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范围副词作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范围副词的两个次类——总括和限定进行全面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历时语料考察现代汉语范围副词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然后通过汉语和俄语范围副词用法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两种语言范围副词用法的共性和差异。
     第一章为绪论,在简单回顾汉语副词研究和范围副词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说明研究的理论背景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交代语料来源。
     第二章从范围副词的句法作用和语义特点两个方面描述汉语总括和限定副词的句法功能。研究发现,范围副词的句法功能虽然相对单一,但是能够与之组合共现成分的性质比较复杂,由此形成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不相对应的局面,本章同时还考察了范围副词的语义指向规律。
     第三章先从范围副词两个次类内部连用入手,即总括范围副词内部成员之间、限定范围副词成员之间以及总括范围副词和限定范围副词之间的连用规律,再考察范围副词重叠表达的语用效果,最后讨论范围副词与否定副词组配形成的有无标记模式。
     第四章结合语法化理论和机制探讨汉语总括和限定范围副词成员的历史来源、语法化轨迹和演化规律,并对此加以解释。
     第五章通过汉语总括范围副词和限定范围副词的两个典型代表——“都”和“只”与俄语中的对应形式“весь”和“только/лишь”的句法功能、语义特点、语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
     第六章为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Present thesis mainly concerns adverbs of scope in modern Chinese language,conducts the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syntactic, semantic and pragmatic features oftwo subgroups of scope adverbs, i.e. all-inclusive and limitative ones. Besides that,the corresponding conclusions are made about the peculiar grammmaticalization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Chinese scope adverbs, based on diachronic analysis oflinguistic material, combined with the synchronic research mentioned above. Finally,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the context of the usage of scope adverbs in Chineseand Russian languages, present thesis intends to examine universal and differentialfeatures of delivering scope limitation means in the two language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provides the brief reference to previousresearches on Chinese adverbs and studies on scope adverbs; defines the object ofresearch of present paper; determine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present researchrelies on; explains applie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ources of language material.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syntactic functions of the Chinese all-inclusiveand limitative scope adverb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yntactic role and semanticfeatures. A conclusion drawn, is that even though the syntactic role of the scopeadverbs is comparatively uniform, the nature of components capable ofco-occurrence and grouping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adverbs is quite diverse; thisresulting into the situation when syntactic and semantic relations of certain scopeadverbs fail to coincide. Besides, present thesis also conducts a research on patternsof semantic orientation of scope adverbs.
     The third chapter, proceeding from the subgroup division between all-inclusiveand limitative scope adverbs, investigates the principles of successive usage of thescope adverbs within, as well as between, corresponding subgroups. After that,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pragmatic effect delivered by the reduplication of thescope adverbs. Finally, a research on the possibility of labeled patterns emerging,subject to scope and negative adverbs being used successively, is carried out.
     The fourth chapter, integrating the theory and mechanisms of grammaticalization,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Chinese all-inclusive andlimitative scope adverbs, backtrack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es, and thusderives conclusions on the evolution patterns of the scope adverbs.
     The fifth chapter is conducting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representativeChinese scope adverbs–“DOU”(all-inclusive subgroup) and “ZHI”(limitativesubgroup)–with Russian correspondences“весь”and“только/лишь”from theviewpoint of syntactic functions, seman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value.
     The sixth chapter,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contents of present paper, as wellas outlines the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possible research work.
