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环境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受不同时空下的自然、人文相互作用制约。因此,高分辨率历史土地要素(不同类型土地数据、垦殖率等)序列的重建,对于认识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提高土地利用/土地变化研究精度,辨识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程度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目前尚无相对成功的LUCC研究集成案例问世,因而以百年尺度县级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区域性LUCC动态信息获取、过程模拟和驱动机制、环境效应、重建等探讨,便成为中国研究区全球变化集成研究探索的重要成分。
     中国虽拥有各种历史土地数据记载,然而,由于这些数据在历史时期性质与功能不同,故不能直接作为研究的依据。尽管与其它历史文献的土地记载相比,地方志记载的内容包括定量记录和定性描述两类,且具有定量化和高分辨率的优点,但它毕竟不是真实的土地记录。因此,寻求一类将赋税资料反演为土地数据,使之能够与现代统计数据进行直接衔接的方法,是充分利用这份资料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文章以明清以来土地统计特征为视角,从基层土地登记制度、登记程序、不同册籍登记数据及其相互关系为出发点,重新系统地审视了历史时期土地数据的性质、演变过程、统计体系,澄清了以往对历史时期土地数据的模糊认识,从而对历史时期土地数据的重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结果表明,文献数据分类清晰,性质、职能明确,而以往研究通常忽略了文献数据的性质与功能,以至于将文献数据误读。由文献土地数据的考辩发现,从土地清丈数据到财政数据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通过这一关系,对历史时期断面数据给予了重建。结果显示,在一定误差范围内,重建数据基本上,能够与现代统计数据相吻合,能够反映标准年代土地利用强度的趋势,因而是可信的。这一研究对中国文献土地数据价值及其百年尺度耕地数据的重建,具有开创性意义。
     作为一种主要时空差异分析的工具,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强度格局分析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对明清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分析过程中,首次系统的进行了GIS辅助下的县级尺度要素分析。GIS的应用在上述县级尺度分析中的作用包括:空间数据的(表格、图等)的生成、可视化与制图效果。这一探讨对利用现代技术,合理分析历史文献数据起到了重要的探索作用。
     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特定社会环境下的政策因素,不仅是加速或延缓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而且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淀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移民因素、政区变化、地方登记体系形成的原因、种植结构的讨论,及其微观案例的研究,为纵深角度再现历史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认识,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依据,同时,也为历史时期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奠定了实证研究。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LUCC) has great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change and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s affec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hysics and human factors at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Which has been a core project in the international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tudies since 1990s, for the study on driving forces of LUCC can greatl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s of land use change, and based on it, we can predict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land use. Historical LUCC research as a part of LUCC, including data model and human driving forces. The research of LUCC on a regional scal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global LUCC research, which is a powerful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earth system and is necessary for deepening global change research. The outcomes of regional change research ar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System as a whole, and the integrated experiment modeling and analysis are powerful tools for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th system. Some key scientific issues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should be focused on.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use intensity is not only the basis of the study on cultured land variation, bu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variation processes of other land use types. China has abundant continuous historical document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records describing LUCC information were undiscovered, which are highlighted proxy data for reconstruction of past LUCC, however, only recently, within the past 20 years, have large amounts of basic data been collected and exploited for the historical LUCC. Much effort has been put into reconstructing the historical LUCC over China using a variety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especially data for all kinds land data reconstruction for the last 500 years, such as history books, local gazettes, archives of government, private works, and so on, thus making it possible to deepen the related research. Consequently, a lot of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reconstructed land data time series when researchers use either the data from same sources or records from different document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henomenon is, that the impact of human factors on land statistics system is not very clear, which would, to some extent, restrict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Inconsiderate employment of the registered data as normal cultured statistics without correction will affect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search and result in a deviation from the fact. This is because many researchers usually do not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 and function of the land data record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documents. In fact, the source data available plays a key role in historical LUCC research. Although land data in historical document are classified into many categories, they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so the quoted land data in related works are seldom right. To address this issu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a detailed analysis of reconstructed land data series' using different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to discuss its different causes.
     This dissertation is based on the socio-economic data from 1368 to 1953,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aspects of dynamic information gathering, and main driving force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variations of LUCC in Henan Province. It discussed the historical document styl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and data in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described the actual changing trend and character of Chinese registered land, and analyzed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policy relative to cultivated land and to cultivated land area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systematic data on land use that was analyzed, reverse ded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cultivated land area is relatively reliable, and found that the reconstructed land data series in the region has a completely consistent relative change range with land statistics data. So based on the proxy data derived from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centennial changes of spatial patterns of LUCC in Henan Province during the past 500 years are analyzed . Undoubtedly, data extracted from varied historical origins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different methods are adopted to quantify each category of primary records. It is showed that the registered land data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which is land tax data, did not agree with the actual cultivated land controled in local government, however, the reconstructed cultured land area and modern land statistical data are rational in their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Being a useful analytical tool for LUCC, Geographica Information System (GIS) has some advantages for county-scale patten analysis. In the disseretation , GIS-aide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re applied for LUCC in Henan Provice in Ming-Qing Dynasties, based on the standardized and unified data collected from numerable and valuabl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various statistical reports, The conclusions may be distinguished as follows :
     The change of statistics registration system were in order to adapt the regional land data regi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ster data and actual land area were obvous. which provided a new way to respond to LUCC for land data extracted and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data in during Ming-Qing Dynasty can be trac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riving mechanism is quite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LUCC types in historical period. Under the favorable policy formulated by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had obvious effects in local regions .Generally, the variation of land use was driven by physical and human factors in the region, but the main driving force is human activities in small scale.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in the change of land use type were immigration, planting the high yield crops, favourable cultivation policy and extensive cultivation, etc. The study will benefit the research about underlying surface changes of historical periods.
引文
1孙成权 林海 曲建升 主编:《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年,第2页。
    1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Science/Research Plan,IGBP,Report,1996(35),HDP Report,1996(7):8。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球变化: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64-67页。
    3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态》,《地理学报》,1996年,第6期。
    4刘盛和 鲁奇 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地理译报》,1996年第3期。
    5I B L.Turner,W B Meyer,D LSkole.Global land-use/land-cover change:towards an integrated program of study[J].AMBIO,1994,23(1):91-95。
    6I B L.Turner,W B Meyet,D LSkole,et al,Land Use andLand Cover Chang(LUCC):Science/Research Plan.IGBP Reports,No.35 and HDP Report.Stockholm:IGBP,1995.
    7摆万奇 柏书琴:《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在个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第4期,第13-16页。
    8摆万奇 赵士洞:《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资源科学》,2001年第3期,第39-41页。
    1刘纪远:《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年第1期。
    1[美]伊利莫尔豪斯(Ely w Morehouse):《土地经济学原理》,滕维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2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撰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土地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
    1葛全胜 张丕远:《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
    2[苏]B.C.热库林著韩光辉译:《历史地理学:对象和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4页。
    1金恩辉 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6年版。
    1[美]卜凯 著 张履鸾 译:《中国农家经济》,序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
    2(美国)中文资料中心(ChineseMaterials Center,Inc.San-Francisco),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印行,1977年版。
    3萧铮:《中华地政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96页。
    4前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页。
    5施沛生 鲍荫轩 吴桂辰 晏直青 顾鉴平 合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影印本,上海书店,2002年版。
    1前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 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校点本,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44-45页。
    2嘉靖《寿昌县志》,卷首,《大明永乐十年颁降修志凡例》,万历十二年(1584)增刻本。
    3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田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正统《广昌县志》,何文渊序,见《江西地方志序跋凡例选录》,江西省志编辑室编,1986年,第62页。
    2[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15《方志略例·修志十议》,景印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40页。
    3顺治《商水县志》卷11《宪章》,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
    4嘉庆《新繁县志》,顾德昌序,嘉庆十九年(1814)刻本。
    1[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17《文集二·刘氏三世家传》,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68页。
    2[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14《方志略例一·记与戴东原论修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3宣统《东莞县志》,序,宣统辛亥(1911)重修,民国十年铅印本。
    4乾隆《偃师县志》,序,乾隆五十三(1787)年刻本。
    5[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清光绪十九年文昌会馆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史·第叁辑19册。
    6乾隆《新郑县志》,序,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
    7道光《尉氏县志》,《重修尉氏县志序》,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8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卷75《方志学》,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311页。
    9朱士嘉编:《中国地方志综录》。序。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1页
    1顺治《淇县志》,条例,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2顺治《西华县志》.凡例,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
    3顺治《虞城县志》.凡例,顺治十五年(1658)刻本。
    4康熙《唐县志》,凡例,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5嘉庆《鄢陵县志》,序,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6光绪《光州志》,凡例,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7民国《新野县志》.凡例,民国七年(1918)手稿。
    8康熙《南阳府志》,序,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9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说,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
    10嘉庆《怀远县志》,叙,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本.
    11[清]张沐:《重修上蔡县儒学碑记》,康熙‘上蔡县志》卷15《艺文下》。
    12[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14《方志略例一·记与戴东原论修志》,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李泰棻:《方志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2乾隆《商水县志》卷9《宪章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增校刻本。
    3傅辉:《河南土地数据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4乾隆《河南府志》,序,乾隆四十四年(1799)刻本,同治六年(1867)补刻本。
    5乾隆《信阳州志》,序,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民国十四年(1935)铅印本。
    6乾隆《嵩县志》,序,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7乾隆《重修固始县志》,序,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8嘉靖《太平县志》,前附郑序文,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3年影印本。
    1[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14《方志略例一·州县请立志科议》,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24页。
    2[清]章学诫:《修湖北通志驳陈熷议》,《章学诚遗书》,补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619页。
    3嘉靖《临颍县志》,序,嘉靖二十年(1541)增刻本。
    4嘉靖《郾城县志》,凡例,嘉靖三十三年(1554)刻本。
    5康熙《阳武县志》,序,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6康熙《郑州志》,凡例,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1黎锦熙:《方志今议》,北京:展望出版社,1982年版,景印本,第3页。
    2谭其骧:《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14《方志略例一·方志辨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页。
    4嘉庆《重修汝宁府志》,凡例,嘉庆元年(1796)刻本。
    5乾隆《束鹿县志》.凡例,《故宫珍本丛刊·河北府州县志》,景印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6[清]章学诚:《章学诚遗书》卷25《湖北通志·序传》,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1《明太祖实录》卷59,辛酉.又,[明]郑晓:《今育》卷1,51条:“洪武三年(1370)冬,儒士魏俊民、黄篪、刘俨、丁风、郑思先、郑权上‘大明志》,命秘书监梓行,授俊民等官。先是,上令军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为书,凡行省十二,府一百二十,州一百八,县八百八十七,安抚司三,长官司一。东至海,南至琼崖,西至临洮,北至北平”.‘元明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
    2《明太祖实录》卷155,洪武十六年秋七月丁未.又,[明]郑晓:《今言》卷1,51条:“十六年(1383),诏天下都司上卫所、城池、地理、山川、关津、亭堠、水路道路、仓库。
    3嘉靖《寿昌县志》卷首,《大明永乐十年颁降修志凡例》,万历十二年(1584)增刻本。
    4《明太宗实录》卷201,永乐十六年六月乙酉。又,郑晓:《今言》卷1,63条:“永乐十六年(1418),诏纂《天下郡县志》。命夏忠靖、杨文敏、金文靖三公领其事”。
    1正德《莘县志》,《纂修志书凡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
    2弘治《句容县志》,序:“英庙昔当此盛,尝命使臣采四方之衣冠、文物,摘其事优而迹显者,以修一统志于修实录之余,盖一统志纪四方古今之盛”。《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上海古籍书店,1964年版。
    3[明]宋端仪:《立斋闲录》卷4。《四库全书存目》。子部:239:662-663。
    4道光《江阴县志》,旧序,道光二十年(1832)刻本。
    5乾隆《满城县志》,旧序.乾隆十六年(1751)增刻本。
    6万历《宁夏新志》,序,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影印本。
    7康熙《山西通志》,条议,康熙二十一年(1682)刻本。
    8《清圣祖实录》卷126,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庚寅。
    1《清世宗实录》卷75,甲戌.一统志总裁大学士蒋廷锡等奏言,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
    2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卷41《说方志》,北京: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91页。
    3顺治《河南通志》,序,顺治十七年(1660)年刻本,康熙九年(1670)增刻本。
    4康熙《上蔡县志》,《河南巡抚阎兴邦行牌》,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5雍正《河南通志》,序,四库全书,文渊阁影印本。
    6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68《河南通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42页。
    7顺治《新郑县志》卷首《开封府为纂修志书以各典要事》,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
    8顺治《汝阳县志》卷首《汝宁府为编纂志书以备典要事》,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9康熙《怀庆府志》,序,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10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74《续河南通志》,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05页。
    1顺治《息县志》,序,顺治十四年(1657)刻本。
    2[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卷15‘方志略例·方志辨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21页。
    3嘉靖《柘城县志》,序,嘉靖三十三年(1554)抄本。
    4光绪《光州志》,凡例,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5[清]朱云锦:《豫乘识小录》,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同治癸酉(1873)重刻本。
    6康熙《内乡县志》,序,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刻本。
    7民国《内乡县志》,凡例,民田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8[清]刘恒毓:《重修县志记略》,道光《尉氏县志·记略》,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
    1[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州县请立科议》,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第133页。
    2光绪《宜都县图志》,序,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影印,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33)。
    1瞿宣颖:《方志考稿甲集》,序,《民国丛书》第二编(81),影印本,上海书店,1990年版.
