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尝试着从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基础、执政风险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和在全国执政后历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执政实践,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旧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握了当时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寻找到了“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特色革命道路,进而实现了中国革命胜利并领导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又继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新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执政主题,在历经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全面执政实践中,再次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走上了一条“与时俱进,用发展服务人民,科学对待政权”的特色执政道路,指引中共实现了长期执政,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这条道路,笔者将其称之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同时并认为,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而且还是中国共产党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论述了本文选题的缘由和开展研究的意义以及当前的相关研究现状。认为时代需要研究这个课题。它的提出使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理论整体,并使得总结和论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正确把握中国社会运动规律而从革命走向执政的历史更全面、更科学、更贴切,更符合逻辑,更具有说服力。研究这一课题,不仅能全面科学地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而且能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把握执政规律,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孕育与诞生。本章从回顾国民党丧失大陆执政地位的原因着手,然后从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略、执政基础、执政风险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局部执政、抗日根据地局部执政及其在解放战争时期领导创建新中国前夜局部执政的历史经验,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孕育和萌芽阶段,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而且实现了其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从革命道路到执政道路的转变,影响了其建国后的执政实践。
     第三章:开局与转折。本章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由正确到失误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实现了执政道路的转折的执政实践。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更加认识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执政愿望是美好的,在成功实施社会主义改造方略后,由于中国对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的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后来在执政实践中忽左忽右,以至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严重执政失误。这一时期,其执政体制虽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其执政基础依然牢靠,对执政风险的措施依然有力,并积累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总体上还是取得了较大执政成绩,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执政道路的成功转折,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合格的执政党。
     第四章:演进与拓展。本章主要探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不断演进和成功拓展的执政实践。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理念上排除了左和右的干扰,牢牢把握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执政主题,恢复和完善了执政体制,成功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执政方略,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落实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宏伟蓝图,并取得了辉煌的执政成就,执政基础继续扩大和巩固,对执政风险的预防措施进一步完善,为其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增强,执政道路充满了无限希望。
     第五章:结语与展望。本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实践意义,并尝试界定“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的涵义,实现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并指出这条道路和特色革命道路一起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的必然选择。同时,根据当前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执政地位的实际,指出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和不断变化的执政环境,科学对待政权,走符合自身实际国情的特色执政道路,否则就会不可避免地丧失执政地位、断送执政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牢牢把握了这一点,从而对未来继续长期执政实现执政理想充满信心,同时也给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事业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This thesis centers on the history of CPC, attempting to analyze the ruling practice of the CPC both in the period of revolutionary base and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since the party in power throughout the country through five aspects:ruling principle, ruling system, ruling strategy, ruling foundation, and ruling risks. This thesis states that CPC's integrating the universal truth of Marxism-Leninism with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China's revolution in the revolution period had seized the laws of Chinese social movements, found a characteristic revolutionary road by "arming independent regimes, encircling the cities from rural areas and seizing power by force", and accomplished the vic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then after leading to build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PC continued to integrate the universal truth of Marxism with the new China's ruling practice and closely focused on this ministerial theme of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 again in the ruling practice after experiencing New Democracy, socialism and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grasped the law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movements, opened a characteristic ministerial road of " going forward with the time, servicing the people with development, and treating regime scientifically ", thus realized the CPC's long-term ruling practice and made striking ruling successes. The thesis concludes that this characteristic ministerial road should be named "the CPC'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ruling road", meanwhil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is road not only was the theory innovation of scientific summaries of CPC's governing experience, but also laid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elines for CPC's continuing long-term ruling and realizing its ruling ideal.
     The whole paper is organized as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It mainly deals with the reason of selecting the subjects of this thes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and the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at present. It is thought to be needed to study this subject at this age. The proposition makes the revolutionary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m an organic and complete theory as a whole, and make the history which summary and demonstrate correctly grasping the law of Chinese social movement and then towards the ruling from the revolu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CPC more comprehensive, more science, more appropriate, more logical, more persuasive.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not only comprehensive scientifically sums up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xperience, bu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further improve its ability, to better grasp the ruling laws, and continue being in power for a long term and achieving the ruling ideal.
     Chapter two:Coming into being. This chapter begins with a review of the reasons of KMT losing its ruling position, and from five aspects, ruling concept, ruling system, ruling strategy, ruling Foundation, and ruling risk,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local governance of CPC in Soviet local, Anti-Japanese Base and on the eve of its leading to create the new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 of Liberation. This period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bred and sprouted stage of the ruling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CPC. It not only lays the foundation in complete charge of state power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and accumulates experience, achiev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to the ruling party and from the revolutionary road to the ruling road, and affects the ruling practice after its founding.
     Chapter three:Beginning and Turning. This chapter analyses the ruling practice of CPC's achieving a turning point on the ruling road in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rom correct to mistake and then to the victory of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11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t thinks that in this period CPC is more awar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in Governing Ideology. The ministerial desire is good, but afte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wing to the ruling awarenes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m is incomplete, this leads to its swaying between left and right in later ruling practice and inevitably a serious governing mistake appears. During this period, though the executive system was severely damaged, its ruling foundation is still solid, the prevention of governing risk is still strong, and accumulates initial experience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iberates and develops the socialistic productive forces in a certain extent, also makes relatively large ruling progress in general, thus ultimately achieves a successful transition of the ruling road by its own efforts..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still a qualified party.
     Chapter four:Evolution and Expans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of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and successful development of ruling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fter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11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t thinks that, in this period, CPC excludes the left and right type of interference in ruling concept, firmly grasps the ministerial theme of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ductivity and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 of the people, which restores and improves the ruling system, successful implements the ruling strateg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begin to buil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ement the "three steps" grand blueprint for China's modernization, makes a brilliant ministerial achievement, ruling foundation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consolidate, the prevention of governing risk continues to strengthen, which lays a more solid foundation of its continual long-term rul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ling ideal. It is improved that the governing abilit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is enhan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and its characteristic ruling road is full of boundless hopes.
     Chapter five:Conclusion and Prospect.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PC's ruling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ttempts to define the meaning of "CPC's ruling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hieving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in the theory. And it pointes out that this roa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revolutionary road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path of China. It is the necessary choice for CPC to continue long-rul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ing ideal. In the meantime,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some major parties and old parties successively lost the party's ruling position in the current world, it points out that any one of the ruling parties must combine with worldly affairs, national conditions, party conditions and changing ruling environment, scientifically treat regime and follow the characteristic ruling road that suits its actual national conditions, otherwise it will inevitably lose ruling position and ruin ruling road.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just firmly grasps this point, and thereby has confidence in long-time ruling and realizing the ruling ideal sequentially in future, meanwhile brings hope and light to the cause of the world communist movement.
引文
①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07-21。
    ② 笔者最早将其表述为“中国共产党特色执政道路”,简称“中共特色执政道路”,经李良明教授和张星星教授指导,笔者经过推敲,综合了两位导师的意见,遂将这条道路称之为“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笔者注。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1471页。
    ② 据《人民日报》1994年11月22日报道:1994年11月21日,胡锦涛在全国党史研究室主任会议和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议上讲话中曾如此指出。见《胡锦涛强调要十分重视党史工作 以史鉴今 以史育人》[N].《人民日报》1994-11-22。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64-265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页。
    ② 自笔者提出这一命题及相关成果发表后,现已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网、人民论坛网及北京、山东、湖南、黑龙江、山西、浙江、、福建、江西、辽宁等近百家官方理论网站、高校理论网站全文转载,这说明,这一命题还是具有前沿性的。相关情况可在百度等网站直接检索——笔者注。
    ① 自笔者2010年9月13日在人民网-理论版发表“关于“中国共产党特色执政道路”命题提出的思考——兼论中共特色执政道路的研究意义》(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2713261.html.2010-09-13)一文后,发现西部网中有中共华阴市委党校副校长高级讲师张增选的“风雨党建路步入新辉煌”一文中出现过“从为民革命到以人为本、改变民生、强国富民,走中国共产党特色执政道路”的字样,但他并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命题来提出的(http://news.cnwest.eom/content/2009-08/18/content_2321558_2.htm),鉴于学术的严肃性和出于对前人劳动成果的尊重,9月20日,笔者再次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全面搜索,未发现这一文章的收录记载情况。同日发现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黄有泰教授在《湖湘论坛》2009年第5期上发表的《论中国共产党执政60年的伟大创造及其主要经验》一文的摘要中有如下表述:“中国共产党执政,开启了中国社会历史的新纪元。60年来,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进行艰辛探索和顽强奋斗,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执政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丰富的执政经验。”但是他也没有将“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执政道路”作为一个命题提出并研究,发表时间也在笔者人民网理论版文章之后,特作此说明——笔者注。
    ① 笔者本人撰写的两篇学术成果分别是:《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从执政角度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兼论中共特色执政道路的开辟》[J].《学术论坛》2010年12期。
    ② 学界对中共执政规律、执政经验、执政思想、执政党建设、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研究是非常丰富的,为了便于综合分析,作者在将其归类分析时,只采用篇名主题中出现的相关关键词分类,如篇名为“中共执政规律研究”,作者就将其归纳在执政规律的研究现状中,出现“执政经验”一词,作者就将其放在“执政经验一节中,以下同。另外,由于研究视野和角度的不同,作者不过地多对学界对于中共执政的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如执政基础、执政理念、执政环境、执政体制、执政资源等等,作者在研究中将分别提及,相关参考论著会随文注释,特此说明——笔者注。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84页。
    ④ 李君如:《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9期。
    ⑤ 李君如:《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9期。
    ① 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② 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9月第5期。
    ③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④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⑤ 刘长江:《深入研究执政规律始终坚持执政为民》[J].《党建》2002年第8期。
    ⑥ 刘鹏:《中国共产党60年来探索执政规律的历程及启示》[J].《西藏发展论坛》2009年第6期。
    ⑦ 卢先福:《研究党的执政规律的三个着力点》[J].《领导之友》2002年第4期。
    ① 卢先福:《研究党的执政规律的三个着力点》[J].《领导之友》2002年第4期。
    ② 卢先福:《研究党的执政规律的三个着力点》[J].《领导之友》2002年第4期。
    ③ 宋奇,杨义芹:《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几点认识——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长水》[J].《理论与现代化》2002年第3期。
    ④ 黄宏、王寿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⑤ 关于中共四代领导人的执政思想,笔者主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来论述和展开——笔者注。
    ① 曾成贵:《论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 吴美华:《毛泽东同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要点》[J].《党建研究》1994年5期。
    ③ 蒋光贵:《邓小平的执政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6期。
