会学系,《鼓楼医院中75位妇人之调查》,《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37-438页。
    1 《节育之研究》,《医学卫生旬刊》第22期,1933年11月28日,第3版。
    2 “博爱医院”广告,《北平晨报》,1934年1月1日,第8版。
    3 《一封要求节育的信》,《医学卫生旬刊》第32期,1934年9月28日,第3版。
    4 《多产》,《医学卫生旬刊》第43期,1935年8月28日,第3版。
    1 《随便谈谈》,《医学卫生旬刊》第45期,1935年10月28目,第4版。
    2 “生育卫生”出版广告,《医学卫生旬刊》第24期,1934年1月28日,第4版;“家庭医学”广告,《医学卫生旬刊》第80期,1938年12月28日,第4版。
    3 该表根据上海节育指导所的各地医院节育科之调查为基础,在加上其他一些报刊资料而组成的。其详细内容参看《上海节制生育指导所》,《女青年》第15卷第6期,1936年6月20日,第34页。
    1 《健康药会计划恢复指导工作》,《申报》,1946年1月28日,第5版。
    2 沈骥英,《节育事工之检讨》,《中华医学杂志》第28卷第5期,1942年5月,第162页。
    1 同上注。
    2 孙严予,《最新避孕法》“自序”,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出版,1948年,第2页。
    3 孙严予讲,《叛逆女人》,《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2页。
    4 同上注。
    5 孙严予,《最新避孕法》“著者启示”,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出版,1948年,第1页。
    6 孙严予,《最新避孕法》“本会标语”,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出版,1948。
    1 孙严予,《最新避孕法》“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出版,1948。
    2 孙严予,《最新避孕法》“著者启示”,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出版,1948,第1页。
    3 《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9页。
    1 《购买节育用品者注意》,《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15页。
    2 《冒险家加入节育运动》,《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12-14页。
    3 《冒险家加入节育运动》,《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13页。
    4 《妇女节育座谈会》,《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3页。
    5 《妇女节育座谈会》,《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2页。
    6 《女医师孙严予节育指导所》,《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14页。
    7 同上注。
    1 《节育广播讲座》,《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10页。
    2 孙严予,《给警察及司法当局的一封公开信》,《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6页。
    3 孙严予,《给警察及司法当局的一封公开信》,《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7页。
    4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号Q6—5—648,“上海社会局关于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申请登记的文件”,第4页。
    1 《节育良友之推销》,《时事新报》,1923年2月21日,第3张第2版。
    1 《本会出售节育泡沫粉》,《中华医学杂志》第23卷第1期,1937年1月,第108页。
    2 “避妊片”广告,《医学卫生旬刊》第22期,1933年11月28日,第2版。
    3 “节育福音”广告,《申报》,1942年1月19日,第3版。
    4 “节育保健所”广告,《申报》,1942年6月10日,第5版。
    5 “冯俊英妇产科”广告,《申报》,1942年1月13日第3版。
    1 谢元范,《关于中山先生论中国人口问题之我见》,《现代评论》第3卷第62期,1926年2月13日,第18页。
    2 克士,《生育节制打胎和儿童公育》,《东方杂志》第31卷第21号,1934年11月1日,第73页。
    1 上海市政府社会局编,《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收入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341-342页。
    2 同上书,第357页。
    3 “节育福音”广告,《申报》,1942年1月19日,第3版。
    4 克士,《生育节制打胎和儿童公育》,《东方杂志》第31卷第21号,1934年11月1日,第73页。
    5 参见蔡朝晖,《<申报>广告与民国都市女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未刊),2005年5月,第45-53页。
    1 澄子,《请求指导节育经过》,《申报·妇女专刊》第34期,1936年9月12日,第17版。
    2 丁芝,《城市鳞爪:节育医院访问记》,《市政建设》第1卷第4期,1950年1月,第32页。
    1 颂芳,《西风特写:上海节育研究社访问记》,《西风》第63期,1941年11月,第244-247页。
    2 仲华,《女性与生育的艺术》,《东方杂志》第29卷第4号,1932年10月16日,第13 页。
    1 种族卫生(或称种族优生)的创始者高尔登(Francis Galton)解释其涵义说:“种族卫生乃就以社会的制约,医学的所及,对于将来国民肉体的及精神的民族的特质改善”。可见,宗族卫生不但是要改善男女配偶选择的方法,优良人类的种族,并且应该明了天才者的教养,社会对于低能控制的重要和方法,改善国民的生活环境等,这都是属于种族卫生范围内的所应做的工作。有关种族卫生思想以及其社会功能可参考高梅芳,《种族卫生论要(上、中、下)》,《医事公论》第3卷第4、5、7期,1935年12月1日—1936年1月16日。
    2 葛克全,《节制生育与国民健康》,《医事公论》第3卷第16期,1936年6月1日,第1页。
    3 李紫衡,《从民族卫生来挽救国难》,《医事公论》第3卷第10期,1936年3月1日,第7页。
    1 周钟慧卿,《为什么要办节育指导所》,《中华妇女节制会年刊》,1934年12月,第34页。
    2 李紫衡,《从民族卫生来挽救国难》,《医事公论》第3卷第10期,1936年3月1日,第8页。
    1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4-196页。
    1 同上书,第195页。
    2 张丕介,《中国应实行节制生育乎?》,《政问周刊》第12号,1936年3月18日,第12-13页。
    3 高信,《生育节制与中国国民党之人口政策》,《政问周刊》第16号,1936年4月15日,第11页。
    1 高信,《生育节制与中国国民党之人口政策》,《政问周刊》第16号,1936年4月15日,第12页。
    2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设(二)》,《革命文献》第89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81年12月,第230页。
    3 吴景超,《中国的人口问题》,《独立评论》第225号,1936年11月1日,第6页。
    1 恶石(邵力子),《随感录》,《民国日报·觉悟》,1922年5月5日,第4版。
    2 邵力子,《生育节制释疑》,载于傅学文编,《邵力子文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97页。
    3 同上书,第698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力子仍然坚持他的生育节制主张,在1950年代发表了他的关于计划生育的一系列看法。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邵力子提出计划生育和避孕问题的初步设想。这个建议受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赞扬,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也未被采纳。经过深入思考后,1954年12月,邵力子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传播避孕常识问题》的文章。他认为要计划生育,就必须普及避孕常识,人们一旦掌握了避孕手段,就可以减少盲目生产,减轻妇女的痛苦。1955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他又正式提交了《请加强避孕常识的宣传和放宽节育技术的限制》一案。1956年11月,在邵力子的主持下《关于传播避孕常识问题》的小册子得以印发。但1957年以后,马寅初《新人口论》所引起的政治风波中,就连邵力子所宣传的节育工作也受到了冲击。在当时的形势下,邵力子不可能公开在会议上为计划生育疾呼了(参见傅学文编,《邵力子文集》(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66-1098页)。
    5 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84页。
    1 同上注。
    2 吴景超,前揭书,第185页。
