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美籍华人与美中关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不同历史时期,美籍华人无论是个人、团体还是社区,都为美中关系的发展发挥了作用。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力量的进一步发展,美籍华人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美中关系。
     在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和各少数族裔群体纷纷参与美国与其祖籍国对外事务的背景下,美籍华人对美中关系的参与既有其作为美国公民参与美国对外事务的一面,也有其作为少数族裔群体参与美国与中国关系的一面,二者都为美国法律和社会所许可。对美籍华人作为族裔群体参与美中关系的研究,根本上应视为美国少数族裔群体对美国对外政策参与的一部分,并将美籍华人本身作为分析的中心和研究的主体,探讨其作为少数族裔群体之一在影响美国对外政策上所具备的条件、资源、策略,以及局限性和前景的基础上,分析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本文认为,美籍华人作为移民族群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以及其处境至今仍然深受美中关系波动影响的现实,是其参与美中关系的重要原因。在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资源上,美籍华人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但不足之处更为明显。美籍华人的多元性和政治倾向的不同是探讨其对美中关系影响时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美籍华人对美中关系的影响兼具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本项研究表明,美籍华人在美中关系上有其自身的立场和利益。在参与美国内政外交时,美籍华人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比其作为华裔的族群属性更为重要;同时,作为华裔族群,美籍华人与中国在美中关系上也有着共同利益,稳定健康的美中关系符合中国和美籍华人的利益。作为族裔利益集团,美籍华人对美中关系的影响除了具有非国家行为体的局限性外,还受到其它族裔和利益集团的牵制与平衡。中国应妥善看待美籍华人在美中关系上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并对其消极作用予以关注。
The US-China relation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relations. Chinese-Americans have constantl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US-China relations both as individuals or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rength, Chinese-Americans will play an even more active role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More and more ethnic groups participate in the US foreign affairs amo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native countr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ulticultural Foreign Policy. It is legal in law and accepted by the U.S. society for Chinese-America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US-Chinese relations, both as American citizens and ethnic Chinese groups. The studies on Chinese-American's participation in the US-China relations should be regarded as part of studies on the ethnic groups' participation in the US foreign relations, and thus seen as object and center of the research, such as its resources, strategies, as well as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the cultural identity as Chinese descendant and the facts that their situation is still affected by the US-China relations directly and greatly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Chinese-Americans to participate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Chinese-Americans ha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n the resources of affecting US foreign affairs. Chinese-Americans hav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US-China relations due to its diversity.
     This study shows that, Chinese-Americans have their own stance and interests on the US-China relations. However, Chinese-American and China also share common interests in the bilateral relation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hould encourage the positive impacts of Chinese-American in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US-China relations, while giving enough concerns on their negative impacts.
引文
1 James Rosenau,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3.
    2 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苏长和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4、65页。
    3 Peter J.Katzenstein,et al,"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2,No.3,1998,p.670.
    4 Susan Strange:The Retreat of the State: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221.
    5 罗伯特·基欧汉主编:《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6 James N.Rosenau and Mary Durfee:Thinking Theory Thoroughly:Coherent Approaches to an Incoherent World.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9,p.4.
    7 Jeffrey Friden,"Sectoral Conflict and U.S.Foreign Economic Policy,1914-1940,"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2,No.1,1988,pp.60-90.
    8 Robert D.Putnam,"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2,No.3,1988,pp.427-460.
    9 Helen V.Milner,Interest,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p.231.
    10 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11 李巍、王勇:《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载《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3期(总第7期),第112-142页。
    12 多元主义者认为:种族和民族的迁移形成了美国特有的文化多元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经济需求和社会地位发生深刻变化,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单个人的利益诉求不相同,这为各个利益集团的诞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13 精英主义认为:权力主要掌握在一批社会精英手中,而不是分散于众多利益集团中。美国政治是精英的政治,民主是困难的。
    14 Tony Smith,"Multiculturalism and Foreign Policy",in Foreign Attachments:The Power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43-44.
    15 James Schlesinger,"Fragmentation and hubris:A shaky basis for American Leadership",The National Interest,autumn 1997 Issue49,pp.3-9.Samuel Huntington,"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Foreign Affairs,Sep/Oct97,vol.76,Issue 5,p28.
    16 朱全红:《美国冷战后的多元文化外交政策》,载《前沿》,2002年第9期,第117页。
    17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Moynihan,Ethnicity,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23.
    18[美]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6页。
    19 《美国华裔人口统计》,载美国《世界日报》,第921期,No.11-13,2001。转引自Min Zhou,Selected Readings on Immigration& Chinese Immigrant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2,p.1.
    20 唐天:《美以关系如此密切——美籍犹太人功不可没》,《夏门日报》1997年2月13日。
    21 为行文方便简洁,如无特别说明,本论文中的华人均指美国的华人。
    22 1999年3月,台湾出生的美籍华人李文和被指控把所谓绝密的关于核武器试验的计算机文件交给中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声称从1996年就开始对李进行监视,但检方一直没有找到指控他的任何证据。尽管如此,李文和还是被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解雇了,并蹲了足足9个月的监狱,直到2000年9月13日才获释。
    23 来自台湾的吴振伟当选美国国会议员后,当他作为国会议员应邀到美国能源部演讲时,却因为他有“中国人脸孔”,被警卫挡在门口。他出示国会议员的证件,警卫就是不放行。他向能源部提出抗议,得到的只是官样文章的“遗憾”二字。他愤愤地说:“没有抓到‘中国间谍',倒抓到国会议员。”舆论认为他绝无“身在曹营心在汉”之情事,他又是首位众议院华裔议员,却受此侮辱,委实可悲。参见《从吴振伟事件谈美国华人的尴尬处境》,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6月8日。
    24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5月23日,第05版。
    25[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页。
    26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Moynihan,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23.
    27 Carl Wittke,The Irish in America,Louisiana Slate University Press,1956,p.150.
    28 Shy-Shan Henry Tsai,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prologue,p.ⅹⅤ.
    29 Mona Harrington,"Loyalties:Dual and Divided",in Stephen Thernstrom ed.,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p.676.
    30 See John J.Mearsheimear & Stephen M.Walt,"The Israel Lobby and U.S.Foreign Policy",Middle East Policy,Vol.ⅩⅢ,No.3,Fall 2006,pp.29-63.John J.Mearsheimear,Stephen M.Walt,The Israel Lobby and US.Foreign Policy,Farrar,Straus and Giroux,2007.
    31 参见刘见林:《华盛顿观察》周刊2007年第35期,9/26/2007。
    32 参见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朱全红:《美国冷战后的多元文化外交政策》,载《前沿》2002年第9期;朱全红:《“9·11”之后的美国族裔群体与外交政策》,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9;朱全红:《美国多元族裔关系对战后外交政策的影响》,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9月;朱全红:《论美国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载《学海》2006/1;朱全红:资源与影响力——美国族裔群体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资源分析,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
    33 Shy-Shan Henry Tsai,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6,prologue,p.ⅩⅤ.
    34 参见[美]葛力克著,吴燕和、王维兰译:《夏威夷的华裔移民》,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
    35 参见[美]劳文著、何翠萍译:《密西西比的华人》,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
    36 参见廖宝昀:《旅美华侨社区个案研究》(195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硕士论文),载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编:《华侨史论文集》(第3集),1983年内部 印行。
    37 参见吴元黎主编、广树诚译:《美国华人经济现状》,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
    38 参见吴剑雄:《海外移民与华人社会》,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39 参见William F.Chew,Nameless Builders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The Chinese Workers of the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Victoria,Canada,2004.
    40 参见[美]令狐萍:《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41 参见陈祥水:《纽约皇后区新华侨的社会结构》,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1年。
    42 参见Peter Kwong,The New Chinatown.New York,Harper Collins Canada Ltd.,1993.
    43 参见[美]彼得·邝著、王冰等译:《黑着——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44 参见[美]周敏著、鲍蔼斌译:《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1995年。
    45 参见[美]尹晓煌:《美籍华人于中美关系之影响》,孔秉德主编《1997—1998年中美高峰会谈之后的中美关系展望》,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46 周南京:《华侨华人问题概论》,《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第1页。
    47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郝时远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专门对“ethnic group”一词的演变、注释、译法与应用等进行考察,认为西方学者在众多用法中“普遍性地强调文化这一概念和认同原则”,但同时也“高频率地”涉及到“种族”的属性。参见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48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Moynihan,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210.
