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人为本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这不但阻碍了学生独立性和个性化的发展,也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经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存在着跟现代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倾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其实效性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根据形势的新变化不断进行创新,自觉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观,以创新求发展,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的超越,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逐步构建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法体系,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以人为本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丰厚的历史渊源。本文对处于不同历史背景下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梳理,重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总结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以人为本思想做了详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合理需求,把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个性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必须依靠人的主体性,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并把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把教育主体的要求与教育客体的需求统一起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有效性。
     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要深入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内涵。本文从一般方法的概念和特性入手,逐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特征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关系,又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特征和结构体系,并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三个方面概括了方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状,论文首先肯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取得的成绩,表现在其科学性和现代化发展趋势方面都有明显地增强,并在继承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多学科的教育方法,促进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完善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育者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教育方法与现代教育方法未能实现有机结合、方法的实施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和指导以及尚未形成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等几个方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观和计划经济思维定式的影响,另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不足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在以人为本指导下进行创新,这是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调整、大学生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和教育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完善与创新,要以满足和引导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归宿。
     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完善和创新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层次结构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中,体现为以理服人的理论教育法、主客体参与的实践教育法和体现艺术性的批评教育法的完善和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中,体现为贴近学生实际的榜样示范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自我教育法和以情感人的情感教育法的完善和创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方法中,体现为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学方法、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网络教育法和“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教育法的完善和创新。只有将以人为本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深度融合,才能有效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作用,进而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With the increasing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ociety,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place in the objectives and the content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and therefore,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reincreasingly unsuitable for the re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not only hinders thedevelopment of students '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individual thinking, but also limitsth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The reasons lie in that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have neglect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and do notshow the thinking of “students-oriented”, and disconnect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the modern society. The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ave to be kept up with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improved and innovated. Therefore, the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 be improved to a certain degree,which brings up new demands to the perf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In the new era, the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ust be based on the new changes of the situation and beconstantly innovated, so the methods can consciously implement the thinking of“people-oriented”, establish a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and develop through innovation to surpass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methods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into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constantly construct the educationalmethod syste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is a historical category, which has deep historical rootsboth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This paper thoroughlyanalyses and teases the “people-oriented”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attachesgreat importance to Marxist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sums up the scientific content of“people-oriented” thinking, and ha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eople-oriented think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has to start with human beings’ needs, respects students’ reasonablerequirements and considers the satisfaction of students’ individual needs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s the work motivation. Besides, the education should also rely on humanindividuality and respect students’ subject statu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fullydisplays human being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taking the overall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as the aim and unifying therequirement of educational subject and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object for the purpose of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nto the educational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people-oriented thinking i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methods, gradually probes into the connotationand featur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the relationship 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y, furthermore, the paper deals withthe connotation, features and structural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tho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role 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play in the education tasks, educationcontents, and education effe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after analyzing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first affirms the achievements of university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which are shown through theabvious 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modern development trend, and actively learnsfrom the education methods of many other discipline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traditional method, promoting the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ology. With the changing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 there have appeared various questions andshortcoming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whichare shown through the facts that educators are short of “people-oriented” educationalconcepts, that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ethods have not been combined with the moderneducation method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s is lacking in operationalnorms and guidance, and that the perfect syste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 has been established, etc. The reasons involve the influence of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planned economy mindset, in addition, the insufficient research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Therefore, the university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have to be innovated under theguidance of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which fit the needs of the content adjustment of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formationand development law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education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perfe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university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should take meeting and guidingstudents' needs as the starting point, giving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ity as afundamental orientation and promoting students'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sthe destin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the basic idea of improving andinno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aspects: the bas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pproaches embody on thetheoretical education method of convincing people by reasoning, the practical educationmethod in which both subject and object take part in and the criticism method whichpromotes democracy; the general methods embody on the method of demonstrationwhich agree with the students’ reality, the self-educating method which shows students’subjectivity and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method which moves students by feeling; thespecial method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body onpsychological method which shows humanistic concern, the network education methodwhich combines virtual with reality and the education method through taking part insocial work which can help people and help themselves. Only through the way in whichthe people-oriented thinking is integra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can the role university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play be effectively given full play,resulting in enhancing the actual resul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comprehensive way.
