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是近些年来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学术界对此尚未达成统一认识,甚至出现了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涉及对许多重大是非问题的认识与评价。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争以多方面的和可靠的史料为依据,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进行较全面的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以及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的分析研究,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所持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近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经济问题而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以公营(国营)经济为领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复合型经济,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并不否认革命战争成本对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现代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不能以战争成本来衡量革命对于现代化的最终利弊,战争付出的代价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的现代化建设成就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第二,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面临着诸多障碍与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获得了政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最具有现代化精神的政党,在革命中逐步确立起领导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条件下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是独特的政治现代化模式,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开辟了道路。然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无法把民主政治建设的任务放在首位,尤其是为争取革命胜利所采取的动员群众的方式,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第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解决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到了中国文化前进的出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在中国文化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种革命的文化,主要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它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评价新民主主义文化需要历史的科学的态度。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中国现代化进程新纪元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建立了具有现代取向、高效有力的中央政府,实现了中国现代化由被动依附型到主动自主型的彻底转换,这一切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期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方式、以及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阶级斗争思维的惯性影响有密切的联系。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彻底的、成功的现代革命。我们并不否认新民主主义革命付出的代价,但也决不能因此而否定革命,因为没有这个代价的付出,也就没有革命的胜利,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就无从谈起。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volu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 academic research hot spot in recent years, howerver, academic circles doesn' t yet reach unified cognition about this, and even diametrically opposing views come into being. Hav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and China modernization, relates to the cognition and valuation to many significant matters of right and wrong. So, 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need to be studied in-depth and solved carefully. Guided by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is dissertation persists in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linking theory with reality, makes every effort to take many-sided and reli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as bases, carries out all-round and thorough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and China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analyse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and China economic modernization,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and 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objective impartial valuation on the status and role of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in the course of China modernization. Main views held by the dissertation are:
     First, the most fundamental issue in modern China was to emancip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New Democracy economic program proposed by CPC was to solve China social and economic problems. New Democracy economy was a composite economy leaded by public(state-owned)economy with the coexistence of multiple economic sectors, represent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a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benefited to emancipate and develop productive forces. The construction achievements of New Democracy economy promoted China economic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We do not deny the revolutionary war cost caused certain effects on economic modernization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But, the ultimate pros and cons of revolution on the modernization can not be measured by the cost of war, the cost of war and the modernization accomplishment brought by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can not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Second,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faced many obstacles and difficulties in modern China.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won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the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 acquired the premise conditions of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CPC was the party which had modern spirit most in modern China, established a leadership position gradually in revolution. 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which established under the victory of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was a unique political modernization model, it paved the way for China politics development. However,CPC couldn't give top priority to the task of building democratic politics in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period, especially, the ways to mobilize the masses which adopted to fight for the victory had some side effects on democratic politics construction.
     Third, guided by Marxist, New Democracy culture was advanced culture with distinct times feature. The national, scientific and popular culture embodied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cultural modernization, resolved the key issues of China culture to develop, found the way of China culture to advance.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New Democracy culture constrction promoted China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transformation forcefully,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 culture history serving as a link between past and future. At the same time, generated in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period, New Democracy culture was revolutionary culture, mainly for worker-peasant-soldier services, carried certain limitation of the times. Evaluating New Democracy culture need historical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Forth, the victory of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was the beginning of a new era in China modernization process. CPC became the party in power, built an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central government with modern orientation, transformed China modernization from passive dependent type into initiative independent type thoroughly. All these provided driving force to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had a certain inertia, the twists and turns in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had close ties with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struggle ways, as well as the inertia effect of the class struggle thinking of CPC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In short,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was a complete and successful modern revolution. We do not deny the cost of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but also must not deny revolution, because without this price payout, there would be no revolutionary victory, without the victory of New Democracy Revolution, there would be no socialism in China, today,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ould be impossible,too.
引文
[1]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增订本)[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480.
    [2]李泽厚,王德胜.文化分层、文化重建及后现代问题的对话[J].学术月刊,1994,11.
    [3]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4.
    [4]李泽厚.课虚无以责有[J].读书,2003,7.
    [5]夏中义,赵思运.思想家的凸显与淡出——略论李泽厚新时期学思历程[J].学术月刊,2004,4.
    [6]沙健孙.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J].求是,1996,13.
    [7]德里克.革命后的史学: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当代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香港),1995年春季卷.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87.
    [9]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上册)[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2.
    [10]龚书铎.历史的回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
    [11]龚书铎教授谈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4.
    [12]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J].近代史研究,2001,2.
    [1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88.
    [1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90.
    [15]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27.
    [2]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59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7][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64.
    [8][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8.
    [9][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3.
    [10]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20、337.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23.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14][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242.
    [1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9-15.