    49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页。
    50 Yossi Shain,"Multicultural Foreign Policy",Foreign Policy,Fall 95 Issue 100, p.69.
    51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页。
    52 Yossi Shain,"Ethnic Diasporas and U.S.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Winter 94/95,Vol.109 Issue 5,p.811.
    53 Robert L.Rothstein,"Consensual Knowledge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ome Lessons from the Commodity Negoti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 8,No.4,Autumn 1984,p.736.
    54[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第181页。
    55 有关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请参阅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第45-80页;沈宗美:《对美国主流文化的挑战》,载《美国研究》1992年第3期,第118-149页;朱世达:《多元文化主义》,《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65-188页;余志森、包秋:《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第112-119页;王恩铭:《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
    56 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57 Tony Smith,Foreign Attachments:The Power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Harvard University Press,pp.43-44.
    58 转引自余志森、包秋:《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第11页。
    59 余万里:《美国面临认同危机》,载《环球时报》2004年9月17日,第18版。
    60 Arthur Schlesinger,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New York:W.W.Norton,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1998,pp.112-114.
    61 李小兵等著:《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6-97页。
    62 C.W.Watson,Multiculturali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2000,p.4.
    63 “文化多元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只是描述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共处的情况或共处的原则,而没有明确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从属关系。“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不仅指不同民族、 不同文化的共存,而且还强调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这个词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述,宣称人类社会中的不同文化群体在公共领域里是相互平等的,不存在一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的情况。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也许实行着cultural pluralism,但这并不意味着multiculturalism已是该社会的主导思想,更不意味着multiculturalism已成为一种现实存在。甄别两者的试金石,是看不同文化群体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文化是否处于平等的地位及享受平等的权利。总之,作为种社会政治理论,多元文化主义希望通过提高社会弱势文化群体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方法,来确立各社会文化群体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平等权利。参见:王恩铭:“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
    64 Robert J.Thompson & Joseph R.Rudolph,"Irish-Americans in th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aking Process",Mohammed E.Ahrari ed.,Ethnic Groups and U S.Foreign Policy,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7,pp.135-153.
    65 邓鹏、李小兵、刘国力:《翦不断理还乱—美国外交与美中关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20页。
    66 邓鹏、李小兵、刘国力:《翦不断理还乱—美国外交与美中关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67 王缉思:《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27页。
    68 Yossi Shain,"Multicultural Foreign Policy",Foreign Policy,Fall 95 Issue 100,p.69.
    69 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页。
    70 Nathan Glazer,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P.23-24.
    71 Yossi Shain,"Ethnic Diasporas and U.S.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Winter 94/95,Vol.109 Issue 5,p.811.
    72 Yossi Shain,"Multicultural Foreign Policy",Foreign Policy,Fall 95 Issue 100,p.69.
    73 Paul Glastris,"Multicultural Foreign Policy in WashingtonO,US.News & World Report,07121/97,Vol.123 Issue 3.
    74 Cecil V Crabb,Jr.& others,Congress and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p.146.
    75 参见[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
    76 有关美国犹太族裔群体影响美国中东政策的成果较多,主要的有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John J.Mearsheimear & Stephen M.Walt,"The Israel Lobby and U.S.Foreign Policy",Middle East Policy,Vol.ⅩⅢ,No.3,Fall 2006,pp.29-63.
    77 Schlesinger,"Fragmentation and Hubris",The National Interest,Fall,1997,pp.3-9.
    78 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79 James McCormick and Eugene Wittkopf,"Bipartisanship,Partisanship,and Ideology in Congressional-Executive Foreign Relations,1947-1988."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2,Nov.1990,p.1085.
    80 H.R.Mahood,Interest Groups Politics in America:a New Intensity,Prentice-Hall,Inc.,1990,p.2.
    81 戴维·米勒,弗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利益集团”词条,第362页。
    82 亚当·库珀、杰西卡·库珀编:《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373页。
    83 Jonathan Rauch,Demosclerosis:the silent killer of American government,N.Y,Times Books,1994,p.39.
    84 Kevin Phillips,Arrogant Capital,Boston,Back Bay/Little Brown,1995,p.43.
    85 Jeffery M.Berry,Lobbying for the People,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p.7.
    86[美]艾伦·D.赫茨克著,徐以骅、黄凯、吴志浩译,徐以骅校,《在华盛顿代表上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2页。
    87 王传兴:《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外交决策》,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
    88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f上),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9年,第301-310页。
    89 Kul.B.Rai,David F.Walsh,Paul J.Best,America in the 21~(st) Century: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Domestic Politics,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1998,p.238.
    90 Simon Serfaty ed.,The Media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1991,p.5.
    91 Thomas R.Dye & Harmon Zeigler,The Irony of Democracy:An 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10~(th) ed.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6,pp.1-2.
    92 Michael Parenti,Democracy for the Few,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8,pp.196-200.
    93 邓鹏、李小兵、刘国力著:《剪不断理还乱—美国外交与美中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80页。
    94 法新社东京电:《中国被认为是对美日最重要国家》,《参考消息》1997年6月17日。
    95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欧亚地缘战略》,美国《外交》1997年9/10月号。
    96 林博文:《奥卿回忆录》,香港《亚洲周刊》2003年9月29日。
    97 新华社电:《温家宝会见美国总统布什》,《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0日。
    98 张林军、吕其昌:《冷战后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消极影响》,《现代国际关系》1996年第10期。
    99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7页。
    100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4页。
    101 See Robert G.Sutter,U.S.Policy toward China:An Introduction to the Role of Interest Group,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1996.
    102 Steven W.Hook,"Sino -American Trade Relations:Privatizing Foreign Policy",in Contemporary Cases in U.S Foreign Policy:From Terrorism to Trade,2~(nd) edition.Edited by Ralph G.Garter,Washington,D.C.:CQ Press,2005,pp.303-329.
    103 孙哲:《崛起与扩张:美国政策与中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104 哈维·戈德堡:“美国对中国有多大影响?”,《洛杉矶时报》,1997年12月15日,转引自李希光:《中国有多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382页。
    105 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在对华决策中的作用》,载《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06 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在对华决策中的作用》,载《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07 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美国学术界在对华决策中的作用》,载《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108 所谓“第二轨道”是指由非官方的组织、团体、学术界和思想库等组成的对话机制,一般具有较长的延续性和专门目的。
    109 John Snetsinger,"Race and Ethnicity",in Encyclopedia of U.S.Foreign Policy edited by Alexander DeConde,Charles Scribner's Sons,2002,p.289.
    110 Mohammed E.Ahrari,Ethnic Groups and U.S.Foreign Policy,Greenwood Press,1987,Introduction,p.ⅹⅵ.
    111 参见Desmond King,The Liberty of Strangers:Making the American N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pp.167-176.
    112 邓蜀生:《美国犹太人同化进程初探》,载《世界历史》1989年第2期。
    113 朱全红:《论美国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载《学海》2006/1。
    114 Louis L.Gerson,The Hyphenate in Recent American Politics and Diplomacy,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Lawrence,1964,p.5.
    115 Richard T.Schaefer,Racial and Ethnic Groups,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8,p.129.
    116 Yossi Shain,Ethnic Diasporas and U.S.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Winter 94/95,Vol.109,Issue 5.
    117 Nathan Glazer & Daniel Moynihan,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23.
    118 Louis L.Gerson,The Hyphenate in Recent American Politics and Diplomacy,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Lawrence,1964,p.8.
    119 Mohammed E.Ahrari,"Domestic Context of U.S.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 Middle East",Mohammed E.Ahrari ed.,Ethnic Group and U.S.Foreign Policy,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87,pp.1-22.
    120 孔秉德、尹晓煌:《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0页。
    121 吴前进:《冷战后华人移民的跨国民族主义——以美国华人社会为例》,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22 《美国制造“中国情报恐慌”》,http://www.homeway.com.cn.2005年2月25
    日。
    
