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刘小枫心灵中的个体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刘小枫是当代的学者。自从他出道以来,无论是学路的转向或学述风格的变化,都给人留下复杂、多变的印象。但无可否认的是,他是当代学术界重要的学者之一,因为他在中国社会开始迈入现代化高度发展的过程里,为中国学术思想界的转型引进了重要的价值观念,其学术思想值得深入探讨。
     本论文透过“心灵美学”的新视角,分别以时间和空间形式去探讨刘小枫三个心灵层次:感性、知性和志性的心灵内涵,以把握他在各个心灵层面上的脉动模式和思维源由,故论文题为“论刘小枫心灵中的个体思想”。经过探讨后,得出刘小枫在其个体心灵内涵中所针对“个体性”精神追求这一主题,无论是学路或学述方面所呈现的心灵转向模式特征为“从个体心灵到心灵的个体”。
     全文分成五个章节展开探讨。第一章,首先分析了刘小枫个体思想的原由,分别以时间形式分成“文革思想改造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现代化时期”,论述其个体心灵的发展历程,以及以空间形式,将其思想层次分成“诗化哲学”、“救赎神学”和“政治哲学”,以探析其个体心灵上“主体性”精神追求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思维。第二章,循着时间形式,直接进入刘小枫感性心灵层面的探讨,探寻出其“个体性”精神追求的萌发状况,及其个体心灵于三个时间段的各种感性情感体验。第三章,从空间形式,探讨刘小枫在知性心灵层面的各种概念。得出其“诗化哲学”思想层次中人类学美学立场上,“主体性”精神追求的审美实践原则;“救赎神学”思想层次里,无教派性神学立场上“主体性”精神追求之终极救恩的盼望;以及“政治哲学”思想层次中,现代神学立场上对个体(人)“主体性”精神在生活本质上所面临伦理困境之探析。第四章,主要是探讨刘小枫在志性心灵层面的心灵超越状态,分析了他在“诗化哲学”思想层次上的审美超越,“救赎神学”思想层次上的终极超越和“政治哲学”思想层次上的情感超越。第五章,总结刘小枫于三个心灵层面上的各种心灵脉动模式和思维脉络,并在其个体心灵内涵中所针对“个体性”精神追求这主题概念上,无论是学路或学述方面的转变,都呈现为“从个体心灵到心灵的个体”之心灵转向模式;进而再对刘小枫个体心灵的转向进行反思。结语部分是研究的感想。
Liu XiaoFeng ("Liu") is an intellectual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Since his debut, Liu has been placing an image of complexity and variety, whether of the changeability in the steering of academic path, or style. Nonetheless, undoubtedly, Liu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scholars. As the China society began its entering into the process of advanced development and modernization, Liu had introduced important ethical values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ademic and scholastic circles in China. It is worthwhile to take a further look into Liu's scholastic mind.
     From a renewed perspective of "Esthetics of the Mind", and in the form of time and space, this thesis analyzed Liu's three layers of the mind, i.e., th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perception, intellectual, and will, to grasp the pulses and thoughts he placed upon the different layers of the mind. Hence, the thesis is titled "A Discussion of The Individuality in the Mind in Liu Xiaofeng". After the probing and discussion, it is learnt that Liu, in his spiritual pursuit of "Individualistic" within the mind, whether from an angle of academic path or style, is a steering from the "Mind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Individual Mind".