    ④ 王慧娟:《(邓小平对执政规律的探索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度硕士论文。
    ⑤ 丁卫华:《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贡献》[J].《兵团党校学报》2003年第5期。
    ⑥ 王尔玺:《高扬理论创新旗帜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1年第10期。
    ⑦ 刘春鹏、王中华:《“三个代表”: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最高概括》[J].《发展论坛》2002年第9期。
    ⑧ 黄有泰、黄象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J].《求是》2002年第21期。
    ⑨ 秋石:《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J].《求是》2003年第4期。
    ①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J].《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2期。
    ② 宫乐滨:《胡锦涛执政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论文
    ③ 卢先福:《看到成绩也要正视问题》[EB/OL].《“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2009年07月24日。人民网-理论版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9718650.html。
    ④ 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笔者还参考了以下学术文章,张世飞:《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及启示》[J].《北京党史》2007年第6期;邱金堂:《对党在新时期十次经验总结的回顾与认识》[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程中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5期——笔者注。
    ⑤ 《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Z].人民出版社,2009,第62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16-17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63-264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72页。
    ④ 这六条历史经验是: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⑤ 这五个必须是: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10-11页。
    ① 宋镜明著:《宋镜明自选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其中相关观点,笔者将在文中引用时注释说明。
    ② 截止到本人开始写作时,又出现的一些新新的相关著作,笔者研究中所涉及的都已在文中注释——笔者注。
    ③ 杨松菊:《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第289页。
    ① 丁俊萍,李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J].《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这些内容还见于丁俊萍,甘信奎:《近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述评》[J].《同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61页。
    ② 黄平,崔之元:《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6月;俞可平,黄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1月。转引自王庆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09年第3期。
    ③ 雷默指出:中国正在指引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有一个强大重心的世界上,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选择。这些国家不仅在设法弄清如何发展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想知道如何与国际接轨,同时,使他们真正实现国家独立。”这种新动向和新的“发展物理学”被称为“北京共识”或者“中国模式”。
    ④ 《“中国道路”新视角——理论文献片《中国道路》座谈会观点摘要》[J].《党的文献》2011年第6期。
    ⑤ 《深入研究和阐述中国道路——“理论文献片《中国道路》座谈会”述要》[N].《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2日。
    ⑥ 包心鉴:《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J].《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① 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② 袁霞:《社会主义模式断想》[J].《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1期。
    ③ 王庆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09年第3期,第5-12页。
    ④ 徐贵相:《中国发展模式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第4页。
    ⑤ 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些国外学者的认知,是因为他们都是从学术的角度来认知这一问题的。对于一些纯粹出于政治偏见以及“中国威胁论”一类的观点因无助于本课题的研究,故不作介绍——作者注。
    ⑥ 郑宁波:《中共党史研究渐成国际显学——九十年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概况及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6-28。人民网[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5036707.htm。
    ① 郑宁波:《中共党史研究渐成国际显学——九十年来国外中共党史研究概况及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6-28。人民网[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15036707.htm。
    ② 《德国汉学家南因果:破解中国之谜先要破解中共之谜》[EB/OL].新华网-新华国际2011-06-1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16/c 121541592.htm。
    ③ [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④ 韩露:《关于国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思想理论研究的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⑤ 韩露:《关于国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思想理论研究的述评》[J].《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
    ① 《德国汉学家南因果:破解中国之谜先要破解中共之谜》[EB/OL].新华网-新华国际2011-06-1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16/c_121541592.htm。
    ② 吴丽坤、曹劫、王文、谭福榕采访整理:《5位外国知名学者:中共是世界的某种政治标杆》[J].《环球时报》2011-06-13。
    ③ 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活动家,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协主席。
    ④ 人民网记者施晓慧,张晓东:《访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俄中友协主席季塔连科一位苏联共产党老党员:对中国共产党有几点由衷的敬佩》[EB/OL].人民网莫斯科6月8日电。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06-09。http://cpc.people.com.cn/GB/164113/14859154.html。
    ⑤ 吴丽坤、曹劫、王文、谭福镕采访整理:《5位外国知名学者:中共是世界的某种政治标杆》[J].《环球时报》2011-06-13。
    ⑥ 吴丽坤、曹劫、王文、谭福榕采访整理:《5位外国知名学者:中共是世界的某种政治标杆》[J].《环球时报》2011-06-13。
    ⑦ [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① 《外国人关注中共90华诞:昨天、今天与明天》[EB/OL].新华网-新华国际2011-06-28。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28/c 121590058_7.htm。
    ② 吴丽坤、曹劫、王文、谭福榕采访整理:《5位外国知名学者:中共是世界的某种政治标杆》[J].《环球时报》2011-06-13。
    ③ 吴丽坤、曹劫、王文、谭福榕采访整理:《5位外国知名学者:中共是世界的某种政治标杆》[J].《环球时报》2011-06-13。
    ① 笔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深深感受到,由于学习年限的限制,在资料收集应用方面很难有新的突破——笔者注。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079页。
    ② 《人民日报》2004年7月1日。参见罗永宽:《社会阶层结构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5月,第4页。
    ① 罗永宽:《社会阶层结构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5月,第4页。
    ② 《求是》杂志社总编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M].红旗出版社,2004。
    ① 这是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的新要求,它的具体内容是:“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笔者注。
    ② 这些专家笔者将在文章的后记中提及并致谢——笔者注。
    ① 丁俊萍,甘信奎:《近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述评》[J].《同济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② 李建华,王翔:《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J].《中国教育报》2009-2-10。
    ③ 参见百度百科:《执政体制》[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2214.htm。
    ④ 王海军,刘云华:《宪政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建设的制度设计》[J].《求实》2009年第11期。
    ⑤ 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参见百度百科:《执政方略》[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155509.htm。
    ① 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参见百度百科:《执政基础》[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155516.htm。
    ② 朱健:《如何规避执政风险》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03/content_10444816.htm。
    ③ 朱健:《如何规避执政风险》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03/content_10444816.htm。
    ④ 朱健:《如何规避执政风险》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12/03/content_10444816.htm。
    ① 黄炎培:《八十年来》[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48-14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609-610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224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123页。
    ④ 沙建孙:《“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略论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J].《求是》杂志,1996年第13期。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51页。
    ②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1994,第343页。
    ③ 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1994,第343页。
    ④ 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第一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489页。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第20页。
    ⑥ [美]史景迁著,黄纯艳译:《追寻现代中国》[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第31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0页。
    ②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中华书局,1986,第99页。
    ③ [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第218页。
    ④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4-7页。
    ① 《宋庆龄选集》[M].人民出版社,1966,第109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11页。
    ③ 孟庆鹏:《孙中山文集》(上)[M].团结出版社,1997,第23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9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4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27页。
    ③ 恽代英:《孙中山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J].《红旗》,1929第16期,第355页。曾成贵:《恽代英之论孙中山与三民主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0月25日,第5期。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80页。
    ① 杨红林:《日本侵华终结“黄金十年”》[N].《环球时报》2006-06-08
    ② 1951年9月19日美国魏德迈(Albert C.Wedemeyer)将军在国会说:“1927年至1937年之间,是许多在华很久的英美和各国侨民所公认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之中,交通进步了,经济稳定了,学校林立,教育推广,而其他方面,也多有进步的建制’。1928年到1937年,虽有内忧外患,中国经济还是得到了长足发展,不计东北,全国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社会经济呈现快速上升趋势。1936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近代以来最高水平,其他各项现代化制度也都粗具雏形。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年平均增长9.4%;煤炭工业为7%;水泥工业为9.6%;钢为40%。教育建设方面,初等教育由1929年百分之17就学率,增至1936年百分之43。这十年也因此被称为“黄金十年”。参见《维基百科一蒋中正》[EB/OL].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4%A3%E4%BB%8%B%E7%9F%B3#cite_ref-autogeneratedl_30-0。
    ③ [美]埃德加·斯偌著:《斯诺文集》第一册[M].新华出版社,1984,第208页。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232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231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232页。
    ③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第365页。
    ④ 丘涛:《中华民国反贪史》[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第205页。
    ⑤ 陈诚著:《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M].台北“国史馆”,“中华民国九十四年八月”(2005.8),第139页。
    ⑥ 《宋庆龄宣言》[N].《申报》1931-12-20。
    ⑦ 陈诚著:《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M].台北“国史馆”,“中华民国九十五年七月”(2006.7),第12页。
    ① 陈诚著:《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M].台北“国史馆”,“中华民国九十五年七月”(2006.7),第12页。
    ② 湖北文献编辑部:《我们一起写历史:湖北文献为民国三十八年征文启事》[J].[台北]湖北文献,“中华民国九十九年一月十日”(2010年1月10日),第一百七四期,第94页。
    ③ 这五项要求是: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④ 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M].档案出版社,1984,第8-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044-11045页。
    ② 《彭德怀自述》[M].人民出版社,1981,第232页。
    ③ 参见《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6,第218页。
    ④ 宋庆龄,柳亚子,何香凝,袁泽民:《致蒋总裁暨中央执行委员监察委员诸同志》[Z],1941-1-12.见《新四军事变后的各方动态》(1941年2月7日),转引《皖南事变(资料选辑)》,第254-255、257-258页;《王世杰日记》第3卷,1941年1月16日条,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第5-11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M]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575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6,第329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6,第329页。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576页。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576页。
    ⑥ 李良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型的历史考察》[M].《湖北省中共党史学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第1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18页。
    ② [美]卡罗尔·卡特:《延安使命:1944—1947》[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第24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222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223页。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681页。
    ⑥ 陈诚著:《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M].东方出版社,2009,第142页。
    ⑦ 《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M].台北“国史馆”,“中华民国九十四年八月”(2005.8),第11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069页。
    ② 牛钊:《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J].《炎黄春秋》,2003年第1期。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782页。
    ④ 李良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型的历史考察》[M].《湖北省中共党史学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第19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6,第76页。
    ① 高戈里:《起义投诚:百万国军的归宿》[J].《文史精华》第143期,2002年第4期,第4页。
    ② [美]《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Z].1949年8月。
    ③ 左舜生:《近三十年见闻记》[M].香港自由出版社,1950,第540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25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70-71页。
    ③ 载《我们的》第七期[Z].一九二一年八月十日。参见孔影辉,孔祥征编:《五四运动在武汉史料选集》[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第301-30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83页。
    ⑤ 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1)[Z].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第5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71页。
    ② 本节第部分曾发表于《学术论坛》[J].2010年第3期,原名为《古田会议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人民网理论版有转载,是作者在导师李良明先生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并联名发表的,按照华中师范大学行字[2009]57号文件规定,作者对该成果享有第一作者权利;此处做了必要的修订和充实——作者注。
    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M].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第4页。
    ④ [英]迪克.威尔逊著:《毛泽东》[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第94页。
    ⑤ 1927年9月,秋收起义余部向井冈山进军的途中,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改编”以毛泽东为首的前委经过充分酝酿,决定将部队进行改编,即由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营团设党委,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班设小组;实行民主制度,规定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等,还制定了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革命纪律,这次改编史称“三湾改编”。
    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党指挥枪》[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第157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程》第一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68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4,第32页。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程》第一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69页。
    ④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程》第一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70页。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程》第一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71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程》第一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7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9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98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98页。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程》第一卷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75页。
    ⑥ 《恽代英文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第1064页。
    ⑦ 《叶剑英军事文选》[M].解放军出版社,1997,第671页。
    ① 李良明:申富强:《古田会议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0年第3期。
    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七日于江西。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卷(7)[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802-803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10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页。
    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载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卷(7)[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772-77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13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137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6-137页。
    ⑤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第528页。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104页。
    ① 参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84-85页。
