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强镇扩权:苏南乡镇治理模式的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乡镇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最低一级建制的地方基层政府,乡镇不仅承担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也是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自古以来,我国以农耕文明而著称,与之相对应的是乡镇发育早,历史悠久。从秦汉的乡亭制开始,到隋的保甲制,以及皇权、绅权和族权的长时间稳定共存。新中国成立以后,乡村并存向乡政权制、人民公社制到乡镇政府发展,乡村组织体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多次进行了乡镇机构改革,使乡镇政权不断有效地适应了时代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和带动下,我国乡镇的发展明显提速,并出现了分化,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形成不同的乡镇类型。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改革发展的先机,一大批乡镇迅速壮大成为经济发达的乡镇,正在向新型小城市方向而迈出坚实的步伐,但是他们又普遍面临着职权、管理体制、机构配置和公共服务等诸多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和障碍。创新经济强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苏南地区作为“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是全国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其经济强镇的快速崛起,不仅改变了苏南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也对苏南区域增长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选择苏州经济强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挖掘苏南强镇扩权独创性的做法和个性的价值和成效;另一方面,可为后续的扩权强镇提供可贵的经验,对全国后发达区域乡镇治理模式的重构提供启迪和借鉴,甚至还可以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没有统一的答案,必须在探索中积累经验、研究对策、总结完善。笔者对已有的一些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评述,同时结合自己直接参与强镇扩权改革的实践和探索,认为强镇扩权不仅是要理顺县镇之间的权责关系,消除现有的体制性障碍,更要突出以“善治”为引领,加快推进乡镇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全面提升乡镇治理成效,使乡镇政府成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有限型、责任型和法治型政府。
     第一部分,导论。这部分主要探讨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重点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深度分析相关理论,从而得出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部分,乡镇与乡镇治理。通过历史分析法,对我国乡镇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了我国乡镇治理模式的演变,揭示了建国以来我国乡镇政权体制的发展变化以及乡镇政府的角色演变,并对我国乡镇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剖析。
     第三部分,国内外乡镇治理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通过比较研究法,在分析研究国内外地方及乡镇治理积累的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其对我国推进乡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借鉴与启示。
     第四部分,苏南乡镇的发展与治理改革的动因。苏南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工业基础,并抢抓开发开放的机遇,崛起了一大批综合实力不凡的“经济强镇”,凸现了经济总量大、人口集聚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特色鲜明等特征。本部分运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角度的因素分析来总体把握苏南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宏观环境和影响因素。并对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动因,从经济动力、政治动力和现实动力三大方面进行作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传统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苏南经济强镇谋求可持续发展之间形成强烈的冲突,必须要通过重构治理模式,从而拓展发展空间,激发体制活力,提高发展绩效。
     第五部分,苏南强镇扩权的实践探索。苏南经济强镇根据自身实际,并在国家、省和市等各级政策制度的引领下,围绕扩大管理权限、开展综合执法和便民服务、优化机构编制和人员配置、创新经济强镇的管理体制等方面作了全新的探索。
     第六部分,苏南强镇扩权后的成就与问题。本部分在论述苏南强镇扩权带来的正效应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其背后的原因。苏南强镇通过扩权改革,在管理体制、组织机构等自身体系调整优化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与此同时,在放权的合法性、资源政策倾斜、政策执行、权责匹配、体制障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七部分,推进我国经济强镇治理模式重构的对策与思考。论文指出,从强镇扩权向扩权强镇延伸和提升,须从思想认识的提升、制度设计的引领,要素功能的完善、权力运用的规制以及城市演进的方面等方面着手,持续推进配套改革,以战略性、整体性、系统性设计与思路,谋求改革的深化,不断释放“改革红利”。
     第八部分:结论。主要概括出本文的几点基本结论,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方向。
As the lowest level of local grass-root government stipulated by China's Constitution, township not only shoulder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boos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but also become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Since ancient times, our country is known for its farming civilization. Consequently the early developed township has very long a history. From the village kiosk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and the neighborhood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Sui dynasty with the prolonged coexistence of the power of emperor, squire and famil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own coexistence into township regime and of the commune system into township government, the township organization system has 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y of evolu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repeatedly carried out the reform of township institutions, and is more and more effectively making the township government adapt to the changing of the times and the environment. Particularly, from the Millennium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ownship has been speeding up apparently, impacted and mobilized by the deeply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integration of glob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associated differentiation occurs in the form of uneven development levels and various types of township. In recent year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geographical superiority an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riority, a large number of village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which have grown up in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towns, are making a solid pace to the direction of becoming new small cities. But generally, they are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constraints in their way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ch as the function and power,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stitutional configu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for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economy strong township has been put on the agenda.
