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是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弱势群体、劳资矛盾等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群体性事件日益频发。面对“稳定压倒一切”,基层政府为了强化维护社会稳定能力,通过设立维稳专项基金,成立专门的维稳机构,从资源整合和组织架构上强化维稳工作;同时,还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中加入维稳工作实效考察,激励领导干部的维稳积极性。如此,从中央到地方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维稳”庞大机构,从各个方面投入大量的资源,来维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尽管如此,在全国各地,群体性事件仍然时有发生,一些地方的基层干群关系依然不够融洽、比较紧张,导致基层维稳工作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怪圈。
     维稳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被提升到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层面、带有极强治理色彩的重要工作。而基层维稳又是整个维稳体制的重心和难点,尤其是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当代中国,基层维稳过程中公众利益诉求表达行为呈现出“数量扩大、规模增加、行为激烈、诱点多发、涉及面广、对抗性强等特点”。基层政府是维稳的前沿阵地,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脆弱的节点部位。基层政府的维稳行为直接关系到地方治理的成败。
     本文一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阐述本文研究的缘起及其意义,主要从基层维稳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入手引出透视基层政府维稳行为对于破解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基层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后在分析大量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等进行说明。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论述维稳生成理论中的社会转型理论、压力型体制理论、社会冲突理论、风险社会理论和社会心理理论等子理论,维稳管理理论又包括政府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政府职能理论。
     第三部分是基层政府维稳实践样态与运行模式。首先,本文通过对H省四个市县的调查研究,对基层政府维稳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概括:(1)维稳成本高昂化(2)维稳管理政治化(3)维稳目标短期化(4)维稳责任递增化(5)维稳思维非理性化。其次,提出了当前基层政府维稳所采取两种通用模式:网罗密布的严控型维稳模式和底线防守的绥靖型维稳模式。
     第四部分是基层政府维稳行为逻辑及后果。首先,阐述市场逻辑、官僚逻辑和公共性逻辑是不同基层政府维稳行为模式背后的三大逻辑进路;其次,认为基层维稳选择“不出事”作为目标是由市场逻辑和官僚逻辑共同形塑的结果,而公共性逻辑才能形塑“良性的社会稳定”的基层维稳目标;再次,指出基层政府压力维稳行为直接导致了基层权宜性治理和维稳内卷化的不利后果。
     第五部分是基层政府维稳行为的矫治策略。认为基层政府维稳行为应从市场逻辑和官僚逻辑转向公共性逻辑,从“不出事”目标转为良性的社会稳定为目标使命,应从“严控型”和“绥靖型”维稳模式转向法治型维稳模式;应从权宜性治理转向基层善治。从治理与善治出发,构建科学、和谐、长效的基层维稳机制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树立科学的维稳观;二是社会组织有效嵌入基层维稳过程,为基层政府与民众搭建沟通对话平台;三是通过法治保障,将政府维稳和公民维权置于规则和约束的框架内;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在基层维稳过程中实现多元共治,五是构建公平正义的基层利益协调机制。
     第六部分是结论。
At present, China is stepping a historical period of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The economic system has experienced Profound changes and so does the socialstructure,the pattern of interests and the ideology. Unprecedented social changes makeChina step into a rapid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while big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insocial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may contain and cause a lot of socialconflicts,especially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mass incidents. Faced to the policy of"stability overrides everything" and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tability mainteance,alllevels of government set up special funds and specialized agencies,hoping to do thiswork well through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resource arrangements; Meanwhile,introdu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work to the assessment of cadres, in order to improvethe abilty of stability maintenance of cadres. Thus, from the central to the localauthorities, a huge "stability maintenance" institution was established, a lot ofresources were invested to maintain the "rigid stability”. Nevertheless, a variety of massincidents still occur in some place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cadres and masses in somelocal places is still tense, what’s worse, it falls into the vicious circle——more stabilitymaintenance more instability.
     The local government is the forefront to maintain stability and the most vulnerablejoint in the national governing system. As the old saying goes:if the county is wellgoverned, the whole world will be safe. County,as a stable local government level ofevery danasty in our history, plays an indispensible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country'spolitical domination,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reason whyCounty Systerm never faded lies in that the setting of county is not the expedient orarbitrary measures, but a combination of economic, political, administrative, and othervarious factor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process,the county gradually becomes the stable community connecting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aspectsand plays a role as an indecomposable administrative entities in any national system,County, in fact, is the basic unit which constitutes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entities, regional economic and integrated communit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eson the research of the county level governments.
