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及其空间分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明长城作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军事管理层面的九边重镇与层级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层面的各级防御聚落与工程设施,是具有严密的层次性、整体性、系统性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往关于甘肃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物调查和历史地理等学科方面,多关注某一地区、某一类型的防御设施的研究,缺乏对甘肃镇防御体系整体性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本文以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学的角度,并结合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理论,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首先在梳理明“九边”军事制度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研究了甘肃镇的建置沿革、军事地位、镇城演变、防守范围等问题;其次,运用系统论中“整体性、层次性、结构功能性、环境相关性”的思想观点,对甘肃镇防御体系的外部环境、构成要素、聚落层级及整体结构进行逐一分析;再次,通过聚落考古学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和GIS工具,对于甘肃镇防御体系中的长城本体、军事聚落、烽传系统、驿传(交通)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研究;最后引入可达域概念,并利用各种不同表现形式、特征及作用的可达域,分别对甘肃镇防御体系构成要素之中的军事聚落、驿站、烽燧、敌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
     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厘清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历史发展脉络;首次从整体角度对明西宁卫长城及军事聚落进行研究;通过绘制军堡空间分布图,揭示甘肃镇军事聚落整体结构特征;提出长城防御体系空间分析的新方法——可达域分析,为长城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与视角。
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world,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is the defense system with multiple significance. On the level of militaryadministration, it is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overing nine important defense areas; onthe level of material substance, it is a military fortress and engineering facility of alldefense levels. Besides, it is perceived as a military defense system with intricateintegrity. Previous studies on Gansu-Town mainly concentrated on heritage surveys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other disciplines. And these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acertain area, a certain type of defense facilities. Moreover, it is lacking on thecomprehensive study of Gansu-Town defens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e, the paper has incorporated with the theoryof archeology, history, sociology, etc., and studied the Gansu-Town defense system ofMing Great Wall. Firstly, through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epaper studied the build history, military status, town evolution, defensive range andother issues of Gansu-Tow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nine military system of Mingdynasty. Secondly, based on the system theory of “integrity, hierarchy, structure andfunction, 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internal factors, fortress hierarchy and the integral structure of Gansu-Town defensesystem. Thirdly, with the help of the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of fortress archeologyand GIS, the paper studie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Great Wall structure,military fortress, Beacon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post (traffic) system ofGansu-Town defense system. Fianly, the paper presented reachable domainperspective. With the conception, different realiza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ofreachable domai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litary fortress,courier station, beacon tower and watch tower in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The innovation of the paper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our points:1. Thepaper clarifie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efense system of the Great wall ofGansu-Town;2. The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studied the Great Wall of Xining Wei (i.e.the Great Wall of Qinghai) and military fortress of Ming dynasty from overallperspective;3. By draw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military fortress, the papersuccessfully depicted the integr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litary fortress in Gansu-Town.4. The paper presented a new method on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GreatWall defense system——reachable domain analysis and a practical researchapproach and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Great Wall.
引文
1嘉靖年间,为加强京城的防务和保护帝陵(明十三陵)的需要,明廷在北京西北增设了昌镇、在北京西南增设了真保二镇,共计为十一镇,合称为“九边十一镇”。
    2(明)张居正等:《明穆宗实录》卷三十九《隆庆三年十一月庚午朔》所载:体乾等又言:“国家备边之制,在祖宗朝止辽东、大同、宣府、延缓四镇,继以宁夏、甘肃、蓟州为七,又继以固原、山西为九,今密云、昌平、永平、易州俱列戍矣。”因此有“九边十三镇”的说法。后来此种说法在(明)叶向高等:《明光宗实录》《万历四十八年庚申七月丙子朔》也有记载。
    3天启元年(1621)成书的《武备志》首次提出十六镇说法,十六镇为蓟州镇、昌平镇、保定镇、密云镇、永平镇、易州镇、井陉镇、辽东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4(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九十一《兵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35页
    5《明史》卷四十《地理志一》,第882页
    1《修攘通考》卷四《九边图论·九边图论,目录》,第397—398页。
    2(明)兵部编《九边图说》,玄览堂丛书初辑,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版
    3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
    1此外相关文章还有:周勇进,明末兵备道的职衔与选任──以明末档案为基本史料的考察,历史档案,2010(02);周勇进,明末兵备道职掌述论──以明末兵部请敕行稿为基本史料的考察,历史教学,2009(24)等。
    2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
    明嘉靖九边营兵制考略,(1994)
    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初探,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
    明代中后期边兵构成考略,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9.5
    明成祖的亲王守边政策,南开学报,2002(01)
    明初从行省到三司制改革的真相与实质,历史教学,2002(02)
    3此外相关文章还有:罗冬阳,明代的督抚制度,东北师大学报,1988(04)
    林乾,论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8(02)
    关文发,试论明代督抚,武汉大学学报,1989(06)
    宋纯路,明代巡抚及明政府对它的控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06)
    刘秀生,论明代的督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02)
    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冯建勇,明代巡抚制度及其作用演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1)
    4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P66
    1“军管型政区”最早是由周振鹤在《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史》(香港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的。
