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治精英培养与政党能力建设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政治精英培训的制度史。中共通过有计划的培养政治精英,提升了政党的整体素质,加强了政党的能力建设。在中共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也逐步探索、构建并完善了政治精英培训制度。制度的物质载体是进行政治精英培训的场域基地,主要是党校和干部院校;理论载体是培训的课程和内容体系;功能是塑造与政党要求相一致的新型政治精英,从而提升政党素质,推动政党发展。在中共发展的九十多年里,制度根据政党的目标和战略,主要培养了两类政治精英:革命精英和执政精英。这些精英也都成为了中共革命和执政的中坚力量,由此也证明了制度的有效性。
     政治精英培训制度的变迁与中共的发展呈现出同步性的特征,是中共发展的缩影。在建国之前,制度开始初步探索,并逐步建立完善,其目标指向于培养适应战争环境的优秀革命精英,制度的物质载体不断完善,理论载体在经历了教条主义的危害后实现了本土化的创新,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从建国至“文革”结束,制度实现了演进发展,但最终走向分化和断裂,其目标指向于培养革命后执政精英,但是由于受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制度的理论载体演变为新的教条主义,最终制度走向崩溃。改革开放以后,中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制度得以恢复,并实现了变迁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制度致力于培养符合改革需要的新型执政精英,并在制度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上实现了创新。在物质载体上,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政治精英培训基地体系,并将制度的边界延伸到了国外,派遣政治精英到海外受训或调研考察;在理论载体上,构建了意识形态导向和实用主义导向两个维度的培训内容体系,其中意识形态方面,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新意识形态思想,现实主义导向的课程内容则更加丰富。
     制度的功能在于再生产出符合政党要求的新型政治精英。一方面,提升政党的学习能力,使政党能够具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现对政治精英的整合,主要在意识形态教育和党性锻炼两个方面,强化政治精英对政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当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意识形态教育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党性锻炼与个人利益的张力、政治逻辑与市场侵袭的张力。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让政党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
     本论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问题的提出和选题意义、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介绍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界定论文使用的关键概念、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讨论政治精英培训与现代政党建设。从现代政党的起源与发展谈起,论述政治精英培养对现代政党建设的重要意义。本章比较了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模式,资产阶级政党主要是培养选举导向型的政治精英,而社会民主党的政治精英培养模式则经历了较大的变化。本章重点论述了共产主义政党的特征和政治精英培养模式。共产主义政党具有强调意识形态、组织结构严密和处于非竞争性政党体制之中的特点,因此政治精英的培养模式也显著区别与资产阶级政党和社会民主党。
     第三章,讨论建国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探索。将建党至建国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分别讨论这几个时期政治精英培训制度所处的环境、制度的具体安排、制度的绩效和影响制度变迁的变量。
     第四章,讨论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干部培训制度的演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领导人民恢复生产秩序,开展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政治精英培训制度也实现了制度演进,构建了较为科学的物质载体和理论载体体系。但是在1957年之后,国内政治运动不断,制度缺乏继续演进和变迁的土壤,相继出现了分化和断裂。
     第五章,讨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培训制度变迁。在这一时期,中共实现了政治路线的转变,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因此也需要培养大量适应改革需要的新型执政精英。在这一阶段,中共实现了政治精英培训物质载体的完善和理论载体的持续更新,促进了制度的变迁。
     第六章,讨论制度的特征、功能和问题。制度呈现出与中共同步性变迁的特征,主要是由政党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制度的功能主要是增强政党的学习能力和实现对政治精英的整合。制度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意识形态教育与高素质执政精英培养的张力、党性锻炼与世俗利益的张力、政治属性与市场侵袭的张力。
     在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政治精英培训制度在提升中共政党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认为制度是中共实现政治精英培养、加强政党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的政党内部制度安排。本文还认为,制度与中共具有同步性变迁的特征,其变迁受到内部冲突、外部压力、新观念输入、政治精英推动这些基本变量的影响。要解决制度存在的内在张力,就必须加强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实现意识形态的持续更新。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also a history of political elitetraining system. The CPC improve the whole quality of the Party and strength thecapabi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by us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olitical elite. In theprocess of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the CPC gradually explore, build and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 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Material carrier of the system is thebase of training political elite, which is mainly the party school and cadres of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The carrier of theory is training courses and contents of the system.Their function is to train new political elite consistent with the Party requirements, thus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Par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rty. In ninetyyears of CPC’s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Party's goals and strategies, the systemmainly developed two types of political elites: revolutionary elite and ruling elite.These elite have become the backbon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and theruling, which 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The changes of the 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PC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chronicity, which is the epitome of the development.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he system was to start preliminary exploration,gradually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Its target was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revolutionaryelite to adapt to the war environment.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the system constantlyimproves and the carrier of theory realized the localization of innovation after thedangers of dogmatism, which is the MAO Zedong thought.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PRC to the en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system implemented the developmentevolution, but in the end it became differentiation and fracture. The goal is to cultivatethe ruling elite after revolution, but due to the effec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environment of comprehensive, the system carrier of theory evolved into the newdogmatism, and eventually it collaps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PCopened a new road to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system was restored, and realized thechange and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ystem was dedicated to training newruling elite meeting the needs of the reform, and achieved innovation in the carrier oftheory and material. On the material carrier, the CPC construct the Chinesecharacteristic system of 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base, and the system boundary extends to abroad, and the CPC sends the political elite to overseas for training or investigations.On the theory carrier, the CPC build two dimensions of training content system whichare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pragmatism orientation. In the dimension of ideology, theCPC make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new ideological thoughts; in the dimension of realistic guidance, the curriculum contentis richer.
