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全民的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社会群体,已经并仍将继续大大提高中国人口素质,有力推进各项事业发展进步。而毕业生非理性就业,影响着毕业生顺利、及时就业,造成了一些社会风险。所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要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个人梦和中国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开展毕业生求真务实就业观培育工作。
     在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的研究中,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体采用访谈调查法、文献调查法、比较和总结方法等。
     为实现毕业生就业行为改变的目的,这需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结合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实行为,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界定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新概念,阐述非理性就业观由来,考察非理性就业行为表现,考察其危害,分析其原因,建构就业新观念,提出全社会大力支持毕业生就业。
     主要内容包括导论、正文一至七章和结语。
     导论内容主要阐述选题意义,介绍国内外对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的相关研究概况,介绍可能创新的主要内容,最后简要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界定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概念。通过考察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等概念,结合毕业生就业实际,得出非理性就业观主要是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脱离客观实际,并且放弃个人努力。
     第二章考察非理性就业观的历史由来。通过分析改革开放前后的高校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变化,讨论非理性就业观产生过程。
     第三章呈现非理性就业典型行为。毕业生就业行为出现一些非理性现象,有:缺乏责任担当,只顾按照个人利益诉求就业;回避艰苦奋斗,只想要过富裕的美好生活;无视就业形势只想个人意愿实现;不顾自身条件只想谋取高薪工作;消极被动应对就业,没有积极主动自主自觉求职。
     第四章分析非理性就业行为产生的危害。直接危害是造成有业不就,降低就业率,劳动力没有与生产资料结合,没有创造社会产品和服务,没有创造个人和社会财富,导致低质就业,高能低用,学非所用,间接危害有浪费社会资源、影响社会稳定。
     第五章讨论非理性就业行为产生的根源。着重讨论毕业生观念上偏重个人利益,忽视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利益,偏重物质追求,忽视精神追求,受到错误思想观念束缚,因而个人就业行动受到制约。
     第六章提出求真务实就业观念。指出毕业生要把个性自由全面发展与国家需要联系起来,把向往美好生活与艰苦奋斗联系起来,把个人就业与个人努力就业联系起来,把个人就业定位与就业形势、自身条件联系起来,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第七章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解决,还需要政府统筹主导,舆论正确引导,学校精心指导,用人单位积极吸纳,家庭主动配合,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帮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结语,主要阐述可能的创造性结论、见解以及在本学科领域里有限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Employment is the basis of people's lives, is the fundamental need of people withpragmatic, direct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herefor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the state have alway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thepeople. And because the college graduates are the precious human resources, the new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ury, the future of the motherland, the hope of thenation, the developmental fource in the cause of our party and people, the importantsociety group whose change from the big country of human resources into humanresource power, have been and will continue to changed greatly Chinese populationquality, promote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various undertakings, but theirrational employment of the graduates, influence their smooth, timely employment,raise some social risks. Therefor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has becomethe top priority of the party and state. In order to achieve a more fully and higherquality employment, realize prosperous, democratic, culturally-advanced andharmonious personal dream and Chinese dream, we must uphold the guidence ofMarxism, study on irrational viewpoint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raduateemployment,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uture a pragmatic view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To study the irrational employment viewpoints, we fundamentally insisted Marx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the specific methods, such as interview survey, literaturesurvey, comparison and summary metho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hange of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behavior, we mustadhere to the Marx's viewpoint, standpoint and method, combine the employmentbehavior of the university graduates, combine with 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trend of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efine a new concept of college graduatesirrational employment viewpoints, elucidate its origin, investigate its performance andharm, analyze its causes, establishing an employment concept, propose that the wholesociety to concern and actively support employment.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introduction, the chapter one to chapter seven and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domestic and foreign correlation research survey of irrational employment viewpoints,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and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finally.
     The first chapter defines the irrational employment concept of college graduates.By examining the concept of irrational viewpoint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graduateemployment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it concludes that theirrational employment viewpoints mainly refer to the employment concept of collegegraduates divorced from the objective reality, and abandoned the individual effort.
     The second chapter studies the history of irrational employment viewpoint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igher educational enrollment, training and employment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it analyses the gradually produce process ofirrational employment view.
     The third chapter presents typical behavior of the irrational employment. Thereare some irrational phenomena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such as the lack ofresponsibility, just thinking about personal interests; to avoid work hard andperseveringly, only wanting to live a good life; to ignore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just wanting to achieve personal willingness; eager to seek a high-paying jobregardless of their own conditions; coping with employment reactively rather thanproactively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harm of irrational employment behavior. Thedirect harm is to cause unemployed with job opportunity, a low employment rate,labors and materials of production not combined, soci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notcreated, personal and social wealth not created, low quality of employment, highability performed ineffectively, underemployed; and the indirect harm is to wastesocial resources, to influence the social stability.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source of employment irrational behavior. Thegraduates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personal interests, ignore state, social,collectiveand family interests, emphasis on the material pursuit, ignore the spiritual pursuit,restricted by wrong notions, so their individual employment act are constrained.
     The sixth chapter puts forward ideas of realistic and pragmatic employment,points out that the personality,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should link withnational need, the longing for a good life should be associate with work hard andperseveringly, the individual employment and individual effort of employment shouldbe linked, personal positioning of employment should be regarded with employmentsituation and their own conditions, to achieve more full, better quality employment.