    ② 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职权包括:1、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为全国最高政权机关;2、对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负责,并对其报告工作;3、颁布各项法律和法令,并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全境内执行;4、审核和批准一切关于全国政治、经济政策和国家机关的变迁,停止执行或变更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人民委员会及其他机关的法令和决议;5、决定内政外交的大政方针,颁布法律、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对外订立各种条约及批准国际条约,对外宣战和觏合;6、改定国家边界,划分行政区划,建立、合并、改造或解散地方政权机关、确定地方苏维埃的权利,解决地方苏维埃间的争执,确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公民的公民权及居住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土上的外国人的居留权和公民权;7、选任和撤销人民委员会的委员及主席,撤换或变更下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委员;8、制定度量衡和币制,发行内外公债,审查并批准预、决算,制定税制,规定工业、农业、商业及交通事业的政策和计划:9、制定国民教育的一般原则;10、制定法院的系统组织,颁布民事、刑事及诉讼等法律,宣布全部或一部分的赦免;11、组织并领导海陆空军。以上参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84页。
    ①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第30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19-120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20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页。
    ⑤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第321页。
    ⑥ 数据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1页。
    ① 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第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9页。
    ③ 《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第32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50页。
    ②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第224页。
    ③ 《红色中华》[J].第166期第三版,1934-3-24。
    ④ 数字来源于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第55页。
    ① 本节部分曾发表于《学术论坛》[J].2010年第3期,原名为《古田会议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人民网理论版有转载,是笔者在导师李良明先生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并联名发表的,按照华中师范大学行字[2009]57号文件规定,笔者对该成果享有第一作者权利,此处做了必要的修订和充实——作者注。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87页。
    ①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06-10-22。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12页。
    ③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三联书店,1979,第374-375页。
    ④ 《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是1935年10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在巴黎发布的,提出了建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同成立国防政府的口号。193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抗日救国宣言》,是根据11月中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张浩从苏联回到陕北苏区瓦窑堡向中共中央传达的《八一宣言》精神制定的,内容与前者基本一致。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34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354-357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476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47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48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41页。
    ⑦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48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49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11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43页。
    ③ 根据当时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统一规定,后改为18岁。
    ④ 《陕甘宁边区选举法》,1937年5月12日。转引自[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29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41-742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42页。
    ③ 这篇指示以《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为名收录在后来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42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42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45页。
    ⑦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52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766页。
    ① 《解放日报》[J].1943-3-9。
    ② 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9卷,李良志,李隆基分主编:《1941-1945同盟抗战 赢得胜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84-185页。
    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160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1991,第261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1991,第260-26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1991,第743页。
    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158页;《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第77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562页。
    ④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600页。
    ⑤ 引自梁星亮,杨忠虎,宋炜主编:《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98-100页。
    ⑥ 引自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9卷,李良志,李隆基分主编:《1941~1945同盟抗战赢得胜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210-21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044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56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2页。
    ④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552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807页。
    ① 《陕甘宁边区土地条例》,载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195-199页。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127页。
    ② 数字来源于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9卷,李良志,李隆基分主编:《1941-1945同盟抗战赢得胜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97-198页。
    ③ 《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汇编》,科学出版社,1958,第94页。转引自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9卷,李良志,李隆基分主编:《1941-1945同盟抗战赢得胜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98页。
    ④ [美]费正清、费维恺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803页。转引自梁星亮,杨忠虎,宋炜主编:《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59页。
    ⑤ 梁星亮,杨忠虎,宋炜主编:《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59页。
    ⑥ 江泽民:《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1995-9-3;载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人民日报社国内政治部编:《纪住这段历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M].解放军出版社,1995,第4页。
    ⑦ 《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M].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第225页。
    ⑧ 《毛泽东军事文选》(内部本)[M].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第225页。
    ⑨ 数字来源于刘华清:《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军民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N].《人民日报》1995-08-01。
    ⑩ 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9卷,李良志,李隆基分主编:《1941-1945同盟抗战赢得胜利》[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98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18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20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第507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13页。
    ⑤ 数字来源于[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184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0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03页。
    ② 《陈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83,第121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800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802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81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840页。
    ② 《国际观察家对中国政治的评论》[M].新华出版社,1946,第5页。参见梁星亮,杨忠虎,宋炜主编:《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试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第27-28页。
    ③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集[M].档案出版社,1986,第497-498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048页。
    ① 《毛泽东传》(1893-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780页。
    ② 毛泽东:《新年祝词》(1947年1月1日)[N].《解放日报》1947-01-01。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227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675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1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6-143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9页。
    ④ 《毛泽东文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6,第76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4页。
    ⑥ 《毛泽东传》(1893-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931页。
    ⑦ 邓力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稿》(序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第348-349页。
    ⑧ 《毛泽东传》(1893-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932页。
    ⑨ 《毛泽东传》(1893-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932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63页。
    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09-30。
    ③ 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12卷,萧甡分主编:《最后的决战:1947-1949》[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758-759页。
    ① 《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第134-142页。
    ② 《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载《档案天地》[J].2003年增刊,第9页。
    ③ 《华北区村县人民政府组织条例(草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载《档案天地》[J].2003年增刊,第5页。
    ④ 《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法律出版社,1986,第22页。
    ⑤ 《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载《档案天地》[J].2003年增刊,第9页。
    ⑥ 薄一波:《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上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第478页。
    ① 阎书钦:《论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特点及其对新中国政权体制的探索》[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3期。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1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9页。
    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9-30。
    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9-30。
    ⑥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1页。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Z].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第587-597页。
    ② 《毛泽东传》(1893-1949)[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808页。
    ③ 姜华宣,张尉萍,肖甡主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记事》(1921-2001)[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147-148页。
    ④ 曹英主编:《中国共产党党史全鉴》第五卷[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第2966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23-1325页。
    ⑥ 曹英主编:《中国共产党党史全鉴》第五卷[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第2966页。
    ⑦ 《陈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69-274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7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27页。
    ② 《宋庆龄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49年9月21日),载《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第314-316页。
    ③ 朱玉湘主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稿》[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第367页。
    ④ 《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第1084页。
    ⑤ 李占才主编,张黎副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第295页。
    ⑥ 《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第1036页。
    ⑦ 《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Z].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664页。
    ⑧ 《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第1084页。
    ① 《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一辑[Z].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18页。
    ② 参见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Z].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271-275页。
    ③ 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M].第12卷,萧牲分主编:《最后的决战:1947~1949》[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758-759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7页。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M].1949年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339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6页。
    ⑦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8页。
    ① 《东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一辑[Z].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第131页。
    ② 《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工业编[Z].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第472-477页。
    ③ 《华中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6卷[Z].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第71-72页。
    ④ 参见吴承明,董卷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1949-1952)[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第98-106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1428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52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7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05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07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26页。
    ⑤ 参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05页注释。
    ⑥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6,第305页。
    ⑦ 《中国土地法大纲》[N].《晋绥日报》1947-10-13。
    ⑧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1页。
    ⑨ 张文瑛:《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EB/OL].哈尔滨日报新闻网2006-5-13。http://www.harbindaily.com/200605/K200605135C9DOFCB7AD8E99A4337EF6ADF4F437D.html。
    ① 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12卷萧甡分主编:《最后的决战:1947-1949》[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第186页。
    ② 张军锋编著:《见证新中国的诞生》[M].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第47页。
    ③ [加]陈志让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编》编辑组编译:《毛泽东与中国革命》[M].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3,第33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N].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2-1253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25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6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32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32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264页。
    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974页。
    ⑥ 《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第359页。
    ⑦ 姜华宣,张尉萍,肖甡主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记事》(1921-2001)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148-149页。
    ⑧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0页。
    ⑨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341页。
    ① 黄炎培:《八十年来》[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48-14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609-61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8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8-1439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9页。
    ⑤ 姜华宣,张尉萍,肖牲主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记事》(1921-2001)[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153页。
    ①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EB/OL].新华网2003-01-02。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1/02/content_677350.htm。
    ②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七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M].人民出版社,1983,第8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第423页。
    ① 宋静明,胡宇:《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参见《宋静明文集》第630页。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700-701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第17页。
    ① 李君如:《要重视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N].《人民日报》1949-10-0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9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93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5页。