     The function of the system is to produce new political elite conformed to the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On the one hand, the promotion party's ability to learn canmake the party to be able to have the ability to deal with complicated situation; On theother h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olitical elite can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identity andloyalty of the political elite to the Party in two aspect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party spirit exercise. Of cours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ctual operation of thesystem, which are tensions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high quality of theruling elite training, between the party spirit exercise and personal interests, betweenpolitical logic and market hit. The key to 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lies instrengthening the party's ideological discourse and making party firmly grasp thecultural leadership.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We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question andthe selected topic significance, the related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research and analysis methods, the key concept, and possible innovations in thischapter.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discussion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andparty construction. From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litical party, we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to the modern party construction. Wecompares political elite cultivation model between the western bourgeois politicalParties and Social Democrats. The former mainly cultivate the election-orientedpolitical elite, while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the latter has experienced great changes.This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political elite cultivation model of theCommunist Party. The emphases on ideolog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losely and in anon-competitive party system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st Party, so trainingmode of political elite is als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ith the bourgeois political Partiesand Social Democrats.
     The third chapter is discussion of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arty's cadres trainingsystem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We divide this period into four historicalperiods: the early period of founding and revolution, the agrarian revolution period,Anti-Japanese War period, and liberation war period. We respectively discuss politicalelite training system's environment, the specific arrangement of system, systemperformance and variables affecting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that periods.
     The fourth chapter is discuss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arty's cadres trainingsystem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the beginning of the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CPC leads the people to resume production order and carryout the three big transformations.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vigorous developed and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system also implemented the system evolution, so the CPC builtmore scientific the carrier of materi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But after1957, along withthe domestic political movement, the system of training elite subsequently divided andfracture because of lacking the soil of continued evolution and change.
     The fifth chapter is discussion of the Party's cadres training system vicissitude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PC realized the change of thepolitical line, shifted the focus of work into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so also needed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new ruling elite to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reform. At thisstage, the CPC has realiz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materialcarrier and continuously updated the theory, thus promoted the change of system.
     The sixth chapter is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system. System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chronicity with the CPC change which are thecombination results by two aspects of party organization and ideological. The functionof the system is mainly to enhance Party's ability to learn and achieve integration of thepolitical elit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which aretensions betwe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high quality of the ruling elite training,between the party spirit exercise and personal interests, between political logic andmarket hit.
     We summarize the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system in the aspect of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the CPC party construction in the conclusion part of thisarticle. We think system of the CPC’s political elite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party ability are basic party intern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We also think the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ynchronicity with the CPC; the change is affected by basic variables of internal conflict, the external pressure, the new concept of input, and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tical elit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discourseand realize the ideological continuously updated to solve the tension within the system.
引文
①祝君灵.社会资本与政党领导:一个政党社会学研究框架的尝试[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①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②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之后,西方政治科学的主流研究范式变成国家—社会关系研究,80年代的研究侧重点是国家—社会关系中的国家方面,而90年代则是国家—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关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离心力而不是向心力,因此上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学者投入了很大精力研究中国的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
    ①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②李慎明,陈之骅.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①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②谢春涛.中国共产党如何治国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205页.
    ③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④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
    ①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共产党党校巡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②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
    ③党校教育史研究组.中共党史与党校教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④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组织工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
    ⑤冯炳勋,王春峰,孙家善.党校教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党校教育学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⑦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11)[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
    ⑧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
    ②王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魏礼群.建设国际一流行政学院——思考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④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①冯俊.干部教育培训改革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魏淑君,余净植,冯静武.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③刘辉.中国干部培训新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④范柏乃,阮连法.干部教育培训绩效的评估指标、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①刘彦虎.中国共产党党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②董继斌.再生产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③刘彦虎认为,“纲领型政治精英再生产”是指政党利用政治学校这一物质载体,向政治精英施加关于政党宏观意识形态和具体纲领、政策的意识形态教育,塑造产生出新型精英的过程,其目标是实现政治精英的思想更新、强化政治精英的政党忠诚。“实用型政治精英再生产”是指政党通过开办技能训练班、知识培训班的方式,政治精英传授现代知识、实践技能及方法经验,塑造产生出新型政治精英的过程,其目标是实现政治精英的技能及知识更新,增强政治精英的能力素养。
    ④刘彦虎.中国共产党党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①马识途.党校笔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②卫庆国.心叶集——一位中央党校学员的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③高洪波.中央党校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④张英焕.大有庄随想录[M].内部资料,2010年版.
