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抗战时期重庆难民救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救济事业对于缓解社会发展中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改善人民生活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抗战时期,救济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是关系到增强抗战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重大问题。既然救济事业对抗战如此重要,抗战时期政府及社会各界到底是如何开展救济工作以增强抗战力量的呢?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近年来有关抗战时期救济的研究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一些领域也留下了可供继续深入的空间,如对战时重庆地区救济的综合性研究较少。
     本文以抗战时期为时间限制,以重庆为空间定位,以难民、难童、乞丐、内迁知识妇女救济为研究对象,从救济的主体、思想、政策、措施、效果等多个方面展现抗战时期从各级政府到社会团体和个人的立体救济图景,力争通过特殊时期、特殊地区的区域专题史探讨对战时救济研究有所突破。
     本文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战时重庆地位的特殊性,介绍救济事业开展的环境。重庆地处西南,远离战场,是相对安全的地区,又是沿长江西上入川的必经之地,因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吸引了部分寻求安全栖息地的逃难者投奔此地。另外,战时国民政府迁至重庆,使重庆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并且由于日军的掠夺轰炸,东南沿海各行各业掀起内迁的热潮,在内迁人流的影响下,追随国民政府以求解决生计问题的逃难者经过多次辗转到达重庆。其次,分析了聚集重庆各类待救济群体的基本情况,包括一般难民的阶段性动态分析、难童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组成、内迁知识妇女的概况及其内迁原因分析、乞丐产生的原因及其构成。
     本文第二章阐述了战时重庆开展救济工作的必要性。首先是保存民命与保护人才的需要。各类待救济群体,生活维艰,医疗卫生没有保障,他们生命不保,但他们都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次,开展救济工作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战时重庆社会处于失序的状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各类待救济群体的聚集,给重庆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物价上涨、影响社会安定、影响居民正常生活等,这也是开展救济工作的必要性之一。
     重庆待救者的众多及其生活的悲惨,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他们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等媒体大力宣扬救济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在此影响下,从国民政府到重庆市政府再到社会组织、工厂、企业、宗教慈善团体、国际人士等纷纷用不同的方式参与重庆救济工作,形成了多元的救济主体。这是本文第三章的内容。
     本文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抗战时期确立的救济思想及采取的救济措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战时重庆,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救济工作秉承着救济是政府和人们的责任、以积极救济为主、“因人制宜”等思想。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各救济机构针对重庆难民、难童、乞丐和内迁知识妇女采取的紧急救济措施主要包括设立收容场所、发放救济金及日常生活必需品、疏散转送等,积极救济措施包括职业介绍、小本借贷、推行教育、思想训练等。
     本文第五章主要分析了救济的效果。抗战时期重庆地区多元的救济主体采取多种措施开展的救济工作,其效果如何,必须客观的分析。首先应该看到救济工作的积极效果,它为部分待救济者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保存了民命,增强了抗战力量,培养了建设人才。其次,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救济的不足之处表现亦十分明显,如救济范围有限,物资供给较差,救济政策、措施推行不力等。
     本文最后在前几章分析、阐释的基础上,总结了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救济的特点及留给后人的启示。抗战时期重庆地区救济事业呈现的特点表现为战时救济的政治性、国家与社会密切合作、救济的层次性、事前应对准备与预防机制的逐步完善等方面。这些特点既有对传统救济特点的继承和延续,也有为适应战时需要而产生的新特点。通过对战时重庆地区救济的全面分析,使我们认识到在开展社会救济事业的过程中,应该将民生工作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各方力量,形成系统的组织机构,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效率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Relief servic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alleviating the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afeguard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the importance of relief work became much more outstanding, and the relief work was a vital problem which involved enhancing power resistance and fighting for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Just for that reason, the government and 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were how to carry out develop the relief work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ower of resistance? This is a worth researching conten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n relief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as aroused concern among the historical academic circles, which has made a series of achievements, but in some areas, it also left for further space, such as f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remedy of Chongqing area being less.
     In this paper, regard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as the time limit and Chongqing as space restriction, and regarding refugees and the special group of refugee children and beggars and moved inside knowledge wom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show three-dimensional relief prospect from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o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through the necessity of relief and the relief subject and relief concept and relief policies and relief measures and relief effect and so on many aspects, and we strive to have breakthrough in the research wartime relief through studying on the regional project history of the special period and special region area.
     The first chapter, firstly, expounds the particularity of Chongqing in wartime, and introduced the environment of the relief institutions. Chongqing is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 and it is away from the battlefield, and it is relatively safe areas, and it is a must pass place along the Changjiang River to Sichuan, therefore the superior geographical position and convenient traffic attracted part seeking safety habitat evacuees to this place. In addition, National Government moving to Chongqing made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f Chongqing unprecedented increase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nd southeast coastal all walks of life in a move of the boom because the Japanese robbing and bomb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ving people, evacuees who follow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ivelihood and aftered many tossing and turned to here. Secondly, it expound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need to relief person, and it analysis the dynamic phases process of the refugees move to the rear area, and it introduces the main part of the refugee children's, and it expound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moved reason of moved inside knowledge women, and it introduces the reasons of the beggar and its component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 Chongqing.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necessity of relief work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 Chongqing. First,it is the need of saving people's lives and protecting talent. For all kinds of relief groups who life difficult and medical and health no security and life no guarantee.but they were all important strength of countries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Second, it is the need of stabling social order. The disorder of Chongqing society wa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but all kinds of needing relief groups gathered together bring some influence to Chongqing social, such as rising prices and affect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affecting other residents' normal,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necessity for relief work.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analysis the diversified characteristics of relief subject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 Chongqing. The numerous and misery of need to relief personnel caused wid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and 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From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the Chongqing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to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factories and enterprises and religious charities and international observers, they participated in relief work of refugee and refugee children and moved inside knowledge women and beggars in different way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expounds relief thoughts and relief measures which were adopted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 Chongqing.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all sectors of the community both took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relief, such as thoughts being the obligation of government and regarding positive relief as the major measures, and accorded to the actual give full play to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relief, and actively advocated the thoughts that relief is rear people's responsibility, and claimed the thoughts of suiting measures to different persons. By the guidance of these ideas, various relief agencies took emergency relief measure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for shelter, extend benefits and daily necessities, evacuation transfer, and positive relief measures including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pamphlet lending,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thought education, etc.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analysis relief effect. Multiple relief subjects carried out the relief work through many of measures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 Chongqing, and its effect is what and must be objective analysis. Firstly, we should be sure that relief work had made positive effect, and the relief provided basic life safeguard for a part of need to relief personnel and saved the people's life and enhanced the resistance strength and trained construction talent. Secondly,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factors, the defects of relief were also very obvious, such as relief scope being limited and living conditions being poor and relief measures implementation being slack.
     The sixth chapter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ief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 Chongqing on the basis of front chapters'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These features mainly display in the following areas:wartime relief having political nature, and national and social cooperating closely, and relief having different levels, and advance preparation and prevention mechanism being a process of perfec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Kuomintang in relief process, etc. These characteristics both include the inheriting and continu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relief features and include new characteristics which adapt to the need for the war.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he remedy of refugees and its special group in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in Chongqing, we come to realize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social relief, we should tak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 and according to actual condition,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force and all force forms the system organization, and we should make the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efficiently use social resources to safeguard the people's life safety.
