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琉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琉关系,从时间跨度来说,指的是从明初洪武元年(1368)太祖始册封琉球至崇祯十七年(1644)明亡,共270多年的一个历史时段;从地域范围来讲,明琉仅是东亚世界内部的一个较为重要的区域而已。明琉关系,在其研究的性质上,既属于断代性的,又属于区域性的一个专题研究。本课题之研究,致力于从琉球与东亚区域关系之发轫处——明琉关系入手,溯其本,清其源,探其流变,进而能对明琉相关问题做一适度的裁断,以期可为琉球(冲绳)及其东亚历史与现实等相关问题的理解与解决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史实构建,文章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绪论集中总结和梳理了先贤关于中琉问题研究的成绩、问题以及不足。国内外对于中琉关系史的关注,从学术研究的意义上而言,是从近代日本并吞琉球,并将琉球废藩改置“冲绳”开始。由于日本对琉球的吞并进而占领,日本学界从琉球已被占领的现状出发,其研究的起点从1609年萨摩藩岛津氏入侵琉球始,故而对中琉关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清代以及晚清琉球被日本的占领与吞并。中国学界对中琉关系的研究,由于清代以及晚清关系史料比较丰富而且集中,所以其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晚清时期。为数不多的关于明代中琉关系的论述,大多以论文呈现,研究甚为薄弱,主要原因在于史料的弥寡和零散。
     第一章对明代以前中国史籍中的琉球认识略为概述。古代琉球,“国无典籍”,而对其的最早记载始见于《隋书》,稍后的《宋史》和《元史》出现了对琉球的一些记载。然而,无论是《隋书》,还是《宋史》和《元史》,其中所记载的古代中国和琉球的关系并不是很多,百字而已,内容也并不是很详细,即便连最基本的琉球地理方位、风土人情也记载得很是模糊,尤其是现今已经规定好的“琉球”之地名,都有“流求”、“瑠求”等不同的称谓,故而也为此一阶段古代中国与琉球相关问题的深入探讨造成了史料上的不足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具有非学术性质的争议。
     第二章对所关涉到的明代外交特征以及明代对琉球的外交管理机构简述。在明朝276年的历史发展中,除了明末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活动,与西方世界有一些关联外,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明代外交表现出了鲜明的三大特征:所涉及到的国家之多与地域之广,亘古未有;“不征”与和平主义;对外交活动的主动性记述。明代中央外交机构如礼部主客司、会同馆、四夷馆、鸿胪寺和行人司以及地方上的市舶司,其规模和安排,大致上超过了前代,而专门培养外交通译人才的四夷馆在明代才开始单独建制。
     第三章对明初太祖至宣德年间明琉关系的建立、展开进行梳理。太祖洪武四年(1371)至宣宗宣德九年(1434)乃明琉关系的初始、发展阶段。自洪武五年(1372)琉球中山王向明朝正式朝贡与明廷授予琉球历法,标志着琉球被纳入到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华夷秩序体系,也是明琉关系正式建立的标志。洪武、永乐、宣德年间,琉球向明朝朝贡分别达50、63、33次,明朝遣使出使琉球发布诏谕以及册封有6次。明琉关系从建立伊始,就显示出了起点较高的一种发展态势。
     第四章对从宣德至嘉靖年间明琉关系的发展情形进行勾勒。此一时段,历经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大致130年的发展,琉球王国也经历了尚巴志、尚忠、尚思达、尚金福、尚泰久、尚円、尚真、尚清、尚元这十人之治,明琉关系继续展开、平稳发展。明朝册封琉球8次,琉球朝贡明朝达124次,主要围绕进贡、谢恩、庆贺、对琉球留学生入国子监之赏赐等事件展开。正统、景泰、天顺年间琉球进贡次数较多,成化十一年(1475),明朝要求琉球两年一贡后,弘治、正德、嘉靖年间的贡次大为减少。
     第五章主要对明隆庆至崇祯时期的明琉关系予以了把握。自嘉靖后,明朝由盛转衰,特别是“海禁”政策的波折,明琉关系出现了危机。加之万历年间财政危机、丰臣秀吉入侵朝鲜、1609年萨摩入侵琉球,万历四十年明朝定琉球朝贡为十年一贡,明朝对琉球的册封与琉球对明朝的朝贡急遽萎缩,其原因则在于这一时期明朝国力衰败与日本在东亚的搅局。
     第六章对明代琉球在东亚世界中的生存发展作一整体观察和总结。可以说,在15世纪至17世纪初,在以明朝居于支配中心的东亚世界里,琉球王国自始至终以睦邻友好甚至是谦卑的姿态、小心谨慎地与明朝、朝鲜、日本这几个近邻国家保持着政治经济往来,不断扩大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一方面,积极加入明朝为中心的册封朝贡体系,寻求政治庇护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与日本、朝鲜和平相处,互通商贸,获取最大利益。处于前近代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中,琉球的国家利益始终与宗主国明朝的国家兴衰相连。在明末国家势力衰退之时,1609年受萨摩藩岛津氏的入侵,体现出了日本试图构建东亚日本式“华夷秩序”的觊觎野心。
     附录部分主要是对明琉关系以及明琉问题在东亚历史中的编年史实进行了整理。明琉关系表主要整理了从洪武开始到崇祯结束终明276年间,历朝历代、历代历年、历年历月、历月历日明琉关系的史实进行了编集并对相关史实进行了图表和数据对比分析。明代东亚大事年表,主要是对明代历年明琉关系以及东亚中、朝、日、琉球等国相关史实进行了整理和编集,以期对明代东亚关系有一个时间上的把握和认知。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from the time span, refersto a historical period of more than270years from the first year of Hongwu in MingDynasty in which the first founder of Ming Dynasty conferred Ryukyu to the firstyear of Shunzhi in Qing Dynasty. From the geographical range, Ming Dynasty andRyukyu were just an important area in East Asi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and Ming Dynasty is a monographic study belonging to cohort studies and regionalstudies. This doctoral dissertation is aimed at tracing the origin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Ryukyu, and then sorting out the questions concerningMing Dynasty and Ryukyu properl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istorical developmentskeleton and historical facts for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s aboutRyukyu and east Asian history and reality
     Preface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problems and deficiency of the study 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which have been gained by scholars ofthe past. From the sense of academic research,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focus on thehistor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has been starting from the timewhen Japan annexed Ryukyu, abolished the han system and established Okinawa.Because of Japan’s annexation and occupation of Ryukyu, based on the presentsituation that Ryukyu had been occupied, Japanese academia has been starting from1609when Ryukyu was invaded by Shimazu Family from Satsuma Domain. So the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also mainly has focused onJapan’s annexation and occupation of Ryukyu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Dynasty. On account of the rich and intensive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in Qing Dynasty and the late Qing Dynasty, Chineseacademia’s research has mainly focused on the last Qing Dynasty. A few discussions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in Ming Dynasty are mostly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essays. Its research is very weak, because the historicalmaterials are few and scattered.
     Chapter one summarizes the discourse about Ryukyu in Chinese historicalrecords before Ming Dynasty briefly. In ancient Ryukyu, there were no historicalrecords. The earliest record was seen in Book of Sui, latter in History of SongDynasty and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some records about Ryukyu appeared. However,neither Book of Sui nor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and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havefew words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the content is notvery detailed, even the geographic orientation and local customs and practices arerecorded vaguely. Most of all, the name “Ryukyu” has various versions. So there isnot enough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the deep research on relevant questions concern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Ryukyu in this period, which arouses somenonacademic controversies.
     Chapter two sketches briefly the features of diplomacy in Ming Dynasty and theforeign agencies for Ryukyu.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g Dynasty, China mainlydeveloped in its own way, walking on their own path, except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some Jesuits preached their religion to Chinese, which had some connections withwestern world. The diplomacy in Ming Dynasty has three distinctive features:connected with more countries and regions unprecedentedly; no wars and pacifism;recording the diplomatic activities actively. The central foreign agencies in MingDynasty had larger scale and arrangements than before, such as the department for theguest of honor in the Ministry of Rites, Huitong Guan, Siyi Guan, Honglu Si,XingRen Si and the Bureau for Foreign Shipping in local provinces. What’s more,Siyi Guan which was used to train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began to have separatedestablishment in Ming Dynasty.
     Chapter three i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from the first founder of Ming Dynasty toXuan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began and developedfrom Hongwu four years (1371) to Xuande nine years (1413). It was symbolizedthat Ryukyu was included in East Asian Sino-centric sphere of order and it was alsothe beginn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in Hongwu fiveyears (1372) when the King of Zhongshan in Ryukyu paid tribute to Ming Dynastyofficially and the royal court of Ming Dynasty granted Ryukyu calendar. Ryukyupaid tribute to Ming Dynasty50times in Hongwu,63times in Yongle,33times inXuande. Ming Dynasty dispatched an envoy to release imperial edict and confer titles6times. From the begin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revealed a development trend from a higher starting point.
     Chapter four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Ming Dynasty from Xuande to Jiajing. In this period of time, Ming Dynasty hadexperienced the emperor of Ying Zong, Xian Zong, Xiao Zong, Wu Zong and ShiZong, which nearly developed130years. Ryukyu also experienced Shang Bazhi,Shang Zhong, Shang Sida, Shang Jinfu, Shang Taijiu, Shang Yuan, Shang Zhen,Shang Qing, Shang Yua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developed continuously and steadily. Ming Dynasty conferred titles on Ryukyu8times, and the times Ryukyu paid tribute to Ming Dynasty reached up to124, mainlyabout paying tribute, expressing gratitude, celebrating, enrolling the students ofRyukyu to the Imperial College and so on. Ryukyu paid more tribute in the years ofZhengtong, Jingtai, Tianshun. In Chenghua11years, Ming Dynasty requested Ryukyuto pay tribute once every two years. The times of paying tribute reduced greatly in theyears of Hongzhi, Zhengde and Jiajing.
     Chapter five i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fromLongqing to Chongzhen. After Jiajing, Ming Dynasty was from prosperity to decline. Because of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ban on maritime trade with foreign countri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was at risk. What’s more, therewas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years of Wanli. Toyotomi Hideyoshi invaded Korea.Satsuma invaded Ryukyu in1609. In Wanli40years, Ming Dynasty let Ryukyu paytribute once every ten years. The times of conferring titles and paying tributedecreased sharply because of the decline of Ming Dynasty and Japan that made amess in East Asia.
     Chapter six summed up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Ryukyu in MingDynasty in the world of East Asia. From fifteenth century to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Ming Dynasty was the dominating center in East Asia. At that time, Ryukyu Kingdomcarefully maintain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ies with Ming Dynasty, Korea and Japanwith neighborliness and a humble attitude all the time in order to expand its livingapace continuously. On the one hand, Ryukyu Kingdom took part in the Conferingand Tributary System of Ming Dynasty actively, asking for political asylum andeconomic benefits; on the other hand, Ryukyu Kingdom lived in harmony with Japanand Korea, exchanged commerce and trade with them to get the maximum interest. Inthe pre-modern Tributary System of Ming Dynasty, the national interest of RyukyuKingdom had closed relationship with its suzerain, namely the rise and decline ofMing Dynasty. In1609, Ryukyu Kingdom was invaded by Shimazu Family fromSatsuma Domain. Japan had wild ambition to establish East Asian Japanese style“Sino-foreign country system” when the national power of Ming Dynasty wasdeclining.
     Appendix sorts out the chronological historical fac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The form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mainly arranges the historical facts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in276years from Hongwu to Chongzhen in detail. Somehistorical facts are illustrated by diagrams and data. The timeline of East Asia in MingDynasty mainly arranges and compiles the historical facts about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and the historical facts concerning China, Korea,Japan, Ryukyu and so on, which will throw light on the chronological grasp andcogn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yukyu and Ming Dynasty.