    2梁启超:《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63页。
    1陈正祥:《中国地方志的地理学价值》,香港中文大学,1965年2月讲稿。陈正样:《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出版社,1983年,第23-58页。
    2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近五百年早涝分布图集》,地图出版社,1981年版。
    3嘉靖《尉氏县志》卷1《民业》,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上海书店影印本。
    4嘉靖《仪封县志》,《田赋》,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上海书店影印本。
    5乾隆《裕州志》卷6《艺文志》,乾隆五年(1740)增刻本。
    6嘉靖《真阳县志》卷1《地理志·山川》,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
    7顺治《息县志》卷10《外纪·艺文》,顺治十四年(1657)刻本。
    1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田赋》,嘉庆八年(1803)刻本。
    2[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卷15《方志略例·方志辨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3嘉靖《真阳县志》卷9《博物志·屯庄》,天一阁藏明代方志。
    4康熙《鹿邑县志》卷4《田赋略》。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
    5嘉靖《夏邑县志》卷3《田赋志·田赋》,嘉靖三十年(1551)补刻本。
    1康熙《续修桐柏县志》,序。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2康熙《商城县志》卷2《建制志·街巷》,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3康熙《镇平县志》,序,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4康熙《唐县志》卷2《里保》,康熙三十五年(1696)刻本。
    5康熙《新安县志》,序,康熙三十三年(1694)刻本。
    1孙成权 林海 曲建升主编:《全球变化与人文杜会科学问题》,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2民国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第2页。
    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28页。
    2[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18页。[美]何炳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棣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3期。
    3[明]霍韬‘霍文敏公奏疏·修书陈言疏》,《明经世文编》卷187,第1920页。
    1[日]清水泰次:《明代田土的估计》,《食货》半月刊,第3卷第10期,1936年4月。
    2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7页。
    3杨开道:《明代户口土地统计正误》,《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第337页。
    4马小鹤 赵元信:《明代耕地面积析疑》,《复旦学报》,1980年第6期。
    5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6[美]何柄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下)》,《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7[美]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70页。
    8王兴亚:《明初河南耕地面积辨正》,《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9马雪芹:《河南省洪武二十六年耕地面积数字考实》,《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马雪芹:《对明初全国田土数字的再认识》,《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0龚胜生:《明代湖广布政司田亩考实》,《中国农史》,1992年第3期。
    11吕景琳:《明代耕地与人口问题》,《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5期。
    12商岘:《明代田亩计量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
    1吴晗:《朱元璋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25页;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第63页。
    2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3梁方仲:《中国历史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8页。
    4顾城:《明代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4期。
    5张德信、林金树:《明初军屯数额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6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7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8张海瀛:《明代山西万历清丈与地亩、税粮总额》,《中国经济史》,1994年第3期。
    9秦新林:《也论明初耕地数和卫所制度:与张德信、林金树二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8年第2期。
    10万红:《明代与清初全国耕地数的历史比较》,《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11曹树基:《对明代初年田土数的新认识》,《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1郑克晟:《试析明初土田数字增长之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2田培栋:《明初耕地数额考》,《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3孙毓棠:《孙毓棠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58-564页。
    4高王凌:《关于清代中国的耕地面积》,《平准学刊》,第5辑(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5高王凌:《明清时期的耕地面积》,《清史研究》,1992年第3期。
    6江太新:《关于清代前期耕地面积之我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7万红:《试析清初全国耕地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中国农史》,2003年第1期。
    8[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21页。
    9周荣:《清代前期耕地面积的综合考察和重新估算》,《江汉论坛》,2001年第9期。周荣:《对清前期耕地面积的综合考察和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经济史》,2001年第3期。
    1郑正 马力 王兴平:《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
    2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 郑景云 等:《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第8期。
    3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669页。
    4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
    5[美]帕金斯 宋海文等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12页。
    6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梁方仲:《中国历代人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何炳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3期。
    3潘喆 唐世孺:《获鹿县编审册研究》,《清史研究集》第3辑,成都:四川人们出版社,1984年版。
    4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曲直生:《中国中央政府的农业统计》,《社会科学杂志》,第4卷第2期,1933年6月版。
    2[美]卜凯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3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上海:中正书局,1946年版,第8页。
    4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中国土地问题之统计分析》,上海:中正书局,1946年版,第15-23页。
    5刘大钧:‘中国农田统计》,《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学社第1卷)商务印书馆,1929年第29-30页。
    1《明史》卷77《食货志一》。
    2《明太宗实录》卷22,永乐元年(1403)八月。
    1《明太祖实录》卷29,洪武元年闰七月。
    2《明太祖实录》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辛卯。
    3《明太祖实录》卷45,洪武二年九月。
    4万历《明会典》卷13《朝觐考察》。
    5《续文献通考》卷2《田赋》。
    6《明太祖实录》卷54,洪武三年六月丁丑。
    7《明太祖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己卯。
    8《明太祖实录》卷61,辛未。
    9《明太祖实录》卷73,洪武五年五月戊辰。
    10[清]顾炎武:《日知录之余》卷4《种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144册,宣统二年吴中刻本。
    1《明太祖实录》卷193.洪武二十一年八月,癸丑。
    2《明太祖实录》卷197,洪武二十二年八月,丙寅。
    3《明太祖实录》卷223,辛未。
    4《明太祖实录》卷243,洪武二十八年,戌寅。
    5《明太祖实录》卷243,壬辰。又,[明]冯梦龙增补:《智囊全集》卷2,高明“山东、河南民人,除已入额田地照旧征外,新开荒的田地,不问多少,永远不要起科,有气力的尽他种”。[清]萍浪生:《梦言》卷2,亦有“新开垦荒的田地,不问多寡,永远不起科,有气力的尽他种,钦此”。
    6万历《明会典》卷17《田土》。
    7[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0《开垦荒地》,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版。
    8[明]邱涪:《贡赋之常·因田制赋》,《明经世文编》卷71,第598页。
    9[清]吴铤:《前因时论十五屯田营田》,《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39《户政·屯垦》。
    1《明太祖实录》卷52,洪武三年,甲午复置司农司。
    2《明太祖实录》卷62,洪武四年,壬寅.
    3[明]陆深撰:《玉堂漫笔》,载《纪录汇编》,第14页,“太祖圣旨:“新开荒土地,不问多多少”。
    4[明]王士性:《广志绎》卷1《方舆崖略》,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页。
    5民国《孟县志》卷4《大事记》,民国二十一年(1932)刻本。
    1[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北直隶中·田赋志》。
    2[明]桂萼:《请修复旧制以足国安民疏》,《明经世文编》卷180,影印本,第1836-1837页。
    1[明]王德明:《均粮疏》,乾隆《怀庆府志》卷29《艺文》。
    2[明]纪诚:《均粮疏》,乾隆《怀庆府志》卷29《艺文》。
    1《令河南国税厅查明怀庆赋役情形报部备核由》(1913年),《田赋案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219页.
    2《明史》卷78《食货志二》。
    1[明]何瑭:《何柏斋文集·均粮私议》。《明经世文编》卷144,第1444页。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河南·杞乘》。
    1[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北直隶中·(大名府)田赋志》。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北直隶中·广平志》。
    1[清]顾炎武:《天下均国利病书》,《山东上·赋役志》。
    2[清]顾炎武:《天下均国利病书》,《山东上·藤县旧志》。
    3[清]顾炎武:《天下均国利病书》,《山东上·汶上县志·土田》。
    1[清]顾炎武:《天下均国利病书》,《山东下·诸城县志·丈田论》。
    2《明太祖实录》卷203,洪武二十三年八月丙寅。
    3[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0《开垦荒地》,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版。
    1[明]张萱 辑:《西园闻见录》卷32《户部一·赋役前》,景印本,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版。
    2《明太祖实录》卷241,庚戌。
    1《明太祖实录》卷29,洪武元年正月甲申。
    2[清]谈迁:《国榷》卷3,洪武元年。
    3[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明经世文编》卷22。
    4《明太祖实录》卷82,洪武六年五月壬寅朔。
    5[明]不著撰人:《奉天靖难记》卷4,甲戌,浙江汪啟淑家藏本。又,《皇明诏令》卷4《初起兵檄》;《明太宗实录》卷10上,曰:“少主以幼冲之姿,嗣守大业,秉心不顺,崇信奸回,改更成宪,戕害诸王”。
    6《明宣宗实录》卷77,宣德六年戊辰.
    7《明英宗实录》卷116,正统九年壬申.
    1[明]霍韬:《修书陈言疏》,《明经世文编》卷187,第1920页。
    2[明]张瀚:《松窗梦语》卷4《三农纪》,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5页。
    1[明]乔迁:《均田定赋》,民国《定陶县志》卷10《艺文》,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85)。
    2[清]顾炎武:《天下均国利病书》,《山东上·含烟小记》。
    1江太新:《从祁门县《新丈亲供首状>所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2[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12《裕州均田碑记》,四部丛刊本。
    1[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12《答施武陵书》。四部丛刊本。
    2[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页
    3光绪《文登县志》卷7《名宦》,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54)。
    4嘉靖《广平府志》卷6《版籍志》,天一阁长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本。
    5[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9《京师重修贡院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影印本,第115页。
    1[明]张居正:‘张太岳集》卷32‘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言治理安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97页。
    2《明史》卷77《食货一》。
    3《明万历实录》卷106:[清]夏燮:《明通鉴》卷67《诏度民田》,(万历八年)十一月,丙子。
    4康熙《内乡县志》卷4《食货志·万历九年奉文丈田亩清浮粮碑》。
    5[明]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九,附录《文中公行实》。
    6[明]周元暐:《泾林续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7[明]游邦:《明万历清丈碑》,光绪《莘县志》卷9《艺文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95)。
    8[明]焦竤:《焦氏笔乘续集》卷3《丈量》。
    9[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河南·临漳县丈地记》。
    10《明神宗实录》卷116,甲戌。
    11《明神宗实录》卷126,辛酉。
    1[明]周元暐:《泾林续记》,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明神宗实录》卷116,甲戌。
    3[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31《言行见闻录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上·藤县旧志》。
    5[清]吕宣曾:《乞免新安开垦永不起科议》,乾隆《新安县志》卷13《艺文四·文类》。
    6[清]熊祖诒:《上豫省当事论差徭书》,《皇朝经世文编续编》卷38《户政》。
    1崇祯《永年县志》卷2《田赋》,《明代孤本方志选》,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年版。
    2万历二十四年《成安邑乘》卷3《赋役考·田地》.
