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刑罚适应性及其实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刑罚基本特性包含了刑罚的确定性和刑罚的灵活性,刑罚的适应性可以消解和克服刑罚确定性与刑罚灵活性间的紧张关系。在现代社会,适应性是其核心特性,而刑罚适应性既是刑罚的核心特性,也是现代刑事法治社会的核心特性。
     虽然刑罚适应性在逻辑思维上强调一种体系化思考,但更加注重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因此也能够满足刑法对实践理性的价值追求。而作为刑罚核心特性的刑罚适应性,必然要在现代刑事法治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刑罚制度正在逐步适应社会情势的变迁,而要提倡刑罚的这种适应性特性,就需要在刑罚制定、刑罚裁量和刑罚执行等三个重要环节中进行相关的适应性调整。
     在整个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执行活动中,制刑是基础、量刑是关键、行刑是保障。刑罚适应性既要在制刑中充分地实现,又要在量刑中最大化地实现。此外,还要确保刑罚适应性在行刑中的最终实现。因为行刑权是刑事司法权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刑罚权“实践性”或“实现性”环节,只有通过行刑活动才能最终地实现刑罚的适应性。
     全文共计18万余字,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包括五章内容:
     论文先就刑法特性展开论述,再对由刑法特性推导出的刑罚特性展开论述与评析,进而指出刑罚特性除了具备刑法的特性外,还包括了刑罚的经济性、刑罚的必要性以及动用刑罚的可能性等特征。论文提出刑罚基本特性最重要的存在样态(或表现形式)是法律的确定性与法律的灵活性,进而指出刑罚的基本特性是刑罚确定性与刑罚灵活性。在分别就刑罚确定性与刑罚灵活性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基本特点、作用、意义、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后,本文对刑罚基本特性间的关系进行辩证。进而指出刑罚确定性与刑罚灵活性之间存在一种逻辑上的紧张关系,而刑罚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和克服这种紧张关系。
     论文指出,现代社会至少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和易变性等四个基本特性。这四个特性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特性,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适应性的要求。适应性的概念以及概念本身所表达出的基本理念完全可以涵盖这四个基本特性,因而适应性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特性。论文同时也对刑罚适应性概念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界定,并在认真梳理刑罚适应性协调的五对主要关系范畴后,提出刑罚适应性既是刑罚的核心特性,也应当是刑事法治的核心特性,还可以是现代刑事法治社会的核心特性。
     在考察世界各国刑罚种类的设置后,论文指出,我国刑罚种类设置存在刑罚种类数量偏少,设置过于简单、刑罚缺乏个别化,灵活性明显不够等立法现实问题,需要从个别化的刑罚发展趋势与社会化的刑罚发展趋势两个层面对刑罚种类进行适度扩展。针对我国刑罚结构存在的问题,需要对生刑与死刑的比例、无期徒刑与死刑的衔接、管制刑和罚金刑的适用等问题进行刑罚结构的合理性调整;论文指出,我国的法定刑存在法定刑疏密程度不均衡、存在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模式、大量设置衔接式的法定刑幅度等问题,进而提出要从科学设置法定刑的疏与密,促使刑罚量的均衡化、减少并逐步消除绝对确定的法定刑模式、有计划的设置交叉式的法定刑幅度等方面对法定刑进行适应性完善;论文指出,可以从“应当”情节与“可以”情节、从重处罚与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法定刑以下减轻处罚等三个方面对法定量刑情节进行适应性调整。对酌定量刑情节以及量刑情节竞合等问题也要进行相应地适应性调整,主张酌定情节应进一步升格规定为法定情节。论文还对司法解释对量刑标准的规范、司法解释授权地方制定具体刑罚适用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刑罚适应性调整。
     论文分析了估堆的量刑模式、数量化的量刑模式以及《指导意见》中确定的量刑模式后,提出应对量刑模式、量刑起点、基准刑进行适应性调整;论文从量刑情节受基准刑的不同导致刑罚量差异较大、酌定量刑情节适用存在较大分歧等两个问题入手,论证了量刑情节对基准刑的适应性调整;论文从量刑调查报告制度的启动、量刑听证制度的构建、量刑中被害人意见的征询、量刑中刑罚易科制度的建立、量刑程序的完善等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对量刑机制进行了适应性完善。同时还指出了量刑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五个相关问题,包括被告人经济状况与罚金刑的适用、被告人赔偿与被害人谅解对量刑的影响、量刑对监狱容量的考量、判处社区刑罚应注意的问题、量刑应否考虑民意的问题等。最后,论文分析了酌定减轻量刑权核准程序存在的相关问题,主张从核准主体的科学设定、相关制度与程序的进一步完善等两个方面对酌定减轻量刑权进行适应性调整。
     论文对“量刑反制定罪”的观点进行了反思性检讨,并对量刑差异的不可避免性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论证了行刑公正对量刑差异的适应性调整。本文认为,在行刑过程中,至少可以通过调节减刑幅度的大小和减刑间隔期的长短、延长或者缩短假释决定中的刑罚实际执行的期限、执行赦免决定等三种途径来修正之前出现偏差的量刑结果;论文对减刑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指出减刑起始时间、减刑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存在问题、减刑裁定权行使主体存在不适格的问题以及减刑条件存在合理性的问题、减刑程序存在复杂性的问题、减刑条件和减刑数量存在地区性差异的问题,进而主张对减刑制度进行适应性完善,包括:规范减刑起始时间、减刑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改革现有的减刑裁定机构、完善减刑条件、简化减刑程序、统一减刑制度等;论文对假释制度发展瓶颈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假释的实际适用率较低、刑法中存在“不得假释”的规定、假释的实质性条件立意模糊且难以确定等现实和客观问题,进而主张对假释制度进行适应性调整,以充分释放假释制度应有的功效,包括:逐步扩大假释制度的适用比例、修改现行假释立法、建立假释前的罪犯人格调查制度、建立假释听证制度、建立假释再犯预测机制等;论文对我国赦免制度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厘清,指出赦免制度存在的法律规定过于简陋、特赦制度被长期虚设、外交和涉外司法制度不健全等实际问题,进而主张通过激活赦免制度、增加赦免制度的种类和适用范围、规范和完善特赦的程序等立法技术和司法手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赦免制度;论文对社区矫正人员再犯危险评估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开展个案访谈后,提出了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测评工作机制的具体建构。本文主张,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机制应当贯穿于判决前、入矫后、解矫前三个阶段,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阶段都要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犯危险进行分析和评估。此外,针对当前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状况和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迫切需要,可以先行设计出一套《社区服刑人员风险评估测评量表(试行)》在各地试点运行。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criminal punishment include certainty andflexibility; however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can buffer the intension between them.This paper brings out its arguments that criminal adaptability is the fundamentalcharacteristics of both criminal adaptability and nomocracy after scientific outliningthe conception of criminal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and discussions about the core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society.
