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德勒兹生成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不仅是一位独具魅力的法国哲学家,而且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博大而庞杂,跨越多个学科,对当代思想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立足于德勒兹的哲学文本,并结合德勒兹思想不同阶段的发展,对其“生成”思想的来源、形成和发展做出梳理,并力图展现德勒兹“生成”思想的各个维度。
     在德勒兹早期的哲学史研究阶段,其“生成”思想体现为对传统存在论的深刻反思。德勒兹从对斯宾诺莎、柏格森、尼采的研究中找到“生成”理论的来源,并由此追溯到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勒兹所提之“生成”不同于传统的“存在”本体论,它是“生成之在”,是“生成”与“存在”的统一,是“一”和“多”的统一。
     不仅如此,德勒兹还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身体理论,从而超越自笛卡尔以来的以“意识”为中心的主体哲学。德勒兹从斯宾诺莎哲学中看到身体不仅越过“意识”的控制,而且身体还在偶然的遭遇之中不断组合,影响与改变。此后,德勒兹和加塔里创造的“欲望机器”不仅延续着斯宾诺莎的身体的组合性,同时还增添了尼采的“权力意志”的生产性。欲望—机器就是"and…and then…"的身体,是不断连接的身体,也是不断生产的身体。
     德勒兹的“生成”既带有时间上的异质性,也带有空间上的异质性。像“千高原”、“解域”、“根茎”、“游牧”、“逃逸线”、“平滑空间”等德勒兹式的重要概念几乎都和空间有关。通过这些概念的创造,德勒兹绘制出一种开放的、变化的、异质性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本身就是其“生成”思想具体而生动的展示。“空间”本身就意味着不断解域和结域;“空间”永远处于开放之中、生成之中、创建之中。德勒兹式的生成—空间还是一种哲学创造和思想艺术的空间,带有鲜明的实验性和强烈的政治先锋色彩。
     “向弱势生成”是德勒兹“生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生成—动物,还是生成—女人或者儿童,这些都是在不同层面对特定的主体和权威的解域。通过解域的方式,弱势者逃脱禁锢和压制。“生成”因而成为弱势者逃逸和抵抗的方式。最后,“生成”要向非人渐变,成为非人格的生命。生成,要返向绝对的内在性,返向生命本身——这就是“生成”的最终路线。
Gilles Deleuze (1925-1995), a unique French philosopher,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thinkers. His philosophy, well-known for its broadness and heterogeneity, traverses different fields and has exerted a great influence on contemporary thoughts. Based on the close reading of Deleuze's texts,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trace the sources of Deleuze's thought of becoming, and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leuze's life. By doing so, this dissertation also plans to reveal multiple dimensions of Deleuze's thought of becoming.
     Deleuze starts his academic career by doing research on philosophical history. Formed during this early period, his thought of becoming has questioned the traditional ontology of "being". Deleuze's theory of becoming is deeply rooted in his study on Spinoza, Bergson, Nietzsche, and even Heraclitu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ontology of "being", Deleuze's philosophy of becoming means "the being of becoming", which represents the unity of "becoming" and "being", the "One" and the "Multiple".
     Moreover, by setting up his own theory of body, Deleuze also disintegrates the modern subject of "consciousness" built by Descartes. Inspired by Spinoza, Deleuze proves that "body" can break the control from "consciousness", enter into certain correlative connection, and affect each other by contingent encountering. The concept of "desiring-machine" created by Deleuze and Guattari carries on the connectivity of Spinoza's "body", and carries out the productivity of Nietzsche's "will to power"."Desiring-machine" is the body in connection and production.
     "Becoming" refers to heterogeneity of time, and of space as well. Most of Deleuzian concepts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space, for instance,"plateaus","deterritorialization","rhizome","nomad","line of flight","smooth space", and so on. These open and heterogeneous spacial forms vividly display Deleuze's thought of "becoming"."Space" in Deleuze's sense means continuous deterritorialization and reterritorialization. It is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opening, becoming and creating. Such space-in-becoming belongs to philosophical creation, which is especially experimental.