     As the birthplace of the Sunan Mode, the southern region of Jiangsu is the domestic pioneer i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rapid rise of the economy strong township, not only changes the space layout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deeply impacts the pattern of the regional growth in South Jiangsu. Taking the economy strong township in South Jiangsu as the study object, excavation of the ingenuity of the enhancement in the region and its effectiveness is feasible, while the precious experience for future sustainable enhancement, the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or the township governance re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ing regions, and the thoughts and directions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China's urbanization are doable.
     The consolidated mode, standard or answer, does not exist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 of the economy strong township, but still needs experience accumulation, countermeasure study and persistent summ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By collecting, sorting and reviewing certain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in the personal involvement in the enhancement reform, 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to turn township government into the service-oriented, finite, responsible and law-oriented,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eople, not only requires to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wns and counties and to remove the present systematical barriers, but also needs to accelerate the modernization of township governance system and capability.
     Part Ⅰ Introduction: This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origi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d related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focusing on the definitions of relevant concepts and in-depth understandings of the theories concerned, so as to arrive at the possible creativiti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paper.
     Part Ⅱ Towns, Villages and Township Governance:This par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towns and villages through historical analysis, together with the evolution of the township governance models in China. It demonstrates the progress of our rural governance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the township governments. It also dissect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ir reasons in the governance of towns and villages in China.
     Part Ⅲ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s from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Township Governance:Via a comparative study, this part elaborates on the lessons and inspirations we could draw in reconstructing township governance from the well-developed experiences and practice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models of towns and localities.
     Part Ⅳ Development of "Sunan Townships" and the Motivations for Reconstruction: With favorable geographic conditions and a sound industrial base, the southern part of Jiangsu Province (namely Sunan) has caught hold of the opportunit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witnessed the rise of a large number of township enterprises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strengths, featuring huge economic volume, high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advanced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industries. Utilizing the PEST analysis,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macro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ownship governance models in southern Jiangsu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and technology. It also closely studies the motivations behind the governance reconstruction of such economically powerful townships from the facets of economy, politics and reality. By pointing out the stark conflict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of township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ich Sunan townships, this part advises on reconstructing the governance model in order to explore opportunities, stimulate vitality and enhance performances.
     Part Ⅴ Research and Practices on Decentralization in Sunan Townships:Under the guidance of national,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policies, the Sunan Townships, based on their own conditions, have carried out pioneering explorations such as expanding management authority, comprehensive law enforcement, convenience services for people, optimizing institutional set-up and staffing, and developing innovation economy, etc.
     Part Ⅵ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in Sunan Townships: Apart from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authority expansion in Sunan Townships, this part elaborates on a number of problems thereof and reasons behind them. Through such decentralization,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in phases in terms of self-optimization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moting overal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 legitimacy of decentralization, the preferential resource policies, policy implementation, relevant responsibilities, and the institutional barriers still remain as problems that can hardly be ignored.
     Part VII Measures and Thoughts in Promoting Administrative Reconstruction of Economically Powerful Townships in China: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an upgrade from decentralizing rich townships to enriching townships via decentralization is subject to an elevated thought height, the guidance of institutional design, the improvement of functional elements, the lawful use of administrative powers, and the urban evolution process; only by continuously promoting the complementary reforms in a strategic, holistic, systematic manner can we succeed in deepening the reconstruction and benefit from the "reform dividend".
     Part VIII Conclusion:This part summarizes the key points in the paper and tentatively proposes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flection in this regard.
