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人道法在华传播与实践研究(1874-1949)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战之前,国际人道法主要由日内瓦法体系与海牙法体系组成。1864年《日内瓦公约》以在战时救助伤病兵为主要宗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日内瓦法体系。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关注于战时俘虏待遇,限制过度杀伤武器等内容的海牙法体系。
     在晚清,日内瓦法体系就已在华得到传播,并于日俄战争的烽火中,催生了五国合办的万国红十字会。此后又摆脱五国合办,在清末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从事各种人道主义活动,也承担了传播日内瓦法体系的使命。日内瓦法体系的三原则,即红十字会中立地位、红十字标识擅用之禁止、伤病兵之救护,经中国红十字会加以传播,渐为国人知晓。虽然《日内瓦公约》尚未就红十字会在内战中的作用予以规定,但中国红十字会也积极于内战中进行战地救护工作,大彰人道。一战之中,中国红十字会事业刚刚起步,在人力、财力等方面均受到限制。当德国、日本在中国青岛爆发战争时,中国红十字会积极行动,救助处于德、日两国炮火之下的同胞。同时中国红会伸出援助之手,援助在海外华侨。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中国红十字会先是在淞沪战争中组织力量,救助前线伤兵。后又响应南京国民政府的“三合一政策”,组织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自组建后,先后三迁,最后扎根于贵阳。在长期抗战中,救护总队培养医护人才,从国际上争取医药援助,组织车队输送物资与伤病兵,派遣救护队奔赴各个战区实施救护,指导前线野战部队卫生防疫,为全面抗战的胜利贡献甚巨。
     于日内瓦法体系传入中国之时,海牙法体系也在近代中国得到传行。为了打开外交上的僵局,清政府先后参与了两次海牙保和会,签署了系列国际人道法公约。北京政府时期,虽然国内军阀混战,在战争中违背国际人道法的现象层出不穷,但在对外交往中,无论是哪路军阀执政,均能较好地遵守海牙法体系中的规定。全面抗战中,南京国民政府采用了多种传播手段,面向军民进行“优待俘虏”政策的传播。南京国民政府也给予日俘优待,其设在贵州镇远与陕西宝鸡的两个日俘收容所,获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好评。在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在华的三百万日本俘侨加以收容遣返,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仁义宽大的精神。与此同时,对在中国犯下罪行的日本战犯,南京国民政府参考国际人道法,制定相关战犯审判条例,对战犯做出审判。
     国际人道法在华的传播与实践,对近代中国有着诸多积极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推动了国内系列军事法律规例的制定,对战时军人的胡作非为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国际人道法也促成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成长与发展,为近代中国处于各类天灾与战祸中的人们提供了援助。
Before1949,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mainly comprised by the Genevaand Hague law system.1864Geneva Convention mainly focus on rescue injured soldiersduring the war. With time pass by, the Hague law system appear, it focused on thetreatment of prisoners, limiting excessive lethal weapons during the wa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Geneva law system had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During the Russo-Japanese War, Shanghai Cosmopolitan Red Cross organized by fivecountries.Soon after, China created China Red Cross independently. Since found, ChinaRed Cross actively engaged in various humanitarian operations,and spread the spirit ofGeneva Convention.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Geneva law system, the Red Crossneutrality, the Red Cross logo unauthorized use prohibition,and relieve the injuredsoldiers,were spread in modern china by China red cross. Though there were no clearprovisions about the role of the red cross in the civil war, China red cross still activelyrescue the wounded in the battlefield.After the World War I was broken out, German andJapan fired in Qindao. China red cross taken positive action to rescue the woundedcompatriots, though it was restricted by financial. Meanwhile, China red cross also aid the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e anti-Japan war, China Red Cross organize resource inShanghai frontline to rescue wounded soldiers. During the war,the Ambulance CorpsHeadquarters of China red cross was created to improve efficiency. The Ambulance CorpsHeadquarters of China red cross trained thousands 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 seekassistance from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deliver injured soldiers from frontline,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anti-Japan war.
     The Qing government has participated twice Hague Peace conference and signedseries conven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since then,the Geneva lawsystem was introduced in modern China. Though Beiyang Government had to deal withthe warlord, it still better comply with the Hague law system. In the Anti-Japan War,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take variety of means of to spread the humanitarian treatment to the Japanese prisoners. During the war, the Japanese prisoners were jailed inBaoji and Zhenyua. After the war,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repatriated threemillion Japanese overseas and prisoners.Within a year most of the Japanese prisoners andnational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Coastal ports and back to Japan. After the victory ofWorld War II, the Allies decided to commit Japanese war criminals on trial. Japanese warcriminal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Class-A war criminals were put to trial in Tokyo,Class-B and C war criminals were trialed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 war crimes happened.For the trial of war criminals in China, a series of law were made.The practice of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in modern China had great positive significance. It improvedChina 's diplomatic environment,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military lawsystem, and limited military misuse in the war time. I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anddevelopment of the China Red Cross, provide assistance to people threatened by illnessand war in modern China.
引文
①国际法院在1977年指出:“海牙法体系”(更准确地说,《陆战法规和惯例章程》)规定交战各方行为的权利与义务,并限制其在国际武装冲突中杀伤敌方人员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除此以外,还有旨在保护作战中的伤、病员和不参加敌对行为的人员,即战争受难者的“日内瓦法体系”(1864年、1906年和1949年公约)。
    ①见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65-466页。
    ②《交战时预为保护人命》,《申报》1874年9月7日。
    ③《陆军部部令》,《陆军学会军事月报》1913年第3期,第64页。
    ④《分送人道指南》,《申报》1913年3月21日。
    ⑤《中国红十字会杂志》,1914年第2期。
    ①李兆杰主编:《国际人道法文选》,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http://www.icrc.org/web/chi/sitechi0.nsf/html/section_ihl_in_brief
    ③Christopher J. Greenwood, The handbook of Humanitarian Law in Armed Conflicts,Oxford UniversityPress,2000,P102.
    ①张乃根:《国际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西安政治学院俞正山教授对此有详细论述,参见俞正山:《国际人道法的界定及其与战争法、武装冲突法的等同问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俞正山:《武装冲突法、国际人道法学术研究的有关问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①《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9页。
    ①转引自俞正山:《对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及其研究的几点看法》,《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88页。
    ②李兆杰主编:《国际人道主义法文选(1997)》,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比]让-马里·亨克茨、[英]刘易斯·多斯瓦尔德-贝克主编:《习惯国际人道法》(红十字国际委员组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①[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张凝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49页。
    ②朱文奇:《国际人道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页。
    ③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1页。
    ④俞正山:《武装冲突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8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①[日]信夫淳平:《大东亚战争与俘虏问题》(朱明译),《译丛月刊》1942年第4卷第2期,第71-72页。
    ②张晓芝:《试论战争犯罪及其法律责任》,《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③王可菊:《略论国际法上的战俘待遇》,《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①李楠:《完善国际人道法对平民妇女的保护》,《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②崔萌:《试论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③俞正山:《国际人道法的界定及其与战争法、武装冲突法的等同问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俞正山:《武装冲突法、国际人道法学术研究的有关问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④梁洁:《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确立方法探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⑤张传江、解德海:《战争法区分原则功能论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⑥俞正山:《略论先秦兵学的人道观念及人道规则》,《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姬娜:《先秦战争法思想中的“仁本”关怀》,《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熊梅:《先秦战争法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①杨计国:《宋朝的俘虏政策研究》,河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②李恩涵:《日军南京大屠杀所涉及的战争国际法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1991年第20期。
    ③唐启华:《清末民初中国对“海牙保和会”之参与(1899—1917)》,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5年第5期。
    ④林学忠:《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⑤万齐洲:《公法便览与战争法及其术语的输入》,《三峡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①徐一鸣:《谈台儿庄大战后日军俘虏在贵州收容所》,《枣庄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②吴庆生:《中国战区日俘日侨的收容、管理与遣送》,《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③王艳飞:《南京日侨日俘的集中与管理》,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④朱之江、仲华:《履行国际人道主义的重大尝试——战后中国政府处理日俘问题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⑤章慕荣:《台湾光复后日俘处理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⑥田东奎:《论民国战俘法律制度——以宝鸡“大同学园"为中心展开》,《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⑦胡荣华:《战后天津暨华北地区日俘日侨遣返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
    ①车国民:《抗战时期国解两区日俘政策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②王瑛:《从国际人道法看中日战争遗留爆炸物问题的解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③王铁军:《二战期间日军战俘管理制度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
    ④苏智良:《远东审判的合法性、正义性及对未来的启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⑤宋志勇:《战后初期中国的对日政策与战犯审判》,《南开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⑥池子华:《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事救护》,《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①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时救护行动》,《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②池子华:《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史林》2005年第2期。
