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震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台湾新士林哲学”是20世纪“新士林哲学”在我国传播与发展的代表,它是台湾学术界一个重要而又特别的学术流派。它以天主教信仰为精神取向,以士林哲学为底蕴与构架,力图融合天主教信仰、士林哲学与中国文化于一体,以达到为信仰开新,为中国文化开出路的双重目的。李震是台湾新士林哲学中较有特色的一位思想家,可以说他的全部思想都是依据士林哲学的内在义理构架而建立起来的。他的思想宗旨就是“存有与上帝”,围绕着这个中心,他探讨了无神论的本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再诠释。我们可以将李震视为士林哲学义理的守卫者,他努力在当代文化景观下运用士林哲学的义理框架去分析时代问题,颇具玩味。
"Taiwan's Neo-Scholasticism" i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o-Scholasticism" of the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the20th century, it is an important and special Taiwaneseacademia academic genre. It is the spirit of the Catholic faith orientation to Scholasticphilosophy for the foundation and framework, trying to integrate the Catholic faith,Scholastic philosophy and Chinese culture in one to reach for the faith to open a new,open the way for the Chinese culture dual purpose. Li Zhen is Taiwan's newscholasticism of the more distinctive thinker, you can say that all his ideas are based onthe intrinsic moral principles scholasticism framework built up. His mission is thinking,"God exists", around the center, he explores the nature of atheism, and 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 made reinterpretation. We can argumentation Li Zhen consideredguardians of scholasticism, he tried to use argumentation framework Scholasticphilosoph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of cultural landscapes to analyze the problem, quiteinteresting.
引文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②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
    ①沈清松:《物理之后/形上学的发展》,台北:牛顿出版社,1994年3月新版,第20页。
    ①参见詹姆斯.C.利文斯顿《现代基督教思想》下册,何光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
    640~648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增订再版。第86~94页。
    ②沈清松:《物理学之后/形上学的发展》,第41~46页。
    ③沈清松:《物理学之后/形上学的发展》,第41~46页。
    ④沈清松:《物理学之后/形上学的发展》,第41~46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78页。
    ②李震:《哲学的宇宙观》,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90年2月增订再版,第11页。沈清松《物理学之后/性上学的发展》,第65~72页。
    ③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第十五章;《基本哲学探讨》,第十八章。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83~86页。
    ②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第9~14页。
    ③纪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沈清松译,台湾“国立”编译馆出版发行。1987年3月1日初版。第220页。
    ④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1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页。
    ②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五章"存有与虚无",《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第二章"有与无的探讨"。
    ③St。Thomas, Quaestions disputatae de veritate,Ⅰ,1;S。th。Ⅰ-Ⅱ,q。4,a。2。
    ①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第三章“存有的超越特性”,第47~68页。
    ②Carolus Boyer,S。J。Cursus Philosophiae,vol。Ⅱ,P。358,Desclee De Brouwer et Soc。Brugis(Belgii)1954。转引自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5页。
    ③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6~11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9~10页。
    ②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9~10页。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四,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一、二、三章。
    ④樊志辉:《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3页。
    ①C。Fabro,《La nozione metafisica di partecipazione secondo S。Tommaso d'Aquino》,Ⅱed。p。47,Societaeditrice internazionale,Roma1950。转引自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53页。
    ②S。Thomas,《In Boeth。De Hebdomadibus》,lect。Ⅱ。
    ③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63页。
    ④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64页。
    ⑤S。Thomas,《De Veritate》,q。21,a。5。
    ①刘仲容:《形上学专题——多玛斯`潜能与现实'原理及其应用》(博士论文),1991年1月,第59~61页。转引自《基本哲学探讨》第266~268页。
    ①刘仲容:《多玛斯论生成和变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第71页。
    ②Thomas vio Cajetanus。 De analogia nomium,op。cit。cap。1,p249。
    ③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94页。
    ④刘仲容:《多玛斯论生成和变动》,第72~80页。
    ⑤参见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121~122页。
    ⑥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95页。
    ①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95页。
    ②《多玛斯论生成和变动》,第88页。
    ③《多玛斯论生成和变动》,第94~95页
    ①S.Thomas, Summa theologiae,la,9。29,a。4
    ②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33页。
    ③S.Thomas,De ente et essentia,C。2。
    ④参见《基本哲学探讨》第235页。
    ⑤曾仰如:《十大哲学问题之探微》,第136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35页。
    ②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41~242页。
    ③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42页。
    ④S。Thomas, Summa。theologiae, Ⅰ,29。3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46~248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2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5~152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3页
    ③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5页。
    ④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页。
    ⑤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6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②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9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21页。
    ⑤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22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25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27页。
    ③李震:《由存在之两极性看人与绝对者之接触》,《忧患与超升》,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5年元月.第80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32页。
    ⑤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31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32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36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36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39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41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44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44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47页。
    ⑤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48页。
    ⑥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49页。
    ⑦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49页。
    ⑧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51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54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57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57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59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60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61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61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63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64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65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66页。
    ⑤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70页。
    ⑥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70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70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70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71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71页。
    ⑤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75页。
    ⑥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81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86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86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14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39页。
    ⑤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39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42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47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61~162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63页。
    ①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63页。
    ②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63页。
    ③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77页。
    ④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6年10月7版,第178页。
    ①张振东:《士林哲学的基本概念》,(三),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10月初版,第195页.
