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气候外交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篇论文依据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家利益理论,结合中国气候外交的发展实践,系统梳理了中国气候外交的发展轨迹,并分析推动这一过程的内外因素。论文对中国气候外交划分阶段,总结特点,分析得失、展望趋势,并提出政策建议。论文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中国气候外交演变的轨迹是怎样的?动因何在?
     论文从力争从视角、材料和观点三个方面创新。首先是将气候外交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加以审视,重视世界格局、中国整体外交与中国气候外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其次是对长年参与气候谈判的外交官和决策者进行访谈,引入第一手口述史料。同时,对大量联合国文件进行文本分析。第三,论文认为,虽然气候变化是外来议题,并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一系列新知识、新经验和新机构,但是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是推动气候外交的根本原因,也是决定性因素。来自国际谈判的压力对中国气候外交决策的影响十分有限。
     按照不同时期的国家利益诉求,中国气候外交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孕育阶段(1972-1988),标志性事件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个阶段是世界环境外交的开始,还没有气候外交的提法。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观念和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但是中国积极与会、力促其成的态度使中国在世界环境外交的开局上和世界其他国家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这是中国日后开展气候外交的一笔宝贵历史财富。
     第二阶段是中国气候外交的萌芽阶段(1988-1992),标志性事件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一时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级格局解体。1989年春夏之交,中国发生了政治风波,外交陷入困境。10月份,中国提出了“要搞好环境外交”,环境外交成为“一个发挥特殊作用的领域”。气候谈判为中国打破国际封锁的外交斗争起到了重要辅助作用。在当时的国际局势下,唯有环境保护问题,发达国家需要发展中国家的配合。1992年,中国总理与世界各国领导人一起参加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会前,中国积极参与《气候公约》谈判,并召集发展中国家环境部长在北京沟通信息、协调立场并发布《北京宣言》。这说明中国在环境外交领域开始有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寻求积极、有力的国际表达。
     第三阶段是紧密团结发展中国家、坚决捍卫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阶段(1992-1997)。标志性事件是《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和出台。《气候公约》确立了对发展中国家极为有利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过程中,中国与发展中国际紧密团结,共同粉碎了发达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承诺减排温室气体的图谋,将此原则落实到《议定书》之中,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
     第四阶段是中国气候外交从谨慎防范到积极应对的转向阶段(1998-2005),标志性事件是1998年底中国公开表示积极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三机制之一。随着《京都议定书》的达成,中国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利益认识加深,随之改变了以往谨慎、防范、反对《议定书》三机制的态度。对于通过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的西方提议,中国的态度逐渐由抵触、反对转向积极、支持。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事件是,2003年中国执政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此,中国气候外交更加积极、主动。
     第五阶段是中国气候外交的转折阶段(2005-2007),标志性事件是2006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出台和2007年底的巴厘气候大会。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出台《国家方案》。《国家方案》明确了“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统筹国家核心发展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取向。在2007年年底的巴厘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员,有条件承诺国内减缓气候变化措施。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次会议确立的所谓双轨谈判,实际上是发达国家一轨继续判量化减排承诺,发展中国家一轨谈判如何承担减排责任。这是以往的气候谈判中从未有过的,因为发展中国家一向坚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只谈发达国家如何率先承担减排责任,拒绝承诺发展中国家减排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气候外交更趋积极进取。
     第六阶段是中国气候外交的新起点(2008-2012)。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建设成就。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底中国承认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地位。世界对中国提出更多要求,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外交进入了新起点,气候外交是新起点上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2007年底中共17大报告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气候外交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加强。2009年,中国自主提出了大幅度减少碳排放强度计划,显示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诚意。同一年,中国着手在立法领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但是,中国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被西方国家指责为气候谈判失败的替罪羊。哥本哈根会议上的矛盾和冲突,超越了气候外交领域,是迅速发展中的中国与动荡中的世界格局碰撞的一个缩影。此后,中国更加主动、积极、自信地塑造国际气候治理制度,在谋求自身最大发展利益和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之间寻找平衡。
     纵观中国气候外交从孕育到逐渐成熟自信的发展轨迹,中国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始终是气候外交决策和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因素。最初的孕育和萌芽阶段,气候外交处于中国整体外交的边缘,服从于整个外交决策的政治利益诉求。这种政治利益诉求是宽泛的,原则性的,是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改变世界不平等政治经济秩序的延伸,是南北矛盾的一个翻版。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团结发展中国家,从行动上严格捍卫“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很少就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在国内机构设置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机构的规格不断提高,但是发改委牵头的协调模式恰恰证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决定了气候外交政策的制定。这个时期气候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是,积极参与各种会议,积极防范发达国家借气候变化议题干涉内政,另有所图。这种积极是保守的积极。
     达成《京都议定书》之后,中国的气候外交政策趋于积极利用国际气候机制,并获得显著的经济利益和国际先进技术。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增加了气候外交更趋积极的内在动力。国内经济转型、资源和环境的客观要求使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巴厘气候大会上承诺有条件实施国内气候变化减缓行动,2009年提出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以及哥本哈根峰会上的仗义执言,是中国气候外交日趋积极主动的几个例证。尽管这一过程中,中国气候外交政策遇到了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压力。但是总的来说,国内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使得中国气候外交体现了前所未有的诚意和主动。尽管一些发达国家对此仍然不满,这恰恰说明中国气候外交的决定因素在内不在外。
     论文简单总结了中国气候外交的经验和教训。经验是:一、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占有道义优势。二、利用国际地位优势实现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并积极推动国际气候制度建设。教训是斗争分寸把握和统筹外交资源水平欠佳。论文提出了更加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适时主动提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额、加强议会外交、承办《气候公约》缔约方大会等七条建议。
This thesis traces the origins of China’s climate change diplomacy to1972when China participated the UN Conference on Human Environment. It setsup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based on national interests theories and analyzesthe variations of national intests that China’s climate change diplomacy haspursued and emphasized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The thesis also examinesand explains the driving for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limate changediplomacy highlighting the interaction of international order changes, China’sdiplomatic strategic adjustments and milestones in the UN Framework onClimate Change Convention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in China’s climate change diplomacy is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goals.International pressure on China’s responsibility to limit its greenhouse gasemission played a much lesser important role. The thesis also argues thatChina’s changing foreign policies on climate changecan be interpreted as aresult of the changing nature of national interests. The thesis concludes withseve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China’s climate change diplomacy,including a better decision making mechanism, a great role for the parliament,investment in basic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posal to host Conference ofParties of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f Climate Change. Thethesis also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or China’s climatechange diplomacy.China has taken advantage of its early and constructive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mechanism, which is regarded as China’s diplomatic asset. China has alsomade full use of the status as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and largestdeveloping country to realize its national interests as part of the collectiveinterests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ddition to that, China has been veryconstructive to use its status as a mediator between the developed and thedeveloping world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f UNFCCC. In terms of lessons,China could have been more flexible in fighting for its policy goals some ofwhich changed in just a few years.China can als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 of its diplomatic resources and means.
引文
1(英)海伍德:《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http://unfccc.int/resource/docs/convkp/convchin.pdf。
    3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6月,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http://www.ccchina.gov.cn/WebSite/CCChina/UpFile/File189.pdf。
    4张坤民:《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5孔凡伟:浅析中国气候外交的政策与行动,《新视野》2008年第4期。
    6鲁毅、黄金琪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7赵可金:《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8马建英:全球气候外交的兴起,《外交评论》2009年第6期。
    9甘钧先、余潇枫:全球气候外交论析,《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
    10卢静:环境问题域南北关系,《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30页。
    11赵可金:《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39页。
    12马建英:全球气候外交的兴起,《外交评论》2009年第6期。
    13陈宝明:《气候外交》,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154-162页。
    14Yu, Hongyuan (ed.):“Global warming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New York: Nova SciencePublishers,Inc.2008, pp.56-59.