    123 孔秉德、尹晓煌:《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序(麦礼谦)。
    124[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自序第3页。周敏、林闽钢:《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125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126 Peter H.Koehn and Xiao-huang Yin,The Expanding Role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U.S.-China Relations,New York:M.E.Sharpe,Inc,2002,pp.102-110.
    127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128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
    129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78、292页。
    130 从理论上,人口规模与人口分布,社会融入程度和经济地位,组织能力与政策目标三个条件都是族裔群体影响美国外交政策所必要的条件,但在现实中也有一些人口很少的族裔群体因为一些特殊情况成为“关键的少数”而具有重大政治影响力。相关的研究成果参见朱全红:资源与影响力——美国族裔群体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资源分析,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关于利益集团资源的种类参照“Interest Group,Lobbying and Policymaking”中的划分,详见:Norman J.Ornstein and Shirley Eldor,Interest Group,Lobbying and Policymaking,Washington:CQPr.,c1978,pp.69-70.
    131 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
    132 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
    133 Stephen A Garrett,"Eastern European Ethnic Group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Summer1978,Vol.93,No.2.
    134 Laurence Halley,Ancient Affections:Ethnic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5,p.99.
    135 Paul Y Watanabe,Ethnic Groups,Congress,and Foreign Policy,Westport: Greenwood Press,1984,p.22.
    136 Cecil V Crabb Jr.and others,Congress and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p.28.
    137 Keith Russell,"Ethnic Politics Is the Name of Their Game",The Washington Times,September 15,1997.
    138 James M Lindsay,"Getting Uncle Sam's Ear",The Brookings Review,Winter 2002.
    139 Ronald Takaki.A Different Mirror: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M].New York:Little,Brown & Company,1993,p.288.
    140 参见朱威烈,金应忠:《中国犹太学研究总汇》,三联书店1992年,第194页。
    141 陈致远:《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3页。
    142 陈致远:《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143 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66页。
    144 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14页。
    145 参见朱全红:《资源与影响力——美国族裔群体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资源分析》,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
    146 Patrick J Haney and Walt Vanderbush,The Role of Ethnic Interest Groups,in U.S.Foreign Policy:The Case of the Cuban American National Foundation.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3,Issue 2,1999,p.341.
    147 Laurence Halley,Ancient Affections:Ethnic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85,p.35.
    148 Paul Y Watanabe,Ethnic Groups,Congress,and Foreign Policy,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84,p.71.
    149 Cecil V Crabb Jr.and others,Congress and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Baton Rouge: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0,pp.145-146.
    150 Tony Smith.Foreign Attachments:the Power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p.123-124
    151 Tony Smith,Foreign Attachments:the Power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p.124.
    152 Stephen A Garrett,Eastern European Ethnic Group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summer 1978,Vol.93,No.2.
    153 Patrick J Haney and Walt Vanderbush(1999).The Role of Ethnic Interest Groups in U.S.Foreign Policy:The Case of the Cuban American National Foundation,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3,Issue 2.
    154 Lee O'Brien,American Jewish Organizations and Israel,Institute for Palestine Studies,1986,p.155.
    155 Nimord Novik,The United States and Israel:Domestic Determinants of a Changing U.S.Commitment,Westview Press,1986,p.64.
    156 AF.K,Organski,The 36 Billion Bargain:Strategy and Politics in the U.S.Assistance to Israel,Columbi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83,p.53.
    157 本文的分析对象为美籍华人,但由于美国华人社会的复杂性和资料获取的难度,该部分只能通过对美国华人社会的整体性考察来加以分析,这是本研究的一个缺憾。必须指出的是,美籍华人只是美国华人中的一部分。
    158 参见[美]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6页。
    159 参见周敏、王晓晖:《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60 参见Peter Kwong,The New Chinatown,Hill and Wang,New York,1996,p.4.
    161 参见《美国华裔人口统计》,载美国《世界日报》,第921期,No.11-13,2001。转引自Min Zhou,Selected Readings on Immigration& Chinese Immigrant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2,p.1。
    162 《海外华桥华人总数总计三千四百五十余万》,台湾《宏观周报》2000年5月20日。
    163 庄国土:《关于如何利用福建新移民暨海外福州人资源的建议——中国潜在最大的侨务资源和福建潜在的最重要海外资源》,给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咨询报告》,2003年1月11日。庄国土教授因而认为美国华侨华人和无证移民合计在350万人以上。
    164[美]彼得·邝著、王冰等译:《黑着——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165[美]周敏:《美国华裔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元化》,《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3期,第21页。
    166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5-356页。
    167 邓蜀生:《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267-268页。
    168 参见[美]麦礼谦:《在美越棉寮华人的同乡组织初探》,载萧效钦、李定国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42-243页。
    169 参见Amy Klatzkin,"Asian Pacific American Today",in FCC National News letter,vol.1(2),Summer,2003,pp.1-2。
    170 这些数字系根据《中国教育》(1997年8月23日出版)中披露的有关数据计算而来。1978至1991年间的95000名中国学生学者赴美国,这个数字比较可信。另根据美国移民局相关资料1979至1987年间共发出62000个中国学生签证。
    171 美国参议院于1992年5月12日通过了一项代号为“S1216”的特别提案,此提案于同年6月22日获白宫司法委员会批准。该提案允许任何在1990以前抵达美国的中国公民申请将他们的临时保护性身份改为美国永久居民身份(见《中国公民能够留在美国》,载《美国国会季刊》,1992年8月26日)。
    172 参见Peter Kwong,The New Chinatown.New York,Harper Collins Canada Ltd.,1993,p.3。
    173 参见梅伟强:《美国华侨华人社区经济变迁》,载萧效钦、李定国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经济研究》,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8页。
    174 参见[美]麦礼谦:《美国华侨简史》,载美国《时代报》,1982年12月28日。
    175 参见[美]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8页。
    176 参见[美]莫铿等主编:《金山侨社礼仪规范》,金山侨社礼仪规范出版委员会1991年,第395-398页。
    177 周敏、王晓晖: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178 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费城坦普尔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5页。
    179 《跨世纪中国的人才资源》,《华声月刊》1996年第9期。
    180 唐天:《美以关系如此密切——美籍犹太人功不可没》,《夏门日报》1997年2月13日。
    181 《中科院院士甘子钊教授说:我国科技队伍出现断层》,《夏门日报》1998年4月20日。
    182 参阅郭玉聪:《新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及特点》,庄国土主编:《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3 李大玖:《留美学生中国大陆人数最多》,美国《侨报》2000年11月14日。
    184 《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两岸三地留学生合计高达9.6万》,美国《世界日报》2002年3月10日。
    185 《李文和案掀起新麦卡锡主义》,《远东经济评论》2000年1月13日。
    186 《李文和案掀起新麦卡锡主义》,《远东经济评论》2000年1月13日。
    187 麦子:《美国华人科技领域放异彩》,《广东侨报》1998年1月1日。
    188 《本世纪重大事件》,美国《时代》周刊1998年4月20日第1期。
    189 阙维杭:《有大成就没大架子》,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11月21日。
    190 《丘成桐获美国国家科学奖》,香港《明报》1997年5月5日。
    191[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81页,258页。
    192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第137页。
    193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02页。
    194 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团政党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315页。
    195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第139页。
    196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第144-146页。
    197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12页。
    198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12页。
    199 《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团政党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84-185页。
    200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第147-148页。
    201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112页。
