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航空运输法律适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航空运输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运输方式,近年来我国在民用航空运输领域的纠纷也越来越多。国际航空运输与国内航空运输在纠纷处理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涉及法律冲突和法律适用的问题。目前关于国际航空运输,国际上有相对完善的专门性公约,我国也加入了相关的公约并加强了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设。但是在具体的国际航空运输司法实践中,我国所面临的法律适用问题更加复杂,仅仅适用已经加入的国际航空运输专门性公约并不能妥善地解决问题。
     国际私法理论中,法律冲突产生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涉外因素。在民用航空运输领域,专门性国际公约定义狭义的“国际航空运输”并不是指任意含有涉外因素的国际航空运输,国际航空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法律冲突与其他类型的民事法律冲突也不同。针对国际航空运输中的法律冲突,适用专门性的国际公约是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公约及准据法的解释问题往往被忽略,这也是专门性的国际公约不能完全应对国际航空运输法律适用问题的原因之一。对于国际航空运输纠纷案件,法官在解释专门性国际公约的相关条款时,应分不同情况,在倾向于保护乘客和货物托运人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考虑本国成长中的国际航空运输企业责任承担能力等因素。在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与世界贸易组织法律制度体系的关系上,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文件对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的影响是间接的,国际航空法今后的发展趋向类似于海商法,将继续沿着独立法律部门的道路逐渐成熟。目前,我国航空运输领域一个不能忽视的特殊问题是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在区际航空运输中产生的区际私法问题。区际航空运输是介于国内航空运输和国际航空运输之间的特殊航空运输方式,在法律适用问题上,应借鉴和准用专门性国际公约的规定,主要以国内专门立法的形式或航空公司自行参照国际公约规定制定法律适用合同条款的形式应对此类区际航空运输的法律适用问题。
     解决国际航空运输纠纷,首先需要确认国际航空运输纠纷的管辖权。传统国际私法理论中的管辖权理论对国际航空运输管辖权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国际航空运输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确立管辖权上的作用与其他类型的民事纠纷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公约强制性规定的限制。另外在司法实践中,各国法院在国际航空运输纠纷管辖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不同态度。通过对英美法系国家管辖权冲突问题解决方式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立法及司法实践在总体上是趋向于避免当事人一事多诉的。我国的司法实践在解决国际航空运输管辖权问题上经验不足,应借鉴国际私法中的“不方便法院原则”,尽量避免多重诉讼及当事人“挑选法院”现象的发生。在国际航空运输诉讼管辖权方面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日渐发达并向国际航空运输领域渗透普及的情况下,国际航空运输诉讼管辖权确定面临了新的挑战。这一点我国和世界上其他航空运输发达的国家处于同样的境地,这就需要我们在没有充足的立法经验及国内外先例借鉴的情况下,在法学理论及司法实践中进行独立深入探索。
     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的订立是国际航空旅客与货物运输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和其他类型的运输合同一样,国际航空运输合同也是格式合同。当事人在国际航空运输合同领域出现的与法律适用有关的问题一般都是和判断合同当事人法律地位是否适格以及合同条款的解释等问题相关的。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大部分航空公司采用的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制定的运输总条件,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的条款与其他运输类型相比就更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统一性。国际航空运输合同构成要件与法律适用原则的演进在专门性国际公约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两年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国际航空运输电子客票的法律适用问题,这一点专门性国际公约及国内法的规定都尚不完善。虽然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可以借鉴以往的国际航空运输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经验,但是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纠纷法律适用问题毕竟不能完全照搬以往的民事法律,对此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及研究。
     国际航空运输过程中责任的产生可能由运输合同违约引起,也可能由其他类型的侵权行为引起,而且有时二者是竞合的。国际航空运输民事责任的承担者既有可能是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乘客或者货物托运人,也有可能是先前没有合同关系的第三人。关于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目前专门性国际公约有实体性的规定,也是专门性国际公约的核心内容,因而在法律适用上占主导地位;但是国际航空运输第三人责任的国际统一性法律体系相对而言不完善,并没有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实质上需要适用各国国内的法律解决。我国国内相关的航空运输归责法律制度体系在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归责方面和国际公约衔接不够并且存在漏洞,应该在国际公约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国内立法,逐步实现归责原则的多元化、损害填补机制多层次化、法定责任主体范围的扩大化、受害人权利范围扩张以及赔偿责任的多样化等。
     国际航空运输纠纷的赔偿问题,是在国际航空运输纠纷当事人在确定责任负担之后应该落实的一步,也是国际航空运输纠纷处理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国际航空运输纠纷赔偿领域存在很多繁杂的热点及难点问题,专门性国际公约对此规定得比较简略,很多情况下需要适用国内法律来最终解决。关于国际航空运输赔偿限额,国际航空运输专门性公约有强制性规定,根据我国近几年来处理的国际航空运输纠纷案件的法律适用情况分析,未来趋势是在遵循国际公约规定限额的前提下,逐渐提高赔偿额度,但是针对我国的航空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必须考虑到国内民航产业界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国内航空运输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关于国际航空运输中的航班延误问题,与其他航空运输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配套法律规定较为落后,而且对航空运输企业的保护倾向性较多、低层级的政策性规定过于灵活多变,这应是着重探讨和改进的地方。关于国际航空运输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专门性国际公约的规定比较模糊,同样需要国内立法的补充适用。但是对国际航空运输中可能产生的精神损害,尤其是纯粹的精神损害给予更高额度的赔偿,应该是我国国际航空运输制度发展的趋势。总之,在国际航空运输赔偿问题上,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适用的法律一般都是国际公约和本国国内法,虽然不排除适用国外法律的可能性,但是在法律适用上存在明显的“国内保护主义”,这是目前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应着力改变的。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is a kind of high-hazard transportatio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disputes in the area of air transporta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resolvent between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domestic air transportation is that the former involv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w. This thesis of doctor degree is based on the study of conventions and domestic laws o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From the dimension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 author discusses some key-problems of this area in a comparative way. It is significant to study the legal problems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which will perfect our air law system and boost the industry of air transportation.
     Seen from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 conflicts of law will not happen unless there are foreign factors. But not all the air transportations having foreign factors ar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The first chapter, "Conspectus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begins in the conception,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by air" , made by the Warsaw Convention and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and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conflicts of law. The author considers the convention on uniform law for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Transportation by Air" , as the best way to solve dissensions. But the judicatory explanation of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is ignored. So there must be a hermeneutic application in the area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nd the value judgment is needed. A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agreements of WTO, the author does not think it is straightforward. So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law system relating to civil aviation should develop in an independent orientation. Another important problem is the interregional conflict of law in civil air transportation among Main Land,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our legislators should consult convention for referenc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jurisdiction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which is the first step to deal with the disputes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The author takes for that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about jurisdiction should not be applied mechanically. The rule of autonomy of should be limited. In despite of our style of continental law, we can also introduce into such system as "forum non conveniens" to avoid parallel suit or forum shopping.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chapter, the author deems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would greatly influence the jurisdiction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lawsuits.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the contract of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lmost all the contra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re formatted texts stipulated by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 (IATA). So it seems that the problem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s distinct. But things changed since the electronic air-tickets were forced to populate in the whole worl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mpulsive use of electronic tickets in air transportation will fetch a great deal of new problems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w. While in this area, we China is in the same scratch line with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re are not many precedents for us.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ystem of 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Both the carrier and the third party could render the problem of liability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But the liabilities of the carrier and the third party are different, so the application of law should also not as the sam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our law system should be detailed more, the principle of liability should be plural ways, the system of remedy should be multiplied and the subjects of liability should be extend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ights of victims should also be expanded.
     The last chapter continues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mentioned in the forth chapter. Once the liability is confirmed, and then comes the problem of compensation. The author expatiates on three more detailed problems: limitation of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for spiritual damage and dela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The author forecasts that the limitation of compensation will be cancelled in the future and the pure spiritual damage will also be accepted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In conclusion, almost every country would squint towards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its own party, but it is not a good tendency in the long run. So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court of China should consider more about other countries' laws in the course of adjudicating the case of 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引文
1 徐振翼著:《航空法知识》,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2[荷]迪德里克斯·弗斯霍尔著:《航空法简介》,赵维田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3[英]彼得·马丁等著:《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徐克继摘译,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4 刘伟民主编:《航空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5 唐明毅主编:《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 赵维田著:《国际航空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 董念清著:《航空法判例与学理研究》,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8 贺元骅主编:《航空民商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 店明毅,陈宇著:《国际航空私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 黄力华著:《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1 Kurt Gronfors:Air Charter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56.
    12 Bin Cheng,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Stevens:Oceana Publications,1962.Alexander T.Wells,A Casebook for Air Transportation,Belmont,Calif.:Wadsworth Pub.Co.,1990.
    19 《国际商会多式联运单证规则》原文参见:http://rO.unctad.org/en/subsites/multimod/mt3duicl.htm
    20 Se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The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Hamburg Rules and The Multimodal Transport Convention",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1,p.26.
    21 1944年芝加哥会议签订了《国际民用航空临时协定》、《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国际航班过境协定》、《国际航空运输协定》和《国际民用航空会议最后决议书》五个文件,为现代航空法奠定了基础。
    22 原文为:air law.The part of law,esp.international law,relating to civil aviation.See.Black's Law Dictionary,Bryan A.Garner as editor in chief,8th ed.,West Group,2004,p.77.