引文
① 北平特别市社会局:《北平特别市社会局救济事业小史》,特别市社会局出版,1929年。
    ② 张秉辉:《抗战与救济事业》,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第6-7页。
    ③ “振”是“赈”的本字,有“救济,(精神)振奋”之意,国民政府成立后,规定各级赈务(济)委员会之“赈”字一律用“振”字代替。在实际使用中较为混乱,两字兼有。本文在涉及振济委员会名称和引用资料时尊重原文,有关救济表述时一律用“赈”字。另外,文中“振济委员会”是指国民政府中央振济委员会,其地方分支机构一般由地方名称加“振济会”三个字共同组成,如重庆市成立的振济会,即称为重庆市振济会,本文中用到的“振济委员会”皆为国民政府的中央机构,文中不再另行强调。
    ④ 《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缘起》(1942年10月1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0103为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全宗号,2为目录号,31为案卷号)。
    ① 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② 蔡勤禹:《国民政府救难机制研究——以抗战时期为例》,《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
    ③ 吴捷:《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工作》,《历史教学》,2005年第5期。
    ④ 高冬梅:《陕甘宁边区难民救济问题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⑤ 杨伟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民难民问题探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
    ⑥ 魏彩苹:《民生视角下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灾难民救助》,《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
    ① 马雅红:《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难民乡”问题初探》,《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11月。
    ② 张志红:《初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难民的源流》,《殷都学刊》,2002年第1期。
    ③ 段延辉:《对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移难民农业贷款问题的分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7月。
    ④ 李常生:《论晋西北根据地安置移难民的社会效应》,《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⑤ 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⑥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历史教学》,2002年第12期。
    ① 刘俊斌:《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于难民安置的态度及措施之比较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4月。
    ② 公开发表论文7篇,分别为:刘金如、李圣菊:《“八一三”抗战期间上海难民的社会救济与遣散》,《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郑祖安:《八一三事变中的租界与中国难民》,《史林》,2002年第4期;宋钻友:《抗战时期上海会馆、同乡组织的难民工作初探》,《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年第1期;张宏森:《论“八一三”抗战期间上海难民救济》,《湘潮》,2008年4月;李晓兰、黄亦军:《“八一三”事变后中共在上海的难民工作》,《兰台世界》,2009年3月;翟彦:《中共上海难民工作初探——“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4月;罗义俊:《上海南市难民区述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硕士论文2篇:刘敏:《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地区战争难民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翟彦:《抗战初期中共上海地下党难民工作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③ 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
    ④ 叶琼瑶:《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武汉的难民救济工作探析》,《文史资料》,2010年9月。
    ⑤ 万东升:《抗战时期广西难民群体构成管窥》,《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
    ⑥ 唐凌:《抗战时期广西境内难民的安置及其由此所付出的代价》,《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6期。
    ⑦ 唐凌:《抗战时期的桂林:难民悲惨命运的见证及承载者》,《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⑧ 滕兰花:《抗日战争时期广西难民救济工作试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11月。
    ① 戴安娜:《战争的负荷:区域差异战争的影响——抗战时期的广西战场》,《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2001年第31期,第20页。
    ② (美)白修德·贾安娜著:《中国的惊雷》,端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
    ③ 孙艳魁:《抗日战争时期难民垦荒问题述略》,《民国档案》,1995年第2期。
    ④ 李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① 张颖:《抗日时期国民政府组织难民西北垦荒问题述略》,《唐都学刊》,2010年第3期。
    ① 冯敏:《抗战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概述》,《民国档案》,1995年第3期。许雪莲:《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难童救济教养工作述论》,《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王艺儒:《抗日战争时期难童救济工作》,《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② 郑龙昌:《“宜昌大撤退”中对难民难童的疏散后送》,《纵横》,2003年第11期。滕兰花:《抗日战争时期广西的难童救济工作》,《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郭丽兰:《抗日战争时期广东国民政府的难童救济教养工作》,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许雪莲:《抗战时期广东儿童教养院难童保育工作述评》,《广东党史》,2005年第3期。王利霞:《论抗战时期重庆的难童救助》,《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苏华:《抗战时期难童的异常心理问题》,《民国档案》,1995年第3期。
    ① 孙艳魁:《战时儿童保育会的难童救济工作初探》,《江汉论坛》,1997年第5期;苏新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难童救济述论——以赈济委员会儿童教养院为例》,《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台湾)林佳桦:《战时儿童保育会的建立与组织运作》,《史汇》,2006年第10期。
    ② 陈旭麓、李华兴主编:《中华民国史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③ 刘汉太著:《中国的乞丐群落》,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序言”,第1页。
    ④ 王光照著:《中国古代乞丐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页。
    ⑤ 周德均著:《乞丐的历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第8页。
    ①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周德均著:《乞丐的历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王光照著:《中国古代乞丐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②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封底。
    ③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增订本后记”,第371页。
    ④ 侯艳丽:《透视民国乞丐》,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3年。
    ⑤ 刘海岩主编:《城市史研究》第19-20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⑥ 吴庆:《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乞丐问题》,《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⑦ 罗国辉:《民国时期乞丐及乞丐的救济——以上海乞丐群体为例》,《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
    ② 夏锦涛编著:《战时难民的救济与安插》,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3-5页。
    ① 剑:《难民不是一个耻辱的名词》,《时事新报》,1939年1月13日,第4版。
    ② 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页。
    ③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历史教学》,2002年12月,第5页。
    ④ 张红:《抗日战争时期内迁难民与内迁文化略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9月,第35页。
    ⑤ 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张宏森:《论“八一三”抗战期间上海难民救济》,《湘潮》,2008年4月。邓春丰:《试论抗战时期的难民迁徙》,《沧桑》,2007年第3期。
    ⑥ 刘铮主编:《人口学词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9页,转引自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① 程朝云:《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第80页。
    ② 彭红碧:《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救济》,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等3页。
    ① 剑:《怎样帮助难民?》,《时事新报》,1938年7月18日,第4版。
    ① [美]白修德·贾安娜著:《中国的惊雷》,端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①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89页。
    ① 王川平主编:《英雄之城——大轰炸下的重庆》,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② 《关于救济难民郭寿田等的呈》(1945年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4(0053为重庆市政府全宗,13为目录号,174为案卷号)。
    ③ 重庆市档案馆:《卅四年为结束会务,召开临时会议记事及难民工作汇报卷》,案卷号0099-1-12(0099为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全宗,1为目录号,12为案卷号)
    ④ 《为湘桂义民呼吁》,《时事新报》,1944年11月16日,第2版。
    ⑤ 《谨将湘桂来渝难民二千余人四项请求列呈于后恭请鉴察》(1945年9月1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4。
    ①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1938年4月至1939年1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376页。
    ② 《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四川省分会救济难民疏散及配置办法》(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0098-2-4(0098为重庆市振济会全宗,2为目录号,4为案卷号)。
    ③ [美]白修德·贾安娜著:《中国的惊雷》,端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2页。
    ④ [美]白修德·贾安娜著:《中国的惊雷》,端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⑤ [美]白修德·贾安娜著:《中国的惊雷》,端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① 齐植璐:《抗战时期工矿内迁与官僚资本的掠夺》,《工商经济史料丛刊》,1983年第2辑,第63页。
    ② 齐植璐:《抗战时期工矿内迁与官僚资本的掠夺》,《工商经济史料丛刊》,1983年第2辑,第63页。
    ③ 重庆市计委:《重庆经济综合志》,第45页,转引自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9页。
    ④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0页。
    ①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1938年4月至1939年1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375页。
    ② 《关于救济难民郭寿田等的呈》(1945年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4。
    ③ 彭红碧:《抗战时期重庆的救济》,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第7-8页。
    ① 《新运十年》,萧继宗主编:《革命文献》第6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5年,第203页。
    ① 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第43页。
    ②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历史教学》,2002年12月,第6页。
    ③ 《京难民救济会将扩充收容所》,《中央日报》,1937年10月6日,第3版。
    ④ 彭红碧:《抗战时期重庆难民的救济》,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第12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汉口市新收遣送难民人数统计表》,转引自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第46页。
    ② 吴明业:《一个难民口中的难民问题》,《抗战三日刊》,1938年6月9日,第97号,第11页。
    ③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④ 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第47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汉口市新收遣送难民人数统计表》,转引自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第47页。
    ⑥ 《呈为请求救济事》(1941年5月1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案卷号0098-2-35。
    ① 《市府解决难民食住问题》,《时事新报》,1938年6月18日,第3版。
    ② 《疏散人口避免无谓牺牲,渝市民渐减少,市府救济设法安插武汉难民》,《时事新报》,1938年6月26日,第3版。
    ③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64页。
    ④ 《渝市难民,振会发表年(龄)籍(贯)统计》,《中央日报》,1938年10月3日,第3版。
    ⑤ 《皖南陵县难民第八组组长谢镇闿刘炳华等呈》(1942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案卷号0098-1-73(0098为重庆市振济会全宗,1为目录号,73为案卷号)。
    ① 张之杰、戴月芳:《20世纪中国全纪录》,台北:锦绣出版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第443页。
    ②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57页。
    ③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1941年10月至1942年8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3页。
    ① 《湖南岳阳、华容来渝难民请求救济呈》(1944年8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② 《重庆市振济委员会办理湘籍岳阳华容两组难民救济费的文件》(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③ 《救济来渝难胞办法》,《大公报》,1944年12月13日,第3版。
    ④ 《只有五种人可到重庆来》,《时事新报》,1944年12月7日,第2版。
    ⑤ 《战区来渝难民救济办法》(1945年3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
    ⑥ 《振济委员会办理湘桂难民救济之经过》,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53页。