    15Yu, Hongyuan (ed.):“Global warming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New York: NovaScience Publishers,Inc.2008, p.56-58.
    16于宏源:《国际气候环境外交:中国的应对》,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第218页。
    17杨惟任:中国大陆的气候外交,《展望与探索》,2012年8月。另,原文将《框架公约》译作《纲要公约》,称中国为中国大陆。为行文方便,没有使用原文的说法。
    18唐更克、何秀珍、本约朗: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立场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8期。
    19严双武、肖兰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转变,《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
    20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缉思教授访谈,《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
    21章百家:改变自己影响世界——20世纪中国外交基本线索刍议,王缉思(总主编),牛军(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22陈迎:中国在气候公约演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
    23孔凡伟:浅析中国气候外交的政策与行动,《新视野》2008年第4期。
    24甘钧先、余潇枫:全球气候外交论析,《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
    25于宏源:《国际气候环境外交:中国的应对》,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版,第6页。
    26同上,第183-184页。
    27同上,第3-15页。
    28薄燕: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一种分析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新框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期。
    29秦亚青:《国际关系类论文的设计和撰写》,载秦亚青:《权力·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30同上,第251-255页。
    31Rosenau,James N.,转印自康绍邦宫力:《国际战略新论》(2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第26页。
    32这三种国家利益的定义分别源于中国学者阎学通、王逸舟和美国学者Mark Amstutz,转引自李少军:论国家利益,《国际政治》2003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第35-42页,原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年第1期。
    33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4页。
    34方长平:中国的国家利益研究,载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1页。
    35李少军:论国家利益,《国际政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4期,第
    37页,原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年第1期。
    36阎学通:《什么是国家利益》,载王缉思(总主编),王逸舟(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9页。第24页。
    37转引自康绍邦宫力:《国际战略新论》(2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2页。
    38康绍邦宫力:《国际战略新论》(2版),第30页。
    39王逸舟:新视野下的国家利益观,载王缉思(总主编),王逸舟(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第21-25页。
    40李少军:论国家利益,《国际政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4期,第
    40页,原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年第1期。
    41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35-38页。
    42同上,45-63页。
    43李少军:论国家利益,《国际政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4期,第40-41页,原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年第1期。
    44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28-29页。
    45同上,30-33页。
    46同上,45-63页。
    47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8页。
    48康绍邦宫力:《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49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一九八八年五月十八日)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0页。
    50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307页。
    51王逸舟:新视野下的国家利益观,载王缉思(总主编),王逸舟(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第18页。
    52国家的主权和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一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48-349页。
    53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一九八九年九月四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21页。
    5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
    55楚树龙:中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和国家战略,载王缉思(总主编),王逸舟(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第251-260页。
    56王逸舟:新视野下的国家利益观,载王缉思(总主编),王逸舟(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第36页。
    57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2006年8月24日。
    58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0页。.
    5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http://www.npc.gov.cn/wxzl/wxzl/2000-12/26/content_4264.htm(,2014.5.28浏览)。
    60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1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62《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121页。
    63邓小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一九八五年三月四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4页。
    64邓小平1988年9月16日会见日本自民党前副总裁二阶堂进一行时谈国内情况,《外事动态》,1988年9月30日。
    65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九日),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7页。
    6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7/content_693542.htm,(2014年1月1日浏览)。
    6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论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68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49页。
    69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9月15日,美国纽约),《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7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71王毅:和谐世界: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世界知识》2008年第5期。
    7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和平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1页。.7《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6月3日,http://www.gov.cn/zwgk/2007-06/08/content_641704.htm,(2014年1月3日浏览)。
    7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
    7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论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76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49页。
    7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中国的国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78曲星,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
    79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7号,2007年6月3日。
    80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30-33页。
    81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4页。
    82张骥王宏斌:论全球环境问题对当代国家主权的影响,载王缉思(总主编),王逸舟(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第176-178页。
    83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第65-66页。
    84转引自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85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第56页。该书的第51-56页分析了西方环保主义兴起的原因。
    86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该书的第51-56页分析了西方环境问题出现和环保主义兴起的原因。
    87袁明(主编),朱明权(副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1页。
    88同上,第373-375页。
    89陈健(编著):《外交,让世界走向和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7-78页。
    90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2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第259至264页。
    91曲星,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92宫力:“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93宫力:从中美缓和到实行“一条线”的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6卷第2期,2002年5月。
    94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259-266页。
    95陈健(编著):《外交,让世界走向和谐》,第77页。
    96金冲及(主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02-1103页。
    97陈健:中国多边外交面临新课题,《解放日报》,2011年10月25日。
    98曲星,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2012年版,第145页。
    99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431页。
    100转引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431页。1011985年6月中国总理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演讲,转引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432页。
    1021986年3月中国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转引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438页。
    103同上,第442页。
    104《斯德哥尔摩宣言》,http://legal.un.org/avl/pdf/ha/dunche/dunche_ph_c.pdf,(2014.1.12下载)。
    105贾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r.MauriceStrong),《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106莫里斯斯特朗:英文版序,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美):《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07专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外滩画报》2008年11月7日,http://news.sina.com.cn/c/2008-11-07/142416609207.shtml,(2014年1月10日浏览)。
    108曲格平:序,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美):《只有一个地球》。
    109沈文雄于细微处见精神,编辑小组:《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第223页。
    110贾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r.MauriceStrong),《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Engaging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ounexinitiative,http://www.mauricestrong.net/index.php/founex-conference?showall=&limitstart=,(accessedJan.10,2014)。
    111外交部、卫生部关于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污染会议的请示,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
    112外交部、燃化部关于出席人类环境会议方案的请示,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212页。
    113国际环保名人扎根北京,《世界新闻报》,2008年3月21日,http://gb.cri.cn/12764/2008/03/21/2945@1989873.htm,(2010年1月10日浏览)。
    114贾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r.MauriceStrong),《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115曲格平:周恩来是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474页。
    116外交部、燃化部关于参加人类环境会议代表团人员组成的请示,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204-205页。
    117外交部、卫生部关于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污染会议的请示,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203页。
    118曲格平:周恩来是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8页。
    120外交部、燃化部关于出席人类环境会议方案的请示。
    121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上)——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
    122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150页。
    123Günther Handl: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宣言》(《斯德哥尔摩宣言》)和1992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http://legal.un.org/avl/pdf/ha/dunche/dunche_c.pdf,(2012年1月12日下载)。
    124《斯德哥尔摩宣言》,http://legal.un.org/avl/pdf/ha/dunche/dunche_ph_c.pdf,(2014.1.12下载)
    125Günther Handl: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宣言》(《斯德哥尔摩宣言》)和1992年《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http://legal.un.org/avl/pdf/ha/dunche/dunche_c.pdf,(2012.1.12下载)
    126外交部、燃化部关于出席人类环境会议方案的请示。
    127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171-172页。
    128毕季龙代表在人类环境会议全体会议上关于成立宣言专门委员会的发言(一九七二年六月八日),《我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72年)》,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内部发行,第267-271页。
    129唐克团长在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言阐述我国对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问题的主张(一九七二年六月十日),《我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72年)》,第267-268页。
    130关于核试验、核武器斗争经过,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190页。
    131唐克团长在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言阐述我国对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问题的主张(一九七二年六月十日)。
    132同上。
    133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162页。
    134同上,第150-151页。
    135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上)——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第97页。
    136唐克团长就《人类环境宣言》问题发表声明(一九七二年六月十六日),《我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72年)》,第265-569页。
    137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166页。
    138中国代表团出席人类环境会议情况的总结报告,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216页。
    139新华社斯德哥尔摩六月十七日电:人类环境会议新闻处关于会议的新闻公报,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134页。
    140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171页。
    141贾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r.MauriceStrong),《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142国际环保名人扎根北京,《世界新闻报》,2008年3月21日,http://gb.cri.cn/12764/2008/03/21/2945@1989873.htm,(2010.1.10浏览)。
    143同上。
    144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154页。
    145专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外滩画报》2008年11月7日,http://news.sina.com.cn/c/2008-11-07/142416609207.shtml,(2014年1月10日浏览)。
    146同上。
    147曲格平:序,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美):《只有一个地球》。
    148同上。
    149同上。
    150漫漫环保路,载曲格平:《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3页。
    151曲格平:绿色经典回顾———《只有一个地球》从“内部资料”到“绿色经典”,《中国环境报》,2001年5月18日。(此文系曲格平为《只有一个地球》纳入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出版时写的序言。)
    152莱斯特·罗斯:中国与环境保护,载埃克诺米(美)等(主编):《中国参与世界》(华宏勋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页。
    153莫里斯·斯特朗:建立全球环境治理的新范式,载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8年版;Statement of Maurice F. Strong,Chairman Earth Council Foundationat hear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 Committe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Works and the Committee onForeign Relations on July24,2002,http://www.epw.senate.gov/107th/Strong_072402.htm,(accessedJan.6,2014)。
    154贾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r.MauriceStrong)。1551972Stockholm Conference: Opening Statement, http://www.mauricestrong.net/index.php/opening-statement,
    (2014.1.13浏览)。
    156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Environment, Stockholm, June5-16,1972
    157Ibid, p.21.
