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刑罚轻缓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当今世界刑罚的发展趋势是刑罚轻缓化,要研究刑罚轻缓化,首要问题是弄清楚刑罚轻缓化的概念、价值以及刑罚轻缓化的形态、规律。刑罚轻缓化是指在刑事立法上建立轻刑化的刑罚结构,刑事司法上尽可能适用轻刑和非刑罚处理措施的刑罚改革趋势。它的价值包括:有利于实现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有利于实现刑法的社会保护功能;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和提升刑罚效益;有利于犯罪人的改造和再社会化四个方面。从进化论的角度,刑罚轻缓化的形态经历了报复刑罚、威慑刑罚、等价刑罚、矫正刑罚和折衷刑罚五个阶段。刑罚轻缓化的规律包括刑罚由严酷走向缓和、刑罚的作用对象由注重肉体转向注重灵魂和刑罚由注重剥夺或限制犯罪人权益、防卫社会转向注重人权保障三个方面。
     刑罚轻缓化思想古已有之,西方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学者曾表达过刑罚轻缓化思想。启蒙思想家、刑事古典学派、刑事近代学派和二战后新社会防卫运动都对刑罚轻缓化有过不同的论述。启蒙思想家和刑事古典学派的刑罚轻缓化思想集中体现在自然法思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称原则、刑罚人道主义和客观主义刑罚观。刑事近代学派强调对犯罪人的矫正,他们重视对犯罪人的特殊预防,重视对犯罪人的教育而不是惩罚。二战以来,新社会防卫运动进一步升华了刑罚轻缓化思想,提出了扩大非监禁刑适用、非刑事化等刑罚轻缓化思想。我国学者何秉松教授提出人权防卫论,他认为新时代刑罚理论的价值取向应当是人,而不是社会,也不是正义;刑罚的目的应当是防卫人权,而不是防卫社会,也不是实现正义。这体现了一定的刑罚轻缓化思想。
     世界刑罚的发展趋势是轻缓化而不是重刑化,说明刑罚轻缓化有其正当性基础。它的正当性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刑罚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构成刑罚轻缓化的理论基础。刑罚的人道性是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时,要把犯罪人和被害人当作目的,尽可能的帮助犯罪人自我实现和早日回归社会,使被害人得到赔偿,恢复社会的和谐;它包括刑罚的道义性和禁止残酷的刑罚两个方面。刑罚的谦抑性是指反对基于报复情感的滥用刑罚,主张刑罚应当少用、慎用,刑罚的制定与启动应当限定在绝对必要的范围之内:它的内容包括刑罚的抑制性,刑罚的宽和性和刑罚的补充性。刑罚的有限性是指刑罚功能的有限性,同时,刑罚还具有副作用。
     刑罚轻缓化的现实基础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三个方面。生产力越发达,经济生活水平越高,刑罚就越轻缓,这从历史从古至今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刑罚由严厉向轻缓的演进规律可见一斑。刑罚轻缓化的社会结构基础是市民社会对立于政治国家,即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立的二元社会结构。刑罚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的现状与发展的制约,而刑罚的一定时代的状况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所在国家社会文化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所以说,社会文化的进化发展制约和推动了刑罚由野蛮到文明、由严酷到轻缓的发展趋势。
     纵观整个世界刑罚的发展史,刑罚都呈现出一种从严厉到轻缓、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发展的过程。死刑这一历史上在刑罚体系中占有显赫地位的刑罚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开始,死刑存废经历了二百多年的论战,到今天,死刑废除论占尽上风,联合国以及有关组织极力呼吁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世界上所有国家中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国家废除死刑或者不再执行死刑,只有83个国家还保留有死刑。可见,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自由刑也发生改观,强度降低,并且其执行方式由过去的完全监禁向半开放或者完全开放发展,行刑社会化开始盛行。罚金刑、资格刑、社区服务等非监禁刑开始兴盛,适用率越来越高。
     刑罚轻缓化迎合了当今时代重视人权保障、追求刑罚人道的观念。对于我国来讲,重要的是刑罚轻缓化在我国是否具有可行性。先来看我国当代的刑罚制度,我国现行刑罚结构凸现为以死刑和自由刑为中心的重刑刑罚结构,以死刑、无期徒刑和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为代表的重刑在刑罚结构中比重过大,而以管制、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罚金刑、资格刑为代表的轻刑在刑罚结构中地位偏低,死刑、自由刑与财产刑、资格刑的比例不协调,刑罚量在总体上处于高位。通过对山东省某中级人民法院以及所属基层人民法院2002年至2006年刑事犯罪所判刑罚来看,刑罚适用偏向重刑。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传统重刑主义思想的影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重严打、轻预防”刑事政策的影响和民众报应思想的影响。重刑刑罚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点弊端:易破坏公众的正义观念;导致刑罚功能的贬值;导致刑罚外的其他预防犯罪的措施难以落实。从当代我国对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本质认识以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采用可以看出,刑罚轻缓化在我国具有可行性。但是,刑罚轻缓化存在一个限度问题,它不能脱离时代的平均价值观念、国情和本国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的水平,而且不能违反罪刑相适应原则。
     分析至此,接下来的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变革我国的刑罚制度,使之符合刑罚轻缓化的世界发展趋势。应从观念和制度两个方面来加以改革和完善。应变革观念:树立人权保障观念,特别是犯罪人的人权保障观念;正确认识犯罪的必然性和刑罚的有限性,破除刑罚万能和重刑主义倾向。制度创新包括:削减死刑;完善自由刑:限制无期徒刑、修正有期徒刑、完善拘役刑、修改管制刑;扩大财产刑、资格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范围:财产刑的改造、资格刑的完善;增设社区服务刑;行刑制度改革——行刑社会化;引进恢复性司法制度。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 is the world trend, and to study it, we need to correctly identify its concept, vale, form and rules.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 means both the legislative penalty system of light punishment and execution reform of adopting light or non-punishment. Its value comprises four aspects: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function of criminal law, social protection function of criminal law, saving judicial resources and gaining greater penalty efficiency, and rehabilitation and re-socialization of offenders. From evolution perspective,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 experiences five stages: retaliative penalty, deterrent penalty, equivalent penalty, correction penalty and compromise penalty. Its evolution rules includes changes from felonious punishment to detente punishment, its object from the flesh to the soul, its focus from on deprivation or restri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community defense to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thought of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s dated back in history and was expressed by many thinkers and scholars. Enlightenment thinkers, criminal classical school, criminal modern school and new social defense school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ll carried out discussion about it. Enlightenment thinkers and criminal classical school's thoughts centered on natural law thought, the statutory crime,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crime, the humanitarian of the penalty and the objectivism of the penalty. Criminal modern school emphasized rectifying offenders and special prevention to educate them rather than to punish them. The New Social Defense Movement after World War II developed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 and put forward concepts such as expanding non-imprisonment sentence, non-criminalization sentence and so on. Professor Bingsong He brings forward the thought of defense of human rights. He holds that contemporary penalty theory should base on human, not society or justice. The purpose of penalty should be defending human rights, rather than society or justice, which, to some extent, reflects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
