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面对世界多元走势下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的发展,如何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之一。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对理想、信仰、信念、道德、精神、品质、人格、人生目标等主要特征的反映,教育目标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引领,能帮助大学生积极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侵蚀和错误思潮的影响,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积极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当前,大国博弈已经进入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时代。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新时期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能否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问题,也关系到大学生成长的根本问题。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回顾,我们可以梳理、总结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在不断创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把握保证了价值观教育的有序开展,高校师资队伍不断优化、教育形式不断创新,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得到继承和发扬等,都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经验做法。
     当然,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没有向学生提供简单明了、易学易记的核心价值观内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教育方式还没有完全适应教育空间的变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素质有待提高等都是阻碍核心价值观教育发展的因素。究其原因,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滞后、当代社会存在的多样社会思潮、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都有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道德问题和错误的社会价值导向等都是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观产生的诱因。通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回顾和存在问题分析,我们试图从问题着手,解决问题,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分析、总结国外部分先进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特点,可以对我国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和建议。国外很多国家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启动早于我国,并且经历了很多变革,有一些成功的基本经验,像政府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科教学中贯穿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本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展,重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重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作用,实现全员育人,尊重学生主体、鼓励主动参与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和方法。
     科学凝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是做好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前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要重点体现两个层面:一是理想目标,包括政治、思想、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内容;二是生活目标,包括成才、个人发展、基本素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凝炼的基本原则、基本理论的分析,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既要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具备时代精神,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涵盖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又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将其概括为“爱国爱党,自强自立,重德守信,求真向善。”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是适应大学生群体发展需求,体现大学生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的共识性观点,立足于现实又统领于未来,居于大学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定位和概括,并提出教育方法、思路和举措。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美德教育等主要内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坚持抓住主渠道,发挥正面教育的有效方法,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校园文化、实践教育、榜样教育等,又要关注价值教育,将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精神教育、人格教育等方面的内容纳入价值教育的范畴,开展文化价值教育、情感价值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审美价值教育等一系列以具体载体为基础的价值教育活动,发挥价值观教育的综合性作用。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和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塑造是我们近期的重要工作和任务。要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核和精神实质,找准结合的切入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另外,还要重视隐性教育的潜在作用、使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互为补充、加强全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建构引导,多管齐下,共同推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自发与自觉。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这里的主体不惟单指老师或学生,两个主体都关系到教育的实效性。论文主要以受教主体——学生作为主体素质提升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身份特征,更致力于对学生的研究和探讨;另一方面作者还是认为学生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是更能显而易见的效果形式,因为论文探讨的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象和主体也是大学生,老师虽然也是主体,但老师、资源、环境等都是外力,外力终归只是推动力,能否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塑造需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和自我价值建构。一定的教育方式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交往等,在自我建构中转化为学生的个性素质。因此,针对大学生主体素质提升的要求,论文提出六点建议:建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主体需求;帮助大学生提升价值意识,提高价值选择的主体性和规范性;引导大学生在社会价值实现和自我价值发展中保持好张力和平衡;在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终身学习的理念服务;加强校园文化的主流导向,做好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和发展;搭建实践平台,提高主体的创新能力。
     大学教育仅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论文主要以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要议题来探讨、研究,而真正意义上的“全员育人”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联动参与,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希望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future and hope of a country."Enhancing morality and fostering talents"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n fa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culture and multiple values under the world pluralistic trend, it is one of the core task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how to effectively use the Marxist theory to arm their minds and guide them to foster correct outlooks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are reflections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ideal, belief, faith, morality, ethics, quality, personality and life goals. The goal of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is to foster future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equipped with socialist ideology and required by tim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Relying o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giving cultivation and guidance of core values to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will actively help resist the erosion of backward and decadent cul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wrong thoughts and firmly establish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demand that we should actively cultivate and shape the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Currently, superpower competitions have entered the era of taking core values as the fulcrum. Strengthening the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education is a necessity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new period, a requirement of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 China's economic reform.Whether it could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especially to help and guide college students in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cern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could summarize main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of their core value education. Stress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antly innovating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n values education, and grasp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have ensured the orderly conduct of values education; the constant optimization of college teachers,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forms,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are main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in the past thirty more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course, there are also prominent problems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 education. Failure to provide simple and easy-to-remember contents on core values, inadequate attention to practice teaching, educational modes not wholly adapted to the change of education space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ubject of core values education to be improved are factor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hysteresis in educational concept on core values, false social thought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multi-culture have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the role of teaching staff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been fully played; the social moral problems and false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re incentives to college students'false values. By reviewing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 try to start from these problems and solve them, thus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features of the core value education in some other advanced countrie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China. The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in many foreign countries has began earlier than our country, and they have experienced a lot of changes and got some basic experience of succes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core value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subject teaching, stre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alues in China, the function of hidden curriculum and the role of society and family to achieve "all-member cultivating people", respecting students and encourage active participation, etc., which are all concepts and methods worth learning.