    [1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
    [1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7.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
    [19][美]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4-45.
    [20]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2.
    [2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64.
    [2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16.
    [23][美]C·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304.
    [24]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431.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4.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
    [28][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242.
    [2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0.
    [3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27.
    [3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00.
    [32]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186.
    [3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65.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35]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8-109.
    [36]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37.
    [37]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32.
    [3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6.
    [3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
    [4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41][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45.
    [42][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190.
    [4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58.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2][美]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05.
    [3][美]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27.
    [4][美]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1.
    [5][美]C·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36-237.
    [6][美]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43.
    [7][美]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7.
    [8]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67.
    [9]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1.
    [10]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参考资料(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57:211.
    [1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4.
    [1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86.
    [1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0.
    [14]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57.
    [15]董志凯.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53.
    [1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78.
    [1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7.
    [1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4.
    [1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3.
    [20]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48、761.
    [2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
    [22]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9、140.
    [2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6.
    [2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8.
    [25]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52.
    [26]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38.
    [27]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065.
    [28]黄逸峰.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433.
    [29]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61.
    [3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570.
    [3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79.
    [3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
    [3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4.
    [3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8.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4.
    [3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5.
    [38][美]汤姆·肯普.现代工业化模式——苏、日及发展中国家[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13.
    [43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3.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
    [4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3.
    [42]吴承明.吴承明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54、59.
    [4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6.
    [44]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0.
    [4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4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7.
    [47]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
    [48]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7.
    [49]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07.
    [50]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4.
    [5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5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
    [53]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上)[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589-590.
    [54]李占才.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90.
    [5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76.
    [56]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上)[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487.
    [57]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上)[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203.
    [5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54.
    [5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76-77.
    [6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3.
    [6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1.
    [6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4.
    [63]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29.
    [6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3.
    [65]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70-71.
    [66]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20.
    [67]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430.
    [68]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一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34.
    [69]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七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75.
    [70]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七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86.
    [7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17.
    [72]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95.
    [73]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四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299、301.
    [74]李占才.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292.
    [75]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15)[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218.
    [7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6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135.
    [77]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03.
    [7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M].北京:统计出版社,1958:8.
    [79]许涤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01.
    [80]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251.
    [81]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30-731.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8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8.
    [8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85]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2.
    [8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87]刘勉玉.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发展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147.
    [8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3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189.
    [8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06.
    [90]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229.
    [9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78.
    [92]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406.
    [9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9)[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4:14.
    [94]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203.
    [95][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144.
    [96]杜中.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270.
    [97]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6.
    [9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八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77、378.
    [9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152-153.
    [100]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75.
    [101]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2)[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11.
    [10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23)[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13.
    [10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24)[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31.
    [104]城市接管亲历记编委会.城市接管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65.
    [105]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0.
    [106]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71.
    [107]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8.
    [108]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71.
    [109]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82.
    [110]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四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5-126.
    [111]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174-175.
    [11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44.
    [114]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下)[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1352.
    [115]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第三辑)[M].济南:济南印刷八厂,1985:238.
    [11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77.
    [117]邓子恢.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65.
    [118]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174.
    [119]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71.
    [120]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16.
    [121]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8)[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3:146.
    [122][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46.
    [12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7)[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3:256.
    [12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787.
    [12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423.
    [12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413.
    [127]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70-71.
    [128]刘宋斌.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54.
    [129]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
    [130]中国社会科学院.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17.
    [131][美]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56-57.
    [13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三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311.
    [13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
    [13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八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478.
    [13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五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82-483.
    [136]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一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85.
    [13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4.
    [1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17.
    [139]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
    [140]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下)[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1418.
    [14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
    [14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11-212.
    [14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07.
    [14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2.
    [1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381.
    [146]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五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611.
    [147]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N].民报,1906,11(14).
    [148]思黄.中国革命史论[N].民报,1905,10(20).
    [149]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71.
    [150]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05-207.
    [151]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三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63-64.
    [152]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16.
    [1][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4.
    [2]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4.
    [5]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0-631.
    [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9][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13.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9.
    [12][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4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7.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8.
    [1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04.
    [17]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参考资料(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62:135.
    [18]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2:218.
    [19]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2:226.
    [20]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7.
    [2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0.
    [22][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2.
    [2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8.
    [24][美]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1.
    [25][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89.
    [26][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4.
    [27][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11.
    [28][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20.
    [29][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7.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31][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67、374.
    [32]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2-13.
    [33]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10、311.
    [34][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16.
    [35][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8.
    [36][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4.
    [37]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65、237.
    [38]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委会.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90.
    [39]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8.
    [4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67.
    [4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8.
    [4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0.
    [43]张静如.国共关系与中国社会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204.
    [4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6.
    [45]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434.
    [46]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435.
    [4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4.