    3雍正八年《井陉县志》卷4《田赋志》,1983年排印本。
    4光绪《清河县志》卷7《民赋上·田亩》,光绪二年(1876)刊本。
    1[清]孙承泽:《山书》卷10《溢地加派》,四库禁毁书丛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2[清]雅尔图:《勘报开垦虚实疏》,乾隆五年,《清经世文编》卷34。
    3[明]张居正:《张大岳文集》卷33《答山东巡抚何来山》。
    4刘世仁:《中国田赋问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景印本,第26页。
    5《清世祖实录》卷5,顺治元年五月庚寅。
    6《清世祖实录》卷5,顺治元年六月庚申、甲子。
    1《清世祖实录》卷25,顺治三年四月壬寅。
    2[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35《户部》。
    3《清史稿》,列传19《范文程》。
    4《清世祖实录》卷112,乙亥;又,[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3《纪赋册粮票》称:“顺治三年诏定《赋役全书》,悉复万历问原额”。
    5《清世祖实录》卷83,顺治十一年四月丙寅。
    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77《户部·田赋·赋役全书》;《清圣祖实录》亦系在康熙二十七年九月条下。《清史稿》卷121《食货二》记作康熙二十六年。
    1《清圣祖实录》卷240,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庚辰,。
    2《清圣祖实录》卷249,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壬午。
    3《清圣祖实录》卷259,康熙五十三年六月丙子。
    4《清圣祖实录》卷268,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壬午。
    5《清圣祖实录》卷245,康熙五十年二月戊辰谕。
    6《清圣祖实录》卷256,康熙五十二年十月丙子谕。
    7《清世宗实录》卷6,雍正元年四月乙亥。
    8《清世宗实录》卷80,雍正七年四月戊子。
    9《清史稿》卷93《曹一士传》。
    10[清]曹一士:《请核实地亩疏》,《皇朝经世文编》卷34《户政九·屯垦》。
    1《清高宗实录》卷4,雍正十三年十月乙亥谕。
    2《清高宗实录》卷7。雍正十三年十一月丙辰。
    3《清史稿》卷81《王士俊传》。
    4《清高宗实录》卷5,雍正十三年十月辛己。
    5《清高宗实录》卷123,乾隆五年七月甲午.
    6[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4《纪劝垦》。
    7《清高宗实录》卷978,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戊子。
    1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140《户部 田赋 丈量》,台北:文海出版社。
    2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卷140《户部 田赋》,台北:文海出版社。
    3[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卷10《清丈部·定弓尺》,四库未收书辑刊,史·第叁辑19册。
    4[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与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04页。
    5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乙表30-61。
    6 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统计月报》,1932年1-2期合刊,农业专号,《第一表 各省农户田地总表》。
    1 杨联陞:《中国经济史上的数词和量词》,《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杨联陞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32页。
    1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68页。
    2[明]唐龙:《均田役疏》,陈子壮:《昭代经济言》卷3。
    1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等:《中国耕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年版,第9-10页。
    2 《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第593页。
    3 栾成显:《徽州祁门县龙凤经理鱼鳞册考》,《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97-112页。
    1 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2 栾成显:《洪武鱼鳞图册考实》,《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123-139页。
    1[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宁庐州安庆》。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常镇》。
    3 马崇鑫:《明代鱼鳞图册及清代<南溪山刘仙岩行胜全图>评介》,《地图》,1998年第4期。
    1 《史记·夏本纪二》。
    2 《宋史》卷127《食货上》。
    1[宋]王应麟:《玉海》卷176,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景印本。
    2 《宋会要辑稿》卷39《食货六》,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景印本。
    3 《宋史》卷126《食货上·农田》。
    4 《宋史》卷126《食货志·农田》。
    1 《明史》卷78《食货志二》。
    2 《明史》卷77《食货志一》。
    1 《东方杂志》,第31卷14号。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河南·怀庆府志·田赋》。
    3 《明史》卷77《食货志》。
    1[明]郑文郁:《经国雄略》卷1《赋役考》。
    2 《明史》卷77《食货志一》。
    3[清]陆世仪:《论鱼鳞图册》,《清经世文编》卷29。
    4[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卷3《纪赋册粮票》,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92页。
    2 吴文俊 主编:《<九章算术>与刘徽》,附录一,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页。
    3 王荣彬 李继闵:《中国古代面积、体积度量制度考》,《汉学研究》,第13卷第2期,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5年,第159-168页。
    4 丘光明 邱隆 杨平:《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5 《小尔雅义证》卷11,第55页,四库备要 部。
    6 《周礼注疏》卷41《冬官考工记》,《十三经注疏》。
    7 《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
    8 《仪礼注疏》卷13,《十三经注疏》,第1012页。
    9 《旧唐书》卷48《食货志》。
    1 《清会典》卷17《户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44页。
    2 《论语正义》卷1,《诸子集成》第一册,第7页。
    3 《韩诗外传》卷4,《诸子集成》第52页。
    4 《汉书》卷24《食货志》。
    5 《说文解字注》田部,第695-696页。
    6 《新唐书》卷215《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25页。
    7 《盐铁论·未通篇》,《诸子集成》第7册,第17页。
    8 《孙子算经》卷上,《丛书集成》,第1页。
    9 《旧唐书》卷52《食货上》。
    10 陈家梦:《亩制与里制》,《考古》,1966年第1期。
    11 《金史》卷47《食货志·田制》。
    12 《明史》卷77《食货志一》。
    13[明]胡翰:《论井牧》,《授时通考校注》卷12《士宜·田制下》,马宗申校注,农业出版社,1991年版。
    14 《清朝文献通考》卷1《田制》,卷4858页。
    15[清]王庆云:《熙朝纪政》卷4《附丈量》。
    1[明]程大位:《算法统宗》卷3《亩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校释本,第227页。
    2[明]程大位:《算法统宗》卷1《市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校释本,第71页。
    1[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1,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0-11页。
    2 王德毅:《李椿年与南宋土地经界》,《经济脉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1 李又曦:《两宋农村经济状况与土地政策》,《文化建设》月刊,2卷2期,1935年11月刊。
    1 Currency and measures in China,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90,V-24 55-61.
    2 嘉庆《鲁山县志》卷8《建置·学田》。
    3 陈翰生:《亩的差异》,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集刊,第1号,上海:1929年版。
    1[美]赵冈:《明清地籍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0年第9期;
    [美]赵冈:《简论鱼鳞图册》,《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2[美]赵冈:《明清地籍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0年第9期,第47-49页。
    1 李龙潜:《明清丈量鱼鳞清册残卷中的几个问题》,《明清经济探微初编》,台北:稻乡出版社,2001年版,第428页。
    2 http://zj.cangcn.com/u/633.shtml。
    1 转引:[美]赵冈:《明清地籍研究》,《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80年第9期。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山东下》.
    3 《清朝通典》卷1《食货一》。
    4 《清朝文献通考》卷1《田赋考》。
    5 《清朝通典》卷1《食货一》。
    6 《清世祖实录》卷112,乙亥。
    1 吴敌 阜元:《清顺治间鱼鳞图册残本辨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2[清]王庆云:《熙朝纪政》卷4《附丈量》,上海:上海书局,光绪二十八年本。
    3 江太新:《从祁门县<新丈亲供首状>所见》,《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
    1[清]雅尔图:《勘报开垦虚实疏》,《皇清经世文编》卷34《户政九·屯垦》。
    2[明]程大位:《算法统宗》卷3《亩法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校释本,第287页。
    3[清]俞正燮:《俞正燮全集》第一册《癸巳类稿》卷14《记田名数》,黄山书社,2005年版。
    4 陈翰笙:《亩的差异》,上海,1929年。
    5 张鸿烈:《折亩说》,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志·田赋》。
    6 乾隆《江南通志》卷68《食货志》。
    1 乾隆《河南府志》卷80《艺文·上董方伯丈地书》。
    2 《沙田业佃关系之习惯 江苏宝山县》,《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二编.
    3 《地亩折算之标准 安徽来安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景印本。
    4 《丈量田地弓尺之类别 安徽繁昌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5 《围场地亩 奉天西安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二编。
    6 《宋会要辑稿》卷39《食货六》,绍兴十五年二月十日,第4899页。
    1 尤保耕:《金华田赋之研究》,亩法,《民国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丛书》,第18册,第9063-9064页。
    2 《田土所有权 江西赣南各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二编。
    3 《田亩面积以种子数折算 江西新建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二编。
    4 《亩分称为把数 江西萍乡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二编。
    5 《田地与山业之计算方法,安徽黟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6 卞利:《明清南方田土面积民间计量方法及实质》,《中国农史》,1995年第2期。
    7 《湖北布政使臣李世倬奏为清除石斗记田之陋例折》,《雍正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雍正十三年二月十二日(1735.3.6),第565页。
    8 前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 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奉天锦县习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田地以晌(堆)计算,山西石楼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二编。
    10 《围场地亩 奉天西安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第二编。
    1 《民商事习惯调查录》,《乐安县习惯》,第445页。
    2 乾隆《嵩县志》卷19《田赋》,乾隆三十二年(1763)刻本。
    3 《丈量田地弓尺之类别 安徽繁昌县习惯》,《中国民事习惯大全》,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
    4 王锡荣:《兰溪县鱼鳞册和地籍制度小考》,《浙江档案》,1984年第11期。
    5 康熙《浮梁县志》卷4《起运》。
    6[美]何炳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2期,第146页。
    1 郭声波:《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2期。
    2[美]何炳棣:《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序言,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5年版,第7页。
    3 栾成显:《洪武鱼鳞图册考实》,《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4 《宋史》卷127《食货上二》。
    5 《朱子大全》,文,卷19,四库各要本 第31-32页。
    6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附录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美]何炳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下)》,《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2 郭声波:《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2期。
    3 《明宣宗实录》卷77。
    4 宣统《续修陈留县志》,《田赋志》,宣统二年(1910)石印本。
    1[美]何柄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下)》,《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
    2[美]何炳棣著 葛剑雄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
    1 光绪《扶沟县志》卷6《赋役志·田赋》。
    2 民国《西华县续志》卷6《财政·田赋》。
    3 《钦定大清会典实例(嘉庆朝)》卷140《户部田赋丈量》,(台北)文海出版社。
    4 陈翰笙:《亩的差异》,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上海)1929年版。
    5 万国鼎:《亩法一瞥》,《中农月刊》,六卷九期(1945年4月)。
    7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28页。
    1 郭松义:《清代田土计量种种》,《清史研究通讯》,1983年第4期。
    2 彭泽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计量问题》,《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
    3 潘喆 唐世儒:《获鹿县编审册研究》,《清史研究集》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 陈锋:《清代亩额初探》,《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5 康熙《罗山县志》卷3《食货志·田赋》。
    6 康熙《新郑县志》卷1《田赋志·田土》。
    7[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页。
    1[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卷3《田制》,丛书集成本。
    2[清]阎若璩:《潜丘剳记·论折亩》,《清经世文编》卷31《户政六》,中华书局,1992版。
    1 民国《续荥阳县志》卷4《食货志·地亩·科别》。
    2 乾隆《偃师县志》卷8《田赋志·田赋》。
    3 民国《密县志》卷11《财赋·地丁》。
    4 乾隆《武安县志》卷9《赋役·地亩》。
    5 民国《孟县志》卷4《财赋》。
    6 民国《太康县志》卷3《政务志·田赋增减》。
    7 乾隆《商水县志》卷9《宪章志·知县张德岽清丈地亩碑记》。
    8 民国《陕县志》卷7《财政·田赋》。
    9 康熙《开封府志》卷14《田赋》。
    1 康熙《汝阳县志》卷4《食货志·田亩》。
    2 光绪《鹿邑县志》卷6《民赋考·田赋(上)》。
    3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1《地理志·土田志》。
    4 民国《林县志》卷5《财政·田赋》。
    5[美]赵冈:《明清地籍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9期,1980年版。
    6 嘉靖《广平府志》卷6《版籍志》。
    1 傅辉:《河南土地数据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1期。
    2 马雪芹:《明代河南土地丈量综述》,《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3 康熙《上蔡县志》卷4《食货·田赋》。
    4 光绪《宁陵县志》卷4《田赋志·征解》。
    5 道光《武陟县志》卷13《田赋志·田赋》。
    1[美]珀金斯著 宋海文等 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12页。
    2 《明史》卷77《食货志》。
    3[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12《答施武陵书》,四部丛刊本。
    4[明]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卷12《裕州均田碑记》。
    5 乾隆《怀庆府志》卷29《艺文·疏表·均粮疏》。
    6[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上)卷10《地亩大小》,台北:世界书局印行,1984年版。
    1 乾隆十年《原武县志》卷4《赋税》;
    乾隆十一年《温县志》卷10《田赋志》。
    2 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历史地理》第19辑,2003年6月。
    1 乾隆《杞县志》卷7《田赋志》。
    2 嘉庆《重修汝宁府志》卷23《艺文·折亩减役详文》。
    3 康熙《上蔡县志》卷4《食货·田赋》。
    1 嘉庆《重修汝宁府志》卷23《艺文·条议汝南利弊十事》。
    1 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日]鹤见尚弘:《中国明清社会经济史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年版。
    1 民国《商水县志》卷8《团赋志·田赋》。
    1 商水县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商水县志》,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4页。
    1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土、田赋统计》,总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页。
    2[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37页。
    3 潘喆 唐世儒:《获鹿县编审册初步研究》,《清史研究集》,第3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第2页。