引文
①参见韩东育:《东亚的病理》,《读书》,2005年第9期。
    ①参见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开放时代》,2009年第3期;又,汪晖:《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207—260页。
    ②琉阳研究会编:《琉阳·卷一·中山世鉴》,东京:角川书店,1982年,第68页。
    ③就琉球对古代中国的朝贡与交往,刘蕙孙依据福建“仙游刻石”碑推测,认为其时间应在明代之前,参见刘蕙孙:《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开始远在明代以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①米庆余:《<隋书·流求传>辨析》,《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古代中硫关系考》,《世界历史》,2000年第6期。
    ①(明)陈侃:《使琉球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2—3页。
    ①傅衣凌:《傅衣凌治史五十年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②刘蕙孙:《刘蕙孙论学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①参见胡汝明、姜于凤:《兰溪琉球国使墓考略》,《浙江学刊》,1985年第1期;谢必震:《兰溪琉球墓碑考释》,《福建论坛》,1989年第2期;戈斌:《清代琉球贡使居京馆舍研究》,《历史档案》,1994年第3期;李莉:《明清琉球馆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张钟鑫:《福州地区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孙清玲:《明清时期中琉友好关系遗存考》,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②(日)《日本书纪》推古朝条。
    ③真人元开:《唐大和尚东征传》,北京:中华书局,第91页。
    ①王海滨:《琉球名称的演变与冲绳问题的产生》,《日本学刊》,2006年2期;又,何慈毅:《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页。
    ②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一集卷一,台北:台湾大学,1972年,第4页。
    ①赖永祥:《一部中琉关系史料——<历代宝案>》,《大陆杂志》,1955年第12期。
    ①佚名:《西报论滅琉球事》,《万国公报》,1906年第12期。
    ③胡焕庸:《台湾与琉球》,重庆:京华印书馆,1945年。
    ④高明:《琉球》,南京: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
    ⑤吴壮达:《琉球与中国》,上海:正中书局,1948年。
    ⑥程鲁丁:《琉球问题》,北京:中国文献书局,1949年。
    ①参照:“此国人生初は、日本より為レ渡儀疑無二御座一候。然れば末世の今に、天地山川五形五倫鳥獣草木の名に至る迄皆通達せり。雖レ然言葉の余相違は遠国の上久敷融通為レ絶故也”,真境名安興:《真境名安興全集》第一巻,冲绳:琉球新报,1974年第19頁。
    ②参照:(日)石田正治:《統合の言説としての日琉同祖論》,《法政研究》,1995年3期;石田正治:《日琉同祖と沖縄人の個性(一)》,《法政研究》,2003年12期;:《日琉同祖と沖縄人の個性(二)》,《法政研究》,2004年7期;三笘利幸:《伊波普猷の「日琉同祖論」をめぐって:初期の思想形成と変化を追う試み》,《九州国際大学社会文化研究所紀要》,2008年9期。
    ③(日)新城俊昭:《琉球沖縄歴史人物伝》,沖縄:沖縄時事出版,2008年,第140页。
    ①(日)外間守善:《沖縄学への道》,东京:岩波書店,2002年,第5—25页。
    ①谢必震:《中国与琉球》,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谢必震:《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
    ③谢必震:《中琉关系史料与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年。
    ④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⑤何慈毅:《明清时期琉球日本关系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⑥徐玉虎:《明代琉球王国对外关系之硏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
    ①杨仲揆:《现代中琉关系》,台北:中琉文化经济协会,1997年。
    ②张希哲:《中琉关系的突破》,台北:中琉文化经济协会,2003年。
    ③(日)赤嶺誠紀:《大航海時代の琉球》,沖縄タイムス社,1988年。
    ④(日)高良倉吉:《琉球王国》,东京:岩波書店,1993年;《アジアのなかの琉球王国》,吉川弘文館,1998年;《琉球沖縄と海上の道》,吉川弘文館,2005年。
    ⑤(日)宮田俊彦:《琉明琉清交渉史の研究》,文献出版,1996年。
    ⑥(日)原田禹雄:《この世の外れ:琉球往還私記》,筑摩書房,1992年;《琉球と中国:忘れられた冊封使》,吉川弘文館,2003年;《封舟往還》,榕樹書林,2007年。
    ⑦(日)赤嶺守:《琉球王国:東アジアのコーナーストーン》,講談社,2004年。
    ⑧(日)豊見山和:《琉球王国の外交と王権》,吉川弘文館,2004年。
    ①参见(日)三國谷:《宏明と琉球との關係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3(3)》,1938年2期;下村富士男:《明治維新と中国の近代化》,《歴史教育16)》,1968年1期;遠山茂樹:《近代史から見た東アジア》,《歴史学研究》,1963年5期。
    ②(日)豊見山和行:《近世琉球の外交と社会--冊封関係との関連から(1988年度歴史学研究会大会報告--世界史認識における国家-続-)--(近世史部会--1718世紀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国家〔含討論要旨〕)》,《歴史学研究(586)》,1988年10期;東喜望:《中国と琉球の国交(人文社会科学篇)》,《白梅学園短期大学紀要31》,1995年1期;檀上寛:《明代朝貢体制下の冊封の意味--日本国王源道義と琉球国中山王察度の場合》,《史窓(68)》,2011年2期。
    ③参见谢必震:《明清册封琉球论略》,《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1期;米余庆:《明代中琉之间的册封关系》,《日本学刊》,1997年4期;郑梁生:《明代两国封贡关系的探讨》,《1989年中琉历史关系会议论文集》。
    ④参见谢必震:《明清册封琉球论略》,《海交史研究》,1991年第1期;吴尚清:《琉球古代航运初探》,《太平洋》,1987年第1期;赤嶺誠紀:《大航海時代の琉球》,沖縄タイムス社,1988年,第25页。
    ①参见方宝川:《明清册封使及其从客在中琉关系中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②徐玉虎:《明代琉球王国对外关系之硏究》,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第47页。
    ③谢必震:《从明代中琉关系的发展看福建造船业》,《福建史志》,1988年2期。
    ④赵建群、陈铿:《明代使琉球“封舟”考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日)松浦章:《明清時代の使琉球封舟について》,《関西大学文学論集45(2)》,1995年第12期。
    ⑤朱淑媛:《新发现的明代册封琉球国王诏书原件》,《历史档案》,1995年第2期。
    ⑥李金明:《明清琉球册封使与中国文化传播》,《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
    ⑦赵连赏:《明代赐赴琉球册封使及赐琉球国王礼服辨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第1期。
    ⑧(日)小葉田淳:《中世南島通交貿易史の研究》,东京:日本評論社,1939年,第23页。
    ⑨傅衣凌等:《福建对外贸易贸易史研究》,福州: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48年,第66页。
    ①(日)上原兼善:《鎖国と藩貿易:薩摩藩の琉球密貿易》,东京:八重岳書房,1981年。
    ②谢必震:《试论明代琉球的中介贸易》,《南洋问题》,1986年第1期。
    ③林仁川:《明代中琉贸易的特点与福建市舶司的衰亡》,《海交史研究》,1988年第1期。
    ④王铁藩:《福州明代福建市舶司衙署考》,《海交史研究》,1982年第2期。
    ⑤谢必震:《中国与琉球》,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
    ⑥(日)邊土名朝有:《琉球の朝貢貿易》,东京:校倉書房,1998年。
    ⑦(日)佐々木潤之介:《日本:近世·八·外交貿易と蝦夷琉球(一九八四年の歴史学界:回顧と展望)》,《史學雜誌94(5)》,1985年5期;小山博:《中世の薩琉関係について:戦国大名島津氏の領国形成と琉球貿易独占化について》,《鳴門史学7》,1993年第7期。
    ⑧(日)高良倉吉:《琉球の海外貿易と首里城》,《日本計算機統計学会大会論文集(9)》,1995年第4期。
    ①(日)真栄平房昭:《琉球の進貢貿易論をめぐる一視点:貿易品の需要と消費の接点を探る(沖縄大会「アジアのなかの琉球」)》,《沖縄文化研究25》,1999年第3期。
    ②(日)梅木哲人:《薩摩藩琉球国の中国貿易における日本銀の調達について-薩州御渡銀と銀座-》,《沖縄文化研究35》,2009年第3期。
    ③曾煥棋:《明清時代中国に朝貢する琉球国に対する薩摩藩の姿勢と態度》,《南島史学(69)》,2007年第4期;後藤雅彦:《琉球と明朝、東南アジアの対外関係(特集中世の海外交流(1)日明貿易とその周辺)》,《月刊考古学ジャ-ナル(579)》,2008年第11期。
    ④(日)嘉手納宗徳:《琉球史の再考察》,宜野湾:沖縄あき書房,1981年,第57-90页。
    ⑤(日)琉球新報社編:《東恩納寛惇全集》第三卷,东京:第一書房,1982年,第208页。
    ①方宝川:《明代闽人移居琉球史实考辨》,《福建师大学报》1988年第3期。
    ②谢必震:《明代琉球闽人三十六姓考述》,《华侨华人研究》,1991年第1期。
    ③(日)池宮正治、小渡清孝、田名真之編:《久米村:歴史と人物》,那覇:ひるぎ社,1993年。
    ④(日)重松伸司:《2003年度追手門学院大学共同研究助成研究成果報告書:【文化と伝統の国際化に関する実証研究】——在日華人系知識人の生活意識調査:沖縄久米崇聖会孔子祭の儀礼慣行調査および沖縄久米崇聖会生活慣行の聞き取り調査》,茨木:追手門学院大学,2003年。
    ⑤武尚清:《琉球民族与华夏文化》,《世界民族》,1995年第2期;谢必震:《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
    ①(日)琉球沖縄研究会:《琉球、沖縄における佛教文化受容の諸相》,《大正大学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8》,1996年3期;糸数兼治:《琉球における孔子祭祀の受容と学校(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国際シンポジウム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文化交流--儒教思想と民間説話)--(シンポジウム2儒教と社会構造を中心に)》,《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06》,2003年第3期;窪徳忠:《琉球における中国的宗教文化(<特集>第六十三回学術大会紀要)》,《宗教研究78(4)》,2005年第3期。
    ②(日)三浦國雄:《風水·暦·陰陽師:中国文化の辺縁としての沖縄》,宜野湾:榕樹書林,2005年。
    ③(日)富原守清:《琉球三絃考》,《日本音楽5(2)》,1950年第2期。
    ④(日)平良勉:《琉球古典舞踊のエネルギー代謝について》,《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紀要(12)》,1969年第3期。
    ⑤王耀华:《琉球三线“一扬调子”考》,《音乐研究》,1989年第4期;王耀华:《日本琉球音乐对中国曲调的受容、变易及其规律——以曲调考证为中心》,《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王耀华:《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⑥(日)比嘉悦子:《琉球王府における中国系の音楽と「御座楽」の音曲(芸能学会沖縄芸能史研究会合同大会<特集>)》,《芸能35(5)》,1993年第5期。
    ⑦刘富琳:《中国戏曲与琉球组舞》,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⑧(日)村上嘉英:《近世琉球における中国語学習の様態》,《東方学(41)》,1971年3期。
    ⑨董明:《明清两代汉语在琉球的传播》,《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第4期;董明:《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⑩(日)中松竹雄:《東方言語:日本語·中国語·琉球語》,那覇:沖縄言語文化研究所,2000年。
    ①丁锋:《日汉琉汉对音与明清官话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②(日)瀬戸口律子:《明清時期日本琉球的漢語教学》,大東文化大学外国語学研究(3)》,2002年第3期;瀬戸口律子:《琉球官話課本の研究》,宜野湾:榕樹書林,2011年。
    ③赵轶峰:《明史以外看明史:明史研究范式的四个问题》,《学术月刊》,2010年第6期。
    ①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12页。
    ②费正清编,杜继东译:《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③参见夏明方:《一部没有“近代”的中国近代史——从“柯文三论”看“中国中心观”的内在逻辑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张芳霖:《对美国传统史学模式的挑战——读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翟树峰:《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述评》,《天府新论》,2004年第6期;仇华飞:《从“冲击一回应”到“中国中心观”看美国汉学研究模式的嬗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④何伟亚:《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⑤参见周策纵:《后现代研究:望文主义,方为妥善》,《二十一世纪》,1997年12期;张隆溪:《什么是“怀柔远人”:正名、考证与后现代式史学》,《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2期;葛剑雄:《就事论事与不就事论事——我看<怀柔远人>之争》,《二十一世纪》,1998年第4期。
    ①(日)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东京:世界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
    ②(日)堀敏一:《中国と古代東アジア世界》,东京:岩波書店,1993年。
    ③(日)岡本弘道:《明朝の「朝貢体制」の体系的把握に向けて》,《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2011第4号。
    ④(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8页。
    ①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992年,第1页。
    ②黄枝连:《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l992年;《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中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天朝礼治体系研究》下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③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④何芳川:《“华夷秩序”论》,《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①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②韩东育:《关于前近代东亚体系中的伦理问题》,《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
    ③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1—32页。
    ①(日)依波普猷编:《琉球史料丛书》第五章,德岛:井上书房,1962年,第13-15页。
    ①(日)依波普猷编:《琉球史料丛书》第五章,德岛:井上书房,1962年,第50-56页。
    ②[汉]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7页。
    ③对于地名问题,台湾学者梁嘉彬曾在《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关于琉球之命名问题的研究中指出:“中国地名来源各异:有取诸概念者,如东堤、东楼、东流、东夷、赢洲、夷州等皆是也;有取诸土音者,如美国、英国皆是也;有取诸岛形者,如龟屿靠屿等皆是也;有象征者,如综屿(屿上多综树)、女人国、方壶皆是也;有出自阴阳五行家惯用术语者,如宜州、祖洲皆是也;有借称者,如王梦楼送别琉球国使诗谓琉球为日本,干隆府州厅县志谓台湾为日本,而文人骚客又多以台湾为东流,以日本为扶桑,皆是也。”参见梁嘉彬:《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台湾:私立东海大学,1965年,第125一126页。
    ④[唐]魏征等:《隋书》卷81,《东夷·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5页。
    ①殷梦霞、贾桂荣等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中山世鉴》(上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第675页。
    ②王苗选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三编》(下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455页。
    ③梁嘉彬:《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台中:私立东海大学,1965年,第125一126页
    ④一些别有用心的日本学者认为琉球就是台湾或者说琉球包含了台湾,具有代表性的有:伊能嘉矩认为:“流求云者,台湾之古称也。纵观之,自推古天皇以来,至南北朝之间,所称琉球者,乃今之台湾也。及明太祖转其名于冲绳。按交通之地称之者,有台湾、鸡笼等名。清人不察冲绳非古之流求,故编明史者,其琉球传中不载隋至宋史事”;森丑之助以为:“流求的地名,中国人在古代是子以包括台湾及冲绳的古称呼,这不论何人,苟稍涉猎史书的都会承认的;不只是指台湾而且包含着今之冲绳,谁也未得否认”;加藤三吾说:“自隋至元均以台湾为琉球,惟所谓“琉球”一名则自隋至元凡680余年间,因随地理知识之进步已逐渐扩张其范围,遂至包括台湾东北各列岛,均称琉球,其后明太祖命杨载通使琉球后,始以今日冲绳专称琉球“;喜田贞吉宣称:“自文献观之,隋书流求传所记事物属于冲绳者七分,属于台湾者三分。”伊波普猷则认为:“从风土习俗方面观之,隋书东夷·流求国所记事物属于冲绳八分,属于台湾二分,然即此二分有另一方面研究之,亦全属冲绳之物。”上述基本上出自台湾学者梁嘉彬的批驳,均参见梁嘉彬:《琉球及东南诸海岛与中国》,台湾:私立东海大学,1965年,第125一126页。而程鲁丁对梁嘉彬的观点表达了肯定:“流求的名字,最初见于隋书东夷·流求国。经梁嘉彬先生用中国史料及琉球史料,确实证明隋代的所谓‘流求’,便是今日的琉球,亦即冲绳。”参见程鲁丁:《琉球问题》,文献书局,1949年,第3页。而近年来研究琉球问题最为着力的米余庆先生对梁嘉彬与程鲁丁二学者的研究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肯定,其指出:“可以认为《隋书》有关古代琉球的记载,确有可信性,而且是迄今难得的历史记载。后世亲临琉球其境者的记述和现今‘琉球学’研究者的考察,不仅纠正了明清某些著述和藤田氏考证上的失误,而且为《隋书·流求传》的记载提供了有利的实证。”参见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49页。另外,亓玉花的硕士论文《历史地理文献中琉球名称之考述——以《隋书·流求国》地理考证为中心》对琉球的地名之由来有清晰和明确的论证。参见亓玉花:《历史地理文献中琉球名称之考述——以<隋书·流求国>地理考证为中心》,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81,《东夷·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3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81,《东夷·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4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81,《东夷·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4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81,《东夷·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4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81,《东夷·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4—1825页。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64,《陈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19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64,《陈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19页。
    ③[唐]魏征等:《隋书》卷64,《陈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19页。
    ①[元]脱脱等:《宋史》卷491,《外国七·流求国》,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127页。
    ②程鲁丁:《琉球问题》,上海文献书局,1949年,第5页。
    ③[明]宋濂等:《元史》卷210,《外夷三·瑠求》,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667页。
    ④[明]宋濂等:《元史》卷210,《外夷三·瑠求》,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667页。
    ①亓玉花:《<元史·瑠求传>中"瑠求"之考述》,东京文学,2009年第12期。
    ②[明]宋濂等:《元史》卷210,《外夷三·瑠求》,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667页。
    ①[明]宋濂等:《元史》卷210,《外夷三·瑠求》,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668页。
    ②[明]宋濂等:《元史》卷210,《外夷三·瑠求》,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668页。
    ①皮特.N.斯特凯恩等著,赵轶峰等译:《全球文明史》,中华书局,2006年,第50-55页。
    ②冯承均编:《西域地名》,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5页。
    ③参见万明:《明初中西交通使者傅安出使略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0年第02期;万明:《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明史研究》,安徽:黄山书社,1992年第2辑;王继光:《陈诚及其西使记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9年第1期。
