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研究(1905-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古至今,依托一定的文本、尤其教材,对儿童进行爱乡爱国教育是各代政府非常关心的根本大事,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清末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出现的乡土志就肩负着培养儿童忠君爱国思想的重任。乡土志虽为乡土教育教材,但其包含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地理信息使之不再局限于教材的定位,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历史地理文献,其内容丰富、价值很高,不容忽视。从历史地理文献的角度出发,探讨乡土志的产生背景、地理分布、编撰情况,分析其价值和局限,是历史地理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西南地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也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最集中的区域,故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且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对清末至民国时期(1905—1949)西南地区乡土志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颇有现实意义。
     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的梳理、统计,主要依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国地方志综录》等工具书和实地考察资料,对其探研除注意运用中国历史地理文献等古代文献和地方志外,还重视了对有关教育资料和档案资料及政府文件的运用。综合运用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教育学、社会文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方法和理论,注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及历史比较法的应用,同时注重田野考察,以深化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的地理分布、编撰情况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
     以学术史回顾为基础,探讨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乡土志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地理分布状况,深入剖析其包括编撰群体、编撰体例和写作特点、编撰内容及其特点等在内的编撰情况,全方位探究乡土志与旧方志的关系,多角度揭示其价值、教育功能及其局限,以建构对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研究的立体结构。
     当时本区的乡土志是在列强入侵与民众觉醒,适应当时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深受海外乡土教育理念影响,并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形势下产生的,总计撰写109种,几乎遍布西南地区五分之三以上的区域,其中,四川省乡土志的地理分布最为广泛,几乎涵盖该省绝大部分区域;云南省乡土志的分布也相对较广,而贵州省乡土志的分布只涉及其非常狭窄的部分区域,故当时本区乡土志总体分布极不平衡,且呈现出片状、带状和散点分布相结合的特点。
     当时本区形成以当地知县、知州、县长等政府官员为主导、本地教育界人士和文人学者为主体、并辅以外地知识分子和海外留学生的乡土志编撰群体。其中,县级地方行政官员发挥了领导和组织的重大作用,用行政权力保障了当时本区乡土志的编撰;教育界人士和文人学者是当时本区乡土志编撰的中坚力量;而外地知识分子和海外留学生的加入则为本区乡土志编撰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调查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近代西方教材的编写方法等,无不深刻影响着本区乡土志的编写。
     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乡土志编撰体例和写作特点富有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特点。从编撰体例看,当时本区的乡土志仍然以中国传统方志的体例为主,富有西方文化特色的章节体、课目体等体例则所占比例较少;从写作特点看,当时本区大部分乡土志立足于儿童乡土教育的教材性质,从儿童学习规律和心理特征出发,坚持由近及远原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为激发儿童的兴趣,还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编撰方式,这是我国教材编写方式近代化的表现。
     清末颁布的《乡土志例目》规定乡土志由历史、地理、格致三大版块组成,具体内容含历史、物产、商务等15项,民国时期乡土志撰写的内容又有新扩展,主要增加了交通、邮政、电讯等项,而抗战时期又增加了自治组织、军事防卫等项,乡土志所记各地信息日益丰富而全面。其中,乡土自然地理是当时本区乡土志中记载最为丰富的内容;乡土政治地理则是当时本区各地乡土志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的部分;乡土经济地理更是当时本区乡土志记述的重点;乡土文化地理内容丰富而全面。当时本区的乡土志具有如下鲜明时代特色:1.御辱雪耻、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观念鲜明;2.放眼世界、对外开放的进步思想突出;3.学习先进科学文化和政治、经济管理经验的近代化内容丰富;4.注重实地调查、讲求实学的务实之风浓郁;5.凝聚民族精神、团结民众御敌抗战的战时危机感强烈。乡土志还具有涉及少数民族内容的乡土志比例高,述及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广,包含的少数民族内容丰富,不同历史时期乡土志少数民族内容的撰写有变化等浓郁民族特色。
     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乡土志与旧方志虽同为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但因其历史积淀和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殊异,而导致其编撰群体、编撰指导思想、编撰体例和写作特点及内容等方面均各有不同;然因乡土志既脱胎于旧方志,而又有若干创新,故使二者“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这不仅更好地彰显了乡土志与旧方志各自的特色,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乡土志的认识。
     乡土志作为历史地理文献的重要类别之一,其价值不可低估,可补充方志之所遗,匡正方志之所误,丰富西南历史地理文献类别,为研究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自然和人文地理提供重要资料等。同时乡土志对普及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科教学规范化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等均有积极意义。然由于多种原因,当时本区乡土志也具有局限性,如史实或不确、内容较单薄、撰写尚嫌粗糙等,故当时本区乡土志编撰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
     清末至民国时期西南地区乡土志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当时本区乡土历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本区乡土志的撰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意义不可低估。
Since ancient times, patriotic education depending on texts, especially textbooks, among children has been a major concern of governments of all ages and it is vit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s and ethnic groups. In late Qing Dynasty, when the nation was in peril, the Local chronicles took up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children's patriotism. Though local chronicles are textbooks for local education, their historical geography information on politics, military, economy and culture makes them precious historical geography documents in nature, rather than textbooks only. They are rich in content, high in value and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hilology research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to discuss the backgrou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compiling situa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and to analyze their values and limi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documents. 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geographical unit, as well as the area with many minority peoples, southwestern area is unique in regional features, and it is the key area in the campaign to open up the west. An intensive study on the southwestern local chronicles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only of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but also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analysis and the statistics of southwestern Local chronicles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depend mainly on such reference books as Union Catalog of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Summary of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and Aggregation of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and on fieldwork.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search, not only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documents and local chronicles, but also the relat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files and government papers are utilized. In order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compiling situation and value of southwestern local chronicles, we will use the methods and theories in such disciplines as history, historical geography, historical philology, pedagogy and cultural sociology, combine qualitative study and quantitative study, adopt historical comparative method, and at the same time pay attention to fiel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of academic histor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the compiling situation which including compiling group, compiling style and writing characteristic, the contents and features of southwestern local chronicles are analyzed, the relation between local chronicles and the old ones is comprehensively discussed, and their values,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limitations are reveal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s well. Finally, a stereo structure of southwestern local chronicles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will be constructed.
     Local chronicles in that period were products of invasion and Chinese people's awakening. On the one hand, the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reform of that period, and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foreign educational concepts; on the other hand, they take on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re are109kinds of them in total, which covers60%of southwestern area.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in Sichuan is widest, covering a vast majority area of it. The distribution in Yunnan is also relatively wide, while in Guizhou it covers only a very narrow area, therefore, the distribution of local chronicles in southwest China is extremely uneven in that period.
     In that period, leaded by local government officials, the compiling group consisted of local educators, scholars and some nonlocal intellectuals and overseas students. Among them, the government official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leading and organizing and they ensured the compiling work with their executive power; educators and scholars we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mpiling group; nonlocal intellectuals and overseas students brought about advanced ideas, scientific spirits, and textbook compiling methods in modern western countries, etc.. All of them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local chronicles in southwest China.
     Due to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modern times, local chronicles take o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features, and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features in terms of style and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t that time, the style of local chronicles in this area was dominated by traditional chronicle style, with few chronicles written in chapter style or Kemu style, which were specific in the west. As to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t that time, most local chronicles were written for children as their textbooks. According to children's learning pattern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features, the local chronicles stuck to the principle of from the near to the distant, and strived to be easy and concise in language. Meanwhile, in order to arouse children's interest, the local chronicles were written in various patterns, which was a reflec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textbook compilation in China.
     According to Local Chronicles List issued in the lat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local chronicles should consist of three parts, namely history, geography and Gezhi (the study of nature), with15concrete items such as history, products, business, etc.. When it came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some new items were added, such as transportation, postal service and telecommunication, etc..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items such a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military defense were added. The information recorded in local chronicles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rehensive, among which, local physical geography was the most abundant part; local political geography was more or less mentioned; local economic geography was an important part; local cultural geography was rich and comprehensive in content. Local chronicles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carried distinct features of that period:1. patriotism was emphasized;2. the advanced thought, such as opening up to the world, was becoming prominent;3. contents concerning about modern science, and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management experience;4. focus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pragmatic learning;5. national spirit and solidarity were advocated and the sense of war crisis was strong. The content about ethnic minorities was high in proportion and rich in content, and the ethnic minorities discussed in them were large in number, and wide in distribution. The contents differed as time went by.
     Both southwestern local chronicles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old local chronicles are important documents for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owever, due to their differences in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y differ in compiling group, compiling guideline, styl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ents. Since local chronicles innovates on the basis of the old ones, they sh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hich not only manifests their distinct features respectively, but also deepen our knowledge of local chronicles.