     The entire thesis consisted of5chapters. Chapter1presented an analysis of Liu's source of the "Individualistic Mind". With the form of time and space, this chapter is split into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Reform of the Min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Era of Open Door to Reform" and "Era of Modernization". In each time period, this chapter discusse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journey of the individual mind. Also, by form of space, it analyzed ideological layers into "Poetic Philosophy","Salvation Theolog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as well as explored the accounts of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in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Subjective" individual mind. In form of time, Chapter2proceeded straightly into the discuss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erceptual aspect of Liu's mind. It also paid a visit to the germination of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Ontology" and each of the experience of perceptual emotions over these three different eras. Then, in form of space again, Chapter3attempted to investigate the various cognitive concepts of Liu's intellectual mind. From there, it solicited the principles of practicing aesthetics, through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Individualistic" in anthropological esthetics, in the context of Liu's "Poetic Philosophy"; it also talked about the forward looking upon the ultimate salvation derived from the "Salvation Theology" mind, grounded upon faction-free theology. Further, it went on to the analysis of ethical dilemma faced in the basics of life over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individual (person), in light of the ideological layer of modern theology bounded in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Chapter4discussed the transcend state of the mind in Liu; it analyzed Liu's "state of the beyond" in the esthetics of "Poetic Philosophy", the ultimatum of the beyond in "Salvation Theology", and the sensational transcending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Chapter5summarized the various pulsations of the mind and thoughts of the above three different states of the mind. It reflected on the steering from the "Mind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Individual Mind" that are presented from the evolution of either the path, or the style or nature of intellect, based upon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subject matter concept of "Individualistic" within the mind. And consequently to reflect on the "Mind of the Individual" by Liu. Finally, the conclusion paragraph summarized the author's thoughts following these studies and research.
引文
① 夏中义:《新潮学案》,上海:三联书局,1996年,第179页。
    ②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5页。
    ③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④ 同上。
    ⑤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页。
    ①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4页。
    ② [英]鲍桑葵:《个体的价值与命运》,李超杰、朱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第48页。
    ③ 骆冬青:《心灵美学绪论》,《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2011-3,第91页。
    ① [英]鲍桑葵:《个体的价值与命运》,李超杰、朱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页。
    ①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②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34页。
    ③ 按照刘小枫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分成的代群,“五四”一代即指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出生长,二十至四十年代进入社会文化角色的一代;而“四五”一代则是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末生长,七十至八十年代进入社会文化角色的一代。详文参见《“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收录于《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刘小枫出生于1956年,1982年开始公开发表文章,当属“四五一代”。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39页。
    ② 同上,第245页。
    ③ 李泽厚在《我和八十年代》文章中表示:“如果从广义上说,文化热里头也包括了美学热,或者说美学热是文化热的前奏或一部分。”转引自李跃红:《个体生命的终极吟唱——思想史视域中的汉语神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6页。
    ④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⑤ 夏中义:《新潮学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241-242页。
    ⑥ 甘阳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页。
    ⑦ 夏中义:《新潮学案》,上海:三联书局,1996年,第180页。此为夏中义在90年代初于刘小枫前三本著作基础上所给予他的评价,但按照刘小枫于“现代化时期”所出版各类与现代性相关的著作之思想语境来看,夏中义当年的评述至今仍然有效。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页。
    ② [英]伯特兰·罗素:《心的分析》,贾可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270页。[英]鲍桑葵:《个体的价值与命运》,李超杰、朱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2页。
    ③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④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⑤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③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④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⑤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⑥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⑦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⑧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⑨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40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② 此书内容摘取自刘小枫的自选文集《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由上海三联书店另行出版。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同上。