    ③池子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救济日俄战灾述论》,《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④池子华:《略论孙中山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贡献》,《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⑤戴斌武、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述论——以武汉广州会战时期为中心》,《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⑥戴斌武:《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与战时三合一政策》,《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①戴斌武:《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与抗战救护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②池子华、曹金国、薛丽蓉、阎智海著:《红十字:近代战争灾难中的人道主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①《荷马史诗·奥德赛》(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①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08-209页。
    ②张景恩:《国际法与战争》,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页。
    ①《莎士比亚全集》第19册《亨利九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②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③[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张凝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62-63页。
    ①《史记》卷1《周本纪》,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40页。
    ②顾馨校点:《春秋谷梁传》,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①杨伯峻注译:《孟子》,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246-248页。
    ②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主编:《司马法今注今译》《仁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22页。
    ③《宋本武经七书》,《续古逸丛书之三十八》《吴子·应变第五》,第71页。
    ④《六韬》,哈尔滨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页。
    ①《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35页。
    ②《武经总要》卷15《制度·行军约束》,第463页。
    ③[南宋]李攸:《宋朝事实》卷17《削平僭伪》第83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60页。
    ④[元]脫脫等撰:《金史》第1册《世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7页。
    ⑤[元]脫脫等撰:《金史》第5册《斡鲁古勃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36页。
    ⑥[明]宋濂等撰《元史》第12册《姚枢》,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713页。
    ⑦[明]宋濂等撰《元史》第1册《宪宗》,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53页。
    ①[瑞士]亨利·杜南:《索尔弗里诺回忆录》(杨小宏译),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②[瑞士]亨利·杜南:《索尔弗里诺回忆录》(杨小宏译),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③[瑞士]亨利·杜南:《索尔弗里诺回忆录》(杨小宏译),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①[瑞士]亨利·杜南:《索尔弗里诺回忆录》(杨小宏译),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第86-87页。
    ①[荷兰]西斯·德·罗威尔:《适用于警察和安全部队的人权和人道主义法》(毕小青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②[瑞士]亨利·杜南:《索尔弗里诺回忆录》(杨小宏译),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兵种部防化编研室编:《核化生防护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675页。
    ③朱文奇:《国际人道法概论》,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①《战时国际公法论》,《青年月刊》1936年第3卷第1期,第51-52页。
    ②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223页。
    ③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25-241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71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28-429页。
    ②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51-452页。
    ③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33页。
    ④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65-466页。
    ①上海的《申报》是国际人道法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申报》1872年4月30日由英商美查(ErnestMajor)在上海创办,“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辞,不述荒唐之语。”《申报》创刊号,《申报》1872年4月30日《申报》自创办后,深受各界欢迎,堪为当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红会自创设后,即积极利用《申报》,进行宣传。
    ②《交战时预为保护人命》,《申报》1874年9月7日。
    ①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329页。
    ②《译战场救生会来函》《许文肃(景澄)公遗集》卷十二《附录》,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页二十三~二十六。
    ③《致总理衙门总办函》《许文肃公(景澄)遗集》卷五《函牍一》,台湾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页十八。
    ④《创兴红十字会说》,《申报》1898年5月9日。
    ①《宸翰褒功》,《申报》1897年2月8日。
    ②[日]日本赤十字社:《日本赤十字社发达史》,东京高岭堂印刷所1917年版,第41-43页。
    ③[日]日本赤十字社:《日本赤十字社发达史》,东京高岭堂印刷所1917年版,第50-51页。
    ④《中国亟宜创兴红十字会说》,《申报》1899年4月10日。
    ⑤[日]日本赤十字社:《日本赤十字社发达史》,东京高岭堂印刷所1917年版,第167-169页。
    ⑥《红十字会历史节译》,《申报》1898年5月30日。
    ⑦谭嗣同:《仁学三十五》,《谭嗣同全集》下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46页。
    ①孙淦生平事迹可参考池子华著:《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②《创兴善会》,《申报》1898年3月26日。
    ③《创兴红十字会说》,《申报》1898年5月9日。
    ④《红十字会历史节译》,《申报》1898年5月30日。
    ①《接录红十字会说》,《申报》1898年11月17日。
    ②《大阪华商孙淦呈请裕钦使转咨总署奏设红十字会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③《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章程并启》,《申报》1904年3月3日。
    ①《沈仲礼观察译万国公法内杰乃法盟约》,《申报》1904年3月30日。
    ②《施君肇基笔译上海创设万国红十字会议大旨》,《申报》1904年3月14日。
    ③《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509页。
    ④《万国红十字会公企》,《申报》1904年4月10日。
    ⑤《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暂行简明章程》,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页。
    ①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0页。
    ②《清代外交孤本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873页
    ③《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881页。
    ④《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884页。
    ⑤《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892页。
    ⑥《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915页。
    ①《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932页。
    ③《江宁司道详请暂缓仿办红十字会文稿》,《四川官报》1904年第6期,第53-55页。
    ④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1937页。
    ⑤《劝捐万国红十字会经费》,《申报》1904年4月10日。
    ⑥《详记万国红十字会问答之词》,《申报》1904年7月1日。
    ①《施君肇基笔译上海创设万国红十字支会会议大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2页。
    ②《牛庄西董密勒、魏伯诗德致直督袁宫保信朱礼琦译稿》,《申报》1904年10月2日。
    ③《大清时期中国红十字活动成绩》,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
    ④《中国红十字会》,行政院新闻局印1947年版,第1页。
    ⑤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①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②盛宣怀:《愚斋存稿》卷13《奏疏十三》,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版,第347页。
    ①《红十字会大会志盛》,《申报》1911年10月25日。
    ②《辛亥革命时期总会暨各分会成绩》,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9页。
    ①《红会名医逝世》,《申报》1911年12月14日。
    ②《聘请掩埋队干事董》,《申报》1911年11月19日。
    ③《红十字会之义》,《协和报》1911年第7期,第11页。
    ①转引自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①万国公法会,又称“修改编撰万国公法会议”(Con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M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①《医会已奏派陈大臣就近前往会议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1-27-015-01-004。
    ②沈志华编:《史学新书评(2000-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36页。
    ③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3卷,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3页。
    ④《黄遵宪集》上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①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40,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2页。
    ②《照复敬悉已派出使杨大臣赴弭兵会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1-28-001-03-003。
    ③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40,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3页。
    ①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40,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4页。
    ②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40,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394页。
    ③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654页。
    ④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657页。
    ⑤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657页。
    ⑥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659页。
    ⑦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662页。
    ①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141,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2406页。
    ②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1667-1669页。
    ③《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7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851页
    ①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249页。
    ②《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911-15912页。
    ③《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918页。
    ④《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948页。
    ⑤《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5926页。
    ①《希即赴和立据画押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02-21-001-01-010。
    ②《已与和外部立据画押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02-21-013-04-015。
    ③《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6055页。
    ④《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6066页。
    ⑤《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6088页。
    ⑥《清代孤本外交档案》第38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16089页。
    ⑦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57页。
    ①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42-3044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陆征祥出席海地保和会奏折两件》,《民国档案》2000年第2期。
    ③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1页
    ④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49页。
    ⑤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2页。
    ①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3页。
    ②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3页。
    ③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4页。
    ④清廷于光绪三十一年二月三十日委派派伍廷芳为海牙公断员,任期为六年。六年后,于宣统二年到期。随后清廷议选派新员:“窃查保和会所定国际纠纷公断条约业经奉事准按该约第四十四条内,凡缔约国各派谙熟公法,名望素着四员充该院裁判员,以六年为一任同一人员亦得应数国之简派各等。兹查有出使日本国大臣胡惟德出事法国大臣刘式训,均于公法研求有素,亦深于经验,似足以充是选。又据驻和大臣陆征祥电称访有比国前法部大臣丰登纳文,曾于丁末年经其政府派充保和会第二全权大臣。该员系法律名家,比利时又系永久中立国,尤为相宜,业与之电商,甚愿充当中国公断裁判员。因前来臣等伏查此项人员列个院中无事不必亲往,亦无庸支给薪俸,遇有公断事件临时再行赴会,各国自第二次保和会条约签押以来无不照额选派,屡经海牙会该院办事处备文知照在案,我国素已入会签约,似应一律办理以符约章而昭体制,除原派伍廷芳年限未满,应仍留原任外,拟请惟德、刘式训、比员丰登纳文三员,作为海牙公院裁判员以补我国应派之额,均照订约以六年为一任。”《具奏请添派胡维德刘式训丰登纳文充海牙公断员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1-01-001。
    ①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4页。
    ②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5页。
    ③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第2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09页。
    ④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5-3066页。
    ⑤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66页。
    ①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73页。
