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异军与正道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妇女解放,突起异军。”在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革命运动的历次成功不仅依靠妇女巨大人力资源的广泛支持,而且妇女运动也是历次社会革命运动的特性、意义和成功程度的重要表征、衡量尺度。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并用于指导苏维埃革命实践,在特定时代发挥了特定作用,已经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中央苏区”为时空,以“妇女解放运动”为切入点,以毛泽东诗词名句为脉络,以妇女解放运动的“异军”“实际怎样”以及“正道”“应当怎样”的问题为经线,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探讨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愿景、路径、动员机制、巾帼人物、价值作用与现实启示等系列问题,并对镶嵌其间或隐或显的史实进行了梳理挖掘,对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解释框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空间。
     本文首先追寻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梳理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愿景,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紧密相联系;第二,论文归纳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路径,即解决经济权、唱好婚姻曲、扩大教育面、提升参政度、构建组织网等五维路径,诠释了路径选择的逻辑关系,展示了以中共领导、苏维埃政权主导下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反映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的程度,也同时彰显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力度;第三,论文从妇女动员方式、动员模式等方面解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机制,赏析了客家山歌动员方式的“六全”特色,提出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以土地革命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政治参与为目标的政治动员、以阶级思想灌输为方法的文化动员、以群众路线为途径的组织动员和以诉苦、控诉为形式的情感动员的“互利共生型”动员模式;第四,论文考察了中央苏区60位巾帼群英的丰功伟绩、个性特征,归纳了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心怀对国家、对社会、对自我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第五,论文剖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客家妇女参与心态表征,具体表现为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等;探讨了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指出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其内在本质,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其外在体现,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其直接推手,从而讴歌了客家妇女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六,论文评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也对农村妇女解放之道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思考,构思了研究展望。
     本文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论文探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视域中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独特性、局限性、规律性、根本性与当代价值性,说明了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过程曲折性、复杂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成果创新性、科学理论感召性、精神形态价值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性阶级性、人性可塑性立场,客观分析了这个时期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扬弃,就能厘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谋“化”之基、求“化”之途、达“化”之效和成“化”之境,进一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建设。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stands out as a raised different arm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mmunist movements in China, women not only supported every successful social liberation movement with great human resources, but their participation also was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meaning and success degree of the movement.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upheld the great banner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dhered to the road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 and combined Marxist theories and outlooks on women with China's actual conditions. And so Mao Tse-tung Thought on women's liberation was initially formed, and was also used to guide the Soviet revolution practice. This Thought played a given role in a given era, had already had and will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history.
     Based on the predecessors'research results, using the basic stand, viewpoints and methods of Marxist outlooks on women, the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as time and space,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Mao Tse-tung's poetry and words as the context, questions of what is the raised different army in women's liberation and what is the correct path as the longitude, and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outlooks on women as latitude as well,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expounds the background, visions, tracks, mobilization mechanisms, female characters, value function and the reality enlightenment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Also, the paper digs into and sorts out the implicit and explicit historical facts, tries to sketch the explanation framework of researches on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It is expected that this paper can enrich the theory spac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and deepen the study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view on women.
     The paper traces the rising background and sorts out the visions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The pape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rising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entral Soviet Area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class, national problems and national issues. The paper also concludes five main tracks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as solving the economic rights, praising good marriages, expanding education, increasing the degre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building the network of organizations, and thus expounds the logical relation of the path choices, show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led by the CCP and Central Chinese Soviet Government, and reflects the degree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there. Beside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women mobilization mechanisms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The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mobilization model was a mutualism model. The economic mobilization used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as its main content, the political mobilization used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its target, the cultural mobilization used the class indoctrination as its methods, the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used the mass line as its ways, and the emotional mobilization used complaints and charges as its forms. 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great contribution made by60heroines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nd so concludes their core value. Other than that, the paper also analyses the mentalit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akka wom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movement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ir mentality changes, and thus to sing the praises of their indelibl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At last, the paper evaluates and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values and the reality enlightenment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raises relative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he way of rural women's liberation, makes reflection on the later study, and conceives the prospect of the women liberation movement study.
     The paper holds the view that the women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was the beneficial explorati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s view of women. On the horizo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s view of women, the paper explores and analyses the uniqueness, limitations, regularity, and fundamental and contemporary values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Also, the paper explores the process faltering, complexity, result innovativeness, inspir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 and the spiritual value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s view of women in Central Chinese Soviet Area, which reflects the Marxist stand of class characters and plasticity of human nature. Finally, the paper objectively analyses the Marxist dogmatization prevailing in the CCP during that period, and the mistaken trend to sanctify the resolution of 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 and experience in former Soviet Union. Therefore, the paper suggests and emphasizes tha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dvance with the times, sublate in the development, clarify the basis, the ways, the effects and the conditions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s view of women, so a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引文
1 “突起异军”源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1923年12月22日向警予曾抨击欧洲女权运动的结果并赞誉“异军突起的俄罗斯妇女,于欧美女权运动的程式之外,另辟一条‘革命’的途径。”(见向警予:《中国妇女宣传运动的新纪元》,载天津《妇女日报》,1924年1月2日。)
    2 傅德民、邓洪平:《毛泽东诗词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5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著,葛斯、朱霞译:《妇女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页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161页。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1 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日。
    2 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日。
    1 季羡林:《学问之道》,沈阳:沈阳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2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6页。
    3 季羡林:《学问之道》,沈阳:沈阳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4 季羡林:《学问之道》,沈阳:沈阳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5 傅德民、邓洪平:《毛泽东诗词鉴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6 农业妇女化是指在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中,由于性别选择男性率先转移出来,农村传统产业劳动量主要由妇女承担的现象,其形成原因:主观动因表象为农民家庭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的理性选择,实质上是传统文化中男女分工的性别刻板印象和男性中心的传统社会认知;客观动因表象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非农转移,实质上是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本质上,是农村妇女在现代城市化变迁中权利的失落,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观念和性别歧视的社会分工模式的同时作用下,农村妇女个体的发展被牺牲,以换取男性社会价值最大程度的实现和社会最大程度的进步。
    1 余伯流:《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6期。
    2 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1 邓旋:《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做好基础妇女工作》,中国瑞金网,2011年9月26日,http://www.chinarjw.com/n360/c7074/content.html.
    2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4日。
    3 艾青:《我爱这土地》,载张贤明编:《中国现代名诗100首赏读》,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年版,第70页。
    4 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日。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0页。
    2 Edward T. And James Janet and Paul S.Boyer:Notable Women,1607-1950.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芭芭拉·西克曼和卡罗尔·赫德·格林主编了《著名妇女:现代》作为续篇,见Barbara Sicherman & Carol Hurd Green:Notable Women:The Moden Period,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3 Susan Ware:Holding Their Own:American Women in the 1930s, Boston:G.K.Hall & Co.,1982:118-119.
    4 Robert Shaffer:Wome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USA,1930-1940, Socialisit Review 46, May-June 1979.Vivian Gornick:The Romance of Amercian Communism, New York:Basic Books,1977.
    1 Jayne Loader:"Women on the Left,1906-1941:Bibliography of Primary Sources", Univesity of Michigan Paper in Women's Studies 2, February 1974.
    2 Susan Ware:Holding Their Own:American Women in the 1930s, Boston:G. K. Hall & Co.,1982:125.
    3 Genevieve Parkhurst:"Is Feminism Dead?"Harpers Magazine, Volume 170, May 1935:735-736.
    4 Martha E.Gimenez.-Marx and Feminism. Frontiers: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1975, vol.1, no.1
    1 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3页。
    2 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86页。
    3 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
    4 [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Rosemarie Putnam Tong)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5 [美]阿莉森·贾格尔(Alison M.Jaggar)著:《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1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2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3 [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4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5 [美]韩丁:《翻身》,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6 Philip C. C. Huang, Lynda. Schaefer Bell, Kathy Lemons Walker:Chinese Communists and Rural Society,1927-1934,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1978:1.