     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documents, local chronicles are of great value. They can supplement what the old ones missed, correct their mistakes, enrich historical geography documents in southwest areas, and provide important materials for studying the physical and human geography in southwest China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Meanwhile, local chronicles exert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on patriotism education, standardization of subject teach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etc.. However,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local chronicles of that period also have some limitations, such as uncertainty in history facts, over-simpleness in content and roughness in editing. Therefore, the scientificity of local chronicles in that perio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uthwestern local chronicles 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not only can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history of Southwest China in that particular period, but also exert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piling of local chronicles there during that period. Therefore, their significanc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引文
①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31页。
    ② (清)张百熙撰:《新定学务纲要》,《东方杂志》1905年第1卷第3期,第56页。
    ① (清)《东方杂志》1905年第2卷第9期,第217页。
    ② (清)《政艺通报》1905年第4卷第12期。
    ③ (民国)蔡衡溪:《乡土教育纲要》,鹤山:大华书局,1935年。
    ④ (民国)祁伯文:《乡土教材研究》,《陕西教育月刊》1935年1卷第11期。
    ⑤ (民国)祁伯文:《乡土教育概论》,西安:陕西省教育厅,1934年。
    ⑥ (民国)王骧:《乡土教材研究》,香港:新亚书店,1936年。
    ⑦ (民国)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
    ⑧ (民国)吴志尧:《小学乡土教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
    ① (民国)朱士嘉:《方志之名称和种类》,《禹贡》1934年第1卷第2期。
    ② (民国)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③ 鲜健鹰:《管窥<宜都乡土调查志>》,《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5期。
    ④ 陈南其、邱淑如:《方志<氏族志>体例的演变与中国宗族发展的研究——附清光绪<乡土志>总目录》,《汉学研究》1985年第3卷第2期。
    ⑤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方志大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⑥ 刘光禄:《中国方志学概要》,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
    ⑦ 王复兴:《方志学基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
    ⑧ 林衍经:《方志学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⑨ 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⑩ 曹子西、朱明德:《中国现代方志学》,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
    11 陈碧如:《乡土志“名”与“实”》,《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3期。
    12 李素梅、腾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3 张爱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
    ①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② 吴浩军:《乡土志探源——兼说<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8期。
    ③ (民国)蔡衡溪:《乡土教育纲要》,鹤山:大华书局,1935年。
    ④ (民国)王骧:《乡土教材研究》,香港:新亚书店,1936年。
    ⑤ 柳成栋:《东北乡土志浅述》,《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6期。
    ⑥ 侯春燕:《关于晚清乡土志编纂的思考——兼谈当代修志的问题与出路》,《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6期。
    ① 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②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③ 参见(民国)吴敬森:《谈谈搜集乡土教材的方法》,《江西地方教育》1936年第65期。
    ④ 参见(民国)杨士枬:《怎样编辑乡土教材》,《活教育》1944年第4-5期。
    ⑤ (民国)梁容若:《论小学的乡土教材》,《民众周刊(济南)》1932年第21期。
    ⑥ (民国)曹懋唐:《小学社会科乡土教材的研究》,《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5年第5期。
    ⑦ (民国)陈木斋:《乡土教材与编纂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目标价值及编纂的原则》,《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4年第18期。
    ⑧ 范学宗:《乡土志浅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⑨ 参见史继忠《方志浅谈》,《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1-2期连载。
    ① 柳成栋:《方志与爱国主义》,《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1-2期。
    ② 参见巴兆祥:《论近代乡土志的几个问题》,《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
    ③ 黄曙光:《乡土志述略》,《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3期。
    ④ 胡正华:《新疆的乡土志》,《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1期。
    ⑤ 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6期。
    ⑥ 张新民:《民国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探析》,《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2期。
    ⑦ 李素梅:《简论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运行与个体适应》,《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⑧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① 王兴亮:《清末江苏乡土志的编纂与乡土史地教育》,《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② 刘玉玉:《“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于天下”——清末民初的乡土志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③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④ 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台湾汉美图书公司,1996年。
    ⑤ 金恩辉、(台)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补遗》,台北:台湾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
    ⑥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⑦ 朱士嘉:《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国方志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⑧ 《民国时期总书目·历史传记地理分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⑨ 《民国时期总书目·教育体育分册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⑩ 范学宗:《乡土志浅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① (民国)《小学实际问题解答:乡土教材名称中的“乡土”一词,范围究竟怎样?》,《江苏省小学教师》1936年3卷第18期。
    ② (民国)王国基:《乡土教材的选择和编制》,《江苏学生》1934年5卷第1期。
    ③ (民国)《法规章则·江苏省各县编纂小学乡土教材办法》,《中华教育界》1934年21卷第9期。
    ④ (民国)坚壁:《乡土教材参考资料:江苏人口状况摘要》,《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4年2卷第2期。
    ⑤ (民国)陈锡芳:《从编纂乡土教材到应用乡土教材》,《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4年1卷第18期。
    ⑥ (民国)曹懋唐:《小学生产训练与乡土教材》,《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5年第9期。
    ⑦ (民国)金润青:《吴县乡土教材的研究及实施》,《江苏教育》1936年第5-6期。
    ⑧ 黄晓菊:《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⑨ 张锋:《清末江苏乡土志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5期。
    ⑩ (民国)李希三:《广东小学生与广东乡土教材》,《木棉》1936年第8—11期。
    11 王兴亮:《也谈乡土志的产生与广东乡土志的特点》,《广东史志》2003年4月。
    ① 陈泽弘:《爱国未有不爱乡——试析黄节编著广东乡土教科书》,《广东史志》1999年第2期。
    ② 骆伟:《岭南乡镇志、乡土志述评》,《广东史志》2003年第2期。
    ③ 张新民:《贵州地方志举要》,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年。
    ④ 张新民:《民国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探析》,《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2期。
    ⑤ 滕树立:《民国时期贵州方志纂修述论》,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⑥ 胡正华:《新疆的乡土志》,《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1期。
    ⑦ 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6期。
    ⑧ 王连芳:《新疆乡土志中的石油史资料》,《新疆地方志》1993年第4期。
    ⑨ 戴良佐:《由新疆乡土志“淘金”》,《新疆地方志》2005年第4期。
    ① 郭卫:《新疆乡土志的史料来源》,《新疆地方志》2010年第2期。
    ② (民国)吴敬森:《谈谈搜集乡土教材的方法》,《江西地方教育》1936年第8-9期。
    ③ (民国)张乃璇:《乡土教材的编纂方法》,《江西地方教育》1939年第137-138期。
    ④ (民国)何仁:《从小学课程标准中所见的乡土教材要项说到乡土教育》,《江西地方教育》1936年第64期。
    ⑤ (民国)钱选青:《上海乡土教材史料》,《大上海教育》1935年第6期。
    ⑥ 傅振伦:《<巴县乡土志>提要》, 《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⑦ 柳成栋:《东北乡土志浅述》,《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6期。
    ⑧ 余学明:《民国七年稿本<通山县乡土志略>管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⑨ 张梅秀:《清末民初山西乡土志书17种述略》,《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4期。
    ⑩ 鲜健鹰:《管窥<宜都乡土调查志>》,《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5期。
    11 李良品、牟玉凤:《近代乡土教材的内容、特点和作用——以石柱乡土志为例》,《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12 吴浩军:《乡土志探源——兼说<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8期。
    13 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14 王继光:《<陇右稀见方志三种>考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① 卢华语:《唐代西南经济研究·绪论》,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年,第1页。
    ① 参见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书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博:七论文,2007年。
    ① (清)《渝报》,光绪二十四年(1898),第11册,第8页。
    ① 卿汝揖:《美国侵华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53页。
    ②徐铭:《清末帝国主义在川边藏区的侵略活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第2期,第13-14页。
    ③《王会同禀报盐井民间典售与法国教堂地亩数目》,《边务档案资料》(第三分册),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18—521页。
    ④ 赵云田:《清末川边改革新探》,《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第38页。
    ⑤ 林芊:《石门坎现象:对清末黔西北苗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第178页。
    ⑥ 周朝云:《柏格里与滇东北苗族》,载舒远荣主编:《彝良文史资料》(第五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57页。
    ① (清)《余栋臣告示》(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六日),王明伦选编:《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92-93页。
    ② (清)安成:《俄人伤毙番民案悬日久请旨办理摺》,转引自徐铭《清末帝国主义在川边藏区的侵略活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第2期,第15页。
    ③ (清)《赵尔丰咨边务大臣外国教士勿庸千预教民讼事》,《边务档案资料》(第三分册),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56页。
    ④ (苏)列昂节夫,B.Π.著,张方廉译:《外国在西藏的扩张》,北京:民族出版社,1960年,第41页。
    ⑤ 康特莱:《拉萨真相》,1905年伦敦版,第43页。转引自杨亮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四川藏区的商品经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第81页。
    ⑥ 隗赢涛、周勇:《重庆开埠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第11页。
    ① 杨亮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四川藏区的商品经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第83页。
    ②丁宝祯:《英人吉为哩等由川赴藏阻回片》,转引自徐铭《清末帝国主义在川边藏区的侵略活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第2期,第16页。
    ③ 丁宝祯:《英人吉为哩等由川赴藏阻回片》,转引自徐铭《清末帝国主义在川边藏区的侵略活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第2期,第16页。
    ④ (清)《余栋臣告示》(光绪二十四年六月十六日),王明伦选编:《揭帖选》,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第92-93页。
    ① 何一民:《转型时期的社会新群体近代知识分子与晚清四川社会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5、17页。
    ② (清)《教育杂志》,1911年第4期。
    ③ 向楚等人:《蜀军政府成立前后》,重庆地方史资料组:《重庆地方史资料丛刊:<重庆蜀军政府资料选编>》,重庆: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1年,第27、28页。
    ④ 马凤程:《严修在贵州》,载《贵州文史资料选粹·政治军事篇》(上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① (清)易辅上:《安南县乡土志·序》,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宣统元年(1909)钞本。
    ② (民国)杨大恩:《石阡乡土教材辑要》,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启宇的民国三十一年(1942)抄本。
    ① (清)《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04、305页。
    ② 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第189页。
    ③ 吴洪成:《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第29-30页。
    ④ 《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186-187页。
    ① (民国)聂述文等修、刘嘉泽等纂:《江津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② (民国)陈习删等:《新都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③ 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02页。
    ④ (民国)林志茂等:《三台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⑤ 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18-219页。
    ⑥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上海:三联书店,1983年,第35页。
    ⑦ 李新:《清末乡土教材的产生及其文化价值探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第12页。
    ① (民国)罗慕颐:《小学乡土教材编制的问题》,《江苏教育》1933年第2卷第7、8期,第252页。
    ② (清)《小学校令(明治二十三年十月初六日敕令第二百十五号)》,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5页。
    ③ (民国)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年,第4页。
    ① (清)李宗棠:《考察日本学习记序》,光绪二十八年(1902),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1页。
    ② (清)吴汝纶:《日本学制大纲序》,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38页。
    ③ 付可尘:《试论1904年前后的留学教育——以(警钟日报)为据》,《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16页。
    ④ 隗瀛涛:《四川近代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408-409页。
    ①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53页。
    ② 《贵州大批派遣留日学生与林绍年》,林开良、林朝晖:《贵州教育溯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96页。
    ③ 薛新力:《重庆文化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224页。
    ④ 李新:《清末乡土教材的产生及其文化价值探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第13页。
    ⑤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2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47页。
    ①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2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18页。
    ②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2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20页。
    ③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54页。
    ④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682页。
    ⑤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1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02页。