    1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7-528页。
    2 民国《续荥阳县志》卷4《食货·科别》。
    3 乾隆《郑州志》卷4《食货志·地亩》。
    4 民国《商水县志》卷12《丽藻志·清丈地亩申文》。
    5 康熙《上蔡县志》卷4《食货·户口》。
    1 乾隆《江南通志》卷68《食货志》。
    2[清]张鸿烈:《折亩说》,乾隆《淮安府志》卷12《赋役志·田赋》。
    3 王毅:《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上海书店,2005年,第2页。
    4 Currency and measures in China,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90,V-24 55-61.
    5 乾隆《中牟县志》卷9《艺文·县南八保垦荒批详始末》。
    6 陈翰笙:《亩的差异》,《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集刊》,第一号,第1-2页,上海,1929年。
    1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田赋》。
    2 光绪《扶沟县志》卷6《赋役志·田赋》。
    3 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4 乾隆《仪封厅志》卷5《食货志·田赋》。
    5 宣统《项城县志》卷8《田赋志·田赋》。
    6 民国《太康县志》卷3《政务志·田赋增减》。
    1 光绪《续睢州志》卷3《建制·田赋志》。
    2 民国《仪封县志》卷5《食货志·田赋》。
    3 顺治《光州志》卷3《图籍考上·田地·附碑刻丈量尺式》。
    1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河南·杞之田赋》。
    1 道光《武陟县志》卷13《田赋志·田赋》。
    2 民国《禹县志》卷6《赋役志》。
    3 乾隆《祥符县志》卷10《田赋》。
    4 乾隆《河南府志》卷80《艺文》,董笃行:《上金布政崔河道书》。
    5[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0《地亩大小》,台北:世界书局印行,1984年版。
    6 民国《修武县志》卷9《财政》。
    7 乾隆《杞县志》卷7《田赋志》。
    1 嘉庆《重修汝宁府志》卷23《艺文·条议汝南利弊十事》,《艺文·折亩减役详文》。
    2 《令河南国税厅查明怀庆赋役情形报部核由》,《田赋案牍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第219页。
    1 民国《郑县志》卷4《食货志·地亩》。
    2 民国《续荥阳县志》卷4《食货·地亩》。
    1 乾隆《汤阴县志》卷4《田赋志·地亩》。
    2 万历《卫辉府志》卷4《田赋志》。
    3 道光《辉县志》卷6《田赋·土田》。
    4 乾隆《嵩县志》卷19《田赋》。
    1 嘉庆《汝宁府志》卷8《则壤·田赋》。
    2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田赋·(万历)丈量则例碑记》。
    3(国民党)内政部编:《内政调查统计表·河南省》,1934年第10期。
    1 《高宗实录》卷123,乾隆五年七月甲午谕。
    2[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3[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施阁文甲集》卷1《意言·生计》,四部丛刊本。
    4 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9年第8卷第1期。
    5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6 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页。
    7 葛剑雄 编 曹树基 著:《中国人口史》(第五卷 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 民国《鄢陵县志》卷10《政治志·户口》。
    1[美]卜凯:《中国土地利用》,台北:学生书局,1985年景印本,第192-194页。
    2 马黎元:《中国耕地面积之又一估计》,《经济建设季刊》,1944年第2期,第25页。
    3 雍正《朱批谕旨》卷34册,第78页。
    4 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47-62页。
    5[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版,第314-315页。
    6 郑正 马力 王兴平:《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江海学刊》,1998年第4期,第129-135页。
    7 周荣:《对前清耕地面积的综合考察和重新估价》,《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39-48页。
    周荣:《清代前期耕地面积的综合考察和重新估算》,《江汉论坛》,2001年第3期。
    8 葛全胜 戴君虎 何凡能等:《过去300年中国部分省区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第8期,第825-832页。
    9 耿占军:《试析清代陕西的折丁折田问题》,《中国农史》,2000年第1期,第67-71页。
    1 《清高宗实录》卷123,乾隆五年七月甲午谕。
    2 葛剑雄主编 曹树基 著:《中国人口史》(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8页。
    1[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5,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施阁文甲集》卷1《意言·生计》,四部丛刊本。
    3 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第8卷第1期。
    4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5 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549页。
    6 傅辉:《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其处理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第20-28页。
    1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4-338页。
    2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6页。
    3 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顾诚:《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4 林金树 张德信:《明初军屯数额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林金树 张德信:《关于明代田土管理系统问题》,《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
    1 张海瀛:《张居正改革与山西万历清丈研究》,太原:山西出版社,1993年。
    张海瀛:《明代山西万历清丈与地亩、税粮总额》,《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2 曹树基:《对明代初年田土数的新认识-兼论明初边卫所辖的民籍人口》,《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3 万红:《明代与清初全国耕地数的历史比较》,《中国农史》,2000年第4期。
    4 吴晗:《明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历史研究》,1955年第3期,第63页。
    5[日]清水泰次:《明代田土的估计》,《食货》半月刊,第3卷第10期。
    6 田培栋:《明代耕地面积的考察》,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19-345页。
    7 田培栋:《明处耕地数额考察》,《历史研究》,1998年第5期。
    8 郑克晟:《试析明初田土数字增长之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9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8页
    10 栾成显:《明初人口数值研究中的两个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7页
    2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38页。
    3 马小鹤 赵元信:《明代耕地面积析疑》,《复旦学报》,1980年第6期。
    4[美]何炳棣:《南宋至今土地数字地考释和评价(下)》,《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第151页。
    5[美]帕金斯:《中国农业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第301页。
    6 樊树志:《万历清丈述论:兼论明代耕地面积统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4年第2期。
    7 王其榘:《明初全国土田面积考察》,《历史研究》,1981年第4期,第139-148页。
    8 彭雨新:《明清两代田地、人口、赋额的增长趋势》,《文史知识》,1993年第7期,第102-105页。
    9 龚胜生:《明代湖广布政司田亩考试》,《中国农史》,1992年第3期。
    10 马雪芹:《河南省洪武二十六年耕地面积数字考实》,《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马雪芹:《对明初全国田土数字的再认识》,《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清]张鸿烈:《折亩说》,乾隆《淮安府志》卷12《田赋》。
    2 万历《罗山县志》卷1《田赋·桑田》;
    康熙《罗山县志》卷3《食货志·田赋》。
    3 光绪《扶沟县志》卷6《赋役志·田赋》,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
    4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田赋》。
    5 康熙《新郑县志》卷1《田赋志·田土》,康熙三十三年(1684)刊本。
    6 道光《武陟县志》卷13《田赋志·田赋》,道光九年(1829)刊本。
    1 《续文献通考》卷2。
    2[明]王士性:《广志绎》卷3《江北四省》,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6页。
    3[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0《地亩大小》,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版。
    4 《清朝文献通考》卷4。
    1 《英宗实录》卷254,丙申。
    2[明]丘濬:《足国用议》,《明经世文编》卷72,第606页。
    3[明]霍韬:《修书陈言疏》,《明经世文编》卷187,第1920页。
    1 康熙《汝阳县志》卷4《食货志》。
    1 民国《新安县志》卷3《财赋·地丁》,民国二十七年(1937)石印本。
    1 万历《大明会典》卷18《户部五》。
    2 万历《四川总志》卷1《省志一·田赋》,万历四十七年(1619)刻本。
    3 万历《大明会典》卷24《会计一》.
    1 《汉书》卷19《百官公卿表》。
    2 谭其骧:《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划》,《长水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8-416页。
    3 孙成权 林海 曲建成主编:《全球变化与人文社会科学问题》,气象出版社,2003年,第46-68页。
    1[明]项忠:《报捷疏》,《明经世文编》卷46。
    2[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15《州郡县异同》、《编户》,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30-335页。
    3[明]徐恪:《议处郧阳地方疏》,《明经世文编》卷81。
    4 同治《竹溪县志》卷12《艺文》,同治年间刻本。
    5[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明经世文编》卷62。
    6[明]孙原贞:《大戒疏》,《明经世文编》卷24。
    7[明]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38《平郧阳盗》。
    1 《明英宗实录》卷16,正统元年四月甲子.
    2 《明英宗实录》卷44,正统三年秋七月甲申。
    3[明]王恕:《处置地方奏状》,《明经世文编》卷39。
    4 《明纪事本末》卷38《平郧阳盗》。
    5[明]马文升:《抚流移以正版籍疏》,《明经世文编》卷63。
    6 《明宪宗实录》卷19,辛未。
    7 《明史》卷77《食货志》。
    8[明]周忱:《与行在户部诸公书》,《明经世文编》卷22。
    9 《明史纪事本末》卷38《平郧阳盗》。
    10 《明英宗实录》卷28,正统二年三月戊午。
    1[明]孙原贞:《大戒疏》,《明经世文编》卷24。
    2 《明史纪事本末》卷38《平郧阳盗》。
    1 《明宣宗实录》卷42,宣德三年闰四月甲辰。
    2 《明宪宗实录》卷147,成化十一年十一月癸丑。
    3 《明英宗实录》卷132,正统十年八月壬戍。
    4 《明宪宗实录》卷61,成化四年十二月丁酉。
    5 《明宪宗实录》卷53,成化四年四月乙卯。
    6 《明宪宗实录》卷61,成化四年十二月丁酉。
    7[明]原杰:《开设荆襄职官疏》,《明经世文编》卷93。
    8[明]王恕:《处置地方奏状》,《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4页。
    9 《明武宗实录》卷11,正德元年三月辛丑。
    10 《明武宗实录》卷81,正德六年十月戊申。
    11 《明孝宗实录》卷28,弘治二年七月癸亥。
    12 万历《郧阳府志·风俗》。
    1 《明宪宗实录》卷167,成化十三年六月丙申朔。
    2 万历《郧阳府志·风俗》。
    3[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卷1下《游太和山日记·湖广襄阳府均州》。
    4 道光《泌阳县志》卷12《艺文》。
    5[明]王恕:《处置地方奏状》,《明经世文编》卷39,第304页。
    6[明]项忠:《善后十事蔬》,《皇明经世文编》卷46。第359页。
    7 《明宪宗实录》卷2,成化元年九月辛未。
    8[明]何乔新:《覆裨补治道事疏》,《明经世文编》卷67,第570页。
    9[明]高岱 辑:《鸿猷录》卷11《开设郧阳》,嘉靖四十四年高思诚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明]陈仁锡:《无梦园集》,《漫集》。
    2 《明英宗实录》卷28,正统二年三月戊午.