     The seventh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e solve of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also needs the lead of government comprehensively, correct guide of public opinion,meticulous guidance of the school, actively absorb of the employer, family’scooperation active, and the whole society to support, jointly help promote the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The conclusion, mainly expounds the possible creative ideas, as well as the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his field.
引文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4.
    ②《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2004年9月3日),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03.
    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2005年11月4日),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4.
    ④温家宝.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N].人民日报,2012-7-23(2).
    ①《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年2月3日),载《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61.
    ②李长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7日),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56.
    ③游敏惠.青年大学生就业观探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0(4):29.
    ①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72.
    ②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2):104.
    ③彭薇.“大就业观”:自主多元的成才观[J].中国青年研究,2005(1):11.
    ①郑华萍、郭鹏.论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对建构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指导意义[J].前沿,2009(5):127-129.
    ②庄惠娟.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19.
    ③何大安.个体和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7(2):46.
    ④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35、37、41.
    ⑤张长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8(1):74、75.
    ⑥阙明坤.不宜苛责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N].中国教育报,2009-3-4(8).
    ⑦郎咸平.中国大学毕业生为何就业难?[J].招商周刊,2008(15):79.
    ⑧毛寿龙,杨志云.就业政策的顶层设计:从“多轨制”到“单轨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64-68.
    ①韩兴房.关于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176、177.
    ②孔雷,王蔚.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的深层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102、103.
    ③廖海华,邹燕矫.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误区及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122-124.
    ①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毛入学率接近15%。随之,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加快。
    ②张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转变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6、67.
    ①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5):6-8.
    ②马龙,杨旭,李永宁.“编制”情结为何纠结[N].人民日报,2013-1-16(8).
    ③钟志凌.青年“啃老”现象的道德反思[J].中国青年研究,2007(10):20、21.
    ④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3):168-171.
    ⑤陶明轩.传统观念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后果[EB/OL].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09-10-16/188415.html,2009-10-16.
    ⑥阎大伟.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9(5):582.
    ⑦钟彦峰.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1:33-35.
    ⑧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陈冬生执笔)[N].解放军报,2010-5-2(7).
    ①黄紫华,李雪如.美国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0.
    ②刘社建.就业观的演变与发展[J].社会科学,2009(3):36-41.
    ③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2(2):103-108.
    ④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87-89.
    ⑤郭宝宏.马克思主义就业观与现时代中国就业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90.
    ①(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徐毓枬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11.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词典[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575.
    ②王益英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劳动法学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169.
    ①郭宝宏.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现时代中国就业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84、85.
    ②郭宝宏.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现时代中国就业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90.
    ③段若鹏.《深刻把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载《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2009年3月-2010年2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撰委员会编)[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605.
    ①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是的考虑》(1835年8月),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460.
    ①王益英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劳动法学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216.
    ②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06.
    ③徐延浪.当代大学生创造与创业[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92.
    ①梁启超.《乐业与敬业》(1922年),载《饮冰室合集·文集》(第5册,第3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1936:26、27、29.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5.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词典(刘树成主编)[M].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627.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33.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23.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36.
    ①白天亮.今年就业难不难——对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N].人民日报2014-1-24(17).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①郜风涛,张小建主编.中国就业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①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73.html,2013-9-4.
    ②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21.
    ①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518.html,2013-9-4.
    ①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状况究竟怎样?[N].光明日报,2014-1-28
    (13).
    ②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状况究竟怎样?[N].光明日报,2014-1-28
    (13).
    ③刘好光.七成博士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更重视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9-8-8(1).
    ①(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为政第二》(第1卷),载《十三经注疏》(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48.
    ②(宋)邢昺疏.《春秋左传正义·襄公二十四年》(第35卷),载《十三经注疏》(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4297.
    ③(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版,2012年重印:
    700.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4.
    ②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72.
    ③庄惠娟.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19.
    ④张长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2008(1):74、75.
    ①郑华萍、郭鹏.论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对建构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指导意义[J].前沿,2009(5):
    127.
    ①1973年马丁特罗教授把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分为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三个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成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成为大众化教育”,见郝朝晖.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精英教育的发展—美国精英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6):30-32.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年9月19日),载《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498.
    ②邓筱琳.中国普查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
    ①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534-1535.
    ②郭方忠,张克复,吕靖华主编.甘肃大辞典[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220.
    ①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第9册)(刘海藩主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4-35.
    ①“三大革命”是指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宣传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
    ①江泽民.《全党动手,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1998年5月14日),载《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69.
    ②李春生.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心理·教育(林崇德,姜璐,王德胜主编)[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316-317.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5.
    ②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488-1490.
    ①张晋藩,海威,初尊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818.
    ①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675-682.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76.
    ②李迅.高等学校入学途径应更开放[N].中国教育报,2013-3-29(6).
    ①黄晨.36年高考变迁:录取率从5%到75%[EB/OL].财新网,http://special.caixin.com/2012-06-07/100397804.html,2012-6-7.
    ①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11-1146.
    ②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201305/152553.html,2013-9-4.
    ①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J].吉林教育科学,2000(3):44.
    ②赵紫阳.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82年),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的决议》[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2(20):902.
    ①袁敬伟,张军.高校培养目标变革与大学生充分就业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6):102、103、108.
    ②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民间被称作邓小平“南巡”,奠定了十四大基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坚定了社会主义建设信念,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提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①姜乃强,汪瑞林.2004,毕业生就业总动员[N].中国教育报,2003-11-19(5).
    ①李俊伟.对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反思与重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199.
    ①曹文泽.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8):22.