    2此外与军事地理相关文章还有:尹钧科,宁夏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军事地理因素试析,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02)
    冯晓多,宁夏地区明代城镇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
    1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
    谢丹,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
    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
    李哲,建筑领域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基础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薛原,资源、经济角度下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研究——以晋陕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张曦沐,明长城居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倪晶,明宣府镇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2李严、张玉坤、李哲,军堡中的里坊制——一项建筑社会学的比较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07)
    李严、张玉坤、李哲,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新建筑,2011(06)
    王琳峰、张玉坤,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建筑学报(学术专刊),2011(04)
    李哲、张玉坤、李严,明长城军堡选址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初探——以宁陕晋冀为例,人文地理,2011(02)
    刘珊珊、张玉坤,明辽东镇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与聚落分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01)
    李严、李哲,明长城军堡选址田野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01)
    王琳峰、张玉坤,明宣府镇城的建置及其演变,史学月刊,2010(11)
    刘珊珊、张玉坤,雄关如铁——明长城居庸关关隘防御体系探析,建筑学报(学术专刊),2010(10)
    张楠、张玉坤,城市形态研究中的古代地图资料,建筑师,2010(03)
    张玉坤、李哲、李严,“封”——中国长城起源另说,天津大学学报,2009(04)
    解丹、庞玉鹍,内蒙古地区东周末期的赵北长城防御系统解析,天津大学学报增刊,2009(12)
    李威、李哲、李严,明榆林镇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对现代城镇布局的影响,新建筑,2008(05)
    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新建筑,2006(01)
    1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高凤山、张军武编,嘉峪关及明长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薛长年,陇文化丛书: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4马建华、张力华,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长城,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5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军区军事志领导小组,试论长城对甘肃的影响,西北史地,1998(01)
    6宋建莹,明代陕西行都司历史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赵现海,明初甘肃建镇与总兵官权力、管辖地域之考察——以敕文为中心,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2010(07)
    2马顺平,明代陕西行都司及其卫所建置考实,中国历史地理丛论,2008(04)
    4侯丕勋、刘再聪主编,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5李超,明代甘肃镇防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6田澍,明代甘肃镇边境保障体系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03)
    7田澍、毛雨辰,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J],西域研究,2005(02)
    8孙卫春,明代西北战争与国防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吴琴峰,明洪武永乐时期对河西地区的经营:[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1
    2周淑芸,论明朝对西北边境的经略:[硕士学位论文],银川;宁夏大学,2005
    3刘继华,明朝开发西北的政策述评,[J],固原师专学报,2003(09)
    4程利英,明代西北边疆政策与关西七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5杜常顺、郭凤霞,明代“西番诸卫”与河湟洮岷边地社会,[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09)
    6韩烨,明代对西宁卫地区政治经营述略,[J],传承,2009(07)
    7陈守忠,甘肃境内的明长城,[J],丝绸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究,1996(05)
    8唐晓军,甘肃境内的长城与烽燧分布,[J],丝绸之路,1996(05)
    9王元林,河西长城考,甘肃日报,2002.08.15
    10王宝元,武威高沟堡古城考察记,[J],西北史地,1995(02)
    11陈世明,明代甘肃境内二十四关考略,[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01)
    1保罗·鲍克斯(PAUL BOX),胡明星、董卫译,地理信息系统与文化资源管理:历史遗产管理人员手册(GISand Cultural Resource Mangement: A manual for Heritage Manager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P70
    2肖彬、谢志仁、闾国年、朱晓华,GIS支持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10
    1Mark Oldenderfer, Herbert D.G.Maschner. Anthropology, Space,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32-154.
    1黄正元,认识系统与系统认识——谈系统论视域下的认识论,兰州学刊,2009.04
    2L·V·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郭伟民,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华夏考古,2008.04
    1谢丹,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
    1相关期刊论文详见刘建军、闫璘、曹迎春,明西宁卫长城及军事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2(07):P30-34.
    1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P1-2绪言
    1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P249
    2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洪武四年秋七月辛亥朔
    3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P251-252
    1马自树,明代兵制初探(上),东疆学刊,1985(02):P35
    2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军事历史研究,2004(16):P78-87
    3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P66
    4明太祖实录卷八十八洪武七年三月丁卯朔,P1557
    5明太祖实录卷一○三洪武九年春正月丙辰朔,P1739
    1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二十二洪武十年二月戊戌朔,P1974
    2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P53
    3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一洪武三年夏四月己未朔,P1000-1002
    1(明)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卷二十二《兵政考·皇明·高皇帝洪武二十四年春征山东骑士来屯》,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P240
    2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P59
    3《弇山堂别集》卷六《皇明异典述一·亲王将兵》,P268
    4《明朝开国文献·祖训录·兵卫》,P1757
    1刘景纯,明代前中期九边区域防御形态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12):P51
    2明太宗实录卷十一建文四年八月已末朔,P2104
    3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六永乐十二年闰九月辛丑朔,P1796
    4陈建.皇明纪要:卷3〔M〕,P1542
    5明太宗实录卷七十八建文四年八月已末朔,P1725
    6明太宗实录卷三十五永乐二年冬十月已巳朔,P611
    1统兵将领的此类分级方式早是由王琳峰在其博士论文《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天津大学,2011)中提出的。
    2明太祖实录卷一○一,洪武八年九月癸丑
    3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大学报,1989(2):P236
    1顾城,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3):P136
    1明史志第四十九官职
    2明通鉴卷18第792页
    3天顺实录二年五月壬寅
    4明通鉴卷23第924页
    5明通鉴官职六卷34
    6明通鉴卷32第2247页
    1明史志第四十九官职二
    1详细考述见: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P24-26
    2详细考述见: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9(02),P233-240
    1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P2-11
    2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3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4期