    ⑦ 《来渝难胞日有增加》,《大公报》,1942年2月1日,第3版。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② 《重庆市振济会收容组签呈》(1945年4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③ 《呈请发给鄂籍义民代表宋维垣、彭宗贵等护照二纸俾便率义民等前往西北开垦》(1944年12月1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④ 这批难民原为192人,其中留湖南芷江作工者20人,到重庆后病故4人,实有人数为168人。
    ① 《救济湘义民》,《时事新报》,1944年9月4日,第3版。
    ② 《重庆市振济会关于办理湘藉岳阳、华容来渝难民情形呈》(1944年8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③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第十一收容所报告》(1945年3月3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④ 《海棠溪难民待救》,《大公报》,1945年5月25日,第3版。
    ⑤ 《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关于抗战爆发后至1938年6月的赈济报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第507页。
    ① 孙艳魁:《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第63页;孙艳魁:《抗战时期难民群体初探》,《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第105页。
    ② 兹九:《如何保育我们的儿童》《抗战三日刊》,第51号,1938年3月6日。
    ③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④ 安娥:《孩子们到四川去了》,《抗战文艺》,第1卷第8期,1938年6月11日,转引自《安娥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1670页。
    ① 张紫葛著:《尘封的记忆: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135-136页。
    ② 子冈:《流浪儿的教养》,《大公报》1939年9月9日,第4版。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52页。
    ② 《工作报告院生简历院生升学就业概况》(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23。
    ① 欣晓:《奴化教育》《抗战三日刊》第15号,1937年10月6日,第2-3页。
    ② 《报告》(1943年10月3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8
    ③ 《吴绍荣自传》(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④ 侯德础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页。
    ① 苏智良、毛剑锋等编著:《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8页。
    ② 苏智良、毛剑锋等编著:《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99页。
    ③ 苏智良、毛剑锋等编著:《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40页。
    ④ 侯德础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71-73页。
    ⑤ 《李家恕自传》(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① 《雷兰芳自传》(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② 韩兆霞:《我的自传》(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6。
    ③ 《余天霖自传》(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6。
    ① 《路秉彝自传》(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② 《杜学蒲自传》(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③ 《谭虂茜自传》(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④ 《张韵生自传》(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① 吴元淑、蒋思壹著:《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259页。
    ② 王光照著:《中国古代乞丐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页。
    ③ 陈旭麓、李华兴主编:《中华民国史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页。
    ① 欧阳平:《旧重庆的丐帮》,《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426页。
    ② 欧阳平:《旧重庆的丐帮》,《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426页。
    ③ 欧阳平:《旧重庆的丐帮》,《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433页。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13页。
    ② 孔祥熙:《儿童节与慈幼》,《时事新报》,1940年4月4日,第3版。
    ③ 兹九:《如何保育我们的儿童》,《抗战三日刊》第51号,1938年3月6日,第3页。
    ④ 《皖南陵县难民第八组组长谢镇闿刘炳华等呈》(1942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3。
    ① 《重庆市振济会收容组签呈》(1945年3月2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② 《刘庆瑛自传》(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6。
    ③ 《皖南陵县难民第八组组长刘炳华等呈》(1942年10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3。
    ④ 《呈为请求救济事》(1941年5月1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35。
    ⑤ 《湘省难胞首批百余人抵南泉》,《时事新报》,1944年8月23日,第3版。
    ① 《重庆市振济委员会办理湘籍岳阳华容两组难民救济费的文件》(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② 子冈:《流浪儿的教养》,《大公报》1939年9月9日,第4版。
    ③ 胡青萍:《再请救救孩子》,《中央日报》,1938年9月25日,第4版。
    ④ 少春:《我们的下一代——从奖励生育说到难童教养》,《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1、2期合刊,第20页。
    ⑤ 《为儿童请命》,《时事新报》,1938年9月3日,第2版。
    ⑥ 《救济内迁妇女》,《时事新报》,1941年4月8日,第2版。
    ① 《唐荣楼自传》(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②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③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①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②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③ 陈公博:《慈善机关到哪里去?——对重庆说些话之二》,《中央日报》,1938年10月3日,第4版。
    ④ 《流浪儿童的新生大道——第一儿童教养院参观记》,《中央日报》,1938年12月27日。
    ⑤ 子冈:《流浪儿的教养》,《大公报》1939年9月9日,第4版。
    ⑥ 子冈:《流浪儿的教养》,《大公报》1939年9月9日,第4版。
    ⑦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① 《大公报》,1938年3月18日,第4版。
    ②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12-13页。
    ③ 《为儿童请命》,《时事新报》,1938年9月3日,第2版。
    ④ 孔祥熙:《儿童节与慈幼》,《时事新报》,1940年4月4日,第3版。
    ⑤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50页。
    ① 胡维夫:《泛论难童教养》,《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1、2期合刊,第21页。
    ②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13页。
    ③ 耀黎:《儿童教养与奖励生育》,《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1、2期合刊,第19页。
    ① 《余天霖自传》(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6。
    ② 杨洁:《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第5页。
    ③ 《青年失学问题》,《中央日报》,1938年10月15日,第2版。
    ① 《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教育部门)》,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58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2年,第25页。
    ② 《青年失学问题》,《中央日报》,1938年10月5日,第2版。
    ③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④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⑤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于该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周年纪念会训词》,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6页。
    ① 《妇女辅导院缘起》(1941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② 《救济内迁妇女》,《时事新报》,1941年4月8日,第2版。
    ③ 《张全林自传》(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④ 《王梅园自传》(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① 《妇女辅导院缘起》(1941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② 《孔副院长训词》(1942年10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86。
    ③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于该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周年纪念会训词》,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4页。
    ④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① 薛新力主编:《重庆文化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261页。
    ②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80页。
    ③ [美)白修德·贾安娜著:《中国的惊雷》,端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④ 谢敏道:《关于物价问题贡献一个办法》,《大公报》,1939年4月26日,第3版。
    ① 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背景和综合分析》,杨志信译,《工商经济史料丛刊》,1983年第1期,第139页。
    ② 陈维稷:《中国纺织工业的今昔》,《工商经济史料丛刊》,1983年第1期,第2页。
    ③ 张公权著:《中国通货膨胀的历史背景和综合分析》,杨志信译,《工商经济史料丛刊》,1983年第1期,第142页。
    ① 《请渝卫戍部注意防范难民中的不稳份子闹事》(1945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0。
    ② 《从严取缔难民中的赌博行为》(1945年3月1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0。
    ③ 《从严取缔难民中的赌博行为》(1945年3月1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0。
    ④ 《请渝卫戍部注意防范难民中的不稳份子闹事》(1945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0。
    ⑤ 《关于难民中汉奸嫌疑犯的情况报告》(1945年3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0。
    ① 《颜料化学厂股份有限公司呈请将难民搬出眷属宿舍》(1945年5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6。
    ② 《修正非常时期重庆市房屋租赁暂行办法》(1938年12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124。
    ③ 《清稗类钞·乞丐类》
    ①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②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③ 王光照著:《中国古代乞丐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第7页。
    ④ 吴元淑、蒋思壹:《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见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234-235页。
    ⑤ 欧阳平:《旧重庆的丐帮》,《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26页。
    ⑥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
    ⑦ 《儿童教养院扩充添设三分院》,《时事新报》,1938年11月11日,第3版。
    ① 《非常时期救济难民办法大纲》,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57页。
    ② 《振济委员会组织法》,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8页。
    ① 《振济委员会办理湘桂难民救济之经过》(1944年12月18日许世英代委员长于中央纪念周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53页。
    ② 《难民组训计划大纲》,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72页。
    ③ 《难民组训计划大纲》,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72页。
    ① 《振济委员会直辖儿童教养院组织通则》,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52页。
    ①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37页。
    ②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组织大纲》(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③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于该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周年纪念会训词》,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34页。
    ④ 《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缘起》(1942年10月1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⑤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组织大纲》(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⑥ 《孔副院长训词》(1942年10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86。
    ①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一年来工作概况》(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3。
    ②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一年来工作概况》(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3。
    ③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38页。
    ④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38-39页。
    ⑤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0页。
    ① 《国民党社会部慈善事业科视察觉林寺难民管理所难民席地而卧,有碍卫生应予改良的函》(1938年10月2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8。
    ① 《社会部重庆实验救济院概况》,社会部重庆实验救济院习艺工厂印制,1947年8月,第1页。
    ② 《实验救济院》,《大公报》,1942年5月7日,第3版。
    ③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63页。
    ① 《调整重庆难民救济支会办法》(1939年4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6。
    ② 《委员职员名册和各种救济费》(1939年4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6。
    ③ 《委员职员名册和各种救济费》(1939年4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6。