     The world trend of lightening punishment rather than enhancing it explains that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 has justifiable foundation, which include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reality foundati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 consists of humanity, modesty, limitation of penalty. The humanity of penalty suggests that when punishment is carried out, the focus should on offenders and victims, so as to help offenders as much as possible obtain self-realization and early return to the society, and to compensate victims and restore social harmony. Its two aspects are moral of penalty and probation of cruelty. Modesty of penalty , whose contents are restriction, broad extension and complementarity characters of punishment, means opposing abusive penalty based on emotional retaliation, and advocates few and cautious use of penalty, restriction of legislation of penalty. Since penalty has its own limitation on its function and some side effects, we take them as limitation of penalty.
     The reality foundation of mitigation of punishment is constituted by economic foundation, social structure foundation, and cultural foundation. The rule that the more advanced the economy and the higher the living standard, the lighter the penalty, can be proved historically and contemporarily. The social structural foundation for mitigation of penalty is the duel social structure, namely the separation of public social and political state. As a part of culture, penalty develops while being contained within culture. Penalty at a certain period reflects the state culture's development level. That is to say, social culture's progress restrains as well as promotes penalty's trend, viz. from barbarous to civilized, from harsh to detente.
     From the historical view, penalty also evolves as said above. Capital punishment appeared significant in history, yet it gradually withdrew from the stage of history. Since Beccaria brough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abolishing death penalty more than 200 years ago, discussion on this topic has never ceased. Up till now, the abolition viewpoint has prevailed. What's more, the UN and relative organizations strongly urges the worldwide abolition of capital punishment. Accordingly, half countries over the world has abolished death penalty or stopped executing it, and only 83 countries still keeps it. Obviously the trend is to get rid of death penalty. Liberal penalty has also progressed, with lighter punishment, and the way of execution changes from complete imprisonment to semi-open imprisonment or non imprisonment, with prevailing socialized execution. Fines, qualifications sentence, community service and other non-custodial sentence has begun flourishing, with higher frequency of their application.
     Mitigation of penalty meets with nowadays conception of regarding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nd pursuing humanity penalty. Whether it is feasible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 for China. A quick view at present China indicates that currently, the harsh penalty structure highlights and centers on death penalty and liberal penalty, with the death penalty, life imprisonment and imprisonment for more than three years representing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penalty structure, while control sentence, detention, imprisonment within three years, fines and qualification penalty,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of light punishment, holds low status in the penalty structure. Uncoordinated are the death penalty, liberal sentence, the property punishment and qualification penalty, with criminal penalty of a large quantity overall. A research of the People's Intermediate Court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well as a grassroots people's courts from 2002 to 2006, observes that the criminal penalty imposed is partial to felonious penalty. The reason behind this phenomenon is traditional felonious penalty tendency, serious public order situation, the "strike-hard scale, light prevention" criminal policy and people's pertinacious thinking of retaliation. Several mainly drawbacks of felonious penalty are destruction of justice concept of the public, reduction of penalty's function and hardly implementation of other prevention methods.
     It is verified that mitigation of penalty is feasible in China due to China's recognization of inevitability of crimes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China's light-strict penalty policy. However, mitigation of penalty also has to be confined. It can not be divorced from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age,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hinese people'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level, and must not violate the principle of the crime suit.
     Above all, here comes the crucial question of how to reform China's penalty system to make it keep in line with the worldwide mitigation of penalty trend. The author holds that we should reform the systems and develop concepts. For the concept aspect, we should uphold the conception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especially the human rights of criminals, as well as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crimes and limitation of penalties; we need to drop the conception of the omnipotence of penalty and felonious punishment tendency.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s include: modifying set term of imprisonment, control sentence and execution system—the execution by the community, reducing death penalty, perfecting liberal sentence, criminal detention, property punishment and qualification punishment, restricting life imprisonment, expanding application of non-custodial sentence such as property punishment and qualification sentence, adding community service sentence, and introducing restorative justice.