    [4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464.
    [49]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348、307.
    [50]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27)[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48.
    [51]李公朴.华北敌后——晋察冀[M].北京:三联书店,1979:18.
    [5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四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54.
    [53]邓小平文选(1938—196)[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9.
    [5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62-163.
    [5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25.
    [56]《大公报一百周年报庆丛书》编委会编.大公报一百年社评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96.
    [5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5.
    [58]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7.
    [59]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18.
    [6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0.
    [6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4.
    [6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1-1062.
    [6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七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190.
    [6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65]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376.
    [6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
    [6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49.
    [68]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32.
    [69][美]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57-158.
    [7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7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249
    [7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7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3-414.
    [74][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267.
    [75][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7.
    [7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
    [77]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
    [78][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89.
    [79][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103.
    [8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8.
    [8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6.
    [8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6-257.
    [8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88.
    [8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2.
    [85]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154.
    [86][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69.
    [8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0.
    [8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5.
    [8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47.
    [9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9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
    [9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5-566.
    [9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0.
    [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1.
    [9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7.
    [9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156.
    [9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6.
    [98]王明.中共50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84.
    [99]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6.
    [10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32)[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244.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3.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698.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
    [6]刘永佶.中国文化现代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306.
    [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
    [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4.
    [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71.
    [10]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1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
    [1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
    [13]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8.
    [1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1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7]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1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19]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8-39.
    [20]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0.
    [21]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1.
    [22]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2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24]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9.
    [25]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8.
    [2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2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5.
    [28]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29]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1.
    [3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47)[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153.
    [3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0.
    [32]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下)[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1445.
    [33]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00.
    [3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8-19.
    [3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2-13.
    [36]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下)[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1512.
    [37]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二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2.
    [38]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三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304.
    [39]张静如.国共关系与中国社会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140.
    [4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43.
    [41]张静如.国共关系与中国社会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143.
    [4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331.
    [43]杨圣清.新中国的雏形:抗日根据地政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42.
    [4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3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105.
    [45]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5.
    [46]杨圣清.新中国的雏形:抗日根据地政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42-143.
    [47]冯雪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J].文艺报,1952,10.
    [48][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500.
    [4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16.
    [5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72.
    [5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16.
    [5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9.
    [5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214.
    [54]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0.
    [5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68.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7]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185.
    [58]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资料选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433.
    [5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60]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73.
    [61]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6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71.
    [6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6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65]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9-110.
    [66]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1.
    [67]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
    [6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
    [6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70]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7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7.
    [7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92.
    [7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4.
    [7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80.
    [7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3.
    [76]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77]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8(4).
    [78]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5.
    [79]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8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九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93.
    [8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8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8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0-861.
    [84]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2.
    [85]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6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
    [1][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33.
    [2][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02.
    [3]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87:90.
    [4]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参考资料(二)[M].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1962:260.
    [5]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43.
    [6]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7.
    [7]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3).
    [8]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4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2.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8.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13][美]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41.
    [14][美]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42-45.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
    [1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8.
    [1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1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2.
    [19]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7.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209.
    [21][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78.
    [22][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26.
    [2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09.
    [24]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66.
    [25]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73.
    [26]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79.
    [27]赵宝煦.艰难的历程: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追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79.
    [28]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3.
    [29]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6.
    [3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30.
    [31]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62.
    [3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3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34]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1.
    [35]胡乔木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5.
    [36]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6.
    [37]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34.
    [3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0.
    [39][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76.
    [40]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
    [41]朱永红.五十年国事纪要(政治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74.
    [42]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12.
    [4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23.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53.
    [4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619.
    [46]庞松,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462.
    [47]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70.
    [48]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55.
    [49]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50]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49.
    [5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52]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
    [53]庞松,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80.
    [54]庞松,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29.
    [55]张宏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24.
    [56]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68-369.
    [5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719.
    [58]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N].人民日报,1966,8(9).
    [59]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47.
    [60]“作家们!跃进,大跃进!”[N].人民日报,1958,3(8).
    [6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474.
    [6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8.
    [63]周全华.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几个个案[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1.
    [64]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下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80.
    [65]夏杏珍.五十年国事纪要(文化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212.
    [66]罗平汉.话说1958年的科学大跃进[J].文史春秋,2001,1.
    [6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592.
    [6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94.
    [69]朱正.1957年的夏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5.
    [70]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446.
    [71]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353-354.
    [72]胡惠林.文化政策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61-62.
    [1]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3.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1.
    [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2.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44.
    [6]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252.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一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6]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三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
    [7]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五卷)[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1]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8]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毛泽东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0]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1]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2]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5]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6]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7]张闻天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28]张闻天文集(第四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29]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30]王稼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31]邓子恢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3]胡乔木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35]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6]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7]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8]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3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41]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42]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4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
    [4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4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
    [4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4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
    [49]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5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5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5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5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5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5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60]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2)[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2.
