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学生社团活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生活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已有对学生活动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学生运动。尽管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非常活跃,而且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是,仅研究它显然是不够的。研究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代背景下的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不但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管理尤其是高校学生管理理论、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加强对民国时期社会复杂多样性的理解,也可以为当今从规模扩张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历史依据,为当今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尤其是学生社团的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民国时期北大学生社团是指以北大在校学生为主体、在自觉自愿基础上组成的非盈利性学生组织。北大学生社团活动指的是以社团组织名义所开展的活动,不包括学生社团成员以个人名义从事的活动。研究时限的上限为1912年1月民国成立,下限为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具体包括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平大学北大分院。本研究运用组织社会学理论,结合叙事史学、微观史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民国时期北大学生社团发展历史、组织结构以及所开展的活动的研究,清晰再现了民国时期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历史图景。探究了“内忧外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代背景下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并为理解民国时期社会的复杂多样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导论部分,从问题的提出入手,阐释了研究的价值,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作了适当评析,介绍了理论基础,阐明了研究目的,厘清了研究思路,解释了研究方法。
     第一章“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轨迹”,从社会思潮、突出事件和关键人物三个方面分析了北大学生社团活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从社团活动产生的历史起源、萌芽到逐步发展,将每个不同历史时期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第二章“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方式及概况”,从组织及活动主题两个视角分析了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目标,通过大量具体实例再现了社团活动的四种基本方式,即讲演、集会、出版刊物以及实践活动以及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整体概况。
     第三章“北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与组织控制”,运用组织社会学理论分别梳理了北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和组织控制。北大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基本都是采用的初级结构,即直线型、职能型组织结构,也有个别学生社团采用直线式职能型结构,这些都是由北大学生社团规模小、组织职能单一所决定。组织过程包括沟通、决策与领导三个过程,沟通一般采用在相关刊物、公告栏刊登公告、通告、通知以及书信等书面方式以及口头通知或面对面地交流等方式进行。发现北大学生社团在整个组织管理的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民主性、灵活性。北大学生社团的决策过程大多采用召开全体大会或职员会议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也正因为这样,其领导过程没有明显的关键人物、核心领导形成。
     第四章“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主体及内容”,从活动主体参与社团活动的心理场、人格特征以及参与程度三个方面分析了外部环境、个体人格对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影响,认为人的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是其所处“心理场”的产物,这个“心理场”不但包括个体的需要、潜意识、信念、目标、记忆等,也包括政治和经济事件以及社会活动等。同时通过分析发现,当时北大学生社团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员工的广泛的支持。通过大量的史料,对当时北大学生社团具体的活动情况进行了真实地再现。
     第五章“北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与影响”,从五个方面总结分析了北大学生社团活动所产生的作用与影响。主要是保护了民族利益、促进了社会的民主进步、转变了学风、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和培养了大批各类人才。
     结语部分,分析总结了北大学生社团及其活动的特点与规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从影响个体参与学生社团组织的人格特征来看,民国时期北大学生社团成员人格中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与其它时段相比对其参与社团的行为影响更大;从学生社团组织行为的特点来看,其组织行为体现出更高的民主性;从学生社团所开展的具体活动来看,其不但开展了大量的“本职工作”,而且也完成了不少的“兼职任务”;从学生社团组织所在的时代背景、活动主题以及活动主体来看,表现出更高的复杂性;从学生社团活动的性质来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性。反思了学生运动与学生活动,个人需求、社会需要与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指出学生运动不是民国时期北大学生活动的常态,个人需求是学生社团产生与发展以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内在动力,而时代呼唤是学生社团产生与发展以及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外在原因。同时指出,“社会本位”、“个人本位”及其关系不但受到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和制约,同时还受到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The activitie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are part of students' activities, most researchers paid much attention to students' movements. It's not enough to only study the students' movements although they were active and they had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Chinese modern society. Not only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students' manage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civil society will be enriched,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diversity of the society at the time can be enhanced, but also some historical basis can be provided to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course of transformation of quantity expans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ome references can be provided to nowadays student management, especially to the management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The research object is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 which were made up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s who were at school then mainly and on their own, and which were nonprofit. The activities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 are the ones that were done in the name of organizations, but not a single person. The upper limit of the time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is January,1912, on which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and the lower limit studied in this research is January,1949, on which Beiping was liberated peacefully, which includes Peking University, Southwest Union University and Beiping college of Peking University. Using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 theory with the theory of narrative history and the theory of micro-history, the historical picture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is reproduced by studying their development history,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their activities. The characters and special laws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are probed into in the context of domestic strife and foreign aggression, a new angle was provid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complex diversit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reface, starting from problems' raising, research value is interpreted, situation of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is retrospect and commented on, theoretical basis is introduced, research purposes are explained, research thinking is made clear, and research methods are accounted for, too.