    3 李景汉,《定县农村人口分析与问题》,《民间》第1卷第2期,1934年5月25日,第24页。
    4 同上注。
    5 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自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8月版,第6页。
    6 同上书,第307页。
    1 张穀城,《节制生育在中国之需要》,《中央日报·大道》第95号,1929年7月30日。
    2 同上注。
    3 参见本论文,第111-114页。
    1 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285页。
    2 《节育的回顾与前瞻》,《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
    1 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第711页。
    2 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号全宗号12案卷号重66,“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提案(1941)”。
    3 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9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44页。
    4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历届历次中全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二)》,《革命文献》第80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9年,第250-251页。
    1 陈达曾说:“在五中全会时,党中某元老对于性教育(特别是性知识的传授)表承反对。但本会认为此问题有基本的重要性,除文字略加以修改外,仍列入纲领草案中”(陈达,《浪迹十年》,第445页)。文中指的“某元老”正是戴季陶。
    2 陈达,《浪迹十年》,第461-462页。
    1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上)》,《革命文献》第76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8年,第422-424页。
    2 张家望,《“民族保育政策纲领”研究》,《民族正气》第4卷第1期,1945年7月1日,第12页。
    1 叶式钦医师,《妇婴卫生》,《妇女生活》第7卷第8期,1939年7月16日,第20页。
    2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1月,第11页。
    1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1月,第13页。
    2 同上注。
    3 杨念群,《民国初年北京的生死控制与空间转换》,《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1-207页。
    4 姚毅,《产婆的“制度化”与近代中国的生育管理——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中国史研究(韩国)》第20辑,2002年10月,第297页。
    1 刘瑞恒,《特载:三年来中央卫生设施概况》,《卫生半月刊》第2卷第1期,1935年1月15日,第2页。
    2 陈明斋,《我国新医学之进展及其现状》,《东方杂志》第32卷第22号,1935年11月16日,第43页。
    3 杨念群,前揭书,第177页。
    4 陈明光主编,《中国卫生法规史料选编(1912—1949.9)》,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29-631页。
    5 同上书,第635-636页。
    1 杨崇瑞,《中国妇婴卫生工作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27卷第5期,1941年5月,第285-286页。
    2 雷洁琼在《怀念杨崇瑞医师》一文中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也开办了节育门诊部,由杨医师担任技术指导,为要求做节育手术的妇女解决技术问题,向她们宣讲节育知识,以及多胎生育对妇女身体健康、家庭经济、国家社会的危害性。杨医师多年来在节制生育咨询部和节育门诊部服务,对节制生育工作作出了突出的成绩,使许多劳动妇女摆脱了多生多育的困难和苦恼。这是北京最早开始提倡计划生育,并从事宣传和实行技术指导的实践活动”(严仁英主编,《杨崇瑞博士——诞辰百年纪念》,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0年,第2页)。这意味着国民政府已承认生育节制为妇婴卫生事业的一部分,生育节制工作在国家的支持下逐步走向制度化、医疗化。
    3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1月,第14页。
    4 同上注。
    1 杨念群,前揭书,第159-160页。
    2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1月,第16页。
    3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1月,第17页。
    4 杨崇瑞,《中国妇婴卫生工作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27卷第5期,1941年5月,第289页。
    1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1月,第16页。
    2 有关成都的妇婴卫生工作情况参看沈其稀,《成都市妇婴卫生近况》,《社会卫生》第1卷第2期,1944年7月1日。
    3 杨崇瑞,《妇婴卫生之过去与现在》,《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1月,第17页。
    1 《民族保育政策初步实施办法纲要》,《中华医学杂志》第32卷第1期,1946年1月,第18-20页。
    2 颜福庆,《妇婴卫生工作之重要及其推进方案》,《中华医学杂志》第24卷第12期,1938年12月,第952-953页。
    3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号Y8—1—741—21,“上海市卫生行政设施三年计划:妇婴卫生(1946)”。
    1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号Y8—1—741—21,“上海市卫生行政设施三年计划:妇婴卫生(1946)”。
    2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号Q400—1—3382,“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市民节育避孕所、医学健康保俭资料、营养等问题的来往文书(1947)”。
    3 锡龄,《上海市卫生局沪南区卫生事务所开办妇婴卫生计划草案》,《卫生月刊》第7卷第2期,1937年2月,第54页。
    4 《上海市卫生局推行妇婴保健工作细则》,《上海市政府公报》第9卷第11期,1948年9月7日,第213-214页。
    1 善继,《论结婚检验》,《民众医药汇刊》第2卷,1935年6月,第72-73页。
    2 刘新华,《谁应该结婚?谁应该节育?》,《大众医学》第1卷第4期,1948年11月,第131页。
    1 夏丐尊,《生殖的节制》,《妇女评论》第38期,1922年4月26日,第1版。
    2 吴泽霖,《怎样提倡节育运动》,《华年(周刊)》第2卷第40期,1933年10月7日,第787页。
    3 《北平妇婴保健会》,《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22期,1934年1月7日,第7版:《鼓楼医院辟设节育指导》,《中央日报》,1936年2月9日,第2张第3版。
    4 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上)》,《革命文献》第76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8年,第423页。
    1 编者,《婚前健康检查》,《大众医学》第1卷第4期,1948年11月,第118-119页。
    2 上海市档案馆馆藏号Q1—16—191,“上海市政府卫生局关于市民婚前健康检定文件”。
    965 李中清、王丰著,陈卫、姚远译,《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第85页。
    966 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年,第147-195页。
    967 《化胎》,《北平晨报·人口副刊》第11期,1933年2月5日,第8版。
    968 《通讯栏》,《现代妇女》第20期,1923年3月26日,第4版。
    969 张汉民,《胎儿有没有生命权》,《新北辰》第3卷第5期,1937年5月15日,第427页。
    970 孙严予,《给警察及司法当局的一封公开信》,《叛逆女人》第一册,1949年3月1日,第6页。
    971 《通讯栏》,《现代妇女》第20期,1923年3月26日,第4版。
    972 《节育者通信》,《人口副刊》第23期,1934年2月4日,第5版。
    973 Frank Dik(o|¨)tter,Sex,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a:Medical 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 Identitie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g London:Hurst &Company,1995,pp.122-145.