     Criminal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focuses the analysis and solution of thepractice as well as a systematic argument logically by itself, which can also fulfill thevalue orientation of criminal law upon practice. As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criminal punishment, criminal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should play a more important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omocracy. So far criminal punishment haschanged gradually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ich requires thatcriminal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adjusts in three dimensions of criminal legislation,discretion and enforcement.
     Among the above mentioned dimensions, criminal legislation is the foundationmeanwhile discretion is the crucial part, and enforcement is the guarantee. Criminalpunishment adaptability requires its embodiments in the three dimensions. Criminalpunishment enforcement forms the final links of criminal jurisdiction as well aspractical and realization links. Based on the above reasons, criminal punishmentadaptability can be achieved ultimately by criminal punishment enforcement.
     This paper is formed by introduction, inclusion and five other parts with about180,000words totally.
     This paper starts its argument about criminal at the beginning and puts forwardthe discussion about criminal punishm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includes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criminal punishment. This paper comes up withthe thesis that criminal punishment characteristics exist in both necessity andflexibility of law with further argument that criminal punishment characteristics are itsnecessity and flexibility. This paper focuses the argument about conception, feature,effect, value, the problems existed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s. Criminalpunishment adaptability can ease the intension caus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logically.Certainty of criminal punishment includes criminal legislation, applicability, stabilityof criminal types and structure, practicality of criminal law and so on. The flexibilityof criminal punishment at least includes obscure, applicability etc.
     The author makes the argument that there are four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modern society which are open, tolerate, diverse and changeable. Thosecharacteristics also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adaptability to certain extent.Adaptability can cover those characteristics by itself, so adaptability becomes the coreof modern society. This paper focuses the arguments about the necessity andfeasibility of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It comes up with the propositionthat criminal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is the core of punishment and criminalnomocracy after outlining its connotation, denotation and the five main 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f criminal punishment of China such as less variety,simple and less flexibility as well as transvers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ispaper points that it need to make adjustment in two-level of criminal and socialdevelopment. Such reasonable adjustments exist in proportion of capital punishment,life sentence and imprisonment, control and forfeit etc.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adjustment of criminal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should be made in statutory sentencelegislation by equilibrating certain sentencing based on the reasons that less balancedsentence, certain sentence mode. It points the adjustment of statutory measurementcircumstances of sentencing should be made in circumstances of “should”and “may”,heavier, lighter and mitigated punishment and exempted from punishment andimproves the “may” circumstances into “should” circumstances. It also points that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standard made bylocal author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views about sentencing model, starting point of sentenceand basic sentence adjustment after analyzing them and the model stipulated in “theinstruction”. This paper makes the suggestion of improving the adaptability ofcriminal punishment from the five levels, which are investigation, hearings, victims’opinion, criminal fine exchanging and perfecting of sentencing. Meanwhile it alsopoints out that five relevant issu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sentencing such as theeconomic situation of convicted, and the employment of fine, compensation made bythe convicted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victims, the volume of prisons and problems incommunity corrections and the opinion of the mass. At last, the adaptability shouldalso apply to the subject and procedure of the relevant systems.
     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 comments on the view of “sentencing couterspellcondemned” and discuss the adaptability of sentencing fairly by analyzing thedifferences of sentencing.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has the points of view thatsentencing difference can be corrected at least in three ways in the procedure ofsentencing, in which the interval and range of punishment commutation are controlled.To some extent, parole and pardon can also play the same roles.
     This paper points that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commutation are thecircumstances, interval, range, the right of commutation and the procedure and so on,which can be fixed by legislation those problem mentioned abov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of bottleneck of the parole institution, which islittle implement and “no parole”clause in Criminal Law and can be changed byadopting the criminal punishment adaptability including increasing the ration ofparole used, modifying the related law, the character of the convicted before paroling,establishing hearing institutions and the prevention system of the parole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kes the clarifications of pardon and also points outthat the stipulation of pardon is too brief and only exists in name only which causesthe little application of pardon actually, besides the absence of diplomacy andforeign-affairs concerned judicial systems. The adjustment of pardon should made byincreasing the varieties and scope, standardization of pardon procedure. This paperdiscusses the risk of habitual criminals by investigation and case interviews and makes the suggestion of establish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ng institutions ofcommunity correct. The evaluating institution should be applied to form the completesystem in three phases: before verdict and community correct is removed and aftercommunity correct decision is made, which requires the evaluating of the criminals inevery phase. Besides, to satisfy the imminence of criminals evaluating, the authorsuggests to make experiments by designing the table of “risk evaluating on habitualcriminals in community correct (draft)” in different places.