    4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四期
    1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3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P2-11
    4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4
    5详细考述见:胡凡,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2007,P151-162
    6详细考述见: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9(02),P233-240
    7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4期
    1详细考述见: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P69-77
    2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01)
    3明太祖实录卷76,洪武五年十一月壬子条
    4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正月甲午条
    1明史卷155宋晟传
    2[嘉靖]陕西通志卷5陕西行都司沿革
    3明太祖实录卷216,上海书店,P3183
    4[清]谈迁:国榷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条
    5明史卷42地理志三
    6明史卷2太祖纪二
    7明太祖实录卷16,[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1[明]程道生:九边图考甘肃
    2明史卷330西域传
    3[清]钟庚:甘州府志卷13艺文志
    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2胡大浚,《陇文化丛书》序,甘肃高师学报,1999(04);薛长年,陇文化丛书: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1明孝宗实录卷74
    2[清]肃州志卷1地理志:顺治十八年抄本
    3[明]马文升:明经世文编卷163为预防虏患以保重地方疏。[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第1册卷163,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26页
    1[明]杨一清:明经世文编卷19论甘肃事宜
    2[清]查继佐:罪惟录卷12九边表总论
    1详细考述见:韦占彬,明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的战略规划,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4),P81-84
    2明史卷330西域传
    3明太祖实录卷91,[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4[清]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P87
    1明太祖实录卷130,[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2皇明开国功臣卷20宋晟传
    3明太祖实录卷131,[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4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4期
    5详细考述见: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P69-77
    6明太祖实录卷255,[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1[清]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P169
    2明太祖实录卷76,洪武五年十一月壬子条
    3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正月甲午条
    4明史卷42地理志三
    5甘镇志卷1地理志
    1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十八·地理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明太宗实录卷57,永乐四年闰七月丁卯条
    3明英宗实录卷250,景泰六年二月戊戍条
    2明太祖实录卷249,洪武三十年正月辛酉条
    3明史卷42地理志三
    3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P102
    4皇明九边考卷9甘肃镇·疆域考
    1[清]梁份:秦边纪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P169
    1王琳峰、张玉坤,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J],建筑学报,2011:S1:P1-5
    12系统论_哈雷:http://blog.sina.comL·V·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王琳峰、张玉坤,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J],建筑学报,2011:S1:P1-5
    1仲兆隆,郭方忠.甘肃概况(三)——自然概貌[J].档案,1983,(03)
    2根据《甘肃省志·交通志》甘肃人民出版社改编
    1王国良(民国),中国长城沿革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P59
    2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3张辅监修,明太宗实录卷一五五,永乐十二年九月丁酉条,P1792
    1方逢时.大隐楼集·卷十五·辕门记谈[O].清乾隆四十二年方承保刊本.北京图书馆珍藏
    1《边政考》卷三、卷四
    2(清)查继佐《罪惟录·九边志》
    3《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二四四
    4《明宗武正德实录》,卷三八
    1《明太祖洪武实录》,卷一九五
    2边强,甘肃关隘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明)褚铁:《议处仆苑官员疏》,见《褚司农文集》
    4《明会要·兵五·茶马》,卷五,《兵部·茶马》
    1《明太宗实录》,卷九十三
    2《五凉全志》,卷十三,《艺文志》
    1《明会典》,卷一二《承差知印》
    2(明)羌宝,《驿传议》,见《明经世文编》
    3《明会典》,洪武元年制颁
    1洪武实录卷二五
    2明史卷七二志四十八职官志
    3洪武实录卷二五
    4[明]谢缙,谢学士文集送习贤良赴河州序,见明经世文编卷一一
    5边强,甘肃关隘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卷五十九·蓟镇边防[M].北京:中华书局,1986:P626
    1郭红、靳润成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上海:2007
    1明史志第四十九官职五
    1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明孝实录卷199,[M].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勘本
    1参阅本书第五章第一节
    2《甘肃新通志》卷四二,清乾隆《甘州府志》卷二《世纪下》
    3《明武宗实录》卷二
    4《边政考》卷三、卷四
    5《明世宗实录》卷一二四
    6《明世宗实录》卷一九四
    1《明世宗实录》卷二二九、卷二三六、卷二六〇,《边政考》卷四
    2明长城_波涛:http://blog.sina.com
    3《明世宗实录》卷三二五,《甘肃新通志》卷四二,《秦边纪略》卷三
    4《边政考》卷四《甘州山丹图》
    5《秦边纪略》卷三、《甘肃新通志》卷九一《艺文志·甘州山南关记》,清顺治十四年刻本《甘肃镇志》卷三
    1《甘肃新通志》卷九一,《秦边纪略》卷三《甘州卫·人宗山口》
    2《明世宗实录》卷四七一,《甘肃新通志》卷四〇
    3《边政考》卷四、《甘肃新通志净》卷四二《兵防志》
    4《明宗实录》卷二、卷六,清乾隆《甘州府志》卷二
    1《明神宗实录》卷一〇、卷三〇
    2《明穆宗实录》卷一九
    3《甘肃新通志》卷八六,《秦边纪略》卷一
    4龙小峰,明代陕西行都司市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05
    5《甘肃新通志》卷八六《艺文志》
    6《荡空松山虏碑记》,载《甘肃新通志》卷八六;《读史书舆纪要》卷六三,清道光十三年《兰州府志》卷一
    1清乾隆:《甘州府志》卷二《世纪下》
    2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刘珊珊、张玉坤在“明辽东镇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与聚落分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01)”一文中将辽东镇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概括为以点控线,以面制线,点线面结合的空间网特征;王琳峰、、张玉坤在建筑学报(2011:S1)“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一文中将蓟镇军事聚落的分布结构总结为“众星拱卫”的放射结构,“横向分段、纵向分层”的线性结构,“秩序叠加”的网络结构。
    1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龙小峰,明代陕西行都司市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05
    1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此小节作为本论文的一部分已经发表,详见刘建军、闫璘、曹迎春,明西宁卫长城及军事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2(07):P30-34
    3张廷玉,等撰.明史·卷十八·地理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6,P397
    1张廷玉,等撰苏铣纂修,王昱,马忠校注·西宁卫志·西宁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2同上
    3方逢时.大隐楼集·卷十五·辕门记谈[O].清乾隆四十二年方承保刊本.北京图书馆珍藏
    1险些被遗忘的青海明长城:长度约为363千米,中国书画交易中心:http://www.sh1122.com
    2卢耀光.青海的边墙[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2:P29
    2卢耀光.青海的边墙[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2:P2
    1闫璘.明代西宁卫最早的长城——门源县境内明代长城[J].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02:P34
    1闫璘.明代西宁卫的峡榨考述[J].青海民族研究,2011,07:P138
    2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史[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公司出版社,1990:P34
    3中国军事史编写组编.中国军事史·第三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P410
    1杨应琚纂.西宁府新志·卷十八·武备志·兵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P447
    1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