    3 《正德会典》卷21《户部六·事例》。
    4 万历《明会典》卷19《逃户》,景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版。
    5 《明宣宗实录》卷88,宣德七年三月庚申朔。
    6 《续通考》卷13《户口考》。
    7 《明英宗实录》卷16,正统元年四月甲子。
    1 《续通考》卷13《户口考》。
    2 《明宪宗实录》卷31,成化二年六月癸亥。
    3 《明宣宗实录》卷85,成化六年十一月,癸未。
    4 《明宪宗实录》卷29,成化二年四月辛酉;张萱 辑:《西园闻见录》卷80《剿捕上·往行》。
    5[明]王恕:《处置地方奏状》,《明经世文编》卷38,第304-306页。
    6[明]王恕:《王端毅奏议》卷1《缴抚治流民敕谕奏状》。
    7 《明史纪事本末》卷38《平郧阳盗》。
    8 《明史》卷178《项忠传》。
    9 《明史纪事本末》卷38《平郧阳盗》。
    10[明]杨旋:《题为地方事》,《明经世文编》卷92,第819页。
    11[明]项忠:《善后十事疏》,《明经世文编》卷46,第359页。
    12[明]高岱辑:《鸿猷录》卷11《开设郧阳》,嘉靖四十四年高思诚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1[明]项忠:《抚流民疏》,《明经世文编》卷46。
    2[明]项忠:《报捷疏》,《明经世文编》卷46。
    3 《明宣宗实录》卷98,成化七年十一月己未。
    4[明]王世贞:《渰州山人四部稿》卷76《督府郧阳都御史题名记后》。
    5[明]原杰:《处置流民疏》,《明经世文编》卷93。
    6 万历《郧阳府志》卷30《艺文·创置郧阳府记》。
    7[明]周洪谟:《安中国定四夷十事疏》,《明经世文编》卷44。
    8 《明宪宗实录》卷155,成化十二年七月丙午。
    9 《明宪忠实录》卷153,成化十二年五月丁卯。
    1 《明史纪事本末》卷38《平郧阳盗》。
    2 《明宪宗实录》卷155,成化十二年七月丙午。
    3[明]原杰:《处置流民疏》,《明经世文编》卷93。
    1 周振鹤:《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页。
    2 靳润成:《明代督抚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8页。
    3 《明宪宗实录》卷85.成化六年十一月甲午。
    1 康熙《内乡县志》卷4《食货志·内乡县田粮述》。
    2 嘉靖《南阳府志》卷3《保里》,南阳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校注本,1984年版.
    3 嘉靖《光山县志》卷1《风俗志·里店》。
    4[明]周洪谟:《创置郧阳府记》,嘉庆《郧阳志·地理沿革》。
    5[明]徐恪:《议处郧阳地方疏》,《明经世文编》卷81。
    6 乾隆《桐柏县志》卷8《新设桐柏县碑记》.
    7 《明史》卷178《项忠传》.
    8[明]王士性:《赠大参徐公总宪滇南序》,《王士性地理书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499页。
    1 康熙《西乡县志》卷9。
    2 《清高宗实录》卷146,乾隆六年七月陕西巡抚张楷奏疏。
    3 严如熤:《三省边防各览》卷11《策略》,《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
    4[清]毕沅:《兴安升府疏》,《三省边防备览》卷14《艺文下》。
    5 光绪《孝义厅志》,引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第124页。
    6[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各览》卷11《策略》。
    7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第128页.
    8[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14《策略》。
    1 杜若甫 袁义达:《中国姓氏的进化及不同方言区的姓氏频率》,《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2 张泽松:《从息县赖国城址谈古赖国的兴衰》,《中原文物》,1996年第1期,第104-107页。
    3 民国《获嘉县志》卷8《氏族》,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4 张茂荣:《昃姓的由来》,《寻根》,1996年第3期,第21页。
    1 王泉根:《姓氏谱系与中国文化之根》,《寻根》,1994年第2期,第8-12页。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北直隶中·田赋志》。
    1 政协内黄委员会 编:《内黄县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温邢固王氏家谱祖碑》,1985年,第90-91页。
    2[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0《开垦荒地》,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版。
    3 《明太祖实录》卷176,乙亥。
    4 《明太祖实录》卷61,洪武四年三月乙卯.
    1 《明太祖实录》卷112.洪武十年五月戊寅朔。
    2 《明太祖实录》卷96,辛未。
    3 《明太祖实录》卷164。
    4 《明太祖实录》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辛卯。
    5[明]宋端仪:《立斋闲录》卷1,四库存目丛书,子部,第239册。
    6 《明太祖实录》卷27,辛卯。
    7 《明洪武实录》卷50,丁酉,郑州知州苏琦言时宜三事。
    8 《明太祖实录》卷148.癸亥,晋府长吏致仕桂彦良上《太平治要》凡十二条。
    9 《明太祖实录》卷193,癸丑。
    1 民国《汲县志》卷4《事纪》,民国二十四年(1935)稿本。
    2 民国《孟县志》卷4《大事记》,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本。
    3 民国《新乡县续志》卷3《谱叙》,民国十二年(1923)刊本。
    4 顺治《舞阳县志》卷1《地理·风俗》,顺治十五年(1658)刻本。
    5 《明太祖实录》卷61,辛未。
    6 《明太祖实录》卷193,癸丑。
    7[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10《开垦荒地》,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版。
    8 《明太祖实录》卷243,壬辰;[清]顾炎武:《日知录之余》卷4《栽桑枣》。
    9 《皇明诏令》卷4《成祖文皇帝上·即位诏》,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初一。嘉靖刊本,成为出版社影印本。
    10 《皇明诏令》卷4。
    1[明]夏言:《勘报皇莊疏》,《明经世文编》卷202,第2107页。
    2 张青 主编:《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47-50页。
    3 凡引家谱未注释者,均节自张青主编:《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4 杨安祥:《洪洞古大槐树处移民分布考证》,《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第86页。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密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密县文史资料》第5辑。1993年,第162页。
    2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密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密县文史资料》第5辑,1993年,第162页。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密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密县文史资料》第5辑,1993年,第164页。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密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密县文史资料》第5辑,1993年,第165页。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密县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密县文史资料》第5辑,1993年,第166页。
    1 政协内黄委员会等编:《内黄县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打锅牛'趣谈》,1985年5月,第90页。
    1 政协内黄委员会等编:《内黄县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温邢固王氏家谱祖碑》,1985年,第91页。
    2 政协内黄委员会等编:《内黄县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井店陈邵墓碑》,1985年,第89页。
    3 政协内黄委员会等编:《内黄县史志资料选编》第1辑,《小槐树林村戴马同宗墓碑》,1985年,第86页。
    4 民国《获嘉县志》卷8《氏族》,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1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田赋·丈量则例碑记》。
    1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顺治二年知县贾钟锈碑记》。
    2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顺治四年知县卫贞元碑记》。
    3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康熙二十八年 知县许学全详》。
    1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康熙二十九年汝宁府何碑文》。
    2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康熙二十九年汝宁府何碑文》。
    1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许全学示》。
    1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康熙二十九年知县许全学示》。
    2 嘉庆《息县志》卷7《艺文上·折亩碑文》。
    3 嘉庆《息县志》卷2《食货志·田赋》.
    1 嘉庆《息县志》卷《艺文上·恳减河工》。
    2 顺治《光州志》卷3《图籍考上·田地》,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3 嘉庆《重修汝宁府志》卷23《艺文·折亩减役详文》。
    4[清]董笃行:《上金布政崔河道书》,乾隆《河南府志》卷80《艺文》。
    1 光绪《陈州府志》卷25《艺文·西华县壤赋记》。
    2 道光《汝州全志》卷10《艺文志·宝丰县·饶公遗爱碑》。
    3 乾隆《重修直隶陕州志》卷6《田赋》。
    1 乾隆《重修直隶陕州志》卷6《田赋·豁免浮粮碑记》。
    2[明]纪诚:《均粮蔬》,乾隆《怀庆府志》卷29《艺文》。
    3 乾隆《孟县志》卷4《田赋·地粮》。
    4 乾隆《温县志》卷10《田赋志上·地亩·赋税》。
    5 傅辉:《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历史地理》,2003年,第19辑,第39-47页。
    6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知县许学全咨访条议》。
    7 嘉庆《商城县志》卷3《坊产》。
    1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知县许学全咨访条议》。
    2 康熙《靖江县志》卷11《学校·儒学上张太师求升大县公呈》,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14),第96页。
    3 《续通典》卷19《选举》;《明史》卷70《选举志》。
    4[明]马文升:《陈治道疏》,《明臣奏议》卷6。
    5 嘉庆《钦定学政全书》卷65《学额总例》,故宫珍本丛刊,景印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370《礼部·学校·学额通例》。
    6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知县许学全咨访条议》。
    7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知县许学全咨访条议》。
    1 嘉庆《商城县志》卷4《食货志·知县许全学劝论清丈粮额示》。
    2 乾隆《原武县志》卷4《赋税》。
    3 乾隆《原武县志》卷4《赋税·明嘉靖二十二年知县杨顺平税规画记》。
    4 乾隆《原武县志》卷4《赋税》。
    1 乾隆《续修汤阴县志》卷4《田赋志》。
    2 光绪《永城县志》卷8《度支志·土田》。
    3 嘉靖《广平府志》卷6《版籍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本。
    4 乾隆《原武县志》卷4《赋税·顺治十六年清丈地亩原案》。
    1 乾隆《重修直隶陕州志》卷6《田赋》。
    2 顺治《光州志》卷3《图籍考上·田地》.
    3 康熙《陈留县志》卷8《田赋志》,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4 道光《鄢陵县志》卷8《政典制·田赋》。
    5 民国《重修临颍县志》卷3《赋役志·田土》。
    6 民国《安徽通志稿》卷5《财赋考·田赋》。
    1 康熙《休宁县志》卷3《徭役》。
    2 康熙《宁陵县志》卷4《田赋志》。
    3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26页。
    1[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99-228页。
    1 郭松义 等:《有关玉米、番薯在我国传播的资料》,《清史资料》,第7辑,中华书局,1989年版。
    2 咸金山:《从方志记载看玉米在我国的引进和传播》,《古今农业》,1988年第1期。
    3 郭松义:《古籍所载有关玉米别称的几点辩证》,《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4[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26《御麦》,万历三十七年徐懋升重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景印本。
    5 万国鼎:《中国种玉米小史》,《作物学报》,1962年第2期。
    万国鼎,《五谷史话》,中华数据,1861年版。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游修龄:《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途径及其起源问题》,《古今农业》,1989年第2期。
    向安强:《中国玉米的早期栽培与引种》,《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罗尔纲:《玉蜀黍传入中国》,《历史研究》,1956年第3期。
    7嘉靖《广西通志》卷21《食货志》,嘉靖十年(1531)刻本,景印本,北京:书目出版社,1998年版。
    8万国鼎:《五谷史话》,中华书局,1961年版。
    1[美]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历史论丛》第5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
    2 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3 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清史论丛》,第7辑。
    4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人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5 向安强:《中国玉米的栽培和引种》,《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
    6 韩茂莉:《近五百年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1期。
    7 乾隆《颍州府志》卷3《食贷·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集成(24).
    8 道光《阜阳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3)。
    9 同治《颍上县志》卷3《食货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7)。
    10 光绪二十年(1894)《毫州志》卷6《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5)。
    11 同治九年(1870)《霍邱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20)。
    12 民国《涡阳县志》卷8‘食货·物产》。
    13 民国《太和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中国地方志集成 安徽府县志辑(27)。
    1 曹树基:《玉米、备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2[清]奚诚:《畊心农话·农书辑要后集·珍珠米》,光绪元年(1875)抄本。
    3 郭松义:《古籍中有关玉米别称的几点辩证》,《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4 萧正洪:《陕南御麦(玉麦)非玉米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期,第160页。
    5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1 万国鼎:《五谷史话》,中华书局,1964年版;
    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2[美]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历史论丛》第5辑,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03页。
    1 顺治十七年(1660)《淇县志》卷1《地里志·土产》。
    2 乾隆五十三年(1788)《偃师县志》卷5《风土记·物产》。
    3 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二编(1)《物产》。
    4 嘉庆二十二年(1817)《孟津县志》卷4《贡赋·土产·谷之属》。
    5 光绪七年(1881)《宜阳县志》卷6《土产》。
    6 民国《宜阳县志》卷3《土产》。
    7 乾隆五十五年(1790)《永宁县志》卷4《土地部·土产志·谷之属》,民国四年(1915)重刊本。
    8 民国《洛宁县志》卷2《土产》.