    ③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④ 同上,第15页。
    ①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8页。
    ② 同上,第170-171页。
    ③ 同上,第138页。
    ④ 同上,第149页。
    ⑤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⑥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页。
    ② 同上,第347页。
    ③ 同上,第9页。
    ④ 同上,第53页。
    ⑤ 同上,第44页。
    ⑥ 同上,第144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7页。
    ② 同上,第349页。
    ③ 同上,第68-69页。
    ④ 同上,第50页。
    ⑤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⑥ 同上,第7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同上,第9页。
    ③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④ 同上,第52页。
    ⑤ 同上,第61-62页。
    ⑥ 同上,第81页。
    ⑦ 同上,第8页。
    ⑧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② 同上,第12页。
    ③ 同上,第16页。
    ④ 同上,第539页。
    ⑤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⑥ 同上,第4页。
    ⑦ 同上,第1页。
    ⑧ 刘小枫在《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前言中说:“本书主要讨论了本世纪最重要儿位天卞教和新教神学家的思想。”其实这和他书中的论述不符,因为他在论述绝望哲学时就解说了东正教的俄罗斯理念,虽然舍斯托夫流亡西欧,但刘小枫在文中依然是站在俄罗斯东正教的神学立场展开论述的。此外,刘小枫在该著述中也和无教派归属的思想家进行神学思想交流,而且还是他在神学领域里终极超越的最佳体现。
    ⑨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页。
    ⑩ 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第85页。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73页。
    ②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77页。
    ③ 同上,第84页。
    ④ 同上,第85-86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局,1998年,第4页。
    ②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页。
    ③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局,1998年,第3-4页。
    ④ 同上,第2页。
    ① 刘小枫:《刺猬的温顺:演讲及其相关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2002年,第2页。
    ② 刘小枫阅读的是1993年由施特劳斯主编的《政治哲学史》中译本,参见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③ 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34页。
    ④ 同上,第31页。
    ⑤ 同上,第120页。
    ⑥ 同上,第171页。
    ⑦ 同上,第235页。
    ①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47页。
    ② 同上,第339页。
    ③ 同上,第151页。
    ④ 同上,第149页。
    ⑤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31页。
    ⑥ 刘小枫在该文章注释中注明:原刊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一辑(1997)。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45页。
    ⑦ 刘小枫在该文章注释中注明:中译据德文本译出,见《道风:汉语神学学刊》,6(1997)。刘小枫:《儒家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① 刘小枫:《儒家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86页。
    ②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58页。
    ③ 同七,第113页。
    ④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局,1998年,第2页。
    ⑤ 同上,第285页。
    ⑥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⑦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⑧ 同上,第289页。
    ⑨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334页。
    ⑩ 同上,第340页。
    ①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8页。
    ② 胡家祥:《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① [美]丹尼尔·凡尼特:《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罗军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② 胡家祥:《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③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8页。
    ④ 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第2009年,第182页。
    ⑤ 丹尼尔·丹尼特的“异己现象学”方法主要是指从外部描述别人的经验,实施的主体和解释对象是分离 的,故“异己现象学”对对象描述的真实性持中立态度。详文参见刘占峰:《解释与心灵的本质:丹尼特心灵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7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3页。
    ② 刘小枫在“文革思想改造时期”的所有感性直观体验,只有透过他在“现代化时期”所书写的各种回忆论述中取材,因为他在“改革开放时期”才开始发表著述。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43-44页。
    ② 同上,第46页。
    ③ 同上,第46-47页。
    ④ 同上,第49页。
    ⑤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另在收录于《这一代人的怕和爱》的文章《记恋冬妮娅》中表示是在文革期间阅读完毕。
    ⑥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42-44页。
    ⑦ 同上,第47页。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51-52页。
    ② 同上,第344页。
    ③ 同上,第52页。
    ④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40-44页。
    ② 所谓“多元的主体叙事”是指让每个故事人物讲各自的故事。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45页。
    ③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④ 同上,第53页。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② 同上,第3页。
    ③ 同上,第4页。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② 同上,第8-9页。
    ③ 同上,第9页。
    ④ 这在《诗化哲学》中,刘小枫谈及感觉应该是浪漫化、诗化的绝对中介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8-69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8页。
    ②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7-18页。
    ③ 同上,第17页。
    ① [美]保罗·蒂利希:《圣经宗教与对终极实在的探求》,陈建洪译,收录于刘小枫卞编:《基督教文化评论11》,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② 巴乌斯托夫斯基:《金玫瑰》,戴聪译,第274页。转引自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7-18页。