    ④ 《重庆市社会局请求开会商讨难民办法》(1939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47。
    ① 《重庆市振济会对最近各地来渝难胞救济办法》(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② 《重庆市振济会对最近各地来渝难胞救济办法》(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③ 《重庆市振济会难胞临时运配站简则》(1944年9月20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④ 《重庆市振济会对最近各地来渝难胞救济办法》(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⑤ 《重庆市振济会1944年11月份工作月报表》、《重庆市振济会1944年12月份工作月报表》(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10。
    ① 《重庆市政府抄发会商战区来渝难民救济会议记录的训令》(1944年10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② 《重庆市政府抄发会商战区来渝难民救济会议记录的训令》(1944年10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③ 《管子·轻重乙篇》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94页。
    ② 《重庆市乞丐临时收容所刘建璋所长接收前任所长的移交清册》(1940年1月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9。
    ① 《重庆市政府转发关于扩大收容乞丐游民与病兵的训令》(1942年11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3。
    ② 《重庆市游民教养院办理内务暂行规则》(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3。
    ③ 《商讨战区来渝难胞救济办法会议记录》(1944年10月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① 《两湖旅渝同乡会义民救助委员会组织章程》(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② 《两湖旅渝同乡会义民救助委员会组织章程》(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③ 《两湖旅渝同乡会义民救助委员会组织章程》(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④ 《两湖旅渝同乡会义民救助委员会组织章程》(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⑤ 《两湖旅渝同乡会义民救助委员会组织章程》(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⑥ 《视察两湖义民救助委员会办理义民救助站情形》(1944年10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① 《河北旅渝同乡组织河北难民青年救济会》,《大公报》,1939年3月27日,第4版。
    ② 《慰问难胞》,《大公报》,1945年2月10日,第3版。
    ①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民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3页。
    ②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民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5页。
    ③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民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3页。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②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华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③ 顾岳中:《战时儿童保育运动的现阶段》,《中央周刊》,第1卷第17期,1938年12月1日。
    ④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54-255页。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
    ②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63页。
    ③ 《关于培德善堂慨捐八千元作救济难民之用》(1939年3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20。
    ④ 《关于培德善堂慨捐八千元作救济难民之用》(1939年3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20。
    ⑤ 《岁暮念难胞》,《时事新报》,1944年12月26日,第2版。
    ⑥ 《关于捐助难民的文件》(1939年3月2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20
    ⑦ 《无名氏捐款报告》(1942年7月2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51。
    ① 《无名氏捐款报告》(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51。
    ② 《救济湘桂难胞》,《大公报》,1944年12月14日,第3版。
    ③ 《救济湘桂难胞》,《大公报》,1944年12月14日,第3版。
    ④ 《难胞收容所办结束,昨日起停止收容难民》,《大公报》,1945年2月11日,第3版。
    ⑤ 《视察两湖义民救助委员会办理义民救助站情形》(1944年10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⑥ 《请渝卫戍部注意防范难民中的不稳份子闹事》(1945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0。
    ① 沈庆林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14页。
    ② 《关于重庆市振济会临时救济办法及代收难民救济会捐款案》(1940年2月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14。
    ③ 《川保育分会欢迎总会理事》,《中央日报》,1938年12月3日,第3版。
    ④ 《红卍字会在渝分会组织第五救济队》,《时事新报》,1938年12月27日,第3版
    ① 沈庆林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8-118页。
    ① 陈凌云:《现代各国社会救济》,商务印书馆,序言,1936年。
    ② 洪友兰:《社会救济的立法精神》,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9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58页。
    ③ 谢徵孚:《中国新兴社会事业之功能与目的》,秦孝仪:《革命文献》第100辑,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2页。
    ④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对该会科长以上职员训词》(1939年1月19日),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0页。
    ① 《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缘起》(1942年10月1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② 邹韬奋:《战时的儿童保育》,《抗战三日刊》第53号,1938年3月13日,第1页。
    ③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对该会科长以上职员训词》(1939年1月19日),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1页。
    ① 《岁暮念难胞》,《时事新报》,1944年12月26日,第2版。
    ② 《岁暮念难胞》,《时事新报》,1944年12月26日,第2版。
    ③ 《为湘桂义民呼吁》,《时事新报》,1944年11月16日,第2版。
    ④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19-20页。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20页。
    ② 《救济来渝难胞办法》,《大公报》,1944年12月13日,第3版。
    ③ 《救济难胞》,《大公报》,1945年1月31日,第3版。
    ④ 《为儿童请命》,《时事新报》,1938年9月3日,第2版。
    ⑤ 胡青苹:《再请救济孩子》,《中央日报》,1938年9月25日,第4版。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②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23页。
    ③ 剑:《难民不是一个耻辱的名词》,《时事新报》,1939年1月13日,第4版。
    ④ 剑:《陪难民吃一餐饭》,《时事新报》,1938年8月15日,第4版。
    ⑤ 剑:《难民不是一个耻辱的名词》,《时事新报》,1939年1月13日,第4版。
    ① 夏锦涛编著:《战时难民的救济与安插》,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4页。
    ② 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6页。
    ③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5年,第612页。
    ①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总第5160-5161页。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17页。
    ②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2页。
    ③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2页。
    ④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于该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周年纪念会训词》,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6页。
    ⑤ 《救济难民与国防经济》,《抗战三日刊》第2号,1937年8月23日,第2页。
    ① 《再为湘桂义民呼吁》,《时事新报》,1944年12月7日,第2版。
    ② 陈凌云着:《战时社会救济》,商务印书馆,1942年4月,第1-2页。
    ③ 夏锦涛编著:《战时难民的救济与安插》,商务印书馆,1938年。
    ④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1-2页。
    ⑤ 《为湘桂义民呼吁》,《时事新报》,1944年11月16日,第2版。
    ⑥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1938年4月至1939年1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376页。
    ⑦ 《许世英谈本年振济工作渐由消极走向积极》,《大公报》,1939年12月29日,第3版。
    ⑧ 《商讨战区来渝难胞救济会议记录》(1944年10月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⑨ 《平武北川熟荒六十万亩》,《大公报》,1939年8月18日,第4版。
    ①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对该会科长以上职员训词》(1939年1月19日)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0页。
    ② 《救济难胞》,《大公报》,1945年1月31日,第3版。
    ③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8页。
    ④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组织规程》(1944年10月2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⑤ 《各级党部难民救济工作实施办法》(1938年8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20。
    ⑥ 《非常时期战区难民救济委员会重庆市支会救济难民办法》(1939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6。
    ⑦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①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招收入院生简章》(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②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于该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周年纪念会训词》,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5页。
    ③ 《孔副院长训词》(1942年10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86。
    ④ 《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缘起》(1942年10月1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① 程法泌:《“难童”的心理和教育》,《教与学》,1939年第5期,第25页。
    ② 程凤鸣:《战时难童教育的设施》,《浙江教育》,1941年第8期,第33页。
    ③ 钱用和:《难童教育和健康教育》,《教育通讯》1938年第25期,第12页。
    ④ 姜淑寰:《儿童保育问题》,《上海妇女》,1939年第3卷第1期,第9页。
    ⑤ 程法泌:《“难童”的心理和教育》,《教与学》,1939年第5期,第25页。
    ⑥ 李相易:《难童的训育问题》,《教育通讯》,1939年第3期,第4页。
    ⑦ 陆傅籍:《办理战时儿童保育院的几个实际问题》,1939年第36卷第13期,第85页。
    ① 许正直:《如何教养难童》,《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6期,第4页。
    ② 陈铁生:《抗战建国中之慈幼事业》,《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1、2期合刊,第4页。
    ③ 陈立夫:《战时儿童救济的意义》,《国魂》,1938年第6期,第2页。
    ④ 《第一保育院改隶总会》,《中央日报》,1938年10月17日,第3版。
    ⑤ 《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77页。
    ⑥ 《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77页。
    ① 子冈:《流浪儿的教养》,《大公报》1939年9月9日,第4版。
    ②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7页。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② 《儿童保育会》,《时事新报》,1938年8月31日,第3版;《儿童保育院迁移歌乐山》,《时事新报》,1938年9月9日,第3版。
    ① 《重庆市乞丐收容所长刘建璋舞弊营私的签呈》(1944年2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2。
    ① 《重庆市振济会关于办理湘藉岳阳、华容来渝难民情形呈》(1944年8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② 《重庆市振济会1945年1-6月份工作月报表》(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11。
    ① 《重庆市振济会办理战区来渝学生救济费情形》(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3。
    ②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招收入院生简章》(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③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卅一年度院生升学补助金办法》(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2。
    ④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② 吴守中:《儿童教养院所的编级与编队问题》,《难童教养》1939年第1卷第1期,第14页。
    ③ 《行政院关于振济工作之报告》,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7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386页。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②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9页。
    ③ 《救济黔桂流浪难童,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组育幼会,会员须抚养一难童为义子女》,《大公报》,1945年2月7日,第3版。
    ④ 《救济苦难儿童》,《中央日报》,1938年10月29日,第3版。
    ①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②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大纲》(1940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③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④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①《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一年来工作概况》(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3.
    ②《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妇女生活应问"实施细则》(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③《辅助股一年来工作总报告》(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5.