    1谢琦,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AutoGIS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2006汤国安、杨昕编著,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第六章GIS空间分析导论-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
    4(1)距离分析(2)密度分析(3)寻找适宜位置(4)寻找位置间的最佳路径(5)距离和路径成本分析
    (6)基于本地环境、邻域或待定区域的统计分析(7)应用简单的影像处理工具生成新数据(8)对研究区进行基于采样点的插值(9)进行数据整理以方便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显示(10)栅格矢量数据的转换(11)栅格计算、统计、重分类等功能
    1孙子兵法《九地篇》第十一
    2吴子兵法《论将》第四
    1李霞,基于GIS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时空变化及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
    2钱耀鹏:《中国史前城址与文明起源研究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P236
    3张廷玉等(清),明史兵制,北京:中华书局,1974,P2238
    4方逢时(明):审时宜酌群议陈要实疏,明经世文编,卷321
    1汤国安、杨昕编著,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P267
    2在实际的应用中,坡度有角度和百分比两种表示方式:一是坡度(degree of slope):即水平面与地形面之间夹角;二是坡度百分比(percent slope):即高程增量与水平增量之比的百分数。
    3坡度分类数据值参考《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第六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P223
    1《明武宗实录》卷二
    1薛长年:《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P198
    2[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下营择地法》
    1[明]孙世芳:刘敏宽、龙膺纂修,王继光辑注:《西宁卫志》卷一《地理志·城池》,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P51
    1周丹、王宝军、施斌,基于GIS可视域分析的矿山环境视觉污染评价[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1:05:P207-212
    1Mark Oldenderfer, Herbert D.G.Maschner. Anthropology, Space,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132-154
    2陈洁,陆锋,程昌秀,可达性度量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7:S9:P100-110.
    1邓士龙辑,《国朝典故》卷35《世宗实录一》,北京:北京大学,1990:P660-661
    1魏焕,《皇明九边考》卷1《经略总考·明战守》:P29
    2《明太宗实录》卷155,永乐十二年九月丁酉条:P1792
    3杜祐宁,从屯堡到边墙——明代北边防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华民国98年(2009):P22-23
    4韦占彬,明代边防预警机制探略,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9):P56-60
    5苏佑,《逌旃琐言》,《说郛》卷18
    1明通鉴卷32第2247页
    2明宪宗实录·卷35·整饬边备兵部尚书王复奏3同上
    1王琳峰、张玉坤,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J],建筑学报,2011:S1:P1-5
    1《明宪宗实录》,卷一六九,弘治十三年十二月乙巳条,第3062页
    1[清],黄文炜:重修肃州新志,见陈棐:防边碑,酒泉县博物馆翻印,1984,P270
    1[清]黎中辅纂,大同市地方志办公室征集整理,大同县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P125。
    1[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一十二·戚继光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P5614
    2[清]戚继光,练兵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六[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P2
    3[清]高扬文、陶琦,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九,[M],北京:中华书局版,2003:P213。
    [1]张廷玉等(清),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兵部(明),九边图说,玄览堂丛书初辑,台北:正中书局,1981
    [3](明)大明实录,1940年影印江苏图书馆传钞本
    [4]何铿(明),修攘通考,全6卷,1578。(此书以苏轼《地理指掌图》,与许论《九边图》、桂萼《明舆地图》三书合而刊之)
    [5]程道生(明),九边图考,不分卷,武進莊氏玉青館,民国8年,1919
    [6]陈子龙等(明),皇明经世文编,1638,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89
    [7]方逢时(明),大隐楼集,清乾隆四十二年方承保刊本,北京图书馆珍藏
    [8](明)孙世芳:(嘉靖)《宣府镇志》卷二十二《兵政考皇明高皇帝洪武二十四年春征山东骑士来屯》,中国方志丛书影印明嘉靖四十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P240
    [9]魏焕(明),皇明九边考,长城文化网制作
    [10]峨眉山人(尹耕)(明),译语,丛编于沈节甫编(明)《纪录汇编》
    [11]方孔炤(明),全边略记(崇祯刻本),长城文化网制作
    [12]霍冀(明),九边图说,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6
    [13]金幼孜(明),北征录,中国国家图书馆微缩制品
    [14]李贤(明),大明一统志,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2001
    [15]刘效祖(明),四镇三关志,长城文化网制作
    [16]谈迁(清),国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7]万表(明),皇明经济文录,41卷,1554,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
    [18]王世贞(明),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王圻撰(明),续文献通考,254卷,中国国家图书馆微缩制品
    [20]杨应琚(清),西宁府新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21]陈仁锡(明),皇明世法录,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杨嗣昌(明),杨嗣吕集,长沙:岳麓书社,2005
    [23]徐宏祖(明),徐霞客游记,中国国家图书馆微缩制品
    [24]许论(明),九边图论,1621,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3
    [25]茅元仪辑(明),武备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6]张居正等(明),大明会典,中国国家图书馆微缩制品
    [27]陈建(明),皇明纪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
    [28]张天复(明),皇舆考,12卷,1557,中国国家图书馆微缩制品
    [29]郑晓(明),边纪略,中国国家图书馆微缩制品
    [30]郑晓(明),皇明北虏考,长城文化网制作
    [31]郑晓(明),今言·卷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P26
    [32]朱元璋(明),皇明祖训,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3]顾炎武(清),天下郡国利病书,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1992
    [34]顾祖禹(清),读史方舆纪要,卷40,北京:中华书局,1955
    [35]夏燮(清),明通鉴(全六册),北京:中华书局,2009
    [36]龙文彬(清),明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6
    [37]乾隆官修(清),钦定续文献通考·兵考九,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8]陈子龙(明),明经世文编(全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
    [39]钟赓起(清),甘州府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
    [40]查继佐(清),罪惟录,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41]纪昀等(清),历代职官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2]朱元璋编纂(明),《明大诰》亦称《御制大诰》,洪武十八年(1385)至二十年先后纂成
    [43]张雨(明),边政考,台北:台湾华文书局,1968
    [44]马理、吕楠编纂(清),陕西通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45]钟庚起(清),甘州府志,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46]李应魁(明),肃镇华夷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47]杨春茂(清),甘镇志,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
    [48]梁份(清),秦边纪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49]艾冲,明代陕西四镇长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50]薛长年,陇文化丛书:西塞雄风——陇右长城文化,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51]王国良(民国),中国长城沿革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52]高凤山、张军武编,嘉峪关及明长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53]马建华、张力华,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长城,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
    [54]甘肃省文物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涛战国秦长城、山丹汉、明长城调查报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55]白寿彝、苏秉琦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6]保罗·鲍克斯(PAUL BOX),胡明星、董卫译,地理信息系统与文化资源管理:历史遗产管理人员手册(GIS and Cultural Resource Mangement: Amanual for Heritage Manager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7]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8]邓海波编著,中国历代赋税思想及其制度,台北市:正中书局,1984.04