    158Ibid,p.20.
    159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上)——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第103-104页。
    160贾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访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先生(Mr.MauriceStrong)。
    161我的环保求索之路,载曲格平:《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3页。
    16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特别会议李景昭团长的发言(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三日),《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文件集(1982.1-6)》,世界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163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上)——从斯德哥尔摩到里约热内卢》,第102-103页。
    164同上,第106-108页。
    165骆继宾:我国在世界气象组织中合法席位恢复,《中国气象报》,1992年2月24日。
    166气候科学应知道经济建设,载宋健:《世纪之鹄:宋健文稿选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年版,第75页。
    167世界气候变化浅谈,《人民日报》1979年8月21日。
    168骆继宾:回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署,《中国气象报》,2007年1月6日。
    169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转折点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宦乡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170林昶:编者的话,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宦乡集》,第2页。
    171赵总理分别会见联邦德国两政党负责人,《人民日报》,1985年6月14日;胡耀邦会见联邦德国绿党代表,《人民日报》,1986年6月15日。
    172周南副外长出访西北欧六国,《外事动态》,1988年10月8日。
    173联合国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外事动态》,1983年3月1日。
    174曲格平:周恩来是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载曲格平:《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页。
    175周恩来总理有关环境保护的谈话和讲话,载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465页。
    176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第476页。1771999年7月12日,曲格平获“蓝色星球奖”前夕答日本记者田口淳子问,曲格平:《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第50页。
    178陈健(编著):《外交,让世界走向和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98页。
    179万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
    180中国环境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形成于发展,载曲格平:《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第71-72页。
    181曲格平:在’94中国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国际商务》,1994年第5期。
    182曲格平(主编):《环境保护知识读本》,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年版,第248页。
    18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10/content_5004381.htm,(2014年1月15日浏览)。
    184曲格平:我的环保求索之路,载曲格平:《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95-396页。
    185夏堃堡:《环境外交官手记》,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186中国环境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形成于发展,载曲格平:《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第78-79页。
    187袁明(主编),朱明权(副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页。
    188肖月,朱立群(主编):《简明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189同上,第265-266页。
    190发展中国家在南北经济关系中的处境更加不利,《新情况》,1991年10月17日。
    191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192解振华:努力推进新时期环境外交工作,《环境保护》,2000年第7期。
    193宫力:《邓小平与美国》,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3页。
    194对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初步看法,《新情况》,1990年7月14日。
    195Political Declaration: Securing Democracy,Houston, July10,1990, G8Information Center,http://www.g8.utoronto.ca/summit/1990houston/political.html,(accessed Jan.22,2014).
    196从七国首脑会议看国际关系演变的一些特点,《新情况》,1990年7月16日。
    197丁金光:中国环境外交的成就与问题,《绿叶》,2008年第4期。
    198陈晔: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环境外交因素,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年7月6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6866/12089481.html,(2014.1.23浏览)
    199对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副处长李丽艳的采访,2013年5月3日。
    200A/RES/44/228: 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2December1989,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44/228&Lang=E&Area=RESOLUTION,(accessed Jan.24,2014).
    201那年我们在里约——亲历者讲述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中国环境报》,2012年6月12日。
    202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第122-124页。
    203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1991年6月19日,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8-173页。.
    204那年我们在里约——亲历者讲述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中国环境报》。
    205研讨全球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重大问题发展中国家部长级会议在京举行,《人民日报》,1991年6月19日。《北京宣言》第一句指出,41个发展中国家部长与会。
    206李鹏:共同推进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1991年6月18日),《人民日报》,1991年6月19日。
    207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事记,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152页。
    208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173页。
    209夏堃堡:《环境外交官手记》,第112-114页。
    210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曲格平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夕指出中国积极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128页。
    211胡如忠:1992年“地球高级会议”的奏鸣曲——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简介,载《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年3月第2卷第1期。
    212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曲格平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夕指出中国积极参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126-127页。
    21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报告,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223-228页。
    214我国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1990年7月6日,http://jy.nanning.gov.cn/3069/2005_4_12/3069_55540_1113272026161.html,(2014.1.25浏览)。
    215夏堃堡:《环境外交官手记》,第114页。
    216UN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2), http://www.un.org/geninfo/bp/enviro.html,Statement of Maurice F. Strong,Chairman Earth Council Foundation at hear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Committe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Works and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on July24,2002,http://www.epw.senate.gov/107th/Strong_072402.htm,(accessed Jan.6,2014).
    217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大事记,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153页。
    218骆继宾:环境与发展大会见闻,《中国气象报》,1992年8月3日。
    219李鹏总理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脑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4-7页。
    220骆继宾:环境与发展大会见闻,《中国气象报》,1992年8月10日。
    221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99页。
    222关于我国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报告——曲格平通知在第7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此会议上的报告,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22-28页。
    223那年我们在里约——亲历者讲述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中国环境报》,2012年6月12日。
    224孙雪峰李银株:中国与77国集团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1期。
    225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第82-83页。
    226肖月,朱立群(主编):《简明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60页。
    227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第123页。
    228曲格平:第二座里程碑(序),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3页。
    22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http://www.envir.gov.cn/law/envir.htm,(2014年1月29日浏览)。
    230关于我国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报告——曲格平通知在第7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上的报告,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22-28页;那年我们在里约——亲历者讲述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中国环境报》,2012年6月12日。
    231Statement of Maurice F. Strong,Chairman Earth Council Foundation at hear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SenateCommitte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Works and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on July24,2002,http://www.epw.senate.gov/107th/Strong_072402.htm,(accessed Jan.6,2014).
