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农民工群体开始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并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开始日益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与制度安排,旨在为农民工提供更有效、贴切的社会保障,然而从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效供给仍面临着一系列结构性的困难。
     已有的研究在分析农民工社会保障供给困局形成的原因时,往往从制度分析取向、现代化研究取向以及新公共管理视角三个角度切入:制度分析的研究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有政策、制度体系不完善:现代化研究取向则强调农民工群体在观念、能力上未充分实现“现代化”是其社会保障获得困难的重要原因;持新公共管理思路的研究认为政府未能有效运用市场手段激励企业的积极性是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这三种思路分别从国家(政府)、社会以及市场的角度出发试图阐述困局形成的路径。不过,由于这些分析大多是从单边关系的角度切入研究,因此它们对困局背后的问题结构缺乏更为深刻的洞察。
     本文认为,任何一个群体的社会保障都涉及到由国家、市场和社会共同编织的网络。经过1978年以来的城市和农村体制改革,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都逐步形成了一种由国家保障、市场相关契约和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民工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兼具“农”与“工”)和工作的流动性,在流动地,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其社会保障体系编织过程中的多边责任体系难以建立,这正是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局生成的核心问题。
     本文试图结合宁波地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以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为切入点,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如何建构三方之间的良性合作关系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
From 1990s,a lot of farmer-workers entered in the labor marketplace in cities,they have made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rapid progress of cities economy.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social security of farmer-workers arouse the extensive attention of society.In recent years,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 concerned have made a series of policy and institu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social security for farmer-workers.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structural difficulties in farmer-workers social security in the practice of many areas.
     There are three perspectives in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predica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of farmer-workers:institution analysis, modernization analysis and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alysis.Institution analysis insists that the lack of related policy and institu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predicament.The modernization analysis emphasis on the farmer-workers' idea and capacity haven't achieved fully moderniz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difficulty for they get social security.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pproach insists that the governments haven't effectively used the market forces to incentive the initials of companies is the main reason.Theses analysis separately from government,market,society to explain the reason of the social security predicament.But only from an unilateral perspective,so they lack the more profound insight of the problem structure behind the predicament.
     This paper insist that any social groups' social security is refers to the net weaved by government,market,society.Along with the institution innovation from 1978,China's cities and county have formed a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ituted by government's security,market contact and social support networks.But because of the special status (they are both "farmers" and "orkers" )and job mobility,the real problem in the generation of the predicamen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of farmer-workers is the difficulty to build multilateral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government,market,society in wavering the social security network.
     This paper try to combine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farmer-worker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Ningbo,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of government,market,society,to analyze the cooperation problem in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farmer-worker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proposal some effective thought of how to construct a benign cooperation of the three parties.
引文
1 参阅:刘传江徐建玲等著,《中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2页。
    2 杨云善 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第1页。
    3 参阅:杨云善、时明德著,《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8-12页。
    4 资料来源:宁波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2007年统计数据。
    5 参阅:巴音朝鲁,“科学谋发展,宁波起新潮”,载于《求是》,2008年第15期.
    6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论坛》2002年第8期;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田永坡等,《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研究: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5。
    7 和芳芳等,《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缺失成因及其对策思考》,《广西党史》2006年第12期.
    8 李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探索》,《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9 刘俊,《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10 徐婷,《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杜奋根、段艳丰,《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特区经济》2006年第3期。游明、赵蓉,《论都市边缘群体--农民工社会保障主体地位的确立及权利制度建构》,《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1 徐婷,《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 彭宅文、乔利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政策分析的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彭宅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许征,《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3 葛笑如、刘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难与对策》,《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14 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社会》2003年第9期。
    15 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新视野》2001年第5期。
    16 任仲芳,《市场经济与人的现代化--兼论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17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
    18 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9 朱虹,《打工妹的城市社会化--项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经验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20 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商务印书馆,2004.
    2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P13.