    23 参见董杜骄、顾琳华主编:《航空法教程》,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24 参见胡超容著:《中国民航几个热点问题的法律解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25 参见刘伟民:《航空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3年第11期。
    26 参见梁淑英著:《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页。
    27 这一情况的典型案例是“都灵足球俱乐部诉意大利航空公司”案,案情大致是:1949年5月,里斯本飞往都灵的航班失事,同机的意大利都灵足球俱乐部的球员和教练全部遇难。法院驳回都灵足球俱乐部提出的索赔起诉,上诉法院亦肯定这一判决。法院认为,虽然《华沙公约》第24条没有明确规定哪些人有权提起损害赔偿诉讼,足球俱乐部确实是该次空难的受害人,但根据意大利国内法俱乐部所受损失与空难缺乏直接因果关系,放无权起诉。 参见迪德里克斯-弗斯霍尔著:《航空法简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版,第100-101页。
    28 参见贺元骅著:《航空民商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187页。
    29 参见邱宏达主编:《现代国际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63-89页。
    30 包括成文法、国内判例、国内习惯法及法理。
    31 包括国际公约、国际惯例、国际判例及法理。
    32 参见赖来焜著:《当代国际私法之构造论:建立以“连结因素”为中心之理论体系》,神州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第45页。
    33 参见刘承汉、蔡喆生著:《民用航空法论》,中国交通建设学会1954年版,第2-3页。
    34 根据《中国民航旅客、行李国际运输规则》(民航局(84)际字188号文公布,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第四款的规定:“法国金法郎”指含有千分之九百成色的六十五点五毫克黄金的法郎。这种法国金法郎的数额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规定折合成任何国家货币,取其整数。
    35 《海牙议定书》于1963年8月1日生效,我国于1975年8月20日批准了该议定书。
    36 参见孟庆芬:《<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及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3期,第12-14页。
    37 参见《修改经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在海牙签订的议定书修正的一九二九年十月十二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第四号议定书》(《蒙特利尔第四号议定书》)第七条第四款:在公约第二十二条中, 四、在第五款之后,增加下款:“六、本条所述金额的特别提款权,系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特别提款权。发生诉讼时,此项金额与各国货币的折合,应按照判决当日用特别提款权表示的该项货币的价值进行。当一缔约国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时,用特别提款权表示的该国货币的价值,应按照判决当日有效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业务和交易中采用的计价方法进行计算。当一缔约国小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时,用特别提款权表示的该国货币的价值,应按该缔约国所确定的办法计算。但是,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的国家和其法律不允许适用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第(二)项的规定的国家,可在批准或加入或其后的任何时候声明,在其领土内诉讼时,承运人的责任以每公斤二百五十货币单位为限。此种货币单位相当于含有千分之九百成色的六十五点五毫克的黄金。此项金额可折合为有关国家货币,取其整数。此项金额与国家货币的折合,应按照有关国家的法律进行。”
    38 参见许峰:《从华沙公约到蒙特利尔公约-国际旅客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的现代化》,载于《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第4期,第105-118页。
    39 《蒙特利尔公约》第55条特别说明,《蒙特利尔公约》在适用效力上优先于《华沙公约》及其议定书、以及承运人间的特别协定,这意味着它将取代已适用70多年的《华沙公约》及其系列公约、议定书,从而使规范国际航空运输的法律制度走向完整、统一。
    40 参见郝秀辉:《中国入世后民航法制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载于《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第28-30页。
    41 这一数据截至2007年3月16日,参见世界民航组织网站:http://www.icao.int/icao/en/leb/mt199.pdf
    42 《华沙公约》中也有关于运费责任以及运输凭证格式的统一规定,但是这些事项和主要事项的关联度并不很大。
    43 See Lowenfield,A.F.,Aviation Law,2nd ed.,ch.7,New York:Matthew Bender,1981.§ 1.2.7-4.
    44 参见赵维田:《国际航空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45 参见王瀚、孙玉超:《国际航空运输法律适用问题比较研究》,收录于:孙南申主编:《当代国际私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7页。
    46 参见刁伟民、杨惠:《修订民航法的几点建议》,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2期,第61-63页。
    47 参见陈光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颁布,陈光毅局长在<民航法>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摘要》,载于《国际航空》,1996年第1期,第1-2页。
    48 参见黄克勤:《我国民用航空法所体现的国际惯例》,载于《法学杂志》,1996年第3期,第23页。
    49 目前,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已分别加入了IIA和MIA。
    50 See Marek Zylicz,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Law,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1992,p.160-162.
    51 See Daniel M.Kasper,Deregulation and Globalization-Liberalizing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ir Services,Ballinger,Lexington,MA,1988.p.46.
    52 参见苏妍旭:《空运服务与WTO相关规范之研究》,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第60-62页。
    53 WTO,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Developments in the Air Transport Sector since the Conclusion of the Uruguay Round-Part Five,s/c/w/163/Add.4,at 8(Aug.15,2001).http://docsonline.wto.org/DDFDocuments/t/S/C/W163A4,doc;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Second Review of the Air Transport Annex Developments in the Air Transport Sector(Part Two).S/C/W/270/Add.1,(30 November 2006).http://docsonline.wto.org/DDFDocuments/t/S/WOO,doc
    54 参见徐国建:《国际统—私法法源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4期,第337-378页。
    55 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87页。
    56 参见徐国建:《国际统—私法法源研究》,载于《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4期,第337-378页。
    57 参见余先予著:《冲突法》,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
    58 参见袁泉著:《荷兰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59 参见肖永平著:《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9页。
    60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61 参见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法律适用问题研究》,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0页。
    62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63 参见陈荣传著:《国际私法各论集》,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83页。
    64 参见王瀚、孙玉超:《航空器上法律事实与行为法律适用问题比较研究》,载于《河北法学》,2006年第2期,第39-43页。
    65 See Randi Lynne Rubin,The Warsaw Convention:Capping the Value of Life? 12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Law Journal,1998.p.210.
    66 See Chubb & Son,Inc.v.Asiana Airlines,214 F.3d 301,308(2nd Cir.2000).在这个因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引起的案子中,美国法院就面临了判断《华沙公约》的哪个版本适用于在美国和比利时之间进行的国际航空运输的问题。
    67 See I.H.PH.Diederiks Verschoor,An Introduction to Air Law.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3.p.100.
    68 See Randi Lynne Rubin,The Warsaw Convention:Capping the Value of Life?,12 TEMP.INT' L& COMP.L.J.1998.p.213.
    69 "The ticket is what usually determines if the transport is international or not..." "The rule that the destin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ent of the parties as evidenced by the ticket has been adopted almost universally...The actual intent is usually immaterial." See Lawrence B.Goldhirsch,The Warsaw Convention Annotated:A Legal Handbook,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1988,p.10-11.
    70 See Lawrence B.Goldhirsch,The Warsaw Convention Annotated:A Legal Handbook,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1988,p.13.
    71 See Jennifer McKay,The Refinement of The Warsaw System:Why The 1999 Montreal Convention Represents The Best Hope For Uniformity.34 Case W.Res.J.Int'l L.73.Case Western 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Fall 2002.
    72 See Eastern Airlines,Inc.v.Floyd,499 U.S.530(1991),Hammond v.Bristow Helicopters Ltd.,Scot.CS 80(Scottish Ct.of Session,13 Nov.1998).
    73 South Pacific Air Motive Pty.Ltd.v.Magnus,157 ALR 443(Fed.Ct.Austl.,1998).
    74 See K.M.Beaumont,Need for Revision and Amplification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16 J.AIR LAW & COM 395,411-12(1949).转引自:Jennifer McKay,The Refinement of The Warsaw System:Why The 1999 Montreal Convention Represents The Best Hope For Uniformity.34 Case W.Res.J.Int' l L.73.Case Western 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Fall 2002.
    75 See Jennifer McKay,The Refinement of The Warsaw System:Whi The 1999 Montreal Convention Represents The Best Hope For Uniformity.34 Case W.Res.J.Int'l L.73.Case Western 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Fall 2002.
    76 See Kupferman v.Pak.Int'l Airlines,438 N.Y.S.2d 189(N.Y.Civ.Ct.1981).
    77 See Jennifer McKay,The Refinement of The Warsaw System:Why The 1999 Montreal Convention Represents The Best Hope For Uniformity.34 Case W.Res.J.Int'l L.73.Case Western 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Fall 2002.
    78 See Luna v.Compania Panamena de Aviaeion,S.A.,851 F.Supp.826(S.D.Tex.1994).
    79 See Singh v.Tarom Romanian Air Transport,88 F.Supp.2d 62,66(E.D.N.Y.2000).
    80 参见[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平时法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30页。
    81 参见胡超容著:《中国民航几个热点问题的法律解析》,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第30-31页。
    82 参见黄力华著,《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83 参见黄力华著,《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1页。
    84 参见刘铁铮著:《国际私法论丛》,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47页。
    85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5页。
    86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87 例如195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就仅适用于合同的成立棚团合问而产生的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也仪规定了工业产权国际保护的四项基本原则印制度、其他许多问题的解决、仍得适用有关的冲突规范来指引应适用的法律。
    88 参见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法律适用问题研究》,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20页。
    89 See Jennifer McKay,The Refinement of The Warsaw System:Why The 1999 Montreal Convention 地区之间的航空运输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并未作明确说明或进一步解释。
    102 参见沈涓著:《中国区际冲突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
    103 参见余先予:《国(区)际民商事法律适用法》,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707页。
    104 目前大陆与台湾间的航空运输经停较多的地点是香港和韩国的机场,即使购买的是分段运输的一张机票,往往也需要在经停地点出关后再度通关验票。
    105 《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中国民航总局2006年2月公布。
    106 参见林丽琴:《两岸四地民用航空运输损害赔偿责任之研究》,东吴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第139-140页。
    107 参见冯霞:《中国区际私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108 参见1992年Atlantic Mutual Insurance Company and Tacoma Boatbuileding Co.,Inc.v.Northwest Airlines,Inc.案,美国威斯康星州联邦法院在法律意义上认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省。”
    109 台湾的航空器登记“国籍”为“中华民国”。
    110 参见林淑娟:《国际航空运送人对旅客伤亡之损害赔偿责任》,东吴大学1995年硕士论文,第184页。
    111 参见赵维田著:《国际航空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112 亦即考量事件的发生与当事人最重要的牵连关系,如住所地、营业地等要素选择法律。
    113 See Harvard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Law.Draft Convention on Jurisdiction with Respect to Crime.In AJIL.Vol.29,1945,p.439-442.
    114 See Michael S.Gill,Conflict of Laws in Aviation Delict and Tort,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64,p.201.
    115 美国在1972年Benjamins v.British European Airways案中先明确表示《华沙公约》能构成独立的请求权基础,并且直接适用该公约。
    116 See Air Express International,Inc.v.Aerovias De Mexico S.A.,977 F.Supp.1191,1192 n.1,1193(S.D.Fla.1997).
    117 See Frederick P.Alimonti,"Aviation Liability Law"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1998Winter,p.60.
    118 《华沙公约》第32条规定:“运输合同的任何条款和在损失发生以前的任何特别协议,如果运输合同各方借以违背本公约的规则,无论是选择所适用的法律或变更管辖权的规定,都不生效力。但在本公约的范围内,货物运输可以有仲裁条款,如果这种仲裁在第28条(1)款所规定的法院管辖地区进行”。
    119 参见王泽鉴著:《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292页。
    120 参见王泽鉴著:《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三民书局1999年版,第282页。
    121 参见唐明毅、陈宇著:《国际航空私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292页。
    122 另外,《蒙特利尔公约》还有以下一些问题需要法院进一步在司法实践中阐述清楚:蒙特利尔公约和其他华沙体制文件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与我国《民用航空法》中的一些规定如何协调适用的问题;实践中如何解释“第五管辖权”,对身体伤害和行李损失一起起诉时管辖权如何认定;精神损害在多大程
    1 参见韩德培、韩健著:《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18页。
    2 参见韩德培、韩健著:《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法律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19页。
    3 参见肖永平著:《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4 参见肖永平著:《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5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2-453页。
    6 See.Bryan A.Garner as editor in chief,Black's Law Pictionary,8th ed.,West Group,2004,p.867.
    7 See Fleming James Jr.,Geoffrey C.Hazard Jr.& John Leubsdorf,Civil Procedure 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1.p.55.