    [61]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7)[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3.
    [6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8)[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3.
    [63]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9)[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4.
    [64]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15)[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
    [65]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23)[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6]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24)[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67]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党史资料(27)[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6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31)[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
    [69]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32)[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
    [7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3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7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47)[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7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资料(63)[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7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5]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7]吕元礼.政治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会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9]罗荣渠,牛大勇.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2.
    [80]刘永佶.中国文化现代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
    [81]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82]尹保云.什么是现代化:概念与范式的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3]赵宝煦.艰难的历程:中国百年的现代化追求[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84]黄正林.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5]张福记.近代中国社会演化与革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6]胡福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87]杜艳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转变的缩影[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88]陈勤,李刚,齐佩芳.中国现代化史纲(下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89]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0]冯林.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上册)[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91]林尚立.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2]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93]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4]张静如.国共关系与中国社会现代化[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95]《大公报一百周年报庆丛书》编委会编.大公报一百年社评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6]王明.中共50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97]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98]庄福龄.毛泽东思想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9]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00]朱永红.五十年国事纪要(政治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01]夏杏珍.五十年国事纪要(文化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102]庞松,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3]张宏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04]朱正.1957年的夏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105]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增订本)[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106]李泽厚,刘再复.告别革命:回望二十世纪中国[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
    [107][美]埃德加·斯诺.红色中华散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108][美]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10][美]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111][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12][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113][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114][美]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115][美]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16][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117][美]C·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18][美]C·E·布莱克.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9][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120][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21][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2][美]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23][美]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24]刘勉玉.中国共产党经济政策发展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125]杜润生.中国的土地改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26]罗平汉.土地改革运动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27]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28][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129][美]兰比尔·沃拉:中国:前现代化的阵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130][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1][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132]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3]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3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三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
    [135]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136]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
    [137]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38]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9]许涤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40]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参考资料(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57.
    [141]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参考资料(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62.
    [142]董志凯.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143]董志凯.1949-1952年中国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44]黄逸峰.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145]吴承明.吴承明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6]吴承明,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47]山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料选编(第三辑)[M].济南:济南印刷八厂,1985.
    [148]江西省档案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49]孔永松,邱松庆.闽西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150]杜中.川陕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51]魏宏运.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资料选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152]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上)[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
    [153]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下)[M].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
    [154]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上)[M].南昌:江 西人民出版社,1986.
    [155]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经济史组.革命根据地经济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
    [156]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系.中国近代经济史(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57]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一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58]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二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59]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三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60]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四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61]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编写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第七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162]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
    [163]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64]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中国现代史统计资料选编[M].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16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农民负担史(第三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66]张仲礼.中国近代经济史论著选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87.
    [167]彭明.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第6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68]南开大学.中国现代史资料选编(5)[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69]范守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恢复史[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17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M].北京:统计出版社,1958.
    [171]中国社会科学院.1949—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商业卷[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172]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二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3]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三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4]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第四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7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编委会.戊戌变法(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76]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7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上册)[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1986.
    [17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18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81]曲士培.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的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82]张腾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教育(抗日战争时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83]宋金寿、李全忠.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
    [184]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85]房成祥、黄兆安.陕甘宁边区革命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86]杨圣清.新中国的雏形:抗日根据地政权[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187]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188]刘宋斌.中国共产党对大城市的接管[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189]城市接管亲历记编委会.城市接管亲历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190]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91]李占才.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192]“作家们!跃进,大跃进!”[N].人民日报,1958,3(8).
    [193]周全华.1958年教育大跃进的几个个案[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1.
    [194]罗平汉.话说1958年的科学大跃进[J].文史春秋,2001,1.
    [195]为保卫社会主义文艺战线而斗争[N].人民日报,1957,9(1).
    [196]李泽厚,王德胜.文化分层、文化重建及后现代问题的对话[J].学术月刊,1994.11.
    [197]李泽厚.课虚无以责有[J].读书,2003,7.
    [198]李泽厚.思想史的意义[J].读书,2004,5.
    [199]夏中义,赵思运.思想家的凸显与淡出——略论李泽厚新时期学思历程[J].学术月刊,2004,4.
    [200]沙健孙.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J].求是,1996,13.
    [201]龚书铎.历史的回答[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
    [202]龚书铎教授谈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4.
    [203]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J].近代史研究,2001,2.
    [204]精卫.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N].民报,1906,11(14).
    [205]思黄.中国革命史论[N].民报,1905,10(20).
    [206]冯雪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史上的意义[J].文艺报,1952,10.
    [207]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8(4).
    [208]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11(13).
    [209]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N].人民日报,1966,8(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