    ⑥ 《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第33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115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466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1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7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9页。
    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09-30。
    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09-30。
    ②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09-30。
    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09-30。
    ④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09-30。
    ⑤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第133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第139页。
    ⑦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人民出版社,1986,第704-705页。
    ① 本节内容是笔者曾发表于《学术论坛》2012年第12期《从执政角度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兼论中共特色执政道路的开辟》一文中的一部分,是作者主持的“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09077)研究成果,此处有简单修订一笔者注。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23-24页。
    ④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382-383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68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33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23页。
    ③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24页。
    ④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143页。
    ⑤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这样指出。转引自逢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
    ⑥ 毛泽东中共华东五省一市党委书记会议上听取汇报时的讲话,1957年12月17日。转引自逢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
    ① 毛泽东同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的谈话,1964年4月21日。转引自逢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
    ②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116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339页。
    ④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419-420页。
    ⑤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419-420页。
    ⑥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339-340页。
    ⑦ 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13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01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局编:《中央负责同志对外宾的谈话》[M].人民出版社,1980,第87页。
    ③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1966年5月16日)[N].《人民日报》1967-05-17。
    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N].《人民日报》1966-08-09。
    ⑤ 《毛泽东给江青的信》(1966年7月8日)[Z].载《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25<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1988年10月,第55页。
    ⑥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25页。
    ① 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5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600页。
    ③ 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第468-469页。
    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在全国工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1977,第9页。
    ① 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N].《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1977-02-07。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99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85-86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28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1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28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054页。
    ④ 《叶剑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6,第501-502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41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43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43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44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4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46页。
    ②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37-38页。
    ③ 李君如:《要重视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307页。
    ⑤ 《列宁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第225页。
    ① 申富强:《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J].《当代中国史研究研究》,2011年第4期。
    ② 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93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34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3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24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24-22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72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M].人民出版社,2009,第180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人民日报》2005-10-20。
    ③ 全国党建研究会:《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M].全国党的研究会著,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第112-113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1页。
    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09-30。
    ①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4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第536页。
    ② 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247页。
    ③ 在1226名代表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825,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249页。
    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249-251页。
    ② 《关于西藏问题的决议》[M].《人民日报》1959-04-29。
    ③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1964-12-31。
    ④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40页。
    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N].《人民日报》1949-9-30。
    ① 万其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EB/OL].中国人大网.2010-12-29。http://www.npc.gov.cn/npc/xinwen/rdlt/rdjs/2010-12/29/content_1613535.htm。
    ② 万其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EB/OL].中国人大网2010-12-29。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45页。
    ④ 万其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EB/OL].中国人大网2010-12-29。
    ① 以上参见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著:《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M].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第268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M].人民出版社,2009,第162页。
    ③ 《中共中央委员会通知》(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J].《人民日报》1965-05-17。
    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1966年8月8日)[N].《人民日报》1966-08-09。
    ⑤ 李君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概要》[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第145页。
    ① 《论革命的“三结合”》,《红旗》第五期社论,1967年3月30日。
    ② 《论革命的“三结合”》[M].《红旗》第五期社论,1967年3月30日,
    ③ 《三中全会议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2,第377页。
    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26-27页。
    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908页。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914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007页。
    ① 《周恩来经济文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151页。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45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6-1437页。
    ④ 数字来源于武力,肜新春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经济方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9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66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75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83,第403页。
    ③ 《毛泽东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1983,第403页。
    ④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51页。
    ⑤ 数字来源于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新世界出版社,2011,第31页。
    ⑥ 新华时事丛刊社编辑:《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M].新华书店,1950,第16页。
    ①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第45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49-1952》,综合卷[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0,第325页。参见武力,肜新春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经济方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9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1954年9月20日。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634-63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310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7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231页。
    ④ 綦常清等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新探》[M].时事出版社,2005,第150页。
    ⑤ 数字来源于武力,肜新春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经济方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40页。
    ⑥ 数字来源于武力,肜新春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经济方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47页。
    ① 綦常清等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新探》[M].时事出版社,2005,第151页。
    ② 薛暮桥等著:《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M].人民出版社,1978,第132页。
    ③ 薛暮桥等著:《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M].人民出版社,1993,第134页。
    ①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1978,第1630页。
    ② 《江泽民史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342页。
    ③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359-360页。
    ④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363页。
    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360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02页。
    ⑦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13页。
    ⑧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第397页。
    ⑨ 本节内容是作者曾发表于《学术论坛》2012年第12期《从执政角度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兼论中共特色执政道路的开辟》一文中的一部分,是作者主持的“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09077)研究成果,此处有修订,特此说明。
    ① 《陈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45-247页。
    ②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342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23页。
    (?)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24页。
    ④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143页。
    ⑤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397页。
    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M].人民出版社,2009,第186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35页。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734-736页。
    ③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19页。
    ④ 申富强:《浅谈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09-10-28。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10276413.html。
    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94页。
    ⑥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973页。
    ⑦ 申富强:《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J].《当代中国史研究研究》,2011年第4期。
    ⑧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987页。
    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001页。
    ②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M].人民出版社,2009,第261、272、286页。
    ③ 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10月1日)[M].人民出版社,2009,第9页。
    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8页。
    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7页。
    ② 柳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949-1976)[M].人民出版社,2011,第515页。
    ③ 欧阳淞:《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之际》[J].载《中共党史研究》,2011年第1期。
    ① 蔡长水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第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681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6,第305页。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M].人民出版社,2009,第15页。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00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01页。
    ④ 《毛泽东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1983,第440页。
    ⑤ 《毛泽东书信集》[M].人民出版社,1983,第450-451页。
    ① 王炳林主编:《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第91页。
    ②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51页。
    ③ 《伟大的十年》[M].人民出版社,1959,第162页。
    ④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238页。
    ⑤ 《伟大的十年》[M].人民出版社,1959,第162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5页。
    ① 王炳林主编:《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M1.人民出版社,2009,第91页。
    ② 《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第160-162页。
    ③ 《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第160-162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第384页。
    ⑤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第404页。
    ⑥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第404页。
    ① 数字参见《中国工人阶级将继续保持领导阶级地位》 [EB/OL].新华网2008-12-1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4/content_10503162_l.htm。
    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第140页。
    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67页。
    ④ 《建国初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文献选载》(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九五一年四月)[J].《党的文献》1995年第5期。
    ①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70-172页。
    ① 《毛泽东军事文集》(内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第345、347页。
    ② 一野编委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M],解放军出版社,1995,第365-372页。
    ③ 《毛泽东军事文集》(内部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第357页。
    ④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第62页。
    ⑤ 申富强,李红卫:《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忠诚的保卫者》[EB/OL].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3--05。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1083651.html。
    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5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12-13页。
    ② 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EB/OL].新华网2003-01-02。http://news.xinhuanet_com/newscenter/2003-01/02/content 677350.htm。
    ③ 《陈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95页。
    ④ 尹吉,倪陪兴著:《当代中国检查监督体系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第20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58-159页。
    ② 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23-24页。
    ① 参见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28-31页。
    ① 《当代中国的检查制度》[M].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第151页。
    ②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64)第18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11页。
    ① 以上史料数据均来源自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37-68页。
    ① 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7-1976)[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483页。
    ② 李尔重等著:《导师毛泽东》[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第262页;引自权宗田著:《人民观视角下的毛泽东执政思想》[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第289页。
    ③ 梁柱:《毛泽东执政观的若干问题研究》[J].《新视野》,2007年第1期。
    ④ 《毛泽东文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54页。
    ⑤ 《毛泽东选集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第326页。
    ⑥ 《毛泽东选集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第326页。
    ①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157页。
    ② 《人民日报》1966年8月1日:引自邵景均著:《中国反腐倡廉之路》[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第63页。
    ③ 邵景均著:《中国反腐倡廉之路》[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第6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81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97页。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28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35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117页。