引文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35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412页。
    ③陈正云、张汝杰:《刑法特性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95页。
    ④陈正云、张汝杰:《刑法特性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第95-101页。
    ①陈鸿:《略论刑法特性与社会和谐功能》,载《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第36-40页。
    ②康均心:《略论刑法价值的特性》,载《法商研究》1996年第5期,第26-32页。
    ③陈谦信:《论刑法的时间特性》,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第97-101页。
    ①张勇:《民生刑法的品格:兼评〈刑法修正案(八)〉》,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7期,第70-71页。
    ②王永智:《刑罚·效益·刑罚目的——从刑罚经济性看我国刑罚目的取向》,载《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23-25页。
    ①王永智:《刑罚·效益·刑罚目的——从刑罚经济性看我国刑罚目的取向》,载《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第25页。
    ②[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③[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48页。
    ①张绍谦:《从刑罚特性看犯罪圈的界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1-23页。
    ②张绍谦:《从刑罚特性看犯罪圈的界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3-24页。
    ①张绍谦:《从刑罚特性看犯罪圈的界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5-26页。
    ①[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
    ②参见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
    ③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④[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9-42页。
    ②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页。
    ③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7页。
    ①[比]R.C.范·卡内冈:《法官、立法者与法学教授——欧洲法律史篇》,薛张敏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②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8-102页。
    ③[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87页。
    ④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05页。
    ⑤两大法系关于法律的灵活性的论述,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参见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8-107页。
    ①姜敏:《对贝卡里亚刑法思想的传承和超越》,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4页。
    ②[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
    ③《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4页。
    ④姜敏:《对贝卡里亚刑法思想的传承和超越》,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86页。
    ①即“法律本身的安定性”,亦即其认知可能性、操作可能性与实践可能性的安定性。因为只有当法律本身是安定的,才能透过法律达成一定的安定性。参见[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74页。
    ②笔者认为,安定性能否等同于确定性也需要进一步深入论证。考夫曼指出的安定性具有实证性、实用性和不变性等三个基本要素,并具有“透过法律达成的安定性”以及“法律本身的安定性”两层含义,而安定性应该是比确定性具有更强涵盖力的一个概念。
    ③这些特征包括:法律应具有一般性、法律应颁布、不得溯及既往、法律应清晰、法律应无内在矛盾、法律不能要求不可能之事、法律应保持在时间之流中的连续性、官方行动应与公布的规则之间保持一致。参见[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0页。
    ④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3-65页。
    ①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③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②参见苏永生:《区域刑事法治的经验与逻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48-159页。
    ③参见何立荣:《中国刑法发展辩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45-368页。
    ④杜宇:《重拾一种被放逐的知识传统——刑罚视域中“习惯法”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何立荣:《中国刑法发展辩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36-342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70页。
    ①[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8页。
    ②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
    ①[美]布莱恩·比克斯:《法律、语言与法律的确定性》,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93-194页。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册),鞠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章。转引自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①[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0页。
    ②[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190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1-94页。
    ①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83页。
    ②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213页。
    ③参见李洁:《死刑并科财产刑的实质根据质疑》,载《当代法学》2013年第6期,第23-28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08-114页。
    ①胡云腾、周加海、喻海松:《〈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的解读》,载《人民检察》2011年第13期,第10页。
    ②李怀胜:《禁止令的法律性质及其改革方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11期,第11-13页。
    ①参见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119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32页。
    ①刘凯:《罚金刑执行难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载《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6期,第56-57页。
    ②李洁:《死刑并科财产刑的实质根据质疑》,载《当代法学》2013年第6期,第23-28页。
    ③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26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序言第2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序言第3-4页。
    ②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序言第9-1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157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②这里的“范式”概念特指科学家的世界观或更高层次的方法论。参见白建军:《论犯罪学范式》,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600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②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92-199页。
    ③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14页。
    ①“外延”一词,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第3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295页。
    ①冯卫国、李健:《服刑人权利保障的不足及其完善》,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2期,第132-136页。
    ①房清侠:《刑罚变革探索》,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288-293页。
    ②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吴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2-208页。
    ①[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新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参见严励:《中国刑事政策的建构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0页。
    ①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154-156页。
    ②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44-47页。
    ①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27页。
    ②[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③张绍彦:《刑罚实现与行刑变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66-71页。
    ①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第71页。
    ①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49-651页。
    ①沈海平:《寻求有效率的惩罚——对犯罪刑罚问题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140页。
    ②陈正云:《刑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154页。
    ③韩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0-53页。
    ①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162页。
    ②茅仲华:《刑罚代价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98页。
    ③沈海平:《寻求有效率的惩罚——对犯罪刑罚问题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④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①沈海平:《寻求有效率的惩罚——对犯罪刑罚问题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②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③姜敏:《对贝卡里亚刑法思想的传承和超越》,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120页。
    ④[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3页。
    ①[斯洛文尼亚]卜思天·M·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②周振想:《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399-401页。
    ③李威:《刑罚成本结构优化——以经济效益为视角》,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第97页。
    ①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6页。
    ②赵秉志:《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333页。
    ③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8页。
    ④包雯、李玉华等:《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页。
    ⑤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1-102页。
    ①转引自韩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②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③李宝忠:《刑法的价值体系及其取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5页。
    ④周振想:《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185页。
    ⑤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①王恩海:《刑罚差异性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50页。
    ①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78页。
    ①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①转引自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张明楷教授指出,这个概念是其恩师江任天先生最先提出的。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66-469页。
    ③梁根林:《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④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54-655页。
    ⑤张明楷:《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44页。
    ⑥[意]切萨雷·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①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32-333页。