引文
巴丹2011“都”与“也”在相关构式中的异同[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巴丹、张谊生2012“都”与“也”在任指句中的异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69-74页。
    白银亮2008《史记》总括范围副词研究(上)[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57-62页。
    北大中文系语言班1982《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现代汉语频率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伯纳德·科姆里(沈家煊译)2010《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M],北京:北京出版社。
    蔡维天2004谈“只”与“连”的形式语义[J],《中国语文》第2期,99-111页。
    常德敏2004《现代汉语》[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常志伟2008《魏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车艳2009英汉儿童早期副词习得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健2007副词“一律”、“一概”和“都”辨析[J],《语言应用研究》第5期,63-65页。
    陈宝勤1998副词“都”的产生与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第2期,80-83页。
    陈望道1978《文法简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陈伟琳1996限定副词“只”、“仅”的句法分布及语义制约辨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90-94页。
    陈伟琳1998限定副词“只”、“就”语义指向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78-81页。
    陈伟琳1999“只有”与“只+有”的用法及分野[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76-81页。
    陈伟琳2001“只是”与“只+是”的用法及分野[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78-81页。
    陈伟琳、贾齐华1993“只”的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考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95-100页。
    陈小荷1994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18-24页。
    陈叶红2005副词“都”、“才”的比较义[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119-120页。
    陈迎娣2012《逆臣录》范围副词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第2期,80-86页。
    陈子骄1995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J],《蒲峪学刊》第3期,35-38页。
    程美珍1987关于表示总括全部的“都”[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27-36页。
    单登科2009以副词“只”“都”“就”为例探究汉语语义指向问题[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邓根芹2005限定性副词“只”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第4期,91-96页。
    邓根芹2006限定副词“仅”的句法、语义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11期,118-121页。
    邓慧爱2010限定范围副词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邓慧爱2012限量限定范围副词语义来源浅探[J],《绥化学院学报》,第6期,114-118页。
    邓慧爱2013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丁声树1961《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董付兰2011《元刊杂剧三十种》范围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董为光2003副词都的逐一看待特性[J],《语言研究》第1期,93-98页。
    董秀芳2002“都”的指向目标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第6期,495-507页。
    董秀芳2003“都”与其他成分的语序及相关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40-47页。
    范晓1996《三个平而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范闻鹤2010说“都”[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方哲英2007汉语“都”的量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冯军2008《陈书》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第5期,73-76页。
    冯茹2012魏晋南北朝诗歌副词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傅满义2001试析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J],《池州师专学报》第1期,113-114页。
    高明乐2002试谈汉语“都”的定义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30-34页。
    高顺全2009“都”、“也”、“又”主观化用法的异同[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74-79页。
    高万云、郑心灵1994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第6期,37-42页。
    高育花,祖生利1999中古汉语副词“都”的用法及语义指向初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64-69页。
    葛佳才1995《东汉副词系统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
    龚放2001认知语法的特点及与生成语法之比较[J],《外语学刊》第4期,21-30页。
    郭锐2002《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绍虞1979《汉语语法修辞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
    郭艳芳2010《颜氏家训》副词研究[D],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韩荔华2001《现代汉语》[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何乐士2004《<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侯良瑗1987一种有趣的修饰现象--对古汉语范围副词修饰作用的探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22-129页。
    侯雪钰2010汉英副词对比研究简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95-96页。
    胡明扬1999《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胡裕树2011《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胡壮麟2003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第1期,85-92页。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1989《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黄伯荣、廖序东2002《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黄文枫2010“都”量化时间副词现象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373-382页。
    回敬娴2007《论衡》范围副词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姜汇川、许皓光、刘延新、宋凤英1989《现代汉语副词分类实用词典》[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蒋静2003“都”的总括全量手段的演变及分类[J],《汉语学习》第4期,72-76页。
    蒋严1998语用推理与“都”的句法、语义特征[J],《现代外语》第1期,10-24页。
    蒋静忠2008“都”指向单数“一量名”的制约规则及相关解释[J],《语言研究》第3期,50-55页。
    鞠彩萍、周建兵2003范围副词研究综述[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61-63页。
    赖先刚1994副词的连用问题[J],《汉语学习》第2期,25-31页。
    兰宾汉1988副词“都”的语义及其对后面动词的限制作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46-51页。
    兰宾汉、邢向东2006《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黎锦熙2001《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泉2002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J],《语言研究》第2期,85-91页。