引文
①李中明.以人为本一个容易搞混的概念[J].石油政工研究,2002(5):42-43
    ②参见:中国人学学会编.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③参见:包心鉴.科学发展观政治建设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④参见: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⑤参见:阿瑟·w·库姆斯等,罗德荣等译.学校领导新概念:以人为本的挑战[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
    ⑥参见:维尔纳·施万费尔德,沈锡良译.以人为本:孔子管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⑦参见:张今声等.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⑧参见:李佐军.人本发展理论: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⑨常修泽.和谐社会四个关系之分析[J].经济前沿,2006(l2):4-6
    ①陈志尚.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28
    ②黄砃森.正确看待以人为本[J].前线,2007(4):20-22
    ③陈志尚.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3-14
    ④参见:唐晋等.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模式.社会发展模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⑤参见:王玄武.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
    ⑥参见:刘书林,陈立思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⑦参见: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⑧参见: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①参见:黄蓉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②参见: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③参见: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④参见: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⑤参见: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⑥参见:陈华洲,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⑦参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⑧参见: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⑨参见: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①参见:邹绍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3
    ②刘新庚,罗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创新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58-62
    ③艾红梅.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看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0(3):66-68
    ④参见: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⑤李应龙.谈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多维模式[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4):151-153
    ⑥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回眸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3-7
    ⑦徐建洪,王鲁宁.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43-45
    ⑧孙昌勇.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5(36):69-70
    ⑨苏宝芳.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岱宗学刊,2005(4):119-120
    ①仲兆华.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3):95-98
    ②赵佳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D].硕士学位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③张新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北大学,2012
    ④陈倩.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
    ⑤樊识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师范大学,2007
    ⑥欧阳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
    ⑦彭小蓉.当代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⑧参见: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⑨黄红旭.论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D].硕士学位论文,江南大学,2008
    ①李佺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有效运行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
    ②彭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理工大学,2013
    ③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104-108
    ④骆立丽.心理疏导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⑤参见:王涛.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⑥郑晓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0
    ①胡丽雷.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07
    ②孙志娟.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①安彦彦.以人为本观照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科技大学,2007
    ②马骥.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理工大学,2009
    ③周卫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
    ④徐婧.“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北大学,2012
    ⑤王丽丽.“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石油大学,2010
    ①[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5
    ①[美]劳伦斯·科尔伯格著,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45
    ①[美]路易斯·拉思斯著,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
    ②[美]班杜拉著,林颖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8
    ③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95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①《管子·霸言》
    ②《论语·尧曰》
    ③《孟子·尽心下》
    ④《荀子·王制》
    ①《新书·大政上》
    ②《近思录拾遗》
    ③《惜时》
    ④《二程文集》卷五
    ⑤《西书集注·中庸章句》
    ⑥《宋史·朱熹传》
    ⑦《清蠲积逋以安民生疏》
    ①北京大学哲学系西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54
    ②韩庆祥,张洪春.论以人为本—从物到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70
    ①夏兴有.论以人为本[N].光明日报,2004-5-2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6
    ⑥张今声,袁国敏主编.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1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0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⑤孟宪平,韩斌.以人为本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4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①董娅主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7
    ①李旭冉.和谐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工业大学,2010
    ①艾红梅,王平.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看方法研究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2010(5):66-68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①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8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科学教育出版社,1999:46
    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11):4-6
    ①李玲.科学发展观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0(3):67
    ①翟静,张曙编著.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94
    ①万江红.小组工作[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8-11
    ①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6-117
    ①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8
    ②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5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5、8、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3]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2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01-10-25
    [2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23]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1][德]赫尔穆特·施密特.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德]维尔纳.施万费尔德.沈锡良译.以人为本:孔子管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俄]维果茨基.龚浩然等译.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美]丹尼尔·贝尔.张国清译.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美]柯尔伯格.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7][美]马克斯·韦伯.康乐,简惠美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英]怀特海.庄蓬平,王立中等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9][英]席勒.麻乔志等译.人本主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毕红梅,李东升,张耀灿.当代西方思潮与思想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陈笃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陈华洲、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程天权.科学发展观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禇海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8]戴胜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9]单春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视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邓如辛.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11]邓寅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12]丁林.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3]董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4]段建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维度-基于人的存在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5]冯刚,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3[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6]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7]傅忠贤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18]韩庆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19]何祥林,谢守成,刘宏达.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0]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2]黄蓉生,白显良,王华敏.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3]黄志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2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7]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9]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0]李青.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以人为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31]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2]梁桂全.以人为本与21世纪全球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3]廖志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4]刘川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5]刘社欣.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6]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7]刘卓红,郑永延,李小鲁.开放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8]柳恩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39]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0]骆郁廷.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1]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有效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2]庞世伟.论“完整的人”-马克思人学生成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4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0)[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4]宋锡辉.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5]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6]苏振芳、李建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7]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3