    ⑥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43页。
    ⑦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第24页。
    ① 沙健孙:《毛泽东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7期。
    ② 本节内容是作者曾发表于《学术论坛》2012年第12期《从执政角度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兼论中共特色执政道路的开辟》一文中的一部分,此处收入时有修订——作者注。
    ③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325页。
    ④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12页。
    ⑤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324页。
    ⑥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229-301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33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72页。
    ③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12页。
    ④ [英]迪克·威尔逊著:《毛泽东传》[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第394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345页。
    ⑥ 《“文革”中毛主席就小平问题表态18次,挫败了对他的迫害”》[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38889/138891/11331155.html。
    ① 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5页。
    ② 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党的十七大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要求》[M].解放军出版社,2008,第47页。
    ③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9,第52页。
    ④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J].《求是》,2008年第7期。
    ⑤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09-9-28。
    ⑥ 《邓小平年谱》(1975-1977)》下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第1316页。
    ⑦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12页。
    ①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17页。
    ②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18页。
    ③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M].人民出版社,2009,第26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55页。
    ②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著:《1976-1981年的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第277-279页。
    ①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著:《1976-1981年的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343页。
    ② 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著:《1976-1981年的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338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62-163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63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64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6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66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7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31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31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36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40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77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14页。
    ⑩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3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63-64页。
    ③ 马齐彬、陈文彬等编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第558页。
    ④ 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编:《惊心动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纪实)》[M].大地出版社,1989,第23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67页。
    ③ 《苏联解体时刻中共的抉择》[N].(《Vista看天下》2011年第34期(精华版)。http://www.vistastory.com/article.php?id=5668。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72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75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92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7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77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8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82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69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91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92页。
    ③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1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152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27页。
    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1999,第2326页。
    ⑦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636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636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7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6页。
    ⑥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92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538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8,第30-31页。
    ③ 申富强:《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④ 《中共中央关于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出版社,2009,第5页。
    ①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N].2004-09-27。
    ② 这六条主要经验是: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弘扬中华文明和借鉴国外文明相结合,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开拓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以上载《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04-09-27。
    ③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04-09-27。
    ① 胡锦涛:《推进合作共赢,实现持续发展》(2004年11月19日)[N].《人民日报》2004-11-21。
    ②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2007年6月25日)[N].《解放军报》2007-06-26。
    ③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1090页。
    ④ 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2-29。
    ⑤ 胡锦涛:《认真总结执政能力建设经验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N].《人民日报》2004-07-01。
    ⑥ 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2月5日)
    ⑦ 冷溶:《中国的发展与未来走向》,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文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第3页。
    ①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2011-07-01。http://cpc.people.com.cn/90nian/GB/224164/15052974.html。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23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33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1982,第242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M].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1990,地87、91、107页。参见孙秀民著:《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与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第40-41页。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第5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N].《人民日报》2011-10-28。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13页
    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乔晓阳》[N].《光明日报》2009-9-17。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04页。
    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51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05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05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6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68页。
    ② 1982年1月,胡耀邦在第15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的重要讲话,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一定要同党外朋友真正建立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关系。”同年9月,中共十二大的政治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要继续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少数民族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合作。这样,“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又增加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八个字,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十六字”方针正式确立,并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十六字”方针提出后,在表述上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在十二大报告中,将前八字与后八字用引号隔成两部分。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将“十六字”方针表述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个表述去掉了引号,使前八字与后八字的关系更加紧密了,但二者仍用逗号隔开——重庆统战新闻网。[EB/OL].http://www.cqtzb.org.cn/zlwk/12637.htm。
    ③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党建理论研究班发言摘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第3页。
    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第503页。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第503页。
    ①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z].2007年11月。
    ② 申富强:《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③ 徐育苗,钟德涛:《中外政治制度比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131页。
    ④ 徐育苗,钟德涛:《中外政治制度比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第131-132页。
    ⑤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EB/OL].人民网-中国政协新闻网-政协新闻2006-02-8。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52/4155357.html。
    ⑥ 《全国政协办公厅承办2011年度两会提案、建议交办会在京召开》[N].《人民政协报》,2011-04-28。
    ⑦ 《基本的政治制度重要的民主形式——一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N].《人民日报》2009-04-08。
    ① 柳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976-2011)[M].人民出版社,2011,第282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344页。
    ③ 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5,第5页。
    ④ 胡锦涛:《在国务院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讲话》[EB/OL].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中央政府门户网站。ttp://www.gov.cn/Idhd/2009-09/29/content_1429912.htm;《人民日报》2009-09-30。
    ① 陈丽平:《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过去与未来》[N].《法制日报》2007-11-06。
    ① 李学举:《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地位的重大提升》[J].《求是》,2008年第3期。
    ②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86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68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6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38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66页。
    ⑥ 《陈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50页。
    ⑦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17页。
    ⑧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77页。
    ⑨ 马齐彬、陈文彬等编写:《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1949-1989)[M].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第462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16页。
    ② 参见程中原,王玉样,李正华著:《1976-1981年的中国》[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377页。
    ③ 《三中全会以来文件汇编》(下)[M].人民出版社,1982,第1297页。
    ④ 参见武力,肜新春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经济方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112页。
    ⑤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N].《人民日报》1984-10-21。
    ⑥ 李鹏:《政府工作报告》(1988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会议上)[N].《人民日报》1988-04-15。
    ⑦ 数字根据李鹏1988年3月25日在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数据计算得来——笔者注。
    ⑧ 柳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976-2011)[M].人民出版社,1993,第82-83页。
    ⑨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08页。
    ①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82,第4页。
    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82,第11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27页。
    ① 曹建徽:《一项重要决策的诞生一对外开放的新步骤》[J].《瞭望周刊》1984,第24期第10页。
    ② 参见庞仁芝:《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结晶》[M].人民出版社,2007,第309-310页。
    ③ 这些城市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威海后升为地级市成为第15个。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9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90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64页。
    ③ 《邓小平年谱》第三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第308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03页。
    ⑤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第556页。
    ⑥ 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N].《人民日报》1987-11-04。
    ① 柳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976-2011)[M].人民出版社,1993,第174-175页。
    ② 《陈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337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65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266页。
    ⑤ 《十三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3,第16页。
    ⑥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72页。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91年2月22日。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131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27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532页。
    ④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413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542--544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544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416页。
    ③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705-705页。
    ④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第706页。
    ① 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活总值5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中国人口众多,国情特殊,不能简单地套用这些分类标准,但从总体上说,中国在进入小康社会时候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低水平的。从邓小平的设想来看,2000年争取达到人均800~1000美元,而实际达到的是人均854美元,也是低水平的小康。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不全面的小康。1991年,国家统计局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按照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根据2000年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实绩,采用综合评分方法,检查一下这16个指标的落实状况和实现程度,人们可以发现:到2000年,全国小康的实现程度为96%。特别是有三个指标尚未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摄入量为73克,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80%。因此,中国虽然从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目标,但还不是全面实现了小康。中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上述16项指标的实现情况已经告诉我们,城乡之间在实现小康目标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是难点。从地区看,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小康实现程度在90%以上,9个省市区在80%~90%之间,7个省市区不到80%。东部地区小康实现程度为98%,中部地区实现程度为94%,西部地区实现程度为84%。百度百科名片《三步走战略》http://baike.baidu.com/view/64872.htm。
    ② 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
    ③ 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02月28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美元数字6.04万亿由当前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6.5883换算产生——作者注)。
    ① 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
    ② 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02月28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
    ④ 数据来源于《人保部:基本医疗保障覆盖九成以上城乡人口》[EB/OL].新华网2011-04-10。http://www.chinanews.com/jk/2011/04-10/2961832.shtml。
    ⑤ 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02月28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10228_402705692.htm。
    ② 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党的十七大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要求》[M].解放军出版社,2008,第41-42页。
    ③ 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
    ④ 这十个结合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参见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N].《人民日报》2008-12-19。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511页。
    ② 参见张励:《从部分执政党的丧失执政地位看转型时期如何巩固执政党的社会基础》[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年第12期。
    ③ 参见梁力贤:《大国悲剧引人反思》[N].《学习时报》2011-3-28。
    ① 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6,第155页。
    ② 《列宁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86,第246页。
    ③ 罗永宽:《社会阶层结构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5月,第137页。
    ④ 数字参见《中国工人阶级将继续保持领导阶级地位》[EB/OL].新华网2008-12-14。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4/content_10503162_1.htm.