    ①参见,曾仰如《十大哲学问题探微》,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2月1日初版.第547~549页
    ①张振东:《士林哲学的基本概念》,(三),台湾学生书局,1981年10月初版,第207~213页.
    ②曾仰如:《宗教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426页.
    ③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增订再版,294页.
    ④曾仰如:《宗教哲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初版,第437~491页.
    ⑤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增订再版,283~284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增订再版,284页.
    ②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1982年6月出版,第254~255页.
    ③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1982年6月出版,第255页.
    ④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1982年6月出版,第255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增订再版,307~311页.
    ②参见项退结编译《西洋哲学辞典》,华香园出版社,1992年8月增订第二版,第64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增订再版,271页.
    ②李震:《基本哲学探讨》,辅仁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增订再版,272页.
    ④转引自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73页.
    ⑤李震:《十大哲学问题之探微》,第440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75页.
    ②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277页.
    ①李震:《基本哲学探讨》,第304页.
    ②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7年,第446页.
    ①李震对康德的分析,参见《基本哲学探讨》第301~306页,以及《人与上帝》卷一第249~256页.
    ①参见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六章"阴阳与五行".
    ②参见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六章"阴阳与五行".
    ①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第99页.
    ①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99页。
    ②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102页。
    ③张振东:《士林哲学的基本概念》(三),第365页.
    ①沈清松:《物理之后/形上学的发展》,第20页
    ①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第5页。
    ②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第2页。
    ③李震:《五十年来中国思想之大势》,《生命的呐喊》,闻道出版社印行,第160页。
    ①罗光:《儒家形上学》,第Ⅱ页。
    ①李震:《有关太极的探讨》,《基本哲学探讨》,第400页
    ②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第265页。
    ①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第277页。
    ②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第282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一,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6年7月初版.第5页.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一,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6年7月初版.第6页.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一,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6年7月初版.第8~9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一,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6年7月初版.第11页.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五,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95年5月初版,第3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1)[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54.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1)[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98.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1)[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120.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1)[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235.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1)[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243.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1)[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264.
    ①李震.《忧患与超升》[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5:125.
    ①李震.《忧患与超升》[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5:124.
    ②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M].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334.
    ③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M].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342.
    ④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M].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343.
    ⑤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M].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344.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4)[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40.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4)[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100.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4)[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115.
    ③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M].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360.
    ④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M].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365.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106.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115.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132.
    ②樊志辉.《内在与超越之间》[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2:160-161.
    ①李震.《从存在到永恒》[M].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96.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2)[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239.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2)[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237.
    ④李震.《人与上帝》(卷2)[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451.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2)[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452.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2)[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311-312.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2)[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372.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2)[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455.
    ③樊志辉.《内在与超越之间》[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2:124.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269.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395.
    ①毛泽东.《实践论》,《毛主席五篇哲学著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23.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2)[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406.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411.
    ④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412.
    ⑤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414.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300.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337.
    ③熊十力.《读经示要》[M].重庆:南方印书馆,1945:150.
    ④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351.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365.
    ②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M],台湾:文星书局,1959:159.
    ③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M],台湾:文星书局,1959:230.
    ④钱穆.《中国知识分子》[M],香港:中央问题研究所出版,1951:14.
    ①李震.《由〈中国知识分子〉一书窥钱穆先生的人文主义》,《忧患与超升》[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5:26-27.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440.
    ③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下册[M],香港:新亚研究所,1956:582.
    ④樊志辉.《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172.
    ⑤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496-497.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509-510.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523..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3)[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524.