     Scientifically condensing the basic meaning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is the premise of good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reflect in two main aspects:The first one is the ideal goal, including politics, ideas, ideals, beliefs and other contents; the second one is the life goal, which includes talent, personal development, basic qualities, etc. By concisely analyz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he basic theories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the thesis states the following points:on one hand,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should reflect Chinese national features and the spirit of times, should possess the uniform value standard and ethics and cover the national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patriotism and the hard working spirit;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r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acco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which can be summarized as "lo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arty, self-independence, valuing morality and being trustworthy, seeking truth and goodness."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mean to adapt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ment, reflect consensus of their value ideal and pursuit, base on reality and lead the future, and dominate college students'values.
     To give a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core value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orient and summarize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educational methods, ideas and measures.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 education includes such main contents as ideal and belief education, basic Marxist theories educa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 socialism education, collectivism education, virtue education, etc.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main channel and give play to effective methods of positive education, such a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nd other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courses, campus culture, practice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l education, etc. Meanwhile, we should stress the value education, bring the moral education, civic education, spiritual education and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to value education, carry out a series of value education activities such as the cultural value education, emotional value education, life value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value education based on a specific carrier, and give a comprehensive play to values education. In the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leading college students to shape their core values with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our recent important work and task. We should dig deep the excellent core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Marxism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ind the point for combination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addition, we should value the potential role of recessive education, make group education and individual education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strengthen the self-construction guidance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under all-media environment. With these multi-pronged methods, we will jointly promote the spontaneity and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subjec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s is vital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 education. The subject here doesn't refer to a teacher or a student because both subjects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This thesis mainly takes students, the educated subjec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nhance the subject quality because of two reasons:one is the author's identity, which is more dedicated to the study and exploration of students; the other is that the author believes the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is more apparent because the subject of core values discussed in the thesis is college students. What's more, the object and the subject of core value education are also college students. The teacher is also a subject, but teachers,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just external and driving forces. But whether core values could be shaped successfully requires the self-awareness development and self-worth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ertain forms of education require students'learning, activities and exchanges to convert into student's individuality qualities in the self-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thesis gives the following six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for improving main qua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establishing a new-typ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People Firs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in demand of students; helping students enhance the value awareness and increase the value of the selected subjects and normative; guiding students to maintain good tension and balance in social value realization and self-worth development; helping students form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subject teaching, and serve for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and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services; strengthening the principle orienta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do a good job in shaping and developing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uilding a practice platform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the subject.
     College education is a main channel for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dispensable to society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thesis mainly explores and studies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at school, and "all-member cultivating people", in its true sense, should be a process of involving all members of society and achieving educational goals together. I hope that more people will be concerned about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college students'core value education.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4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32页。
    ③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J]:《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① 参见Kluckhohn, C.:"Value and Value-Orientations in the Theroy of Action", in Towards a General Theroy of Action[M], ed. Parsons,T. & Shils.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388-433.
    ① 参见[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译者前言3-6页,第71-75页。 ① 参见Schwartz S. H. & Wolfgang Bilsky.:"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no.3 (1987):550-562.
