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利益分析方法是社会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之一,也是任何社会主体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必须运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社会管理是当前中国最为重大关键的社会实践问题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向前发展,它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研究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利益论的解释框架运用于对社会管理的研究当中。
     在系统梳理社会管理和利益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当前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从社会管理和利益论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入手,将“社会管理”定义为“政府与社会组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利益需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以此为基础,笔者尝试构建新的社会管理理论体系,初步构建了社会管理的体系和原则,提出了社会管理中应当做好的的几项重点任务,并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的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由此构成了社会管理理论研究的新起点。
     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利益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处理好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主要包括现象与本质、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内因与外因等四对关系;利益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理论在方法论上要以划分利益群体为基础,以利益分析为方法,其中从一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物质的生产关系出发来划分利益群体是最为基本的原则;利益论视角下的社会管理所包含的具体任务是以利益整合、协调、化解和完善为基础,全面进行体制机制、道德文化和外部环境优化等方面的建设。
The interest analysis method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asic ways of understanding andanalysisng matters in the social field. It must be applied as a basic method in any social subject foreffective participation. Social management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ocial practicesin China,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practice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lementing benefittheory to explain the framework used in the study of social management.
     This study analyzes exisisting research of social management and interest theory, as well asdevelopment trends within current social management practice, then this paper defines socialmanagement as"management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government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inthe interest of meeting society's needs" via the conceptu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s of socialmanagement and interest theory.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constructs a new theoretical system ofsocial management, confirms social management systems and basic principles, as well assummarizes the key tasks of social management, summing up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social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ultimately forming a new basis for social management theoryresearch.
     This paper comes to some conclusions: Interest theory as the core of social management from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interest, including thephenomenon and its intrinsic qualitie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e whole and the part, the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represents four pairs of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theory of social management methodology,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is to divide the interestgroups based on interests, and implement interest analysis methods from which certain economicrelationships are the first material relation to divide the interest groups. Interest theory from theperspective of social management theory is based on interest integration, coordination, resolutionand improvement as a foundation, systematic mechanism construction, moral construction and theoptimization of specific tasks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引文
①陈建国:《对政策网络研究的理论审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第1期,第67~72页。
    ②参见:[台湾]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③田雪莹、叶明海:《政策网络理论的研究评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第68页。
    ①[美]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
    ②李艳霞:《后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发展的理论路经与现实选择》,《文史哲》2007年第3期。
    ③丁开杰:《后福利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①林闽钢:《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46页。
    ②景天魁、毕天云:《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阶段》,《理论前沿》2009年第11期,第5~9页。
    ①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4期,第47页。
    ②帕特南·罗伯特:《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③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黄语生:《“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④蔡绍洪、向秋兰:《奥斯特罗姆自主自治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
    ①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10期。
    ②王勇:《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问题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③陈荣平:《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三原则》,《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④童志锋、郁建兴:《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新分析框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⑤丁开杰:《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阐释、变迁动力与阶段划分》,《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①颜清阳:《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五个转变》,《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②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05年第6期。
    ③刘继同:《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④王川兰:《重新理解社会管理——基于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的视角》,《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
    ⑤陈述飞:《整合社会资本:一种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视角》,《唯实·社会纵横》2012年第4期。
    ⑥谭明方:《社会学视角的社会管理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①邵静野、王维翊:《变革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第5~12页。