    ⑥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1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13页。
    ⑦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1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47页。
    ⑧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3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44页。
    ⑨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卷3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61页。
    ⑩ 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2、99、177页。
    ① 朱士嘉:《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载李泽主编:《朱士嘉方志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153-154页。
    ② 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③ 朱士嘉:《清代地方志的史料价值》,载李泽主编《朱士嘉方志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156页。
    ① (清)易辅上:《安南县乡土志·序》,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宣统元年(1909)钞本。
    ② 王金星:《清末及民国时期贵州乡土志纂修探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第5期,第54页。
    ③ 胡安徽:《历史时期武陵山区药材产地分布变迁研究》,西南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① 本表根据《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上海:
    中华书局,1985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国方志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四川省地方志
    联合目录》(成都:四川省图书馆,1982年)、《重庆地方文献目录提要》(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
    年)、《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等工具书所录,再结合笔者调查所得资
    料综合而成。本节表1-2、表1-3、表1-4中的资料来源均同此,恕不一一注出。
    ① (清)龚熙春:《四川地理》,1905年版。
    ① 据查,民国时期西南地区在原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的基础上于民国初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立川边特别区,又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将之改为西康行政督察区,继而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省第十七、十八行政区合并,正式建置西康省,其辖区范围多有变动,然该区域所修乡土志仅《盐边厅乡土志》(又称《盐边县乡土志》)1种,盐边县属今四川省,为方便分析和表述,故不单列,并将其纳入四川省乡土志一起统计,特此说明。
    ② 昆明实验县教育局:《昆明小学乡土教材·序》,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① 编撰群体的分类以乡土志署名者的身份进行区分。
    ② 《教育:学务大臣奏据编书局监督编成乡土志例目拟通饬编辑片》,《东方杂志》1905年第2卷第9期。
    ③ 用于官职名,中国古代的知府、知县又称“知某州事”和“知某县事”,因此被简称为“知事”。
    ④ 清朝的地方机构是省、府、县三级。“府”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地市级,府的首长就是知府,副职就是同知。地方政权“厅”的长官,也称为同知,为正五品官员。
    ① “拣选知县”是指经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于候补人员中拣选出的知县。
    ② 清代知县主要以进士朝考后分发各省即用者为之,其次则为吏部所注选的知县,而后者则为“注选知县”。
    ③ (清)黄德润修,姜士谔纂:《郫县乡土志·序》,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第1页。
    ④ (清)钟文虎修、徐昱、高履和纂:《灌县乡土志·序》,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第2页。
    ⑤ (民国)陈忠良修、李炳灵等纂:《垫江县乡土志·序》,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① (清)张景旭修、齐肇璜纂:《丹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第1页。
    ② (清)陶大溶修、罗风章纂:《罗平州乡土志·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③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46页。
    ④ (清)胡用霖修、曾昭潜纂:《隆昌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95页。
    ① (清)张允武修、陈锡儒纂:《三台县乡土志》“目录”,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①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纂:《绵竹县乡土志》“目录”,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第3页。
    ② (民国)李昌言:《泸县乡土地理·序言》,泸县:泸县人文书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
    ③ (清)余慎修、陈彦升纂:《新繁县乡土志·序言》,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第3、4页。
    ① (清)易辅上:《安南县乡土志·序》,光绪三十三年版。
    ② (民国)叶文光:《新都韵言·跋》,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①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历史大纲》,民国二十八年(1939)油印本,第2页。
    ② 李埏的个人情况据《李埏教授九十年华诞纪念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国近现代史名人辞典》(北京:档案出版社,1993年)等资料整理而成。
    ① 鲁大宗的个人情况据《彝族古代诗人鲁大宗》(陶学良,《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6期)、《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等资料整理而成。
    ① 严寅春:《论杨子元的<新西藏传奇>》,《四川戏剧》2013年第6期。
    ② 杨子元的个人情况据《论杨子元的<新西藏传奇>》(严寅春,《四川戏剧》2013年第6期)、《中国近代文化名人》、《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等资料整理而成。
    ③ 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教谕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
    ① (民国)李又新修、杨松年纂:《盐边厅乡土志·叙》,民国元年(1912)刻印本。
    ② (民国)杨大恩:《石阡乡土教材辑要·自序》,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启宇的民国三十一年(1942)抄本。
    ① (民国)昆明实验县教育局:《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序》,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② (民国)陈锡芳:《从编纂乡土教材到应用乡土教材》,《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4年1卷18期。
    ③ (民国)《教育局与乡土教材》,《民众周刊(济南)》1932年第4卷第21期。
    ① (清)《学部官报》,1906年第8期。
    ② (清)武丕文修、甘桂森等纂:《云阳县乡土志》“提要”,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30页。
    ① 程林章:《志书体式结构分析及其选用》,《新疆地方志》2008年第3期,第15页。
    ② 毛东武:《试论方志体式的创新》,《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6期,第12页。
    ③ (民国)李绍良:《榕江县乡土教材》“目录”,民国三十二年(1943)油印复制本。
    ④ 李莉、王仲文:《历史教科书体裁和体例探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32页。
    ⑤ (民国)赵彬:《安宁州乡土志合编》,清宣统间铅印本。
    ⑥ (清)徐振声:《宣统通海县乡土志合编》,宣统二年(1910)抄本,云南: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钞本传抄庋藏。
    ⑦ (清)佚名:《缅宁乡土志》,清宣统间铅印本。
    ⑧ (清)周汝元、魏家斌:《元谋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年(1904)草稿本。
    ⑨ (清)马太元:《新平县乡土志合编》,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
    ⑩ (清)鲁大宗:《禄劝县乡土志合编》,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11 (清)鲁大宗:《禄劝县乡土志合编》“凡例”,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① (清)佚名:《晋宁州乡土志·历史》,清宣统元年(1909)稿本。
    ② (民国)李昌言:《泸县乡土地理》“目次”,泸县人文书局,民国三十八(1949)年石印本。
    ① (民国)柳定生:《四川乡土历史教材》“目录”,成都:成都钟山书局,1944年。
    ① 毛东武:《试论方志体式的创新》,《黑龙江史志》2003年第6期,第12页。
    ② 程林章:《志书体式结构分析及其选用》,《新疆地方志》2008年第3期,第15页。
    ③ 刘朗:《志书章节体与条目体的比较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9期,第19页。
    ① (清)佚名:《新宁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② (民国)周国华:《册亨县乡土志略》,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贵州省图书馆据册亨县档案馆藏铅印本的复制本。
    ① (民国)马太元:《滇志韵语》“例言”,1947年石印本。
    ② (民国)彭松森:《元江乡土韵言·序》,民国九年(1920)刻本。
    ③ (民国)马太元:《滇志韵语》“例言”,1947年石印本。
    ① (民国)叶文光:《新都韵言》,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② (民国)罗慕颐:《小学乡土教材编制的问题》,《江苏教育》1933年第2卷第7、8期,第247页。
    ① (民国)罗慕颐:《小学乡土教材编制的问题》,《江苏教育》1933年第2卷第7、8期,第248页。
    ② (清)曾学传:《温江县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刻本,第1页。
    ③ (民国)杨子元:《蒲江乡土地理读本》“导言”,民国五年铅印本。
    ④ (民国)彭松森:《元江乡土韵言·自序》,民国九年(1920)刻本。
    ⑤ (清)杨光炯:《彰明县乡土志·地理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⑥ 李良品、牟玉凤《近代乡土教材的内容、特点和作用——以石柱乡士志为例》,《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第95页。
    ①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纂:《绵竹县乡土志》“例目”,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②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纂:《绵竹县乡土志·卷二》,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第18页。
    ③ (民国)杨子元:《蒲江乡土地理读本》,民国五年铅印本。
    ④ (清)佚名:《永宁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02页。
    ⑤ (清)鲁大宗:《禄劝县乡土志合编·格致》“第二课”,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① (民国)杨子元:《蒲江乡土历史读本》“编辑宗旨”,民国五年铅印本。
    ② (民国)杨子元:《蒲江乡土历史读本》“编辑宗旨”,民国五年铅印本。
    ③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98页。
    ④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地理大纲》,民国二十八年(1939)油印本,第20页。
    ⑤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纂:《绵竹县乡土志·卷三》,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第7页。
    ⑥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⑦ (清)佚名:《蒲江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 巴蜀书社,2009年。
    ① (清)佚名:《新宁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② (清)佚名:《南川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③ (清)陈运昌、邹稷光、欧阳铸纂:《富顺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④ (清)余慎修、陈彦升纂:《新繁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⑤ (清)佚名《南川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16页。
    ⑥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2页。
    ⑦ (民国)佚名:《万县乡土志》,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① (民国)佚名:《万县乡土志·卷七》“地理录·疆域”,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② (民国)吴泽霖:《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三章:人口”,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①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三章:人口”,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
    ①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十一章:社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②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十一章:社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③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43页。
    ④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3页。
    ② (民国)李又新修、杨松年纂:《盐边厅乡土志·物产》,民国元年(1912)刻印本。
    ③ (清)德黄润修、姜士谔纂:《郫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第30页。
    ① (清)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54页。
    ② (清)余慎修、陈彦升纂:《新繁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第18页。
    ③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历史大纲》,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6页。
    ① “形胜”是记录各地地理位置和地势险要情况的部分,在旧方志中多有此项。如光绪《江津县志》地理志分“沿革、疆域、形胜、山水、城池、建置、祠庙、寺观、津梁、古迹、场镇、救生船、驿号、冢墓、
    水利、养济院、义冢、义渡”等18项,其中就有“形胜”一项。
    ① (清)易辅上:《安南县乡土志·第二编》,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宣统元年(1909)钞本。
    ② (民国)文宗潞撰、绍臣签署:《贵阳乡土地理·第三编》,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第10页。
    ③ (民国)周宗麟:《大理县乡土志》,民国十五年(1926)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增订铅字重印行世。
    ④ (清)佚名:《南溪县乡土志·地理门》,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①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第一章、第一节,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② (民国)彭松森:《元江乡土韵言》,民国九年(1920)刻本。
    ③ (民国)张少微:《惠水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一章“地理”、(五)“气候”,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① (民国)文宗潞撰、绍臣签署:《贵阳乡土地理·第三编》,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第11页。
    ① (清)谢鸿恩:《茂州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17、318页。
    ② (清)佚名:《崇宁县乡土志》第三章“格致”第一节“物产”,清末抄本。
    ③ (清)武丕文修、甘桂森等纂:《云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02页。
    ④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91页。
    ① (清)刘文增、周汝梅:《抚边屯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24页。
    ② (民国)佚名:《平彝地志资料表册》第十五“政治”,民国十二年(1923)抄本,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钞本传抄庋藏。
    ③ (清)佚名:《晋宁乡土志·地理卷》第十课“警察局”,清宣统元年(1909)稿本。
    ④ (清)佚名:《晋宁乡土志·地理卷》第十课“警察局”,清宣统元年(1909)稿本。
    ① (民国)陈德甫:《忠县乡土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72-74页。
    ② (民国)周国华:《册亨县乡土志略》“第十一:军事”,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贵州省图书馆据册亨县档案馆藏铅印本的复制本。
    ③ (民国)杨大恩:《石阡乡土教材辑要·第二册》“十五:县党部简史”,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启宇的民国三十一年(1942)抄本。
    ① (清)陶大溶修、罗风章纂:《罗平州乡土志·二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第48页。
    ②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地理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12、13页。
    ③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地理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13页。
    ④ (清)武丕文修、甘桂森等纂:《云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从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65页。
    ① (民国)李昌言:《泸县乡土地理》,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62页。
    ②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第一章“土地”第四节“地别”,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① (民国)昆明实验县教育局:《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第33页。
    ②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纂:《绵竹县乡土志》“辛:实业”,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③ (民国)陈忠良修、李炳灵等纂:《垫江县乡土志·历史卷》,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31页。
    ④ (清)禄勋:《新津县乡土志·历史卷》,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第30页。
    ① (清)缪果章:《宣威州乡土志·格致卷》,清宣统间铅印本,第2页。
    ② (民国)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57页。
    ③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91页。
    ④ (民国)寸开泰:《腾越乡土志·卷八》,昆明:云南省图书馆,清末钞本。
    ① (民国)马太元:《滇志韻语·卷下》,1947年石印本。
    ② (清)黄德润修、姜士谔纂:《郫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第33页。
    ③ (清)佚名:《盐亭县乡土志》“商务”,清末抄本。
    ④ (清)余慎修、陈彦升纂:《新繁县乡土志·卷九》,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第7页。
    ⑤ (民国)佚名:《民国休纳县乡土志·二册》第五十七课“商业”,云南: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旧钞本传抄庋藏。