     "Becoming-minoritarian" is another indispensable dimension of Deleuze's "becoming"."Becoming-animal","becoming-woman", or "becoming-child"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 deterritorialization from certain subject and authority on different levels. Through deterritorialization, the minoritarians escape from bondage and suppression. Therefore,"becoming" is a way of flight and resistance for minoritarians. At last, what Deleuze means by "becoming" relates to the becoming of non-human, or impersonal life. The ultimate direction of "becoming" is to back to the pure immanence, back to pure life.
引文
1 Michel Foucault.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Ed. Donald F.Bouchard, trans. 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Oxford:Bail Blackwell,1977, p.165.
    2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
    3 麦永雄著:《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4 详见吉尔·德勒兹著:《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04-156页。
    5这两本书的写作处于德勒兹生涯两个阶段的分界处:一边是早期的有关非正统哲学史的研究,另一边则是他随后与加塔利的共同创作阶段。这两部书表明德勒兹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本论文研究的德勒兹的生成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初步形成。
    6 从20世纪70年代起,德勒兹和加塔利开始合作著书,这也是二人对传统哲学写作方式的一种挑战。二人的思想在《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中互为融合,难分彼此,我们很难将这一时期德勒兹与加塔利的思想做出区分。
    7这类著作除了上文已提到的庞达斯主编的《德勒兹与哲学》之外,还有如陶德·梅(Todd May)的《德勒兹导论》(GillesDeleuze-An Introduction)、哈特(Michael Hardt)的《德勒兹:哲学的学徒》(Gilles Deleuze: An Apprenticeship in Philosophy)、基·卡尔法(Jean Khalfa)的《德勒兹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Giles Deleuze)、与格拉姆·琼斯(Graham Jones)和乔·洛夫(Jon Roffe)合编的《德勒兹的哲学世系》(Deleuze's Philosophical Lineage)等。
    13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85页。
    14 吉尔·德勒兹:《批判与临床》,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14、227页。
    15 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7页。
    16 谢劲松:《20世纪的西方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17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姚介厚著:《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9页。
    18 《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上),第89页。
    19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20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第66页。
    21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姚介厚著:《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22 张超:《追寻古希腊哲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23 《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上),第173页。
    24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加)罗宾森英译,楚荷中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2页。
    25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91页。
    26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139页。
    27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姚介厚著:《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28页。
    28 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29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20页。
    30 《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上),第133页。
    31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42页。
    32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加)罗宾森英译,楚荷中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33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41页。
    34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05页。
    35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36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第76页。
    37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加)罗宾森英译,楚荷中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38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102页。
    39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62页。
    40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第104页。
    41 [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1页。
    42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86页。
    43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姚介厚著:《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44 巴门尼德:《巴门尼德著作残篇》,(加)盖洛普英译,李静滢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4页。
    45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第82-83页。
    46 巴门尼德:《巴门尼德著作残篇》,(加)盖洛普英译,李静滢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90-91页。
    47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第87页。
    48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第87-88页。
    49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第75页。
    50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第78页。
    51 《巴门尼德著作残篇》,第79页。
    52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96页。
    53 巴门尼德:《巴门尼德著作残篇》,(加)盖洛普英译,李静滢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
    54 [德]文德尔班:《古代哲学史》,詹文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75页。
    55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姚介厚著:《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6页。
    56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姚介厚著:《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76页。
    57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54页。
    58 《柏拉图全集》第1卷,2002年,第83页。
    59 《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上),第591页。
    60 柏拉图:《理想国》,张竹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237页。
    61 《理想国》,第242页。
    62 柏拉图:《理想国》,张竹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第245页。
    63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页。
    64 Todd May. Gilles Deleuze: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26.
    65 迈克尔·哈特:“哲学见习期”,尹晶译,选自《德勒兹机器》(《生产》第五辑),汪民安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2页。
    66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第155页。
    67 关于巴门尼德对该问题的探讨,可参见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出自《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769-806页。
    68 有关“生成之在”的问题会在本章第四节尼采部分结合“永恒轮回”的概念进一步探讨。
    69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70 康斯坦丁·庞达斯:“德勒兹的几个主题”,尹星译,选自汪民安主编:《德勒兹机器》(《生产》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9页。
    71 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页。
    72 普罗提诺:《九章集》下册,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552页。
    73 《九章集》下册,第562页。
    74 《九章集》下册,第936页。
    75 《九章集》下册,第552页。
    76 普罗提诺:《九章集》上册,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69页。
    77 《九章集》上册,第360页。
    78 《九章集》下册,第563页。
    79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页。
    80 《伦理学》,第4页。
    81 《伦理学》,第5页。
    82 《伦理学》,第1页。
    83 普罗提诺:《九章集》上册,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9年,第9页。
    84 Gilles Deleuze. Exp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 Zone Books, 1990, p.183.
    Exp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 p.27.