    ⑤ 《王兆国在全国工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工人日报》2008-11-04。
    ⑥ 罗永宽:《社会阶层结构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5月,第139页。
    ① 王炳林主编:《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第143页。
    ② 张馨月:《中央党校报告:国企一般员工收入分配不公突出》[N].《中国改革报》2007-04-02。
    ③ 以上参见王炳林主编:《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第143页。
    ④ 《列宁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87,第50页。
    ⑤ 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N].《求是》2012年第02期。
    ① 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N].《求是》2012年第02期。
    ② 《盘点近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九年力挺“三农”》[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2-02-02。这九个一号文件是: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http://cpc.people.com.cn/GB/164113/17000038.html。
    ③ 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N].《求是》2012年第02期。
    ④ 温家宝:《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N].《求是》2012年第02期。
    ⑤ 参见温家宝:《2011年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1,第4页。
    ⑥ 《<十谢共产党>走红折射了什么?》[N].《人民日报》2011-02-10。
    ① 李定,陆学艺:《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M].华文出版社,2000,第362页。
    ②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EB/OL].http://www.stats.gov.cn/ndsj/information/nj98n/index98.htm。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539页。
    ① 总政治部:《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学习纲要》[M].解放军出版社,1997,第2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02-304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594页。
    ④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第40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EB/OL].2011-03-31。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3/31/c_121252301.htm。
    ①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06-10-18。
    ② 《胡锦涛主席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论述》,总政治部:《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材料》(内部)[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第4-5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第40页。
    ④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2-20。
    ⑤ 申富强,李红卫:《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业忠诚的践行者》,人民网-理论频道2010-03-05。
    ① 柳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976-2011)[M].人民出版社,1993,第203页。
    ②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1986,第55页
    ③ 《中组部:截止2010年底中共党员总数8026.9万名》[EB/OL].中国新闻网,2010-06-24。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6-24/3134334.shtml。
    ④ 申富强:《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69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319-320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319-320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80-381页。
    ① 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86页。
    ② 李雪勤:《探索与辉煌——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及其经验》[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第122页。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402页。
    ④ 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88页。
    ⑤ 黄百炼:《遏制腐败——民主监督的程序与制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7,第61页。
    ⑥ 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10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402页。
    ②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62页。
    ③ 郑晖、赵德威:《党政干部警示录》[M].华文出版社,1997,第2页。
    ④ 数据来自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10-112页。
    ⑤ 数字来源于胡鞍钢、过勇:《转型期防治腐败的综合战略与制度设计》[J].《管理科学》2010年第6期。
    ⑥ 数据来自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35页。
    ⑦ 《把发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N].《人民日报》1995-07-05。
    ⑧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对陈希同案公开宣判》[N].《人民日报》1998-08-01。
    ⑨ 数据来自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37页。
    ① 数据来自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178页。
    ② 刘明波主编:《廉政思想与理论一中外名家论廉政与反腐败》[M].人民出版社,1994,第74-75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82页。
    ④ 苏联垮台后,共产主义世界关于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的一些著作多以“世纪悲歌”,“大国悲剧”等带名字出现,一个“悲”字,体现了共产主义世界对于苏联灭亡的兔死狐悲之情。“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的多次演说中,也对我国15年前发生的种种事件做出了评价,并把它称之为世纪悲剧和灾难。”[俄]尼古拉·伊万诺维奇·雷日科夫著;《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M].新华出版社,2010,第395页。
    ⑤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49页。
    ① 季正矩:《腐败与苏共垮台》[EB/OL].马克思主义研究网1ittp://mkszy.cass.cn/file/2006011221573.html。
    ② 肖德甫著:《世纪悲歌——前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第195-199页。
    ③ 《告苏联公民书》[M].载[俄]戈尔巴乔夫著:《戈尔巴乔夫回忆录——真相与自由》序言,述弢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2页。
    ④ 肖德甫著:《世纪悲歌——前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第6-7页。
    ⑤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日报》2008-01-15。
    ⑥ 《陈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273页。
    ① 《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通告》(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六日)[J].《人民日报》1979-03-25。
    ② 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l.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第84页。
    ③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4,第38页。
    ① 这八项基本原则是:“一、严格区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我们必须严格地实行这个原则,不能把它仅仅挂在口头上。党内矛盾,大量的是属于人民内部问题,对于犯了错误包括犯了严重错误的同志,一定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正确区分工作中的一般性错误和政治性错误的界限,区分一般性政治性错误和路线错误的界限,特别是要严格划分党内错误和反革命活动的界限,决不容许混淆这些界限。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一时分不清楚的,先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严禁那种先打倒、后审查,先定性质、后凑材料的违法行为。严禁把专政矛头指向党内,用对敌人的手段来对待党内同志。二、反倾向斗争,必须从实际出发。如果党内出现错误的政治倾向,应该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有什么反什么,有多少反多少。哪里发生了问题,应该尽可能就在哪里解决。当前,要特别注意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防止和克服‘左’比右好、宁‘左’勿右的错误倾向。反倾向斗争是严肃的思想工作,应该有领导、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不能采取急风暴雨式的、压服式的方法。要坚持延安整风(不包括所谓“抢救运动”)的优良传统,摆事实,讲道理,和风细雨,以理服人,弄清思想,团结同志。要加强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错误的性质和轻重的判断要恰如其分,防止无限上纲,特别要防止随便说什么路线错误,随便说什么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要真正做到及时解决问题,反对等到问题成堆后算总账。三、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严禁逼供信。逼供信是法西斯式的反动统治阶级办案取证的一种野蛮手段,林彪、‘四人帮’一伙把这种反动作法发展到极其骇人听闻的程度,严重地破坏了党规党法和社会主义法制,败坏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歪风,造成了大批冤案、错案、假案,使党和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后必须坚决地永远地禁止这种非法的作法。审查处理案件必须认真调查情况,听取不同意见,反复核实材料,在取得确凿证据的基础上,按照党的一贯政策,做到定性准确,结论恰当,处理正确。不能轻信口供,不准诱供、指供、逼供,不准施加体罚和变相体罚。审查结论要同本人见面,允许本人申辩和保留意见。允许别人给他申辩。需要立案审查和处理的党内问题,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我党历来的规矩,由纪律检查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办理,不得另立其他审查机构。四、对人的处理要持十分慎重态度。要坚持思想批判从严、组织处理从宽的原则。有错误一定要揭发批评,不能含糊敷衍,同时要对犯错误的同志作全面的、历史的、客观的分析,不能只看一时一事的错误而否定一切。对于在错误路线影响下犯错误的同志,应多帮助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改正办法,要他们真正了解自己的错误以及错误的性质,不着重追究个人的责任。要慎重对待那些党性好、能力强、干劲大,但又犯了某些错误甚至严重错误的同志,帮助他们改正错误,鼓励他们大胆工作。对于所有犯错误的同志,只要不是屡教不改的,处理时应取宽大方针。可处分可不处分的就不处分,可轻可重的就从轻处分。凡涉及定敌我矛盾、开除党籍、开除公职、逮捕法办的,更要慎之又慎,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规定的程序。定为敌我矛盾的,也要实行“给出路”的政策。不论被审查、受处理的人问题多大,决不能株连其无辜的家属和亲友。五、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冤案、错案、假案一经发现,就要坚决纠正。一切不实之词,一切不正确的结论,一切错误的处理,不论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出的,不论是哪一级组织、哪个领导人批准的,都要纠正过来。全错的全平,部分错的部分平,不错的不平。有错必纠是一条原则,有错的不纠是没有党性的表现。对确实没有判错的正确的结论,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和不尊重客观事实只凭‘长官意志’办事,为了维护个人尊严而知错不改,都是严重的错误,都必须坚决纠正。六、敢于斗争,刚直不阿。所有担任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都应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谦虚谨慎,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不怕压力,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要刚直不阿,不徇私情。既要勇于保护好人好事,又要敢于同任何违法乱纪的组织和个人作不调和的斗争。要严格按照党的章程办事,模范地遵守党纪国法。凡是怕字当头、回避矛盾、屈从压力、阿谀逢迎、不能坚持原则的人,不能做党的纪律检查工作。七、认真走群众路线。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干部,要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愿望和呼声,掌握党员遵守党规党法的情况。坚决反对那种办事拖拉、不负责任、脱离群众的衙门习气和官僚作风。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要多从群众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防止偏听偏信。既要听揭发人的意见,也要听被揭发人的意见,还要听有关同志的意见。不应当一听到被揭发人申辩,就说人家态度不好,扣上‘翻案’的帽子(翻案本身不能说是对或不对,要看翻得是否在理);不应当一听到有人替犯错误的同志说话,就说人家立场有问题。八、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一切重大问题都要由集体讨论决定,依靠大家的智慧和经验,把事情办好。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都有正常的民主生活,这是集中集体智慧的方法,是避免和减少工作上犯错误的方法。需要纪律检查委员会处理的重要问题,都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要提倡讲老实话,讲心里话。委员会成员和所有干部都要勇挑重担,大胆负责,谨慎细致,真正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好。”《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会通告》(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六日)[M.《人民日报》1979-03-25。
    ①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403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14页。
    ③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519页。
    ④ 《反腐倡廉建设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N].《人民日报》2008-02-05
    ① 柳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976-2011)[M].人民出版社,1993,第535页。
    ② 《网络反腐发展势头强劲中央肯定新兴媒体作用》[EB/OL].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2012-02-15。http://fanfu.people.com.cn/GB/17119844.html。
    ③ 数字来源于贺国强:《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11年1月9日)[EB/OL].新华网,2011-02/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20/c_121101942_2.htm;《人民日报》-2011-02-21。
    ① 贺国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N].《人民日报》,2008-12-06。
    ② 贺国强:《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坚定不移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12年1月8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2/19/c_122723116_3.htm。
    ③ 杨宇白:《我国阻击贪官外逃嫌犯500多涉案金额逾700亿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09-10。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2010年12月)[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2/29/c_12930289.htm。
    ⑤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2011-07-01。http://cpc.people.com.cn/90nian/GB/224164/15052974.html。
    ①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社,2011-07-01。http://cpc.people.com.cn,90nian/GB/224164/15052974.html。
    ②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0-02-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08/content_12955104.htm;《人民日报》2010-02-09。
    ③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141页。
    ④ 参见《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第1024-1025页。
    ⑤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0-02-08;《人民日报》2010-02-09。
    ①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0-02-08;《人民日报》2010-02-09。
    ②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569页。
    ③ 江泽民:《同中央政治局同志谈话时的讲话》(2004年9月15日)[N].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第133页。
    ④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0-02-08;《人民日报)2010-02-09。
    ⑤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0-02-08;《人民日报》2010-02-09。
    ①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7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第737页
    ② 申富强:《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J].这部分内容笔者曾发表于《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4期,收入此处时有修订——笔者注。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73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9页。
    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1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第44页。
    ④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⑤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9,第50-53页。
    ⑥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⑦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00页。
    ①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538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学习出版社,2008,第30-31页。
    ③ 黄炎培:《八十年来》[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第148-149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1.人民出版社,1991,第1480页。
    ②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9。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人民日报》2005-10-20。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人民日报》2005-10-20。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人民日报》2005-10-20。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人民日报》2005-10-20。
    ③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7页。
    ①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368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卷[M].人民出版社,1993,第63,65页。
    ③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27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新华网,2011-03-01。
    ①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539页。
    ② 《中组部:截至2010年底中共党员总数8026.9万名》[EB/OL].中国新闻网,2011-06-24。
    ③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4,第380页。
    ① 《毛泽东选集》第四卷[N].人民出版社,1991,第1438-1439页。
    ②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157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2009-09-18。
    ① 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第2页。
    ② 参见梁力贤:《大国悲剧引人反思》[M].《学习时报》2011-3-28。
    ③ 参见梁力贤:《大国悲剧引人反思》[N].《学习时报》2011-3-28。
    ④ 参见《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第1317页。(人口数字根据当前最新统计做了相应的变化——笔者注。)
    ①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2010年10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10/18/c_12673082_2.htm。
    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9,第5页。
    ③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2003,第1910页。
    ④ 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这里所说的基本经验包括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总结的中共执政55年来的六条经验:第一、必须坚持挡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见《人民日报》[N].2004-09-26。
    ⑤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2009年09月18日。
    ⑥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9-02。
    ① 上官酒瑞:《靠大量“说教”唤醒的政治信任或是脆弱的》[N].《人民日报》2011-11-09。
    ②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6。
    ③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第129页。
    ④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1945年8月在分析当时执政的国民党未来前途时曾指出:“国民党怎么样?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未来。”见《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第1123页。
    ① 宋镜明,胡宇:《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参见《宋镜明自选集》第63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无产阶级政党》[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毛泽东文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999.