    ① 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② 辛志勇,金盛华:《论心理学视野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
    参见[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4-45。
    ① Beck C.:"The Moral Education Project"[M].toronto:The Ontario Institue for Studies inEducation1975:11-13.
    ② Kirschenbaum H. "From Values Clarification to Character Education:A Personal Journey."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9, no.1 (2000).
    ① Kirschenbaum H. "From Values Clarification to Character Education:A Personal Journey."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9, no.1 (2000).
    ② 葛春:《美国公立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2期。
    ③ 杨绍刚:《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①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调研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调研报告》[J],《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1期。
    ② 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M],第1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③ 马俊峰、潘于旭:《全国第三届哲学价值理论讨论会情况综述》[J],《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
    ④ 张岱年:《论价值与价值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6期。
    ① 李德顺:《价值论》[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② 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③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序2页。
    ④ 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① 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02页。
    ② 戴平:《<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大学生价值观研究的开拓性成果》[N],《光明日报》,1999年3月19日。
    ① 蓝维、夏飞:《价值观教育的确立与发展——价值观教育30年的历史回顾》[J],中国德育,2008年第12期。
    ① 刘济良 著:《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 石海兵:《价值观教育何以可能》[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第2期。
    ① 参见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① 吴倬:《关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② 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① 李斌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期。
    ② 石云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年第3期。
    ③ 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第7期。
    ④ 侯惠勤:《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孙学玉主编:《价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⑤ 公方彬:《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崛起》[J],《中国报道》,2006年第10期。
    ⑥ 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2期。
    ① 参见万光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向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② 参见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③ 参见邱国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① 周向军、王瑜、高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六大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② 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55页。
    ③ 徐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期。
    ④ 杨中刚:《论加强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年第12期。
    ⑤ 赵忠璇:《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1期。
    ① 张宗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② 李凤玉、黄修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
    ③ 参见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和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④ 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和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3—267页。
    ① 参见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239页。
    ② 参见李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年版,第133-199页。
    ③ 宫志峰、李纪岩、李在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63页。
    ① 《全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座谈会在我校召开》[EB/OL],云南大学新闻网:2009年12月30日,http://www.news.ynu.edu.cn/picture/2009-12-30/0-1-6130.html
    ② 蔡永生:《论贵州大学生核心价值观》[EB/OL],当代先锋网,2013年9月28日,http://www.gzcpc.com/2013/09/28/102143.html
    ①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 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年第1期。
    ① 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5日。
    ①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1月19日。
    ②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N],《人民日报》,2005年1月19日。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① 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2页。
    ②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9页。
    ① 孙少平:《新中国德育五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9页。
    ①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② 《高等学校学生守则》[J]:《中国高等教育》,1982年第4期。
    ①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页。
    ②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③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①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4-95页。
    ②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6页。
    ①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页。
    ① 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1页。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③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中国高等教育》,1993年第4期。
    ① 参见赵云霞:《探索新时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1993年第2期。
    ② 朱永新:《嬗变与建构:中国当代教育思想史》[Mj,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①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
    ① 《江泽民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83页。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60页。
    ① 《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页。
    ① 参见 张春丽:《大有作为、大有希望的一代——教育部司政司负责人谈“90后”大学生的优秀品质》[N],《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页。
    ① 参见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179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30页。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②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年第1期。
    ① 周向军,王瑜,高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六大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② 毛帽:《北京师范大学思政理论课在案例教学中焕发生机》[N],《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30日。
    ① 参见《山东大学多措并举确保科学发展观进课堂取得实效》[EB/OL],教育部网站,2009年6月22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154/200906/22490.html
    ① 《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EB/OL],教育部网站,2013年6月3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06/152702.htmll
    ①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J]:《中国高等教育》,1994年第10期。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51页。
    ① 何大隆:《英国:合力传播核心价值观》[J],《瞭望》,2007年第22期。
    ② 王大龙:《新加坡教育的特色》[J],《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③ 于玲玲等:《论美军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J],《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
    ④ 《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N],《解放军报》,2009年1月6日。
    王欢:《“六个为什么”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D],第51页,中国矿业大学2011。
    ① 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年第8期。
    ① 张春丽:《大有作为、大有希望的一代——教育部司政司负责人谈“90后”大学生的优秀品质》[N],《光明日报》,2012年7月3日。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③ 兰久富:《价值多样化背景下的价值观教育》,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M],第2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3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①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① 《2013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EB/OL],教育部网站,2013年6月3日,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306/152702.htmll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1页。
    ①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① 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页。
    ① 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 张晓红:《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梅荣政,杨军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86页。
    ① 张晓红:《加强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研究》,梅荣政,杨军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189页。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② 梅宁华:《旗帜鲜明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辛亥革命百年回眸》[J],《红旗文稿》,2010第10期。
    ① Wiel Veugelers:"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 Values"[J]. Educational Review. February 1.2000, Vol.52.Issuel.