    232陈宝明:《气候外交》,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年版,第52-53页。
    233Statement of Michael Oppenheimer, Senior Scientist, 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 New York, NY, U.N.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Treaty Doc.102-38), Hearing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Sep.18,1992, p.78.
    234Resolution No.A/RES/43/53. Protection of global climate for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mankind,6December1988,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43/53&Lang=E&Area=RESOLUTION,
    (accessed January19,2014).
    235Resolution No.A/RES/44/207. Protection of global climate for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mankind,22December1989,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44/207&Lang=E&Area=RESOLUTION,
    (accessed January19,2014).
    236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闭幕,《中国气象报》,1990年11月19日。
    237骆继宾:回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署,《中国气象报》,2007年1月16日。
    238Resolution No.A/RES/4/212. Protection of global climate for present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mankind,21December1990,http://www.un.org/en/ga/search/view_doc.asp?symbol=A/RES/45/212&referer=http://www.un.org/depts/dhl/resguide/r45_en.shtml&Lang=C,(accessed January19,2014).
    239Chandrashekhar Dasgupta: 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Mintzer,Irving M.&J. Amber Leonard(eds):Negotiating Climate Change: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Rio Con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p.130.
    240The Noordwijk Ministerial Declarationon Climate Change,http://unfccc.int/resource/ccsites/senegal/fact/fs218.htm,(accessed Jan.20,2014).
    241Noordwijk Declaration on Atmospheric Pollution and Climatic Change,http://documents-dds-ny.un.org/doc/UNDOC/GEN/N89/299/67/img/N8929967.pdf?OpenElement,(accessed Jan.20,2014).
    242Houston Economic Declaration, July11,1990, G8Information Center,http://www.g8.utoronto.ca/summit/1990houston/declaration.html#environment,(accessed Jan.22,2014).
    243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第26-28页。
    244News Conference of President George H. Bush, Houston,July11,1990, G8Information Center,http://www.g8.utoronto.ca/summit/1990houston/news.html,(accessed Jan.22,2014).
    245骆继宾:回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署,《中国气象报》,2007年1月6日。
    24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的通知(国办发〔1988〕35号),1988年8月1日,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1103/t20110330_63795.html,(2014.2.1浏览)。
    247程振华: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李鹏副总理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世界环境》,1984年第4期。
    248骆继宾:回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署(二),《中国气象报》,2007年1月9日。
    249骆继宾:回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署(三),《中国气象报》,2007年1月11日。
    250国务院决定建立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国务委员宋健任组长办事机构挂靠在国家气象局,《中国气象报》,1990年3月12日。
    25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的通知。
    252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历史回顾·1989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的工作【本届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名单】,载《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1990》,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第75-76页。
    253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印发我国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的通知,1990年10月26日,《广州市政》,1990年第12期。
    254中国关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1990年7月6日国务院环委会通过),http://jy.nanning.gov.cn/3069/2005_4_12/3069_55540_1113272026161.html,(2014年1月8日浏览)。
    255邹骥:中国的角色,《南方周末》,2007年6月14日。
    256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闭幕,《中国气象报》,1990年11月9日。
    257国家环保局宣教中心、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编著):《气候变化科学基础与应对策略》,中加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培训教材,2004年版,第89页。
    258在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宋健的发言,《中国气象报》,1990年11月19日。
    259第二次世界气候大会在日内瓦闭幕,《中国气象报》,1990年11月19日。
    260骆继宾:回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署,《中国气象报》,2007年1月16日。
    261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气候问题专题会议】,载《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1992》,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页。
    262李绪鄂在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学术讨论会上谈我国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八原则,《人民日报》,1991年1月16日。
    263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第101页。
    26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459-460页。
    265外交部长钱其琛在第45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1990年9月28日),《人民日报》,1990年9月29日。
    266骆继宾: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气象报》,1992年8月24日。
    267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达成协议各国政府将于下月在巴西签署,《中国气象报》,1992年5月18日。
    268骆继宾: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6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447页。
    270骆继宾: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气象报》,1992年8月24日。
    27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2)》,第447页。
    272同上。
    273骆继宾: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7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3)》,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538页。
    275骆继宾: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76同上。
    277我代表在气候变化纲要公约谈判会议上发言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主要责任,《人民日报》,1992年5月11日。
    278骆继宾:关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79许琳、陈迎: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期。
    280何一鸣:《国际气候谈判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281姜克隽:全球实现2oC升温目标及中国的排放峰值,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聚焦低碳城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5页。
    282《中国环境报》里约6月14日电:斯特朗举行新闻发布会称环发大会为更大成功奠定了基础,载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第148页。
    283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第25页。
    28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决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285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304页。
    286江泽民:中国将不遗余力地实施《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一九九四年二月八日),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231-232页。
    287江泽民:让我们共同缔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特别纪念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1995年10月25日。
    288中国代表团团中吴建民大使在经社理事会实质性会议高级别部分关于促进有利于发展的环境的发言(1997年7月3日),载中国联合国协会(编):《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发言汇编:1997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289钱其琛在第五十一届联大发表讲话呼吁各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和平与发展,《人民日报》,1996年9月26日。290李鹏:在中美环境与发展讨论会上的讲话(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五日),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
    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464页。
    291从斯德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的发展道路,载曲格平:《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第80页。
    292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节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交部、国家环保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及有关对策的报告》的通知(一九九二年八月十日),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193-199页。
    293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第66-69页。
    294尹希成等:《全球问题与中国》,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7-28页。
    295荣跃:跨世纪寻梦——《中国21世纪议程》出台内幕,《中国质量万里行》,1995年第2期。
    296荣跃:跨世纪寻梦——《中国21世纪议程》出台内幕;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摘要),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233-250页。
    297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摘要),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233-250页。
    298曲格平《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英文版)》序言,载张坤民:《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9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摘要),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第248页。
    300荣跃:跨世纪寻梦——《中国21世纪议程》出台内幕;尹希成等:《全球问题与中国》,第211页。
    30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1-01/02/content_5003506.htm,(2014.2.7浏览)。
    302“全球环境融资”(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即“全球环境基金”,可参考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第七章“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与环境保护”。
    303裴建章,于武真:《中国外交概览: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96-597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660-661页。
    30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5》,第660页。
    305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决策》,第26页。
    306Rowlands, Ian H.“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Berlin and Beyond”,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19954, p.148.
    307裴建章,于武真:《中国外交概览:1994》,第597页。
    30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5》,第660页。
    309《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立场》,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8/20/content_531424.htm,(2013年8月14日浏览)。
    310Rowlands, Ian H.“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Berlin and Beyond”,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19954, pp.146-147
    311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5-146页。
    312“14年,我们回到了原点”——专访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第一副团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南方周末》,2011年12月8日。
    31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1996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
    685页。
    314柯金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的决定,《环境》,1995年第7期。
    315Rowlands, Ian H.“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Berlin and Beyond”,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19954, p.147.
    31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1996年版》,第685页;柯金良: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的决定。
    31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1996年版》,第686页。
    318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1996年版》,第686页。
    319Rowlands, Ian H.“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Berlin and Beyond”,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Development19954, p.150.