引文
[1]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2]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页。
    [3]赵秉志:《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页。
    [4]王明星:《刑法谦抑精神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9页。
    [5]王明、康瑛:“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根据及其实现”,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4期,第60页。
    [1]赵秉志:《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页。
    [2]中国政法大学刑事研究中心、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编:《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0页。
    [3]冯殿美:“刑罚轻缓化之理性思考”,载赵秉志:《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69页。
    [1]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2]储怀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7页.
    [1]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2]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1]廖天虎、曾新明:“论我国刑罚轻刑化发展趋势”,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8期.第149页.
    [2]廖天虎、曾新明:“论我国刑罚轻刑化发展趋势”,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8期,第149页.
    [1]赵秉志:《刑法基础理论探索》(第一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1]邱兴隆:《刑罚的哲理和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23页。
    [2]邱兴隆:《刑罚的哲理和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9页。
    [3]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1]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法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331页。
    [2][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9页。
    [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页。
    [2][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3]张文等:《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4页。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7-11页。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王哲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99页。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1页。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2][英]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6-379页。
    [3]北京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西方法律思想史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24-425页。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4页.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页。
    [2][美]格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51页。
    [3]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
    [4][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5]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58-63页。
    [6][英]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页。
    [7]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2][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67页。
    [3][英]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287页。
    [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2]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3]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1]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2]肖剑鸣、皮艺军:《犯罪学引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650页。
    [1][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页-184页。
    [2][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0年版,第153页。
    [3]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4][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页。
    [5][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许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9页。
    [1]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2]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3]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75页。
    [2][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1]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56页。
    [2]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1]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载《中国法学》1993年第4期,第34页。
    [1][法]安塞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0-31页。
    [2][法]安塞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0-31页。
    [3]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陈兴良:《刑法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4]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陈兴良:《刑法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1][法]安塞尔:《新刑法原理》,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82-88页。
    [2][法]安塞尔:《新刑法原理》,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89页。
    [3]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陈兴良:《刑法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195 页。
    [1]何秉松:“新时代与犯罪论体系的重构”,2006犯罪理论体系国际研讨会发言稿,第37页.
    [1]何秉松:“新时代与犯罪论体系的重构”,2006犯罪理论体系国际研讨会发言稿,第58-62页。
    [1]在这一章中,笔者参考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专著和文章,尽管有些学者在其论著中并未论及刑罚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而仅仅论述了刑法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但笔者认为,刑罚作为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核心部分,它作为刑法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主要手段,刑法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当然要包含刑罚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的内容,刑罚的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是刑法人道性、谦抑性和有限性的题中应有之意.
    [2]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6-567页。
    [1]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68页。
    [2]戈伊科奇、卢克、马迪根:《人道主义问题》,杜丽燕等译,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434页。
    [3]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4页。
    [1]罗国杰:《人道主义思想论库》,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第245页。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7页。
    [3]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4]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6页.
    [5]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页.
    [1]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255页。
    [2][英]霍姆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72页。
    [3][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5页。
    [4][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
    [5][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1-102页。
    [1][德]耶赛克、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6页。
    [2]赵秉志:《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页。
    [3]邱兴隆:《刑法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0页。
    [4]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8页。
    [5]郭军丽:“刑罚人道主义若干问题探讨”,郑州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12页。
    [1]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2-463页。
    [2]北京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159页。
    [3][英]霍姆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41页。
    [4][英]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4页。
    [5][日]西原春夫:《刑法的哲学与根基》,李海东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6]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3-464页。
    [7]参见Punishment and Retribution.Leo Zaibert.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MPG Books Ltd.Bodmin,Cornwall.2005.75.
    [1][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6页。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99页。
    [2][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1]郭军丽:“刑罚人道主义若干问题探讨”,郑州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18页。
    [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99页。
    [3]张绍彦:《刑罚实现与行刑变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1]陈云生:《反酷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2]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80页。
    [3][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3页。
    [1]参见胡云腾:“反酷刑与限制死刑”,载夏勇:《如何根除酷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09-410页。
    [2]该《宣言》的通过是二战刚刚结束,二战的战胜国主宰着战犯审判的结果,对重大战犯毫不犹豫的判处了死刑,而紧接着制定的《宣言》不可能会废除死刑,该《宣言》第2条明确规定,任何人的生存权应受到法律保护,不得故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但法院依法对他的罪行定最后而执行判决时,不在此限。这里的但书实际上确认了死刑的合法性。
    [3]刘海年:“坚持反对酷刑 促进人类文明”,载夏勇:《如何根除酷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第29页。
    [1]张智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
    [2][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340页.
    [1][英]法林顿:《刑罚的历史》,陈丽红、李臻译,希望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5页。
    [3]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2000年版,第54页。
    [4]黄丁全;“社会相当性理论研究”,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3页。
    [5]张智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页。
    [6]张智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2-93页.
    [1]李海东:《日本刑事法学者》(下),法律出版社、成文堂联合出版1995年版,第224-225页。
    [2]许道敏:《民权刑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1]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关于本书基本原理的说明”部分.
    [2]参见李海东:《日本刑事法学者》(下),法律出版社、成文堂联合出版1995年版,第224-225页。
    [3]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53-380页。
    [4]傅建平:“刑法谦抑的理论根基与价值”,载游伟:《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8-83页。
    [1][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3页。
    [2][斯洛文尼亚]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何慧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3]罗树中:《刑法制约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页。
    [1]王明星:《刑法谦抑精神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2]罗树中:《刑法制约论》,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3][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4]参见[斯洛文尼亚]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何慧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5-246页.