    86 汪民安主编:《德勒兹机器》(《生产》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0页。
    87 该词(univocity)有不同的译法,如单义性,单一性,单声部等,笔者倾向“单义性”,但本文在引用不同译文时,为尊重起见,还是沿用原译者的翻译,未作修改。
    88 姜宇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0页。
    89 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58页。
    90 Gilles Deleuze. Exp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Zone Books, 1990, p.185.
    90 汪民安主编:《德勒兹机器》(《生产》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90页。
    92 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58页。
    93 Alain Badiou. Deleuze: the Clamor of Being. Trans. Louise Burchill.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p.39.
    94 Constantin V. Boundas. "Deluze-Bergson: an Ontology of the Virtual". Deleuze: A Critical Reader. Ed, Paul Patton.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 p.81.
    95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6-7页。
    96 Gilles Deleuze and Claire Parnet. Dialoges II. Trans. Hugh T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p.15.
    97 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75页。
    98 《材料与记忆》,第178页。
    99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2页。
    100 《材料与记忆》,第178页。
    101 《材料与记忆》,第193页。
    102 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73-174页。
    103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谢地坤主编:《西方哲学史》第七卷(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6页。
    104 《时间与自由意志》,第77页。
    105 Gilles Deleuze. Bergsonism. trans. Hugh Tomlinson, New York: Zone Books, 1988, pp.38-39.
    106 Paltrick Hayden. Multiplicity and Becoming: The Pluralist Empiricism of Gilles Deleuze.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1998, p.45.
    107 Bergsonism, p.44.
    108 吉尔·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34页。
    109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第125-126页。
    110 其实,仔细阅读德勒兹对两种多样性的区分,我们可以发现他与柏格森的不同之处。柏格森将时间和空间分属两种多样性:空间为数量差异的多样性;时间为质的差异的多样性。德勒兹则重在区分两种多样性:数量差异的多样性和质的差异的多样性。前者为同质性的,后者为异质性的。但是,德勒兹并未将之绝对地分属到时间和空间之上。可以说,对于时间和空间来说,二者皆有同质性的,也有异质性的。柏格森在这点上未能清晰说明。但是这里,德勒兹肯定柏格森对异质的多样性的发现,这主要体现在柏格森的“时间—绵延”概念中。
    111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第130页。
    112 王理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6页。
    113 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3页。
    114 柏格森在《材料与记忆》中把物质(matter)称为形象(image)的集合,把对物的知觉看做与物质完全相同的形象。
    115 《材料与记忆》,第40页。
    116 《材料与记忆》,第47页。
    117 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6页。
    118 《材料与记忆》,第48页。
    119 Gilles Deleuze. Bergsonism. trans. Hugh Tomlinson, New York: Zone Books,1988, p.51.
    120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208.
    121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153828/
    122 Paul Patton(ed). Deleuze: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 p.93.
    123 吉尔·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43页。
    124 Henry Bergson. Matter and Memory. trans. Nancy Margaret Paul and W. Scott Palmer.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11, p.194.
    125 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132页。
    126 《材料与记忆》,第121页。
    127 《材料与记忆》,第140页。
    128 Paul Patton(ed). Deleuze: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 p.94.
    129 吉尔·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48页。
    130 《材料与记忆》,第157页。
    131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第149页。
    132 王理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93页。
    133 《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第96页。
    134 "realization"常被译作“现实化”或“实现化”。为与德勒兹所说的actual区别开来,根据“可能”与“真实”相对这一思想,本文作者倾向用“真实化”。
    135 "actual"可译作“现实的”,或者“实际的”、“实现的”等等。
    136 陈永国、尹晶主编:《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137 Gilles Deleuze. Bergsonism. trans. Hugh Tomlinson, New York:Zone Books,1988, p.97.
