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北宋书信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文献范围是北宋私人之间往来的书信,不包括国书、奏书以及公牍文字。全文共九章,此外还有前言和附录。前言部分是对研究现状的概述以及研究思路的说明,附录部分为北宋书信辑佚。
     第一章是对历史上存在过的书、上书、简、札、帖、奏记、笺、启、状、刳子等各体书信的历史源流进行清理,以便弄清楚宋代、特别是北宋书信在整个书信历史发展中的情况。这些书信体裁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但名称不同,措辞、格式有别,甚至还有用骈、用散的讲究,所有这些均取决于书信对象尊卑贵贱的差异。一般地说,上之尊贵者可用上书、奏记、笺、启、状、劄子,亲朋故旧间多用书、简、札、帖。奏记唐以后罕用,笺宋以后只用于太子、皇后、诸王,状主要盛行于唐、宋,劄子只用于宋、元。简、札、帖、劄子均为书之短者,可概言之尺牍,与上书、奏记、笺同属书类;启、状用法相似,主要为官场应酬之文,或为特定场合的应用文,可概言之启:是古代纷纭多样的书体,可总言之为“书启”。
     第二章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根据《全宋文》统计北宋存世书信的数量,二是确定现存北宋各体书信的研究价值,三是探讨《全宋文》在北宋书信辑佚方面的成果和不足。现存北宋各体书信超过10000件,其中书、简、札、帖类书信的数量约为启、状类书信的2倍。启、状类书信形式上的意义往往要大于内容,通过这些书信很难窥见作者内心真实的世界,但可以据之探索作者的生平仕履、朋友交游,探讨其时的官场风习、社会生活等。书、简、札、帖类书信虽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日常应酬,但更多地体现了书信“畅所欲言”的本质特征。由于作者与不同的收信者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不同,以及当时压抑的政治环境,对于此类书信,仍然需要与其他书信和材料进行对比鉴别,才能确定作者的真实意图。北宋书信的辑佚工作,《全宋文》做得尚不够彻底。
     第三章主要考察北宋书信在宋代的结集情况。宋代北宋书信的结集分为两种。一种是启、状类书信的结集,主要是给士人提供学习官场应酬之文写作的范本,多以“刀笔”为名。此类书信的结集共有11种,其中别集9种、总集2种,已经全部失传。另一种则是尺牍类书信的结集,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子弟编辑先辈、老师的书札以备保存,二是出于对一些作家所作尺牍的喜爱,汇集成书以广其传。属于前者的有谢逸《溪堂师友尺牍》、杨亿《銮坡遗札》、宋绶《常山遗札》、毛滂《书简》以及范仲淹《范文正尺牍》等,属于后者的则主要为苏轼、黄庭坚二人的尺牍结集。但宋代成书的书信集,除少数几种外,多已散佚不存。苏轼、黄庭坚的尺牍自宋代开始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至于苏黄尺牍成了宋代书信创作的代名词。
     第四章主要概述宋代及其以前的书仪类著作。“书仪”这个概念,从本来的意义上说,是写信的程式和范本,供人模仿和套用。书仪中原本是没有典礼仪注部分的,大概到了中唐时期,由于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统治者才把这部分内容纳入普及范围极广的书仪之中。书仪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月仪。月仪专叙节候景致和朋友之情,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人际交往需求,所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综合性的书仪。中唐以后,综合性书仪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终于在南宋以后发展成家庭日用百科全书。宋代文人坐大,所以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用于应付公务和官场应酬的表状笺启类书仪愈发发达。北宋末出现的《书叙指南》,表明书仪向更加细化的方向发展。
     第五章研究北宋的书信规范。北宋的书信规范是在晚唐五代书仪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而形成的。考察北宋的书信规范,当主要以司马光《书仪》卷一为主。据此,我们可以了解北宋时期使用的书信种类,它们各自的使用对象和场合,以及北宋书信格式的承袭新变等。由于司马光在创作《书仪》时有所取舍,对书信格式的描述又比较简略,所以为了全面考察北宋的书信规范,还需要借助其他的相关著作。三幅启是北宋官场上广泛使用的一种书信,第一幅为普通的启事,后二幅则是格式固定、用语划一的应酬之文。在尺牍的写作中,北宋时九段式书写法已经完全成熟。
     第六章是以家书为基本材料的个案研究。从私密性来说,家书的价值较之朋友间的通信意义更大。不过,由于宋人并不把书信写作看成是一种文学创作,加之北宋党争酷烈,文祸横行,私牍亦成为倾轧他人的工具,所以较之一般书信私密性更强的北宋家书保存下来的数量并不多。由于通信的双方具有血缘或婚姻关系,写信者在家书中更容易坦露心扉,做到直言无隐。欧阳修性格耿直、好辩,喜欢揭人隐私,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在“濮议之争”中他虽然不是执政派的领袖,却成为台谏派的主要打击目标,并随之被仇敌污蔑与长媳有私情,很不光彩地走下了政治舞台。不过欧阳修原本就不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官僚,他深知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官场,加上身体早衰多病,早就有退隐江湖的打算。治平四年,欧阳修罢参知政事,出知毫州。在刚刚到任的一个月内,他连续给在京的儿子写了三封信。从中可以看出,他把此次出知毫州当作致仕的前奏,决心一年后致仕归颍,所以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心家庭事务和家人平安上;同时,“长媳案”的打击实在太大,他深知自己的敌人众多,担心对方继续生事加害于己,所以不得不关注京师的时局动态。
     第七章是以普通书信为基本材料的个案研究。嘉祐元年,欧阳修向朝廷荐举苏洵,称他“守道安贫,不营仕进”。考察苏洵写给吴照邻、张方平、王拱辰、欧阳修、韩琦、富弼、文彦博、田况、梅尧臣、雷简夫等人的书信,我们发现事实完全相反。苏洵因两举进士、一应制举下第,彻底丧失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信心,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入仕的打算,而是希望通过荐举步入仕途。苏洵对于自身的才能极为自负,但在求官的过程中,他始终表现出自负与自卑的矛盾心态。为了求得一官,苏洵有时候甚至不讲原则。我们发现,苏洵与欧阳修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那么密切。
     第八章也是以普通书信为基本材料的个案研究。欧阳修与梅尧臣的交往历来为人称道。他们的友谊奠基于西京洛阳时的诗酒交游,此后克服了激烈政治斗争的冲击、彼此身份地位的悬殊以及性格的差异,建立了手足般的情谊。由于二人聚少离多,诗歌唱和与书信往来成为维系二人感情的纽带。《欧阳修全集》中保存有46件写给梅尧臣的书简,通过考察这些不同时期写就的私人书信,我们发现,欧、梅二人友谊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随着二人政治地位差距的拉大,梅尧臣的不平之气越来越大,以致于对欧阳修的汲引不力产生不满。好在二人志趣相投,欧阳修又比较大气,对于老友的怨气颇能理解,最终成就了一段佳话。由于二人关系密切,这些书简对于当事人各个时期的真实心态均有所表现,从而为我们了解当时一些人事上的微妙关系提供了一个观察的窗口。
     第九章是苏轼、黄庭坚尺牍创作的比较研究。苏黄尺牍历来并称,然二者的风格实不相同。东坡尺牍的最大特点是率真自然,不假雕饰,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无法而法,无为而为。山谷尺牍则浅斟低唱,淡而有味,多了一点“作文”的痕迹。产生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二人的人生际遇和思想、性格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苏轼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怀有经世济民、致君尧舜的抱负,同时又具有道家的超越精神,他的人生大起大落,经历十分丰富。黄庭坚的人生经历没有苏轼那么精彩,他注重的是儒家的内在修养功夫,强调“养心探道”、“养心治性”、“正心诚意”,同时他自幼就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形成沉静内敛的性格。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personal letters in Song Dynasty, which doesn't include those letters to the emperor from the minister and official documents. We divide the thesis into nine chapters. In foreword, we introduce the relative previous study and our research aim, thought and something else. In appendix, we list the letters in North Song. In chapter 1, we comb the historical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kinds of letters,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 Song among the entire history of letters. Chapter 2 includes three parts, one is amount statistics, one is to confirm the value of those extent letters, third is to probe into the condition of collecting into published books. The kind of books can classify into two categories. One is to provide the official model of letters with the literati, the other is the collections of ordinary letters. Chapter 4 tells us the guideline of writing letters. Chapter 5 is to study the rules of the letters in North Song. According to three family letters from Ou Yangxiu欧阳修, we try to study the mood when he was the charge of Bo county亳州. In chapter 7, we probe into the thought of Su Xun苏洵when he asked for officer, and in chapter 8, we study the contact between Ou Yangxiu and Mei Yaochen梅尧臣. In the last chapter, we compare the letters of Su Shi苏轼and Huang Tingjian黄庭坚.