    ②参见《日本刑法典》(第2版),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③参见《匈牙利刑法典》,西北政法学院98级刑法研究生译,西北政法学院中亚与东欧法研究中心2000年3月编,第14-15页。
    ①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增订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8页。
    ②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9页。
    ③储槐植、江溯:《美国刑法》(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8-265页。
    ①何立荣:《中国刑法发展辩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8-279页。
    ②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2-75页。
    ③参见《日本刑法典》,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④参见《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
    ⑤参见:《俄罗斯联邦刑事法典》,赵路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①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31页。
    ①参见刘仁文:《刑法的结构与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1-212页。
    ①储槐植、江溯:《美国刑法》(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页。
    ②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③参见储槐植:《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111-119页。
    ①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67-670页。
    ②何立荣:《中国刑法发展辩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9页。
    ①周国良、彭新林、钱小平编:《探索刑法的足迹——赵秉志刑法学术思想述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3页。
    ②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3页。
    ③何立荣:《中国刑法发展辩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8页。
    ①刘宪权:《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比较探析》,载《法学》2011年第10期,第66页。
    ②刘仁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几点意见》,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2期,第18页。
    ③何立荣:《中国刑法发展辩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序言第10-11页。
    ④刘宪权:《限制或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论》,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3期,第94页。
    ⑤何立荣:《中国刑法发展辩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0页。
    ①周国良、彭新林、钱小平编:《探索刑法的足迹——赵秉志刑法学术思想述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
    ①周国良、彭新林、钱小平编:《探索刑法的足迹——赵秉志刑法学术思想述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1-222页。
    ①梁根林、黄伯胜:《论刑罚结构改革》,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第6页。
    ②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415-416页。
    ①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162页。
    ①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83页。
    ②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212页。
    ①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第1-3页。
    ②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155页。
    ①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82-584页。
    ①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①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4页。
    ②张明楷:《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75页。
    ③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②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03页。
    ①周振想:《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268-269页。
    ②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06页。
    ①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92页。
    ②冯卫国、王志远:《刑法总则定罪量刑情节通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7页。
    ③王利宾:《论刑罚的酌定减轻》,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1期,第65-66页。
    ④冯卫国:《论酌定减轻处罚制度及其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2期,第97页。
    ①徐海风、辛方玲:《论刑罚的量刑格及其意义》,载《法学》1991年第1期,第34页。
    ②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59-360页。
    ③冯卫国:《论酌定减轻处罚制度及其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2期,第98页。
    ①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7月30日,许霆因表现好被假释出狱。2013年5月13日下午,许霆正式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递交了申诉材料,他要对当年的案件提出申诉,要求重审,许霆案至此进入第三季。参见《许霆(“被”恶意取款案侵占罪犯)》,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94945/6038096.htm?fr=Aladdin,最后访问日期为2014年2月15日。
    ②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67-769页。
    ①张明楷:《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84页。
    ②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60-361页。
    ④参见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增订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2-361页。
    ①赵秉志:《当代中国刑罚制度改革论纲》,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第183页。
    ①转引自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362-363页。
    ②孙国祥主编:《刑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4-235页。
    ①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增订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2页。
    ②张明楷:《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486页。
    ①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第34页。
    ①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926-927页。
    ①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4页。
    ②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64页。
    ①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64-365页。
    ②赵廷光:《量刑公正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25-229页。
    ①张向东:《从量刑基准到基准刑:量刑方法的革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第38页。
    ①周滨:《关于在刑事审判中合理确定量刑起点、量刑情节和量化幅度的调研报告——以故意伤害罪为视角》,载《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6页。
    ①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2页。
    ②白建军:《量刑基准实证研究》,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97页。
    ③梅传强、刘柏纯:《量刑基准要义》,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149页。
    ④周光权:《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载《法学家》2010年第2期,第26页。
    ①张向东:《从量刑基准到基准刑:量刑方法的革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第40-42页。
    ②林维:《论量刑情节的适用和基准刑的确定》,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2期,第37页。
    ③张向东:《从量刑基准到基准刑:量刑方法的革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第42-44页。
    ①张向东:《从量刑基准到基准刑:量刑方法的革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第46页。
    ①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501页。
    ②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366-367页。
    ①李杰:《量刑规范化视野下的量刑差异分析——以T市某区量刑差异实证考察为基点的展开》,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6期,第99页。
    ①[日]菊田幸一:《犯罪学》,海沫译,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182-183页。
    ②冯卫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前调查制度探讨》,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1期,第45页。
    ③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①汪贻飞:《论社会调查报告对于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第56-57页。
    ②李玉萍:《我国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设计与构建》,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第13页。
    ③但未丽:《社区矫正:立论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9页。
    ①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页。
    ②但未丽:《社区矫正:立论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①但未丽:《社区矫正:立论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4-257页。
    ①李玉萍:《我国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设计与构建》,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第12页。
    ①冯卫国:《构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9页。
    ②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5页。
    ①包雯、李玉华等:《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255页。
    ②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49页。
    ③房清侠:《刑罚变革探索》,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页。
    ①但未丽:《社区矫正:立论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②王琪:《社区矫正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229页。
    ①张心向:《死刑案件裁判中非刑法规范因素考量》,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第1021-1023页。
    ②汪明亮:《论定罪量刑的社会学模式》,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5期,第78页。
    ①李立众:《修改酌定减轻处罚核准主体之建议》,载《人民检察》2011年第9期,第65页。
    ②赵秉志、刘媛媛:《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载《法学》2010年第12期,第38页。
    ①赵秉志、刘媛媛:《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载《法学》2010年第12期,第38页。
    ②冯卫国:《论酌定减轻处罚制度及其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2期,第95-96页。
    ①赵秉志、刘媛媛:《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载《法学》2010年第12期,第45页。
    ①王利宾:《论刑罚的酌定减轻》,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1期,第66页。
    ②李立众:《修改酌定减轻处罚核准主体之建议》,载《人民检察》2011年第9期,第66页。
    ③赵秉志、刘媛媛:《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载《法学》2010年第12期,第45页。
    ①参见冯卫国:《论酌定减轻处罚制度及其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2期,第97页。
    ①张小虎:《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582页。
