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近代徽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近代徽商这一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的课题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学、徽学、区域社会研究、社会转型理论等分析工具,探讨近代徽商的兴衰存亡,透视这一历史悠久的商人群体在近代的转型规律,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并探究其经验教训。全文分为导言、正文(共八章)和结论三个部分。
     导言回顾徽商研究的学术史进程,概括其中的主要学术问题,对其学术风格进行分析,并探讨徽商研究的若干理论基础问题。在充分肯定当前徽商研究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对其不足部分进行检讨,特别是近代徽商的研究明显不足,已经成为徽商研究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针对此一不足,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撰述旨趣。
     第一章,在简要回顾明清徽商后,详细分析近代徽商的历史背景:盐业制度变更造成徽商中坚力量——盐商——的严重衰败;国内战乱的严重冲击;外来入侵的威胁。因此近代徽商所处的环境是空前严酷的。
     第二章,集中辨析近代徽商“解体”论。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徽州出贾经商的风气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更加浓厚,经商人口所占比例很高,商业队伍浩浩荡荡,形成了庞大的商业网络。无论是徽州本土、徽商经营地、徽商本身还是建国后的人民政府都认为徽州商帮依然存在,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近代徽商“解体”、“退出商业舞台”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章,主要论述近代徽商经营的最重要的行业——茶业。咸同兵燹之后,徽州茶商迅速恢复,1865~1916年间徽州茶商发展迅速,获利丰厚。民国后期,在国际市场冲击和国内战乱的影响下,徽州茶商走向衰落,但仍掀起过一度复兴的浪花。茶业是近代徽州经济发展的龙头,提供了重要的就业机会,也深刻地改变了徽州经济的地理布局,促进了新的商业城镇的兴起。近代徽州茶业经营以出口为导向,茶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这个迥异于以往的特点既促进了徽州茶商的大发展,也使它在衰落期逐渐落入了金融资本的控制。
     第四章,对近代徽商经营的诸多传统行业进行论述。近代徽商在盐业、典业、木业等传统行业中仍然相当活跃,并在某些行业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一些行业中的徽商还结成了组织严密的团体,影响很大。
     第五章,集中论述近代徽商的转型。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大潮中,传统色彩浓郁的徽商也开始走上向近代转型的道路,从徽商中分化出的买办阶层是近代中外经贸发展中带有特殊印记的产物,也是徽商转型的象征,对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起过重要作用。更有一批徽商积极投入新兴产业领域,并取得过重要的成就。认为近代徽商不思进取的“落后”论是有失偏颇的。
     第六章,分析近代徽商在徽州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近代徽商取代了传统士绅,成为徽州社会的中坚力量。清末新政时期,徽州绅商曾活跃一时,发挥过重要作用。近代徽州教育、公益等事业的进步主要依靠徽商。徽商从沿海地区引入的新风尚,也促成了社会风俗的转变。徽商是近代徽州社会变迁的主要推动力量。
     第七章,对以上海为中心的徽商网络进行考察。扬州衰落后,上海成为徽商最大的聚集地,各类同乡组织,尤其是徽商会馆成徽商网络的中心。徽商会馆通过神灵祭祀、联欢祈福、捐助公益、团结互助,有效地凝聚了徽商的向心力,强化了徽商的团体意识,对徽商能在近代动荡的岁月中维持长期的经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八章,婺源江湾萧江氏是明代中期兴起的著名徽商家族之一,咸同年间在战乱的严重冲击下衰落,但在光绪和民国年间,由于家族中徽商子弟事业有成,出现了复兴的景象。本章以江湾萧江氏为中心,剖析近代徽商的典型个案。
     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近代徽商既具有浓厚的传统气息,又具备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它处在转型之中,但转型的进展是不平衡的。作为近代徽州的中坚,徽商在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徽州和经营地的近代化进程曾经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其经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that have been neglected for a long time. It discusses the prosperity and declines of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perspective their modern transformation, analyzes their function in the Chinese modernizing process, and inquires into its experience and lesson by using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history, Huixue, regional history analysis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The full text divides into the three parts as introduction, the main text (altogether eight chapters)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reviews the learning history of Huizhou merchants, summary the main academic question analyses the academic style and discuss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After fully approving, it discusses the weakness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Huizhou merchants, especially the lack of study of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and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is thesis takes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ChapterⅠfocuses on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ch including the decline of the salt merchants, the disaster of civil war and the foreign threaten.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faced a cruel environment.
     ChapterⅡdiscuses the point of view that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were disintegrated. In modern time, more and more Huizhou people engaged in trade. The business population was very high and built a huge commercial network. It is a undeniable fact that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still existed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y.
     ChapterⅢanalyses the tea trade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department of the modern Huizhou commerce. After the civil war, the Huizhou tea trade recovered very soon, and developer in a high speed between 1865 and 1916. In the later stage of Republic of China, the Huizhou tea trade declined by the war and the depression of the foreign market. The tea trad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uizhou economy, brought job to the farmer and made a new commercial center. The tea trade was led by export, and the tea merchants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his character not only accele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tea trade, but also led the financial capital controlled the tea trade when it became declined.
     ChapterⅣdiscuses the other traditional departments of modern Huizhou commerce.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still had big influence in the trade of salt, tree and pawnshop. Some merchants even built very strong organizations.
     ChapterⅤanaly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The birth of the Huizhou comprador was the symbol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The Huizhou comprado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Chinese modernization. Some Huizhou merchants invested in the new industry and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 It is a wrong point of view that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were behind the times.
     ChapterⅥexpounds the position of Huizhou merchant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Huizhou social change.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took the place of gentries as the backbones in the Huizhou society. In the last stage of Qing dynasty, Huizhou merchants were very active in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reform. In the modern times,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service system in Huizhou highly depended on the merchants. Eve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custom should be owed to the merchants. The merchants are the locomotiv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Huizhou society.
     ChapterⅦinvestigates the network of Huizhou merchants of Shanghai. After the decline of Yangzhou, Shanghai became the center of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The guilds are the center of the network of Huizhou merchants. The guilds played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rengthening the group consciousness and maintaining long term management by worshiping divinity, promoting human relationship and donating the public welfare.
     ChapterⅧfocuses on the Xiaojiang family in Jiangwang, Wuyuang. The Xiaojiang family had many merchants in modern times, and can be discuses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Huizhou merchants.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main point of this thesis.
引文
[1]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2]载于《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1947年第2期,又载于《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版1956年版:又载于《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做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版。
    [3]傅衣凌:《明代徽商考》,《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版.第38页。
    [1](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2页.
    [2]载于《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1期。
    [3]陈野:《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试以徽州一地为例来论证明清时代商业资本的作用问题》.《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5期.
    [4]参见杨德泉:《清代前期两淮盐商资料初辑》.《江海学刊》1962年第11期。
    [1](日)斯波信义:《宋代徽州的地域开发》,《东洋史论丛》1972年第1卷.
    [2](日)重田德:《清代徽州商人之一面》.刘淼辑译《徽州社会经济史研究译文集》,黄山书社1988年版,第417-456页。
    [3]方豪:《乾隆五十五年自休宁至北京旅行用账》,《食货》月刊复刊1卷第7期;《明万历年间富家产业抄》,《食贷》月刊复刊1卷5期;《乾隆十一年至十八年杂账及嫁装账》,《食货》月刊复刊2卷1期;《康熙时重新祠楼之文献》,《食货》月刊复刊1卷11期;《乾隆二十六年等赴六合事录》,《食货》月刊复刊2卷7期。
    [4]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6]黄山书社1985年版。
    [7]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汲古书院2004年版。
    [10]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11]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关于徽商研究中的主要学术问题.参见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
    [4]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和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9-100页.
    [5]李则纲:《徽商述略》,《江淮论坛》1982第1期。
    [6]汪绍铨:《徽商在中国商业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1985年第2期。
    [7]傅衣凌:《明代徽商考》,《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页.
    [8](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0页。
    [1]刘和惠:《徽商始于何时》.《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2]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3]王珍:《关于徽商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徽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4]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日)藤井发:《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0-200页。
    [2]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和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116页。
    [3]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页.
    [1]刘淼:《徽州盐商的经营特点》,《徽学》1986年第1期.