    ① (清)缪果章:《宣威州乡土志·格致卷》,清宣统间铅印本,第2、3页。
    ② (清)佚名“《晋宁州乡土志·地理卷》第三十九“职业”,清宣统元年(1909)稿本。
    ③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珍稀四川
    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2页。
    ④ (民国)马太元:《新平县乡土志合编》,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
    ⑤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⑥ (清)易辅上:《安南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宣统元年(1909)钞本。
    ⑦ (清)杨应玑、谭永泰、刘青云等:《石柱厅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刻本。
    ⑧ (清)禄勋:《新津县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⑨ (清)佚名:《盐亭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⑩ (民国)佚名:《民国休纳县乡土志·二册》第五十八课“教育”,云南: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旧钞本传抄庋藏。
    ① (民国)徐原烈:《彭山县乡土志教科书》,民国十年(1921)印,第8页。
    ② (清)禄勋:《新津县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第28、29页。
    ③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51页。
    ① (民国)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例言”,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1页。
    ② (民国)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例言”,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1-4页。
    ③ (清)杨光炯:《彰明县乡土志·地理卷》,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④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第七章第三节“成人教育”,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⑤ (清)鲁大宗:《禄劝县乡土志合编·历史卷》,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第8页。
    ⑥ (清)佚名:《崇宁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⑦ (清)德黄润修、姜士谔纂:《郫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①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目录”,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油印复制本。
    ②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第九章:风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③ (清)段鹏瑞:《巴塘盐井乡土志·上编》,宣统三年(1911)刻本,第16页。
    ④ (清)谢鸿恩:《茂州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98页。
    ① (清)佚名:《德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8页。
    ② (清)佚名:《夹江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81页。
    ③ (民国)李又新修、杨松年纂:《盐边厅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刻印本,第32页。
    ④ (清)兴元:《懋功厅乡士志》“人类”,民国六年(1917)抄本。
    ① (民国)叶文光:《新都韵言》,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第15、16页。
    ②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57页。
    ③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58页。
    ④ (清)谢鸿恩:《茂州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98页。
    ① (清)佚名:《盐亭县乡土志·风俗》,清末抄本。
    ② (民国)李又新修、杨松年纂:《盐边厅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刻印本,第27页。
    ③ (清)佚名:《夹江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81页。
    ④ (民国)昆明实验县教育局:《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第58页。
    ⑤ (民国)吴泽霖:《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四章:农业”,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① (民国)吴泽霖:《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九章:政治”,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② (民国)陈德甫:《忠县乡土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53、54页。
    ③ (民国)佚名:《万县乡土志》,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第5页。
    ④ (民国)佚名:《万县乡土志》,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第7页。
    ⑤ (清)杨应玑、谭永泰、刘青云等:《石柱厅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从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16页。
    ①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8、10页。
    ② (清)朱启宇:《荥经县乡土志》“古迹”,清末抄本。
    ③ (清)佚名:《南川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24页。
    ④ (民国)佚名:《重庆乡土志》,民国初稿本。
    ① (民国)叶文光:《新都韵言》,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第19页。
    ② (清)佚名:《太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40页。
    ③ (清)张景旭修、齐肇璜纂:《丹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第44、45页。
    ④ (清)夏云程:《铜梁县乡土志·第一册“历史”》,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
    ① (清)佚名:《南川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17页。
    ② (清)张治新:《新都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72页。
    ① (民国)陈德甫:《忠县乡土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28-47页。
    ②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31-35页。
    ③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36、37页。
    ④ (民国)陈忠良修、李炳灵等纂:《垫江乡土志》,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第27页。
    ① (民国)吴泽霖:《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十一章:社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② (民国)李绍良:《榕江县乡土教材》“第五章:歌谣”,民国三十二年(1943)油印复制本。
    ③ (清)陶大溶修、罗风章纂:《罗平州乡土志·四册》,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
    ①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纂:《绵竹县乡土志·卷二》,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第6页。
    ② (清)李增秾:《新修懋功屯乡土志略·兵事录》,清末抄本。
    ③ (清)张允武修、陈锡儒纂:《三台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第48页。
    ④ (民国)李又新修、杨松年纂:《盐边厅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刻印本,第11页。
    ⑤ (清)周宪斌:《巫山县乡土志·地理》,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① (清)张景旭修、齐肇璜纂:《丹棱县乡土志》“弁言”,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
    ② (清)王道履:《南部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27页。
    ③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乡土历史大纲》,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2页。
    ④ (民国)徐原烈:《彭山县乡土志教科书》“编辑大意”,民国十年(1921)印,第2页。
    ① (清)段鹏瑞:《巴塘盐井乡土地理志·序言》,宣统三年(1911)刻本。
    ② (民国)佚名:《路南县乡土志草本》,1913年钞本。
    ③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
    ④ (清)游夔一:《中江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⑤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
    ⑥ (清)钟文虎修、徐昱、高履和纂:《灌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⑦ (清)段鹏瑞:《巴塘盐井乡土志》,宣统三年(1911)刻本。
    ⑧ (民国)叶文光:《新都韵言》,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⑨ (清)周宪斌:《巫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⑩ (清)游夔一:《中江县乡土志·跋》,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82页。
    11 (清)寸开泰:《腾越乡土志·卷八》“商务”,清末钞本。
    12 (清)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3页。
    ① (民国)杨子元:《蒲江乡土历史读本》“编辑宗旨”,民国五年(1916)铅印本。
    ② (民国)彭松森:《元江乡土韵言》“序”,民国九年(1920)刻本。
    ③ (清)游夔一:《中江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82页。
    ① (清)刘肇烈:《金堂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75页。
    ② (清)张景旭修、齐肇璜纂:《丹棱县乡土志·地理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
    ③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43、44页。
    ④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从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3页。
    ⑤ (清)佚名:《晋甯州乡土志·地理卷》“第十课:局所”,清宣统元年(1909)稿本。
    ⑥ (清)佚名:《江北厅乡士志》,1950年传抄本。
    ⑦ (民国)吴联珠:《牟定乡土地理志初稿》,昆明: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钞本传抄庋藏。
    ⑧ (民国)周国华:《册亨县乡土志略》,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贵州省图书馆据册亨县档案馆藏铅印本的复制本。
    ① (民国)赵树人:《昆明县地志资料》,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②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03页。
    ③ (清)胡用霖修、曾昭潜纂:《隆昌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39页。
    ① (清)佚名《双流县乡土志》“商务”,清末抄本。
    ② (清)高铭箴修、张光溥纂:《安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第162页。
    ③ (民国)文宗潞、绍曾:《贵阳乡土地理·第三编》,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第17页。
    ④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七章“商业”,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
    ⑤ (民国)昆明实验县教育局编印:《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第46页。
    ⑥ (民国)李聪:《云县乡土教材》,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第28页。
    ① (民国)文宗潞、绍曾:《贵阳乡土地理·第一编》,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第18、19页。
    ② (民国)文宗潞、绍曾:《贵阳乡土地理·第一编》,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第19页。
    ③ (民国)李绍良:《榕江县乡土教材》第二章第六节“交通”,民国三十二年(1943)油印复制本。
    ④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⑤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
    ⑥ (民国)杨大恩:《石阡乡土教材辑要》,民国二十九年(1940)编,民国三十一年(1942)成启宇抄本。
    ⑦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地理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13页。
    ① (民国)马太元:《滇志韻语·卷下》,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第10页。
    ② (民国)马太元:《滇志韻语·卷下》,民国三十六年(1947)石印本,第11页。
    ③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地理卷》,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15页。
    ④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纂:《绵竹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第2页。
    ⑤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48页。
    ① (民国)李昌言:《泸县乡土地理》,泸县人文书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67页。
    ① (民国)李昌言:《泸县乡土地理》,泸县人文书局,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68页。
    ① (清)缪果章:《宣威州乡土志·地理卷》“第十一课:学堂”,清宣统间铅印本。
    ② (清)缪果章:《宣威州乡土志·地理卷》“第十一课:学堂”,清宣统间铅印本。
    ① (清)钟文虎修、徐昱、高履和纂:《灌县乡土志》“序言”,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
    ② (清)佚名:《双流县乡土志》“双流之实业”,清末抄本。
    ③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序”,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46页。
    ④ (清)周宪斌:《巫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⑤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弁言”,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
    ⑥ (清)佚名:《新宁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09页。
    ① (清)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1-4页。
    ②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有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
    ③ (清)马太元:《新平县乡土志合编》,宣统三年(1911)铅印本。
    ④ (清)鲁大宗:《禄劝县乡土志合编》,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⑤ (清)周汝元、魏家斌等纂修:《元谋县乡土志(修订本)》,光绪三十年(1904)草稿本。
    ⑥ (民国)张少微:《惠水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九章第二节:社会习尚”,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① (民国)佚名:《楚雄县乡土志》,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楚雄卷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51页。
    ② (民国)吴联珠:《牟定乡土地理志初稿》,昆明: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钞本传抄庋藏,第26页。
    ③ (清)佚名:《路南州乡土志》“第九编:实业、物产、商务”,清末抄本。
    ④ (清)杨德恩、吴集贤等撰:《元谋县乡土志(初稿)》,光绪三十年(1904)草稿本。
    ⑤ (清)余慎修、陈彦升纂:《新繁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第51页。
    ①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46页。
    ② (清)高铭箴修、张光溥纂:《安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第3页。
    ③ (清)高铭箴修、张光溥纂:《安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第4页。
    ④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第七章第一节”,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①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第七章第二节”,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② 何幼兰:《抗战时期内迁高等院校对贵州教育的影响》,《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98页。
    ③ (民国)吴泽霖等编著:《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④ (民国)张少微等撰:《惠水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⑤ (民国)张少微:《惠水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一章“五、气候”,民国三十六年(1947)铅印本。
    ① 张新民先生认为《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由于时间仓促,涉及面过于宽广,多数资料仍未经最后核实,错讹遗漏之处颇多,描述深度亦嫌不够。”(见张新民:《地方性知识的文本世界——贵州地方志修纂源流考证》,《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② (民国)杨大恩:《石阡乡土教材辑要》,民国二十九年(1940)抄本。
    ①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
    ② 黎虹:《鸦片与民国时期的西南社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第142页。
    ③ 黎虹认为西南地区由于政府官员和地方军阀的知法犯法等原因,最终导致本区开放禁烟。(见黎虹:《鸦
    片与民国时期的西南社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2期。)④ (清)禄勋:《新津县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第48页。
    ⑤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07页。
    ①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第六章第二节”,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②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九章”,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
    ③ (民国)佚名:《平彝县地志资料表册》“十八:地方誌”,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藏钞本传抄庋藏。
    ④ 涉及的成果如傅振伦《<巴县乡土志>提要》(傅振伦《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李良品、牟玉凤《近代乡土教材的内容、特点和作用——以石柱乡土志为例》(《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张新民《贵州地方志举要》(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年)、《地方性知识的文本世界——贵州地方志修纂源流考论》(《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民国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探析》(《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2期)、滕树立《民国时期贵州方志纂修述论》(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等等。