    ②钱恂:《二二五疏》,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21-22页。
    ③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74-3077页。
    ④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78页-3081页。
    ⑤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第3057页。
    ①朱文奇:《国际人道法概论》,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第46页。
    ②骆永亮:《刘镇华西安围城失败片断回忆》,《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568页。
    ③池子华、严晓凤、郝如一主编:《<申报>上的红十字,1897——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①《红十字会纪事》,《申报》1913年9月7日。
    ②《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沈仲礼启事》,《申报》1916年3月7日。
    ③《红十字会募捐通函》,《申报》1916年3月12日。
    ④汪曾祺:《五味——谈吃散文》,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页,第35页。
    ②红会虽系国际性民间团体,但不意味着它不受一国政府之管束,如各国红会的设立,及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均须经本国政府批准。红会的救济行动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和支持,红会在国际战争中的救济行动,也是对政府行动的补充。可见红会又与政府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③本会自开办之万国红十字会结束以后,复得华人捐款及内帑,合共银十三万两,已在徐家汇路购地约银二万两,造医院及医学堂约银六万两。《红十字会研究大会纪事》,《申报》1911年12月13日。
    ④《红十字会研究大会纪事》,《申报》1911年12月13日。
    ⑤《宣统政纪》30卷,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年版,第533页。
    ⑥《红十字会电稿一束》,《申报》1911年10月31日。
    ①1904年中国补签1864年日内瓦公约,并由瑞士政府将中国入会一事布告各国。但中国补签公约,只是被接纳为会员国,获得开办红会的资格。
    ②《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广告》,《申报》1912年8月7日。
    ③《医学世界》,1912年第16期,第58页。
    ④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8页。
    ⑤《中国红十字会条例》,《申报》1914年9月29日。
    ⑥《为国际善业悲鸣被灾同胞请命》,《申报》1930年2月22日。
    ①《蔡廷干致沈仲礼电》,《申报》1919年7月25日。
    ②《中国红十字会全国大会纪》,《申报》1922年6月27日。
    ③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1页。
    ④《彻查红十字会昨日集会》,《申报》1927年8月14日。
    ⑤《国府严查红会案》,《申报》1930年7月27日。
    ⑥《监督慈善团体法》,《云南民政月刊》,1934年第4期,第12-14页。
    ①《中国红十字会应受地方官署监督》,《江苏省政府公报》,1930年第561期,第2页。
    ②《红十字会特订条例之批准》,《申报》1930年12月28日。
    ③《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军政公报》1933年第158期,第40-47页。
    ①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6页。
    ②《姚勇忱君致沈仲礼君函》,《申报》1912年1月25日。
    ③《红十字会复协济总会姚君函》,《申报》1912年1月27日。
    ④《中国红十字会廿五夜廿六日临时通告一》,《申报》1913年7月27日。
    ①《红十字会报告》,《申报》1913年7月29日。
    ②《红十字会之筹备》,《申报》1913年7月19日。
    ③《红会紧要会议》,《申报》1913年7月20日。
    ④《中国红十字会临时通告》,《申报》1913年7月25日。
    ⑤《红十字会要电汇录》,《申报》1912年4月16日。
    ⑥《红会致卢何之函电》,《申报》1924年9月7日。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4-35页。
    ②《分送人道指南》,《申报》1913年3月21日。
    ③《红十字会刊印章程汇刊》,《申报》1927年9月24日。
    ①《中国红十字会恭请政界各省代表参观本会总医院》,《申报》1912年11月1日。
    ②《中国红十字会谨谢正会员颜韵伯君》,《申报》1913年2月15日。
    ③《中国红十字会谨谢天津严蕉铭君》,《申报》1913年2月16日。
    ④《中国红十字会谨谢》,《申报》1914年8月21日。
    ①《沪城华界居民致谢红十字会公函》,《申报》1913年7月25日。
    ②《战地红十字会之效果(直隶)》,《兴华》1922年第19卷第19期,第15页。
    ③《红会救护杂讯》,《申报》1924年9月14日。
    ④《红十字会救护消息》,《申报》1924年9月22日。
    ⑤《红十字分会遣送伤兵回籍》,《申报》1924年12月19日。
    ⑥《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劝募兵灾善后捐款启事》,《申报》1924年10月28日。
    ①《商请普救湘地伤兵之函稿》,《申报》1917年11月9日。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8-39页。
    ②《警信——南京电》,《申报》1913年9月2日。
    ③在近代中国内战中,频繁出现的擅用红十字标识现象,但在有的时候也能平息战事。如1926年的信阳围城战,双方交战甚久,城内民众苦不堪言。经当地民众出面调停,约定双方如果同意停息战事,即在某处树立红十字旗帜作为标记。见《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421页。
    ④《公电——皖北军界电》,《申报》1912年2月3日。
    ⑤《南北军剧战警报》,《申报》1913年7月26日。
    ①《红十字会纪事》,《申报》1913年8月5日。
    ②《湘鄂宣布罢兵后之小战》,《申报》1913年8月19日。
    ③《严饬周召南等将红十字会名称取消》,《江苏省公报》1913年第128期,第15-17页。
    ④《续志骗子冒名募赈——前清候补知县之伎俩》,《申报》1917年3月20日。
    ⑤《南京快信》,《申报》1920年9月24日。
    ⑥1911年中国红十字会援照红十字会万国条例,征集名誉会员、特别会员、正会员三项,拟即先行征集特别会员、正会员,凡纳会费二百元以上作为特别会员,二十五元以上作为正会员。至1913年规定捐款逾廿五元以上推赠正会员,二百元以上为特别会员,一千元以上为名誉会员。
    ①《周村伪皇帝以红字会为护符》,《申报》1929年2月27日。
    ②《红十字会纪事》,《申报》1913年7月31日。
    ③《红会函请勿用红十字标志募捐》,《申报》1924年12月18日。
    ④《红十字会函牍》,《申报》1913年8月3日。
    ⑤《城内访函》,《申报》1913年8月6日。
    ①《中国红十字会募捐广告》,《申报》1911年11月24日。
    ②《鲍督请中央派员及发给红十字会旂照两节请接洽办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號03-32-368-02-010。
    ③《请派大员研究海牙保和会》,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1-001。
    ④《请派大员研究海牙保和会》,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1-001。
    ①《派前国务总理陆征祥设会研究第三次保和会》,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1-002。
    ②《呈报保和会准备会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05。
    ③《保和会准备会第二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02。
    ④《希速购二次保和会各种书籍》,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1-009。
    ⑤《函送国际法考》,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01。
    ①《购寄保和会书籍》,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03。
    ②《保和会准备会第十七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17。
    ③《呈报保和会准备会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05。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②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①《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军事》第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8页。
    ②张侠等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261页。
    ③《呈报保和会准备会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05。
    ④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3页。
    ①《保和会准备会第十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10。
    ②《红十字会短讯》,《申报》1911年11月25日。
    ③《电——皖北军界电》,《申报》1912年2月3日。
    ④《红十字会报告》,《申报》1913年7月30日。
    ⑤《湘鄂宣布罢兵后之小战》,《申报》1913年8月19日。
    ⑥《商标禁用红十字一事当由本馆编入新律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2-13-026-02-041。
    ①《保和会准备会第九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09。
    ②《保和会准备会第五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05。
    ③《保和会准备会第六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06。
    ④《呈报保和会准备会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05。
    ⑤陈承泽编纂:《中华民国暂行刑律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第22页。
    ⑥在第九次会议上,众人经商讨后认为,刑律草案“妨害国交罪”中未列入滥用红十字此条,于是遂成现行法制上之一大缺点。今欲尽国际上之义务,自应仿第一、第二次刑律草案例,将该条约列入妨害国交罪中,惟原条文滥用红十字记号作为商标云,语意失之太狭,不足以为该条约第23、27等条之包括的规定,今拟于暂行新刑律第126条之后添入第2项云:“不问平时战时,违背红十字条约使用红十字或日来弗之记章名称,或类似之记章名称,或意图营利而使用之于工商业标记者”,如此则该条约第23、27条之规定可包括无遗,而该条约第28条且系本条约以下事项应定之于陆军刑法中者。在陆军刑法未规定时,亦可依此追加条文罚之,因条文内有不问平时战时一语故也。《保和会准备会第九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09。
    ⑦《呈报保和会准备会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05。
    ①《第三次保和会第二次报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13。
    ②《第三次保和会第二次报告》,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13。
    ③《保和会准备会第十六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16。
    ④《保和会准备会第十七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17。
    ①《呈报保和会准备会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2-005。
    ②《保和会准备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25。
    ③《保和会准备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26。
    ①《保和会准备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29。
    ②《保和会准备会第三十次会议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3-01-030。
    ③《海牙和平会开办第三次公会本国政府函请与会各国先开研究会筹备会中各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3-002。
    ④《报告海牙第三次保和会准备会未得各国同意情形》,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3-018。
    ⑤《报告海牙第三次保和会准备会未得各国同意情形》,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3-018。
    ⑥《第三次保和会准备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3-020。
    ①《补押保和会海战各约希查照办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04。
    ②《修正陆战规例补行签押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06。
    ③《补画修正陆战规例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10。
    ①《陆战规则画押事奉批告外交部等因检同原约等件送请查照》,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11。
    ②《海牙保和会陆战规例条约应准签押》,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14。
    ③《补押保和会海战各约及陆战规例拟就宣告加入文件恭备签押》,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15。
    ④《保和会海战各约及陆战规例拟就宣告加入文件请画押盖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17。
    ⑤《呈补押海牙保和会海战各约及陆战规例循例拟就宣告加入文件恭备签押》,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18。
    ⑥《收到补押陆战暨海战各约本并正式照送和政府存案日期》,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2-025。
    ①《请将第二次批准保和会各约名目通知京外各机关》,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4-03-008。
    ①《红十字会之议案》,《申报》1914年8月22日。
    ②《北京对于战事影响之维持》,《申报》1914年9月13日。
    ③《红十字会国际救护问题》,《申报》1914年8月26日。
    ④《红十字会筹备救护》,《申报》1914年8月30日。
    ①《青岛问题之京津消息》,《申报》1914年9月2日。
    ②《红十字队之出发原载》,《申报》1914年9月8日。
    ④《红十字会医队出发》,《申报》1914年9月13日。
    ⑤《莱州之中国红十字会》,《申报》1914年10月19日。
    ①《中国红十字会20年大事纲目(1904——1924)》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63页。
    ②《红十字会救护西比利亚华侨》,《通俗医事月刊》,1920年第2卷第2期,第57页。
    ④《红会边防医队消息》,《申报》1918年12月31日。
    ①《庙街情形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053-01-025。
    ②《日俄战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047-03-069。
    ③《支那炮舰炮击事件参考书》,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号B08090316000。
    ④《吉黑江防王司令铣日代电》,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04-01-040。
    ①《护送华侨回国情形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04-01-051。
    ②《庙街领事侨民被困麻盖应如何设法拯救》,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79-02-002。
    ③《被困麻盖请速与日本商议即会同中国红十字会派船运衣食等前往救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79-02-004。
    ④《派船运粮救济庙街华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79-02-010。
    ⑤《庙街华侨被困已饬吉林分会运粮救济》,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79-02-025。
    ⑥《据吉林分会复称各节函达查照请分函国务院交通部速办并商日使》,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79-02-028。
    ①《仍由红十字会派员接济粮食并请江防处派兵护送已电驻崴领事商日俄协助》,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79-02-032。
    ②《报告向日本司令部接洽救济庙街华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80-01-004。
    ③《函询救济庙街华侨粮食价款与戊通公司所报是否一事请核复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82-01-007。
    ④《吉林红十字分会救济华侨租船价款应如何拨付请核复施行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82-01-010。
    ⑤《救济庙街华侨船费如何支给及吉林红十字会电称各节请查明见复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82-01-012。
    ①《报告医队长陈子轩等赈济回哈赃案情形请示复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382-01-015。