    [2]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1-152页。
    [3]张海鹏:《徽商进入两淮的几个阶段-“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一》。《货殖》第2辑。
    [4]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5]范金民:《明代徽州盐商盛于两淮的时间与原因》,《安徽史学》2004年5期.
    [1]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9-169页。
    [2]周晓光:《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3]王廷元:《徽州典商述论》,《安徽史学》1986年第1期。
    [4]王世华:《明清徽州典商的盛衰》,《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汪崇筼:《徽州典当业研究中三个可能的误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186页.
    [3]何建木:《徽州木商世家-婺源西冲俞氏》,《寻根》2005年第6期。
    [4]聂德宁:《试论明代中叶徽州海商的兴衰》,《安徽史学》1989年第3期。
    [1]唐力行:《论明代徽州海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2]郑力民:《徽商与嘉靖海乱--兼与戴裔煊先生商榷嘉靖海乱性质》.《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3]王世华:《论徽商的抗倭斗争》,《安徽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4]张海鹏:《论徽商经营文化》。《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1]龙达云:《浅淡徽商的经营之道》,《北京商学院学报》1995年第6期。
    [2]王世华:《论徽商的商业道德》,《光明日报》1998年2月13日.
    [3]洪璞:《儒家经济伦理与徽商》,《南京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4]王廷元:《略论徽州商人的义利观》。《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第3期.
    [1]张海鹏:《徽商与徽州文化》.《中国典藉与文化》1993年第4期.
    [2]李琳琦:《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华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3]宗韵:《明清徽商家庭商业教育述略》.《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
    [4]傅衣凌:《明代徽商考》,《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8页.
    [1](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页。
    [2](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6页。
    [3]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和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2-154页。
    [4]杨明明:《徽商是典型的东方封建商贾》,《徽州社会科》1986年第3期
    [1]韩大成:《明代徽商在交通与商业史上的重要贡献》,《史学月刊》1988年第4期.
    [2]李则纲:《徽商述略》.《江淮论坛》1982年第1期。
    [3]叶显恩:《徽商的衰落及其历史作用》.《江淮论坛》1982年第3期.
    [1]周晓光:《19世纪50--60年代中国社会的战乱与徽州商帮的衰落》,赵华富主编:《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
    [2]王廷元、王世华:《徽商》。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6-497页.
    [3]张朝胜:《民国时期的旅沪徽州茶商:兼谈徽商衰落问题》.《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1]徐子超:《胡开文墨业系年要录》,《江淮论坛》1992年第6期.
    [2]参见唐力行:《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李琳琦:《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学术月刊》1999年第1期;许敏:《论晚明商人侨寓、定居化趋向与社会变迁》,《江海学刊》2002年第1期。
    [3]卞利:《20世纪徽学研究回顾》,《论徽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页。
    [1]参见贺为才:《徽州占村落的文化人类学价值》,《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9期;唐力行:《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关于徽州古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之一》,《中国农史》2002年第4期。
    [2]赵懿梅:《徽学:一门新兴的显学-“徽学的内涵与学科构建”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7期.
    [1]胡中生:《徽州人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和概念创新》,《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
    [2]卞利:《唯物史观与徽学研究的发展》,《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1]王廷元、王世华:《徽商》,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7页.
    [2]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3]李则纲:《徽商述略》,《江淮论坛》1982年第1期。
    [4]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页。
    [1]刘和惠:《徽商始于何时》,《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2]正德《新安毕氏会通谱》卷十。
    [1]关于徽州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参见胡兆量《徽州专区经济地理调查报告》,《教学与研究》1955午第2期。
    [1](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35页。
    [2]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1]《安徽屯溪西周墓葬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2]关于孙吴征服山越,参见唐长孺;《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从》,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
    [3](唐)房玄龄:《晋书》卷十五《地理下》,中华书局2000年版。
    [4](后晋)刘煦:《旧唐书》卷四十四《地理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明)方信:《新安志补》卷一.
    [6](明)宋濂:《元史》卷六十二《地理五》,中华书局1976年版。
    [1]康熙《休宁县志》卷七《艺文·奏疏》.
    [2]淳熙《新安志》卷一《州郡·风俗》。
    [3]淳熙《新安志》卷一《州郡·风俗》。
    [4]淳熙《新安志》卷一《州郡·风俗》。
    [5]嘉靖《祁门善和程氏谱·足征录》。
    [6](宋)朱熹:《晦庵集》卷九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6册,上海古籍书店1987年版.
    [1]正德《新安毕氏会通谱》卷十.
    [2]正德《新安毕氏会通谱》卷九。
    [3](清)江登云:《橙阳散志》卷四。
    [4]万历《萧江全谱》卷一。
    [5]嘉庆《两淮盐法志》卷一。
    [6](后晋)刘煦:《旧唐书》卷五十三《食货下》。
    [1]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一.
    [2](清)陶澍:《陶文教公全集》卷十四。
    [3]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47页。
    [4](清)吴吉枯:《丰南志》卷六下。
    [5]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十七。
    [6]嘉庆《两淮盐法志》科第表中最早的两淮徽州籍进士为洪武二十四年的歙县长龄人郑道同,但郑道同是否如同有论者所称“前辈一定也经商两淮”(汪崇簧《徽商经营淮盐最早时间不晚于西商》.《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则没有任何其他资料可以佐证。嘉靖年间的《新安名族志》记录了长龄郑氏和郑道同.但没有任何关于该家族经营两淮盐业的记载。笔者见到的反映长龄郑氏在两淮活动的详细资料当数该家族移居扬州后裔在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扬州休园志》(《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41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其中提到洪武年间,长龄郑氏第七世郑恒(字居贞)以明经出身,任河南布政司左参政。族弟郑道同中洪武二十四年进士,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然靖难役起,长龄郑氏因忠于建文帝遭到沉重打击,郑恒被杀,郑道同自杀。(见《扬州休园志》卷四),没有任何郑道同或其先辈经商两淮的记载.长龄郑氏进入两淮并取得成功是从郑景濂开始的,那已经是万历年间的事了。嘉庆两淮《盐法志》卷四十七科第表下有一编纂者按语:“明万历中定商、灶籍,两淮不立运学,附入扬州府学,故盐务无册箱可稽.且有西商,无徽商,亦偏而不全。我朝初沿明制,嗣于乾隆四十四年,商、灶裁归民箱,更无区别。”这充分说明无论扬州学府还是盐务机关都没有徽商科举的“册籍”可以凭依,其科第表中的明代早期徽州籍科第记录应该是通过采访获得的,而此时仍然是徽商掌控两淮盐业,包括长龄郑氏在内的徽商家族在当地仍有一定影响,将自己家族中早期在徽州科第的记录提供给盐法志编纂者从而刊载出来是很有可能的。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还有很多的考证工作要做,但足以说明在引用嘉庆《两淮盐法志》科第表中明代早期的科举记录时应当小心谨慎,不能做为完全可靠的凭证。 ”
    [1]嘉靖《歙西竦塘黄氏统宗谱》卷四。
    [2]嘉靖《歙西竦塘黄氏统宗谱》卷四。
    [3]万历《歙志》卷址《货殖》。
    [4]万历《扬州府志》卷十一。
    [5](清)郑庆枯:《扬州休园志》卷一,《四库禁毀书从刊》史部第41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6](明)吴士奇:《绿滋馆征信编》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73册.齐鲁出版社1997年版。
    [1](明)吴士奇:《绿滋馆征信编》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173册,齐鲁出版社1997年版。
    [2]嘉靖《徽州府志》卷二《风俗》。
    [3](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13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4]雍正《岩镇志草》元集。
    [5]雍正《岩镇志草》元集.
    [6](明)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443册。
    [1]康熙《徽州府志》卷二《舆地志下·风俗》.
    [2](清)盛康:《皇朝经世文编续》卷五十一。
    [3](清)李澄:《淮鹾备要》卷七。
    [4]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5](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3-604页.
    [1](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2]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3]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4]关于道光年间徽州盐商的衰败,参见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萧国亮:《清代两淮盐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经济影响》,《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江巧珍:《徽州盐高兴衰的典型个案一歙县江氏<二房赀产清簿>》,《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十四.