    [48]谭培文.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9]滕建勇.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50]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51]田鹏颖,赵美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52]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3]王荣发.德育的逻辑-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逻辑进路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54]王荣发.网上德育-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实践[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55]王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6]王善超.关于人的理解[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57]王涛.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8]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9]韦磊,王鸿冰.美国的近现代中国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0]吴潜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1]谢晓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
    [62]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3]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4]杨建义,李建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5]叶汝贤,王征国.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6]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上海:上海东方出版社,2008
    [67]张福纪,李纪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68]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M].武汉: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69]张禧,尹君和陈从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70]张秀荣,韦磊和王鸿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1]张志安.和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72]赵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3]赵兴宏.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论[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7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5]中国人学学会编.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76]周中之,石书臣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7]朱健梅,桂富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创新[M].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2008
    [78]朱凌云,蒋西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79]庄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三论式”教学法实践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80]邹绍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13
    [1]魏金华.马克思以人为本思想的人学解读[J].学术交流,2009(12):21-24
    [2]陈志尚.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3-14
    [3]田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9(2):7-9
    [4]雷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基础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13-18
    [5]董重转.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诉求[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9-20
    [6]刘灵光、韦诗业.以人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6):74-77
    [7]李浩.以人为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J].黑龙江高教,2010(9):119-121
    [8]刘坤远.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3):40-41
    [9]蒙健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74-277
    [10]许金招.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0(15):39-40
    [11]唐志龙.论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现实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1(7):28-31
    [12]曹清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37-39
    [13]陶磊.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反思与建构[J].求实,2010(7):67-71
    [14]邢海玲.高校“人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60-61
    [15]李忠华.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双向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91-92
    [16]李贵.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理念的变迁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1(19):20-22
    [17]李德平.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实践路径的思考[J].学术论坛,2011(1):203-205
    [18]孙珊.浅谈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23-24
    [19]刘亦工.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24-26
    [20]刘新庚,罗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创新探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58-62
    [21]孙晓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64-66
    [22]仲兆华.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9(3):95-98
    [23]金鑫,张耀灿.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7-20
    [24]廖深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43-46
    [25]艾政文.中国与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比较[J].教育探索,2010(1):152-154
    [26]卢美华.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87-89
    [27]孙秋花.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89-92
    [28]韦美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67-68
    [29]徐绮晗、赵宏宇.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5):91-92
    [30]刘育兵、高亚南.创新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0):41-42
    [31]宋元林,唐佳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类型及其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0-154
    [32]张国启,王忠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路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8-11
    [33]胡恒钊.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点及其借鉴意义[J].学术论坛,2010(5):71-74
    [34]樊敏.新时期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109-110
    [35]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分类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3-16
    [36]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内在规律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13-16
    [37]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37-38
    [38]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四维趋势探微[J].思想教育研究,2013(7):22-25
    [39]张毅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向[J].求实,2013(11):81-84
    [40]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研究回眸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08(12):3-7
    [41]祖嘉合,代玉启.尽精微考量而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6-8
    [42]万美容.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融合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8(2):9-12
    [43]张晓明,王燕妮.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初探[J].江苏高教,2010(6):111-112
    [44]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3):72-73
    [45]张丽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8):67-68
    [46]房咏梅、周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灌输”与“软性灌输”[J].教育与职业,2013(12):56-57
    [47]张卫平.心理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3(32):145-147
    [48]关丽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5):22-23
    [49]王霞娟,李月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再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3):4-6
    [50]王霞娟,赵宗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3(3):179-182
    [1]安成林.人的需要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D].硕士学位论文,青海师范大学,2012
    [2]陈倩.十六大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陈曙光.以人为本“元”论[D].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10
    [4]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3
    [5]戴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11
    [6]冯秀梅.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12
    [7]高永生.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
    [8]顾相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0
    [9]韩国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11
    [10]何会宁.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11]黄冬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验教育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3
    [1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13
    [13]姜梅英.整体发展视阈中的以人为本[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
    [14]蒋翠云.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2
    [15]李杰.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理工大学,2013
    [16]刘文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10
    [17]刘西华.“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
    [18]罗昊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矿业大学,2013
    [19]孟维伟.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D].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
    [20]潘玉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基础[D].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8
    [21]彭丽丽.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鲁东大学,2013
    [22]彭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理工大学,2013
    [23]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1
    [24]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1
    [25]汪俊.以人为本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9
    [26]王金情.人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10
    [27]王丽丽.“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石油大学,2010
    [28]王晓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江大学,2013
    [29]王智慧.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08
    [30]巫阳朔.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2
    [31]吴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力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3
    [32]谢新.论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D].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2
    [33]徐婧.“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北大学,2012
    [34]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11
    [35]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2
    [36]张新慧.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中北大学,2012
    [37]赵佳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与创新[D].硕士学位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
    [38]郑小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0
    [39]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1
    [40]周卫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