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代诗序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是对蒙元时期(1206-1368)约一个半世纪的诗序的整理与研究。简言之,“诗序”是指依附于或关联着诗歌的序文。它是以《毛诗序》为源头,逐渐与诗歌创作活动结合(关联)在一起的一种散文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处于诗题与诗歌正文之间的诗前序为主,兼顾处于卷首(尾)的诗集(稿)序以及少量的诗文合集序、诗词合集序。
     “绪论”先对本论文的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作了交待,然后对诗序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以来的诗序研究状况:《毛诗序》的研究仍是热点,《毛诗序》之外的断代诗序研究方面,唐代诗序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宋代诗序研究有少量成果,蒙元诗序研究相当薄弱。
     第一章是对诗序及元前诗序的概括性研究。首先深入探讨诗序渊源,从文字学意义上考察,“序”字本义为“东西墙”,又假借为“叙”或“绪”,因而具有“次弟”、“次序”、“开端”、“端绪”等引申义;其次考察了“序”的文体内涵及起源、诗序的别名、诗序与诗题的关系等相关问题。综合诸说,采用明代吴讷等人的“序起《诗》大序”之说,本文认为《诗》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的诗序。元前诗序的大体情况是:两汉魏晋南北朝现有诗序数量共144篇,诗序的主题是“赠答”、“宴游”。唐代诗序的总数为930篇。其中《全唐诗》的诗序696篇,《全唐文》的诗序234篇。目前尚不见学界对两宋诗序整体上的统计结果,依笔者对《全宋诗》、《全宋文》的梳理,整个宋代诗序的数量在2400篇左右,而蒙元时期的诗序数量约3600篇,略多于唐、宋诗序的总和。
     第二章主要是对元代诗序与诗歌文本关系的论述。从诗序的解诗功用大致划分为四类关系:交待诗歌创作背景;概括内容与揭示主旨;注释文本与说明出处;补充内容与延展抒情。
     第三章与第四章是基于诗序的元代诗学批评方面的研究。第三章第一节是元诗概论,重点论述元人对元代诗坛及元诗的看法。在元人看来,元代诗坛盛况空前,元诗品位视唐无愧。第二节是元代诗学“复古宗唐”论。复古宗唐是元人诗学理论的主要论调,也就是近体宗唐,古体宗汉魏,总体上以《诗》学观念为正,倡导诗歌复归风雅传统。第四章分别讨论了元代诗学的“本源”论与“穷工”论,两者分别属于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的范畴。元代诗学本源论有“诚”、“志”、“理”、“气”、“人情”、“性情”诸论,而以“性情”论最具普遍性与代表性,强调“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元人在前人“穷工”论的基础上,对诗人“穷达”与诗歌“工拙”问题及其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充满思辨色彩的元代诗学“穷工”论,主要有三:一是刘辰翁的“穷工因时因命”说;二是戴表元的“穷工亦命亦人”说;三是胡次焱的“穷达在命不在诗”说。
     第五、六章是元代诗序研究的又一个模块——四个相对独立的专题研究:一个方法技巧方面的研究和三个题材内容方面的研究。第五章第一节探讨元代诗序的解题与类比问题。元人诗序解题的“新变”表现在:突破了常规解题的结构安排,在行文布局中采取分散式解题方式,出现了以设问句式逐字解题和主客问答式解题的新形制;元人诗序的类比手法从类比对象的结构关系上分析,可分为两相作比、叠合作比与连类作比三种情形,其中连类作比最具典型性:一组连类作比的类比对象不少于三个,类比对象之间“以类相从,环环相扣,递相作比”。第二节以元代诗序为中心,对中国古代采诗活动进行了系统考论。元代是中国古代采诗活动的鼎盛时期,以广大下层文士儒生为主力军的采诗队伍规模空前,参与人员身份各异。元人有独到中肯的采诗理论,所采诗歌结集刻梓,成果斐然,有元一代无比兴盛的采诗活动成为元代文学史上乃至中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风景。
     第六章第一节从诗序这一独特视角对元代最负盛名的玉山文人雅集活动进行观照:以诗序为据,梳理历次玉山雅集活动系年、场所、人员及主要活动内容,分韵赋诗是玉山雅集文学活动的核心形制,玉山雅集诗序是折射元末文人心态及时代变化的一面镜子。第二节是元代记梦诗序的专题讨论。与前代记梦诗序相比,元代记梦诗序的数量更多,内容更丰富,题材更广泛,记述更详细,某些篇幅较长的记梦诗序已具小说形制,几可完全摆脱与诗文本的依附关系而有着独立、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元人在诗序中试图解梦的种种努力,也体现着元代记梦诗序的独特认识价值与理论意义。
     第七、八、九章是对元代诗序文献价值方面的考论。第七章主要从理论上分别论述元代诗序的文学文献价值与史学文献价值。第八章是元代诗序的文献价值在实际考证案例中的应用与体现,根据考辨对象及考辨方式分为作者考辨、作品考辨、综合考辨三类。第九章是元代诗序中的非汉族人群体考述。蒙元时期的民族多样性与复杂性在中国历史上特色独具,非汉族人在元代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文坛上异常活跃。元代诗序中有相当数量的篇章涉及非汉族人的事迹,多有补阙之功,故列专章对其考述。
     “附录”是对蒙元时期诗序爬梳整理之后形成的一个统计总表,便于与正文中引用的元代诗序篇名对照。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collation and study of poem prefaces during the1.5century in the Yuan dynasty.In short,"poem preface" is attached to or associated with a preface to poetry. It is based on the "Mao" Poem Prefaces as the source, gradually incorporated with the poetry (association) in a prose.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those prefaces in poetry preorder,and those between poems and poetry text in front (tail) poetry (draft).
