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古拜杜琳娜音乐中“字谜”结构思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当代俄裔德籍作曲家索菲娅·古拜杜琳娜作为研究对象,从“字谜”结构思维角度对其三首作品——《为羽管键琴和打击乐写的音乐》(Music for harpsichord and percussion from Mark Pekarsky)、《奉献》(Offertorium)、《领悟》(Perception)展开研究。梳理“字谜”结构思维的历史,总结“字谜”结构思维的分类和运用。分析作曲家在三首作品中“字谜”结构思维的运用手法,诠释三首作品的文化内涵。论文由引言,上篇、下篇、结论四部分组成。引言:叙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等方面内容。上篇——古拜杜琳娜“字谜”结构思维的形成,共含有三个章节内容。第一章从文学方面阐述“字谜”历史、特点、分类及应用;第二章论述“字谜”结构思维在音乐中的实践;第三章介绍古拜杜琳娜“字谜”结构思维的形成,指出其“字谜”结构思维形成的内因与外因。下篇——古拜杜琳娜“字谜”结构思维的实践,共包含四个章节内容。前三章分章对上文提及的三首作品依次展开研究,通过音高、节奏、曲式、音色等音乐参数的分析,揭示“字谜”结构思维在作曲家实际创作中的体现。第七章是对古拜杜琳娜“字谜”结构思维的总结,具有结论性质。结合三部作品的细致分析,探究作曲家“字谜”结构思维的运用轨迹,论证作曲家“字谜”结构思维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多种思维综合,这样的一种结构思维模式与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宗教内容及文化传递取得形式方面的一致。最后的结论具有补论性质,对作曲家“字谜”结构思维进一步概括提炼,是作曲家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一种“粘合剂”。
This article chiefly analyses and interprets the music of contemporary Russian Composer Sofia Gubaidulina based on a study of three of her works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Anagram:Music for harpsichord and percussion instruments from Mark Pekarsky、 Offertorium and Perception.
     The article consists of Introduction, Part Ⅰ, Part Ⅱ and Conclusion. Part Ⅰ contains three chapters. The author studies th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agram structure, examines the effect of Anagram structural thinking in music and discusses its 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history. Part Ⅱ contain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three mainly study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ree works by Gubaidulina, analyzing pitch, rhythm, timbre, form and so on to understand the composer's musical language and conception of these works and thus define the Anagram Paradigm present in the composer's actual creation. The last chapter center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s of the composer's Anagram Paradigm.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hree musical works, aiming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of Anagram structural thinking in the composer's creation, comparing this sort of thinking pattern with the composer's religious thinking and how she achieves the perfect unity of form and content.
引文
1 Michael Kurtz. Sofia Gubaidulina A Biography,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7,扉页.
    1 目前,本人掌握的资料中,有关古拜杜琳娜传记的有两部著作。除了,德国音乐学家库兹.米歇尔编篡的这部传记外,还有一本传记是Restagno, Enzo. ed. Gubajdulina. Torino:Edizioni di Torino,1991这部传记用意大利文写成,由(恩佐.瑞斯塔克努)Enzo Restagno编辑,本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古拜杜琳娜的生活和Restagno指导的各种采访;第二部分讨论她的音乐,包含赫洛波娃教授对古拜杜琳娜作品的介绍性分析,从5首练习曲(1965年)开始直至哈利路亚(1990年)。
    2 Jennifer Denise Milne, The rhythm of form 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a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l.
    1 Gan Bie Hua, Voploshcheniye obraza vostochnogo oshchushcheniya v proizvedeniyakh S. Gubaydulinoy [The sense of the East in the works of Gubaydulina] (Moscow,1997)。甘老师在俄罗斯共出版三部专著另外两部著作是:《和声音响的自然属性》(1998,俄文版);《齐尔平和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东方特点及其比较研究》(1999,俄文版)。她从泛音列角度对古拜杜琳娜作品的音高组织进行研究,发现其作品中运用菲波拉契数列和黄金比。国外媒体报道,她的这一发现为“爆炸性发现”。
    1 德文意思:(1)、颠倒词——颠倒一个词内字母或音节的顺序可构成的另一个词,如Nebel(雾,烟雾;星云、星系;朦胧、模糊)→Leben(生活,过日子;活着、生存;居住,长住),Regen(雨;雨点般落下)→Neger(黑人;非洲人;供人使唤的人;遮光板);(2)、字母迷——颠倒字母的次序猜一个词的一种谜语。俄文:(1)、字母换位——变换词或句中字母的位置,构成另外一个词或句子。(2)、语音重复格。Anagramme:法文,Anagrama:葡萄牙语:意思:拆字法,字(或词)迷游戏——变移单词(或短语)中字母位置而构成另一单词(或短语)。如Caterina→Nat6rcia; animal→Lamina。意大利文Anagramma:(1)、变移单词(或句子)中字母位置构成另一个单词(或句子);(2)、字(或句)迷游戏。
    2 陆谷孙主编:《英汉大辞典》(第2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p62.
    3 回文(plalindrome)有“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http://baike.baidu. com/view/6848.htm.
    1 http://baike.baidu.com/view/6848.htm详述见本章第四节。
    2 伏地魔(Lord Voldemort),原名汤姆·马沃罗·里德(Tom Marvolo Riddle)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奇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中的最强敌人,有‘史上最危险的黑巫师’之称,一般人不敢直呼伏地魔之名,而且这个名字在后期甚至被下了咒语来保护,一旦有人说出就会打破魔法屏障,造成魔法扰动,方便食死徒追踪。于是人们便以“神秘人”(You-Know-Who)“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人”(He-Who-Must-Not-Be-Named)或“黑魔王”(The Dark Lord,食死徒常用)称呼他。
    3 George Herbert (3 April 1593-1 March 1633),出生于威尔上的英国诗人、演说家、英国国教神父。
    1 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p18.