    ① 《社会部免费医疗陪都贫病儿童办法》(1943年7月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②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2页。
    ③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2页。
    ① 《游民教养院请重庆市振济会补助游民药品》(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51。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1945年度第一次全体委员暨各组正副组长联席会议纪事》(1945年1月16日),重庆市档案藏馆:0099-1-5。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议决》(1945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会难民疏散或安置运配的情形》(1945年1月2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6。
    ③ 重庆市档案馆:《卅四年为结束会务,召开临时会议记事及难民工作汇报卷》,案卷号0099-1-12。
    ④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88页。
    ⑤ 重庆市档案馆:《卅四年为结束会务,召开临时会议记事及难民工作汇报卷》,案卷号0099-1-12。
    ⑥ 重庆市档案馆:《卅四年为结束会务,召开临时会议记事及难民工作汇报卷》,案卷号0099-1-12。
    ① 此总人数为1419人,与1432人不符,估计档案记录有疏漏。
    ② 《疏散难民离渝在即》,《大公报》,1945年3月26日,第3版。
    ③ 《宁达蕴、贺旭初视察长寿、涪陵难民收容所报告》(1945年5月2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7。
    ④ 《宁达蕴、贺旭初视察长寿、涪陵难民收容所报告》(1945年5月2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7。
    ⑤ 《宁达蕴、贺旭初视察长寿、涪陵难民收容所报告》(1945年5月2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7。
    ① 《长寿、涪陵难民所本月底结束》,《大公报》,1945年6月26日,第3版。
    ② 重庆市档案馆:《市游民教养院卅三年度发出预算及特别预算卷》,案卷号0098-1-91
    ③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
    ④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训令》(1945年1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① 夏锦涛编著:《战时难民的救济与安插》,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6-17页。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商讨难胞职业问题招待渝市工商各界暨新闻记者茶话会记录》(1945年2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③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商讨难胞职业问题招待渝市工商各界暨新闻记者茶话会记录》(1945年2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①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历史教学》,2002年12月,第5页。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训令》(1945年1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③ 邹韬奋:《一串串的问题》,《抗战三日刊》第3号,1937年8月26日,第12页。
    ④ 王哲民:《关于难民返乡问题》,《抗战三日刊》第83号,1937年6月23日,第11页。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第十一收容所报告》(1945年3月3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② 《呈请发给鄂籍义民代表宋维垣、彭宗贵等护照二纸俾便率义民等前往西北开垦》(1944年12月1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③ 《呈请发给鄂籍义民代表宋维垣、彭宗贵等护照二纸俾便率义民等前往西北开垦》(1944年12月1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④ 《重庆市振济会收容组签呈》(1945年3月2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⑤ 《重庆市振济会收容组签呈》(1945年4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① 《重庆市振济会收容组签呈》(1945年4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② 《湖南岳阳、华容来渝难民请求救济呈》(1944年8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③ 《呈请为给发证明以恤难黎而维途中通行事》(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商讨难胞职业问题招待渝市工商各界暨新闻记者茶话会记录》(1945年2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① 《西康金矿局请求代为选拔人才抄件》、《西康金矿局工人待遇办法》(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商讨难胞职业问题招待渝市工商各界暨新闻记者茶话会记录》(1945年2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③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商讨难胞职业问题招待渝市工商各界暨新闻记者茶话会记录》(1945年2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① 《呈为请求救济事》(1941年5月1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35。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商讨难胞职业问题招待渝市工商各界暨新闻记者茶话会记录》(1945年2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商讨难胞职业问题招待渝市工商各界暨新闻记者茶话会记录》(1945年2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商讨难胞职业问题招待渝市工商各界暨新闻记者茶话会记录》(1945年2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7。
    ③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3页。
    ④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一年来工作概况》(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3。
    ①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3页。
    ② 《振会内院代办征求人才办法》(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2。
    ③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3页。
    ① 《重庆市临时乞丐收容所代工办法》(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4
    ① 《乞丐临时收容所呈批乞丐参加工作及工资结算表》(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5。
    ② 《临时乞丐收容所乞丐代工办法及工资结算》(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4
    ① 《乞丐临时收容所呈批乞丐参加工作及工资结算表》(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5。
    ② 《乞丐临时收容所呈批乞丐参加工作及工资结算表》(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5。
    ③ 《乞丐临时收容所呈批乞丐参加工作及工资结算表》(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5。
    ① 《乞丐临时收容所呈批乞丐参加工作及工资结算表》(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5。
    ② 《乞丐临时收容所呈批乞丐参加工作及工资结算表》(1941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25。
    ③ 岳兰:《小本贷款在重庆》,《时事新报》,1939年8月27日,第3版。
    ① 岳兰:《小本贷款在重庆》,《时事新报》,1939年8月27日,第3版。
    ② 岳兰:《小本贷款在重庆》,《时事新报》,1939年8月27日,第3版。
    ③ 数字出自振济委员会重庆小本借贷处给《大公报》主笔信件,可能是书写有误,以上数字不符,按照上述两笔贷出款数,贷款总计为746669元。
    ④ 《重庆小本借贷处函述贷款近况》,《大公报》,1941年6月1日,第3版。
    ① 《灾难儿童感化教育训练实施纲要》,《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4期,第15页。
    ② 南映庚:《略谈我们的工作原则》,《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4期,第2页。
    ③ 阿蒙:《太行山中的难童教养院》,《难童教养》1940年第1卷第6期,第87页。
    ④ 陶杨:《难童教养与童子军训练》,《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1、2期合刊,第24页。
    ① 《全国儿童保育院注重工业教育》,《中央日报》,1944年5月29日。
    ② 杨治会:《生产教育之认识与职业指导》,《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1、2期合刊,第14页。
    ③ 赵小梅:《第八保育员一年来工作实录》,《战时教育》,1939年第5卷第9期,第3页。
    ④ 戈宝权:《苏联怎样处置了流浪儿》,《抗战三日刊》第51号,1938年4月3日,第6-7页。
    ⑤ 《难童习艺办法》,《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41年第44期,第25页。
    ⑥ 《难童习艺办法》,《广东教育战时通讯》,1941年第44期,第26页。
    ① 吴守中:《儿童教养院所的编级与编队问题》,《难童教养》1939年第1卷第1期,第14页。
    ② 《灾难儿童教养或保育院所学级编制及课程分配》,《难童教养》1940年第1卷第3期,第41页。
    ③ 《灾难儿童教养或保育院所学级编制及课程分配》,《难童教养》1940年第1卷第3期,第42页。
    ④ 《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一年之振济工作》,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59页。
    ⑤ 《儿童教养院已成立三处》,《中央日报》,1938年12月16日,第3版。
    ⑥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53页。
    ① 赵小梅:《第八保育员一年来工作实录》,《战时教育》,1939年第5卷第9期,第3-4页。
    ② 顾岳中:《战时儿童保育运动的现阶段》,《中央周刊》,第1卷第17期,1938年12月1日。
    ③ 《教养战区儿童从事生产建设》,《中央日报》,1942年11月4日。
    ①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于该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周年纪念会训词》,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5页。
    ② 《训导股工作报告》(1942年1月至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③ 《训导股工作报告》(1942年1月至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①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会计补习班招生简章》(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2。
    ② 《院生课业自修督导办法》(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10。
    ① 南映庚:《人格训练的意义》,《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5期,第2页。
    ② 《蒋夫人在保育会议上的演讲》,《战时教育》,1939年第5卷第7期,第23页。
    ③ 马超俊:《难童的教养》,《难童教养》,1940年第1卷第2期,第18页。
    ④ 《第一保育院改隶总会》,《中央日报》,1938年10月17日,第3版。
    ① 黄蔷薇:《战时难童保育之具体方策》,《东方杂志》1939年第22期,第38页。
    ② 周秋光:《熊希龄与慈善教育事业》,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07页。
    ③ 张丽萍:《抗战时期的北泉慈幼院》,《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9月。
    ④ 薛心慧:《怀念慈爱的赵妈妈》,《四川党史》,1997年第2期,第35页。
    ⑤ 孙起孟:《重庆抗战军人子女教养院印象记》,《难童教养》1941年第2卷第6期,第12页。
    ⑥ 《安娥文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第60页。
    ① 张紫葛著:《尘封的记忆: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226-229页。
    ② 《时事新报》,1938年9月9日,第3版。
    ③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1942年2月份工作报告表》(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7。
    ④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①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① 《训导股第19次股务会议记录》(1943年3月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4。
    ② 《内迁妇女辅导院休息室标语》(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83。
    ①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两年来工作状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4页。
    ② 《振济委员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①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②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③ 《杨秀龄家书》(1943年2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8。
    ① 子冈:《流浪儿的教养》,《大公报》1939年9月9日,第4版。
    ① 子冈:《流浪儿的教养》,《大公报》1939年9月9日,第4版。
    ② 重庆市档案馆:《抗战时期有关重庆难民救济史料一组》(1938-1946),《档案史料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9页。
    ③ 《郭汉成、周强等人第三收容所难民代表向本会各委员献锦旗的报告》(1945年2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6。
    ① 《第十一收容所全体难民向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献锦旗的报告》(1945年3月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6。
    ② 沈榜:《宛署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89页。
    ③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219页。