     Selecting the government process with behaviorism to research is a distinctivefeature of this study. The government in the "government process "is" the realgovernment ". The thrust of the government process methodology is to reveal the"deviant" phenomenon and its laws produced during the operating process ofgovernment.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goverment problems by applying the processapproach is to seek measures to reduce illegal behaviors of the government "deviation"and realise the moderation of government behaviors at the premise of affirming thediversity and flex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behaviors.
     This paper takes the pressurized system as the framework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Itaims to archive4goals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value orientation, behavioralmechanisms and behavioral strategies. First of all, to reveal that the "expedientgovernance" is the logic follow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maintain stability.Secondly,to analyese consequences and hazards of the Involution ofstability-maintaining that are inevitably caused by maintaining stability under the localgoverment’s pressure and its behavior logic. Thirdly,to point out the causes of theconsequences of actions and the behavior departure. Finally,to put forwardcountermeasures to rectify the stability-maintaining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Raise the subject of this study——the researchof the stability--maintaining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s:Describe the background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ademic study of therelevant literature, the research methods, structural arrangements and possibleinnovations and so on.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pressurized system. This part initially proposed a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maintaining stability under the pressure" through thearrangments of social conflict theory, risk society theor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 pressurized system.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process of maintaining stability of local governments. Afterthe field investigation, taking four counties in Henan Province as an exemple to revealthe operating process of local goverments’s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and its behaviordeviations from three dimensions---value orientation,behavior mechanisms andbehavioral strategies.
     The4th chapter is the logic and its consequences of the maintenance of stability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s. Reveal that the "expedient governance" is the logicfollowed by the local governments to maintain stability; Summarize characteristics ofthese behaviour logic; Point out consequences and hazards of the Involution ofstability--maintaining;Explore the causes of local government’s behavior deviant on thebasis of the "Diaaecting a sparrow".
     The5th chapter i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rectify the stability-maintaining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s. The logic of "expedient governance" is generated underthe pressurized system. It indeed provided some effective solutions for the localmaintenance of stability in a certain sense. To some degree, the"expedient governance"is relevent to the complexity and suddeness of current local social risks; It is alsocompatible with diversified interests of local citizens. Therefore, for a long period oftime in the future, the "expedient governance" will still be the logic followed the localgovernment to maintain stability. Based on the above, to propose moderatecountermeasures to govern the local government’s stability--maintaining behavior.
     The sixth chapter are the main conclusions. Summerize the full text.
引文
①作者注意到,近几个月来信访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先是在2013年11月28日国新办就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证实取消信访排名的做法;紧接着2014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这次信访制度改革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基层政府维稳工作方式方法。本文的研究一方面侧重于群体性事件维稳,另一方面属于阶段性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对于基层维稳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并且今后会根据信访改革进展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②人民日报评论员:《维护稳定,促进发展》,载于《人民日报》2005年7月28日。
    ③戚建刚:《论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治理模式——从压力型到回应型的转变》,载于《当代法学》,2013年第1期。
    ①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载于《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②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若干个案为例》,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③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④应星:《“气场”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两个个案的比较》,载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6期。
    ①群体性事件是指又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参见宋宝安:《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5页。
    ②布成良:《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策略和化解机制》,载于《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5期。
    ③陆学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形势与社会建设》,载于《新视野》2011年5期;敞涛:《治理群体性事件与加强基层政府应对能力建设》,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6期。
    ④汝信等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①曾经发生三次大规模的“严打”分别在1983年-1987年间、1996年-1997年间和2001年-2002年间,均由中央政法委主导。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5页。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②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载于《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①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页,第50页。
    ①董海军:《“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载于《社会》2008年第4期;《塘镇:乡镇社会的利益博弈与协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于建嵘:《农民有组织抗争及其政治风险:湖南省H县调查》,载于《战略与管理》2003第3期,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载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载于《乡村中国评论》2008年第2期。石发勇:《关系网络与当代中国基层社会运动:以一个街区环保运动个案为例》,载于《学海》2005年第3期。王洪伟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载于《社会》2010年第2期。
    ②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③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④赵树凯:《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关于196封农民来信的初步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载于《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①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2页。
    ②于建嵘:《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4期。
    ③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以浙江省的三起“群体性事“为中心》,源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http://www. usc. cuhk. edu. Hk.