    ①参见万明:《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南洋问题研究》,2004年第4期。
    ②参见韩东育:《“华夷秩序”的东亚构架与自解体内情》,《东北师大学报》,2008年第1期。
    ①朱元璋:《祖训录·箴戒》,洪武六年五月,《明朝开国文献》第三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6年,第1686—1687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68,洪武四年九月辛未条,台北: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勘影印本,1962年。
    ①张廷玉等:《明史》卷72《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49页。
    ②《大明会典》卷109《礼部67·宾客》,台湾:新文丰出版,1976年,第1627页。
    ①《大明会典》卷109《礼部67·宾客》,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6年,第1635页。
    ②弘治十四年正月壬申条,台北: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校勘影印本《明实录》,1962年。
    ③张廷玉等:《明史》第74《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第1822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第74《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第1823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第74《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5页。
    ①张廷玉等:《明史》第74《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45—1846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第74《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90页。
    ③张廷玉等:《明史》第74《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891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71,洪武五年正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22,永乐元年八月癸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164,永乐十三年五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仁宗实录》卷7,洪熙元年二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陈侃等:《使琉球录三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7页。
    ⑤《明英宗实录》卷151,正统十二年三月丁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206,景泰二年七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陈侃等:《使琉球录三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7页。
    ⑧陈侃等:《使琉球录三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7页。
    ⑨陈侃等:《使琉球录三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7页。
    ⑩陈侃等:《使琉球录三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7页。
    11陈侃等:《使琉球录三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7页。
    12陈侃等:《使琉球录三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7页。
    13《明神宗实录》卷52,万历四年七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4张廷玉等:《明史》卷323《琉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21页。
    15《崇祯长编》卷23,崇祯二年六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6在陈侃、夏子阳、谢杰的《使琉球录三种》中,也对明代自宣德三年出使琉球行人的姓氏以及个人情况有个大致的记载:“宣德三年,钦差内监柴山、副使阮(旧录失查其名)敕封国王尚巴志(请封自巴志始;父思绍,系追封)。正统八年,钦差正使给事中俞忭、副使行人刘逊敕封国王尚忠。正统十三年,钦差正使给事中陈傅、副使行人万祥敕封国王尚思达。景泰三年,钦差正使给事中陈谟、副使行人董守宏敕封国王尚金福。景泰七年,钦差正使给事中李秉彝、副使行人刘俭敕封国王尚泰久。天顺七年,钦差正使给事中潘荣(漳州府龙溪县人)、副使行人蔡哲敕封国王尚德。成化八年,钦差正使给事中官荣、副使行人韩文敕封国王尚圆(长子尚宣威传位一年逝,未及请封)。成化十五年,钦差正使给事中董旻、副使行人司副张祥敕封国王尚真。嘉靖十三年(甲午),钦差正使给事中陈侃(浙江鄞县人)、副使行人高澄(顺天府固安县人)敕封国王尚清(前此「使录」俱无所考,刻之自陈、高二君始。事具载于后)。嘉靖四十年(辛酉),钦差正使吏科左给事中郭汝霖(江西永丰人——吉安之永)、副使行人李际春(河南杞县人)敕封国王尚元。万历七年(己卯),钦差正使户科左给事中萧崇业(云南临安卫籍,应天府上元县人)、副使行人谢杰(福建长乐县人)敕封国王尚永。万历三十四年(丙午),钦差正使兵科右给事中夏子阳(江西广信府玉山县人)、副使行人王士祯(山东兖州府泗水县人)敕封国王尚宁。”陈侃等:《使琉球录三种》,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第177——179页。
    ①[明]张廷玉等:《明史》卷75《职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03页。
    ②[明]张廷玉等:《明史》卷75《职官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903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37,洪武元年十二月壬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参见万明:《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0-71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68,洪武四年九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唐]魏征等:《隋书》卷64,《陈棱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519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71,洪武五年正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日)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东京:校仓书房,1988,第238-241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78,洪武六年正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祖实录》卷93,洪武七年十月庚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95,洪武七年十二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97,洪武八年二月癸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105,洪武九年四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1962年。
    ①《明太祖实录》卷111,洪武十年正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118,洪武十一年五月丙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130,洪武十三年三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134,洪武十三年十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祖实录》卷151,洪武十五年二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祖实录》卷134,洪武十六年春正月乙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祖实录》卷151,洪武十六年春正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156,洪武十六年九月己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158,洪武十六年十二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159,洪武十七年正月己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祖实录》卷170,洪武十八年正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祖实录》卷170,洪武十八年正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祖实录》卷177,洪武十九年正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180,洪武二十年二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187,洪武二十年十二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188,洪武二十一年正月丙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祖实录》卷188,洪武二十一年正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祖实录》卷192,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祖实录》卷194,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丁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祖实录》卷199,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祖实录》卷203,洪武二十三年八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祖实录》卷207,洪武二十四年二月己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祖实录》卷220,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223,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庚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224,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227,洪武二十六年四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祖实录》卷227,洪武二十六年四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祖实录》卷227,洪武二十六年五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祖实录》卷229,洪武二十六年八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祖实录》卷230,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祖实录》卷231,洪武二十七年正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祖实录》卷231,洪武二十七年正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太祖实录》卷232,洪武二十七年三月乙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祖实录》卷232,洪武二十七年三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232,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庚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232,洪武二十七年四月丙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235,洪武二十七年十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祖实录》卷236,洪武二十八年春正月丙申朔,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祖实录》卷236,洪武二十八年春正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祖实录》卷238,洪武二十八年四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祖实录》卷241,洪武二十八年九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祖实录》卷244,洪武二十九年正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祖实录》卷244,洪武二十九年二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祖实录》卷245,洪武二十九年四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246,洪武二十九年五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246,洪武二十九年五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247,洪武二十九年九月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祖实录》卷248,洪武二十九年十一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祖实录》卷254,洪武三十年八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祖实录》卷254,洪武三十年八月庚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祖实录》卷254,洪武三十年八月丙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255,洪武三十年十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祖实录》卷255,洪武三十年十二月癸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祖实录》卷256,洪武三十一年正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祖实录》卷256,洪武三十一年三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祖实录》卷256,洪武三十一年三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祖实录》卷256,洪武三十一年三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祖实录》卷257,洪武三十一年夏四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祖实录》卷257,洪武三十一年夏四月乙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祖实录》卷257,洪武三十一年夏四月己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12,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丁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17,永乐元年二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18,永乐元年三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18,永乐元年三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22,永乐元年八月癸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28,永乐二年二月壬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29,永乐二年三月己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30,永乐二年四月壬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30,永乐二年四月乙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31,永乐二年五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34,永乐二年九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35,永乐二年十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40,永乐三年三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40,永乐三年三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41,永乐三年四月丙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41,永乐三年四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41,永乐三年四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41,永乐三年四月癸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宗实录》卷42,永乐三年五月乙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47,永乐三年十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宗实录》卷47,永乐三年十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宗实录》卷48,永乐三年十一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太宗实录》卷49,永乐三年十二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2《明太宗实录》卷50,永乐四年正月甲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50,永乐四年正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52,永乐四年三月壬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54,永乐四年五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58,永乐四年八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65,永乐五年三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66,永乐五年四月已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宗实录》卷67,永乐五年五月己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77,永乐六年三月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102,永乐八年三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103,永乐八年四月已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105,永乐八年六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105,永乐八年六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107,永乐八年八月癸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109,永乐八年十月癸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宗实录》卷111,永乐八年十二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113,永乐九年二月癸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115,永乐九年四月癸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116,永乐九年六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121,永乐九年十一月辛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122,永乐九年十二月丙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123,永乐九年闰十二月癸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123,永乐九年闰十二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宗实录》卷123,永乐九年闰十二月辛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125,永乐十年二月已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宗实录》卷125,永乐十年二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宗实录》卷127,永乐十年四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136,永乐十一年正月丙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136,永乐十一年正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137,永乐十一年二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139,永乐十一年四月已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140,永乐十一年五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140,永乐十一年五月丙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宗实录》卷142,永乐十一