    [8]《毛泽东军事文集》(内部本).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81.
    [9]《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1999.
    [10]《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11]《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4]《周恩来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邓小平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
    [17]《陈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研究出版社,2004.
    [20]《胡锦涛主席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重要论述》,总政治部:《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习材料》(内部)[M].军事谊文出版社,2006.
    [1]孟庆鹏:《孙中山文集》(上)[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2]张宪文主编:《中华民国史》第1-4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恽代英:《孙中山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J].《红旗》第16期,1929.
    [4]《宋庆龄宣言》[N].《申报》1931-12-20.
    [5]《李宗仁回忆录》[M].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6]《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律文件选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8]《红色中华》[J].第166期第三版,1934-3-24。
    [9]《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10]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陕甘宁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集[M].档案出版社,1986.
    [11]朱玉湘主编:《山东革命根据地财政史稿》[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
    [12]《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Z].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13]丘涛:《中华民国反贪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
    [14]李占才主编,张黎副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15]李新,陈铁键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12卷,萧甡分主编:《最后的决战:1947-1949》[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Z].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17]《东北解放区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一辑[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8]《华中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6卷[Z].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9]《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大纲》(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载《档案天地》[J].2003年增刊.
    [20]《华北区村县人民政府组织条例(草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八月十六日),载《档案天地》[J].2003年增刊.
    [21]《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Z].1949年8月。
    [2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同志在全国工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23]《论革命的“三结合”》,《红旗》第五期社论,1967年3月30日。
    [2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7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3.
    [2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11册[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6]《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Z].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
    [27]新华时事丛刊社编辑:《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M].新华书店,1950.
    [28]《伟大的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29]《宋庆龄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30]《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上(25)、中(26)、下(27))(内部本)[Z].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1988.
    [31]《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32]《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3]《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4]《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5]《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87.
    [3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3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99.
    [38]《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Z].北京:中央文献版社,1999.
    [3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3.
    [4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007.
    [4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49年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4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版社,2009.
    [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50年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4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1951年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
    [45]《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65年)第1-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1998.
    [46]《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7]《毛泽东年谱》(上、中、下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48]《刘少奇年谱》(上、下卷)[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9]《周恩来年谱》(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50]《邓小平年谱》(1904—1974)》[Z].北京:中央文献版社,2009.
    [51]《彭德怀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2]中央党史研究室,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53]《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55]中共中央宣传局编:《中央负责同志对外宾的谈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7]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
    [58]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
    [59]李定,陆学艺:《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60]国际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61]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编:《惊心动魄的56天(1989年4月15日至6月9日每日纪实)[M].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
    [62]曹英主编:《中国共产党党史全鉴》第五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63]姜华宜,张尉萍,肖甡主编《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记事》(1921-2001)[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64]《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
    [65]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6]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6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8]《陈诚先生回忆录.国共战争》[M].台北:“国史馆”,“中华民国九十四年八月”(2005.8)
    [69]陈诚著:《陈诚先生书信集 家书》(上)[M].台北:“国史馆”,“中华民国九十五年七月”(2006.7).
    [70]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司编:《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1]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党的十七大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基本要求》[M].解放军出版社,2008.
    [7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73]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编:《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党建理论研究班发言摘要》[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74]《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1月第2版
    [7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沙健孙著:《毛泽东与新中国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梁祝著:《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李君如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史概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李君如:《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柳建辉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柳建辉,曹普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历程》(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8]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7-1976)[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9]李慎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党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王长江:《中国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邓力群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稿》(序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3]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编:《改革开放三十年研究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4]高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5]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第一卷(1949-1952)[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16]武力,肜新春著:《中国共产党治国经济方略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7][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18][美]史景迁著,黄纯艳译:《追寻现代中国》[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19][日]家近亮子著,王士花译:《蒋介石与南京国民政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0]梁星亮,杨忠虎,宋炜主编:《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史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21]余伯流,凌步机著:《中国共产党苏区执政的历史经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22]董志凯:《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3]张军锋编著:《见证新中国的诞生》[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4][加]陈志让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编》编辑组编译:《毛泽东与中国革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3.
    [25][美]马克·赛尔登著,魏晓明,冯崇义译:《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6]左舜生:《近三十年见闻记》[M].香港:香港自由出版社,1950.
    [27]李伟著:《毛泽东与中国社会改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8]薛暮桥等著:《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M].人民出版社,1978.
    [29]卢先福,赵云献:《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30]张荣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3.
    [31]陈浙闽,叶梧西主编:《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2006.
    [32]宋才发:《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3]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新增订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34][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35]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36]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7]王朝彬:《毛泽东政权思想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38]宠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39]吴冷西:《十年论战》[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40]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41]赵云献:《毛泽东建党学说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2]贯福宸,任忠伦,刘庆胜,王友主编:《毛泽东邓小平经济思想及其发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43]薄一波:《七十年的奋斗与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44]程中原,王玉祥,李正华:《1976-1981年的中国》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5]田克勤:《中国共产党与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46]季羡林等:《21世纪中国战略大策划:大国方略—著名学者访谈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
    [47]雷厚礼:《中国共产党执政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8]陈俊宏:《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49]李安增,孙文亮,孙迪亮,尚爱玲:《历史与经验一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9.
    [50]金晓钟,唐晓清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
    [51]杨松菊:《中国共产党执政环境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2]孙秀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与完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3]万福义主编:《党鉴: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与执政规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54]蔡长水主编:《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55]宋春,刘志超:《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56]徐育苗,梁琴:《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7]庞仁芝:《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结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58]萧超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59]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0]郑宪:《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61]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2]张全景主编:《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63]高新民、农化西:《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64]《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读》[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
    [65]徐育苗,钟德涛:《中外政治制度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6]綦常清等:《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新探》[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6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8]黄卫平:《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9]姜辉:《欧洲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变革》[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4.
    [70]顾俊礼主编:《欧洲执政党经验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71]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72]田湘波:《中国国民党党政体制剖析》(1927-1937)[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73]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4]俞良早,汤德森,徐开秩:《东方社会主义进行中:共产党执政与党的建设》[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75]李建华:《执政与善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6]徐贵相:《中国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7]徐昕:《执政资源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78]王炳林主编:《全球化视野下党的社会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9]宋镜明著:《宋镜明自选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80]苗光新:《印共(马)人民民主革命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81]李慎明主编:《执政党的经验教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2]五建国、王洪江:《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3]张荣臣:《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84]郭大方,李明辉:《中国共产党六十年执政理念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85]李敬煊,刘从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86][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7]万福义,齐连池编:《政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88]黄宗良等主编:《共产党和社会党百年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9]吴美华:《执政党建设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90]林勋健主编:《西方政党是如何执政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91]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编:《兴衰之路——外国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92]李景治:《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93]梁琴,钟德涛:《中外政党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4]李路曲:《当代东亚政党政治的发展》[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95][美]詹姆斯·R·汤森,布莱特利·沃马克著,顾速、董方译:《中国政治》[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96]黄宏等主编:《东欧剧变与执政党建设[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1.
    [97][俄]马尔科维奇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98]肖德甫:《世纪悲歌——苏联共产党执政失败的前前后后》[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8.
    [99]傅金铎:《国外主要国家政党政治》[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100]沈宝祥主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8.
    [101]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102]刘德军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史研究述评》[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
    [103]白河,詹玲:《党的执政理论体系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104]李侃,李时岳,李德征,杨策,龚书铎:《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5][美]埃德加·斯偌著:《斯诺文集》第一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06]李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07]张全景主编:《学习邓小平党建理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108]杨绍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问题研究》[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109]黄百炼:《遏制腐败——民主监督的程序与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0]郑晖,赵德威:《党政干部警示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111]刘明波主编:《廉政思想与理论—中外名家论廉政与反腐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2]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新中国60年党的执政成就与经验》[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113]邵景均著:《新中国反腐简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114]尹吉,倪陪兴著:《当代中国检查监督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11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检查制度》[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
    [1]齐景朝:《毛泽东主体思想探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2]黄璐:《论毛泽东的人民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3]王毅:《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届硕士学位论文.