    ③ 参见刘小枫与舍斯托夫思想交流的神学评价短文《从绝望哲学到圣经哲学》里的俄罗斯理念论述。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5页。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② 同上,第16页。
    ③ 同上,第21页。。
    ④ 同上,第22页。
    ⑤ 同上,第15-16页。
    ⑥ 同上,第16页。
    ⑦ 所谓“游戏的一代”是刘小枫给六十至七十年代生长,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将全面进入社会文化角色的那一代人的称号,即“新的青年一代”。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1-22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6页。
    ② 同上,第11页。
    ③ 同上,第4页。
    ④ 同上,第11页。
    ⑤ 同上,第5页。
    ⑥ 同上,第8页。
    ⑦ 同上。
    ⑧ 同上,第5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② 刘小枫在《现代性社会理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中论述审美主义与现代性课题时,曾将身体视为现代性的一个符号来论述,并认为现代性就等于确认有限的身体时间的自足性。参见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王联书局,1998年,第334页。
    ③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④ 同上,第77页。
    ⑤ 同上,第75-79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75-77页。
    ② 同上,第80页。
    ③ 同上,第75页。
    ④ 同上,第91页。
    ⑤ 同上,第80页。
    ⑥ 同上,第77页
    ⑦ 同上,第77-78页。
    ⑧ 同上,第80页。
    ⑨ 同上,第81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85-86页。
    ② 同上,第81页。
    ③ 同上,第83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93页。
    ② 同上,第98-99页。
    ③ 同上,第91-92页。
    ④ 同上,第87页。
    ⑤ 同上,第94页。
    ⑥ 同上,第92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00-101页。
    ② 同上,第93页。
    ③ 同上,第107页。
    ①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②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31-233页。
    ③ 同上,第234-235页。
    ④ 同上,第244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40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46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第245页。
    ④ 同上,第247页。
    ⑤ 同上
    ⑥ 原文为:基督信仰最为卓绝地体现于在不幸和受辱中对生命和生活说出含泪的肯定,即在困境和孤苦中对挚爱与希望说出含泪的肯定,这就是一种神圣的精神质素。有一个常用的普通的副词可以表达这种质 素:尽管如此。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8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② 同上,第249页。
    ③ 同上,第250页。
    ④ 同上,第248页。
    ⑤ 同上,第248-249页。
    ⑥ 同匕,第251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51-252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56页。
    ② 同上,第251页。
    ③ 同上,第254页。
    ④ 同上,第261页。
    ⑤ 同上,第251-252页。
    ⑥ 同上,第251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58页。
    ② 同上,第259页。
    ③ 同上,第259-260页。
    ④ 同上,第262页。
    ①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76页。
    ①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② 胡家祥:《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5页。
    ③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7页。
    ④ 同上,第220页。
    ⑤ 同上,第226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②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9页。
    ③ 同上,第8页。
    ④ 同上,第11页。
    ①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② 同上,第15页。
    ③ 同上,第22页。
    ④ 同上,第26-27页。
    ⑤ 同上,第21页。
    ⑥ 同上,第27页。
    ⑦ 同上,第34-35页。
    ⑧ 同上,第37-38页。
    ⑨ 同上,第42页。
    ①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53页。
    ② 同上,第58-59页。
    ③ 同上,第53页。
    ④ 同上,第62-63页。
    ⑤ 同上,第65页。
    ⑥ 同上。
    ①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② 同上,第66-67页。
    ③ 同上,第68-71页。
    ④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9页。
    ② 同上,第14页。
    ③ 同上,第30页。
    ④ 同上,第36-37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2-44页。
    ② 同上,第46页。
    ③ 同上,第51-53页。
    ④ 同上,第56-62页。
    ⑤ 同上,第62-65页。
    ⑥ 同上,第68-69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1页。
    ② 同上,第74页。
    ③ 同上,第74-76页。
    ④ 同上,第80-84页。
    ⑤ 同上,第85-86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3-96页。
    ② 同上,第98-100页。
    ③ 同上,第124-129页。
    ④ 同上,第135-142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44页。
    ② 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276页。
    ③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1页。
    ④ 同上,第155页。
    ⑤ 同上,第157-166页。
    ⑥ 同上,第170页。
    ⑦ 同上,第171-173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0-188页。
    ② 同上,第189-191页。
    ③ 同上,第189-194页。
    ④ 同上,第196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2-203页。
    ② 同上,第213-214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0-244页。
    ② 同上,第263页。
    ③ 同上,第264-265页。
    ④ 同上,第263页。
    ⑤ 同上,第266-267页。
    ⑥ 同上,第268-269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06-307页。
    ② 同上,第308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309页。
    ⑤ 同上,第310页。
    ⑥ 同上,第313-314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6页。
    ② 同上,第315页。
    ③ 同上,第318-319页。
    ④ 同上,第318页。
    ①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7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② 同上,第6页。
    ③ 同上,第10页。
    ④ 同上,第8页。
    ⑤ 同上,第16页。
    ⑥ 同上,第16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2页。
    ② 同上,第35页。
    ③ 同上,第6页。
    ④ 同上,第30页。
    ⑤ 同上,第30页。
    ⑥ 同上,第109页、369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②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8页。