    1 [美]陈志让:《1927-1937年的共产主义运动》,载[美]费正清主编,刘敬坤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01-202页。
    2 [德]奥托·布劳恩著,李逵六译:《中国记事(1932-1939)》,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
    3 [法]L·毕仰高:《中国革命的根源1915-1949)),巴黎:法国伽里玛出版社1967年版。
    1 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2 杜芳琴:《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六十年述评:理论与方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3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9页。
    4 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独立的历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5页。
    5 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6 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
    7 左际平:《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义务平等》,《社会》,2005年第1期。
    8 杜芳琴:《中国妇女研究的历史语境:父权制、现代性与性别关系》,《浙江学刊》,2001年第1期。
    9 闵家胤:《阳刚与阴柔的变奏两性关系和社会模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 杜芳琴:《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六十年述评:理论与方法》,《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 王政:《浅议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3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期。
    4 王纪芒:《回顾与反思——改革开放后关于中国妇女解放的研究文献综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5 刘巨才:《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几点看法》,《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3期。
    6 吕美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近代中国妇女》,《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1期。
    7 李静之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153页。
    8 刘巨才:《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几点看法》,《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3期。
    9 李静之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2-153页。
    10 刘巨才:《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几点看法》,《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3期。
    11 李静之:《关于维护总体利益和妇女具体利益关系的思考》,《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2期。
    12 韩小萍、祝伟坡:《辛亥革命与妇女运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13 坦丁:《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概述》,《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4 坦丁:《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概述》,《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5 畅引婷:《妇女历史的全球景观——<世界妇女史>概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6 如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系列。
    1 葛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求实》,2000年第6期。
    2 林颂华:《中央苏区妇女问题初探》,《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3 张美琴:《论中央苏区时期妇女的重大作用》,《中国市场》,2006年第19期。
    4 张雪英:《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客家妇女的地位和作用》,《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5 叶福林:《简论东固及赣西南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6 邱松庆:《略论土地革命时期、福建苏区的妇女运动》,《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第5期。
    7 卢友杰:《永定苏区的妇女运动》,《福建党史月刊》,1992年第3期。
    8 罗雄飞、赵剑:《中央苏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运动及其影响》,《求索》,2006年第2期。
    9 李霞等:《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党史文苑》,2009年第1期。
    10 张驰:《以人为本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1 陈华:《中央苏区妇女的参政特征》,《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 苗伟东、江静:《中央苏区农村妇女参政叙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1期。
    3 周成莉;《中央苏区妇女参加苏维埃选举的理论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14第1期。
    4 吴小卫、杨双双:《中央苏区婚姻制度改革与妇女解放》,《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5 张玉龙:《中央苏区时期妇女教育略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2期。
    6 罗惠兰:《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婚姻自主权的立法保障》,《求实》,2007年第3期。
    7 谢庐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人权的发展与20世纪的社会进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 李如英:《中央苏区维护妇女权益的组织保障》,《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9 何黎萍:《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特征的历史考察》,《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
    10 刘凯华、刘华茂:《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动员》,《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1 王涛:《妇女动员与乡村社会变革——兼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2 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妇运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3 谢重光:《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1期。
    14 杨会清、吴晓敏:《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妇女生活变革研究》,《求实》,2004年第2期。
    15 赵小波:《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研究1921-1949》,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 李根寿:《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南昌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2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3 张侃:《回归与超越:评<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2期。
    4 张侃:《回归与超越:评<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2期。
    5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 钟日兴:《红旗下的乡村:中央苏区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动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127页。
    2 陈三井:《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第254页。
    1 韩贺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推进》,《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2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绪论第7-8页。
    1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全国革命老根据地人民十分关心,曾于建国初期对革命老根据地县(区、乡、镇)分布情况开展过调查认定工作,据此江西省民政厅在1954年就对全省革命老区分布进行过核定。1979年6月24日,国家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地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的问题的通知》文件,对认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的标准又作了划定(民政部民发[1979]30号、财政部财税[1979]85号),由于区划调整,一些地方重新核定了革命老根据地乡、镇、场。近年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对原中央苏区所辖县(市、区)经济社会振兴发展的支持力度,因而中央苏区区域范围认定问题,又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热点。
    2 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 余伯流、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8页。
    4 石仲泉:《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4期。
    1 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2 石仲泉:《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4期。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29页。
    4 凌步机:《中央苏区区域范围考察》,《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5 经建国以来党史研究工作者长期研究论证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对江西的瑞金、于都、兴国、宁都、会昌、寻乌、安远、信丰、石城、赣县、南康、广昌、黎川,福建的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建宁、泰宁、宁化、清流、明溪(原归化)、崇安等24个县(市),属于中央苏区全红县,已无异议。福建省武平、漳平、平和、诏安、将乐、沙县、光泽、武夷山、邵武、建阳、浦城、南靖,广东省大埔、南雄、饶平、龙川、梅县、兴宁、平远等19个县(市),近年来已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为中央苏区县。现江西省还有上犹、崇义、大余、定南、龙南、全南、章贡、青原(2001年从原吉安县划设)、井冈山(含宁冈)、峡江、新干、吉州区(现辖区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吉安县城所在地,同时包括吉水县部分地区)、泰和、安福、遂川、吉安、吉水、永丰、万安、永新、渝水(所辖区域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之新余[亦称新渝]县)、分宜、莲花、袁州(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宜春县)、樟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称清江县)、万载、乐安、宜黄、崇仁、南丰、南城、金溪、铅山、广丰、上饶、资溪、贵溪、安源、湘东、上栗、芦溪(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芦溪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均属萍乡县)等41个县(市、区)的全部、大部或一部,都属于中央苏区区域范围。湖南省的茶陵县和攸县,在1930年至1931年春属赣西南苏区所辖县,故这两县亦应属中央苏区区域范围。
    6 石仲泉:《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和苏区精神》,《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4期;
    1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2 温锐、谢建社:《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3 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46页。
    4 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何友良著《江西通稿·民国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页;孔永松、林天乙、戴金生:《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74-275页;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文库资料·党的系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综述第2页: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上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9-230页。
    6 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张玉龙、何友良:《中央苏区政权形态与苏区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7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文库资料·党的系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综述第11页。另见殷健:《中共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党群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也有相关论述。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 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5页。
    2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文库资料·党的系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3 王克霞:《革命与变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妇女生活状况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4 在1921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中,“女子”和“妇女”仍然是掺杂使用的。二大之后的文件中,只有1924年6月24日的《中国共产党妇女部关于中国妇女运动的报告》中综合使用了“女子”和“妇女”,但是前者指涉民国之前即所谓的传统女性,后者指追求革命和解放的现代女性,使用界限非常明显。而即便国共合作时期需要对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女性运动作出区分,“三大”的《关于妇女问题决议案》仍只使用“妇女”一词,只是附加指出,不要轻视资产阶级妇女运动为“小姐太太,或女政客们的运动”,认为“在中国社会状况中,一般的妇女运动仍属本党妇女运动的重要工作。”
    5 Tani E. Barlow:Politics and protocols of Funu:(Un)making national Woman in Engendering China:Women, cultural and the state, edited by Christina K. Gilmartin, Gail Hershatter, Lisa Rofel and Tyrene Whi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 朱晓东:《通过婚姻的治理——1930年-1950年革命时期的婚姻和妇女解放法令中的策略与身体》,《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第4卷第2辑第383-401页。
    2 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析》,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Tani E.Barlow:Politics and protocols of Funu:(Un) making national Womanin Engendering China:Women, cultural and the state, edited by Christina K.Gilmartin, Gail Hershatter, Lisa Rofel and Tyrene Whit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4.
    4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5 《妇女声》,第10期,1922年6月20日。
    6 储卉娟:《谁是“妇女”?——以及“妇女”作为话语的实践》,http://www.alleyeshot.com/html/200606/10/20060610004101.htm
    1 Tani E.Barlow:Politics and protocols of Funu:(Un) making national Womanin Engendering China:Women, cultural and the state, edited by Christina K.Gilmartin, Gail Hershatter, Lisa Rofel and Tyrene White.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1994.
    2 储卉娟:《谁是“妇女”?——以及“妇女”作为话语的实践》,http://www.alleyeshot.com/html/200606/10/20060610004101.htm
    3 客家定义仍存争议。相关研究可见徐旭曾1808年所作《丰湖杂记》;罗香林的《客家史料汇篇》(香港:中国学社1965年版)、《客家研究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客家源流考》(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罗香林对客家的界定,依据了客家人士的访谈,暗合了族群理论,也揭示了他那个时代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地域范围。1930年代前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存在着对客家人和客家地区的自我认同,民众对谁是客家人,哪个地方是客家地区,其实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相对清晰的界限。从事实层面补充和质疑罗香林观点的主要有:陈运栋:《客家人》,台北:台湾联亚出版社1978年版;房学嘉:《客家源流探奥》,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王东:《客家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970年代,随着台湾史研究的深入,台湾的客家研究也逐渐兴起,由于台湾社会本身族群的复杂性,与大陆不同,台湾的客家研究很自然地把客家作为一个族群加以研究。海外客家研究学者,引入族群理论比较经典的是梁肇庭(Sow-Theng Leong)的研究,他运用族群理论和施坚雅的区域经济体系理论,成功地展现了明清华南地区作为一个“族群”的客家人的形成过程。尽管观点各异,但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是客家人聚焦区以及客家人的优点特质共性己是共识。
    4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1021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2 舒龙:《客家与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2页。
    3 黄马金:《客家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第7页。
    4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39页。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4页。
    6 蔡孝乾:《江西苏区回忆》,电子书,第26页。
    7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1 胡军华、唐莲英:《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对革命的贡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9-240页。
    1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3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页。
    1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4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页。
    6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之于妇女解放的历史意蕴》,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7 荣维毅:《中国女性主义研究浅议》,《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8 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之于妇女解放的历史意蕴》,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2 韩贺南:《整体化、自省与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念与方法(1927-1937)》,《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5期。
    3 [美国]艾丽斯·沃克著,杨仁敬译:《紫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78页。
    4 揭国花:《中国妇女解放实践中的妇女组织角色及其运行机制》,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7页。
    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44、50、51、111、376、509、520、522页。
    1 吕美颐、郑永福:《中国妇女运动(1980-1921))),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页。
    2 张莲波:《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
    3 李静之:《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6期。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7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第275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6年版,第233页。
    4 [美]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9页。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9页。
    1 江泽民:《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1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1 参见石仲泉为《中央苏区研究丛书》撰写的总序(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 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历程回顾》,《浙江学刊》,2000年第1期。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74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页。
    1 康国:《妇女运动的成立及要求》,《妇女杂志》,1923年第9卷第1号。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95页。
    3 韩贺南:《阶级与性别的“联盟”——中共首部妇女运动决议及相关文献研究》,《党的文献》,2011年第1期。
    1 《<中国妇女>的宗旨和内容》,《中国妇女》,1926年第3期。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3 钟玉英:《社会学概论》,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4-165页。
    1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2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复印)1984年版,第13页。
    3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28)》,1986年印,第334页。
    4 《苏维埃的教育政策——凯丰在1933年10月苏区教育大会上的报告》,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第1册,1985年印,第31页。
    5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
    6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0页。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2 [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1页。
    3 中革军委总政治部:《争取三都七保的意义和工作方法》,《中革军委总政治部通讯》第3期,1931年2月26日。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7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页。
    8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16页。万香(1912-1996),女,兴国人,1930年入党,历任妇委书记等职,解放后,任兴国县委副书记。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3 《县政调查统计·江西省》,《内政调查统计表》第22期,1935年6月。
    4 《县政调查统计·福建省》,《内政调查统计表》第21期.1935年5月。
    1 谢重光:《客家妇女人文性格及其历史成因》,《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 魏晋:《建设中的上犹》,《新赣南旬刊》第5卷第3期,1943年2月15日。
    1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1988年印,第114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3页。
    3 福建省妇联妇运史研究室、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妇女运动史料汇编》第1集,1983年印,第10页。
    4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5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6页。
    6 赣东南中央苏区革命史料调查队瑞金分队编:《苏区时期的瑞金妇女》,瑞金县革命纪念馆藏,第4页。
    7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1 《岩声》第35期,1926年4月15日。
    2 男尊女卑下的产物。父母希望能生个男孩,就把女孩取名就叫“招弟”,意思是带个弟弟来。
    3 李泳集:《性别与文化:客家妇女研究的新视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页。
    4 骆文、徐一、楚奇等编:《革命故乡的山歌:在江西老苏区采录》,武汉: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版,第1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45-146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页。
    3 王才友:《被动与主动之间:江西暴动的策动与终止(1927-1928))),《开放时代》,2013年第3期。
    1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7页。另见谢维:《成败之道何处寻——读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史林》,2013年第4期。
    2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7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9-50页。
    4 《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台北:“国史馆”,2005年版,第16-17页。
    5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7页。另见谢维:《成败之道何处寻——读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史林》,2013第4期。
    6 娜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内的妇女》,《斗争》第71期,1934年3月29日。
    7 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5页。
    1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3页。
    3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1988年印,第114页。
    4 刘长风:《苏维埃女工的话》,《红色中华》,第159期,1934年3月8日。
    5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3页。
    6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95页。
    7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8页。
    8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2页。
    9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2页。
    10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7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3 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68页。
    4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5 [美]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6 [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外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1 李小江:《亲历战争让女人自己说话》,《读书》,2002年第11期。
    2 《中国人口·江西分册》,近代江西人口统计资料。转引自廖信春《土地革命战争在江西的兴起于影响》,《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3 游海华:《重构与整合:1934-1937赣南闽西社会重建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4 黄炎培:《赣游见闻》,《游客话江西》,上海:汗血书店1937年版,第285页;转引自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5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0页。
    1 叶如音:《连城前方视察记》,《大公报》,1934年9月17日第4版。
    2 《赣省收复匪区现况》,《大公报》,1935年1月24日第4版。
    3 陈瑞斋:《宁兴于会瑞石六县农村救济实施概况》,《江西民国日报》,1935年5月1日第3版。
    4 《赣省收复匪区现况》,《大公报》,1934年12月26日第4版。
    5 黄炎培:《赣游见闻》,《游客话江西》,上海:汗血书店1937年版,第286页。
    6 陈学铨:《闽西的妇女》,《正气日报》,1944年5月15日。
    7 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导言第1页。
    8 旷新年:《妇女解放的历史条件》,《天涯》,2007年第1期。旷新年、马芳芳:《从“出走”到“回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家族叙事及其文化含义》,http://www.studa.net/dangdai/080801/11165940.html.