    ①孙震,黄璜.83.5%受访者感觉身边很多年轻人想拼爹[N].中国青年报,2013-8-16(8).
    ②徐志怀.对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91.
    ①郭志仪,金文俊.就业、就业形势与就业对策——人口学视角的思考[J].西北人口,2010(5):110.
    ①韩包海,任一波.认清形势树立科学理性的大学生就业观[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4):106.
    ①刘旻净.大学生自身条件对就业影响的回归分析[J].社会工作社会心理,2011(6):86、87.
    ①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88.
    ②贾利军,管静娟.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54.
    ①(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卫灵公第十五》(第15卷),载《十三经注疏》(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5469.
    ①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1.
    ②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7.
    ①曾向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关联性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39.
    ②赵明,谷远勇.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的文献综述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12、113.
    ③杨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19.
    ④姚艳虹,张晶.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6):99-103.
    ①李宇卫,华业庆.当前贫困大学生有效就业问题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1(4):53.
    ②付爱红.我国人力资源的低效配置与失业[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8):143、144.
    ①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差异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79.
    ①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差异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78.
    ①蒋学毛.中国面临严峻就业问题的危害、成因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58、59.
    ①李星文.“露宿清华”的警示:高成本教育尴尬了谁[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4733300.html,2006-8-23
    ①张恒山.“社会稳定”概念释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2):35.
    ②江泽民.《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61.
    ①刘德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危害论[J].高教论坛,2005(5):15-19.
    ②“Chinese students flock to U.S. exams to chase college dreams,”Reuters,Thu Nov7,2013.
    ③崔雅莉,马于强.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25.
    ④孙震,黄璜.83.5%受访者感觉身边很多年轻人想拼爹[N].中国青年报,2013-8-16(8).
    ①杨河清,孙亚男.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3(5):82、83.
    ②梅建明.一名大学生宿舍自缢身亡[N].扬子晚报,2014-1-10(43).
    ③孙亚男.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风险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48、49.
    ①丰雷.找不到工作大学毕业生自杀一男子留下遗书在蛇口跳海身亡[EB/OL].南方都市报,南都网,http://epaper.oeeee.com/H/html/2009-09/26/content_906222.htm,2009-9-26.
    ②刘杰.毕业生自杀外经贸大学成被告被指办事不利校方称事发时死者已离校[EB/OL].京华时报,京华网,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2/23/content_519976.htm,2010-2-23.
    ③范春旭.永远延期的毕业:历史系硕士最后心迹(2014年5月4日)[EB/OL].新京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05/04/content_509789.htm?div=-1,2014-5-4.
    ④郝文清.失业大学生行为越轨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8):89.
    ⑤曾博.“校漂”、“蚁族”等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90-95.
    ①任才茂,张莱.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09(5):126.
    ②简华良,傅艳艳.涉高校毕业生非法传销危害日盛[EB/OL].闽西新闻网,http://www.mxrb.cn/fzpd/content/2012-07/05/content_1154623.htm,2012-7-5.
    ③杨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2005(2):68、69.
    ④姚裕群,吴晓军.关于失业的社会危害[J].中国就业2005(5):23、24.
    ⑤吴刚.警察院校毕业生低入警率的“四个危害”(2013年12月23日)[EB/OL].中国警察网,http://opinion.cpd.com.cn/n10258251/c20830799/content.html,2013-12-23.
    ⑥李淼、楠濑浩水.日本律师谈中国实习生杀人事件:被当奴隶对待是根源[EB/OL].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03/15/23160170_0.shtml,2013-3-15.
    ①刘江翔.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稳定[J].闽江学院学报,2013(3):38、39.
    ②于德清.新京报:用就业和教育应对“暴恐年轻化”(2014年05月27日)[EB/OL].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4/0527/c1003-25069198.html.
    ③邱泽奇.没有爆发点的危机——中国失业人口结构与社会稳定[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5):91、92、93.
    ④林燕.德国青年职业教育与社会稳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18.
    ⑤《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载《毛泽东文集》(第7卷)[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1、92.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5.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①张国钧.个人利益简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3):70.
    ②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3):166-168.
    ③胡玉鸿.和谐社会与利益平衡——法律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之论证[J].学习与探索,2007(6):90-95.
    ①张玉堂.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及其协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7、18.
    ②Barack Obama,The Audacity of Hope: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New York:A Divisionof Random House,Inc.,2006), pp.66-68.
    ③段虹,王秀敏.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个人利益的理性审视[J].理论探讨,2007(6):30.
    ①龙立荣,黄小华.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生态模型:环境的力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6(8):66.
    ②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制约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5.
    ③苏力.数量与质量——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27.
    ④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状况究竟怎样?(岳昌君执笔)[N].光明日报,2014-1-28(13).
    ①胡代光,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95-196.
    ②郭文芹,张春兰.高校毕业生为何“有业不就”——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解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30-34.
    ③李苏.对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118、119.
    ④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41.
    ①马捷莎.析“人性自私”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4):97、98.
    ①徐安琪,刘汶蓉,张亮,薛亚利.转型期的中国家庭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228、229.
    ②孔爱国,邵平.利益的内涵、关系与度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
    ①司道旺.凡人善举让道德火种更有生命力[EB/OL].中国文明网,http://sxbj.wenming.cn/wmcjdjt/201208/t20120803_303180.html,2012-8-3.
    ②江传月,郑永廷.论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及其矫正[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1):96、97.