    138 Bergsonism, p.94.
    139 柏格森:《创造的进化论》,陈圣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30页。
    140 本图式取自王理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70页。同样的图式也见于Gilles Deleuze. Bergsonism. trans. Hugh Tomlinson, New York: Zone Books, 1988, p.102.
    141 《创造的进化论》,第52页。
    142 Bergsonism, p.103.
    143 柏格森:《创造的进化论》,陈圣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52页),
    144 陈永国、尹晶主编:《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145 吉尔·德勒兹:《康德与柏格森解读》,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205页。
    146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p73.
    147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p.70.
    148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p.80.
    149 Henry Bergson, Matter and Memory, trans. Nancy Margaret Paul and W. Scott Palmer.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11, p.194.
    150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88.
    151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4页。
    152 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2页。
    153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154 海德格尔:《屉采》下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979页。
    155 《尼采》下卷,第978页。
    156 《尼采与哲学》,第36页。
    157 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7页。
    158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16页)
    159 《尼采与哲学》,第217页。
    160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300.
    161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p.297.
    162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78页。
    163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
    164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80页。
    165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78页。
    166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80-181页。
    167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168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77页。
    169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259页。
    170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79页。
    171 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327页。
    172 《尼采》上卷,第327页。
    173 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9页。
    174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72页。
    175 《尼采与哲学》,第72页。
    176 《尼采与身体》,第230页。
    177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116.
    178 《尼采与身体》,第217页。
    179 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180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7页。
    181 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76-81页。
    182 《尼采与身体》,第23页。
    183 参见《尼采与哲学》第42页注释1:“尼采在《权力意志》的两篇文章中从可能性的视角向我们呈现永恒回归。永恒回归是在无数次的掷骰子中演绎出来的。”
    184 《尼采与哲学》,第42页。
    185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杨恒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193页。
    186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林出版社,第273页。
    187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39页。
    188 《尼采与哲学》,第41页。
    189 《尼采与哲学》,第49页。
    190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283.
    191 《尼采与哲学》,第51页。
    192 《尼采与哲学》,第39页。
    193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194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杨恒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195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林出版社,第6页。
    196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林出版社,第4页。
    197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林出版社,第132页。
    198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32页。
    199 汪民安,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6页。
    200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谢地坤主编:《西方哲学史》第七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7页。
    201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202 《尼采与哲学》,第246页。
    203 尼采:《看啊这人:尼采自述》,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第189页。
    204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杨恒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205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69页。
    206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46页。
    207 《尼采与哲学》,第268页。
    208 《尼采与哲学》,第277页。
    209 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8页。
    210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81页。
    211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p.91.
    212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p.91.
    213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p.90.
    214 汪民安:《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4页。
    215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354页。
    216 汪民安,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217 吉尔·德勒兹:《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董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48页。
    218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4页。
    219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编者前言第11页。
    220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3页。
    221 笛卡尔著:《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年,第27页。
    222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徐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223 《谈谈方法》,第26-27页。
    224 冯俊:《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儿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2页。
    225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徐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76页。
    226 笛卡尔著:《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227 《第一哲学沉思集》,第74页。
    228 《第一哲学沉思集》,第76页。
    229 段德智:《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9页。
    230 笛卡尔著:《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年,第33页。
    231 冯俊:《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儿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3页。
    232 《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第64页。
    233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导言” 第1页。
    234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235 《纯粹理论批判》,第69页。
    236 《纯粹理性批判》,第89页。
    237 《纯粹理性批判》,第90页。
    238 《纯粹理性批判》,第91页。
    239 《纯粹理性批判》,第119页。
    240 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92页。
    241 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译者导言第11页。
    242 张志伟著:《西方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54。
    243 黑格尔著:《精神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第三部分》,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页。
    244 黑格尔著:《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31页。
    245 《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37页。
    246 《精神现象学》上卷,第142页。
    247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编者前言第5页。
    248 段德智著:《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2页。
    249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0页。
    250 乔治·巴代伊著:《情色论》,赖守正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第39页。
    251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3页。
    252 吉尔·德勒兹著,《批评与临床》,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4页。
    253 Gilles Deleuze. Spinoza: Practical Philosophy. Trans. Robert Hurley. San Francisco: City Lights Books,1988, preface, p. iii.