    ②陈志海:《行刑理论的多维探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③张绍彦:《刑罚实现与行刑变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页。
    ②王拓:《量刑反制定罪:传统司法认定逻辑的必要补充》,载《检察日报》2011年6月17日第3版。
    ①冯亚东:《罪刑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谈罚金刑在中国现阶段之适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126-128页。此外,关于犯罪本质和“以刑定罪”刑事规律的哲学基础,参见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
    ②高艳东:《量刑与定罪互动论:为了量刑公正可变换罪名》,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5期,第164页。
    ③劳东燕:《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中的价值判断——兼论解释论上的“以刑制罪”现象》,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7期,第30页。
    ④王拓:《量刑反制定罪:传统司法认定逻辑的必要补充》,载《检察日报》2011年6月17日第3版。
    ⑤赵运锋:《刑罚反制罪名——罪刑关系的发展与反思》,载《河北法学》2013年第2期,第56-57页。
    ⑥韩登池:《批判与拯救:司法三段论的当代法治使命》,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第47页。
    ①姜涛:《批判中求可能:对量刑反制定罪论的法理分析》,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9期,第20页。
    ②喻建立:《罪刑均衡:刑罚裁量反差现象之反思——访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3期,第28页。
    ③张心向:《死刑案件裁判中非刑法规范因素考量》,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第1023-1025页。
    ①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74-221页。
    ②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176页。
    ①张小虎:《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900-901页。
    ①张明楷:《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503页。
    ②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0-281页。刑。
    ①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页。
    ②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27-529页。
    ①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页。
    ②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37-540页。
    ③侯国云主编:《刑罚执行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102页。
    ④韩玉胜主编:《刑事执行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2页。
    ①王志刚:《减刑制度改革研究》,载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240-243页。
    ②徐静村:《减刑、假释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载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146页。
    ③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页。
    ④刘志诚:《论新形势下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重构》,载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190页。
    ①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0-551页。
    ②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3页。
    ①王志刚:《减刑制度改革研究》,载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248页。
    ②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9页。
    ①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402页。
    ②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4页。
    ①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0页。
    ②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62页。
    ①王利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②冯涛:《假释制度改革研究》,载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页。
    ①参见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6-287页。
    ②林山田:《刑法通论》(下册)(增订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83页。
    ①郭理蓉:《刑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8页。
    ②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8页。
    ③柳忠卫:《假释制度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3-214页。
    ①柳忠卫:《假释制度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②张小虎:《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759页。
    ③刘志诚:《论新形势下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重构》,载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189页。
    ①赵志华:《论刑罚轻缓化的实现途径》,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285页。
    ②有学者指出,现在有不少地方实行倒查制度,一旦被假释的罪犯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罪的,将对办理假释的审批机关和相关人员进行审查。而被假释的罪犯一旦犯罪就启动倒查,即便最后没有查出问题,也会给执法人员蒙上心理阴影。参见冯涛:《假释制度改革研究》,载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第264-265页。
    ③张小虎:《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896页。
    ①陈兴良:《书外说书(陈兴良序跋集Ⅱ)》,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0页。
    ①郭金霞、苗鸣宇:《大赦、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13页。
    ②李恩慈:《犯罪形态与刑罚适用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③赵志华:《论刑罚轻缓化的实现途径》,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299页。
    ①这里的减刑仅指赦免性减刑,是指国家元首或者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减刑令的形式颁布的,对已受罪刑宣告的犯罪人通过变更其刑罚的种类或期限,而减轻其刑罚的制度。参见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0页。
    ②这里的刑罚执行的免除,是指家元首或者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赦免令的形式颁布的,对已受罪刑宣告的特定犯罪人,免除其刑罚之执行的制度。参见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页。
    ③这里的复权仅指赦免性复权,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者国家元首根据法定特权,以法案或者政令的方式,对于受到剥夺资格宣告的人恢复其所被剥夺资格的法律制度。参见张小虎:《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第907页。
    ①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70页。
    ②参见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86-687页。
    ③赵志华:《论刑罚轻缓化的实现途径》,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306页。
    ②周斌:《在矫期间重新犯罪率保持0.2%较低水平》,载《法制日报》2012年9月21日第1版。
    ①上海政法学院社区矫正研究中心:《2012年社区矫正研究综述》,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13年第1期,第49页。
    ②李萍、沈叶波:《江苏社区矫正评估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载刘强、姜爱东、朱久伟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页。
    ①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3页。
    ②周国强:《人格调查制度在中国的境遇》,载刘强、姜爱东、朱久伟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0-234页。
    ③张文、刘艳红、甘怡群:《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187页。
    ④徐振奇:《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机制构想》,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3期,第73页。
    ①周国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第134页。
    ②刘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156页。
    ①许少朋:《社区矫正分类管理制度的本土化构建研究》,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11期,第658页。
    ②狄小华:《社区矫正评估研究》,载《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第6页。
    ①刘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9-162页。
    ①刘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①所谓危险评估,就是通过一定技术对罪犯重新犯罪或者实施其他犯罪的可能进行预测,从而为控制这些危险提供根据。参见翟中东:《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2页。
    ②李萍、沈叶波:《江苏社区矫正评估体系的实践与思考》,载刘强、姜爱东、朱久伟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5页。
    ③鲁兰:《浅议完善我国审前评估与风险评估制度——兼论关于社区矫正立法的建议》,载刘强、姜爱东、朱久伟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9-390页。
    ④王珏、王平主编:《中加社区矫正概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1-82页。
    ①一些基层司法所的专职矫正工作者认为,该社区矫正人员犯罪风险评估结论表主要还是依据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主观确定,科学性、准确性有待进一步商榷,当前迫切需要的是能有一套相对客观,准确可信的科学的评估方法来指导,并作为工具来使用。参见李郁:《浅议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的预防及风险评估》,载《提高执法质量,化解社会矛盾——第五届天津应用法论坛论文集(下册)》,天津市法学会应用法学分会2011年9月编印,第490页。
    ①姜爱东:《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形势与进一步发展的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11年第6期,第13页。
    ②[加]拉里·莫蒂尤克:《犯人风险评估:关键作用》,载王珏、王平主编:《中加社区矫正概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251-252页。
    ①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32-338页。
    ②翟中东:《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62-167页。
    ③翟中东:《我国刑罚执行面临的三大制度创新》,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2页。
    ①预测因子是用以预测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可能的因素。能否被确定为预测因子决定于特定因素与重新犯罪有无关系。参见翟中东:《我国刑罚执行面临的三大制度创新》,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2页。
    ②确定预测因子的权重,即为对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的影响力度打出分值。在再犯危险评估中,分值高低表示危险的大小。在大多数危险评估量表中,分值越高表示犯罪人员再犯罪危险越大,分值越低表示犯罪人员再犯罪危险越小。参见翟中东:《我国刑罚执行面临的三大制度创新》,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12页。在本文中,笔者设计的这套测评量表基本上遵循了这样的体例。
    ①姜爱东:《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形势与进一步发展的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11年第6期,第12页。
    ①鲁兰、周折:《社区矫正预防重新犯罪机制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11年第3期,第57-58页。
    ②周路主编:《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犯罪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③调研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浮躁心理,关于浮躁心理的剖析,参见连春亮、张峰:《人文关怀下的罪犯心理矫治》,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第68-71页。
    ①蔡应明:《犯罪预防学》,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266-269页。
    ①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第2页。