    ③《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载《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7.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
    ①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②鲁品越.论利益驱动与道德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1996(6):10.
    ③岳昌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78、79.
    ①公茂虹.大学生价值建设亟待理论和实践创新[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17/c40531-20232097-2.html,2013-1-17.
    ①廉永杰,陈怀平,张华伟.建国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23.
    ②吴艳东.论利益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25.
    ③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的基本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2(7):27.
    ①郑永廷,胡梅花.青年社会竞争适应阻碍与超越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31.
    ①廉永杰,陈怀平,张华伟.建国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21-24.
    ②佘双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1):8、9.
    ①时殷弘.现代国际社会共同价值观念——从基督教国际社会到当代全球国际社会[J].国际论坛,2000(1):8.
    ①戴建兵,姬振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51.
    ②王天恩.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四题[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9.
    ①原因:落后的体制与观念束缚着高级蓝领的成长[J].中国机电工业,2003(14):15.
    ②唐吉伟德.在屠夫学校上堂职业课[N].中国青年报,2013-8-9(2).
    ③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4、67.
    ①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67.
    ②(美)亨廷顿,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010年第3版):58.
    ③陆自荣.观念是利益的表达——对集体行动困境的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64.
    ④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状况究竟怎样?(岳昌君执笔)[N].光明日报,2014-1-28(13).
    ①鲁迅.《我之节烈观》,载《鲁迅文集全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319.
    ②鲁迅.《不满》,载《鲁迅文集全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398.
    ③鲁迅.《恨恨而死》,载《鲁迅文集全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398.
    ④段虹,王秀敏.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个人利益的理性审视[J].理论探讨,2007(6):29-31.
    ①李俊伟.理论的基本效能与理论武装群众的基本路径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52.
    ②段若鹏.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4):3.
    ①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J].学习与探索,2004(5):11-15.
    ②刘同舫.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J].江汉论坛,2012(7):41、42.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⑥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8.
    ⑦陈宝.资本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兰州学刊,2009(4):22.
    ①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87-89.
    ①见《雷锋日记》,转引自《党建90年来高校德育发展的历史轨迹》[M].吴潜涛,徐艳国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7.
    ②爱因斯坦.《人类生活的目标》,载《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3卷)[M].徐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24.
    ③爱因斯坦.《论教育》,载《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3卷)[M].徐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0.
    ①熊家学.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36、37.
    ②马维娜.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国家观念[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7、9.
    ③访李家春院士:结合国家需求选择人生[EB/OL].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8659.shtm,2012-8-27.
    ④郑晓静院士:科学是一项伟大的冒险[EB/OL].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102/c1057-24002239.html,2014-1-2.
    ⑤华枝春满.感于航天科学家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EB/OL].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3561844.html,2012-12-23.
    ⑥周后元.以“国家需要”为科研目标[J].世界临床药物,2013(11):45、46.
    ⑦闵恩泽的创新之道: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EB/OL].人民网,http:
    ①雷锋.雷锋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53.
    ②(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17.
    ③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马瑞萍执笔)[N].北京日报,2010-11-22(18).
    ④《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载《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4.
    ⑤秋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J].求是,2003(19):16.
    ⑥王洪秋.树立“需要”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35、36.
    ⑦郑文海.就业优先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06.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7日)[N].人民日报,2013-3-18(1).
    ②黄现璠遗稿,甘文杰整理,试论“中国生活学”的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7(3):4.
    ③杨文选.尼德·古莱的“美好生活”观对我们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0(11):83.
    ①陈纯仁,王迪.“美好生活”的解读及其实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3、34.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407.
    ③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研究室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789.
    ④新华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⑤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38.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载《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①《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载《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
    ②《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997年1月29日),载《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17
    ③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2002年12月26日),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共中央研究室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81.
    ①胡锦涛.《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共中央研究室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317.
    ②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5-5(2).
    ③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5月15日)[N].人民日报,2014-5-16(2).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7、260.
    ①秋石.用梦想、机会和奋斗创造美好[J].求是,2013(8):12.
    ②《青年在选择职业是的考虑》,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8.
    ③(宋)司马迁著,(元)胡三省音注,校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一九二卷·唐纪八·太宗贞观二年
    ①马海燕.2012劳动力市场报告: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面临缩小拐点[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1-17/4336420.shtml,2012-11-17.
    ②叶欣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J].高教探索,2005(4):19.
    ①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1):10、11.
    ①钱永明.谈大学毕业生择业定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Z2):180、181.
    ①高校毕业生就业要明确就业责任,就业责任是一个体系,张晓燕教授提出个人的就业责任起到关键性的基础作用。
    ①钱伟长.《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2007),载《钱伟长文选》(第6卷)(1998-2008)[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330.
    ②钱伟长.《今天不努力,明天就落伍》(2004),载《钱伟长文选》(第6卷)(1998-2008)[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295.
    ③(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家书(第19册,第2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12-13.
    ①(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为政第二》(第1卷),载《十三经注疏》(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48.
    ①吴江.需要、可能与现实[J].哲学研究,1959(10):45.
    ②张蓝.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J].中州学刊,1982(6):41、43.
    ③杨春贵.反对主观主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3):43.
    ①王若水.论条件[J].哲学研究,1979(6):15-27.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87、488.
    ①梁漱溟.人生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9.
    ②(宋)邢昺疏.《论语注疏·学而第一》(第1卷),载《十三经注疏》(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5337.
    ③(宋)邢昺疏.《卫灵公第十五》(第15卷),载《十三经注疏》(第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5470.