    ④ 吴元淑、蒋思壹着《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363页。
    ⑤ 《春节拨款犒赏乞丐的签呈》(1942年1月10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51。
    ① 《春节拨款犒赏乞丐的文件》(1942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51。
    ②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二年来工作概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1页。
    ③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④ 《唐荣楼自传》(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①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②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③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④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⑤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⑥ 《路秉彝自传》(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⑦ 《雷兰芳自传》(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⑧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⑨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⑩ 《李雪郎自传》(1944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75。
    ①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②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③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④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⑤ 《该院与有关单位收容院生的来往文书》(1944年1月1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0。
    ① 《该院与有关单位收容院生的来往文书》(1944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0。
    ② 《国立第九中学公函》(1944年6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0。
    ③ 章开沅:《辛亥百年遐思》,《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第7页。
    ① 《重庆市振济会关于难民钱沛东张明立王秀忠等设立化学工业社的呈》(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② 《蒋夫人昨视察歌乐山保育院》,《时事新报》1938年12月29日,第3版。
    ③ 王明友:《流亡儿童的慈母赵君陶》,《四川党史》,1997年第2期,第36页。
    ① 《难童服务伤病》,《大公报》,1940年4月6日,第3版。
    ② 子冈:《流浪儿的教养》,《大公报》1939年9月9日,第4版。
    ③ 薛心慧:《怀念慈爱的赵妈妈》,《四川党史》,1997年第2期,第35-36页。
    ① 毕汝钦:《陶行知与育才学校》,《今日四川》,1994年第2期,第47页。
    ② 《辅助股三十一年工作总报告》(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③ 收容人数是指每月新入院之人数。
    ④ 住院人数包括本月入院及上月份入院而仍留院者,如2月份入院人数为32人,而1月份入院之2人仍旧留院,故2月份之住院人数为32人加2人,共34人
    ① 《辅助股一年来工作总报告》(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5。
    ①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辅助股1943年2-5月份工作报告》(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6;《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1943年1月份工作报告表》(1943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25。
    ①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② 《院生出院谈话记录》(1943年11月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64。
    ③ 《院生请假规则》(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13。
    ④ 《布告》(1943年8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8。
    ① 《院生奖惩规则》(1942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83
    ① 《训导股工作报告》(1942年1月至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② 《训导股工作报告》(1942年7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3。
    ③ 《训导股股务会议记录》(1943年11月2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9。
    ④ 《训导股股务会议记录》(1943年11月2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9。
    ⑤ 《训导股股务会议记录》(1943年11月2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9。
    ⑥ 《训导股工作报告》(1942年1月至1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3。
    ① 《孔副院长训词》(1942年10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86
    ② 《孔副院长训词》(1942年10月2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3-86
    ① 《湘桂难民拟阻拦“委座”汽车请求安置》(1945年1月30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难民请求将子女送入教养院的呈文》(1945年4月10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① 《签呈》(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训令》(1945年1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③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训令》(1945年1月1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95页。
    ② 《乞丐临时收容所最近收容情形暨应予改善各点签呈》(1942年4月2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3。
    ③ 《饭食霉烂医药缺乏,难胞十分之三患病》,《新华日报》,1945年9月19日,第3版。
    ④ 《海棠溪难胞有七百,三分之二做了乞丐》,《新华日报》,1945年7月23日,第3版。
    ⑤ 《两湖义民救助委员会收容站组织章则》(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⑥ 《救济难民》(1944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260。
    ⑦ 《重庆市振济会关于派员前往两湖义民救助站协助指导情形的呈》(1944年1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① 《报告》(1944年1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② 《民卅年一至三月份乞丐伙食应用物品数量及市价表》(1941年4月1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34。
    ③ 《民卅年一至三月份乞丐伙食应用物品数量及市价表》(1941年4月1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34。
    ① 《赶制乞丐棉衣暨添发棉被以御寒而便管教》(1939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7。
    ② 《乞丐临时收容所请制发单衣》(1939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7。
    ③ 《乞丐临时收容所请制发单衣》(1939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7。
    ④ 重庆市档案馆:《本会第一次会议记录及工作月报》,1944年,案卷号0098-1-16。
    ⑤ 《为儿童请命》,《时事新报》,1938年9月3日,第2版。
    ① 《报告》(1944年11月20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② 《报告》(1944年11月1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③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拟请重庆市卫生局派员常驻收容所的签呈》(1945年1月1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④ 《关于重庆市卫生局派员常驻收容所料理难民医疗卫生事宜及其有关文件》(1945年2月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① 《重庆市三十三年度救济会议提案》(1944年4月7-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16。
    ② 《训导股3月份工作报告》(1942年3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23。
    ① 《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两年来工作状况》,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100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第40页。
    ② 《振济委员会救济战区来渝青年妇女暂行办法》(1940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3-2-31。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17-18页。
    ② 《琐闻》,《中央日报》,1938年12月6日,第3版。
    ③ 《重庆市振济委员会办理湘籍岳阳华容两组难民救济费的文件》(1944年10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① 《重庆市振济委员会办理湘籍岳阳华容两组难民救济费的文件》(1944年10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② 《重庆市振济委员会办理湘籍岳阳华容两组难民救济费的文件》(1944年10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① 《视察两湖义民救助委员会办理义民救助站情形》(1944年10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② 《关于重庆市临时乞丐收容所调查情况的呈文》(1943年1月2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3。
    ③ 《关于重庆市临时乞丐收容所调查情况的呈文》(1943年1月2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3。
    ④ 《重庆市乞丐收容所长刘建璋舞弊营私的签呈》(1944年2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2。
    ① 张紫葛著:《尘封的记忆: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第150-151页。
    ② 《报告》(1944年11月2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③ 倪锡英:《可注意的难民回乡问题》,《抗战三日刊》第49号,1938年2月26日,第7页。
    ① 《两湖义民救助委员会难民救助站办理情形》(1944年11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① 《渝市习艺所将改善》,《大公报》,1945年4月10日,第3版。
    ② 《市习艺所暗无天日》,《大公报》,1945年4月15日,第3版。
    ③ 《习艺所黑暗情形》,《大公报》1945年4月11日,第3版。
    ④ 《市习艺所暗无天日》,《大公报》,1945年4月15日,第3版。
    ⑤ 《陪都光天化日之下人间地狱习艺所》,《大公报》,1945年4月14日,第3版。
    ⑥ 《市习艺所暗无天日》,《大公报》,1945年4月15日,第3版。
    ⑦ 《习艺所感想》,《大公报》,1945年4月10日,第3版。
    ① 《关于调查重庆市临时乞丐收容所所长刘建璋徇私舞弊的签呈》(1942年1月20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2。
    ② 《游民患病者甚多重庆市游民教养恳乞设法补救药品》(1943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41。
    ③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75页。
    ④ 《呈请恢复收容所驻警护送勤务》(1942年1月2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91。
    ⑤ 《重庆市社会局关于防止逃亡办法给重庆市救济院习艺所的指令》(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102-2-11。
    ① 重庆市档案馆:《临时乞丐收容所乞丐异动及实在人数填报》,案卷号0098-2-32。
    ② 《重庆市临时乞丐收容所请求服装加“乞丐”标识》(1939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7。
    ③ 《重庆市政府请求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四川分会补助经费》(1939年2月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20。
    ① 《重庆市政府请求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四川分会补助经费》(1939年2月6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20。
    ② 《历年经费情形及今后如何解决给振济委员会的呈》(1939年1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35。
    ③ 《历年经费情形及今后如何解决给振济委员会的呈》(1939年1月3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35。
    ④ 《两湖义民救助委员会收容站组织章则》(1944年9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① 《关于小本贷款》,《大公报》,1941年5月29日,第3版。
    ② 《重庆小本借贷处函述贷款近况》,《大公报》,1941年6月1日,第3版。
    ③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19页。
    ④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函请湘桂难民救济委员会办理难民小本借贷》(1945年2月14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3。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关于和平煤矿征求矿工的签呈》(1945年2月2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2。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签呈》(1945年1月2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③ 《第一收容所难民张宝珊请办工厂制造军需民用物品呈》(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④ 《难民张宝珊请办工厂草案》(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⑤ 《难民请拨款设立工厂》(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2-4。