    ②《张秘书报告赴德调查华侨情形》,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52。
    ③《欧战资遣协济德奥华侨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14。
    ④《资助在德奥华侨回国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05。
    ⑤《汇德奥华侨旅费5000元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11。
    ①《在德华侨赴英过丹未登岸》,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16。
    ②《资遣回国侨民经费准驻丹颜公使电催请迅予筹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17。
    ③《资助德奥华侨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03。
    ④《颜使请拨遣归侨民费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10。
    ⑤《资遣回国侨民经费请另行设筹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13。
    ⑥《资遣回国侨民经费请另行设筹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13。
    ⑦据瑞士国际红十字会总会回复,德境华侨均于本年一月二十七日离德回华,其在留之学生技师等计四十名,无须资助。奥境只有十四名华侨,均住奥属喜台贝司地方,营业发达,声明不愿出云云,核与颜使所报情形不略有不符。本会经常议会议决,先行垫拨二万元汇兑颜使遣送华侨回国,经费此时照汇。《华侨回国本会议决垫款二万元应否照汇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26。
    ⑧《救济德奥华侨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24。
    ①《呈送资遣旅德华侨回籍名册清单请拨款归垫》,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36。
    ②《呈送资遣旅德华侨回籍名册清单请拨款归垫》,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36。
    ③《红十字会请将垫支救济德奥华侨回国一款由没收敌费资产项下拨付》,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50。
    ④《请查中国红十字总会所垫接管德奥华侨回国款项数目否符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49。
    ①《红十字会请将垫支救济德奥华侨回国一款由没收敌费资产项下拨付》,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50。
    ②《红十字会请将没收敌侨资产项下拨送垫款一节应俟财政复函核办》,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51。
    ③《筹还中国红十字会代垫德奥侨回国用款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59。
    ④《垫付德奥华侨回国用款财政部已允拨还请查照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63。
    ①中立可以看作是一种法律地位或者是政治行为,前者指两个或几个国家发生战争时,一国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不以加入战争行动的直接方式或以对交战国此方或彼方予以援助的见解方式卷入战争的一种地位。后者指一国坚持不参与涉及两个或几个国家的战争的行动路线。[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张凝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283页。
    ②《协助俘囚物品请免税并免费运送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1-004。
    ③《协助俘囚物品免税事函复查照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1-006。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②《红十字会免税》,《振华五日大事记》1907年第2期,第23页。
    ③《德奥协会输送俘囚用物准予折半核收运用函复查照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1-009。
    ④《德俘囚衣服免税事咨复查照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1-012。
    ⑤《奥俘对象请转行免税放行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1-015。
    ⑥《奥俘物品请免税事已转饬遵照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1-018。
    ①《奥馆请运奥俘对象已饬局半价收费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1-019。
    ②《华商承做德奥俘虏所用棉衣等件仍由美红十字会运送呈报存案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19-068-02-021。
    ③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2页。
    ④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页。
    ①《德国红十字会救济俘虏物品经过海关应如何办理乞示遵》,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9-01-001。
    ②《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81页。
    ③《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5984页。
    ④《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5985页。
    ⑤《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5987页
    ①陆精治:《中国民食论》,上海启智书局1931年版,第2页。
    ②《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5986页。
    ③《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5987页。
    ④《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5989页。
    ⑤《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5991页。
    ⑥《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5992页。
    ①《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04页。
    ②《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05页。
    ③《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07页。
    ④《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21页。
    ⑤《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31页。
    ⑥《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36页。
    ⑦《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37页。
    ①《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42页。
    ③《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44页。
    ④《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45页。
    ⑤《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47页。
    ①《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②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③方乐天:《东北国际外交》,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37页。
    ④《中俄关系史料》第1册《俄政变与一般交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199页。
    ⑤《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60页。
    ⑥《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61页。
    ①《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47页。
    ②《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14页。
    ③《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69页。
    ④《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76页。
    ⑤《各通信社电——海参崴电原载》,《申报》1919年1月25日。
    ⑥《民国孤本外交档案》第16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第6089页。
    ①《安置德国逃兵》,《申报》1914年11月5日。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2-324页。
    ③《中日关于S60舰之交涉》,《申报》1914年11月6日。
    ①《交战各国之俘虏处置实况》,《浙江兵事杂志》1917年第35期,第11页。
    ③《德俘虏逃入吉省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104-01-006。
    ④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9-60页。
    ①《德俘虏逃入吉省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104-01-006。
    ②《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3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92页。
    ④《俘虏事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105-02-002。
    ⑤《德俘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104-01-010。
    ①《吉林收容德奥俘虏办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104-03-037。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外交》,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01-402页。
    ③《宣战后天津处置奥人详纪》,《大公报》1917年8月16日。
    ④《逃走奥兵被获送京》,《大公报》1917年9月11日。
    ⑤《陆军行政纪要(民国五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19-320页。
    ①《外电——东京电原载》,《申报》1918年9月5日。
    ②《恰克图德奥俘虏请收容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2-136-05-057。
    ①《政府公告》,民国6年8月,第189页。
    ②《陆军行政纪要(民国九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19页。
    ③《两次批准保和会条约》,浙江办理中立事务所重印1914年版,第11页。
    ④《外交文牍》第1册《参战案》,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44页。
    ①《黑龙江收容所执行徒刑期满德奥俘虏10名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107-02-022。
    ②《德人述中国待遇俘虏情形》,《申报》1921年4月19日。
    ③《中国待遇俘虏之情形(摘译德国汉堡星期报)》,《公论周报》1921年第1卷第2期,第58-59页。
    ④《陆军行政纪要(民国九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27页。
    ⑤《北京社会生活费概括》,《申报》1919年11月24日。
    ⑥《德人述中国待遇俘虏情形》,《申报》1921年4月19日。
    ⑦岳超:《北洋宪兵回忆录》,《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晚清北洋卷》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62页。
    ①《两次批准保和会条约》,浙江办理中立事务所重印1914年版,第14页。
    ②《德奥俘虏薪俸表勿庸分别逃俘应一律办理》,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6-012。
    ③《函送拟订德奥俘虏军官薪俸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6-010。
    ④《德国兵士入收容所后拟月给零用由》,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6-06-001。
    ⑤《陆军行政纪要(民国九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22页。
    ⑥[奥]格尔德卡明斯基:《奥中友谊史》(包克伦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第198页。
    ⑦《陆军行政纪要(民国九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38页。
    ①《和馆送来俘虏表及本部各德俘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43-03-008
    ②《北洋军阀史料》卷7《徐世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60页。
    ③《两次批准保和会条约》,浙江办理中立事务所重印1914年版,第14页。
    ④《和使请准俘虏通电汇款》,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30-05-003
    ⑤《两次批准保和会条约》,浙江办理中立事务所重印1914年版,第9-25页。
    ⑥《陆军行政纪要(民国九年)》,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年版,第322页。
    ⑦《南京俘虏避暑》,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97-02-013
    ⑧《美报纪日本遣送德俘消息》,《申报》1920年2月4日。
    ①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
    ②《待遇敌侨民俘虏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3-03-011。
    ③《遣回德奥俘虏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3-03-054。
    ④《遣回德奥俘虏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3-03-059。
    ⑤《遣送德奥俘虏事请派员赴宁接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4-02-019。
    ①《代请释放俘虏办法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3-03-029。
    ②《代请释放俘虏办法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3-03-029。
    ③《东省变籍俘虏请求居留中国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4-02-029。
    ④《新变籍俘虏请留中国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4-02-032。
    ①《收容俘虏费用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6-084-03-029。
    ②《外交文牍》第3册《中德协约及附件》,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第2页。
    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颁布处置投诚、俘虏法规四种》,《铁路旬刊:粤汉湘鄂线》1933年第37期,第20-21页。
    ②《训令》,《四川省政府公报》1935年第23期,第32-33页。
    ①湖北政法史志编纂委员会:《武汉抗战法制文献选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7页。
    ②《我军之宽仁》,《申报》1938年4月9日。
    ①转引自[日]井上桂子:《鹿地亘的反战思想与反战活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9-90页。
    ②《云南省政府公报》(命令)第10卷第46期,第13页。
    ①《云南省政府公报》(命令)第10卷第46期,第13-15页。
    ②《安徽政治》1940年第3卷第1期,第33页。
    ③《优待俘虏须知》,《申报》1939年7月14日。
    ①《战地知识》,1939年第1卷第2期,第12页。
    ①军令部第二厅第四处编:《俘虏战利品之捕获与利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处翻印1940年版,第63页。
    ②蒋介石:《抗倭战术之研究与改进部队之要务》,《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5《演讲》,中央文物供应社1984年版,第94页。
    ③王衍康:《俘虏访问记》,《民教指导》1938年第6/7期,17-20页。
    ①《优待俘虏政策》,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第41页。
    ②《优待俘虏政策》,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第42-43页。
    ①《优待俘虏政策》,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第44-45页。
    ②凌叔华:《汉阳伤兵医院访问记》,《大公报》1937年10月10日。