    [1][斯洛文尼亚]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何慧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2]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页。
    [3]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兼论刑法的补充性与法律体系的概念”,载《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
    [4]王明星:《刑法谦抑精神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5]参见[日]牧野英一:《法律上之进化与进步》,朱广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1]张恒山:《法理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4页.
    [2]陈正云:《刑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1]参见[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4页.
    [2]参见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30-446页.
    [3]陈正云:《刑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252页.
    [1][英]洛克:《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05页。
    [2][英]边沁:《立法原理》,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5-376页。
    [3][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66页。
    [1]参见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2页。
    [2]参见邱兴隆:《罪与罚讲演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282页.
    [3]参见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297页。
    [4]参见谢望原:《刑罚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43-52页.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1]邱兴隆:《罪与罚讲演录》,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317页。
    [2]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01页。
    [3]谢望原:《刑法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77-78页。
    [4][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4页。
    [5][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4页。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8-89页.
    [2]参见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5-223页.
    [3]参见谢望原:《刑法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65-83页.
    [1]王牧:《犯罪学论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编者前言第4页.
    [2]参见谢望原:《刑法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3][美]Leon Radzinowicz:A history of English Criminal Law and its Administration from 1750.London Stevens & Sons Limited.1948.499.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1-2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3页.
    [1]邱兴隆:《刑罚学》,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页.
    [2]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2-3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页.
    [2]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页.
    [1]参见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2]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8页.
    [3][美]理查德·霍金斯、杰弗里·P·阿尔伯特:《美国监狱制度》,孙晓雳、林遐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1][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60-261页。
    [2]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2页.
    [2]王平:《中国监狱改革及其现代化》,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237页.
    [3]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页.
    [1][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4页。
    [2]孙力:《罚金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8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页.
    [2]陈兴良:“从政治刑法走向市民刑法”,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陈兴良:“从政治刑法走向市民刑法”,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2]陈兴良:“从政治刑法走向市民刑法”,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1]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2卷.第66-67页.
    [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36页.
    [3]陈兴良:“从政治刑法走向市民刑法”,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4]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2卷,第68-69页.
    [1]参见黄风:《贝卡利亚及其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1]参见陈兴良:《从政治刑法到市民刑法——二元社会建构中的刑法修改》,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2]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6-97页.
    [1]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2]参见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5页.
    [3]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3页.
    [1]黄华生:《刑罚轻缓化》.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78页.
    [2]黄华生:《刑罚轻缓化》.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78页.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高煜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6-47页.
    [4][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8-9页.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2页。
    [1]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2]陈正云:《刑法的经济分析与伦理价值》,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第77页。
    [3]赵秉志:《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4][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8页.
    [1][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9页。
    [1]参见许发民:“论刑法的社会文化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85-186页。
    [2]参见[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1页。
    [3][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页.
    [1]参见[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9页。
    [2][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7-18页。
    [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1页。
    [2][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00页。
    [3][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4页。
    [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60页。
    [2]储怀植:《美国刑法》,1996年第2版,第39页。
    [1]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7-279页。
    [3]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9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卷,第9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卷,第35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卷,第397页。
    [4][美]Leon Radzinowicz:A history of English Criminal Lawand its Administration from 1750.London Stevens & Sons Limited.1948.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卷,第701页。
    [1][英]凯伦·法林顿:《刑罚的历史》,陈丽红等译,希望出版社2005年版,见封面一。
    [2][英]洛克:《政府论》(下卷),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7页。
    [3][英]洛克:《政府论》(下卷),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9页。
    [4][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高煜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37页。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2][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5页。
    [3][英]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06页。
    [4][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302页。
    [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6页。
    [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104页。
    [2]哈格、康拉德:《死刑论辩》,方鹏、吕亚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3]哈格、康拉德:《死刑论辩》,方鹏、吕亚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哈格、康拉德:《死刑论辩》,方鹏、吕亚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9页。
    [2]哈格、康拉德:《死刑论辩》,方鹏、吕亚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335页。
    [3]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第84页。
    [4]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When the state Kills...The death penalty:a human rights issue,1989,p.257.
    [1]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When the state Kills...The death penalty:a human rights issue,1959,p.2.
    [2]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1]《1969年美洲人权公约》,载http://202.116.48.11:8082/show.aspx?id=312.
    [2]参见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3-486页。
    [1][英]Roger Hood,The Dealth Penalty:A worldwide Perspective,Thir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6.
    [2]参见[英]Roger Hood,The Dealth Penalty:A worldwide Perspective,Thir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6.
    [3]参见[英]Roger Hood,The Dealth Penalty:A worldwide Perspective,Third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16.
    [1]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95页。
    [2]邱兴隆:《比较刑法·死刑专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第93-94页。
    [3]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载陈泽宪:《刑事法前沿》(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4]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载陈泽宪:《刑事法前沿》(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5]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6]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31-232页。
    [7]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1]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2][德]布罗诺·赖德尔:《死刑的文化史》,郭二民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60页。
    [1]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0页。
    [2]杨春洗、张庆方:“论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现状和中国的死刑问题”,载赵秉志主编:《刑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3]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载陈泽宪:《刑事法前沿》(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250页。
    [1]胡云腾:《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2]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载陈泽宪:《刑事法前沿》(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2-253页。
    [3]胡云腾:《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1页。
    [1]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刑法篇)》,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
    [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2]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6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0页。
    [2][加拿大]西莉娅·布朗奇菲尔德:《刑罚的故事》,郭建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34页。
    [3]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1页。
    [4]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日]森下忠:《犯罪者处遇》,白绿铉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2]翟中东:《自由刑变革——行刑社会化框架下的思考》,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189页。
    [3][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1-423页。
    [4]翟中东:《自由刑变革——行刑社会化框架下的思考》,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1]龙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55页。
    [2][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266页。
    [3]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36页。
    [1]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2]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陈兴良:《刑法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1]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58页。
    [2]翟中东:《自由刑变革——行刑社会化框架下的思考》,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1]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7页.