    202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1993年硕士论文,第199页。
    203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7页。
    204 万晓宏:《从2002年美国中期选举看华人参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第6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第122-124页。
    205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7页。
    206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1993年硕士论文,第207页。
    207 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7页。
    208[美]陈香梅:《陈香梅白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2-615页。
    209 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1993年硕士论文,第206页。
    210[美]华顿文:《任筑山纵论“玻璃天花板”》,香港《地平线》月刊2003年11月号,第22页。
    211[美]伊铭:《美国华人在大选中的表现》,新加坡《联合旱报》2004年11月8日。
    212 《华人在美参政先天不足,不能再后天失调》,美国《世界日报》2002年11月26日。
    213 孙哲:《崛起与扩张:美国政策与中美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 349页。
    214 Michel Oksenberg,"The China Problem," Foreign Affairs,Vol.70,No.3,Summer,1991,p.14.
    215 Robert Kagan,"A 'Normal' Trading Partner",The Washington Post,June 17,1997,p.A17.
    216 John E.Yang,"Gerhardt Bashes U.S.Policy on China",The Washington Post,May 28,1997,p.A4.
    217 "6/8 House Hearing on China Trade Status",USIS Bulletin,June 10,1999,P.26;"Lying about Tiananmen",The Washington Post,June 3,1999,p.A26.
    218[美]周敏著,郭南审译:《“模范少数族裔”与“永久的外国人”》,《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36页。
    219[美]周敏著,郭南审译:《“模范少数族裔”与“永久的外国人”》,《美国华人社会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第37页。
    220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转引孙哲:《崛起与扩张:美国政策与中美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221 Harry Harding,"Neither Friend nor Foe:A China Policy for Nineties",Brookings Review,Vol.10,No.2,Spring,1992,pp.6-11.
    222 孙哲:《崛起与扩张:美国政策与中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75页。
    223 "Betrayed by Greed",USA Today,January 4,1999.
    224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Mu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Alfred A.Knopf,1997.
    225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Mu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Alfred A.Knopf,1997,pp.108-109.
    226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Munro,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New York:Alfred A.Knopf,1997,pp.108-109.
    227 参见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刘建飞:《民主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许振洲:《影响中美关系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载《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6期。
    228[美]萨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新华 出版社1996年,第242-274页。
    229[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9-60页。
    230[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第539-545页。
    231 袁鹏:《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空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中美战略关系新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91页。
    232 Brett Lippeneott:"Taiwan Should be Allowed to Join the World Community ",Heritage Foundation Reports,Backgrounder,No.132,August 24,1994.
    233 罗爱玲:《美国犹太人及其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世界民族》2004年2期。
    234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统计1970-2000年。转引自[美]周敏:《美国华裔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元化》,高伟浓、万晓宏译,《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3期,第18页。
    235 熊志勇:《美国华裔与美国对华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36页。
    236 Sylvia Fishman,Jewish Life and American Culture,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0,p.49.
    237 牛军:《克林顿治下的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71页。
    238 沈侃:《美国大众传媒的制造者与控制者》,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转载自华岳论坛载;Rwose,Arthur E.Drive-by Joumalism.Momore(ME):Common Courage press,2000.
    239 唐天:《美以关系如此密切——美籍犹太人功不可没》,《夏门日报》1997年2月13日。
    240 Benson Tong,The Chinese American,Greenwood Press,Westport,2000,p.108.
    241 Allen Cigler,Interest Group Politics,Congressional Quarterly,Inc.,1998,p.370.
    242 "Jewish Votes:An Awkward Balance",Economist,8/29/92,Vol.324 Issue 7774,p.22.
    243 "Jewish Votes:An Awkward Balance",Economist,8/29/92,Vol.324 Issue 7774,p.22.
    244 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96页。
    245 熊志勇:《美国华裔与美国对华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36页。
    246 熊志勇:《美国华裔与美国对华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第36页。
    247 See Mia Tuan,Forever Foreign or Honorary White? The Asian Ethnic Experience Today,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9.
    248 有关美籍华人学者和杰出人士的概况在前文已作详细阐述,这里只作简要介绍。
    249 沈敬国:《论争、调和与合作间的传播交流:美籍华人学者在美中关系中的战略作用刍议》,[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250 王希:《大陆留美学人资源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世界日报》1997年11月9日,A5版。
    251 Henry Kissinger,Years of Renewal,Simon & Schuster,1999,p.874.
    252 Gloria Heyung Chun,Of Orphans and Warriors:Inventing Chinese American Culture and Identity,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0,p.41.
    253 Edward Hall,Beyond Culture,Anchor,1976,p.132.沈敬国:《论争、调和与合作间的传播交流:美籍华人学者在美中关系中的战略作用刍议》,[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254 沈敬国:《论争、调和与合作间的传播交流:美籍华人学者在美中关系中的战略作用刍议》,[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255 http://www.uscpf.org/newletter/2000/spring/va-lroundtable.html(Dec.21,2000)
    256 沈敬国:《论争、调和与合作间的传播交流:美籍华人学者在美中关系中的战略作用刍议》,[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257 《孙中山孙女:华侨是“两岸和平统一之母”》,东方网2001年8月17日,http://www.Eastday.com
    258 沈敬国:《论争、调和与合作间的传播交流:美籍华人学者在美中关系中的战 略作用刍议》,[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259 《开放杂志》2000年3月,第5页。
    260[美]《侨报》1999年8月9日、10日。
    261[美]陈香梅著:《陈香梅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07-608页。
    262[美]陈香梅著:《陈香梅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1-617页。
    263[美]陈香梅著:《陈香梅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11-617页。
    264 Lisa Duran,"Caring for Each Other:Philanthropy in Communities of Color," in Grassroots Fundraising Journal,20:5(September/October,2001).See Xiao-huang Yin & Zhiyong Lan,"Why do They Give?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ese American Transnational Philanthropy Since the 1970s",work paper for the Global Equity Initiative for a workshop on Diaspora to China and India,Harvard University,May 2003.
    265 www.apsanet.org/PS/organizations/area/China.cfm.
    266 杨振宁:《发挥桥梁作用》,宁平治、唐贤民、张庆华编:《杨振宁演讲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96页。
    267 267 沈敬国:《论争、调和与合作间的传播交流:美籍华人学者在美中关系中的战略作用刍议》,[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268 王作路:《华裔美国科学家和美中科学关系:从尼克松到李文和》,[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257页。
    269 Myrna Watanabe,"Forensic Scientist Henry Chang-Yu Lee," The Scientist 14,No.7,2000,p.10.沈敬国:《论争、调和与合作间的传播交流:美籍华人学者在美中关系中的战略作用刍议》,[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28页。
    270 李庆四:《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第133、150、165页。
    271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第149页。
    272 Peter H.Koehn and Xiao-huang Yin,The Expanding Role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U.S.-China Relations,New York:M.E.Sharpe,Inc,2002,p.102.
    273 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20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第345页。
    274 1984年10月15日,美籍华人作家江南(Henry Liu)在自己的家里遭到暗杀,被害原因是他写了一本反映台湾政府内部的腐败现象的《蒋经国传》,引起国民党政府的不满。国民党在美国的联络处劝他不要出版,并警告如果出版就杀掉他,遭到拒绝。《蒋经国传》出版一个月后,台湾国民党政府收买台湾黑社会组织一一竹联帮暗杀了江南,凶手作案后逃回台湾。美国政府在美国与台湾的关系更加重要的观念下对事件保持沉默,并拒绝引渡杀害江南的凶手到美国接受审判。该事件显示出国民党政府对当时美国华人社会的“治外法权”统治。