    李涛2012《花间集》副词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曦2004《殷墟卜辞语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艳2004与范围副词“都”相关的一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16-20页。
    李步楼1986《现代西方哲学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
    李春艳2002敦煌变文副词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李范烈2009现代汉语副词“只”的语义指向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期,109-116页。
    李胜昔1995副词“只”的用法新探[J],《古汉语研究》第1期,67-68页。
    李文治1982关于“又”和“再”[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65-76页。
    李一平1983副词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40-51页。
    李玉娇2006《孟子》总括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1期,132-133页。
    李运熹1993范围副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J],《宁波师院学报》第2期,31页,37-43页。
    李志忠、张晓宁2012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研究20年综述[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1期,9-14页。
    李宗江1999《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林桦2007《搜神记》副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林曙1993确定范围副词的原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25-126页。
    林曙1993现代汉语范围副词浅析[D],上海师大硕士学位论文。
    刘瑾2006从语法化角度看语言共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30-133页。
    刘勇2010《世说新语》范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硕士学位论文。
    刘光明2005《颜氏家训》总括范围副词研究[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第5期,119-123页。
    刘光明2008《齐民要术》总括范围副词研究[J],《中文字学指导》,第3期,10-13页。
    刘海琪2010《京本通俗小说》副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金良1997《现代汉语》[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刘立成2005汉语唯一性范围副词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立成2008现代汉语限定性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立诚、柳英绿2008表限量的“才”与“只”及“才+只”语序的一种解释[J],《枣庄学院学报》第1期,99-105页。
    刘宁生1985“大约”的语义、语法分析[J],《语文研究》第3期,36-39页。
    刘晓静2008《现代汉语词典》中范围副词释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刘月华2003《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云峰2007《国语》副词语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文。
    刘振平、刘倩2006“都”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09-112页。
    陆俭明1982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27-41页。
    陆俭明、马真1983关于“都/全”所总括的对象的位置[J],《汉语学习》第1期,27-34页。
    陆俭明、马真1999《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
    陆世光1981谈副词的内部分类[J],《天津师院学报》第2期,70-73页。
    吕叔湘1982《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2010《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朱德熙1979《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罗伶俐2004浅析副词“都”在句中的语义功能[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4期,44-47页。
    马真1981修饰数量词的副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53-60页。
    马建忠1998(1898)《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
    麦涛2003汉语“都”量化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毛帅梅2012现代汉语副词及类副词的功能层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孟艳华、王健2004范围副词“都”的位置考察[J],《语文学刊》第11期,104-106页。
    明琴2007试论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潘国英2012总括副词“都”与时间副词的共现语序[J],《对外汉语研究》第1期,141-150页。
    彭嬿、刘秀明2011语法化理论研究综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5期,139-141页。
    齐沪扬2007《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兢1999论现代汉语范围副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钱兢2005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的连用[J],《汉语学习》第2期,47-50页。
    乔玉雪2004“抵”、“止”、“只”的历时替换及相关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屈承熹1991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64-78页。
    任海波1995“都”的语义功能与“都”字歧义句[J],《浙江大学学报》第2期,101-106页。
    任鹏波2012《古尊宿语录》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任雪梅2006《诗经》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尚新2013语言类型学视野与语言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第1期,130-139页。
    尚宇2010现代汉语范围副词语义指向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邵菁2003再比“都”和“all”[J],《语言科学》第3期,71-79页。
    邵敬敏2001《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敬敏、饶春红1985说“又”—兼论副词的研究方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4-16页。
    沈培1992《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M],台北:台湾文津出版社。
    沈家煊1994“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17-24页。
    沈家煊1999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7页。
    师倩2007《列子》副词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施建平1995副词“都”的语用特征和语义指向[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第1期,91-93页。
    石岩2013《水经注》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史锡尧1990副词“都”的语义语用综合考察[J],《汉语学习》第4期,6-10页。
    宋云凤2010《全唐诗》总括范围副词[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孙淑营2009《荀子》中的限定范围副词及其语义指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141-142页。
    太田辰夫(蒋绍愚、徐昌华译)2003《中国与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谭翠、郑贤章2006副词“一概、一律”的产生和发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394-398页。
    谭敬训1991“都”字前后相关成分的语义特性[J],《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92-95页。
    唐贤清2004《<朱子语类>副词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汪火焰2007简析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及其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4期,508-512页。
    王红1999副词“都”的语法意义试析[J],《汉语学习》第6期,55-60页。