    254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0页。
    255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01页。
    256 《伦理学》,第101页。
    257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9页。
    258 《伦理学》,第99页。
    259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周晓亮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四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
    260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1页。
    261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第22页。
    262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1页。
    263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第71页。
    264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第70页。
    265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第71页。
    266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第82页。
    267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7页。
    268 《伦理学》,第71页。
    269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84页。
    270 布来恩·马苏米:《虚拟的寓言》,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271 "affect"与"affection"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译本中对应着不同的译词。"affection"有“情状”、“分殊”、“感触”、“情感”等不同译法。本文采用“情状”一词。"affect"有“情感”、“情绪”、“感受”、“影响”等不同译法。因之与“情状”密切相关,又更着意于“感受”,故本文采用“情感”一词。
    272 “影响或受影响之力量/潜力”对应的英文是‘'the capacity to affect or be affected"。如上文所引之《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中,"capacity"译作“性能”,为尊重译者,本文未作修改。在《虚拟的寓言》一书中,马苏米将‘'capacity"看作"power"或"potential",有“力量”或“潜力”之意,该书中译者严蓓雯将之译作“能力”,本文作者认为capacity"涵盖所有上述意义,故不做定论。
    273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60页。
    274 吉尔·德勒兹、加塔利:《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58页。
    275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56页。
    276 《伦理学》,第57页。
    277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59页。
    278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74页。
    279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0页。
    280 吉尔·德勒兹:《批判与临床》,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04页。另外补充,英译本中“物体”处用的是‘"body"一词,参见:Gilles Deleuze. Critical and Clinical. Trans. Daniel W. Smith and Michael A. Greco.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98, p.138.
    281 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7页。
    282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第57页。
    283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第57页。
    284 Gilles Deleuze. Expressionism in Philosophy:Spinoza.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 Zone Books, 1990, p.243.
    285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15页。
    286 《伦理学》,第117页。
    287吉尔·德勒兹:《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页。
    288 参见德勒兹的著作《批评与临床》第十七章“斯宾诺莎及三大‘伦理学’”。(吉尔·德勒兹:《批判与临床》,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12页。)德勒兹提到伊冯娜·托罗的论文《斯宾诺莎及射影空间》。后者认为斯宾诺莎的几何学不是笛卡尔或霍布斯的几何学,而是笛沙格(Desargues)意义上的射影几何学。伊冯娜·托罗在《空间和变形:斯宾诺莎》中对斯宾诺莎做了研究,勾勒了一种色彩投射理论。德勒兹的这篇“斯宾诺莎及三大‘伦理学’”也是从光的投射、阴影、色彩等视角分析斯宾诺莎的思想。
    289 程党根:《游牧思想与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4页。
    290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7页。
    291 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林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第216页。
    292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8页。
    293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2009, p.47.
    294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24.
    295 关于“力比多的大量储存器”,详见弗洛伊德著《自我与本我》附录(二)。(弗洛伊德:《自我与本我》,林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296 Jacques Lacan.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p.23.
    297 Jacques Lacan.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p.26.
    298 参见吴琼著《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第321-322页注释。(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99 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21页。
    300 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625页。
    301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81.
    301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页。
    303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24.
    304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305 汪民安主编:《德勒兹机器》(《生产》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2页。
    306 Gilles Deleuze and Claire Parnet. Dialoges II. Trans. Hugh T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p.91.
    307 尼采:《反基督:尼采论宗教文选》,陈君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5页。
    308 Gilles Deleuze. Nietzsche and Philosophy. Trans. Hugh Tomlins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3, p.85.
    309 Gilles Deleuze and Claire Parnet. Dialoges II. Trans. Hugh T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p.91.
    310 尼采:《反基督:尼采论宗教文选》,陈君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311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26.
    312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29.
    313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28.
    314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27.
    315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26.
    316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23.
    317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页。
    318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2.
    319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14页。
    320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19.
    32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17页。
    322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33.
    323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34.
    324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15.
    325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7.