    [2](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三《食货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
    [3]《清高宗实录》卷一四五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
    [4](清)盛康:《皇朝经世文编续》卷四十三。
    [5]关于清代的私盐问题,参见张小也《清代私盐问题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6]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7]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1]光绪《两淮监法志》卷一。
    [2](清)李斗:《扬州画肪录》卷八.清乾隆六十年刻本.
    [3](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十一。
    [4](清)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卷五十一.
    [1](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页.
    [2](清)阮元:《研经室再续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79册。
    [3](清)周生:《扬州梦》卷三.
    [4](清)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六。
    [5](清)王光伯:《淮安河下志》卷五.
    [6]关于咸同兵燹给徽商带来的灾难,参见周晓光:《19世纪50---60年代中国社会的战乱与徽州商帮的衰落》.赵华富主编《首届阅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吴溟:《战乱是徽商衰败的主要原因》,《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冯剑辉:《曾国藩“纵兵大掠”徽州考辩-兼论徽州咸同兵燹》,
    [7]《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8](清)李汝昭:《镜山野史》,《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第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9]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页。
    [1]同治《苏州府志》卷一一二。
    [2](民国)胡在渭:《徽难哀音》.
    [3](清)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印书》(上),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09页.
    [4](清)张汝南:《金陵省难纪略》,《中国近代史资料从刊·太平天国》第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清)张芾:《张文毅公奏稿》卷八。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2](清)尹耕云:《心白日斋集》卷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二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版。
    [3](清)方弘静:《方氏族谱序》.转引自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4](清)黄崇惺:《凤山笔记》,转引自(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53页。
    [5](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卷五,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606页。
    [6](清)黄祟惺:《凤山笔记》,转引自(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67页。
    [1](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093页.
    [2](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128页.
    [3](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91页。
    [4](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四《合同二》,黄山书社2005年版.
    [5](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6](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五《教务一》.黄山书社2005年版.
    [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3]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25页。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万历《歙志》卷一《风土》。
    [2]万历《休宁县志》卷一《舆地志·风俗》。
    [3](明)方弘静:《素园存稿》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1册,齐鲁出版社1997年版。
    [4]刘和惠:《徽商起源于何时》,《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5]万历《祁门县志》卷四,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27页。
    [6]同治《祁门县志》卷五《舆地志·风俗》。
    [1]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疆域·风俗》。
    [3]康熙《黟县志》卷一。
    [4](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
    [5]嘉庆《绩溪县志》卷三《食货志·赋役》。
    [6](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7](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绩溪县志馆第一次报告书·胡适之先生致胡编纂函》.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215页。
    [2]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赋役》.
    [3]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赋役》。
    [4]民国《黟县四志》卷九.《政事志·户口》。
    [1]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2](清)佚名《黟县乡土志》.
    [3]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53页。
    [4]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53页。
    [5]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安徽省农村调查》,内部资料,1952年版.第3页。
    [6]按:关于近代徽州的人门统计数据.除上述资料外,还有(清)冯煦、陈师礼编纂的《皖政辑要》卷十五《户籍》中清光绪三十年的资枓,其中歙县人口为194857人,黟县人口为38607人.这个数据显然太低,应该只是成年丁口的数据。本文不拟采用,附辩析于此。
    [1]民国《婺源县志》序.
    [2]本表依道光《徽州府志》卷五《食货志·赋役》、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赋役》中数据综合而成,地折田比例为56.1%.山折田比例为43.4%,塘折田比例为119.1%.
    [3]民国《歙县志》卷三《食货志·赋役》。
    [1](民国)黄质《宾虹杂著·任耕感言》。
    [2]民国《涧州许氏宗谱》卷十。
    [3]光绪《槐溪王氏宗谱》卷十.
    [4]民国《东源重修张氏宗谱》第四册。
    [5](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6](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07页。
    [2]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07页。
    [3]中国人民银行皖南分行:《皖南区经济概况》,内部参考资料。1950年编印.第27页.
    [4]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107页.
    [5]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6]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7]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8]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9]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1]民国《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卷七。
    [2]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3]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4]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5]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6](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4页。
    [7](明)余声:《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卷四,《四库禁毀书丛刊》集部第50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8]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1]民国《黟县四志》卷六《人物志·质行》.
    [2]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3]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4]邵之惠:《绩溪的徽菜、徽厨和旅外徽馆业》,安徽省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绩溪徽商》.2002年版.皖宣内部图书(2001)第18号.第132页。
    [5]邵之惠:《绩溪的徽菜、徽厨和旅外徽馆业》,安徽省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绩溪徽商》,皖宣内部图书(2001)第18号.第132-133页.
    [1]邵之惠:《绩溪的徽菜、徽厨和旅外徽馆业》,安徽省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绩溪徽商》2002年版,皖宣内部图书(2001)第18号.第137页,
    [2]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1辑,1996年版,第48页。
    [3]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238页。
    [4]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238页。
    [5]曹觉生:《解放前武汉的徽商与徽帮》,《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版,第125页。
    [1]王保民《汉口各行帮业及其贸易》,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第2辑,1994年版,第82页.
    [2]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1辑.1996年版,第65-66页。
    [3]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1辑,1996年版,第66页。
    [4]武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1辑,1996年版,第66页。
    [5]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6-7页。
    [1]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安徽省农村调查》,内部资料,1952年版,第3页。
    [1](唐)陆羽:《茶经》下卷,《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4册,上海古籍书店1987年版。
    [2](宋)李昉:《文苑英华》卷八百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41册,上海古籍书店1987年版。
    [3](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3页。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5](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6]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72页。
    [1]民国《黟县四志》卷十五《杂志·诗录》.
    [2]黟县地方志委员会编:《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318页。
    [1]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四、三十五《人物·义行》.
    [2](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四《人物·义行》.
    [3](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五《人物·义行》.
    [4](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五《人物·义行》.
    [5](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五《人物·义行》。
    [6]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五《人物·义行》.
    [7]民国《济阳江氏统宗谱》卷四。
    [8]民国《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卷七.
    [9]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三《人物·义行》.
    [1]光绪《平阳郡汪氏宗谱》卷六。
    [2]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劝募茶捐序》.
    [3]民国《严田李氏宗谱》卷二。
    [4]光绪《婺源县志》卷三十四《人物·义行》。
    [5]民国《北岸慎德堂吴氏支谱》卷十.
    [6]民国《北岸慎德堂吴氏支谱》卷十。
    [7]民国《北岸慎德堂吴氏支谱》卷十。
    [1]民国《北岸慎德常吴氏支谱》卷十。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1]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3]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4]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5]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八《人物十二·质行九》.
    [6]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7]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1]《上海副食品商业志·第一编商业行业·第七章茶叶业》,引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UR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493/node58891/node58910/node58926/userobjec tlai47131.html。
    [2]王廷元、王世华:《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8-491页。
    [3]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3页.
    [4]王廷元、王世华:《徽商》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491页。其所引资料系出自李文汉所编《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1辑第554页。
    [1]民国《九江新安笃谊堂征信录·乙未至壬寅查选廷经收捐总》。
    [2]民国《九江新安笃谊堂征信录·癸卯诸茶栈善士经收箱捐总》.
    [3]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劝募茶捐序》。
    [4]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茶捐》.
    [5]箱与斤的换算比例,不同文献有不同说法,此处依据祁门县《财税志》编写组提供的资料,见《抗日战争前祁门红茶的收见与运销》,徽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徽志资料选编》第一辑,1985年8月编印,第62页。
    [1]《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第三卷出口商品贸易·第一章农副产品》,引自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UR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4728/node74733/node74920/node74934/userobje ctlai89625.html
    [2]《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第三卷出口商品贸易·第一章农副产品》。
    [1]黄式权:《淞南梦影录》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1]《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第三卷出口商品贸易·第一章农副产品》.
    [2](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4页.
    [3]《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第三卷出口商品贸易·第一章农副产品》。
    [1]翟屯建:《朱富润(即朱老五)部队入徽始末》,徽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徽志资料选编》第一辑,1985年8月编印,第25页。
    [2]翟屯建:《朱富润(即朱老五)部队入徽始末》,徽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徽志资料选编》第一辑.1985年8月编印,第26页。
    [3]翟屯建:《朱富润(即朱老五)部队入徽始末》.《徽志资料选编》第一辑,1985年8月编印。第30页。
    [4]翟屯建:《朱富润(即朱老五)部队入徽始末》,徽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徽志资料选编》第一辑,1985年8月编印.第31页.