    974 刘静贞,前揭书,第149页。
    975 刘静贞,前揭书,第153页。
    976 鲁迅,《随感录(二十五)》,《新青年》第5卷第3号,1918年9月15日,第291页。
    977 陈达,《生育节制与我国人口问题》,中国社会学社编,《中国人口问题》,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第45页。
    978 清扬,《我主张限制生育的一个理由》,《妇女日报》,1924年1月22日,第2版。
    979 参看本论文附录四:《节育者通信》选录,第362-422页。
    980 《节育者通信》,《人口副刊》第17期,1933年8月6日,第8版。
    981 李宗武,《独身问题之研究》,《妇女杂志》第7卷第8号,1921年8月1日,第3页。
    982 李秋女士,《读者信箱:我们宁可做老处女》,《生活(周刊)》第4卷第10期,1929年1月20日,第101-102页。
    983 沈骥英,《节育事工之检讨》,《中华医学杂志》第28卷第5期,1942年5月,第161页。
    984 郭泉清,《实用避孕法》,上海:家书版社,1947年9月,第50页。
    985 参见“1994—1999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节育方法构成”(http://www.npfpc.gov.cn/data/sfpcdata1999.htm);“2000-2003年人口和计划生育 主要统计数据—节育方法”(http://www.npfpc.gov.cn/data/data-20041014-1.htm)。
    986 参见“2000—2003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主要统计数据—节育方法”(http://www.npfpc.gov.cn/data/data-20041014-1.htm)。
    987 朱自清,《父母的责任》,《朱自清全集》第4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988 周钟慧卿,《为什么要办节育指导所》,《中华妇女节制会年刊》,1934年12月,第34页。
    989 《节育者通信》,《人口副刊》第27期,1934年6月3日,第5版。
    990 《节育者通信》,《人口副刊》第25期,1934年4月1日,第5版。
    991 《节育者通讯》,《人口副刊》第18期,1933年9月10日,第8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新生活运动史料》,《革命文献》第68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5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内政方面》,《革命文献》第71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7年3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上)》,《革命文献》第76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8年9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历届历次中全会重要决议案汇编(二)》,《革命文献》第80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79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设(一)》,《革命文献》第88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81年9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西北建设(二)》,《革命文献》第89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81年12月。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抗战建国史料——社会建设(二)》,《革命文献》第96辑,台湾: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出版,1983年9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1—3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99。
    J181—0190—3169京师警察厅外左三区警察署关于查获李振朝等粘帖堕胎药广告一案的呈(1913年4月1日)。
    J181—020—09957北平市公安局关于查明胡寿山制化血通经丹是堕胎药之药的训令(1932年1月1日—12月31日)。
    J181—031—03697北平市警察局外二区警察署关于万安堂药铺夥友吴兴冉售卖化血通经丹的呈(1932年10月1日—10月31日)。
    J183—002—06116北平市警察局内三区署关于查获私配堕胎药、贩运私盐、携带、贩运、售私酒等案(1933年7月1日)。
    002—005—00166卫生局关于制订“北京市免费医疗实施办法、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等五个办法的请示与市府的批复(1953年3月1日—11月30日)。
    008—002—00318出版总署关于上海“家”出版社出版之“实用避孕法”、“婚姻生活指导”、“妇女生理常识"及“明清八义三侠剑”、“七杀碑”两书等查禁的通报(1951年1月1日—12月31日)。
    011—002—00114卫生局关于限制绝育手术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的通知及文委对该办法的意见(1953年1月1日—1954年12月31日)。
    135—001—00069本局关于妇女干部打胎、难产、种痘免费和妇幼保健工作网施行办法的请示、批复、通知(1950年3月20日—10月31日)。
    B6—1—23—4关于规定上海市管理避孕药物供销及存货处理办法的通知(1955年6月30日)。
    B6—1—23—6关于上海市避孕用品的产供需情况和意见(1955年8月30日)。
    B6—1—23—14关于避孕药物产销供应情况的报告(1955年7月28日)。
    B3—2—75—27关于避孕宣传工作的报告(1956年12月13日)。
    B242—1—560—60上海市人民政府卫生局关于节育药品及用具管理问题请示市文委的报告(1953年10月)。
    B242—1—692中央卫生部关于改建避孕及人工流产的通报与上海市卫生局拟定上海市施行管理人工流产及结扎输卵管手续办法的报告、通知(1954年8月)。
    Q1—16—190上海市政府卫生局关于妇婴保健工作文件(1948)。
    Q1—16—191上海市政府卫生局关于市民婚前健康检定文件(1946)。
    Q6—5—648上海市社会局关于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申请登记的文件。
    Q119—5—65上海市管理集团结婚办法及婚前检查实施办法等文件(1948)。
    Q131—4—2272上海警察局行政处关于取缔新生医院暗示堕胎事(1945年12月9日)。
    Q136—3—59上海警察局嵩山分局关于产业,无照手枪、出售商药、要求取缔难民堕胎、私娼等。
    Q180—2—14379江苏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关于沈徐氏等堕胎案的文件(1941年)。
    0235—1—91上海市政府整顿医药品违章广告宣传办法(1935)。
    Q400—1—2859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取缔违章医药广告(1946)。
    Q400—1—2875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取缔爱神友强肾节育防毒药品(1948年4月)。
    Q400—1—3377上海市卫生局关于上海市民婚前健康检定办法(1948)。
    Q400—1—3382上海市卫生局关于市民节育避孕所、医学健康保俭资料、营养等问题的来往文书(1947年4月)。
    S284—1—92上海市卫生局等单位颁布的取缔医药广告管理药剂生、修正管理注射器注射针等各项暂行规则(1947)。
    U1—3—3095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美国制药公司避孕药片“Speton”的广告事(1926年)。
    U1—4—599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总办处关于节育:上海节育联合会(1940年)。
    U1—16—894中华医学会上海支会组织、成员及其会务活动情况(1928年—1942年)。
    U1—16—895中华医学会及其各支会的组织简况及刊物(1935年—1939年)。
    U1—16—896中华医学会1929-1932-1935年会议材料(1928年—1935年)。
    U1—16—898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有关中华医学会卫生实验区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年报(1938年—1944年)。
    U1—16—897中华医学会第四届会议有关材料(1937年)。
    U1—16—899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卫生处有关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卫生 实验区的工作月报(1938年-1939年)。
    U38—5—237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卫生处关于上海节育研究社专刊(1940年9月)。
    U38—5—1269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卫生处关于中华卫生学会及新闻卫生实验区工作报告(1942年)。
    U133—0—157—1中华妇女节制协会年刊(1934年12月15日)。
    U133—0—157—4中华妇女节制协会年刊:会议记录。
    Y8—1—741—21上海市卫生行政设施三年计划:妇婴卫生(1946)。
    [1]报纸《北平晨报》、《晨报》(北京)、《晨报》(上海)、《大公报》、《民国日报》(上海)、《全民报》(北京)、《申报》、《实报》(北京)、《时事新报》、《中央日报》(南京)等。
    [2]期刊杂志《北京大学日刊》、《晨报副镌》、《长寿(上海1932)》、《东方杂志》、《妇女共鸣》、《妇女界》(《世界日报》之副刊)、《妇女评论》(上海《民国日报》之副刊)、《妇女生活》、《妇女世界》、《妇女月报》、《妇女与家庭》(上海《晨报》之副刊)、《妇女杂志》、《妇女周报》、《华年周刊》、《家庭研究》、《健康生活》、《教育杂志》、《节制月刊》、《京报副刊》、《科学世界》、《民铎杂志》、《民众医报》、《女青年》、《女子月刊》、《叛逆女人》、《清华周刊》、《青年进步》、《人口副刊》(《北平晨报》之副刊)、《人言周刊》、《上海医事周刊》、《生活周刊》、《田家半月报》、《卫生月刊》、《西风》、《现代评论》、《现代父母》、《现代妇女》(上海《时事新报》之副刊)、《新北辰》、《新女性》、《新青年》、《新医药刊》、《新医与社会汇刊》、《性科学》、《幸福杂志》、《学灯》(《时事新报》之副刊)、《优生月刊》、《永生》(周刊)、《医事公论》、《医学卫生旬刊》(北京博爱医院专刊)、《医学知识》、《医药评论》、《医政周刊》、《政问周刊》、《中华医学杂志》、《Chinese Medical Journal》等。
    陈明光主编,《中国卫生法规史料选编(1912—1949.9)》,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
    陈望道著,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陈望道文集》第一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邓之诚辑录,《汪悔翁(士铎)乙丙日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第126种,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8。
    傅学文编,《邵力子文集》(上、下),北京:中华书局,1985。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上、中、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6。
    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
    耿云志主编,《胡适年谱(1891—1962)》,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明)归有光著,周本淳校点,《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合编,《孙中山全集》(全十一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
    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胡适著,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1—8,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江中孝主编,《张竞生文集》(上、下),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
    雷洁琼著,民进中央宣传部编,《雷洁琼文集》(上、下册),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城市劳工生活卷》(上、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底边社会卷》(上、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婚姻家庭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人口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全1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梅生编辑,《中国妇女问题讨论集》,(《民国丛书》第一编第18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影印版。
    梅生编辑,《妇女年鉴》(共四册),上海:新文化书社,1925。
    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共14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上海文史资料存稿汇编》(全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孙沐寒、姜宝庭、姚力编,《中国计划生育论集(1953—1960)》,北京:红旗出版社,1987。
    田雪原主编,《马寅初人口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汪士铎,《汪梅村先生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三辑第125种,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68。
    吴汉民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全1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杨步伟著,《一个女人的自传》,长沙:岳麓书社,1987。
    杨步伟、赵元任著,《浪漫人生》,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