    2 同上,pp19-20。
    3 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4 互动百科,有关思维的解释。http://www.baike.com/wiki/思维。
    1 摩西(Moses)是《圣经》中所记载的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据出埃及记的记载,摩西受上帝之命,率领被奴役的希伯来人逃离古埃及,前往一块富饶的应许之地。经历40多年艰难跋涉,他在就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去世了。在摩西的带领下,希伯来人摆脱了被奴役的悲惨生活,学会遵守十诫,并成为历史上首个尊奉单一神宗教的民族。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PeV3NGltjFa6dbeFXFuhGWbELBhY5BQr1M8ePgi6oUep WejCRM0cjByhBHuzYQD6。
    2 Lycophron (285-247 BC)古希腊悲剧诗人、文法家、喜剧评论家。
    3 克罗狄斯·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英文Ptolemy,公元90年—168年)“地心说”的集大成者,生于埃及,父母都是希腊人。著有四本重要著作:《天文学大成》(Almagest)、《地理学》(Geography)、《天文集》(Tetrabiblos)和《光学》(Optics)。
    4 Iain Fenlon, Early Music History:Studies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Mus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p173.
    1 维庸(Francois Villon)法国中世纪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继承了13世纪市民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扫贵族骑士抒情诗的典雅趣味,是市民抒情诗的主要代表。代表作:《小遗言集》、《大遗言集》。
    2 lain Fenlon, Early Music History.:Studies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Mus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176.
    http://en.wikipedia.org/wiki/Anagram.
    1 (德)瓦尔特.基泽勒,杨立青译,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10月,pp83-84。
    1 不可逆性节奏(Rythmes non r6trogradables)无论是由右往左读谱,或是由左往右读谱,它们的时值次序都将保持统一。两端的时值相同,中间的时值自由。详阅:(法)梅西安,我的音乐语言的技巧,连宪升译,张吴、陈其钢校阅,台湾:中国音乐书房,1993,p17。
    1 钱亦平,20世纪下半叶的其他流派及结构特点,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p168。
    2 请详阅:李小诺,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 李小诺,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p20。
    2 钱亦平,20世纪下半叶音乐语言特点及结构类型,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p164。
    1 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导师:贾达群教授,p16。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p45.
    2 钱仁康,“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音乐艺术,2003年第1期,P26.
    1 伍维曦,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文本与文化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导师:陶辛教授,2008,p21.
    2 姚亚平,欧洲早期音乐传统与20世纪现代作曲观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p15.
    1 钱仁康,“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音乐艺术》,2003年第1期,p27.
    2 钱仁康,“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 《音乐艺术》,2003年第1期,pp23-24.
    1 钱仁康,“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音乐艺术》,2003年第1期,p25.
    1 饯仁康,“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音乐艺术》,2003年第1期,PP32-35.
    2 请详阅邹彦博L的硕士论文:《贝尔格作品中的回文结构》,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4月,导师:钱亦平教授.
    1 厄恩斯特·克然涅克(Ernst Krenek,1900-1991),美籍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家,同时也是音乐评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是使用十二音序列手法进行创作持续时间最长、创作此类作品数量最多、在此方面所持观点和所用手法最具独立性的一位。
    2 “克然涅克之所以醉心于这种技术,其根本原因是希望摆脱勋伯格古典序列原则的限制而闯出一条新路。勋伯格是明确反对使用序列置换的,因为他认为,‘置换的结果已经改变了十二音原型的次序,因此已经不是同一个音高序列;而在同一部作品中,勋伯格不允许使用一个以上的序列,因为这样将破坏理论上的那种”被强化的主题一致性。’另外,克然涅克的这种做法,也是得益于他的古典主义基础和浪漫主义情怀(还有施雷克尔对他的教导)——音乐史上的这两个黄金时代,积累了大量而有效的‘从单一主题中衍生出多个主题’的方法。克然涅克这种做法,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与现代’、‘法则与自由’、‘原生和衍生等方面的关系”。——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p318.
    3 温德青:勋伯格还没死——论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后续影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p63.
    1 循环结构是马拉美与乔伊斯文学观念中非常核心的概念。马拉美的未尽之作《书》中提出一个无限与循环的概念:“一个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作品,能在任何一个特定的瞬间进入”。与西方传统结构中的“回旋曲式”(A B A C A主题间隔反复)或“拱形结构”(A B C B A中心对称)的结构原则不同,它区别于后两者的最主要方面在于:(一)放弃重复原则;(二)引入选择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选择机制的引入,让音乐在无序的时间上呈现一种非再现的结构特征。姜蕾,现代主义文学结构与二战后音乐形式革命——以布列兹《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例,音乐研究,2012年9月第5期,pp86-97.
    1 杨立青,“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pp273-284.
    1 杨立青,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pp274-276.
    2 具体分析见杨文,pp279-282.
    3 卡赫尔(Mauricio Kagel,1931-2008),德裔阿根廷作曲家、电影导演、剧作家。作为一位被冠以“先 锋派”、“后现代”标签的艺术家,他以其复杂大胆的构思、独特新颖的创造力和个性魅力的音乐语言蜚声于艺术舞台,被誉为“20世纪晚期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卡赫尔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遍及多个范畴。不同的文献对其创作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分为四大类:舞台和多媒体、器乐作品、声乐作品和其他创作。舞台和多媒体作品是他创作中数量最多,也是最为突出的部分,共45部,看似风格迥异,实则理念统一。《在舞台上》(Sun.scene,1959-1960)《路德维希·范》(Ludwig Van,1969)和《国家剧院》(Staatstheater,1971)是20世纪出类拔萃的反歌剧(anti-opera)作品的代表。器乐作品包括乐队作品、合唱音乐和器乐独奏、用磁带或电子音乐制作的器乐作品三类。声乐作品包括合唱和其他声乐作品两类,代表作《字谜游戏》(Anagrama)显示了其在文字造型上的天赋。其他创作包括一些磁带作品等等。在维基百科3中,词条写作者将卡赫尔的创作分为舞台作品、声乐作品、乐队作品、介唱音乐和实验作品五类,其中《声学》(Acustica,1968-1970)《盛装舞步》(Dressur,1977)和《Rrrrrrr…》(1980-82)被单独列为实验作品。
    “新人声主义(the new vocalism)是将人声作为音色特性的一种技术处理方式。其主要特征为“放弃准确的乐音音高,不用传统的主题和动机,把语言解体为没有语义的音节和字母,减少语音和乐音之间的区别,无视人声和乐器之间的差异,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创造变幻离奇的音响效果。诸如紧张的咕哝声,急切的咔嗒声,隐约而如梦幻般的哼鸣声,歇斯底里的叫笑声,以及一些人所未间的发自喉头的古怪之声竺竺”
    1 此处分析参阅了张菲儿:“交融”、“回归”与“颠覆”的先锋者——毛利西奥.卡赫尔的混声合唱《Rrrrrrr…》,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论文,2011,pp8-9.