引文
1 曾枣庄:《三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第192-205页。
    1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苏轼研究》第二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第319-331页。
    1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编:《中国苏轼研究》第三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第51-58页。
    1 曹宝麟:《抱瓮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卷首白谦慎《乾嘉传统和曹宝麟的书学研究》。
    2 载《中国书法》2006年第12期。又收入氏著《名帖考(卷上)》,名《〈宝晋斋法帖〉中米芾致永仲五札帖文考订刍议》,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
    1 http://www.npm.gov.tw/dm/album/introduction/introduction/main_21.htm。
    1 袁津琥:《〈信、书信小考〉商兑--也谈“信”的“书札”义之起源时代》,《绵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59页。
    2 参见蒋竹荪主编《书信用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1-20页。
    3 〔清〕刘熙载:《艺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7页。
    4 〔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56页。
    5 〔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 128页。
    1 吴曾祺:《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18页。
    2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14页。
    3 〔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续修四库全书》第190册第116页。
    4 《文心雕龙注》,第455页。
    5 〔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41页。
    6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8页。
    7 转引自郑颐寿主编《辞章学辞典》,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409页。
    8 《文心雕龙注》,第456页。
    9 《文心雕龙注》,第456页。
    1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210页。
    2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3、19页。
    3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76页。
    4 《文体明辨序说》,第128页。
    5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05册第396页。
    6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9页。
    7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229页。
    1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9页。
    2 郑逸梅:《尺牍丛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页。
    3 转引自《辞章学辞典》,第441页。
    4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9页。
    5 〔明〕陈懋仁:《续文章缘起》,《丛书集成新编》第80册第266页。
    6 〔梁〕任昉撰,(明)陈懋仁注:《文章缘起》,《丛书集成新编》第80册第6页。
    7 黄晖:《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81页。
    8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330页。
    9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8页。
    1 〔汉〕蔡邕:《独断》,《四部丛刊》三编本。
    2 跃进:《〈独断〉与秦汉文体研究》,《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第15-16页。
    3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9-20页。
    4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5036页。
    5 〔唐〕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东观奏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3页《东观奏记序》。
    6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168页。
    1 原来认为,《古文苑》成书于唐代,其依据主要是二十一卷本的两篇序。作于淳熙六年(1179)六月的韩元吉序称:“世传孙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唐人所藏古文章一编,莫知谁氏录也。皆史传所不载,《文选》所未取,而间见于诸集及乐府,好事者因以‘古文苑'目之。”作于绍定五年(1232)七月的章樵序称:“《古人苑》者,唐人所编史传所不载、《文选》所不录之文也。”(以上二序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所收常熟瞿氏藏宋本《古文苑》卷首)清人始对《古文苑》的成书年代提出质疑,以为宋人所辑依托唐人之书。顾广圻《与孙渊如论九卷本〈古文苑〉书》云:“此书乃宋人所录,其时隋以前集罕存,凡不全各篇,采诸唐人类书,固其宜矣。”(胡玉缙撰,王欣夫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第1577页)钱熙祚刻《守山阁丛书》,作《古文苑校勘记》一卷,亦认为是书为宋人所辑。
    2 《文体明辨序说》,第129页。
    3 《文心雕龙注》,第478页。
    4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07页。
    5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20页。
    1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952页。
    2 《旧唐书》,第1817页。
    3 《历代诗话》,第476页。
    4 《文体明辨序说》,第123页。
    1 《文心雕龙注》,第457页。
    2 此篇也是作于曹丕为太子时,笺题不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典略》曰:钦字休伯,以文才机辩,少得名于汝、颍。钦既长于书记,又善为诗赋。其所与太子书,记喉转意,率皆巧丽。为丞相主簿。建安二十三年卒。”(〔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603页)这里的“与太子书”云云,即是指《与魏文帝书》。
    3 《三国志》,第927页。
    4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6页。
    5 《文心雕龙注》,第423-424页。
    6 《文心雕龙注》,第435页。
    7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第71-74页。
    1 〔南朝梁〕刘勰著,詹镆义证:《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851页。
    2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6页。
    3 《旧唐书》,第1909页。
    4 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165页。
    5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又名《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现存版本有100卷、110卷、126卷、150卷之别。参见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83-194页。本文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统计。
    1 〔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37页。
    2 〔清〕孙梅:《四六丛话》,上海,藜青阁,1922年,第28页。
    3 《历代诗话》,第476页。
    4 《文心雕龙注》,第459页。
    1 转引自《辞章学辞典》,第646页。
    2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17页。
    3 《文章缘起》,第260页。
    4 《文心雕龙注》,第457页。
    5 《文体明辨序说》,第123-124页。
    1 《历代诗话》,第476页。
    2 〔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王荆公文集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第1491页。
    3 〔唐〕韩愈著,阎琦校注:《韩昌黎文集注释(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355页。
    4 《文体明辨序说》,第124页。
    5 《文体明辨序说》,第129页。
    6 《文心雕龙注》,第422、425页。
    1 《文体明辨序说》,第124页。
    2 《文心雕龙注》,第457页。
    3 《后汉书》,第1155页。
    4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996页。
    5 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169-171页。
    6 《文体明辨序说》,第129页。
    7 《文体明辨序说》,第128-129页。
    8 〔元〕刘应李:《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续修四库全书》第1219册第404、405页。
    1 《老学庵笔记》,第37页。
    2 《历代诗话》,第476页。
    3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20页。
    4 吴丽娱:《唐礼摭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284-287页。
    1 《文心雕龙注》,第379页。
    2 《历代诗话》,第476页。
    3 《文心雕龙义证》,第786页。
    4 余(?)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41页。
    5 《文体明辨序说》,第127页。
    6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20-21页。
    7 关于《文选》的编辑到底是受《文心雕龙》影响,还是受《文章缘起》影响,学界有过争论。参见傅刚《〈昭明文选〉研究》下编第三章第二节《〈文选〉与〈诗品〉、〈文心雕龙〉及〈文章缘起〉的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 《汉书》,第1967、1971页。
    2 《涵芬楼文谈》附录《文体刍言》,第21页。
    3 参见童昭彦《古代文书“揭帖”考》一文,载《浙江档案》1999年第11期。
    4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周礼注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39-1140页。
    1 曾枣庄指出:“书、简、帖多用散体,形式和内容都更为灵活,能见作者真性情。启多用四六文,形式较板滞,多为应酬文字。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就内容看,启也有论政、论军、论科举的大作,如苏轼《谢制科启》、任尽言《贺汤鹏举除侍御史启》、岳珂《与吴畏斋(猎)启》、楼钥《谢省闱主文启》等。”(曾枣庄:《论宋启》,《文学遗产》2007年第1期,第47页)像曾先生所举的例子,总的来说是少数,而且这些启仍然是出于应酬的需要而作。
    2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67页。按,《仕途必用集》,《郡斋读书志》卷二○著录为21卷,题祝熙载编,《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著录为10卷,云:“吴郡祝熙载序云陈君材夫所编。皆未详何人。录景德以来人表、笺、杂文,亦有熙载所撰者,题为祝著作,当是未改官制前人也。”(〔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446页)《宋史·艺文志八》也著录“陈材夫《仕途必用集》十卷”,则此书当为陈材夫所编,晁公武误记。
    3 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3页。
    1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07-1008页。按,“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问候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原点作“下吏以私自达于其属长而有所问候请谢者,则曰笺记、书启”,我们认为笺、记、书、启为四种不同的文体。