    [5](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3页.
    [1](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4页.
    [2]《上海对外纤济贸易志·第三卷出口商品贸易·第一章农副产品》
    [1]胡武林《苏州六大茶叶店》.《徽州文化研究通讯》第2辑,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2004年10月编。
    [2]朱学军《徽州抗战时期“屯绿”产量锐减原因》,《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3](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33-34页。
    [4](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33页。
    [1](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24页。
    [2]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3](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三十一《厘金二》,黄山书社2005年版。
    [4](民国)赵尔巽:《清史稿》卷五十九《地理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
    [5](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郑毅:《徽州茶乡竹枝词》.《徽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2]翟屯建:《朱富润(即朱老五)部队入徽始末》,徽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徽志资枓选编》第一辑,1985年8月编印.第28页.
    [3](民国)郁达夫:《屯溪夜泊记》,《文艺风景》1934年6月创刊号。
    [4]民国《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文录》.
    [5](民国)江谦:《阳复斋文集》上册,上海道德书局出版,第148-149页.原书无出版时间.据内容.当在民国二十一年前后。
    [6](民国)江谦:《阳复斋文集》.上海道德书局出版,第149页。
    [7](民国)江谦:《阳复斋文集》,上海道德书局出版,第149页.
    [1](清)曾国荃:《曾忠襄公奏议》卷二十五。
    [2]民国《黟县四志》卷一《图表·纪事表》。
    [3]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二《兵戎二·战守》。
    [1]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二《兵戎二·战守》.
    [2]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二《兵戎二·战守》。
    [3]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二《兵戎二·战守》。
    [4]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二《兵戎二·战守》.
    [5]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二《兵戎二·战守》。
    [6](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4页。
    [7](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4页。
    [1](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5页.
    [1](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5页。
    [2](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大文印刷所出版.第5页。
    [3]刘淼:《民国时期祁门红茶贷款案与银企关系的建立》,《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4]王珍:《解放前屯溪商业拾零》,政协安徽省屯溪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屯溪文史》第1辑.1987年版,第115页.
    [1]民国《三十六午祁门县营制外销箱茶各厂场、社会登记一览表》.祁门县档案馆藏.档号65-1-30.
    [2]清宣统二年二月谢正安立阄书,转引自张斌《关于“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家族的两份阄书》,《黄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民国九年五月谢大钧立阀书.转引自张斌。《关于“黄山毛峰”创始人谢正安家族的两份阄书》.
    [2]民国《余川越田汪氏族谱》卷三.
    [3]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卷三。
    [1]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26页。
    [2]民国二十五年歙县许宇仁立让渡浙东纲盐执照据,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402包。
    [1]鲍杰:《绍兴鲍氏盐商》.《徽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2](民国)鲍友恪:《鲍氏诵先录》下编.
    [1]民国《歙县许村许敦本堂神主簿》上册.
    [2]民国《歙县许村许敦本堂神主簿》上册。
    [3]民国《歙县许村许敦本堂神主簿》上册。
    [4]民国《歙县许村许敦本堂神主簿》上册。
    [5]民国《歙县许村许敦本堂神主簿》上册.
    [1]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2]民国《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文录》.
    [3]民国《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文录》。
    [4]民国《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文录》。
    [5]民国《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文录》。
    [6]民国《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文录》.
    [7]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1]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一百三十八。
    [2]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五。
    [3]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一百三十八。
    [1](清)许炳勋:《古歙东门许静夫先生遗集》.
    [2]光绪《金溪程氏支谱》卷一。
    [3]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六《人物十二·质行七》。
    [3]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4]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5]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6]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八《人物十二·质行九》。
    [7]光绪《平阳郡汪氏宗谱》卷六。
    [8]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9]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10]光绪《金溪程氏支谱》卷一
    [11]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1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六《人物十二·质行七》。
    [1]关于木商经营的详细情况,参见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3]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4]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81页。
    [5]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82页。
    [1]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序》.
    [2]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序》。
    [3]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凡例》。
    [1]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收支簿录》.
    [2]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威坪改捐东关免验告示》。
    [3]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威坪改捐东关免验告示》。
    [4]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内河章程》.
    [5]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内河章程》.
    [1]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徽河取树告示》.
    [2]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徽河取树告示》.
    [3]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凡例》。
    [1]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徽河取树告示》。
    [1]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57页.
    [2]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56页。
    [3](民国)许承尧:《歙事闲田》,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4页。
    [1]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4](清)赵瀛《纫佩仙馆方钞》。转引自王廷元、王世华:《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3页。
    [5](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三十四《杂税》,黄山书社2005年版。
    [6](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三十四《杂税》,黄山书社2005年版。
    [7](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三十四《杂税》,黄山书社2005年版。
    [1]王世华:《明清徽州典商的兴衰》,《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
    [2]王裕明:《光绪振成典钱洋实存簿浅析》,《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
    [3]民国《婺源县志》卷三十三《人物七·孝友六》。
    [4]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十一·义行七》.
    [5]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八《人物十二·质行九》。
    [6]李泰:《休宁徽商汪厚庄与他的老字号》,《徽州文化研究通讯》第2期.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2004年10月编.
    [7]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86页。
    [8]张恺:《歙县徽商名录》,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三辑,第343页。
    [9]关于汪赞纶,参见王振忠;《汪作麓同年哀挽录中的徽州典商事迹》,《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10]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2页。
    [1]曹觉生:《解放前武汉的徽商与徽帮》,《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版。第126页.
    [2]舒毅清:《九江的钱庄、银行、当铺》,政协九江市委员会:《九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989年出版,第170页.
    [3](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二十八,黄山书社2004年版.
    [4]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
    [5]上海市黄涌区志委员会:《黄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291页.
    [6]南市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市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40页。
    [7]上海市奉贤县志修编委员会:《奉贤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05页。
    [8]上海市松江史志编纂委员会:《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2页。
    [9]《上海金融志·第二编解放前金融机构》.见上海市方志办网站;UR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75491/node75497/node75549/node75561/userobje ctlai92337.html
    [1]《上海金融志》第二篇,解放前金融机构,见上海市方志办网站:URL=http://www.shtong.goy.cn/node2/node2245/node75491/node75497/node75549/node75561/userobje ctlai92337.html
    [2]《文汇报》2006年7月14日.
    [3]上海市松江史志编纂委员会:《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2-673页。
    [1]吴承仕:《旅京歙县同乡录弁言》,《吴承仕研究资料集》,黄山书社1990年版,第416页。
    [2]《胡氏阉书》,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7页.
    [1]胡思森:《胡开文墨店及其经营管理》.《绩溪徽商》,安徽省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2002年版,皖宣内部图书(2001)第18号,第78页。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刊八》。
    [1]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4-255页。
    [2]民国《上海绮藻堂布公所百年来事迹》.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S232-1-14。
    [3]民国《上海缔藻堂布公所百年来事迹》,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S232-1-14.
    [4]民国《上海市土布业商业同业公会土布公所前总董汪宽也先生纪念像》,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S232-1-14-4.
    [5]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卷十六.
    [1]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卷十六。
    [2]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卷十六。
    [3]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卷十六.