    22 胡海峰、刘光卓,《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保险》2007年第2期。
    23 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4 杨斌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与重构》,《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第1期。
    25 蒋月,《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
    26 王永刚,《浅析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突破口》,《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
    27 简.莱思,《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8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徐婷,《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
    29 刘丽娟,《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杨桂宏,《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30 麻智辉、刘海清,《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探讨》,《企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31 钱志新,《社会责任》,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10月25日,转引自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71025/23251745048.shtml
    32 胡海峰、刘光卓,《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保险》2007年第2期。
    33 罗莉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以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为例》,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4 胡海峰、刘光卓,《农民工保险制度模式探讨》,《保险研究》2007年第3期。
    35 池小萍、张国亮,《农民工保险的困境与对策探析》,《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5期。
    36 转引自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理论的历史演进》,载《社会》2004年第7期.
    37 转引自马迎贤,《组织间关系:资源依赖理论的历史演进》,载《社会》2004年第7期。
    38 参见,扎尔德,《社会运动前沿理论》,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年。
    39 参见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
    41 余钟夫,《宁波发展研究报告1999-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8 邵晶晶,《宁波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区域经济》2007年4月下旬刊。
    49 《宁波统计年鉴》2005年。
    50 余钟夫,《宁波发展研究报告1999-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51 宁波市计委调研组,《宁波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分析》,《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52 彭忠华,《对宁波发展民营经济新措施的分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5期。
    53 何伟,《宁波活力》,宁波出版社,2004;余钟夫,《宁波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4 余钟夫,《宁波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梁波,《宁波农民工待遇的制度主义解释--兼与珠江三角洲比较》,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5 许经勇,《用辨证的历史的观点评价劳动密集型产业》,《调研世界》2007年第10期。
    56 谭卫平,《建设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研究》,《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57 余钟夫,《宁波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8 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
    59 工人日报,《让职工远离“断指”之痛--慈溪工会主动参与破解小企业安全难题》,2008年1月8日第5版。
    60 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1994.
    61 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刘玉照、罗秋香、梁波,《城市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以宁波市为例》,《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4期。
    62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3。
    63 夏海勇,《透视“民工荒”--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态势的人口经济学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
    64 揭明,《宁波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创新研究》,转引自谢永康主编,《宁波发展蓝皮书2008》,宁波出版社,2008.
    65 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6》,宁波出版社,2006。
    66 邵金菊,《宁波市农民工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转引自谢永康主编,《2004-2006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宁波出版社,2007.
    67 揭明,《宁波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创新研究》,转引自谢永康主编,《宁波发展蓝皮书2008》,宁波出版社,2008.
    68 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6》,宁波出版社,2006.
    69 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6》,宁波出版社,2006。
    70 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
    71 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
    72 揭明,《宁波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创新研究》,转引自谢永康主编,《宁波发展蓝皮书2008》,宁波出版社,2008: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6》,宁波出版社,2006。
    73 齐桂珍,《国外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理论研究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
    74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以美、德、日三国为例》,上海人民出版
    77 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78 陈诗达,《对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几点思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鲁宁,《哪里善待农民工哪里就“不慌”》,新华网,2006年2月14日。
    79 参见: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宁波市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汇报》,2007年7月24日。
    80 邵金菊,《宁波市农民工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2004-2006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宁波出版社,2007。
    81 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
    82 梁波,《宁波农民工待遇的制度主义解释--兼与珠江三角洲比较》,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刘玉照、罗秋香、粱波,《城市外来人口的服务与管理--以宁波市为例》,《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4期。
    83 参见: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宁波市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情况汇报》,2007年7月24日。
    84 梁波,《宁波农民工待遇的制度主义解释--兼与珠江三角洲比较》,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
    85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民工及其养老保险政策法规选编》,2007年6月.
    86 李友梅,《重塑社会认同与探索社会自我调适系统》,《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2期。
    87 尚晓援,《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88 梁波、刘玉照,《早期工业化模式对农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第17届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集,2007。万向东、刘林平、张永宏,《工资福利、权益保障与外部环境--珠三角与长三角外来工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90 王国勤,《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究述评》,《学术界》2007年第5期。
    91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93 石宏伟、张仁传,《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时间与思考--以上海和广东模式为例》,《理论与探索》2007年第1期。
    97 Olson,Mancur,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学海》2006年第2期。
    100 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45).