    [59]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0]董耀会,瓦合集——长城研究文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1]董耀会著,话说长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陈宝国,宫兆敏编著,亘古沧桑话幽燕,地质出版社,2008
    [62]杜瑜,中国文明史话——屯田史话,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63]葛剑雄总主编、安介生编著,天下雄关——古代关隘释读,长春市:长春出版社,2008.01
    [64]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65]国家经委经济管理研究所编,中国古代思想与管理现代化,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66]郭肇立主编,聚落与社会,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公司,1998
    [67]葛剑雄主编、曹树基著,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明时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68]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69]黄杏元、马劲松、汤勤编著,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0]胡阿祥、彭安玉、郭黎安,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71]胡长春著,谭纶评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72]边强,甘肃关隘史,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3]薛长年主编,嘉峪关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74]杨青主编,肃州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75]邕江主编,酒泉史话,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76]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77]景爱,中国长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78]赖家度、李光璧著,明朝对瓦剌的战争,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
    [79]嘉峪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嘉峪关市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0
    [80]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军区军事志领导小组编纂,甘肃省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81]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经济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3
    [82]李穆南、于文,治边方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83]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85]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86]刘金柱,万里长城,长城全接触网
    [87]刘谦,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88]刘展主编,中国古代军制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
    [89]刘镇伟主编,汪前进撰文,冯琼欢译,中国古地图精选,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
    [90]林珲、赖进贵、周成虎编,空间综合人文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91]路遇、藤泽之编著,中国人口通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92]罗东阳,明代军镇镇守体制初探,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3]罗贤佑主编,历史与民族——中国边疆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4]罗哲文,长城,北京:旅游出版社,1988
    [95]罗哲文主编、中国长城学会,长城百科全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96]吕一燃,中国北部边疆史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97]马楚坚,明清边政与治乱,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98]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99]梅宁华、孔繁峙,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00]南炳文、汤纲,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101]南炳文,辉煌、曲折与启示——20世纪中国明史研究回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02]倪健民、宋宜昌主编,北京泛亚太经济研究所编,国家地理——从地理版图到文化版图,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
    [103]彭勇,明代班军制度研究——以京操班军为中心,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04]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105]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106]侯丕勋、刘再聪,西北边疆历史地理概论,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107]史念海主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08]史念海,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和历史经济地理,台湾:学生书局,1990
    [109]孙超著,必争之地古今军事地理文化要览,哈尔滨市:哈尔滨出版社,2010.01
    [110]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元明时期,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111]汤纲、朱元寅,二十五史新编——明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2]汤国安、杨昕编著,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3]张成才,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14]保罗鲍克斯(PAUL BOX),胡明星、董卫译,地理信息系统与文化资源管理:历史遗产管理人员手册(GIS and Cultural Resource Mangement: Amanual for Heritage Manager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15]王春瑜,明史论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16]王雷鸣编,历代食货志注释第四册,北京:农业出版社,1994
    [117]王铭铭,“裂缝间的桥”解读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118]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19]王毓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1965
    [120]王子今,中国文明史话——驿道驿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21]文物编辑委员会编,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122]吴庆洲,中国军事建筑艺术,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23]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24]许正文,中国历史行政区划分与管理沿革,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125]许悼云,另一类考古学——许悼云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26]严文明,中国环壕聚落的演变,《国学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27]杨正泰著,明代驿站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28]于默颖、薄音湖:《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2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
    [129]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0]张印栋,中国文明史话——疆域沿革,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31]张泽咸、郭松义,中国屯垦史,北市:文津出版社印行,1997
    [132]张士尊,明代辽东边疆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133]张显清、林金树著,明代政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4]郑玄(汉)注,贾公彦(唐)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35]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新角度下的中国行政区划史,北京:中华书局,1990
    [136]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防守集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沈阳:辽沈书社,1992
    [13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城池防御建筑,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2