    [4]王清义:《毛泽东群众路线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5]喻国荣:《毛泽东人民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6]游清富:《论毛泽东的社会公仆思想》[D].西南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7]胡明西:《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制度分析》[D].湘潭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8]邢媛媛:《建国初期毛泽东执政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
    [9]王东明:《建国初期中共政权合法性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届硕士学位论文.
    [10]陈莉莉:《延安时期毛泽东局部执政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6届硕士学位论文.
    [11]王慧娟:《邓小平对执政规律的探索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届硕土学位论文.
    [12]王飞:《正确处理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与方法新探》[D].苏州大学2004届硕士学位论文.
    [13]郝首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届博士学位论文.
    [14]方建敏:《试论中国共产党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届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论文
    [15]宫乐滨:《胡锦涛执政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论文.
    [16]孙志明:《党政关系视角下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5届博士学位论文.
    [17]钟德涛:《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与演变-20世纪初以来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届博士学位论文.
    [18]申富强:《论人民军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的地位与使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学位论文.
    [19]罗永宽:《社会阶层结构下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武汉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20]付义朝:《红色中华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大学2011届博士学位论文.
    [1]李君如:《要重视中国共产党执政史的研究》[J].《中共党史研究》,2003,(4).
    [2]张静如:《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J].《党史教学与研究》,2010,(3).
    [3]逢先知:《毛泽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思路和构想》[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9).
    [4]曾成贵:《论毛泽东执政党建设思想》[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5]丁俊萍,李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考察》[J].《教学与研究》,2006,(6).
    [6]丁俊萍,甘信奎:《近年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研究述评》[J].《同济大学学报》,2011,(3).
    [7]周弘:《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8]包心鉴:《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形态》[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9]谭献民,肖光荣:《毛泽东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报》,2003,(6).
    [10]袁霞:《社会主义模式断想》[J].《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1期,第6页。
    [11]王庆五:《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2009,(3).
    [12][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
    [13]韩露:《关于国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思想理论研究的社评》[J].《社会主义研究》,2009,(6).
    [14]李建华,王翔:《党的执政理念的创新》[J].《中国教育报》2009-2-10。
    [15]王海军,刘云华:《宪政视角下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建设的制度设计》[J].《求实》,2009,(11).
    [16]李良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转型的历史考察》[M].载湖北省中共党史学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7]阎书钦:《论华北人民政府的成立、特点及其对新中国政权体制的探索》[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3).
    [18]曾成贵:《恽代英之论孙中山与三民主义》[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19]牛钊:《蒋介石败退台湾后的反省》[J].《炎黄春秋》,2003,(1).
    [20]郭永学,吴祖鲲:《海内外学者关于大陆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的研究综述》[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5).
    [21]王治涛:《论毛泽东警惕形成“党内贵族阶层思想”》[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5,(4).
    [22]吴美华:《毛泽东同志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要点》[J].《党建研究》,1994,(05).
    [23]薄岩:《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毛泽东执政能力建设思想探析》[J].《理论界》,2007,(12).
    [24]王炳林,于:昆:《毛泽东对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特殊贡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
    [25]庄前生:《正确认识工人阶级的变化切实维护工人群众的利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4).
    [26]董一冰,田克勤:《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认识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7]苗贵山:《毛泽东运用生产力标准调整人民利益思想及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04,(5).
    [28]谢一彪:《论毛泽东的苏维埃执政为民思想》[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4,(6).
    [29]蒋秀碧:《毛泽东的群众观与古代的“民本”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6).
    [30]龚民:《试论毛泽东民主执政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当代启示》[J].《沧桑》,2005,(5).
    [31]权宗田:《毛泽东执政党先进性建设思想的民本特色》[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2]朱明贤:《毛泽东民本思想的四个基本点》[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4,(1).
    [33]陈宏:《论毛泽东的执政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4]吴清安:《毛泽东对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开拓性贡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5]李良明:《毛泽东执政为民的基本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S1).
    [36]李良明:《论毛泽东廉政思想的来源与内涵》[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7]李良明,申富强:《浅谈古田会议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影响》[J].《学术论坛》,2010,(3).
    [38]郭圣福:《论毛泽东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7,(1).
    [39]郭圣福:《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问题的思考》[J].《史学月刊》,2004,(2).
    [40]蒋光贵:《邓小平的执政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6).
    [41]丁卫华:《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的历史贡献》[J].《兵团党校学报》,2003,(5).
    [42]于学强:《论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
    [43]王尔玺:《高扬理论创新旗帜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1,(10).
    [44]刘春鹏,王中华:《“三个代表”: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最高概括》[J].《发展论坛》,2002,(9).
    [45]秋石:《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探索》[J].《求是》,2003,(4).
    [46]李金河:《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社会基础》[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47]张文成:《关于我国执政党与民间组织关系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6).
    [48]李忠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J].《北京大学学报》,2001,(4).
    [49]张同新:《中国政党制度论纲》[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4).
    [50]林尚立:《政党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与现实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1,(3).
    [51]丁俊萍、宋俭:《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拓展》[J].《政治学研究》,2004,(4).
    [52]黄福寿、刘建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2).
    [53]吴敏:《没有民主就没有共产党》[J].《炎黄春秋》,2007,(3).
    [54]刘维芳:《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2).
    [55]杨绍华:《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05,(6).
    [56]中组部党建所课题组:《新时期党群关系调研报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1).
    [57]王海军:《党内民主建设与制度创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2).
    [58]许文玉,申富强:《论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59]杨绪盟:《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状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2).
    [60]朱昔群:《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
    [61]张启华:《如何看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所犯的错误》[J].《中共党史研究》,2006,(6).
    [62]高放:《党内民主是民主执政的首要关键—对修改现行中共党章的十点建议》[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63]王长江:《关于时代发展与政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1).
    [64]徐育苗:《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主要特色》[J].《社会主义研究》,2001,(3).
    [65]李君如:《解放思想,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J].《党政干部学刊》,2001,(9).
    [66]宋奇,杨义芹:《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几点认识——访全国党的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蔡长水》[J].《理论与现代化》,2002,(3)
    [67]卢先福:《研究党的执政规律的三个着力点》[J].《领导之友》,2002,(4).
    [68]李勇华:《从“南方谈话”到“七一讲话”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及其深化》[J].《探索》,2002,(4).
    [69]李光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研究》[J].《桂海论丛》,2002,(2).
    [70]臧乃康:《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71]张荣臣:《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5).
    [72]王新喜:《试论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兼论党风的制度建设》[J].《党政干部论坛》,2003,(1).
    [73]谢新力:《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新思路》[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74]梁丽萍,李红:《研究执政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访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王长江教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
    [75]刘长江:《深入研究执政规律始终坚持执政为民》[J].《党建》,2002,(8).
    [76]田斌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J].《理论前沿》,2002,(21).
    [77]王凤珍:《关键在于掌握、发展、创新共产党的执政规律:苏东剧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的比较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3).
    [78]母天学:《从“应对执政考验”到“探索执政规律”——从领导活动要素视角看60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升华》[J].《理论探讨》,2010,(2).
    [79]姚桓:《以世界眼光认识中国执政党建设规律》[N].《北京日报》2010-5-17.
    [80]谢嘉梁、黄岩:《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研究的概况及建议》[J].《党政干部学刊》,2010,(7).
    [81]王建政、张勇:《执政规律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J].《岭南学刊》,2009,(6).
    [82]刘鹏:《中国共产党60年来探索执政规律的历程及启示》[J].《西藏发展论坛》,2009,(6).
    [83]葛韶峰:《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探索三十年》[J].《新东方》,2008,(12).
    [84]刘兴云:《论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4).
    [85]李民,权宗田:《论坚持人民利益标准与执政能力建设的统一》[J].《理论导刊》2005,(11).
    [86]秦宣:《中共执政的理论框架》[J].《新西部》,2004,(10).
    [87]刘政权《以人为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印度政坛大震荡对中共执政的启示》[J].《湖湘论坛》,2005,(1).
    [88]朱新现:《增强执政为民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J].《求实》,2004,(11).
    [89]李民:《关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0,(2).
    [90]邵景均:《深入把握党的执政本质》[J].《党建研究》,1999,(11).
    [91]泉州市委党校课题组:《国家权力结构与执政方式—对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1).
    [92]黄有泰,黄象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J].《求是》,2002,(21).
    [93]欧阳淞:《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一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之际》[J].《中共党史研究》,2011,(1).
    [94]李景治:《世界政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1).
    [95]万其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及其发展》[EB/OL].中国人大网2010-12-29。
    [96]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97]申富强:《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贡献》[J].《传承》,2007,(5).
    [98]申富强:《从执政角度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兼论中共特色执政道路的开辟》,《学术论坛》,2010,(12)
    [99]申富强:《论中国共产党的中国特色执政道路》[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4).
    [1]《求是》
    [2]《人民日报》
    [3]《光明日报》
    [4]《中共党史研究》
    [5]《党的文献》
    [6]《当代中国史研究》
    [7]《工人日报》
    [8]《中国改革报》
    [9]《学习时报》
    [10]《环球时报》
    [11]《法制日报》
    [12]《瞭望》周刊
    [1]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新华网
    [3]光明网
    [4]马克思主义研究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