    ⑤ (清)张景旭修、齐肇璜纂:《丹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铅印本。
    ⑥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
    ⑦ (清)佚名:《南溪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① (清)刘达德等:《乐至县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抄本。
    ② (清)高铭箴修、张光溥纂:《安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
    ③ (清)佚名:《蒲江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抄本。
    ④ (清)田明理等修、黄尚毅纂:《绵竹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⑤ (清)李琪章:《西充县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抄本。
    ⑥ (清)佚名:《夹江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⑦ (清)佚名:《新宁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⑧ (清)佚名:《太平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⑨ (清)孙世奎:《射洪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⑩ (清)佚名:《双流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11 (清)游夔一:《中江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12 (清)佚名:《罗江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13 (民国)徐原烈:《彭山县乡土志教科书》,民国十年(1921)印。
    14 (民国)李昌言:《泸县乡土地理》,泸县人文书局,民国三十八(1949)年石印本。
    15 (民国)王世瑀:《泸定县乡土志》,民国九年(1920)抄本。
    16 (清)夏云程:《铜梁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一年(1905)抄本。
    17 (清)周宪斌:《巫山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18 (清)佚名:《江北厅乡土志》,1950年传抄本。
    19 (民国)陈德甫:《忠县乡土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
    20 (民国)佚名:《贵州乡土地理》,钞本。
    21 (清)佚名:《贵阳府乡土志》,1964年据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清铅印本重印本。
    22 (清)鲁大宗:《禄勋县乡土志合编》,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23 (民国)佚名:《路南县乡土志草本》,民国二年(1913)钞本。
    24 为既方便分析,又表述简明,两个简表对乡土志的排列按当时的行政区划(西康省仅列属今四川省的政区部分),以版本时间先后为序;“作者简况”仅列其主要经历,其资料来源除特别注明者外,均源于《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金恩辉、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恕不一一注出。
    ① 方树海:《续滇南碑传集校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573页。
    ② 何金文:《四川方志考》,长春:吉林省方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年,第151页。
    ① 何金文:《四川方志考》,长春:吉林省方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年,第165页。
    ① 阳海清、孙震:《中南、西南地区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39页。
    ②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11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7页。
    ③ 云阳县志编篡委员会编:《云阳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45页。
    ④ 何金文:《四川方志考》,长春:吉林省方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年,第285页。
    ⑤ 舒大刚:《儒藏论坛》第3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
    ① 李景煜主编:《云南省志》卷80《人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40页。
    ① 通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通海文史资料》第3辑,玉溪:通海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1988年,第23页。
    ② 连然镇人民政府:《连然镇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98页。
    ① 柳定生:《柳诒征年谱简编》,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暨南京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江苏文史资料选集》第19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64页。
    ② 二者实为一种乡土志,由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动,“民国二年(1913),改懋功厅为懋功县”(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80页),故导致一种乡土志出现两种名称的状况。
    ③ 二者实为一种乡土志,由于民国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动,“民国二年(1913)改盐边厅为县”(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82页),故导致一种乡土志出现两种名称的状况。
    ① 李友仁:《云南地方文献概说》,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14页。
    ① 参见马长寿:《中国西南民族分类》,《马长寿民族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4、65页。
    ② 岑家梧:《岑家梧民族研究论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128页。
    ③ 乡土志所涉的少数民族(含民族支系)具体而言约有84个,其中苗族约涉40个支系(按服饰、居住地等分类方法区分有:青苗、花苗、白苗、黑苗、山苗、高坡苗、平地苗、城边苗、坝苗、车苗、西苗、水西苗、喇巴苗等):彝族约涉21个支系(喇鲁、糯比、山苏、卜喇、罗武、喇嘛、黑猓、黑普、白猓、嫚且、比苴、撒摩都、罗婺、爨蛮、鲁屋、拇鸡、车苏、普特、子间、阿度、聂素等);傣族约涉8个支系(水焚、旱僰、摆夷、僰夷、小伯夷、大伯夷、木邦、孟邦等)。(参见尤中:《云南民族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马长寿:《中国西南民族分类》,《马长寿民族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吴泽霖、陈国钧主编:《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吕思勉:《中国民族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段红云:《明代云南民族发展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朱映占:《民国时期西南民族的识别与分类》,《思想战线》2010年第2期。)
    ④ (民国)马太元:《滇志韵语》下卷《种族》,1947年石印本。
    ⑤ (民国)寸开泰:《腾越乡土志》卷4《人类》,昆明:云南省图书馆,钞本。
    ⑥ (民国)彭松森:《元江乡土韵言》,民国九年(1920)版。
    ⑦ (清)周芳煦:《新平县乡土志·地理卷》,光绪三十三年(1907)抄本。
    ① 参见穆得全:《回族在西南地方史上的分布》,《四川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第97-103页。
    ① (民国)李绍良:《榕江县乡土教材》“第三章第四节”,民国三十二年(1943)油印复制本。
    ② (清)佚名:《永宁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97—408页。
    ③ (民国)罗骏超:《册亨县乡土志略》“第九章第一节”,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④ (民国)杨大恩:《石阡乡土教材辑要》,民国二十九年(1940)抄本。
    ⑤ (清)刘文增、周汝梅:《抚边屯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23—330页。
    ⑥ (清)佚名:《德阳县乡土志》卷1《人种》,清末抄本。
    ① (民国)文宗潞撰、绍臣签署:《贵阳乡土地理》“第三编”,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第20页。
    ② (民国)杨松年:《盐边厅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刻印本,第14页。
    ③ (民国)吴联珠:《牟定乡土地理志初稿》,民国抄本,第22页。
    ④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
    ⑤ (清)刘文增、周汝梅:《抚边屯乡土志》“人类、户口、风俗、宗教”,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⑥ (清)徐振声:《宣统通海县乡土志合编》,宣统二年(1910)抄本,第8页。
    ⑦ (清)佚名:《缅宁乡土志》,清宣统间铅印本。
    ⑧ (民国)彭松森:《元江乡土韵言》,民国九年(1920)版。
    ① (民国)马太元:《滇志韻语》,1947年石印本。
    ② (清)佚名:《缅宁乡士志》下卷“第八课”,清宣统间铅印本。
    ③ (清)易辅上:《安南县乡土志》第一编,光绪三十三年(1907)版。
    ④ (民国)徐振声:《宣统通海县乡土志合编》,民国抄本,第8、9页。
    ① (清)李增秾:《新修懋功屯乡土志略》,清末抄本,第32页。
    ② (民国)杨松年:《盐边厅乡土志·风俗志》,民国元年(1912)刻印本。
    ① (民国)文宗潞:《贵阳乡土地理》,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② (民国)周国华:《册亨县乡土志略》“第九章第一节”,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
    ③ (民国)柳定生:《四川乡土历史教材·序》,1944年成都钟山书局出版。
    ① (民国)柳定生:《四川乡土历史教材·序》,1944年成都钟山书局出版。
    ② (民国)吴泽霖等:《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
    ① 旧方志指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方志,而本文要具体比较的主要是以“志”命名者,且考虑到对象的可比性,还仅与当时本区的县级旧方志进行比较,其他志书不在讨论之列。
    ② 王重民:《中国的地方志》,《中国地方志总论》,中国地方史志协会,1981年。
    ③ 张勇:《论西学对清代地方志的影响》,《黑龙江史志》2006年第8期,第18页。
    ① 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② 本表所列旧方志统计数据均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中国地方志综录》、《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国方志目录》、《民国时期总书目》(历史传记地理分册)、《四川省地方志联合目录》、《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等整理而成。
    ① 金恩辉、(台)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第21-68页。
    ① 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编纂委员会:《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四川省》,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21-20页。
    ② 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编纂委员会:《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四川省》,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21-98页。
    ③ 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编纂委员会:《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四川省》,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21-76页。
    ④ 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编纂委员会:《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四川省》,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21-96页。
    ⑤ 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编纂委员会:《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贵州省》,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21-67页。
    ⑥ 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编纂委员会:《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贵州省》,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年,第23-88页。
    ⑦ (清)李昌言:《泸县乡土地理》,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54页。
    ① (清)佚名:《德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页。
    ② (清)佚名:《德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页。
    ③ 马标、杨中润:《路南县志·序一》,石林彝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云南石林旧志集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21页。
    ④ 马标、杨中润:《路南县志·序二》,石林彝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云南石林旧志集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22页。
    ⑤ (清)赵宗藩等:《盐亭县志续编·自序》,光绪八年(1882年)石印本。
    ⑥ 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06页。
    ⑦ (民国)贺译、张赵才等纂修:《荥经县志·序》,民国四年(1915年)刻本。
    ① (明)姚涞:《任丘志序》,《明山先生存集·卷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姚稽刻本影印。
    ②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00页。
    ③ (民国)中国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三辑》“教育”分册,《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69页。
    ④ (民国)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3页。
    ⑤ (民国)杨大恩:《石阡乡土教材辑要·序三》,民国二十九年(1940),成启宇民国三十一年(1942)抄本。
    ① (民国)贺译、张赵才等纂修:《荥经县志·序》,民国四年(1915年)刻本。
    ② (清)赵宗藩等:《盐亭县志续编》,光绪八年(1882年)石印本,第1—3页。
    ③ 侯春燕:《关于晚清乡土志编纂的思考——兼谈当代修志的问题与出路》,《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6期,第63页。
    ④ (民国)张铭:《荥经县志》,民国四年(1915)铅印本,第14页。
    ① (民国)李昌言:《泸县乡土地理》,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87页。
    ②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
    ③ (清)佚名:《晋宁州乡土志》,清宣统元年(1909)稿本。
    ④ (清)缪果章:《宣威州乡土志》,清宣统间铅印本。
    ⑤ (民国)昆明实验县教育局:《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⑥ (清)佚名:《盐亭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⑦ (清)李祺章:《西充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26页。
    ① (民国)佚名:《楚雄县乡土志》,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楚雄卷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40页。
    ② (清)赵宗藩等:《盐亭县志续编》,光绪八年(1882年)石印本。
    ③ (民国)吴沅圃:《编制小学乡土教材纲要》,《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年第5卷第49、50号合刊。
    ① (清)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60页。
    ② (民国)陈德甫:《忠县乡土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1、2页。
    ③ (民国)彭松森:《元江乡土韵言·自序》,民国九年(1920)刻本。
    ④ 张新民:《贵州地方志举要》,长春: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年,第123页。
    ⑤ (清)高铭箴修、张光溥纂:《安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第3页。
    ⑥ (清)杨应玑、谭永泰,刘青云等:《石柱厅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33页。
    ① (清)王道履:《南部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28页。
    ② (清)马太元:《新平县乡土志合编》,宣统三年(1911年)铅印本。
    ③ (清)缪果章:《宣威州乡土志》,清宣统间铅印本。
    ④ (民国)昆明实验县教育局:《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⑤ (民国)徐原烈:《彭山县乡土志教科书》,民国十年(1921)印。
    ⑥ (民国)陈忠良修、李炳灵等:《垫江县乡土志》,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⑦ (民国)周宗麟:《大理县乡土志》,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⑧ (民国)文宗潞、绍臣:《贵阳乡土地理》,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⑨ (清)张治新:《新都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73、374页。
    ⑩ (清)佚名:《夹江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55页。
    11 (清)佚名:《盐亭县乡土志·户口》,清末抄本。
    12 (清)张治新:《新都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13 (民国)佚名:《万县乡土志》,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本。
    14 (清)禄勋:《新津县乡土志》,宣统元年(1909)铅印本。
    15 (清)刘肇烈纂修、陈树嘉、刘容光分纂:《金堂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16 (清)佚名:《蒲江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① (清)佚名:《德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页。
    ② (清)高铭箴修、张光溥纂:《安岳县乡土志·凡例》,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第2页。
    ③ (清)钟文虎修、徐昱、高履和纂:《灌县乡土志·叙》,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第2页。
    ④ (民国)佚名:《万县乡土志·人类录》,民国十五年(1926)石印,第1、2页。
    ⑤ (民国)王世瑀:《泸定县乡土志》“叙”,民国九年(1920)抄本。
    ⑥ (清)佚名:《德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页。
    ⑦ (清)佚名:《江北厅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51页。
    ① (清)朱启宇:《荥经县乡土志》“地理”,清末抄本。
    ②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3页。
    ③ (民国)梁友檍:《蒙化县志·序二》,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方志篇》,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411页。
    ① 范学宗:《乡土志浅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3页。
    ② 本文仅论乡土志对旧方志的补遗和匡正,不及其他古籍。
    ③ (清)佚名:《江北厅乡土志·提要》,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34页。
    ④ (清)佚名:《江北厅乡土志·提要》,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144页。