    101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102 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2006年6月27日在宁波市总工会的访谈录音整理。
    103 张剑渝,《渠道依赖:关系要素及影响》,《财经科学》2005年第3期。
    105 麦强盛,《谈共赢博弈理念的应用价值》,《商业时代》2007年第36期。
    109 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分析》,《财经科学》2006年第10期。
    112 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113 上海大学农民工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来人口服务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
    114 “工青妇”等党的外围组织分别是指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等。
    124 拉瑟福德,《经济学中的制度:老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25 薛锋,《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实现路径》,《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张宝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利益均衡机制》,《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126 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129 揭明,《宁波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业与管理创新研究》,载于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8》,2008.
    141 周晓红,《国家、市场与社会--秦淮河治理的多维动因》,《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42 陶纪坤,《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求实》2007年第5期。
    143 罗莹,《德国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144 彭宅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许征,《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分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145 李立新,《破解农民工社保难题建议在全国推广“宁波模式”》,人民政协网,2008年4月23日,
    151 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152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53 陶纪坤,《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求实》2007年第5期;刘文辉、杜长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理性思考》,《经济论坛》2007年第13期。
    155 张涛,《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层及其影响--以收入分层为视角:武汉市农民工思想道德调查分析报告》,《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156 谢建社,《农民工分层--中国城市化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157 周汉平、方伟,《农民工内部分化的考察--以安徽枞阳大山村在张家港务工男性为例》,《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宁波统计年鉴》(1991-2008)
    阿尔伯特.O.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巴音朝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R],在全市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2月6日。
    边燕杰、卢汉龙、孙立平,《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M],三联书店,2002。
    蔡昉,《劳动力流动对市场发育、经济增长的影响》,[J]人口世界,2000(6)
    蔡昉,《中国人口流动方式与途径》(1990-199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陈那波,《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争论十五年文献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陈诗达,《对城市“民工荒”现象的几点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4期。
    池小萍、张国亮,《农民工保险的困境与对策探析》[J],《经济学研究》2005年第5期。
    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合问题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第10期。
    杜奋根、段艳丰,《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选择》[J],《特区经济》2006年第3期.
    方勇,《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经济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葛笑如、刘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困难与对策》[J],《农村经济》2009年第9期。
    工人日报,《让职工远离“断指”之痛--慈溪工会主动参与破解小企业安全难题》[N],2008年1月8日第5版。
    宫晓霞,《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乡镇经济》2005年第7期。
    郭金丰,《城市农民工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郭磊,《博弈论简论》,《山东经济》1999年第6期。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出版社,1996。
    韩长赋,《中国农民工的发展与终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何伟,《宁波活力》[M],宁波出版社,2004。
    和芳芳等,《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缺失成因及其对策思考》[J],《广西党史》2006年第12期。
    胡海峰、刘光卓,《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J],《中国保险》2007年第2期。
    胡海峰、刘光卓,《农民工保险制度模式探讨》[J],《保险研究》2007年第3期。
    简.莱恩,《新公共管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蒋月,《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6。
    揭明,《宁波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创新研究》[J],转引自谢永康主编,《宁波发展蓝皮书2008》[M],宁波出版社,2008.
    柯兰君、李汉林,《都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2003。
    兰春娣、任保平,《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
    李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探索》[J],《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李立新,《破解农民工社保难题建议在全国推广“宁波模式”》[N],人民政协网, 2008年4月23日,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120830/120954/7154485.html。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李强,《城市农民工的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J],《新视野》2001年第5期。
    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5年第2期。
    李涛、李真,《农民工流动在边缘》[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J],《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
    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以美、德、日三国为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梁波、刘玉照,《早期工业化模式对农民工待遇制度范式的影响--以宁波市为例》[C],第17届中国社会学年会论文集,2007。
    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第11期。
    刘传江、程建林,《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J],《求是学刊》2008年第1期。
    刘俊,“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刘文辉、杜长宇,“对社会保障水平的理性思考”[J],《经济论坛》2007年第13期。
    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鲁宁,《哪里善待农民工哪里就“不慌”》[N],新华网,2006年2月14日。
    罗莉莉,《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以北京市建筑业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罗莹,《德国现代化进程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
    丁建定 杨凤娟著,《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年。
    丁建定著,《瑞典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
    麻智辉、刘海清,《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障碍分析与对策探讨》[J],《企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马伊里,“有组织的无序:合作困境的复杂生成机制”[J],《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
    毛光烈,《政府工作报告》[R],2007年5月12日在宁波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体系--集体行动的政治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宁波市计委调研组,“宁波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分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宁波市农民工社会保险工作情况的汇报》[R],2007年7月24日。
    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民工及其养老保险政策法规选编》,2007年6月。
    宁海新闻网,《我市量身定制“社保套餐”破解外来工参保难题》[N],2007年12月10日,http://www.nhnews.com.cn.