     "Introduction" first introduc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and the research ideas of this thesis, and then review the preface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poetry research since20th Century:Research is still hot to Mao's preface, as cohort study, the Tang Dynasty poem preface research results more prominent,the Song Dynasty poem preface research have small achievements, the Yuan poetry study very weak.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general study of poem prefaces.in-depth study of poem prefaces orig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rd meanings,"preface" word meaning "east wall and the west wall", it was used as a "narrative" or "clue", and therefore has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order","start","dawn" and so on. Considering the previous every statement, we think Mao's Preface is the earliest poem preface currently visible.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oem preface before the Yuan Dynasty is:Ha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existing number consists of144, preface is the theme of the "conversation","banquet". The total number of poem Prefaces in the Tang Dynasty for930. the "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oems" the696, the"Full Collection of Tang proses" preface of234. It is not education circles on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n the whole two Song poem prefaces, according to the "Full Collection of Song poems","Full Collection of Song proses" sort, number of the whole Song Dynasty poem prefaces in about2400articles, and the Mongol Yuan period about3600, slightly more than the Tang, Song poem prefaces sum.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mainl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uan Dynasty poem preface and poetry text. Roughly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explain the background of poetry; sum up the content and reveal the main thrust; the comment text and indicate the source; supplement and extension of lyric.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Yuan Dynasty poetry, focusing on the Yuan people think of Yuan poetry. In the view of the Yuan people, Yuan Dynasty poetry before the event far beyond, which taste is not inferior to the poetry of the Tang poetry.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Yuan Dynasty Poetics "ZongTang Fugu" theory,which is the main tone retro Yuan Poetic Theory, also is the modern style poetry of Tang Dynasty, ancient poetry "Zong Han Wei", in general,"the Book of Songs" concepts as authentic, advocating the return of traditional poetry "Feng Ya".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Poetics of "origin" theory and "Qiongong" theory. Yuan Dynasty poetic ontology "honesty","Zhi","Li","Qi","Renqing","Xingqing" of the theory, and to "Xingqing" theory is the most universal and representative, stressed that "the nature of truth" and "correctitude of disposition". Basic element in the previous "Qiongong" theory, in-depth reflection on the poet "poor" and poetry "workstation" problem and its inner link, put forward full of speculative Yuan Dynasty poetics "Qiongong" theory,which mainly has three kinds:one is Liu Chenweng's "Qiongong decided by the times and the fate of subject"; two is the Dai Biaoyuan's "Qiongong decided by the fate and the subject"; three is the Hu Ciyan's " Qiongda decided by the fate but not the poem".
     The fifth chapter and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study of poem prefaces in Yuan dynasty.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ion on Title Interpretation and analogical problem of Yuan dynasty poetry. Yuan poem preface Titl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new" feature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Break the routine Title Interpretation structure, adopt distributed Titl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in the text layout, the emergence of a new form to question sentence word for word Title Interpretation and objective interactive Title Interpretation.The second section discusses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for Caishi activities in ancient China. Yuan Dynasty is the heyday of Caishi activities in ancient China, with the lower scribe scholars 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Caishi team on an unprecedented scale, personnel involved in the identity of different. The Yuan has unique pertinent Caishi theory, the poetry published, achievement strikings, Very prosperous Caishi activities become the literary history of Yuan Dynasty and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beautiful scenery.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sixth chapter from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poem prefaces to the most prestigious Yushan literati party activities:according to poem preface, combing the previous Yushan elegant gathering activities, places, year personnel and main content, Fenyun versing is the core of Yushan elegant gathering of literary activities, poem preface is a mirror reflecting Yushan party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literati mentality and the changes of times.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seminar about dream theme of poem prefaces. In contrast, the number of the Yuan Dynasty dream poem preface more than before, content is richer, more extensive themes, more detailed, some longer dream poem prefaces has a novel structure, can be almost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poem text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uniqu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Yuan people attempts to interpret the dream in the poem preface, it embodies the unique understanding and theoretical value of the Yuan Dynasty dream poem prefaces.