    ⑤陈庆立.我在党校学习的作业[M].内部资料,2010年版.
    ⑥中央党校第九期中青二班一支部.行思录——中央党校第九期中青二班一支部从政经验汇编[M].内部资料,2009年版.
    ⑦任振鹤.学与思——中央党校第九期中青二班四支部学习成果荟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⑧李中印,王欣.行与知——中共中央党校第30期中青一班四支部学员从政经验交流文
    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⑨中共中央党校第二十一期一年制中青班一支部.学与思论文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⑩陈富,史晓东.掠燕湖畔的思索——中共中央党校第31期中青一班二支部学员毕业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11同利军,王昕朋.收获集——中央党校学员论文选集[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7年版.
    ①潘世伟,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91页.
    ②[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
    205页.
    ③沈大伟通过分析中央党校一些学者在报刊上的文章后认为,在许多情况下,中共“重大的理论、意识形态、政策举措都源于中央党校,而且中央党校的理论家通常还扮演者这些举措的阐述者的角色”。这种论断不完全科学。近年来,中共提出,党的重大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出自某位特定的政治家或理论家。中共的重大思想或执政理念提出以后,都会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从而丰富这些理论思想
    的内涵。
    ①如沈大伟提出,通过全国的党校系统,“中国共产党保持对4000多万名党政干部的控制”,并且认为截止到2001年末,“全国的党政干部总数是4051万”。事实上,据中共中央组织部权威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中国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为715.7;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底中国公务员总数为708.9万人。沈大伟还提出,“自1977年3月(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招生至2000年9月,中央党校总共培训了400多万名各级干部,其中包括230万名中高级干部”,这个统计也是不准确的。据中央党校校史馆统计,自1948年至2011年63年间,中央党校培训轮训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共计70799人,这其中包括“省部级干部轮训”、“地厅级干部轮训”、“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县(市、区)委书记轮训”、“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理论宣传干部和党校师资培训”以及“学位研究生培训”等七个项目。由此可见,这与沈大伟的论述是有很大出入的。
    ②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页.
    ③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①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170页.
    ②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179页.
    ③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页.
    ④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2页.
    ①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
    ①叶娟丽.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131—132页.
    ②Leo Strauss.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Other Studies.Glencoe: The Free Press,1959, p.21.
    ③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
    ④潘世伟,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
    519页.
    ①潘世伟,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
    521页.
    ②潘世伟,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
    522页.
    ①钱霖亮.党校的政治人类学研究[J].历史人类学学刊,2013,(01).
    ②Zheng Yongni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Emperor: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bingdon:Routledge,2010, p.150.
    ①王惠岩.回顾与展望: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7).
    ①林尚立.相互给予:政治学在中国发展中的作为——中国政治学30年发展的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②林尚立认为中国政治学要全面加强和深化对以下几个问题的研究:关注国家建设和制度开发;关注大众民主实践和民主成长;关注中国各种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全新政治景象;关注大国治理中的政治难题和制度应对;关注中国政治形态的演进与创新。王惠岩认为当前和今后我国政治学发展应该重点研究下面十个问题: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本价值理念研究;二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三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四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与管理现代化研究;五是中国转型时期政治稳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六是国家统一战略与国家整合机制研究;七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研究;八是国际民族主义与宗教问题研究;九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研究;十是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研究。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②旧制度主义流派构成了19世纪后期20世纪上半叶初期西方政治学的基础。一般而言,“旧制度主义”有以下五个典型的特征:法律主义、结构主义、整体主义、历史主义和规范分析。
    ③[美]贝蒂·H.齐斯克.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④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后半期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范式转型的产物。随着行为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式微,对制度的重新发现开始成为社会科学领域里的重要分析范式。但是,对制度的强调不再是简单地回归到传统的制度分析方法,而是一种新的超越与发展,并因而形成了影响广泛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社会学和新制度主义文化人类学。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是相对于“旧制度主义”而言的,不同学者对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范畴界定不同。美国学者彼得·豪尔和罗斯玛丽·泰勒把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划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美国学者B.盖伊·彼得斯则把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区分为历史制度主义、经验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利益代表制度主义和国际制度主义。
    ①[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现代政治思想——关于场域、价值和趋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55页.
    ②[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70页.
    ③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④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1页.
    ①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②[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页.