    王红2001对副词“都”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还1983“ALL”与“都”[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24-28页。
    王还1988再谈谈“都”[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52-53页。
    王力1959汉语实词的分类[J],《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53-67页。
    王力1985《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王敏1989试论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J],《南京师范大学报》第4期,85-87页。
    王琪2012范围副词“单、光、仅、只”的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研究。
    王芹2009面向对外汉语的“都”类总括范围副词对比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寅、严辰松2005语法化的特征、动因、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
    王恩旭2006副词“都”的句法语义分析[J],《语言理论研究》第2期,25-27页。
    王飞华2003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12-118页。
    王立娟2013汉英语时间范畴副词对比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丽君2000“只”的语义指向及语用特征[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58-61页。
    温婷、魏玉清2010排他性范围副词功能语用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71-76页。
    文旭1998语法化简介[J],《当代语言学》第3期,47-48页。
    文旭1999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J],《外国语》第1期,34-40页。
    吴福祥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
    吴闲荣2011关于汉语副词“都”的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武振玉2001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269-271页。
    武振玉2005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第5期,128-131页。
    武振玉2006两周金文词类研究(虚词篇)[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席嘉2004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6期,744-749页。
    夏雨晴2004《南齐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大晶2013《逸周书》副词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项晓霞2003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J],《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82-86页。
    肖双荣2005“都”的全称量项义与隐含差比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第6期,98-104页。
    肖奚强2003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355-359页。
    肖奚强、钱如玉2006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第3期,55-62页。
    谢芳、彭柳2006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几点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期,113-115页。
    邢福义1991《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邢公畹、马庆株1994《现代汉语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熊仲儒2008“都”的右向语义关联[J],《现代外语》第1期,13-25页。
    徐杰1985“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J],《汉语学习》第1期,10-15页。
    徐枢1982略论总括副词“都”[J],《语文研究》第1期,69-77页。
    徐颂列1993表总括的“都”的语义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75-86页。
    徐以中2003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语用歧义探讨[J],《语文研究》第2期,48-52页。
    徐以中2010“只”与“only”的语义指向及主观性比较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62-69页。
    徐以中、杨亦鸣2005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J],《语言研究》第3期,24-29页。
    徐中华1999《现代汉语自学教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许小明1999语法研究三个平而理论述评[J],《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第6期,93-97页。
    杨娟2010《战国策》限定范围副词考[J],《保山学院学报》第6期,90-95页。
    杨华、王大新1997《现代汉语》[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杨柳2009越南留学生范围副词“都”、“全”和“只”、“就”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成虎2000语法化理论评述[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10-14页。
    杨逢彬2003《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M],广州:花城出版社。
    杨桂芬2011《太平经》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荣祥1999近代汉语副词简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139-159页。
    杨荣祥1999现代汉语副词次类及其特征描写[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78-86页。
    杨荣祥2000“范围副词”中的功能差异——兼论副词次类的划分问题[J],《湖北大学学报》第4期,53-57页。
    杨荣祥2005《近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杨瑞彬2011《唐语林》范围副词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树达1984《高等国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姚远2009限制类范围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姚倩2011利用韵律信息解读“都”字句歧义的实验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1-8页。
    姚晓波1984现代汉语“都”的基本用法[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4期,71-81页。
    殷何辉2009焦点敏感算子“只”的量级用法和非量级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49-56页。
    尹百利2007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尹洪波2011否定词与范围副词共现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报》第1期,80-85页。
    于省吾1996甲骨文字诂林[M],上海:中华书局。
    袁晖、戴耀晶1998《三个平面:汉语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M],北京:语文出版社。
    袁毓林2002多项副词共现的语序原则及其认知解释[A],《语言学丛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313-340页。
    袁毓林2005“都”的加合性语义功能及其分配性效应[J],《当代语言学》第4期,289-304页。
    袁毓林2005“都”的语义功能和关联方向新解[J],《中国语文》第2期,99-109页。
    袁毓林2007论“都”的隐性否定和极项允准功能[J],《中国语文》第4期,306-320页。
    曾检红2010限制副词“只”与“X”的粘合[D],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詹卫东2004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J],《汉语学报》第1期,74-84页。
    张斌2002《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斌、范开泰、张亚军2002《副词与限定描状功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静1986《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蕾、李宝伦、潘海华2012“都”的语义要求和特征一一从它的右向关联谈起[J],《语言研究》第2期,63-71页。
    张玮2004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互补性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6期,84-90页。