    275 蒋晓燕、信强:《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安全决策》,时事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276 Ross Y.Koen,The China Lobby in American Politics,Octagon Books,1974,p.212.
    277 Nancy B,Tucker,Taiwan,Hong Kong,and the United States,1945-1992,Twayne Publishers,1994,p.22.转引季淳《从中国游说团到台湾游说团:影响美—中—台三角关系的有力角色》,[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38-155页。
    278 Stanley D.Bachrack,The Committee of One Mill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p.8.
    279 季淳《从中国游说团到台湾游说团:影响美—中—台三角关系的有力角色》,[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44页。
    280 www.fapa.org
    281 季淳《从中国游说团到台湾游说团:影响美—中—台三角关系的有力角色》,[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
    282 《福摩萨公共事务协会通讯》,2000年6月,第6页。转引季淳《从中国游说团到台湾游说团:影响美—中—台三角关系的有力角色》,[美]孔秉德,尹晓 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47页。
    283 Eric Schmitt,"House Approves Expansion of Ties to Taiwan's Army",New York Times,February 2,2000,p.A1.
    284 www.fapa.org;季淳《从中国游说团到台湾游说团:影响美—中—台三角关系的有力角色》,[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45页。
    285 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news/2002-6-7/News020026795653.htm
    286 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news/2002-6-7/News020026795653.htm
    287 Ernst Haas,"Why Collaborate? Issue-Linkage and International Regimes," World Politics 32(April 1980),p.368.
    288 Peter M.Haas,"Introduction: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1,winter 1992,pp.2-3.
    289 Stephen D.Krasner,"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36,2,Spring 1982,pp.195-204.
    290 Robert L.Rothstein,"Consensual Knowledge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ome Lessons from the Commodity Negoti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38,No.4,Autumn 1984,p.736.
    291 Peter M.Haas,"Introduction: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1,Winter 1992,p.30.
    292 Robert L.Rothstein,"Consensual Knowledge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ome Lessons from the Commodity Negoti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8,4,Autumn 1984,p.734.
    293[美]亚历山大·温特著,秦亚青译:《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第181页。
    294 袁征:《国内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网2002年2月25日。
    295 孙哲:《崛起与扩张:美国政策与中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77页。
    296 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转引孙哲:《崛起与扩张:美国政策与中美关系》,法律出版社2004年,第276页。
    297 Harry Harding,"Neither Friend nor Foe:A China Policy for Nineties",Brookings Review,Vol.10,No.2,Spring,1992,pp.6-11.
    298 See http://www.survey.committee100.org/
    299 See The Committee of 100,New York,NY,U.S.-CHINA RELATIONS:A NEW BEGINNING,November 200t.http://www.committee100.org/
    300 http://www.committee100.org/publications/publications_outsourcing.htm
    301 http://www.committee100.org/media/media_eng/071802.html
    302 http://www.committee100.org/media/media_eng/041901.html
    303 非国家行为体包括国际政治运动、种族集团、宗教组织、政党及其他政治组织,甚至包括个人。参见:李少军著:《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03页。也有学者认为,非国家行为体包括跨国公司、民族解放运动、分离主义组织、恐怖主义组织等,参见:苏长和:《非国家行为体与当代国际政治》,载《欧洲》1998年第1期。
    304 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04页。
    305 James M Lindsay,"Getting Uncle Sam s Ear",The Brookings Review,Washington,Winter 2002.
    306 John Spanier & Eric M.Uslaner,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aking and the Democratic Dilemma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89,p.249.
    307 中国人权网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news/2002-6-7/News020026795653.htm
    308[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9月15日。
    309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第219页。
    310 庄礼伟:《美国华裔:社群的生存环境与参政路向》,载《社会》2001/9。
    311 http://www.survey.committee100.org/
    312 《美民调结果显示:“中国已为美国的第三号敌人”》,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2008年04月01日。
    313 万晓宏:《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载《八桂侨刊》2006年第3期。
    314[台湾]陈鸿瑜主编:《迈向21世纪海外华人市民社会》,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 究学会出版民国88年,第213-214页,转引万晓宏:《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载《八桂侨刊》2006年第3期。
    315[美]麦子:《美国华人参政在挫折中前进》,美国《侨报》1997年12月17日。
    316 温荣刚、张劲松:《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日裔美国人的特殊管制》,载《日本研究》2003年04期。
    317 《李文和获释华人感欣慰》,中央社纽约2000年9月13日电。
    318 陈文森案: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陈文森(Vincent Chin)是一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美国人,在他结婚前举行的告别单身酒会上被两个失业的汽车工人误认为是日本人,为发泄不满而被他们乱棍打死,两个杀人犯却被判无罪释放。
    319 罗明海案:1989年10月,华人学生罗明海在北卡莱罗纳州的一家俱乐部遭到两名白人兄弟的侮辱和威胁。俱乐部老板把肇事的兄弟俩赶走,但二人在外面等罗明海出来并用枪击中其头部当场致死。华人组织吸取陈果仁案的教训,在案发后迅速行动,通过舆论宣传和游行示威向社会表达他们的关注和抗议。在华人社团的吁求下,联邦政府在州法院判决后再度介入,以种族仇恨罪在联邦法庭起诉凶手罗德·皮奇,判处其4年徒刑,外加28000美元的赔偿。
    320 余百康事件:余百康(James Yu)是美军关塔那摩基地的华裔随军牧师,因其华裔与伊斯兰教背景在2003年9月10日被美国军方逮捕,并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但由于军方根本就找不到他从事间谍活动的证据,加上在美国华人社区成立的“为余百康争取正义委员会”(王灵智是其中之一)的努力下,余百康于2004年3月19日被宣布无罪释放。
    321 万晓宏:《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载《八桂侨刊》2006年第3期。
    322 参见万晓宏:《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载《八桂侨刊》2006年第3期;万晓宏:《从2002年美国中期选举看华人参政》,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第6辑,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12月;《从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看华人参政》,香港《地平线》月刊2005年第1期;庄礼伟:《美国华侨华人如何在中美政经关系中发挥作用》,邱苏达主编:《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0—2001年度(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2001年11月,第799-780页。
    323 尹晓煌:《美籍华人于中美关系之影响》,见孔秉德等编:《1997—1998年中美高峰会谈之后的中美关系展望》,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33页。
    324 Ross Y.Koen,The China Lobby in American Politics,Octagon Books,1974,p.212.转引自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第138页。
    325 《两岸关系逐步转为人民内部矛盾》,《世界日报》2001年2月15日,第7页。
    326 吴前进:《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新华出版社2003年,第213页。
    327 Tu Wei-ming,The Living Tree: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p18-25.
    328 Simon H.Cheng & Wen H.Kuo,"Family Socializ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 Pre-adolescents",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1,No.42000,p.477.
    329 姚南薰:《冷漠—探寻—积极:生于美国的华人在美中关系中的角色转变》,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第113-125页。
    330 www.Modelminority.com/identity/perseonality.htm 姚南薰:《冷漠—探寻—积极:生于美国的华人在美中关系中的角色转变》,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18页。
    331 Eric Liu,The Accidental Asian:Notes from a Native Speaker,New York:Random House,1998.
    332 姚南薰:《冷漠—探寻—积极:生于美国的华人在美中关系中的角色转变》,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333 《苏轼诗集》,第四册,第1219页。
    334 Yossi Shain,"Ethnic Diasporas and U.S.Foreign Policy",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Winter 94/95,Vol.109 Issue 5,p.811.
    335 吴前进:《华侨华人华族问题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持久性》,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5期。
    336 王赓武:《海外华人的民族主义》,[新加坡]《联合早报》1996年8月16、17、18、19日。
    337 陈晓律、李永刚:《当代民族主义及其未来趋势》,开封:《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第65-69页。
    338 吴前进:《冷战后华人移民的跨国民族主义——以美国华人社会为例》,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3月第1期。
    339 吴前进:《冷战后华人移民的跨国民族主义——以美国华人社会为例》,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3月第1期。
    340 吴前进:《冷战后华人移民的跨国民族主义——以美国华人社会为例》,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3月第1期。
    341 阿尔伯特·马蒂尼利:《市场、政府、共同体与全球管理》,《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15页。
    342 www.pheonix.com 2001-4-27.
    1. 6/8 House Hearing on China Trade Status, USIS Bulletin, June 10, 1999, P.26;Lying about Tiananmen,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3, 1999.
    