    8 See John Humphrey Carlile.Morris,the Conflict of Laws,London:Stevens and Sons,1984,p.5.
    9 参见陈升平:《当代确定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新趋势》,载于《武陵学刊》,1997年第1期,第7-10页。
    10 参见蔡彦敏:《论国际民事诉讼的管辖权》,载于《现代法学》,1998年第5期,第118-122页。
    11 参见贺元骅:《航空民商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167-187页。
    12 《华沙公约》第二十四条规定:“凡属要适用第十八和十九条的案件,任何损害赔偿诉讼、不论其根据如何、只能依本公约所规定的条件与限制提出。”《蒙特利尔公约》第四十六条规定:“第四十五条考虑到的损害赔偿诉讼,必须在一个当事国的领土内,由原告选择,按照第三十三条规定向可以对缔约承运人提起诉讼的法院提起,或者向实际承运人住所地或者其主要营业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
    13 该条亦明定,受诉法院有权决定所有程序法上的问题。
    14 例如1961年在墨西哥的瓜达拉哈拉签订的《统一非契约运送人承运的国际航空运输的责任公约》 (Convention,Supplementary to the Warsaw Convention,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Performed by a Person Other than the Contracting Carrier)第八条规定,除了华沙公约列举的四大管辖法院外,原告尚可向(甲)非契约运送人(即实际运送人actual carrier)的经常住所地或(乙)实际运送人的主营业所提起诉讼。
    15 See Marjorie M.Whiteman,Digest of International Lam 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4,384,386-389.
    16 在1974年的“利贝拉托诉法航案”中,客票载明日的地位于“巴黎.奥利(机场)“,当原告向奥利机场所在地的厄弗里-科贝尔法院起诉时,法航认为该法院无权管辖,因为真正的目的地是巴黎而非奥利。官司-直打到法国最高法院,最高法院驳斥了法航的观点,肯定厄亦里-科贝尔法院享有管辖权。 参见贺元骅:《航空民商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页。
    17 See.Merten v.Flylng Tiger Line in 341F.2d.851(2d Cir.1965).
    18 See Donald R.Andersen,Recent development in Aviation case law.N4 V 49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1984,p.752.
    19 参见林淑娟:《国际航空运送人对旅客伤亡之损害赔偿责任》,东吴大学1995年硕士论文,第79-80页。
    20 参见陈长文:《有关国际航空运送人责任的国际私法的统一华沙公约》,载于马汉宝主编:《国际私法论文选辑(下)》,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939-941页。
    21 在1962年的“埃夫鲁瓦诉阿尔托普公司案”中,原告称,遇难旅客的飞机票购买于被告在巴黎的代售点,被告与代售点有长期代理协议,因此主张该代售点构成华沙公约意义上的“营业机构”。巴黎上诉法院在判决认为:由于该代售点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被告无所有权的机构,因此该代售点不是被告的“营业机构”。在1970年的“维也纳交响乐团诉环球案”中,巴黎法院认为,虽然被告在巴黎设有办事处,但原告的机票是从巴黎一家旅行社买的联程票,因此巴黎法院无管辖权。 详细案情参见贺元骅著:《航空民商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
    22 See Berner v.United Airl ines,Inc.,157 N.Y.S.2d 884(1956).
    23 参见中国航空法学研究会编:《国际航空法华沙体制文件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24 参见贺元骅著:《航空民商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177页。
    25 See Devendra Pradhan,The Fifth Jurisdiction Under the Montreal Liability Convention:Wandering American or Wandering Everybody?Vol.68,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Fall 2003,p.721.
    26 参见解兴权:《航空事故索赔人赔偿诉讼的新途径-<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五管辖权简介》,载于《国际航空》,2002年第6期,第36-38页。
    27 参见许峰:《从华沙公约到蒙特利尔公约-国际旅客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的现代化》,载于《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第4期,第105-118页。
    28 参见孙南申:《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中的法律问题》,载于《人民司法》,2002年第7期,第20-21页。
    29 参见:肖永平著,《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44-345页。
    30 参见黄松有:《试述涉外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冲突及其解决》,载于《法律适用》,2000年第9期,第18-20页。
    31 参见孙南申:《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中的法律问题》,载于《人民司法》,2002年,第7期,第20-21页。
    32 如不方便原则的适用,美国法院可主动适用,英国法院则须当事人提出后才可适用。
    33 参见高江南:《现代国际法与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的解决》,载于《法律适用》,2003年第11期,第39-41页。
    34 《布斯塔曼特法典》又称《国际私法法典》,是1928年2月第6届泛美会议于古巴首都哈瓦那通过的,因哈瓦那大学国际私法教授A.S.de布斯塔曼特领导起草而得名。它包含前言、国际民法、国际商法、国际刑法和国际程序法五部分,共437条,总结了拉丁美洲国家在国际私法方面的立法经验,以及这门科学在当时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的国际私法法典,在学术界很有参考价值。没有接受法典的国家也曾援用,对司法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See Alejandro M.Garro.Unificat]on and Harmonization of Private Law in Latin America.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1992).p.587-616.
    35 参见黄松有:《试述涉外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冲突及其解决》,载于《法律适用》,2000年第9期,第18-20页。
    36 See Helene Curtis Indus.,Inc.v.Sales Affiliates,Inc.,105 F.Supp.886,902(S.D.N.Y.1952),aff'd,199 F.2d 732(2d Cir.1952).
    37 See.Bryan A.Garner as editor in chief,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West Group,2004,p.681.
    38 See,Andreas FLowenfeld,"fonun shopping,antisuit injunctions,negative declarations,and related tools of international litigation",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91.,1997,p.314.
    39 See Bremen v.Zapata Off-Shore Co.,407 U.S.1,13-14(1972).
    40 See Senai W.Andemariam.Does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of 1999 Require That A Notice Be Given to Passengers?What Is the Validity of Notice of A Choice of Forum Clause Under Montreal 1999771 J.Air L.& Com.251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 Spring 2006.
    41 参见何其生:《中国的非方便法院原则》,载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641-644页。
    42 参见刘铁铮著:《国际私法论从》,五南出版社1989年版,第264页。
    43 See Piper Aircraft Co.v.Reyno 454 U.S.235,241(1981).
    44 See Martin Davies,Time to Change the Pederal Forum Non Conveniens Analysis,77 Tul.L.Rev.309,386 n.335(2002).
    45 Trivelloni-Lorenzi v.Pan Am.World Airways,Inc.,821 F.2d 1147,1153(5th Cir.1987) 46 305 F.3d 989,994(9th Cir.2002).
    47 See Katherine R.Dieterich.Forum Non Conveniens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Leaving the Turbulence Behind? 33 Hofstra L.Rev.1507.Hofstra Law Review.Summer 2005.
    48 参见龚柏华著:《美中经贸法律纠纷案例评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8-220页。
    49 See Mcdonald v.Mabee,243U.S.90,91(1917).
    50 See Pres-Kap,Inc.v.System One,Direct Access Inc.636 So.2d.1351(Fla.Dist.Ct.App.1994).
    51 See IDS Life Insurance Co.v.Sun America,Inc.958 F.Supp.1258(N.D.Ill.1997),aff'd in part,vacated in part,136 F.3d 537(7th Cir.1998).
    52 See No.96 Civ.3620(PKL)(AJP),1997 WL 97097(S.D.N.Y.Feb.26,1997).
    53 See McDonough v.Fallon McElligott,Inc.,40 U.S.P.Q.2d(BNA) 1826(S.D.Cal.1996).
    54 See Compuserve Inc.v.Patterson.89 F.3d.1257,1268-69(6th Cir.1996).
    55 Allan I.Mendelsohn,Renee Lieux..The Warsaw Convention article 28,the doctrine of Forum Non Convenient andthe foreign plaintiff 68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winter 2003,p.81.
    56 Peter Lyck & Benjamin A.Dornic,Electronic Ticketing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the Risk of "Going Ticketless" on International Flights 22 Air and Space Law,1997,p.13-26.
    57 在1956年Berner v.United Airlines,Inc.and British Commonwealth Pacific Airlines案中,纽约最高法院将订立契约所在地,扩大解释为包括航空运送人或由独立的旅行社的所在地在内。
    58 参见赵全祯:《航空业、旅游业、银行业三方角逐电子票》,载于《中国民航报》,1998年9月28日第4版。
    59 参见谭湘龙:《电子机票在华沙公约体系下所衍生的相关法律问题》,载于《民航季刊》,1999年第4期,第431页。
    60 参见陈承先:《国际航空运送人责任之研究》,台湾海洋大学2001年硕士论文,第92页。
    1 The deeds,agreements,title papers,letters,receipts,and other written instruments used to prove a fact.See Black" s Law D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2004,p.519.
    2 See Ruwantissa I.R.Abeyratne,Sustain ability of Air Carriers and Assurance of Services,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Winter 2003.