    320我代表团团长李肇星强调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人民日报》,1996年7月18日。
    321柯金良:联合国召开气候变化公约缔约方第二次大会,《环境》1996年第10期。
    322同上。
    323Breidenich, Clare. Daniel Magraw, Anne Rowley&James W. Rubin: The Kyoto Protocol to the United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2, No.2(Apr.,1998), pp.315-331。
    324缔约方会议第二节会议报告,FCCC/CP/1996/15/Add.1,1996年10月29日。
    325柯金良:气候变化公约议定书具体案文的南北斗争,《环境》1997年第4期。
    326薄燕:《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91页。
    327“14年,我们回到了原点”——专访中国气候谈判代表团第一副团长、外交部部长助理刘振民,《南方周末》,2011年12月8日。
    328苏伟: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绿叶》,2008年第8期。
    32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88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808-809页。
    330继WTO之后最重要一场国际谈判,《南方周末》,2007年2月14日。
    33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88年版》,第809页。
    332《中国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立场》,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8/20/content_531424.htm,(2013年8月14日浏览)。
    333《京都议定书》之死——二十年艰苦谈判末路命运今难阻,《南方周末》,2011年7月4日。
    33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98年版》,第810页。
    335《京都议定书》之死——二十年艰苦谈判末路命运今难阻;继WTO之后最重要一场国际谈判;Leggett, Jeremy:“The Carbon War: Global Warming at the end of the Oil Era”, Penguin Books,2000,pp.316-321;对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副处长李丽艳的的采访,2013年5月3日。336苏伟: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337解振华:努力推进新时期环境外交工作,《环境保护》2000年第7期。
    338孙雪峰李银株:中国与77国集团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1期。
    339高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十年与中国低碳发展进程,《国际展望》2013年第4期。
    340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
    341李鹏:1998年政府工作报告——1998年3月5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129.htm,(2014年3月5日浏览)。
    342温家宝: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193.htm,(2014年3月5日浏览)。
    343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7月28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184/64186/66691/4494648.html,(2014年3月5日浏览)。
    343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34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时报》,2004年11月24日。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3-11/24/content_5448313.htm,(2014年3月5日浏览)。
    343朱镕基: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173.htm,(2014年3月5日浏览)。
    343高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十年与中国低碳发展进程,《国际展望》2013年第4期。
    344朱镕基: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173.htm,(2014年3月5日浏览)。
    345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46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347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时报》。
    348温家宝: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193.htm,(2014年3月6日浏览)。
    349温家宝: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218.htm,(2014年3月5日浏览)。
    349朱镕基: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2003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1173.htm,(2014年3月5日浏览)。
    350高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十年与中国低碳发展进程。
    351李鹏:在亚太议员环境和发展大会第六届年会上的演讲(1998年10月15日,桂林),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99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页。
    352对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副处长李丽艳的采访,2013年5月3日。
    353曾培炎: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改善全球气候状况共同努力,《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2日。
    354罗干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人民日报》,1998年3月7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人民日报》,1998年3月11日。
    355对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副处长李丽艳的采访,2013年5月3日。
    356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世界环境》,2008年第2期。
    35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江在庆祝京都议定书生效活动上的讲话,2005年2月16日,http://www.sdpc.gov.cn/xwfb/t20050606_7234.htm,(2014.2.26浏览)。
    358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549页。
    359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第170-171页。
    360吕学都: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商务周刊》,2007年5月20日。
    361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第171页。
    362对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副处长李丽艳的采访,2013年5月3日。
    36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99年版》,第671-672页。
    364同上,第672-673页。
    365曾培炎: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改善全球气候状况共同努力,《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2日。
    366中国代表团团长刘江部长于2000年在气候变化公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上的发言,http://www.ccchina.gov.cn/Detail.aspx?newsId=28204&TId=59,(2014年3月10日浏览)。
    367《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http://cdm.ccchina.gov.cn/WebSite/CDM/UpFile/File2859.pdf,(2013年3月23日下载)。
    368姜伟新: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5年10月20日,http://cdm.ccchina.gov.cn/UpFile/File506.PDF,(http://cdm.ccchina.gov.cn/WebSite/CDM/UpFile/File2859.pdf,
    (2013年3月23日下载)。
    369吕学都: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
    370四部委修订促进清洁发展机制运行管理办法,财经网,2011年9月26日,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1-09-26/110874068.html,(2014年3月23日下载)。
    371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低碳发展及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培训教材》,2013年10月26日,第61页,http://qhs.ndrc.gov.cn/gzdt/201403/t20140328_604827.html,(2014年3月31日下载)。
    372段茂盛:清洁发展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改革,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欲中国的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86-88页。
    373对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综合处副处长李丽艳的采访,2013年5月3日。
    374同上。
    37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99年版》,第672-674页。
    376中国代表阐述我对控制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中国气象报》,1998年11月23日。
    377曾培炎: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改善全球气候状况共同努力,《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2日。
    378同上。
    379我代表在气候变化公约会议上表示: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负主要责任中国目前不承担减排温室气体义务,《人民日报》,1999年11月3日。
    380李虎军:继WTO之后最重要一场国际谈判,《南方周末》,2007年2月14日;SUMMARY OF THETHIRTEENTH SESSIONS OF THE SUBSIDIARY BODIES OF THE UN FRAMEWORK CONVENTIONON CLIMATE CHANGE,4-15SEPTEMBER2000,Earth Negotiations Bulletin,Vol.12No.151,18September2000,http://www.iisd.ca/vol12/enb12151e.html,(accessed2014.3.23)。
    381中国代表团团长刘江部长于2000年在气候变化公约第六次缔约方会议上的发言,http://www.ccchina.gov.cn/Detail.aspx?newsId=28204&TId=59,(2014年3月10日浏览)。
    382President Bush Discusses Global Climate Change,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2001.6.11,http://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news/releases/2001/06/20010611-2.html,(accessed2012.8.22).