     In Chapter One,"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their Development Track of Emerging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historical background is analyzed from the three sides of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outstanding events and key persons.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rack at different stages is presented clearly from the stages of their origin, their bud and their gradual development.
     In Chapter Two,"Target, Methods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target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is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themes of their activities. The four ways of their activities that they are giving a lecture, having a meeting, editing and publishing and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their general situation are reproduced by giving lots of specific examples.
     In Chapter Three,"Organizatio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rganization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 leadership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a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sociology. The basic structures that are linear, functional and some linear functional were used widely then, which was given rise to because of their small scale and single function. Their organization process includes communication, decision-making and leadership, essay methods that are announcement, notice, messages on publications and notice boards and letters and oral form that are oral notice and face-to-face interflow were adopted in the course of communication. Strong democracy and flexibility are found in the course of their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Most decisions were done by having general assembly or staff meeting. This is why there were not any key persons and outstanding leaders.
     In Chapter Four,"the Subject and Contents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the influence whether students took part in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which was made by external environment, individual personality was analyzed from the three sides of psychological fiel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level of involvement of activity subjects who took part in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One's behaviors are result of psychological field that one is in, which includes one's needs, subconsciousness, faith, targets and memory, political, economic events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o.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of Peking University were supported by the leaders, the teachers and the workers in Peking University by analyzing data. Particular case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of Peking University is reproduced really by giving much historical data.
     In Chapter Five,"The Roles and Effects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they were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sides:protecting the benef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omoting social democracy and progress, changing the atmosphere of Peking University, enriching 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school yard and training all kinds of talents.
     In epilogue, the traits and special laws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which are the following five points. The ideals, faith and world outlooks in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the members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 had more effects on their behaviors of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from undergraduates' personality traits that affected their behaviors of taking part in student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More democracy in the activities from th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s of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s; Not only a lot of their own work but also many additional tasks were done from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done by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 Much complexity was in them from the backgrounds, the themes of the activities of the student organizations and the subjects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 They had stronger patriotic nature from the quality of Peking University student organizations. The relatives between students'movement and students'activities, the relative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activities, one's demand and social need and the relatives between "social standard","personal standard" and times background are reflected, student's movement aren't normal states, individual demand is the enhancement drive that student organizations come into being and develop and that students take part in, and times calling for is their external factors. At the same time,"social standard","personal standard"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are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not only by social patterns and cultural condition but also by social background.
引文
① 李浩泉,周洪宇:《教育活动史研究“四要”》,《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9期。
    ② 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 《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③ 于述胜:《教育口述史漫谈》,《中国教师》2009年第5期。
    ①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 张乃和:《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③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① 龚少博:《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研究》,长安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11页。
    ② 郭丹:《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0-13页。
    ③ 李晓兵:《论高校社团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1页。
    ④ 林艺真:《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汕头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⑤ 邱泽瀚:《浅析高校社团对大一新生适应高校生活的影响及作用》,《农林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2期。
    ⑥ 李洪波,熊焰发:《工科院校学生社团的兴起》,《青年研究》1984年第7期。
    ⑦ 李洪波,熊焰发:《工科院校学生社团的兴起》,《青年研究》1984年第7期。
    ⑧ 郭建东:《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功能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17页。
    ⑨ 朱山梅:《社团活动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34页。
    ① 张智昱:《高校学生社团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1期。
    ② 冯国森:《幸福感与大学生社团研究》,《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
    ③ 李浦豪:《大学生社团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复旦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4-18页。
    ④ 徐琦:《中国大学生社团管理研究》,东北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8-9页。
    ⑤ 张漪:《上海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兼论美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经验启示》,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6页。
    ⑥ 徐其虎,王淑君:《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作用及建设》,《杭州师范学院(医学版)》2005年第10期。
    ① 翟承:《高校学生社团的功能及其拓展问题探讨》,山东大学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18页。
    ② 向剑文:《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③ 石向实,陈晓慧:《当代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① 柴楠:《高校学习型学生社团创建研究》,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44-57页。
    ② 盖威:《市民社会视角的中国社团立法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第16页。
    ③ 杨洲:《组织社会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吉林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12-16页。
    ④ 张芝雄:《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南昌大学201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第20-22页。
    ① (美)格莱夫斯著,吴康泽:《中世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② David Thenuwara Gamag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Karunaratne and Sons Ltd., Srilanka,1996, P.99
    ① 裘克安:《牛津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6年版,第93-95页。
    ① Weisbord, Marvin R., Organizational Diagnosis:A Work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assachusett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8, p.6.