    ③罗平:《日本俘虏访问记》,《全民周刊》1938年第1卷第10期,第156-159页。
    ①《优待俘虏政策》,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第45-46页。
    ②谢冰莹:《俘虏在第五战区(续完)》,《时事类编》1939年特刊第45期,第54-56页。
    ③白乃:《优待俘虏在皖南》,《艺术文献》1939年第1期,第28-29页。
    ①刘若我:《解俘虏》,《战地》1940年第5卷第8期,第16-18页。
    ②吴家盛:《女俘虏》,《学习生活》1941年第2卷第5-6期,第53-58页。
    ①老向:《审俘虏(抗日通俗小调)》,《弹花》1938年第3期,第4页。
    ②杜乙:《抗战小曲:东洋俘虏十叹》,《战斗》1939年第47期,第10页。
    ③丰子恺:《俘虏受优待感激》,《战时艺术》1938年第2卷第5期,第3页。
    ④守今:《木刻画:俘虏》,《画阵》1940年第5期,第7页。
    ①李桦:《记录口供后我们招待两个俘虏吃饭》,《耕耘》1940年第1期,第31页。
    ②吴蔷:《俘虏和看俘虏的人们》,《青年团结》1939年第1卷第6期,第26-29页。
    ③《我优遇敌空军俘虏》,《申报》1937年10月8日。
    ①《我优遇敌空军俘虏,《申报》1937年10月8日。
    ②《关于日本俘虏》,《抗敌》1939年第1期,第65页。
    ③《记俘虏冈田》,《时事半月刊》1940年第3卷第23期,第25-28页。
    ④《被俘敌兵告外国记者》,《申报》1938年5月7日。
    ⑤《我国之仁厚敌大为感激》,《申报》1938年5月2日。
    ①《看俘虏去》,《战地》1938年第3期,第87-89页。
    ②《俘虏收容所散记》,《战地党政月刊》1941年第1卷第7期,第19-20页。
    ③祝尔康:《参加印缅抗战亲历记》,《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7卷《抗日战争》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①《镇远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4600。
    ②《宝鶏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100。
    ③[日]《冈村宁次回忆录》(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0页。
    ①《パオキ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200。
    ①林语堂:《日本俘虏访问记》,《时与潮》1944年第22卷第6期,第17-19页。
    ②张润棠:《汪大捷和他创办的“大同学园”》,宝鸡市渭滨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渭滨文史资料》第10辑,1995年,第26-27页。
    ②《宝鶏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100。
    ③《宝鶏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100。
    ④《パオキ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200。
    ①《パオキ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200。
    ②《パオキ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200。
    ③《洛阳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4700。
    ①《宝鶏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100。
    ②《日本俘虏收容所的巡礼》,《雍言》1943年第3卷第5期,第122页。
    ①《パオキ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5200。
    ①《记大同学园反侵略剧团》,《青年月刊》1941年第11卷第1期,第38页。
    ②林语堂:《日本俘虏访问记》,《时与潮》1944年第22卷第6期,第17-19页。
    ②杨安定:《和平村的日本俘虏(中英文对照)》,《新学生》1944年第11-12期,第105-107页。
    ③《镇远俘虏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4600。
    ④[日]菊池一隆:《日本人反战兵士与中日战争——重庆国民政府地区俘虏收容所》,香港光大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①莫锦龙的大儿子叫莫朴,在延安参加了共产党,解放后曾任杭州美术学院院长。
    ②《乡思·友谊·故园情》,贵州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港澳及海外文史资料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页。
    ③《乡思·友谊·故园情》,贵州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港澳及海外文史资料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①长谷川敏三:《镇远和平村生活纪实》,《贵州党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第34页。
    ②1944年林语堂在参观宝鸡第二俘虏收容所时,也看到一批顽固的日本飞行员俘虏,都是在战事初起的那一年内(1937-1938)被俘的。林语堂观察到这些俘虏住所的角落里有一个木制的日本天皇的神座,这显然是俘虏们自己做的。由日本人的观点说来,他们的士气仍旧很高。他们几个狂热而不认过,他们向林语堂解释他们的战争壮举,他们没有投敌,不过是被击落下来而被俘。经过五六年的囚禁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观念或他们的志气。林语堂:《日本俘虏访问记》,《时与潮》,1944年第22卷第6期。
    ②《乡思·友谊·故园情》,贵州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港澳及海外文史资料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5页。
    ①段文浩主编:《黔山尽处楚溪头——镇远的历史记忆》,2009年版,第130页。
    ②长谷川敏三:《镇远和平村生活纪实》,《贵州党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第35-36页。
    ③《乡思·友谊·故园情》,贵州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港澳及海外文史资料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页。
    ④《乡思·友谊·故园情》,贵州省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台港澳及海外文史资料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7页
    ②杨安定:《和平村的日本俘虏(中英文对照)》,《新学生》1944年第11-12期,第105-107页。
    ①《镇远俘虏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4600。
    ①记志光:《俘虏集中营访问》,《国讯》1943年第356期,第12页。
    ②《镇远俘虏抑留所视察报告》,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534600。
    ③转引自[日]内海爱子:《日本的俘虏政策与战后遗留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第167页。
    ①[日]伊东峻一郎:《东条英机传》(辽宁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133页。
    ②《八路军政治部关于开展日军政治工作的指示》(1937年10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61页。
    ③《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关于对日军俘虏政策的命令》(1937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八路军·文献》,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第82-83页。
    ④《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①[日]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从鬼子兵到反战斗士》(张惠才、韩凤琴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4-235页。
    ②转引自[日]井上桂子:《鹿地亘的反战思想与反战活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2页。
    ③《陈赓日记》,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第63页。
    ①《中国共产党告日本陆海空军士兵宣言》(193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41-344页。
    ②[日]香川孝志、前田光繁:《八路军内日本兵》(赵安博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6页。
    ③在1929年7月27日《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中,第二十七条规定,除了军官和其地位相等之人员外,各交战国得使用体力合格的战俘,按其等级和能力,从事劳动。第三十一条规定,战俘所完成的工作英语作战行动没有直接关系。特别禁止使用战俘从事一切性质武器和弹药的制造和运输以及送交战斗单位的物资的运输。第三十二条规定:禁止使用战俘从事有碍卫生和危险的工作。根据以上规定,俘虏有从事劳动的义务,但不得涉及军事内容。但如果战俘自愿从事反战活动,并不违背于1929年日内瓦公约。
    ④[日]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从鬼子兵到反战斗士》(张惠才、韩凤琴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日]水野靖夫:《反战士兵手记》(巩长金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04-106页。
    ②[日]水野靖夫:《反战士兵手记》(巩长金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12页。
    ③[日]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从鬼子兵到反战斗士》(张惠才、韩凤琴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④[日]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从鬼子兵到反战斗士》(张惠才、韩凤琴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⑤刘大年:《我亲历的抗日战争与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8页。
    ①《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上册,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1986年版,第309页。
    ②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
    ③《谈军医》,《大公报》1937年7月24日。
    ③《谈军医》,《大公报》1937年7月24日。
    ①[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唐亮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117页。
    ③《救护近讯》,《申报》1937年9月20日。
    ①朱文新:《中国红十字会的战时救护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月刊》1946年第19期,第13页。
    ②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
    ③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529页。
    ①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第533页。
    ②转引自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05页。
    ③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第4页。
    ④杨济时:《医药界亟应动员》,《大公报》1937年11月4日。
    ①杨济时:《医药界亟应动员》,《大公报》1937年11月4日。
    ②《抗战中救护事业底一个横断面》,《申报》1937年9月7日。
    ③杨济时:《医药界亟应动员》,《大公报》1937年11月4日。
    ④杨济时:《医药界亟应动员》,《大公报》1937年11月4日。
    ①《写给关护救护工作的朋友》,《申报》1937年9月9日。
    ②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第4页。
    ①国民党在建立南京政权后于设立参谋本部、军政部、训练总监部、兵站总监部、海军部、军事参议院,军政部负责陆军事务,在其所属部队中设置军医处,负责军中医疗事务。1933年在兵站总监部部下设卫生处,主要负责:1、关于医院之筹备、设置、管理事项。2、关于卫生器材之统计、补充、收发、保管事项。3、关于伤病员兵之救护、输送、治疗及死亡员兵之掩埋事项。4、关于战地卫生及时疫预防事项。5、关于卫生列车及船舶之编成管理事项。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军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6页。
    ②《红十字会首次报告书》,《申报》1938年3月10日。
    ③《红十字会首次报告书》,《申报》1938年3月10日。
    ①《战救护队红十字会计划恢复》,《申报》1938年4月6日。
    ②王化棠:《红会救护总队的组织简况》,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红会救护总队》,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97页。
    ③王春菁:《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工作的回忆》,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第115页。
    ④《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委员会第二次工作报告》,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3-60。
    ①《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委员会第二次工作报告》,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3-60。
    ②[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唐亮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22-123页。
    ③薛庆煜:《在贵阳图云关的救护总队》,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38-39页。
    ①《二十九年九月上旬部务会议例会纪录》,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3-76。
    ②救护总队医务股主任荣独山教授在回忆中曾说:“救护总队是中国红十字会下设的一个群众性的组织,它不属于国民党军队系统,也不属国民党政府的卫生系统。由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军医力量非常薄弱,而救护总队又有较好的医疗条件,经常派人到国民党军队的兵站医院和后方医院去工作,就形成了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后来,为便于配合行动,救护总队下属的救护大队,曾按国民党军队的战区来配备,但它们与各战区并隶属关系。”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84页。
    ③《一年来之救护工作》,《救护通讯》1944年总第6期。
    ①沈新路:《回忆抗日战争时期的救护总队部》,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56-57页。
    ②贵阳档案馆编:《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抗战实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③薛庆煜:《在贵阳图云关的救护总队》,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42页。
    ⑤施正信:《回忆图云关》,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79页。
    ②贵阳档案馆编:《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抗战实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2-73页。
    ③林可胜英文名为Robert.S.Lim,《蒙难的中国》一书中,译者将林可胜翻译为李姆。可见林可胜不为国人所知晓。
    ①于怀卿:《救护总队卫生材料总库工作简况》,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161页。
    ②贵阳档案馆编:《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抗战实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③《三十二年元旦告全体工作同仁书》,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档,档案号40-3-67。
    ②《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部工作简报》,1940年8月第11期。
    ③《二十八年十二上旬部务会议常会纪录》,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档,档案号40-3-74。
    ④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
    ①《为呈报该队状况由》,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档,档案号40-2-176。
    ②[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唐亮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25页。
    ③《民国三十年九月第五中队简报》,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291。
    ④《为呈报视察经过详情由》,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291。