     The seventh, eighth and the nin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literature value of the Yuan Dynasty poem prefaces.The seventh chapter mainly theoretically discusses literature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Yuan Dynasty poem prefaces.The eighth chapter is the application and embodiment of the Yuan Dynasty poem prefaces literature value in practical research in the case, divided into the research about the author, the research about the work, and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The ninth chapter i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Yuan Dynasty poem prefaces of no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Yuan's ethnic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in the China historically unique, non Han people in various fields especially active in Yuan Dynasty literature.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textual involving non Han people's deeds in the Yuan Dynasty poem prefaces, most of them have the supplement function.
引文
① [元]戴良《皇元风雅序》。因附录“蒙元诗序统计总表”中已标明诗序出处来源,此处脚注不再标注诗序出处页码等信息,下同。
    ② [元]吴澄《张仲默诗序》。
    ③ 杨镰:《元诗文献研究与(全元诗>的编纂》(《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页)
    ① 《尔雅·释宫》,[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97页。
    ② 《尚书·周书·顾命》,[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9页。
    ③ [汉]许慎《说文解字·广部》,[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4页。
    ① 许慎《说文解字·支部》:“叙,次弟也。从支余声。”段玉裁注:“《咎繇谟》曰:‘天叙有典。’《释诂》曰:‘舒业顺叙,绪也。’古或假序为之。”第126页。
    ② 许慎《说文解字·纟部》:“绪,丝端也。从纟者声。”段玉裁注:“丝端也。端者,草木初生之题也。因为凡首之称。抽丝者得绪而可引。引申之,凡事皆有绪可缵。”第643页。
    ③ [宋]戴侗《六书故》卷二十五《工事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宋]王应麟《玉海》卷二百二载[宋]倪思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⑤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卷首自序,《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⑥ [元]潘昂霄《金石例》卷九《论作文法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22-323页。
    ⑧ [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317页。
    ⑨ 屈原《九章·惜诵》“发愤以杼情”王逸注:“杼,泄也。”[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21页;《(文选>序》“篇辞引序”吕延济注:“序,舒也,舒其物理。”《六臣注<文选>》卷首,又班固《两都赋序》“或以杼下情而通讽谕”张诜注:“杼,舒也。”《六臣注<文选)》卷一,四部丛刊本;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敢不略陈愚心而杼情素”吕延济注:“杼,申也。”《六臣注《文选)》卷四十七,四部丛刊本。
    ① [明]方以智《通雅》卷一《疑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二百八十一《序一》,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王玥琳认为贺复征的观点试图将作为文体之名的序的意义上溯至“序”字本义的做法过于牵强,予以否定(参见王明琳《序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第36页),本论文认为王论武断。“序”字本义虽为“东西墙”,但这里的东西墙(序)并非仅指单纯物态的端壁本身,而是与周礼的“坐席”息息相关,有着前后次序、内外亲疏之别的文化意蕴。也就是说,“东西墙”作为“序”字本义,一开始便被赋予了上古礼制内涵。贺氏深谙于此,其论并无不当,王文没有认识到这一层,才对贺氏无端发难。
    ④ 《尚书序》[唐]孔颖达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3页。
    ⑤ 分别见[宋]张磁《仕学规范》卷三十四《作文》,四库全书本;[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四库全书本;[元]王构《修辞鉴衡》卷二《文》,四库全书本。
    ⑥ 《尚书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6页。
    ⑦ 分别见[唐]刘知几《史通·序例》,[清]浦起龙通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87页;[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宋]王应麟《玉海》卷二百四附《辞学指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 任昉《文章缘起》“序:汉沛郡太守作《邓后序》”[明]陈懋仁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⑩ [清]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序例》,长沙:岳麓书社,1987年,第7页。
    ①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33页。
    ②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③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④ [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重印,第326页。
    ⑤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89页。
    ⑥ 薛峰《序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论文,2003年。
    ① 李志广《唐代序文文体概说》,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② 《文心雕龙·宗经》,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重印,第22页。
    ③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王利器注,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237页。
    ④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3页。
    ⑤ [清]卢文诏《钟山札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3页。
    ⑥ [宋]陈骙]《文则》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
    ① 任昉《文章缘起》“序:汉沛郡太守作《邓后序》”[明]陈懋仁注,按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2页。
    ③ 任防《文章缘起》“序:汉沛郡太守作《邓后序》”陈懋仁注:“序,起《诗》大序。”
    ④ [清]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等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05页。
    ⑤ 林聪明《昭明文选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第33页。
    ⑥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诗序》,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9页。
    ⑦ 可参读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和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的相关论述。
    ①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② [宋]王得臣《尘史·论文》:“梁任昉集秦汉以来文章名之始,目曰《文章缘起》,自诗、赋、离骚至于艺,约八十五题,可谓博矣。”王得臣《尘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1页。关于《文章缘起》的作者,自四库馆臣疑为托名任昉,一时令研究者裹足。当代学者朱迎平、傅刚,尤其是经吴承学考证后,基本可以确定《文章缘起》系任昉作,本论文从之。
    ③ 陈必详《古代散文文体概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3页。
    ④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8页。
    ⑤ 就概念与范畴而言,《毛诗序》包括《诗》大序、《诗》小序两部分,但有时也专指《诗》大序,根据具体语境不难作出相应判断。
    ⑥ 关于序文的分类问题,古今并无统一标准,具体操作往往参错交叉。如《唐文粹》分为十二类,其中“天地”、“修养”、“博弈”、“琴”、“鸟兽”、“果实”六类属于按内容分类;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分为“经”、“文”、“骚赋”、“诗集”、“文集”、“词曲”等二十四类,这是按序文所依附的文本分类;《文苑英华》分为七类,其中“饯送”、“赠别”为按创作目的分类;还有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议论”或“正体”、“变体”等等。今人普遍以创作目的与所序文本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分类,一般分为书序、集序、诗序、赋序、赠序、游宴序等。
    ①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4页。
    ② 萧统《文选》卷十八,李善注,四部丛刊本。
    ③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第十八》,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重印,第326页。