    2. AF.K, Organski, The 36 Billion Bargain: Strategy and Politics in the U.S. Assistance to Israel, Columbi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3.
    
    3. Alexander DeConde, e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Charles Scribnerps Sons, 2002.
    
    4. Allen Cigler,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1998.
    
    5. Amy Klatzkin, A Passage to the Heart: Writings from Families with Children from China, St. Paul, 1999.
    
    6. Arthur Schlesinger, The Disuniting of America, New York: W.W. Norton,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1998.
    
    7. Benson Tong, The Chinese American, Greenwood Press, Westport, 2000.
    
    8. Betrayed by Greed, USA Today, January 4, 1999.
    
    9. Brett Lippeneott: "Taiwan Should be Allowed to Join the World Community", Heritage Foundation Reports, Backgrounder, No. 132, August 24, 1994.
    
    10. C. W. Watson, Multiculturalism,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
    
    11. Carl Wittke, The Irish in America, Louisiana Slate University Press, 1956.
    
    12. Cecil V Crabb Jr. and others, Congress and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3. Cecil V Crabb Jr. and others, Congress and the Foreign Policy Process, Bat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4. David Truman,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Greenwood Press, Connecticut, 1951.
    15. Desmond King, The Liberty of Strangers: Making the American 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6. Edward Hall, Beyond Culture, Anchor, 1976.
    
    17. Eric Liu, The Accidental Asian: Notes from a Native Speak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98.
    
    18. Eric Schmitt, "House Approves Expansion of Ties to Taiwan's Army",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2, 2000.
    
    19. Ernst Haas, "Why Collaborate? Issue-Linkage and International Regimes," World Politics, Vol. 32, April 1980,.
    
    20. Gloria Heyung Chun, Of Orphans and Warriors: Inventing Chinese American Culture and Identit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1. H. R. Mahood, Interest Groups Politics in America: a New Intensity, Prentice-Hall, Inc., 1990.
    
    22. Harry Harding, "Neither Friend nor Foe: A China Policy for Nineties", Brookings Review, Vol.10, No.2, Spring, 1992.
    
    23. Helen V. Milner, Interest, Institutions and Information: Domestic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24. Henry Kissinger, Years of Renewal, Simon & Schuster, 1999.
    
    25. Him Mark Lai, The Chinese, in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ed. By Stephan Thernstro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26. James M Lindsay, "Getting Uncle Sam's Ear", The Brookings Review, Winter 2002.
    
    27. James McCormick and Eugene Wittkopf, "Bipartisanship, Partisanship, and Ideology in Congressional - Executive Foreign Relations, 1947- 1988."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52, Nov. 1990.
    
    28. James N. Rosenau and Mary Durfee: Thinking Theory Thoroughly: Coherent Approaches to an Incoherent World.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9.
    
    29. James Rosenau, Turbulence in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30. James Schlesinger, Fragmentation and Hubris: A Shaky Basis for American Leadership, National Interest, Fall 97, p.3. Samuel 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 Foreign Affairs, Sept.- Oct. 97, Issue 5.
    
    31. Jeffery M. Berry, Lobbying for the People,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32. Jeffrey Friden, "Sectoral Conflict and U. 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1914-1940,"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1, 1988.
    
    33. Jewish Votes: An Awkward Balance, Economist, 8/29/92, Vol.324 Issue 7774.
    
    34. John E. Yang, "Gerhardt Bashes U.S. Policy on China",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28, 1997.
    
    35. John J. Mearsheimear & Stephen M. Walt, "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 Middle East Policy, Vol. XIII, No.3, Fall 2006.
    
    36. Jonathan Rauch, Demosclerosis : the silent killer of American government, N.Y, Times Books, 1994.
    
    37. Keith Russell, "Ethnic Politics Is the Name of Their Game", The Washington Times, September 15, 1997.
    
    38. Kevin Phillips, Arrogant Capital, Boston, Back Bay/Little Brown, 1995, p. 43.
    
    39. Laurence Halley, Ancient Affections: Ethnic Groups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85.
    
    40. Lee O'Brien, American Jewish Organizations and Israel, Institute for Palestine Studies, 1986.
    
    41. Lisa Duran, "Caring for Each Other: Philanthropy in Communities of Color," in Grassroots Fundraising Journal, 20:5, September/October, 2001.
    
    42. Louis L. Gerson, The Hyphenate in Recent American Politics and Diplomacy, The University of Kansas Press, Lawrence, 1964.
    
    43. Mia Tuan, Forever Foreign or Honorary White? The Asian Ethnic Experience Today,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9.
    
    44. Michael Parenti, Democracy for the Few,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
    
    45. Michel Oksenberg, "The China Problem," Foreign Affairs, Vol. 70, No. 3, Summer, 1991.
    
    46. Min Zhou, Selected Readings on Immigration& Chinese Immigrant 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2.
    
    47. Mohammed E. Ahrari, "Domestic Context of U.S. Foreign Policy toward the Middle East", Mohammed E. Ahrari ed., Ethnic Group and U. 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7.
    
    48. Mona Harrington, "Loyalties: Dual and Divided", in Stephen Thernstrom ed., Harva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Ethnic Group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
    
    49. Myrna Watanabe, "Forensic Scientist Henry Chang-Yu Lee," The Scientist 14, No.7, 2000.
    
    50. Nancy B, Tucker,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Twayne Publishers, 1994.
    
    51. Nathan Glazer & Daniel Moynihan, Ethnicity: Theory and Experience,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52. Nimord Novik,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rael: Domestic Determinants of a Changing U.S. Commitment, Westview Press, 1986, p.64.
    
    53. Norman J. Ornstein and Shirley Eldor, Interest Group, Lobbying and Policymaking, Washington: CQ Pr., 1978.
    
    54. Patrick J Haney and Walt Vanderbush (1999).The Role of Ethnic Interest Groups in U.S. Foreign Policy: The Case of the Cuban American National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Vol.43, Issue 2.
    
    55. Paul Glastris, "Multicultural Foreign Policy in WashingtonO, U.S. News & World Report, 07121/97, Vol. 123 Issue 3.
    
    56. Paul Y Watanabe, Ethnic Groups, Congress, and Foreign Policy,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84.
    
    57. Peter H. Koehn and Xiao-huang Yin, The Expanding Roles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U. S. -China Relations,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2002.
    