    2 详细分析请参阅:任怡,《象征与超越——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之宗教寓意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1,pp45-55.
    3 参考任文分析。
    1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P521.
    2 锡安(希伯来语, Tzion英语Zion),天主教圣经称为熙雍,一般是指耶路撒冷。有时也用来泛指以色列地。此词第一次在圣经中的记载是在旧约圣经撒母耳记下5:7,写作时间距今约有二千五百多年。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耶路撒冷老城南部的锡安山。见百度“锡安”词条。
    1 James Joyce (1882-1941),爱尔兰意识流流派小说家,著有:《艺术家年轻时的写照》和《尤利西斯》。在小说《尤利西斯》中,乔伊斯用令人难以理解的、独特的和复杂的语言来表现人物头脑中那些互不相干、变幻无常、东鳞西爪的思想活动,就好像是故意把一张写就的文章撕得粉碎,抛撒出去让读者一一拾起来,自行拼凑。这种结构思维对贝里奥的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徐昌俊,《鲁契亚诺·贝里奥诗三首<模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p11.
    2 贝里奥(Luciano Berio,1925.10.24-2003.5.27),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他是盖迪尼(G. F. Ghedini,1892—1965年)和达拉皮科拉的学生,意大利先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在运用现代激进技巧的同时,仍能保持意大利音乐的抒情风格,并赋予色彩性、戏剧性的表现力。
    3 参考徐昌俊,《鲁契亚诺·贝里奥诗三首<模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
    1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p6-7正是这个童年的记忆促使作曲家创作了《庭院的欢乐与悲哀》(为长笛、竖琴与中提琴而写)。
    1 转引Janice E.Hamer:Sofia Gubaidulina's compositional strategies, p.8.
    2 古拜杜琳娜后来追述道:“他听完之后作了一些评价,称赞了我的音乐,但是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他简短的几句话——走你自己的路,不要感到害怕,我希望你在这条错误的路上持之以恒的走F去,当时我是多么感激他的这些话,多么的需要这些话,我证明了自己,我感到无所畏惧,失败和批评被我抛在了脑后,我确定的追寻自己的创作之路。”肖斯塔科维奇的评价成为了古拜杜丽娜的创作之路的基石。Kurtz Michael. Sofia Gubaidulina a Biograph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7, P45.
    3 Tikhon Khrennikov (10 June 1913-14 August 2007):前苏联钢琴家、作曲家,1948年被约瑟夫·斯大林授予作曲家协会主席的头衔,并一直保持到1991年苏维埃礼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为止,在此期间,他拥有巨大的权力。http://en. wikipedia. org/wiki/Tikhon_Khrennikov
    Jennifer Denise Milne, "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7), P15.
    5 在其“新音乐”创作过程中,
    1 有关《奉献》的创作与演出,请详阅第五章内容。
    2 葛敏敏,古拜杜丽娜作品中的表情参数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导师:钱亦平教授,2013,P13.
    1 日加诺夫(Nazib Zhiganov)前苏联作曲家,鞑靼人,1911年1月15日生于乌拉尔斯克,1938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45年任喀山音乐学校教师。
    2 Kurtz Michael. Sofia Gubaidulina a Biograph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7, P27.
    1 转引Jacqueline May Wilson,The Concerto for Bassoon and Low Strings by Sofia Gubaidulina A performance guide.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of Iowa Iowa City, Iowa, 2011,p4.
    2 Francisco Tanzer (1921年9月12--2003年10月25日),德国著名作家。
    3明虹,宗教观念与音乐结构—解析古拜杜林娜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31卷第1期,P91.
    1 Michael Kurtz. Biograph gubaidulina, Indiana University,2001, pp 131.
    2 阿斯特雷亚(Astreya)引用了俄罗斯19世纪早期互济会会员的住所的名字。这个三人小组1981年随着维克特.苏斯林移居德国后,小组解散;1992当古拜杜琳娜移居德国后,该小组获得重建,三人小组中,维克特.苏斯林改出其子亚历山大.苏斯林继任。一开始,他们三人认为一味地自由演奏似乎有些漫无目的,然后开始尝试在既定的框架下演奏。于是他们从公开表演的一些乐谱中设计草图提纲。古拜杜琳娜曾’写了三首这类乐谱草图,其中之一便是为打击乐而写的《线、曲线、点》(Aines, Curves and Dots),该作品后来获得首演。但是,他们最终发现,没有草图和乐谱的表演更加充满活力和有趣,而且这些作品并不缺乏逻辑发展和结构。西方音乐会节目单.上经常陈述古拜杜琳娜、阿基奥莫夫(Viacheslav Artyomoy)和苏斯林于1975年组建阿斯特雷亚(Astraea)即兴演奏小组。这是有点儿误解,古拜杜琳娜特别评论说:“我们不是作为一个音乐会群体而结合在一起,而是在我们中间仅仅作为一个作曲试验室。”她还承认偶尔的舞台表演并不是他们合作的最好时刻。
    3 转引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16.
    1 梁红旗,人文环境对音乐创作技法的影响——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创作风格形成之探析,音乐探索,2008年第2期,p57.
    1 《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示者,天垂象间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这表示对神及人类祖先神灵的尊敬和敬拜。教指教育、育化,上施下效,侧重在对神道的信仰,这一点反而与西方的宗教理解较为接近。“宗”和“教”二字在古代中国很早就有了今天的“宗教”含意。宗教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的含义。http://baike. baidu.com/link? url=F7BwexGhlTiWkLiiGYYx-0AnT8LVB_VSjajuoerXdpNMHBE98shUoDbVci17Yu0apNLtF40KR9W1P2QLgKUgszRsx Ilh8ylMVusqDxCa4pTIUq88HT3iTGDB9DZM-AkZQ
    2梁红旗,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博L论文.导师:赵晓生教授,P18.
    3梁红旗,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导师:赵晓生教授,P16.
    4 Young-Mi Lee, M.Ed,Musical contents and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in Sofia Gubadulina's"Two Paths:A dedication to Mary ang Martha", pl.
    1 明虹,宗教观念与音乐结构—解析古拜杜林娜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3月第31卷第1期,P91.
    1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p6-7.