    326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5.
    327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31.
    328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65页。
    329 [法]大卫·勒布雷东:《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园园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86页。
    330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1.
    331 汪民安、陈永国编:《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1页。
    332 Gilles Deleuze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9, p.36.
    333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36.
    334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36.
    335 Anti-Oedip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p.42.
    336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355页。
    337 吉尔·德勒兹,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3页。
    338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6页。
    339 Gilles Deleuze. Negotiations, 1972-1990.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p.30.
    340 Negotiations, 1972-1990, p.30.
    341 福柯:“不同的空间”,选自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342 《激进的美学锋芒》,第19页。
    343 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344 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页。
    345 《激进的美学锋芒》,第20页。
    346 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347 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348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第205页。
    349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350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51页。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2页。
    353 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2页。
    354 《权力的眼睛》,第206页。
    355 吉尔·德勒兹著:《康德与柏格森解读》,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37-138页。
    356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41页及第49页。
    357 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358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01页。
    359 《什么是哲学》,第319页。
    360 《什么是哲学》,第359页。
    36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731页。
    362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357页。
    363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9页。
    364 《千高原》,序第5页。
    365 《千高原》,第732页。
    366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355页。
    367 福柯:《哲学剧场:论德勒兹》,出自汪民安主编:《德勒兹机器》(《生产》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1页。
    368 《什么是哲学》,第223页。
    369 《什么是哲学》,第229页。
    370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序第10页。
    37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3页。
    372 笛卡尔:《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70页。
    373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6页。
    374 《千高原》,第19页。
    375 《千高原》,第19页。
    376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2页。
    377 《千高原》,第19页。
    378 《千高原》,第20页。
    379 尼采:《道德的谱系》,周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41页。
    380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加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7页。
    38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7页。
    382 《千高原》,第8页。
    383 《千高原》,第9页。
    384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15页。
    385 《千高原》,第14页。
    (?)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95页。
    (?) 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8页。
    388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04-505页。
    389 《千高原》,第505页。
    390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9页。
    391 项英杰:《中亚:马背上的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8页。
    392 《中亚:马背上的文化》,第16页。
    393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13页。
    394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15页。
    395 《千高原》,第550页。
    396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56页。
    397 《千高原》,第557页。
    398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87页。
    399 《千高原》,第55页。
    400 《千高原》,第55页。
    40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6页。
    402 《千高原》,第571页。
    403 《千高原》,第575页。
    404 《千高原》,第549页。
    405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578页。
    406 《千高原》,第591页。
    407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40页。
    408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704页。
    409 《千高原》,第690页。
    410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712页。
    411 [[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5页。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718页。
    413 《千高原》,第721页。
    414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俄罗斯画家,抽象艺术先驱。
    415 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1912-1956,美国抽象主义绘画大师。
    416 《千高原》,第718页。
    417 《千高原》,第683页。
    418 坞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706页。
    419 《千高原》,第707页。
    420 《千高原》,第695页。
    42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696页。
    422 惠特曼:《草叶集》(上),楚图南、李野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第76页。
    423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3页。
    434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425 电影《威拉德》(Willard)由Daniel Mann执导,于1972年上映。德勒兹在讨论生成动 物的时候,特别提到这部电影,详见《千高原》,第328页。
    426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416页。
    427 《千高原》,第335页。
    428 《千高原》,第416页。
    429 《千高原》,第416页。
    430 《千高原》,第416页。
    43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38页。
    432 有关小汉斯的案例及弗洛伊德的分析可详见弗洛伊德的《对一名五岁男童的恐惧症的分析报告(“小汉斯”)》,收录于《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李韵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433 《千高原》,第363页。
    434 《千高原》,第338页。
    435 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荣格文集》第五卷),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6页。
    436 荣格:《转化的象征——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荣格文集》第二卷),石小竹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213页。
    437 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荣格文集》第五卷),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第5页。
    438 《原型与集体无意识》,第5页。
    439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31页。
    440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38-339页。
    441 《千高原》,第339页。
    44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李韵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42页。
    443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李韵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48页。
    444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41页。
    445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44页。
    446 麦尔维尔:《白鲸》,罗山川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447 《白鲸》,第171页。
    448 《千高原》,第345页。
    449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89页。
    450 《千高原》,第298页。
    陈永国:《理论的逃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19页。
    452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75页。
    453 《千高原》,第275页。
    454 《千高原》,第283页。
    455 吉尔·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96页。
    456 汪民安:《福柯的界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9-220页。
    457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15页。
    458 卡夫卡:《卡夫卡文集》第一卷(《城堡》),高年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
    459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98页。
    460 《千高原》,第298页。
    43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01页。
    462 《千高原》,第303页。
    463 关于“弱势”("minor"或"minoritarian”),国内学者也会采用不同译词,比如“少数”、“少数主义”,以及“小民族”等。
    464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412页。
    465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413页。
    466 《千高原》,第284页。
    467 《千高原》,第389页。
    468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412页。
    469 《千高原》,第390页。
    470 《千高原》,第390页。
    471 《千高原》,第393页。
    472 《千高原》,第393页。
    473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91页。
    474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95页。
    475 《千高原》,第386页。
    476 Gilles Deleuze. Two Regimes of Madness: 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 ed. Lapoujade, David, trans. Ames Hodges and Mike Taormina. New York and Los Angles: Semiotext(e), 2007, p.389.