    ①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
    ③ 姚鼐《古文辞类纂·赠序者类》,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第11页。
    ④ 李修生等《全元文》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0页。
    ⑤ 李修生等《全元文》第19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3页。
    ⑥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5页。
    ⑦ 范晔《后汉书·应奉传》:“(应奉)著《<汉书>后序》”,[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重印本,第1606页。
    ① 《尚书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16页。
    ②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地理》,[清]翁元圻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③ 李修生等《全元文》第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69页。
    ④ 李修生等《全元文》第1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15页。
    ⑤ 林纾《春觉斋论文·流别论》,范先渊校点,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第72页。
    ① [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45页。
    ②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36页。
    ① [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重印本,第1701页。
    ② 吴曾祺《涵芬楼古今文钞·文体刍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第5页。
    ③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35页。
    ④ 《(孟子>注疏·题辞解》,[汉]赵岐注,[宋]孙爽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661页。
    ⑤李修生等《全元文》第1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3页。
    ⑥ 李修生等《全元文》第38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① 朱熹《(小学>题辞》,朱熹著《小学》,光绪七年津河广仁堂刻本,卷首。
    ② “元前诗序发展概况”行文中的魏晋部分内容主要参考了赵厚均《汉魏两晋诗序述论》(《文学评论从刊》2009年第11卷第2期),特此说明并致谢。
    ③ 蒋振华《汉魏两晋南北朝文人诗序论略》,载《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④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9页。
    ①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九百八十三《香部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除《怨诗序》外,另有张衡《四愁诗序》,逯钦立先生据宋人王观国《学林》相关考辨,判定《四愁诗序》乃“后人伪托,而非衡所作”,此论得到普遍认同。又因《怨诗序》仅收录于《太平御览》,学者进而开始怀疑《怨诗序》的可靠性。吴承学先生对《怨诗序》作存疑处理,姑从之。
    ②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03页。
    ① 王立群《晋宋地记与山水散文》,载《文学遗产》1990年第1期。
    ①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1页。
    ① [梁]萧子显《南齐书》卷四十七《王融传》:“上幸芳林苑禊宴,朝臣使融为《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之。”
    ②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重印本。
    ③ [清]叶燮《原诗·内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一瓢诗话+说诗语 合刊本。
    ④ 张红运《唐代诗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① [宋]陈抟《石刻诗序》,傅璇琮等《全宋诗》第一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1页。
    ② 《全宋文》中除了诗集序,也收有一些篇幅相对较长的诗前序,但这些诗前序大多已被《全宋诗》收录,笔者考察宋代诗序时,已注意到同一篇诗序在《全宋诗》与《全宋文》中的重复出现问题。如魏了翁的《送吴门叶元老归浮光诗序》见于《全宋诗》第五十六册第34906页,又见于《全宋文》第309册第461页。
    ①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诗题”条,[清]黄汝成集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56页。
    ① “诗题回归短制”是总体情况,后世仍有一定数量的二十字以上较长诗题,但相对而言,长题数量不及诗题总量百一,且多因作者个人一时兴致以序为题或刻意偶作,如元方回《孔府判野耘尝宦云南今以余瘴多病意欲休官因读唐书南诏传为此诗问其风俗》([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甲集),有的比陆云七十二字诗题更长,达百余字甚至数百字,如元宋褧《予以延祐元年从先兄正献公入汴始识彦辉吴征君是岁故中丞马公伯庸今翰林学士谢公敬德国子博士王君师鲁乡贡河南行省迄今二十五年予再以按行至汴居监察行院去征君所居仅半里犹以公事未毕尚迟于请见时马公亦薨谢王在馆阁感念存殁赋唐律一首先遣持遗征君正之》(《燕石集》卷七),计117字。这类长诗题实质上为“有序无题”,也就是说,作者除了写诗之外,心思主要在于撰序,而无心拟题。序既成,意已抒,遂置序于诗文本前,诗序占据了诗题的位置,充任了形式上的诗题角色,但实质上它仍是诗序,而诗题似有实无。
    ① [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42-2343页。
    ① [元]辛敬《古哀引并序》,[清]钱熙彦《元诗选补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489页。
    ② [元]李俊民《河桥成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4页。
    ① [元]廼贤《南城咏古十六首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62页。
    ② [元]李缵《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分韵得梦字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39页。
    ① [元]于立《金粟影以荷静纳凉时分韵得凉字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50页。
    ① [元]陆仁《欸歌二首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349页。
    ① [元]赵孟頫《烈妇行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丙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56页。
    ② [元]廼贤《徐伯敬哀诗》,[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445-1446
    ① 汉代以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多用白杨意象来表达哀挽。如《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又“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陶渊明《拟挽歌辞》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② [元]王逢《史骡儿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230页。
    ① [元]郑元祐《古墙行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庚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37页。
    ② [元]耶律铸《谨次尊大人领省火绒诗韵并序》,[清]钱熙彦《元诗选补遗》,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117页。
    ① [元]揭傒斯《我我亭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丁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062-1063页。
    ② 原序作“殷仲堪”。据《通志》、《世说新语》、《晋书》综合考辨,“我与我周旋久”实为殷仲堪伯父殷浩与桓温之间的对话。故改之。
    ① [元]杨维桢《雉朝飞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76页。
    ② 参见[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卷九十《鸟部·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元]杨维桢《白翎鹊辞二章并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辛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90-1991页。
    ① [元]周伯琦《诈马行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庚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858-1859页。
    ① [元]赵孟頫《海子上即事与李子构同赋诗序》,《松雪斋集》卷五,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② [元]萨都刺《赠别鹫峰上人诗序》,《雁门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① [元]刘因《郭翁诗序》,[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6页。
    ① 查洪德《20世纪元代诗学研究概述》,载《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 [明]王洪《胡祭酒诗集序》,《毅斋集》卷五, 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四库珍本,1934年。
    ② [明]张宇初《云溪诗集序》,《岘泉集》卷二,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6年。
    ③ [明]何乔新《重刊黄杨集序》,《椒丘文集》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朱彝尊《南湖居士诗序》,《曝书亭集》卷三十九,四部丛刊影印本。
    ⑤ [清]李来章《观澜亭诗序》,《礼山园文集》续集卷一,康熙二十九年刻本。