    [138]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六)军事工程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139]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历代战争年表(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140]中国军事史编写组,中国军事史第六卷兵垒、第三卷兵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141]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编委,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
    [142]邹逸麟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43](英)保罗·鲍克斯(PAUL BOX),胡明星、董卫译,地理信息系统与文化资源管理:历史遗产管理人员手册(GIS and Cultural ResourceMangement: A manual for Heritage Managers),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44](美)卡伦C汉娜(Hanna,K.C)、R.布赖恩卡尔佩珀(Culpepper.R.B),吴晓恩、雄伟译,GIS在场地设计中的应用(GIS in Site Design),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02
    [145](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项英杰校,草原帝国,长城全接触网
    [146](美)路易斯·H·摩尔根著,杨东専、张栗原、冯汉骥译,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1
    [147](美)路易斯·H·摩尔根著,秦学圣、汪季琦、顾宪成译,印第安人的房屋建筑与家室生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148](日)原广司著,于天祎等译,世界聚落的教示1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49]《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2003年5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
    [150]《长城保护条例》(国务院476号令)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
    [151]谭福瑜(民国),明代九边考,国立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论文,长城文化网制作
    [152]冯晓多,宁夏地区明代城镇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7
    [153]陈钊,明代榆林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09
    [154]成一农,明清时期甘肃东部城市形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0
    [155]成一农,唐末至明中叶中国地方建置城市形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2003
    [156]陈涛,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人文与自然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5
    [157]龙小峰,陕西行都司市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158]刘碧峤,明长城肃州路嘉峪关防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2
    [159]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
    [160]谢丹,金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空间规划布局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
    [161]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1
    [162]李哲,建筑领域低空信息采集技术基础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
    [163]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164]李严,明长城“九边”重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165]张玉坤,聚落·住宅——居住空间论:[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1997
    [166]薛原,资源、经济角度下明代长城沿线军事聚落变迁研究——以晋陕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7
    [167]张曦沐,明长城居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168]苗苗,明蓟镇长城沿线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169]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长城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170]倪晶,明宣府镇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171]李严,榆林地区明长城军事堡寨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4
    [172]李哲,山西省雁北地区明代军事防御性聚落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5
    [173]杜祐宁,从屯堡到边墙——明代北边防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华民国98年(2009)
    [174]董明晋,北京地区明长城戍边聚落形态及其建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
    [175]刘昭玮,长城与水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9
    [176]胡平平,自然地理环境与长城北京段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
    [177]方钟锋,明代陕北防卫体系与边饷供应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研究所,中华民国93年(2004)
    [178]冯晓多,宁夏地区明代城镇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79]郭红,明代都司卫所建置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1
    [180]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81]郭睿,北京地区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系统特征与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6
    [182]胡凡,河套与明代北部边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1998
    [183]宋建莹,明代陕西行都司历史地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84]李超,明代甘肃镇防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07
    [185]胡玉林,河陇长城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8
    [186]程利英,明代西北边疆政策与关西七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
    [187]李长弓,明代驿传役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1991
    [188]李大伟,明代榆林镇沿边屯田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189]孙卫春,明代西北战争与国防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90]吴琴峰,明洪武永乐时期对河西地区的经营:[硕士学位论文],兰州;兰州大学,2011
    [191]周淑芸,论明朝对西北边境的经略:[硕士学位论文],银川;宁夏大学,2005
    [192]李新峰,明前期兵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大学,1999
    [193]李亚,明代西番诸卫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北师范大学,2007
    [194]于默颖,明蒙关系研究——以明蒙双边政策及明朝对蒙古的防御为中心:
    [博士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4
    [195]李贞娥,长城山西镇段沿线明代城堡建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5
    [196]李智军,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河陇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5
    [197]刘建国,GIS支持的聚落考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7
    [198]路虹,明代宁夏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5
    [199]马继业,宋代城池防御探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200]毛雨辰,明代西北边镇边备及其得失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5
    [201]秦潇,关隘型古村镇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202]屈华,从榆林卫到榆林府:[硕士学位论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203]田光进,基于遥感与GIS的90年代中国城乡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院,2002
    [204]王秋园,明代长城东段南北景观差异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9
    [205]王少华,中国丝绸之路上古关隘旅游开发的现状和思考:[硕士学位论文],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
    [206]王越,明代大运河沿线和与九边地区驿站对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7
    [207]夏慧君,基于GIS的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08]刘建军,明西宁卫长城及军事聚落研究[J],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2(07)
    [209]肖彬、谢志仁、闾国年、朱晓华,GIS支持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
    [2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10
    [211]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3)