    383薄燕:《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1页。
    384应对全球变暖任重道远——中国气候专家评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气象报》,2001年11月15日。
    385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3》,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398页。
    386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4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342页。
    387同上。
    388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网站,http://www.cslforum.org/index.html,(2014年3月13日浏览)。
    389中国编制完成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中国气象报》,2004年11月11日。
    390“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部长级启动会在华盛顿举行,2004年11月25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wjdt_611265/sjxw_611273/t171814.shtml;美国环保局甲烷市场化伙伴计划网页,http://www.epa.gov/globalmethane/partnership.htm,(2014年3月13日浏览)。
    391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5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333页。
    392韩保江:“又好又快”何以不同于“又快又好”,2006年12月30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5233491.html,(2014年3月18日浏览)。
    39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4页。
    394李伟,何建坤:十七大报告中的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分析,载杨洁勉(主编):《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237页。
    395李丽艳:《气候变化:2050情景》(可持续能源记者论坛系列),2009年3月26日,http://zhulijuan.blshe.com/post/3935/359528,(2013年5月2日浏览)。
    396吕学都: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商务周刊》,2007年5月20日。
    397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人民日报》,2007年6
    400十二位专家组成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发挥“智囊团”作用,为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咨询和建议,《科学时报》,2007年1月15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077121627202191352.html;我国成立应对气候变化"智囊团",2007年1月18日,http://www.cms1924.org/CN/News/2007-01/EnableSite_ReadNews3907351169049600.html,(2014年3月17日浏览)。
    401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中国新闻网,2010年9月14日,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09-14/2532013.shtml,(2014年3月17日浏览)。
    402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部门勇担重任,《中国气象报》,2009年12月11日。
    403第二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中国新闻网。
    404国务院关于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国发〔2007〕18号,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803/t20080328_32752.html,(2014年3月18日浏览)。
    405同上。
    406外交部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对外工作机制,2007年9月3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wjdt_611265/sjxw_611273/t358121.shtml,(2014年3月18日浏览)。
    407苏伟:领导致辞,http://qhs.ndrc.gov.cn/ldzc/;机构设置,http://qhs.ndrc.gov.cn/jgsz/,(2014年3月18
    413胡锦涛:携手开创未来推动合作共赢,《人民日报》,2005年7月8日。
    414胡锦涛:在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6月8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8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320页。
    415杨爱伦:APEC之际谈气候政治,《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9月10日。
    416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2007年9月8日,http://www.gov.cn/ldhd/2007-09/08/content_742977.htm,(2014年3月19日浏览)。
    417苏伟: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418潘基文任命气候变化问题特使,《人民日报》,2007年5月3日。
    419唐家璇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时表示应对气候变化需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人民日报》,2007年5月22日。
    420安理会就气候变化问题公开辩论,《人民日报》,2007年4月19日。
    421潘基文说生态危机是达尔富尔冲突起因,2007年6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6/17/content_6254409.htm,(2014年3月18日浏览)。
    422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团刘振民大使在安理会关于气候变化问题专题会议上的发言,2007年4月17日,http://www.fmprc.gov.cn/mfa_chn/dszlsjt_602260/t434531.shtml,(2014年3月19日浏览)。
    423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6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苏伟:气候谈判的中国身影,《中国投资》,2011年11月。
    424苏伟: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425《京都议定书》之死——二十年艰苦谈判末路命运今难阻,《南方周末》2011年7月4日,http://www.infzm.com/content/60937,(2014年2月7日浏览)。
    426苏伟: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427荷兰环境评估局发布报告:中国成为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07年6月22日,http://www.cas.cn/jzd/ljx2/200907/t20090722_2154114.shtml; China now no.1in CO2emissions; USA insecond position,2007年6月19日,http://www.pbl.nl/en/news/pressreleases/2007/20070619,(2014年3月19日浏览)。
    428China says is world's top greenhouse gas emitter,2010年11月23日,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0/11/23/climate-cancun-china-idAFTOE6AM02N20101123,(accessed April2,2014).
    429苏伟: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430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路线图”解读,《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1期。
    431对外交部条约法律司气候变化办公室主任齐大海的采访,2013年9月24日。
    43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433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9页。
    434转引自陈建(编著):《外交,让世界走向和谐》,第115页。
    435荷兰环境评估局发布报告:中国成为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2007年6月22日,http://www.cas.cn/jzd/ljx2/200907/t20090722_2154114.shtml,(2014年3月19日浏览)。
    436聚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改革报》,2009年12月8日。
    437解振华:中国现在温室气体排放量确实很大增幅也很快,2011年11月22日,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deban/content-3/detail_2011_11/22/10823019_0.shtml?_from_ralated,
    (2014年3月15日浏览)。4382011年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召开,2011年2月24日,http://www.whjw.gov.cn/article.jsp?aid=4995,(2013年3月7日浏览)。
    439孙桢:在2010香港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2010年11月3日,http://qhs.ndrc.gov.cn/gzdt/201011/t20101104_379086.html,(2014年3月30日浏览)。
    44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441国务院办公厅:《“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国发〔2011〕41号,2011年12月1日。
    442薄智跃: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与“中国模式”,《南风窗》,2010年3月。
    443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人民日报》,2008年6月29日。
    444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念扎实工作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人民日报》,2010年2月24日。
    44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年10月,http://www.gov.cn/zwgk/2008-10/29/content_1134378.htm,(2014年3月22日浏览)。
    446发改委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文字实录),2008年10月29日,http://www.gov.cn/wszb/zhibo277/wzsl.htm,(2014年3月22日浏览)。
    447全球环境研究所:《点评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未出版),2009年3月,第1-3页。
    448解振华: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2009年8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http://npc.people.com.cn/GB/28320/166530/166536/9924712.html,(2014年3月29日浏览)。
    449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2009年8月27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rdyw/wj/2009-08/27/content_1516165.htm,(2014年3月29日浏览)。
    450落实巴厘路线图——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2009年5月20日,http://www.gov.cn/gzdt/2009‐05/21/content_1321022.htm,(2014年3月29日浏览)。
    451转引自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蒲海清蒲海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8月27日新闻发布会,http://www.npc.gov.cn/npc/zhibo/zzzb14/node_4249.htm,(2014年3月29日浏览)。
    45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2009年8月27日,http://www.npc.gov.cn/npc/xinwen/rdyw/wj/2009-08/27/content_1516165.htm,(2014年3月29日浏览)。
    453孙桢:在2010香港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2010年11月3日,http://qhs.ndrc.gov.cn/gzdt/201011/t20101104_379086.html,(2014年3月30日浏览)。
    454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项目中期报告会在京召开,2011年12月15日,http://qhs.ndrc.gov.cn/gzdt/201201/t20120104_455038.html;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2011年7月14日,http://www.ndrc.gov.cn/gzdt/201107/t20110714_423403.html;中国政法大学完成两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课题,http://qhs.ndrc.gov.cn/gzdt/201205/t20120511_478845.html,(2014.3.29浏览)。
    455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首部建议稿体现十大亮点,2012年3月19日,http://www.china.com.cn/news/law/2012-03/19/content_24930054.htm,(2014年3月29日浏览)。
    456对外交部条法司气候办主任齐大海的采访,2013年9月24日。
    457关于《气候变化应对法》(建议稿)的说明,2012年3月18日,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12-03/18/content_24923468.htm,(2014年3月29日浏览)。
    458立足公平致力行动——代表委员热议应对气候变化,《人民日报》,2010年3月11日。
    459赵可金:《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316-320页。
    460China now no.1in CO2emissions; USA in second position,2007年6月19日,http://www.pbl.nl/en/news/pressreleases/2007/20070619;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近期将成为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大国,2007年4月20日,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0704/20070404594475.html;(2014年4月2日浏览)。
    461Climate: G8and G5leaders issue different climate messages,Third World Network,2008.7.11,http://www.twnside.org.sg/title2/climate/info.service/climate.change.20080702.htm,(accessed2014.4.2).
    462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八国集团达成一致,《人民日报》,2008年7月9日。
    463发展中五国领导人发表集体会晤政治声明,2008年7月8日,http://news.sina.com.cn/w/2008-07-08/214915895232.shtml,(2014年4月2日浏览)。
    464胡锦涛:在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7月9日),《人民日报》,2008年7月11日。
    465Climate: G8and G5leaders issue different climate messages,Third World Network,2008.7.11,http://www.twnside.org.sg/title2/climate/info.service/climate.change.20080702.htm,(accessed2014.4.2).