    ① [清]沈钧德《元诗别裁集序》,[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卷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①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沈氏十经斋,清抄本。
    ② [元]欧阳玄《金台集叙》。
    ① [元]戴良《鹤年先生诗集序》。
    ② [元]蒋易《蓝涧诗集序》。
    ③ [元]蒋易《徐长卿望乡诗序》。
    ④ [元]何梦桂《贵德诗集序》。
    ⑤ [元]王祎;《练伯上诗序》
    ⑥ [元]苏天爵《西林李先生诗集序》。
    ⑦ [元]杨翮《九曲韵语序》
    ⑧ [元]虞集《国朝风雅序》。
    ① [元]戴良《皇元风雅序》。
    ② [元]张以宁《桐华新稿序》:
    ① [元]贝琼《乾坤清气序》。
    ① [元]虞集《傅与砺诗集序》。
    ② 张伯伟先生认为元代诗学著作多为托名伪书,即不知名作者或书商托名元诗坛名人而刊行(张伯伟《元代诗学伪书考》,载《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但从诗序及诗作内容来看,元诗的确比较讲究诗法,退一步说,即使是伪书,从其托名元代诗坛名流作伪本身来看,也从另一角度反映了元人讲究诗法的事实,否则,其何托焉?
    ③ [元]蒋易《徐长卿望乡诗序》。
    ① [元]张翥《圭塘小稿序》。
    ② [元]杨维桢《郯韶诗序》。
    ① [宋]刘克庄《宋希仁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四部丛刊本。
    ② [元]方凤《仇仁父诗序》。
    ③ [元]方回《名僧诗话序》。
    ④ [元]朱右《羽庭稿序》。
    ① [元]元好问《东坡诗雅引》。
    ② [元]王祎《赠陈伯柔序》。
    ③ [元]李俊民《大方集序》。
    ① [元]杨翮《九曲韵语序》
    ② [元]张翥《圭塘小稿序》。
    ③ [元]吴莱《乐府类编后序》。
    ④ [元]陈旅《周此山集序》。
    ① [元]郝经《一王雅序》。
    ② [元]邓剡《翠寒集序》。
    ③ [元]戴表元《张仲实诗序》。
    ① [元]戴表元《洪潜甫诗序》。
    ② [元]林景熙《王修竹诗集序》。
    ① [元]吴澄《皮照德诗序》。
    ② [元]牟巘《厉瑞甫唐宋百衲集序》。
    ③ [元]杨维桢《渔樵谱序》。
    ① [元]程端礼《孙先生诗集序》。
    ① [元]王恽《西岩赵君文集序》。
    ② [元]胡祗通《高吏部诗序》。
    ③ [元]何梦桂《琳溪张兄诗序》。
    ④ [元]吴澄《胡助诗序》。
    ⑤ [元]刘壎《禁题绝句序》。
    ⑥ [元]傅若金《欧阳斯立诗序》
    ① [元]王袆《浦阳戴先生诗序》
    ② [元]王祎《盛修龄诗序》
    ③ [元]欧阳玄《惟实外集序》。
    ① [元]牟《唐月心诗序》。
    ② [元]傅若金《邓林樵唱序》。
    ③ [元]牟巘《缪淡圃诗文序》。
    ① [元]吴澄《诗府骊珠序》。
    ② [元]张以宁《送曾伯理归省序》
    ③ [元]吴澄《孙静可诗序》。
    ① [元]杨维桢《绝句漫兴七首诗序》。
    ② [元]龚璛《静春堂诗集序》。
    ③ [元]杨维桢《赵氏诗录序》。
    ① [元]方回《香林诗会序》。
    ① [金]赵秉文《竹溪先生文集引》,《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十五,四部丛刊本。
    ② [元]元好问《杨叔能<小亨集>引》。
    ① [元]元好问《双溪集序》。
    ① [元]揭溪斯《惟实外集序》。
    ② [宋]陆游《曾裘父诗集序》,《渭南文集》卷十五,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
    ③ [元]王恽《雪庭裕和尚诗集序》。
    ④ [元]何梦桂《汪复心潇洒集序》。
    ⑤ [元]刘将孙《清权斋集序》。
    ⑥ [元]朱右《谔轩诗集序》
    ① [元]徐明善《从军诗序》。
    ② [元]胡次焱《赠从弟东宇东行序》。
    ③ [元]李继本《傅子敬纪行诗序》。
    ① 查洪德《理-气-心与元代文论家的理论建构》,载《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
    ② [元]胡炳文《感兴诗通序》。
    ③ [元]黄公绍《诗集大成序》。
    ① [元]袁桷《乐侍郎诗集序》。
    ② [元]谭景星《释无梦诗集序》。
    ① [元]胡炳文《程草庭学稿序》。
    ② [元]黄溍《霁峰文集序》,《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
    ③ [元]吴澄《萧独清诗序》。
    ① [元]刘将孙《彭宏济诗序》。
    ② [元]黄溍《午溪集序》。
    ① [元]刘楚《陶德嘉诗序》。
    ② [元]王沂《隐轩诗序》。
    ③ [元]傅若金《赠魏仲章论诗序》
    ④ [元]牟巘《陈一斋诗序》。
    ⑤ [元]汤弥昌《静春堂诗集序》。
    ① [元]王恽《恕斋诗卷序》。
    ② [元]孔旸《午溪集序》。
    ③ [元]刘将孙《本此诗序》。
    ④ [元]周霆震《刘遂志诗序》。
    ⑤ [元]王礼《黄允济樵唱稿序》。
    ⑥ [元]姚燧《郭野斋诗集序》。
    ① [元]杨维桢《郯韶诗序》。
    ② [元]杨维桢《玉笥集叙》。
    ③ [元]吴复《辑录铁崖先生古乐府序》。
    ① [元]赵文《黄南卿齐州集序》。
    ② [元]赵文《高敏则采诗序》。
    ③ [元]虞集《元风雅序》。
    ④ [元]刘将孙《胡以实诗词序》。
    ⑤ [元]虞集《庐陵谢坚白诗集序》。
    ⑥ [元]虞集《新刊杜工部诗类序》。
    ① [元]程端礼《孙先生诗集序》。
    ② [元]张养浩《和陶诗序》。
    ① [元]刘将孙《九皋诗集序》。
    ② [元]干文传《雁门集序》。
    ③ [元]俞焯《成性斋文集序》。
    ① [元]倪瓒《拙逸斋诗稿序》。
    ② [元]倪瓒《谢仲野诗序》。
    ③ [元]倪瓒《秋水轩诗序》。
    ④ [元]虞集《盱江胡师远诗集序》。
    ⑤ [元]傅若金《欧阳斯立诗序》。
    ① [元]张以宁《李子明举诗集序》。
    ①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53--354页。
    ② 钱钟书《管锥篇》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36页。
    ③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3300页。
    ④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九,四部丛刊本。
    ⑤ [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62-263页。
    ⑥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曾枣庄等《全宋文》第17册,卷716,成都:巴蜀书社,1991年,第425页。
    ① 诗中把“穷而后工”省称为“穷工”,系因诗歌本身字数限制所至。行文论述中,省称为“穷工”的情况并不多见。不过,今人在拟题行文中已有将“穷而后工”简称“穷工”者,如张文初《华兹华斯诗学:快乐的本体论认定——兼论韩、欧等“穷工论”的区别》,载《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
    ② [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
    ① [元]方回《孙次皋诗集序》。
    ② [宋]陈师道《王平甫文集后序》,《后山居士文集》卷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19页。
    ③ 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④ [元]赵文《王奕诗序》。
    ① [元]黄溍《蕙山愁吟后序》。
    ② [元]戴表元《周公瑾弁阳诗序》。
    ① [元]胡次焱《赠从弟东宇东行序》。
    ① [清]王鸣盛《蛾术编》卷五《说录·诗序》,道光二十一年世楷堂刻本。
    ② [元]潘昂霄《金石例》卷九“拟序之式”条,又见王应麟《玉海》附《辞学指南》。
    ① [元]傅若金《浑沌石行诗序》。
    ② [元]段成己《次韵鹭藤诗序》,顾嗣立《元诗选二集·甲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2页。
    ③ [元]脱脱等《金史》卷二十三《五行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42页。
    ① [元]于石《紫薇翁歌诗序》,吴师道《紫岩诗选》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元]方回《瀛奎律髓序》。
    ② [元]何梦桂《金玉诗序》。
    ① 曾冲子受程钜夫举荐,时任福建提刑司佥事。参阅柯绍忞《新元史》卷二百二十九《曾冲子传》,上海:开明书店,民国廿四年,第四三六页。
    ① [元]方回《寄寿牟提刑献之巘诗序》。
    ① 韩愈所作为《柳子厚墓志铭》,非序文。与其他三家诗文集序并置,题名虽不偕,但不伤文意。
    ①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三引皮日休《杂体诗序》:“古有采诗官,命曰风人,以见风俗喜怒好恶。”
    ① [宋]郑樵《通志·总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参阅朱东润《(国风)出于民间论质疑》(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胡念贻《关于<诗经)大部分是否民歌的问题》(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夏传才《诗经四大公案的现代进展》(《河北学刊》1998年第1期)
    ① 如郑樵《通志》卷四十九《乐略·乐府总序》:“(汉)武帝之立乐府,采诗不辨风雅。”又《乐略·正声序论》:“采诗入乐自汉武始,武帝定郊祀,乃立乐府,采诗夜诵,则有赵代秦楚之讴,莫不以声为主。是时去三代未远,犹有雅颂之遗风。”
    ②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2-73页。
    ① 《尚书·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缀衣、虎贲。”蔡沉集传:有牧民之长曰常伯。
    ② 《沙州都督府图经》(伯2005号)载于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③ [唐]李峤《大周降禅碑》载于《全唐文》卷二四八,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05页。
    ④ 唐玄宗《北都巡狩制》载于《全唐文》卷二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259页。
    ⑤ 唐玄宗《幸并州推恩敕》载于《全唐文》卷三四,中华书局,1983年,第381页。
    ⑥ 《白居易集》卷二六,中华书局,1979年,第580页。
    ① 《全唐诗》卷三五七,中华书局,1999年,第4027页。
    ② [唐]陆龟蒙《甫里集》卷三,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民国75年。
    ① [宋]欧阳修《文忠集》卷四,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② [宋]邵雍《击壤集》卷二,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民国75年。
    ③ [宋]祖无择《龙学文集》卷五,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华民国75年。
    ④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六十《乐图论·诗》,国家图书馆藏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