    [212]艾冲,论明十三镇长城的起止点和结合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02)
    [213]李严、张玉坤、李哲,军堡中的里坊制——一项建筑社会学的比较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07)
    [214]李严、张玉坤、李哲,长城并非线性——卫所制度下明长城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研究,新建筑,2011(06)
    [215]王琳峰、张玉坤,明长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建筑学报(学术专刊),2011(04)
    [216]李哲、张玉坤、李严,明长城军堡选址的影响因素及布局初探——以宁陕晋冀为例,人文地理,2011(02)
    [217]郭伟民,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华夏考古,2008.04
    [218]刘珊珊、张玉坤,明辽东镇长城军事防御体系与聚落分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01)
    [219]李严、李哲,明长城军堡选址田野调查与分析,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1(01)
    [220]林乾,论明代的总督巡抚制度,社会科学辑刊,1988(02)
    [221]王琳峰、张玉坤,明宣府镇城的建置及其演变,史学月刊,2010(11)
    [222]刘珊珊、张玉坤,雄关如铁——明长城居庸关关隘防御体系探析,建筑学报(学术专刊),2010(10)
    [223]张楠、张玉坤,城市形态研究中的古代地图资料,建筑师,2010(03)
    [224]张玉坤、李哲、李严,“封”——中国长城起源另说,天津大学学报,2009(04)
    [225]解丹、庞玉鹍,内蒙古地区东周末期的赵北长城防御系统解析,天津大学学报增刊,2009(12)
    [226]李威、李哲、李严,明榆林镇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对现代城镇布局的影响,新建筑,2008(05)
    [227]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新建筑,2006(01)
    [228]曹永年,《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考误,历史研究,1996(03)
    [229]关文发,试论明代督抚,武汉大学学报,1989(06)
    [230]周勇进,明末兵备道的职衔与选任──以明末档案为基本史料的考察,历史档案,2010(02)
    [231]周勇进,明末兵备道职掌述论──以明末兵部请敕行稿为基本史料的考察,历史教学,2009(24)
    [232]罗冬阳,明代的督抚制度,东北师大学报,1988(04)
    [233]宋纯路,明代巡抚及明政府对它的控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06)
    [234]刘秀生,论明代的督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02)
    [235]韦占彬,明代“九边”设置时间辨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236]尹钧科,宁夏成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军事地理因素试析,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02)
    [237]冯建勇,明代巡抚制度及其作用演进,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01)
    [238]陈宏良,明代卫学发展述论,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六期
    [239]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军区军事志领导小组,试论长城对甘肃的影响,西北史地,1998(01)
    [240]马自树,明代兵制初探(上),东疆学刊,1985(02)
    [241]刘景纯,明代前中期九边区域防御形态的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12)
    [242]田澍,明代甘肃镇边境保障体系述论[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03)
    [243]田澍、毛雨辰,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代西北边镇研究述评,[J],西域研究,2005(02)
    [244]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军事历史研究,2004(16)
    [245]陈喆、董明晋、戴俭,北京地区长城沿线戍边城堡形态特征与保护策略探析,建筑学报,2008,03
    [246]陈喆、张建,长城戍边聚落保护与新农村规划建设——以昌平长峪城村庄规划为例中国名城,2009(04)
    [247]邓庆平,华北乡村的堡寨与明清边镇的社会变迁——以河北蔚县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09(03)
    [248]韦占彬,明洪武时期北部边防的战略规划,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249]仲兆隆,郭方忠.甘肃概况(三)——自然概貌[J].档案,1983,(03)
    [250]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大学报,1989(2)
    [251]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252]顾城,明帝国的疆土管理体制,历史研究,1989(3)
    [253]范勇著,略论我国历代人口分布及其变迁,四川大学学报,1987
    [254]范中义,明代长城与边防战略,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55]傅顽璐,明代军屯制度沿革,军事经济研究,1996(04)
    [256]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华中建筑,1992(04)
    [257]高凤山,长城关隘城堡选介续,华中建筑,1993(03)
    [258]顾铁山,浅析迁西境内明代蓟镇包砖长城的修造情况,文物春秋,1998(02)
    [259]刘继华,明朝开发西北的政策述评,[J],固原师专学报,2003(09)
    [260]关真付,明代长城屯田与冀东开发,文物春秋,1998(02)
    [261]郭红,明代卫所移民与地域文化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02)
    [262]马自树,明代兵制初探(上),东疆学刊,1985(02)
    [263]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1995(04)
    [264]余同元,明代九边述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9(02)
    [265]赵现海,明初甘肃建镇与总兵官权力、管辖地域之考察——以敕文为中心,明史研究论丛(第八辑),2010(07)
    [266]马顺平,明代陕西行都司及其卫所建置考实,中国历史地理丛论,2008(04)
    [267]郭伟民,论聚落考古中的空间分析方法,华夏考古,2008(04)
    [268]韩光辉、李新峰,北京地区明长城沿线聚落的形成与发展,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69]韩光辉,明长城东段沿线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01)
    [270]卢耀光,青海的边墙,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8(02)
    [271]闫璘,明代西宁卫最早的长城——门源县境内明代长城,中国长城博物馆,2009(2)
    [272]闫璘.明代西宁卫的峡榨考略[J].青海民族研究,2011,22(3):p138.
    [273]郭红、于翠艳,明代都司卫所制度与军管型政区[J].军事历史研究,2004(16)
    [274]骆桂花、高永久,明朝西宁卫的军事戍防与政治管控[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6)
    [275]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276]范中义,明代九边形成的时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1995年第4期。
    [277]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278]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四期。
    [279]胡凡,明代洪武永乐时期北边军镇建置考,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2007
    [280]胡明星、金超、董卫,基于GIS技术在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划定历史街区的应用,建筑与文化,2010(07)
    [281]胡明星、董卫,GIS技术在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建筑学报,2004(07)
    [282]李兵,现代测绘技术在长城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北京测绘,2008(04)
    [283]李传永、李恬,我国历代的行政区划,四川示范学院学报,1996(09)
    [284]李冬宇、张伟,长城重镇——军事与建筑的双料明珠,中国文化遗产,2009.05
    [285]黎风、顾巍、曹灿霞,宁夏长城航空遥感调查研究,国土资源遥感,1994(03)
    [286]李龙潜,明代军屯制度的组织形式,历史教学,1962(12)
    [287]李荣庆,明代武职袭替制度述论,郑州大学学报,1990(01)
    [288]李三谋,明代边防与边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04)
    [289]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文物春秋,2001(02)
    [290]李孝聪,明长城,中国长城网
    [291]李孝聪,解读古地图上的长城,档案,2003(05)
    [292]杜常顺、郭凤霞,明代“西番诸卫”与河湟洮岷边地社会,[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09)
    [293]韩烨,明代对西宁卫地区政治经营述略,传承,2009(07)
    [294]陈守忠,甘肃境内的明长城,[J],丝绸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究,1996(05)
    [295]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新建筑,2006(01)
    [296]唐晓军,甘肃境内的长城与烽燧分布,丝绸之路,1996(05)
    [297]王宝元,武威高沟堡古城考察记,西北史地,1995(02)
    [298]陈世明,明代甘肃境内二十四关考略,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0(01)
    [299]梁民,驿传交通系统,中国长城网
    [300]刘景纯,清前中期黄土高原地区沿边军事城镇及其功能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02)
    [301]刘景纯,宣德至万历年间蒙古诸部侵扰九边的时间分布与地域变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06)
    [302]罗隽,攻击与防卫——关于建筑的防卫要求与防卫作用分析,新建筑,1993(04)
    [303]罗哲文,长城史话,长城文化网
    [304]罗哲文、董耀会,关于长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文物春秋,1990(01)