    [2]翟中东:《自由刑变革——行刑社会化框架下的思考》,群众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3]参见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1]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1页。
    [2]杨红文:“论非监禁刑的人性基础”,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9期,第50页。
    [3]王笑严:“论非监禁刑——刑罚发展的历史趋势”,载《犯罪学论丛》(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页。
    [4]郭建安:“非监禁刑的执行”,载樊凤林:《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40页。
    [1]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1]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页。
    [1]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121页。
    [1][德]耶赛克、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79页。
    [2][德]耶赛克、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91页。
    [1]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2]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3页。
    [1]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页。
    [2][德]耶赛克、魏根特:《德国刑法教科书》,徐久生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927页。
    [3]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9-273页.
    [1]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67页。
    [2][美]杜菲:《美国矫正政策与实践》,吴宗宪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2-293页。
    [3]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页。
    [1][美]杜菲:《美国矫正政策与实践》,吴宗宪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91页。
    [1]梁根林、黄伯胜:“论刑罚结构改革”,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2]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3]储槐植:“试论刑罚机制”,载《改革开放与刑法发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4]梁根林、黄伯胜:“论刑罚结构改革”,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1][美]Roger Hood:《死刑的全球考察》,刘仁文、周振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文本序,第2页。
    [1]《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1日)。
    [1]赵秉志:《刑法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1]汪明亮:“现实基础与理性思辩:评严打刑事政策”,载陈兴良:《中国刑事政策的检讨》,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78页。
    [3]韦临、流鎏:“论报应的制约与一般预防:兼论一般预防不应是刑罚目的”,载《法律适用》1997年第5期,第22页.
    [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商),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84页。
    [1]曲三强、苗生明:“社会预防为主,刑罚预防为辅”,载《中外法学》1991年第3期,第25页。
    [2][美]安德鲁·温赫希:“‘新古典学派'、罪刑均衡与刑罚的理论依据”,载《法学译丛》1986年第2期,第36页.
    [3][意]贝卡利亚著:《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4]参见游伟:论重刑化的弊端及我国的刑罚选择,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3期,第67页。
    [1]黄卿堆、马立东:“社会转型中刑罚观念之定位”,载《当代法学》2002年第2期,第25页.
    [2][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94页。
    [1]梁根林:“重刑化还是轻刑化——重刑主义批判”,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2]赵秉志:《刑法修改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64页。
    [3]参见赵秉志:《刑法争议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4]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4-385页。
    [5]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第48-49页。
    [6]王勇:“轻刑化:中国刑法发展之路”,载《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329页。
    [1]马克昌:《刑法的修改与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第21页。
    [2]游伟:“论重刑化的弊端及我国的刑罚选择”,载《人民司法》2003年第3期,第66-67页。
    [3]参见梁根林:“重刑化还是轻刑化——重刑主义批判”,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1]王勇:“轻刑化:中国刑法发展之路”,载《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323-329页。
    [2]参见黄华生:“犯罪必然性规律及其刑事政策意义”.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68页。
    [1][意]龙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页。
    [2][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3]参见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189页。
    [4][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6]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189页。
    [1][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3页。
    [2][法]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5页。
    [3]储怀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
    [4]参见张绍彦著:《刑罚实现与行刑变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1]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54页。
    [2]杨春洗:《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32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页。
    [1]《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1997年3月11日)。
    [1]崔敏:“再论少杀慎刑与构建和谐社会”,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35页。
    [2]刘家琛:“刑罚适用价值刍议”,载崔敏:《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2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1]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47-48页。
    [1]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373页。
    [2][德]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1][德]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页。
    [2]梁根林:“重刑化还是轻刑化——重刑主义批判”,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1][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2][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2页。
    [3][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6页。
    [4][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 论法律》,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5][古希腊]柏拉图:《法律篇》,何勤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9页。
    [1][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65页。
    [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2页。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4页。
    [5]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57-58页。
    [1][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第9页。
    [2][意]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第43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427页。
    [1]《俄罗斯联邦刑事执行法典》,黄道秀、李国强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7-60页。
    [1]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第207页。
    [1]陈兴良:《刑法哲学》(第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482页。
    [1]参见吴平:《资格性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第156-168页.
    [1]吴宗宪:《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593页。
    [2]吴宗宪:《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593-594页。
    [3]吴宗宪:《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595页。
    [1]王明迪、郭建安:《岁月铭记——新中国监狱工作50年》,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323-372页。转引自翟中东:《自由刑变革》群众出版社 2005年版,第266-268页。
    [1]潘华仿:《外国监狱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5年版,第377页。
    [2]吴延平:《中外监狱法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18页.
    [1]李贵方:《自由刑比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年版,第300页.
    [2]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39页。
    [3]参见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140页。
    [4]翟中东:《自由刑变革》群众出版社 2005年版,第238页。
    [1][美]克莱门斯·巴特勒斯著:《矫正导论》,孙晓雳、张述元、吴培栋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0-131页.