    ①(美)亨廷顿,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010年第3版):58、59.
    ①刘再复.第二人生的心灵走向——关于人生“反向努力”的思索[J].读书,2012(5):12.
    ①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理性审视[J].科学社会主义,2008(4):79.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①闫嘉琪,吴旭.两部委部署2014全国大学生征兵工作征兵数增逾40%[EB/OL].人民网,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0514/c1011-25016207.html,2014-5-14.
    ②原春琳.超过20万大学生报名参军[N].中国青年报,2013-8-21(6).
    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2013年11月12日),载《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5.
    ①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19.
    ②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3-5-5(2).
    ③《法兰西内战》(1871年),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4、155、157-159.
    ①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2013(3):232.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4.
    ③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扩招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检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
    ①亨利希·比尔格尔斯.《〈新莱茵报〉创办发起书》(1848年5月17日),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1、502.
    ②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58.
    ④高晓琴.论舆论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2(32):101.
    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68、569.
    ①王强.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J].中国记者,2008(3):69.
    ①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40.
    ②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N].人民日报,2011-4-24(2).
    ③Wenbo SU,“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Competence,”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3,9(4),pp.85.
    ④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1.
    ①陆乃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85.
    ②赵志军,赵翰清.论加强就业观、失业观、创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07(5):242.
    ③程守梅,郑有为.大学生死亡观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32):72.
    ④才立琴.对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分析与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06(6):28.
    ①张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转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7.
    ②闫长辉,田晓锟,黄杨斌.新时期高校就业质量工作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26.
    ③李金芳,车慧,钟文娟.美国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的典型案例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2(4):89.
    ①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74.
    ②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9.
    ①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6.
    ②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J].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176.
    ③薛娇.谢维和:育人是大学科研的重要任务[J].中国高校科技,2011(9):11.
    ①段若鹏.管理要义在于“活”与“顺”[J].中国投资,2005(12):15.
    ②戴焰军.从“管理就是服务”向“服务就是管理”转变[J].人民论坛,2013(S2):76.
    ③丘成桐.把脉高等教育[N].解放日报,2010-1-24(8).
    ④孙彦彬.关于高校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48、49.
    ⑤姜玲玲.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91、93.
    ①刘霞.事业单位“问题招聘”剖析[J].中国人才,2011(3):75、76.
    ②丁大建.就业那些槛儿,谁来破除[N].光明日报,2013-12-23(16).
    ①侯玲玲.论用人单位内工作调动[J].法学,2013(5):110、115.
    ②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就业歧视是“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所做出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导致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见国际劳工组织1958年《歧视公约》第一条规定。
    ①陈立志,丁敏娜,李同果.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75.
    ②包国庆.家长角色对现代教育的干预与控制——兼论中国“家长论”建立的必要性[J].教育研究,1994(5):57.
    ①王寿斌.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不如培植正确就业观[N].中国青年报,2013-12-24(11).
    ①《周易正义·乾》(第1卷),载《十三经注疏》(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24.
    ②《周易正义·坤》(第1卷),载《十三经注疏》(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32.
    ①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教学与研究,2011(4):12.
    ①见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②穆光宗.辩证看待“啃老”现象[J].人民论坛,2012(15):61.
    ③杨怀祥.试析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88.
    ①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91.
    ①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5-24(1).
    ②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5年6月25日).
    ①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N].人民日报,2014-5-10(1).
    ②程斯辉.大学生就业“校历歧视”危害大[N].中国教育报,2013-7-19(6).
    ③肖云,邹力.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81.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62.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82.
    ③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20(1).
    ①段若鹏.党的十七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启示——思想政治工作三谈[J].学习论坛,2008(8):18.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春秋)孙武.十一家注孙子·谋攻篇[M].杨西安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2.
    [2](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4、5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宋)司马迁.资治通鉴·唐纪八·太宗贞观二年(192卷,628年)[M].(元)胡三省音注,校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4](魏)何晏集解,宋刊论语[M].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5](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家书(第19册,第2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6]戴建兵,姬振旗.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郜风涛,张小建主编.中国就业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8]郭方忠,张克复,吕靖华主编.甘肃大辞典[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0.
    [9]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和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编.中国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10]胡代光,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1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姜玲玲.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13]雷锋.雷锋全集[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3.
    [14]李春生.中国成人教育百科全书·心理·教育[M].林崇德,姜璐,王德胜主编,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4.
    [15]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6]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第5册,第3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1936.
    [17]梁漱溟.人生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8]王宗国,王玉冰,常桦主编.领导全书·心理与情商卷(第10卷)[M].刘海藩,侯树栋,唐铁汉等总主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19]刘英杰主编.中国教育大事典下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0]鲁迅.鲁迅文集全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
    [2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2]钱伟长.《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2007),载《钱伟长文选》(第6卷)(1998-2008)[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
    [23]陶西平主编.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4]王益英主编.中华法学大辞典·劳动法学卷[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
    [25]徐延浪编.当代大学生创造与创业[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6]徐安琪,刘汶蓉,张亮,薛亚利.转型期的中国家庭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27]吴潜涛,徐艳国主编,党建90年来高校德育发展的历史轨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8]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扩招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检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9]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30]张晋藩,海威,初尊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2]郑文海.就业优先理论与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3]中共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历史的丰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全鉴·教育卷九[M].刘海藩主编,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4]中共中央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6]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词典[M].刘树成主编,南京: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37]周华虎,蒋辅义,李体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纪事本末[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1]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2013(3).