    ④李震.《心灵丝语》[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1:64.
    ⑤李震.《心灵丝语》[M].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1:189.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8页.
    ①J.Maritain. Ii significato dell'ateiismo contemporaneo, Morcelliana,Brescia!983,P.7~10.转引自《人与上帝》卷一,第17~18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66页.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71页.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96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103页.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71页.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71页.
    ④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77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88页.
    ②Esquisse d'une philosophie de la religion,9ed.,Paris1907,p.379~381.转引自《人与上帝》卷五,第85页.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86页
    ④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84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94页.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108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140页.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140页.
    ③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165页.
    ④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166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五,第168页.
    ①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台.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1982年6月出版,第11页
    ②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台.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1982年6月出版,第13页
    ③《人与上帝》卷四,第13页.
    ④《人与上帝》卷四,第14页.
    ⑤《人与上帝》卷四,第14页.
    ①《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324页.
    ②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第11页
    ③《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324页.
    ④《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325页.
    ⑤《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330页.
    ⑥《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330页.
    ①《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323页.
    ②《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第334页.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79页.
    ④熊十力:《原儒》第201页、第232页.107.108.109.三注皆转引自《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39页.
    ⑤熊十力:《原儒》第201页、第232页.107.108.109.三注皆转引自《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39页.
    ⑥《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42页
    ⑦《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43页
    ①《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34页
    ②《人与上帝》卷四.第26~27页
    ①《人与上帝》卷四.第29页
    ②《人与上帝》卷四.第39页
    ③《人与上帝》卷四.第40页
    ①《人与上帝》卷四.第52页
    ②《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55页.
    ③《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56页.
    ④《人与上帝》卷四,第64页.
    ⑤《人与上帝》卷四,第71页.
    ⑥《人与上帝》卷四,第77页.
    ①《人与上帝》卷四,第99页.
    ②《人与上帝》卷四,第90页.
    ③《人与上帝》卷四,第100页.
    ④《人与上帝》卷四,第115页.
    ①《人与上帝》卷四,第120页.
    ②《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60页.
    ③《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365页.
    ①此文收入李震所著《忧患与超升》,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5年1月初版.
    ②《忧患与超升》,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5年1月初版.第125页。
    ①《忧患与超升》,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5年1月初版.第124页。
    ②《人与上帝》卷五,第247~261页.
    ①《忧患与超升》,辅仁大学出版社印行,1985年1月初版.第128页。
    ②《人与上帝》卷五,第259~261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二)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第439页。
    ②赵雅博:《现代人文主义面面观》,第15页。
    ③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7月6版,第18页。
    ①李震:《人与上帝》(卷二)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第440页。
    ②李震:《人与上帝》(卷二)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第444页。
    ③李震:《灵心雨丝》,辅仁大学出版社,1981年3月1日初版,第274页。
    ④《人与上帝》(二),第445~447页。以及《人与上帝》(一),第208~239页。
    ①《人与上帝》(一),第260页
    ②《人与上帝》(一),第264页
    ③《人与上帝》(一),第330页
    ④《人与上帝》(一),第338页
    ①《人与上帝》(二),第24页。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一),第460~461页。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75页。
    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71页。
    ①李震:《从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10月7版,第96页。
    ②《人与上帝》(二),第237页。
    ③《人与上帝》(二),第239页。
    ①《人与上帝》(二),第104页。
    ②《人与上帝》,第451页。
    ③《人与上帝》,第452页。
    ①《人与上帝》,第312页。
    ②《人与上帝》,第445页。
    ③《灵心雨丝》,第64页。
    ④《灵心雨丝》,第189页。
    ①庄庆信:《基督徒的希望与台湾封闭的人文主义》,《神学论集》,光启出版社,第43期,第105页。
    ①《人与上帝》(二),第456页。
    ①《人与上帝》(二),第459页。
    ①《人与上帝》(二),第462页。
    ①李震:《发扬真正的人文精神》,《灵心雨丝》,第69~71页。
    ①李震:《我国大学需要完整人文主义》,《飞扬—抱著信心与大爱》,辅仁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第35~40页。
    ①李震:《灵心雨丝》,第106页。
    ②李震:《灵心雨丝》,第121页。
    ①李震:《灵心雨丝》,第121页。
    ②《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228页。
    ③《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248页。
    ④《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179页。
    ⑤《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179~180页。