    3 参见黄为:《电子机票的回顾与展望》,载于《国际航空》,1999年第7期。
    4 参见王守潜著:《国际航空运送与责任赔偿的问题》,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121页。
    5 参见《蒙特利尔公约》第9条:“未遵守第四条至第八条的规定,不影响运输合同的存在或者有效,该运输合同仍应当受本公约规则的约束,包括有关责任限制规则的约束。”
    6 See Black" s Law Bictionary,West Publishing Co.2004,P.312.
    7 参见董宏:《论旅客客票、行李票、货物运单等与航空运输合同之间的关系》,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第6期,第77-80页。
    8 参见商务部条约法律司编译:《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9 参见朱子勤:《浅析国际航空运输关系的冲突法调整》,网址:
    http://www.cuplfil.com/show.php?ArticleID=513
    10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页。
    11 参见《华沙公约》第32条。
    12 参见柳芳:《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准据法问题研究》,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3期,第89页。
    13 《华沙公约》第三条规定:“(1)承运人运送旅客时必须出具客票,客票上应该包括以下各项:……(五)声明运输应受本公约所规定责任制的约束。”
    14 参见唐明毅、陈宇著:《国际航空私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15 1980年欧共体国家订于罗马的《国际合同义务法律适用公约》首先明确规定了消费合同的冲突规则不适用于运输合同,运输合同和其他合同一样适用意思自治原则与最密切联系原则。
    16 参见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1页。
    17 参见赵相林:《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18 例如2002年《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三部分)》第四编“国际私法”第一千二百一十一条规定:“1.在双方当事人没有协议选择合同准据法时,适用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2.如果根据法律、合同的条款或实质或者案件的综合情况并无其他结论,则实施对合同内容具有决定意义的履行的一方当事人,其住所地国或者主营业地国的法律,视为合同与之有最密切联系的国际的法律。3.……以下一方当事人为实施对合同内容具有决定意义的履行的当事人,……(6)运输合同中的承运人;……。” 参见张洪波、姚晓南译:《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三部分)》第四编“国际私法”译文,载于《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2)》,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620-621页。
    19 例如,美国《冲突法重述(第二次)》第八章“合同”第一百九十七条“运送合同”规定:“运送旅客或货物的合同的有效性及由该合同产生的权利,在当事人未作有效的法律选择时,依旅客出发地或货物 发送地州的本地法。”美国之所以采用出发地或发送地,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出发地或发送地可能就是旅客的住所地和托运人的主营业地,适用旅客出发地或货物发送地州的本地法有利于保护旅客及托运人的利益。近年来,美国一直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实现四个目标,即无限责任、绝对责任、住所地法以及第五管辖权。 参见朱子勤:《浅析国际航空运输关系的冲突法调整》,网址:http://www.cuplfil.com/show.php?ArticleID=513
    20 “特征履行说”是大陆法系国家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一种方法,它要求法院根据合同的特殊性质,以何方履行的义务最能体现合同的特性来决定合同的准据法。 参见赵相林著:《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页。
    21 参见贺元骅著:《航空民商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2页。
    22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0页。
    23 参见[英]莫里斯主编:《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李双元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4页。
    24 参见肖永平:《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25 我国《民用航空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的是:“依照本章规定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不得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其中提及的仅仅是国际惯例,对于已经内化为国内法的国际公约来说,一般不存在国际私法理论上的“公共政策”或“公共利益”问题。
    26 关于公约的优先与强制适用的论述,英国学者莫里斯在《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一书中指出:“在联合王国《1961年空中运输法第一附件》第1条之(2)规定的旅客、行李或货物的空中“国际”运输合同,由该法和《1962年空中运输(补充规定)法》的规定排他的支配,代替了依据英格兰或苏格兰或北爱尔兰法律冲突一般原则而可能适用的任何其他国家的内国法。公约排除了自体法理论的运用,声明合同中的任何条款都是无效的,只要当事人试图通过该条款违反公约确立的规则,而不论是决定适用的法律还是改变管辖的规则。因此,公约未给法律选择留有余地。” 参见[英]莫里斯主编:《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李双元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版,第1246页。
    27 此外,在公约的适用上还应注意一个问题,如果国际航空运输在《蒙特利尔公约》的缔约国之间履行,而这些缔约国同为《华沙公约》及其修订议定书的缔约国,在这种情况下,《蒙特利尔公约》应优先适用,即《蒙特利尔公约》优先于国际航空运输所适用的任何规则。
    28 参见柳芳:《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法律冲突的国际条约及其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88-92页。
    29 Steven v Fidelity and Casualty Co.of New York,377 P.2d 284,297(1962)案里有它的定义:This term refers to a standardized contract prepared entirely by one party to the transaction for the acceptance of the other.This type of contract,because of a disparity in bargining power between the draftsman and the second party,must be accepted or rejected by the second party on a "take it or leave it" basis without opportunity for bargaining and under condition that the "adheree" can not obtain the desired product or service save by acquiescing in the form agreement.(亦见于Campbell Soup Co.v.Wentz,172 F.2d 80,83(3rd Cir.1948);Hemingsen v.Bloonfield Motors,Inc.32 N.J.358,161 A.2d 69,87(1960))。
    30 参见印辉著:《电子商务合同实务指南》,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2年版,第5页。
    31 Model Law on Electronic Commerce adopt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Commiss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Law.A/RES/51/162.
    32 如《示范法》第11条规定了合同的订立和有效性:“(1)就合同的订立而言,除非当事各方另有协议,一项要约以及对要约的承诺均可通过数据电文的手段表示。如使用了一项数据电文来订立合同,则不得仅仅以使用了数据电文为理由而否定该合同的有效性或可执行性。”
    33 参见万以娴著:《论电子商务之法律问题:以网络交易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8页。
    34 参见马铁勇:《电子客票在中国的发展》,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5年第9期,第32-34页。
    35 《中国民用航空旅客、行李国际运输规则》中国民用航空局1997年12月8日颁布,自1998年4月1日起施行。1984年10月1日民航总局发布的《中国民航旅客、行李国际运输规则》同时废止。航空客票的概念参见该规则第三条第六项和第五条。
    36 电子客票目前有代理人使用的国际航协BSP电子客票和航空公司直属售票处使用的本票电子客票两种形式,二者互为补充。开账与结算计划(Billing and Settlement Plan,BSP),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为扩大销售网络和规范销售代理人的行为而建立的一种供销售代理人使用中性客票的销售和结算系统。目前我国航空公司已全部加入BSP系统。
    37 中国民航电子客票发展的现状,参见网页http://202.106.139.62/ydt/dzkpcs/200701/t742.htm
    38 参见:王丹,《无纸化颠覆传统机票》,《每周电脑报》,2006年9月25日。
    39 《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协会的电子客票强制普及计划》,参见网址:http://www.iata.org/stbsupportportal/et/
    40 参见张世良:《论我国航空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及其完善》,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0期,第142-146页。
    41 参见:我国《合同法》第13条、第25条。
    42 参见肖水平著:《国际私法原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页。
    43 See.Ruwantissa Abeyratne,Electronic Ticketing-Current Legal Issues,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Spring 2005).
    44 See.Ruwantissa Abeyratne,E-Commerce and the Airline Passenger,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Fall 2001).
    45 在早期的加拿大案例Carow Towing co.v.The Ed.McWilliams([1919]46 D.L.R.506(Ex.Ct.).)里,法院认为通过电话订立的合同应该和通过信件订立的合同一视同仁,应采用早期的发信理论,即承诺的成立地是受要约人发出承诺的地点,而不是要约人听到承诺的地点。然而在稍后英国的Entores L.D.v.Miles Far East Corp.([1955]2 Q.B.327(Eng.c.A.).)案中,法官得出了相反的判断,丹宁(Denning)法官认为,象电话这样的即时通讯手段,合同成立地是要约人听到承诺的地点,因此,如 果在电话交谈过程中断线了,那么受要约人有义务主动给要约人打回电话,确认接收要约的意思表示。
    46 参见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编:《国际电子客票ICS终端销售手册(Version 1.0)》,2004年。
    47 参见:我国《合同法》第33条。
    48 参见:我国《合同法》第34条。
    49 See Lisi v.Alitialia-Linee Aeree Italiane,S.p.A.370 F.2d 508(2d Cir.1966).
    50 See Chan v.Korean Air Lines Ltd.490 U.S.122(1989).
    51 See Mertens v.Flying Tiger Line,Inc.,35 F.R.D.196,197(S.D.N.Y.1963);Warren v.Flying Tiger Line,Inc.,234 F.Supp.223,229(S.D.Cal.1964).
    52 See Chart v.Korean Air Lines,Ltd.,490 U.S.122,128(1989)(quoting Warsaw Convention,supra note 25,at art.3(2)).
    53 新加坡航空公司合同条款,见网址http://www.singaporeair.com/saa/zh_CN/content/general/legal/index.jsp
    54 奥地利航空公司合同条款,见网址http://www.aua.com/cn/chi/austrian/AGB/
    55 关于航空运输电子客票的最新规范是2006年3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民用航空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试行民航电子客票报销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
    56 参见张世良:《论我国航空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及其完善》,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0期,第142-146页。
    1 航空损害事实的概念外延比较广,包括在飞行中、地面牵引以及起降过程中发生的侵害事实,但是侵权发生的前提必须是运营中的航空器。侵害行为包括航空器本身造成的,也包括航空器上附带物件或运载物件造成的侵害。
    2 参见[法]Louis Cartou著:《航空法概论》,[日]西村六郎译,东京白水社1982年版,第148-149页。
    3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际航空运输过程中责任的产生原因既可能是因为乘客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承运人过失引起的,还有可能是航空器制造人制造过程中的疏忽等等多种原因导致。本文所涉及的是几种主要的引致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产生的情形。对于因天气等不可抗力原因导致的责任,重点在第五章的航班延误问题中进行讨论。
    4 See Georgette Miller: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the Warsaw System in Municipal Courts,Kluwer,1977,p.7.
    5 参见《蒙特利尔公约》第二十九条(索赔的根据):“在旅客、行李和货物运输中,有关损害赔偿的诉讼,不论其根据如何,是根据本公约、根据合同、根据侵权,还是根据其他任何理由,只能依照本公约规定的条件和责任限额提起,但是不妨碍确定谁有权提起诉讼以及他们各自的权利。在任何此类诉讼中,均不得判给惩罚性、惩戒性或者任何其他非补偿性的损害赔偿。”
    6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页。
    7 参见唐明毅、陈宇著:《国际航空私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
    8 “在旅客、行李和货物运输中,有关损害赔偿的诉讼,不论其根据如何,是根据本公约、根据合同、根据侵权,还是根据其他任何理由,只能依照本公约规定的条件和限额提起,但是,不妨碍确定谁有权提起诉讼以及他们各自的权利。在任何此类诉讼中,均不得判给惩罚性、惩戒性或者任何其他非补偿性的损害赔偿。”
    9 “运输合同的任何条款和在损失发生以前达成的所有特别协议,其当事人借以违反本公约规则的,无论是选择所适用的法律还是变更有关管辖权的规则,均属无效。”
    10 参见朱子勤:《论国际航空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载于《行政与法》,2006年第12期,第101-103页。
    11 参见刘铁铮:《论侵权行为之准据法》,载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国际私法论从》,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351页。
    12 参见唐表明著:《比较国际私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页。
    13 参见余先予:《涉外侵权法律适用新论》,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际法学>》,1999年第2期。
    14 参见齐湘泉:《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23页。
    15 See Judith R.Karp.Mile High Assaults:Air Carrier Liability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66.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Fall 2001,p.1552.另见:Eastern Airlines,Inc.v.Floyd,499 U.S.550,552(1991).
    16 See Andreas F.Lowenfeld & Allan I.Mendelsohn,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80 Harvard Law Review,1967,p.497,498.