年八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146,永乐十一年十二月丁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宗实录》卷146,永乐十一年十二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宗实录》卷153,永乐十二年六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太宗实录》卷156,永乐十二年闰九月乙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2《明太宗实录》卷159,永乐十二年十二月已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162,永乐十三年三月丁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163,永乐十三年四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164,永乐十三年五月已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164,永乐十三年五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165,永乐十三年六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167,永乐十三年八月已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宗实录》卷168,永乐十三年九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170,永乐十三年十一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宗实录》卷172,永乐十四年正月庚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宗实录》卷175,永乐十四年四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177,永乐十四年六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177,永乐十四年六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187,永乐十五年四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188,永乐十五年五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191,永乐十五年八月己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192,永乐十五年九月丙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宗实录》卷197,永乐十六年二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198,永乐十六年三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太宗实录》卷200,永乐十六年五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太宗实录》卷200,永乐十六年五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太宗实录》卷206,永乐十六年十一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太宗实录》卷208,永乐十七年正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太宗实录》卷211,永乐十七年四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太宗实录》卷214,永乐十七年七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太宗实录》卷219,永乐十七年十二月睽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太宗实录》卷261,永乐二十年十月睽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太宗实录》卷262,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太宗实录》卷265,永乐二十一年十一月丙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太宗实录》卷272,永乐二十二年六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仁宗实录》卷1,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仁宗实录》卷2,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己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仁宗实录》卷3,永乐二十二年十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仁宗实录》卷7,洪熙元年二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仁宗实录》卷7,洪熙元年二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仁宗实录》卷7,洪熙元年二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仁宗实录》卷9,洪熙元年四月丙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宣宗实录》卷5,洪熙元年闰七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宣宗实录》卷5,洪熙元年闰七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宣宗实录》卷8,洪熙元年八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宣宗实录》卷8,洪熙元年八月己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宣宗实录》卷12,洪熙元年十二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宣宗实录》卷12,洪熙元年十二月己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宣宗实录》卷15,宣德元年三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宣宗实录》卷15,宣德元年三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宣宗实录》卷16,宣德元年四月已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宣宗实录》卷16,宣德元年四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16,宣德元年四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宣宗实录》卷18,宣德元年六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宣宗实录》卷20,宣德元年八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宣宗实录》卷21,宣德元年九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宣宗实录》卷22,宣德元年十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宣宗实录》卷22,宣德元年十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宣宗实录》卷22,宣德元年十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宣宗实录》卷23,宣德元年十一月壬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宣宗实录》卷27,宣德二年四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宣宗实录》卷27,宣德二年四月丙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宣宗实录》卷27,宣德二年四月丁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2《明宣宗实录》卷29,宣德二年七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29,宣德二年七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宣宗实录》卷32,宣德二年十月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宣宗实录》卷33,宣德二年十一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宣宗实录》卷34,宣德二年十二月壬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宣宗实录》卷46,宣德三年九月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宣宗实录》卷47,宣德三年十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宣宗实录》卷47,宣德三年十月癸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宣宗实录》卷48,宣德三年十一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宣宗实录》卷50,宣德四年正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宣宗实录》卷51,宣德四年二月丙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53,宣德四年四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宣宗实录》卷54,宣德四年五月丁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宣宗实录》卷54,宣德四年七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宣宗实录》卷54,宣德四年七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宣宗实录》卷54,宣德四年七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宣宗实录》卷59,宣德四年十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宣宗实录》卷59,宣德四年十月癸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宣宗实录》卷59,宣德四年十一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宣宗实录》卷59,宣德四年十一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宣宗实录》卷67,宣德五年六月癸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宣宗实录》卷67,宣德五年六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2《明宣宗实录》卷67,宣德五年六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3《明宣宗实录》卷69,宣德五年八月睽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70,宣德五年九月癸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宣宗实录》卷71,宣德五年十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宣宗实录》卷71,宣德五年十月癸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宣宗实录》卷71,宣德五年十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宣宗实录》卷72,宣德五年十一月癸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宣宗实录》卷72,宣德五年十一月乙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宣宗实录》卷72,宣德五年十一月癸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宣宗实录》卷82,宣德六年八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宣宗实录》卷82,宣德六年八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宣宗实录》卷83,宣德六年九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宣宗实录》卷83,宣德六年九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2《明宣宗实录》卷83,宣德六年九月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3《明宣宗实录》卷83,宣德六年九月辛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4《明宣宗实录》卷84,宣德六年十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84,宣德六年十月丁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宣宗实录》卷86,宣德七年正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宣宗实录》卷88,宣德七年三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宣宗实录》卷88,宣德七年三月丙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宣宗实录》卷88,宣德七年三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宣宗实录》卷89,宣德七年四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宣宗实录》卷91,宣德七年六月甲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宣宗实录》卷91,宣德七年六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91,宣德七年六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宣宗实录》卷91,宣德七年六月乙己,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宣宗实录》卷91,宣德七年六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宣宗实录》卷97,宣德七年十二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宣宗实录》卷97,宣德七年十二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宣宗实录》卷97,宣德七年十二月癸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宣宗实录》卷99,宣德八年二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宣宗实录》卷99,宣德八年二月乙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宣宗实录》卷100,宣德八年三月丁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⑩《明宣宗实录》卷102,宣德八年五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1《明宣宗实录》卷102,宣德八年五月庚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12《明宣宗实录》卷102,宣德八年五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宣宗实录》卷109,宣德九年三月乙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宣宗实录》卷109,宣德九年三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宣宗实录》卷109,宣德九年三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宣宗实录》卷109,宣德九年三月丙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宣宗实录》卷110,宣德九年四月丁已,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宣宗实录》卷111,宣德九年七月癸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宣宗实录》卷111,宣德九年七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1,宣德十年正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2,宣德十年二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13,正统元年正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14,正统元年二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14,正统元年二月丁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15,正统元年三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16,正统元年四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20,正统元年秋七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27,正统二年二月壬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英宗实录》卷30,正统二年五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英宗实录》卷31,正统二年六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31,正统二年六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39,正统三年二月己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45,正统三年八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47,正统三年十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53,正统四年三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57,正统四年七月壬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57,正统四年七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58,正统四年八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59,正统四年九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64,正统五年二月甲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65,正统五年三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86,正统六年闰十一月己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88,正统七年正月己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90,正统七年三月壬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91,正统七年四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94,正统七年七月丙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99,正统七年十二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113,正统九年二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115,正统九年四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116,正统九年五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116,正统九年五月乙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117,正统九年六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118,正统九年七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英宗实录》卷125,正统十年正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英宗实录》卷126,正统十年二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英宗实录》卷138,正统十一年二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140,正统十一年四月丁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140,正统十一年四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142,正统十一年六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150,正统十二年二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150,正统十二年二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151,正统十二年三月丁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英宗实录》卷154,正统十二年五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162,正统十三年正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162,正统十三年正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174,正统十四年正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176,正统十四年三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178,正统十四年五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181,正统十四年八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英宗实录》卷182,正统十四年九月庚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英宗实录》卷183,正统十四年九月甲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187,景泰元年正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190,景泰元年三月己