    [1]李震:“恢复性司法应当缓行”,载《法学论坛》 2007年第4期,第120页.
    1 霍存福:《复仇 报复刑 报应说》,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 陈兴良:《刑法哲学》(修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 张智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 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5 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6 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7 邱兴隆:《刑罚理性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8 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9 邱兴隆:《罪与罚讲演录》,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0年版。
    10 柯耀程:《变动中的刑法思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11 宋四辈:《中国传统刑法理论与实践》,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2 韩忠谟:《刑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3 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4 王伯琦:《近代法律思潮与中国固有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5 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年版。
    16 王明星:《刑法谦抑精神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17 许发民:《刑法的社会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18 谢望原:《欧陆刑罚制度与刑罚价值原理》,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年版。
    19 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年版。
    20 陈正云:《刑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年版。
    21 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张全民点校,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3年版。
    22 张全民:《[周礼]所见法制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23 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4 邱兴隆:《刑罚基本理论专号》(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年版。
    25 蔡枢衡:《中国刑法史》,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
    26 马克昌:《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年版。
    27 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28 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9 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30 储怀植:《美国刑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版。
    31 陈兴良:《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年版。
    32 谢望原:《刑法价值论》,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9年版。
    33 董淑君:《刑罚的要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4 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35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36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37 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38 陈兴良:《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39 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40 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41 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42 徐岱:《中国刑法近代化论纲》,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年版。
    43 许道敏:《民权刑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年版。
    44 于志刚:《刑罚消灭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45 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6 韩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7 梁根林:《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8 周光权:《刑法学的向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9 张绍彦:《刑罚的使命和践行》,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50 陈谨昆:《刑法总则讲义》,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4年版。
    51 任喜荣:《伦理刑法及其终结》,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52 马克昌:《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53 王觐:《中华刑法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年版。
    54 张绍彦:《刑罚实现与行刑改革》,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55 张文、刘艳红、甘怡群:《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56 何勤华:《法律文化史谭》,商务印书馆 2004年版。
    57 李秀清:《法律格言的精神》,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58 陈兴良:《走向哲学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 1999年版。
    59 邱兴隆、杨凯:《刑法总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年版。
    60 赵秉志:《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1 陈兴良、梁根林:《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62 梁根林、张立宇:《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63 夏勇:《如何根除酷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64 游伟、谢锡美:《严打政策与犯罪的刑事控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5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研究中心、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编:《中英量刑问题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6 翟中东:《自由刑变革》,群众出版社 2005年版。
    67 包雯、李玉华:《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6年版。
    68 袁登明:《行刑社会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9 吴宗宪等:《非监禁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70 岳礼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中国刑事司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71 陈兴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2 吴平:《资格刑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73 狄小华、李志刚:《刑事司法前沿问题——恢复性司法研究》,群众出版社 2005年版。
    74 孙力:《罚金刑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75 邵维国:《罚金刑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76 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77 卞建林、杨宇冠:《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撮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78 张建伟:《刑事司法体制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79 赵秉志:《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 1989年版。
    80 赵秉志:《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81 储怀植:《刑事一体化与关系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2 罗翔:《中华刑罚发达史》,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年版。
    83 张晋藩:《中国刑法史新论》,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2年版。
    84 鲁兰:《牧野英一刑事法思想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年版。
    85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理教研室:《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6 陈云生:《反酷刑》,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87 林山田:《刑法通论》,台湾三民书局 2000年版。
    88 李海东:《日本刑事法学者》(下),法律出版社、成文堂联合出版 1995年版。
    89 罗树中:《刑法制约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0年版。
    90 邱兴隆:《刑罚学》,群众出版社 1988年版。
    91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92 邱兴隆:《比较刑法·死刑专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1年版。
    93 胡云腾:《死刑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1[日]大冢仁:《刑法概说》(第三版),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美]D·布迪、C·莫里斯:《中华帝国的法律》,朱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3[英]凯伦·法林顿:《刑罚的历史》,陈丽红、李臻译,希望出版社 2005年版。