    ⑤《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战时工作概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21页。
    ①贵阳档案馆编:《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抗战实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9页。
    ②李筑宁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市档案馆1995年版,第11页。
    ③《为报告抵达湘后运伤工作详情由》,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141。
    ④《为报告运伤情形由》,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141。
    ⑤《为报告最近运伤工作情形由》,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429。
    ①《中国红十字会战时工作概要(1946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532-534页。
    ②李筑宁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市档案馆1995年版,第33页。
    ③《中国红十字会》,行政院新闻局印1947年版,第16-17页。
    ④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
    ②李筑宁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市档案馆1995年版,第11页。
    ③《驻四川第70后方医院第一合办队报告》,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378。
    ④《具报协助军政部第一九七收容所医务》,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361。
    ⑤施正值:《回忆图云关》,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80页。
    ①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
    ②《防疫重于医疗》,《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1942年第8期,第4页。
    ③李筑宁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市档案馆1995年版,第39-40页。
    ①当时中国民众对于注射疫苗普遍存在误解,常避之唯恐不及。新运第六医疗队工作报告,民国31年在云南由旺一带主驻留五日,为各地乡村民众进行诊病种痘。有两村发生天花,死者四人,乡民因于迷信,不敢接受种痘,群相走避于蔗田中,千呼万唤,仍匿而不出,最后只得包围搜索,惊得妇哭孩啼。痘种后,均觉无甚可怕,反惊为喜,赠送甘蔗以解渴。十日种痘754人。参见李筑宁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市档案馆1995年版,第46页。
    ②《专家讲演加紧防疫》,《新潮报》1942年4月5日。
    ③《函饬将常德防疫物品呈报》,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234。
    ④《民国三十年四月份工作报告》,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3-31。
    ⑤《强迫市民防疫注射》,《新潮报》1942年4月24日。
    ①《呈报在衡阳协助防疫工作情形由》,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200。
    ②《第四中队:三十年度工作检讨》,《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1941年第8期,第5页。
    ③《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第八十四卫生队呈文》,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558。
    ①《为呈报各项工作情况由》,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173。
    ②《为呈报第七四队工作情形》,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档案号40-2-630。
    ③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
    ①何应钦:《八年抗战回忆录》,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版,第199-200页。
    ②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册《作战经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716页。
    ①李修业:《遣送东北日俘的回忆》,《中华文史资料文库政治军事编》第5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957-958页。
    ②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4册《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③赵振奇口述:《日本投降后遵化城内杀日本人的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遵化县委员会编:《遵化史话》第2辑,第50-54页。
    ④罗家伦:《日本人应全部退出中国》,《中央日报》,1945年9月9日。
    ①[美]《马歇尔使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0页。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75页。
    ③[日]《冈村宁次回忆录》(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3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274页。
    ②《天津市民生活苦》,《大公报》1946年2月27日。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88页。
    ④《遣送日俘侨及韩台人归国有关条约集》,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6-1-29。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274页。
    ①《遣送日俘侨及韩台人归国有关条约集》,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6-1-29。
    ②[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张凝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69页。
    ③《日俘留京期间调服劳役》,《中央日报》1946年4月26日。
    ④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58-163页。
    ⑤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158页。
    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392-394页。
    ①《遣送日俘侨及韩台人归国有关条约集》,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6-1-29。
    ②《天津市民生活苦》,《大公报》1946年2月27日。
    ③[日]《今井武夫回忆录》(今井武夫回忆录翻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57页。
    ④[日]《冈村宁次回忆录》(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3页。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册《作战经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786页。
    ②[日]《今井武夫回忆录》(今井武夫回忆录翻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58页。
    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479-480页。
    ④《各地闹粮荒》,《申报》1946年3月28日。
    ①[日]《冈村宁次回忆录》(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2页。
    ②[日]《今井武夫回忆录》(今井武夫回忆录翻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54页。
    ③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册《作战经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735页。
    ④[日]《今井武夫回忆录》(今井武夫回忆录翻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255-256页。
    ①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第452-453页。
    ②《麦克阿瑟规定日侨回国携款数目》,《中央日报》1945年10月22日。
    ③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册《作战经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786页。
    ④《遣送日俘侨及韩台人归国有关条约集》,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6-1-29。
    ⑤《二批日侨登轮遣返》,《申报》1945年12月25日。
    ①陆绍恺:《我所接触的连云港遣俘工作》,新沂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新沂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版,第99页。
    ②《何应钦谈遣送日俘》,《申报》1949年4月19日。
    ③羊言:《日本俘虏》,《开明少年》1946年第9期,第19-23页。
    ①[美]《马歇尔使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9页。
    ②[日]《冈村宁次回忆录》(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2页。
    ③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册《作战经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612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②1899年在26个国家代表参与的荷兰海牙和会(Hague Peace Conference)上,形成公约三个与声明档一个,其中第二公约为陆军战地法规与惯例公约(本文中简称为海牙陆战规约),涉及交战者资格、俘虏、伤病员、战争手段、停战等内容。1907年第二次海牙保和会上的陆战规约建立在1899年海牙陆战规约基础之上,两者大多数条文相同,有些条文则修订或扩充。
    ③朱文奇:《国际人道法》,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年版,第79页。
    ④张道行:《国际公法》,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版,第453页。
    ⑤《凡尔赛和约》第227条第1款规定:协约及参战各国公诉前德皇霍恩索伦皇朝威廉二世侵害国际道德及条约尊严之滔天罪行。
    ①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苏英美三国首脑在1946年7月至8月,在柏林召开会议。开会地点在波茨坦附近,会上形成两个主要档,一个是波茨坦公告(波茨坦宣言),另一个是波茨坦会议协定书,前者涉及日本,后者针对德国。中国虽未参加会议,但对波茨坦公告之内容表示认同,故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波茨坦会议协定书则以美英苏三国名义宣布。
    ③《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87-88页。
    ④《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94-103页。
    ①[德]P.A.施泰尼格尔编:《纽伦堡审判》上卷(王昭仁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77页。
    ②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4卷《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③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4卷《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④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⑤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①刘庭华编:《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470页。
    ②甲级战犯之所以由国际法庭审判,而不是在被侵害国进行。主要是因战争的罪行,不但关系到被直接侵害的国家,且是所有参战国所共同关切的。战争罪行也是没有地理区域限制的,它是对多数国家和多数人民的犯罪。因此不宜于在一国由一国之国内法庭单独审判。乙丙级战犯之所以在被直接侵害国审判,其原因在于他们的罪行既然是在该地实行,则在该地区进行审判可以贯彻“犯罪属地”的刑法原则,便于证据的收集、传唤证人及进行现场调查。
    ③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4卷《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4册《作战经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426页-427页。
    ①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4册《作战经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424-425页。
    ②《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
    ③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4卷《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6-457页。
    ④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8-55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156页。
    ②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4卷《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页。
    ①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4卷《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5-498页。
    ②[日]秦郁彦:《南京事件虐殺の構造》,日本中央共论社1986年版,第120页。
    ③[日]日本防御厅战史室编:《支那事变》第1册《陆军作战》,东京朝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6-437页
    ④《侵华南京日军大屠杀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07-208页。
    ①《两次批准保和会条约》,浙江办理中立事务所重印1914年版,第16-23页。
    ②《战犯案件全部审毕》,《申报》1949年1月27日。
    ③赫赤、沈才彬:《试论“东京审判”的历史意义——纪念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开庭40周年》,《日本学刊》1986年第
    2期,第14页。
    ①李良、瞿曾泽、陆起:《国际公法新问题:战犯审判实例之一》,《震旦法律经济杂志》,1948年第4卷第6期,第211页。
    ②《战争罪犯审判条例》第七条规定:“外国军人或非军人,对中华民国之盟国或其人民,或受中华民国保护之外国人,有第二条各款行为者,分别采用本条例之规定。”
    ③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4卷《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页。
    ①王铁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0页。
    ②《处理战犯案件参考资料》,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6-1-30。
    ③《一九二九年俘虜待遇条約準用に関する日米日英間往復文章及参考文章》,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473700。
    ①王铁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9页,第158页。
    ②李良、瞿曾泽、陆起:《国际公法新问题:战犯审判实例之一》,《震旦法律经济杂志》1948年第4卷第6期,
    215页。
    ①李良、瞿曾泽、陆起:《国际公法新问题:战犯审判实例之一》,《震旦法律经济杂志》1948年第4卷第6期,
    216页。
    ①李良、瞿曾泽、陆起:《国际公法新问题:战犯审判实例之一》,《震旦法律经济杂志》1948年第4卷第6期,第217页。
    ②王铁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161页。
    ③李良、瞿曾泽、陆起等:《国际公法新问题:战犯审判实例之一》,《震旦法律经济杂志》1948年第4卷第7期,第225页。
    ①《一九二九年俘虜待遇条約準用に関する日米日英間往復文章及参考文章》,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473700。
    ②《一九二九年俘虜待遇条約準用に関する日米日英間往復文章及参考文章》,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编号B02032473700。
    ③李良、瞿曾泽、陆起等:《国际公法新问题:战犯审判实例之一》,《震旦法律经济杂志》1948年第4卷第7期,第229页。
    ①李良、瞿曾泽、陆起等:《国际公法新问题:战犯审判实例之一》,《震旦法律经济杂志》1948年第4卷第7期,第230页。
    ②张思尧:《江南血案》,常熟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2辑,1962年版,第67-70页。
    ①汪莫邪:《日军战犯米村正喜伏法记》,常熟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1985年版,第32页。