    58. Peter J. Katzenstein, et al,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World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2, No. 3, 19980.
    
    59. Peter Kwong, The New Chinatow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anada Ltd., 1993.
    
    60. Peter M. Haas, "Introduction: Epistemic Communities and International Policy 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 1, winter 1992.
    
    61. Richard Bernstein & Ross H. Munro, 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7.
    
    62. Richard T. Schaefer,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1998.
    
    63. Robert D. Putnam,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2, No. 3, 1988.
    
    64. Robert J. Thompson & Joseph R. Rudolph, " Irish-Americans in the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aking Process", Mohammed E. Ahrari ed., Ethnic Groups and U.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87.
    
    65. Robert Kagan, "A 'Normal' Trading Partner",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17, 1997.
    
    66. Robert L. Rothstein, "Consensual Knowledge 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Some Lessons from the Commodity Negotiation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38, No. 4, Autumn 1984.
    
    67. Robert Tucker, Immigration and U. S. Foreign Policy,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90.
    
    68. Ronald Takaki. A Different Mirror: A History of Multicultural America[M].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mpany, 1993.
    
    69. Ross Y. Koen, The China Lobby in American Politics, Octagon Books, 1974.
    
    70. Rwose, Arthur E. Drive - by Journalism. Momore (ME): Common Courage press, 2000.
    
    71. Schlesinger, "Fragmentation and Hubris", The National Interest, Fall, 1997.
    
    72. See Robert G. Sutter, U.S. Policy toward China: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ole of Interest Group,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1996.
    
    73. Shy-Shan Henry Tsai, The Chinese Experience in Americ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6, prologue.
    
    74. Simon H. Cheng & Wen H. Kuo, "Family Socialization of Ethnic Identity Among Chinese American Pre-adolescent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1, No.4 2000.
    
    75. Simon Serfaty ed., The Media and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1991.
    
    76. Stanley D. Bachrack, The Committee of One Mill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77. Stephen A Garrett, "Eastern European Ethnic Group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Summer1978, Vol. 93, No.2.
    
    78.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36, 2, Spring 1982.
    
    79. Steven W. Hook, "Sino - American Trade Relations: Privatizing Foreign Policy", in Contemporary Cases in U.S. Foreign Policy: From Terrorism to Trade, 2nd edition. Edited by Ralph G. Garter, Washington, D.C.: CQ Press, 2005.
    
    80. Susan Strange: The Retreat of the State: 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81. Sylvia Fishman, Jewish Life and American Cultur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0.
    
    82. Thomas R. Dye & Harmon Zeigler, The Irony of Democracy: An Uncommo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Politics, 10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83. Tony Smith, "Multiculturalism and Foreign Policy", in Foreign Attachments: The Power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Making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84. Tu Wei-ming, The Living Tree: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Being Chinese Toda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85. Wen-yen, Chen, "A Major Victor for Taiwan", FAPA News, October 1999.
    
    86. William F. Chew, Nameless Builders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The Chinese Workers of the Central Pacific Railroad, Victoria, Canada, 2004.
    
    87. Xiao-huang Yin & Zhiyong Lan, "Why do They Give?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ese American Transnational Philanthropy Since the 1970s", work paper for the Global Equity Initiative for a workshop on Diaspora to China and India, Harvard University, May 2003.
    
    88. Yin, X-h. and Zhiyong Lan, "Chinese Americans: a rising factor in US - China relations"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 East Asian Relations, 1997.
    
    89. Yossi Shain, "Ethnic Diasporas and U.S.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Winter 94/95, Vol. 109 Issue 5.
    