    ①《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第106页。
    ②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0页。
    ①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2页。
    ②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3页。
    ①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3页。
    ②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3页。
    ③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4页。
    ④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4页。
    ①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5页。
    ②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5页。
    ③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5~26页。
    ④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6页。
    ①陈文图:《中国人文主义是无神论吗》,《哲学与文化》月刊,第十卷,第十二期,第26页。
    [1]李震:《基本哲学探讨》,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增订再版。
    [2]李震:《人与上帝》(卷一),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初版。
    [3]李震:《人与上帝》(卷二),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8月7月初版。
    [4]李震:《人与上帝》(卷三),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5]李震:《人与上帝》(卷四),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4不6月初版。
    [6]李震:《人与上帝》(卷五),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初版。
    [7]李震:《人与上帝》(卷六),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初版。
    [8]李震:《人与上帝》(卷七),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9]李震:《人与上帝》(卷八),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初版。
    [10]李震:《人与上帝》(卷九),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初版。
    [11]李震:《人与上帝》(卷十),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初版。
    [12]李震:《飞扬——抱著信心与大爱》,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13]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上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6月出版。
    [14]李震:《中外形上学比较研究》,(下册)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年6月出版。
    [15]李震:《哲学的宇宙观》,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2月增订再版。
    [16]李震:《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精神世界》,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再版。
    [17]李震《忧患与超升》,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5年元月初版。
    [18]李震:《灵心雨丝》,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981年3月1日初版。
    [19]李震:《由存在到永恒》,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10月七版。
    [20]李震:《生命的呐喊》,闻道出版社,1982年8月。
    [21]张振东:《士林哲学的基本概念》(一),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8月初版。
    [22]张振东:《士林哲学的基本概念》(二),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8月15日再版。
    [23]张振东:《士林哲学的基本概念》(三),台湾学生书局,1989年8月初版第二次印刷。
    [24]张振东:《士林哲学的基本概念》(四),台湾,学生书局,1990年8月初版。
    [25]吴经熊:《内心悦乐之源泉》,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26]吴经熊:《哲学与文化》,台湾,三民书局。
    [27]项退结:《中国哲学之路》,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
    [28]项退结:《迈向未来的哲学思考》,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2年修订初版。
    [29]邬昆如:《哲学十大问题》,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4年。
    [30]邬昆如:《哲学概论》,台北,“国立”编译馆。1971年。
    [31]沈清松:《物理之后/形上学的发展》台北,牛顿出版社,1994年3月新版。
    [32]方克立主编的“现代新儒学辑要丛书”(六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a)张祥浩编:《文化意识宇宙的探索——唐君毅新儒学论著辑要》,1992年5月第1版b)郑家栋编:《道德理想主义的重建——牟宗三新儒学论著辑要》,1992年5月第1版c)岳华编:《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杜维明新儒学论著辑要》,1992年5月第1版d)辛华等编:《内在超越之路——余英时新儒学论著辑要》,1992年5月第1版e)蒋国保等编:《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1992年5月第1版1.编:《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刘述先新儒学论著辑要》,1992年5月第1版
    [33]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10月初版。
    [34]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1980年版。
    [35]樊志辉:《从本心到生命存在——唐君毅超越唯心论建构理路疏释》(硕士论文)
    [36]樊志辉:《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7]郑家栋:《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1版
    [38]刘晓枫:《道与言——华夏文化与基督文化相遇》,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2月第一版。
    [39]刘晓枫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6月第1版。
    [40]詹姆斯.C.利文斯顿著,何光沪译:《现代基督教思想》(上,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41]纪尔松著,沈清松译:《中世哲学精神》,台湾国立编译馆,1987年3月。
    [42]秦家懿孔汉思著吴华译:《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12月第1版。
    [43][法]J.谢和耐著于硕等译《中国文化与基督宗教的冲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第1版
    [44]黄丛林:《龙与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三联书店,1962年6月第1版
    [45]赵敦华:《基督教哲学1500年》,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46]约翰·麦奎利著钟庆译:《神学的语言与逻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47]李杜:《中西哲学思想中的天道与上帝》,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8年11月出版。
    [48][美]彼得·贝格尔著高师宁译:《神圣的帷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1版。
    [49]《梵蒂冈第二界大公会议文献》,台湾天主教协进会出版社。1975年12月初版。
    [50]严正:《儒学本体论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许诗莉戴台声:《祭天敬祖礼仪的设计与现代化取向》,辅仁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5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6月。
    [53]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5月。
    [54]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三民书局1990年10月初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