    ① [宋]陈文蔚《克斋集》卷十六《和赵国宜转寄传岩叟诗韵诗岁歉人艰食闻国宜有发粟因有以劝相之》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元]舒岳祥《阆风集》卷五《还龙舒旧隐》诗,嘉业堂丛书刻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重印本。
    ① [元]赵文《黄南卿齐州集序》。
    ② [元]刘将孙《送彭元鼎采诗序》。
    ③ [元]朱晞颜《瓢泉吟稿》卷二《寄刘云庄》诗,影印四库全书珍本,台北:艺文印书馆,1959年。
    ④ [元]柳贯《待制集》卷六《送李彦方廉访移淮东》诗,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⑤ [元]吴澄《诗珠照乘序》。
    ⑥ [元]王祎《送刘志伊序》。
    ① [元]范梈《范德机诗集》卷五《赠答杨显民四方采诗》,《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吴莱《渊颖集》卷三《方景贤回闻吴中水涝甚戏效方子清侬言》诗,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③ [元]傅若金《傅与砺诗文集》卷七《送尉彦诚归长沙却之道州经历兼呈外舅孙公》诗,嘉业堂丛书刻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重印本。
    ④ [元]许有壬《至正集》卷十三《再用前韵答王仁甫左丞》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元别集类》。
    ⑤ [元]许有壬《至正集》卷十五《濛江驿》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元别集类》。
    ⑥ [元]黄溍《文献集》卷二《梓山行赠桑生》诗,四库全书荟要本,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
    ① [元]艾性夫《丫头岩诗序》。
    ② [清]沈钧德《元诗别裁集序》。
    ③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
    ① [元]钱薡《大雅集序》。
    ② [元]牟巘《唐月心诗序》。
    ③ 分别见黄宗羲《明文海》卷二百二十二,卷二百四十四,中华书局,1987年。
    ① [明]李东阳《怀麓堂集》卷五十一《铁拄杖行》诗前序,四库明人文集从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② [清]文庆等《钦定国子监志》卷六十二《识余》,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
    ① 详参贾晋华《唐人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② [元]陈基《玉山名胜集序》。
    ③ [元]吴克恭《玉山草堂诗序》。
    ④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五“李铎”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① 杨镰《顾瑛与玉山雅集》,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①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玉山名胜集提要》
    ①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分题”条注,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② [唐]元稹《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次韵千言曾报答,直词三道共经纶。”原注语。
    ③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钱起传》附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 [元]郑元祐《以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平声字分韵得如字诗序》。
    ⑤ [元]顾瑛《可诗斋分韵诗序》。
    ⑥ [元]熊梦祥《春晖楼以攀桂仰天高分韵得高字诗序》。
    ⑦ [元]于立《渔庄以解钓鲈鱼有几人平声字分韵得人字诗序》。
    ⑧ [元]张翥《以玉山亭馆分题得金粟影诗引》
    ① 分别见于立《渔庄以解钓鲈鱼有几人平声字分韵得人字诗序》、顾瑛《绛雪亭秋日海棠花诗序》、昂吉《听雪斋以夜色飞花合春声度竹深分韵得声字诗序》。
    ② 顾瑛《来龟轩诗序》。
    ① [元]洪希文《至正庚子十一月二十七日梦中作诗序》。
    ① [明]徐伯龄《蟫精寓》卷一“彭郎词”条,庐江刘氏远碧楼抄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
    ① [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046-3047页。
    ② [元]张之翰《兰亭纪异诗序》。
    ① [元]王逢《谒陈烈士庙墓诗序》。
    ② [元]黄溍《纪梦诗序》。
    ③ 傅璇琮等《<唐才子传)校笺》第二册卷五“张籍”条,[元]辛文房著,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567页。
    ④ [元]张伯淳《闲闲纪梦诗序》。
    ① 陶敏《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4页。
    ② 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③ 杨镰《元诗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④ 余来明《中国文学编年史·元代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① [元]吴澄《张仲默诗序》。
    ② [元]戴良《皇元风雅序》。
    ③ 杨镰《元诗文献研究与<全元诗)的编纂》,收入《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3页。
    ① 陶敏《隋唐五代文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一七五《张养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092页。
    ① [元]许有壬《水木清华亭宴集十四韵诗序》。
    ① 德平,指袁裒,字德平。袁桷族弟。
    ① 《论语·阳货》。
    ②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玉山名胜集)提要》。
    ③ 均见《文心雕龙·时序》。
    ④ [唐]李延寿《南史·文学传序》。
    ① [元]戴良《皇元风雅序》。
    ② [元]郑玉《荆山乡饮酒序》。
    ③ [元]唐元《朱克用总管诗会序》。
    ① [元]陈高《近山轩燕集诗序》。
    ② [清]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③ 陈寅恪:《陈垣<敦煌劫余录)序》,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④ 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41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二百五《奸臣传·阿合马》,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563--4564页。
    ① [明]宋濂等《元史》卷十二《世祖本纪》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60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十七《世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376页。
    ① [元]王恽《大行皇帝挽词八首诗序》。
    ②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七十四《贾似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787页。
    ①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三《正统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2页。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世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0页。
    ③ [元]王恽《瑞麦诗序》。
    ① [刘宋]范晔《后汉书》卷七十八《张让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537页。
    ① [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② [元]戴良《丁鹤年诗集序》。
    ③ [元]王恽《送总统佛智师南还诗序》。
    ① [元]王恽《清香诗会序》。
    ②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一,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5年。
    ③ [明]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选举志》,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18--2019页。
    ① [元]周伯琦《纪事二首诗序》。
    ② [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制科举》,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1389页。
    ③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13页
    ② [元]傅若金《南征稿序》。
    ① [元]虞集《送宪部张乐明还海东诗序》。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顺帝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864页。
    ① [元]郭钰《静思集》卷十,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明]宋公传《元诗体要》卷十四,明宣德八年(1433)姚肇刻本;[明]宋绪《元诗体要》卷十四,清释就堂抄本。按,宋绪,字公传,以字行。
    ③ 《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之《御选元诗》卷六十八,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武英殿刻本,十一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花口,逆鱼尾。
    ① [元]李祁《长留天地间集序》,李修生等《全元文》第45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410页。
    ② [元]王礼《长留天地间集自序》,李修生等《全元文》第60册,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575页。
    ③ [元]郭钰《静思集》卷首,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陈永正《(全唐诗)误收的一首七绝——唐温如的(题龙阳县青草湖)》,载《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② [明]陆楫《古今说海·说略》癸集《东园友闻》,清宣统元年刻本。
    ① [清]李光暎《金石文考略》卷十五《重修平江路儒学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6年。