    1 旷新年:《妇女解放的历史条件》,《天涯》,2007年第1期。
    2 姜玉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态度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该文用“四种政治思潮”和“两种文化思潮”、与“三大势力”有关的思潮高度概括了当时各种思潮。
    3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29页。
    1 《康克清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2 宋兆静:《批判与扬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怎样在中国确立的》,《妇女学苑》1994年第5期;刘贵福:《试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妇女解放观》,《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杨之华在《中国妇女运动罪言》中概括为:守旧的宗法社会见解妇女观,基督教式的“欧化式”妇女观,妇女主义者的妇女观,国民革命的妇女观。见中华全国妇联妇运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0页。
    1 陈文联:《留学生和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传播》,《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和现代路径》,《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 上犹县党史县志工作办公室编:《上犹苏区史》,内部资料,2012年印,第2页。
    1 兴国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国县志》(下册),1988年版, 第483页。
    2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妇女运动史专辑(1919-1942)》,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9、11页。
    3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4 谢竹铭:《寻邬乡土志》,1923年编,1937年钞本,第4页。
    5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
    6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7 万振凡等:《苏区革命与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页。
    1 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香港:道声出版社2001年版,第550-551页。
    2 《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6、49页:转引自万振凡等:《苏区革命与农村社会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3 林金水、吴巍巍:《德国多明我会在近代闽西地区的传教活动》,http://www.doc88.com/p-473112829102.html.
    4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1 赵容:《近代教会学校对福建女性启蒙的影响》,《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2 中华续行委办会调查特委会:《中华归主》,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36页。转引自周典恩:《近代福建基督教教会医院述略》,《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3 周标:《江西省卫生志》,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220页。
    4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1 《长汀县志》,1993年版,第559页。
    2 《梅县志》,1994年版,第1077-1078页。
    3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3页。
    4 本来中国因男女大防而禁止妇女出洋,但1859年英国政府特派来华主办英属西印度招工事宜专员奥斯丁在广州贴出“招工通启”,奖励愿往英属西印度殖民地的劳工携家眷出洋,广州地方政府也只得对此予以正式承认。咸丰十年(1860)10月《北京条约》正式承认中国妇女出洋为合法。
    5 刘牵夫:《华侨妇女生活》,《华侨半月刊》,1936年第92期,第26页。
    6 周一川:《清末留日学生中的女性》,《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7 单士厘(1856-1943年),女,光绪年间外交官钱伯门的妻子。
    1 李可亭:《单士厘和她的<癸卯旅行记>》,《商丘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2 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3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1册,1997年印,第180页。
    4 虚若:《对于目前妇女运动说几句话》,《妇女声》,1922年第5期。
    1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58页。
    2 上犹县党史县志工作办公室编:《上犹苏区史》,内部资料,2012年印,第2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妇女运动史专辑(1919-1942)》,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2页。
    4 《康克清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5 瞭望编辑部编:《红军女英雄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8页。
    1 陈奇涵:《赣南党的历史》,《回忆中央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页。
    2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1页。
    1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佟德志、刘训练译:《革命心理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2 [美]恩格尔:《意识形态与现代政治》,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版,第5-6页。
    1 张国焘:《回忆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81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161页。
    3 李静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8期。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页。
    2 李静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运动指导思想的确立和发展》,《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8期。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 出版社2011年版,第320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0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3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18-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171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页。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8页。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28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5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页。
    3 中共六大妇运决议案中的“一般的妇女运动”是指小资产阶级的妇女运动,侧重于从宗法制度下解放妇女。
    1 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18-1949)》,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2 王思梅:《试论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4期。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页。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3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24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5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1 《毛主席的称谓从何时开始?》,中国红故事,http://www.honggushi.com/article/gjlx/200909/11233.html.
    2 佟新、龙彦:《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回顾》,《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3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9页。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66页。
    2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三座里程牌》,《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11期。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0页。
    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60页。
    1 林颂华:《中央苏区妇女问题初探》,《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5期。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页。
    3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页。
    4 杨青:《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政权体制的比较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12期。
    1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三座里程牌》,《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11期。
    2 王全宾:《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特征》,《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 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2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3 吉生:《妇女运动底径路》,《妇女评论》,1921年第20期。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1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4 奥古斯特·倍倍尔(1840年2月2日-1913年8月13日),德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之一,恩格斯的战友。
    5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葛斯、朱霞译:《妇女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8页。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3 [德1奥古斯特·倍倍尔,葛斯、朱霞译:《妇女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4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5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页。
    6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7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
    8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2 [德]奥古斯特·倍倍尔,葛斯、朱霞译:《妇女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3 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231页。
    4 李大钊:《物质和精神》,《新生活》,1919年12月第19期。
    5 李大钊:《物质和道德》,《新潮》,1919年12月1日第2卷第2号。
    6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每周评论》第35号,1919年8月17日。
    7 陈独秀:《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81页。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9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1 韩贺南:《阶级与性别的“联盟”——中共首部妇女运动决议及相关文献研究》,《党的文献》,2011年第1期。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1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页。黄长娇(1911-1993),女,江西赣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江西省妇委委员、总工会妇女部长,汀瑞游击队队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解放后任瑞金县副县长。
    1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2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4 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5 陈立明、刘维菱、章克昌:《江西苏区纪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6-107页。
    6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8页。
    7 [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89页。
    8 成圣昌:《赤区土地问题》,《国闻周报》,第10卷第22期,1933年6月5日。
    1 郭若平:《理解农民理解革命:中共党史研究范式转变的尝试》,《党史文苑》,2013年第10期。
    2 《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2页。
    3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4 [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第198、197页。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1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4页。
    3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78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5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59页。
    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7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 版社1991年版,第153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236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3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3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页。
    4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9页。
    5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页。
    6 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上),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年印,第504页。
    1 王观澜:《春耕运动总结与夏耕运动任务》,《红色中华》第194期,1934年5月28日。
    2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1册,1997年印,第235页。
    3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2册,1997年印,第214页。
    4 娜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妇女》,《斗争》第71期,1934年3月29日。
    5 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上),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年印,第532页。
    6 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上),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年印,第532页。
    7 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0页。
    1 《毛泽东文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页。
    2 亮平:《把春耕的战斗任务提到每一个劳苦群众的面前》,《斗争》第49期,1934年3月2日。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妇女运动史专辑(1919-1942)》,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67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6页。
    5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长沙:湖南省新华书店1990年版,第2页。
    6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长沙:湖南省新华书店1990年版,第5页。
    1 《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长沙:湖南省新华书店1990年版,第25页。
    2 傅建成、王红岩:《苏区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婚姻制度改革分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8期。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1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5 汤水清:《苏区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党的文献》,2010年第8期。
    1 揭爱花:《国家干预:中国妇女解放实践模式的体制建构》,《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2 汤水清:《苏区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党的文献》,2010年第8期。
    1 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录》下册,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8页。
    2 关于小婚情形,庄英章《华南地区的婚姻形态(1930-1950)》(《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1998年3月,第20页)的调查和分析也持相同的观点。
    3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编:《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1册,1997年印,第3页。
    4 陈仙海、邱林忠:《大革命前后的龙岩》,《龙岩文史资料》,1981年第1期,第22页。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6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简编(1921-2003)》,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7 黄东:《红色苏区婚姻改造述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3页。
    2 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著:《闽西人民革命史(1919-194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3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4 郭静:《苏区的阶级与婚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页。
    2 罗雄飞、赵剑:《社会经济问题探索》, 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年版,第231页;汤水清:《苏区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党的文献》,2010年第4期。但何友良先生(《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页)持不同意见,认为赣西南最早确立结婚离婚绝对自由是1930年3月由共青团赣西南特委首先提出,在赣西南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得到认可,同年10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成立时颁发的政纲,再次确认“离婚结婚有绝对自由”。
    3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8页。
    5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25页。
    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7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8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9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10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193页。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93页。
    5 《CY鄂豫皖中央分局给团中央的综合报告》(1931年10月8日),见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6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92-193页。
    7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8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0页。
    9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页。
    10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3页。
    1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 版社1982年版,第194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3页。
    3 陈绍禹:《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国家与法权理论参考资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
    4 汤水清:《苏区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党的文献》,2010年第4期。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74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恋爱、婚姻和家庭》,北京:红旗出版社1982年版,第39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页。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23页。
    2 袁惠仪:《马克思妇女解放的历史逻辑——妇女解放与人类解放关系探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4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7、268页。
    5 李达:《平民女学是到新社会的第一步》(1922年3月),安树芬、耿淑珍:《中国妇女教育资料选编》,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6 杨之华:《妇女运动概论》,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版,第1页。
    7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版,第387页。