    90. Yossi Shain, Ethnic Diasporas and U.S. Foreign Policy, 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 Winter 94/95, Vol.109, Issue 5.
    1.[德]波姆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文汇出版社2004年。
    2.[美]埃兹拉·沃格尔(Ezra F.Vogel)主编,田斌译:《与中国共处:21世纪的美中关系》,新华出版社1998年。
    3.[美]艾伦·D.赫茨克著,徐以骅、黄凯、吴志浩译,徐以骅校,《在华盛顿代表上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4.[美]彼得·邝著、王冰等译:《黑着——在美国的中国非法移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5.[美]陈香梅:《陈香梅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6.[美]陈香梅著:《陈香梅全集》(卷一,时论集·中国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7.[美]肯尼思·华尔兹著,信强译:《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美]孔秉德,尹晓煌主编,余宁平等译,《美籍华人与中美关系》,新华出版社2004。
    9.[美]孔秉德主编:《1997—1998年中美高峰会谈之后的中美关系展望》,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
    10.[美]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著:《即将到来的美中冲突》,新华出版社1997年。
    11.[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美国西蒙和舒斯特公司1998年。
    12.[美]令狐萍:《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美]令狐萍:《萍飘美国:新移民实录》,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年。
    14.[美]罗伯特·基欧汉、海伦·米尔纳编,姜鹏、懂素华译:《国际化与国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著,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美]罗伯特·基欧汉编,郭树勇译:《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7.[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18.[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杨炯译:《全球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美]罗伯特·吉尔平著,杨宇光译《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技出版社1989年。
    20.[美]玛格丽特别·E.凯克、凯瑟琳·辛金克著,韩召颖、孙英丽译:《超越国界的活动家:国家政治中的倡议网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1.[美]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20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
    22.[美]美国众议院特别委员会 编著,王振西等译:《考克斯报告:关于美国国家安全以及对华军事及商业关系的报告》,新华出版社1999年。
    23.[美]莫铿等主编:《金山侨社礼仪规范》,金山侨社礼仪规范出版委员会1991年。
    24.[美]萨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6年。
    25.[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
    26.[美]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新华出版社2005年。
    27.[美]沈己尧:《海外排华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28.[美]宋李瑞芳:《美国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商务印书馆1984年。
    29.[美]享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
    30.[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1.[美]约翰·米尔斯海默著,王义桅、唐小松译:《大国政治的悲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
    32.[美]约瑟夫·拉彼德、费里德希·克拉托赫维尔编、金烨译:《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美]约瑟夫·奈著,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4.[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胡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6.[英]苏珊·斯特兰奇著、杨宇光译:《国际政治经济导论:国家与市场》,北京:经济科技出版社1990年。
    37.蔡翠红:《信息网络与国际政治》,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38.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39.陈乔之等著:《冷战后东盟国家对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0.陈致远:《多元文化的现代美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41.楚树龙著:《冷战后中美关系的走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2.邓鹏、李小兵、刘国力:《翦不断理还乱—美国外交与美中关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43.邓蜀生:《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
    44.丁松泉著:《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45.飞翼著:《田长霖传奇》,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6.宫力著:《中美关系热点透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
    47.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北京:长征出版社2001年。
    48.郭玉聪:《新华侨华人群体的形成及特点》,庄国土主编:《世纪之交的海外华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49.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50.季鸿生编著:《中美关系五十年》,上海:百家出版社1993年。
    51.蒋晓燕、信强:《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安全决策》,时事出版社2005年。
    52.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上),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9年。
    53.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54.李庆四:《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政策》,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55.李庆四:《美国国会与美国外交》,人民出版社2007年。
    56.李希光:《中国有多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57.李小兵等著:《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58.刘连第编著:《中美关系的轨迹1993年-2000年大事纵览》,时事出版社2001年。
    59.刘文祥:《美国外交决策中的国会与总统》,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60.宁平治、唐贤民、张庆华编:《杨振宁演讲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61.牛军:《克林顿治下的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62.钱皓:《美国西裔移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3.钱宁:《留学美国》,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
    64.丘立本:《从世界看华人》,南岛出版社2000年。
    65.邱丹阳:《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66.邱苏达主编:《侨务课题研究论文集》2000—2001年度(下),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政研司2001年。
    67.苏格:《美国对华政策与台湾问题》,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
    68.孙哲:《崛起与扩张:美国政策与中美关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69.谭融:《美国利益集团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70.陶文钊、仲掌生主编:《中美关系1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71.陶文钊主编:《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出版社2006年。
    72.陶文钊著:《中美关系史》(3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73.王赓武:《王赓武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74.王赓武:《中国与海外华人》,商务印书馆(香港)1994年。
    75.王缉思:《高处不胜寒—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世界地位》,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
    76.王正毅:《世界体系与中国》,商务印书馆2000年。
    77.吴剑雄:《海外移民与华人社会》,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78.夏林根、于喜元主编:《中美关系辞典》,大连出版社1992年。
    79.项立岭著:《中美关系史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80.肖宪:《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
    81.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82.杨建邺著:《杨振宁传》,长春出版社2004年。
    83.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84.杨玉圣:《中国人的美国观:一个历史的考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5.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美国思想库及其对华倾向》,时事出版社2003年。
    86.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中美战略关系新论》,时事出版社2005年。
    87.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团政党卷》,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
    88.周南京著:《华侨华人问题概论》,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89.周聿峨:《东南亚华文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90.朱世达:《多元文化主义》,《当代美国文化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91.朱威烈,金应忠:《中国犹太学研究总汇》,三联书店1992年。
    92.庄国土:《关于如何利用福建新移民暨海外福州人资源的建议——中国潜在最大的侨务资源和福建潜在的最重要海外资源》,给福建省人民政府的《咨询报告》,2003年。
    93.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94.庄礼伟:《地球屋檐下:关于人类政治的观察笔记》,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1.[美]华顿文:《任筑山纵论“玻璃天花板”》,香港《地平线》月刊2003年11月号。
    2.[美]周敏、林闽钢:《族裔资本与美国华人移民社区的转型》,《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3.[美]周敏、王晓晖:《华裔美国人的精英群体》,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5期。
    4.[美]周敏:《美国华裔人口发展趋势和多元化》,《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3 期。
    5.[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欧亚地缘战略》,美国《外交》1997年9/10月号。
    6.范可:《跨国领养——对美国人领养中国婴孩及相关现象的考察》,载《世界民族》,2004年第3期。
    7.郝时远:《对西方学界有关族群(ethnic group)释义的辨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8.李巍、王勇:《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载《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3期(总第7期)。
    9.罗爱玲:《美国犹太人及其对美国文化的影响》,《世界民族》2004年2期。
    10.万晓宏:《重大历史事件对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的影响》,载《八桂侨刊》2006年第3期。
    11.王传兴:《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外交决策》,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4期。
    12.王恩铭:《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
    13.王希:《多元文化主义的起源、实践与局限性》,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2期。
    14.温荣刚、张劲松:《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日裔美国人的特殊管制》,载《日本研究》2003年04期。
    15.吴前进:《华侨华人华族问题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持久性》,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5期。
    16.吴前进:《冷战后华人移民的跨国民族主义——以美国华人社会为例》,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7.熊志勇:《美国华裔与美国对华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6月。
    18.余志森、包秋:《浅论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19.余志森:《试论美国文化多元性的成因与特征》,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20.张林军、吕其昌:《冷战后美国国会对中美关系的消极影响》,《现代国际关 系》1996年第10期。
    21.朱全红:《“9·11”之后的美国族裔群体与外交政策》,载《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9;
    22.朱全红:《论美国族裔群体的双重文化认同》,载《学海》2006/1。
    23.朱全红:《美国冷战后的多元文化外交政策》,载《前沿》2002年第9期;
    24.朱全红:《资源与影响力——美国族裔群体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资源分析》,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
    25.庄礼伟:《美国华裔:社群的生存环境与参政路向》,载《社会》2001/9。
    1.[美]《侨报》1999年8月9日、10日。
    2.[美]麦礼谦:《美国华侨简史》,载美国《时代报》,1982年12月28日。
    3.[美]麦子:《美国华人参政在挫折中前进》,美国《侨报》1997年12月17日。
    4.[美]麦子:《美国华人科技领域放异彩》,《广东侨报》1998年1月1日。
    5.[美]伊铭:《美国华人在大选中的表现》,新加坡《联合旱报》2004年11月8日。
    6.《本世纪重大事件》,美国《时代》周刊1998年4月20日第1期。
    7.《从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看华人参政》,香港《地平线》月刊2005年第1期。
    8.《海外华桥华人总数总计三千四百五十余万》,台湾《宏观周报》2000年5月20日。
    9.《华人在美参政先天不足,不能再后天失调》,美国《世界日报》2002年11月26日。
    10.《开放杂志》2000年3月,第5页。
    11.《跨世纪中国的人才资源》,《华声月刊》1996年第9期。
    12.《李文和案掀起新麦卡锡主义》,《远东经济评论》2000年1月13日。
    13.《李文和获释华人感欣慰》,中央社纽约2000年9月13日电。
    14.《两岸关系逐步转为人民内部矛盾》,《世界日报》2001年2月15日,第7 页。
    15.《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两岸三地留学生合计高达9.6万》,美国《世界日报》2002年3月10日。
    16.《美国华裔人口统计》,载美国《世界日报》,第921期,No.11-13,2001。
    17.《美国制造“中国情报恐慌”》,http://www.homeway.com.cn.2005年2月25日。
    18.《丘成桐获美国国家科学奖》,香港《明报》1997年5月5日。
    19.《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5月23日,第05版。
    20.《孙中山孙女:华侨是“两岸和平统一之母”》,东方网2001年8月17日,http://www.Eastday.corn
    21.《中国公民能够留在美国》,载《美国国会季刊》,1992年8月26日)。
    22.《中科院院士甘子钊教授说:我国科技队伍出现断层》,《夏门日报》1998年4月20日。
    23.法新社东京电:《中国被认为是对美日最重要国家》,《参考消息》1997年6月17日。
    24.哈维·戈德堡:“美国对中国有多大影响?”,《洛杉矶时报》,1997年12月15日。
    25.李大玖:《留美学生中国大陆人数最多》,美国《侨报》2000年11月14日。
    26.林博文:《奥卿回忆录》,香港《亚洲周刊》2003年9月29日。
    27.刘见林:《华盛顿观察》周刊2007年第35期,9/26/2007。
    28.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9年10月13日。
    29.阙维杭:《有大成就没大架子》,新加坡《联合早报》1997年11月21日。
    30.沈侃:《美国大众传媒的制造者与控制者》,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转载自华岳论坛载。
    31.唐天:《美以关系如此密切——美籍犹太人功不可没》,《夏门日报》1997年2月13日。
    32.王希:《大陆留美学人资源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世界日报》1997年11月9日,A5版。
    33.新华社电:《温家宝会见美国总统布什》,《人民日报》2003年10月10日。
    34.余万里:《美国面临认同危机》,载《环球时报》2004年9月17日,第18版。
    35.袁征:《国内因素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中国网2002年2月25日。
    1.林启文:《华裔美人参与政治活动之研究(1965-1993年)》,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硕士论文。
    2.朱全红:《美国多元文化外交政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3.孙晓玲:《犹太利益集团与美国中东外交政策(1967—1984)》,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4.万晓宏:《当代美国华人政治参与研究(1965-2004年)》,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5.邵允振:《1980年代以来的美国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http://www.committee100.org/
    www.apsanet.org/PS/organizations/area/China.cfm.
    www.pheonix.com 2001-4-27.
    www.fapa.org
    www.Modelminority.com/identity/perseonality.htm
    中国人权网 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hina/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