    1 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75页《与王子飞》。按,王云(?-1126)字子飞,《东都事略》卷一○九、《宋史》卷三五七有传。《山谷老人刀笔》卷一一收录《答王云子飞》17首,按写作时间不同分别编号排在一起。与引文书信排在一处的共有4首,第三首提到王云之父盛暑时“忽被旨罢泸州”,据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王献可罢泸州之职在元符二年(1099)五月,则是书当作于元符二年五月前后。
    2 李一飞:《杨亿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3页。
    1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29页。
    2 〔宋〕李涛:《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71页。
    3 〔宋〕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三○《乾道壬辰进士赐第谢太上皇帝表》,《四部丛刊》初编本。
    4 《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39页《幕职官置俸户诏》。
    5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533、535、537页。按,对于宋代官员的俸禄高低问题,存在着“过优”与“鲜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据张全明研究,“两宋时期,从总体来看,其官员的俸禄水平大致处于中国历朝的中上等水平。不同时期官员的俸禄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不论是哪一时期,绝大多数依靠俸禄为生的官员在整个社会中,都是处于相对富裕地位的阶层”。(张全明:《也论宋代官员的俸禄》,《历史研究》,1997年第2期,第155页)
    6 关于宋太祖立誓约一事的真伪,争论至今尚无定论。目前学界普遍的看法是,宋代存在或事实上存在着一个不杀士大夫或不轻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最近,有学者提出,不杀或不轻杀士大夫事实的出现,并不是皇帝主动给予士大夫优待的结果,而是士大夫阶层通过与皇权不断斗争,最终为自己争得的一项利益,因此它是一条伪家法。参见李峰《论北宋“不杀士大夫”》一文,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12期。
    1 〔清〕王夫之著,舒士彦点校:《宋论》,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7页。
    2 《续资治通鉴长编》,第5370页。按,关于宋代的政治架构问题,参见张其凡《“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试析--北宋政治架构探微》一文,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3 诸葛忆兵:《宋代宰辅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4 参见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绪篇《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 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22页。
    6 沈松勤:《北宋文人与党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15页。
    7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63页《思堂记》。
    1 《苏轼文集》,第912页《杭州召还乞郡状》。
    2 〔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一《苏轼以吟诗下吏》,《丛书集成新编》第86册第634页。
    3 《苏轼文集》,第912页《杭州召还乞郡状》。
    4 〔宋〕周紫芝:《诗谳》,《丛书集成新编》第27册第290页。
    5 《历代诗话》,第668页。
    6 〔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58页。
    7 〔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苏轼诗集合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76页《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8 《苏轼文集》,第1432页《答李端叔书》。
    9 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67页《临江仙·夜归临皋》。
    10 《苏轼文集》,第1713页《与上官彝》三。
    11 《苏轼文集》,第2455页《与钦之》。
    12 孔凡礼:《苏轼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519页。
    1 《苏轼文集》,第1428页《答陈师仲主簿书》。
    2 《苏轼年谱》,第590页。
    3 《苏轼文集》,第1478页《与滕达道》八。
    4 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3页。
    5 《苏轼文集》,第1602页《与程正辅》三十。
    6 《苏轼文集》,第1597页《与程正辅》二十一。
    1 《苏轼文集》,第1846页《黄州与人》二。
    2 《苏轼文集》,第1380页《黄州上文潞公书》。
    3 《苏轼文集》,第1581页《答李方叔》十七。
    4 徐培均:《秦少游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56、579页。
    5 《黄庭坚全集》,第474页《答洪驹父书》。按,此件尺牍,郑永晓考证作于绍圣四年(1097)(《黄庭坚年谱新编》,第291页),顾易生等先生系于崇宁二年(1103),但未说明依据。
    6 顾易生、蒋凡、刘明今:《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00页。
    1 刘琳:《从〈全宋文〉的“全”看其学术价值》,《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6页。
    2 仲威:《〈绍兴米帖〉卷九》,《中国法帖全集》,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卷首第28页。
    3 关于《凤墅帖》在辑佚方面的价值,可参看金程宇《〈凤墅帖〉与宋代文学辑佚》一文,载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第九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
    1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089页。
    2 〔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4945页。
    3 《唐礼摭遗》,第89页。
    4 《唐礼摭遗》,第91页。
    1 《宋史》卷二○九《艺文志八》著录有《重编类启》10卷,《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卷一总集类著录有《类启》10卷,不知是否为同一书。
    1 《直斋书录解题》,第491页。
    2 《直斋书录解题》,第491页。
    3 〔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1794-1795页。
    4 《曲洧旧闻》,第215页。按,此则资料亦见于徐度《南窗纪谈》。
    1 除了《刀笔集》以外,《宋史》卷二○九《艺文志八》还著录有李祺《天圣赋苑》18卷,此外关于李祺的生平仕履则只字未提。查嘉靖《延平府志》卷七,知其庆历间曾任南剑州知州事。
    2 此书作者或为窦仪(914-966)。据《宋史》卷二六三《窦仪传》记载,“窦仪字可象。蓟州渔阳人”,“十五能属文,晋天福中举进士。侍卫军帅景延广领夔州节度,表为记室。延广后历滑、陕、孟、郓四镇,仪并为从事”(〔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9092页),在后周和宋初,窦仪两任翰林学士,入宋后官至礼部尚书。
    3 《历代诗话》,第270页。
    1 〔宋〕范镇:《宋景文公祁神道碑》,见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40册第295页。
    2 〔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东轩笔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71页。
    3 《宋史》,第9566页。
    4 《郡斋读书志》,第983页。
    5 《唐礼摭遗》,第93页。
    6 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7 嘉祐五年(1060)十一月,欧阳修拜枢密副使,依照惯例,欧阳修上书两府,请求辞免,其中就说:“伏念修禀生孤苦,赋性拙疏,才不足以适时,少本无于远志,早迫逮亲之禄,学为应用之文。”(《欧阳修全集》,第1458页《辞副枢密与两府书》)欧阳修说自己少无大志,为了取禄养亲才“学为应用之文”,去掉自谦的成分,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要想入仕为官,必须学会作启、状之类的四六时文。
    1 《直斋书录解题》,第450页。
    2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谢逸传》,张舜徽主编《二十五史三编》影印本。
    3 〔清〕谢煌等纂:〔光绪〕《抚州府志》卷五九《谢逸传》,《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1 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前言》第27页。
    2 《直斋书录解题》,第493页。
    3 〔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校点:《范仲淹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949页。
    4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2362页。
    5 《文正公尺牍》卷下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元岁寒堂本。
    6 〔清〕潘祖荫著,佘彦焱、柳向春标点:《滂喜斋藏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78页。
    7 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前言》第46页。
    8 明杨士奇等撰《文渊阁书目》卷九著录“《范文正公尺牍》一部一册”;明叶盛《菉竹堂书目》文集类著录“《范文正公尺牍》一册”;《四明天一阁藏书目录》辰字号厨著录“《文正公尺牍》一本”,岁字号厨又著录“《范文正公尺牍》一本”;明朱睦(?)《万卷堂书目》卷四杂文类著录“《范文正公尺牍》三卷”:明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卷中子杂类著录《范文正公尺牍》:明董其昌《玄赏斋书目》卷七四六类著录《范文正公尺牍》;《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四“集部别集类存目一”著录“《范文正公尺牍》三卷”;傅增湘《藏园群书 经眼录》卷一三著录“《范文正公尺牍》三卷,元刊本,蝴蝶装”。此皆为单行本。
    1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2362页。
    2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91页。
    3 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496页。
    4 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前言》第52页。
    5 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第1255页《范文正公画像赞并序》。
    6 《宋史》,第9735页。
    1 《苏轼文集》,第2425页《荐毛滂状》。
    2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2085页《东堂集》提要。
    3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2784页《东堂词》提要。
    4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2085页《东堂集》提要。
    5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567页。
    6 〔唐〕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法书要录》,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1 《周作人文类编·本色》,第217页。
    2 《尺牍丛话》,第79页。
    3 〔宋〕陈模撰,郑必俊校注:《怀古录》,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4 苏轼著作编纂情况,参见曾枣庄《苏轼著述生前编刻情况考略》、《南宋苏轼著述刊刻考略》二文,载《三苏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刘尚荣《苏轼著作版本论丛》,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孔凡礼《苏轼文集》点校说明。黄庭坚著作编纂情况,参见王岚《黄庭坚诗文集之编刻流传》一文,载《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集刊》(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黄庭坚全集》前言。
    5 〔宋〕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初编本,卷八三《杉溪集后序》。
    6 《黄庭坚全集》,《前言》第13页。
    1 《黄庭坚全集》,第2386页《嘉靖刊本黄先生全书序》。
    2 《四库存目丛书》影印上海图书馆藏清初钞本。按,《菉竹堂书目》有真本和伪本之分,伪本系抄自《文渊阁书目》,参见张雷《〈菉竹堂书目〉的真本和伪本》,载《江苏图书馆学报》1998年第3期,陈伟军《〈菉竹堂书目〉的伪本》,载《中华读书报》2005年8月17日第11版。