    477 Two Regimes of Madness: 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 pp.389-390.
    478 阿甘本:“绝对的内在性”,尹晶译,出自《德勒兹机器》,汪民安主编,《德勒兹机器》(《生产》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17页。
    479 Two Regimes of Madness: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 p.392.
    480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252页。
    481 Gilles Deleuze. Two Regimes of Madness: Texts and interviews 1975-1995. ed. Lapoujade, David, trans. Ames Hodges and Mike Taormina. New York and Los Angles: Semiotext(e), 2007, p.388.
    482 Gilles Deleuze.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p.4.
    48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395页。
    484 《千高原》,第397页。
    485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434页。
    486 《什么是哲学》,第443页。
    487 《什么是哲学》,第444页。
    488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405—407页。
    489 《什么是哲学》,第434页。
    490 《千高原》,第261页。
    491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第261页。
    Badiou, Alain. Deleuze: the Clamor of Being. Trans. Louise Burchill. Minneapolis: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Beistegui, Miguel de. Immanence------Deleuze and Philoso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Ltd, 2010.
    Bergson, Henry. Matter and Memory, trans. Nancy Margaret Paul and W. Scott Palmer.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11.
    Bogue, Ronald. Deleuze's Way: Essays in Transverse Ethics and Aesthetics. Burlington: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Bonta, Mark and John Protevi (eds), Deleuze and Geophilosoph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4.
    Boundas, Constantin V. "Deluze-Bergson: an Ontology of the Virtual". Deleuze: A Critical Reader. Ed, Paul Patton.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
    Buchanan, Ian. Deleuze and Guattari's Anti-Oedipus: A Reader's Guide.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8.
    Colebrook, Claire. Gilles Deleuz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Conway, Jay. Gilles Deleuze: Affirmation in Philosoph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Deleuze, Gilles. Bergsonism. trans. Hugh Tomlinson, New York:Zone Books, 1988.
    ------. Critical and Clinical. Trans. Daniel W. Smith and Michael A. Greco.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1998.
    -----.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trans. Paul Patto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 Expressionism in Philosophy: Spinoza.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 Zone Books, 1990.
    -----. Negotiations,1972-1990. Trans. Martin Joughi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 Pure Immanence: Essay on A Life. Trans. Anna Boyman. New York: Zoon Book,2001.
    ------. Spinoza:Practical Philosophy. Trans. Robert Hurley. San Francisco:City Lights Books,1988.
    Deleuze, Gilles and Felix Guattari. Anti-Oedip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Robert Hurley, Mark Seem, and Helen R. Lane. New York:Penguin Books,2009.
    ------. A Thousand Plateaus: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 Kafka:Toward a Minor Literature. Trans. Dana Pola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6.
    ------. What Is Philosophy. Trans. Hugh Tomlinson and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Deleuze, Gilles and Claire Parnet. Dialoges II. Trans. Hugh Tmlinson and Barbara Habberja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Foucault, Michel. Language, Counter-Memory, Practice: Selected Essays and Interviews. Ed. Donald F. Bouchard, trans. Donald F. Bouchard and Sherry Simon. Oxford:Bail Blackwell,1977.