    1 《孙中山全集》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57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0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66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4页。
    2 江西省教育厅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第125页。
    3 张思曾:《一个匪区农况变迁之描述》,《益世报》,1934年11月24日。
    4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6页。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3 江西省教育厅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5页。另见李国强:《苏维埃教育方针初析》,《江西教育科研》,1986年第5期。
    4 全国妇联妇运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51页。
    1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一),1985年印,第117页。
    2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2年)》(一),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1992年印刷,第23页。
    3 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编:《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4辑),1983年印,第122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4页。
    5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6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1册,1997年印,第106页。
    1 江西省教育学会编:《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5页。另见邬开荷:《论中央苏区的客家教育》,《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7年第12期。
    2 邬开荷:《论中央苏区的客家教育》,《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7年第12期。
    3 《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六),1985年印,第75页。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29页。
    2 《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六),1985年印,第76页。
    3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六),1985年印,第76页。刘云、吴
    水弟、朱家柏、陈上海:《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1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六),1985年印,第76页。
    2 《红色中华》,1934年9月29日。
    3 黄马金:《客家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第254-255页。另见何莉:《中央苏区妇女教育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4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1页。
    5 《红色中华》,1932年6月30日。
    6 邬开荷:《论中央苏区的客家教育》,《南方冶金学院学报》,1997年第12期。
    1 蒋介石:《以自强的精神剿必亡的赤匪》,秦孝仪主编:《先公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台北:“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第130页。
    2 赵可师:《赣西收复区各县考察记》(四),《江西教育旬刊》第10卷第8期,1934年8月1日。
    3 赵可师:《赣西收复区各县考察记》(四),《江谣教育旬刊》第10卷第8期,1934年8月1日。
    4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1册,1997年印,第106页。
    1 陈志明:《徐特立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2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12页。
    3 [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第141页。
    1 王予霞:《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174页。
    2 黄宏、林仁芳主编:《古田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3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5页。
    4 《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1 《瞿秋白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页。
    2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8页。
    3 录自江西省会昌县博物馆。
    4 录自江西省兴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5 萍乡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萍乡市教育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351页。
    6 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七),1985年印,第20页。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页。
    2 《新丰特别区政治局局长刘千俊报告匪区民众根本动摇情形匪之维持残局原因及所拟对策》,《军政旬刊》第7期,1933年12月20日。
    3 《江西兴国县收复后六个月实况报告书》,江西兴国县档案馆馆藏档案,131/2-8-2/77。
    4 赵可师:《赣西收复区各县考察记》(三),《江西教育旬刊》第10卷第4、5期合刊。
    5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8页。
    6 何友良:《江西通史·民国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3页。
    1 钟贡勋:《江西农村视察记》,《中央日报》,1935年3月21日。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位于沙洲坝,其它分布在叶坪红军广场的红军检阅台、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公略亭、博生堡。
    3 曹伯一:《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台湾政治大学高级研究生1968年毕业论文,第579页。
    1 《红色中华》第3期,二苏大特刊,1934年1月26日。
    2 谢济堂:《浅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教育》,《历史教学》,1982年第10期。
    3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11页。
    4 王昌期:《苏区教育的发展》,《红色中华》,1934年9月29日。
    5 [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311页。
    6 蒋介石:《以自强的精神剿必亡的赤匪》,秦孝仪主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台北: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84年版,第130页。
    1 江西省教育厅特种教育股编:《江西特种教育概览》,1936年版,第1页。
    2 《列宁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1 郭宁:《新中国妇女参政初探》,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2 何黎萍:《西方浪潮影响下的民国妇女权利》,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89页。
    3 唐群英(1871年12月8日-1937年4月25日),女,字希陶,号恭懿,湖南省衡山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期女权运动领袖、辛亥革命功臣、双枪女将。她认为“国之兴亡,匹妇亦应责无旁贷。不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是人皆有责!”她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被孙中山赞誉为“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被授予“二等嘉禾”勋章。她首倡女权,为我国妇女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康克清尊称为“一代女魂”,被我国政府向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推介为八位中华百年女杰之一。
    4 李大钊:《妇女解放与Democracy》,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26页。
    1 《临时中央政府文告人民委员会训令第六号》,《红色中华》第26期,1932年7月7日。
    2 邓颖超:《国民参政会与妇女》,《妇女运动的理论与实践》,1938年10月;转引自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室:《妇女参政导论》,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3 沙棘:《中国共产党推动妇女参政的历史经验》,《中国妇运》,2011年第8期。
    4 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页。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50、652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3 沙棘:《中国共产党推动妇女参政的历史经验》,《中国妇运》,2011年第8期。
    4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280页。
    5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页。
    6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7页。
    7 娜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妇女》,《斗争》第71期,1934年3月29日。
    1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2 江西妇女联合会、江西档案馆选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页。另可见谢庐明:《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妇女干部的经验及其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4-35页。
    4 江西省妇联、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5页。
    5 江西省妇联、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1-112页。
    1 江西省妇联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0页。
    2 游海疆、林修果:《妇女领导:多重悖论分析与开发机制建设》,《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3 谢庐明:《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7页。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0页。
    6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3页。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妇女运动史专辑(1919-1942)》,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132页。
    2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6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386页。
    4 本表根据《党组织状况—全省代表大会参考材料之四》整理而成,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75页。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8页。
    2 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3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页。
    4 [美]塞缪尔·亨廷顿,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90页。
    1 顾秀莲:《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30页。庞振宇:《苏区妇女组织建设研究》,《中国革命与苏维埃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第321页。
    2 张桂华:《关于妇女组织性质与发展的思考》,《长白学刊》,1993年第5期。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1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503、504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5-6页。
    4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2册,1997年印,第3-4页。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2页。
    2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8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2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 社1991年版,第84页。
    1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2册,1997年印,第12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02页。
    3 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1 Louise Edwards, Policing the Modern Women in Republicn China Modern China, Vol.26, No.2, April,2000.
    2 吕云章:《妇女问题论文集》,上海:女子书店1933年版,第16-17页。
    3 《妇女会组织大纲》,《妇女共鸣》第1卷第10期,1932年10月。
    4 张素玲:《革命与限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1921-1927)》,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23页。
    5 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下册,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831页。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页。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4页。
    3 觉哉:《边区政府的组织与建设》,《新中华报》,1937年6月23日。
    4 方志敏、邵式平等:《回忆闽浙皖赣苏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页。
    5 顾秀莲:《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卷,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第329-330页。
    1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郑克鲁译:《第二性Ⅱ》,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1 何萍:《中国女性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2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5页。
    1 李斌:《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3 罗荣桓编辑组:《罗荣桓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另可见张宏卿、肖文燕:《“边缘化战略”:中共动员与中央苏区民众的基本利益、社会感情》,《开放时代》,2011年第8期;张宏卿:《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1页。
    4 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
    1 张闻天:《是坚决的镇压反革命还是在反革命前面的狂乱》,《红色中华》,1934年6月28日。
    2 赣州市文化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4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3页。
    5 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6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1 曾碧漪(1907-1997年3月29日),毛泽东第一个女秘书,1928年任江西寻乌县委妇委书记、县苏维埃妇女部长。
    2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6页。
    3 [法]涂尔干·爱弥尔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8页。
    5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1 赣州市文化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页。
    2 刘云、吴水弟、朱家柏、陈上海、严帆:《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3 赣州市文化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2页。
    4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1年)》,1988年印,第10页。
    5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1年)》,1988年印,第10页。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68页。
    2 赣州市文化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3 赣州市文化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4 赣州市文化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1 《苏维埃剧团春耕巡回表演纪事》,《红色中华》,1934年4月26日。
    2 [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99、100页。
    3 林志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农民动员模式探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2 张剑峰:《中央苏区文论研究1927-1937》,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 刘英:《在历史的激流中——刘英回忆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4 危仁晸:《江西革命歌谣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
    5 危仁晸:《江西革命歌谣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页。
    1 荣天玛:《中国现代群众文化史1919-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第66页。
    2 李坚贞(1906-1992):原名李见贞,时任长汀县委书记,中共闽西特委、福建省委、苏区中央局妇女部长。
    3 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94页。另见尹信:《兴国山歌在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作用》,《人民音乐》,2004年第9期。
    4 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第28页。
    1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2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2页。
    3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4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349页。
    5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349页。
    6 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页。
    1 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闽西革命根据地史》,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94页。
    2 谢一彪:《论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客家山歌》,《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3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79页。
    4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5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1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页。
    2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92页。
    3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98页。
    4 1916年,国际青年局定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国际青年节”。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5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99页。
    6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204页。
    7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页。
    1 周平远、杜吉刚:《从苏维埃文化到新民主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历史演进的内在理路与基本线索》,《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年第5期。
    2 江西省、(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74页。
    3 王宇扬、伍润华:《论江西兴国山歌内容的多元性与时代性》,《艺术教育》,2011年第11期。
    4 《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页。
    1 时珍:《兴国山歌曾唱遍苏区为“扩红”立下大功》,《江西晨报》,2014年1月22日C05版。
    2 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4页。
    3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357页。
    4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410页。
    5 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85页。
    6 细生妹子:指童养媳。家娘家官:指丈夫的妈妈爸爸。
    7 《中国歌谣集成·江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第161页。
    1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76页。
    2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450-451页。
    3 危仁晸:《江西革命歌谣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4 危仁晸:《江西革命歌谣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153页。
    5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页。
    1 《龙岩地区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38页。
    2 陈始发:《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与启示》,《中国革命与苏维埃运动学术研讨会2011年论文集》。
    3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3页。
    5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72页。
    6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174页。