    ①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6页.
    ②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4页.
    ③叶娟丽.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
    197页.
    ①曾繁正.西方政治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②任剑涛.试论政治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J].政治学研究,2008,(03).
    ③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①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页.
    ②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5页.
    ③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7页.
    ④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⑤[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页.
    ⑥[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①[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②[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97页.
    ③[美]哈诺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页.
    ④[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0页.
    ⑤[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4页.
    ⑥[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2页.
    ①[美]哈诺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9页.
    ②赵虎吉.政治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①王海峰.干部国家与中国建设:一个新的分析概念和框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07).
    ②其中工人725万名,农牧渔民2534.8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715.7万名,学生
    290.5万名,企事业单位(含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019.6万名,离退休人员1553.8万名,其他职业人员673.3万名。
    ③周大仁.党校与党的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页.
    ④王海峰.干部国家与中国建设:一个新的分析概念和框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07).
    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为:(一)国家级正职:一级;(二)国家级副职:四级至二级;(三)省部级正职:八级至四级;
    (四)省部级副职:十级至六级;(五)厅局级正职:十三级至八级;(六)厅局级副职:十五级至十级;(七)县处级正职:十八级至十二级;(八)县处级副职:二十级至十四级;(九)乡科级正职:二十二级至十六级;(十)乡科级副职:二十四级至十七级。公务员中的非领导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为:(一)巡视员:十三级至八级;(二)副巡视员:十五级至十级;(三)调研员:十八级至十二级;(四)副调研员:二十级至十四级;(五)主任科员:二十二级至十六级;(六)副主任科员:二十四级至十七级;(七)科员:二十六级至十八级;(八)办事员:二十七级至十九级。
    ②肖鸣政.党政领导人才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①王韶兴.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视域下的政党能力论[J].学习与探索,2012,(11).
    ②王韶兴.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视域下的政党能力论[J].学习与探索,2012,(11).
    ③杨雪冬.先提升政党能力[J].资料通讯,2004,(04).
    ①董石桂.改革开放时代参政党建设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354页.
    ①江美塘.强化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政党能力学的几点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06).
    ②Paul Pierson,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29,April1996,p.126.
    ③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262页.
    ①[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②E.E.Schattschneider, Party Government(New York: Holt, Rinehartand Winston,1942), p.1.
    ③[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296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0页.
    ①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页.
    ②郭预衡.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62-63页.
    ①张连月.执政党纲鉴——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3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页.
    ④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35页.
    ⑤Edmund Burke,"Thoughts on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Discontents(1770)," in Louis I.Bredvold and Ralph G.Ross(eds.),ThePhilosophy of Edmund Burk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134.
    ⑥[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⑦[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页.
    ⑧[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①[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民治政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369页.
    ②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③王长江.政党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④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页.
    ①[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217-218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4-349页.
    ②[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9页.
    ③张连月.政党执政纲鉴——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①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页.
    ①宋镜明,戴德铮,丁俊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2页.
    ①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页.
    ②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③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
    ④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⑤[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95页.
    ①赵耀.政党政治录用的中西比较及启示[J].攀登,2012,(02).
    ②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5页.
    ①刘彦虎.政治精英再生产与政党发展[D].复旦大学,2011.
    ①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美]罗素·哈丁.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和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4页.
    ②张立平.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3页.
    ①[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9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96页.
    ①聂露.论英国选举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①黄宗良,林建勋.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①[德]沃尔克·博恩希尔.群龙无首——转变中的西方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8页.
    ①黄宗良,林建勋.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49页.
    ①[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②[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③[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7-48页.
    ①[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②[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②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5页.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国外政党专题研究报告(第三卷):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的组织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
    199页.
    ①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8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8、182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页.
    ①黄宗良,林建勋.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6页.
    ②黄宗良,林建勋.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①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7页.
    ②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7页.
    ③列宁.列宁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116页.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②[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③[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7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72页.
    ②郭亚丁.全球视野下的共产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①刘春.权力的陷阱与制约:西方国家政治腐败透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③[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9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7-258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①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8-289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1471页.
    ②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3-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9页.
    ②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6-329页.
    ①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4-355页.
    ②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77页.
    ①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78-181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6)[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71页.
    ①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1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9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43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44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①其中,党建研究学科类包括联共(布)党史教研室、列宁主义教研室和党建研究室;经济学科类包括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经济地理教研室、中国经济教研室和苏联经济政策教研室;历史学科类包括社会形态发展史教研室、中国革命运动史教研室和世界史教研室。除此之外,还设有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苏维埃法制与国家建设教研室、自然科学与数学教研、外语教研室、军事教研室和工会运动教研室。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37页.
    ①陈越.政治与哲学: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②陈越.政治与哲学: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0页.
    ①陈越.政治与哲学: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42页.
    ②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构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③[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28—229页.