引文
(?) 数据源于《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① 2012年9月7日,李克强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推进城镇化建设研讨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② 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2008年第5期。
    ① 邱泽可:乡镇政府的经济活动分析,《二十一世纪》(香港),1984年第4期。
    ② 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06-09/17/content5100434.htm.
    ① 数据源自《《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第566页和567页。
    ② 宋建辉、李瑾、王坤:我国部分省份推行“强镇扩权”改革研究概述,《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9期。
    ① 王艳成:城镇化进程是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② 刘红云、张晓亮:《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7期。
    ③ 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④ 章韬、陈诗超:论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2期。
    ① 吴理财:论乡镇职能转变的内力及其限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② 王高峰、邢妍、严红: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探讨,《中共山西省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③ 张全在、贺晨:《镇政府管理:建昌镇调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④ 金太军:《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⑤ 张江海:从汲取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趋势,《福建行政学院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⑥ 陆道平:苏南乡镇治理研究——以昆山市淀山湖镇为例,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① 李昌平: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转变,中国农经信息网,2005年12月。
    ②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③ 李昌平:乡镇体制改革:官本位体制向民本位体制转变,中国农经信息网,2005年12月。
    ④ 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① 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治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② 吴理财:官民合作体制:“乡政自治”——乡镇政府改革的思路探讨,
    ③ 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6期。
    ④ 郑法:农村改革与公共权力的划分,《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⑤ 周绍金:乡镇政府存在质疑及国家基层政权构建的设想,http://www.usc.cuhk.edu.hk
    ① 陈剩勇、张丙宣:强镇扩权:浙江省近年来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浙江学刊》,2007年第6期。
    ② 叶中华、王楠、常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③ 马晓:中心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小城镇建设》,2008年第1期。
    ① 马斌:“强镇扩权”的诸多难题,《浙江人大》,2010年第5期。
    ② 邵任薇:构建“简政强镇”改革的实现机制:基于改革困境的考量,《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4期。
    ③ 徐剑峰:浙江需要“强镇扩权”还是“弱镇放权”?,《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2期。
    ① 陈敏涵:关于中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文献综述,《技术与市场》,2009年第8期,第45页。
    ② 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讨论会”,1983年9月。
    ① 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第19-30页。
    ②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第16页。
    ③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5年第5期,第24页。
    ④ 宋建辉、李瑾、王坤:我国部分省份推行“强镇扩权”改革研究概述,《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9期。
    ① 全国13个省的25个经济发达镇(试点镇)分别是:1、河北省高碑店市白沟镇;2、山西省介休市义安镇:3、吉林省磐石市明城镇;4、江苏省昆山张浦镇;5、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6、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7、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8、浙江省义乌市佛堂镇;9、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10、安徽省无为县高沟镇:11、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12、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13、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14、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15、河南省安阳县水冶镇;16、河南省信阳平桥明港镇;17、湖北省钟祥市胡集镇;18、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19、广东省增城市新塘;20、广东省佛山南海狮山镇;21、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22、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23、四川省新津县花源镇:24、陕西省岐山县蔡家坡镇;25、陕西省南郑县大河坎镇。
    ② W.Richard Scott: Organizations:Rational,Natural,and Open Systems,3rd ed.Prentice-Hall,Inc.,1992,pp.38-39.