    [4]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卷十六。
    [1]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43页。
    [2]姚存山:《临清“济美”酱园》,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三辑,第267~269页。
    [3]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89页。
    [4]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89页。
    [5]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441~442页。
    [1]民国《坦川洪氏宗谱》卷二。
    [2]民国《坦川洪氏宗谱》卷二。
    [3]民国《坦川洪氏宗谱》卷二。
    [4]民国《坦川洪氏宗谱》卷二。
    [5]民国《坦川洪氏宗谱》卷二。
    [1]王廷元、王世华:《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6~497页。
    [2]道光《休宁县志》卷一《疆域·风俗》。
    [1]民国《黟县四志》卷十五《杂志·诗录》。
    [1]民国《黟县四志》卷十五《杂志·诗录》。
    [2]民国《黟县四志》卷十五《杂志·诗录》。
    [3]民国《黟县四志》卷十五《杂志·诗录》。
    [4]民国《新安柯氏宗谱》卷三。
    [1]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第二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05页。
    [2](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19页。
    [1](清)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319~2320页。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八《人物十二·质行九》。
    [3]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八《人物十二·质行九》。
    [4]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八《人物十二·质行九》。
    [5]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八《人物十二·质行九》。
    [6]民国《黟县四志》卷六《人物志·质行》。
    [7]民国《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文录》。
    [8]徐矛:《中国十买办》附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民国《黟县四志》卷十五《杂志·诗录》。
    [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4]郑毅:《徽州茶乡竹枝词》,《徽州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成言:《房地产巨富程霖生、程贻泽》,《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2]徐矛:《中国十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6页。
    [1]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7页。
    [1]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序。
    [2]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序。
    [3]民国《黟县四志》卷十四《杂志·文录》。
    [1]吴翥大概每年都向徽商会馆捐有相当数目的捐款,在他逝世后,家属尚按其遗愿,向徽宁思恭堂捐款五百元,见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丙辰年乐输》。
    [2]黄逸峰:《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3]黄逸峰:《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1]黄逸峰:《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2]黄逸峰:《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页。
    [1]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十大买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2]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十大买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0页。
    [3]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十大买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4]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十大买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5]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十大买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6]吴培初:《旧上海外商银行买办》,《旧上海的外商与买办》(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页。
    [1]瞿秋白:《上海买办阶级的权威与商民》,《响导周报》第162期,1926年7月14日。
    [2]参见金普森、易继苍:《买办与近代中国东南社会变迁》,《福建论坛》2002年第4期。
    [3]政协天津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十大买办》,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8页。
    [1]邵之惠:《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三辑,黄山书社2004年版,315页。
    [1]《芜湖“明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第三辑,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315页。
    [2]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1]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2]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卷三。
    [3]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卷三。
    [4]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卷三。
    [5]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卷三。
    [1]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卷三。
    [2]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卷三。
    [1]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1]民国《上海县志》卷六。
    [2]程其康《我所知道的上海公估局》,政协黄山市黟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黟山文史》首辑,第129~130页。
    [1]民国《婺源县志》序。
    [2]民国《济阳江氏统宗谱》序。
    [3](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3页。
    [4](民国)吴吉祜:《丰南志》六上。
    [5]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第185页。
    [1]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序,民国五年活字本。
    [2]民国《黟县四志》卷九《政事志·仓偖》
    [1]据民国《黟县四志》卷九《政事志·仓储》资料整理而成。
    [2]关于绅商的含义,参见马敏:《“绅商”词义及其内涵的几点讨论》,谢放:《“绅商”词义考析》,均载《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
    [1]本表据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整理而成。
    [1]关于《陶甓公牍》,参见王振忠:《晚清徽州民众生活及社会变迁-(陶甓公牍)之民俗文化解读》,《徽学》2000年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丙午召见恭纪,《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一,《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清)刘汝骧:《陶甓公牍》卷十,《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九,《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九,《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三,《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关于明清徽商与徽州教育,参见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疆域七·风俗》。
    [3]民国《婺源县志》卷三十三《人物七·孝友六》。
    [1]宣统《新安中学堂同学录》。
    [1]民国《歙县许村许敦本堂神主簿》上册。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3]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4]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5]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1]民国《歙县志》卷二《营建志·学校》。
    [2]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卷三。
    [3]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4]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5]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1]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2](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卷六《教务二》,黄山书社2005年版。
    [3]民国《歙县志》卷十《人物志·士林》。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5]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禀呈》。
    [1]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同征信录·捐启》。
    [2]光绪《新安屯溪公济局征信录·规条》。
    [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金家琪:《信客-徽商中的历史陈迹》,《海阳漫话》第四辑,安徽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264~265页。
    [2](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甡太守原禀》,民国十一年编印。
    [3](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甡太守原禀》,民国十一年编印。
    [4](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甡太守原禀》,民国十一年编印。
    [5](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胡晋甡太守原禀》,民国十一年编印。
    [1](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兰溪严州厘局禀》,民国十一年编印。
    [2](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跋语》,民国十一年编印。
    [3](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督办浙江通省厘捐总局告示》,民国十一年编印。
    [1](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牙厘总局请详院立案并准给示勒石禀》,民国十一年编印。
    [2](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浙江省省长沈、财政长陈快邮代电》,民国十一年编印。
    [3](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浙江省省长沈、财政厅长陈呈稿》,民国十一年编印。
    [4](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兰溪牙厘局禀》,民国十一年编印。
    [1](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上浙江省省长沈、财政长陈快邮代电》,民国十一年编印。
    [2](民国)汪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跋语》,民国十一年编印。
    [3](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1页。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5](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2]民国《婺源旅休同乡会章程》,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75包。
    [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2](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3](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4](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5]参见龚恺《豸峰村-中国古村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1](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
    [2]民国《歙南义门汪氏族谱》序。
    [3]民国《坦川洪氏宗谱》序。
    [1]参见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民国《歙县志》卷一《舆地志·风土》。
    [1](清)阮元:《研经室再续集》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47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光绪《两淮盐法志》卷七十二。
    [3](明)汪道昆:《太函集》卷二十八,黄山书社2004年版。
    [4]吴拯寰《旧上海商业中的帮口》,《上海地方史资料》(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1]民国《上海县续志》卷一。
    [2]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劝捐茶捐序》。
    [3]宣统《思义堂征信录·重建思义堂序》,宣统三年印本。
    [4]程极平:《徽商随时代而发展》,《徽州学丛刊》第2辑,转引自张海鹏、王延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4页。
    [1]吴拯寰:《旧上海商业中的帮口》,《上海地方史资料》(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106页。
    [2]李泰:《休宁徽商汪厚庄与他的老字号》,徽州文化研究院编:《徽州文化研究通讯》第三辑,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院2004年10日编。
    [1]关于会馆史的一般研究,参见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关于上海会馆的研究,参见徐鼎新:《旧上海工商会馆、公所、同业公传的历史考察》,《上海研究论丛》第5辑;张忠民:《清代上海会馆公所及其在地方事务中的作用》,《史林》1999年第2期。
    [2]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3](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345~47页。
    [4]光绪《歙县馆录·公牍录》。
    [5]光绪《歙县馆录·馆规录》。
    [1](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357页。