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192,景泰元年五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195,景泰元年八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200,景泰二年正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201,景泰二年二月壬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英宗实录》卷203,景泰二年四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英宗实录》卷206,景泰二年七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214,景泰三年三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217,景泰三年六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220,景泰三年九月癸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227,景泰四年三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228,景泰四年四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230,景泰四年六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英宗实录》卷232,景泰四年八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英宗实录》卷238,景泰五年二月已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⑨《明英宗实录》卷239,景泰五年三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245,景泰五年九月癸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250,景泰六年二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251,景泰六年三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252,景泰六年四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253,景泰六年五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264,景泰七年三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275,天顺元年二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276,天顺元年三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286,天顺二年正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287,天顺二年二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288,天顺二年闰二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300,天顺三年二月己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英宗实录》卷301,天顺三年三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英宗实录》卷306,天顺三年八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英宗实录》卷313,天顺四年三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英宗实录》卷325,天顺五年二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英宗实录》卷337,天顺六年二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英宗实录》卷338,天顺六年三月乙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英宗实录》卷339,天顺六年四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英宗实录》卷349,天顺七年二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宪宗实录》卷3,天顺八年三月癸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宪宗实录》卷15,成化元年三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宪宗实录》卷28,成化二年闰三月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宪宗实录》卷40,成化三年三月乙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宪宗实录》卷51,成化四年二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宪宗实录》卷59,成化四年十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宪宗实录》卷63,成化五年二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宪宗实录》卷65,成化五年三月壬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宪宗实录》卷66,成化五年四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宪宗实录》卷73,成化五年十一月丙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宪宗实录》卷76,成化六年二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宪宗实录》卷78,成化六年四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宪宗实录》卷89,成化七年三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宪宗实录》卷89,成化七年三月丁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宪宗实录》卷89,成化七年三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宪宗实录》卷90,成化七年四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宪宗实录》卷90,成化七年四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宪宗实录》卷92,成化七年六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宪宗实录》卷101,成化八年二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宪宗实录》卷103,成化八年四月丁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宪宗实录》卷115,成化九年四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宪宗实录》卷127,成化十年四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宪宗实录》卷139,成化十一年三月己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宪宗实录》卷140,成化十一年四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宪宗实录》卷151,成化十二年三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宪宗实录》卷151,成化十二年三月己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宪宗实录》卷152,成化十二年四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宪宗实录》卷164,成化十三年三月壬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宪宗实录》卷165,成化十三年四月丙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宪宗实录》卷176,成化十四年三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宪宗实录》卷177,成化十四年四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宪宗实录》卷177,成化十四年四月丙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宪宗实录》卷177,成化十四年四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宪宗实录》卷188,成化十五年三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宪宗实录》卷201,成化十六年三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宪宗实录》卷201,成化十六年三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宪宗实录》卷202,成化十六年四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宪宗实录》卷225,成化十八年三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宪宗实录》卷226,成化十八年四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宪宗实录》卷226,成化十八年四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宪宗实录》卷226,成化十八年夏四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宪宗实录》卷250,成化二十年三月乙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宪宗实录》卷250,成化二十年三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宪宗实录》卷276,成化二十二年三月壬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宪宗实录》卷277,成化二十二年四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宪宗实录》卷140,成化十一年四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孝宗实录》卷8,成化二十三年十二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孝宗实录》卷9,弘治元年正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孝宗实录》卷12,弘治元年三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孝宗实录》卷13,弘治元年四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孝宗实录》卷13,弘治元年四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孝宗实录》卷36,弘治三年三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孝宗实录》卷37,弘治三年四月癸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孝宗实录》卷37,弘治三年四月癸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孝宗实录》卷62,弘治五年四月癸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孝宗实录》卷87,弘治七年四月壬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孝宗实录》卷112,弘治九年四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孝宗实录》卷143,弘治十一年十一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孝宗实录》卷152,弘治十二年七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孝宗实录》卷160,弘治十三年三月壬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孝宗实录》卷170,弘治十四年正月壬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孝宗实录》卷176,弘治十四年七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孝宗实录》卷185,弘治十五年三月癸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孝宗实录》卷186,弘治十五年四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孝宗实录》卷204,弘治十六年十月辛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孝宗实录》卷218,弘治十七年十一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武宗实录》卷3,弘治十八年七月庚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武宗实录》卷24,正德二年三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武宗实录》卷25,正德二年四月庚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武宗实录》卷25,正德二年四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武宗实录》卷47,正德四年二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武宗实录》卷50,正德四年五月癸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武宗实录》卷59,正德五年正月癸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武宗实录》卷74,正德六年四月庚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武宗实录》卷89,正德七年六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武宗实录》卷107,正德八年十二月己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武宗实录》卷123,正德十年四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武宗实录》卷135,正德十一年三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武宗实录》卷147,正德十二年三月己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武宗实录》卷160,正德十三年三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武宗实录》卷185,正德十五年四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14,嘉靖元年五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14,嘉靖元年五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38,嘉靖三年四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38,嘉靖三年四月己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49,嘉靖四年三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世宗实录》卷52,嘉靖四年六月己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世宗实录》卷63,嘉靖五年四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世宗实录》卷87,嘉靖七年四月庚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111,嘉靖九年三月甲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118,嘉靖九年十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137,嘉靖十一年四月壬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世宗实录》卷138,嘉靖十一年五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世宗实录》卷161,嘉靖十三年三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世宗实录》卷169,嘉靖十三年十一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177,嘉靖十四年七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177,嘉靖十四年七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182,嘉靖十四年十二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世宗实录》卷210,嘉靖十七年三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世宗实录》卷235,嘉靖十九年三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世宗实录》卷250,嘉靖二十年六月戊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261,嘉靖二十一年五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280,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280,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世宗实录》卷302,嘉靖二十四年八月丁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世宗实录》卷330,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癸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331,嘉靖二十六年十二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355,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356,嘉靖二十九年正月乙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世宗实录》卷357,嘉靖二十九年二月丁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世宗实录》卷405,嘉靖三十二年十二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世宗实录》卷427,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世宗实录》卷428,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⑧《明世宗实录》卷433,嘉靖三十五年三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454,嘉靖三十六年十二月丙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455,嘉靖三十七年正月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457,嘉靖三十七年三月丙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世宗实录》卷458,嘉靖三十七年四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480,嘉靖三十九年正月丙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482,嘉靖三十九年三月甲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510,嘉靖四十一年六月癸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世宗实录》卷510,嘉靖四十一年六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世宗实录》卷527,嘉靖四十二年十一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世宗实录》卷528,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癸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世宗实录》卷540,嘉靖四十三年十一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世宗实录》卷553,嘉靖四十四年十二月丙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穆宗实录》卷14,隆庆元年十一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穆宗实录》卷26,隆庆二年十一月癸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穆宗实录》卷40,隆庆三年十二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穆宗实录》卷63,隆庆五年十一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穆宗实录》卷63,隆庆五年十一月乙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穆宗实录》卷64,隆庆五年十二月戊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19,万历元年十一月乙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20,万历元年十二月甲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20,万历元年十二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20,万历元年十二月癸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32,万历二年十二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神宗实录》卷41,万历三年八月丙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神宗实录》卷45,万历三年十二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45,万历三年十二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46,万历四年正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52,万历四年七月丁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53,万历四年八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70,万