    ① 司马迁,《李斯列传》,载于《史记》。
    ① 乔耀章:《政治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59页。
    ② 保罗·克莱布利齐: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11年第3期。
    ③ 邓初民:《新政治学大纲》,生活书店,1940年,第38页。
    ④ 杨幼炯:《政治科学总论》,中华书局,1976年,第56页。
    ⑤ 洛克:《政府论》,北京出版社,2007年,第135页。
    ⑥ 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7页。
    ①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75页。
    ②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02页。
    ③ 王超:《新农村建设中的小城镇发展》,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页。
    ①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129页。
    ② 刘东汶:从统治到治理会议综述,《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第8期。
    ③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7月11日,第4版。
    ④ 林志鹏:我国公共决策制度创新问题研究——公共治理理念与互动式参与决策,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家图书馆,第8—19页。
    ① 毛寿龙、李梅、陈幽泓:《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页。
    ②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28-329页。
    ③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问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④ 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① 钮菊生:《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
    ① 陶宇田:公共政策分析支持系统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论文,2009年。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39页。
    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第21页。
    ① 郭正林:中国乡村的治理结构:历史和现实,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中心网站。
    ② 于建嵘:《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政治结构变迁的实证性评价》,《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54页。
    ① 陈华栋、顾建光、蒋颖:建国以来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沿革及角色演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第175-177页。
    ② 包括郭正林:中国乡村的治理结构:历史与现实,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中心网站;于建嵘:《民主制度与中国乡土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村政治结构变迁的实证性评价》,见《中国农村研究(2001年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程同顺:《当代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D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31页。
    ① 方江山:《非制度政治参与》,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5—104页。
    ② 谢庆奎:《中国地方政府体制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35页。
    ③ 壬铭铭: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乡镇政府,《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第4期。
    ① 林兴初:乡镇政府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现代取向——基于农民政治参与的视角,《行政与法》,2013年,第8期。
    ② 严圣明:我国乡镇治理模式的演变及启示,《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3期。
    ① 陈吉元:《中国农村社会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版,第213页。
    ①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9页。
    ② 于建嵘:《人民公社的权力结构和乡村秩序——从地方政治制度史得出的结论》,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2期。
    ① 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版。
    ①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农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第194页。
    ② 王颖:《新集体主义:农村社会的再组织》,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年,第200页。
    ③ 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大陆国家、民间统治经营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第1期。
    ④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M].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76.
    ① 陈华栋:试论服务型政府,《理论界》,2004年,第10期。
    ① 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36页。
    ① 詹成付:乡镇体制——历史与问题,《学习时报》,2004年3月25日。
    ① 贾晋、钟茜: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乡镇政府行为研究综述及展望,《求是》,2009年第7期,第93页。
    ① 吴自斌:法国地方治理的变迁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② 郑易平:美国乡镇自治的特点、意义和启示,《求实》,2012年第3期。
    ① 谭君久:《当代各国政治体制——美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25页。
    ① 高新军:《美国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调查与制度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4-155页。
    ② 肖本明:浅论德国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特点,《唯实,行政发展》,2006年,第2期。
    ① 李铮强:日本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效,《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6期。
    ① 张艳青:共识民主模式下地方政府变革研究——以瑞典哥得兰县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
    ① Pollitt,G. and Bouckaert, G., Defining Quality, in Pollitt and Bouckaert (eds),1995, Quality Improvement in European Public Service. P.6-9.
    ② 丁煌:西方企业政府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48页。
    ③ 郁建、金蕾:法国地方治理体系中的市镇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① 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页。
    ② 迟福林:处在历史转折阶段的‘十二五’改革,《新华文摘》,2010年第1期,第53页。
    ③ 闫健编:《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
    ① 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② 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页。
    ① 宋建辉等,我国部分省份推行“强镇扩权“改革研究综述,《城市》,2010年。
    ① 源自《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中心镇扩权强镇的实施意见》(杭委办[2009)30号)文
    ① 周志坤、段思午:社会服务开支占香港政府支出的一半,《南方日报》,2009年8月21月,第12版。
    ① 引自江苏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jiangsu.gov.cn/gzdt/201301/t20130124_779813.html。