    17 See J.C.Batra,Modernization of the Warsaw System-Montreal 1999,65 Journal of Air Law &Commerce,2000,p.429.
    18 See John Alan Appleman & Jean Appleman,Insurance Law and Practice St.Paul,Minn.:West Pub.Co.,1981,p.455.
    19 See De Marines v.KLM Royal Oatch Airlines.CCH avi,vol.14,1977,p.18.
    20 See Warshaw v.Transworld Airlines Ine..CCH avi,vol.14,1977,p.18.
    21 See Day v.Trans World Airlines,528 F.2d 31,35-36(CA2 1975),cert.denied,429 U.S.890(1976);Evangelinos v.Trans World Airlines.,550 F.2d 152,155(3 Cir.1977).
    22 参见许峰:《从华沙公约到蒙特利尔公约-国际旅客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的现代化》,载于《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第4期,第105-118页。
    23 即本公约所指的“国际运输”的意义是:根据有关各方所订的合同,不论在运输中是否有间断或转运,其出发地和目的地是在两个缔约国或非缔约国的主权、宗主权、委任统治权或权力管辖下的领土内有一个约定的经停地点的任何运输。在同一缔约国的主权、宗主权、委任统治权或权力管辖下的领土间的运输,如果没有这种约定的经停地点,对本公约来说不作为国际运输。
    24 《华沙公约》第十七条规定:“对于旅客因死亡、受伤或身体上的任何其他损害而产生的损失,如果造成这种损失的事故是发生在航空器上或上下航空器过程中,承运人应负责任。”
    25 1978年Benjamins v.British European Airways案,法院认为为达到公约统一法律适用的目的,无论依违约或侵权行为均须以国际公约规定的制度作请求,国内法赋予的其他请求权将次于公约的规定,不会产生责任竞合的问题。但在Causey and Ryder v.Pan Am.World Airways Inc.案,因1974年4月22日泛美航空公司班机失事致旅客死亡,法院认为依加州非法致死法(Wrongful Death Act),逝者家属有独立请求权,因此认同原告主张基于违约责任的华沙公约责任限制不能拘束死亡旅客家属的见解。此外,在1964年Block v.Compagnie National Air France案,法院亦认承运人责任基于运输合同而来。
    26 英美法所以坚持运送人之责任系属侵权行为责任,乃因在传统之普通法中,除特别立法外,受害旅客基于契约之请求权因死亡而消灭,其亲属只能依侵权行为请求。所以,目前美国多数州的《过失致死法》(Wrongful Death Act)中,才会明文赋予被害人亲属独立的请求权。
    27 See Neil R.McGilchrist,Doesthe Warsaw Convention govern non-contractual Jiability?,Lloyd' s Maritime and Commercial Law,1983,p.685.
    28 See Jennifer McKay,The Refinement of The Warsaw System:Why The 1999 Montreal Convention Represents The BestHope For Uniformity 34 Case Western Reser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Fall 2002.p.73.
    29 参见唐明毅著:《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30 参见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及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网址:http://www.caac.gov.cn/E_PubWebApp/WebCommon/index.aspx?strMenuId=0007&cniID=61
    31 参见魏振瀛著:《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2页。
    32 参见江平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9页。
    33 参见王瀚、孙玉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发展与创新》,载于《法治论丛》,2006年第1期,第84-92页。
    34 此方案后来被日本付诸实践及被1995年的《吉隆坡协议》(IIA)采用。参见赵维田著:《国际航空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版,第234页。
    35《蒙特利尔公约》第二十一条规定:“一,对于根据第十七条第一款所产生的每名旅客不超过100,000特别提款权的损害赔偿,承运人不得免除或限制其责任。二,对于根据第十七条第一款所产生的损害赔偿每名旅客超过100,000特别提款权的部分,承运人证明有下列情况的不承担责任:(一)损失不是由于承运人或其受雇人、代理人的过失或者其它不当作为、不作为造成的,或者(二)全是由于第三人的过失或者其它不当作为、不作为造成的”。
    36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一)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二)追索劳动报酬的;(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于执行的。”对于上述“紧急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包括:“(1)需要立即停止侵害、排除妨碍的;(2)需要立即制止某项行为的:(3)需要立即返还用于购置生产原料、生产工具货款的;(4)追索恢复生产、经营急需的保险理赔费的”。
    37 See Judith R.Karp,Mile High Assaults:Air Carrier Liability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66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Fall 2001,p.1551.
    38 参见刘铁铮:《论侵权行为之准据法》,载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国际私法论丛》,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13页。
    39 参见[英]莫里斯主编:《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下)》,李双元、胡振杰、杨国华、张茂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11页。
    40 参见朱子勤:《浅析国际航空运输关系的冲突法调整》,网址:http://www.cuplfil.com/show.php?ArticleID=513
    41 参见朱子勤:《浅析国际航空运输关系的冲突法调整》,网址:http://www.cuplfil.com/show.php?ArticleID=513 所有遇难乘客,虽无过失亦应负责。
    54 在Cousins v.Instrument Flyers,Inc,.(Cousins v.Instrument Flyers,Inc,.44 NY2d 698,376NE2d 914(1978))案中,基于严格责任原则,对于因租用私人飞机失事造成人身损害而产生的产品责任,争论点在于,共唰过错是否是对于赔偿的一个抗辩理由。在法院地纽约州法看来,共同过错可以构成赔偿的抗辩理由,而根据新泽西和宾夕法尼亚州法,则不构成被告赔偿的抗辩理由。由于原告选择在纽约州起诉,法院适用了纽约州的法律。
    55 See Louis R.Frumer & Melvin I.Friedman,Products Liability,New York:Matthew Bender & Co.,2002.§ 37.01 at 11-2.1.
    56 参见黄力华著:《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3页。
    57 即1929年《华沙公约》、1955年《海牙议定书》和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
    58 该法第189条规定:“民用航空器对地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民用航空器在公海上空对水面第三人的损害赔偿,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59 参见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6页。
    60 参见林燕平:《民用航空侵权的法律适用及<蒙特利尔公约>对中国的影响》,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2-90页。
    61 自2005年7月31日起《蒙特利尔公约》在我国正式生效,这就使我国国际航运中出现了选择国际公约的适用问题。
    62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7年12月汇率期末数计算。网址: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gofile.asp?file=2007S08,htm
    63 参见余俊:《航空运输责任的发展趋势及预测》,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7年第6期,第59-60页。
    64 参见余俊:《航空运输责任的发展趋势及预测》,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7年第6期,第59-60页。
    65 参见余俊:《航空运输责任的发展趋势及预测》,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7年第6期,第59-60页。
    66 但是,我们也看到,现行合同法并不赞成在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也只是规定了“侵权民事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违约责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尚未得到法律的认可。
    1 See Ludwig Welier and Arie Jakob,Reforming the Warsaw System,21 Air and Space Law,1996,p.175.
    2 Council Regulation 2027/97 of October 9,1997 on Air Carrier Liability in the Event of Accidents,1997 O.J.(L 285) 1.
    3 Reported and discussed in John Balfour,Council Regulation(EC) 2027/97 on Air Carrier Liability -A Tale of Suspense,The Aviation Q.175,175(1999).
    4 Proposal for a Regul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mending Regulation No.2027/97 on Air Carrier Liability in the Event of Accidents,COM(00) 340.
    5 参见吴正与:《修改我国航空事故赔偿制度的建议(中)》,载于《中国法学》,1989年第4期,第117-120页。
    6 See Doo-Hwan Kim,An International Air Carrier' s Liability ina Changing Era,The Korean Journal of Air Law,Vol.5,1993.
    7 See Floyd v.Eastern Airline,499 U.S.530(1991).
    8 我国的“陆红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案”在处理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时,适用了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也为今后我国法院审理唰类案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见高万泉、丁晓燕:《陆红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案》,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年第4期。对此,笔者将在下面详细介绍法院适用《华沙公约》,并对法院灵活解释《公约》和航空公司间协议的做法进行深入分析。
    9 See Harold Caplan,Novelty in the New Convention,The Aviation Quarterly,Oct 1999,p.193,197.
    10 参见刘伟民:《航空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68页。
    11 参见雷丽星:《航班延误的政策和立法探讨》,载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4-57页。
    12 参见郑超:《国际航空旅客运输侵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6页。
    13 See Benjamins v.British European Airways,572 F.2d 913,916-17(2d Cir.1978),cert.denied,439 U.S.1114(1979).
    14 See David I.Sheinfeld,From Warsaw to Tenerife:A Chron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Liability Limitations Imposed Pursuant to the Warsaw Convention,45 Journal of Air Law &Commerce,1980,p.653.
    15 Hill v.United Airlines 550 F.Supp.(DC Kan.1982)
    16 See Wolgel v.Mexicana Airlines,821F.2d 442(7th Cir.),cert.denied,484 U.S.927(1987).
    17 该案的大致案情是一架运输机运载现役军人从纽芬兰到Fort Campbell,Kentucky,途中坠毁,至少90人死亡。
    18 案情足一架从美国迈阿密飞往巴哈马拿骚的飞机三个引擎突然同时关闭,飞行员重新启动了引擎并安全返回了迈阿密。虽然没有人死亡或受到伤害,但是多名乘客提起了精神损害赔偿之诉和根据《华沙公约》 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惩罚性损害赔偿之诉。原告认为他们有权提起惩罚性损害赔偿之诉,因为:(1)《华沙公约》第二十五条第一款不仅仅是排除了公约中补偿性赔偿的限制,而且还创制了一个允许提起惩罚性赔偿之诉的新诉由;(2)因为他们根据美国的州法可以提起惩罚性损害赔偿之诉。
    19 See.In re Air Crash Disaster at Gander,Newfoundland,684 F.Supp.927,932(W.D.Ky.1987).
    20 See Floyd v.Eastern Airlines,872 F.2d 1462,1485-86(11th Cir.1989),rev'd on other grounds,111 S.Ct.1489(1991).
    21 See Block v.Compagnie Nationale Air France,386 F.2d 323,331(Sth Cir.1967),cert.denied,392 U.S.905(1968).
    22 参见许峰:《从华沙公约到蒙特利尔公约-国际旅客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的现代化》,载于《国际问题论坛》,2005年第4期,第105-118页。
    23 See Husserl v.Swiss Air Transp.Co.,351F.Supp.702(S.D.N.Y.1972),aff'd without opinion,48 5 F.2d 1240(2d Cir.1973).
    24 See Butler v.Aeromexico,774 F.2d 429(11th Cir.1985).
    25 Chart v.Korean Air Lines,Ltd.,109 S.Ct.1676(1989).
    26 See Swart,Prospects of Amendment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33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1967,p.621.