    [2]国庆.家长角色对现代教育的干预与控制——兼论中国“家长论”建立的必要性[J].教育研究,1994(5).
    [3]才立琴.对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分析与解读[J].中国青年研究,2006(6).
    [4]曹文泽.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2(8).
    [5]陈宝.资本批判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兰州学刊,2009(4).
    [6]陈纯仁,王迪.“美好生活”的解读及其实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7]陈立志,丁敏娜,李同果.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
    [8]程守梅,郑有为.大学生死亡观教育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32).
    [9]迟成勇.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之建构[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0]崔雅莉,马于强.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11]丁立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是人格与社会不适应[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1).
    [12]丁永刚.现今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及引导对策[J].青海社会科学,2008(3).
    [13]戴焰军.从“管理就是服务”向“服务就是管理”转变[J].人民论坛,2013(S2):76.
    [14]段虹,王秀敏.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个人利益的理性审视[J].理论探讨,2007(6).
    [15]段若鹏.《深刻把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载《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2009年3月-2010年2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年鉴》编撰委员会编)[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16]段若鹏.党的十七大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启示——思想政治工作三谈[J].学习论坛,2008(8).
    [17]段若鹏.管理要义在于“活”与“顺”[J].中国投资,2005(12).
    [18]段若鹏.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9(4).
    [19]丰子义.论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性与非理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
    [20]付爱红.我国人力资源的低效配置与失业[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18).
    [21]高晓琴.论舆论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J].教育与职业,2012(32).
    [22]关如平.个人的自身条件对选择职业的制约作用[J].现代技能开发,1994(10).
    [23]郭宝宏.马克思主义就业观与现时代中国就业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0).
    [24]郭文芹,张春兰.高校毕业生为何“有业不就“——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解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
    [25]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6]郭志仪,金文俊.就业、就业形势与就业对策——人口学视角的思考[J].西北人口,2010(5).
    [27]韩包海,任一波.认清形势树立科学理性的大学生就业观[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4).
    [28]郝朝晖.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我国精英教育的发展—美国精英教育的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6).
    [29]郝文清.失业大学生行为越轨问题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2(8).
    [30]何大安.个体和群体的理性与非理性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7(2).
    [31]侯玲玲.论用人单位内工作调动[J].法学,2013(5).
    [32]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33]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6).
    [34]胡玉鸿.和谐社会与利益平衡——法律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之论证[J].学习与探索,2007(6).
    [35]黄现璠遗稿,甘文杰整理.试论“中国生活学”的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07(3).
    [36]贾利军,管静娟.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
    [37]建国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一览表[J].中国高校招生,1999(5):17.
    [38]江传月,郑永廷.论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及其矫正[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1).
    [39]蒋学毛.中国面临严峻就业问题的危害、成因及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0]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41]孔爱国,邵平.利益的内涵、关系与度量[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2]李金芳,车慧,钟文娟.美国高校图书馆校友服务的典型案例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2(4).
    [43]李俊伟.对思想政治工作科学性的反思与重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1).
    [44]李俊伟.理论的基本效能与理论武装群众的基本路径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1).
    [45]李俊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的理性审视[J].科学社会主义,2008(4).
    [46]李爽.我国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J].宏观经济管理,2012(4).
    [47]李硕豪,阎月勤.高校培养模式刍议[J].吉林教育科学,2000(3).
    [48]李苏.对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现象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49]李宇卫,华业庆.当前贫困大学生有效就业问题研究[J].太原大学学报,2011(4).
    [50]廉永杰,陈怀平,张华伟.建国以来大学生价值观念变化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51]林燕.德国青年职业教育与社会稳定[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
    [52]刘德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危害论[J].高教论坛,2005(5).
    [53]刘江翔.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社会稳定[J].闽江学院学报,2013(3).
    [54]刘旻净.大学生自身条件对就业影响的回归分析[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6).
    [55]刘守勇.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发展[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3).
    [56]刘同舫.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J].江汉论坛,2012(7).
    [57]刘霞.事业单位“问题招聘”剖析[J].中国人才,2011(3).
    [58]刘再复.第二人生的心灵走向——关于人生“反向努力”的思索[J].读书,2012(5).
    [59]柳清秀,杨静.多元就业观是高校指导学生规避就业风险的必然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
    [60]龙立荣,黄小华.大学生择业的社会生态模型:环境的力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61]鲁品越.伦利益驱动与道德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1996(6).
    [62]陆乃麟.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63]陆自荣.观念是利益的表达——对集体行动困境的反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5).
    [64]马捷莎.析“人性自私”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4).
    [65]马维娜.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国家观念[J].南京社会科学,2011(12).
    [66]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制约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67]木子.钱伟长:国家需要我干,我就学[J].创新科技,2010(8).
    [68]钱永明.谈大学毕业生择业定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Z2).
    [69]乔建中.论自我观念及其教育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70]邱泽奇.没有爆发点的危机——中国失业人口结构与社会稳定[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71]秋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J].求是,2003(19).
    [72]秋石.用梦想、机会和奋斗创造美好[J].求是,2013(8).
    [73]任才茂,张莱.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09(5).
    [74]佘双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1).
    [75]时殷弘.现代国际社会共同价值观念——从基督教国际社会到当代全球国际社会[J].国际论坛,2000(1).
    [76]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差异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77]苏力.数量与质量——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回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78]孙彦彬.关于高校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79]汪信砚.论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概念[J].学习与探索2004(5).