    ④饶静、叶敬忠、谭思:《“要挟型上访”:底层政治逻辑下的农民上访分析框架》,载于《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申端锋:《乡村治权与分类治理——农民上访研究的范式转换》,载于《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田先红:《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载于《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焦长权:《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一种农民上访行为的解释框架——基于鄂中G镇农民农田水利上访行为的分析》,载于《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⑤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于《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①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②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若干个案为例》,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③孙立平、沈原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载于《领导者》总第33期。
    ④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载于《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①陶德麟:《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页。
    ②蒋传光:《法治思维: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维模式》,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③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页。
    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①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①陶德麟:《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10页。
    ①陶德麟:《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②任红杰:《社会稳定问题前沿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③陶德麟:《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①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②项继权:《论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载于《农村经济与社会》,1993年第2期。
    ①肖唐镖:《社会稳定格局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近30年来农村稳定为例》,载于《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②党国英:《当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与对策》,载于《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4期。
    ③彭代彦:《农村税费改革与村支书的分化和社会矛盾的转型——基于湖北农村调查的分析》,载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④刘宁、李晓玲:《活力与纠纷:土地流动对农村社会稳定的双重影响——以山东省博兴县F村为例》,载于《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①李一平:《城市化进程中的郊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①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1998-1999:我国社会稳定状况跟踪分析》,载于《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②陶德麟:《社会稳定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③胡联合、胡鞍钢、何胜红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④王银梅:《社会稳定及预警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59页。
    ⑤杨清涛:《和谐之道——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解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①[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①孙国强:《管理研究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30页。
    ②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①刘祖云:《中国社会发展三论:转型、分化、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英]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②[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③[美]塞穆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④王煜:《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⑤袁聚泉:《社会转型视阀内的中国民主文化转型》,载于《长白学刊》,2009年第1期。.
    ①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载于《中国软科学》,1994年第1期。
    ②荣敬本、崔之元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③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和公共权力建构》,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154页。
    ①戴长征:《国家权威碎裂化:成因、影响及对策分析》,载于《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①杨雪冬:《压力型体制:一个概念的简明史》,载于《社会科学》,2012年11月。
    ①[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③[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④王伟光、郭宝平:《社会利益论》,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
    ①[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自由政治随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②[美]塞穆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①[美]乔恩·埃尔斯特:《社会黏合剂:社会秩序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英]拉尔夫·达仁道夫:《现代社会冲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①[美]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①[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②[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0页。
    ③唐皇凤:《风险社会视野下的民主政治再造》,载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①参见刘岩:《风险社会三论及其应用价值》,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②白钢、林广华:《论政治的合法性原理》,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③[挪威]斯坦因·U·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④[美]西摩·马丁·李普赛特:《共识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⑤参见胡伟:《在经验与规范之间:合法性理论的二元取向及意义》,载《学术月刊》1999年第12期。
    ①[美]珍妮·X·卡斯帕森、罗杰·E·卡斯帕森:《风险的社会视野》,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年版。
    ②[英国]谢尔顿·克里姆斯基:《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③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②孙立平:《断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③王绍光、胡鞍钢、丁元竹:《经济繁荣背后的社会不稳定》,载于《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④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载于《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⑤李路路:《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①李路路:《社会变迁:风险与社会控制》,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②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载于《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③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载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3期。
    ④娄成武、张平:《中国政治稳定性的社会心理基础透视》,载于《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1期。
    ①陈纪方:《社会心理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②邓福庆:《论社会心理的结构、地位和作用》,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③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②[法]辛西娅·休伊特·德·阿尔坎塔拉:《“治理”概念的运用与滥用》,参见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页。