    ①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2页.
    ②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38页.
    ②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4-47页.
    ①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8页.
    ②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年版,第53页.
    ①[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93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2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共产党党校巡礼[M].北
    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①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6页.
    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页.
    ①张红霞.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0页.
    ②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60—61页.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页.
    ②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59页.
    ①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8—49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①[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①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302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506页.
    ①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②在1940年,干部教育部与中央宣传部合并,起初称中央宣传教育部,后改称为中央宣传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央宣传部就承担起了领导个根据地干部教育培训的责任。
    ③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88页.
    ④朱汉国.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7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5页.
    ②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95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7——261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6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44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②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20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页.
    ②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1页.
    ②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62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56—757页.
    ①[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1—32页.
    ②何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3—1124页.
    ②“大”就是中共所代表的革命力量越打越大,越战越强,得到空前发展,最后打败敌人,取得全国胜利。“中”就是敌我双方相持不下,不分胜负,最后打成平局。“小”就是人民革命力量最后被削弱。“无”就是人民革命力量完全失败,被彻底消灭。这四种可能性究竟哪一种最有可能?中共研究后明确提出,“无”的可能性完全不存在,“小”的可能性也不会出现,战争的可能性对于中共而言只有“中”和“大”的可能,起码是“中”,而经过努力,争取“大”的前景还是很有希望的。中共的这种判断,对于增强革命信心、争取主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第147页.
    ①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20页.
    ②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202页.
    ③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9年版,第741页.
    ①其中,决定西北的宁、青两省及甘肃部分地区所需的干部,从原来准备由西北派往西南的3000名干部中留下2000名干部自用,并从华北局抽调3000名经过初步训练的大中学生给西北;川黔两省需要的干部主要由华东局负责解决;粤桂滇三省需要的干部主要由华中、华北、武汉、东北、四野解决。并在香港和粤、桂、滇三省的党组织与游击队中自筹5000名老干部。除了从各地大规模抽调外,中央还从中央各机关中抽调干部去南方工作。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25页.
    ①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586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7页.
    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58页.
    ①这12本书分别是:《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列宁主义的基础》、《联共(布)党史》、《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斯大林论中国》、《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1页.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3页.
    ②SHARPF,FRITZ W.Games Real Actors Play: Actor-CenteredInstitutionalism in Policy Research[M].[s.l.]: Westview Press,1997,51.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1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1页.
    ①[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②焦勇勤.实践哲学、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评析[J].理论探讨,2002,(02).
    ①王红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D].华东师范大学,2008.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3卷)[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①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195页.
    ①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190页.
    ②史广成,王玉敏.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
    129页.
    ③吴文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0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第14—15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第27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第53—54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22—23页.
    ①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0页.
    ①李学昌.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1949—199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②王红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D].华东师范大学,2008.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
    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0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86页.
    ③王红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D].华东师范大学,2008.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5页.
    ①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49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283页.
    ②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86—787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301页.
    ②这是一场纯粹由学术问题而引起的政治上的大迫害。杨献珍讲哲学课习惯于古今中外旁征博引,他在讲“对立统一”规律时,提出“合二而一与一分为二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对立统一’思想的表达方法”。“合二而一”的提法,他直接引自明朝方以智的《东西均》。在其他场合,他对人说过:“一分为二”,宋邵雍、朱熹都用过,“合二而一”和类似的说法,宋朝吕大临、明朝晁公武都使用过。至于马恩列,则把两者各自用在不同的场合。当时,高级党校哲学室的教师听课后感到很有新意,便合写了一篇文章《“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康生在清样上看到二者在字面意思上相反,便断定讲“合二而一”是反对毛泽东所强调的“一分为二”,指责该文是杨献珍指使写成并修改的。为进一步打压杨献珍,康生找人发表了反“合二而一”的文章,经江青将两篇文章送给毛泽东问是非。毛泽东在常委会上说:“‘一分为二’是辩证法,‘合二而一’恐怕是修正主义,阶级调和吧”。据此,康生开始对杨献珍开展政治批判。
    ①韩树英.一代哲人杨献珍[J].学习时报,2006-12-11.
    ②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270—271页.
    ③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270—272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
    ②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40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②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49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9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10页.
    ④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⑤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9页.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2—43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23页.
    ①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817页.
    ①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286—287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2—333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第57—58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179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2页.
    ①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518页.
    ①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第304—305页.
    ②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3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2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26页.
    ②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0页.
    ①刘彦虎.中国共产党党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③[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页.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②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③[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84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13页.
    ②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13—314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14—315页.
    ②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12页.
    ③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6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20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216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217—218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宋任穷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491页.
    ③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225页.
    ④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219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96页.
    ①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改革开放30年组织工作大事资料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②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第60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第64—65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第73—77页.