    ② 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版,第25页。
    ①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4页。
    ① 葛春:《美国公立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2期。
    ② 杨绍刚:《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① 参见:马健生、孙珂:《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② 参见Programs &Partnerships(about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B/OL]:
    Accessed on 2014-1-2. http://www.aacu.org/programs/index.cfm
    ③ 参见The histroy(about The Jon C. Dalton Institute on College Student Values) [EB/OL]:Accessed on 2013-3-2. http://studentvalues.fsu.edu/History.
    ① 参见2014 Call for Programs (The Jon C. Dalton Institute on College Student Value) [EB/OL]:Accessed on 2014-1-2. http://studentvalues.fsu.edu/2014-Call-for-Programs.
    ①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全文》[EB/OL],华尔街日报(中文版),Accessed on 2013-11-19, http://www.cn.wsj.com/gb/20090121/fea101141.asp.
    ② 参见张铁勇:《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特点、功能和启示》[J],《教育探索》,2009年第10期。
    ① [美]托马斯·里克纳,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② 参见马健生,孙珂:《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③ 参见丁大伟,马小宁,孙天仁:《国外大学生进社区锻炼自己》[N],《人民日报》,2011年9月21日。
    ① 戴听:《宣誓并不只于信仰有关》[N],《法制早报》,2006年9月4日。
    ② 杨芷英、李桂莲:《西方宗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M],《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3期。
    ③ 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页。
    ① 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② 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③ 金帷译:《英国学校加强公民价值观教育,增强身份认同感》[N],《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6日。
    ④ 参见王保星:《质量文化与学生参与:新世纪十年英国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新思维》[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第1期。
    ① 马健生、孙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英国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① 参见Halstead.'J.Mark.and Monica J.Taylor:"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J],Cam6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30,no.2(2000),P172-173.
    ② 周洲:《加强核心价值观,超越差异》[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① 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J],《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② 刘万永:《科林·卢卡斯: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中国青年报》,2002年7月24日。
    ① 杜智萍:《牛津大学导师制与自由教育传统》[N],《科学时报》,2007年7月3日。
    ① 参见孙珂:《英国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第11期。
    ② 王大龙:《新加坡教育的特色》[J],《教育研究》,1996年第6期。
    ① 参见李哗:《论新加坡民族主义的形成与界说》[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② 吴作栋:《儒家基本价值观应升华为国家意识》[N],《联合早报》,1988年10月29日。
    ③ 王学风:《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国民教育的特色》[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11期。
    ④ 韦红:《新加坡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① 张晓艳:《新加坡国立大学:追求知、情、意、行统一》[N],《中国教育报》,2005年7月29日。
    ① 韦红:《浅谈新加坡宗教宽容及其原因》[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②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年第1期。
    ① 《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全文》[EB/OL],华尔街日报(中文版)Accessed on 2013-11-19, http://www.cn.wsj.com/gb/20090121/fea101141.asp.