    ① 沈石声:《苏南模式在苏州的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32页。
    ② 数据由苏州市商务局提供。
    ① 数据由苏州市吴江区商务局提供。
    ② 蒋宏坤、韩俊:《城乡一体化苏州实践与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第435页。
    ③ 苏南以创办乡镇企业为起点,以农村工业为引擎,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其经验被概括为“苏南模式”,费孝通教授在1983年9月召开的“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讨论会”上发言所提出的。
    ① 胡税根、余潇枫、许法根等:《扩权强镇与权力规制创新研究——以绍兴市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0页。
    ② 安鱼:把握行政体制改革关键点,《瞭望新闻周刊》,2013年,第24期,第35页。
    ① 施端宁、陈乃丰:制度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比较,《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9期。
    ②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0页。
    ③ 有关数据源自《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
    ④ 数据源自:蒋宏坤、韩俊:《城乡一体化的苏州实践与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第3页。
    ① http://www.sina.com.c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8月01日。
    ② 数据由吴江区盛泽镇财政和资产管理局提供并经分析所得。
    ③ 董楚平:近代的吴越文化,《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17页。
    ① 唐文进、田蓓: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模式比较——兼谈西部地区走向市场经济的对策,《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76页。
    ② 胡税根、余潇枫、许法根等:《扩权强镇与权力规制创新研究——以绍兴市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0页。
    ③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29页。
    ① 陈华:论信息技术与政府治理,《理论与改革》,2002年,第2期。
    ② 刘勇、徐晓林:信息技术对政府决策品质的影响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① [美]约翰·M·高斯:《公共行政学的思考》,阿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58年,第9页。
    ② 顾金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动因及其发展路径——基于行政生态学的分析,《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③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0页。
    ① 胡伟等:《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② 费孝通:《学术自述与反思》,三联书店,1996年,第144页。
    ① 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
    ① 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马清槐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3页。
    ① 出自韩非,《韩非五·五蠹》
    ① 徐勇:乡会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① 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4.02/15/c_1119350273.htm
    ② 徐勇:GOVERNANCE:治理的阐释,《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1期。
    ① 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1842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2页。
    ①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6页。
    ① 《改革决定》首提“国家治理”一文,《报刊文摘》,第3353期,2013年12月2日。
    ②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3页。
    ③ 张永桃:《市政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① 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5页。
    ② 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译本,第225页。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页。
    ③ 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④ 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6页。
    ⑤ 张振学,《制度高于一切》,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年版
    ① 聂高民撰写的“推进人的城镇化路径“,《瞭望新闻周刊》总第1554期,2013年12月16日出版,第31页。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彭文贤:《行政生态学》,三民书局,1988年版。
    3.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4.张帆:《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胡伟等:《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张全在、贺晨:《镇政府管理:建昌镇调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
    7.李亚平、于海:《第三领域的兴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施雪华:《政府权能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9.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刘伯龙、竺乾威:《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4.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朱光磊:《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汪习根:《法治社会的基本人权——发展权法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俞可平:《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8.李强:《宪政民主主义与国家建构》,三联书店,2003年版。
    19.罗志军:《推进服务型政府制度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0.徐勇、吴理财:《走出“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困境——县乡村治理体制反思与改革》,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陈剩勇、汪锦军、马斌:《组织化、自主治理与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曾业松:《新农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25.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6.金太军:《乡镇机构改革挑战与对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季根章:《乡镇机构改革探索——背景、趋势与对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孙立军:《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9.郭济:《绩效政府——理论与实践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0.俞可平:《政府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1.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2.毅飞、陈奕敏:《民主恳谈——温岭人的创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33周永坤:《规范权力:权力的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34.尹冬华:《当代中国地方治理和研究简况》,《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35.白钢、史卫民:《中国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袁金辉:《冲突与参与:中国乡村治理改革30年》,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7陈国权:《社会转型与有限政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8.王健:《中国政府规制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39.王焕祥:《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与竞争的行为、制度及其演化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40.钮菊生:《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实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1.何显明:《省管县改革:绩效预期与路径选择——基于浙江的个案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年版。