    ①[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世界政治中的秩序与变革》,张胜军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②[美]罗伯特·罗茨:《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理》,杨冬雪译,载于《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154期。
    ①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2期,第19-29页。
    ②参见黄晓东:《社会资本与政府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③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④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①弗朗索瓦-格札维尔·梅理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载于《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②[美]詹姆斯·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①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①陈宪在:《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②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265页。
    ②沈荣华:《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若干思考》,载于《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4期,第54-60页。
    ③唐兴霖、金太军:《论市场化进程中的政府经济职能多元性》,载于《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123-129页。
    ④陈东棋,王冬梅:《政府职能转换与政府体制创新》,载于《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年第11期,第20页。
    ①李景鹏:《论政府政策的公共性》,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第48-53页。
    ②戴维·奥斯本、特勒·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页。
    ③[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①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②罗伯特B丹哈特、珍妮特V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①李彦娅:《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传承与超越》,载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①[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0页。
    ②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①王磊,胡鞍钢:《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不稳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跨国数据的比较分析》,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
    ①《中国治道之变》,载于《南方周末》,2010年3月3日,http://news.sina.com.cn/c/2010-03-03/212419788094.shtml
    ①内部资料:《在全市信访稳定专项治理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②内部资料:《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①内部资料:《在X市信访稳定专项治理活动总结表彰会上的讲话》
    ②内部资料:《在全市政法暨平安建设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③内部资料:《在X市面上县处级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①熊传东:《“天价维稳”的无底洞有多深?》,载于《光明日报》,2010年6月9日。
    ①陈发桂:《我国基层维稳运行机制的理性化建构探析》,载于《长白学刊》2010年第5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内部资料:《在全国信访稳定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④内部资料:Z县《在信访稳定工作会议讲话》
    ①内部资料:X市《在全市政法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内部资料:《在Z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③内部资料:《在X市2006年度总结表彰暨2007年跨越式发展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④内部资料:《在X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⑤内部资料:《在X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①内部资料:《在Y市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内部资料:《在X市政法暨平安建设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③内部资料:《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①内部资料:Z县2011年2月24日《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②内部资料:X市2007年10月12日《在市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的讲话》
    ③内部资料:X市2009年9月10日《在全市安全生产暨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①内部资料:《X市信访稳定专项治理活动总结》
    ②内部资料:《Z县县委书记在平安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①内部资料:《Z县信访工作经验》。
    ①内部资料:《Y市信访稳定工作总结》。
    ②内部资料:《Z县信访稳定月考核办法》。
    ③内部资料:《X市某乡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办法》。
    ①内部资料:《2011年Z县信访稳定工作月考核及奖惩办法》。
    ①笑蜀:《天价维稳成本为何降不下来》,载于《东方早报》,2009年7月9日。
    ②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的报告:《维稳新思路: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南方周末2010年4月15日。
    ③陈发桂:《基层维稳的惯性思维及其矫正》,载于《领导之友》2011年第9期。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54页。
    ①强世功、张佳:《社会冲突与秩序重建》,载于《文化纵横》2012年第12期。
    ②内部资料:《X市党政一把手信访稳定考核办法》。
    ③党政主要领导是指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及市直行政一把手。
    ①内部资料:《2010年度X市信访工作党委政府责任制考核办法》。
    ②内部资料:《信访稳定工作考核办法和省“两会”期间信访稳定工作方案》
    ③内部资料:2009年6月Z县某书记《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讲话》
    169内部资料:2009年6月Z县某书记《在全县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0内部资料:Y市某书记2009年10月30日《在平安建设暨冬季打防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1内部资料:2009年3月26日Y市某书记《在全市信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2应星:《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3内部资料:《X市乡2011年信访工作总结》。
    174内部资料:《Z县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实施方案》。
    175内部资料:X市《在全市安全生产暨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6内部资料:X市《在市四大班子领导会议上的讲话》
    177内部资料:Z县《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78内部资料:X市《在全市安全生产暨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79内部资料:Z县《在化解信访积案规范信访秩序百日竞赛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
    180内部资料:《在X市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81内部资料:《在全市政法暨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82内部资料:《关于表彰优秀公安民警的决定》
    183内部资料:《Z县信访排查制度》
    184内部资料:《W县维稳工作经验总结》。
    185内部资料:《W县非正常信访隐患排查和领导包案工作制度》。
    186内部资料:《W县信访稳定工作经验汇报》。
    187内部资料:《Z县关于建立矛盾纠纷“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
    ①艾佳慧:《“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载于《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②内部资料:《关注民生、提升效能、构建和谐的有益探索——W县开办县长民生热线纪实》。
    ①内部资料:《2010年度市信访工作党委政府责任制考核办法》。
    ②应星:《大河移民的故事》,三联书店2001年版。
    ①内部资料:X市某书记2009年6月29日《在全市“听民声、解民忧、促和谐、迎国庆”信访稳定专项治理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①内部资料:《X市某书记在信访稳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①卢晖临、李雪:《如何走出个案——从个案研究到扩展个案研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②YangZhong,Loc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China:Challenges fromBelow,NewYork:M.E,Sharpe,2004,pp.94-128.