    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编,《周建人文选》,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共150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5,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5。
    费侠莉、成露茜等主编,《近代中国妇女史英文资料目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
    姜纬堂、刘宁元主编,《北京妇女报刊考(1905—1949)》,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李宏、娜仁主编,《妇女问题研究参考书目提要》,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
    李盛平主编,《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1989。
    齐文颖主编,《中华妇女文献总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编,《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1862—1949)》,上海:上海图书馆,1982。
    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副刊目录》,上海:上海图书馆,1985。
    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共三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5。
    藤井志津枝主编,《近代中国妇女史日文资料目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王树槐、成露茜等主编,《海内外图书馆收藏有关妇女研究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王树槐、成露茜等主编,《近代中国妇女史中文资料目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臧健、董乃强主编,《近百年中国妇女论著总目提要》,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6。
    周行健主编,《华夏妇女名人词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79—200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张宪文、方庆秋、黄美真主编,《中华民国史大辞典》,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期刊介绍》,北京:三联书店,1978。
    (英)霭理士,潘光旦译,《性心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日)安部矶雄著,李达译,《产儿制限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法)安克强(ChristianHenriot)著,袁燮铭、夏俊霞译,《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法)安克强(Christian Henriot)著,张培德等译,《1927—1937年的上海:市政权、地方性和现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美)白馥兰著,江湄、邓京力译,《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白凯(Kathryn Bernhardt)著,《中国的妇女与财产:960-1949年》,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文集》第五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1。
    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文集》第六集,台北:稻香出版社,2004。
    (加)宝森著,胡玉坤译,《中国妇女与农村发展:云南禄村六十年的变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妇女问题第三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日)本间久雄著,章锡琛译,《妇女问题十讲》,上海:开明书店,1924。
    (美)伯纳德·阿斯贝尔著,何雪、晓明译,《避孕药片:一个改变世界的药物传奇》,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美)卜凯(John Lossing Buck),《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合肥:黄山书社,1999。
    陈碧云,《妇女问题讨论集》,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
    陈达著,《浪迹十年》,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
    陈达著,《人口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陈达著,廖宝昀译,《现代中国人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影印版。
    陈功,《家庭革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陈顾远,《中国婚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陈海峰编著,《中国卫生保健史》,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陈三井主编,《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2000。
    陈爽秋编,《节育避妊的方法》,上海:经纬书局,1925。
    陈长蘅,《三民主义与人口政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陈长蘅,《中国人口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陈妊湲著,《从东亚看近代中国妇女教育:知识分子对「贤妻良母」的改造》,台北:稻香出版社,2005。
    (日)大川浩著,沈石顽译,《生育限制法》,上海:昌明医药学社,1933。
    邓铁涛、程之范主编,《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邓伟志著,《近代中国家庭的变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丁守和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东方杂志社编,《妇女职业与母性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斐民著,《新恋爱观与新家庭观》上海:时代书局,1949。
    (美)费侠莉著,甄橙译,《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费孝通,《江村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冯尔康著,《18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英)冯克(Frank Dik(o|¨)tter)著,杨立华译,《近代中国之种族观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高希圣著,《产儿制限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
    高希声,《家庭制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9。
    (美)高彦颐著,本志生译,《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著,《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一八五0年以来)》,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葛红兵、宋耕著,《身体政治》,上海:三联书店,2005。
    郭建英绘,陈子善编,《摩登上海》,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郭立诚,《中国妇女生活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郭泉清著,《实用避孕法》,上海:家杂志社,1947。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美)贺萧著,韩敏中、盛宁译,《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英)和涅部禄夫人(Hornibrook)著,胡仁夫人译,《节育实施》,上海:远东图书公司,1929。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胡定安著,《胡定安医师言论集》,镇江:中国医事改进社,1935。
    胡定安编著,《生育常识》,上海:大东书局,1933。
    胡蒋思一编,《家庭问题讨论集》,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1927。
    胡蒋思一编,《家庭问题讨论续集》,上海: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1935。
    胡适、潘光旦等,《中国问题》,上海:新月书店,1932。
    胡伟略,《人口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黄东兰主编,《身体·心性·权力》,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黄克武、张哲嘉主编,《公与私: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
    黄克武,《性别与医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2。
    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澳)杰华著,吴小英译,《都市里的农家女:性别、流动与社会变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金仲华著,《妇女问题的各方面》,上海:开明书店,1934。
    (英)柯克斯(Harold Cox)著,武培干译,《人口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柯象峰,《现代人口问题》,上海:正中书局,1934。
    (美)柯文(P.A.Cohen)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
    李伯重,《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李济东,《晏阳初与定县平民教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李建民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历史研究论丛:生命与医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李景汉,《北平郊外的乡村家庭》,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
    李楠著,《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一种综合的文化、文学考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一爷之孙》,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李又宁、张玉法编,《中国妇女史论文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1。
    李又宁、张玉法编,《中国妇女史论文集》第二集,台北:商务印书馆,1988。
    李兆民著,《中国过渡时代的家庭》,上海:光学会,1925。
    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台湾学者中国历史研究论丛:妇女与社会》,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李中清、郭松义、定宜庄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中清、王丰著,陈卫、姚远译,《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李卓主编,《家族文化与传统文化:中日比较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梁济民、李宏规主编,《计划生育手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1。
    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梁绍文著,《家庭问题新论》,上海:佛学书屋,1931。
    (美)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美)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
    刘海鸥著,《从传统到启蒙: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近代嬗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台北:稻乡出版社,1998。
    刘巨才著,《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
    刘人鹏著,《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国族、翻译与性别政治》,台北:学生书局,2000。
    刘王立明,《快乐家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刘王立明,《中国妇女运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卢汉超著,段炼、吴敏、子羽译,《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卢建荣主编,《性别·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2001。
    陆精治,《中国民食论》,上海:启智书局,1931。
    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吕芳上主编,《无声之声:近代中国的妇女与国家(1600~1950)》(Ⅰ),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3。
    罗久蓉、吕妙芬主编,《无声之声:近代中国的妇女与文化(1600~1950)》(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3。
    (美)罗丽莎著,黄新译,《另类的现代性: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性别化的渴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德)罗梅君(Mechthild Leutner)著,王燕生等译,《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19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1。