    ① 胡乐乐:《年轻人参与暴力骚乱,英国开始反思青少年教育》[N],《光明日报》,2011年10月8日。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年第1期。
    ①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5页。
    ②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②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03-316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2-633页。
    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① 秋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9页。
    ②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③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礼,第13页,第16页。
    ①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①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② 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6页。
    ① 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50页。
    ① 赵明仁,肖云:《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J],光明日报,2013年12月5日。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②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9页。
    ③ 《邓小平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④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②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0页。
    ③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第12页。
    ①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②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③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④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7页。
    ①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② 《江泽民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③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④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
    ⑤ 《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年5月3日。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页。
    ④ 《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2页。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34页。
    ①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17页。
    ① [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2902年版,第156页,第205页。
    ① 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7页。
    ② 《大力培育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N],《解放军报》,2009年1月6日。
    ③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153页。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7-308页。
    ①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6页。
    ②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03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
    ③ 郭或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1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17页。
    ② 《论语.卫灵公》:(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68页。
    ③ 《孟子.尽心下》:(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75页。
    ④ 《中庸》:(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3页。
    ⑤ 《孟子·离娄上》:(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87页。
    ⑥ 丁秀菊:《“修辞立其诚”的语义学诠释》[J],周易研究,2007年第1期。
    ① 郭或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5页。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2页。
    ①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第2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版,第156页。
    ② 吴纶卿:《做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N],《光明日报》,2004年12月17日。
    ① 张保振:《和谐,求善、显善更明善》[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
    ①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页。
    ② 李德顺:《我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信仰的升华》[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2期。
    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286页。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
    ②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①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03页。
    ②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① 《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②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页。
    ③ 习近平:《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④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⑤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1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4页。
    ② 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页。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①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5页。
    ① 陈章龙,周莉著:《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①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 戚万学:《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② 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3页。
    ③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① 参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129页。
    ②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管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页。
    ③ 刘志军,杨会萍:《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破茧成蝶》[J],《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第4期。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②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2012年1月,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142870.html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年第1期。
    ②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 f日。
    ① 参见 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和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7期。
    ① 石元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元与多元辩证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②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①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①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9页。
    ① 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年第4期。
    ② 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
    黄卫星:《审美教育的价值构建功能开发》[J],《教育评论》,2010年第1期。
    ①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83页。
    ① 详见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①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① 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其主体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
    ① 素质教育理论、政策研究课题组:《素质教育的理论政策研究报告》[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7年第14期。
    ② 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6页。
    ①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主体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②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4页。
    ③ 张耀灿、郑永廷、吴倩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页。