历五年十二月癸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81,万历六年十一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105,万历八年十月乙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106,万历八年十一月己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106,万历八年十一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111,万历九年四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神宗实录》卷117,万历九年十月戊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明神宗实录》卷142,万历十一年十月庚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185,万历十五年四月壬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191,万历十五年十月壬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192,万历十五年十一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217,万历十七年十一月辛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238,万历十九年七月癸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239,万历十九年八月甲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239,万历十九年八月癸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242,万历十九年十一月丙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242,万历十九年十一月辛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279,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己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279,万历二十二年十一月己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280,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285,万历二十三年五月丙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288,万历二十三年八月壬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297,万历二十四年五月己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297,万历二十四年五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297,万历二十四年五月壬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308,万历二十五年三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315,万历二十五十月庚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342,万历二十七年十二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344,万历二十八年二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363,万历二十九年九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365,万历二十九年十一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376,万历三十年九月壬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376,万历三十年九月戊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377,万历三十年十月甲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380,万历三十一年正月乙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392,万历三十二年己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395,万历三十二年四月甲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411,万历三十三年七月戊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421,万历三十四年五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425,万历三十四年九月癸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426,万历三十四年十月壬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427,万历三十四年十一月戊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神宗实录》卷434,万历三十五年六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438,万历三十五年九月癸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438,万历三十五年九月己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453,万历三十六日十二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473,万历三十八年七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神宗实录》卷495,万历四十年五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496,万历四十年六月庚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497,万历四十年七月己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497,万历四十年七月己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498,万历四十年八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501,万历四十年十一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501,万历四十年十一月乙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502,万历四十年闰十一月乙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神宗实录》卷520,万历四十二年五月辛酉,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530,万历四十三年三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神宗实录》卷539,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己亥,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神宗实录》卷546,万历四十四年六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神宗实录》卷560,万历四十五年八月癸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熹宗实录》卷32,天启三年三月丁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熹宗实录》卷37,天启三年八月丁丑,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明熹宗实录》卷66,天启五年十二月壬午,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明熹宗实录》卷75,天启六年八月壬戌,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明熹宗实录》卷77,天启六年十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明熹宗实录》卷78,天启六年十一月辛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⑤《明熹宗实录》卷81,天启七年二月丁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⑥《明熹宗实录》卷82,天启七年三月乙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⑦《崇祯实录》卷1,崇祯元年四月庚子,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崇祯长编》卷21,崇祯二年闰四月丙辰,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崇祯长编》卷23,崇祯二年六月甲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③《崇祯长编》卷23,崇祯二年六月乙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④《崇祯长编》卷23,崇祯二年六月丁卯,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崇祯长编》卷48,崇祯四年七月甲申,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②[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7页。
    ③[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2页。
    ①目前而言,关于清代、尤其是晚晴时期的中、日、琉球关系已有不菲的成绩,颇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関係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5年);中国学者谢必震:《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赖正维:《清代中琉关系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68,洪武四年九月辛未,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日)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中世日本》,东京:校仓书房,1988,第238-241页。
    ②《明太祖实录》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壬寅,台北: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①这一统计数字据《明实录》中所载琉球向明朝历年进贡而得。需要说明的是,进贡仅仅以记载中正式所称为“进贡”、“贡”为基本标准进行统计,其中有些年份琉球还以“谢恩”、“谢赐”、“报讣”、“请封”等形式入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可以说是琉球向明朝朝贡的一种变相形式。但本人在统计过程中,以名实相副之原则进行考量,并没有将以“谢恩”、“谢赐”、“报讣”、“请封”等名义的入明,计算在朝贡之列。
    ①(日)喜舍场一隆:《近世萨琉史の研究》,东京:国书刊行会,1993年,第168页。
    ①(日)相田二郎:《日本の古文书》,东京:岩波书店,1949年,第753页。
    ②何慈毅:《明清日期琉球日本关系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1页。
    ③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9页。
    ④(日)上原兼善:《島津氏の琉球侵略――もう一つの慶長の役》,东京:榕樹書林,2009年,第25页。
    ①(日)比嘉春潮:《沖縄の歴史》,东京:三一書房,1977年,第164页。
    ①《李朝实录》第1册,太祖一年九月十一日己丑,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1953年,第29页。
    ②《李朝实录》第1册,太祖三年九月九日丙午,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1953年,第70页。
    ③《李朝实录》第1册,太祖六年八月六日乙酉,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1953年,第109页。
    ①台湾大学编:《历代宝案》第一集卷四十,台北:台湾大学,1972年,第1282页。
    ②《李朝实录》第2册,世宗一年年八月十二日戊戌,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1953年,第263页。
    ③《李朝实录》第2册,世宗十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壬寅,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1953年,第196页。
    ①《李朝实录》第6册,端宗一年六月十五日庚子,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1953年,第599页。
    ②《李朝实录》第7册,世祖一年八月二十五戊辰,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1953年,第83页。
    ③《李朝实录》第7册,世祖三年七月十四日乙亥,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影印,1953年,第210页。
    1.(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3.(刘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4.(粱)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梁)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
    6.(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7.(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8.(唐)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9.(唐)萧嵩等:《大唐开元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404,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0.(宋)陈祥道:《礼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124,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12.(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3.(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4.(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15.(宋)真德秀:《三礼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经部103,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16.(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17.(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8.(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9.(明)陈建:《皇明典要》,《四库禁毁丛刊》史部5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20.(明)陈子壮:《礼部存稿》,《丛书集成续编》第12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21.(明)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67,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2.(明)郭正域:《皇明典礼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7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23.(明)黄景昉:《国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4.(明)孔贞运:《皇明诏制》,《四库禁毁丛刊》史部56、5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25.(明)李东阳等:《明会典》(正德),《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375、37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6.(明)李贤等:《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230、23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7.(明)梁寅等:《明集礼》,《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407、408,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8.(明)刘若愚:《明宫史》,北京市: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
    29.(明)秦骏生:《皇明奏议备选》,《四库禁毁丛刊本》史部3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30.(明)邱濬:《大学衍义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子部18、19,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1.(明)申时行等:《明会典》(万历)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2.(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33.(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34.(明)姚广孝等:《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影印,1967年。
    35.(明)佚名:《太常续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357,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6.(明)俞汝楫:《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史部355、35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7.(明)章潢:《图书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8.(明)朱勤美:《王国典礼》,《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70,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39.(明)朱元璋:《皇明祖训》,《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64,济南:齐鲁书社,1996年。
    40.(明)朱元璋:《明太祖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部162,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41.(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42.(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3.(清)黄宗羲:《明文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4.(清)李鼎元:《使琉球记》,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45.(清)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
    46.(清)谈迁:《国榷》,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47.(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48.(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陈纪滢:《瞭解琉球》,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2.第五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编:《第五届中琉历史关系学术会议论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3.丁春梅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研究》,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年。
    4.丁峰:《琉汉对音与明代官话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5.丁锋:《日汉琉汉对音与明清官话音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6.福建师范大学中琉关系研究所编:《第九届中琉历史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7.高明:《琉球》,重庆: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
    8.黄润华、薛英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9.赖正维:《康熙时期的中琉关系》,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
    10.赖正维:《清代中琉关系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年。
    11.刘富琳:《中国戏曲与琉球组舞》,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
    12.米庆余:《琉球历史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王菡选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三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14.王耀华:《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5.吴壮达:《琉球与中国》,重庆:正中书局,1948年。
    16.谢必震:《明清中琉航海贸易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年。