    1.高铭暄、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储槐植:《刑事一体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储槐植、江溯:《美国刑法》(第四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赵廷光:《量刑公正实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张文、刘艳红、甘怡群:《人格刑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9.刘守芬等:《罪刑均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冯殿美等:《和谐语境中的刑罚轻缓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赵秉志:《中国刑法的运用与完善》,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2.赵秉志主编:《刑罚总论问题探索》,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3.赵秉志主编:《刑罚体系结构的改革与完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4.周振想:《刑罚适用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
    15.陈兴良:《本体刑法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6.陈兴良:《刑法的价值构造》(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7.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8.陈兴良主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0.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1.张明楷:《刑法原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2.张明楷:《罪刑法定与刑法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3.李洁:《论罪刑法定的实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4.李洁:《罪与刑立法规定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5.张旭主编:《英美刑法论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张旭、单勇:《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7.徐岱:《刑法解释学基础理论建构》,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28.李韧夫:《中英美刑法基本问题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29.闵春雷:《刑事诉讼证明基本范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30.冯亚东:《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侯国云主编:《刑罚执行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韩玉胜主编:《刑事执行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3.王利荣:《行刑法律机能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4.严励:《中国刑事政策的建构理性》,中国政法出版社2010年版。
    35.陈正云:《刑法的精神》,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
    36.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37.李宝忠:《刑法的价值体系及其取向》,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8.张绍彦:《刑罚实现与行刑改革》,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9.梁根林:《刑罚结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0.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1.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2.张小虎:《刑罚论的比较与建构》,群众出版社2010年版。
    43.张智辉:《刑法理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4.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45.孙国祥主编:《刑法学》,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46.黎宏:《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47.吴宗宪主编:《中国刑罚改革论》(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8.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9.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翟中东:《国际视域下的重新犯罪防治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1.翟中东:《社区性刑罚的崛起与社区矫正的新模式——国际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2.冯卫国:《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冯卫国、王志远:《刑法总则定罪量刑情节通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54.陈志海:《行刑理论的多维探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5.周少华:《刑法之适应性——刑事法治的实践逻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56.王政勋:《刑法的正当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曲新久:《刑法的逻辑和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8.蔡道通:《刑事法治的基本立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9.刘仁文:《刑法的结构与视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0.沈海平:《寻求有效率的惩罚——对犯罪刑罚问题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1.王立峰:《惩罚的哲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2.黄立:《刑罚的伦理审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3.韩轶:《刑罚目的的建构与实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4.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版。
    65.彭文华:《犯罪既遂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6.邵维国:《犯罪判断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7.房清侠:《刑罚变革探索》,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68.茅仲华:《刑罚代价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69.何立荣:《中国刑法发展辩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0.郭金霞:《大赦、特赦——中外赦免制度概观》,群众出版社2003年版。
    71.李恩慈:《犯罪形态与刑罚适用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王志祥:《犯罪既遂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3.邓文莉:《刑罚配置论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4.张心向:《在规范与事实之间——社会学视域下的刑法运作实践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75.张心向:《在遵从与超越之间——社会学视域下刑法裁判规范实践建构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76.刘艳红:《实质刑法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7.邓子滨:《中国实质刑法观批判》,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78.汪明亮:《定罪量刑社会学模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9.汪明亮:《热点刑事案件理论解读——刑法规范之外的视角》,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0.田宏杰:《中国刑法现代化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81.柳忠卫:《假释制度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包雯:《慎刑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83.包雯、李玉华等:《21世纪刑罚价值取向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84.陈航:《刑法论证方法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5.苏永生:《区域刑事法治的经验与逻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86.杨高峰:《刑法解释过程论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
    87.张光宇:《边缘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8.杜宇:《重拾一种被放逐的知识传统——刑罚视域中“习惯法”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陈庆安:《超法规排除犯罪性事由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90.王恩海:《刑罚差异性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1.贾学胜:《非犯罪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92.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93.孙运梁:《福柯刑事法思想研究——监狱、刑罚、犯罪、刑法知识的权力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4.周娅:《短期自由刑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5.赵志华:《论刑罚轻缓化的实现途径》,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年版。
    96.姜敏:《对贝卡里亚刑法思想的传承和超越》,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97.郭理蓉:《刑罚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8.但未丽:《社区矫正: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9.王琪:《社区矫正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100.陈旭文:《罪行轻重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101.王利宾:《酌定量刑情节规范适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
    102.杨建军:《中国近现代刑法进化论纲》,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103.高长见:《轻罪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4.郝方昉:《刑罚现代化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5.刘媛媛:《现代刑法中的危险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106.周国强:《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107.刘强主编:《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08.刘强、姜爱东、朱久伟主编:《社区矫正理论与实务研究文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9.周红梅:《刑罚执行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10.王珏、王平主编:《中加社区矫正概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11.周路主编:《当代实证犯罪学新编——犯罪规律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112.连春亮、张峰:《人文关怀下的罪犯心理矫治》,群众出版社2006年版。
    113.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4.蔡应明:《犯罪预防学》,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15.周国良、彭新林、钱小平编:《探索刑法的足迹——赵秉志刑法学术思想述评》,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
    116.李立众、吴学斌主编:《刑法新思潮——张明楷教授学术观点探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17.徐静村主编:《减刑、假释制度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年版。