    2 鄂婧:传统与现代交融之结晶——索菲娅.古柏杜丽娜小提琴协奏曲《奉献》技法特征分析,P10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硕上论文,指导教帅:张大龙。
    1 词源于希腊文σ τ.本义为一个长度大于宽度的固定的直线体。罗马作家特伦斯和西塞罗的著作中,该词演化为书体、文体之意,表示以文字表达思想的某种特定方式。英语、法语的style和德语的stil皆由此而来。汉语的风格一词在晋人的著作里就已出现(见葛洪《抱朴子》等),指人的风度品格。在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移指文章的风范格局。至迟在唐代的绘画史论著作中,风格就被用作绘画艺术的品评用语。近现代以来,人们广泛地在美学、文学、艺术、文艺评论等领域使用该词(?) http://baike. baidu. com/subview/136139/5118722. htm?fr=Aladdin.
    2 Veralukomsky于1996年在伦敦对古拜杜丽娜的采访记录。
    1 甘璧华,阿.齐尔品和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东方特点及其比较研究,音乐艺术,2001年第2期,p61.
    2 同上,p63.
    3 同上,p63.
    4 黄蓓蓓,古柏杜丽娜《七言》的音乐学分析,天津音乐学院2007年硕士论文,导师:周小静,p68.
    1 甘璧华,“恢复和声音响的自然属性——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和声与风格探究”,《音乐艺术》,2002年第4期,pp50-58.
    2 梁红旗,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导师:赵晓生教授,P22.
    3 瓦莲金娜.霍洛波娃著,黄晓和译,为长笛、弦乐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索菲亚.古巴依杜林娜的四分之一音的作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p86.
    1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p6-7.
    2 表情参数在古拜杜琳娜其它作品中都有体现。例如:最早的《协和》、《领悟》、《言谈Ⅱ》、中期的《长笛四重奏》、《第一弦乐四重奏》、后期的《第三弦乐四重奏》、《音乐》等。古拜杜丽娜对表情参数的研究从7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才渐渐的形成体系,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介绍古拜杜丽娜《言谈Ⅱ》、《长笛四重奏》、《第三三弦乐四重奏》三三部作品,这三三部作品是古拜杜丽娜表情参数的典型代表作品,这三部作品是 作曲家不同时期所著,呈现了作曲家对表情参数的运用发展和完善,最终形成表情参数体系。这个体系成为作曲家创作中的重要标志。在她的作品中对表情的关注同时吸引了许多前沿艺术家们。详阅:葛敏敏,古柏杜丽娜作品中表情参数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3年.
    1 赫洛波娃著,钱亦平译,“二十世纪下半叶音乐的曲式分类”,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pp45-53.
    1 详细分析请参阅彭志敏,新音乐分析教程(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pp500-523.
    2 参阅本文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1 2012年10月16日上午,上海音乐学院北楼416,古拜杜琳娜访谈,笔者录音整理。
    2 Hamer, Janice Ellen, Sofia Gubadulina's composi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String Trio" (1988) and other works, PH. D.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4, p3.
    1 韦伯恩、贝尔格的学生,20世纪50年代,逃避纳粹的追捕逃亡莫斯科,对前苏联先锋派音乐的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并成为古拜、施尼特凯、杰尼索夫等人的老师。他在莫斯科一直生活的1987年。他收入的唯一来源是私人学生,因为他被禁止在音乐学院教学,他的音乐从来没有被表演。不过他成为一些作曲家的顾问和灵感的来源:如杰尼索夫、沃尔康斯基、施尼特凯、斯米尔诺夫。维克特.苏斯林称他是韦伯恩派到莫斯科来教导那些野蛮人的使者。Vera Lukomskv:"My Desire Is Always to Rebel, to Swim against the Stream!",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Vol.36, No.1 (Winter,1998), p15.
    2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梁红旗博上对作曲家的采访。梁红旗,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P14.
    J Vera Lukomsky:"My Desire Is Always to Rebel, to Swim against the Stream!",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Vol.36, No.1 (Winter,1998), p15.
    1 王西麟,我们向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什么——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百年诞辰,福建艺术,2006年第5期,p12.
    1 利盖蒂(Gyorgy Lgeti,1923-2006)奥地利籍匈牙利作曲家,先锋音乐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匈牙:利接受音乐教育,匈牙:利民族音乐深深植根于他的血液之中,并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2 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p7.
    1 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p110.
    2 刘永平教授2012年10底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讲座笔记。
    3 徐昌俊,贝里奥—现代的“模进”音乐大师,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期,p1.
    1 罗忠镕、杨通八主编:《现代音乐欣赏辞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42页。
    2 彭志敏,新音乐分析教程(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pp794824.
    1 Paul Attinello,"Mauricio Kagel".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ll, vol.13.edited by Stanley Sadie?published by Macmillian(London,2001).p309.
    1 “唯音音乐”(Sound Music)又称“音响音乐”(Sonic Music)、“构造音乐”(Textural Music)或“音色音乐”(Timbre Music)。它是指运用“音块”作为基本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来构造和展开音乐的一种作曲观念。因目前没有确切统一的称呼而被称为“唯音音乐”。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5月,p464.
    2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5月,p463.
    3 潘德列斯基(波兰文Krzysztof Penderecki,1933年11月23日—),波兰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家、指挥家。被称为“波兰的贝多芬”。1959年他创作的《广岛受难者挽歌(Threnody for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使他名垂青史。1960年代以来,他摆脱新维也纳乐派表现主义的影响,创作大量作品,被认为是20世纪现代音乐中极富有革新精神和创造性的作曲家。1998年起,应邀担任北京国际音乐节的荣誉艺术顾问。
    4 彭志敏,新音乐分析教程(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p613.
    5 王西麟,《挽歌—为广岛受难者》创作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p73.
    6 详细分析请阅:彭志敏,新音乐分析教程(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pp613-625.
    1 王西麟,《挽歌—为广岛受难者》创作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p74.
    1 [苏)赫洛波娃著,汪启璋译,现代俄罗斯苏联音乐概述,《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1991年第2期,pp43-45.
    2 表情参数突出的是音乐结构意义,我们知道音乐结构的形成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音乐结构足由若干结构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在动态中形成的。音乐结构元素有音高、节奏、音色、力度、表情参数等等。恨据作品的不同写作方式以及上述音乐结构元素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便形成了以某种结构元素为中心,余下的各结构元素成向心或离心状态的音乐作品的总体结构模式。葛敏敏,《古拜杜丽娜表情参数研究》,上 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3,p19.