    [2](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六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9册,上海古籍书店1987年版。
    [3]苏州历史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记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
    [4](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357页。
    [5]民国《新安义园征信录·新安六善堂募启》。
    [1]光绪《塘栖新安怀仁堂征信录·新安怀仁堂征信录缘起》。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3]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十一·义行七》。
    [4]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二《人物十一·义行八》。
    [5]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6]民国《歙县志》卷九《人物志·义行》。
    [7]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8]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十一·义行七》。
    [9]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10]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11 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十一·义行七》。
    12 民国《歙县志》卷九《人物志·义行》。
    [1]《上海工商社团志·第一篇会馆公所·第一章组织》,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站,UR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38/node56959/node56961/node56963/userobjec tlai45315.html
    [2]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六。
    [3]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六。
    [4]民国《歙县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录》,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418包。
    [5]宣统《思义堂征信录·总章》。
    [1]《上海工商社团志·第一篇会馆公所·第一章组织》。
    [2]宣统《思义堂征信录·总章》。
    [3]民国《新安思安堂征信录·序》。
    [4]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序》。
    [1]民国《黟县四志》卷七《人物志·尚义》。
    [2]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增定章程》。
    [3]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序》。
    [4]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徽宁会馆全图记》。
    [5]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徽宁会馆全图记》。
    [1]本表捐款金额依据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长生愿捐》整理得出,原文中捐款金额单位有大洋、小洋、铜钱之别,大洋以元计,小洋以角计,铜钱以文计,制作本表时按征信录中换算方式统一为大洋(即银元)。
    [2]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公议堂中规条》。
    [3]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公议增定章程》。
    [1]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合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5页。
    [2]同治《安徽会馆录·规条》。
    [3]光绪《苏垣安徽会馆录·新建安徽会馆记》。
    [1]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徽宁会馆全图记》。
    [2]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徽宁会馆全图记》。
    [3]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徽宁会馆全图记》。
    [4]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序》。
    [1]同治《安徽会馆录·规条》。
    [2]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停办各节饮福缘起》。
    [3]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停办各节饮福缘起》。
    [4]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公议增定章程》。
    [1]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上海徽宁思恭堂记》。
    [2]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劝捐思恭堂添建西厅及筹备善后经费》。
    [1]周思璋:《简介昔日如城之同乡会馆》,政协江苏省如皋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如皋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12月刊。
    [2]江子安、程灼知《徽州会馆-公善堂》,政协南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通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第238页。
    [3]民国《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
    [4]《卢湾区志·第三十四编专记·客籍乡帮团体》,见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RUL=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4/node2249/luwan/node37536/node62753/node62771/userob jectlaiSO887.html
    [5]曹觉生:《解放前武汉的徽商与徽帮》,《江淮论坛》编辑部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版,第129页。
    [1]民国《旅溧新安同乡会简章》。
    [2]万历《杭州府志》卷十九。
    [3]《典业须知》,转引自陈联:《商人会馆新论》。《徽学》2000年卷。
    [1](明)戴廷明、程明宽:《新安名族志》,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520页。
    [2](明)戴廷明、程明宽:《新安名族志》,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701~702页。
    [3](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23页。
    [4]万历《萧江全谱》卷一。
    [1]万历《萧江全谱》卷一。
    [2]万历《萧江全谱》卷一。
    [3]万历《萧江全谱》卷一。
    [4]万历《萧江全谱》卷三。
    [5]万历《萧江全谱》卷三。
    [6]万历《萧江全谱》卷三。
    [7]万历《萧江全谱》卷三。
    [8]万历《萧江全谱》卷四。
    [9]万历《萧江全谱》卷四。
    [10]万历《萧江全谱》卷四。
    11 民国《婺源县志》卷二十八《人物七·孝友一》。
    [1]万历《萧江全谱》卷四。
    [2](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603~604页。
    [3]万历《萧江全谱》卷三。
    [4]万历《萧江全谱》卷三。
    [5]万历《萧江全谱》卷四。
    [1]按:“五世承恩”,指江一麟与其祖江骥、父江軟(車兒)、子江世祐、孙江邦琦并为仕宦,俱承皇恩:“三世司徒”,指江一麟为户部侍郎,其祖、父蒙赐户部侍郎,江湾曾经建有五世承恩坊、三世司徒坊.今俱毁。
    [2]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一《人物十一·义行七》。
    [3]清乾隆十一年婺源江阿汪立议阄书草底,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4]清同治五年婺源江秋亭立桂馨兄弟拈得义字分家阄书,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5]民国元年婺源江世臣等立胪云公众合墨,转引自江蔼人《率耕堂备忘录》,民国三十八年稿本,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6]清道光年间江香远致江林辉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7]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人物十一·义行六》。
    [1]洪湛侯:《徽派朴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洪湛侯:《徽派朴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3](清)戴震《戴东原集》卷十二。
    [4]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五《人物十二·质行五》。
    [5]清道光年间江香远致江林辉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6]黄山学院徽学资料中心收藏有江锦堂在道光年间致江锦春函件四件,咸丰年间致江敬之函件四件,内容均为告哀乞贷,以求戎烟。
    [1]清咸丰间江锦堂致江敬之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访问江湾村民江养平淡话录音(2007年9月29日)。
    [3]民国《婺源县志》卷十二《兵戎二·战守》。
    [4]访问江湾村民江中秋谈话录音(2007年9月29日)。
    [5]民国《婺源县志》卷二十六《人物六·忠节二》。
    [6]比国《婺源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六·忠节三》。
    [7]民国《婺源县志》卷二十七《人物六·忠节三》。
    [1]清同治五年婺源江秋亭立桂馨兄弟拈得义字分家阄书,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清同治四年婺源敦崇堂总单存底,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3]秤,是徽州农村社会中一个很常用却又十相当复杂的计量单位.用作稻谷重量单位时,1秤一般为老秤(16两)20斤,但高的可达25斤,低的只有16斤;用作耕地面积单位时,1秤一般相当于1分。秤在休宁、歙县等地又常常与砠混用。
    [1]江永与江谦俱为江湾萧江氏的著名学者,然江谦是否为江永之后?实地调查中,村内众说纷纭。民国年间江苏省长韩国钧为江谦演讲集做序时称:“婺源江易园居士,为清代经学家慎修先生之后”,此说今日报导中很常见。按.江永为萧江三十世,江谦为三十四世,果如此,则江永为江谦高祖,江谦为江永玄孙。江谦在整理江永年谱的注记中自称为江永“裔孙”,此“裔孙”若作广义解,则同于族孙,非指直系亲属;若作狭义解,亦可指直系血亲。惟据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五,记江永次子江逢辰(三十一世)事迹为:“江逢辰,字斗环,(?)斋子,谨守庭训,年十三失恃,哀毁踰节,事继母如所生,侍疾未尝废离,兄没嫂寡,敬礼之,抚其嗣,又早世,复抚其孤。”江谦之曾祖为江国锟(三十一世),民国《婺源县志》卷四十记其事迹为:“江国锟,字剑华,江湾人,性孝友,弟国锐夫妇早逝,为立嗣婚教,并置田赡其家,宗祠(?)朽,输数百金葺之。”江逢辰与江国锟二人事迹大相径庭,绝非兄弟,更非一人。江谦在其《阳复斋文集》和自传体《梦游纪恩诗》中,多处提到其祖、父,并撰有行状、墓志,均未提到其与江永有任何直系血缘关系。故江谦绝非江永之后,附简要辨说于此。
    [2](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4页。
    [3](民国)江谦:《阳复斋文集》上册,上海道德书局出版,第26页。原书无出版时间,据内容,当在民国二十一年前后。
    [4](民国)江谦:《阳复斋文集》上册,上海道德书局出版,第24页。
    [5]关于江导岷的生卒年.江湾乡贤园立有他的石像,题为1881~1947年。笔者因工作需要,参与整理黄山学院图书馆徽学资料中心江湾萧江氏文书,考证出多件江导岷生前的信函,感觉此年月与文书中资料显有不合。江导岷先生之孙江森先生(现山东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已退休),则亲口告诉笔者他的祖父是1938年去世的,与文书资料亦有不合。依据文书中线索,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查找民国年间的申报,发现1939年7月5日第二版、7月6日第二版的丧报栏中均登载有讣告一条:“江知源老太爷于国历七月四日丑时寿终于沪寓,择于六日下午二时在海格路中国殡仪馆大礼厅入殓哀,此报,江导耕堂。”故江岷实卒于1939年。关于其生年,张謇作《重修宗祠记》称江导岷“八龄时甲戌元旦,”甲戌为清同治十三年即1874年,所谓“八龄”当为虚岁,则江导岷应生于同治六年即1867年。故江导岷生卒年应为1867~1939年,江湾乡贤园资料有误,媒体报导以讹传讹,应予纠正,附简要辨说于此。
    [6]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五日江导岷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7](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1~3页。
    [8](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4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41页。
    [2](民国)张謇:《重修宗祠记》,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4](民国)张謇:《重修宗祠记》,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5](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5页。
    [6]张玉田:《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46页。
    [7](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5页。
    [1](民国)张謇:《重修宗祠记》,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4页。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4]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99页。
    [5]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六,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62页。又:婺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婺源县志》(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于人物传江谦条下作:“荐江知源给张謇总理通海垦牧公司取得成就,”似江导岷任职通海垦牧公司为江谦所推荐。按,江知源1895年初见张謇确为江谦引荐,此后即与江谦同为张謇及门弟子,并受张謇器重,入江南陆军师范学堂、掌管通海垦牧公司均为张謇所安排,与江谦无关,附简要辨说于此。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45页。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59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7页。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页。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页。
    [4]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5页。
    [5]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页。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5页。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4]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96页。
    [1]胡焕庸、李旭旦《两淮水利盐垦实录》,中央大学地理系1935年版。
    [1]汪育三:《盐垦公司述闻》,政协南通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通市文史资料选辑》第4辑,第92页。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453页。