    3 黄某自述:“吾七世祖仕江南为著作郎,知分宁县,因家焉。”(黄铢《豫章先生遗文跋》,《黄庭坚全集》第2431页)据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所附的《世系简表》,从仕江南为著作佐郎、知分宁县的黄瞻算起,黄氏谱系为:黄瞻-黄元吉-黄中理-黄湜-黄庶-黄庭坚。黄某既称黄瞻为其七世祖,则庭坚为其父辈族人无疑。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第1528页。
    1 〔明〕杨士奇等撰:《文渊阁书目》,《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以下除特别注明外,均据此书。
    2 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以下三书均据此书。
    1 〔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37页。
    2 缪荃孙、吴昌绶、董康撰,吴格整理点校:《嘉业堂藏书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538页。
    3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四册《影印说明》。
    1 《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第284-285页。
    2 周叔弢《楹书隅录》批校,见《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第285页。
    3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66页。
    4 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2147页。
    5 天津图书馆编:《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第1261页。
    1 翁连溪编校:《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第1261页。
    2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第1261页。
    3 《黄庭坚全集》,第2431页。
    4 彭元瑞撰,窦水勇校点:《知圣道斋读书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9页《山谷刀笔》。
    5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2365页《山谷刀笔》提要。
    1 《黄庭坚全集》,第2435-2436页。
    2 《黄庭坚全集》,第2434页。
    1 冯金牛:《罕见的元刻本〈东坡先生往还尺牍〉》,《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8期。
    2 《苏轼文集》,《点校说明》第2页。
    3 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苏轼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1021页。
    4 《苏轼著作版本论丛》,第139页。
    1 《苏轼资料汇编》,第1023页。
    2 关于《东坡外集》的刊刻流传情况,参见刘尚荣《东坡外集杂考》一文,载《苏轼著作版本论丛》。
    3 〔明〕李绍:《重刊苏文忠公全集序》,《苏东坡全集》卷首,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1 祝尚书:《〈欧苏手简〉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第37-41页。又,该文已收入氏著《宋代文学探讨集》,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
    1 周一良、赵和平:《唐五代书仪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2 《辞源》(1-4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791页“书仪”条。
    3 张小艳:《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9页。
    4 《宋史》,第3008页。
    5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四卷,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年,第1295页。
    1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2页。
    2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4页。
    3 《唐礼摭遗》,第40页。
    4 赵和平:《敦煌写本书仪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第420页。
    1 《唐礼摭遗》,第40页。
    2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50页。
    3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440-441页。
    1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183页。
    2 《敦煌书仪语言研究》,第17页。
    1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144页。
    2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471页。
    3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154页。
    4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507页。
    5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512-513页。
    1 《旧唐书》,第4165页。
    2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480页。
    3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393-394页。
    4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203页。
    5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518-519页。
    1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205页。
    2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602-603页。
    3 《唐礼摭遗》,第51页。
    4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207页。
    1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513页。
    2 陈静:《书仪的名与实》,《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3 〔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76页《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
    4 《欧阳修全集》,第1588页《论燕王子允良乞未加恩劄子》。
    1 《隋书》,第942页。
    2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72页。
    1 《法书要录》,第83页。
    2 《唐礼摭遗》,第6页。
    3 王三庆、黄亮文:《〈朋友书仪〉一卷研究》,《敦煌学》第25辑,第32页。
    4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63-64页。
    5 〔晋〕王羲之:《王右军集》,《丛书集成三编》第37册第13页。
    6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鉴古书社影印吴兴蒋氏密均楼藏本。
    1 〔唐〕李延寿:《南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452页。
    2 《直斋书录解题》,第190页。
    3 〔宋〕杜门:《新刻锦带补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66册第1页。
    4 〔梁〕萧统:《锦带书》,《丛书集成新编》第89册第381页。
    5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799页。
    6 顾逸点校:《宣和书谱》,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第135页。
    1 〔元〕陆友:《砚北杂志》,《丛书集成三编》第71册第351页。
    2 〔宋〕黄伯思:《东观馀论》,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上海图书馆藏南宋刻本。
    3 王三庆:《故宫藏本〈唐人十二月相闻书〉研究》,《遨游在中古文化的场域--六朝唐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
    4 王三庆、黄亮文认为《十二月仪》的作者是赵灯。然《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赵灯之名署在“《新修书仪》五卷”下,虽然《新修书仪》紧接在《十二月仪》之后,但从全书体例来看,并不能确定二书作者为同一人。
    1 王三庆:《〈杜家立成杂书要略〉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新国学》第二卷,成都,巴蜀书社,2000年,第79页。
    2 中日学者对于《杜家立成杂书要略》多有研究,研究情况及全书录文见王晓平《〈杜家立成杂书要略〉笺注稿》一文,载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 《唐礼摭遗》,第17-18页。
    4 《唐五代书仪研究》,第115-116页。
    5 《唐礼摭遗》,第20-27页。
    6 王三庆、黄亮文:《〈朋友书仪〉一卷研究》,《敦煌学》第25辑,第49-50页。
    7 《唐礼摭遗》,第29页。
    8 王三庆、黄亮文:《〈朋友书仪〉一卷研究》,《敦煌学》第25辑,第46页。
    1《唐五代书仪研究》,第6页。
    2《颜氏家训集解》,第78页。
    3郑樵《通志·艺文略第二》将梁修端《文仪》和《言论仪》(当即《隋志》著录的《言语仪》)也列入书仪,似嫌宽泛。又有《童悟》,该书新旧《唐志》皆著录在仪注类,但《隋志》将其与《战国策》、《吴越春秋》等一起著录在杂史类,似与书仪无关。
    4《唐五代书仪研究》,第105页。
    5《唐五代书仪研究》,第95页。
    1施新荣:《吐鲁番所出(高昌书仪)刍议》,《西域研究》2005年第2期,第35页。
    2赵和平:《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56-457页。
    3(日)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古逸丛书》本。
    4《隋书》,第1193页。
    5《旧唐书》,第2408页。
    6《唐礼摭遗》,第44页。
    1关于郑馀庆、裴苣、郑殉瑜的个人情况,参见周一良《敦煌写本书仪考(之二)》一文,载《唐五代书仪研究》。
    2《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480页。
    3《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518页。
    4(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902页。
    5(宋)王溥撰:《五代会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67页。
    6《旧五代史》,第902页。
    1(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632页。
    2《唐五代书仪研究》,第6、39页。
    3《唐礼摭遗》,第66-67页。
    1《唐礼摭遗》,第68-101页。
    2《唐礼摭遗》,第140-146页。
    3《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第76页。
    1《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第117页。
    2《唐五代书仪研究》,第223-224页。
    3《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第257页。
    4《唐礼摭遗》,第147页。
    1《欧阳修全集》,第1940页。
    2《唐礼摭》,第28页。
    3《郡斋读书志》,第329页。
    1《直斋书录解题》,第188页。
    2(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六《司马氏书仪》题解,《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影印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
    3关于司马光《书仪》的版本情况,参见宫云维《司马光(书仪)版本考略》一文,载《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4(宋)王应麟撰,孙通海校点:《困学纪闻》,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82页。
    5《唐五代书仪研究》,第96页。
    6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04页。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805页。
    2《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第304页。
    3《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805页。