    ① (清)佚名:《路南州乡土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61、662页。
    ② (民国)马标:《路南县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6、437页。
    ③ (清)佚名:《蒲江县乡土志·提要》,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06页。
    ④ (清)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例言》,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2页。
    ⑤ (清)刘达德:《乐至县乡土志·例言》,民国元年(1912)抄本,第1页。
    ⑥ (清)杨应玑、谭永泰,刘青云等编纂:《石柱厅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433页。
    ① (清)朱启宇:《荥经县乡土志·地理》,清末抄本。
    ② (清)绍曾修、查体仁纂:《大邑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63页。
    ③ 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第16、17页。
    ④ (清)余慎修、陈彦升纂:《新繁县乡士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铅印本,第2页。
    ⑤ (清)兴元:《懋功厅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33页。
    ① (清)德黄润修、姜士谔纂:《郫县乡土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第3页。
    ② (清)高铭箴修、张光溥纂:《安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第118页。
    ③ (清)王道履:《南部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29页。
    ④ (清)高铭箴修、张光溥纂:《安岳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稿本。
    ① (清)佚名:《夹江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48页。
    ② 参见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79页。
    ①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地理大纲》,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29页。
    ① (民国)陈德甫:《忠县乡土志》,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第62页。
    ② (民国)周国华:《册亨县乡土志略》“八、经济”,民国二十五年(1936)版,贵州省图书馆据册亨县档案馆藏铅印本的复制本。
    ① (民国)吴泽霖:《定番县乡土教材调查报告》“第二章、人口”,民国二十八年(1939)稿本,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据北京图书馆藏钞本复制油印本。
    ① (民国)昆明实验县教育局:《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第53、54页。
    ① 马长寿先生统计清末民国时期少数民族约为37个(参见马长寿:《中国西南民族分类》,《马长寿民族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64、65页),加上汉族,则是38个民族。
    ① 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② 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49页。
    ③ 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50页。
    ④ 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16页。
    ① 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83页。
    ② 章有义:《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的再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第58页。
    ③ (民国)陈虞裳:《乡土教材研究》,《四川教育通讯》1949年8月3、4期合刊,第23页。
    ④ (民国)吴沅圃:《编制小学乡土教材纲要》,《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年第5卷第49、50期合刊,第46页。
    ① (清)《商务印书馆根据“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教育宗旨编辑出版初等小学教科书》,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87页。
    ② (民国)《新式教科书编纂总案》,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诱、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689页。
    ③ (清)钟文虎修、徐昱、高履和纂:《灌县乡土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刻本,第1页。
    ④ (清)周宪斌:《巫山县乡土志·例言》,光绪三十二年(1906)抄本。
    ⑤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01页。
    ⑥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15页。
    ⑦ 《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326页。
    ⑧ (民国)《拟议学校系统草案》,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2页。
    ⑨ 安永新、林开良:《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2期,第25页。
    ① (清)《学务纲要》,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01页。
    ② (民国)李埏:《路南县乡土志辑要·地理大纲》,民国二十八年(1939)抄本,第7页。
    ③ (民国)李聪:《云县乡土教材·编辑例言》,民国三十五年(1946)铅印本。
    ④ (民国)昆明实验县教育局:《昆明县小学乡土教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⑤ (清)佚名:《江津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① (清)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务纲要》,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页。
    ② (民国)《教育部颁布审定教科书图书暂行章程》,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74页。
    ① (民国)《教育部规定小学教授之注意点》,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00页。
    ② (民国)《小学教育注意要项案(通告各省区教育会)》,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501页。
    ① (民国)祁伯文:《乡土教材研究》,《陕西教育月刊》1935年1卷第11期,第35页。
    ② (清)郑观应:《考试》,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79、80页。
    ③ (清)郑观应:《考试》,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① (清)郑观应:《考试》,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② (清)佚名:《路南州乡土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62页。
    ③ (民国)马标:《路南县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37页。
    ① (清)佚名:《路南州乡土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61页。
    ② 杨德恩、吴集贤:《元谋县乡土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37页。
    ③ 赖春荣:《民国元谋县地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8、419页。
    ④ 佚名:《楚雄县乡土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50页。
    ⑤ 楚雄县署:《民国楚雄县地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76页。
    ⑥ 佚名:《楚雄县乡土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50页。
    ⑦ 楚雄县署:《民国楚雄县地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1376页。
    ① (民国)陈一得:《盐津县乡土史地教材》,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② (民国)佚名:《重庆乡土志》,民国初稿本。
    ③ (清)佚名:《罗江县乡土志》,清末抄本。
    ④ (清)王安黻、王安民:《雅安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⑤ (清)孙世奎:《射洪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⑥ (清)佚名:《太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⑦ (清)刘文增、周汝梅:《抚边屯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⑧ (清)佚名:《永宁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① (清)孙世奎:《射洪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284页。
    ② (民国)陈一得:《盐津县乡土史地教材》,民国三十八年(1949)铅印本。
    ③ (清)刘文增、周汝梅:《抚边屯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22页。
    ④ (清)佚名:《贵阳府乡土地理志》,贵阳省图书馆藏抄本。
    ⑤ (民国)佚名:《贵州乡土地理》,钞本。
    ⑥ (清)陈运昌、邹稷光、欧阳铸:《富顺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⑦ (清)孙世奎:《射洪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⑧ (清)佚名:《路南州乡土志》,清末抄本。
    ① (清)张允武修、陈锡儒纂:《三台县乡土志·卷上》,光绪三十二年(1906)铅印本。
    ② (清)武丕文修、甘桂森等纂:《云阳县乡土志》,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第358页。
    ③ (清)周汝元、魏家斌等纂修:《元谋县乡土志》,石林彝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云南石林旧志集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333页。④ (民国)周宗麟:《大理乡土志》“祠祀”,民国十五年(1926)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增订铅字重印行
    世。
    ⑤ (清)徐振声:《宣统通海县乡土志合编·格致卷》“第七课:银”,宣统二年(1910)抄本,云南:云南省图书馆,据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馆藏钞本传抄庋藏。
    ⑥ (清)李增秾:《新修懋功屯乡土志略》,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① (清)易辅上:《安南县乡土志》“人类”,光绪三十三年版,宣统元年(1909)钞本。
    ② (民国)文宗潞、绍臣:《贵阳乡土地理三编》,民国二十年(1931)石印本。
    ③ (民国)李绍良:《榕江县乡土教材》,民国三十二年(1943)油印复制本。
    ④ (民国)陈宗棠:《四川乡土常识》,民国三十八年(1949)石印本。
    ① 参见侯甬坚著:《历史地理学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② (晋)陈寿:《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912页。
    ③ (唐)魏征等:《隋书》卷29《地理上》,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30页。
    ④ 卢华语:《川渝经济探研》,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56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2《地理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86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41《地理五》,第1073-1076页。
    ③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页。
    ④ 参见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⑤ 参见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① 李素梅、腾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52页。
    ②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1987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发布),邹蕴璋:《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年-1997年),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673页。
    ③ 《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1987年10月10日国家教委发布),邹蕴璋:《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年-1997年),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674页。
    ① 熊彦清:《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中国民俗学网,2007年。
    ② 据李素梅“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省(直辖市)乡土教材数量统计表”可知,西南地区有58种,其中包括西藏的1种,故本文考察的云、贵、川三省的西南地区共编乡土教材57种。(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第206页。)
    ③ 《中小学乡土教材建设》,《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35-336页。
    ④ 张爱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第13页。
    ① 李莉、王仲文:《历史教科书体裁和体例探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32页。
    ②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黔东南历史》,北京:中共林业出版社,2007年。
    ③ 贾兆余主编:《双流历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④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黔东南地理》,北京:中共林业出版社,2007年。
    ⑤ 《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经验交流与学术讨论会纪要》(1985年12月16日国务院环委会办公室、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邹蕴璋:《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年-1997年),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2346、2347页。
    ⑥ 费维重:《搞好乡土教材的选编和教学为当地经济服务》,《生物学杂志》1995年第3期,第43页。
    ⑦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黔东南地理》,北京:中共林业出版社,2007年。
    ①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84页。
    ② 贾兆余主编:《双流历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2页。
    ③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历史》(上册),成都: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89年。
    ④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历史》(下册),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
    ⑤ 冯一下:《成都历史》,成都: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2006年。
    ⑥ 四川省教育厅教材编写委员会:《四川历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⑦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文科教研室:《四川历史》(上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年。
    ⑧ 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四川历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⑨ 贵州省教育委员会:《贵州历史》(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⑩ 云南省教育厅教研室:《云南历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11 云南省教育厅教研室:《云南地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① 云南省教委教研室:《云南地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②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地图出版社合编:《云南地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③ 李金龙主编:《国家地理百科》(重庆、四川、贵州),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
    ④ 大理州乡土教材编写组:《大理州乡土地理教材》(征求意见稿),大理:大理州乡土教材编写组出版,1986年。
    ⑤ 重庆市市中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市中区地理》,重庆:重庆市市中区教师进修学校出版社,1989年。
    ⑥ 昆明市教委教研室:《昆明地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
    ⑦ 刘乾坤:《成都美食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
    ⑧ 林木、李颖:《巴蜀艺术地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⑨ 张芳笠主编:《四川人口地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⑩ 重庆北碚地区方志编纂委员会:《北碚自然地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11 《重庆市经济地理》编辑委员会:《重庆市经济地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12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四川农业地理》,成都: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出版社,1981年。
    13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学教材编写组:《语文》,楚雄: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学教材编写组出版,1970年。(此乡土教材为“文革”地方读本,内容多与楚雄县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有关。)
    14 丽江专区革命委员会小学教材编写组:《语文》,丽江:丽江专区革命委员会小学教材编写组出版,1969年。
    15 大理州教育委员会:《生物》(大理州中学乡土教材),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6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云南生物》(云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乡土教材),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7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思想品德》(九年义务教育云南省小学乡土教材),昆明:晨光出版社,1995年。
    18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体育》(九年义务教育云南省初级中学乡土教材),昆明:晨光出版社,1998年。
    19 中共思茅地委宣传部:《可爱的家乡——思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20 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编委会:《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年。
    21 李永顺:《昆明市中学乡土教材:昆明简史》,昆明:昆明市教研室出版社,1993年。
    22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玉溪地区初中乡土教材》,昆明:晨光出版社,1994年。
    23 文晓璋、祝启程:《绵阳不是绵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
    ①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页。
    ②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前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1页。