    118.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9.董玉庭:《疑罪论》,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0.林山田:《刑法通论》(增订十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21.陈子平:《刑法总论》(2008年增修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2.严景耀:《中国的犯罪问题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吴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23.《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124.《日本刑法典》(第2版),张明楷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25.《俄罗斯联邦刑事法典》,赵路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6.颜厥安:《法与实践理性》,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27.苏力:《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8.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29.[美]格伦顿、戈登、奥萨魁:《比较法律传统》,米健、贺卫方、高鸿钧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0.[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31.[德]考夫曼:《法律哲学》,刘幸义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32.[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郑戈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33.[英]洛克:《政府论》(下册),鞠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34.[美]布莱恩·比克斯:《法律、语言与法律的确定性》,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35.[英]约瑟夫·拉兹:《法律的权威》,朱峰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6.[意]切萨雷·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37.[意]恩里科·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8.[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9.[意]杜里奥·帕多瓦尼:《意大利刑法学原理》,陈忠林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40.[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与哲学》,顾肖荣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1.[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2.[美]胡萨克:《刑法哲学》,谢望原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3.[美]乔治·P·弗莱彻:《刑法的基本概念》,王志洲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4.[美]约书亚.德雷斯勒:《美国刑法精解》,王秀梅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45.[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146.[斯洛文尼亚]卜思天·M·儒攀基奇:《刑法——刑罚理念批判》,何慧新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7.白建军:《论犯罪学范式》,载王牧主编:《犯罪学论丛》(第一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148.冯殿美:《刑罚轻缓化之理性思考》,载赵秉志主编:《和谐社会的刑事法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9.陈兴良:《从政治刑法到市民刑法》,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0.[加]拉里·莫蒂尤克:《犯人风险评估:关键作用》,载王珏、王平主编:《中加社区矫正概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151.马克昌:《论刑罚的本质》,载《法学评论》1995年第5期。
    152.储槐植:《刑罚现代化:刑法修改的价值定向》,载《法学研究》1997年第1期。
    153.储槐植、汪永乐:《再论我国刑法中犯罪概念的定量因素》,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154.储槐植:《死刑司法控制:完整解读刑法第四十八条》,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
    155.赵廷光:《法定刑中间线是量刑公正的生命线》,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2期。
    156.赵秉志:《当代中国刑罚制度改革论纲》,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157.赵秉志、彭新林:《论民事赔偿与死刑的限制适用》,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5期。
    158.赵秉志、刘媛媛:《论当前刑法改革中的酌定减轻处罚权》,载《法学》2010年第12期。
    159.李洁:《论量刑规范化应当缓行:以我国现行刑法立法模式为前提的研究》,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60.李洁:《死刑并科财产刑的实质根据质疑》,载《当代法学》2013年第6期。
    161.李洁:《法定最高刑与最低刑之设定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62.李洁、王志远:《公正定罪实现论纲》,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3期。
    163.陈兴良:《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刑罚结构调整》,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164.张明楷:《许霆案的刑法学分析》,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1期。
    165.冯亚东:《罪刑关系的反思与重构——兼谈罚金刑在中国现阶段之适用》,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166.刘宪权:《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比较探析》,载《法学》2011年第10期。
    167.刘宪权:《限制或废除死刑与提高生刑期限关系论》,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3期。
    168.白建军:《司法潜见对定罪过程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69.白建军:《量刑基准实证研究》,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1期。
    170.贾宇:《从“严打”到“宽严相济”》,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171.张绍谦:《从刑罚特性看犯罪圈的界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72.夏尊文:《对贝卡利亚刑罚观的解读》,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2期。
    173.陈正云、张汝杰:《刑法特性论》,载《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74.梁根林:《非刑罚化一当代刑法改革的主题》,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
    175.梁根林、黄伯胜:《论刑罚结构改革》,载《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
    176.陈晓明:《风险社会之刑法应对》,载《法学研究》2009年第6期。
    177.吴宗宪:《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78.王利荣:《为重构刑罚学说寻求新方法》,载《法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79.刘仁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几点意见》,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12期。
    180.卢勤忠:《“中罪中刑”的刑法结构之提倡:对“严而不厉”的一点质疑》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6期。
    181.翟中东:《我国刑罚执行面临的三大制度创新》,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182.冯卫国:《论酌定减轻处罚制度及其完善》,载《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2期。
    183.冯卫国:《构建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思考》,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84.冯卫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审前调查制度探讨》,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7年第1期。
    185.王文华:《论我国量刑制度的改革》,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11期。
    186.周光权:《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187.周光权:《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载《法学家》2010年第2期。
    188.林维:《论量刑情节的适用和基准刑的确定》,载《法学家》2010年第2期。
    189.康均心:《略论刑法价值的特性》,载《法商研究》1996年第5期。
    190.汪明亮:《论定罪量刑的社会学模式》,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5期。
    191.张心向:《死刑案件裁判中非刑法规范因素考量》,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5期。
    192.劳东燕:《刑事政策与刑法解释中的价值判断——兼论解释论上的“以刑制罪”现象》,载《政法论坛》2012年第7期。
    193.付立庆:《刑罚积极主义立场下的刑法适用解释》,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4期。
    194.杨琳、赵明一:《浅论刑罚个别化》,载《法学杂志》2013年第4期。
    195.俞波涛、周少华:《刑罚正当化语境下的认罪协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96.王振峰、王宏玉:《刑事政策与刑罚结构分析》,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197.董邦俊:《刑罚结构改革之观念基础》,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4期。
    198.蒋石平、尹振国:《刑罚进化阶段论纲》,载《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199.苏永生:《论我国刑法的法律特性及其对刑法品格的塑造——以刑法法益结构为分析视角》,载《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00.陈鸿:《略论刑法特性与社会和谐功能》,载《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
    201.汪永智:《刑罚·效益·刑罚目的——从刑罚经济性看我国刑罚目的取向》,载《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02.江溯:《社会团结、集体意识与刑罚》,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203.彭辉:《视角的转换:现代国家刑罚权的反思》,载《东南学术》2005年第5期。
    204.张兆凯:《法律化、公开化和法定化一中国刑法限制刑罚权的历史进程》,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3期。
    205.何利:《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刑罚观念之反思》,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06.杨红文:《论非监禁刑的人性基础》,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9期。
    207.方仲炳:《从刑罚的发展演变看我国刑罚体制改革》,载《求实》2004年第2期。
    208.黄晓亮:《论完善我国现行刑罚体系的原则与思路》,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
    209.王良顺:《论量刑根据——兼及刑法第61条的立法完善》,载《法学家》2009年第5期。
    210.高艳东:《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的规范超越:吴英案的罪与罚》,载《中外法学》2012年第2期。
    211.高艳东:《量刑与定罪互动论:为了量刑公正可变换罪名》,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5期。
    212.陈谦信:《论刑法的时间特性》,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
    213.姜涛:《批判中求可能:对量刑反制定罪论的法理分析》,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9期。
    214.姜涛:《量刑公正与刑法目的解释》,载《法学家》2012年第4期。
    215.姜涛:《再访量刑基准:一个实体性的判断标准》,载《法学家》2011年第4期。
    216.任彦君:《论逆向定罪机制在刑事疑难案件审判中的适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5期。
    217.张勇:《民生刑法的品格:兼评〈刑法修正案(八)〉》,载《政治与法律》2011年第7期。
    218.李怀胜:《禁止令的法律性质及其改革方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11期。
    219.刘凯:《罚金刑执行难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载《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6期。
    220.王利宾:《论刑罚的酌定减轻》,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1期。
    221.徐海风、辛方玲:《论刑罚的量刑格及其意义》,载《法学》1991年第1期。
    222.喻建立:《罪刑均衡:刑罚裁量反差现象之反思——访北京大学陈兴良教授》,载《人民检察》2010年第3期。
    223.王利宾:《论刑罚的酌定减轻》,载《河北法学》2011年第11期。
    224.韩登池:《批判与拯救:司法三段论的当代法治使命》,载《河北法学》2010年第3期。
    225.赵运锋:《刑罚反制罪名——罪刑关系的发展与反思》,载《河北法学》2013年第2期。
    226.赵运锋:《以刑制罪司法逻辑的功能探析》,载《河北法学》2014年第4期。
    227.赵运锋:《刑罚反制机能的梳理与展开——基于传统罪刑关系的反思》,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11期。
    228.李立众:《修改酌定减轻处罚核准主体之建议》,载《人民检察》2011年第9期。
    229.李威:《刑罚成本结构优化——以经济效益为视角》,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230.梅传强、刘柏纯:《量刑基准要义》,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231.汪贻飞:《论社会调查报告对于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1期。
    232.张向东:《从量刑基准到基准刑:量刑方法的革新》,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3期。
    233.李玉萍:《我国相对独立量刑程序的设计与构建》,载《法律适用》2008年第4期。
    234.周滨:《关于在刑事审判中合理确定量刑起点、量刑情节和量化幅度的调研报告——以故意伤害罪为视角》,载《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35.李杰:《量刑规范化视野下的量刑差异分析——以T市某区量刑差异实证考察为基点的展开》,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6期。
    236.徐振奇:《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机制构想》,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3期。
    237.狄小华:《社区矫正评估研究》,载《政法学刊》2007年第6期。
    238.郝赤勇:《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10期。
    239.姜爱东:《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形势与进一步发展的思考》,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11年第6期。
    240.鲁兰、周折:《社区矫正预防重新犯罪机制研究》,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11年第3期。
    1. Baken, Borge.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crime in China: In Crime, Punishment,and Policing in China, ed. Borge Bakken. Oxford, U.K.: Rowman&Littlefield,2005.