    ②刘一纯、村夫:《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及其法治保障》,《理论探索》2012年第1期。
    ③向自强:《社会管理创新视野下的社会科学社会团体》,《天府新论》2012年第1期。
    ④周会蕾:《先秦儒家社会管理思想管窥》,《名作欣赏(中旬刊)》2012年第1期。
    ⑤刘冬梅:《管窥老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⑥江新国、张继国:《中西方社会管理文化比较及整合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⑦王祥本:《充分发挥文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岭南文史》2011年第1期卷首语。
    ⑧丁元竹:《力推文化发展与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浙江经济》2012年第2期。
    ①鞠正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历史变迁与深化改革》,《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②龚维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
    ③刘继同:《转型期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5第1期。
    ④黄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的新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6期。
    ⑤胡盛仪:《完善我国政府社会管理的思考》,《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⑥施惠玲:《改革开放30年社会管理现代化反思》,《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⑦鞠正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历史变迁与深化改革》,《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③[苏]蒙让著:《爱尔维修的哲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
    ④严法善、刘会齐著:《环境利益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⑤孙伟平、崔唯航:《利益:社会历史活动的基础和动因——读王伟光<利益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
    11期。
    ①本论文中的《利益论》一书指的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10年6月版。
    ②郭湛、王俊博:《从根本上理解利益及其矛盾——读王伟光<利益论>》,《光明日报》2011年1月16日05版。
    ③孙伟平、崔唯航:《利益:社会历史活动的基础和动因——读王伟光<利益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
    11期。
    ④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⑤木乐:《对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论的深入阐发——读<利益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年第6期。
    ⑥孙伟平、崔唯航:《利益:社会历史活动的基础和动因——读王伟光<利益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
    11期。
    ①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②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③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页。
    ④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6~51页。
    ⑤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1~54页。
    ⑥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68页。
    ①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8~72页。
    ②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8~103页。
    ③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107页。
    ①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8页。
    ②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121页。
    ③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④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1页。
    ⑤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5页。
    ①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9~285页。
    ②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138页。
    ③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7~139页。
    ①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142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4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9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0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②《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4~35页。
    ①王成国:《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哲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8辑。
    ②张华:《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三种理念》,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lg/clzt/201108/t20110803_99380.htm。
    ①《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2007年2月14日第9版。
    ②张国桐:《以民生为导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沈阳干部学刊》2012年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0页,北京:
    ①孙洪敏、牟岱、陈东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465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①孙洪敏、牟岱、陈东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②孙洪敏、牟岱、陈东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3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194页。
    ②郝立忠:《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李恭进:《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点思考》,人民网,2011年10月。
    ①《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25~26页。
    ②孙洪敏、牟岱、陈东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③《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④孙洪敏、牟岱、陈东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页。
    ⑤孙洪敏、牟岱、陈东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5~87页。
    ①韦柳霞赵锋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韦柳霞赵锋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③龚钢、朱仁宝:《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纵论》2009年第1期。
    ④陈秋霞:《和谐文化建设是提升社会管理的重要支撑》,《科技信息》2012年第31期。
    ①黄建明:《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岳阳市岳阳楼区领导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的启示与思考》,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
    ②戴正和:《论和谐文化视野中的公民道德建设》,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李国青、游畅:《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李国青、游畅:《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③李国青、游畅:《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①李国青、游畅:《新中国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②《社会管理要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湖北频道—法制网,2012年‐07‐27.
    ③《社会管理要由控制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湖北频道—法制网,2012年‐07‐27.
    ①《各地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综述》,新华网2011年9月15日。
    ①李新萌:《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引发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9期。
    ①陈振明:《强化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对策思考》,《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
    ①陈光金:《社会建设重点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天津日报》2011年2月21日。
    ②龚维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③龚维斌:《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①王思斌:《试论社会工作对社会管理的协同作用》,《东岳论丛》2012年第1期。