    [305]马自树,明代兵制初探(上),东疆学刊,1985(02)
    [306]毛锋,空间信息技术在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中国名城,2009(05)
    [307]南炳文,明初军制初探,南开史学,1983(01)
    [308]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历史研究,1999(02)
    [309]彭曦,十年来考察与研究长城的主要发现与思考,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10]祁美琴、李立璞,明后期清前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市场的生长及其变化,西域研究,2008(03)
    [311]钱耀鹏,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华夏考古,2003(03)
    [312]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初论:突破与压力,南方文物,2006(03)
    [313]单霁翔,从“文化景观”到“文化景观遗产”(上),东南论坛,2008(02)
    [314]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上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02)
    [315]史念海,论西北地区诸长城的分布及其历史军事地理(下篇),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03)
    [316]谭其骧,释明代都司卫所制度,禹贡半月刊,1935年第3卷第10期
    [317]唐国尧,明代京畿五镇建置述略,首都博物馆编辑委员会编辑,首都博物馆丛刊第8辑,地质出版社,1993
    [318]王贵祥,明代城池的规模与等级制度探讨,转自贾珺主编,建筑史第24辑,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2
    [319]王建华,聚落考古综述,华夏考古,2003.02
    [320]王杰瑜,明代山西北部聚落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01)
    [321]王均、陈向东、宇文仲,历史地理数据的GIS应用处理——以清时期的陕西为例,地球信息科学,2003(03)
    [322]王丽,全球定位系统中国定位——浅析GPS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计算机世界报,2006(34)
    [323]王琳峰、张玉坤,明蓟镇戍边屯堡时空分布研究,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11.05
    [324]王树连、史庆和、李喜来,中国明代军事地图的杰作——九边图,环球军事,2006.09
    [325]王绚,传统堡寨聚落防御性空间探析,建筑师,2003(4)
    [326]王绚、侯鑫,传统防御性聚落分类研究,建筑师,2006(02)
    [327]魏保信,明代长城考略,文物春秋,1997年第2期
    [328]肖彬、谢志仁、闾国年、朱晓华,GIS支持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3)
    [329]肖立军,九边重镇与明之国运——兼析明末大起义首发于陕的原因,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期
    [330]肖立军,明嘉靖九边营兵制考略,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2)
    [331]肖立军,明代边兵与外卫兵制初探,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
    [332]肖立军,明初地方军事机构的演变及前后职掌,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333]晏子有,明清遵化长城的戍守与维修,中国青山关长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334]余同元,明代长城文化带形成与演变,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3)
    [335]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历史地理,2001(03)
    [336]于占海、刘志波,军事战略要塞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中国文化遗产,2009(05)
    [337]赵现海,第一幅长城地图《九边图说》残卷——兼论《九边图论》的图版改绘与版本源流,史学史研究,2010(03)
    [338]赵毅、胡凡,论明代洪武时期的北部边防建设,东北师大学报,1998(04)
    [339]赵映林,明代的军事制度,文史杂志,1987(01)
    [340]兆勇、顾铁山,与长城有关的遗迹调查,文物春秋,1998(02)
    [341]张光直,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华夏考古,2002(01)
    [34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2004(01)
    [343]张萍,明代陕北蒙汉边界区军事城镇的商业化,民族研究,2003(06)
    [344]张萍,从“军城”到“治城”:北边民族交错带城镇发展的一个轨迹——以明清时期陕北榆林为例,民族研究,2006(06)
    [345]张萍,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9(05)
    [346]张平一,河北境内长城的历史价值和作用,文物春秋,2003(01)
    [347]郑绍宗,河北省明长城部分段落的考察,中国长城学会编,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48]郑孝燮,长城沿线几个重镇城市论述——山海关、宣府、大同,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4年
    [34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中美洹河流域考古队,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初步报告,考古,1998(10)
    [350]周松,明洪武朝陕北边防及其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01)
    [351]紫西,戚继光与蓟镇长城防务,文物春秋,1998(02)
    [352] Arthur N.Waldron.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From History to Myth.Cambridge studies in Chines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institution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53] CSISS, SpatialSocialScienceforResearch, Teaching, Ap-plication,andPolicy[EB],http://www.csiss.org/aboutus/reports.htm,2005.5
    [354] David L. Clarke. Spatial Information in Archaeology, Spatial Archaeology,Academic Press,1997
    [355] ESRI. ArcGIS Desktop Help [DB/CD]. Redlands, California, ESRI Corp.2004
    [356] Goodchild M F. Bradley O P. Louis T S(Eds). Environment Modeling WithGIS[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357] Goodchild M F,Janelle D C(eds.),Spati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C],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358] GIS空间分析使用手册,ESRI(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GIS空间站,http://www.gissky.net/Soft/345.html
    [359] Haining R. Spatial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Scienc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360] He J, GIS-based Cultural Route Heritage Authenticity Analysis andConservation Support in Cost-surface and Visibility Study Approaches:[PhDdissertation],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8
    [361] Hilary du Cros; Thomas Bauer; Carlos Lo; Song Rui, Cultural HeritageAssets in Chinaas Sustainable Tourism Products: Case Studies of the Hutongsand the Huanghua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5(03)
    [362] John man,The Great Wall,Da Capo Press,2008
    [363] KnowlesAK(ed.).PastTime,PastPlace:GISforHistory[C],Redland ESRIPress,2002.详细的研究成果参看网站http:/ccts.sinica.edu.tw
    [364] Lovell, Julia. The Great Wall: China Against the World,1000BC-AD2000.New York:Grove Press,2006.
    [365] XiaoJuan Li; HuiLi Gong; Ou Zhang; WeiGuang Zhang; YongHua Sun,Research on the damage of the Great Wall of Ming Dynasty in Beijing byremote sensi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04)
    [366] Mark Oldenderfer, Herbert D.G.Maschner. Anthropology, Space, and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67]“百度百科网” http://baike.baidu.com/
    [368]“长城文化网” http://www.meet-greatwall.org/
    [369]“长城小站” http://www.thegreatwall.com.cn/
    [370]“GIS空间站”http://www.gissky.net/
    [371]“Google-earth”地图http://www.google.com/earth/index.html
    [372]“国家文物局网” http://www.sach.gov.cn/
    [373]“中国长城网” http://www.chinagreatwall.org
    [374]“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网” http://www.nlc.gov.cn/
    [375]“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际科学数据镜像网站”http://datamirror.csdb.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