    张燕、戴卫平2010生成语法与认知语法主要差异解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礼会科学版)》第3期,120-124页。
    张宇2008古汉语总括范围副词研究综述[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爱民1997范围副词“都”字的句法语义分析[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期,98-104页。
    张慧贞、李英姬2012在汉语教学中韩汉多项副词共现语序研究[J],第1期,61-63页。
    张劲秋2008《春秋经传集解》限定范围副词考[J],《合月刚币范学院学报》第5期,91-96页。
    张静杰、咎红英2013副词“都”用法自动识别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期,1-5页。
    张倩颖2012副词“光”和“净”的比较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亚军2007真是文体中副词“都”的寓意识别策略与话语理解[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期,86-91页。
    张亚茹1998浅谈古汉语的总括范围副词[A],《纪念马汉麟先生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9-214页。
    张谊生1990副名结构新探[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第3期,116-122页。
    张谊生1993谈“都”的总括对象和语义特征[J],《语文学刊》第5期,38-41页。
    张谊生1995状词与副词的区别[J],《汉语学习》第1期,11-15页。
    张谊生1996副词的连用类别与共现顺序[J],《烟台大学学报》第2期,86-95页。
    张谊生1996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4期,135-142页。
    张谊生2000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第1期,3-15页。
    张谊生2000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J],《语言研究》第2期,51-63页。
    张谊生2001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07-113页。
    张谊生2003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J],《中国语文》第5期,392-398页。
    张谊生2003副词“都”的选择限制和内在联系[J],《中国语文》第5期,392-398页。
    张谊生2004《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
    张谊生2005副词“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56-62页。
    张有军2009语法化与范畴化:语法化过程中的认知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178-181页。
    张玉金1994《甲骨文虚词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
    张振羽2010《三言》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志公1953《汉语语法常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章一鸣1993试论语法分析中的语用平面[J],《杭州大学学报》第4期,117-124页。
    赵宝珍1998试说“都”与“全”的语法作用[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105-108页。
    赵斐容1999范围副词及其与动词搭配的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赵永新1980谈汉语“都”和英语的“all”[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99-106页。
    赵元任、吕叔湘1979《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者王彤2005俄、汉语时间范畴多视角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郑慧敏2010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及其相关问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7期,183-185页。
    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刷馆。
    周刚1999表示限定的“光”、“仅”、“只”[J],《汉语学习》第1期,12-16页。
    周利芳1993“都”表总括与表强调之间的内部联系[J],《语文学刊》第5期,38-41页。
    周小兵1991限定副词“只”和“就”[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期,92-96页。
    周小兵、王宇2007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第1期,71-76页。
    周小枚2011现代汉语范围副词的隐性否定功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德熙2005《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朱晓琳2011低限定类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朱永生、严世清2001《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左梁2010《论语》虚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ybee, J.2003. Cognitive processes in grammaticalization. In M. Tomasello (ed.) The New Psychology ofLanguage[C], Volume II.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45-167.
    Bybee, J.2003.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rammaticization: The role of frequency. In B. D. Joseph and J.Janda (eds.) The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C]. Oxford: Blackwell.602-623.
    Comrie, B.1989Language Universals and Linguistic Typology: Syntax and Morphology [M],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
    Croft, W.2003.Typhology and Universal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lliday, M.A.K.1978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Hopper, P.J., Traugott, E.2003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ang, Shizhe1996Quantification and Predication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se Study of “Dou”[D],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D Dissertation.
    Lehmann C.1995Thoughts on Grammaticalization [M]. Munich: Lincom Europe.
    Levinson, S. C.1983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Meillet, A.1912L’e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ls [M],Scientia12.
    Qiao, Zhengwei2001A Syntactic Study on Chinese Dou Sentences [D],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Studies: Master Degree Thesis.
    Saussure, F.(Trans. Carol Sanders and Matthew)2006Writings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 Oxford:OUP。
    Song, J.2008Linguistic Typology: Morphology and Syntax[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Даль В.И.2011(1863-1866)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живого велико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4т.[M]. М.: Дрофа.
    Ефремова Т.Ф.2006Современный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В3т.[M]. Спб.: АСТ.
    Ожегов С.И., Шведова Н.Ю.1992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M]. М.: Азъ.
    Толковый словарь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2007Под редакцией Д. Н. Ушакова [M]. Спб.: АСТ.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