    ①其中,赵宗鼐、关广富、黄璜、叶青这几位学员的具体参加培训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从其履历推断,应该是表中反映的时间。
    ①杨春凤.意识形态与制度再生产[J].科学社会主义,2008,(02).
    ①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7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12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12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0—221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页.
    ①赵虎吉.后发展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二元化与政治发展逻辑[J].浙江学刊,2004,(03).
    ①赵虎吉.比较政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8页.
    ②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0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178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二十世纪末的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74页.
    ①[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4页.
    ③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4页.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5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33页.
    ②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33—334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41—342页.
    ②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42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234—235页.
    ①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
    ②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65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71—373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77—381页.
    ①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第383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301—304页.
    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4页.
    ①魏礼群.建设国家一流行政学院——思考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342页.
    ①1997年,郑必坚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调任中央党校担任常务副校长,他上任后,推动了中央党校的课程改革,将课程设置由之前的“老五门”改变为“三基本,五当代”。“三基本”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五当代”是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中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
    ②[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78—79页.
    ①俞可平,何增科.政治学通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7—288页.
    ②[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9页.
    ①郑必坚.牢牢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N].环球时报,2011.12.27.
    ①本书编写组编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①王伟光.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体会[J].求是,2014,(04).
    ②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60页.
    ①谢春红.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三层涵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02).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333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355—356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
    402—403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466—467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6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研究——中共中央党校“两个规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研究——中共中央党校“两个规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①Zheng Yongni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Emperor: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bingdon:Routledge,2010, p.150.
    ①吕增奎.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执政的转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②虞云耀.党校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①刘彦虎.中国共产党党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①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55页.
    ②艾思奇.艾思奇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9页.
    ①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页.
    ①肖立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2页.
    ③[美]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①徐湘林.后毛时代的精英转换和依附性技术官僚的兴起[J].战略与管理,2001,(06).
    ②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5页.
    ①戴焰军.执政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62—164页.
    ②陈越.政治与哲学: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38页.
    ③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4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5
    页.
    ①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①[美]泰瑞·马可利夫,史蒂夫·克特曼.国王制造者[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1页.
    ②[美]戴维·普洛夫.无畏而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
    379页.
    ③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4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04页.
    ①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22—
    323页.
    ①Zheng Yongni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Emperor: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bingdon:Routledge,2010, p.171—172.
    ①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秋季学期主体班次教学计划(合订本),内部资料,第103页.
    ①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两带来”问题探析[M].北京:中共中央
    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刘彦虎.中国共产党党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①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②[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民治政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8-369页.
    ③[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36页.
    ④[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344页.
    ⑤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00页.
    ①[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弗兰兹·舒曼在《共产主义中国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中把政党意识形态区分为“纯粹的意识形态”(pure ideology)和“实践的意识形态”(practical ideology),前者涵盖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以思想理论形式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和规范,后者涉及行动的组织和政策的理论说明,有很强的策略性和工具性色彩。
    ②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1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2页.
    ③何怀远.论党性的规约性、现实性与先进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01).
    ①陆沪根,周国华.党校教育规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0—144页.
    ②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③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7—178页.
    ①陈越.政治与哲学: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58页.
    ②[美]约翰·霍尔.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
    98页.
    ①萧功秦.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2006,(04).
    ①陈明明.危机与调适性变革:反思主流意识形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0,(06).
    ②陈明明.危机与调适性变革:反思主流意识形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0,(06).
    ①徐文震.党校党性教育流程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4页.
    ②张忆军,崔兰竹,罗俊丽.党校党性教育案例新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页.
    ③方工.党没有自身利益应成为全党共识[N].学习时报,2010—04—12.
    ④王长江.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N].学习时报,2010—05—13.
    ①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党校教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②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党校教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①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N].学习时报,2008—05—26.
    ②高洪波.中央党校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
    ③刘彦虎.中国共产党党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①魏礼群.建设国际一流行政学院——思考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年版,第3页.
    ①王伟光.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
    200页.
    ②杨春贵.党校教学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③中共中央党校年鉴编辑部.党校年鉴(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年版,第419页.
    ①孙士杰.党校文化建设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
    ②李新泰.新时期党校工作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146页.
    ③谈宜彦.党校教育工作八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①一般说来,教育包括培训,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但从狭义上讲,教育和培训又是有一定区别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持续性的,以传授、诱导或获取知识、观点、价值或技能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学校把年轻人集中在校院里,避开劳动力市场,为使他们将来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的成员而加以分类、选择,向他们灌输知识和价值,目的在于为儿童和青年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而培训则是指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乃至行为有所改善,使之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以提高工作的绩效。培训关注的是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而教育通常是通过系统的、正规的、整体的讲授或实验等活动来提高人的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修养等,以适应未来的情况。培训的目的是促使受训者知识的更新、态度的改变、技能的提高、行为的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要求。
    ②朱成荣.党校教育规律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109—115页.