    ②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五十三,民国十年(1921)鉴古书社景印吴兴蒋氏密均楼藏本。
    ① 这一错误又见于刘真伦《陈垣先生(萨都刺疑年>补证》的引文中,载《民族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又载《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38页。
    ② 傅若金《傅与砺诗集》:南京图书馆藏明洪武十五年(1382)傅若川建溪精舍刻本。
    ③ 傅若金《傅与砺文集》: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洪武十七年(1384)刻本。
    ①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上《别集类上·陶潜集十卷》,四部丛刊本,景印宋淳祐袁州刊本。
    ① 曾纥本:宋高宗时期递修本《陶渊明集》十卷,二册。元金俊明、孙延题签,清初毛氏汲古阁藏本,汪骏昌跋。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藏,编号8368。卷十附录《曾紘说》云:“宣和六年(1124)七月中元临汉曾紘书刊。”
    ② 宋代建昌南丰(今属江西)曾氏家族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紘、曾协、曾敦七人的合称。
    ③ 逯钦立《(陶渊明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8页。
    ④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412页。
    ①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965页。
    ② 王振泰《驳“刑天舞干戚”之讹说》,载《阴山学刊》,1997年第2期。
    ① 黄侃《文选平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9页。
    ② 桂栖鹏:《萨都刺卒年考》,载《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③ 傅若金的现存集子既有诗、文单刊本,又有诗文合刊本。
    ① [元]揭傒斯:《文安集》,四库全书据编修官汪如藻家藏本。
    ② [元]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③ [清]钱大听:《补(元史·艺文志)》卷4,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④ 《四库全书总目》卷167,《集部二十·别集类》之“《圭斋集》”条。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168,《集部二十一·别集类》之“《樗隐集》”条。
    ② 《傅与砺文集》卷首,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92册,集部·元别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据明洪武十七年(1384)刻本影印,原书版框高175毫米,宽111毫米。
    ③ 《傅与砺诗集》卷首,南京图书馆藏洪武十五年(1382)壬戌傅若川建溪精舍刻本。
    ① 《傅与砺文集》附录。
    ① [元]戴良《皇元风雅序》。
    ② [明]宋濂等《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345页。
    ③ 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卷一《绪论·元西域范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页。
    ④ 元时分所治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色,公牍上称色目,普通著述上多称西域。元代所谓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高丽人,南人系指最后平定的南宋治下人。本文所谓的非汉族人,系现代民族视点,故将元时的契丹、女真、高丽等归于非汉族。
    ⑤ [日]桑原骘藏《读陈垣氏之(元西域人华化考)》(陈彬和译),载《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1卷6期,1925年。
    ⑥ [元]胡行简《方壶诗序》。
    ① [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戊集《萨经历都刺》小传附论。
    ② 杨镰《元诗史》第二卷第八章“蒙古色目诗人群体的历史命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210页。
    ① 方龄贵《元述律杰交游考略》,收入郝时远等主编《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② 陈世松《元代契丹诗书名将述律杰事辑》,载《宁夏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③ [元]何梦桂《寄夹谷书隐诗序》。
    ① [元]陈旅《安雅堂集》卷四《送李中父使征东行省序》,元代珍本文集汇刊本,台北“中央图书馆”1970年。
    [1]曾永义.元代文学批评资料汇编[G].台湾:成文出版社,1979.
    [2]王德毅,等.元人传记资料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7.
    [3]昌彼得,等.宋人传记资料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8.
    [4][元]蒋易.国朝风雅[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5][元]傅习,孙存吾.皇元风雅[M].四部丛刊本.
    [6][元]赖良.大雅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明]偶桓.乾坤清气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明]孙原理,陈梦凝.元音[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明]宋绪.元诗体要[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明]李蓑.元艺圃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清]顾嗣立.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清]钱熙彦.元诗选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4][清]陈衍.元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5][清]张豫章,等.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周啸天,等.诗经楚辞鉴赏辞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
    [17]逯钦立,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清]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0]傅璇琮,等.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1]曾枣庄,等.全宋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22]李修生,等.全元文[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2005.
    [23]杨镰,等.全元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4][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四部丛刊本.
    [25][元]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本.
    [26][元]戴表元.剡源文集[M].四部丛刊本.
    [27][元]戴良.九灵山房集[M].四部丛刊本.
    [28][元]刘因.静修文集[M].四部丛刊本.
    [29][元]姚燧.牧庵集[M].四部丛刊本.
    [30][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M].四部丛刊本.
    [31][元]王恽.秋涧大全集[M].四部丛刊本.
    [32][元]欧阳玄.圭斋集[M].四部丛刊本.
    [33][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M].四部丛刊本.
    [34][元]吴莱.渊颖集[M].四部丛刊本.
    [35][元]柳贯.柳待制文集[M].四部丛刊本.
    [36][元]虞集.道园学古录[M].四部丛刊本.
    [37][元]范柠.范德机诗集[M].四部丛刊本.
    [38][元]揭傒斯.揭文安公全集[M].四部丛刊本.
    [39][元]杨载.杨仲弘诗集[M].四部丛刊本.
    [40][元]杨维桢.东维子文集[M].四部丛刊本.
    [41][元]杨维桢.铁崖古乐府[M].四部丛刊本.
    [42][元]萨都刺.萨天锡诗集[M].四部丛刊本.
    [43][元]袁桷.清容居士集[M].四部丛刊本.
    [44][元]张昱.张光弼诗集[M].四部丛刊本.
    [45][元]张翥.蜕庵诗集[M].四部丛刊本.
    [46][元]张雨.句曲外史诗集[M].四部丛刊本.
    [47][元]余阙.青阳文集[M].四部丛刊本.
    [48][元]谢应芳.龟巢稿[M].四部丛刊本.
    [49][元]陈基.夷白斋稿[M].四部丛刊本.
    [50][元]朱德润.存复斋文集[M].四部丛刊本.
    [51][元]王义山.稼村类稿[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52][元]方回.桐江续集[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53][元]赵文.青山集[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54][元]张之翰.西岩集[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55][元]刘将孙.养吾斋集[M].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56][元]刘诜.桂隐诗文集[M].四库全书珍本二集本.
    [57][元]耶律铸.双溪醉隐集[M].四库全书珍本二集本.
    [58][元]吴澄.吴文正集[M].四库全书珍本二集本.
    [59][元]郭钰.静思集[M].四库全书珍本二集本.
    [60][元]张弘范.淮阳集[M].四库全书珍本三集本.
    [61][元]张养浩.归田类稿[M].四库全书珍本三集本.
    [62][元]周权.此山诗集[M].四库全书珍本三集本.
    [63][元]贡师泰.玩斋集[M].四库全书珍本三集本.
    [64][元]郝经.陵川集[M].四库全书珍本四集本.
    [65][元]刘壎.水云村稿[M].四库全书珍本四集本.
    [66][元]胡祗通.紫山大全集[M].四库全书珍本四集本.
    [67][元]何中.知非堂稿[M].四库全书珍本五集本.
    [68][元]洪希文.续轩渠集[M].四库全书珍本六集本.
    [69][元]李孝光.五峰集[M].四库全书珍本七集本.
    [70][元]许有壬.至正集[M].四库全书珍本八集本.
    [71][元]程端礼.畏斋集[M].四库全书珍本别辑本.
    [72][元]刘仁本.羽庭集[M].四库全书珍本别辑本.
    [73][元]宋无.翠寒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4][元]陈旅.安雅堂集[M].四库全书荟要本.
    [75][元]廼贤.金台集[M].四库全书荟要本.