    4[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
    5[日]曾根威彦:《刑法学基础》,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6[意]加罗法洛:《犯罪学》,耿伟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版。
    7[德]雅科布斯:《行为 责任 刑法》,冯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8[美]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9[意]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11[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12[德]拉德布鲁赫:《法学导论》,米健、朱林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
    1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14[日]大谷实:《刑法总论》,黎宏译,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15[斯洛文尼亚]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何慧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6[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17[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8[英]边沁:《立法理论》,李贵方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9[美]约翰·列维斯·齐林:《犯罪学及刑罚学》,查良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0[德]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21[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三联书店 2003年版。
    22[法]爱弥尔·涂尔干:《乱伦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23[加拿大]西莉亚·布朗奇菲尔德:《刑罚的故事》,郭建安译,法律出版社 2006年版。
    24[法]米海依尔·戴尔玛斯-马蒂:《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卢建平译,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25[美]哈格、康拉德:《死刑论辩》,方鹏、吕亚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6[德]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7[美]波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3年版。
    28[英]洛克:《政府论》,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出版社 1964年版。
    29[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 1985年版。
    3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王哲等译,商务印书馆 1961年版。
    31[美]格尔丁:《法律哲学》,齐海滨译,三联书店 1987年版。
    32[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许久生译,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33[日]西原春夫:《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李海东译,法律出版社、成文堂联合出版社 1997年版。
    34[法]安塞尔:《新刑法理论》,卢建平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0年版。
    35[美]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年版。
    36[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一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 1991年版。
    37[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年版。
    38[日]牧野英一:《法律上之进化与进步》,朱广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39[美]理查德·霍金斯、杰弗里·P·阿尔伯特:《美国监狱制度》,孙晓雳、林遐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40[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 2000年版。
    41[日]森下忠:《犯罪者处遇》,白绿铉等译,中国纺织出版社 1994年版。
    42[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高煜译,商务印书馆 1962年版。
    43[德]布罗诺·赖德尔:《死刑的文化史》,郭二民译,三联书店 1992年版。
    44[法]卡斯东·斯特法尼等著:《法国刑法总论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5[意]龙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年版。
    46[美]杜菲:《美国矫正政策与实践》,吴宗宪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美]Roger Hood:《死刑的全球考察》,刘仁文、周振杰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8 《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2年版。
    49 《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1 张庆方:“恢复性司法”,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 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载陈泽宪:《刑事法前沿》(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3 梁根林:“非刑罚化——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载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治的理念建构》,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4 陈兴良:“从政治刑法到市民刑法”,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5 蒋熙辉:“惩罚的艺术”,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6 高铭暄、张庆方:“论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现状和中国的死刑问题”,载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7 柳忠卫:“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及现实启示”,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第2卷),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8 谢望原:“瑞士刑罚制度与刑罚改革”,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第2卷),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9 许发民:“论刑罚的社会文化分析”,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第2卷),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10 蔡道通:“中国刑事政策的理性定位'',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1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11 卢建平:“社会防卫思想”,载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 1998年版。
    12 梁根林:“报应主义还是功利主义?—关于刑罚根据的理论探讨”,载法律论文资料库。
    13 梁根林:“非刑罚化——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载《现代法学》 2000年第6期。
    14 苏力:“福柯的刑罚史研究及对法学的贡献”,载《比较法研究》 1993年第2期。
    15 陈兴良:“法治国的刑法文化”,载《人民检察》 1999年第11期。
    16 许发民:“论社会文化对刑罚的影响”,载《中国法学》 2002年第1期。
    17 胡学相、周婷婷:“对我国重刑主义的反思”,载《法律适用》 2005年第8期。
    18 游伟:“重刑化的弊端与我国刑罚模式的选择”,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9 李震:“恢复性司法应当缓行”,载《法学论坛》 2007年第4期。
    20 梁根林:“论犯罪化及其限制”,载法律论文资料库。
    21 梁根林:“论刑罚结构改革”,载《中外法学》 1996年第6期。
    22 吴宗宪:“试论非监禁刑及其执行体制的改革”,载《中国法学》 2006年第2期。
    23 周国强、孔靖岳:“刑罚发展的世界性趋势与非监禁刑在我国的前景”,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
    24 杨凤宁:“走向非监禁刑从世界刑罚趋势看我国刑罚的改革”,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4年第6期。
    25 陈兴良:“刑罚目的新论”,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
    26 冯卫国、肖月:“两极化刑事政策导向下的刑法修订”,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27 杨红文:“论非监禁刑的人性基础”,载《学术交流》 2006年第9期。
    28[日]庄子邦雄:“刑罚制度的基础理论”,康树华译,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29 梁根林:“刑罚理性批判”,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30 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31 郝铁川:“严打与刑罚的世轻世重”,载检察日报正义网 2001年。
    32 梁根林:“重刑化还是轻刑化”,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33 季卫东:作为国家缩影的刑罚制度——福柯监狱结构论点评”,载《检察日报》 2005年4月30日。
    34 张绍彦:“作为生活事实的刑罚——刑罚是什么思想论纲”,载陈兴良:《刑事一体化与刑事政策》,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35 尹彦品:“论非监禁刑",载《河北法学》 2006年第1期。
    36 许文琼:“罚金刑地位之理论探讨”,载《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期。
    37 袁登明:“刑罚目的与刑罚执行”,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第2卷),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38 赖早兴:“刑罚力度的启蒙”,载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现代刑事法治问题探索》(第2卷),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