    ②卢汉龙:《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回事吗》,《解放日报》2012年2月6日第12版。
    ①叶均:《社会管理创新若干问题研究综述》,http://www.docin.com/p‐524347905.html。
    ②王思斌:《社会管理初论》,《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6期。
    ①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74页。
    ①“三议”:群众商议;村、支两委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三公开”:内容公开、流程公开、结果公开。
    ①涂小雨:《党的十六大以来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9期。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1.html。
    ②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148.htm。
    ①李爱玲:《利益协调机制的完善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第6期。
    ①王成国:《利益视角下社会管理应把握的几个原则》,《理论动态》第1949期。
    ①钦建军杨升祥杜鸿林:《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经验》,《新视野》2011年第4期。
    ②黄一红:《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民本》,http://www.zzdjw.com/n/2012/0903/c178379-18906554.html。
    ①程伟萍:《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幸福指数》,http://www.zoucheng.gov.cn/zhuanti/gcls/gclsshownews.asp?id=33579。
    ①胡锦涛: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2-07/23/c_123457270.htm。
    ①王成国:《加强道德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4年1月20日第4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②孙伟平:《另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页。
    此处节选于本文作者已发表的文章:《加强道德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4-01-20。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②于立新:《人格与道德、修养》,《信息导刊》2004年第4期。
    此处节选于本文作者已发表的文章:《加强道德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4-01-20。
    ①《论语·问政》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①邓寿群:《高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年第6期。
    ②邓寿群:《高校“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年第6期。
    该处文字节选于本文作者已发表的文章:《加强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理论视野》2012年第10期。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①沙玉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握好三种关系》,《学习时报》2012年12月18日。
    ①《各地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综述》,《新华网》2011年9月15日。
    ①陈润儿:《在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changsha.gov.cn/xxgk/szfxxgkml/ztbd/skglcxzhsd/ldjh_shglcx/201105/t20110513_192847.html。
    ①柳瑞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创新》,中华讲师网2011年10月25日。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4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7]陈华主编:《吸纳与合作:非政府组织与中国社会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8]陈振明等:《社会管理—理论、实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9]丁开杰:《后福利国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10]郝立忠:《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2][台湾]李允杰、丘昌泰:《政策执行与评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卢汉龙主编:《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4]彭新武等:《管理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人民日报理论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党员干部学习参考》,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16]绍静野、王维翊等:《变革时代的社会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版。
    [17]《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18]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9]孙洪敏、牟岱、陈东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0]孙伟平:《价值差异与社会和谐》,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1]唐铁汉:《社会治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22]王伟光:《利益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3]王伟光:《社会矛盾论—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4]徐道稳:《迈向发展型社会政策:中国社会政策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6]张伟:《社会管理创新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7]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8]郑杭生主编:《走向更讲治理的社会: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9]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编:《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30][美]阿伦·利普哈特:《民主的模式:36个国家的政府形式和政府绩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1][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3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4]保罗·皮尔逊:《拆散福利国家———里根、撒切尔和紧缩政治学》,舒绍福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版。
    [35][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6][美]彼得·F·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37][英]菲利普·梅勒:《理解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8][英]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9][美]罗伯特·阿格拉诺夫,迈克尔·麦奎尔:《协作性公共管理:地方政府新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美]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2][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44][加]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5][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6]Beveridge, W. H.,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M],Lon-don: HMSO,1942.
    [47]Johnson Norman,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Welfare Pluralism[M].Brighton: Wheat Sheaf.1987.
    [48]Marsh, D&Rhodes,R.A.W. Policy Net work in British Government Oxford[M].Clarendon Press,1992.
    [49]Mayntz,R.Governing Failures and the Problem of Governability: Some Commentson a Theoretical Paradigm In Kooiman [M]. London:Sage,1993.
    [50]Rhodes, R.A.W. Understanding Governance: Policy Networks,Governance,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Buckingham[M].Philadelphia. OpenUniversity Press,1997.
    [51]Rhodes,R. Governa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A],in Pierre,J.(eds.),DebatingGovernance[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2]Rose, R and Shiratori, R (eds),The Welfare State: East and West[M].New York and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53]Smith, Martin J.Pressure, Power and Policy: State Autonomy and Policy Networksin Britain and the Unites States [M]. London,1993,Harvester Wheasheaf.