    7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页。
    1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276页。
    2 萧三:《革命民歌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第317页。
    3 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314页。
    4 张宏卿、肖文燕:《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开放时代》,2010年第10期。
    5 王焰安:《红色歌谣》,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1 严洁:《一曲山歌三个师》,《江西日报》,2010年5月7日。
    2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3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4 罗凌波、唐治国:《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模式的历史考察》,《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1期。
    1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革命动员模式分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2 罗凌波、唐治国:《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模式的历史考察》,《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1期。
    3 王宏伟,董克用:《应急社会动员模式的转变:从“命令型”到“治理型”》,《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 张宏卿:《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页。
    5 张宏卿:《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31页。
    6 黄琨:《革命与乡村——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33-44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2 韩贺南:《整体化、自省与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念与方法(1927-1937)》,《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5期。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年版,第498页。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991年版,第97页。
    3 《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各区妇女运动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决议》(1930年11月11日), 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4辑,1983年版,第362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8、479页。
    5 朱开铨:《六十六年之革命生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1页。
    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
    7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8-79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3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159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8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5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2 杨洁:《关于妇女解放过程男性化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2期。
    1 张宏卿:《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
    2 丁琪:《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与妇女解放的互动》,《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3 斯大林:《论苏维埃共和国女工运动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98页。
    4 斯大林:《致山民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贺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27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400页。
    2 旷新年:《妇女解放的历史条件》,《天涯》,2007年第1期。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页。
    5 揭爱花:《国家、组织与妇女:中国妇女解放实践的运作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32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76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1 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68页。
    2 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11页。
    3 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4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页。
    5 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6 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7 钟平:《战争动员中的革命妇女》,《红色中华》,1933年11月23日。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3页。
    2 周榜师、曾金玉:《从中央苏区“扩红”看国家、地方组织和民众的互动》,《党史文苑》,2004年第8期。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9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1页。
    5 《赤少队突击运动的总结与红五月动员》(社论),《斗争》57期,1934年4月28日。
    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5页。
    7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页。
    8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9 中共兴国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兴国人民革命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9页。
    10 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5-236页。
    1 《训令东西北路总司令部令各部队不得在匪区结婚并禁止士兵与妇女交谈》,《军政旬刊》第30、31合刊,1934年8月20日。
    2 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3 [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223页。
    4 程伟礼:《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5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2页。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3页。
    1 月华:《劳动妇女们!武装起来拥护苏维埃!》,《红色中华》,1933年3月3日。另见苗伟东、江静:《中央苏区农村妇女参政叙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2期。
    2 [美]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3 [美]黄金麟:《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1928-1937)),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253页。
    1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6页。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84、219页。
    2 斯大林:《致山民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贺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27页。
    1 据康克清回忆“井冈山上一共约有100个女人。”见江西省妇女联合会:《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2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6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2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177页。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5-236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1 [美]西达·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06页。另见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妇女运动史专辑(1919-1942)》,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55页。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妇女运动史专辑(1919-1942))),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55页。
    2 邱松庆:《福建妇女运动史话:福建革命史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13页。
    3 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54页。
    4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225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3 周蕾:《性别、组织和政党——对建党初期女党员群体的历史考察》,《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2 期。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2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页。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54-255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5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0-93页。另见林蓉、韩巍巍:《浅析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女干部的特性》,《党史文苑》,2008年第14期。
    6 1934年10月,有32位女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跟随主力红军突围长征,她们是: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刘英、李坚真、金维映、刘群仙、李伯钊、萧月华、廖似光、陈慧清、李建华、邱一涵、周月华、杨厚珍、曾玉、邓六金、吴富莲、吴仲廉、钱希钧、李桂英、阙思颖、钟月林、刘彩香、王泉媛、危秀英、谢飞、蔡纫湘、谢小梅、危拱之等,还有不少女红军在斗争中英勇牺牲,如吴静焘、刘志敏等。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页。
    1 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瑞金县志》,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90页。
    2 瞭望编辑部编:《红军女英雄传》,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页。
    3 曾志:《我在共产党内七十年》,香港: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国内版书名为《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4 刘丽丽:《她们——32个女人的长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38页。
    1 王奋强:《赤胆忠心的“华夏女杰”》,《深圳特区报》,2011年6月22日。
    2 王奋强:《赤胆忠心的“华夏女杰”》,《深圳特区报》,2011年6月22日。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170页:
    4 王奋强:《赤胆忠心的“华夏女杰”》,《深圳特区报》,2011年6月22日。
    5 王奋强:《赤胆忠心的“华夏女杰”》,《深圳特区报》,2011年6月22日。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2-170页;另见王奋强:《赤胆忠心的“华夏女杰”》,《深圳特区报》,2011年6月22日。
    2 刘丽丽:《她们——32个女人的长征》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40页。
    1 《红色中华》第1版,1934年6月21日。
    1 陈安:《红色戏剧家李伯钊在中央苏区》,《党史文苑》,2010年第8期。
    2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4-222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4页。
    4 杨绍明、杨李:《我们的母亲李伯钊》,《新民晚报》,2011年5月10日。
    1 《马前托孤:77年前的生离死别》,《赣南日报》,2011年11月11日。
    1 《马前托孤:77年前的生离死别》,《赣南日报》,2011年11月11日。
    2 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亲历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页:另参见郭海文:《性别视角下的女红军研究》,《唐都学刊》,2011年第1期。
    1 吕云章:《妇女问题论文集》,上海:女子书店1933年版,第16-17页。
    2 张素玲:《革命与限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1921-1927)》,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4-356页。
    1 曾志:《我在共产党内七十年》,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 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江西日报》,2011年11月7日。
    3 黄保华、赖昌明:《赣南客家与苏维埃革命》,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34页。
    1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2 “十带头”:带头学习政治、军事;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参军参战;带头生产劳动;带头执行勤务;带头购买公债:带头节约粮食,支援红军;带头优待红军家属:带头慰劳捐献;带头集股办合作社。“四个模范”:扩红的模范;干部作风的模范;土地革命的模范;经济文化建设的模范。
    1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5页。
    2 《李坚真回忆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3 《康克清回忆录》,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页。
    1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2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3 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革命动员模式分析》,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序言第3-5页。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39页。
    2 谢重光:《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1期。
    3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91页。
    1 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主编:《新青年》第1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版,第377页。
    2 周小泉:《土地革命前后农民心态的演变——以中央苏区为中心》,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 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27-1929)》,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 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7页。
    3 觉哉:《国民党的屠杀成绩》,《红旗》,1928年12月18日。另见张宏卿:《中央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探析——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4 星日:《悼袁孟冰杨超等》,《布尔塞维克》,1928年3月第23期。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6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 版社1982年版,第14页。
    1 吴晓荣、何斌:《土地革命与江西苏区农民心态的变迁》,《农业考古》,2009年第6期。
    2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9年(一)》,1987年印,第280页。
    3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4 戴向青等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5-686页。
    1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1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2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江西党史资料》第4辑,1987年印,第89页。
    3 张宏卿:《中央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探析——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4 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1辑,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1981年印,第258页。
    5 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27-1929)》,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6 张宏卿:《中央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探析——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7 《国民党武汉行营绥靖会议及剿匪策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附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第60页。另见张宏卿:《中央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探析——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的考察》,《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页。
    2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30年(二)》,1985年印,第187页。
    3 汤红兵:《井冈山时期的人物群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02页。
    2 邱松庆:《福建妇女运动史话:福建革命史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3 [美]埃里克·霍弗著,梁永安译:《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4 杨会清:《苏区妇女对革命的态度演变:1927-1934)),《长江论坛》,2010年第4期。
    5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1 李皑:《与十九路军士兵谈话的记录》,《红旗周报》第35期,1932年3月24日。
    2 汤红兵:《井冈山时期的人物群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3 张鸣:《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年)》,西安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4 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8页。
    1 舒龙:《客家与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2页。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3 《粮食突击不能如期完成的危险在威胁着我们——粮食人民委员陈潭秋的谈话》,《红色中华》第210期,1934年7月5日。
    4 《总动员武装部副部长金维映同志谈扩红动员不能迅速开展的基本原因》,《红色中华》第234期,1934年9月16日。
    1 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第3页。
    2 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编:《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1册,1997年印,第206-218页。
    3 舒龙:《客家与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7-79页。
    1 因受瞿秋白之死牵连,1955年8月24日,上海市公安局将周月林逮捕。被关押了10年后,直到1965年12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正式刑事判决,以“出卖党的领导人”的罪名,判处周月林12年徒刑。鉴于“罪行重大”,她刑满后继续被关押在狱。后有关部门根据周的多次申诉进行了认真核查,在国民党当年的一张报纸上,发现了“赤共闽省书记之妻投诚,供出匪魁瞿秋白之身份”的报道。这一发现与党史部门新近掌握的郑大鹏暗中指认的资料结合起来,形成了有力证据,推翻了原来的“两个女人出卖瞿秋白”之说。1979年11月15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布撤销对周月林的原判,予以无罪释放。1980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给周月林落实政策,按1925年参加革命给她办理了离休手续。(参见杨小波:《历史解密:谁出卖了瞿秋白--被冤死的两个女人》,http://www.sina.com.cn 2004/07/08)
    2 肖旭:《社会心理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4-123页。
    3 周小泉:《土地革命前后农民心态的演变——以中央苏区为中心》,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8页。
    2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博士论文。
    3 王汝坤:《人性与政治的原则》,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34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51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页。
    4 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2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博士论文。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11页。
    2 陈华、陈涛:《客家妇女投身苏维埃运动的心理解读》,《文教资料》,2007年第8期。
    1 胡军华、唐莲英:《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对革命的贡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2 谢重光:《客家妇女人文性格及其历史成因》,《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 黄马金:《客家妇女》,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4 爱德华:《中国访问记》,载《客家人种志略》1890年;http://www.meizhou.gov.cn/zwgk/rdzt/xxdmz/kjrqh/2012-07-17/1342519391 d98166.html.