    [3]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4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2]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卷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页。
    [3](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7页。
    [1](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编印。
    [2](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编印。
    [3](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编印。
    [4](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编印。
    [5](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编印。
    [6](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7页。
    [1](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编印
    [2](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编印
    [3](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编印
    [1](民国)江谦:《阳复斋文集》上册,上海道德书局出版,第18页。
    [2](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8页。
    [3](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10页。
    [4](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10页。又,“二等嘉禾章”,江谦其他著作皆记为“三等嘉禾章”。1993 年《婺源县志》人物传江谦条下云:“成绩卓著,孙中山大总统奖给三等嘉禾章。”按,1914年,孙中山早已卸任,大总统是袁世凯,韩止石是北京政府治下的江苏省长,此“三等嘉禾章”当然是北京政府所颁,与孙中山无涉。
    [1]参见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第八章《徽州宗族经商的风尚》,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謇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编:《张謇农垦事业调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3](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版,第9页。
    [1]张謇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编:《张謇农垦事业调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2]张謇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编:《张謇农垦事业调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3]江蔼人在江湾的故居已被开发为游览景点之一,但其介绍文字称为江仁庆,又名江蔼人,与文书资料显然不符,不知何据。
    [1]清光绪三十三年江导岷致江宗城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访问江哲晖谈话录音(2007年7月11日)。
    [3]张謇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编:《张謇农垦事业调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1]民国《婺源县志》卷七《建置五·宫室》。
    [1]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江隆顺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万历《萧江全谱》引。
    [3]万历《萧江全谱》附录卷三。
    [4]万历《萧江全谱》附录卷四。
    [5]清同治四年婺源江乘之抄世卿公租帐,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6]万历《萧江全谱》附录卷四。
    [1]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江蔼人致齐贡之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按:重建后的永思堂在“文化人革命”中被拆毁,原有文物荡然无存。黄山学院江湾萧江氏文书有张謇对联的两个抄件,其中一件署名“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江生谦、导岷与其族人等重建宗祠请为堂联,南通张謇撰书。”从笔迹看,这两个抄件应是江谦所抄,为修祠时留下的抄底。然2000年6月,婺源县委俞向东先生在江乔荫先生处得到张謇对联的另一个抄本,其文为“江氏自节度易姓以来,叠分于婺、于歙、于衢,代挺闻人,粲乎溯兰陵八萧至昭明太子;云湾因有清重儒而著,其它若胡、若程、若戴,并称世哲,翕然推弄丸一老继晦庵先生。”与文书所载相比,上联缺“木本水源”四字,下联之“云溪”作“云湾”,缺“泰山北斗”四字,此抄本在2002年三建永思堂时引以为据,即今永思堂大门对联。两相对照,黄山学院所藏文书更为可靠,本文引以为据。
    [1](民国)张謇:《重修宗祠记》,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民国二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江方氏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3]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江森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1]张謇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编:《张謇农垦事业调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2]民国二十二年一月十七日江导岷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3]民国二十三年江谦呈请总司令陈给示保护萧江宗祠事草底,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4]访问江湾村民江中秋谈话录音(2007年9月29日)。
    [1]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江蔼人致齐贡之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2]访问江哲晖谈话录音(2007年7月11日)。
    [3]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二十一日江森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4]民国二十九印八月二十四日江方氏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1]民国二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江蔼人致齐贡之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15第187包。
    [2]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五日江导岷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3]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五日江导岷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4]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五日江导岷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1]民国二十八年五月五日江导岷致江蔼人函,黄山学院图书馆藏徽州文书第187包。
    1、《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
    2、(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
    4、(后晋)刘煦:《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5、(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6、(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7、(民国)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年版。
    8、淳熙《新安志》,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刻本。
    9、弘治《徽州府志》,明弘治十五年刻本。
    10、嘉靖《徽州府志》,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刻本。
    11、康熙《徽州府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刻本。
    12、徽州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徽州地区简志》,黄山书社1989年版。
    13、万历《歙志》,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
    14、民国《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石印本。
    15、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歙县志》,中华书局1995年版。
    16、万历《休宁县志》,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刻本。
    17、康熙《休宁县志》,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刻本。
    18、道光《休宁县志》,清道光三年(1823年)刻本。
    19、休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休宁县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0、屯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屯溪市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1、张国标:《海阳漫话》第四辑,安徽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22、康熙《黟县志》,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抄本。
    23、民国《黟县四志》,民国十二年(1923年)刻本。
    24、(民国)胡存庆:《黟县乡土地理》,民国十四年(1925年)铅印本。
    25、(民国)伙名:《黟县乡土志》,清同治年间抄本。
    26、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黟县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27、万历《祁门县志》,合肥古籍书店1961年影印本。
    28、同治《祁门县志》,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29、祁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祁门县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0、光绪《婺源县志》,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31、民国《婺源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年)刻本。
    32、婺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婺源县志》,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33、嘉庆《绩溪县志》,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刻本。
    34、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县志》,黄山书社1998年版。
    35、(清)佘华瑞:《岩镇志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稿本。
    36、(清)江登云:《橙阳散志》,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刻本。
    37、(民国)吴吉祜:《丰南志》,安徽省图书馆1981年抄本。
    38、翟屯建:《徽志资料选编》第一辑,安徽省徽州地区办公室1985年版。
    39、万历《杭州府志》,明万历七年(1579年)刻本。
    40、万历《扬州府志》,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刻本。
    41、同治《苏州府志》,清光绪九年(1883年)刻本。
    42、(清)王光伯:《淮安河下志》,清同治十年(1871年)抄本。
    43、民国《上海县续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刻本。
    44、民国《上海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45、上海市松江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松江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6、南市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市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47、上海市奉贤县县志修编委员会:《奉贤志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8、上海市黄浦区志委员会:《黄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49、上海市杨浦区志编纂委员会:《杨浦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50、上海市卢湾区志编纂委员会:《卢湾区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年版。
    51、《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52、《上海副食品商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副食品商业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53、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上海工商社团志》编写组:《上海工商社团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
    54、《上海金融志》编纂委员会:《上海金融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5、《上海医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医药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56、嘉庆《两淮盐法志》,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刻本。
    57、光绪《两淮盐法志》,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58、(清)陶澍:《陶文毅公全集》,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刻本。
    59、(清)张芾芾:《张文毅公奏稿》,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
    60、(清)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岳麓书社1988年版。
    61、(清)曾国荃:《曾忠襄公奏议》,清光绪二十九年(1893年)刻本。
    62、(清)盛康:《皇朝经世文编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刻本。
    63、(唐)陆羽:《茶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4册。
    64、(宋)李昉:《文苑英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33~1342册。
    65、(宋)朱熹:《晦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3-1146册。
    66、(明)谢肇淛:《五杂俎》,《续修四库全书》第1130册。
    67、(明)汪道昆:《太函集》,黄山书社2004年点校本。
    68、(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9册。
    69、(明)吴士奇:《绿滋馆征信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73册。
    70、(明)方弘静:《素园存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1册。