    17.邢永福、谢必震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五编》,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年。
    18.邢永福、徐艺圃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四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19.邢永福总主编、高换婷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琉历史关系档案:顺治朝、康熙朝、雍正朝》,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20.徐艺圃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21.徐艺圃主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2.殷梦霞、贾贵荣主编:《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六编》,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
    2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乾隆朝1》,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乾隆朝10》,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
    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乾隆朝16》,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乾隆朝2》,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乾隆朝4》,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6年。
    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乾隆朝8》,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中琉历史关系档案乾隆朝9》,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
    31.周煌:《琉球国志略》,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32.邹爱莲主编:《清代中琉关系档案七编》,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年。
    1.白晓东:《略论琉球的中国移民问题——从谱牒资料记载移民琉球谈起》,《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2年4期。
    2.毕立译:《琉球风土琐话》,《新亚细亚》,1932年第4卷第4期。
    3.彩云:《泉州与琉球民俗相近》,《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3期。
    4.陈创:《琉球与明三十六姓》,《寻根》,2006年5期。
    5.陈建梅:《在中琉文化交流中的福建人》,《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年1期。
    6.崔军锋:《儒学与明清琉球教育事业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7.邓莲溪:《要收回我们的琉球群岛》,《时与潮》,1947年新28卷第6期。
    8.狄兑之:《琉球群岛志》,《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3期。
    9.狄兑之:《琉球群岛志》,《亚洲世纪月刊》,1947年第1卷第3期。
    10.丁春梅:《琉球国给中国表奏文书的特点》,《档案学研究》,2007年3期。
    11.丁春梅:《诏书在中琉两国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4期。
    12.董蔡时:《琉球与中国的历史关系》,《历史教学》,1955年4期。
    13.董明:《明清两代汉语在琉球的传播》,《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4期。
    14.董明:《明清时期琉球人的汉语汉文化学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15.方宝川:《明代闽人移居琉球史实考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3期。
    16.方亮、方媛:《汪楫使琉球及其著述论略》,《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期。
    17.冯立军:《浅谈明清时期中国与琉球中医药交流》,《历史档案》,2007年1期。
    18.何午山:《琉球岛通讯》,《无线电世界》,1947年第1卷第11-12期。
    19.胡寄尘:《琉球神话》,《小说世界》,1923年第3卷第10期。
    20.胡汝明、姜于风:《兰溪琉球国使墓考略》,《浙江学刊》,1985年1期。
    21.黄次书:《琉球纪事诗》,《新亚细亚》,1944年第14卷第2期。
    22.黄新宪:《封贡体制与琉球来华留学生教育》,《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2期。
    23.黄裔:《琉球汉诗:中国诗歌移植的硕果》,《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3期。
    24.纪经明:《琉球应当归还中国》,《北方杂志》,1947年第2卷第6期。
    25.昆明台:《琉球群岛末来的地位!(时论)》,《广播周报》,1946年第11期。
    26.昆明台:《琉球群岛未来的地位!(时论)》,《广播周报》,1946年复刊第11期。
    27.赖正维:《明清时期福州手工技艺在琉球传播与影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1期。
    28.李冰:《东渡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海洋世界》,2008年7期。
    29.李金明:《明清琉球册封使与中国文化传播》,《历史档案》,2005年3期。
    30.李金明:《试论明朝对琉球的册封》,《历史档案》,1999年4期。
    31.李莉:《明清福州琉球馆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32.李秋生:《展望琉球的命运》,《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3期。
    33.李秋生:《展望琉球的命运》,《亚洲世纪月刊》,1947年第1卷第3期。
    34.李若愚:《近百年来东亚历史中的“琉球问题”》,《史林》,2011年4期。
    35.李未醉、赖文斌:《明代中国与琉球的友好往来》,《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期。
    36.李俨:《琉球之结绳与文字》,《科学》,1919年第4卷第5期。
    37.梁嘉彬:《古琉球确即瀛洲考释》,《思想与时代》,1948年第50期。
    38.林国平:《琉球观音信仰研究》,《海交史研究》,2010年1期。
    39.林国平:《琉球家族的宗教观与宗教生活——以祈愿文、结愿文为例》,《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2期。
    40.刘富琳:《从<使琉球录>看琉球宫廷舞蹈的发展变化》,《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0年4期。
    41.刘富琳:《中国戏曲传入琉球及其意义》,《音乐研究》,2011年1期。
    42.刘蕙孙:《中国与琉球交往的开始远在明代以前》,《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1期。
    43.刘晓峰:《琉球·一八七五》,《读书》,2005年3期。
    44.刘信君:《中朝与中琉朝贡制度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
    45.柳岳武、王禹:《古代时期的中、日琉球关系研究——以明以前为研究对象》,《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5期。
    46.柳岳武:《明朝时期中、日、琉球关系研究》,《安徽史学》,2006年4期。
    47.罗小东、濑户口律子:《明清时期琉球国的汉语教育》,《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1期。
    48.毛宪民:《故宫藏日本刀具与琉球贡刀考》,《历史档案》,2006年4期。
    49.米庆余:《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归属考——从明代陈侃<使琉球录>谈起》,《历史研究》,2002年3期。
    50.牧英:《淮阴王营的“琉球国使臣郑文英墓”》,《东南文化》,1991年5期。
    51.倪霞:《明清时期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及影响》,《东南学术》,2010年3期。
    52.宁墨公:《战后之琉球的解放》,《军事与政治》,1944年第7卷第2期。
    53.庞培法、刘金国:《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友好关系的确立与中断》,《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5期。
    54.钱稻孙:《『流求』——台湾?琉球?》,《清华周刊》,1932年第37卷第3期。
    55.时敏:《大琉球岛略图》,《前线》,1945年第3-4期。
    56.万光:《与李纯青先生论琉球归属问题》,《世纪评论》,1947年第2卷第24期。
    57.汪晖:《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开放时代》,2009年3期。
    58.汪诒荪:《琉球与中国之历史关系(上)》,《学原》,1947年第1卷第8期。
    59.汪诒荪:《琉球与中国之历史关系(下)》,《学原》,1947年第1卷第9期。
    60.王爱菊:《夏子阳使琉球及其著述论略》,《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4期。
    61.王海滨:《琉球名称的演变与冲绳问题的产生》,《日本学刊》,2006年2期。
    62.王立芳:《移民琉球与东南亚的闽人》,《八桂侨刊》,2008年2期。
    63.王楠材:《琉球应该归还中国》,《时事评论》,1948年第1卷21期。
    64.王文楚:《明朝与琉球的海上航路》,《史林》,1987年1期。
    65.王晓云:《闽南与琉球》,《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4期。
    66.王晓云:《明代倭寇之患与中琉关系》,《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期。
    67.王耀华:《琉球三线“一扬调子”考》,《音乐研究》,1989年4期。
    68.王耀华:《琉球音乐对中国音乐受容的两种样式及其规律》,《音乐研究》,2004年4期。
    69.王耀华:《日本琉球”工工四”谱溯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2期。
    70.王耀华:《日本琉球音乐对中国曲调的受容、变易及其规律——以曲调考证为中心》,《中国音乐学》,1991年2期。
    71.王仲殊:《论汉唐时代铜钱在边境及国外的流传——从开元通宝的出土看琉球与中国在历史上的关系》,《考古》,1998年12期。
    72.王仲殊:《论琉球国“万国津梁之钟”的制作地问题》,《考古》,2002年6期。
    73.卫聚贤:《册封琉球图》,《说文月刊》,1943年第3卷第11期。
    74.吴永宁:《略述明代福建对琉球造船发展之影响》,《临沂大学学报》,2011年4期。
    75.吴永宁:《明前中琉关系史料考证》,《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5期。
    76.吴元丰:《南明时期中琉关系探实》,《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2期。
    77.吴壮达:《琉球群岛的地理》,《新中华(1933年)》,947年第5卷第18期。
    78.吴壮达:《琉球群岛的地理》,《新中华复刊》,1947年第5卷第18期。
    79.武尚清:《<琉球国志略>的修撰和价值》,《史学史研究》,1992年2期。
    80.武尚清:《琉球民族与华夏文化》,《世界民族》,1995年2期。
    81.武尚清:《明清琉球使录述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8年3期。
    82.下野敏见:《中国石敢当与日本琉球石敢当比较研究》,《福建学刊》,1991年1期。
    83.谢必震、蔡惠琼:《明清时期中国教育制度对琉球的影响》,《教育评论》,1994年3期。
    84.谢必震:《福建文化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东南文化》,1996年4期。
    85.谢必震:《古代琉球的华裔伟人》,《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年1期。
    86.谢必震:《兰溪琉球墓碑考释》,《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89年2期。
    87.谢必震:《论朱元璋的琉球移民政策及其作用》,《安徽史学》,1988年1期。
    88.谢必震:《明赐琉球闽人三十六姓考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1年1期。
    89.谢必震:《明清时期中国培养琉球留学生述略》,《教育评论》,1992年2期。
    90.谢必震:《明清士大夫与琉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91.谢必震:《试论明代琉球中介贸易》,《南洋问题》,1986年1期。
    92.谢必震:《试论明清使者琉球航海中的海神信仰》,《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1期。
    93.修斌、姜秉国:《琉球亡国与东亚封贡体制功能的丧失》,《日本学刊》,2007年6期。
    94.徐恭生:《福州仓山区琉球墓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3期。
    95.徐恭生:《九十年代以来中琉关系史研究概述——以中国大陆为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
    96.徐恭生:《琉球国在华留学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4期。
    97.薛翘、罗星:《明代赣县瓷窑及其外销琉球产品的调查记略》,《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2期。
    98.杨石青:《琉球鼎》,《中美周报》,1949年第352期。
    99.姚楠:《中国与琉球的关系》,《华文国际》,1948年第1卷第2期。
    100.姚枬:《中国与琉球的关系》,《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3期。
    101.佚名:《电行政院请在对日和会强硬争回琉球群岛主权》,《湖南省参议会会刊》,1948年第15-16期。
    102.佚名:《琉球应归远中国》,《观察》,1947年第2卷第24期。
    103.佚名:《西报论滅琉球事》,《万国公报》,1906年12期。
    104.昭抡:《琉球激战中远东局势之突变》,《民主周刊》,1945年第1卷第17期。
    105.昭抡:《美军登陆琉球群岛》,《民主周刊》,1945年第1卷第16期。
    106.赵建群、陈铿:《明代使琉球”封舟”考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期。
    107.赵连赏:《明代赐赴琉球册封使及赐琉球国王礼服辨析》,《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年1期。
    108.郑辉:《明清琉球来华留学生对琉球文教事业的贡献》,《东疆学刊》,2007年3期。
    109.朱淑媛:《新发现的明代册封琉球国王诏书原件》,《历史档案》,1995年2期。
    1.『講座日本の神話』編:《日本神話と琉球》,東京:有精堂出版,1977年。
    2.安里進:《琉球の王権とグスク》,東京:山川出版社,2006年。
    3.伊波南哲:《琉球風土記》,東京:泰光堂,1944年。
    4.伊波普猷、真境名安興:《琉球の五偉人》,松下町(沖縄県):小澤書店,1916年。
    5.伊波普猷:《古琉球》,東京:糖業研究會出版部,1916年。
    6.伊波普猷:《古琉球の政治》,東京:東京堂書店,1922年。
    7.伊波普猷:《孤島苦の琉球史》,東京:春陽堂,1926年。
    8.伊波普猷:《日本文化の南漸》,東京:楽浪書院,1939年。
    9.伊波普猷:《琉球古今記》,東京:刀江書院,1926年。
    10.伊波普猷:《琉球聖典おもろさうし選釋:オモロに現はれたる古琉球の文化》,首里:石塚書店,1924年。
    11.稲村賢敷:《沖縄の古代部落マキョの研究》,那覇:琉球文教図書,1968年。
    12.稲村賢敷:《琉球諸島における倭寇史跡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57年。
    13.永藤靖:《琉球神話と古代ヤマト文学》,東京:三弥井書店,2000年。
    14.奥里將建:《琉球人の見た古事記と萬葉》,那覇:青山書店,1926年。
    15.横山学:《琉球国使節渡来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年。
    16.横山健堂:《薩摩と琉球》,東京:中央書院,1914年。
    17.横山重:《琉球神道記》,東京:横山重,1934年。
    18.岡本弘道:《琉球王国海上交渉史研究》,宜野湾:榕樹書林,2010年。
    19.岡本太郎:《忘れられた日本:沖縄文化論》,東京:中央公論社,1964年。
    20.沖縄県立図書館史料編集室編:《歴代寳案:校訂本》,那覇:沖縄県教育委員会,1992年。
    21.沖縄国際大学南島文化研究所編:《近世琉球の租税制度と人頭税》,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2003年。
    22.沖縄大学地域研究所編:《薩摩藩の奄美琉球侵攻四百年再考》,東京:芙蓉書房出版,2011年。
    23.沖縄文化協会編:《近世沖縄文化人列伝》,那覇:沖縄タイムス,1969年。
    24.下地一秋:《沖縄の人の先祖は何処から来たか》,那覇:南島文化研究所,1984年。
    25.加藤三吾:《琉球の研究》,東京:文一路社,1941年。
    26.加藤三吾:《琉球の研究》,東京:未来社,1975年。
    27.加藤三吾:《琉球研究》,平戸村(長崎県北松浦郡):加藤三吾,1906-1907年。
    28.嘉手納宗徳:《琉球史の再考察》,宜野湾:沖縄あき書房,1987年。
    29.嘉手納宗徳編:《李朝実録琉球史料:第1-3集》,那覇:球陽研究会,1971年。
    30.海勢頭豊、藤原良雄編:《琉球文化圏とは何か》,東京:藤原書店,2003年。
    31.外間守善:《沖繩の言語史》,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1年。
    32.儀間進:《琉球弧:沖縄文化の模索》,東京:群出版,1979年。
    33.吉成直樹、福寛美:《琉球王国と倭寇:おもろの語る歴史》,東京:森話社,2006年。
    34.宮城栄昌:《琉球の歴史》,東京:吉川弘文館,1977年。
    35.宮城栄昌:《琉球使者の江戸上り》,東京:第一書房,1982年。
    36.宮良泰平:《万葉集と八重山方言》,石垣:宮良ハツ,1990年。
    37.桑原真人、我部政男編:《蝦夷地と琉球》,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年。
    38.桂山義樹:《東韓事略·琉球事略》,出版不明,発行年不明。
    39.原田禹雄:《冊封使録からみた琉球》,宜野湾:榕樹書林,2000年。
    40.原田禹雄:《尖閣諸島:冊封琉球使録を読む》,宜野湾:榕樹書林,2006年。
    41.原田禹雄:《琉球と中国:忘れられた冊封使》,東京:吉川弘文館,2003年。
    42.後藤敬臣:《南島紀事》,東京:石川治兵衛(発売),1886年。
    43.高良倉吉:《アジアのなかの琉球王国》,東京:吉川弘文館,1998年。
    44.高良倉吉:《琉球の時代: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東京:筑摩書房,1980年。
    45.高良倉吉:《琉球王国》,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
    46.高良倉吉:《琉球王国の構造》,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年。
    47.高良倉吉:《琉球王国史の課題》,那覇:ひるぎ社,1989年。
    48.国立国会図書館支部上野図書館:《琉球文献目録稿》,東京:国立国会図書館支部上野図書館,1952年。
    49.佐々木史郎、加藤雄三編:《東アジアの民族的世界:境界地域における多文化的状況と相互認識》,東京:有志舎,2011年。
    50.崎間敏勝:《海東小国記:古琉球の対外交渉史》,那覇:星印刷出版部,1967年。
    51.三浦國雄:《風水·暦·陰陽師:中国文化の辺縁としての沖縄》,宜野湾:榕樹書林,2005年。
    52.山口栄鉄:《異国と琉球》,東京:本邦書籍,1981年。
    53.山口栄鉄編:《琉球:異邦典籍と史料》,宜野湾:榕樹書林,2000年。
    54.山口栄鉄編:《琉球:異邦典籍と史料》,那覇:月刊沖縄社,1977年。
    55.山田実:《日本母語の探求:日琉語の比較》,東京:笠間書院,1973年。
    56.山田實:《日琉語比較文法》,鹿児島:山田實,1976年。
    57.山本英史編:《近世の海域世界と地方統治》,東京:汲古書院,2010年。
    58.山里永吉:《壷中天地:裏からのぞいた琉球史》,那覇:大晃印刷所,1963年。
    59.紙屋敦之:《幕藩制国家の琉球支配》,東京:校倉書房,1990年。
    60.紙屋敦之:《琉球と日本·中国》,東京:山川出版社,2003年。
    61.式場隆三郎:《琉球の文化》,東京:昭和書房,1941年。
    62.秀村選三:《薩摩藩の基礎構造》,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70年。
    63.小島瓔禮:《琉球学の視角》,東京:柏書房,1983年。
    64.松浦章:《清代中国琉球貿易史の研究》,宜野湾:榕樹書林,2003年。
    65.松浦章:《東アジア海域の海賊と琉球》,宜野湾:榕樹書林,2008年。
    66.松岡正男:《赤裸々に視た琉球の現状》,大阪:大阪毎日新聞社,1940年。
    67.上井久義:《琉球の宗教と古代の親族》,大阪:清文堂出版,2005年。
    68.上原兼善:《鎖国と藩貿易:薩摩藩の琉球密貿易》,東京:八重岳書房,1981年。
    69.上原兼善:《島津氏の琉球侵略:もう一つの慶長の役》,宜野湾:榕樹書林,2009年。
    70.上原兼善:《幕藩制形成期の琉球支配》,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年。
    71.上島有編:《室町時代の武家文書》,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年。
    72.上里隆史:《琉日戦争一六〇九:島津氏の琉球侵攻》,那覇:ボーダーインク,2009年。
    73.新里金福:《琉球王朝史》,東京:朝文社,1993年。
    74.森下修一編:《琉球遺宝史》,那覇:琉球遺宝顕彰会,1972年。
    75.真喜志興雄:《沖縄語の音韻》,那覇:比嘉興文堂,1968年。
    76.瀬戸口律子:《琉球官話課本の研究》,宜野湾:榕樹書林,2011年。
    77.西里喜行:《清末中琉日関係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2005年。
    78.西里喜行編:《琉球救国請願書集成》,東京:法政大学沖縄文化研究所,1992年。
    79.赤嶺守:《琉球王国:東アジアのコーナーストーン》,東京:講談社,2004年。
    80.赤嶺政信:《沖縄の神と食の文化》,東京:青春出版社,2003年。
    81.赤嶺誠紀:《大航海時代の琉球》,那覇:沖縄タイムス社,1988年。
    82.曾煥棋:《清代使琉球冊封使の研究》,宜野湾:榕樹書林,2005年。
    83.村井章介、三谷博編:《琉球からみた世界史》,東京:山川出版社,2011年。