    [80]王洪秋.树立“需要”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81]王均平.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选择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2013(5).
    [82]王强.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在中国记者,2008(3).
    [83]王若水.论条件[J].哲学研究,1979(6).
    [84]王天恩.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四题[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85]邬大光.世界一流大学解读——以美国密西根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86]吴江.需要、可能与现实[J].哲学研究,1959(10).
    [87]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88]吴艳东.论利益引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89]肖云,邹力.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90]熊家学.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2).
    [91]徐志怀.对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92]薛娇.谢维和:育人是大学科研的重要任务[J].中国高校科技,2011(9):11.
    [93]闫长辉,田晓锟,黄杨斌.新时期高校就业质量工作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94]杨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2).
    [95]杨春贵.反对主观主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3).
    [96]杨河清,孙亚男.我国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社会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13(5).
    [97]杨怀祥.试析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
    [98]杨文选.尼德·古莱的“美好生活”观对我们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10(11).
    [99]杨雄.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社会稳定[J].社会科学,2005(2).
    [100]姚艳虹,张晶.情绪智力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0(6).
    [101]姚裕群,吴晓军.关于失业的社会危害[J].中国就业2005(5).
    [102]叶欣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预测[J].高教探索,2005(4).
    [103]原因:落后的体制与观念束缚着高级蓝领的成长[J].中国机电工业,2003(14).
    [104]袁敬伟,张军.高校培养目标变革与大学生充分就业关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6).
    [105]岳昌君.大学生就业选择的行业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
    [106]曾博.“校漂”、“蚁族”等群体对高校稳定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9).
    [107]曾向昌.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的关联性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8]张国钧.个人利益简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3).
    [109]张恒山.社会稳定”概念释义[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2).
    [110]张宏.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转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111]张蓝.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J].中州学刊,1982(6).
    [112]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江汉论坛,2008(1).
    [113]张玉堂.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矛盾及其协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14]赵明,谷远勇.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的文献综述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115]赵志军,赵翰清.论加强就业观、失业观、创业观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2007(5).
    [116]郑华萍,郭鹏.论马克思就业价值理论对建构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指导意义[J].前沿2009(5).
    [117]郑永廷,胡梅花.青年社会竞争适应阻碍与超越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118]周后元.以“国家需要”为科研目标[J].世界临床药物,2013(11).
    [119]朱白薇,郑永廷.论当代青年精神的基本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2(7).
    [120]朱巧玲,甘丹丽.社会资本视域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J].改革与战略,2013(3).
    [121]庄惠娟.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22]祖嘉合.试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高层引领[J].教学与研究,2011(4).
    [1]白天亮.今年就业难不难——对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N].人民日报2014-1-24(17).
    [2]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状况究竟怎样?(岳昌君执笔)[N].光明日报,2014-1-28(13).
    [3]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史上最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状况究竟怎样?[N].光明日报,2014-1-28(13).
    [4]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标(马瑞萍执笔)[N].北京日报,2010-11-22(18).
    [5]程斯辉.大学生就业“校历歧视”危害大[N].中国教育报,2013-7-19(6).
    [6]丁大建.就业那些槛儿,谁来破除[N].光明日报,2013-12-23(16).
    [7]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4月24日)[N].人民日报,2011-4-24(2).
    [8]姜乃强,汪瑞林.2004,毕业生就业总动员[N].中国教育报,2003-11-19(5).
    [9]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20(1).
    [10]李迅.高等学校入学途径应更开放[N].中国教育报,2013-3-29(6).
    [11]刘好光.七成博士毕业后从事教学科研更重视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9-8-8(1).
    [12]马龙,杨旭,李永宁.“编制”情结为何纠结[N].人民日报,2013-1-16(8).
    [13]梅建明.一名大学生宿舍自缢身亡[N].扬子晚报,2014-1-10(43).
    [14]丘成桐.把脉高等教育[N].解放日报,2010-1-24(8).
    [15]阙明坤.不宜苛责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N].中国教育报,2009-3-4(8).
    [16]孙震,黄璜.83.5%受访者感觉身边很多年轻人想拼爹[N].中国青年报,2013-8-16(8).
    [17]孙震,黄璜.83.5%受访者感觉身边很多年轻人想拼爹[N].中国青年报,2013-8-16(8).
    [18]唐吉伟德.在屠夫学校上堂职业课[N].中国青年报,2013-8-9(2).
    [19]王寿斌.渲染大学生就业难不如培植正确就业观[N].中国青年报,2013-12-24(11).
    [20]温家宝.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N].人民日报,2012-7-23(2).
    [2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4-5-5(2).
    [2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7日)[N].人民日报,2013-3-18(1).
    [2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3年5月4日)[N].人民日报,2013-5-5(2).
    [24]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2014年5月15日)[N].人民日报,2014-5-16(2).
    [25]新华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26]原春琳.超过20万大学生报名参军[N].中国青年报,2013-8-21(6).
    [27]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N].人民日报,2014-5-24(1).
    [28]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陈冬生执笔)[N].解放军报,2010-5-2(7).
    [29]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N].人民日报,2014-5-10(1).
    [1](澳)利亚姆帕特唐,(澳)艾子.质性研究方法[M].郑显兰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M].徐奕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美)弗洛伦斯A·汉姆瑞克,等.学生事务实践基础:哲学、理论、教育成果强化[M].游敏惠,杨珍阑,刘存伟等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4](美)温斯顿(Winston.R.B).学生事务管理者专业化论[M].储祖旺,胡志红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英)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6](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增补本)(第3卷)[M].徐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7](美)亨廷顿,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010年第3版).