    1 俄罗斯打击乐大师。他收集了许多来自高加索地区,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打击乐器,并建立了自己的打击乐团。这个乐团成为当时莫斯科音乐生活的一个媒介。古拜杜琳鲥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这些乐器,并同马克·别卡尔斯基合作。70年代,古拜杜琳娜创作的一些作品,其灵感源于这些打击乐器。这部作品便是题献给马克·别卡尔斯基的。
    2 字谜游戏(如字母移位变字的游戏),21世纪大英汉词典。
    3 罗斯特罗波维奇,大提琴演奏家,出生于阿塞拜疆巴库(1927—2007):沃尔康斯基(1933—),前苏联作曲家;鲁道大.巴沙尔(1924-2010,前苏联及俄罗斯著名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基里尔.康德拉辛,前苏联著名指挥家(1914-1981). Michael Kurtz. Biograph gubaidulina, Indiana University,2001, pp97-98.
    1 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意是指在房间内演奏的“家庭式”音乐,后引伸为在比较小的场所演奏的音乐。现在通常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室内乐大约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16—18世纪初,当时的音乐被分为三大类:教会音乐、戏剧音乐和室内乐。当时的室内乐与教会音乐、戏剧音乐的表演场地和规模有所不同,它是在私人(贵族)家里表演的声乐或小型器乐曲,由于贵族们喜好音乐,他们常会找些志同道合的音乐人士一同演出,于是就形成了最早的室内乐形式。18世纪中期-19世纪上半叶,随着音乐逐渐走进市民阶层,表演地点也从私人家庭移到公开的音乐表演场所,使室内乐在含义上有了新的变化,它成为由少数乐器表演的(主要指弦乐四重奏),与具体演出场所无关的现代室内乐。19世纪中期至末期,大多数重要的室内乐作品都出自德国作曲家之手,如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等,虽然乐器的组合主要沿用古典主义时期的形式,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通常为二至九人的重奏组合,最典型的例子是舒伯特的钢琴五重奏《鳟鱼》。进入20世纪,传统的室内乐受到很大的挑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混合音色组合:由于电子合成音乐的产生,新作曲方法的应用,室内乐领域产生了广泛而不寻常的乐器组合,寻找新的音色组合,如斯托克豪森的《天狼星》(电子合成器、小号、低音单簧管、女高音和男低音)、亨策的《友谊》(单簧管、长号、大提琴、打击乐和钢琴);另一方面来自人员编制:出现了室内交响曲(十几个人的编制),室内协奏曲,室内歌剧等室内乐体裁,如布里顿的《旋螺丝》要求有6或7位独唱者、木管乐器、弦乐四重奏加低音提琴、竖琴、打击乐器、钢琴、钢片琴等。http://baike. baidu.com/link?url=MEY10XLKtbMLvV43mUwj_0u
    2RImp_Tvb8Y95dtwtQEuvc0_BjKTZLaUE18gmjuLdqoCW47ZAK-XL9y0GISc8TK
    2 德国斯考斯基音乐出版社提供的古拜杜琳娜作品集。汉堡:斯考斯基出版社,2012,pp31-51.
    3 古希腊或古罗马用的一种木质的或是金属制的打击乐器,类似响板。
    1 无序自由曲式是指结构自山,无序排列的多段落结构。其结构图示有ABCDB, ABCAD等多种形式。这种曲式最广泛运用于标题音乐中,是浪漫时期的产物。尤其为浪漫派作曲家既俄罗斯和东欧作曲家喜爱。——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p221.
    1 由我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贾达群教授提出。意指:任何两种(或以上)构成某种结构形态的音乐(结构)元素及其结构层级之间只要出现结构划分上的不一致便可以归属结构对位范畴。其中,此处的结构所指是一个极其开放的概念。贾达群,结构诗学,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7月,pp148-170.
    1 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导师:赵晓生教授。pp26-34.
    1 古希腊或古罗马用的一种木质的或是金属制的打击乐器,类似响板。
    2 霍洛波娃:《索菲娅·古拜杜琳娜》,莫斯科:作家出版社,2008;p225. 等诸多作曲家。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挖掘、试验、发现微分音技术,使微分音技术成为一种体系化的作曲技术。在众多作曲家对微分音的探索和创作过程中,最普遍的做法是使用1/4音,即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24等分,其实质是将十二平均律进行再细分。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导师:赵晓生教授,2006.p35.
    1 俄罗斯音乐学家霍洛波娃教授认为,古拜杜琳娜第一部运用四分之一音体系进行创作的作品是为长笛、弦乐和打击乐写的《音乐》。霍洛波娃,黄晓和译:为长笛、弦乐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索菲亚.古巴依杜林娜的四分之一音的作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p84.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第四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93年,为长笛、弦乐和打击乐写的《音乐》创作于1994年。因此,从时间上来说,《第四弦乐四重奏》早一年。
    2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28. 转引:Gubaidulina, "From Where I Sit ",23.
    3 Lukomsky, "My Desire Is Always to Rebel",10.
    1 详阅:(德)瓦尔特.基泽勒著、杨立青译,《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pp180-189.
    1 有关《我听见了……沉默了》之九“无声”乐章(指挥Solo)的节奏分析,请详阅: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p35.
    1 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p798.
    1 画外音:古拜杜琳娜东西方文化传递的实现还体现在:①康塔塔《孟菲斯之夜》设置了古埃及诗节;②尽管频繁的使用东方民间乐器,实际上并不总是运用民间传统,自己喜欢的中国、乌兹别克、塔吉克和楚克奇等乐器也被使用,而音乐语言还保持基本的西方风格。③与阿斯特雷亚(Astrea)的即兴演奏具有东方传统。④古拜杜丽娜的西方定位在她对拉丁、意大利和德国文章的选择得以证实。一部作品的标题概括了此作品的内容与意义。她写作的许多特征扎根于西方观念:二分法,元素的相对、希腊悲剧的矛盾原则、康德的哲学和二十世纪语言学的理论,这些对她的美学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十二乐章的交响乐《我听见…我沉默…》中,戏剧性的布局基于两个扩大主题的并置——一个是在大调上静止的主题,象征着神圣和永恒,戏剧性的音乐描写了尘世中人性的压抑与紧张。这个趋势在她的许多作品中接近符号的特征。为小提琴与管弦乐队而写的《奉献》和为小提琴和大提琴而写的《欣喜》,都是把符号作为部分或整体构思。古拜杜丽娜经常选择西方和俄罗斯东正教共同的题材,这样做同时继续和扩大了俄罗斯的传统。
    2 陈红,“别尔嘉耶夫的末世论及其人本主义上帝观”,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2期,p90.