    27 参见刘铁铮著:《国际私法论丛》,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353页。
    28 参见唐明毅、陈宇著:《国际航空私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213页。
    29 参见王德辉:《<蒙特利尔公约>下的赔偿责任体系及相关问题》,载于《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5期,第33-42页。
    30 参见高万泉、丁晓燕:《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载于《法学》,2002年第6期,第78-79页。
    31 该案由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在2001年11月审结,关于赔偿责任限额问题。法院认为,《海牙议定书》规定,承运人对每一旅客所负的责任,以250,000金法郎为限,但旅客可与承运人以特别合同约定一较高的责任限度。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在机票上约定的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是75,000美元。这个限额不仅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也符合“海牙议定书”的规定。从主权国家应当遵守国际义务考虑,法院对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这一最高赔偿责任限额应予认定。
    32 参见金秋、杨水浩:《从“4·15”空难事故透视国际空难的赔偿问题》,载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45-48页。
    33 参见《关于实施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承运人间协议的措施的协议》(MIA)第一条第二款和第二条第二款:Ⅰ.2.{CARRIER} shall not avail itself of any defence under Article 20(1) of the Convention with respect to that portion of such claim which does not exceed 100,000 SDRs[unless option Ⅱ(2) is used].Ⅱ.2.{CARRIER} shall not avail itself of any defence under Article 20(1) of the Convention
    42 具体可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执行。
    43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卒总局:《民航总局政策法规司刊长袁耀辉就<国内航宅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答记者问》,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6年第3期,第16-17页。
    44 参见赵维田著:《国际航空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年版,第204页。
    45 参见贺元骅:《论奥运会与我国国际航空客货运法律制度完善》,载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47-51页。
    46 参见杨立新:《精神损害赔偿能不能明码标价》,网址:http://www.jcrb.com/zyw/n19/ca22552.htm
    47 参见朱路线:《违约责任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探析》,载于《法律适用》,2002年第3期,第60-62页。
    48 参见何祥菊:《国际航空法中的旅客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63-71页。
    49 See Zicherman v.Korean Airlines.116 S.Ct.629.U.S.Supreme Court,January 16,1996.
    50 参见王德辉:《<蒙特利尔公约>下的赔偿责任体系及相关问题》,载于《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5期,第33-42页。
    51 参见高万泉、丁晓燕:《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载于《法学》,2002年第6期,第78-79页。
    52 参见雷丽星:《航班延误的政策和立法探讨》,载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54-57页。
    53 IATA Challenges EU on Flawed Regulation Airlines Can' t Make the Sunshine[DB/OL].http://www.iata.org/pressroom/pr/2004-04-21-01
    54 参见董念清:《欧盟关于航空旅客权利的261条例评述》,摘自http://www.carnoc.com/txtm/article/1793.html.07-24-2004
    55 参见贺富永:《航班延误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3-6页。
    56 参见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条。
    57 参见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八条。
    58 参见我国《合同法》第二百九十九条。
    59 参见凌育增、曾思青、林杰:《深航郑重公布服务指南“白皮书”》,载于《中国民航报》,2004年7月5日。
    60 参见马俊驹、余延满著:《民法原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77页。
    61 参见贺元骅:《不可抗力与航空承运人延误责任-以“全日空”两起延误案为例》,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82-84页。
    62 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阿卜杜勒·瓦希德诉东方航空公司国际航空旅客运输合同纠纷案》,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2006年第10期,第37页至第43页。
    63 参见贺富永:《论航空运输延误及其法律责任》,载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第34-37页。
    64 参见贺富永:《航空承运人法律责任探析》,载于《江苏航空》,1999年第3期,第19页。
    65 参见张新宝:《人身损害赔偿规则的统一》,载于《法制日报》2004年2月24日。
    66 参见洪莉萍:《试析<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在我国的适用》,载于《政治与法律》,2006年第1期,第98-104页。
    67 参见于飞:《民航客运承运人对旅客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载于《法学》,2006年第6期,第150-154页。
    68 See.Steven R.Pounian & Blanca Rodriquez,Recent Developments in Aviation Law,31 Tort &Insurance Law Journal,1996,p.149,150.
    69 参见李辉:《应该统一各种事故的赔偿额度》,载于《大众日报》,2007年7月21日。
    70 参见董念清:《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对中国的影响》,载于《中国民用航空》,2004年第1期,第56-58页。
    71 参见李辉:《应该统一各种事故的赔偿额度》,载于《大众日报》,2007年7月21日。
    [1]成建平.国际航空货物运输中的法律问题[J].政治与法律,1987,(5).
    [2]姚学乾.航空运输保险简介[J].上海金融,1991,(4).
    [3]徐国建.国际统一私法法源研究[J].比较法研究,1993,(4).
    [4]汪静农.论航空运输中延误的法律责任问题[J].政治与法律,1995,(1).
    [5]宋春林.从一起国际航空指示货运单诉讼案谈承运人的义务[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6]史殿美.从一起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合同纠纷案看准据法的适用[J].法律适用,1995,(7).
    [7]陈光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颁布陈光毅局长在《民航法》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摘要[J].国际航空.1996,(1).
    [8]吴建端.谈航空货物运输损失赔偿[J].政治与法律,1996,(3).
    [9]黄克勤.我国民用航空法所体现的国际惯例[J].法学杂志,1996,(3).
    [10]陈升平.当代确定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新趋势[J].武陵学刊,1997,(1).
    [11]蔡彦敏.论国际民事诉讼的管辖权[J].现代法学,1998,(5).
    [12]董宏,论旅客客票、行李票、货物运单等与航空运输合同之间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6).
    [13]刘伟民.国际航空承运人责任制度出路何在?--对国际民航组织(常设)法律委员会第30届会议及其结果的综合评述[J].民航经济与技术,1998,(8).
    [14]赵全祯.航空业、旅游业、银行业三方角逐电子票[N].中国民航报.1998-9-28.
    [15]柳芳.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准据法问题研究[J].外国法译评,1999,(3).
    [16]贺富永.航空承运人法律责任探析[J].江苏航空,1999,(3).
    [17]谭湘龙.电子机票在华沙公约体系下所衍生的相关法律问题[J].民航季刊.1999.4.
    [18]柳芳.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法律冲突的国际条约及其若干问题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1999,(5).
    [19]黄为.电子机票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航空,1999,(7).
    [20]潘勇.《蒙特利尔第四号议定书》对国际航空货物运输责任制度的影响[J].民航经济与技术,2000,(2).
    [21]陆栋.《蒙特利尔公约1999》的产生背景及其对航空旅客责任保险的影响[J].上海保险,2000,(3).
    [22]张圣翠,王玉平.WTO与我国发展空运服务贸易的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0,(4).
    [23]何其生.中国的非方便法院原则[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24]李桂进.网络经济造就的非凡--探究联邦快递成功之路[J].国际航空,2000,(5).
    [25]黄松有.试述涉外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冲突及其解决[J].法律适用,2000,(9).
    [26]黄力华.空运单法律问题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27]邹国勇.试析国际民事诉讼中的“挑选法院”[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3).
    [28]郝秀辉.中国入世后民航法制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5).
    [29]贺元骅.论航空运输不合理延误及其责任[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2,(1).
    [30]赵相林,邢钢.论国际民事诉讼中的挑选法院[J].,比较法研究,2002,(2).
    [31]朱路线.违约责任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探析[J].法律适用,2002,(3).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陆红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4).
    [33]高万泉,丁晓燕.国际航空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J].法学,2002,(6).
    [34]解兴权,航空事故索赔人赔偿诉讼的新途径--《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第五管辖权简介[J].国际航空,2002,(6).
    [35]孙南申.涉外民商事案件诉讼管辖中的法律问题[J].人民司法,2002,(7).
    [36]门晶.承运人与乘客的权利义务--简析华沙公约体系及其在中国的法律适用[J].中国民用航空,2002,(9).
    [37]黄力华.从9·11恐怖袭击事件看航空旅客运输承运人责任[J].法 学,2002,(10).
    [38]樊静,张钦润.从“华航”空难谈高度危险作业的损害赔偿[J].当代法学,2002,(11).
    [39]唐明毅.新国际航空旅客运输责任制度及其影响[J].政治与法律,2003,(2).
    [40]崔剑平.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纠纷的审理及法律适用[J].法律适用,2003,(3).
    [41]杜焕芳.试论全球化视野中的冲突法:影响与发展[J].政法论丛,2003,(5).
    [42]戴琼.国际航空旅客运榆损害赔偿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3,(6).
    [43]贺元骅.不可抗力与航空承运人延误责任--以“全日空”两起延误案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3,(6).
    [44]单海玲,梁敏.析陆红诉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纠纷案[J].人民司法,2003,(10).
    [45]高江南.现代国际法与国际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的解决[J].法律适用,2003,(11).
    [46]刘伟民.航空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J].中国民用航空.2003,(11).
    [47]董念清.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对中国的影响[J].中国民用航空,2004,(1).
    [48]贺富永.论航空运输延误及其法律责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49]郝秀辉.航空法律关系的思考与研究[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4,(1).
    [50]贺元骅,论奥运会与我国国际航空客货运法律制度完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51]朱洁,顾常春.谈蒙特利尔公约及其对航空保险的影响[J].保险研究,2004,(2).
    [52]金秋,杨永浩.从“4·15”空难事故透视国际空难的赔偿问题[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3]刘磊.与华沙体制相衔接的航空公司协议的效力问题[J].政治与法律,2004,(3).
    [54]何祥菊.国际航空法中的旅客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讨[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5).
    [55]贺富永.航班延误的法律问题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4,(5).
    [56]李伟芳.航空承运人航班延误的法律分析[J].政治与法律,2004,(6).
    [57]董念清.欧盟关于航班拒载取消延误时对旅客补偿的规定[J].中国民用航空,2004,(7).
    [58]王倩.我国空难赔偿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J].中国民用航空,2004,(12).
    [59]张新宝,明俊.空难概括死亡赔偿金性质及相关问题[J].法学研究,2005,(1).
    [60]雷丽星.航班延误的政策和立法探讨[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1]刁伟民,杨惠.修订民航法的几点建议[J].中国民用航空,2005,(2).
    [62]孟庆芬.《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及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J].中国民用航空,2005,(3).
    [63]解兴权.国际航空运输规则和责任制度的现代化[J].中国民用航空,2005,(3).
    [64]许凌洁.航空旅客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法律性质分析[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3).
    [65]许峰.从华沙公约到蒙特利尔公约--国际旅客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的现代化[J].国际问题论坛,2005,(4).
    [66]梁晓春.华沙体制民航承运人责任制的嬗变及影响[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5).
    [67]闻银玲,马海荣.论我国旅客运输赔偿责任限制制度-以东航“11.21”空难的赔偿方案为视角[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68]中国民航总局.《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相关问题的说明[J].中国民用航空,2005,(8).