    [1]艾思奇.艾思奇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陈富,史晓东.掠燕湖畔的思索——中共中央党校第31期中青一班二支部学员毕业论文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3]陈明明.危机与调适性变革:反思主流意识形态[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10,(06).
    [4]陈越.政治与哲学:阿尔都塞读本[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陈庆立.我在党校学习的作业[M].内部资料,2010年版.
    [6]陈至立.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陈凤楼.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11)[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
    [8]党校教育史研究组.中共党史与党校教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董继斌.再生产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1]董石桂.改革开放时代参政党建设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版.
    [12]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年版.
    [13]戴焰军.执政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14]范柏乃,阮连法.干部教育培训绩效的评估指标、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5]冯炳勋,王春峰,孙家善.党校教育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冯俊.干部教育培训改革与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7]方工.党没有自身利益应成为全党共识[N].学习时报,2010—04—12.
    [18]郭定平.政党与政府[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0]郭预衡.唐宋八大家文集·欧阳修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
    [21]郭亚丁.政党差异性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的比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22]郭亚丁.全球视野下的共产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23]高洪波.中央党校日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4]高世琦.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世纪历程[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版.
    [25]黄宗良,林建勋.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何怀远.论党性的规约性、现实性与先进性[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01).
    [27]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历史制度主义对政治科学的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8]韩树英.一代哲人杨献珍[J].学习时报,2006-12-11.
    [29]江美塘.强化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政党能力学的几点思考[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06).
    [30]焦勇勤.实践哲学、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评析[J].理论探讨,2002,(02).
    [31]柯缇祖.确立民生优先发展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从“中等收入陷阱”谈起[J].红旗文稿,2011(18).
    [32]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吕增奎.执政的转型: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35]林尚立.相互给予:政治学在中国发展中的作为——中国政治学30年发展的反思[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36]刘春.权力的陷阱与制约:西方国家政治腐败透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37]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8]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9]刘辉.中国干部培训新解[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
    [40]刘彦虎.中国共产党党校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
    [41]李慎明,陈之骅.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2]李新泰.新时期党校工作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3]李学昌.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典(1949—199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4]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45]李中印,王欣.行与知——中共中央党校第30期中青一班四支部学员从政经验交流文集[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46]陆沪根,周国华.党校教育规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7]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48]马识途.党校笔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4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5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4]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9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55]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构建——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聂露.论英国选举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7]潘世伟,徐觉哉.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8]屈超立.论科举制的政治功能——唐宋与明清的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59]钱霖亮.党校的政治人类学研究[J].历史人类学学刊,2013,(01).
    [60]任剑涛.试论政治学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J].政治学研究,2008,(03).
    [61]任振鹤.学与思——中央党校第九期中青二班四支部学习成果荟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62]荣敬本,高新军.政党比较研究资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63]孙士杰.党校文化建设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64]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一、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
    [65]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66]宋镜明,戴德铮,丁俊萍.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7]史广成,王玉敏.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时友敬.新世纪党校研究100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69]谈宜彦.党校教育工作八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8年版.
    [70]同利军,王昕朋.收获集——中央党校学员论文选集[M].北京:台海出版社,2007年版.
    [7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2]王长江.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N].学习时报,2010—05—13.
    [73]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4]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5]王惠岩.回顾与展望:发展中的中国政治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7).
    [76]王红霞.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转型研究(1949—1956)[D].华东师范大学,2008.
    [77]王伟光.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文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体会[J].求是,2014,(04).
    [78]王伟光.党校工作规律研究(续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79]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80]王仲清.党校教育历史概述(1921—1947)[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81]王泉.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82]王海峰.干部国家与中国建设:一个新的分析概念和框架[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07).
    [83]王韶兴.社会主义政党政治视域下的政党能力论[J].学习与探索,2012,(11).
    [84]王邦佐等.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5]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6]吴文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纲[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87]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88]卫庆国.心叶集——一位中央党校学员的日记[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89]魏礼群.建设国际一流行政学院——思考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90]魏淑君,余净植,冯静武.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1]吴定军,齐彦斌.党校教育研究(第4卷)[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92]吴林根.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九十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年版.
    [9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N].学习时报,2008—05—26.
    [9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第4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95]谢春涛.中国共产党如何治国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版.
    [96]谢春红.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三层涵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97]徐文震.党校党性教育流程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98]徐湘林.后毛时代的精英转换和依附性技术官僚的兴起[J].战略与管理,2001,(06).
    [99]肖鸣政.党政领导人才评价标准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100]肖立辉.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1]萧功秦.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2006,(04).
    [102]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03]杨春凤.意识形态与制度再生产[J].科学社会主义,2008,(02).
    [104]杨春贵.党校教学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105]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6]杨雪冬.先提升政党能力[J].资料通讯,2004,(04).