    42.何显明:《顺势而为:浙江地方政府创新实践的演讲逻辑》,浙江大学出版社。
    43.陈国权:《社会转型与有限政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4.黄晓辉、陈诚:《国家权力监控机制比较研究——基于多数民主模式与共识民主模式的分析》,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5.刘孟达、杨宏翔:《科学发展观在绍兴的实践案例评析》,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
    46.靳会永:《三分制度七分执行》,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47.陈国权等:《责任政府:从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8.吴理财:《从“管治”到“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郑杭生:《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上城模式实地调查研究:杭州上城经验的一种社会学分析》,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
    50.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51.赵树凯:《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52.陈汉宣、马骏、包国宪:《中国政府绩效评估3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
    53.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江海学刊》,1984年第1期。
    54.唐鸣:《论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与规范管理》,《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第2期。
    55.沈延生:《村政的兴衰与重建》,《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6期。
    56.王雅林:《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对黑龙江省昌五镇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57.金祥荣:《准需求诱致性的制度变迁方式》》,《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58.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59.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引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1期。
    60.季丽新、张育才:《我国乡镇权力运作现状初探》,《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1期。
    61.胡税根:《论新时期我国政府规制的改革》,《政治学研究》,2001年第4期。
    62.孙晓莉:《政治参与的主体及市场经济对中国政治参与的推动》,《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3期。
    63.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
    64.顾栋:《我国行政文化重构的若干思考》,《探索》,2002年第3期。
    65.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论纲》,《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66.侯舒和:《邓小平的权力监督制约理论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67.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 年第2期。
    68.贾康、白景明:《完善财政体制寻求基层财政解困治本之策》,《现代财经》,2002年第1期。
    69.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冲突》,《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70.吴江:《政府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思路》,《人民论坛》,2003年第4期。
    71.徐勇:《强村、精乡、简县: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72.吴理财:《政府间的分权与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3年第3期。
    73.谢庆奎:《职能转变与政府创新》,《新视野》,2003年第2期。
    74.程万寿:《行政文化的特性、分类与功能探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75.钱建新:《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 推动浙江城乡统筹发展——浙江省发改委“统筹城乡发展研讨会”综述》,《浙江经济》,2004年第16期。
    76.陈华栋:《试论服务型政府》,《理论界》,2004年第6期。
    77.张玉:《地方政府创新的基本动因及其角色定位》,《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78.陈国权、麻晓莉:《地方政府制度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温州制度变迁的轨迹与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6期。
    79.陈家钢:《地方政府创新与治理变迁——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的比较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4期。
    80.张崇防:《中国撤并乡镇7400多个精简机构减轻农民负担》,《发展》,2004年第4期。
    81.王彩波:《利益分化:中国渐近性政治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82.胡税根、黄天柱:《政府规制失灵与对策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2期。
    83.徐勇:《精乡扩镇、乡派镇治:乡级治理体制的结构性改革》,《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84.张新光:《论中国乡镇改革25年》,《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10期。
    85.李金:《里格斯行政生态学与当代中国行政管理分析》,《台声新视角》,2005年 第10期。
    86.张之峰、张永良、杨宏祥:《论中心镇的功能与发展》,《安徽农业科技》,2005年第8期。
    87中国行政管理协会课题组:《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研究报告》,《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5期。
    88.刘启军:《寻租约束下的行政效率》,《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4期。
    89.何祖洪:《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第3期。
    90.陈国权、徐碧波:《法治缺失下的制度风险与非市场竞争》,《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3期。
    91.王长江:《关于廉政勤政善政的理性思考》,《理论观察》,2005年第1期。
    92.刘小春、吴平、周波、蔡军伙:《乡镇政府的“撤”与“改”——兼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只能的重新定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93.胡税根、郦仲华:《我国政府组织创新:意义、目标与路径选择》,《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94.陈越:《越文化模式与鲁迅的精神结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7期。
    95.冯云廷:《从城镇化到城市化:农村城镇模化模式的转换》,《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96.徐剑锋:《浙江需要“强镇扩权”还是“弱镇放权”?》,《观察与思考》,2007年12期。
    97.夏燕:《强镇扩权“浙江新命题”》,《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11期。
    98.戚振东、刘正方:《试论开展农村绩效审计》,《农村财务会计》,2007年第11期。