    [69]陈秋兰.空难理赔--字字皆沉重[J].中国律师,2005,(5).
    [70]江欣.“11·21”包头空难赔偿依据的探讨[J].中国律师,2005,(5).
    [71]杨惠,吴桐水.关于国内客运航班延误的几个法律问题--兼及相关法律的完善[J].河北法学,2005,(8).
    [72]马铁勇.电子客票在中国的发展[J].中国民用航空,2005,(9).
    [73]袁侃.浅析蒙特利尔公约对我国航空保险的影响[J].上海保险,2005,(10).
    [74]洪莉萍.试析《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在我国的适用[J].政治与法律,2006,(1).
    [75]王瀚,孙玉超.国际航空运输领域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76]王瀚,孙玉超.航空运输承运人责任制度的发展与创新[J].法治论丛,2006,(1).
    [77]王瀚,孙玉超.航空器上法律事实与行为法律适用问题比较研究[J].河北法学,2006,(2).
    [78]董念清.对我国航空旅客运输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J].中国民用航空,2006,(2).
    [7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总局.民航总局政策法规司司长袁耀辉就《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规定》答记者问[J].中国民用航空,2006,(3).
    [80]黄伟,鲍冠艺.论国际航空法上的第五管辖权[J].法制与社会,2006,(5).
    [81]王德辉.《蒙特利尔公约》下的赔偿责任体系及相关问题[J].太平洋学报,2006,(5).
    [82]杨惠.中国国际航空运输管理的几个法律问题[J].河北法学,2006,(6).
    [83]林燕平.民用航空侵权的法律适用及《蒙特利尔公约》对中国的影响[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6).
    [84]于飞.民航客运承运人对旅客财产损失的赔偿责任[J].法学,2006,(6).
    [85]张世良.论我国航空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及其完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0).
    [86]朱子勤.论国际航空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J].行政与法,2006,(12).
    [87]张世良.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对航空货运凭证的新发展-兼论航空货运凭证的法律价值[J].天府新论,2007,(1).
    [88]余俊.航空运输责任的发展趋势及预测[J].中国民用航空,2007,(6).
    [1]刘承汉,蔡喆生.民用航空法论[M].台北:中国交通建设学会,195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3][英]彼得·马丁等.肖克罗斯和博蒙特航空法[M].徐克继摘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87.
    [4]刘铁铮.国际私法论丛[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
    [5]刘铁铮.国际私法论丛[M].台北:五南出版社,1989.
    [6][英]B·G·杰维斯.航空法[M].徐立达译,北京:新时代出版社.1989.
    [7]杨仁寿.汉堡规则[M].台北:三民书局,1990.
    [8]邱宏达主编.现代国际法[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0.
    [9]王守潜.国际航空运送与责任赔偿的问题[M].台北:水牛图书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0.
    [10]谢淑芬.空运学--航空客运与票务[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11][英]施米托夫.国际贸易法文选[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2]韩德培,韩健.美国国际私法(冲突法)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13]余先予.国(区)际民商事法律适用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14][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M].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15][英]郑斌.国际航空运输法[M].徐克继译,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
    [16]龚柏华.美中经贸法律纠纷案例评析[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7]张锦源.国际贸易法[M].台北:三民书局,1996.
    [18]吴焕宁.海商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19][英]莫里斯.戴西和莫里斯论冲突法[M].李双元、胡振杰、杨国华、张茂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0]陈荣传.国际私法各论集[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8.
    [21]唐明毅.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2]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M].台北:三民书局,1999.
    [23]沈涓.中国区际冲突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4]唐明毅.现代国际航空运输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5]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6]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7]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8]赵维田.国际航空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9]郑兴无.WTO与航空运输业的开放[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30]纪荣泰.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法研究[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
    [31]余先予.冲突法[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2]袁泉.荷兰国际私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3]中国航空法学研究会.国际航空法华沙体制文件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34]刘伟民.航空法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35]王泽鉴.侵权行为法(第一册)[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6]董念清.航空法判例与学理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
    [37]赖来焜.当代国际私法之构造论:建立以“连结因素”为中心之理论体系[M].台北:神州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1.
    [38]贺万忠.国际货物多式运输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39]万以娴.论电子商务之法律问题:以网络交易为中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0]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1]梁淑英.国际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2]中国法制出版社主编.铁路与航空运输损害赔偿[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3]赵相林.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44]梁慧星.民商法论丛(总第25卷)[M].香港:金桥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
    [45]张乃根.当代国际法研究:21世纪初的中国与国际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6]印辉.电子商务合同实务指南[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7]贺元骅.航空民商法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8]肖永平.国际私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9]齐湘泉.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0]唐明毅,陈宇.国际航空私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1]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国际商事合同通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2]郑云瑞.保险法理论与实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53]吴建瑞.航空法学[M].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5.
    [54]孙南申,杜涛.当代国际私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5]冯霞.中国区际私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56]黄力华.国际航空运输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陈长文.有关国际航空运送人责任的国际私法的统一-华沙公约[A].马汉宝.国际私法论文选辑(下)[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2]南治民.试论国际航空运输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A].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刘铁铮.论侵权行为之准据法[A].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法学丛书编辑委员会.国际私法论从[M].台北:三民书局,2000.
    [4]徐京辉.“一国两制”框架下的我国区域刑事法律及刑事司法协助--理论与实务若干问题之探讨[A].何超明,赵秉志.刑事司法协助研究[M].澳门:澳门特 别行政区检察院、澳门特别行政区律政学会,2002.
    [5]刘伟民.WTO与国际航空运输法的新发展[A].张乃根.当代国际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张洪波、姚晓南译.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三部分)》第四编“国际私法”译文[A].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2)[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7]联邦德国关于改革国际私法的立法[A].李双元,欧福永,熊之才.国际私法教学参考资料选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刘伟民.WTO与国际航空运输法的新发展[A].张乃根.当代国际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刘春堂.民用航空运送人损害赔偿责任之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1974.
    [2]林富吉.华沙公约航空运送人有限公司责任之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1990.
    [3]林淑娟.国际航空运送人对旅客伤亡之损害赔偿责任[D].台北:东吴大学.1995.
    [4]陈承先.国际航空运送人责任之研究[D].台北:台湾海洋大学,2001.
    [5]金玉来.“华沙”责任体制的变革对我国航空公司及法律制度的影响[D].上海:华东政法学院,2001.
    [6]苏妍旭.空运服务与WTO相关规范之研究[D].台北:政治大学.2002.
    [7]陈坚.论国际航空运输中有关承运人责任的若干法律问题[D].上海:复旦大学.2003.
    [8]刘磊.国际航空运输公法调整体系的构建与对国际航空运营权的调整[D].上海:复旦大学.2004.
    [9]梁咏.论国际航空事故引发的责任赔偿问题及中国问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10]翟荣莉.航空旅客运输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11]林丽琴.两岸四地民用航空运输损害赔偿责任之研究[D].台北:东吴大学,2006.
    [12]陈密亮.国际航空运输的民事责任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3]李红亮.国际航空货运承运人责任制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4]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15]郑超.国际航空旅客运输侵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
    [1]王海晋.天价索赔4.3亿韩航上海坠机事件跨国纠纷开审[N].北京青年报,2002-4-7.
    [2]张新宝.人身损害赔偿规则的统一[N].法制日报.2004-2-24.
    [3]凌育增,曾思青,林杰.深航郑重公布服务指南“白皮书”[N].中国民航报,2004-07-05.
    [4]王丹.无纸化颠覆传统机票[N].每周电脑报.2006-9-25.
    [5]李辉.应该统一各种事故的赔偿额度[N].大众日报.2007-07-21.
    [1]杨立新.精神损害赔偿能不能明码标价[EB/OL].:杨立新民法网,02-18-2003.
    [2]董念清.试析华沙公约意义上的国际航空运输[EB/OL].:民航资料库,06-29-2004.
    [3]董念清.欧盟关于航空旅客权利的261条例评述[EB/OL].:民航资源中国网,07-24-2004.
    [4]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及与之相关的几个问题[EB/OL].: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网,07-28-2005.
    [5]朱子勤.浅析国际航空运输关系的冲突法调整[EB/OL].: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网,05-18-2006.
    [1]F.James Jr,Accident Liability Reconsidered:The Impact of Liability Insurance,57 Yale Law Journal,1948.
    [2]Murray,Aircraft Manufactures' and Overhaulers" Liability,13U.Miami Law Review,1958.
    [3]Swart,Prospects of Amendment of the Warsaw Convention,33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1967.
    [4]Stephen,the Montreal Conference and International Aviation Liability Limitations,33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1967.
    [5]Rene H.Mankiewicz,the judicial diversification of uniform private law conventions,21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1972.
    [6]Albert R.Abrmson,Defining the Design Defect in Aircraft Products Liability of Law,45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1979.
    [7]Neil R.McGilchrist,"Does the Warsaw Convention govern 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Lloyd' s Maritime and Commercial Law,1983.
    [8]Donald R.Andersen,"Recent development in Aviation case law",N4V 49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1984.
    [9]Michael S.Gill,"Conflict of Laws in Aviation Delict and Tort",64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1998.
    [10]Doo-Hwan Kim,An International Air Carrier' s Liability in a Changing Era,Vol.5 The Korean Journal of Air Law,1993.
    [11]Steven R.Pounian & Blanca Rodriquez,Recent Developments in Aviation Law,31 Tort & Insurance Law Journal,1996.
    [12]Ludwig Welier and Arie Jakob,Reforming the Warsaw System,21 Air and Space Law,1996.
    [13]Andreas FLowenfeld,forum shopping,antisuit injunctions,negative declarations,and related tools of international litigation, Vol.91,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1997.
    [14]Peter Luck & Benjamin A.Dornic,Electronic Ticketing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the Risk of "Going Ticket]ess " on International Flights,22 Air and Space Law,1997.
    [15]Frederick P.Alimonti,Aviation Liability Law,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Winter 1998.
    [16]Martin H.Samson,Click-Wrap Agreement Held Enforceable,New York Law Journal,June 30,1998.
    [17]Ruwantissa Abeyratne,E-Commerce And The Airline Passenger,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Fall 2001.
    [18]Pablo Mendes De Leon,Werner Eyskens.The Montreal Convention:Analysis of Some Aspects of the Attempted Moderniz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Warsaw System,66 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Summer 2001.
    [19]Judith R.Kar,Mile High Assaults:Air Carrier Liability under the Warsaw Convention,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Fall 2001.
    [20]Allan I.Mendelsohn,Renee Lieux,the Warsaw Convention article 28,the doctrine of Forum Non Conveniens,and the foreign plaintiff.68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2003.