    4(元)刘应李原编,詹有谅改编,郭声波整理:《大元混一方舆胜览》,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整理者弁言》第33页。
    1《新编事文类要启劄青钱》,《续修四库全书》第1221册第270页。
    1《唐五代书仪研究》,第97-98页。
    2(宋)吴奂然:《四六丛珠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213册第196页。
    1施懿超:《宋四六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3页。
    2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41页。
    3《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788页。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803页。
    2(宋)杨万里撰,(宋)周公恕辑:《诚斋四六发遣膏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70册第393页。
    3以上四书的版本和内容的详细情况,参见施懿超《宋四六论稿》第七章《类书类四六文叙录》。日本藏《四六发遣膏馥集》的情况,参见杨忠《(四六膏馥)与南宋四六文的社会日用趋向》一文,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1《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805页。
    2《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第305页。
    3《郡斋读书志校证》,第676-677页。
    4《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778页。
    5《直斋书录解题》,第427页。
    6(宋)任广:《书叙指南》,《丛书集成初编》本。
    7祝注先:《(书叙指南)--一本宋代同义词语手册》,《辞书研究》,1986年第1期。
    1(明)马峦、(清)顾栋高编著:《司马光年谱》,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85页。
    1(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丛书集成初编》本。
    2关于“委曲”,参见梁太济《“别纸”“委曲”及其他》一文,载《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唐五代书仪研究》,第57页。又,关于名刺、名纸、门状等的情况,可参见徐东根的《名片、名帖与爵里刺》(载《南方文物》1998年第3期)和扬之水的《从名刺到拜帖》(载《收藏家》2006年第5期)。
    4《唐礼摭遗》,第237页。
    1(宋)司马光:《司马氏书仪》,《丛书集成初编》本。
    2(宋)费衮撰,金圆校点:《梁谿漫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1页。
    3(宋)叶梦得撰,(宋)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2页。
    1(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游宦纪闻》,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8页。
    2《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500页。
    1《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520-521页。
    2《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522页。
    1《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480-481页。
    2《司马氏书仪》卷一“上尊官时候启状”注。
    3《游宦纪闻》,第8页。
    4(宋)曾肇:《彭待制汝砺墓志铭》,《全宋文》第110册第131页。
    1《司马氏书仪》卷一“上尊官时候启状”注。
    2《敦煌写本书仪研究》,第373页。
    1《唐礼摭遗》,第287页。
    2《唐礼摭遗》,第295页。
    3(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梦琐言》,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78-79页。
    4《资治通鉴》,第8409页。
    5(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云麓漫钞》,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63-64页。
    1(宋)叶黄:《圣宋名贤四六丛珠》,《续修四库全书》第1214册第56页。
    1《续修四库全书》第1219册第401页。
    1(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94页。
    1《中国法帖全集》第九册《忠义堂帖》,第34页。
    2《新编事文类要启劄青钱》,《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71册第684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1628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1628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1754页。按,关于此案的详情,参见《廿二史札记》卷二六之 《同文馆之狱》。
    1《欧阳修纪年录》,第416-433页。以下欧阳修行迹,除特别注明外,均据此书。
    2《欧阳修全集》,第2530页《与大寺丞发》二。
    3《欧阳修全集》,第2531页《与大寺丞发》三。
    4《欧阳修全集》,第2532-2533页《与大寺丞发》四。
    5按,欧阳修的生日,惟胡柯《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有记载,云其生于景德四年(1007)六月二十一日寅时。根据上件尺牍所载,欧阳修六月十八日收到儿子寄来的生日贺礼,可证胡柯所记不诬。
    1(宋)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张耒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77页《欧阳伯和墓志铭》。
    1《欧阳修全集》,第2469页《与曾舍人巩》三。
    2《欧阳修全集》,第1467页。
    1《欧阳修全集》,第705页。
    1《欧阳修全集》,第241页《书怀》。
    1(宋)叶适:《水心集》卷一《上宁宗皇帝劄子》(嘉泰三年)三首之一,《四部备要》本。
    2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台北,新文化出版社,1963年,第224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第4972页。
    4《续资治通鉴长编》,第5012-5013页。
    5《续资治通鉴长编》,第5023-5024页。
    6(宋)韩琦:《欧阳公墓志铭并序》,《欧阳修全集》,第2703页。
    1《续资治通鉴长编》,第5078-5079页。
    2《欧阳修全集》,第1374页《再乞根究蒋之奇弹疏劄子》。
    3《欧阳修全集》,第1381页《神宗御札》。
    1《欧阳修全集》,第954-955页《濮议序》。
    2《欧阳修全集》,第1849页《濮议》卷一。
    3《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第234页。
    4《欧阳修全集》,第1381页《又乞外郡第一劄子》。
    5《续资治通鉴长编》,第5082页。
    6《欧阳修全集》,第1835页《独对语》。
    1(宋)王铚撰,朱杰人点校:《默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39页。
    2(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7页。
    3(宋)韩琦:《欧阳公墓志铭并序》,《欧阳修全集》,第2704页。
    4(宋)强至撰,黄纯艳整理:《韩忠献公遗事》,《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八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20、26页。
    5(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60页。
    1《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第236页。
    2《欧阳修全集》,第1381-1382页。
    3《欧阳修全集》,第1382-1383页。
    1《欧阳修全集》,第2418页《与刘侍读原父》一。
    2《欧阳修全集》,第2388页《与王懿敏公仲仪》五。
    3《欧阳修全集》,第831页《寄韩子华并序》。按,刘德清系此事于嘉祐四年三月,见《欧阳修纪年录》第323页。
    4《欧阳修全集》,第2384页《与冯章靖公当世》八通之六。
    5《欧阳修全集》,第2369页《与吴正献公冲》
    6《欧阳修全集》,第2426页《与刘侍读原父》二十。
    7《欧阳修全集》,第2367页《与苏丞相子容》十一。
    1《续资治通鉴长编》,第4979页。
    2《欧阳修全集》,第2392页《与王懿敏公仲仪》十六。
    3《欧阳修全集》,第227页《下直》。
    4《欧阳修全集》,第228页《摄事斋宫偶书》。
    5《欧阳修全集》,第229页《下直呈同行三公》。
    6《欧阳修全集》,1359页。
    7《鹤林玉露》,第259页。
    8《欧阳修全集》,第143页。
    9《欧阳修全集》,第238页。
    1《欧阳修全集》,第600-601页。
    2《欧阳修全集》,第601-602页。
    1《欧阳修全集》,第1386-1387页。
    2(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08页。
    3(清)黄以周等辑校,顾吉辰点校:《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卷一。
    1傅璇琮主编:《宋登科记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第4268-4269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第4516页。
    4《续资治通鉴长编》,第5079页。
    5(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
    6《欧阳修全集》,第2371页《与吴正献公冲卿》五。
    1《欧阳修全集》,第1698页《荐布衣苏洵状》。按,《欧阳修全集》、《三苏年谱》皆系此状于嘉祐五年。状中云:“其所撰书二十篇(按,指上文提到的《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臣谨随状上进。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赐甄录。”嘉祐二年十二月一日,苏洵有《上皇帝书》,其中云:“臣前月五日,蒙本州录到中书札子,连牒臣:以两制议上翰林学士欧阳修奏臣所著《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乞赐甄录:陛下过听,召臣试策论舍人院,仍令本州发遣臣赴阙。”又《上欧阳内翰第四书》云:“始公进其文,自丙申之秋至戊戌之冬,凡七百余日而得召。”丙申之秋指嘉祐元年秋。据此,则《荐布衣苏洵状》当作于嘉祐元年。
    2(宋)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嘉祐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29页《祭亡妻文》。
    3《苏轼文集》,第497页《苏廷评行状》。
    4《三苏年谱》,第29页。
    5《嘉祐集笺注》,第329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6《欧阳修全集》,第513页《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1《三苏年谱》,第49、84页。
    2《欧阳修全集》,第513页《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3《嘉祐集笺注》,第353页《上韩丞相书》。
    1《嘉祐集笺注》,第105、106页。
    2《三苏年谱》,第129页。
    3(宋)扈仲荣等编:《成都文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七六《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四部丛刊》初编本。
    1《苏轼文集》,第2192页《跋先君书送吴职方引》。
    2《三苏年谱》,第132、148页。
    3《嘉祐集笺注》,第484-485页《上张益州书》。
    1(宋)张方平:《乐全集》卷三九《文安先生墓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嘉祐集笺注》,第345-346页《上张侍郎第一书》。
    3(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丛书集成》初编本。
    1《宋史》,第9464页《雷简夫传》。
    2《三苏年谱》,第144页。
    3(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9、120页。
    4《嘉祐集笺注》,第480页《与雷太简纳拜书》。
    5《三苏年谱》,第185页。
    6《嘉祐集笺注》,第343-345页《上王长安书》。
    1《嘉祐集笺注》,第327-330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2《嘉祐集笺注》,第301-304页《上韩枢密书》。
    3《续资治通鉴长编》,第4435页。
    1《宋史》,第9721页《狄青传》。
    2狄青受文臣排挤的情况,参见陈峰、张明《从名将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叶武将的境况》一文,载《中州学刊》2000年第4期。
    3《嘉祐集笺注》,第307-309页《上富丞相书》。
    4《避暑录话》卷上。
    5《石林燕语》,第65页。
    1(唐)陆贽撰,王素点校:《陆贽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46页《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2《嘉祐集笺注》,第313-314页《上文丞相书》。