    1.(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3.(唐)魏征等:《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
    祁伯文:《乡土教育概论》,西安:陕西省教育厅,1934年。
    李泰棻:《方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
    傅振伦:《中国方志学通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蔡衡溪:《乡土教育纲要》,上海:大华书局,1935年。
    王骧:《乡土教材研究》,上海:新亚书店,1936年。
    曹风南:《小学乡土教育的理论与实际》,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
    甘鹏云:《方志商》,潜江:崇雅堂,1938年聚珍版。
    朱熙人:《云南矿物志略》,昆明:国立云南大学,1940年。
    黎锦熙:《方志今议》,上海:商务印书馆,1940年。
    水心:《怎样编辑地方教材》,台北:正中书局,1947年。
    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年。
    吴志尧:《小学乡土教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49年。
    张百熙:《新定学务纲要》,《东方杂志》1904年第1卷第3期。
    刘师培:《编辑乡土志序例》,《国粹学报》1907年第12期。
    梁容若:《论小学的乡土教材》,《民众周刊》(济南)1932年4月21期。
    曹懋唐:《小学社会科乡土教材的研究》,《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5年3卷第5期。
    罗慕颐:《小学乡土教材编制的问题》,《江苏教育》1933年2卷第7、8期合刊。
    梁上燕:《乡土教材的价值》,《教育周报》(桂林)1933年2月第13期。
    朱士嘉:《方志之名称和种类》,《禹贡》1934年版第1卷第2期。
    王国基:《乡土教材的选择和编制》,《江苏学生》1934年5卷第1期。
    陈锡芳:《从编纂乡土教材到应用乡土教材》,《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4年1卷18期。
    陈木斋:《乡土教材与编纂乡土教材——乡土教材的目标价值及编纂的原则》,《江
    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4年1卷第18期。
    孙礼成:《乡土教材怎样去搜集》,《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年第5卷第49、50期合刊。
    陈世昌、陈尔昌:《乡土教材的研究》,《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年第5卷第49、50期合刊。
    吴沅圃:《编制小学乡土教材纲要》,《浙江教育行政周刊》1934年第5卷第49、50期合刊。
    曹风南:《教材:中年级用社会科乡土教材》,《通中实小校刊》1934年10月。
    俞谷澄:《教材:中年级用自然科乡土教材》,《通中实小校刊》1934年10月。
    梁容若:《论小学的乡土教材》,《教育短波》1935年26月。
    钱选青:《上海乡土教材史料》,《大上海教育》,1935年第6期。
    本刊编者:《小学实际问题解答:乡土教材名称中的“乡土”一词,范围究竟怎样?》,《江苏省小学教师半月刊》1936年3卷第18期。
    何仁:《从小学课程标准中所见的乡土教材要项说到乡土教育》,《江西地方教育》1936年第64期。
    吴敬森:《谈谈搜集乡土教材的方法》,《江西地方教育》1936年第65期。
    徐念慈:《谈谈常识科的乡土教材编选问题》,《浙江小学教育》1936年4月第10期。
    史培清:《怎样去搜集乡土教材》,《我们的教育:徐汇师范校刊》1936年10月第6期。
    张乃璇:《乡土教材的编纂方法》,《江西地方教育》1939年第137、138期合刊。
    施伯华:《乡土教材编制初拟》,《浙江教育》1940年3月。
    周作福:《怎样实施乡土教材》,《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3年2月第9期。
    杨士枬:《怎样编辑乡土教材》,《活教育》1944年3月4、5月。
    赵燕声:《馆藏乡土志辑目》,《中法汉学研究所图书馆馆刊》第2辑1946年版。
    陈虞裳:《乡土教材研究》,《四川教育通讯》1949年8月3、4期合刊。
    (明)姚涞:《任丘志》,《明山先生存集·卷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据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姚稽刻本影印。
    (清)靖道谟等编纂、鄂尔泰等监修:康熙《贵州通志》,《四库全书》本。
    (清)黄廷桂等修、张晋生等编纂:雍正《四川通志》,《四库全书》本。
    (清)鄂尔泰、张广泗修:乾隆《贵州通志》,嘉庆修补本。
    (清)师范纂:《滇系》,嘉庆十三年(1808)云南通志局刊印本。
    (清)常明等纂修:嘉庆《四川通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刻本。
    (清)友庆修,寇宗纂:《重庆府志》,道光二十三年(1843)刻本。
    (清)赵宗藩等:《盐亭县志续编》,光绪八年(1882年)石印本。
    (清)王文韶、魏光焘修,清·唐炯等纂:《续云南通志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
    (清)刘盛堂编:《云南地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石印本。
    (清)佚名撰:《贵州地理志》,宣统二年(1910)油印本。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上海:中华书局,1976年。
    (民国)贺译、张赵才等纂修:《荥经县志》,民国四年(1915年)刻本
    (民国)聂述文等修、刘嘉泽等纂:《江津县志》,民国十三年(1924)刻本。
    (民国)陈习删等:《新都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民国)林志茂等:《三台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民国)京滇公路周览会贵州分会宣传部编:《今日之贵州》,1936年铅印本。
    (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任可澄,杨恩元等纂修:《贵州通志》,贵阳:贵阳文通书局1948年版。
    (民国)刘显世等修、任可澄等纂:《贵州通志》,1948年铅印本。
    (民国)楚雄县署:《民国楚雄县地志》,杨成彪:《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民国)梁友檍:《蒙化县志》,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方志篇》,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四川文献研究社主编:《新修方志丛刊》(四川方志之二十五),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
    殷梦霞选编:《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方宝川、陈旭东主编:《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
    姚乐野、王晓波主编:《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版。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四川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版。
    季羡林名誉主编、徐丽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
    林超民、张学君、王水乔主编:《中国西南文献丛书》,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版。
    杨成彪主编:《楚雄彝族自治州旧方志全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杨世钰、赵寅松主编:《大理丛书·方志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马标、杨中润:《路南县志》,石林彝族自治县史志办公室:《云南石林旧志集成》,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费孝通:《民国丛书第三编·乡土重建、乡土中国》,上海:上海书店,1949年。
    卿汝揖:《美国侵华史》(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教育半月刊社编:《在小学进行乡土教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
    葛绥成:《乡土地理研究方法》,上海:中华书局,1958年。
    朱典馨:《小学乡土教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
    孙敬之:《西南地区经济地理:四川·贵州·云南》,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
    胡善美:《学校的乡土地理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3年。
    丽江专区革命委员会小学教材编写组:《语文》,丽江:丽江专区革命委员会小学教材编写组出版,1969年。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学教材编写组:《语文》,楚雄: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学教材编写组出版,1970年。
    谭其:《中国历史地图集》,上海: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
    张新民:《贵州地方志考稿》,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
    张新民:《贵州地方志论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
    四川省教育厅教材编写委员会:《四川历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编辑:《中国地方志论丛》(上、中、下三册),长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1年。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四川农业地理》,成都: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出版社,1981年。
    刘光禄:《中国方志学概要》,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隗赢涛、周勇:《重庆开埠史稿》,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年。
    薛红:《中国方志学概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王燕玉:《民国时期方志理论》,贵州地方编纂委员会主编,1984年。
    范学宗:《乡土志浅谈》,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志论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编:《中国地方史志论丛》,上海:中华书局,1984年。
    云南省教育厅教研室:《云南地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何金文:《四川方志考》,长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年。
    张新民:《贵州地方志论纲》,长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5年内部印刷。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省地方志协会编:《云南地方志通讯》,昆明:
    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云南省地方志协会,1985年。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文科教研室:《四川历史》(上册),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年。
    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大理州乡土教材编写组:《大理州乡土地理教材》(征求意见稿),大理:大理州乡土教材编写组出版,1986年。
    重庆北碚地区方志编纂委员会:《北碚自然地理》,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贵州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贵州地方志通讯》,贵阳:贵州地方志办公室发行组(发行),1986—1988年。
    王复兴:《方志学基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
    陈光贻:《稀见地方志提要》,济南:齐鲁书社,1987年。
    《重庆市经济地理》编辑委员会:《重庆市经济地理》,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
    张新民:《贵州地方志举要》,长春: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年。
    周迅:《中国的地方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
    林衍经:《方志学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李硕:《云南地方志考》,长春: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年。
    云南省教育厅教研室:《云南历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
    陈青之:《民国丛书第一编·中国教育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周予同:《民国丛书第一编·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历史》(上册),成都: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社,1989年。
    重庆市市中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市市中区地理》,重庆:重庆市市中区教师进修学校出版社,1989年。
    张仲荧:《当代方志学探论》,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
    彭静中:《中国方志简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程啸:《晚清乡土意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隗瀛涛:《四川近代史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
    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
    云南省教委教研室:《云南地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张芳笠主编:《四川人口地理》,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
    大理州教育委员会:《生物》(大理州中学乡土教材),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编:《抗战之都——重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刘纬毅:《中国地方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
    吴奈夫:《新方志编纂学》,常熟: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肖先治:《贵州方志文萃》,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胡逢祥、张文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李泽主编:《朱士嘉方志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四川历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贵州省教育委员会:《贵州历史》(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陈胜庆:《乡土地理教育新论》,北京:测绘出版社,1992年。
    张新民:《贵州地方志考稿》,比利时根特大学东亚学部汉学中心,1992年。
    杨昌军:《中国地方志概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主编:《四川教育史稿》,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年。
    黄苇等:《方志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吕志毅:《方志学史》,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永顺:《昆明市中学乡土教材:昆明简史》,昆明:昆明市教研室出版社,1993年。
    徐立阳:《巴渝故实录》,上海:上海书店,1994年。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云南生物》(云南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乡土
    教材),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玉溪地区初中乡土教材》,昆明:晨光出版社,1994年。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思想品德》(九年义务教育云南省小学乡土教材),昆明:晨光出版社,1995年。
    彭伯通:《重庆题咏录》,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
    苏光文:《抗战时期重庆的文化》,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
    罗传勖:《重庆抗战大事记》,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
    杨光彦:《重庆国民政府》,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
    彭承福:《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重庆:重庆出版社,1995年。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地图出版社合编:《云南地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
    刘师培:《刘申叔遗书》,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陈光贻:《中国方志学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江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江津1400年史实大事记》,江津:江津市人民政府方志办,1998年。
    云南省教育委员会:《体育》(九年义务教育云南省初级中学乡土教材),昆明:晨光出版社,1998年。
    昌切:《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上海:东方出版社,1999年。
    中共思茅地委宣传部:《可爱的家乡——思茅》,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邹振环:《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
    郭双林:《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薛新力:《重庆文化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都历史》(下册),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昆明市教委教研室:《昆明地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
    《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
    卢华语:《川渝经济探研》,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年。
    马长寿:《马长寿民族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巴兆祥:《方志学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曹子西、朱明德:《中国现代方志学》,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
    李金龙主编:《国家地理百科》(重庆、四川、贵州),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
    林木、李颖:《巴蜀艺术地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年。
    杨光华、马强:《中国历史地理文献导读》,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林开良、林朝晖:《贵州教育溯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卢华语:《<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
    徐丽华、李德龙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旧期刊集成》,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
    林天蔚:《地方文献研究与分论》,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冯一下:《成都历史》,成都: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出版,2006年。
    舒远荣主编:《彝良文史资料》(第五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黔东南历史》,北京:中共林业出版社,2007年。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编著:《黔东南地理》,北京:中共林业出版社,2007年。
    巴兆祥:《中国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刘涵之:《沈从文乡土文学精神论》,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刘乾坤:《成都美食地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
    马强:《唐宋时期中国西部地理认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贾兆余主编:《双流历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
    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编委会:《多元文化乡土教材: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中学校本教材》,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9年。
    卢华语:《唐代西南经济研究》,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年。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文晓璋、祝启程:《绵阳不是绵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年。