    ③Qi,Jean,Fiscal Reform and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Local StateCorporatism in China.World Politics45(1),1992,pp.100-122.
    ①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载于《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②吴理财:《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政角色转换》,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5期。
    ③洪银兴和曹勇:《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载于《经济研究》1996年第5期。
    ①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载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②李永刚:《多重比大小:地方官员的隐蔽治理逻辑》,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2期。
    ③贺雪峰、刘岳:《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载于《学术研究》2010年第6期
    ④周雪光、艾云:《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6页。
    ①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崛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②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①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载于《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②曹正汉、史晋川:《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载于《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①祝灵君、聂进:《公共性与自利性:一种政府分析视角的再思考》,载于《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2期。
    ①王振海:《政府公共性的历史演进》,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0期,第14-19页。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4页。
    ③张成福:《论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载于《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第5期。
    ④世界银行:《1997年人类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页。
    ⑤陈国权、徐露辉:《论政府的公共性及其实现》,载于《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②温家宝:《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载于《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0日。
    ①藏乃康、潘左华:《政府公共性考量探析》,载于《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刘文俭:《阳光施政与阳光政府建设》,载于《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于《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②例如,维稳式劳教事件、上访被精神病事件屡见不鲜。
    ③秦晖:《中国奇迹的形成与未来——改革三十年之我》,载于《南方周末》2008年2月21日。
    ④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载于《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①宋宝安:《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页。
    ②钟伟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不出事”逻辑:一个分析框架》,《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③王利民:《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④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载于《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①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报告》,载于《中国青年报》,2010年4月18日。
    ②内部资料:《在全市“听民声、解民忧、促和谐、迎国庆”信访稳定专项治理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③内部资料:《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
    ①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载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第97页。
    ②Clifford Geertz: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Berkeley,CA: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1963,p80.
    ③[美]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2页。
    ②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72页。
    ③蒋传光:《法治思维: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思维模式》,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①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12年12月5日。
    ②黄文艺:《民主法治建设的新纲领——对十八大报告政治法律思想的解读》,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1期。
    ①孟建柱:《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科学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1月29日。
    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
    ①孙荣、陈莹:《群体性事件治理视阈下的社会组织研究》,载于《晋阳学刊》,2013年第2期。
    ②赵一海:《上海浦东:专业的“维稳妈妈”》,载于《南方周末》2012年1月8日。
    ①魏星河、欧阳兵:《民间组织是我国公民有序参与的重要载体》,载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①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9页。
    ①赵佳琛:《“后发展”:优势与难题》,载于《哲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13页。
    ②张梦薇:《中国法制:须“善治”更求扶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31日。.