    3《三苏年谱》,第83页。
    1《嘉祐集笺注》,第317-319页《上田枢密书》。
    2《三苏年谱》,第197页。
    3《欧阳修全集》,第2350页《与富文忠公彦国》六。
    4《嘉祐集笺注》,第335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5《三苏年谱》,第208页。
    1《嘉祐集笺注》,第347-348页《上张侍郎第二书》。
    1《嘉祐集笺注》,第334-335页《上欧阳内翰第二书》。
    2《嘉祐集笺注》,第336-337页《上欧阳内翰第三书》。
    3《三苏年谱》,第240页。
    4《嘉祐集笺注》,第281页《上皇帝书》。
    1《嘉祐集笺注》,第360-361页。
    2《嘉祐集笺注》,第362页。
    1《嘉祐集笺注》,第338-340页《上欧阳内翰第四书》。
    2《三苏年谱》,第301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第4639-4640页。
    1《嘉祐集笺注》,第341-342页。
    2《嘉祐集笺注》,第352-353页《上韩丞相书》。
    3《三苏年谱》,第324页。
    4《三苏年谱》,第456页。
    1《嘉祐集笺注》,第496页《九日和韩公》。
    1张仲谋:《梅尧臣、欧阳修交谊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第51-52页。
    2范仲淹去世时,梅尧臣有《闻高平公殂谢述哀感旧以助挽歌三首》,其二云:“京洛同逃酒,单袍跨马归,明朝各相笑,此分不为稀。”(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21页。
    3《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57页。
    1刘子健:《梅尧臣碧云騢与庆历政争中的士风》,《宋史研究集》第二辑,台北,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4年,第141-155页。
    2《欧阳修全集》,第497页《梅圣俞墓志铭》。
    3(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2页。
    4《宋史》,第13091页。
    5李一飞:《梅尧臣早期事迹考》,《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1《欧阳修全集》,第730页《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2(宋)王闢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40页。
    3《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561页《四月二十七日与王正仲饮》。
    4《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2页。按,梅尧臣此次调任,乃是因为他的妻兄谢绛为河南府通判。谢绛何时任河南府通判,史无明载,刘德清《欧阳修纪年录》系于天圣九年秋,恐不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天圣八年六月癸巳条载编修官谢绛等以新修国史成并迁官职,九月丙子条又载“祠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通判河南府谢绛虽在外,数论事”云云,则谢绛出任河南府通判当在天圣八年六月后、九月前。
    5《欧阳修纪年录》,第43、46页。
    1《欧阳修全集》,第2443-2444页《与梅圣俞》一。
    2“八老”指尹洙(辩老)、杨子聪(俊老)、王顾(慧老)、王复(循老)、张汝士(晦老)、张先(默老)、梅尧臣(懿老)、欧阳修(达老)。参见朱东润《梅尧臣传》,《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第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第24页。
    3《欧阳修全集》,第2444-2445页《与梅圣俞》三。
    1《欧阳修全集》,第2444页《与梅圣俞》二。按,据文义看,此简当作于上一简之后。
    2《欧阳修全集》,第2445页《与梅圣俞》四。
    3(元)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20-621页。
    4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1(宋)钱世昭:《钱氏私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第1850页。
    3陈尚君:《陈尚君自选集》,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第390页。
    4(宋)元怀:《拊掌录》,《丛书集成新编》第83册第214页。
    5《续资治通鉴长编》,第2684页。
    6《欧阳修全集》,第1005-1006《答孙正之侔第二书》。
    1《欧阳修全集》,第730页《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57页。
    3《欧阳修全集》,第2466页《与谢舍人绛》一。按,欧集系此简于宝元元年,夏敬观、朱东润认为“宝元”系“景祐”之误,见《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113页。
    4《欧阳修全集》,第497页《梅圣俞墓志铭》。
    5《欧阳修全集》,第2445-2446页《与梅圣俞》五。
    1(宋)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二,《四部丛刊》初编本。
    2《欧阳修全集》,第497页《梅圣俞墓志铭》。
    3《欧阳修全集》卷五二有《闻梅二授德兴县令戏书》诗,其中云:“楚柚烟中黄,吴莼波上紫。还乡问井邑,上堂多庆喜。离别古所难,更畏秋风起。”可知梅尧臣德兴县令的发表是在秋天。
    4《欧阳修全集》,第2446页《与梅圣俞》六。按,欧集系此简于明道二年,当误,参见《欧阳修纪年录》第72-73页。
    5《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113页。
    1《欧阳修全集》,第2447页《与梅圣俞》七。
    2《欧阳修全集》,第2447-2448页《与梅圣俞》八。
    1《欧阳修全集》,第2467页《与谢舍人绛》二。
    2《欧阳修全集》,第2448页《与梅圣俞》九。
    3《东轩笔录》,第116页。
    4《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第二卷),第60页。
    1《欧阳修全集》,第2449页《与梅圣俞》十一。
    2《欧阳修全集》,第662页。
    3《欧阳修全集》,第2450页《与梅圣俞》十二。
    4关于欧阳修与范仲淹的交往经过,可参看刘德清《范仲淹与欧阳修》一文,载《范仲淹研究文集》之三,香港,新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年。
    1《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155、175页。
    2《欧阳修全集》,第2451页《与梅圣俞》十四。
    3蒋维锬:《蔡襄年谱》,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2页。
    4《欧阳修全集》,第2451页《与梅圣俞》十五。
    5《欧阳修全集》,第18页《圣俞会饮》。
    1《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580-3582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第3637页。
    3《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227页。
    4(宋)吴充:《欧阳公行状》,《欧阳修全集》,第2694页。
    5《宋史》,第10376页。
    6《欧阳修全集》,第2452页《与梅圣俞》十六。
    1《欧阳修全集》,第29页。
    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267页.
    3《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330页《寄滁州欧阳永叔》。
    4《欧阳修全集》,第2454页《与梅圣俞》二十。
    5《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553、589、651页
    1《欧阳修全集》,第2454-2455页《与梅圣俞》二十一。
    2《欧阳修全集》,第2455页《与梅圣俞》二十二。
    3《欧阳修全集》,第2455-2456页《与梅圣俞》二十三。
    1《欧阳修全集》,第2463页《与梅圣俞》四十二。
    2《欧阳修全集》,第2463-2464页《与梅圣俞》四十三。
    3孔凡礼:《三苏年谱》,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0页。
    4《欧阳修全集》,第2459页《与梅圣俞》三十。
    1《欧阳修全集》,第2459-2460页《与梅圣俞》三十二。
    2《欧阳修全集》,第2462页《与梅圣俞》三十九。
    3《欧阳修全集》,第2463页《与梅圣俞》四十一。
    4《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1022页。
    1陶晋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二,2001年,第198页。
    2《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825、911页。
    3《续资治通鉴长编》,第4512页。
    4《欧阳修全集》,第2339-2340页《与韩忠献王稚圭》十九。
    5《欧阳修纪年录》,第314-315页。
    6《欧阳修全集》,第1934页。
    1《欧阳修全集》,第134页。
    2(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六《书梅圣俞诗后》,《四部丛刊》初编本。
    3《梅尧臣集编年校注》,第1133页。
    4《欧阳修全集》,第2629-2630页。
    1(宋)晁说之:《嵩山文集》卷一八《题鲁直尝新柑帖》,《四部丛刊》续编本。
    2《历代诗话》,第312页。
    3《鹤林玉露》,第265页。
    4《黄庭坚全集》,第1686页。
    5《黄庭坚全集》,第483页。
    1《欧阳修全集》,第2459页《与梅圣俞》三十。
    2《欧阳修全集》,第512页《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
    3《欧阳修全集》,第2478页《与焦殿丞千之》十一。
    1《苏轼文集》,第393页《南华长老题名记》。
    2《苏轼文集》,第347页《庄子祠堂记》。
    3《黄庭坚全集》,第2081页《与王雍提举》。
    4《黄庭坚全集》,第652页《跋亡弟嗣功列子册》。
    5《黄庭坚全集》,第835页《黄几复墓志铭》。
    6《苏轼文集》,第168页《书义》。
    7《苏轼文集》,第175页《论语义》。
    8《苏轼文集》,第229页《策略》二。
    9《苏轼文集》,第355页《妙墨亭记》。
    10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5页。
    11《苏轼文集》,第714页《举黄庭坚自代状》。
    1《三苏年谱》,第62页。
    2《苏轼文集》,第1415页。
    3《苏轼文集》,第1820页。
    4《苏轼评传》,第561页。
    5《黄庭坚全集》,第444页。
    6(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33页。
    7(宋)吕本中:《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十万卷楼丛书》本。
    8《嘉祐集笺注》,第415页。
    1《苏轼文集》,第1655-1656页《与杨元素》十七。
    2王水照:《苏轼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4页。
    3《苏轼文集》,第352页《超然台记》。按,此记作于熙宁八年(1075),见《三苏年谱》第847页。
    4《苏轼文集》,第356页《宝绘堂记》。
    5《苏轼文集》,第1672页《答毕仲举》一。
    6参见《黄庭坚年谱新编》第27、41页。
    7《黄庭坚全集》,第413页《小山集序》。
    8《黄庭坚年谱新编》,第434页《山谷先生别传》。
    9《黄庭坚全集》,第1856页。
    10《黄庭坚全集》,第1788页《与宋子茂》。
    1(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68、416页。
    2赵树功:《中国尺牍文学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62页。
    3《苏轼文集》,第1466页《与刘贡父》四。
    1《苏轼文集》,第1563页《与张嘉父》三。
    2《苏轼文集》,第1481页《与滕达道》二十。
    3《苏轼文集》,第1053-1054页《代滕甫论西夏书》。
    4《苏轼文集》,第1416-1417页《与周鄂州书》。
    1《苏轼文集》,第2316页《黄鄂之风》。
    2《梁谿漫志》,第37-38页。
    3参见《苏轼评传》第133页。
    4《苏轼文集》,第1764页《与李知县》。
    1《苏轼文集》,第1555-1556页《与钱济明》十五。
    2《苏轼文集》,第1412-1413页《与章子厚参政书》二。
    3《苏轼文集》,第1791-1792页《与朱康叔》十八。
    1《三苏年谱》,第2623页。
    2《苏轼文集》,第1597页《与程正辅》二二。
    3《三苏年谱》,第2686页。
    4《苏轼文集》,第1774页《与曹子方》二。
    5《苏轼文集》,第1467页《与刘贡父》七。
    1《苏轼文集》,第1500页《与李公择》十一。
    2《苏轼文集》,第1482页《与滕达道》二十二。
    3《苏轼评传》,第88页。
    4《苏轼文集》,第1499页《与李公择》九。
    5《苏轼文集》,第1499-1450页《与李公择》十。
    1《苏轼文集》,第1536页《答秦太虚》四。
    2《中国尺牍文学史》,第266页。
    3《苏轼文集》,第1639页《与章子厚》一。
    4《苏轼文集》,第1749页《与吴君采》二。
    5《苏轼文集》,第1568-1569页《与陈季常》十二。
    1《苏轼文集》,第1536页《答秦太虚》四。
    2《苏轼文集》,第1584-1585页《与潘彦明》六。
    3《苏轼文集》,第1864-1865页《与参寥子》十七。
    4《苏轼文集》,第2488页《与程正辅》一。