    ①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主体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版。
    ① 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 陈荟芳:《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基本观点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求实》,2007年第4期。
    ①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道德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②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道德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③ 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④ 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1页。
    ①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②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③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5页。
    ① 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② 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① 练庆伟:《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08年第6期。
    ② 参见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15页。
    ③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① 熊晓红、王国银:《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② 熊晓红、王国银:《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7页。
    ③ [美]杜维明著,彭国翔译:《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① 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2页。
    ① 张华:《对话教学的方法论》[J],《道德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① 转引自季利清:《从个体社会化到社会个体化——试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中蕴含的人的现代性思想》[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①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页。
    ② 杜国民:《从校园文化主体看校园文化建设》[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1页。
    ① 亚里士多德著,廖仲白译:《尼可马克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60页。
    ② 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③ 胡迪:《从工具主义到生活:教育语境的转变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11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2、4、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毛泽东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文选》[M],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3年版。
    [4]《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3年版。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6、2008年版。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0]《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
    [12]《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14]新华月报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六个为什么”专题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5]人民日报理论部:《人民日报系列解答理论文章(一)“六个为什么”》[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1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J]:《党建》,2014(01)。
    [1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年7月30日。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
    [2]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3]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杨德广、晏开利:《中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邓球柏:《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罗国杰:《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苏颂兴、胡振平主编:《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12]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3]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4]戴茂堂、江畅:《传统价值观念与当代中国》[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5]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M](第1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袁贵仁主编:《价值与文化》[M](第2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刘永富:《价值哲学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姜林祥:《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版。
    [19]张文新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刘济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1]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关于人的文化主体性及其价值实现的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2]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范蔚:《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的培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王玉樑:《当代中国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陈章龙,周莉著:《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黄希庭,郑涌等:《个性品质的形成:理论与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9]李德顺、孙伟平:《道德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刘小新:《当代大学生主导价值观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2]叶启绩主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3]石明:《价值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4]郑维铭主编:《交流·碰撞·催新:东西文化冲突对当代大学生生活观念的影响》[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5]李楠明:《价值主体性——主体性研究的新视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6]赵馥洁:《价值的历程: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历史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王玉樑:《21世纪价值哲学:从自发到自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8]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董世峰:《价值:哈特曼对道德基础的构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40]张进辅等:《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4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2]张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3]李德顺:《价值论》[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4]于沛主编:《全球化与全球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5]叶松庆:《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演变与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石海兵:《青年价值观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8]黄凯锋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新取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49]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0]文兵主编:《价值多元与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1]宋富军、顾协国:《走向和谐:一种新的大学观》[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52]岑国祯编著:《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3]熊晓红、王国银等:《价值自觉与人的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4]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5]王易编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56]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李从军:《价值体系的历史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8]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9]孙学玉主编:《价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0]黄书光主编:《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61]孙伟平:《价值哲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4]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5]潘维、廉思主编:《中国社会价值观变迁30年:1978-200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6]孙少平、李广、海亮:《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广州:广东省 出版社2008年版。