    466黄惠康: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今日中国》,2010年11月。
    46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第313页。
    468解振华: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情况的报告‐‐‐‐2009年8月24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http://npc.people.com.cn/GB/28320/166530/166536/9924712.html,(2014年4月5日浏览)。
    469落实巴厘路线图——中国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立场,2009年5月20日,http://www.gov.cn/gzdt/2009‐05/21/content_1321022.htm,(2014年4月5日浏览)。
    470李婷:发达国家减排以及增强2020年减排力度问题研究,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聚焦低碳城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8页。
    473经济大国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论坛领导人会议举行,戴秉国代表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阐述中方立场,《人民日报》,2009年7月11日。
    474外交部在哥本哈根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等,2009年12月12日,http://www.gov.cn/xwfb/2009-12/12/content_1485654.htm,(2014年4月5日浏览)。
    475发展中国家就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举行磋商,2009年11月28日,http://www.ndrc.gov.cn/xwzx/xwfb/200911/t20091128_316765.html,(2014年4月6日浏览)。
    476胡锦涛: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9月23日。
    477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确定,《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7日。
    478徐华清:如何认识减排40%-45%,《时事报告》2010年第2期。
    479何建坤解读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中国气象报》,2009年12月14日。
    480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2009年11月25日,http://www.gov.cn/gzdt/2009-11/25/content_1473271.htm,(2014年4月7日浏览)。
    481转引自卢思聘、王之佳:哥本哈根:气候政治的新起点,《南风窗》,2010年第1期。
    48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纪实,《人民日报》,2009年12月25日。
    485奥巴马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讲话全文,《参考资料》,2009年12月21日。
    486温家宝: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
    话(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八日哥本哈根),《人民日报》,2009年,12月19日。
    48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纪实,《人民日报》。
    48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纪实,《人民日报》,2009.12.25
    490潘家华:转折调整务实行动——从哥本哈根高预期减排到坎昆务实调整,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49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纪实,《人民日报》;Copenhagenclimate summit: Ed Miliband blames China for 'disappointing' results,2009.12.21,http://www.telegraph.co.uk/earth/copenhagen-climate-change-confe/6853081/Copenhagen-climate-summit-Ed-Miliband-blames-China-for-disappointing-results.html,(accessed2014.4.10)。
    492潘家华:转折调整务实行动——从哥本哈根高预期减排到坎昆务实调整,载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第7页。
    493孙雪峰李银株:中国与77国集团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研究,载《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1期。
    494许琳、陈迎: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期。
    49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7页。
    496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中国外交:2013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版,第300页。
    497李高(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从强度到总量再到绝对量的路径非常明确,《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2月30日。
    498解振华:中国现在温室气体排放量确实很大增幅也很快,2011年11月22日,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deban/content-3/detail_2011_11/22/10823019_0.shtml?_from_ralated,
    (2014年3月15日浏览)。
    499专家: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23%,2011年12月4日,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12-04/3506192.shtml,(2014年3月16日浏览)。
    500姜克隽:以治理雾霾推动减排,《中外对话》,2013年11月22日,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3579#adchannel=NP_Other_story_page,(2014年3月16日浏览)。
    501姜克隽:以治理雾霾推动减排,《中外对话》。
    502朱焱:适应与减排同样重要——专访世界气象组织正、副秘书长,《南风窗》,2007.8下。
    503新华社联合国2014年3月31日电:潘基文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新报告表示欢迎。
    504Climate change: In the balance, Economist, April5th,2014.
    505鲁毅、黄金琪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334-336页。
    编辑小组:《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年版
    编委会:《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概况:1999》,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
    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薄燕:《国际谈判与国内政治:美国与《京都议定书》谈判的实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4
    薄燕(主编):《环境问题与国际关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蔡拓:《全球问题与当代国际关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陈宝明:《气候外交》,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陈鹤:《气候危机与中国应对:全球暖化背景下的中国气候软战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陈建(编著):《外交,让世界走向和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编写组:《邓小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宫力:《邓小平与美国》,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5
    国家环保局宣教中心、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气候变化科学基础与应对策略》,中加气候变化合作项目培训教材,2004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5
    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何建明:《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10
    何一鸣:《国际气候谈判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1
    胡鞍钢管清友:《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2
    胡鞍钢:《中国集体领导体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
    姜冬梅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9
    金冲及(主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
    康绍邦宫力:《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理论》,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9
    康绍邦宫力:《国际战略新论》(2版),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0
    鲁毅、黄金琪等:《外交学概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梁军:《不对称的特殊伙伴——联盟视野下的战后英美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2
    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裴建章,于武真:《中国外交概览:199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2
    钱其琛:《外交十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0
    秦亚青:《权利制度文化: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研究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反思与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曲格平(主编):《环境保护知识读本》,北京:红旗出版社,1999.2
    曲格平:《梦想与期待:中国环境保护的过去与未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10.
    曲格平彭近新(主编):《环境觉醒:人类环境会议和中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3
    曲格平:《曲之求索:中国环境保护方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1
    曲星,钟龙彪:《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宋健:《世纪之鹄:宋健文稿选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12
    孙佑海:《超越环境“风暴”:中国环境资源保护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3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6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3》,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5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4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3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5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5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6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5
    王缉思(总主编),王逸舟(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国家利益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
    王缉思(总主编),牛军(分册主编):《中国学者看世界·中国外交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0,坎昆的挑战与中国的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2,气候融资与低碳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
    王伟光、郑国光(主编):《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聚焦低碳城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1
    王逸舟(主编):《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王逸舟:《中国外交新高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1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9
    王逸舟:《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王之佳:《中国环境外交》,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王子忠:《气候变化:政治绑架科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吴兴唐:《政党外交和国际关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夏堃堡:《环境外交官手记》,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夏义善、陈德照(编著):《中国能源环境气候外交大视野》,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1
    肖月,朱立群(主编):《简明国际关系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2
    熊向晖:《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1
    谢益显(主编):《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1)》第2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徐再荣:全球环境问题与国际回应,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8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二版
    阎学通:《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7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二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杨光斌等:《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洁勉(主编):《世界气候外交和中国的应对》,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5
    尹希成等:《全球问题与中国》,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997.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于宏源:《国际气候环境外交:中国的应对》,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3.7
    袁明(主编),朱明权(副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
    张海滨:《环境与国际关系:全球环境问题的理性思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8
    张焕波:《中国、美国和欧盟气候政策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张坤民:《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行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历历:《外交决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6
    赵进军(主编):《新中国外交60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赵可金:《外交学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环境报社编译:《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8
    《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1990》,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12
    《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1992》,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论学习纲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1)》,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3)》,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概览199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国外交1996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8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98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1999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8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规划司(编):《中国外交:2013年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5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编):《中国