    [107]叶娟丽.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8]俞可平,何增科.政治学通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
    [109]俞可平.政治与政治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10]虞云耀.党校工作:实践与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111]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党校教育学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12]中共中央党校科社部,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干部成长规律和党校教育规律研究——中共中央党校“两个规律”课题研究成果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版.
    [113]中共中央党校年鉴编辑部.党校年鉴(2001)[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114]中共中央党校.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115]中共中央党校第二十一期一年制中青班一支部.学与思论文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16]中央党校第九期中青二班一支部.行思录——中央党校第九期中青二班一支部从政经验汇编[M].内部资料,2009年版.
    [117]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培养干部和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概述(1933年—1992年),党校教育研究资料.
    [118]中央党校教务部.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论党校教育和干部学习[M].党校教育研究学习文献,1993年版.
    [119]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秋季学期主体班次教学计划(合订本),内部资料.
    [120]中共中央党校教务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两带来”问题探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121]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新华通讯社新闻信息中心.中国共产党党校巡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122]中共中央党校中央国家机关分校.党校教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12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三、四、十、十二册)[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25]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国外政党专题研究报告(第三卷):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的组织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
    [126]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
    [127]中共中央组织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党的组织工作[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
    [128]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资料编辑中心.社会党国际和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129]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30]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二、十三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3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13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8—1949)[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13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13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年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3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宋任穷纪念文集[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136]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党的宣传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1951—1992)[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137]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改革开放30年组织工作大事资料摘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13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39]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
    [140]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史[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1]中央文件选集(1926)[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42]郑必坚.牢牢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N].环球时报,2011—12—27.
    [143]朱德.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44]朱汉国.中国共产党建设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5]朱晓慧.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146]朱成荣.党校教育规律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
    [147]祝君灵.社会资本与政党领导:一个政党社会学研究框架的尝试[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148]周大仁.党校与党的建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49]周淑真.政党政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50]周文魁,齐彦斌.党校教育研究(第3卷)[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151]朱满良.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发展[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152]赵虎吉.后发展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二元化与政治发展逻辑[J].浙江学刊.
    [153]赵虎吉.比较政治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4]赵虎吉.政治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155]赵晓呼.政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56]赵耀.政党政治录用的中西比较及启示[J].攀登,2012,(02).
    [157]张春国.党校工作指导[M].哈尔滨:黑龙江省出版总社,1980年版.
    [158]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
    [159]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60]张忆军,崔兰竹,罗俊丽.党校党性教育案例新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
    [161]张英焕.大有庄随想录[M].内部资料,2010年版.
    [162]张连月.执政党纲鉴——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63]张立平.美国政党与选举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4]张红霞.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及其当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
    [165]张志明,刘炳香.中央党校案例教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166]曾繁正.西方政治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8年版
    [167][英]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68][英]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69][英]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0][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71][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172][美]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版.
    [173][美]贝蒂·H.齐斯克.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74][美]戴维·普洛夫.无畏而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75][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76]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7][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78][美]哈诺德·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79][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80][意]加塔诺·莫斯卡.统治阶级[M].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181][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82]列宁.列宁全集(第一、六、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83][美]利昂·P·巴拉达特.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184][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85][美]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86][美]罗素·哈丁.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和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87][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8][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8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90][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1][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93][英]迈克尔·欧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94][美]迈克尔·罗斯金,罗伯特·科德,詹姆斯·梅代罗斯,沃尔特·琼斯.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19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96][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97][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198][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199][美]泰瑞·马可利夫,史蒂夫·克特曼.国王制造者[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2年版.
    [200][德]沃尔克·博恩希尔.群龙无首——转变中的西方社会[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01][意]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精英的兴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02][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0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一致与冲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205][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06][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07][美]约翰·霍尔.文化——社会学的视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08][美]詹姆斯·A.古尔德,文森特·V.瑟斯比.现代政治思想——关于场域、价值和趋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209][美]詹姆斯·M.伯恩斯,杰克·W.佩尔塔森,托马斯·E.克罗宁.民治政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0][美]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领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1][美]邹谠.中国革命再解释[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2]E.E.Schattschneider, Party Government(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Winston,1942).
    [213]Edmund Burke,"Thoughts on the Causes of the PresentDiscontents(1770)," in Louis I.Bredvold and Ralph G.Ross(eds.),ThePhilosophy of Edmund Burke,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0.
    [214]Leo Strauss. What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Other Studies.Glencoe: The Free Press,1959.
    [215]Paul Pierson,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29,April1996.
    [216]SHARPF,FRITZ W.Games Real Actors Play: Actor-CenteredInstitutionalism in Policy Research[M].[s.l.]: Westview Press,1997.
    [217]Zheng Yongnia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Emperor: 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Abingdon:Routledge,2010, p.15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