    5 谢重光:《客家妇女人文性格及其历史成因》,《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6 张昭国,雷勇:《探析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农民的革命心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1 鲁迅:《鲁迅经典文集》,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8页。
    1 [美]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
    1 引自赣州地区妇联办事处:《中国妇女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传达提纲》,1983年9月22日。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291页。
    3 何友良:《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定位与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4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 51页。
    1 《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7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96-397页。
    1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9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5页。
    2 全国妇女联合会编:《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7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4 程伟礼:《<老子>与中国“女性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7、501页。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1 虚若:《对于目前妇女运动说几句话》,《妇女声》“五四”期刊,1919年第5期。
    2 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初步形成于1922年。同年7月发表的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力量之一;革命的策略是组成各阶级的联合战线;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的统一;革命的前途是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96、100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另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98-499页。
    4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页。
    5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64页。
    3 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
    4 葛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论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妇女的调查》,《求实》,2000第6期。
    1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8页。
    2 《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4页。
    3 葛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论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妇女的调查》,《求实》,2000年第6期。
    4 苏荣:《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预演——<人民共和国摇篮丛书>序言》,余伯流著《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等丛书,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页。
    1 袁旭川:《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两次转变》,《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1期。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0页。
    2 邓旋:《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做好基础妇女工作》,中国瑞金网,2011年09月26日,http://www.chinarjw.com/n360/c7074/content.html
    1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6页。
    1 [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佟德志、刘训练译:《革命心理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3页。
    2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7日。
    3 余伯流:《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移植”及演进》,《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4 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石仲泉提及:1953年4月出版《毛泽东选集》第3卷,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为附录收入时始将“中央苏区”改名。1950年8月,毛泽东致信中央政治局:提议将《历史决议》“编入毛选第二卷作为附录,须作若干小的修改。”政治局圈阅同意,最后编入毛选第三卷。在对《历史决议》一些用语的修改方面,就有将“苏区”改为“根据地”,将“苏维埃运动”改为“红军运动”,将“暴动”改为“起义”等。从此“中央苏区”就改称“中央革命根据地”。对这几个用语的改动,我没有见到中央正式下文加以说明,是否有很深刻的政治背景不大清楚。
    5 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1月7日。
    6 石仲泉:《纪念“两个80周年”弘扬两个伟大精神》,《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400页。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页。
    1 傅克诚:《苏区干部好作风》,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
    2 凌步机:《苏区干部好作风》,《江西通讯》,2013年第12期。
    3 傅克诚:《苏区干部好作风》,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1 傅克诚:《苏区干部好作风》,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194页。
    2 沈谦芳、黄宗华:《试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 程伟礼:《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2 张孟桐:《随巨人前行——学习毛主席诗词感怀》,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22页。
    1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227页。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2页。
    3 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妇女运动史专辑(1919-1942)》,内部资料,1982年印,第115页。
    4 潘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1 潘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1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妇女研究论丛》,2011年第6期。
    1 全国妇联权益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国妇运》,2013年第9期。
    2 全国妇联权益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国妇运》,2013年第9期。
    3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77页。
    1 吉志强:《现代乡村治理视域中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第3期。
    2 汪超、郭聪:《比例失衡、制度变迁与性别和谐——中国妇女参政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1 徐瑞:《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现状分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2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全国主要数据报告》,见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 //www.wsic.ac.cn/staticdata/84760.htm
    3 向东:《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基于自由发展观下的性别法律分析》,《河北法学》,2014年第2期。
    4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全国主要数据报告》,见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 //www.wsic.ac.cn/staticdata/84760.htm
    5 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4期。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2 徐瑞:《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现状分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 孙金华、岳邦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角色构建》,《学理论》,2010年第26期。
    4 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全国主要数据报告》,见中国妇女研究网http://www.wsic.ac.cn/staticdata/84760.htm
    1 王晓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提升:意义、现状、对策》,《前沿》,2010年第11期。
    2 吉志强:《现代乡村治理视域中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第3期。
    3 谭琳、姜秀花主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2-346页
    1 何志魁:《性别和谐视域下农村妇女组织建设研究》,《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 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53页。
    3 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以湖北省空心村为分析对象》,《中州学刊》,2013年第6期。
    4 桂胜、赵冰:《农村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1 冷溶:《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科学评价毛泽东和党的历史——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月7日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3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1 周蕾:《国民政府对女性的塑造和训练——以抗战前新生活运动为中心的考察(1934-1937)》,《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第3期。
    1 宋青红:《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页。
    2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3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255页。
    4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5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第54页。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恋爱、婚姻和家庭》[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2年版。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妇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 《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 《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 《孙中山全集》全11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10.《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2.《毛泽东军事文集》第1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3.《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M].长沙:湖南省新华书店1990年版。
    14.《毛泽东年谱》(上中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5.《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7.《李大钊全集》全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8.《瞿秋白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9.《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10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党的系统》全5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下册)[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4. 中共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前党的历史材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中共中央书记处编: 《六大以前党的秘密文件》(上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6.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研究室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中、下)[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0册[Z].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印刷厂。
    8. 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9. 中央档案馆:《闽粤赣革命历史文件汇集》[Z].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0.《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文献资料》(第1辑)[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物管理委员会:《闽西革命史文献资料》(第1-4辑)[Z].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1981年印。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土地革命纪事(1927-1937)》[Z].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
    13.陈立明、刘维菱、章克昌:《江西苏区纪事》[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编写组:《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长编(土地革命时期)》(上、下)[Z].送审稿,杭州:浙江新华印刷厂,1978年印。
    15.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1-1927)》[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6.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
    17.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编:《中国妇女运动文献资料汇编(1918-1949)》[Z].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版。
    18.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9.江西省妇联赣州地区办事处:《赣南妇女运动史料选编》第1、2册[Z].1997年印。
    20.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妇女运动史专辑(1919-1942)》[Z].内部资料,1982年印。
    21.福建省妇联妇运史研究室、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妇女运动史料汇编》第1、2集[Z].1983年印。
    22.福建妇运史研究室:《福建省妇女运动历史资料摘抄》[Z].油印本。
    23.邱松庆:《福建妇女运动史话:福建革命史辑》[Z].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4.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1938-1987)》[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5.江西省教育厅编:《江西苏区教育资料选编》[Z].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60年版。
    26.赣南师范学院、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苏区教育资料汇编(1927-1937)》第1-8册[Z].1985年印。
    2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陈元晖等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Z].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8.江西省教育学会编:《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9.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
    30.萍乡市教育志编纂委员会编:《萍乡市教育志》[Z].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31.江西省、(福建省)文化厅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Z].南昌:江西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2.《中国歌谣集成·江西卷》[Z].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3年版。
    33.骆文、徐一、楚奇等编:《革命故乡的山歌:在江西老苏区采录》[Z].武汉: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1950年版。
    34.危仁晸:《江西革命歌谣选》[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5.萧三:《革命民歌集》[Z].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版。
    36.谢济堂:《中央苏区革命歌谣选编》[Z].厦门:鹭江出版社1990年版。
    37.王焰安:《红色歌谣》[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8.赣州市文化局编:《红色印迹赣南苏区标语漫画选》[Z].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39.南京国民政府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录》下册[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0.秦孝仪主编:《先公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1卷[M].台北:“中央党史委员会”1984年版。
    41.《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M].台北:“国史馆”,2005年版。
    42.杨之华:《妇女运动概论》[M].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版。
    43.陈赓雅:《赣皖湘鄂视察记》,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辑[Z].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44.江西省政府:《赣政十年》[Z].1941年10月编印。
    45.谢竹铭:《寻邬乡土志》[Z].1923年编,1937年钞本。
    46.《游客话江西》[Z].上海:汗血书店1937年版。
    47.《光绪朝东华录》[Z].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
    48.张国焘:《回忆中国共产党“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9.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法权理论教研室:《国家与法权理论参考资料》[Z].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7年版。
    50.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简编(1921-2003)》[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1.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著:《闽西人民革命史(1919-1949)》[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52.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闽西革命根据地史》[Z].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3.中共龙岩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龙岩人民革命史》[Z].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4.中共长汀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长汀人民革命史》[Z].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5.中共上杭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上杭人民革命史》[Z].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56.宁都县革命纪念馆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黄陂革命史资料汇编》[Z].油印本,1978年10月。
    57.上犹县党史县志工作办公室编:《上犹苏区史》[Z].内部资料,2012年印。
    58.中共兴国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兴国人民革命史》[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赣州市委党史办:《赣南人民革命史》[Z].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
    60.谢宝河主编:《瑞金人民革命史》[Z].1996年印。
    61.中共赣县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赣县人民革命史》[Z].1996年印。
    62.中共会昌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会昌人民革命史》[Z].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63.中共石城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石城人民革命史》[Z].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4.中共吉安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吉安县党史资料》[Z].1987年
    65.中共泰和县委革命斗争史编纂委员会编:《泰和革命斗争史》[Z].1960年。