    [21]Devendra Pradhan:The Fifth Jurisdiction Under the Mlontreal Liability Convention:Wandering American or Wandering Everybody?68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2003.
    [22]Ruwantissa I.R.Abeyratne,Sustain ability of Air Carriers and Assurance of Services,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Winter,2003.
    [23]Ruwantissa Abeyratne,Electronic Ticketing-Current Legal Issues,Journal of Air Law and Commerce,Spring,2005.
    [1]Christopher N.Shaw-cross and others,Shawcross and Beaumont Air Law,London:Butterworth,1951.
    [2]Kurt Gronfors:Air Charter and the Warsaw Convention,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Air Law,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56.
    [3]W.E.Astle:Air Carriers' Cargo Liabilities and Immunities,London: Witherby,1958.
    [4]Bin Cheng,The law of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Stevens:Oceana Publications,1962.
    [5]Marjorie M.Whiteman,Digest of International Law.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4.
    [6]Thomas Buergenthal:Law-making in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Syracuse,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1969.
    [7]W.Presser,Law of Tort.4th ed,St,Paul,MN..West Publishing Co,1971.
    [8]Georgette Miller:Li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the Warsaw System in Municipal Courts,Deventer:Kluwer Publishers,1977.
    [9]Frumer,L.R.,and M.I.Friedman,Products Liability.New York:Matthew Bender,1979.
    [10]Nawal K.Taneja:U.S.International Aviation Policy,Massachusetts:Lexington Books,1980.
    [11]John Alan Appleman & Jean Appleman,Insurance Law and Practice,St.Paul,Minn.:West Pub.Co.,1981.
    [12][法]Louis Cartou.航空法概论.西村六郎译.东京:白水社,1982.
    [13]John Humphrey Carlile.Morris,The Conflict of Laws,London:Stevens and Sons,1984.
    [14]Kasper,Daniel M.,Deregulation and Globalization:Liberalizing International.Trade in Air Services,Cambridge,MA:Ballinger Publishing Co.,1988.
    [15]Gary N.Heilbronn,Essays on Aviation and Travel Law in Hong Kong,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0.
    [16]Alexander T.Wells,A Casebook for Air Transportation,Wadsworth Pub.Co.,1990.
    [17]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The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Hamburg Rules and The Multimodal Transport Convention",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1.
    [18]Marek Zylicz,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Law,Dordrecht: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2.
    [19]Jean-Michel Fobe,Aviation Products Liability and Insurance in the EU:Legal Aspects and Insurance of the Liability of Civil Aerospace Products Manufacturers in the EU for Damage to Third Parties,Deventer,Boston:Kluwer Law and Taxation Publishers,1994.
    [20]J.Scott Hamilton,Practical Aviation Law.Iowa: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
    [21]Barnes Warnock McCormick,Aircraft Accident Reconstruction and Litigation.Tucson,AZ:Lawyers & Judges Pub.Co.,1996.
    [22]Brian F Havel,In Search of Open Skies:Law and Policy for a New Era in International Aviation:A Comparative Study of Airline Dereg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
    [23]Jeffrey Gob,European Air Transport Law and Competition,Chicester:Wiley,1997.
    [24]I.H.Philepina Diederiks-Verschoor,An Introduction to Air Law,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
    [25]Christopher N Shawcross,Air Law,London:Butterworth' s,1998.
    [26]Rex C.Tester,Air Cargo Claims,London:LLP,1998.
    [27]Tim Unmack,Civil Aviation:Standards and Liabilities.LLP,1999.
    [28]R.D.Margo,Aviation Insurance:the Law and Practice of Aviation Insurance,Including Hovercraft and Spacecraft Insurance,London..Butterworths,2000.
    [29]Prodromos D.,Liability Seminar,Second Seminar on Liability and Claims Handling in the Airline and Aircraft Finance Industries,Munich,7 June 1999.Ant.N.Sakkoulas: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0.
    [30]Trevor Philipson,Carriage by Air,London..Butterworths,2001.
    [31]Fleming James Jr.,Geoffrey C.Hazard Jr.& John Leubsdorf,Civil Procedure,New York:Foundation Press,2001.
    [32]Malcolm A.Clark,Contracts of Carriage by Air,London:LLP,2002.
    [33]PCA International Law Seminar,Arbitration in Air,Space and Telecommunications Law:Enforcing Regulatory Measures:Papers Emanating from the Third PCA International Law Seminar,February 23,2001.Kluwer Law International,2002.
    [34]Louis R.Frumer & Melvin I.Friedman,Products Liability,New York:Matthew Bender & Co.,2002.
    [35] P. D. Dagtoglou, European Air Law and Policy: Recent Developments, Fourteenth Annual Conference, Stockholm, 22 November 2002. Ant. N. Sakkoulas: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2003.
    [36] Dawna L. Rhoades,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Aviation : Phoenix Rising , Ashgate Pub Ltd, 2003.
    [37] Jagdish Chander, International Air Law: (Including Warsaw Convention 1929 & Montreal Convention 1999), New Delhi: Reliance Pub. House, 2003.
    
    [38] Bryan A. Garner as editor in chief, Black's Law Dictionary, 8th ed., West Group, 2004.
    [1] Ross v. Pan Am. Airways, 190 Misc. 974, 77 N.Y. S. 2d 257 (N.Y. Sup. 1948)
    
    [2] Helene Curtis Indus., Inc. v. Sales Affiliates, Inc., 105 F. Supp. 886, 902 (S.D.N.Y. 1952), aff' d, 199 F. 2d 732 (2d Cir. 1952).
    [3] Berner v. United Airlines, Inc., 157 N.Y.S. 2d 884 (1956).
    [4] North American Aviation, Inc. v. Hughes, 247 F. 2d 517 (9 Cir. 1957)
    [5] Kilberg v. Northeast Airlines, 172 N. E. 2d 526 (N.Y. 1961)
    [6]Mertens v. Flying Tiger Line, Inc., 35 F. R. D. 196, 197 (S.D.N.Y. 1963)
    [7] Noel v. United Aircraft Corp. 342 F. 2d 232 (C.A.Del. 1964)
    [8] Warren v. Flying Tiger Line, Inc., 234 F. Supp. 223, 229 (S. D. Cal. 1964).
    [9] Tramontana v. S. A. Empresa de Viacao Aerea Rio Grandense, 350 F.2d 468 (D.C. 2. Cir. 1965).
    [10] Lisi v. Alitialia-Linee Aeree Italiane, S. p.A. 370 F. 2d 508 (2d Cir. 1966).
    
    [11] Uppgren v. Executive Aviation Servs., 326 F. Supp. 709 (D. Md. 1971)
    [12] Hussel v. Swiss Air 485 F 2d 1240(1973)
    
    [13] Burnett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368 F. Supp. 1152 (NM 1973),
    [14] Rosman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34 NY. 2d 385(N. Y. A. 1974).
    [15] Day v. Trans World Airlines 528 F 2d 31(1975).
    [16] In re Air Crash Disaster at Boston, Mass. on July 31, 1973, 399 F. Supp. 1106 (D. Mass. 1975).
    [17] Berkebile v. Brantly Helicopter Corp., 462 Pa. 83, 337 A. 2d 893, 901 (1975).
    
    [18] Bruce v. Martin-Marietta Corp., 544 F. 2d 442 (10th Cir.1976).
    [19] Evangeline v. Trans World Airlines 550 F. 2d 152 (3rd Cir, 1976).
    [20] Karfunkel v. Air France 427 F.Supp. 971 (D. C. N. Y. 1977).
    [21] De Marines v. KLM Royal Datch Airlines.CCH avi, vol.14, 1977.
    [22] Scandinavian Airlines System v. United Aircraft Corp.601 F. 2d 425 (C.A.Cal. 1979) .
    
    [23] Stone v. Mexicana Airlines Inc, 610 F 2. 2d 699, 700(10th Cir. 1979).
    [24] Kupferman v. Pakistan International Airlines 438 NYS. 2d 189 (1981).
    [25] Martin v.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563 F. Supp. 135 (1983).
    [26] O'Rourke v. Eastern Air Lines, 730 F. 2d 842, 847 (2d Cir. 1984).
    [27] Hernandez v. Aeronaves de Mexico, S. A., 583 F. Supp. 331, 333 (N. D. Cal. 1984).
    
    [28] Keeton v. Hustler Magazine, Inc., 465 U.S. 770 (1984).
    [29] In Re Air Crash Disaster at Malaga, Spain 577 F. Supp. 1013 (D. C. N. Y. 1984), aff d as Petrire v. Spantax 756 F. 2d 263(2d Cir. 1985).
    [30] Air France v. Saks 470 U.S. 392, 405-06 (1985).
    [31] Goad v. Celotex Corp., 831 F. 2d 508 (4th Cir. 1987).
    [32] Chan v. Korean Air Lines Ltd. 490 U.S. 122 (1989).
    [33]Floydv. Eastern Airlines Inc. 872 F. 2d 1462 at 1483 (11th Cir. 1989), rev' d 499 U. S. 530(1991).
    
    [34] Jamil v. Kuwait Airways 773 F. Supp. 482(1991).
    [35] Barkanic v. General Admin, of Civil Aviation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923 F. 2d 957, 961 (2d Cir. 1991).
    [36] Rein v. 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 Inc., 502 U.S. 920, 112 S. Ct. 331, 116 L. Ed. 2d 272 (1991).
    
    [37] Eastern Airlines, Inc. v. Floyd, 499 U.S. 530 (1991).
    [38] Morales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504 U.S. 374, 386 (1992)
    [39] Pflug v. Egypt Air Corp 961 F 2d 26 (1992)
    
    [40] Kabbani v. International Total Services 807 F. Supp. 1073 (1992).
    [41] Jack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854 F. Supp. 654 at 663(N. D.Cal. 1994).
    [42] Zicherman v. Korean Air Lines Co., Ltd. 516 U.S. 217, 116 S.Ct. 629 U.S. (N.Y.), 1996.
    [43] McDonough v. Fallon McElligott, Inc., 40 U. S. P. Q. 2d (BNA) 1826 (S. D. Cal. 1996).
    [44] Charas v. Trans World Airlines, Inc., 160 F. 3d 1259, 1265-66 (9th Cir.1998).
    [45] Alvarez v. American Airlines, Inc., No. 98 Civ. 1027, 1999 WL 691922 (S.D.N.Y. Sept. 7,. 1999).
    
    [46] Delta Airlines, Inc. v. Townsend, 614 S. E. 2d 745, 747 (Ga. 2005).
    [47] Caman v. Continental Airlines, 455 F. 3d 1087 (9th Cir. 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