    39 冯殿美:“刑罚轻缓化之理性思考”,载赵秉志:《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0 郝守才、刘洋:“论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性基础”,载赵秉志:《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1 黄芳、黄河:“死刑适用的国际标准与国内法的协调”,载梁根林、张立宇:《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42 杨春洗、张庆方:“论世界范围内的死刑存废现状和中国的死刑问题”,载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5卷),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
    43 刘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视野及中国视角'',载陈泽宪:《刑事法前沿》(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44 卢建平、郭理蓉:“刑罚政策及其现代化研究”,载赵秉志:《刑事法治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45 苗生明:“论唯刑主义观念与我国的刑事政策”,载梁根林、张立宇:《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46 冯卫国:“行刑社会化视野中的中国行刑改革”,载梁根林、张立宇:《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47 鲁兰:“我国总体矫正(行刑)格局的两难境地”,载梁根林、张立宇:《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48 周娅:“短期自由刑改革措施论纲”,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9 赵星:“缓刑制度研究”,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0 葛磊:“社区矫正性质的初步考察”,载陈兴良:《刑事法评论》(第18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1 王明、康瑛:“刑罚轻缓化的正当根据及其实现”,载《人民司法》 2003年第4期。
    52 廖天虎、曾新明:“论我国刑罚轻刑化发展趋势”,载《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8期。
    53 陈晖:“中国内地刑法与澳门刑法罚金刑之比较研究”,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
    54 鲜铁可:“格拉马蒂卡及其‘社会防卫原理'”,在《中国法学》 1993年第4期。
    55 于改之、李川:“犯罪理论体系再探”,载<政法论坛》 2006年第1期。
    56 马韬、张建升:“轻缓化刑罚现代化的大趋势”,载《人民检察》 2000年第 3期。
    57 傅建平:“刑法谦抑的理论根基与价值”,载游伟:《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5卷),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58 张明楷:“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兼论刑法的补充性与法律体系的概念”,载《法学研究》 1994年第6期。
    59 邓正来:“市民社会与国家——学理上的分野与两种架构”,载《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1993年第2卷。
    60 崔敏:“再论少杀慎刑与构建和谐社会”,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61 刘家琛:“刑罚适用价值刍议”,载崔敏:《刑事诉讼与证据运用》(第2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62 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
    63 杨红文:“论非监禁刑的人性基础”,载《学术交流》 2006年第9期。
    64 王笑严:“论非监禁刑——刑罚发展的历史趋势”,载《犯罪学论丛》(第三卷),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5年版。
    65 郭建安:“非监禁刑的执行”,载樊凤林:《刑罚通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6 梁根林、黄伯胜:“论刑罚结构改革”,载北大法律信息网。
    67 储槐植:“试论刑罚机制”,载《改革开放与刑法发展》,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3年版。
    68 汪明亮.:“现实基础与理性思辩:评严打刑事政策”,载陈兴良:《中国刑事政策的检讨》,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4年版。
    69 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载《法学研究》 1998年第6期。
    70 王勇:“轻刑化:中国刑法发展之路”,载《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 1989年版。
    71 游伟:“论重刑化的弊端及我国的刑罚选择”,载《人民司法》 2003年第3期。
    72 徐国栋:“市民社会与市民法”,载《法学研究》 1994年第4期。
    73 黄华生:“犯罪必然性规律及其刑事政策意义”,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74 方仲炳:“从刑罚的发展演变看我国刑罚体制改革”,载《求实》 2004年第11期。
    75 王耿心:“对我国刑罚体制改革的反思”,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76 蒋建红:“论我国的刑罚结构”,载《理论界》 2006年第2期。
    77 张俊霞:“我国死刑制度重刑化倾向及原因分析”,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1期。
    78 曲伶俐:“我国刑罚结构之实然与应然”,载《东岳论丛》 2006年第3期。
    79 谢锡美:“西方国家刑罚结构两极化走向背景透视”,载《杭州商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80 左坚伟、阴建锋:“论我国罚金刑执行制度的完善”,载《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
    81 王宏玉:“刑事政策与刑罚结构变化之考察”,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82 王振峰、王宏玉:“刑事政策与刑罚结构分析”,载《政法论坛》 2003年第5期。
    83 王延军:“刑罚体系修改之我见",载《学术交流》 1997年第2期。
    84 谭光定:“变革完善我国刑罚体系的思考”,载《探索》 2002年第2期。
    85 谭光定:“将劳教纳入刑罚体系的总体思路”,载《当代法学》 2003年第10期。
    86 李洁:“罚金刑适用若干问题研究”,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5期。
    87 张一平:“论罚金刑的适用”,载《求实》 2006年第2期。
    88 王刚:“关于我国刑罚中借鉴社会服务的立法思考”,载《学术研究》 2004年第2期。
    89 黎宏:“刑事和解:一种新的刑罚改革理念”,载《法学论坛》 2006年第4期。
    90 孙俐俐、李元彬:“我国罚金刑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
    91 周光权:“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载《法律科学》 1998年第4期。
    92 王斌:“完善罚金刑制度的对策”,载《法学》 2000年第10期。
    93 欧锦雄:“论死刑废止过渡期的刑罚阶梯”,载《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5年第3期。
    94 刘晓梅:“英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及其对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启示”,载《犯罪研究》 2006年第3期。
    95 程应需:“论社区矫正与刑罚制度改革”,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96 杨凤宁、龚卫清:“社区矫正:我国刑罚发展的选择及构建”,载《犯罪研究》 2004年第6期。
    97 公厚军:“刍议我国罚金刑之完善”,载《法学论坛》 2006年第4期。
    1 王海波:“论刑罚的价值”,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
    2 刘淑丽:“论刑罚的功能”,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3 韩帅:“试论我国刑法中主刑刑罚结构的协调化”,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4 韩劲松:“论刑罚宽和化”,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5 杨金玉:“刑罚的人性化导论”,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6 蒲正春:“论我国刑罚体系的缺陷及补正”,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7 王笑严:“我国非监禁刑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8 韩立峰:“论非监禁刑”,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1 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2 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湖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3 郑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刑罚理念及制度”,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4 房绪兴:“刑罚制度的历史阶段演进”,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5 陆敏:“非监禁刑论纲”,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1[美]Leon Radzinowicz:A history of English Criminal Law and its Administration from 1750.London Stevens & Sons Limited.1948.
    2 Amnesty International USA,When the state Kills… The death penalty: a human rights issue, 1989.
    3 [英]Roger Hood, The Dealth Penalty: A worldwide Perspective, Thi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 Halime Unal: Variations in the gender ratio of criminal punishment across states and overtime, the doctor of philosophy degree in sociology in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Iowa.
    5 Amy Rowland: Care and punishment: Imagining an integrated response to wrongdoing,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Doctor of Philosophy.
    6 Criminal Litigation and Sentencing (Sixth Edition). Peter Hungerford-Welth, LLB, PGC(TLHE). Barrister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2004.
    7 Punishment and Retribution. Leo Zaibert.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 MPG Books Ltd. Bodmin, Cornwall. 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