    1 梁红旗,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导师:赵晓生教授。P22.
    1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 http://zh.wikipedia.org/wiki/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1、现代主义的延续或现代主义之后的时期。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是丹尼尔.贝尔,他认为:(1)后现代主义不是新的文化逻辑,而是把现代主义逻辑推到了极端的表现。(2)在艺术上实现了文化自治,(3)抹杀了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强调一种行动本身。(4)反对美学对生活的证明。(5)将所有文化特权下放到民间,以通俗化为其特色,具有反文化意味。(6)文化市场(文化商品化)的出现和加剧。2、对现代性的否定或超越。代表人物是利奥塔德、罗蒂、福柯、德里达等。利奥塔德提出:后现代主义的口号就是“向统一整体扩展”。从传统到现代所有体系化的东西都应该被打破。福柯喊出了“人死了”的警言,指出人的中心地位的丧失。德里达提出他的“解构观”。其目的是反对西方有史以来统治哲学思维的“罗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pp19-22.
    2 同上:宋文,p24.
    1 Michael Kurtz, Sofia Gubaidulina, A Biograph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7, P1.
    1 黄蓓蓓,古柏杜丽娜《七言》的音乐学分析,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论文,导师:周哓静教授,2006,p20.
    1 Vera Lukomsky:"My Desire Is Always to Rebel, to Swim against the Stream! ",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Vol.36, No.1 (Winter,1998), pp16-20.
    1 Vera Lukomsky:"My Desire Is Always to Rebel, to Swim against the Stream! ",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Vol.36, No.1 (Winter,1998), pp16-20。
    1 本文是1996年Vera Lukomsky在伦敦对Gubaidulina的采访记录,后发表于期刊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365(1998),Q代表Lukomsky, G代表作曲家).原译者darreen,仅译川前半部分,主要关于作曲家的创作态度与思想,http://www. douban. com/group/topic/1774806/.
    1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21.
    1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26.
    1 Vera Lukomsky, "Hearing the Subconscious",30.
    2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28. 转引:Beyer, "Into the Labyrinth of the Soul",44.
    3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26.
    1 Milne, Jennifer Denis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The doctor's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in 2007, p28.转引:Gubaidulina, "From Where I Sit ",23.
    1 Vrea Lukomsky, "My Desire Is Always to Rebel ", Perspectives of New Music, Vol.36, No.1 (Winter, 1998), p10.
    1、Anders Beyer, THE VOICE OF MUSIC------Conversations with composers of tawe,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2000.
    2、Cameron Alan, Ancient Anagram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hilology, Vol.116, No.3 (Autumn,1995), pp.477-484.
    3、Campbell Jefferson T,The duo Sonata for two Basoons by Sofia Gubaidulina.A formal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with Comments on Extended techniques, Contemporary and Gubaidulina's style, University of Nebraska,2003.
    4、Christensen Thoma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5、Cook Nicholas, A GUIDE TO MUSICAL ANALYSIS, W.W.Norton & Company,1992.
    6、Cook Nicholas and Pople Anthony,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7、Fay Damaris Neary, B.Mus.:Symbolic Structural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9.
    8、Fenlon lain:Early Music History:Studies in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Mus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9、Forte Allen.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
    10、Goodman Andrea:Stylistic Trends in late 20th_Century Russian Choral Music,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2000.
    11、Hamer,Janice Ellen,Sofia Gubaidulina's composi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String Trio" (1988) and other works,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4.
    12、Howard W.Bergerson, Palindromes and Anagram, Dover Publications,Inc.New York,1973.
    13、Ivana Cojbasic,B.S.,M.S.:Content and Musical Language in the Piano Sonata of Sofia Gubaidulian, and three recitals with works by Bach, Beethoven, Mozart, Chopin, Schumann, Debussy, and Rachmaninov,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in Partial,1998.
    14、Jacqueline May Wilson, THE CONCERTO FOR BASSOON AND LOW STRINGS BY SOFIA GUBAIDULINA.A PERFORMANCE GUIDE,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 Iowa,2011.
    15、Jennifer Denise Milne:The rhythm of form:Composi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a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7.
    16、JI-YEON RYU, MUSICAL BORROWING IN CONTEMPORARY VIOLIN REPERTOIRE,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COLLEGE OF MUSIC,2010.
    17、Joseph N..Straus, Introduction to Post-Tonal Theory, Prence Hall, Inc,2000.
    18、Joseph Williams, Discontinuous Continuity?:Structural Analysis of Sofia Gubaidulina's String Quartets,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2007.
    19、Joseph Williams I., "Discontinuous Continuity?:Structural Analysis of Sofia Gubaidulina String Quartets ", B.M. 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2007.
    20、Julia Alford Fowler, Seven Words, University of Missouri-Kansas City,2005.
    21、Kadisha Onalbayeva-Coleman, SOFIA GUBAIDULINA:CHACONNE FOR SOLO PIANO IN THE CONTEXT OF HER LIFE AND WORK,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2010.
    22、Kholopova,Valentina. "Gubaydulina.Sofia Asgatovna',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by Stanley Sadie, London:Macmillan,2001.
    23、Kholopova,Valentina.Sofia Gubaidulina,Moscow Compositions Press,2008.
    24、Kurtz, Michael. Sofia Gubaidulina A Biography,l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7.
    25、Larry Sitsky:Music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Avant-garde:A Biocritical Sourcebook,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2
    26、Lukomsky Vera,"Hearing the Subconscious:Interview with Sofia Gubaidulina", Tempo.New Series,1999, PP201-205.
    27、Lukomsky Vera,"The Eucharist in My Fantasy:Interview with Sofia Gubaidulina",Tempo. New Series,1999, PP29-35.
    28、Margaret Lucy Wilkins, Creative Music Composition-----The Young Composer's Voice, New York: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2006.