    99.马建斌:《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政治影响》,《前沿》2007年第11期。
    100.吴建南、马亮、杨宇谦等:《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动因、特征与绩效——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多案例文本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7期。
    101.尹卫国:《“强镇扩权”须警惕权力膨胀》,《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
    102.刘红云、张晓亮:《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角色定位》,《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7期。
    103.苏柏佳:《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7期。
    104.傅白水:《绍兴强镇扩权的成效与尴尬》,《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
    105.蓝志勇:《给分权划底线,为创新设边界——地方政府创新的法律环境探讨》,《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
    106.陈剩勇、张丙宣:《强镇扩权:浙江省近年来小城镇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浙江学刊》,2007年第06期。
    107.傅白水:《绍兴试点强镇扩权》,《决策》,2007年第6期。
    108.张红海:《从汲取到服服务——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新趋势》,《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09.陈国权、黄振威:《论权力结构的转型:从集权到制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3期。
    110.熊吉峰:《我国农村城镇化实现策略研究观点综述》,《经济纵横》,2007年第3期。
    111.陈华栋、顾建光、蒋颖:《建国以来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沿改革及角色演变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
    112.赵树凯:《关于乡镇改革历史进程的考察》,《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2期。
    113.方林苗、汪建江:《把中心镇打造成创业创新示范区》》,《浙江经济》,2008年第13期。
    114.姚莉:《《论乡镇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现状、改革及启示——以浙江“强镇扩权”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0期。
    115.俞可平:《中国治理变迁30年(1978—2008)》,《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16.成都市委党校课题组:《塑造行政执行文化提升政府行政效能》,《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
    117.杜红旗:《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整合》,《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118.马骁:《中心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小城镇建设》2008年第1期。
    119.吴红霞:《创业创新提升浙江民营经济》,《今日浙江》,2008年第1期。
    120.何振华:《试论行政文化在公共行政中地位与作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年第33期。
    121.谢伏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廉政勤政建设》,《中国监察》,2009年第23期。
    122.陈建东:《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第21期。
    123.阮兴文:《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乡镇职能新定位》,《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0期。
    124.吴晓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两个误区及其政策建议》,《调研世界》,2009年第9期。
    125.高立伟、罗芳:《基层政府边界的效应表现及现代转型》,《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126.韩永红、孟晋忠:《“权力市场化”腐败问题防治研究——兼论绍兴市预防与构建反腐败体系之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2009年第6期。
    127.杨雪冬:《走向公共参与取向的乡镇治理》,《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
    128.陈国权、黄振威:《善政发展的逻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9年第3期。
    129.刘权:《法治视野下的权力规制》,《知识经济》,2009年第2期。
    130.姚莉:《财权与事权配置视角下的乡镇改革趋势——兼评“乡财县管”与“强镇扩权”》,《农村经济》,2009年第2期。
    131.王卓华、柴生秦:《后税费时代我国乡镇政府的职能研究——基于多元公共行政观的视角》,《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32.朱茜、允春喜:《权力规制: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前沿》,2010年第21期。
    133.鲁勇:《廉政、勤政与善政》,《红旗文摘》,2010年第13期。
    134.宋建辉、李瑾、王坤:《我国部分省份推行“强镇扩权”改革研究概述》,《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9期。
    135.钱子健:《“强镇扩权”背景下乡镇权力运行规范化——以绍兴钱清镇的实践为例》,《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135.陈国权、黄振威:《地方政府创新研究热点主题与理论前瞻》,《浙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137.孙国华:《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水平探讨》,《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5期。
    138.马斌:《“强镇扩权”的诸多难题》,《浙江人大》,2010年第5期。
    139.汪江连:《“强镇扩权”需明确的五个问题》,《浙江人大》,2010年第5期。
    140.肖向东、孙周年:《论吴越文化性征及其文化生成因素——兼论“泰伯奔吴”与古梅丽文化之形成》,《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141.王一鸣:《中国城镇化进程、挑战与转型》,《中国金融》,2010年第4期。
    142.朱健刚:《论基层治理中政社分离的趋势、挑战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4期。
    143.赵样毅:《城乡关系的战略转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区域与城市经济》,2010年第4期。
    144.顾金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动因及其发展路径——基于行政生态学的分析》,《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45中共宁波市委政法政法委员会课题组:《基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研究——以宁波市社会管理为例》,《公安学刊》,2010年第3期。
    146.黄佳豪:《“扩权强镇”应与“扩权强民”并举》,《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47.王高峰、邢妍、严红:《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探讨》,《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
    148.郑方辉、陈佃慧:《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独立性》,《广东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149.吴理财《论乡镇职能转变的内力及其限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150.马骏:《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第1期。
    151.章韬、陈诗超:《论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只能的合理定位》,《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2期。
    152.翁均飞、陈淦:《“桥”缘——不断创新发展中的基层社会管理“枫桥”样本》,《今日浙江》,2011年第9期。
    153.冯文华:《以“强镇扩权”提升“中心镇”》,《今日浙江》,2011年第2期。
    154.王新林、李洁:《安徽省扩权强镇的背景、困境及对策》,《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55.李水金:《中国乡镇政府改革的五种模式及其评论》,《理论与改革》,2011年第1期。