    1《苏轼文集》,第1837页《与子由弟》七。
    2《苏轼文集》,第1695页《与王敏仲》十六。
    3《苏轼文集》,第1628页《与程秀才》一。
    4《苏轼文集》,第2658页《与友人》。
    5《黄庭坚全集》,第1869页《与洪氏四甥书》。
    1《黄庭坚全集》,第1875页《与声叔六侄书》。
    2《黄庭坚全集》,第1378-1379页《与宋子茂》。
    3《黄庭坚全集》,第2270页《与弟觉民帖》。
    4《黄庭坚全集》,第467页《答王子飞书》。
    5《黄庭坚全集》,第1832页《答苏大通书》。
    6《黄庭坚全集》,第1934页《与洪甥驹父》。
    7《黄庭坚全集》,第1366页《与洪驹父》。
    8《黄庭坚全集》,第1365页《与洪驹父》。
    9《黄庭坚全集》,第486页《与徐甥师川》。
    1《黄庭坚全集》,第1870页《与洪氏四甥书》。
    2《黄庭坚全集》,第1897页《与元勋不伐书》。
    3《黄庭坚全集》,第467页《答王子飞书》。
    4《黄庭坚全集》,第468页。
    5《黄庭坚全集》,第1900页《与元勋不伐书》。
    6《黄庭坚全集》,第482页《与潘子真书》。
    7《黄庭坚全集》,第485页《与徐甥师川》。
    8《黄庭坚全集》,第475页《答洪驹父书》。
    9黄庭坚曾评价他的外甥徐师川的诗,认为“其未至者,探经术未深,读老杜、李白、韩退之诗不熟耳”。见《黄庭坚全集》第479页《与徐师川书》。
    10《黄庭坚全集》,第1925页《与孙克秀才》。
    11《黄庭坚全集》,第471页《与王观复书》。
    1《黄庭坚全集》,第490页《王立之承奉》。
    2《黄庭坚全集》,第495页《答曹荀龙》。
    3《黄庭坚全集》,第1371页《与王立之》。
    4《黄庭坚全集》,第474页《答洪驹父书》。
    5《黄庭坚全集》,第1366页《与洪驹父》。
    6《黄庭坚全集》,第464页《答郭英发书》。
    1《黄庭坚全集》,第1994-1995页《答泸帅王补之》。
    2《黄庭坚全集》,第2082页《答王观复》。
    3《黄庭坚全集》,第2088页《与欧阳元老》。
    4《黄庭坚全集》,第2229-2230页《与人简》。
    5《黄庭坚全集》,第2262页《与中玉金部帖》。
    6关于苏轼与饮食的关系,参见尹波《苏轼与饮食》一文,载《宋代文化研究》第二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46-254页。
    1《黄庭坚全集》,第2030页《答杨君》。
    2《黄庭坚全集》,第1762、1763页《答王子厚书》。
    3《黄庭坚全集》,第2228页《与人简》。
    4《黄庭坚全集》,第2234页《与人简》。
    5《黄庭坚全集》,第2240页《与人简》。
    1《黄庭坚全集》,第2240-2241页《与人简》。
    2《黄庭坚全集》,第2246页《答人简》。
    3《黄庭坚全集》,第2249页《答人简》。
    4《苏轼文集》,第323页《南行前集叙》。
    5《苏轼文集》,第1571页《答毛泽民》一。
    6《苏轼文集》,第1422页《与王庠书》。
    7《苏轼文集》,第1418页《与谢民师推官书》。
    8《苏轼文集》,第2211页《书吴道子画后》。
    9(明)王世贞著,罗仲鼎校注:《艺苑卮言校注》,济南,齐鲁书社,1992年,第215页。
    1 《苏轼文集》,第1822页《与王庠》五。
    2 《苏轼文集》,第2069页《自评文》。
    3 《中国尺牍文学史》,第269页。
    4 《黄庭坚全集》,第1403页《题子瞻与王宣义书后》。
    5 《苏轼研究》,第260、262页。
    6 《苏轼文集》,第1453页。
    1 《苏轼文集》,第1798页。
    2 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夜读的境界》,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83-184页。
    3 《苏轼文集》,第1782页。
    4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原序》。
    1 《黄庭坚全集》,第474页《答洪驹父书》。
    2 《黄庭坚全集》,第470页《与王观复书》。
    3 《苏轼文集》,第2523页《与二郎侄》。
    4 《曲洧旧闻》,第215页。
    5(元)胡祗通:《紫山大全集》卷二,《三怡堂丛书》本。
    1 《中国尺牍文学史》,第279页。
    2 《黄庭坚全集》,第467-468页。
    3 《中国尺牍文学史》,第281-282页。
    4 《黄庭坚全集》,第1751页《与李端叔书》。
    1 《黄庭坚全集》,第1789页《与宋子茂书》。
    2 《黄庭坚全集》,第1980页《答逢兴文判官》。
    1 此帖作者为周越,见水赉佑《宋初书法家--周越》一文,载《书法丛刊》2001年第4期。
    1 《全宋文》未收刘瑾文,小传见《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第218页。
    1 以下9篇尺牍的背景考释见黄君《宋刻(凤墅帖)黄庭坚手札十种》一文,载《中国书法》2005年第5期。
    1《全宋文》未收杨邦义文,《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无传。杨邦义小传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349页。
    1《全宋文》未收刘光世文,《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无传。刘光世小传详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第1157页。
    《宝真斋法书赞》:(宋)岳珂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抱瓮集》:曹宝麟著,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图书馆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贾二强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北宋词史》:陶尔夫、诸葛忆兵著,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陶晋生著,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一○二,2001年。
    《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蔡襄年谱》:蒋维锬编著,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陈尚君自选集》:陈尚君著,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00年。
    《成都文类》:(宋)扈仲荣等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诚斋集》:(宋)杨万里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诚斋四六发遣膏馥》:[宋]杨万里撰,(宋)周公恕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尺牍丛话》:郑逸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初唐四杰年谱》:张志烈著,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
    《初学记》:(唐)徐坚等著,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辞章学辞典》:郑颐寿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大元混一方舆胜览》:(元)刘应李原编,詹有谅改编,郭声波整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
    《甔甀洞稿》:(明)吴国伦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王绍曾、崔国光等整理订补,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东观馀论》:(宋)黄伯思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东观奏记》:(唐)裴庭裕撰,田廷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东莱吕紫微师友杂志》:(宋)吕本中撰,《十万卷楼丛书》本。
    《东轩笔录》:(宋)魏泰撰,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东斋记事》:[宋]范镇撰,汝沛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独断》:[汉]蔡邕撰,《四部丛刊》三编本。
    《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敦煌表状笺启书仪辑校》:赵和平辑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敦煌古籍叙录》:王重民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年。
    《敦煌书仪语言研究》:张小艳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敦煌写本书仪研究》:赵和平著,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
    《法书要录》:(唐]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
    《范仲淹全集》: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范仲淹全集》:(清)范能濬编集,薛正兴校点,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
    《拊掌录》:[宋]元怀撰,《丛书集成新编》本。
    《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天津图书馆编,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
    (光绪)《抚州府志》:[清]谢煌等纂,《中国地方志集成》影印本。
    《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徐邦达撰,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
    《古书画伪讹考辨》:徐邦达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韩昌黎文集注释》:(唐)韩愈著,阎琦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
    《韩忠献公遗事》:[宋]强至撰,黄纯艳整理,《全宋笔记》第一编第八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汉书》:(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翰苑新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后村诗话》:[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黄庭坚年谱新编》:郑永晓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黄庭坚评传》:黄宝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黄庭坚全集》: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
    《黄庭坚与宋代文化》:杨庆存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嘉业堂藏书志》:缪荃孙、吴昌绶、董康撰,吴格整理点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嘉祐集笺注》:(宋)苏洵著,曾枣庄、金成礼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锦带书》:(梁)萧统撰,《丛书集成新编》本。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孔氏谈苑》:(宋)孔平仲撰,《丛书集成新编》本。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孙通海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乐全集》:(宋)张方平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历代诗话》:(清)何文焕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历代诗话续编》:丁福保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梁谿漫志》:(宋)费衮撰,金圆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刘梦得文集》:(唐)刘禹锡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刘禹锡集笺证》:[唐]刘禹锡著,瞿蜕园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鲁迅全集·第六卷》:鲁迅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菉竹堂书目》:(明)叶盛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陆贽集》:[唐]陆贽撰,王素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论衡校释》:黄晖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梅尧臣传》:朱东润著,《朱东润传记作品全集》(第二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渑水燕谈录》:(宋)王闢之撰,吕友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明文在》:[清]薛熙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默记》:[宋]王銍撰,朱杰人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廿二史札记校证》:(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刘子健著,台北,新文化出版社,1963年。