    罗苏文著,《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英)马尔萨斯著,郭大力译,《人口论》,上海:世界书局,1933。
    (英)马尔萨斯著,朱泱、胡企林、朱和中译,《人口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英)马雷孙(M.J.Malleson)著、史济本译,《节育原理及方法》,南京:正中 书局,1937。
    (英)玛丽司拖波(M.C.Stopes)著,潘公展译,《儿童爱(原名:明智之父母)》,上海:光华书局,1926。
    (英)玛丽司拖波(M.C.Stopes)著,伍连德译,《夫妇良箴》,上海:英商别发有限公司,1926。
    (英)玛丽斯拖波(M.C.Stopes)著,中国健康学会编,《现代节育法》,上海:健康生活社,1937。
    麦惠庭,《中国家庭改造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美)曼素思著,定宜庄、颜宜葳译,《缀珍录:十八世纪及期前后的中国妇女》,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美)梅里·E·威斯纳—汉克斯著,何开松译,《历史中的性别》,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缪端生著,《产儿调节之理论与实际》,上海:新亚书店,1933。
    缪端生、王石锡,《方法论的母性再教育》,上海:新亚书店,1934。
    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上海:新月书店,1929。
    潘贵玉,《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上、下册),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潘贵玉主编,《婚育观念通论》,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乔启明,《中国农村社会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美)桑格夫人(原题:美国山格夫人(Mrs.MargaretSanger)著,中华节育研究社译,《生育节制法》,苏州:中华节育研究社刊,1922。
    (美)桑格夫人(原题:美国山格尔夫人)著,陈海澄译,《节育主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美)桑格夫人(原题:桑格尔夫人M.Sanger)著,戴时熙编译,《生育节制论》,上海:泰东图书局,1923。
    (美)桑格夫人(原题:珊格尔夫人)著,封熙卿译,《家庭性教育实施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桑格夫人(原题:山额夫人)著,黄嘉音节译,《山额夫人自传》,上海:西风社,1940。
    桑格夫人著,杨步伟译,《女子应有的知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日)上野千鹤子著,吴咏梅译,《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沈建中主编,《时代漫画(1934—1937):老上海期刊经典》(上、下),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沈钧儒编,《家庭新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编纂委员会编,《中国经济年鉴续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宋兆麟,《中国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苏仪贞,《妇女生育》,上海:中华书局,1934。
    孙本文,《人口论ABC》,上海:世界书局,1928。
    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第一册,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
    孙江主编,《事件·记忆·叙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孙沐寒,《中国计划生育史稿》,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
    孙严予著,《最新避孕法》,上海:中国优生节育协进会出版,1948。
    谈社英编著,《中国妇女运动通史》,南京:妇女共鸣社,1936。
    田雪原、陈胜利主编,《生育文化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王洁卿著,《中国婚姻:婚俗、婚礼与婚律》,台北:三民书局,1988。
    王君纲编译,《避孕新术》,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王企张著,《避孕法》,上海:大东书局,1928。
    王晓丽,《中国民间的生育信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王旭东编著,《中国传统性医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王逸慧、刘宗蕴编著,《避妊法》,上海:中华医学杂志社,1935。
    王跃生著,《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北京:三联书店,2006。
    王跃生著,《十八世纪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王政著,《家庭新论》,上海:中华文化服务社,1944。
    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想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文公直,《中国人口问题》,上海:三民书店,1929。
    吴建华著,《明清江南人口社会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937—1941):老上海期刊经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吴景超,《第四种国家的出路》,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吴申元,《中国人口思想史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6。
    夏晓虹著,《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熊秉真,《幼幼:传统中国的襁褓之道》,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
    熊月之、周武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徐傅霖译,《生育节制论》,上海:中华书局,1922。
    许慧琦著,《「娜拉」在中国: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变(1900s~1930s)》,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2003。
    许仕廉,《人口论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许仕廉,《中国人口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许晚成著,傅积仁校订,《(最新实验)男女避孕法》,上海:国光书店,1941。
    严与宽编著,《节育的理论与方法》,上海:大东书局,1933。
    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杨念群著,《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杨雅彬,《近代中国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易家钺,《家庭问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易家钺,《妇女职业问题》,上海:泰东图书局,1922。
    易家钺、任白涛著,《青年期之性的卫生及道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易家钺、罗敦伟著,《中国家庭问题》,上海:泰东图书局,1929。
    衣若兰著,《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台北:稻乡出版社,2002。
    游鉴明主编,《无声之声: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3。
    张邦梅著,谭家瑜译,《小脚与西服: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家变》,台北:智库股份有限公司,1996。
    张光照、杨致恒著,《中国人口经济思想史》,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张静如、刘志强、卞杏英主编,《中国现代社会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张岂之、陈国庆著,《近代伦理思想的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
    张敏如,《中国人口思想简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张树栋、李秀领著,《中国婚姻家庭的嬗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章锡琛编,《新性道德讨论集》,上海:开明书店,1926。
    张研、毛立平著,《19世纪中期中国家庭的社会经济透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张志鸿,《人口浪潮与对策》,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赵长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郑全红著,《中国家庭史:民国时期》第五卷,光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郑晓江主编,《中国生育文化大观》,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郑永福、吕美颐著,《近代中国妇女生活》,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郑永福、吕美颐著,《中国妇女运动(1840~192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日)滋贺秀三著,张建国、李丽译,《中国家庭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中国社会学社编,《中国人口问题》,上海:世界书局,1932。
    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周叙琪著,《19101~920年代都会新妇女生活风貌——以<妇女杂志>为分析实例》,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6。
    邹恺,《现代妇女问题》,上海:大东书局,1933。
    (加)朱爱岚著,胡玉坤译,《中国北方村落的社会性别与权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杜,1996。
    朱振声编著,《求孕与避孕(初集)》,上海:幸福书局,1933。
    朱振声编著,《求孕与避孕(续集)》上海:幸福书局,1933。
    蔡少卿、李良玉,《社会史》,收入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美)贺萧著,余芳珍、叶毅均、莫亚军翻译,《研究领域内乾坤:女性、中国、历史与「之后又如何」问题》,《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侯杰、姜海龙,《身体史研究刍议》,《文史哲》,2005年第2期。
    李经纬、张志斌,《中国医学史研究60年》,《中华医史杂志》第26卷第3期,1996年7月。
    李又宁,《妇女史研究之回顾与检讨》,收入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编辑委员会编,《六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
    闵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
    闵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
    石川照子,《日本における近现代中国女性史研究の状况》,《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
    虞和平,《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概况》,《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
    许慧琦,《台湾地区有关近代中国妇女史的硕博士论文研究评介(1991—1997)》,《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6期,1998年8月。
    叶汉明,《妇女、性别及其它:近廿年中国大陆和香港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及其发展前景》,《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游鉴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近代中国妇女史 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余新忠,《关注生命——海峡两岸兴起疾病医疗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
    俞彦娟编辑校订,张淑卿等摘译,《妇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美国妇女史学界的反思》,《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臧健,《中国大陆近年中国妇女史研究之概况》,《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
    早川纪代,《日本女性史研究の动向》,《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
    赵世瑜、邓庆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历史研究》,2001年第6期。
    郑永福、吕美颐,《妇女史》,收入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朱建平,《近五年来中国的医学史研究》,《中华医史杂志》第34卷第1期,2004年1月。
    朱英,《近代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研究回顾与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左玉河、李文平,《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中国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常建华,《明代溺婴问题初探》,《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