    66.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农业大学编:《大革命时期的江西农民运动》(江西党史资料第27辑)[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67.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江西党史资料》第1-40辑[Z].
    68.中共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福建党史资料》第1-37辑[Z].
    69.瑞金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瑞金县志》[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70.中共兴国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兴国县志》[Z].1988年。
    71.周标:《江西省卫生志》[Z].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版。
    72.《长汀县志》[Z].1993年版。
    73.《梅县志》[Z].1994年版。
    74.《龙岩地区志》[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5.《龙岩文史资料》[Z].1981年第1期。
    1.G001-1-009,《乡苏如何工作》,《兴国调查》,藏于江西省档案馆。
    2.G001-4-003,《中央局关于土地问题农民问题的决议》,藏于江西省档案馆。
    3.G001-4-019,《苏区中央局关于苏维埃区域和工作向中央的报告》,藏于江西省档案馆。
    4.G001-4-050,《兴国县委工作报告》,藏于江西省档案馆。
    5.G001-4-051,《会昌、安远、寻乌县委的工作报告》,藏于江西省档案馆。
    6.江-424-518,《江西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宣言》,藏于兴国县党史办。
    7.江-459-500,《动员广大的队员加入红军》,藏于兴国县党史办。
    8.江-416-490,《兴国县反第四次围剿动员令》,藏于兴国县党史办。
    9.江-529,《三次大会议案之八(女工问题)》(1930年),藏于兴国县党史办。
    10.江-420-486,《兴国县苏国民经济部通知第一号》(1933年),藏于兴国县党史办。
    11.江-421-534,《赤少队突击运动的总结与红五月动员》(1934年),藏于兴国县党史办。
    12.B2-f20-12《访彭儒同志》,藏于吉安县党史办。
    13.B2-b3007,《访肖来芙同志》,藏于吉安县党史办。
    14.B2-f27,《项英:中央苏区中央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决议案与报告》,藏于吉安县党史办。
    15.第199号,《赣县长洛区的“五卅”》(1933年),藏于兴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16.第277号,《严格打击对扩大红军的机会主义倾向》,藏于兴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
    17.毛泽东:《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1928年),藏于吉水党史办。
    18.兴国县革委会宣传毛主席在兴国革命活动办公室:《毛主席在兴国革命活动资料汇编》(1929-1934年)
    19.赣东南中央苏区革命史料调查队瑞金分队编:《苏区时期的瑞金妇女》,瑞金县革命纪念馆藏。
    20.《革命斗争史文选》第1-6册,藏于兴国党史办。
    21.《中国共产党红军第一方面军前敌委员会宣传动员令》(1930年11月10日),藏于兴国党史办。
    22.《关于赣西南特区委及各路分委撤销问题》,藏于吉安县党史办。
    23.《油田公社部分苏区老干部座谈会》——何三英、胡明英、曾桂英、曾昭诚、王美英的革命活动,藏于吉安县党史办。
    24.《红色中华》(影印本全二册),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藏。
    25.《红旗日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藏。
    26.《江西民国日报》,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料室藏。
    27.《中国妇女》第3期,1926年1月20日。
    28.《中革军委总政治部通讯》第3期,1931年2月26日。
    29.《县政调查统计·福建省》,《内政调查统计表》第21期,1935年5月。
    30.《县政调查统计·江西省》,《内政调查统计表》第22期,1935年6月。
    31.《江西教育旬刊》第10卷第8期,1934年8月1日。
    32.江西省教育厅特种教育股编:《江西特种教育概览》,1936年版。
    33.《军政旬刊》第7期,1933年12月20日。
    34.《中央日报》,1935年3月21日。
    35.《大公报》,1934年9月17日。
    36.《正气日报》,1944年5月15日。
    37.《华侨半月刊》,1936年第92期。
    38.《新赣南旬刊》第5卷第3期,1943年2月15日。
    39.《妇女声》,1922年第5期。
    40.《妇女评论》,1921年第20期。
    41.《岩声》第35期,1926年4月15日。
    42.《斗争》第71期,1934年3月29日。
    43.《新生活》,1919年12月第19期。
    44.《新潮》,1919年12月1日第2卷第2号。
    45.《每周评论》第35号,1919年8月17日。
    46. 《国闻周报》,第10卷第22期,1933年6月5日。
    47.《益世报》,1934年11月24日。
    48.《新中华报》,1937年6月23日。
    49.《布尔塞维克》,1928年3月第23期。
    采访:陈细秀(女,92岁),宁都县固厚乡观下村。
    采访:钟玉香(女,90岁),吉安遂川县城。
    采访:王琴琴(女,1921年9月出生),赣州市信丰县西牛镇。
    采访:钟东娣(女,1920年5月出生),瑞金市内。
    1.安树芬、耿淑珍:《中国妇女教育资料选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
    2.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
    3.陈荣华、何友良:《中央苏区史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4.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M].台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年版。
    5.陈志明:《徐特立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陈毅、肖华等:《回忆中央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陈丕显:《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
    8.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9.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上海书店(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复印)1984年版。
    10.戴向青等著:《中央革命根据地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
    11.杜芳琴、王向贤:《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方志敏、邵式平等:《回忆闽浙皖赣苏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傅克诚:《苏区干部好作风》[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年版。
    14.顾秀莲主编:《20世纪中国妇女运动史》上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版。
    15.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1年版。
    16.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7.黄保华、赖昌明:《赣南客家与苏维埃革命》[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版。
    18.黄宏、林仁芳主编:《古田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9.黄马金:《客家妇女》[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年版。
    20.黄琨:《革命与乡村——从暴动到乡村割据:1927-1929》[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21.何黎萍:《西方浪潮影响下的民国妇女权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22.何友良:《江西通史·民国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3.何友良:《中国苏维埃区域社会变动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4.韩贺南:《平等与差异的双重建构:五四妇女解放思潮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季羡林:《季羡林谈读书治学》[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26.江西省妇女联合会编:《女英自述》[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7.揭爱花:《国家、组织与妇女:中国妇女解放实践的运作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年版。
    28.《康克清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
    29.李坚真:《李坚真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30.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年版。
    32.李泳集:《性别与文化:客家妇女研究的新视野》[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3.李静之:《中国妇女运动研究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4.李静之等:《马克思主义妇女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5.李小江:《让女人自己说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36.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8.刘云、吴水弟、朱家柏、陈上海、严帆:《中央苏区宣传文化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39.刘英:《在历史的激流中——刘英回忆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40.刘丽丽:《她们——32个女人的长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41.刘云:《中央苏区文化艺术史》[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2.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版。
    43.吕芳上:《无声之声(Ⅰ):近代中国的妇女与国家(1600-1950)》[C].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
    44.瞭望编辑部编:《红军女英雄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45.罗荣桓编辑组:《罗荣桓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46.罗雄飞、赵剑:《社会经济问题探索》[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年版。
    47.钱单士厘:《癸卯旅行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8.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理论室:《妇女参政导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3年版。
    49.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荣天玛:《中国现代群众文化史1919-1949》[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51.舒龙:《客家与中国苏维埃革命运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52.谭琳、姜秀花主编:《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53.汤清:《中国基督教百年史》[M].香港:道声出版社2001年版。
    54.温锐:《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5.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6.万振凡等:《苏区革命与农村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57.王行娟:《井冈杜鹃红——贺子珍风雨人生》[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8.王予霞:《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9.王政、陈雁:《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1.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62.王沪宁:《政治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3.肖旭:《社会心理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4.余伯流、何友良:《中国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5.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6.余伯流:《中央苏区经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7.杨天石、黄道炫:《战时中国的社会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68.游海华:《重构与整合——1934-1937年赣南闽西社会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69.曾志:《我在共产党内七十年》[M].香港:香港中华儿女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
    70.朱开铨:《六十六年之革命生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1.郑永福、吕美颐:《近代中国妇女生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72.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版。
    73.张莲波:《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想历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4.张雪英:《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张素玲:《革命与限制——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领袖(1921-1927)》[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6.张宏卿:《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以中央苏区为中心的考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77.张孟桐:《随巨人前行——学习毛主席诗词感怀》[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78.张贤明:《中国现代名诗100首赏读》[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3年版。
    79.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80.钟日兴:《红旗下的乡村:中央苏区政权建设与乡村社会动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1.钟玉英:《社会学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2.费孝通:《乡土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3.[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84.[美]费正清,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85.[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6.[美]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著,梅念译:《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87.[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88.[美]恩格尔:《意识形态与现代政治》[M].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 版。
    89.[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0.[美]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
    91.[美]黄金麟:《政体与身体——苏维埃的革命与身体1928-1937》[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
    92.[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
    93.[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94.[美]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95.[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6.[美]阿莉森·贾格尔著:《女权主义政治与人的本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7.[美]约瑟芬·多诺万:《女权主义的知识分子传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8.[美]韩丁:《翻身》[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99.[美]塞缪尔·亨廷顿,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00.[美]西达·斯考切波著,何俊志、王学东译:《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101.[美]埃里克·霍弗著,梁永安译:《狂热分子:码头工人哲学家的沉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终结——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3.[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04.[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佟德志、刘训练译:《革命心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05.[法]涂尔干·爱弥尔著,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6.[法]L·毕仰高:《中国革命的溯源1915-1949》[M].巴黎:法国伽里玛出版社1967年版。
    107.[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Ⅰ》[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108.[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郑克鲁译:《第二性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109.[德]奥古斯特·倍倍尔,葛斯、朱霞译:《妇女与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版。
    110.[德]奥托·布劳恩著,李逵六译:《中国记事(1932-1939)》[M].北京: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年版。
    111.[日]古屋奎二:《蒋介石秘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12.[日]小野和子著,高大伦、范勇译:《中国女性史1851-1958》[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3.[日]山川丽著,高大伦、范勇译:《中国女性史》[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
    1.白南生、李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4期。
    2.程伟礼:《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87年第1期。
    3.程伟礼:《<老子>与中国“女性哲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88年第2期。
    4. 畅引婷:《妇女历史的全球景观——<世界妇女史>概述》[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5. 陈华、陈涛:《客家妇女投身苏维埃运动的心理解读》[J].《文教资料》,2007年第8期。
    6. 陈华:《中央苏区妇女的参政特征》[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7. 陈刚:《红军女干部周月林的传奇人生》[J].《党史博览》,2008年第2期。
    8. 陈安:《红色戏剧家李伯钊在中央苏区》[J].《党史文苑》,2010年第8期。
    9.杜芳琴:《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六十年述评:理论与方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10.丁琪:《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构与妇女解放的互动》[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11.段建军、尹小玲:《红色叙事中革命话语的权力内涵》[J].《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12.郭若平:《理解农民理解革命:中共党史研究范式转变的尝试》[J].《党史文苑》,2013年第10期。
    13.郭海文:《性别视角下的女红军研究》[J].《唐都学刊》,2011年第1期。
    14.郭于华:《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传统亲缘关系》[J].《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
    15.葛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J].《求实》,2000年第6期。
    16.桂胜、赵冰:《农村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7.韩贺南:《阶级与性别的“联盟”——中共首部妇女运动决议及相关文献研究》[J].《党的文献》,2011年第1期。
    18.韩贺南:《整体化、自省与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妇女工作理念与方法(1927-1937)》[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5期。
    19.韩贺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进展与推进》[J].《中华女子学 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20.韩贺南:《中共将妇女解放纳入民族解放的历史必然性及理论支撑》[J].《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6期。
    21.韩小萍、祝伟坡:《辛亥革命与妇女运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22.何友良:《苏区社会格局中的社团组织》[J].《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1期。
    23.何友良:《论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历史定位与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24.何黎萍:《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特征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
    25.何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与中国社会的变革》[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26.何志魁:《性别和谐视域下农村妇女组织建设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7.黄道炫:《逃跑与回流:苏区群众对中共施政方针的回应》[J].《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28.黄文治:《从叛乱走向革命:保土意识、阶级意识及乡村革命动员——以中共与皖西大刀会为中心的探讨(1922-1932)》[J].《学术界》,2010年第10期。
    29.黄东:《红色苏区婚姻改造述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30.胡军华、唐莲英:《论中央苏区的妇女政治动员》[J].《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31.胡军华、唐莲英:《中央苏区时期客家妇女对革命的贡献》[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2.胡军华、唐莲英:《中央苏区时期党对妇女解放运动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3.金一虹:《社会性别理论:新视角、新思维方式与新的分析范式》[J].《妇女研究 论丛》,1999年第1期。