    156杜晓溪、申来金:《参与式乡镇治理的建设进路——基于政府为主导和农民为主体的分析》,《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157.何增科:《中国政府创新的趋势分析——基于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获奖项目的量化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58.徐双敏:《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及其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159.谢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研究》,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160.陆道平:《苏南乡镇治理研究——以昆山市淀山湖镇为例》,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61.杨淑萍:《行政分权视野下地方责任政府的构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62.张新辉:《广东省中心镇强镇扩权改革研究——以白土镇为例》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63.李宾:《关于我国国家权力规制的若干思考》,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64.王艳成:《城镇化进程中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65.严圣明:《我国乡镇治理模式的演变及启示》,《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66.柳春慈:《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乡镇政府职能研究》,中央名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67.章荣君:《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治理研究评述》,《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68.郑易平:《美国乡镇自治的特点、意义和启示》,《求实》,2012年第3期。
    169.聂圣平:《美国乡镇自治对我国乡镇体质改革的启示》,《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170.郑利华:《政治发展事业中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1.陈华栋:《我国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理论基础、内涵定位与路径选择》,《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2.陶宇田:《公共政策分析支持系统的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73胡税根、刘国东、舒雯:《扩权强镇”改革的绩效研究——基于对绍兴市28个中心镇的实证调查》,《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1期。
    171.刘国东:《绍兴市“扩权强镇”改革的绩效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75.杨璇:《我国乡镇政府体制改革探索——以贵州省两个乡镇进行个案分析》,中央名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76.樊俊芬:《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从“统治”向“治理”转换的路径选择》,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77.蔡溪:《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研究》,国防科技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78.李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8期。
    179.郑世敏:《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以象山县西周镇为个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80.王磊:《小城市培育过程中的政府管理体制创新研究——以义乌市佛堂镇为例》,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181.史卫东、赵春:《关于“强镇扩权”的理性思考》,《小城镇建设》,2009年第8期。
    182.马晶:《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研究——以西北地区W镇为例》,中央名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183.胡静:《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职能变革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84.汪玉凯:《取消乡镇是改革方向》,《南方日报》,2008年10月21日。
    185.袁金辉:《中国乡镇改革60年》,《学习时报》,2009年7月27日。
    186.[法]约翰·M·高斯:《公共行政学的思考》,阿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187.[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88.[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89.[美]康芒斯著:《制度经济学》(上册),于树生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90.[美]威尔逊:《国会政体》,商务印书馆1986年。
    191.[美]罗伯特·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92.[德]哈贝马斯《合法化危机》,刘北成,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3.[美]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94.[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95.[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6.[美]约翰·伊特维尔等:《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97.[美]詹姆斯.M伯恩斯等:《美国式民主》,谭君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98.[美]道格拉斯·C斯诺:《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版。
    19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0'[德]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01.[美]道格拉斯·C诺斯、罗伯斯:《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2.[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3.[日]青山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版。
    204.[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05.[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206.[美]凯瑟琳·纽科默等:《迎接业绩导向型政府的挑战》,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07.[美]Arthuer A.Thompson,A.J.Strickland:《《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段盛华、王智慧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8.[澳]布伦南,[美]布坎南:《宪政经济学》,冯克利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09.[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0.[澳]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1.[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自由的保障还是安全的威胁?》,黄金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12.[瑞典]阿姆纳,蒙丁:《趋向地方自治的新理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3.[英]佛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哈耶克文选》,冯克利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14.[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5.[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216.[日]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217.[美]阿兰·阿舒勒:《公共创新与政治激励》,陈雪莲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