    ③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匕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13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页。
    ② 同上,第12页。
    ③ 同上,第13页。
    ④ 同上,第20页。
    ⑤ 同上,第17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14页。
    ② 同上,第20页。
    ③ 同上,第15页。
    ④ 同上,第19页。
    ⑤ 同上,第17-20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21页。
    ② 同上,第22-23页。
    ③ 同上,第34-35页。
    ④ 同上,第23页。
    ⑤ 同上,第25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6页。
    ② 同上,第26-27页。
    ③ 同上,第8-10页。
    ④ 同上,第27页。
    ⑤ 同上,第31页。
    ⑥ 同上,第27页。
    ⑦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2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② 同上,第5页。
    ③ 《走向十字架上的真》所收录的文章是刘小枫于1988年初秋至1989年初春发表于《读书》月刊的神学短文,并将他专写舍斯托夫之《从绝望哲学到圣经哲学》编排于书中的第一篇,故无论是创作时间还是从刘小枫思想发展痕迹观察,应该是80年代末的作品;而相关之两篇文章则同时是刘小枫于1991年用德文撰写的学术论文。
    ④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2-43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36页。
    ②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48页。
    ③ 同上,第2页。
    ④ 参见《灵知人马克安的现代显灵》,收录于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第92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页。
    ②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8-51页。
    ③ 同上,第45页。
    ④ 同上,第46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7页。
    ② 同上,第51-52页。
    ③ 同上,第52页。
    ④ 同上,第52-54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4页。
    ② 同上,第55-57页。
    ③ 同上,第57-59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7-62页。
    ② 同上,第64-65页。
    ③ 同上,第67页。
    ④ 同上,第65-66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在学出版社,2011年,第68-70页。
    ② 同上,第70-72页。
    ③ 同上,第72-73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5-76贞。
    ② 同上,第76-78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2-84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4-85页。
    ② 同上,第85-87页。
    ③ 同上,第88-89页。
    ④ 同上,第89-90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1-92页。
    ② 同上,第92-93页。
    ③ 同上,第92-96页。
    ④ 同上,第96-97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7-99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1-102页。
    ② 同上,第102-103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3-104页。
    ② 同上,第105-107页。
    ③ 同上,第107-108页。
    ④ 同上,第109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0-111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页。
    ② 同上,第180-181页。
    ③ 同上,第179页。
    ④ 同上,第180页。
    ⑤ 同上,第34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0页。
    ② 同上,第179-181页。
    ③ 同上,第181-184页。
    ④ 同上,第184-186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6-187页。
    ② 同上,第187-188页。
    ③ 同上,第181-182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8-189页。
    ② 同上,第189-190页。
    ③ 同上,第190-191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1-192页。
    ② 同上,第193-194页。
    ③ 同上,第196-197页。
    ④ 同上,第200-201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1-202页。
    ② 同上,第203-204页。
    ③ 同上,第207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8-210页。
    ② 同上,第210-212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1-213页。
    ② 同上,第213-214页。
    ③ 同上,第217-218页。
    ④ 同上,第219-220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1页。
    ② 同上,第221-222页。
    ③ 同上,第223-224页。
    ① 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8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页。
    ② 江民安:《现代性》,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③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页。
    ④ 同上,第16页。
    ⑤ 同上,第17-19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3页。
    ② 同上,第198页。
    ③ 同上,第246-247页。
    ④ 同上,第250页。
    ⑤ 同上,第250-252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53-256页。
    ② 同上,第285页。
    ③ 同上,第291-292页。
    ④ 同上,第225页。
    ⑤ 同上,第291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90-292页。
    ② 同上,第300-307页。
    ③ 同上,第307页。
    ④ 同上,第330-331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31-333页。
    ② 同上,第334-335页。
    ③ 同上,第344页。
    ④ 同上,第345-351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55-356页。
    ② 同上,第361-365页。
    ③ 同上,第368-371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372-374页。
    ② 同上,第374-375页。
    ③ 同上,第376-378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35-437页。
    ② 同上,第436-437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41-442页。
    ② 同上,第443-445页。
    ③ 同上,第445-446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46-448页。
    ② 同上,第453-454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55-456页。
    ② 同上,第456-457页。
    ③ 同上,第458-459页。
    ④ 同上,第459-461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61-462页。
    ② 同上,第464467页。
    ③ 同上,第467-469页。
    ④ 同上,第471页。
    ①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474-477页。
    ② 同上,第477-479页。
    ③ 同上,第481-482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4页。
    ① 刘小枫:《刺猬的温顺:研究及其相关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② 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
    ③ 同上,第234-235页。