    ②王铁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③李良字次升,云南人,北京朝阳大学毕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民法专家。抗日战争前在上海高等法院担任民庭庭长。
    ④郭静洲:《李业初激愤叙说审战犯》,《志苑》1997年第6期。
    ⑤《战犯米村正喜判决书正本》,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7-1-197。
    ①《战犯米村正喜判决书正本》,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7-1-197。
    ②王铁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
    ①《战犯米村正喜判决书正本》,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7-1-197。
    ①李业初:《上海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亲历记》,《上海滩》1989年第2期。
    ②《战犯执行死刑事前不得游街》,《法声》1947年第102期,第1页。
    ①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46页。
    ②王铁崖主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①陈学会主编:《中国军事法制史》,海潮出版社1999年版,第308页。
    ②张晋藩:《清朝法制史》,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91页。
    ①章宗祥:《新刑律颁布之经过》,见《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②西北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编印:《中国近代法制史资料选辑,1840-1949》第2辑,1985年版,第212页。
    ①久芳崇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日本无此等人物,这些俘获纯系中国官员虚报战绩。见[日]久芳崇:《东アジアの兵器革命》,吉川弘文馆2010年版,第85-86页。
    ②《徐延旭来往函牍》,《中法战争》第2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71页。
    ③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卷58,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7页。
    ④《中法互释俘虏及宽免因案牵涉绅民等事》,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1-24-016-02-016。
    ⑤《陈明基隆法兵已撤并释俘虏法使求勿坏该地法兵坆墓》,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1-24-016-02-019。
    ⑥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页。
    ①胡兰生:《中华民国红十字会历史与工作概述》,《红十字月刊》1947年第18期。
    ①施和金:《中国近现代战争的时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4月27日。
    ②中国红十字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85页。
    ③《急募东三省棉衣启》,《申报》1904年11月27日。
    ①中国红十字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②闵宗殿:《关于清代农业自然灾害的一些统计——以清实录记载为根据》,《古今农业》2001年第l期。
    ③《中国红十字会》,行政院新闻局印1947年版,第2-3页。
    ④《中国红十字会》,行政院新闻局印1947年版,第10-13页。
    ①十名华董为沈敦和、施则敬、严小舫、朱葆三、周金箴、徐润、苏实森、陈润夫、曾少卿、朱礼琦。
    ②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7页。
    ①《红十字会请将垫支救济德奥华侨回国一款由没收敌费资产项下拨付》,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1-002-06-050。
    ②《中国红十字会全国代表会昨开幕》,《申报》1934年9月25日。
    ①施正信:《回忆图云关》,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红会救护总队》,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82页。
    ②薛庆煜:《在贵阳图云关的红会救护总队》,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红会救护总队》,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版,第48页。
    ③《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8页。
    ①朱文奇:《国际人道法概论》,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②段祺瑞:《陆军部部令》,《陆军学会军事月报》1913年第3期,第64页。
    ③张宣武:《宋哲元杀戮陕军俘虏五千人目击记》,《文史资料选辑》第51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62年版,第152-154页。
    ①中国古代对于血亲复仇一直是鼓励态度,如《礼记·曲礼》中载:“父之仇弗与共戴天”,《春秋公羊传》中载:“不复仇,非子也。”
    ②周朝举主编:《红军黔滇驰骋史料总汇》下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41页。
    ③李佑武:《汤恩伯二三事》,《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军政人物》上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206页。
    ④《俘虏收容所散记》,《战地党政月刊》1941年第1卷第7期,第19-20页。
    ①杨正华、陈白坚:《衡阳四十七天》,《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抗日战争》下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
    33页。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藏外交部档,馆藏号:03-35-002-01-001、03-35-002-01-002、03-35-002-01-009、03-35-002-03-002、03-35-002-02-003、03-35-002-02-005、03-35-002-02-013、03-35-002-03-018、03-35-002-03-020、03-35-003-01-002、03-35-003-01-005、03-35-003-01-006、03-35-003-01-008、03-35-003-01-009、03-35-003-01-010、03-35-003-01-016、03-35-003-01-017、03-35-003-01-025、03-35-003-01-026、03-35-003-01-029、03-35-003-01-030、03-35-004-02-004、03-35-004-02-006、03-35-004-03-008、03-35-004-02-010、03-35-004-02-011、03-35-004-02-014、03-35-004-02-015、03-35-004-02-017、03-35-004-02-018、03-35-004-02-025、03-19-068-02-021、03-36-096-01-004、03-36-096-01-006、03-36-096-01-009、03-36-096-01-012、03-36-096-01-015、03-36-096-01-018、03-36-096-01-019、03-36-096-06-010、03-36-096-06-012、03-36-096-06-001、03-36-099-01-001、03-36-104-01-006、03-36-104-01-007、03-36-104-01-010、03-36-104-03-037、03-36-105-02-002、03-36-107-02-022、03-32-136-05-057、03-36-043-03-008、03-36-030-05-003、03-36-174-07-058、03-36-106-01-022、03-36-097-02-013、03-36-083-03-011、03-36-083-03-054、03-36-083-03-059、03-36-084-02-019、03-36-083-03-029、03-36-084-02-029、03-36-084-02-032、03-31-002-06-050、03-31-002-06-048、03-31-002-06-049、03-31-002-06-050、03-31-002-06-051、03-31-002-06-059、03-31-002-06-063等。
    贵阳市档案馆藏救护总队部档案,档案号:40-3-60、40-3-76、40-3-67、40-3-74、40-2-176、40-2-291、40-2-141、40-2-429、40-2-378、40-2-361、40-2-234、40-3-31、40-2-200、40-2-558等。
    上海档案馆藏档,档案号:Y7-1-197、Y6-1-29、Y6-1-30等。
    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档案,编号:B02032534600、B02032535100、B02032535200、B02032535300、B02032534700、B02032473700等。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清代孤本外交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
    《民国孤本外交档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3年版。
    1、《申报》
    2、《大公报》
    3、《东方杂志》
    4、《中央日报》
    5、《协和报》
    6、《鹭江报》
    7、《红十字月刊》
    8、《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
    9、《中国红十字会月刊》
    10、《救护通讯》
    11、《新潮报》
    12、《青年月刊》
    13、《通俗医事月刊》
    14、《抗敌》
    15、《战地党政月刊》
    16、《保卫中国同盟通讯》
    17、《抗战》
    18、《解放》
    19、《青年月刊》
    20、《时与潮》
    21、《战地知识》
    22、《政治工作》
    23、《安徽政治》
    24、《青光半月刊》
    25、《绥远省政府年刊》
    26、《社会部公报》
    27、《云南省政府公报》
    28、《青岛市政府公报》
    29、《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
    30、《江苏省政府公报》
    31、《军政公报》
    32、《震旦法律经济杂志》
    1、河北政协遵化县委员会编:《遵化史话》第2辑,无年份。
    2、常熟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文史资料辑存》第2辑,1962年版。
    3、武汉文史资料研究会编:《武汉文史资料》第4辑,1982年版
    4、常熟文史资料研究会:《文史资料辑存》第12辑,1985年版。
    5、新沂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新沂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版。
    6、《贵州党史资料》第2辑,1985年版。
    7、安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安庆文史资料》第12辑,1985年版。
    8、嘉善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嘉善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版。
    9、贵阳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1987年版。
    10、《文史资料精选》第11册,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11、贵州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台港澳及海外文史资料专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2、政协西安市莲湖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莲湖文史资料》第7辑,1992年版。
    13、重庆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重庆文史资料》第42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武汉文史资料委员会:《武汉文史资料》第62辑,1995年版。
    15、李筑宁主编:《抗战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贵阳市档案馆1995年版。
    16、宝鸡市渭滨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渭滨文史资料》第10辑,1995年。
    17、政协武汉市委员会文史学习委员会编:《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2卷《政治军事》,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
    18、《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1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19、《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2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20、段文浩主编:《黔山尽处楚溪头——镇远的历史记忆》,2009年版。
    1、《两次批准保和会条约》,浙江办理中立事务所重印1914年版。
    2、陈承泽编纂:《中华民国暂行刑律释义》,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3、《陆军行政纪要》,陆军部编印1916年版。
    4、《陆军行政纪要》,陆军部编印1919年版。
    5、郭卫:《大理院判决例全书》,上海全文堂书局1932年版。
    6、章进主编:《中国外交年鉴》,上海生活书店1933年。
    7、《战时国际法规》,上海法治出版社1936年版。
    8、《俘虏处理规则》,军政部编印1937年版。
    9、郭子雄、薛典曾:《中国参加之国际公约汇编》,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0、周鲠生、洪兰友:《日本暴行与国际法》,重庆独立出版社1939年版。
    11、军令部第二厅第四处编:《俘虏战利品之捕获与利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处(翻印)1940年版。
    12、武执戈:《优待俘虏政策(优待俘虏的理论与实际)》,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
    13、《军法手册》,国防部编1947年版。
    14、《中国红十字会》,行政院新闻局印1947年版。
    15、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中华书局1957年版。
    16、《国际条约集,1945-1947》,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17、沈桐生辑:《光绪政要》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
    18、《外交文牍》第1册《参战案》,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19、《外交文牍》第3册《中德协约及附件》,台湾文海出版社1973年版。
    20、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4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1、许同莘、汪毅、张承棨编:《光绪条约》第6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2、钱恂:《二二五疏》,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3、刘彦:《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4、《清议报全编》第2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4册《作战经过》,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
    26、《陈赓日记》,战士出版社1982年版。
    27、《太平军在上海——北华捷报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8、浙江省历史学会现代史资料组编:《抗日战争军事报告集》,1985年版。
    29、程道德等编:《中华民国外交史资料选编》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0、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36-1938)》第10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版。
    31、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台湾文海出版社1985年版。
    32、王铁崖:《战争法文献集》,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
    33、《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战场史料选编》上册,浙江省中国国民党历史研究组编印1986年版。
    34、湖北政法史志编纂委员会:《武汉抗战法制文献选编》,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35、张侠、孙宝铭、陈长河编:《北洋陆军史料(1912-1916)》,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6、姚雨芗原纂,胡仰山增辑:《大清律例会通新纂》,台湾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37、刘庭华编:《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系年要录》《统计荟萃》,海军出版社1988年版。