    彭宅文,“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彭宅文、乔利滨,“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困境与出路--政策分析的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彭忠华,“对宁波发展民营经济新措施的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3年第5期。
    仇立平,“职业地位:社会分层的指示器”,《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齐桂珍,“国外政府职能转变及其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笫5期。
    任仲芳,“市场经济与人的现代化--兼论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J],《社科纵横》2006年第12期。
    “加强宁波外来人口管理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课题组,《流动与和谐:宁波市外 来人口服务与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7。
    宋林飞,《“农民工”是新兴工人群体》[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尚晓援,《中国社会保护体制改革研究》[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邵金菊,《宁波市农民工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M],《2004-2006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宁波出版社,2007。
    邵晶晶,“宁波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区域经济》2007年4月下旬刊。
    石宏伟、张仁传,“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时间与思考--以上海和广东模式为例”[J],《理论与探索》2007年第1期。
    孙立平,“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J],《农民工研究选编》,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编印,2001。
    谭卫平,“建设宁波先进制造业基地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陶纪坤,“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求实》2007年第5期。
    田永坡等,《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研究: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C],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5。
    万向东、刘林平、张永宏,“工资福利、权益保障与外部环境--珠三角与长三角外来工的比较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第6期。
    王诚,“劳动力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王国勤,“当前中国集体行动研究述评”[J],《学术界》2007年第5期。
    王永刚,“浅析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突破口”[J],《特区经济》2007年第10期。
    王志新,“宁波发展模式的崛起与创新”[J],《商业研究》2007年第5期。
    夏海勇,《透视“民工荒”--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态势的人口经济学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年第4期。
    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M],三联书店,2000。
    谢建社,“农民工分层--中国城市化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谢永康,《宁波发展蓝皮书2006》[M],宁波出版社,2006。
    徐强、张学超,《转型与提升--宁波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徐婷,《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徐育才,“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拉模型'到‘三力模型'的设想”[J],《学术研究》2006年第5期。
    许经勇,“用辨证的历史的观点评价劳动密集型产业”[J],《调研世界》2007年第10期。
    许征,“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薛锋,“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和实现路径”[J],《学术论坛》2007年第6期。
    杨斌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第1期。
    杨桂宏,《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深层原因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杨立雄,“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行性研究”[J],《社会》2003年第9期。
    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游明、赵蓉,“论都市边缘群体--农民工社会保障主体地位的确立及权利制度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于建嵘,“集体行动的原动力机制研究--基于H县农民维权抗争的考察”[J],《学海》2006年第2期。
    余钟夫,《宁波发展历程及其价值》[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余钟夫,《宁波发展研究报告1999-2000》[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俞福海主编,《宁波市志》(上册)[M],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译林出版社,2001。
    詹姆斯.汤普森,《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张炳申等,“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工业化的比较与思考”[J],《南方经济》1997年第9期。
    张继焦,《城市的适应——迁移者的就业与创业》[M],商务印书馆,2004。
    张剑渝,“渠道依赖:关系要素及影响”[J],《财经科学》2005年第3期。
    张文宏,“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网络资本的变迁”,《社会》2008年第3期。
    张涛,“农民工群体内部分层及其影响——以收入分层为视角:武汉市农民工思想道德调查分析报告”[J],《青年研究》2007年第6期。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和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8期。
    郑广怀,“伤残农民工:无法被赋权的群体”[J],《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周大鸣等,《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中国东南沿海散工研究》[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周汉平、方伟,“农民工内部分化的考察——以安徽枞阳大山村在张家港务工男性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周晓红,“国家、市场与社会——秦淮河治理的多维动因”[J],《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1期。
    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朱虹,“打工妹的城市社会化——一项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经验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邹新树,《中国城市农民工问题》[M],群言出版社,2007年。
    Jean Oi,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s of Local State 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45)。
    Olson,Mancur,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