    ④ 同上,第85页。
    ⑤ 同上,第59页。
    ⑥ 同上,第112页。
    ⑦ 同上,第60页。
    ① 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92-193页。
    ② 同上,第235页。
    ③ 同上,第253页。
    ④ 同上,第266页。
    ⑤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50页。
    ①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341-345页。
    ② 同上,第353页。
    ③ 同.上,第252页。
    ④ 同上,第42-46页。
    ⑤ 同上,第74页。
    ⑥ 同上,第62页。
    ⑦ 同上,第80页。
    ⑧ 同上,第149页。
    ⑨ 同上,第84页。
    ⑩ 同上,第47页。
    11 同上,第177页。
    ①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9页。
    ② 同上,第340-341页。
    ③ 同上,第348页。
    ④ 同上,第354页。
    ⑤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326页。
    ①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102页。
    ② 同上,第3页。
    ③ 同上,第101页。
    ④ 刘小枫:《设计共和》,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第3页。
    ⑤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346页。
    ⑥ 同上,第348页。
    ⑦ 刘小枫:《设计共和》,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第3页。
    ⑧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240页。
    ⑨ 同上,第340页。
    ① 刘小枫:《儒家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② 同上,第2-3页。
    ③ 同上,第30页。
    ④ 同上,第73页。
    ⑤ 同上,第76页。
    ⑥ 刘小枫:《共和与经纶: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辩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304页。刘小枫在附记中表示,若非偶遇共和百年,他这篇初稿成于2003年的读书笔记“必将成为自己作业堆里的儿张废纸”。如此不被他重视之笔记却结集成书出版,可见必有其特定的含义。
    ⑦ 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第205页。
    ①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1页。
    ②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③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④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71-74页。
    ⑤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⑥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96-297页。
    ⑦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①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42-243页。
    ②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284页。
    ③ 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336页。
    ④ 同上,第1页。
    ⑤ 同上,第4页。
    ⑥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7-9页。
    ⑦ 同上,第9页。
    ⑧ 同上,第307-319页。
    ①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288-292页。
    ②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113页。
    ③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7页。
    ④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289页。
    ⑤ 同上,第258页。
    ⑥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38页。
    ⑦ 同上,第44页。
    ① [美]丹尼尔·凡尼特:《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罗军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25-32页。
    ② 胡家祥:《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7-29页。
    ③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8-9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0-321页。
    ② 同上,第321-322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2-324页。
    ② 同上,第325页。
    ③ 同上,第325-327页。
    ④ 同上,第329页。
    ⑤ 同上,第329-331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1页。
    ② 同上,第332页。
    ③ 同上,第333-335页。
    ④ 同上,第333-336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36-338页。
    ② 同上,第339-342页。
    ③ 同上,第342-343页。
    ④ 同上,第343-344页。
    ① 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4页。
    ② 同上,第7页。
    ③ 同上,第349页。
    ① 刘小枫主编,[奥]维特根斯坦:《关于基督宗教的沉思》,《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上海:新华书局,1994年,第417页。
    ① 刘小枫主编,[瑞士]巴特:《论基督宗教信仰》,《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卷,上海:新华书局,1994年,第487页。
    ②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5页。
    ③ 同上,第44-48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2-53页。
    ② 同上,第53-56页。
    ③ 同上,第61-62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② 同上,第76-77页。
    ③ 同上,第78-81页。
    ④ 同上,第87-88页。
    ⑤ 同上,第99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09页。
    ② 同上,第104-107页。
    ③ 同上,第108-112页。
    ④ 同上,第115-116页。
    ⑤ 同上,第120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23-124页。
    ② 同上,第128-134页。
    ③ 同上,第140-141页。
    ④ 同上,第154-156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58-161页。
    ② 同上,第162-163页。
    ③ 同上,第166-168页。
    ① [法]薇依:《重负与神恩》,顾嘉琛,杜小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54页。
    ② 刘小枫:《普罗米修斯之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6-7页。
    ③ 希腊传说中戴翼的狮神女怪。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95-196页。
    ② 同上,第209页。
    ③ 同上,第196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99-200页。
    ② 同上,第203页。
    ③ 同上,第192-194页。
    ④ 同上,第194页。
    ⑤ 同上,第196页。
    ⑥ 同上,第199页。
    ⑦ 同上,第208页。
    ⑧ 同上,第225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25页。
    ② 同上,第223页。
    ③ 同上,第202页。
    ④ 同上,第209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09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
    ② 同上,第201页。
    ③ 同上,第233页。
    ④ 同上,第196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04页。
    ② 同上,第226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227页。