    [67]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潘维、玛雅主编:《聚焦当代中国价值观》[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69]李晓文主编:《人格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70]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1]王葎:《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2]梅荣政,杨军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3]唐昆雄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74]田海舰、邹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5]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和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6]杨业华:《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7]李文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11年版。
    [78]宫志峰、李纪岩、李在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79]苏令银:《主体问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12年版。
    [80]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8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82][美]马斯洛,许金声、刘锋译:《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83][德]鲁道夫·奥伊肯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84][加]克里夫·贝克:《学会过美好的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
    [85][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86][美]杜威,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的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美]科尔伯格,魏贤超等译:《道德教育的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8][德]马克斯·舍勒,罗悌伦等译:《价值的颠覆》[M],北京: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
    [89][英]维特根斯坦,许志强译:《文化和价值》[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程克雄译:《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90][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1][美]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92][英]C·W·沃特森,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3][德]黑格尔,杨祖陶译:《精神哲学:哲学全书》(第3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4][美]热罗姆·班德主编,周云帆译:《价值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95][美]杜维明,彭国翔译:《儒家传统与文明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6][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7年版。
    [97][美]拉尔夫·林顿,于闽梅、陈学晶译:《人格的文化背景:文化、社会与个体关系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8][美]威廉·巴雷特,段德智译:《非理性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99][阿根廷]方迪启,黄藿译:《价值是什么——价值学导论》[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版。
    [1]彭凯平、陈仲庚:《北京大学学生价值观倾向的初步定量研究》[J],《心理学报》,1989(02)
    [2]万俊人:《价值一元论与价值多元论》[J],《哲学研究》,1990(02)
    [3]江畅:《西方价值观念对我国青年的影响》[J],《青年研究》,1990(04)
    [4]林春:《中国人价值观念差异的初步研究》[J],《社会心理研究》,1991(01)
    [5]岱年:《论价值与价值观》[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06)
    [6]李德顺:《谈谈当前的价值观念的变革》[J],《前线》,1993(08)
    [7]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重塑——关于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的深层思考》[J],《北方论丛》,1995(04)
    [8]王玉樑:《论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N],《光明日报》,1997年7月5日
    [9]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03)
    [10]古人伏:《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与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
    [11]马俊峰:《近年来价值观念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07)
    [12]何中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命运》[J],《现代哲学》,1999(02)
    [13]李红等:《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观澄清问题》[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
    [14]许燕:《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教育研究》,1999(05)
    [1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宣传部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J],《中国青年研究》,2000(04)
    [16]胡弼成:《人的主体性:教育与个人全面发展的根本》[J],《长沙大学学报》,2000(03)
    [1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主体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18]戚万学:《何谓有效的品格教育?——美国CEP及其教育的基本原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1(02)
    [19]袁贵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J],《教学与研究》,2001(10)
    [20]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调研组:《关于价值观问题的调研报告》[J],《高校理论战线》,2002(01)
    [21]杨绍刚:《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22]许燕:《当代大学生核心人格结构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04)
    [2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05)
    [24]郑永廷:《论当代精神文化的发展与价值》[J],《中国高教研究》,2002(05)
    [25]辛志勇,金盛华:《论心理学视野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4)
    [26]辛志勇,金盛华:《西方学校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发展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04)
    [27]张佩云:《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冲突及其价值观教育的战略选择》[J],《求实》,2003(01)
    [28]何中华:《先进文化与民族精神》[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3(01)
    [29]戚万学:《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主题的嬗变》[J],《教育研究》,2003(05)
    [30]莫尼卡·泰勒:《价值观教育与教育中的价值观》(上、中、下)[J],《教育研究》,2003(05)(06)(07)
    [31]郭海燕、刘艳军:《全球化与当代青年价值(一)——全球化视域下当代青年 民族认同感弱化的原因探析》[J],《教育艺术》,2003(08)
    [32]刘艳军、郭海燕:《全球化与当代青年价值观(二)——全球化视域下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变化的特点》[J],《教育艺术》,2003(09)
    [33]郭海燕、刘艳军:《全球化与当代青年价值观(三)——全球化视域下当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J],《教育艺术》,2003(10)
    [34]刘艳军、郭海燕:《全球化与当代青年价值观(四)——全球化视域下的理性分析及科学的应对之策》[J],《教育艺术》,2003(11)
    [35]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和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07)
    [36]邱杰,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三重形态及其主体性》[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
    [37]何中华:《多元文化时代的价值困境及其出路》[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38]吴倬、孟宪东:《论社会主导价值观和个性主体价值意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39]张健明:《论主导价值观建构的三个基本视角》[J],《求实》,2004(05)
    [40]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
    [41]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01)
    [42]罗燕明:《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05)
    [43]白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传统价值观》[J],《求实》,2005(03)
    [44]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01)
    [4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当代中国青年发展状况指标体系研究概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5(05)
    [46]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课题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5(07)
    [47]辛志勇,金盛华:《新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与价值观教育》[J],《教育研究》,2005(10)
    [48]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49]赵伶俐:《时间·人格·方法——黄希庭心理学科研与教学创新之路》[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5)