    ① 《第七收容所难民韦松鹏等呈请贷款》(1945年1月2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3。
    ② 《重庆市振济会关于发放难民谢镇闿等救济费情形》(1942年12月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3。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关于和平煤矿征求矿工的签呈》(1945年2月2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2。
    ② 《请渝卫戍部注意防范难民中的不稳份子闹事》(1945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0。
    ③ 《中国劳动协会矿区工人福利社筹备处电请介绍矿工公函》(1945年1月17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④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0页。
    ① 《驻印新六军请求社会局介绍工人的函件》(1945年1月28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5。
    ② 《向政府当局呼吁》(1945年2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6。
    ③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30-31页。
    ① 吴元淑、蒋思壹着《上海七百个乞丐的社会调查》,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363页。
    ② 上海游民习勤所编:《上海游民习勤所第一届报告》,1931年,转引自戴佩娟:《从上海游民习勤所看游民改造》,《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卷增刊。
    ① 王光照著:《中国古代乞丐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1页。
    ② 王光照著:《中国古代乞丐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1页。
    ③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217页。
    ④ 王光照著:《中国古代乞丐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页。
    ① 《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50-451页。
    ② 李萍:《宝鸡改造游民乞丐纪实》,《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49-450页。
    ① 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62-63页。
    ② [旧]石岛纪之、郑传芳:《中国战争中的难民问题》,《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4期。
    ③ 蒋介石:《政治的道理》,节选自《科学的学庸》,http://qinghonghua.blog.163.com/blog/static/35639420075290419514/
    ④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76页。
    ① 《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四编《战时建设》(一),台北:国民党党史会,1988年,第50页。
    ② 《粤难民均获安栖》,《中央日报》,1938年12月13日,第2版。
    ③ 《行营训令市府设法救济难民》,《时事新报》,1938年7月19日,第3版。
    ① 《渝市难民及流浪儿童振济委员会将彻底救济》,《时事新报》,1938年8月27日,第3版。
    ② 《商讨战区来渝难胞救济会议记录》(1944年10月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③ 《战区来渝难民救济办法》(1945年3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
    ④ 《战区来渝难民救济办法》(1945年3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② 《抗战建国时期难童救济教养实施方案》,秦孝仪:《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78页。
    ③ 《二年来难童救济教养工作之回顾》,《难童教养》,1940年第6期,第82页。
    ① 《振济委员会视察辅导各教养保育儿童机关团体暂行规则》,《难童教养》1939年第1卷第1期,第7页。
    ②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6-7页。
    ③ 《重庆市政府抄发会商战区来渝难民救济会议记录的训令》(1944年10月19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9-1-11。
    ④ 《视察两湖义民救助委员会办理义民救助站情形》(1944年10月25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4。
    ① 《函请救济程国忠等五十二人》(1945年3月31日),重庆市档案馆藏:0098-1-75。
    ② 《孔院长关心难童》,《中央日报》,1938年9月15日,第3版。
    ①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17-18页。
    ②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30页。
    ③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31页。
    ④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30页。
    ①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第31页。
    ②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第20-21页。
    ③ 《难民管理所征求义务医师》,《时事新报》,1938年8月19日,第3版。
    ④ 《为难民募医药费,音乐家大集会》,《时事新报》,1938年9月10日,第3版。
    ① 《去年度贫病救济,施诊十五万人》,《时事新报》,1940年4月17日,第3版。
    ①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② 《重庆市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收容组工作报告》(1945年1月),重庆市档案馆藏:0053-13-179。
    ③ 《各界人士慷慨解囊,救济战区来渝灾童》,《时事新报》1938年9月2日,第3版。
    ④ 《救济战区来渝灾童》,《时事新报》,1938年9月6日,第3版。
    ⑤ 《本报经收难童衣款昨续缴保育会》,《时事新报》,1938年12月7日,第3版。
    ⑥ 《各界捐助临时保育院》,《时事新报》,1938年10月11日,第3版。
    ①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第246页。
    ② 夏锦涛编著:《战时难民的救济与安插》,商务印书馆,1938年,第11-12页。
    ③ 《重庆市振济委员会办理海棠溪车棚内难民救济及发放难民急振费清册》(1945年),重庆市档案馆:0098-1-75。
    ① 《振济委员会孔祥熙兼委员长于该会内迁妇女辅导院周年纪念会训词》(1942年6月1日),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3年,第435页。
    ① 蓝勇等编著:《巴渝历史沿革》,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第221页。
    《成立重庆市振济会》(1939-1945年)0053-1-395。
    《渝市卫戍区难民组训委员会组织规程实施计划》(1939-1941年)0053-2-310。
    《重庆市振济会临时救济办法的呈》(1940年)0053-2-628。
    《渝市社会救济事业协会成立大会提案协会章程草案及概算书会员名单》(1944年)0053-4-171。
    《请速设法收容市区游民乞丐以肃市容而宏救济案》(1943年)0053-13-141。
    《救济难民》(1939年)0053-13-147。
    《搭盖棚屋收容被炸难民》(1940年)0053-13-151。
    《各方捐款救济难民》(1939年)0053-13-168。
    《培德善堂周偮臣捐款救济难民》(1939年)0053-13-173。
    《救济难民》(1945年)0053-13-174。
    《救济难民》(1945年)0053-13-179。
    《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议决等》(1945年)0099-1-1。
    《第二次委员会及各组联席会议等案》(1945年)0099-1-2。
    《救济站关于难胞福利、卫生、防空、工作介绍、生产合作》(1944年)0099-1-5。
    《执行运配长涪两地及自立谋生之出所难胞有关文件》(1944年)0099-1-7。
    《救济站有关预防难胞发生不轨行动的文件》(1945年)0099-1-10。
    《救济站组织案》(1944年)0099-1-11。
    《救济站第一次委员各组组长联席会议案》(1945年)0099-1-13。
    《救济站关于运配组安置难胞离所有关文件》(1944年)0099-1-16。
    《救济站难胞运配文件》(1944年)0099-1-17。
    《收容所收容难民总册》(1945年)0099-1-18。
    《杂卷》(1938-1939年)0099-1-20。
    《重庆市振济会三十三年度工作报告》(1944年)0098-1-10。
    《卅四年度工作报告》(1945年)0098-1-11。
    《本会临时救济办法及代收难民救济会捐款》(1940年)0098-1-14。
    《本会第一次会议记录及工作月报》(1941年)0098-1-16。
    《重庆市政府卅三年政绩总报告》(1944年)0098-1-18。
    《卅三年度预概算》(1944年)0098-1-43。
    《无名氏捐款卷》(1942年)0098-1-51。
    《卅一年度散发学生难民等救济费卷》(1942年)0098-1-73。
    《重庆市振济会关于办理救济两湖义民等卷》(1944年)0098-1-74。
    《办理海棠溪车棚难胞救济经过文件》(1945年)0098-1-75。
    《市游民教养院卅三年度发出预算及特别预算卷》(1943年)0098-1-91。
    《卅二年度乞丐临时收容所及游民教养院改称移交卷》(1943年)0098-1-92。
    《市乞丐所游教院关于收容由所改院及扩大教养请购衣食药等项卷》(1943年)0098-1-93。
    《难民就食证申请借贷的文件及免费食米统计表》(1945年)0098-2-4。
    《委员职员名册和各种救济费》(1939-1944年)0098-2-6。
    《职员名册变动情况表赶制乞丐衣被》(1940年)0098-2-7。
    《关于本市乞丐伙食月报清册、职员生活补助费清册》(1940-1942年)0098-2-9。
    《临时乞丐收容所乞丐代工办法及工资结算》(1939-1941年)0098-2-24。
    《乞丐临时收容所呈批乞丐参加工作及工资结算表》(1941年)0098-2-25。
    《难民收容所房屋问题》(1944年)0098-2-26。
    《临时乞丐收容所实有人数月报表和来往函件》(1941-1944年)0098-2-28。
    《重庆市临时乞丐收容所造具接收文卷清册》(1940年)0098-2-29。
    《重庆市临时乞丐收容所人数异动表》(1939-1941年)0098-2-30。
    《乞丐临时收容所实有人数分类清册》(1942年)0098-2-31。
    《临时乞丐收容所乞丐异动及实在人数填报》(1941年)0098-2-32。
    《乞丐死亡异动员役伙食补助费清册》(1940-1941年)0098-2-33。
    《乞丐临时收容所人数、食米清册、统计表、治病及死亡、职员月报表》(1940-1941年)0098-2-34。
    《收容难民登记表等杂卷》(1938年)0098-2-35。
    《升学》(1943年)0103-2-8。
    《法规》(1942年)0103-2-13。
    《工作报告》(1942年)0103-2-23。
    《卅一年度各月工作报告》(1942年)0103-2-25。
    《卅三年度各月工作报告》(1944年)0103-2-26。
    《卅一年度工作报告》(1942年)0103-2-27。
    《员生消费合作社》(1942-1943年)0103-2-32。
    《院生动态》(1942年)0103-2-36。
    《院生名册》(1942-1945年)0103-2-37。
    《经常事业费会计报告》(1945年)0103-2-41。
    《工作计划办事细则奖惩规则等》(1945年)0103-3-2。
    《工作总结报告工作日志》(1945年)0103-3-3。
    《工作日志和会议记录》(1944年)0103-3-4。
    《工作日志布告文告》(1943-1945年)0103-3-8。
    《工作日志布告文告》(1943-1944年)0103-3-9。
    《工作报告院生简历院生升学就业概况》(1943年)0103-3-23。
    《收容院生的来往函件》(1943-1944年)0103-3-29。
    《该院与有关单位收容院生的来往文书》(1943-1944年)0103-3-30。
    《出院谈话记录升学院生领补助金名册合作社社员名册》(1943年)0103-3-64。
    《院生就业与升学文件》(1942年)0103-3-69。
    《院生自传》(1942-1945)0103-3-75。
    《院生自传》(1942-1945)0103-3-76。
    《妇女识字班极家庭访问表等院生自传登记册》(1942-1944年)0103-3-83。
    《院生请救济》(1942年)0103-3-86。
    《请假单》(1945年)0103-3-87。
    《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中央周刊》、《东方杂志》、《统计月报》、《抗
    战三日刊》、《荡寇》、《儿童福利》、《孩子们》、《今论衡》、《救济旬报》、《抗战教育》、《抗战与
    教育》、《黎明》、《南海同乡会会刊》、《难童教养》、《时代儿童》、《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东分
    署周报》、《战时医政》、《赈豫纪略》、《中国儿童》、《中华健康杂志》、《祖国》、《西康省政府公
    报》、《华侨月刊》、《前线》、《教育通讯》、《文史资料选辑》《武汉文史资料》《广州文史资料选
    辑》《重庆市政府公报》《工商经济史料丛刊》
    郑洪泉、黄立人主编:《中国民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第3卷战时社会,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年。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财政经济”(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
    谢忠厚等:《日本侵略华北罪行档案》损失调查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
    蔡鸿源主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年。
    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96-100辑,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1979年。
    社会部编:《救济章则辑要》,1948年。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
    《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第17、26辑
    夏锦涛编著:《战时难民的救济与安插》,商务印书馆,1938年。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宣传部:《救济难民运动宣传纲要》,1939年6月。
    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编:《湘桂难胞救济委员会总报告书及征信录》,1945年。
    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
    王寅生:《中国北部的兵差与农民》,“国立中央研究员社会科学研究所”,1931年。
    张劲夫著《救济难民》,黑白丛书社发行,1937年。
    张秉辉:《抗战与救济事业》,商务印书馆,1937年12月。
    《北平龙泉孤儿院廿三周年报告书》,载《民国史料丛刊》第734册,2009年。
    重庆市档案馆:《振济委员会战区内迁妇女辅导院工作概况》,《档案史料与研究》,2000年第1期。
    陈存仁著:《抗战时代生活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版。