    ⑤ 同上,第207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
    ② 同上,第227页。
    ③ 同上,第226-227页。
    ④ 同上,第203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03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15页。
    ② 同上,第218页。
    ③ 同上,第228页。
    ④ 同上,第231页。
    ⑤ 同上,第231-232页。
    ⑥ 同上,第204页。
    ① 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232页。
    ② 同上,第224页。
    ③ 同上,第233页。
    ④ 同上,第226页。
    ⑤ 同上,第231页。
    ⑥ 同上,第232页。
    ⑦ 同上,第229-231页。
    ① 刘占峰:《解释与心灵的本质:丹尼特心灵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页。
    ②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7页。
    ①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17-118页
    ② 尹岩:《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①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页。
    ② 两篇文章注释中·都有注明“本文写作于1984年”。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03页,第137页。
    ③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① 转引自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援引自H.Gene Blocker:Ethics An Introduction Haven Publication 1988 p.10.
    ②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页。
    ③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① 下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施特劳斯:《神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林国荣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6页。
    ② 李秋零、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传统变迁与汉语神学》(上册),林子淳:《汉语基督神学的语言形式箩筐——回应刘小枫的<汉语神学与历史哲学>》,陈家富:《两种类型的辩证神学——兼谈刘小枫的汉语神学构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09页,第130页。前者质问刘小枫“基督事件”究竟所指为何?根据什么来理解?后者则认为刘小枫所称的人言直面基督事件是一种抽象和真空的状态下进行。
    ① 高旭东:《中西文学与自己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1页。高氏在文中称孔子是人,耶稣是神。即使把后者视为历史上实有的人,也是与孔子截然不同的人。
    ② 所谓的“实有是”为实在性、存在性和肯定性,而“空无非”则为“实有是”的对应面。详文参见王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何光泸:《“实有是”与“空无非”——中国宗教哲学与基督教哲学相通的一大障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4-85页。
    ③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9页。
    ④ 李秋零、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传统变迁与汉语神学》(上册),赖品超:《汉语神学的类型与发展路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57页。
    ① 王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施特劳斯:《神学与哲学的相互影响》,林国荣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4-85页。
    ② 王晓朝、杨熙楠主编:《传统与后现代》,云格尔:《隐喻真理——从叙述神学的释义学看隐喻在神学上的重要性》,朱雁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8页,第23页。
    ③ 赵林、杨熙楠主编:《历史的启示与转向》,查常平:《橄榄山对话的历史逻辑及其救赎意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④ 赵林、杨熙楠主编:《人神之际》,张百春:《从东正王教神学传统看人的上帝形象——弗·洛斯基的个体性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5页。
    ⑤ 刘小枫:《拣尽寒枝》,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第36页。
    ⑥ 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325页。
    ① 引自李秋零、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传统变迁与汉语神学》(下册),王晓朝:《汉语基督教神学研究的特质、贡献及其未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75页。
    1.[英]鲍桑葵:《个体的价值与命运》,李超杰、朱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2.[英]伯特兰·罗素:《心的分析》,贾可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3. 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美]丹尼尔·丹尼特:《心灵种种:对意识的探索》,罗军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5.甘阳主编:《八十年代文化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6.甘阳、刘小枫主编,[德]哈纳克:《论马克安:陌生上帝的福音》,朱雁冰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7.甘阳、刘小枫主编,张志扬:《西学中的夜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8.甘阳、刘小枫主编,梁中和:《灵魂·爱·上帝——斐奇诺“柏拉图神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9. 甘阳、刘小枫主编,张文涛:《哲学之诗一柏拉图<王制>卷十义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高旭东:《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高宣扬:《德国哲学概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13.[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14.胡家祥:《心灵哲学与文艺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15.黄保罗:《汉语学术神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1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8.[德]康德:《判断力批判》注释本,李秋零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9.[英]吉尔伯特·赖尔:《心的概念》,徐大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20.[法]加尔文:《基督教要义》,钱曜诚等译,北京:三联书局,2010年。
    21.李秋零、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传统变迁与汉语神学》(上、中、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2.李跃红:《个体生命的终极吟唱——思想史视域中的汉语神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3.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24.林国基:《神义论语境中的社会契约论传统》,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25.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年。
    26.林子淳:《多元性汉语神学诠释》,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
    27.刘玮:《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8.刘小枫:《诗化哲学—德国浪漫美学传统》,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