    29、Mi Lee-Young, M.Ed, MUSICAL CONTENTS AND SYMBOLIC INTERPRETATION IN SOFIA GUBAIDULINA'S "TWO PATHS:A DEDICATION TO MARY AND MARTHA ",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7.
    30、Mirko Donuto,THE SONORISTIC STRUCTURALISM OF KRZYSZTOF PENDERECKI, KA TOWICE,1997.
    31、Morgan Robert P'Anthology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32、Paula Higgins, Early Music History Volume 1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3、Paul Griffiths, Modern Music and Af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34、Paul Griffiths, The substance of things heard wrings about music,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2005.
    35、Paul R. Judy, Pierre Boulez:Reflections on Symphony Orchestra Organizations, Harmony: FORUM OF THE SYMPHONY ORCHESTRA INSTITUTE, Number 3,October,1996.
    36、Peter J. Schmelz, Sofia Gubaidulina:A Biography. By Michael Kurtz.,Notes, September 2008.
    37、Peter J.Schmeiz,SUCH FREEDOM.IF ONLY MUSICAL-----Unofficial Soviet Music during the Th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38、Rebecca Billock, Selected Intermediate Piano Pieces by Seven Wome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Marion Bauer, Germaine Tailleferre, Ruth Crowford Seeger, Sofia Gubaidulina, Emma Lou Diemer, Chen Yi, and Karen Tanak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03.
    39、Ross Alex,The Rest is Noise-----Listening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Fiust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First Picador Edition:October 2008.
    40、Sarah Valentine,The Poetry and Thought of GennadyAigi, Princeton University,2007.
    41、Shirley Fleming,'Concerts Everywhere:New York-Moskow String Quartet",American Record Guide,2001,PP48-49.
    42、Stefan Kostka,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 Third Edi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43、Taruskin Richard, 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Volune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4、Tsenova Valeria, "MAGIC NUMBERS IN THE MUSIC OF SOFIA GUBAIDULINA", Musicology,2-2002, pp253-261.
    45、Wei cheng,"A Conductor's Guide to Sofia Gubaidulina's St. John Passio",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2006.
    1、陈鸿铎,《利盖蒂结构思维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陈铭志,《赋格学新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韩锺恩,《音乐美学与音乐作品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4、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问题的讨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5、贾达群,《首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上、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6、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7、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8、李小诺,《拱形音乐结构之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9、林华、叶思敏,《复调艺术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10、林华,《音乐审美与民族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11、林华,《我爱肖斯塔科维奇——肖氏钢琴作品弹奏导读》,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12、刘永平,《现代赋格分析——20世纪经典赋格作品选》,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课程内部讲义,2012。
    13、罗忠镕、杨通八主编:《现代音乐欣赏辞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陆扬,《欧洲中世纪诗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5、陆扬,《文艺复兴诗学》,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12。
    16、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17、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18、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演进》,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19、钱亦平,《音乐分析学海津梁——钱亦平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20、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上、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1、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2、宋瑾,《西方音乐从现代到后现代》,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3、田艺苗,《时间与静默的歌——20世纪作曲家的孤独吟唱》,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4、童忠良,《对称乐学论集——童忠良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5、徐昌俊,《鲁契亚诺·贝里奥诗三首<模进>》,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6、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7、杨立青, 《梅西安作曲技法初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28、杨立青,《乐思.乐风——杨立青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9、杨立青,《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30、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31、姚亚平,《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赏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32、姚恒璐,《二十世纪作曲技法分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33、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教程》,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4、姚恒璐,《勋伯格的作品及创作技法研究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35、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7、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8、余元洲,《历代回文诗词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8。
    39、张巍,《音乐节奏结构的形态与功能》,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40、郑英烈,《序列音乐写作教程》(修订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41、,邹彦,《阿班.贝尔格音乐作品中的回文结构》,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1、崔莹,《后现代音乐及其美学问题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义,2010。
    2、伏源,《古柏杜丽娜现代手风琴作品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3、冯存凌,《勋伯格<空中花园篇>(0p.15)诗乐关系研究》,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9.
    4、葛敏敏,《古拜杜丽娜作品中的表情参数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3。
    5、黄蓓蓓, 《古柏杜丽娜<七言>的音乐学分析》,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
    6、洪梅, 《古柏杜丽娜手风琴室内乐作品<沉默>研究》,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7。
    7、姜蕾,《解构与建构——20世纪音乐中“开放解构”的观念与实践》,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2。
    8、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作品技法特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