    ①赵元明:《论当代中国治理目标的基本走向》,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7期。
    ②孙柏瑛:《我国公民有序参与:语境、分歧与共识》,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①王利明:《中国为什么要建设法治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②陈发桂:《我国基层维稳运行机制理性化构建探析》,载于《长白学刊》,2010年5月。
    ①唐皇凤:《“中国式维稳”:困境与超越》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②刘芳:《协调利益关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8]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9]谢庆奎:《政治·政府·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0]竺乾威:《官僚政治》,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11]竹立家等编译:《国外组织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12]曹沛霖主编:《比较政府体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8]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金太军:《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0]沈荣华、钟伟军:《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路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1]周雪光:《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2]王沪宁:《政治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3]江美塘:《制度变迁与行政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5]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费孝通:《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7]翟学伟:《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8]黄小勇:《现代化进程中的官僚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9]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1]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陈国申:《从传统到现代:英国地方治理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应星:《“气”与抗争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34]李强:《自由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35]迈克儿·曼著:《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6]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7]胡联合、胡鞍钢等:《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38]宋宝安主编:《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39]钟俊生、赵洪伟:《维护社会稳定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0]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1]杨雪冬:《市场发育、社会生长与公共权力构建——以县为微观分析单位》,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2]童星、张海波:《中国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识别》,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4]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5]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46]钱穆:《中国近代历史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47]陈鸿瑜:《政治发展理论》,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版。
    [48]朱镇明:《制度、官僚与政策过程》,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6年版。
    [49]谢立中、阮新邦:《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0]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苏力:《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2]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3]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4]荣敬本等:《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5]周庆智:《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56]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7]周黎安:《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
    [58]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9]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以转型时期中国农民为对象分析》,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0]聂方红:《涉政公共事件:地方政府行为新挑战》,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1]胡伟:《制度变迁中的县级政府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2]张丙宣:《科层制、利益博弈与政府行为,以杭州市J镇为个案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3]傅勇:《中国式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探索转变发展模式的制度性框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4]李郁芳:《政府行为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65]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6]肖唐镖:《中国乡村报告:政府行为与乡村建设研究》,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67]李秀潭:《西部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8]张令声:《政府行为与效能:政府改革的深层次透视》,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69]杨再平:《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0]徐建牛:《基层政府行为演进的制度逻辑》,上海三联2012年版。
    [71]董海军:《塘镇:乡镇社会的利益博弈与协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72]欧阳静:《策略主义——桔镇运作的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3]暴景升:《当代中国县政改革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4]宋维强:《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群体性事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5]刘守英等:《城市化、土地制度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土地为依托的城市化到底能持续多久?》,世界银行研究报告2005年版。
    [76]金耀基:《中国政治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7]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78]刘子富:《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28”事件的启示》,新华出版社2009年3月版。
    [79]樊红敏:《县域政治:权力实践与日常秩序——河南省南河市的体验观察与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0]易重华:《中国地方政府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1]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乡村中国评论》(第3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2]侯保疆、杜钢建:《社会和谐视角下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3]丁茂战主编:《我国政府社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84]田先红:《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85][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三联书店1998年版。
    [86][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87][美]乔纳森·特纳:《社会理论的结构》上、下卷,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88][法]米歇尔·克罗齐耶、埃哈尔·费埃德伯格:《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9][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美国地方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0][美]理查德·D·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1][美]D.B.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2][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93][美]郝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4][美]郝伯特·A·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95][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
    [96][英]马丁·阿尔布罗:《官僚制》,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9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8][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99][美]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0][英]戴维毕瑟姆:《官僚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1][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102][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主编,钟开斌等译:《政治科学新手册》(上册),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3][美]查尔斯·林德布罗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0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96年版。