    常建华,《清代溺婴问题新探》,李中清等编,《婚姻家庭与人口行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程绍珉,《梁启超的人口思想》,《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
    方建新,《宋人生育观念与生育情况析论》,《浙江学刊》,2001年第4期。
    傅学良,《洪亮吉的人口思想述评》,《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高王凌,《马尔萨斯阴影下的人口争论》,《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郭松义,《清代男女生育行为的考察》,《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2期。
    顾宝昌,《从历史的透镜认识中国人口:读(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人口研究》第25卷第3期,2001年5月。
    黄润龙,《关于生育文化的研究综述》,《人口与计划生育》,1998年第5期。
    侯杨方,《1370~1900年江南地区人口变动与社会变迁:以江阴范氏家族为个案的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6年第3期。
    侯杨方,《明清江南地区两个家族人口的生育控制》,《中国人口科学》,1998年第4期。
    胡一雅,《洪亮吉人口学说述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淮沛,《台北出版<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一书》,《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年第6期。
    李伯重,《堕胎、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中国学术》,2000年第1辑。
    李伯重,《节制生育,控制增长: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问题探讨》,《人口与计划生育》,1996年第3期。
    李伯重,《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其原因》,《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
    李建刚,《汪士铎人口思想解构》,《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李世平,《薛福成、严复和梁启超是中国近代人口思想的启蒙者》,《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第5期。
    李中清、王丰、纪南,《马尔萨斯模式和中国的现实:中国1700~2000年的人口体系》,《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
    刘静贞,《从损子坏胎的报应传说看宋代妇女的生育问题》,《大陆杂志》第90卷第1期,1995。
    刘静贞,《宋人生子不育风俗试探——经济性理由的检讨》,《大陆杂志》第88卷第4期,1994。
    刘静贞,《杀子与溺女——宋人生育问题的性别差异》,《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第26期,1994。
    刘明,《汪士铎人口思想初探》,《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
    马芒,《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生成背景探析》,《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年第1期。
    牟志国,《洪亮吉的人口思想述评》,《西北人口》,1985年第4期。
    齐麟,《对“溺婴”的人口社会学分析》,《西北人口》,2002年第2期。
    任兰兰,《生育文化变迁的历史分析》,《黑河学刊》,2006年第4期。
    孙玉贤,《论中国传统生育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社科纵横》,2005年第6期。
    王冬梅,《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与现代“生育文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王声多,《马尔萨斯人口论在中国的流传和论争》,《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第6期。
    王晓燕,《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独特的生育观》,《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年第5期。
    温艳,《19世纪中国人口观的差异:汪士铎与薛福成之比较》,《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吴申元,《简论梁启超的人口思想》,《西北人口》,1981年第3期。
    谢忠梁,《汪士铎人口思想精华初探》,《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79年第4期。
    徐晓望,《从溺婴习俗看福建历史上的人口自然构成问题》,《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3期。
    徐永志,《近代溺女之风盛行探析》,《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5期。
    杨鹏程、谭扬芳,《汪士铎人口思想探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澳)伊懋可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婺源县的婚内节育》,载张国刚主编,《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北京:三联书店,2004。
    余德仁,《我国早期的人口论学者:洪亮吉》,《史学月刊》1981年第1期。
    余新忠,《历史上的中国人口行为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10期。
    翟振武、周祝平,《中华生育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评(中华生育文化导论)》,《人口研究》,2003年第2期。
    张建民,《论清代溺婴问题》,《经济评论》,1995年第2期。
    张艳,《汪士铎人口思想研究》,《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张仲民,《一个思想的生活史分析:以汪士铎歧视妇女的思想为例》,《人文杂志》,2005年第1期。
    周源和,《洪亮吉的人口学思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朱国宏,《传统生育文化与中国人口控制》,《人口研究》,1992年第1期。
    安秀玲,《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5期。
    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6期。
    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陈振江,《情末民初婚姻家庭变革运动的趋向》,《南开学报》,1997年第4期。
    陈文联,《“五四”时期“自由恋爱”思潮述论》,《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陈文联,《“五四"思想界对封建贞操观的批判》,《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陈文联,《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
    成露茜,《中国大陆的家庭变迁》,收入鲍家麟编,《中国妇女史论集》第三集, 台北:稻乡出版,1993。
    程郁,《民国时期妾的法律地位及其变迁》,《史林》,2002年第2期。
    董江爱,《从近代婚姻家庭的变迁看妇女地位的提高》,《理论探索》,1997年第3期。
    关威,《五四时期关于婚姻自由的思想述评》,《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
    何黎萍,《抗战以前国统区妇女职业状况研究》,《文史哲》,2002年第5期。
    何黎萍,《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妇女职业活动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1期。
    何黎萍,《20世纪40年代初关于“妇女回家”问题的论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3期,2006年5月。
    何黎萍,《试论近代中国妇女争取职业及职业平等权的斗争历程》,《近代史研究》,1998年第2期。
    贺萧,《生育的故事:1950年代中国农村接生员》,收入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想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侯艳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自杀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4期。
    连玲玲,《「追求独立」或「崇尚摩登」?:近代上海女店职员的出现及其形象塑造》,《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4期,2006年12月。
    梁惠锦,《民国二十三年妇女争取男女平等科刑之经过:以通奸罪为例》,收入鲍家麟编著,《中国妇女史论集》第五集,台北:稻乡出版,2001。
    梁惠锦,《妇女与婚姻自由权(1920-1930)》,从妇女看历史:“近代中国的妇女、国家与社会(1600-1950)”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2001年8月23日—25日。
    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男女社交公开”思潮》,《史学月刊》,1998年第1期。
    梁景和,《论五四时期的“性伦”文化》,《文史哲》,2005年第1期。
    梁景和,《五四时期思想界对“贞操观”的批判》,《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刘正刚、乔秦玲,《近代中国女性的独身现象》,《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月。
    陆兴龙,《民国时期工人的工资及家庭消费状况简析》,《档案与史学》,1995年第 期。
    吕芳上,《法理与私情:五四时期罗素、勃拉克相偕来华引发婚姻问题的讨论(1920~1921》,《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
    吕芳上,《另一种‘伪组织':抗战时期婚姻与家庭问题初探》,《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
    吕芳上,《娜拉出走以后:五四到北伐青年妇女的活动》,《近代中国》第92期,1992年12月。
    彭小妍,《五四的“新性道德”:女性情欲论述与建构民族国家》,《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3期,1995年8月。
    邵晓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自杀现象解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2期,2006年2月。
    孙慧敏,《民国时期上海的女律师(1927—1949)》,《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4期,2006年12月。
    王奇生,《民国初年的女性犯罪(1914~1936)》,《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
    王晓露,《从离婚权看民国时期城市平民妇女地位:基于案例档案的一种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总19卷第4期,2003年8月。
    吴舜立,《从娜拉形象看婚姻关系中女性角色的玩偶性及根源》,《陕西教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1期,2001年2月。
    熊秉真,《传统中国的哺乳之道》,《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集,1992。
    熊秉真,《建构的感情:明清家庭的母子关系》,卢建荣主编,《性,政治与集体心态:中国新文化史》,台北:麦田出版社,2001。
    徐建生,《近代中国婚姻家庭变革思潮论述》,《近代史研究》,1991年第3期。
    许慧琦,《去性化的“娜拉”:五四新女性形象的论述策略》,《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许慧琦,《<妇女杂志>所反映的自由离婚思想及其实践:从性别差异谈起》,《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
    许慧琦,《训政时期的北平女招待(1928—1937):关于都市消费与女性职业的探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8期,2005年6月。
    徐永志,《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河南师范大学学报》第22卷第2期,1999年4月。
    尹旦萍,《新文化运动中关于贞操问题的讨论》,《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1期。
    游鉴明,《千山我独行?廿世纪前半期中国有关女性独身的言论》,《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9期,2001年8月。
    游鉴明,《日据时期台湾的产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
    俞彦娟,《美国妇女史研究中的“母亲角色”》,《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1期,2003年12月。
    臧健,《妇女职业角色冲突的历史回顾:关于「妇女回家」的三次论争》,《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2期。
    张敏杰,《二十世纪中国家庭的变迁》,《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3期。
    张茂梅,《试论北洋政府时期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地位》,《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第3卷第4期,2001年12月。
    张瑞、任立忠、赵晓茂,《清光绪年间出生的妇女婚育状况:河北省90~94岁妇女婚育状况的回顾性调查》,《中国人口科学》,1990年第3期。
    张锡勤,《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新道德》,《哲学研究》,2002年第8期。