    38、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39、上海市档案馆编:《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40、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04-1949》,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41、《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2、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抗日文件选编》,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43、《北洋军阀史料》卷七《徐世昌》,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44、《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基本文件汇编》,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
    45、季啸风、沈友益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外编》第1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国民政府立法院会议录》第11册,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47、胡菊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第23卷《南京审判》,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8、《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49、贵阳档案馆编:《战地红十字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抗战实录》,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50、池子华、严晓凤、郝如一主编:《〈申报〉上的红十字,1897-1949》,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51、池子华等编:《中国红十字历史编年》,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郑斌:《战时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2、方乐天:《东北国际外交》,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
    3、陆精治:《中国民食论》,上海启智书局1931年版。
    4、蒋廷黻:《国际公法输入中国之起始》,国立清华大学政治学会1933年版。
    5、梦回:《论对敌工作》,民族革命出版社1939年版。
    6、黄正铭:《中日战争中几个国际法问题》,独立出版社1940年版。
    7、张道行:《国际公法》,台北正中书局1967年版。
    8、何应钦:《八年抗战回忆录》,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2年版。
    9、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0、白崇禧:《白崇禧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11、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12、李贵连:《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现代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13、张廷贵:《中共抗日部队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14、李文海、周源:《灾荒与饥馑》,国防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15、徐勇等编:《简明中国军制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6、姜克夫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第3卷,中华书局1991年版。
    17、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版。
    18、董云虎、刘武萍:《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9、姜思毅:《军队政治工作七十年史》第2卷,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版。
    20、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1、程道德主编:《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法》,现代出版社1993年版。
    22、王虎华、丁成跃编:《国际公法与惯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3、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4、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转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5、刘大年:《抗日战争的八年》,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26、朱文奇著:《国际人道法概论》,香港健宏出版社1997年版。
    27、龚纯:《中国历代卫生组织及医学教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版。
    28、张景恩:《国际法与战争》,国防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9、李兆杰主编:《国际人道主义法文选(1997)》,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0、陈学会主编:《中国军事法制史》,海潮出版社1999年版。
    31、刘大年:《我亲历的抗日战争与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2、俞正山:《武装冲突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3、田涛:《国际法输入与晚清中国》,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34、梁西:《国际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张乃根:《国际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周健、尹争艳:《战争法》,海潮出版社2004年版。
    38、徐则浩:《从俘虏到战友——记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军工作》,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9、余子明:《中国军事法律思想史》,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40、韩文宁:《战区大受降》,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1、沈志华编:《史学新书评(2000-200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42、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
    43、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版。
    44、池子华著:《中国红十字运动史散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林学忠:《晚清国际法的传入诠释与应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46、池子华、曹金国、薛丽蓉、阎智海著:《红十字:近代战争灾难中的人道主义》,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徐一鸣:《谈台儿庄大战后日军俘虏在贵州收容所》,《枣庄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2、李恩涵:《日军南京大屠杀所涉及的战争国际法问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1991年第20期。
    3、内海爱子:《日本的俘虏政策与战后遗留问题》,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第4期。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陆征祥出席海地保和会奏折两件》,《民国档案》2000年第2期。
    5、宋志勇:《战后初期中国的对日政策与战犯审判》,《南开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6、吴庆生:《中国战区日俘日侨的收容、管理与遣送》,《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7、秦伟:《战争规制与战争法》,《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3期。
    8、池子华:《1937年中国红十字会淞沪抗战救护简论》,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9、池子华:《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事救护》,《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
    10、王艳飞:《南京日侨日俘的集中与管理》,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1、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辛亥战时救护行动》,《民国档案》2004年第1期。
    12、王可菊:《略论国际法上的战俘待遇》,《环球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13、池子华:《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史林》2005年第2期。
    14、池子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救济日俄战灾述论》,《清史研究》2005年第2期。
    15、侯强:《晚清外交和约与近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启蒙》,《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16、张晓芝:《试论战争犯罪及其法律责任》,《西北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7、朱之江、仲华:《履行国际人道主义的重大尝试——战后中国政府处理日俘问题述论》,《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8、章慕荣:《台湾光复后日俘处理问题》,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
    19、李朝贵:《镇远和平村》,《当代贵州》2005年第21期。
    20、唐启华:《清末民初中国对海牙保和会之参与》,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5年第23期。
    21、李楠:《完善国际人道法对平民妇女的保护》,《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2、田东奎:《论民国战俘法律制度——以宝鸡“大同学园”为中心展开》,《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3、池子华:《略论孙中山对中国红十字运动的贡献》,《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
    24、苏智良:《远东审判的合法性、正义性及对未来的启迪》,《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25、崔萌:《试论国际人道法的基本原则》,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6、马超俊:《抗战胜利后中国战区战俘遣返问题初探》,《华章》2007年第5期。
    27、车国民:《抗战时期国解两区日俘政策比较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8、俞正山:《略论先秦兵学的人道观念及人道规则》,《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9、梁洁:《习惯国际人道法规则确立方法探析》,《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0、胡荣华:《战后天津暨华北地区日俘日侨遣返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3期。
    31、王玉贵:《论中国共产党的日本战俘改造工作》,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32、俞正山:《国际人道法的界定及其与战争法、武装冲突法的等同问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3、王瑛:《从国际人道法看中日战争遗留爆炸物问题的解决》,《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34、杨计国:《宋朝的俘虏政策研究》,河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35、俞正山:《武装冲突法、国际人道法学术研究的有关问题》,《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6、王铁军:《二战期间日军战俘管理制度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2期。
    37、戴斌武、池子华:《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述论——以武汉广州会战时期为中心》,《深圳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38、俞正山:《对国际人道法基本原则及其研究的几点看法》,《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9、张传江、解德海:《战争法区分原则功能论析》,《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40、戴斌武:《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与战时三合一政策》,《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41、万齐洲:《公法便览与战争法及其术语的输入》,《三峡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42、姬娜:《先秦战争法思想中的“仁本”关怀》,《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43、熊梅:《先秦战争法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1、[日]《日本赤十字社发达史》,东京高岭堂印刷所1917年版。
    2、[日]鹿地亘:《日本士兵的反战运动》上册,同成社1962年版。
    3、Sydney.D. Bailey,Prohibitions and Restraints in Wa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72.
    4、[日]日本防御厅战史室编:《支那事变》(第1册)《陆军作战》,东京朝云出版社1975年版。
    5、[日]秦郁彦:《南京事件虐殺の構造》,日本中央共论社1986年版。
    1、[日]《今井武夫回忆录》(今井武夫回忆录翻译组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2、[美]《马歇尔使华》(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译),中华书局1979年版。
    3、[日]《冈村宁次回忆录》(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书局1981年版。
    4、[日]中国归还者联络会编:《日本战犯侵华罪行自述》(李亚一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
    5、[日]水野靖夫:《反战士兵手记》(巩长金译),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
    6、[德]P.A.施泰尼格尔编:《纽伦堡审判》上卷(王昭仁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7、[奥]格尔德·卡明斯基:《奥中友谊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6年版。
    8、[日]粟屋宪太郎:《东京审判秘史》(里寅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版。
    9、[法]夏尔卢梭:《武装冲突法》(张凝等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10、[英]弗雷特厄特利:《蒙难的中国——国民党战区纪行》(唐亮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
    11、[日]小俣行男:《日本随军记者见闻录——太平洋战争》(周晓萌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
    12、[日]入谷敏男:《日本人的集团心理:十五年战争狂热的反思》(天津编译中心),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13、[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上卷《平时法》第1分册(王铁崖等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14、[德]马克斯普朗克:《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3辑(中山大学法学研究所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王志安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6、[日]香川孝志、前田光繁:《八路军内日本兵》(赵安博等译),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17、[瑞士]亨利杜南:《索尔弗里诺回忆录》(杨小宏译),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版。
    18、[荷兰]西斯·德·罗威尔:《适用于警察和安全部队的人权和人道主义法》(毕小青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9、[日]《从鬼子兵到反战斗士》(张惠才、韩凤琴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0、[日]菊池一隆:《日本人反战兵士与中日战争——重庆国民政府地区俘虏收容所》,香港光大出版社2006年版。
    21、[比]让-马里·亨克茨、[英]刘易斯·多斯瓦尔德-贝克主编:《习惯国际人道法》(红十字国际委员组织编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22、[日]井上桂子:《鹿地亘的反战思想与反战活动》,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