    环境与发展:世纪挑战与战略决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1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编:《里约之新:国际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新问题、新对策》,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8
    中国联合国协会(编):《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有关会议发言汇编:1997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8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编:《宦乡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大变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10.8
    钟述孔:《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全球环境与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朱良:《对外工作会议与思考》,当代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
    庄贵阳、陈迎:《国际气候制度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1
    A·J·汤恩比(英)、池田大作(日):《展望二十一世纪——汤恩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美):《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
    巴雷特(美Barret,S.):《合作的动力:为何提供公共产品》(黄智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保罗·肯尼迪:《未雨绸缪为21世纪做准备》(何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埃克诺米(美)等(主编):《中国参与世界》(华宏勋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0
    国际组织可持续发展科学咨询调查分析委员会:《知识与外交:联合国系统中的科学咨询》,(王冲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海伍德(英):政治学核心概念(吴勇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
    华尔兹(美):《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文正仁(韩):《中国崛起大战略——与中国知识精英的深层对话》,(李春福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薄燕:合作意愿与合作能力——一种分析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新框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期
    陈迎:中国在气候公约演化进程中的作用与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5期第15-20页
    丁金光:中国环境外交的成就与问题,《绿叶》杂志2008年第4期
    丁仲礼:应基于“未来排放配额”来分配各国碳排放权,《群言》2010年4月7日
    甘钧先、余潇枫:全球气候外交论析,《当代亚太》2010年第5期
    高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二十年与中国低碳发展进程,《国际展望》2013.4 
    宫力:从中美缓和到实行“一条线”的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6卷第2期,2002年5月
    宫力:“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对当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何帆、冯维江、徐进:《全球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及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4期第19-39页
    胡如忠:1992年“地球高级会议”的奏鸣曲——中国环境与发展报告简介,《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2年3月第2卷第1期
    孔凡伟:浅析中国气候外交的政策与行动,《新视野》2008年第4期
    李滨:建设道德制高点——中国对外关系必须面对的新挑战,《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8-24页
    李海东: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美国研究》2009年第2期
    李少军:论国家利益,《国际政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3年第4期,第35-42页,原载《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1
    丽兹·加拉赫:中国:联合国气候谈判的活力之源,《中外对话》2012.12特刊
    林民旺:国家声誉的塑造与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外交评论》2013年第6期
    刘宏松:为什么冷战后国际制度的形成不由美国所愿,《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8期,第68-85页
    刘伟:探索国际公共政策的演化路径——基于对全球气候政策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第113-135页
    刘燕华冯之浚: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启示,《读书》2012年第5期,第56-62页
    卢静:环境问题域南北关系,《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第30-35页。
    骆继宾:回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和签署,《中国气象报》,2007.1.6
    吕学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进展及展望,《世界济与政治》2000年第5期
    吕学都: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商务周刊》2007年5月20日
    吕学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博弈,《时事报告》2009年12期
    吕永龙:低碳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理论视野》2010.2
    马惠娣:陈耀邦谈《中国21世纪议程》,《未来与发展》1995年第4期
    马建英:全球气候外交的兴起,《外交评论》2009年第6期
    毛艳:中国气候外交议题策略探析,《国际展望》2011.1
    门洪华、甄文东:中国国际战略理论:渊源、嬗变与突破,《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12,pp.60-80
    蒙培元:反思非典:对自然界存一分“敬畏”之心《人权》2003年第5期
    潘家华: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争议焦点与反思,《红旗文稿》,2010.5
    《气候变化与中国的国家战略——王缉思教授访谈》,《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
    《气候变化与中美关系——李侃如博士访谈》,《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4期。
    沈涵沈沂:欧盟碳税交易引发的全球博弈《环球财经》2012年第5期。(新华文摘2012-5)
    苏伟、吕学都、孙国顺:未来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的核心内容及前景展望——“巴厘路线图”解读,《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1月
    苏伟: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绿叶》,2008.8
    孙雪峰李银株:中国与77国集团气候变化合作机制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1期
    唐更克何秀珍本约朗:中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立场与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8期
    万霞:海外公民保护的困境与出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5期
    王辉、李洪影:谈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SARS”过后的哲学反思,《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王毅刚:中国应倡导国际气候谈判新规则,《瞭望》2013年1月14日第2期
    王元丰:北京暴雨当浇醒对气候变化的漠视,《学习时报》2012年9月3日
    解振华:努力推进新时期环境外交工作,《环境保护》2000.7
    徐华清:如何认识减排40%-45%,《时事报告》2010年第2期。
    许琳、陈迎: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的战略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期
    严双武、肖兰兰: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立场转变,《当代亚太》2010年第1期。
    阎学通:权力中心转移与国际体系转变《当代亚太》2012年第6期,第4-21页
    杨丹辉: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向与我国气候谈判策略,《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
    杨洁篪: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求是》2013.16,第7-10页
    杨万东: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的再调整《理论视野》2010.2
    杨惟任:中国大陆的气候外交,《展望与探索》2012年8月
    于宏源:试析全球气候变化谈判格局的新变化,《现代国际关系》2012.6
    余潇枫、李佳:冰冻雨雪灾害折射我国危机管理之痛,《观察与思考》2008年
    王存刚当今中国的外交政策:谁在制定?谁在影响?——基于国内行为体的视角《外交评论》2012年第2期
    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理论视野》2010.2
    张磊:国际气候政治的中国困境——一种围观层次的梳理,《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张清敏:中国对外关系的国内管理和内外统筹——国内因素与中国对外政策,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8期,第117-138页
    赵晨:中美欧全球治理管比较研究初探《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3期,第86-103页
    周瑞金:从历史角度看十八大《炎黄春秋》2013年第1期,第2-8页
    周琪:奥巴马连任后的美国内外政策评估,《外交评论》2013.1
    邹骥、王克、傅莎:从革命本哈根到墨西哥城:国际气候谈判评价与反思《环境经济》2010年Z1期
    邹骥:中国的角色《南方周末》2007.6.14
    人民数据
    《中国气象报》光盘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气候变化司http://qhs.ndrc.gov.cn
    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http://www.ccchina.gov.cn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http://cdm.ccchina.gov.cn/
    中国气候变化网http://www.ipcc.cma.gov.cn
    中国天气网http://www.weather.com.cn/climate/index.shtml
    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http://www.fmprc.gov.cn/ce/ceun/chn/zgylhg/jsyfz/qhbh/
    联合国与气候变化http://www.un.org/zh/climatechange/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http://www.acca21.org.cn/
    中外对话http://www.chinadialogue.net/
    气候组织http://www.theclimategroup.org
    G8Information Centerhttp://www.g8.utoronto.ca
    IPCChttp://www.ipcc.ch/
    Third World Network (TWN)http://www.twnside.org.sg/
    Harris, Paul G.“Climate Change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St.Martin’s Press,2000
    Leggett, Jeremy “The Carbon War: Global Warming at the end of the Oil Era”,Penguin Books,2000
    Keohane, Robert O.“Toward a post-Kyoto climate change architecture: a politicalanalysis”
    Mintzer,Irving M.&J. Amber Leonard(eds): Negotiating Climate Change: TheInside Story of the Rio Conven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25,1994)
    O’Riordan, Tim&Jill Jager(eds): Politics of Climate Change–A European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1996
    Yu, Hongyuan (ed)“Global warming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New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08
    Wirth, David A.“The president, the environment, and foreign policy: theglob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
    Breidenich, Clare. Daniel Magraw, Anne Rowley&James W. Rubin: The Kyoto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The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92, No.2(Apr.,1998), pp.315-331
    Brown, Oli et al “Climate change as the ‘new’ security threat: implications forAfrica” International Affairs v83n62007
    Keohane, Robert O.“Toward a post-Kyoto climate change architecture: a politicalanalysis”
    Kurtzman, Joel “The Low-Carbon Diet: how the Market Can Curb Climate Change.”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2009
    Yu, Hongyuan (ed)“Global warming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diplomacy”New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2008
    Levi, Michael A.“Copenhagen’s Inconvenient Truth: How to Salvage the ClimateConference”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2009
    Lewis, Joanna I.“China’s Strategic Priorities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Negotiation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31N1, Winter2007-08
    Newell, Peter and Matthew Paterson “A Climate for Business: global warming, thestate and Capital”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5:4Winter1998:679-703
    Ott, Hermann E,“Climate change: an important foreign policy issue” InternationalAffairs,77,2(2001)277-296
    Rowlands, Ian H.“The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 Berlin and Beyond”, The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19954, pp.145-163
    Victor, David G. et al “the Geoengineering option: a last resort against globalwarming?”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2009
    Wallack, Jessica Seddon and Veerabhadran Ramanathan,“the other ClimateChangers: Why Black Carbon and Ozone also Matter” Foreign Affairs,September/October2009
    Wirth, David A.“The president, the environment, and foreign policy: theglob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Boston College Law School Legal StudiesResearch Paper Series, Research paper No.57, February4,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