    71、(明)金声:《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50册。
    72、(明)计六奇:《明季北略》,《续修四库全书》第443册。
    73、(明)傅岩:《歙纪》,黄山书社2007年点校本。
    74、(清)顾炎武:《日知录》,《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8册。
    75、(清)程庭:《若庵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8册。
    76、(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刻本。
    77、(清)廖腾煃:《海阳纪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七辑第28册。
    78、(清)戴震:《戴东原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本。
    79、(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刻本。
    80、(清)李澄:《淮鹾备要》,清道光三年(1823年)刻本
    81、(清)阮元:《研经室再续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79册。
    82、(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版。
    83、(清)尹耕云:《心白日斋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四十二辑,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版。
    84、(清)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清宣统铅印本。
    85、(清)刘汝骥:《陶甓公牍》,《官箴书集成》第十册,黄山书社1997年版。
    86、(清)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黄山书社2005年点校本。
    87、(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年版。
    88、(民国)周生:《扬州梦》,民国十四年(1925年)石印本。
    89、(民国)黄质:《宾虹杂著》,民国七年(1918年)排印本。
    90、(民国)胡在渭:《徽难哀音》,民国十三年(1924年)油印本。
    91、(民国)安徽茶叶改良场:《皖浙新安江流域之茶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大文印刷所出版。
    92、(民国)江谦:《梦游纪恩诗》,上海道德书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版。
    93、(民国)江谦:《阳复斋文集》,上海道德书局出版。
    94、(民国)许炳勋:《古歙东门许静夫先生遗集》,民国铅印本。
    95、(民国)姚公鹤:《上海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6、(民国)黄式权:《淞南梦影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97、(民国)陈去病:《五石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98、(民国)许承尧:《歙事闲谭》,黄山书社2001年点校本。
    99、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市图书馆编:《张謇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00、(明)戴廷明、程明宽:《新安名族志》,黄山书社2004年点校本。
    101、(清)吴翟:《茗州吴氏家典》,黄山书社2006年点校本。
    102、正德《新安毕氏会通谱》(休宁),明正德四年(1509年)刻本。
    103、嘉靖《祁门善和程氏宗谱》(祁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1年)刻本。
    104、嘉靖《歙西竦塘黄氏统宗谱》(歙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刻本。
    105、万历《萧江全谱》(婺源),清代抄本。
    106、光绪《金溪程氏支谱》(婺源),光绪十二年(1886年)刻本。
    107、光绪《槐溪王氏宗谱》(婺源),光绪十九年(1894年)刻本。
    108、光绪《清溪汪氏宗谱》(歙县),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活字本。
    109、光绪《梅溪洪氏支谱》(歙县),清光绪二十四年(1895年)刻本。
    110、光绪《绩溪东关冯氏家谱》(绩溪),清光绪二十三年(1895年)活字本。
    111、光绪《环溪吴氏家谱》(婺源),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活字本。
    112、光绪《平阳郡汪氏宗谱》(婺源),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
    113、光绪《昌溪太湖吴氏宗谱》(歙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活字本。
    114、光绪《绩溪金紫胡氏家谱》(绩溪),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活字本。
    115、民国《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婺源),民国五年(1916年)刻本。
    116、民国《余川越国汪氏族谱》(绩溪),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
    117、民国《鹤山李氏宗谱》(黟县),民国六年(1917年)活字本。
    118、民国《歙南义门汪氏族谱》(歙县),民国七年(1918年)印本。
    119、民国《绩邑杨溪王氏宗谱》(绩溪),民国七年(1918年)活字本。
    120、民国《济阳江氏统宗谱》(婺源)民国七年(1918年)刻本。
    121、民国《梅溪济阳江氏宗谱》(歙县),民国七年(1918年)活字本。
    122、民国《城南方氏宗谱》(绩溪),民国八年(1919年)活字本。
    123、民国《鱼川耿氏宗谱》(绩溪),民国八年(1919年)活字本。
    124、民国《严田李氏宗谱》(婺源),民国十一年(1922年)刻本。
    125、民国《洪川程氏家谱》(绩溪),民国十二年(1923年)活字本。
    126、民国《汪氏族谱》(绩溪),民国十三年(1924年)年刻本。
    127、民国《汪氏宗谱》(绩溪),民国十三年(1924年)活字本。
    128、民国《北岸慎德堂吴氏支谱》(歙县),民国十四年(1925年)印本。
    129、民国《曹氏宗谱》(绩溪),民国十六年(1927年)活字本。
    130、民国《东源重修张氏宗谱》(歙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活字本。
    131、民国《易溪榔琊王氏家谱》(祁门),民国十八年(1929年)活字本。
    132、民国《周邦头周氏族谱正宗》(歙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活字本。
    133、民国《月潭朱氏族谱》(休宁),民国十九年(1930年)活字本。
    134、民国《玉堂顾氏宗谱》(婺源),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活字本。
    135、民国《磻溪陈氏宗谱》(祁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印本。
    136、民国《星江马源戴氏支谱》(婺源),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活字本。
    137、民国《绩溪县程里程叙伦堂世谱》(绩溪),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138、民国《洪川洪氏宗谱》(歙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活字本。
    139、民国《涧州许氏宗谱》(绩溪),民国三十年(1941年)活字本。
    140、民国《歙县许村许敦本堂神主簿》(歙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铅印本。
    141、(民国)鲍友恪:《鲍氏诵先录》,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印本。
    142、道光《重纂歙县会馆录》(北京),道光十四年(1834年)刻本。
    143、同治《安徽会馆录》(西安),清同治六年(1867年)刻本。
    144、光绪《苏垣安徽会馆录》(苏州),清光绪六年(1880年)刻本。
    145、光绪《墉栖新安怀仁堂征信录》(余杭),光绪十六年(1890年)刻本。
    146、光绪《九江新安笃谊堂征信录》(九江),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活字本。
    147、光绪《歙县馆录》(南京),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木活字本。
    148、宣统《徽商公所征信录》(杭州),宣统元年(1909年)刻本。
    149、宣统《新安中学堂同学录》(歙县),宣统二年(1910年)活字本。
    150、宣统《思义堂征信录》(南汇),宣统三年(1911年)印本。
    151、民国《徽宁医治寄宿所征信录》(上海),民国五年(1916年)石印本。
    152、民国《徽宁思恭堂征信录》(上海),民国六年(1917年)石印本。
    153、民国《新安义园征信录》(松江),民国七年(1918年)铅印本。
    154、民国《新安思安堂征信录》(屯溪),民国九年(1920年)石印本
    155、民国《旅溧新安同乡会简章》(溧阳),民国铅印本。
    156、民国《歙县旅沪同乡会会员名录》(上海),民国铅印本。
    157、民国《婺源旅休同乡会章程》(屯溪),民国铅印本。
    158、民国《三十六年祁门县营制外销箱茶各厂场、社会登记一览表》,祁门 县档案馆藏,档号65-1-30。
    159、民国《上海绮藻堂布公所百年来事迹》,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S232-1-14。
    160、民国《上海市土布业商业同业公会土布公所前总董汪宽也先生纪念像》,上海市档案馆藏,档号S232-1-144。
    161、(民国)王炳森:《徽河零货捐小史》,民国十一年(1922年)铅印本。
    162、黄山学院图书馆收藏徽州文书。
    1、华东军政委员会土地改革委员会编:《安徽省农村调查》,内部资料,1952年版。
    2、中国人民银行皖南分行:《皖南区经济概况》,内部参考资料,1950年版。
    3、张海鹏、王廷元:《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版。
    4、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王欣钰、周绍泉:《徽州千年契约文书》(40卷),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7、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
    8、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年版。
    9、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0、苏州博物馆、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南京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1、庄华峰:《吴承仕研究资料集》,黄山书社1990年版。
    12、张謇研究中心:《张謇农垦事业调查》,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3、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地方史资料》(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4、政协九江市委员会:《九江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1989年版。
    15、政协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政协上海市文史资料委员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六十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7、政协南通市文史资料委员会:《南通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1996年版。
    18、程振武:《景德镇徽帮》,政协景德镇文史资料委员会:《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九辑,1993年版。
    19、政协武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1994年第二辑,1994年版。
    20、政协武汉市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1996年第1辑,1996年版。
    21、政协如皋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如皋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版。
    1、(民国)郁达夫:《屯溪夜泊记》,《文艺风景》1934年6月创刊号。
    2、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日)藤井宏《新安商人的研究》,《东洋学报》36卷第1-4期。
    4、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和佃仆制》,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江淮论坛》编辑部主编:《徽商研究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版1985年版。
    6、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7、张萍:《近代买办研究综述》,《清史研究》1996年第1期。
    8、张兆胜:《民国时期的旅沪徽州茶商-兼谈徽商衰落问题》,《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
    9、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6期。
    10、何炳棣:《中国会馆史论》,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版。
    11、黄逸峰:《旧中国的买办阶级》,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2、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黄山书社1993年版。
    14、唐力行:《商人与近世中国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5、王磊:《徽州朝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6、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8、赵华富:《首届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黄山书社1996年版。
    19、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牛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20、徐矛:《中国十买办》,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1、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3、周绍泉、赵华富:《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版。
    24、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世界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25、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6、王振忠:《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新发现的16-20世纪民间档案文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7、绩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绩溪徽商》,2002年版,皖宣内部图书(2001)第18号。
    28、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区域教育的历史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龚恺:《豸峰村--中国古村落》,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0、陈学文:《徽商与徽学》,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31、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2、徽州文化研究院:《徽州文化研究第三辑》,黄山书社2004年版。
    33、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洪湛侯:《徽派朴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5、王廷元、王世华:《徽商》,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6、俞向东:《江泽民与婺源》,中共婺源县委统战部2006年编。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