    [1]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2]高耀.人力资本与家庭资本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基于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3]胡娇.教育与就业——关于普通教育对就业问题的责任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5]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
    [6]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7]荣荣.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研究——以天津大学生对就业问题报道的态度分析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2009.
    [8]施炜.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的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9]石永昌.基于偏好视角的大学生就业促进制度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0]孙祥.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及引导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11]孙亚男.大学毕业生失业派生风险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12]王传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就业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13]王利迁.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14]邢繁辉.当代中国经济结构视域下大学生就业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15]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不确定性[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16]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17]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1]郭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2.
    [2]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刘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研究与对策[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4]宋成铭.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1.
    [5]王义高.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曾德伟.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初步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04.
    [7]张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0.
    [8]钟彦峰.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9]庄一召.论国家需要——从国际关系学的视角[D].湘潭:湘潭大学,2003.
    [1]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201305/152553.html,2013-9-4.
    [2]邓筱琳.中国普查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zs/tjsj/tjcb/zgjjjqyb/200406/t20040609_36906.html,2004-6-9.
    [3]范春旭.永远延期的毕业:历史系硕士最后心迹(2014年5月4日)[EB/OL].新京报,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05/04/content_509789.htm?div=-1,2014-5-4.
    [4]访李家春院士:结合国家需求选择人生[EB/OL].科学网,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2/8/268659.shtm,2012-8-27.
    [5]丰雷.找不到工作大学毕业生自杀一男子留下遗书在蛇口跳海身亡
    [EB/OL].南方都市报,南都网,http://epaper.oeeee.com/H/html/2009-09/26/content_906222.htm,2009-9-26.
    [6]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73.html,2013-9-4.
    [7]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201201/129518.html,2013-9-4.
    [8]公茂虹.大学生价值建设亟待理论和实践创新[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117/c40531-20232097-2.html,2013-1-17.
    [9]华枝春满.感于航天科学家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EB/OL].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103/13561844.html,2012-12-23.
    [10]黄晨.36年高考变迁:录取率从5%到75%[EB/OL].财新网,http://special.caixin.com/2012-06-07/100397804.html,2012-6-7.
    [11]简华良,傅艳艳.涉高校毕业生非法传销危害日盛[EB/OL].闽西新闻网,http://www.mxrb.cn/fzpd/content/2012-07/05/content_1154623.htm,2012-7-5.
    [12]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20/201211/144771.html,2012-11-19.
    [13]李淼、楠濑浩水.日本律师谈中国实习生杀人事件:被当奴隶对待是根源[EB/OL].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world/detail_2013_03/15/23160170_0.shtml,2013-3-15.
    [14]李星文.“露宿清华”的警示:高成本教育尴尬了谁[EB/OL].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GB/4733300.html,2006-8-23
    [15]刘杰.毕业生自杀外经贸大学成被告被指办事不利校方称事发时死者已离校[EB/OL].京华时报,京华网,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2/23/content_519976.htm,2010-2-23.
    [16]马海燕.2012劳动力市场报告:中国收入分配差距面临缩小拐点[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11-17/4336420.shtml,2012-11-17.
    [17]闵恩泽的创新之道: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EB/OL].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31715/131740/7666332.html,2008-08-14.
    [18]司道旺.凡人善举让道德火种更有生命力[EB/OL].中国文明网,http://sxbj.wenming.cn/wmcjdjt/201208/t20120803_303180.html,2012-8-3.
    [19]陶明轩.传统观念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后果[EB/OL].价值中国网,http://www.chinavalue.net/Biz/Article/2009-10-16/188415.html,2009-10-16.
    [20]吴刚.警察院校毕业生低入警率的“四个危害”(2013年12月23日)[EB/OL].中国警察网,http://opinion.cpd.com.cn/n10258251/c20830799/content.html,2013-12-23.
    [21]闫嘉琪,吴旭.两部委部署2014全国大学生征兵工作征兵数增逾40%[EB/OL].人民网,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0514/c1011-25016207.html,2014-5-14.
    [22]郑晓静院士:科学是一项伟大的冒险[EB/OL].人民网,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0102/c1057-24002239.html,2014-1-2.
    [1]“Chinese students flock to U.S. exams to chase college dreams,”Reuters,Thu Nov7,2013.
    [2] Cynthia Chin Tian Lee, Srinath Perera, Keith Hogg,“An analysis ofearl-y career training requirements for quantity surveying professional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Property Management,2013,17(2),pp.161-173.
    [3] David J. Finch, Leah K. Hamilton, Riley Baldwin, Mark Zehner,“Anexploratory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undergraduate employability,”Education+Training,2013,7,pp.681-704.
    [4] Ian Thomas, Matthias Barth, Teresa Day,“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Graduate Capabilities, Professional Employment: How They All Connect,”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2013,pp.33-51.
    [5] Jun Zheng, Jundong Tang, Jiansheng Gao,“Construction of GraduateEmployment Service System Based on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AASRIProcedia,2012,6(1),pp.410-415.
    [6] Wenbo SU,“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 Competence,”Canadian SocialScience,2013,9(4),pp.85-91.
    [7] Xin GUO, Nuan WEN,“Determination Index Studies on EmploymentDifficul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on Campus,”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Science,2012,3(3),pp.30-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