    张玉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中国家庭问题德试论(1915—192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世家族与政治比较历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张哲嘉,《<妇女杂志>中的「医事卫生顾问」》,《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
    赵连跃,《从情末民初婚姻家庭的新变化看妇女地位的变迁》,《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第13卷第4期,2002年12月。
    郑永福、吕美颐,《中国近代婚姻观念的变迁》,《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1年第1期。
    周叙琪,《民国初年新旧冲突下的婚姻难题:以东南大学郑振损教授的离婚事件 为分析事例》,收入王政、陈雁主编,《百年中国女权思想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白继忠,《我党延安时期关于节育问题的讨论》,《西北人口》,1985年第1期。
    陈文联,《近代中国“生育节制”思潮的历史考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2期,2007年4月。
    陈文联,《论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生育节制思想》,《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陈文联、黄娟,《从“生育节制”看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3期,2005年6月。
    陈文联、黄娟,《论张竞生的生育思想》,《湖南城市学院学报》第26卷第6期,2005年11月。
    陈永生,《雷洁琼教授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节制生育》,《民主》,2006年第11期。丁莉芳、杨东铭,《试述桑格夫人生育节制主义及对中国的影响》,《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关威,《新文化运动与科学生育观的传播》,《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4期。
    关威,《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性观念的传播》,《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关威,《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的性科学研究》,《晋阳学刊》,2007年第1期。
    关威,《五四时期国人生育观念的嬗变》,《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总第51期),2003年3月。
    关威,《五四时期围绕生育和卖淫的激进论述》,《社会性别》第3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关威,《五四时期张竞生关于性文化的主张》,《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1期,2007年1月。
    郝清华,《美国现代控制人口生育运动的先驱》,《中华医史杂志》第33卷第3期,2003年7月。
    黄娟、刘翔,620世纪40年代的“生育节制”思潮及其历史地位》,《衡阳师范 学院学报》第28卷第4期,2007年8月。
    蒋功成,《潘光旦先生对生育节制等问题的看法》,《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第14卷第12期,2006年12月。
    梁景和,《五四时期“生育节制”思潮述略》,《史学月刊》,1996年第3期。
    刘治刚、赵介民,《节育运动创业史上:玛格丽特·桑格的成功与张竞生的“失败”》,《医学与哲学》第21卷第3期,2000年3月。
    吕芳上,《个人抉择或国家政策:近代中国节育的反思——从1920年代<妇女杂志>出版产儿制限专号说起》,《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2期,2004年12月。
    潘如龙、杨发祥,《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节育论争与实践》,《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卷第6期,2005年11月。
    王奇生,《近代中国节育运动述略》,《人口研究》,1990年第5期。
    尹旦萍,《中国计划生育的先声: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产儿制限论》,《江汉论坛》,2004年第5期。
    殷雪芬,《北平妇婴保健会的节育宣传和指导工作》,《中华医史杂志》第37卷第2期,2007年4月。
    张丹红、张苏萌,620世纪初叶中国的节制生育》,《中华医史杂志》第30卷第2期,2000年4月。
    张倩红,《试论玛格丽特·桑格的节育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2卷第4期,1992年7月。
    崔林、姚敏华,《孙中山人口思想研究: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人口研究》,1986年第6期。
    傅学良,《民国时期我国人口学界有关人口问题观点的概述》,《人口研究》第20卷第4期,1996年7月。
    顾鉴塘,《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侯杨方,《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侯杨方,《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5期。
    胡绳武、戴鞍钢,《试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学术研究》,1996年第10期。
    李占才,《陈独秀五四时期的人口观》,《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4卷第1期,1994年3月。
    吕荫,《陈长蘅的人口思想》,《人口学刊》,1986年第2期。
    米红、蒋正华,《民国人口统计调查和资料的研究与评价》,《人口研究》,1996年第3期。
    冉志、杨化,《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人口政策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申成玉,《中国近代人口思想辨析》,《唐都学刊》,2001年第3期。
    袁方,《现代中国人口学的拓荒者:忆陈达先生》,《读书》,1983年第3期。
    行龙,《略论中国近代的“过剩人口”:中国近代人口研究之二》,《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张福生,《试探民国时期人口思想的合理成分》,《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2期。
    张建华,《试论孙中山人口思想中的一个悖论》,《宁波党校学报》,2002年第6期。
    张庆军,《民国时期人口思想初探》,《中国人口科学》,1993年第l期。
    张庆军,《民国时期都市人口结构分析》,《民国档案》,1992年第1期。
    冯志阳,《媒体、瘟疫与清末的健康卫生观念:以(大公报)对1902年瘟疫的报道为中心》,《史林》,2006年第6期。
    郝先中,《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卫生事业的肇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学术月刊》,2003年第2期。
    何小莲,《西医东传:晚清医疗制度变革的人文意义》,《史林》,2002年第4期。
    蒋贤斌、彭善民,《公共卫生与城市现代性:1898—1949年的上海》,《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李传斌,《20世纪基督教在华医疗事业研究综述》,《南都学坛》,2006年第4期。
    李传斌,《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李传斌,《晚清政府对待教会医疗事业的态度和政策》,《史学月刊》,2002年第10期。
    刘轶强,《革命与医疗:太行根据地医疗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史林》,2006年第3期。
    刘仲翔,《20世纪30年代定县的卫生保健运动》,《河北学刊》,2006年第4期。
    陆明,《上海近代西医医院概述》,《中华医史杂志》第26卷第1期,1996年1月。
    慕景强,《颜福庆预防医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医学教育探索》,2004年第2期。
    慕景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先驱:颜福庆医学教育思想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03年第4期。
    肖温温,《中国近代西医妇科学史》,《中华医史杂志》第25卷第3期,1995年7月。
    肖温温,《中国近代西医产科学史》,《中华医史杂志》第25卷第4期,1995年10月。
    苏智良、彭善民,《公厕变迁与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为例》,《史林》,2006年第3期。
    田涛,《清末民初在华基督教医疗卫生事业及其专业化》,《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5期。
    王国平,《从苏州博习医院看教会医院的社会作用与影响》,《史林》,2004年第3期。
    姚毅,《从民国时期的生育政策看国家与社会的多层互动关系》,“社会性别视野中的中国女性史”国际研讨会发表文,2002年9月5-7日。
    姚毅,《产婆的“制度化”与近代中国的生育管理:以南京国民政府为中心》,《中国史研究(韩国)》第20辑,2002年10月。
    杨红星、王华玲,《留美医学生杨崇瑞与中国妇婴卫生事业的近代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3卷第2期,2007年3月。
    杨念群,《“地方感”与西方医疗空间在中国的确立》,《学人》第12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
    甄志亚,《试论中国近代医学的文化背景、特点与趋势》,《中华医史杂志》第25卷第1期,1995年1月。
    陈彤旭,《论30年代上海报纸广告的多元价值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2002年3月。
    冯跃民,《从1875—1925年(申报)广告看中外“商战”》,《档案与史学》,2004年第2期。
    黄克武,《从申报医药广告看民初上海的医疗文化和社会生活(1912—1926)》,《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7期,1988年12月。
    胡俊修,《嬗变:由传统向准现代——从20世纪30年代(申报)广告看近代上海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3期。
    彭善民、肖阿伍,《民国上海医药广告管理评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第4期,2003年12月。
    徐鼎新,《二十至三十年代上海国货广告促销及其文化特色》,《学术季刊》,1995年第2期。
    许纪霖、王儒年,《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
    王儒年,《从<申报>广告看现代上海社会的女性认同》,《开放时代》,2003年第6期。
    王儒年,《20世纪初期上海报纸广告对市民的身份塑造:以二三十年代的<申报>为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8卷第3期,2005年5月。
    王儒年,《国货广告与市民消费中的民族认同:<申报>广告解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4期,2003年7月。
    王儒年,《早期<申报>广告价值分析》,《史林》,2004年第2期。
    张晨阳,《<申报>女性广告:女性形象、现代性想像以及消费本质》,《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3期。
    曾宪明,《<申报>、<大公报>1925—1935十年间广告手法评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朱英,《近代中国广告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4期。
    包树芳,《民国时期节育思潮初探》,扬州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4。
    蔡朝晖,《<申报>广告与民国都市女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未刊),2005。
    陈莹芝,《玛格丽特桑格与生育控制运动》,台湾辅仁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4。
    陈江明,《民国生育节制运动与人口政策》,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2。
    何其拔,《生育节制与中国人口问题》,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毕业论文(未刊),1940。
    蓝承菊,《五四新思潮冲击下的婚姻观1915—1923),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未刊),1993。
    陆汉文,《民国时期城市居民的生活与现代性(1928—1937)——基于社会统计的计量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未刊),2002。
    闵郁晴,《优生救国——潘光旦思想析论》,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1。
    王儒年,《<申报>广告与上海市民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19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未刊),2004。
    余华林,《新观念的呈现与力度——民国城市妇女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未刊),2005。
    赵淑萍,《民国初年的女学生(1912—1928)》,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未刊),1996。
    周丽妲,《生育观念在近代以来的嬗变——以节制生育运动为基点展开论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未刊),2006。
    张洁屏,《一位早期美国生育控制运动斗士——玛格丽特·山额之研究》,台湾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未刊),1992。
    赵育农,《一个女性经验的家庭计画:台湾家庭计画早期的发展(1954—1964)》,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刊),2004。
    Chang,Pang-Mei Natasha,Bound Feet and Western Dress,New York:Anchor Books,1996.