    侯甬坚:《历史地理学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年。
    常云平、沈双一、杜斗恒:《抗战时期大后方人口变迁:以重庆为中心的考察》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
    朱士嘉:《中国地方志浅说》,《山西地方志通讯》1980年第4期。
    徐铭:《清末帝国主义在川边藏区的侵略活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80年第2期
    史继忠:《方志浅谈》,《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1-2期连载。
    黄曙光:《乡土志述略》,《中国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3期。
    刘光禄:《方志与爱国主义教育》,《山西地方通志》1984年第5期。
    梁尊:《巴楚县决定全县编修各乡镇场村<乡土志>》,《新疆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2期。
    赵秀山:《<南金乡土志>概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田雨:《清学部颁<乡土志例目>》,《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4期。
    许霆于:《乡镇志、乡土志、乡土教科书》,《福建地方志通讯》1985年第5期。
    黄曙光:《乡土志产生于何时》,《福建地方志通讯》1986年第2期。
    崔建英:《识乡土志》,《图书情报工作》1986年第6期。
    行龙:《清末乡土志的史料》,《山西地方志通讯》1987年第1期。
    安永新、林开良:《抗战时期的贵州教育》,《贵州文史丛刊》1987年第2期。
    杨亮生:《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四川藏区的商品经济》,《西
    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片冈一忠、章莹:《林出贤次郎携来<新疆省乡土志三十种>解说》,《新疆地方 志》1988年第2期。
    胡正华:《新疆的乡土志》,《新疆地方志》1989年第1期。
    马大正:《新疆地方志与新疆乡土志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导报》1989年第6期。
    易邵白:《清末乡土志初探》,《志苑》1992年第3期。
    傅振伦:《<巴县乡土志>提要》,《傅振伦方志论著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巴兆祥:《试论方志目录学的历史分期》,《四川图书馆学报》1992年第3期。
    王连芳:《新疆乡土志中的石油史资料》,《新疆地方志》1993年第4期。
    巴兆祥:《方志目录整理概述》,《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年第2期。
    徐振国:《重视“两史一情”,编好乡土教材》,《历史教学问题》1994年第4期。
    费维重:《搞好乡土教材的选编和教学为当地经济服务》,《生物学杂志》1995年第3期。
    陈国生:《民国时期贵州方志的纂修》, 《文献》1996年第4期。
    柳成栋:《东北乡土志浅述》,《黑龙江史志》1996年第6期。
    巴兆祥:《民国方志目录学之成就与影响》,《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1期。
    刘天成:《汾阳西陈家庄乡土志》,《山西文史资料》1998年第1期。
    刘天成:《汾阳西陈家庄乡土志(卷四)》, 《山西文史资料》1998年第2期。
    陈国灿:《李正宇著<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序》, 《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
    陈泽弘:《爱国未有不爱乡——试析黄节编著广东乡土教科书》,《广东史志》1999年第2期。
    安德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乡土教材建设探析》,《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增刊。
    王信东:《云南省中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民族研究艺术》2000年第1期。
    柳成栋:《方志与爱国主义》,《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1-2期。
    孙天胜:《地方志的乡土教育功能》,《中国地方志》2001年第6期。
    巴兆祥:《日本大学图书馆中国地方志调查记》, 《中国地方志》2002年第2期。
    赵云田:《清末川边改革新探》,《中国藏学》2002年第3期
    巴兆祥:《方志目录学刍议》,《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3期。
    巴兆祥:《论方志联合目录的演变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3期。
    骆伟:《岭南乡镇志、乡土志述评》,《广东史志》2003年第3期。
    何卓恩:《国学保存会与中国传统学术的革故鼎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王兴亮:《也谈乡土志的产生与广东乡土志的特点》,《广东史志》2003年第2期。
    程美宝:《由爱乡而爱国: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
    戴良佐:《昌吉县乡土图志介评与研究——为纪念昌吉建县230周年暨撤县建市20周年而作》,《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郑慧珍:《论方志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川图书馆学报》2003年5期。
    侯春燕:《关于晚清乡土志编纂的思考——兼谈当代修志的问题与出路》,《中国地方志》2003年第6期。
    王兴亮:《清末江苏乡土志的编纂与乡土史地教育》,《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王兴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乡土志”的两个问题》,《图书馆杂志》2003年第11期。
    林芊:《石门坎现象:对清末黔西北苗族地区基督教传播的思考》,《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方协邦、丁莉、汪立明:《乡土教材在体育史教学中的作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志的编撰与乡土教育》,《中国地方志》2004年第2期。
    陈蕴茜、曲兵:《论清末民初士绅与江浙地方志的变化》,《江海学刊》2004年第4期。
    巴兆祥:《清末乡土志考》,(日)《史学》第73卷1号2004年6月。
    何成刚、李美:《清末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中的“太平天国运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王晖:《四论方志性质与特征》,《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1期。
    余学明:《民国七年稿本<通山县乡土志略>管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王兴亮、赵宗强:《刘师培与地方志》,《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3期。
    戴良佐:《由新疆乡土志“淘金”》,《新疆地方志》2005年第4期。
    郭鹏:《汉中市旧志整理工作概况及体验》,《陕西史志》2005年第4期。
    王兴亮:《李右之和上海乡土志》,《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9期。
    王海鹏、刘金凤:《晚清教育改革与历史教育的近代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张梅秀:《清末民初山西乡土志书17种述略》,《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4期。
    杜晋宏:《旧方志的魅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4月。
    巴兆祥:《论近代乡土志的几个问题》,《安徽史学》2006年第6期。
    陈碧如:《乡土志探源》,《中国地方志》2006年第4期。
    应星、吴飞、赵晓力、沈原:《重新认识中国社会学的思想传统》,《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刘玉玉:《乡土历史教育在清末的产生》,《哲学史学研究》2007年1月号中旬刊。
    张新民:《地方性知识的文本世界——贵州地方志修纂源流考论》,《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陈碧如:《乡土志“名”与“实”》,《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3期。
    萧先治:《贵州新方志编修观的变革》,《贵州文史丛刊》2007年第4期。
    张锋:《清末江苏乡土志研究》,《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5期。
    鲜健鹰:《管窥<宜都乡土调查志>》,《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5期。
    熊彦清:《乡土教材给乡村教育多一种选择》,中国民俗学网,2007年。
    李素梅、腾星:《中国百年乡土教材演变述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赵心禺:《宣统<盐井乡土志>关于西藏么些人的记载》,《民族研究》2008年第4期。
    李良品、牟玉凤:《近代乡土教材的内容、特点和作用——以石柱乡土志为例》,《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吴浩军:《乡土志探源——兼说<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8期。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清末民初乡土志的编纂与乡土教育》,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滕树立:《民国时期贵州方志纂修述论》,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刘玉玉:《“学必始于乡土,而后可通于天下”——清末民初的乡土志探析》,华
    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黄晓菊:《清末民初江苏乡土史地教科书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钟进文:《乡土知识不可忘记——从几件小事说起》,《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1期。
    付可尘:《试论1904年前后的留学教育——以<警钟日报>为据》,《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张新民:《民国贵州方志纂修的文化现象探析》,《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2期。
    方光禄:《清代侨寓徽商土著化的个案观察——以上海嘉定望仙桥乡土志为中心》,《黄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王熹:《简述民国时期的志草志料、采访册与调查记等文献》,《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2期。
    李素梅:《简论乡土教材文化功能的运行与个体适应》,《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年第2期。
    张勇:《西学冲击下的自省——晚清乡土志兴盛原因再探》,《巴蜀史志》2009年3月。
    石鸥、吴小鸥:《浸润在湖湘文化中的第一乡土教科书》,《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4期。
    豁然:《<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再版发行》,《敦煌研究》2009年第4期。
    郝军:《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书——<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评介》,《中国出版》2009年第5期。
    张爱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述评》,《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第5期。
    腾星、班娟:《乡土教材:收藏、研究与开发——人类学者访谈之五十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腾星、班娟:《乡土教材:收藏、研究与开发》,《教育科学文摘》2010年第1期。
    王继光:《<陇右稀见方志三种>考述》,《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郭卫:《新疆乡土志的史料来源》,《新疆地方志》2010年第2期。
    李莉、王仲文:《历史教科书体裁和体例探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班红娟:《乡土教材中的国家意识建构——以河南乡土教材为例》,《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9月第5期。
    王金星:《清末及民国时期贵州乡土志纂修探析》,《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年第5期。
    李素梅:《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百年发展历史与文化功能述略》,《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许孟青:《清末民初四川的乡土志——以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为例》,《四川文物》2010年第6期。
    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11期。王兴亮:《乡土志研究综述》,《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第2期。
    张爱琴、杨红:《试论乡土教材开发与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成人教育》2011年第4期。
    班红娟:《国家意识建构与地域文化传承——河南乡土教材的文化意义阐释》,《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王新环:《乡土志与乡土教学》,《中国地方志》2011年第11期。
    王雪玲:《陕西乡土志及其史料价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班红娟:《民国河南乡村教育运动中的乡土教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王安芝:《<叶城县乡土志>说略》,《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2期。
    梁珉珉:《<珲春乡土志>之研究》,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王安芝:《<新疆乡土志稿>文献考略》,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李新:《清末乡土教材的产生及其文化价值探微》,《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宗滇公路周览团编《贵州教育概况》报纸,民国铅印本,1930年至1935年。
    贵州公务所编《贵州教育官报》报纸,民国铅印本,1930年至1935年。
    民国教育部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泸州:开明书店1934年版。
    张静庐《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版。
    张静庐《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上海:中华书局1957年版。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上海:中华书局1976年版。
    重庆地方史资料组:《重庆地方史资料丛刊:<重庆蜀军政府资料选编>》,重庆: 重庆地方史资料组1981年版。
    辽宁省档案馆编《编修地方志档案选编》,沈阳:辽沈书社1983年版。
    王先谦、潘颐福等《光绪朝东华录》,上海:中华书局1984年版。《清实录》,上海:中华书局1985年版。
    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2辑(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编《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8年版。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清末川滇边务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舒新城《民国丛书第二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上海:上海书店199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教育分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杨启云:《云南专家学者辞典》,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4年5月版。
    《光绪朝殊批奏折》(工程、文教),上海:中华书局1995年版。
    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四川文史资料集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邹蕴璋:《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年-1997年),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近代部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国家图书馆分馆编《乡土志抄稿本选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2年版。
    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陈元晖主编,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贵州文史资料选粹·政治军事篇》(上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编:《台湾公藏地方志联合目录》,台北:正中书局,1956年。
    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中国民族史地资料丛刊》,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图书馆,1978年。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
    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彙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四川省图书馆编:《四川省地方志联合目录》,成都:四川省图书馆,1982年。
    宋育仁:《四川主要地方文献目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中国方志大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台)王德毅:《台湾地区公藏方志目录》,台北:汉学研究资料及服务中心,1985年。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编:《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上海:中华书局,1985年。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1985年陆续出版。
    《申报索引》,上海:上海书店,2008年。
    中国方志大辞典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方志大辞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1988年。
    朱士嘉:《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中国方志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张锡康:《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地方志目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
    徐文、季文通:《江苏旧方志提要》,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民国时期总书目》(历史传记地理分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
    四川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联合目录编:《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民国时期总书目》(教育体育分册类),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合编:《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小学教材》,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金恩辉、(台)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
    金恩辉、(台)胡述兆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补遗》,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7年。
    阳海清、孙震:《中南、西南地区省、市图书馆馆藏古籍稿本提要》,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邵康庆:《重庆地方文献目录提要》,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
    陈琳:《贵州省古籍联合目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二百四十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日)许芳:《论清末初等教育中的乡土教育——从“国民教育”的视点来看》,《ァヅァ文化研究》17号。
    (台湾)林天蔚:《方志学与地方史研究》,台北:台北南天书局,1995年。
    (苏)法·普·加里宁:《中学乡土地理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
    (韩国)金钟润:《国家史与乡土史的连系》,《乡土史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97年。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上海:三联书店,1983年。
    (台湾)陈南其、邱淑如:《方志<氏族志>体例的演变与中国宗族发展的研究——附清光绪<乡土志>总目录),《汉学研究》1985年第3卷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