    9 嘉庆十五年(1810)《渑池县志》卷7《土产·谷之属》。
    10 乾隆五十二年(1787)《登封县志》卷20《物产志》。
    1 乾隆三十二年(1767)《嵩县志》卷15《食货》。
    2 乾隆《洛阳县志》卷2《地理·物产》。
    3 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第二编(1)《物产》。
    4 民国《洛宁县志》卷2《土产》。
    5 民国《陕县志》卷13《实业·物产》。
    1 光绪二年(1876)《灵宝县志》卷3《土产志·谷属》。
    2 光绪十九年(1896)《阌乡县志》卷4《田赋·物产》。
    3 民国《新修阌乡县志》卷9《物产》。
    4 光绪《卢氏县志》卷2《地理·土产》。
    5 乾隆十九年(1749)《中牟县志》卷1《舆地志·土产》。
    6 乾隆《通许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
    7 民国《通许县志》卷11《风物志·物产》.
    8 嘉靖十一年(1535)《鄢陵县志》卷3《田赋志·土产》。
    9 道光十二年(1832)《鄢陵县志》卷6《地理志·土产》。
    1 同治元年(1764)《鄢陵文献志》卷10《土地志·物产·六谷》。
    2 乾隆十年(1745)《阳武县志》卷5《土产》。
    3 民国二十五年(1936)《阳武县志》卷1《物产》.
    4 万历二十二年(1594)《原武县志》《土产 谷类》。
    5 乾隆十二年(1747)《原武县志》卷2《物产》。
    6 顺治十六年(1659)《封丘县志》卷3《民土·土产》。
    7 民国《封丘县续志》卷2《地理志·物产》。
    8 乾隆九年(1744)《兰阳县志》卷2《土产》.
    9 乾隆二十九年(1746)《仪封厅志》卷2《地理志·土产》。
    10 民国《仪封县志》卷1《地理志·土产》。
    11 民国《续荥阳县志》卷4《食货·地亩》.
    12 民国十二年《密县志》卷13《物产》.
    1 民国《河阴县志》卷8《风俗·物产考》。
    2 民国《汜水县志》卷7《实业·物产》。
    3 道光十五年(1835)《禹州志》卷9《土产》。
    4 民国二十年(1931)《禹县志》卷7《物产志》。
    5 嘉靖二十年(1541)《许州志》卷3《田赋志·土产》。
    6 道光十八年(1838)《许州志》卷1《方舆·土产》。
    7 民国《许昌县志》卷1《方舆·土产》。
    8 民国《重修临颍县志》卷1《物产》.
    9 嘉靖三十年(1551)《襄城县志》卷1《土产》。
    10 乾隆十一年(1746)《襄城县志》卷1《土产》。
    11 崇祯《郾城县志》卷1《土产》,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景印本,1992年。
    1 民国《长葛县志》卷5《食货志·物产》。
    2 民国《淮阳县志》卷2《舆地·土产》
    3 民国《西华县续志》卷7《建设志·农业》,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4 民国《商水县志》卷5《地理志·物产》,民国七年(1919)刻本。
    5 宣统《项城县志》卷5《地理志·物产》。
    6 乾隆二十七年(1762)《沈丘县志》卷6《物产志》。
    7 乾隆二十六年(1761)《太康县志》卷3《物产》。
    8 道光八年(1828)《太康县志》卷3《物产》。
    9 民国《太康县志》卷2《舆地志·物产》。
    10 道光十三年(1833)《扶沟县志》卷7《风土志·物产·谷之属》。
    11 光绪《扶沟县志》卷10《风土志·物产》。
    12 光绪《陈州府志》卷11《风俗·物产》。
    1 郭松义:《清史资料》第7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8页。
    2 万历《汝州志》卷2《食货》.
    3 道光《汝州全志》卷4《食货志·物产》。
    4 道光十八年(1836)《重修伊阳县志》卷1《地理·物产》。
    5 乾隆八年(1743)《鲁山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五谷类》。
    6 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本,1984年版。
    1 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卷8《物产》,《乡土志抄稿本选编》(5),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版。
    2 道光八年(1828)《泌阳县志》卷3《土产》。
    3 道光《舞阳县志》卷6《风土志 物产》。
    4 同治十年(1871)《叶县志》卷1《舆地志·土产·谷之属》。
    5 光绪三十年(1904)《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
    6 民国《汲县志》卷7《风俗》;卷12《农政》:卷14《农产》。
    7 道光十五年(1835)《辉县志》卷4《地理志 物产》。
    8 民国《获嘉县志》卷17《物产》。
    9 乾隆十二年(1747)《新乡县志》卷18《物产》。
    1 民国《新乡县续志》卷2《物产》。
    2 民国《重修滑县志》卷10《实业·物产》,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3 道光《河内县志》卷10《风土志·物产》。
    4 道光《修武县志》卷3《舆地志·物产》。
    5 民国《修武县志》卷9《实业·物产》。
    6 民国《孟县志》卷8《社会·职业》。
    7 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卷6《地理志·物产》。
    8 民国《续安阳县志》卷3《地理志·物产》。
    1 乾隆《续修汤阴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
    2 光绪《临漳县志》卷1《风土·土产》。
    3 乾隆《林县志》卷5《风土·谷种记》。
    4 民国《林县志》卷10《风土·物产》。
    5 乾隆《彰德府志》卷12《风土·物产》。
    6 光绪《永城县志》卷13《俗产·物产》。
    7 光绪二十二年(1896)《鹿邑县志》卷9《风俗·物产》。
    8 民国《夏邑县志》卷1《地理·物产》。
    1 民国《考城县志》卷7《物产志》。
    2 康熙《汝阳县志》卷4《食货志·方物》。
    3 民国《重修汝南县志》卷13《农业》,民国二十七年(1938)石印本。
    4 康熙《上蔡县志》卷4《食货志·物产》。
    5 民国《确山县志》卷13《实业·物产表》,民国二十年(1931)刊本。
    6 乾隆《新蔡县志》卷3《物产》.
    7 民国《正阳县志》卷2《实业 农产物》。
    8 民国《西平县志》卷7《舆地志·物产》。
    9 乾隆二十四年(1759)《遂平县志》卷3《土产》。
    10 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12《食货三·物产》。
    11 万历《罗山县志》卷1《里社·物产》,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
    12 民国《罗山县重修县志稿》卷11《农产》。
    1 光绪《光州志》卷4《物产志》。
    2 乾隆五十一年(1786)《光山县志》卷6《物产》,光绪十五年(1889)增刻本。
    3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卷1《物产志》。
    4 顺治《固始县志》卷2《物产》。
    5 乾隆十四年《固始县志》卷14《物产》。
    6 汪介人:《中州杂俎》卷29《物类九·固始五谷异名》,民国辛酉(1921)安阳三怡堂校印本,《中国风土志丛刊》(18),影印本,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7 嘉庆《息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
    8 嘉庆八年(1803)《商城县志》卷2《地理志下·物产》。
    9 郭松义 等:《有关玉米、番薯在我国传播的资料》,《清史资料》,第7辑,中华书局,1989年。
    1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平凉府志》卷4,卷11,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北京图书馆影印本。
    2 康熙《隆德县志》卷上《物产》,康熙二年(1663)抄本,成文出版社,景印本,1970年版。
    3 乾隆四十三年(1778)《皋兰县志》卷8《风俗·土产·谷属》。
    4 光绪十三年(1887)《重修皋兰县志》卷11《舆地下》。
    5 乾隆三十七年(1772)《陇西志》卷2《物产》。
    6 雍正《陕西通志》卷43《物产》,《中国西北文献丛书》,景印本,兰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7 乾隆十八年(1753)《镇安县志》卷7《物产·谷类》。
    8 光绪三十四年(1908)《镇安县乡土志》卷下《物产·植物·谷类》。
    1 乾隆五十八年(1793)《华阴县志》卷2《封域·方产·谷属》。
    2 乾隆五十三年(1788)《兴安府志》卷11《食货志·土产·谷属》。
    3 民国《朔方道志》卷3《舆地志·物产》,民国十五年(1926)铅印本,成文出版社,1968年景印本.
    4 民国《崇信县志》卷1《舆地·物产》,民国十五年(1926)抄本,成文出版社,景印本,1968年版。
    5 嘉靖四十二年(1563)《大理府志》卷2《地理志·物产》
    6 康熙三十年(1691)《云南通志》卷12《物产·通省谷属》,景印本,北京:书目出版社,1998年版.
    7 雍正《云南通志》卷27《物产》;
    乾隆元年(1736)《云南通志》卷27《物产·谷属》;
    嘉庆二十二年(1817)《演系》卷4《赋产·常产·谷之属》。
    8 道光十五年(1835)《云南通志稿》,《物产三》。
    9 康熙三十五年(1696)《云南府志》卷2《地理志·物产·谷之属》。
    10 康熙三十七年(1698)《蒙化府志》卷1《地理志·物产》。
    1 郭松义:《古籍所载有关玉米别称的几点辨证》,《中国农史》,1986年第2期。
    2 曹树基:《玉米和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3 民国八年(1919)《蒙化县志稿》卷11《地利部 物产 稻之属》。
    4 道光二十一年(1814)《昆明县志》卷2《物产志》。
    5 光绪十八年(1892)《镇南州志》卷4《食货略·物产·谷品》。
    6 乾隆十四年(1749)《新兴州志》卷5《物产》。
    7 乾隆三十四年(1769)《沾益州志》卷3《物产·谷之属》。
    8 光绪十一年《沾益州志》卷4《物产》.
    9 康熙三十四年(1695)《宁州志》,《物产·麦属》,民国五年(1916)印本.
    10 乾隆《广西府志》卷20《物产》,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
    11 咸丰二年(1852)《顺宁府志》卷13《食货志三·物产》。
    12[清]吴仰贤:《小匏庵诗话》卷2《入滇》。
    13 光绪十八年(1892)《镇南州志略》卷4《食货志·物产·谷品》。
    14 咸丰四年(1854)《邓川州志》卷4《风土志·物产》。
    15 光绪二十年(1894)《鹤庆州志》卷5《物产》。
    16 光绪三十年(1904)《续修永北直隶厅志》卷2《食货志 物产 谷之属》。
    17 光绪二十八年(1902)《浪穹县志略》卷2《地理志·物产·谷类》。
    1 民国《宜威县志稿》卷3《物产·谷物》,民国二十四年(1936)铅印本。
    2 乾隆二十六年(1761)《东川府志》卷18《物产》。
    3 道光十八年(1838)《威远厅志》卷3《户口》。
    4[清]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丙集,《云贵奏稿》卷10《保山县城内回民移植官乃山相安情形折》。
    5[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贵阳府”,道光二十七年重刊本。
    6 道光《遵义府志》卷16《农桑·明绥阳知县毋扬祖利民条例》,道光二十一年刊本,成文影印本。
    7 万历四十年(1612)《泉州府志》卷3《舆地志·物产·麦之属》。
    8[明]何乔远:《闽书》卷150《南产志》,排印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436页。
    9 光绪五年(1879)《长汀县志》卷31《物产》。
    10[清]李拔:《请种包谷议》,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宁府志》卷12《食货志·物产·谷》。
    1 乾隆二年(1737)《江南通志》卷86《食货志·物产》,台北:文华书局,景印本,1967年版。
    2 乾隆《浙江通志》卷101《物产》,乾隆元年(1736)刻本,景印本,台北:文华书局,1967年版。
    3 乾隆五十一年(1786)《鄞县志》卷28《物产》。
    4 同治十二年(1873)《清苑县志》卷6《土产·谷》。
    5 道光二年(1822)《大竹县志》卷39《物产志》。
    6 乾隆三十八年(1773)《郧西县志》卷4《方产》。
    7 民国《郧西县志》卷1《舆地志·物产》,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成文影印本.