    84.村山七郎:《琉球語の秘密》,東京:筑摩書房,1981年。
    85.村上勝美:《空手道と琉球古武道》,東京:成美堂出版,1980年。
    86.大熊良一:《異国船琉球来航史の研究》,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会,1971年。
    87.大江健三郎:《沖縄ノート》,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88.大阪人権博物館編:《描かれた「異国」「異域」:朝鮮、琉球、アイヌモシリの人びと》,大阪:大阪人権博物館,2001年。
    89.大山柏:《琉球伊波貝塚發掘報告》,東京:大山柏,1922年。
    90.大城立裕:《内なる沖縄:その心と文化》,東京:読売新聞社,1972年。
    91.大槻文彦:《琉球新誌》,東京:煙雨樓,1873年。
    92.大田昌秀:《醜い日本人:日本の沖縄意識》,東京:サイマル出版会,1969年。
    93.大林太良:《東アジアの王権神話:日本·朝鮮·琉球》,東京:弘文堂,1984年。
    94.谷川健一:《琉球弧の世界》,東京:三一書房,1981年。
    95.谷川健一:《甦る海上の道:日本と琉球》,東京:文藝春秋,2007年。
    96.知名定寛:《琉球仏教史の研究》,宜野湾:榕樹書林,2008年。
    97.池谷望子、内田晶子、高瀬恭子編:《朝鮮王朝実録琉球史料集成》,宜野湾:榕樹書林,2005年。
    98.中山盛茂編:《琉球史辞典》,那覇:文教図書,1975年。
    99.中松竹雄:《沖繩語の文法》,那覇:沖縄言語文化研究所,1973年。
    100.中松竹雄:《東方言語:日本語·中国語·琉球語》,那覇:沖縄言語文化研究所,2000年。
    101.中本正智:《琉球方言音韻の研究》,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6年。
    102.仲吉朝助:《琉球の地割制度》,出版地不明:仲吉朝助,1928年。
    103.仲松秀行:《日本民族の形成過程:隼人·蝦夷·琉球·アイヌ》,東京:生活ジャーナル社,2001年。
    104.仲松弥秀:《神と村:沖縄の村落》,那覇:琉球大学沖縄文化研究所,1968年。
    105.鳥越憲三郎:《沖縄の神話と民俗:「おもろさうし」のふるさと考》,東京:太平出版社,1970年。
    106.鳥越憲三郎:《琉球古代社會の研究》,東京:三笠書房,1944年。
    107.鳥越憲三郎:《琉球宗教史の研究》,東京:角川書店,1965年。
    108.塚田清策:《琉球國碑文記》,東京:学術書出版会,1970年。
    109.田代安定輯録:《琉球國衣服制度記》,出版不明,発行年不明。
    110.田中健夫編:《日本前近代の国家と対外関係》,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年。
    111.田島利三郎:《琉球文學研究》,那覇:青山書店,1924年。
    112.田名真之:《沖縄近世史の諸相》,那覇:ひるぎ社,1992年。
    113.渡口真清:《近世の琉球》,東京:法政大学出版局,1975年。
    114.渡辺重綱:《琉球漫録》,東京:弘令社,1879年。
    115.島倉竜治、真境名安興:《沖縄一千年史》,東京:日本大学,1923年。
    116.嶋津与志:《琉球王国衰亡史》,東京:岩波書店,1992年。
    117.嶋津与志:《琉球王国衰亡史》,東京:平凡社,1997年。
    118.東恩納寛惇:《東恩納寛惇全集1-10》,東京:第一書房,1978-1982年。
    119.東恩納寛惇:《琉球の歴史》,東京:至文堂,1957年。
    120.東恩納寛惇:《琉球人名考》,東京:郷土研究社,1925年。
    121.東恩納寛惇:《黎明期の海外交通史》,那覇:琉球新報社,1969年。
    122.東京沖縄県学生会編:《祖国なき沖縄》,東京:太平出版社,1968年。
    123.東京大学附属図書館参考室:《沖縄(琉球)関係文献目録》,東京:東京大学附属図書館参考室,1956年。
    124.藤田親義:《琉球と鹿兒島》,鹿児島:藤田親義,1924年。
    125.内間直仁:《沖縄言語と共同体:ウチ社会の意識とことば》,東京:社会評論社,1990年。
    126.内田晶子、高瀬恭子、池谷望子:《アジアの海の古琉球:東南アジア·朝鮮·中国》,宜野湾:榕樹書林,2009年。
    127.南さつま市坊津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輝津館編:《海が繋いだ薩摩-琉球》,南さつま(鹿児島県):南さつま市坊津歴史資料センター輝津館,2009年。
    128.南方同胞援護会編:《沖縄問題基本資料集》,東京:南方同胞援護会,1972年。
    129.農耕文化研究振興会編:《琉球弧の農耕文化》,東京:大明堂,1998年。
    130.比嘉実:《古琉球の思想》,那覇:沖縄タイムス社,1991年。
    131.比嘉春潮編:《琉球文献目録》,那覇:琉球大学,1962年。
    132.夫馬進編:《使琉球録解題及び研究》,宜野湾:榕樹書林,1999年。
    133.冨山一郎:《近代日本社会と「沖縄人」:「日本人」になるということ》,東京:日本経済評論社,1990年。
    134.文教局研究調査課編:《琉球史料:第1-10集》,出版地不明:琉球政府文教局,1956-1965年。
    135.幣原坦:《南島沿革史論》,東京:富山房,1899年。
    136.平山輝男、大島一郎、中本正智:《琉球方言の総合的研究》,東京:明治書院,1966年。
    137.平山輝男、中本正智:《琉球与那国方言の研究》,東京:東京堂,1964年。
    138.平島裕正:《沖縄と日本人:その実態と教訓》,東京:オリオン出版社,1969年。
    139.豊見山和行:《琉球王国の外交と王権》,東京:吉川弘文館,2004年。
    140.北島正元編:《近世の支配体制と社会構造》,東京:吉川弘文館,1983年。
    141.北島正元編:《幕藩制国家成立過程の研究:寛永期を中心に》,東京:吉川弘文館,1978年。
    142.牧瀬恒二:《沖縄返還運動:その歴史と課題》,東京:労働旬報社,1967年。
    143.牧瀬恒二:《日本史の再発見としての沖縄の歴史》,東京:汐文社,1970年。
    144.又吉真三編:《琉球歴史文化史総合年表》,那覇:琉球文化社,1973年。
    145.名嘉真三成:《琉球方言の古層》,東京:第一書房,1992年。
    146.木村武夫:《日本史の研究》,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1970年。
    147.野口鉄郎:《中国と琉球》,東京:開明書院,1977年。
    148.矢袋喜一:《琉球古来の數學》,大中町(沖縄県):矢袋喜一,1915年。
    149.琉球史料研究会:《琉球民話集》,那覇:琉球史料研究会,1960年。
    150.琉球新報文化部編:《沖縄学の群像》,東京:本邦書籍,1983年。
    151.琉球大学附属図書館:《琉球郷土資料目録》,那覇:琉球大学附属図書館,1957年。
    152.和田久徳:《琉球王国の形成:三山統一とその前後》,野湾:榕樹書林,2006年。
    153.蔡鐸:《蔡鐸本中山世譜:現代語訳》,野湾:榕樹書林,1998年。
    154.邊土名朝有:《琉球の朝貢貿易》,東京:校倉書房,1998年。
    1.安良城盛昭:《琉球沖縄--その歴史と日本史像)》,載《地方史研究35(5)》,1985年10期。
    2.伊藤雄志:《琉球沖縄史と日本史の接点--源為朝渡琉伝説をめぐる論争》,載《地域文化研究(6)》,2008年1期。
    3.伊豆山敦子:《琉球語と日本語》,載《マテシスウニウェルサリス5(2)》,2004年3期。
    4.蔭木原洋:《洪武帝初期の対琉球政策:馬高麗納哈出を通して》,載《東洋史訪14》,2008年3期。
    5.岡部敏和:《異国船の琉球来航と薩摩藩の対応--弘化元年「一組之人数」の琉球派遣をめぐって》,載《海事史研究(63)》,2006年11期。
    6.下郡剛:《近世琉球社会における臨済宗寺院と葬送追善仏事》,載《立正史学(105)》,2009年1期。
    7.下野敏見:《大和琉球船歌の構造と展開》,載《鹿大史学(30)》,1982年12期。
    8.下野敏見:《琉球文化圏の墓制と祖霊祭》,載《日本研究(12)》,1995年6期。
    9.外間みどり:《万暦中後期における対琉球姿勢変遷の一側面》,載《琉大史学(15)》,1987年10期。
    10.丸山雍成:《「異国」と「異域」とのあいだ--幕藩制国家における琉球の位置づけをめぐって(〔地方史研究協議会1993年度〕大会特集--「異域」「異国」との接点--北方史の視点から-1-)--(問題提起)》,載《地方史研究43(4)》,1993年8期。
    11.喜舎場一隆:《薩摩藩琉球統治確立期の政治経済的背景(西南日本史の諸問題-2-(1971年度大会特集))》,載《地方史研究22(2)》,1972年4期。
    12.喜舎場一隆:《島津氏琉球侵入原因の再吟味》,載《海事史研究(13)》,1969年10期。
    13.吉沢菜央:《尚寧王の册封儀礼から見た琉球王国》,載《橘史学(14)》,1999年1期。
    14.宮田俊彦:《琉球国中山王尚真と日新斎島津忠良》,載《南島史学(27)》,1986年4期。
    15.宮本義己:《室町幕府と琉球使節--琉球船貢物点検問題の実相とその意義》,載《南島史学(45)》,1995年5期。
    16.宮良當壯:《我が古代語と琉球語との比較》,載《史学3(3)》,1924年9期。
    17.金井喜久子:《琉球の民族音楽の特性について》,載《音楽芸術17(13)》,1959年12期。
    18.金関文夫:《小琉球嶼に於ける先史遺跡》,載《農林省水産講習所研究報告,人文科学篇(2)》,1957年3期。
    19.金城功:《琉球政府文書等について》,載《びぶろす39(10)》,1988年10期。
    20.窪徳忠:《琉球における中国的宗教文化(<特集>第六十三回学術大会紀要)》,載《宗教研究78(4)》,2005年3期。
    21.原口泉:《薩摩藩「琉球王国」支配の政治史的意義》,載《人文学科論集(36)》,1992年10期。
    22.原口泉:《島津氏の琉球侵攻について》,載《人文学科論集(38)》,1993年11期。
    23.原田大道:《琉球王朝時進貢船について》,載《長崎総合科学大学紀要(33)》,1992年10期。
    24.原田禹雄:《明清時代の琉球国王の冠服》,載《南島史学(48)》,1996年10期。
    25.虎頭民雄:《中世に於ける琉球國と南海諸國との通交》,載《鹿児島縣立大學短期大學部紀要4》,1954年1期。
    26.後藤雅彦:《琉球と明朝、東南アジアの対外関係(特集中世の海外交流(1)日明貿易とその周辺)》,載《月刊考古学ジャ-ナル(579)》,2008年11期。
    27.高橋順子:《日本/日本人論の受容空間としての日本史教科--琉球沖縄史学習の事例から》,載《日本女子大学大学院人間社会研究科紀要(7)》,2001年3期。
    28.高津孝:《近世琉球における漢籍受容》,載《奄美ニューズレター(5)》,2004年4期。
    29.高良倉吉:《近世琉球における地船海運の実態に関する史料--「多良間往復文書控」の中から》,載《九州文化史研究所紀要(38)》,1993年3期。
    30.高良倉吉:《近世琉球における風水流行の背景》,載《環境情報科学28(1)》,1999年3期。
    31.高良倉吉:《新しい琉球史像を求めて--「大交易時代」の場合(沖縄の歴史と文化<特集>)》,載《東京国立博物館研究誌(489)》,1991年12期。
    32.高良倉吉:《琉球の海外貿易と首里城》,載《日本計算機統計学会大会論文集(9)》,1995年4期。
    33.高良倉吉:《琉球史研究の状況》,載《日本史研究(325)》,1989年9期。
    34.高良勉:《琉球文化と日本文化(特集日本の文化と文学--移りゆくものを見つめて)》,載《神奈川大学評論(55)》,2006年1期。
    35.黒嶋敏:《琉球王国と中世日本:その関係の変遷》,載《史學雜誌109(11)》,2000年11期。
    36.佐々木潤之介:《日本:近世·八·外交貿易と蝦夷琉球(一九八四年の歴史学界:回顧と展望)》,載《史學雜誌94(5)》,1985年5期。
    37.佐久間正:《琉球王国と儒教:蔡温を中心に》,載《長崎大学総合環境研究11(2)》,2009年3期。
    38.坂井健一:《「使琉球録夷語夷字附」考》,載《漢學研究(8)》,1971年3期。
    39.崎原麗霞:《琉球史からの発見:初期明朝との交流の始まり》,載《鳥取大学生涯教育総合センター研究紀要5》,2009年1期。
    40.山内盛彬:《琉球音楽史略-1》,載《東洋音楽研究(1011)》,1952年12期。
    41.糸数兼治:《琉球における孔子祭祀の受容と学校(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国際シンポジウム東アジアにおける文化交流--儒教思想と民間説話)--(シンポジウム2儒教と社会構造を中心に)》,載《国立歴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06》,2003年3期。
    42.紙屋敦之:《東アジアのなかの琉球(沖縄大会「アジアのなかの琉球」)》,載《沖縄文化研究25》,1999年3期。
    43.紙屋敦之:《琉球の慶賀使について》,載《歴史と地理(530)》,1999年12期。
    44.紙屋敦之:《琉球支配と幕藩制(1976年度歴史学研究会大会報告--世界史の新局面と歴史像の再検討)——(近世史部会幕藩制成立期における国家公権と人民支配)》,載《歴史学研究(別冊特集)》,1976年11期。
    45.秋山謙藏:《室町時代の琉球に於ける佛教の發達》,載《大正大學々報13》,1932年10期。
    46.秋山謙藏:《琉球征討以後に於ける島津氏の植民政策》,載《史学8(3)》,1929年11期。
    47.小山博:《中世の薩琉関係について:戦国大名島津氏の領国形成と琉球貿易独占化について》,載《鳴門史学7》,1993年7期。
    48.小葉田淳:《歴代宝案(琉球の外交文書)について》,載《日本学士院紀要47(1)》,1992年10期。
    49.松浦章:《明清時代の使琉球封舟について》,載《関西大学文学論集45(2)》,1995年12期。
    50.照沼麻衣子:《近世期琉球における遊里の成立および遊女の姿(研究論文:遊女特集)》,載《立教大学日本学研究所年報(4)》,2005年3期。
    51.上原兼善:《元禄期琉球王政の展開》,載《史料編集室紀要(15)》,1990年3期。
    52.上原兼善:《島津氏の琉球侵略(特集二〇〇九年度立教大学文学部史学科主催公開講演会島津氏の琉球出兵四〇〇年に考える--その実相と言説)》,載《史苑70(2)》,2010年3期。
    53.上原兼善:《幕藩制国家の成立と東アジア世界--琉球国明国朝鮮国の動向を中心に》,載《地方史研究35(5)》,1985年10期。
    54.上里賢一:《近世の琉球と中国日本》,載《写真測量とリモートセンシング34(6)》,1996年1期。
    55.上里賢一:《琉球の漢学》,載《新しい漢字漢文教育(26)》,1998年5期。
    56.深沢秋人:《近世琉球の渡唐使節における特使の様相--清朝との通交期を中心に》,載《沖縄キリスト教短期大学紀要(29)》,2000年12期。
    57.真栄平房昭:《1617世紀における琉球海域と幕藩制支配(特集「日本」史を見直す)》,載《日本史研究(500)》,2004年4期。
    58.真栄平房昭:《沖縄明末中国人の琉球渡航記(特集九州の唐人町)》,載《海路(2)》,2005年9期。
    59.真栄平房昭:《近世日本における海外情報と琉球の位置(近世東アジアの国際秩序<特集>)》,載《思想(796)》,1990年10期。
    60.真栄平房昭:《近世琉球の対中国外交--明清動乱期を中心に》,載《地方史研究35(5)》,1985年10期。
    61.真栄平房昭:《琉球の進貢貿易論をめぐる一視点:貿易品の需要と消費の接点を探る(沖縄大会「アジアのなかの琉球」)》,載《沖縄文化研究25》,1999年3期。
    62.瀬戸口律子:《明清時期日本琉球的漢語教学》,載《大東文化大学外国語学研究(3)》,2002年3期。
    63.西里喜行:《中琉交渉史における福州琉球館の諸相》,載《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紀要(68)》,2006年3期。
    64.青山公亮:《琉球中山国と高麗国との通好》,載《日本歴史(43)》,1951年12期。
    65.石川政秀:《古代琉球における経済と技術》,載《沖大経済論叢3(1)》,1977年3期。
    66.赤嶺守:《進貢册封体制の崩壊と琉球帰属問題》,載《東南アジア史学会会報(64)》,1996年4期。
    67.川越泰博:《「明実録」稿本所蔵の琉球国記事について》,載《日本歴史(519)》,1991年8期。
    68.川越泰博:《謝杰とその「使琉球録」について(研究余録)》,載《日本歴史(312)》,1974年5期。
    69.川畑恵:《琉球藩王尚泰の上京の意義》,載《書陵部紀要50》,1998年1期。
    70.曾煥棋:《明清時代中国に朝貢する琉球国に対する薩摩藩の姿勢と態度》,載《南島史学(69)》,2007年4期。
    71.糟谷政和:《17世紀末に琉球に漂着した朝鮮船乗員の送還について》,載《茨城大学人文学部紀要.人文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科論集》,2010年3期。
    72.孫薇:《中国(明朝廷)の琉球に対する勅封の歴史》,載《史料編集室紀要(27)》,2002年3期。
    73.孫薇:《中世東アジアにおける隣国の行き来--明皇帝から琉球国王への勅封下賜を通じて》,載《国際日本学(1)》,2003年10期。
    74.村井章介:《東南アジアのなかの古琉球--『歴代宝案』第一集の射程(特集対外関係史からみた沖縄琉球)》,載《歴史評論(603)》,2000年7期。
    75.村上嘉英:《近世琉球における中国語学習の様態》,載《東方学(41)》,1971年3期。
    76.大田英昭:《近世日本の琉球認識の形成と変遷--源為朝渡琉伝説をめぐって》,載《思想史研究(1)》,2001年3期。
    77.檀上寛:《明代朝貢体制下の冊封の意味--日本国王源道義と琉球国中山王察度の場合》,載《史窓(68)》,2011年2期。
    78.知名定寛:《近世琉球王府の仏教政策と寺院》,載《仏教史学研究41(2)》,1999年3期。
    79.池宮正治:《琉球の歴史叙述--『中山世鑑』から『球陽』へ(特集琉球文学の中世と近世)--(琉球文学研究の現在)》,載《文学9(3)》,1998年7期。
    80.池田榮史:《古代中世の日本と琉球列島(特集古代中世の日本と奄美沖縄諸島)》,載《東アジアの古代文化(130)》,2007年1期。
    81.中村哲:《琉球王国形成の思想:政治思想史の一齣として》,載《沖縄文化研究1》,1974年6期。
    82.中本正智:《隔絶された日本語琉球方言》,載《都大論究(16)》,1979年4期。
    83.仲地哲夫:《近世後期の琉球における藍の生産と流通をめぐって》,載《史料編集室紀要(20)》,1995年3期。
    84.仲地哲夫:《近世琉球における「王権」の性格(日本封建制と天皇<特集>)》,載《歴史評論(314)》,1976年6期。
    85.陳哲雄:《明清両朝と琉球王国交渉史の研究-3-中国官許商船の琉球漂着の史実について》,載《琉大史学(13)》,1983年3期。
    86.津波清:《琉球国絵図と近世の交通事情》,載《史料編集室紀要(19)》,1994年3期。
    87.塚田清策:《琉球国碑文記の研究--特に書体書風を中心として》,載《信州大学教育学部紀要(21)》,1969年6期。
    88.田中健夫:《室町幕府と琉球との関係の一考察--琉球国王に充てた足利将軍の文書を中心に》,載《南島史学(16)》,1980年11期。
    89.渡辺美季:《近世琉球の自意識--御勤と御外聞(第44回[歴史科学協議会]大会報告特集世界史認識と東アジア)--(東アジア史研究の現段階--境界交流)》,載《歴史評論(733)》,2011年5期。
    90.渡辺美季:《中日の支配論理と近世琉球--「中国人朝鮮人異国人」漂着民の処置をめぐって》,載《歴史学研究(810)》,2006年1期。
    91.渡辺美季:《琉球人と日本人--江戸時代の交流と境界([歴史科学協議会]第四四回大会世界史認識と東アジア)》,載《歴史評論(727)》,2010年11期。
    92.渡邊美季:《琉球と中國--近年の研究動向》,載《中国史学13》,2003年12期。
    93.渡邊美季:《琉球侵攻と日明關係》,載《東洋史研究68(3)》,2009年12期。
    94.渡邊萬壽太郎:《琉球の同族團について:門中の研究》,載《民族學研究6(4)》,1940年2期。
    95.東喜望:《近世中期の琉球誌》,載《沖縄文化研究2》,1975年10期。
    96.東喜望:《中国と琉球の国交:朝貢外交の確立(人文社会科学篇)》,載《白梅学園短期大学紀要30》,1994年1期。
    97.東喜望:《中国と琉球の国交II:冊封使のルート(人文社会科学篇)》,載《白梅学園短期大学紀要31》,1995年1期。
    98.藤間生大:《琉球民族体の日本民族への転化(III)》,載《熊本商大論集45》,1975年3期。
    99.藤間生大:《琉球民族体の日本民族への転化(II)》,載《熊本商大論集44》,1974年12期。
    100.藤間生大:《琉球民族体の日本民族への転化(I)》,載《熊本商大論集43》,1974年8期。
    101.藤木善一郎:《琉球国使の来朝》,載《兵庫史學16》,1958年1期。
    102.梅木哲人:《薩摩藩琉球国の中国貿易における日本銀の調達について-薩州御渡銀と銀座-》,載《沖縄文化研究35》,2009年3期。
    103.梅木哲人:《琉球における鎖国について(東アジアの鎖国<特集>)》,載《史潮(15)》,1984年8期。
    104.梅木哲人:《琉球国王書翰の検討--異国の構造試論》,載《地方史研究35(5)》,1985年10期。
    105.板谷徹:《近世琉球における王子使者と御膳進上--芸能上演の場をめぐる一考察》,載《演劇映像学》,2010年4期。
    106.板谷徹:《近世琉球の対薩摩関係における芸能の役割(民族藝術学の諸相)》,載《民族芸術25》,2009年1期。
    107.比屋根照夫:《自由民権派の琉球論》,載《琉大法学(15)》,1974年3期。
    108.比嘉悦子:《琉球王府における中国系の音楽と「御座楽」の音曲(芸能学会沖縄芸能史研究会合同大会<特集>)》,載《芸能35(5)》,1993年5期。
    109.比嘉実:《琉球王統譜神号の思想史的研究:禅譲論受容の背景》,載《沖縄文化研究16》,1990年3期。
    110.比嘉良洋:《琉球における支配構造の一考察--特に与制度を中心として》,載《南島史学(36)》,1990年10期。
    111.富原守清:《琉球三絃考》,載《日本音楽5(2)》,1950年2期。
    112.冨山一郎:《「琉球人」という主体(方法としての身体)》,載《思想》,1997年1期。
    113.服部四郎:《日本語の琉球方言について(沖縄の言語と歌謡(特集))》,載《文学36(1)》,1968年1期。
    114.平恒次:《琉球人が台湾を考える》,載《中央公論86(14)》,1971年11期。
    115.平和彦:《近世中国の海盗と琉球船舶》,載《南島史学(41)》,1993年5期。
    116.平田守:《琉明関係における琉球の馬》,載《南島史学(28)》,1986年9期。
    117.平良勉:《琉球古典舞踊のエネルギー代謝について》,載《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紀要(12)》,1969年3期。
    118.豊見山和行:《一七世紀における琉球王国の対外関係:日琉中国関係から》,載《史學雜誌108(12)》,1999年12期。
    119.豊見山和行:《近世琉球の王府制度に関する一考察:「おかず書」「結状」の分析を中心に》,載《沖縄文化研究15》,1989年2期。
    120.豊見山和行:《近世琉球の外交と社会--冊封関係との関連から(1988年度歴史学研究会大会報告--世界史認識における国家-続-)--(近世史部会--1718世紀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国家〔含討論要旨〕)》,載《歴史学研究(586)》,1988年10期。
    121.豊見山和行:《近世琉球史料「諸役増減」について》,載《琉球大学教育学部紀要第一部第二部(48)》,1996年3期。
    122.豊見山和行:《琉球王権への一視点--近世における儀礼の転回(アジア王権論<特集>)》,載《文芸29(4)》,1990年4期。
    123.豊見山和行:《琉球史像の過去と現在:日本史と東洋史(中国史)の狭間から自立へ(シンポジウム「蝦夷地と琉球:考古学的文献史学的比較研究の可能性を探る」,考古学部会,第一〇三回史学会大会報告)》,載《史學雜誌114(12)》,2005年12期。
    124.牧港由紀:《近世琉球における官生制度--シンボルとしての留学》,載《教育学研究紀要43(第1部)》,1997年1期。
    125.麻生伸一:《近世中後期の贈与儀礼にみる琉球と日本--琉球国王薩摩藩主江戸幕府将軍の関係をめぐって》,載《日本史研究(578)》,2010年10期。
    126.麻生伸一:《琉球における薩摩藩の武具統制令について》,載《沖縄文化41(2)》,2007年5期。
    127.末次智:《琉球の王権儀礼と太陽の王》,載《立命館文學(516)》,1990年5期。
    128.末次智:《琉球古代王権と言語表現--王の初穂儀礼を中心に》,載《日本文学37(11)》,1988年11期。
    129.李献璋:《琉球への唐人移住と媽祖の伝来》,載《東方学(22)》,1961年7期。
    130.琉球沖縄研究会:《琉球、沖縄における佛教文化受容の諸相》,載《大正大学綜合佛教研究所年報18》,1996年3期。
    131.林満紅:《東アジア海域上の琉球と台湾》,載《アジア文化交流研究(5)》,2010年2期。
    132.和仁かや:《近世琉球における歴史規範国家--法制史料としての『中山世鑑』》,載《國家學會雑誌117(78)》,2004年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