    2. David J. Rothman, The discovery of the Asylum: Social Order and Disorder in theNew Republilic, Revised Edition, Aldine de Gruyter,2002.
    3. Dutton, Michael. Toward a government of the contract: Policing in the era ofreform. In Crime, punishment, and Policing in China, ed. Borge bakken. Oxford,U.K.: Rowman&Littlefield,2005.
    4. Georg Rusche and Otto Kirchheimer. Punishment and Social Structure, Transactionpublishers, New Brunswick,2003.
    5. Howard Abadinsky. Organized Crime. Seventh Edition. Thomson Wadsworth,2003.
    6. J.Angelo Corlett. Responsibility and punishment. Springer,2009.
    7. Jesper Ryberg, J. Angelo Corlett Ryberg And Jesper. Punishment and ethics: newperspectiv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10.
    8. Leo Zaibert. Punishlnent and Retribution. Printed and bound in Great Britain byMPG Books Ltd. Bodlnin, Cornwall,2005.
    9. Michael G. Santos. About Pris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crime and justice series.Thomson Wadsworth,2004.
    10.Peter Hungerford-Welth, LLB, PGC (TLHE). Criminal Litigation and Sentencing.Sixth Edition. Barrister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4.
    11.Randall Conne&Lyn Entzeroth, Capital Punishment and the Judicial Process,Second Edition, Carolina Academic Press,2001.
    12.Todd R.Clear, Harry R. Dammer: The Offender in the Community, homsonWadsworth,2000.
    13.Worrall, A., Hoy, G.. Punishment in the Community-Managing Offenders, MakingChoice. Dovon: Willian Publishing,2005.
    14.Cullen, Francis T.. Social support as an organizing concept for criminology: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cademy of Criminal Justice Sciences. Justice Quarterly,1994,(11).
    15.Cullen, Francis T., John P. Wright, and Mitchell B. Chamlin.Social support andsocial reform: A progressive crime control agenda. Crime and Delinquency,1999,(45).
    16.Felson, Richard B., and Steven F. Messner, Anthony Hoskin, and Glenn Deane.Reasons for reporting and violence to the police. Criminology,2002,(40).
    17.Goudriaan, Heike, James P. Lynch, and Paul Nieuwbeerta. Reporting to the policein Western nation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social context. JusticeQuarterly,2004,(21).
    18.Liu, Jianhong. Modernization and crime patterns in China. Journal of CriminalJustice,2006,(34).
    1.薛静丽:《刑罚权动态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2.徐久生:《刑罚目的及其实现》,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3.黄华生:《论刑罚轻缓化》,中国政法大学2004博士学位论文。
    4.董淑君:《刑罚的要义》,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博士学位论文。
    5.蔡一军:《刑罚配置论纲》,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6.郑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刑罚理念及制度》,吉林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7.周国文:《刑罚的界限》,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8.高艳东:《刑事刑罚根据论纲》,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9.李震:《论刑罚轻缓化》,山东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10.胡志军:《刑罚功能新论》,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11.李川:《刑罚目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12.房绪兴:《刑罚制度的历史阶段演进》,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3.张向东《基准刑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14.白云飞:《规范化量刑方法研究》,吉林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
    1.刘仁文:《刑法修正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8月11日第6版。
    2.张明楷:《使法律相协调是最好的解释方法》,载《人民法院报》2005年1月12日第6版。
    3.王拓:《量刑反制定罪:传统司法认定逻辑的必要补充》,载《检察日报》2011年6月17日第3版。
    4.储槐植:《要正视法定犯时代的到来》,载《检察日报》2007年6月1日第3版。
    5.陈海燕:《“不法要求”并非人质型绑架罪的构罪条件》,载《检察日报》2009年8月28日第3版。
    6.康均心、申纯:《〈刑法修正案(八)〉的六大理念转变》,载《人民法院报》2011年5月25日第6版。
    7.周光权:《宽严相济是此次修改刑法的亮点》,载《新京报》2008年8月26日第B12版。
    8.周斌:《在矫期间重新犯罪率保持0.2%较低水平》,载《法制日报》2012年9月21日第1版。
    1.马春生:《怎样撰写规范性文件草案的说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网:http://www.xjboz.gov.cn/content.aspx?id=072565966908.
    2.《解读2004年新司法解释:公正公平便民利民》,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14576/28320/44535/44556/3207236.html.
    3.陈丽平:《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陈俊》,法制网: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content/2013-04/08/content_4342324.htm?node=33768.
    4.《许霆(“被”恶意取款案侵占罪犯)》,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94945/6038096.htm?fr=Aladdi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