    [76][元]徐明善.芳谷集[M].豫章丛书本.
    [77][元]周霆震.石初集[M].豫章丛书本.
    [78][元]袁易.静春堂诗集[M].知不足斋丛书本.
    [79][元]王逢.梧溪集[M].知不足斋丛书本.
    [80][元]傅若金.傅与砺诗文集[M].嘉业堂丛书本。
    [81][元]陈樵.鹿皮子集[M].金华丛书本.
    [82][元]叶颙.樵云独唱[M].续金华丛书本.
    [83][元]胡助.纯白斋类稿[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84][元]虞集.道园遗稿[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5.
    [85][元]刘岳申.申斋刘先生文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86][元]胡行简.樗隐集[M].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
    [87][元]宋褧.燕石集[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1991.
    [88][元]郑元祐.侨吴集[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1991.
    [89][元]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M].李叔毅点校,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90][元]萨都剌.雁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91][元]苏天爵.滋溪文稿[M].陈高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
    [92][元]顾瑛.玉山璞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3][元](高丽)李齐贤.益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4][汉]司马迁.史记[M].[刘宋]裴胭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
    [95][汉]班固.汉书[M].[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96][刘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97][唐]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8][唐]刘知几.史通[M].[清]浦起龙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9][后晋]刘晌,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0][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1][元]脱脱,等.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03][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4]柯绍态.新元史[M].上海:开明书店,1935.
    [105][明]陈邦瞻.元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6][清]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07][清]汪辉祖.元史本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08][清]魏源.元史新编[M].长沙:岳麓书社,2005
    [109][清]曾廉.元书[M].宣统三年层漪堂刻本.
    [110]屠寄.蒙兀儿史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4.
    [111]余大钧.蒙古秘史译注[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112]方龄贵.元朝秘史通检[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3]陈得芝.蒙元史研究丛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4]郭成伟.大元通制条格点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115]陈高华,等.元典章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116][元](越南)黎崱.安南志略[M].武尚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117](波斯)拉施特.史集[M].余大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18](伊朗)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M].何高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19](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M].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20](日)小林高四郎.成吉思汗[M].阿奇尔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
    [121][汉]许慎.说文解字[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2][梁]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23][梁]任防.文章缘起[M].[明]陈懋仁注,[清]方熊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124][梁]钟嵘.诗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25][梁]萧统.文选[M].[唐]李善注,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6][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7][宋]王应麟.玉海[M].扬州:广陵书社,2003.
    [128][宋]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129][宋]陈骙.文则[M].王利器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30][元]耶律楚材.西游录[M].向达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1][元]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M].党宝海译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13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3][元]潘昂霄.金石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4][元]王构.修辞鉴衡[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5][元]王士点,商企翁.秘书监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136][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37][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8][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M].于北山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39[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罗根泽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140][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1][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刻[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142][清]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43][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4][清]卢文弨.钟山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5][清]姚鼐.古文辞类纂[M].北京:中国书店,1986.
    [146][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47]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8]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49]包根弟.元诗研究[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
    [150]朱荣智.元代文学批评之研究[M].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82.
    [151]顾易生,等.宋金元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52]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5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5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5]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56]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57]杨镰.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158]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159]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60]杜海军.吕祖谦文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61]杜海军.吕祖谦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62]查洪德,李军.元代文学文献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63]李修生,查洪德.辽金元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64]查洪德.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65]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66]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167]张晶.辽金元文学论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68]刘明今.辽金元文学史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69]陈文新,余来明.中国文学编年史·元代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170]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6.
    [171]文师华.金元诗学理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0.
    [172]李成文.宋元之际诗歌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6.
    [173]云国霞.元代诗学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174]张红运.唐代诗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175]王玥琳.序文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176]吴志坚.元代科举与士人文风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09.
    [177]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178]李珠海.唐代序文研究[D].台北:台湾大学,1996.
    [179]黄爱平.唐诗诗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180]詹看.毛诗序创作年代及作者之考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81]杨立琴.元代骚体文学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6.
    [182]周雪根.苏天爵年谱[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183]李立红.宋儒关于<诗序>问题的争论及其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184]崔志博.元代诗经学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7.
    [185]郝永伟.元代江西文人诗集序文之整理与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
    [186]孙英.北宋诗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87]王辉斌.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2.
    [188]罗长山.越南古代汉字诗集序文选辑[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1.
    [189]吴承学.论古诗制题制序史[J].文学遗产,1996,5.
    [190]张伯伟.元代诗学伪书考[J].文学遗产,1997,3.
    [191]王德明.方回的“格”论及其对晚宋诗风的批判[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1.
    [192]胡大雷.从主题批评到文体批评[J].文学评论丛刊,2001,1.
    [193]桂栖鹏.入元高丽僧人考略[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194]查洪德.元人关于文学本体问题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4.
    [195]杨镰.元诗研究与新世纪的元代文学研究[J].殷都学刊,2002,3.
    [196]王德明.诗句的虚实构成:中国古代后期诗歌批评的新角度[J].中国韵文学刊,2005,2.
    [197]杜海军.吕祖谦的<诗>学观[J].浙江社会科学,2005,5.
    [198]张红运.诗序渊源及其他[J].天中学刊,2006,1.
    [199]史伟.元诗宗唐得古论[J].求索,2006,3.
    [200]黄爱平.论唐诗诗序与诗作的关系[J].兰州学刊,2006,10.
    [201]张红.元代诗学中的正变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6,冬之卷.
    [202]查洪德.元代诗学性情论[J].文学评论,2007,2.
    [203]钟涛.试论魏晋南北朝诗序的文体演进[J].北京大学学报,2008,1.
    [204]蒋振华.汉魏两晋南北朝文人诗序论略[J].文学遗产,2008,3.
    [205]刘真伦.陈垣先生<萨都刺疑年>补证[J].民族文学研究,2008,3.
    [206]常建华.元人文集族谱序跋数量及反映的谱名与地区分布[J].史学集刊,2008,6.
    [207]邱江宁.奎章阁文人与元代文坛[J].文学评论,2009,1.
    [208]杜海军.从元刊杂剧重新审视元杂剧体制之原貌[J].求是学刊,2009,4.
    [209]查洪德.理气心与元代文论家的理论建构[J].文学评论,2010,1.
    [210]卢欣欣.苏轼诗序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11]邱江宁.元代上京纪行诗论[J].文学评论,2011,2.
    [212]刘嘉伟.元大都多族士人圈的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J].文学评论,2011,4.
    [213]韩格平.元人诗序概说[J].中国文化研究,2012,春之卷.
    [214]张静.序文之体与古今嬗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2,2.
    [215]查洪德.元代诗学自然论[J].求是学刊,201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