    1[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26《重罗面》,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05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
    2[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25《树艺·谷部上·薥秫》,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06页。
    3[元]贾铭:《饮食须知》卷2《谷类·蜀黍附玉蜀黍》,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年版。
    4 王毓瑚:《我国自古以来的重要农作物》,《王毓瑚论文集》,北京:农业出版社,2005年版。
    5 胡锡文:《粮食作物》,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甲类第三编,农业出版社,1959年版,第559-567页。
    1 乾隆三十二年(1767)《嵩县志》卷15《食货》。
    2 乾隆二十七年(1762)《扶沟县志》卷6《物产志》。
    3 道光十二年(1832)《扶沟县志》卷7《物产志》。
    4 民国二十五年(1936)《阳武县志》卷1《物产》。
    5 民国十二年(1923)《密县志》卷13《物产》。
    6 乾隆二十六年(1761)《太康县志》卷3《物产》。
    7 民国二十二年(1933)《太康县志》卷2《舆地志·物产》。
    8 民国二十三年(1934)《西平县志》卷7《舆地志·物产》。
    9 民国《罗山县重修县志稿》卷11《农产》。
    10 民国二十一年(1932)《新修阌乡县志》卷9《物产》。
    11 民国二十年(1931)《南乐县志料》。
    12 民国三十一年《方城县志》卷5《物产·植物》。
    1[美]摩尔根(Lewis Henry·Morgan)著 杨东莼 等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清]李拔:《请种包谷议》,乾隆27年(1762)《福宁府志》卷12《食货志·物产·谷》。
    3 《清宣宗实录》卷10,嘉庆二十五年十二月壬辰卓秉恬奏。
    4[清]严如煜:《三省边防各览》卷8《民食》,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
    5[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9《陈奏湖南山田早歉情形折子》。
    1[清]包世臣:《齐民四术》,中华书局,2001年版.
    2 原颂周:《中国作物论》,序,香港: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3 《农学报》卷15。
    4 罗振玉:《农事私议》,北洋官报局出版,光绪二十六年(1890)版,第15-16页。
    5 钱治澜:《玉蜀黍浅谈》,《科学》,1915年第1卷第9期,1051-1056页。
    1 沈宗翰:《改良品种增进中国之粮食》,《中华农学会报》,1931年.第90期,1-6页。
    2[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21页。
    3[美]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历史论从》,第5辑.济南:齐鲁出版社,1985年版,第223页.
    4[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60页。
    1 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说》,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成文出版社影印。
    1 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说》,光绪三十年石印本。
    1 光绪《南阳县志》卷2《疆域·风俗》,光绪三十年(1904)刊本。
    1 《清高宗实录》卷1234-5.
    1 光绪《南阳县志》卷9《沟渠志》。
    2 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3[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1上《农政·辨谷》,黄山书社1997,第167页。
    4[清]李拔:《请种包谷议》,乾隆二十七年(1752)《福宁府志》卷12《食货志·物产》。
    5[清]黄皖子:《致富纪实》,引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华中师大1998年,第287页。
    6 光绪《定远县志》卷8《食货志》。
    1[清]周工亮:《闽小记》卷上《蕃薯》,丛书集成本。
    2 宣统《项城县志》卷5《地理志·物产》。
    3 夏鼐:《略谈番薯和薯蓣》,《文物》,1961年第8期。
    4[清]潘守廉:《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
    5 光绪《光州志》卷4《物产志·蔬之属》,载“一亩种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6[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上卷。
    7[清]陈宏谋:《培远堂偶存稿》卷20《文檄·劝种甘薯檄》。
    8[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树艺·蓏部》。
    9[美]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1978)下卷第673-731页。
    1 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2 《南阳县志》卷8《农业技术 种植技术 栽培》,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1页;
    《南阳地区志》卷17《农业 种植技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清]潘守廉修:《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
    4[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1下《树植·榆》,黄山书社1997年,第166页。
    1[清]潘守廉修:《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说》。
    2[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1下《树植·榆》,第199页。
    3[清]包世臣《齐民四术》卷1下《树植·柳》,第200页。
    1[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卷5,中华书局,2002年版。
    2[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卷施阁文甲集》卷1《意言·生计篇》,四部丛刊。
    3 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8卷第1期。
    4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第149页。
    5 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549页。
    6 张心一:《繁荣农村与土地政策》,《地政月刊》卷1期12(1934年12月),第1640页;
    另据张心一:《河南省农业概况报告》,《统计月报》,卷3期2(1931年12月),第90页,表1,1931年河南每农户平均有耕地22.32亩。
    7 土地委员会编:《全国土地调查报告纲要》,南京,1937年,第22页,表11。
    8 冯和法编:《河南省·南阳》,《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上海:华世出版社,1935版,第200页。
    1[清]张履祥:《补农书》卷下。
    2[清]陆耀:《切问斋文钞》,卷15,卷17。
    3[清]尹会一:《敬陈农桑四务疏》,《清经世文编》卷36。
    4[清]朱锦云:《豫乘识小录》卷上。
    1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80页。
    2[清]陆耀:《切问斋文钞》卷15。
    1[清]靳輔《生财裕饷第一疏》,《清经世文编》卷56《理财部·富国》。
    2[清]任启运《清芬楼遗稿》卷1《经筐讲义》,嘉庆二十三年(1818)刻本。
    3[清]洪亮吉《意言》,《生计篇》第7,四部丛刊本。
    4[清]强汝询《求益斋文集》卷4.《农家类序》,示益斋全集本。
    5 乾隆《原武县志》卷4《赋税》,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6[清]包世臣:《安吴四种》卷26,《齐民四术》卷2。
    7[清]包世臣:《安吴四种》,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正编第31辑294册,文海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8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第80页。
    9 《南阳地区志》卷30《粮油·农村统销粮 人食粮 饲料统计表》,第563页
    10[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卷施阁文甲集》,卷1《意言生计篇》,(《四部丛刊》)。
    11 王达:《试评‘中国度量衡史'中周秦汉度量衡亩制之考证》,《农史研究集刊》,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12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1 《南阳县志》卷8《栽培》第205-206页,通以民国时期小麦下种4-5公斤/亩为参照指标。
    2 《南阳地区志》卷30《粮油·征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50页。
    1 光绪《南阳县志》卷5《田赋》。
    《明实录》,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版.
    《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版.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嘉庆朝)》,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 第65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
    [明]陈子龙 等编:《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版.
    [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景印本,1984年版.
    [明]申时行 等编:《大明会典》,万历15年(1587)刻本,影印本,台北:新文丰出版社,1976年版。
    [明]孙承泽 撰编:《春明梦余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光绪间刊本影印,1990年版。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景印本,1995年版。
    [明]宋端仪:《立斋闲录》卷1,明抄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景印本,1995年版。
    [明]朱国祯 辑:《涌幢小品》,明天启二年(1622)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景印本,1995年版。
    [明]张萱:《西园闻见录》,明代传记丛刊,综录类30,景印本,台北:明文书局,1991版。
    万历《四川总志》,万历四十七年(1619)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景印本,1995年版。
    [清]顾炎武:《日知录》,国学基本丛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清]顾炎武 撰 黄汝成 集释:《日知录集释》,台北:世界书局,1984年版。
    [清]顾炎武:《日知录之余》卷4《种树》,《续修四库全书·子部》,影印清宣统二年吴中刻本。
    [清]朱云锦:《豫乘识小录》,嘉庆二十二年(1871)刻本,同治癸酉(1873)重刻本,文耀斋刊。
    [清]王庆云,《石渠余纪》,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景印本,1985年版.
    [清]贺长龄 等编:《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年版.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光绪19年(1893)文昌会馆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景印本。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续修四库全书》,景印本.
    汪介人:《中州杂俎》,《中国风土志丛刊》(18),影印本,扬州:广陵书社,2003年版。
    陈翰笙:《亩的差异》,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集刊,第一号,上海:1929年版。
    严中平 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一种),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李文治 编:《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一辑,1840-1911,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彭雨新 编:《清代土地开垦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
    彭雨新 编:《清代土地开垦史料汇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冯和法 编:《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上)》,上海:华世出版社,1935版。
    内政部 编:《内政调查统计表·河南省》,1934年第10期。
    内政部主计处 编:《统计月报》(农业专号),1932年第1、2合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清史资料》,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编:《河南省农村调查》,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冯紫岗 刘端生:《南阳农村社会调查报告》,上海:黎明书局,1934年版。
    河南省统计局 等编印:《民国时期河南统计资料》(上、下),内部资料。
    河南省统计局 编印:《1953年河南省统计资料汇编》(下),内部资料,1955年。
    萧铮 编:《中国地政研究所丛刊》之《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河南部分),美国中文资料中心 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印行,1977年版。
    郑世璇:《泛水田赋研究》,第13册。
    帖毓岐:《河南省田赋概况》,第20册。
    赵晋三:《河南土地整理问题》,第26册。
    马秉详:《开封郑州两市办理土地登记之研究》,第28册。
    周锡桢:《河南碱地利用之研究》,第49册.
    孟光宇:《洛阳陕州之租佃制度》,第65册。
    刘茂增:《河南农业金融与地权异动之关系》,第88册。
    马秉详:《郑州实习调查日记》.第174册。
    郑世璇:《河南汜水实习调查日记》,第174册.
    孟光宇:《洛阳实习调查日记》,第175册.
    周锡桢:《开封盐务实习调查日记》,第176册。
    帖毓岐,赵晋三;《河南财政厅民政厅及其它机关实习总报告》,第177册。
    赵晋三,帖毓岐:《河南省试办土地清丈办事处实习报告》,第177册。
    施沛生 鲍荫轩 等合编:《中国民事习惯大全》,景印本,上海书店,2002年版。
    前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 编;《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点教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关吉玉 刘国明 编:《民国政府田赋实况》,上海:正中书局,1944年版。
    佚名 编:《田赋案牍汇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4辑,文海出版社。
    《五年来河南政治总报告》(1931-1935),文海出版社。
    河南省政府秘书处:《河南省政府年刊》(1933)。
    《河南省政府五年来施政统计》(1932),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
    [美]卜凯(John Lossing Buck)主编:《中国土地利用》,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景印本。
    [美]卜凯 主编:《中国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美]卜凯 著 张履鸾 译:《中国农家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
    [美]黄仁宇 著 阿风 译:《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美]珀金斯 著 宋海文 译:《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美]何炳棣:《中国古今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美]何炳棣 著 葛剑雄 译:《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三联书店,2000年版。
    [美]赵冈:《农业经济史论集:产权、人口与农业生产》,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版。
    [美]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北京: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美]赵冈 刘永成 吴慧 等:《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版。
    [美]赵冈 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3年再版。
    [日]长野 郎 著 强我 译:《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清]B.C.热库林 著 韩光辉译:《历史地理学:对象和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一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
    [清]唐顺之:《荆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景印本,上海书店,1989年版。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上海: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版。
    瞿宣颖:《方志考稿甲集》,《民国丛书》第二编(81),影印本,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朱士嘉 编:《中国地方志综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谭其骧:《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王毅:《皇家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研究》,上海:上海书店,2005年版。
    陈锋:《陈锋自选集》,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青 主编:《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梁方仲:《梁方仲经济史论文集补编》,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 田地 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梁方仲 着 刘志伟 编:《梁方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正祥:《中国方志的地理学价值》,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5年版。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张研:《清代经济简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
    唐启宇:《中国作物栽培史稿》,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年版。
    赵德馨 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游修龄:《农史研究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
    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杨宽:《中国历代尺度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重版。
    吴承洛 著 程理浚 修订:《中国度量衡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重版。
    卢嘉锡 总主编 丘光明 等着:《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1949年第8卷第1期。
    万国鼎:《亩法一瞥》,《中农月刊》,六卷九期(1945年4月)。
    郭松义:《清代田土计量种种》,《清史研究通讯》,1983年第4期。
    彭泽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计量问题》,《历史研究》,1985年第4期。
    潘喆 唐世儒:《获鹿县编审册研究》,《清史研究集》第3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陈锋:《清代亩额初探》,《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上海图书馆编:《上海图书馆地方志目录》(1979)。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金恩辉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印行,1996年版。
    康熙二十四年《河南通志》,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雍正《河南通志》,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库全书》抄本。
    乾隆《续河南通志》,《续四库全书》影印本。
    民国《河南新志》,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1990年重印本.