    [54]蔡绍洪、向秋兰:《奥斯特罗姆自主自治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实践意义》,《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55]曹堂哲:《试论现代政府管制能力》,《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56]陈建国:《对政策网络研究的理论审查》,《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第1期。
    [57]陈荣平:《论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三原则》,《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58]陈述飞:《整合社会资本:一种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视角》,《唯实·社会纵横》2012年第4期。
    [59]陈振明:《什么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
    [60]丁东红:《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世界哲学》2005年第5期。
    [61]丁开杰:《社会管理体制的基本阐释、变迁动力与阶段划分》,《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62]丁元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个着力点》,《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6期。
    [63]龚钢、朱仁宝:《建设和谐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纵论》2009年第1期。
    [64]龚维斌:《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理论视野》2010年第1期。
    [65]郭玉亮:《协调利益冲突:创新社会管理的逻辑基点》,《求是》2012年第1期。
    [66]胡仙芝:《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径探析》,《领导科学》2011年第13期。
    [85]黄耀霞:《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管理的新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6期。
    [67]江新国、张继国:《中西方社会管理文化比较及整合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68]景天魁、毕天云:《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意义》,《学习与实践》2009年第9期。
    [69]景天魁、毕天云:《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阶段》,《理论前沿》2009年第11期。
    [70]鞠正江:《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历史变迁与深化改革》,《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71]李程伟:《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公共管理学视角的解读》,《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72]李光廷:《日本泡沫经济瓦解后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台湾社会福利学刊》2001第2期。
    [73]李新萌:《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引发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9期。
    [74]林闽钢:《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实践》,《社会》2002年第7期。
    [75]林闽钢:《西方“福利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76]林玉华:《政策网络的治理模式—以英国和欧盟为例》,《行政暨政策学报》2002年第6期。
    [77]刘冬梅:《管窥老子管理思想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契合》,《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78]刘继同:《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中国社会管理模式的战略转变》,《管理世界》2002年第10期。
    [79]刘继同:《转型期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机制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05第1期。
    [80]刘继同:《社会福利制度战略升级与构建中国特色福利社会》,《东岳论丛》2009年第1期。
    [81]刘一纯、村夫:《论社会组织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及其法治保障》,《理论探索》2012年第1期。
    [82]卢文刚:《“十二五”时期广东顺德社会管理创新战略》,《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5期。
    [83]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10期。
    [84]木乐:《对历史唯物主义利益论的深入阐发——读《利益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2年第6期。
    [85]钱永忠:《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的契合》,《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网》2011年9月27日。
    [86]屈恩格:《福利社会的危机》,《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87]施惠玲:《改革开放30年社会管理现代化反思》,《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88]孙伟平、崔唯航:《利益:社会历史活动的基础和动因——读王伟光<利益论>》,《哲学研究》2010年第11期。
    [89]谭明方:《社会学视角的社会管理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90]唐铁汉:《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思路与对策》,《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91]田海舰:《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向度》,《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2]田雪莹、叶明海:《政策网络理论的研究评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93]童志锋、郁建兴:《从政府本位到社会本位: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新分析框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94]涂小雨:《党的十六大以来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9期。
    [95]王成国:《加强社会管理的法治建设》,《理论视野》2012年第10期。
    [96]王成国:《利益视角下社会管理应把握的几个原则》,《理论动态》2013年第1949期。
    [97]王成国:《加强道德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学习时报》2014年第722期。
    [98]王成国:《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哲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8辑。
    [99]王川兰:《重新理解社会管理---基于社会政策与社会组织的视角》,《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2期。
    [100]王祥本:《充分发挥文化对创新社会管理的作用》,《岭南文史》2011年第1期.
    [101]王勇:《近年来我国社会管理问题研究综述》,《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02]魏礼群:《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改革与开放》2012年第5期。
    [103]韦柳霞、赵锋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04]徐道稳:《以发展型社会政策构建发展型福利社会》,《深圳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05]徐杭:《社会管理研究综述》,《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06]颜清阳:《领导干部应树立什么样的社会管理理念》,《湖北教育》2011年第4期。
    [107]颜清阳:《创新社会管理理念实现五个转变》,《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108]杨建顺:《中国社会管理的责任共担:现实基础、困境及其突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09]杨山鸽:《福利国家的变迁——政治学视角下的解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10]杨宜勇:《社会管理目标应是“小政府、大社会”》,《人民论坛》2011年第11期。
    [111]叶庆丰:《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的基本思路》,《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112]俞可平:《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学习时报》2007年4月23日。
    [113]曾正滋:《有效社会管理与社会信任重建》,《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14]张福运:《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措施》,《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
    [115]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16]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117]周本顺:《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求是》2011年第10期。
    [118]周国平:《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党建研究》2011年第5期。
    [119]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4期。
    [120]周会蕾:《先秦儒家社会管理思想管窥》,《名作欣赏(中旬刊)》2012年第1期。
    [121]Marsh, Davied&Smith, Martion. Understanding Policy Network: Towards ADialectical Approach[J].Political Studies, Mar2000.
    [122]McFarland, A.Interest Group and Theories of Power in America[J]. British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1987,17.
    [123]Rhodes,R.The New Gover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nment?[J].PoliticalStudies,1996.
    [124]Robertson,A.“Welfare State and Welfare Society”[J]. Social Policy&Administration.22(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