    [50]顾智明,陈延斌:《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分析与教育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6(09)
    [51]公方彬:《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崛起》[J],《中国报道》,2006(10)
    [52]张保振:《和谐,求善、显善更明善》[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
    [53]马俊峰:《重视规范价值的研究》[J],《哲学动态》,2007(01)
    [54]李斌雄:《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结构》[J],《思想理论教育》,2007(01)
    [55]周向军:《发挥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精神支撑作用》[J],《理论参考》,2007(02)
    [5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05)
    [57]陈静、郝一峰:《国外核心价值观建设路径的经验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05)
    [58]张国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学海》,2007(06)
    [59]丁秀菊:《“修辞立其诚”的语义学诠释》[J],《周易研究》,2007(01)
    [60]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02)
    [61]石云霞:《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03)
    [62]李德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问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07)
    [63]陆士祯:《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人民教育》,2007(07)
    [64]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65]廖小平:《主导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辩证——兼论改革开放以来主流价值观的变迁》[J],《教学与研究》,2008(08)
    [66]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67]张青,邵西梅:《论大学生情感教育的价值及实现》[J],《青少年研究》,2008(02)
    [68]谭咏梅、王山:《多学科视角下的价值观概念和内涵》[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69]罗金兰:《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6)
    [70]刘志军,杨会萍:《冲突与融合:课程文化在教育变革中破茧成蝶》[J],《中国教育学刊》,2008(04)
    [71]练庆伟:《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教育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08(06)
    [72]周向军、刘俊杰:《略论高校大德育的体系结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
    [73]范树成:《美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8(07)
    [74]肖浩:《世界各国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基于德育的视角》[J],《学术论坛》,2008(09)
    [75]吴倬:《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8(06)
    [76]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01)
    [77]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J],《贵州社会科学》,2008(12)
    [78]葛荣晋:《儒家“仁学”的现代诠释——对儒家“仁学”的两点认识》[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04)
    [79]葛春:《美国公立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02)
    [80]张铁勇:《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特点、功能和启示》[J],《教育探 索》,2009(10)
    [81]周向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高校理论战线》[J],2009(03)
    [82]吴倬:《关于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3)
    [83]黄卫星:《审美教育的价值构建功能开发》[J],《教育评论》,2010(01)
    [84]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道德教育研究》,2010(04)
    [85]马健生,孙珂:《美国大学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1)
    [86]孙珂:《英国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1(11)
    [87]张华:《对话教学的方法论》[J],《道德教育研究》,2012(02)
    [88]韩震:《必须区分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生活价值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3)
    [89]石元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元与多元辩证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12)
    [90]万光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本向度》[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
    [91]孙向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02)
    [92]周向军、王瑜、高奇:《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六大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
    [1]Kluckhohn, C.:"Value and Value-Orientations in the Theroy of Action", in Towards a General Theroy of Action[M], ed. Parsons,T. & Shils,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388-433.
    [2]Schwartz, Shalom H. & Wolfgang Bilsky.:"Toward a Universal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Human Valu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no.3 (1987):550-562.
    [3]Nicholson, Carol. C.:"Postmodernism, Feminism, and Education:The Need for Solidarity." Educational Theory Summer 39, No.3 (1989):197-205.
    [4]Taylor,Monica.:"Values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K."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4, no.4(1995):21-25.
    [5]Standish, Paul.:"Postmodernism and the Education of Whole Pers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9, no.1 (1995):121-135.
    [6]Jonathan, Ruth.:"Education and Moral Development:the role of reason and circumstance." Journal 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29, No 3(1995):333-353.
    [7]Jennings Bruce, Nelson, James Lindemann.:"Values on campus. "Liberal Education, No 1,1996
    [8]Zern,David.:"The Attitude of Present and Future Teachers to Teaching Values. "Journal of Genetic Philosophy 158, No.4(1997).
    [9]Aspin, D.N.:"The Nature of Values and Their Place and Promotion in Schemes of Values Educati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31, No.2 (1999): 123-143.
    [10]Veugelers, Wiel.:"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 Values." Educational Review 52, No 1 (2000):37-46.
    [11]Halstead, J. Mark, and Monica J. Tayl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about Values: 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30, Vo 1, No.2 (2000):169-202.
    [12]Howard, Kirschenbaum. "From Values Clarification to Character Education:A Personal Journey. "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9, No.1 (2000).
    [13]Hayes B Grant,Hagedorn W Bryce. "A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mseling.Education&Development30, No.1 (2000).
    [14]Stewart Wilson, Marc:"Values and Political Ideology:Rokeach's Two-Value Model in a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 Environment."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ology 33, No.3 (2004):155-162.
    [15]Wiel Veugelers:"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 Values". Educational Review, February, Vo 1.52,Issue 1(2000).
    [16]Hersh R. H. & Schneider C. G.:"Fostering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Campuses," Liberal Educational,2005:6-13.
    [17]Debora L. Liddell & Dianne L. Cooper:"Mor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s for Student Services 139, Fall 2012:8.
    [18]Charles R. Strain:"Pedagogy and Practice:Service-Learning and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103, Fall 2005: 61-72.
    [19]美国约翰·道顿大学生价值研究院网http://studentvalues.fsu.edu/
    [20]美国大学协会网站http://www.aacu.org/programs/index.cfm
    [21]美国国际学术城信中心网站http://www.academicintegrity.org/icai/home.php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