    乾隆《郑州志》,乾隆十三年(1748)年刻本.
    民国《郑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重印本.
    民国《续荥阳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河南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民国《汜水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上海世界书局铅印本.
    民国《河阴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石刻本。
    嘉庆《密县志》,嘉庆二十二年(1817)刻本。
    民国《密县志》,民国三年(1924)铅印本.
    乾隆《中牟县志》,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景印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同治《中牟县志》,同治九年(1870)刻本.
    民国《中牟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石印本。
    顺治《新郑县志》,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景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康熙《新郑县志》,康熙三十二年(1694)刻本,景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乾隆《新郑县志》,乾隆四十一年(1776)刻本。
    嘉靖《登封新志》,嘉靖八年(1529)刻本,明代孤本方志善本丛刊,景印本。线装书局,2003年版.
    康熙《登封县志》,康熙二十五年(1696)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 地理类 第214册.
    乾隆《登封县志》,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嘉靖《巩县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刻本,天一阁明代方志 续编
    乾隆十年《巩县志》,乾隆十年(1745)刻本.
    乾隆五十四年《巩县志》,乾隆五十四年(1789),民国十二年(1923)河南商务印刷所铅印本.
    民国《巩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泾川图书馆刻本.
    万历《开封府志》,万历十三年(1585)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76-214册.
    康熙《开封府志》,同治二年(1863)补刻本.
    顺治《祥符县志》,顺治十八年(1661)刻本,景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乾隆《祥符县志》,乾隆四年(1739)刻本.
    光绪《祥符县志》,光绪三十四年(1898)刻本。
    民国《开封县志草略》,民国三十年(1941)开封马集文斋铅印本。
    康熙《陈留县志》,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嘉靖《尉氏县志》.嘉靖二十七年(1948)刻本,1963年上海古籍书店《明代天一阁方志》影印本.
    道光《尉氏县志》,道光十一年(1931)刻本.
    乾隆《洧川县志》,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景印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嘉庆《洧川县志》,嘉庆二十三年(1918)刻本。
    嘉靖《兰阳县志》,嘉靖二十五年(1546)刻本,196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天一阁方志选刊》。
    康熙《兰阳县志》,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民国《兰封县志合编本》,二十四年(1935)铅印,仪封县志办整理本。
    乾隆《兰阳县续志》,乾隆九年(1744)刻本,民国24年(1935)铅印本。
    嘉靖《仪封县志》,《天一阁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65年。
    乾隆《仪封县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景印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民国《续修仪封县志》,《兰考旧志汇编》,1983年排印版。
    康熙《考城县志》,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
    民国《考城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民国《考城县志》,民国三十年(1941)铅印本。
    嘉靖《通许县志》,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
    乾隆《通许县志》,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本。
    民国《通许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乾隆《杞县志》,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康熙《河南府志》,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本.
    雍正《河南府续志》,雍正六年(1728)刻本。
    乾隆《河南府志》,同治六年(1867)补刻本.
    乾隆《重修洛阳县志》,乾隆十年(1745)刻本。
    嘉庆《洛阳县志》,嘉庆十八年(1813)刻本。
    弘治《偃师县志》,弘治十七年(1504)抄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1962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
    乾隆《偃师县志》,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民国《偃师县风土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康熙《孟津县志》,康熙四十八年(1709)增刻顺治16年(1659)刻本。
    嘉庆《孟津县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
    乾隆《新安县志》,民国三年(1914)石印本。
    民国《新安县志》,民国二十八年(1939)石印本。
    光绪《宜阳县志》,光绪七年(1881)刻本。
    民国《宜阳县志》,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乾隆《嵩县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刻本。
    乾隆《重修伊阳县志》,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景印本。
    道光《重修伊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题名改为《洛宁县志》。
    民国《洛宁县志》,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正德《汝州志》,正德元年(1506)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万历《汝州志》,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选》。
    道光《汝州全志》,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
    同治《叶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道光《宝丰县志》,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
    嘉靖《鲁山县志》,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嘉庆《鲁山县志》,嘉庆元年(1796)刻本。
    咸丰《郏县志》,咸丰九年(1895)刻本,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同治《续郏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嘉靖《襄城县志》,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乾隆《襄城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万历《卫辉府志》,万历三十一年(1603)刻本,景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乾隆《卫辉府志》,乾隆五十三年(1788)刻本。
    乾隆《汲县志》,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嘉靖《辉县志》,嘉靖七年(1528)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道光《辉县志》,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正德《新乡县志》,正德元年(1506)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乾隆《新乡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民国《新乡县续志》,民国十二年(1923)刻本。
    乾隆《获嘉县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民国《获嘉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顺治《封丘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刻本。
    民国《封丘县续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开封新豫印刷所铅印本。
    乾隆《原武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嘉靖《阳武县志》,嘉靖五年(1526)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康熙《阳武县志》,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景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乾隆《阳武县志》,乾隆十年(1745)刻本.
    民国《阳武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乾隆《新修怀庆府志》,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道光《河内县志》,道光五年(1825)刻本。
    乾隆《济源县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
    道光《修武县志》,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民国《修武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顺治《温县志》,顺治十五年(1658)刻本,景印本,《清代孤本方志选》,线装书局,2001年版。
    乾隆《温县志》,乾隆二十四年(1795)刻本。
    民国《温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抄本,1986年校订排印本。
    道光《武陟县志》,道光九年(1829)刻本.
    民国《续武陟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刻本。
    乾隆《孟县志》,乾隆五十年(1790)刻本。
    民国《孟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刊本。
    嘉靖《彰德府志》,嘉靖元年(1522)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顺治《彰德府志》,顺治十六年(1659)刊本,《清代孤本方志选》第2辑。
    乾隆《彰德府志》,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嘉庆《安阳县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刊本。
    民国《续安阳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北平文岚簃古宋印书局铅印本。
    乾隆《林县志》,乾隆十七年(1752)刻本。
    民国《林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
    崇祯《汤阴县志》,崇祯十年(1637),刻本,《明代孤本方志选》。
    乾隆《汤阴县志》,乾隆三年(1738)刻本,
    同治《滑县志》,同治六年(1967)刻本。
    民国《重修滑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嘉靖《内黄县志》,嘉靖十六年(1937)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光绪《内黄县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嘉靖《武安县志》,嘉靖二十六年(1547)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天启《武安县志》,明代孤本方志选.
    嘉靖《涉县志》,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顾治《淇县志》,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
    嘉庆《浚县志》,嘉庆七年(1802)刻本.
    光绪《续浚县志》,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本.
    乾隆《重修直隶陕州志》.乾隆二十一年(1756)修订刻本。
    民田《陕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开封铅印本。
    光绪《重修宝丰县志》,光绪二年(1876)刻本。
    民田《宝丰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民田《新修阅乡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乾隆《渑池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整理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版.
    嘉庆《渑池县志》,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
    光绪《重修卢氏县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嘉靖《许州志》,嘉靖二十年(1541)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道光《许州志》,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
    民国《许昌县志》,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道光《禹州志》,道光十五年(1855)刻本.
    民国《禹县志》,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印本。
    乾隆《长葛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民国《长葛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嘉靖《鄢陵县志》,嘉靖十六年(1537)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康熙《鄢署杂抄》,康熙五十八年(1719)刻本。
    道光《鄢陵县志》,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
    民田《鄢陵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刻本.
    道光《舞阳县志》,道光十五年(1835)刻本.
    民国《重修临颗县志》,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嘉靖《郾城县志》,嘉靖三十三年(1554)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崇祯《郾城县志》,崇祯十年(1637),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1992年。
    乾隆《郾城县志》,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民国《郾城县记》,民国二十三年(1944)刊印。
    嘉靖《归德志》,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乾隆《归德府志》,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康熙《商丘县志》,光绪十一年(1885)刻本.
    嘉靖《永城县志》,嘉靖二十三年(154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光绪《永城县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光绪《虞城县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本。
    康熙《宁陵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重刊本。
    宣统《宁陵县志》,宣统三年(1911)刊本.
    光绪《续睢州志》,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嘉靖《夏邑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刊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康熙《夏邑县志》,康熙三十六年(1681)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景印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民国《夏邑县志》,民国九年(1920)石印本.
    乾隆《陈州府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民国五年《淮阳县志》,民国五年(1916)刻本。
    民国二十三年《淮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乾隆《商水县志》.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乾隆48年(1783)增刻本。
    民国《商水县志》,民国七年(1918)刻本.
    民国《西华县续志》,民国二十七年(1938)铅印本。
    嘉靖《太康县志》,嘉靖三年(1524),《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乾隆《太康县志》,乾隆二十六年(1761)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民国《太康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康熙《鹿邑县志》,康熙三十一年(1692)刻本,景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乾隆《鹿邑县志》,乾隆十八年(1753)刻本.
    乾隆《扶沟县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光绪《扶沟县志》,光绪十九年(1893)刻本。
    宣统《项城县志》,民国三年(1914)刻本.
    嘉靖《沈丘县志》,嘉靖九年(1530)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乾隆《沈丘县志》,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故宫珍本丛刊》,景印本,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嘉庆《汝宁府志》,嘉庆元年(1796)刻本。
    顺治《汝阳县志》,顺治17年(1660)刻本,景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康熙《汝阳县志》,康熙29年(1690)刊本。
    民国《汝南县志》.民国27年(1938)石印本。
    嘉靖《确山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民国《确山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刊本。
    乾隆《遂平县志》,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康熙《西平县志》,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
    民国《西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嘉靖《真阳县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 续》,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
    嘉庆《正阳县志》,嘉庆元年(1796)刻本。
    民国《重修正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康熙《上蔡县志》,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道光《泌阳县志》,道光四年刻本(1824)刻本。
    乾隆《新蔡县志》,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
    嘉靖《南阳府志》,南阳地区史志编纂委员会校注铅印本,1984年整理本。
    嘉庆《南阳府志》,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光绪《南阳县志》,光绪三十年(1904)刻本。
    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光绪三十年(1904)石印本。
    嘉靖《邓州志》,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顺治《邓州志》,顺治十八(1661)刻本,景印本,《稀见中国地方志丛刊》,中国书店,1992年版。
    乾隆《邓州志》,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光绪《镇平县志》,光绪二年(1876)刻本。
    乾隆《裕州志》,乾隆五年(1740)增刻本。
    乾隆《新野县志》,乾隆十九年(1754)刻本。
    康熙《内乡县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刻本。
    康熙《内乡县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刻本。
    咸丰《淅川厅志》,咸丰十一年(1861)刻本。
    乾隆《唐县志》,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乾隆《南召县志》,民国二十八年(1939)铅印本。
    乾隆《信阳州志》,民国十四年(1925)铅印本。
    民国《重修信阳县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万历《罗山县志》,万历十一年(1583)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康熙《罗山县志》,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乾隆《罗山县志》,乾隆十一年(1746)刻本。
    嘉靖《光山县志》,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景印本,上海古籍,1962年版。
    民国《光山县志约稿》,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嘉靖《商城县志》,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景印本,上海古籍,1962年版。
    嘉庆《商城县志》,嘉庆八年(1803)刻本。
    嘉靖《固始县志》,嘉靖三十一年(155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景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
    顺治《固始县志》,顺治十六年(1659)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乾隆《重修固始县志》,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嘉庆《息县志》,嘉庆四年(1799)刻本。
    顺治《光州志》,顺治十七年(1660)刻本,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光绪《光州志》,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