    《欧阳修纪年录》:刘德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滂喜斋藏书记》:(清)潘祖荫著,佘彦焱、柳向春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钱氏私志》:(宋)钱世昭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秦少游年谱长编》:徐培均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清容居士集》:(元)袁桷著,《四部丛刊》初编本。
    《曲洧旧闻》:[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日]藤原佐世编,《古逸丛书》本。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严绍璗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三苏年谱》:孔凡礼撰,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三苏研究》:曾枣庄著,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山谷诗集注》:[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撰,刘德权、李剑雄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沈氏三先生文集》:(宋)沈遘等撰,《四部丛刊》三编本。
    《圣宋名贤四六丛珠》:(宋)叶黄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诗谳》:(宋)周紫芝撰,《丛书集成新编》本。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卞永誉撰,鉴古书社影印吴兴蒋氏密均楼藏本。
    《释名疏证补》:(清)王先谦撰,《续修四库全书》本。
    《书信用语词典》:蒋竹荪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书叙指南》:(宋)任广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水心集》:(宋)叶适撰,《四部备要》本。
    《说文解字》:(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司马光年谱》:(明)马峦、(清)顾栋高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司马氏书仪》:(宋)司马光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胡玉缙撰,王欣夫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
    《四库提要辨证》:余嘉锡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四库提要订误》(增订本):李裕民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四六丛话》:(清)孙梅撰,上海,藜青阁,1922年。
    《嵩山文集》:(宋)晁说之撰,《四部丛刊》续编本。
    《宋大诏令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苗书梅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主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诸葛忆兵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宋登科记考》:傅璇琮主编,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宋论》:(清)王夫之著,舒士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宋人别集叙录》:祝尚书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王德毅等编,台北,鼎文书局,1977年。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李国玲编纂,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宋人总集叙录》:祝尚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宋诗纪事》:(清)厉鹗辑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宋史翼》:(清)陆心源撰,张舜徽主编《二十五史三编》影印本。
    《宋四六论稿》:施懿超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宋文鉴》:[宋]周必大编,《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元尺牍》: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张振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苏东坡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苏轼词编年校注》:邹同庆、王宗堂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苏轼年谱》:孔凡礼撰,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苏轼评传》:王水照、朱刚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苏轼诗集合注》:[宋]苏轼著,[清]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苏轼研究》:王水照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苏轼著作版本论丛》:刘尚荣著,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
    《苏轼资料汇编》: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编,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隋书》:(唐)魏徵、令狐德棻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礼摭遗》:吴丽娱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梁太济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唐五代书仪研究》:周一良、赵和平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通典》:(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通志二十略》:[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晚香堂书帖》:(明)陈继儒辑刻,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
    [万历]《吉安府志》:《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王荆公文集笺注》:(宋)王安石撰,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王右军集》:(晋)王羲之著,《丛书集成三编》本。
    《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宋)司马光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文体刍言》(《涵芬楼文谈》附录):吴曾祺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
    《文体明辨》:(明)徐师曾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文体明辨序说》:(明)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文心雕龙义证》:(南朝梁)刘勰著,詹锳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文心雕龙注》:[梁]刘勰著,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文章辨体汇选》:[明]贺复征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章辨体序说》:[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文章缘起》:[梁]任畴撰,(明)陈懋仁注,《丛书集成新编》本。
    《文正公尺牍》:[宋]范仲淹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宋]魏齐贤、叶棻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五代会要》:(宋)王溥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刘琳、沈治宏编著,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元)刘应李编,《续修四库全书》本。
    《新编事文类要启劄青钱》:《续修四库全书》本。
    《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余迺永校注,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新刻锦带补注》:(宋)杜门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续文章缘起》:(明)陈懋仁著,《丛书集成新编》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涛撰,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宋]杨仲良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清)黄以周等辑校,顾吉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宣和书谱》:顾逸点校,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
    《砚北杂志》:(元)陆友撰,《丛书集成三编》本。
    《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王利器撰,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杨亿年谱》:李一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艺概》:(清)刘熙载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永乐大典》: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游宦纪闻》:[宋]张世南撰,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元文类》:(元)苏天爵编,《四部丛刊》初编本。
    《越缦堂读书记》:(清)李慈铭著,由云龙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撰,傅根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张耒集》:(宋)张耒撰,李逸安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昭明文选)研究》:傅刚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珍席放谈》:[宋]高晦叟撰,《丛书集成初编》本。
    《中国尺牍文学史》:赵树功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国古代文体概论》:褚斌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郭英德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集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翁连溪编校,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
    《中国法帖全集》:启功、王靖宪主编,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纂,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中国书法全集·蔡襄卷》:曹宝麟主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5年。
    《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曹宝麟主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
    《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刘正成主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1年。
    《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水赉佑主编,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1年。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曾枣庄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周作人文类编·本色》:钟叔河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周作人文类编·夜读的境界》:钟叔河编,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年。
    《知圣道斋读书跋》:彭元瑞撰,窦水勇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止斋先生文集》:[宋]陈傅良撰,《四部丛刊》初编本。
    《朱子语类》:[宋]黎靖德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紫山大全集》:[元]胡祗通撰,《三怡堂丛书》本。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