    [105][美]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06][美]郝伯特·金迪斯:《理性的边界——博弈论与各门行为科学的统一》,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107][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4年版。
    [108]金太军、赵军锋:《基层政府“维稳怪圈”:现状、成因与对策》,载于《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4期。
    [109]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今后的选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110]康晓光:《未来3-5年中国大陆政治稳定性分析》,《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3期。
    [111]吴国光:《“县政中国”——从分权到民主化的改革》,《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第1期。
    [112]赵树凯:《社区冲突和新型权力关系——关于196封农民来信的初步分析》,《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2期。
    [113]于建嵘、李连江:《政治发展下一步:县政改革》,《领导者》,2007年第18期。
    [114]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15]于建嵘:《县政运作的权力悖论及其改革探索》,《探索与争鸣》,2011第7期。
    [116]于建嵘:《从刚性稳定到韧性稳定:关于中国社会秩序的一个分析框架》,《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5期。
    [117]吴国光:《构造“民主工程学”:再论“县政中国”》,《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1期。
    [118]郑永年:《地方民主、国家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模式: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现实估计》,《当代中国研究》,1997年第2期。
    [119]任中平:《维持地方新政可持续性的政治考量》,《领导科学》,2011年第27期。
    [120]俞可平:《改开放30年政府创新的若干经验教训》,《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21]丘海雄、徐建牛:《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4期。
    [122]何显明:《市场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角色及其行为逻辑》,《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123]曹正汉、史晋川:《中国地方政府应对市场化改革的策略:抓住经济发展的主动权》,《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4期。
    [124]曹正汉:《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1期。
    [125]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126]欧阳静:《压力型体制与乡镇的策略主义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3期。
    [127]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28]周雪光、练红:《政府内部上下级部门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以环境政策实施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29]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30]周雪光:《“逆向软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31]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32]李永刚:《多重比大小:地方官员的隐蔽治理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2期。
    [133]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竞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34]王凤翔、陈柳钦:《地方政府为本地竞争性企业提供财政补贴的理性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33期。
    [135]陈柳钦:《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角色》,《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36]郁建兴、徐越倩:《从发展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浙江省为个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5期。
    [137]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乡村中国评论》,2008年第2期。
    [138]王洪伟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社会》,2010年第2期。
    [139]饶静、叶敬忠、谭思:《“要挟型上访”——底层政治逻辑下的农民上访分析框架》,《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3期。
    [140]田先红:《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141]焦长权:《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一种农民上访行为的解释框架——基于鄂中G镇农民农田水利上访行为的分析》,《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142]艾佳慧:《“大调解”的运作模式与适用边界》,《法商研究》,2011年第1期。
    [143]钟伟军:《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不出事”逻辑:一个分析框架》,《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9期。
    [144]张荆红:《“维权”与“维稳”的高成本困局——对中国维稳现状的审视与建议》,《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3期。
    [145]王健、鲍静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冲突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
    [146]苑丰:《近30年中国县政研究综述》,《东南学术》,2008年第1期。
    [147]郎友兴:《民主治理的塑造:政治精英与中国乡村民主》,《浙江学刊》,2002第2期。
    [148]刘义强:《从基层民主到地方民主:县域政治生态重构》,《探索》,2008年第5期。
    [149]贺雪峰:《论乡村治理内卷化》,《开放时代》,2011年第3期
    [150]施新州:《县级党委的功能及其优化路径分析》,《领导科学》,2010年第11期。
    [151]王玲:《灾害危机下基层政府与农民关系的重塑》,《领导科学》,2010年第11期。
    [152]张玉磊、刘晓苏:《基层维稳中的误区与矫正策略》,《理论探索》,2011年第2期。
    [153]郭根、吴婧:《地方政府的维稳“悖论”与化解之道》,《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
    [154]苑丰、刘武芳:《20世纪中国县政演变的逻辑》,《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55]申恒胜、王玲:《县域社会中的国家遭遇》,《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56]刘义强、陈明:《中国县政的断裂与政治科层化风险分析》,《领导科学》,2010年第27期。
    [157]樊红敏:《日常政治分析:县政研究的新进路》,《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158]樊红敏:《县政改革:中国改革下一步的关键点》,《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159]申端锋:《基层维稳的深层次逻辑》,《人民论坛》,2010年第27期。
    [160]徐行、刘娟:《社会安全阀与维稳新思维》,《人民论坛》,2011年第6期。
    [161]周长城、唐勃:《社会安全阀运行与和谐社会构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162]朱四倍:《从压力维稳到科学维稳转向的制度支撑机制研究》,《领导科学》,2011年第11期。
    [163]贺雪峰:《基层治理中的“不出事逻辑”》,《学术研究》,2010年第6期。
    [164]郁建兴、高翔:《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165]应星:《“气”与中国乡村集体行动的再生产》,《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166] James Buchanan.(1972)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Ann Arbor:The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67] Joswph W. Esherick and Marry Rankin.(1990)Chinese Local Elites and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68] Scott, James C.(1990)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Transcript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69] Shils, Edward.(1992)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170] Kerkvliet,Benedict J. Tria(2005),The Power Of Everyday Politics: HowVietnamese Peasants Transformed National Polic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71] Beck, U.(1992). Risk Society: Towards a New Modernity, London: SagePublications.
    [172] Beck, U.(1999).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73] Beck, U., Giddens, A.&Lash, S.(Eds.)(199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Politics,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 Stanford, CA: StanfordUniversity Press.
    [174] Boin, R.A.(Eds.)(2005). Functional security and crisis managementCapac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Setting the Research Agenda. Leiden University andthe Swedish National Defense College.
    [175] Olson, R.S.(2000). Towards a politics of disaster: Loses, values, Agendasand bla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Emergency and Disasters,18(2)
    [176] Rosenthal, U.(Eds.)(2001). From crises to contingencies: A globalperspectives. Thomas&Thomas, Springfield.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