    Genosko, Gary(ed). Deleuze and Guattari: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2001.
    Hardt, Michael. Gilles Deleuze: An Apprenticeship in Philosophy.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3.
    Hayden, Pal trick. Multiplicity and Becoming: The Pluralist Empiricism of Gilles Deleuze.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1998.
    Holland, Eugene W. Deleuze and Guattari's Anti-Oedipus:Introduction to Schizoanalysis.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1999.
    Khalfa, Je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Giles Deleuze. London & New York: Continuum,1999.
    Lacan, Jacques. The Four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1998.
    Massumi, Brian. A User's Guide to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Deviations from Deleuze and Guattari, Cambridge:The MIT Press, 1992.
    ------. Parables for the Virtual: Movement, Affect, Sensation.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May, Todd. Gilles Deleuze:An Introductio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Moulard-Leonard, Valentine. Bergson-Deleuze Encounters: Transcendental Experience and the Thought of the Virtual.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8
    Parr, Adrian(ed). The Deleuze Dictionary.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05.
    Patton, Paul (ed). Deleuze: A Critical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
    Somers-Hall, Henry. Deleuz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2013.
    Stivale, Charles J(ed). Gilles Deleuze: Key Concepts. Montreal & Kingst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Williams, James. Gilles Deleuze's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and Guid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Ltd, 2003.
    巴门尼德:《巴门尼德著作残篇》,(加)盖洛普英译,李静滢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柏格森:《材料与记忆》,肖聿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创造的进化论》,陈圣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
    ——:《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1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柏拉图全集》第2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理想国》,张竹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年。
    布来恩·马苏米:《虚拟的寓言》,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策勒尔[德]:《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陈永国:《理论的逃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陈永国、尹晶主编:《哲学的客体:德勒兹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程党根:《游牧思想与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哲学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大卫·勒布雷东[法]:《人类身体史和现代性》,王园园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
    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美]:《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笛卡尔著:《第一哲学沉思集》,徐陶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谈谈方法》,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年。
    段德智:《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冯俊:《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儿哲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著:《激进的美学锋芒》,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格奥尔格·西美尔:《叔本华与尼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海德格尔:《尼采》上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尼采》下卷,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加)罗宾森英译,楚荷中译,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
    ——:《精神哲学:哲学科学百科全书纲要第三部分》,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黄颂杰、章雪富:《古希腊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惠特曼:《草叶集》,楚图南、李野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吉尔·德勒兹:《弗朗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董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康德与柏格森解读》,张宇凌、关群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批判与临床》,刘云虹、曹丹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刘汉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吉尔·德勒兹,菲力克斯·伽塔利:《什么是哲学》,张祖建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姜宇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
    姜宇辉:《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卡夫卡:《卡夫卡文集》第一卷(《城堡》),高年生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拉康:《拉康选集》,褚孝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勒内·格鲁塞[法]:《草原帝国》,蓝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麦尔维尔:《白鲸》,罗山川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
    麦永雄著:《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钱春绮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杨恒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年。
    ——:《道德的谱系》,周红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反基督:尼采论宗教文选》,陈君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看啊这人:尼采自述》,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周国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年。
    普罗提诺:《九章集》,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乔治·巴代伊著:《情色论》,赖守正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荣格:《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荣格文集》第五卷),徐德林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转化的象征——精神分裂症的前兆分析》(《荣格文集》第二卷),石小竹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
    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狼人的故事:弗洛伊德心理治疗案例三种》,李韵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自我与本我》,林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项英杰:《中亚:马背上的文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理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年。
    汪民安:《福柯的界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尼采与身体》,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汪民安主编:《德勒兹机器》(《生产》第五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尼采的幽灵——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尼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文德尔班[德]:《古代哲学史》,詹文杰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吴琼:《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谢劲松:《20世纪的西方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叶秀山、王树人总主编,姚介厚著:《西方哲学史》第二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周晓亮主编:《西方哲学史》第四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
    ——,谢地坤主编:《西方哲学史》第七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张超:《追寻古希腊哲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