    9、刘江,《十字架符号的视觉构成原则在古拜杜丽娜作品<七言>的音乐形态中的体现》,武汉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07。
    10、刘洋, 《数字之舞—古拜杜林娜<对巴赫众赞歌前奏曲“主啊,我来到您的宝座前”的冥想>分析》,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3。
    11、吕久丰, 《古柏杜丽娜作品宗教因素初探——以<七字箴言>和<在十字架上>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12、钱仁平,《1/4音作曲技法研究——以五部作品为例》,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0。
    13、任怡,《象征与超越——梅西安<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之宗教寓意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1。
    14、王舜平,《俄罗斯现代手风琴作品的宗教语境——佐罗塔耶夫和古柏杜丽娜自由低音手风琴作品的东正教因素解析》,西南大学硕士研究论文,2011。
    15、王中余,《阿伦.福特音级集合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
    16、伍维曦,《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文本与文化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
    17、徐志博,《音响结构思维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1。
    18、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4。
    19、张旭儒,《潘德列茨基早期音乐作品中的“音色-音响”观念及其创作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6。
    20、张维怡,《浅析索菲亚.古柏杜丽娜的两首巴扬作品——<发自深处>、<期望奏鸣曲>》,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1。
    1、(奥)阿诺德.勋伯格著,茅于润译,《勋伯格:风格与创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美)阿伦.福特著,陈丹布译,“音乐的新线性分析方法”,《音乐探索》,1990年第3期。
    3、(美)艾伦.福特著,罗忠榕译《无调性音乐的结构》,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4、(美)艾伦.福特著,罗忠镕译,《春之祭》的和声组织,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5、(美)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二十世纪音乐概论》(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1。
    6、(美)博里斯·施瓦茨著,钟子林等译,《苏联音乐与音乐生活(1917-1970)》(上、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7、(苏)r.格里戈尔耶娃著,戴明瑜译,“苏联当代音乐风格评述”,《音乐探索》,1990年第3期。
    8、(德)汉斯.海因茨.施图肯什密特著,汤亚汀译,《二十世纪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9、 (俄)赫洛波娃著,钱亦平、汪启璋译, “二十世纪下半叶音乐的曲式分类”, 《音乐艺术》,1994年第2期。
    10、(俄)赫洛波娃著,黄晓和译,为长笛、弦乐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索菲亚.古巴依杜林娜的四分之一音的作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1、(美)霍华德.里萨蒂著,苏澜深、杨衡展译,《新音乐语汇——现代音乐记谱法指南》,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12、(美)杰里米.尤德金著,余志刚译,《欧洲中世纪音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13、(德)卡尔.达尔豪斯著,杨燕迪译,《音乐史学原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4、(德)卡尔.达尔豪斯著,杨燕迪译,《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15、(德)克列门斯.库恩著,钱泥译,《音乐分析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16、(美)库斯特卡著,宋瑾译,《20世纪音乐的素材与技法》,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7、(英)雷金纳德.史密斯.布林德尔著,黄枕宇译,《新音乐——1945年以来的先锋派》,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18、(美)罗伊格-弗朗科利著,杜晓十、檀革胜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19、(俄)M.阿兰诺夫斯基编,张洪模等译,《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0、(法)梅西安著,《我的音乐语言的技巧》,连宪升译,张昊、陈其钢校阅,台湾:中国音乐书房,1993。
    21、(美)乔治.佩尔著,罗忠镕译,《序列音乐写作与无调性——勋伯格、贝尔格与韦伯恩音乐介绍》,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22、(美)塞缪尔.阿德勒著,金平、郭小虎等译,叶小刚主编,配器法教程(上、下),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
    23、(苏)斯克列勃科夫著,顾连理、吴佩华、汪启璋译,《音乐作品分析》,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24、(意)斯特凡诺.爵瓦索尼著,黄建清、温德青译,“简单的悖论”,《人民音乐》,2010年第3期。
    25、(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余志刚译,《西方音乐史》(第六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
    26、(英)唐.弗.托维著,陈登颐译,《交响音乐分析》(第二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7、(法)特瑞斯坦.米赫耶著,温德青译,“关于现代音乐的重新思考”,《人民音乐》,2012年第2期。
    28、(俄)尤.尼.霍洛波夫著,罗秉康、高燕生译,《和声学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9、(德)瓦尔特.基泽勒著、杨立青译,《二十世纪音乐的和声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0、(美)文森特.佩尔西凯蒂著,黄大同、杜亚雄译,《二十世纪和声学——原创样式与应用》,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1、(俄)谢.斯克列勃科夫著,陈复君译,黄晓和校,《音乐风格的艺术原则》,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1、蔡铭璞,“古拜杜林娜——作曲界的女强人”, 《音乐爱好者》,1992年第5期。
    2、陈红,“别尔嘉耶夫的末世论及其人本主义上帝观”,《俄罗斯研究》,2006年第2期。
    3、丁冰,“论古拜杜丽娜《Quaternion》的技法特征”, 《黄钟》,2010年第3期。
    4、甘璧华,“自然泛音:东西方音乐共同的物理基础”,《黄钟》,2000年第1期。
    5、甘璧华,“阿.齐尔品和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东方特点及其比较研究”,《音乐艺术》,2001年第2期。
    6、甘璧华,“恢复和声音响的自然属性——索.古贝多琳娜作品中的和声与风格探究”,《音乐艺术》,2002年第4期。
    7、高鸿祥,“威伯恩的点描技术与我国古琴音乐中的音色性手法”,《黄钟》,1989年第2期。
    8、胡筱铮,“音乐先锋派在苏俄的形成与发展”,《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姜蕾, “现代主义文学结构与二战后音乐形式革命——以布列兹《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例”, 《音乐研究》,2012年9月第5期。
    10、梁红旗,“古拜杜丽娜音乐创作中的审美观念研究”,《乐府新声》,2007年第2期。
    11、梁红旗,“人文环境对音乐创作技法的影响——索非亚.古拜杜丽娜创作风格形成之探析”,《音乐探索》,2008年第2期。
    12、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音乐创作中微分音解析”,《黄钟》,2008年第3期。
    13、梁红旗,“索菲亚.古拜杜丽娜创作技法中音高复合特征研究”,《音乐艺术》,2008年第3 期。
    14、李吉提,“根深方能叶茂——中国现代音乐分析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5、马庆株, “字谜的语言文字学分析”,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9年第3期。
    16、明虹,“宗教观念与音乐结构—解析古拜杜林娜的小提琴协奏曲《奉献》”,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7、彭志敏,“音乐新技法探索中的盲然、偶然和必然说”,《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
    18、钱仁康, “‘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 《音乐艺术》,2003年第1期。
    19、钱亦平,“从《愤怒的日子》看中世纪的词乐结构”,《音乐艺术》,2008年第2期。
    20、钱亦平,“20世纪下半叶的其他流派及结构特点”,音乐艺术,2011年第1期。
    21、钱亦平,“精确设置精心雕琢,古拜杜林娜《为羽管键琴和打击乐写的音乐》的语言、技法和结构”,《音乐艺术》,2014年第1期。
    22、孙国忠, “音乐文献导论”, 《音乐研究》,2003年第2期。
    23、孙国忠, “音乐学研究与学术规范”, 《黄钟》2003年第3期。
    24、王国凤, “汉英文字游戏对比赏析”,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5、王西麟,“《挽歌—为广岛受难者》创作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
    26、王西麟,“我们向肖斯塔科维奇学习什么——纪念肖斯塔科维奇百年诞辰”,福建艺术,2006年第5期。
    27、温德青,“勋伯格还没死——论十二音序列音乐的后续影响”,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8、谢力昕,“古拜杜丽娜的奉献”,《音乐爱好者》,2005年,第6期。
    29、姚亚平,“欧洲早期音乐传统与20世纪现代作曲观念”,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30、冶鸿德,“数理的严谨与诗意的挥洒”,音乐研究,2012年1月第1期
    31、张利莹,“字谜中的拆字”, 《湘南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32、詹湛, “不要害怕做自己”, 《音乐爱好者》2012年第9期
    33、周文定,“字谜构字成分的异常组合”, 《宜春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