    王光照著:《中国古代乞丐风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
    《文史精华》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江湖秘闻》(下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版。
    周德均著:《乞丐的历史》,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4月版。
    苏智良、毛剑锋等编著:《去大后方——中国抗战内迁实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
    侯德础著:《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校内迁史略》,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孙艳魁著:《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邓云特著:《中国救荒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
    李文海等著:《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蔡勤禹著:《国家社会与弱势群体——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1927-1949)》,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佟静著:《抗战中的宋美龄》,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沈庆林著:《中国抗战时期的国际援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王全营、赵保佑著:《河南抗日战争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5月版。
    宋钻友著:《同乡组织与上海都市生活的适应》,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刘仰东、夏明方著:《灾荒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钟叔河主编:《走向世界丛书》,长沙:岳麓书社出版,1985年。
    张弓、牟之先主编:《国民政府重庆陪都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萧乾主编:《陪都星云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陈旭麓、李华兴主编:《中华民国史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张紫葛著:《尘封的记忆: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
    蓝勇等编著:《巴渝历史沿革》,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蔡勤禹著:《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
    薛毅著:《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田方、陈一筠主编:《中国移民史略》,知识出版社,1986年。
    李桂林:《中国现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人民出版社,1987年。
    北平特别市社会局:《北平特别市社会局救济事业小史》特别市社会局出版,1929年。
    杨念群等:《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6年。
    邓正来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章开沅:《章开沅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章开沅等主编:《湖北通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
    周震欧:《儿童福利》,(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年。
    陆仰渊等:《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李珠等:《武汉教育史》,武汉出版社,1999年。
    毛礼锐等:《中国教育通史》第五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
    岳谦厚:《战时日军对山西社会生态之破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任贵详:《华夏向心力——华侨对祖国抗战的支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程日新:《崇阳抗战岁月》,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8年。
    清庆瑞:《抗战时期的经济》,北京出版社,1995年。
    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编:《侵华日军在湖北暴行史料》,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年。
    宋恩荣等:《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英]田伯烈著,杨之文译:《外国人目睹中的日军暴行》,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军事科学研外国民事研究部编:《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
    毛磊、刘继增等编:《武汉抗战史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李准著:《黄河东流去》,北京出版社,1985年。
    卫兴华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侯文若:《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年。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成志刚:《社会保障导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夏明方:《民国时期的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
    敖为蔚:《中国近现代与民政》,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
    周献明:《母亲行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
    翟明战:《民族之魂: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抢救抗日战争三万难童纪实》,珠海出版社,2004年。
    江亮演:《社会救助的理论与实务》,(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熊月之主编:《上海通史》民国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罗琼:《苦难与抗战——三十年代中叶中国经济与妇女》,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
    池子华:《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
    [美]费正清、费维凯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张珊珍:《陈立夫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
    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
    李玉才:《冯玉祥与民国年间豫陕甘大赈灾(1928-1930)》,《中国农史》,2006年第1期。
    马雅红:《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难民乡”问题初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高冬梅:《陕甘宁边区难民救济问题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
    张志红:《初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难民的源流》,《殷都学刊》,2002年第1期。
    杨伟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民难民问题探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月。
    魏彩苹:《民生视角下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灾难民救助》,《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2月。
    刘立、段延辉:《对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移难民农业贷款问题的分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年7月。
    李常生:《论晋西北根据地安置移难民的社会效应》,《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刘俊斌:《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于难民安置的态度及措施之比较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4月。
    王同起:《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历史教学》,2002年12月。
    张颖:《抗日时期国民政府组织难民西北垦荒问题述略》,《唐都学刊》,2010年5月。
    李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吴捷:《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工作》,《历史教学》,2005年第5期。
    刘金如、李圣菊:《“八一三”抗战期间上海难民的社会救济与遣散》,《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
    罗义俊:《上海南市难民区述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郑祖安:《八一三事变中的租界与中国难民》,《史林》,2002年第4期。
    宋钻友:《抗战时期上海会馆、同乡组织的难民工作初探》,《上海党史与党建》,1995年第1期。
    张宏森:《论“八一三”抗战期间上海难民救济》,《湘潮》,2008年4月。
    李晓兰、黄亦军:《“八一三”事变后中共在上海的难民工作》,《兰台世界》,2009年3月。
    翟彦:《中共上海难民工作初探——“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4月。
    唐凌:《抗战时期的桂林:难免悲惨命运的见证及承载者》,《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滕兰花:《抗日战争时期广西难民救济工作试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唐凌:《抗战时期广西境内难民的安置及其由此所付出的代价》,《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6期。
    万东升:《抗战时期广西难民群体构成管窥》,《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
    孙艳魁:《抗战初期武汉难民救济刍议》,《江汉论坛》,1996年第6期。
    陆州:《汉口沦陷初期的难民区与法租界》
    叶琼瑶:《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武汉的难民救济工作探析》,《文史资料》,2010年9月。
    张红:《抗日战争时期内迁难民与内迁文化略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9月。
    王春英:《抗战时期难民收容所的设立及其特点》,《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3期。
    程朝云:《抗战初期的难民内迁》,《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2期。
    邓春丰:《试论抗战时期的难民迁徙》,《沧桑》,2007年第3期。
    薛心慧:《怀念慈爱的赵妈妈》,《四川党史》,1997年第2期。
    王明友:《流亡儿童的慈母赵君陶》,《四川党史》,1997年第2期。
    吴庆:《略论民国时期上海的乞丐问题》,《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罗国辉:《民国时期乞丐及乞丐的救济——以上海乞丐群体为例》,《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孙艳魁:《抗日战争时期难民垦荒问题述略》,《民国档案》,1995年第2期。
    王聿铭:《抗战期间西北经济开发问题》,《中华民国建国史讨论集》,台北1987年;
    罗义俊:《上海南市难民区述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孙彦魁:《抗战时期难民群体初探》,《民国档案》,1991年第2期。
    孙艳魁:《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济工作》,《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1期。
    孙艳魁:《试论抗日战争时期难民西迁的社会影响》,《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张志红:《初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去难民的源流》,《殷都学刊》,2002年第1期。
    张宏森:《论“八一三”抗战期间上海难民救济》,《湘潮》,2008年第4期。
    杨伟宏:《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移民难民问题初探》,《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万东升:《抗战时期广西难民群体构成管窥》,《广西地方志》,2010年第2期。
    张根福:《抗战时期世界红十字会在浙江的难民救济活动述略》,《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江红英:《国民政府与抗战时期的职业介绍》,《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1期。
    [日]石岛纪之:《中国战争中的难民问题》,《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第4期。
    刘建国:《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难民救助》,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燕:《抗战时期河南的难民问题与难民救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张康之、张乾友:《市民社会演变中的社会治理变革》,《浙江学刊》,2009年第6期。
    朱英:《近代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研究回顾与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易承志:《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回溯》,《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宫敬才:《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流变和社会历史基础》,《河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吴效群、杨红梅:《论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河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杨洁:《民国时期上海女子教育研究(1912-1949)》,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彭红碧:《抗战时期重庆的难民救济》,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翟彦:《抗战初期中共上海地下党难民工作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刘敏:《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地区战争难民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侯艳丽:《透视民国乞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