    29.刘小枫:《诗化哲学》(重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0.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一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31.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2.刘小枫:《走向十字架上的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3.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增订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3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35.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36.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六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37.刘小枫:《刺猬的温顺:演讲及其相关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38.刘小枫:《圣灵降临的叙事》(增订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39.刘小枫:《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40.刘小枫:《拣尽寒枝》(增订本),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41.刘小枫:《儒家与民族国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
    42.刘小枫:《罪与欠》,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
    43.刘小枫:《重启古典诗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
    44.刘小枫:《施特劳斯的路标》,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年。
    45.刘小枫:《共和与经纶: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辩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46.刘小枫:《普罗米修斯之罪》,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47.刘小枫:《设计共和》,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年。
    48.刘小枫、何光泸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1》,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年。
    49.刘小枫、何光泸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2》,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50.刘小枫、何光泸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3》,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51.刘小枫、何光泸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4》,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52.刘小枫、何光泸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5》,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53.刘小枫、何光泸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6》,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54.刘小枫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7》,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55.刘小枫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8》,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56.刘小枫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9》,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7.刘小枫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10》,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8.刘小枫主编:《基督教文化评论11》,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
    59.刘小枫主编:《二十世纪西方宗教哲学文选》(上、中、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60.刘小枫选编,[德]舍勒:《爱的秩序》,林克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61.刘小枫主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62.刘小枫主编:《施米特与政治法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63.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
    64.刘小枫主编,[美]弗林斯:《舍勒思想评述》,王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65.刘小枫主编,迈尔,朱雁冰译:《隐匿的对话:施米特与斯特劳斯》,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
    66.刘小枫主编:《当代政治神学文选》,蒋庆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7.刘占峰:《解释与心灵的本质:丹尼特心灵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68.[德]曼弗雷德·弗兰克:《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导论》(上、下册),聂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69.[德]莫尔特曼:《被钉十字架的上帝》,阮炜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70.[德]潘能伯格:《人是什么——从神学看当代人类学》,李秋零、田薇译,上 海:三联书店,1997年。
    71.唐崇荣:《心灵的重建》,台北:中福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72.王晓朝、杨熙楠主编:《沟通中西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3.王晓朝、杨熙楠主编:《现代性与末世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4.王晓朝、杨熙楠主编:《信仰与社会》,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5.王晓朝、杨熙楠主编:《传统与后现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6.王晓朝、杨熙楠主编:《经济与伦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7.王晓朝、杨熙楠主编:《生态与民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78.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79.汪民安:《现代性》,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80.[法]薇依:《重负与神恩》,顾嘉琛,杜小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81.夏中义:《新潮学案》,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82.杨国荣:《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83.尹岩:《现代社会个体生活主体性批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84.张柏春:《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俄罗斯东正教神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85.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86.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87.赵林、杨熙楠主编:《比较神学与对话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8.赵林、杨熙楠主编:《神秘与反思》,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89.赵林、杨熙楠主编:《人神之际》,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90.赵林、杨熙楠主编:《历史的启示与转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91.卓新平:《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92.卓新平:《当代西方天主教神学》,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