    Frank Dik(o|¨)tter,Imperfect Conceptions:Medical Knowledge,Birth Defects,and Eugenics in China,London:Hurst & Company,1998.
    Frank Dik(o|¨)tter,Sex,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a:Medical 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xual Identities in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London:Hurst & Company,1995.
    Kathryn Bernhardt,Women and Property in China(960-1949),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K.Gilmartin,Gail Hershatter,Lisa Rolel and Tyrene White (eds.),Engendering China:Women,Culture,and the Stat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Margery Wolf and Roxanne Witke(eds.),Women in Chinese Societ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Su Ru-chiang,Birth Control in China,M.A.thesis,University of Chicago,1946.
    Susan Glosser,Chinese Visions of Family and State,1915-1953,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3.
    Thomas Scharping,Birth Control in China,1949-2000:Population Policy and Demographic Development,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3.
    Wang Zheng,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Charlotte Furth,"Do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dy"Representation and Experience”,《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8期,2000年8月。
    Christina K.Gilmartin,"Gender Positivism and Modernity:Exploring Problematic Aspects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on Chinese Marriages",《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
    Gail Hershatter,"What's in a Field? Women,China,History,and the "What Next?"Question",《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Gail Hershatter,"State of the Field:Women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63 No.4(November 2004),pp.991-1065.
    Ida Blom,"International Trends:Feminism and Nationalis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Vol.7 No.4(Winter 1995),pp.82-93.
    Joan Judge," Meng Mu Meets the Modern:Female Exemplars in Early-Twentieth-Century Textbooks for Girls and women”,《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8期,2000年8月。
    Lamson,Herbert Day,"Family Limitation among Educated Chinese Married Women:A Study of the Practice and Attitudes of 120 Women",Chinese Medical Journal,Nov.47(May.1933),pp.493-508.
    Lamson,Herbert Day,"Population studies:size of Chinese family in relation to occupation,age and education",in Chinese Economic Journal,1932年12月。
    Lamson,Herbert Day,"Educated Women and birth control in china",Chinese Medical Journal,Nov.44(Nov.1930),pp.1100-1109.
    Mechthild Leutner,"Women's,Gender and Mainstream Studies on Republican China:Problems in Theory and Research”,《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0期,2002年12月。
    Susan Mann,"What Can Feminist Theory Do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History?A Brief Review of Scholarship in the U.S.”,《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
    Susan Mann,"The Cult of Domesticity in Republican Shanghai's Middle Class”,《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
    Yang,Marion."Midwifery Training in China.",The Chins Medical Journal,Nov.42(1928),pp.768-775.
    #12
    白水纪子,《中国女性の20世纪:近现代家父长制研究》,东京:明石书店,2001。
    村田雄二郎编,《『妇女杂志』からみる近代中国女性》,东京:研文出版,2005。
    #12
    #12
    柳田节子先生古稀纪念论集编集委员会编,《中国の传统社会と家族》,东京:汲古书院,1993。
    #12
    小野和子,《中国女性史:太平天国から现代まで》,东京:平凡社,1978。
    小野和子,《五四时期家族论の背景》,京都:同朋社,1992。
    #12
    中国女性史研究会编,《论集中国女性史》,东京:吉川弘文馆,1999。
    中国女性史研究会编,《中国女性の100年》,东京:青木书店,2004。
    #12
    #12
    坂元ひろ子,《恋爱神圣と民族改良の『科学』》,《思想》894号,1998。
    坂元ひろ子,《中国民族主义の神话-进化论·人种观·博览事件》,《思想》849号,1995。
    末次玲子、榎本明子,《第五章女性史》,野沢丰编,《日本の中华民国史研究》,东京:汲古书院,1995。
    #12
    #12
    #12
    #12
    须藤瑞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国女性史研究动向》,《中国史研究(韩国)》第18辑,2002年5月。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白永瑞著,《中国现代大学文化研究》,一潮阁,1994。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裴京汉,《1920,30年代上海(?)卫生:卫生(?)法制化(?)科学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7辑,2003年3月。
    #12
    #12
    #12
    辛圭焕,《1930年代北平市政府(?)分业官办构想(?)环境卫生(?)改革》,《东洋史学研究》第97辑,2006年12月。
    #12
    辛圭焕,《助产士(?)制度化(?)近代的生育管理:1930年代北平市政府(?)卫生行政(?)出生统制》,《中国史研究》第42辑,2006年6月。
    (?),《五四运动(?)新女性》,《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7辑,1999年6月。
    #12
    #12
    李丙仁,《1930年代上海(?)区域商圈(?)消费生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7辑,2003年3月。
    #12
    李宣坭,《近代中国(?)归女解放论》,《中国史研究》第7辑,1999年10月。
    #12
    #12
    (?),《中国女性史研究100年》,《中国史研究》第7辑,1999年10月。
    #12
    田寅甲,《上海人(?)‘摩登'(?)生活文化:『生活周刊』(?)(1)》,《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第17辑,2003年3月。
    池贤婌,《最近中国(?)民国时期女性史研究动向》,《中国史研究》12,2001年2月。
    #12
    池贤婌,《南京政府时期的公民课本中出现的妇女公民的形象》,《中国史研究》第20辑,2002年10月。
    池贤婌,《1930年代中国(?)‘妇女回家'论争(?)南京政府》,《历史教育》第88辑,2003年12月。
    #12
    #12
    #12
    #12
    千圣林,《1920·30年代中国知识人(?)‘母性'谈论(?)‘母性保护'认识》,《中国史研究》第24辑,2003年6月。
    #12
    #12
    河世凤,《近代中国(?)新闻广告读解:辛亥革命前后(1905-1919)(?) 『申报』广告》,《中国史研究》第19辑,2002年8月。
    (?),《日帝殖民地时期朝鲜(?)出产统制谈论(?)研究》,汉阳大学校大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99。
    辛圭焕,《1930年代北平市政府(?)卫生行政(?)国家医疗》,延世大学校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5。
    池贤婌,《南京国民政府(1928~1937)(?)国民统合(?)女性:新贤母良妻教育(?)中心(?)》,梨花女子大学校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
    #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