    34.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5.吉志强:《现代乡村治理视域中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第3期。
    36.揭爱花:《国家干预:中国妇女解放实践模式的体制建构》[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37.旷新年:《妇女解放的历史条件》[J].《天涯》,2007年第1期。
    38.李静之:《论妇女解放、妇女发展和妇女运动》[J].《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6期。
    39.李静之:《关于维护总体利益和妇女具体利益关系的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1992年第2期。
    40.李小江:《50年,我们走到了哪里?——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历程回顾》[J].《浙江学刊》,2000年第1期。
    41.李可亭:《单士厘和她的<癸卯旅行记>》[J].《商丘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42.李霞等:《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J].《党史文苑》,2009年第1期。
    43.李斌:《政治动员与社会革命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44.李如英:《中央苏区维护妇女权益的组织保障》[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45.刘贵福:《试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的妇女解放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
    46.刘亚玫:《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5期。
    47.刘巨才:《对中国妇女运动的几点看法》[J].《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3期。
    48.刘凯华、刘华茂:《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动员》[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49.刘霞:《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基本内涵》[J].《福建党史月刊》,2006年第8期。
    50.廖信春:《土地革命战争在江西的兴起于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51.吕美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近代中国妇女》[J].《妇女研究论丛》,1993年第1期。
    52.凌步机:《苏区干部好作风》[J].《江西通讯》,2013年第12期。
    53.林颂华:《中央苏区妇女问题初探》[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2期。
    54.林志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农民动员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55.卢友杰:《永定苏区的妇女运动》[J].《福建党史月刊》,1992年第3期。
    56.罗雄飞、赵剑:《中央苏区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造运动及其影响》[J].《求索》,2006年第2期。
    57.罗惠兰:《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婚姻自主权的立法保障》[J].《求实》,2007年第3期。
    58.罗凌波、唐治国:《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模式的历史考察》[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第1期。
    59.梁旭光:《干部选任的逐步民主化对妇女参政的意义》[J].《理论学刊》,2004年第6期。
    60.苗伟东、江静:《中央苏区农村妇女参政叙论》[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年第1期。
    61.潘萍:《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62.曲延春:《国民革命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年第3期。
    63.邱松庆:《略论土地革命时期、福建苏区的妇女运动》[J].《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第5期。
    64.全国妇联权益部:《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J].《中国妇运》,2013年第9期。
    65.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J].《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4期。
    66.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1期。
    67.石仲泉:《纪念“两个80周年”弘扬两个伟大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68.孙金华、岳邦杰:《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角色构建》[J].《学理论》,2010年第26期。
    69.沈谦芳、黄宗华:《试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70.宋兆静:《批判与扬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怎样在中国确立的》[J].《妇女学苑》,1994年第5期。
    71.谭琳:《男女平等的理论内涵与社会推动:基于中国现实的讨论》[J].《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6期。
    72.佟新、龙彦:《反思与重构:对中国劳动性别分工研究的加大回顾》[J].《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
    73.坦丁:《中国妇女运动史研究概述》[J].《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2期。
    74.汤水清:《苏区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J].《党的文献》,2010年第4期。
    75.唐娅辉:《毛泽东与苏维埃时期的婚姻制度》[J].《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6期。
    76.汪超、郭聪:《比例失衡、制度变迁与性别和谐——中国妇女参政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分析》[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
    77.王晓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提升:意义、现状、对策》,《前沿》,2010年第11期。
    78.王涛:《妇女动员与乡村社会变革——兼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79.王政:《浅议社会性别学在中国的发展》[J].《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80.王思梅:《试论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第4期。
    81.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J].《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82.王连花:《动员与反动员:中央苏区“扩红”运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83.王才友:《50年来的江西苏区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84.王全宾:《浅析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特征》[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85.吴小卫、杨双双:《中央苏区婚姻制度改革与妇女解放》[J].《南昌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1期。
    86.谢庐明:《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87.谢庐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妇女人权的发展与20世纪的社会进步》[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8.谢重光:《土地革命时期闽粤赣苏区的客家妇女生活》[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1期。
    89.谢重光:《客家妇女人文性格及其历史成因》[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90.谢一彪:《论三十年代赣南闽西的客家山歌》[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91.谢维:《成败之道何处寻——读黄道炫<中央苏区的革命>》[J].《史林》,2013年第4期。
    92.肖巧平:《中美宪法妇女问题比较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93.向东:《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基于自由发展观下的性别法律分析》[J].《河北法学》,2014年第2期。
    94.徐瑞:《农村留守妇女教育现状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95.余伯流:《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移植”及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96.余伯流:《中央苏区的历史地位及其深远影响》[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年第6期。
    97.虞花荣:《论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特点及其启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8.於贤淑:《女性权益的宪法保障》[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99.袁惠仪:《马克思妇女解放的历史逻辑》[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00.袁旭川:《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两次转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1期。
    101.叶福林:《简论东固及赣西南苏区的妇女解放运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102.叶国文:《动员农民与建立政权——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历史考察》[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9期。
    103.杨会清、吴晓敏:《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妇女生活变革研究》[J].《求实》,2004年第2期。
    104.杨会清:《苏区妇女对革命的态度演变:1927-1934》[J].《长江论坛》,2010年第8期。
    105.杨奎松:《50年来的中共党史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106.游海疆、林修果:《妇女领导:多重悖论分析与开发机制建设》[J].《理论探讨》,2006年第5期。
    107.游海华:《清末至民国时期赣闽粤边区市场网络的传承与嬗变》[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2期。
    108.颜梅生:《红军留下的女人们》[J].《档案春秋》,2009年第8期。
    109.郑也夫:《男女平等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
    110.赵容:《近代教会学校对福建女性启蒙的影响》[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3期。
    111.周一川:《清末留日学生中的女性》[J].《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112.周蕾:《性别、组织和政党——对建党初期女党员群体的历史考察》[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113.周典恩:《近代福建基督教教会医院述略》[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14.周榜师、曾金玉:《从中央苏区“扩红”看国家、地方组织和民众的互动》[J].《党史文苑》,2004年第8期。
    115.周成莉:《中央苏区妇女参加苏维埃选举的理论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第1期。
    116.张静如:《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17.张侃:《回归与超越:评<中央苏区妇女运动史>》[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2期。
    118.张美琴:《论中央苏区时期妇女的重大作用》[J].《中国市场》,2006年第19期。
    119.张雪英:《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客家妇女的地位和作用》[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20.张驰:《以人为本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J].《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121.张玉龙:《中央苏区时期妇女教育略论》[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2期。
    122.张昭国:《试论中国共产党对苏区民众革命政治意识的培育》[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23.张文灿:《妇女性别解放与阶级、社会解放的互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运动的政策及效果》[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124.张宏卿、肖文燕:《农民性格与中共的乡村动员模式》[J].《开放时代》,2010 年第10期。
    125.张宏卿:《中央苏区民众革命参与的动力机制探析——不以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的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126.张桂华:《关于妇女组织性质与发展的思考》[J].《长白学刊》,1993年第5期。
    127.左际平:《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义务平等》[J].《社会》,2005年第1期。
    128.庞振宇:《苏区妇女组织建设研究》[A].《中国革命与苏维埃运动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29.陈始发:《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与启示》[A].《中国革命与苏维埃运动学术研讨会2011年论文集》
    1.习近平:《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发挥我国妇女伟大作用》,中国妇女研究网,2013-11-1, [EB/OL]. http://www.wsic.ac.cn/academicnews/84552.htm
    2.林金水、吴巍巍:《德国多明我会在近代闽西地区的传教活动》[EB/OL]. http://www.doc88.com/p-473112829102.html.
    3.邓旋:《发扬光荣革命传统做好基础妇女工作》,中国瑞金网,2011-9-26,[EB/OL]. http://www.chinarjw.com/n360/c7074/content.html.
    4.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全国主要数据报告》,中国妇女研究网[EB/OL].http://www.wsic.ac.cn/academicnews/78621.htm
    5. 《毛主席的称谓从何时开始?》,中国红故事[EB/OL]. http: //www.honggushi.com/article/gjlx/200909/11233.html.
    6.储卉娟: 《谁是“妇女”?——以及“妇女”作为话语的实践》[EB/OL].http: //www.alleyeshot.com/html/200606/10/20060610004101.htm
    7.时珍:《兴国山歌曾唱遍苏区为“扩红”立下大功》[N].《江西晨报》,2014年1月22日。
    8.王奋强:《赤胆忠心的“华夏女杰”》[N].《深圳特区报》,2011年6月22日。
    9.杨绍明、杨李:《我们的母亲李伯钊》[N].《新民晚报》,2011年5月10日。
    10.《马前托孤:77年前的生离死别》[N].《赣南日报》,2011年11月11日。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1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13.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11月4日。
    1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年2月26日。
    15.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N].《江西日报》,2011年11月7日。
    16.严洁:《一曲山歌三个师》[N].《江西日报》,2010年5月7日。
    17.《海南女杰谢飞逝世享年101岁,曾是刘少奇夫人》[N].《海南日报》,2013年3月1日。
    18.冷溶:《坚持全面正确的历史观科学评价毛泽东和党的历史——学习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年1月7日
    1.殷健:《中共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党群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 郭静:《苏区的阶级与婚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3.揭国花:《中国妇女解放实践中的妇女组织角色及其运行机制》[D].浙江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王罗旺:《妇女领导群体与苏维埃革命:1927-1934)》[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硕士论文。
    5.周小泉:《土地革命前后农民心态的演变——以中央苏区为中心》[D].江西师范大 学2008年硕士论文。
    6.黄文治:《鄂豫皖苏区道路:一个民众动员的实践研究(1920-1932)》[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7.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8.姜玉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社会思潮的认识和态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9.杨会清:《中国苏维埃运动中的动员模式研究(1927-1937)》[D].浙江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0.王才友:《“赤”“白”之间:赣西地区的中共革命、“围剿”与地方因应》[D].复旦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11.黄琨:《从暴动到乡村割据——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27-1929)》[D].复旦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12.汤红兵:《井冈山时期的人物群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13.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博士论文。
    14.王汝坤:《人性与政治的原则》[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
    15.万振凡:《革命、改良与“弹性结构”:1927-1937年江西传统乡村社会变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6.韩承鹏:《标语与口号:一种动员模式的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7.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赣南土地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D].厦门大学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18.陈英:《性别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博士论文。
    19.周莉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妇女生存状况与妇女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0.王克霞:《革命与变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妇女生活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21.李丹:《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22.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博士论文。
    23.赵小波:《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进程研究(1921-1949)》[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24.曹伯一:《江西苏维埃之建立及其崩溃》[D].台湾政治大学高级研究生1968年毕业论文。
    25.宋青红:《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研究(1938-1946年)》[D].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 Hsiao Tso-liang:Chinese Communism in 1927:city vs. countryside, 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70.
    2. Charles B. Mclane:Soviet Policy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1931-1946, N. 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8.
    3. Barkan Lenore:Nationalists, Communists, and Rural Leaders:Political Dynamics in a Chinese County,1927-1937, Michigan:Miehigan University Press,1983.
    4. Edward T. And James Janet and Paul S.Boyer:Notable Women, 1607-1950.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5. Susan Ware:Holding Their Own:American Women in the 1930s, Boston:G. K. Hall & Co.,1982.
    6. Jayne Loader:Women on the Left,1906-1941:Bibliography of Primary Source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aper in Women's Studies 2, February 1974.
    7. Robert Shaffer:Wome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USA,1930-1940, Socialisit Review 46, May-June 1979.
    8. Genevieve Parkhurst:"Is Feminism Dead?" Harpers Magazine, Volume 170, May 1935.
    9. Martha E. Gimenez:Marx and Feminism. Frontiers:a Journal of Women Studies, 1975, vol.1, no.1.
    10. Louise Edwards:Policing the Modern Women in Republican China Modern China. Vol.26, No.2, April,2000.
    11. Pearsall M:Women and Values, Readings in Recent Feminist Philosophy.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3.
    12. Johnson Kay, Ann:Women, the Family and Peasant Revolution in China.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
    13. Women-Work:Women and the Party in Revolutionary China, 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976.
    14. Tani E. Barlow:Politics and protocols of Funu:(Un)making national Woman in Engendering China:Women, cultural and the state, edited by Christina K. Gilmartin, Gail Hershatter, Lisa Rofel and Tyrene Whit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