    ①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国立音乐院“山歌社”音乐活动述论》(戴俊超,2006)、《重庆复旦大学作家群的文学活动考略》(李本东,2001)、《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赵瑞情,2008)等。
    ① (美)伊格尔斯(George G. Iggers)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②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③ (美)诺曼·K·邓金著,周勇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25页。
    ④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① 周洪宇,李浩泉:《教育活动史研究述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①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34,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1-2页。
    ① 《京报》,1928-9-20//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1912-1917)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② 《新晨报》,1928-9-24//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1912-1917)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① 余毅:《悼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45页//马征:《教育之梦——蔡元培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201页。
    ① 陈邦济,狄福鼎:《陈邦济、狄福鼎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3-12,第2版。
    ② 《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集会一览”,北京:北京大学1918年版,第189-190页。
    ③ 画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行休业式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6-28,第2版。
    ④ 画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纪事第二十五(续)》,《北京大学日刊》,1918-10-25,第3.-4版。
    ⑤ 画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0-15,第2-3版。
    ① 北京大学音乐会:《音乐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4-27,第2版。
    ② 北京大学音乐会:《音乐会紧要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6-6,第2版。
    ③ 夏宗淮:《夏宗淮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6-18,第3版。
    ④ 徐彦之:《徐彦之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6-18,第3版。
    ⑤ 音乐研究会:《音乐研究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25,第2版。
    ⑥ 蔡元培,杨传荃记:《蔡校长在音乐研究会之演说词》,《北京大学日刊》,1919-11-17,第2版。
    ⑦ 蔡元培:《发刊词》,《音乐杂志》1920年4月创刊号//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9页。
    ① 陈聆群:《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②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序》:北京:京报馆1923年版//郭汾阳:《铁肩辣手——邵飘萍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③ 蔡元培:《新闻研究会之简章》,《北京大学日刊》,1918-7-6,第3版。
    ④ 新闻研究会:《新闻研究会成立记(续)——徐宝璜教授讲演<新闻纸之职务及尽职之方法>如后》,《北京大学日刊》,1918-10-17,第2-3版。
    ① 徐宝璜:《新闻之价值——徐宝璜教授在新闻研究会之演说》,《北京大学日刊》,1918-11-2,第3版;1918-11-4,第3-4版。
    ② 徐宝璜:《徐宝璜致傅馥桂、马义述、来焕文、陈秉翰四君函》,《北京大学日刊》,1919-3-7,第3版。
    ③ 徐宝璜:《发刊词》,《北京大学日刊》,1919-4-21,第3版。
    ④ 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发给证书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0-21,第2-3版。
    ⑤ 任祥,段从宇:《闻一多人生际遇的四次现实抉择解读》//尹继东,周本贞:《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0-221页。
    ① 刘志权:《闻一多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② 朱自清,郭沫若等:《民国丛书第三编91闻一多全集(三)》,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20页。
    ① 凤子:《画像:凤子散文小说选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① 史集:《闻一多先生和新诗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7年第2期。
    ② 朱自清,郭沫若等:《民国丛书第三编91闻一多全集(三)》,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8页。
    ③ 徐有富:《闻一多(1899-1946)》,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④ 朱自清,郭沫若等:《民国丛书第三编91闻一多全集(三)》,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第29-30页。
    ① 徐有富:《闻一多(1899-1946)》,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123页。
    ② 王世刚,李修松:《中国社团史》,合肥:安徽人民撤办社1994年版,第16-29页。
    ① 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
    ② 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藏列传第四十八》。
    ③ 班固:《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④ 《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①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丽书社2004年版,第32页。
    ① 《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集会一览”,北京:北京大学1918年版,第182页。
    ② 徐崇钦:《八年回想》//毛子水,胡适等:《国立北京大学》,南京: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13页。
    ③ 徐崇钦:《八年回想》//毛子水,胡适等:《国立北京大学》,南京: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13页。
    ④ 《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集会一览”,北京:北京大学1918年版,第186页。
    ① 《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集会一览”,北京:北京大学1918年版,第182页。
    ② 《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集会一览”,北京:北京大学1918年版,第186页。
    ③ 刘俐娜:《顾颉刚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54页。
    ① 严复:《论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北京大学档案馆藏。
    ①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13页。
    ①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页。
    ③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页。
    ④ 日刊编辑部:《北京大学日刊》,1919-9-22,第2版。
    ⑤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3页。
    ⑥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94页。
    ⑦ 蔡元培:《本校二十五周始业式之演说词》,《北京大学日刊》,1922-10-6,第2版。
    ⑧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21页。
    ①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71页。
    ②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32页。
    ③ 王昆仑:《蔡元培先生二三事》//梁柱,王世儒:《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山西: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15页。
    ④ 田炯锦:《北大六年琐忆》//肖卫:《北大岁月》,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316页。
    ① 蔡元培:《本校布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9-21,第2版。
    ② 新闻研究会:《新闻研究会成立记》,《北京大学日刊》,1918-10-16,第2版。
    ③ 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会发给证书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0-21,第2-3版。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国民党的民众运动与工农学界的斗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8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国民党的民众运动与工农学界的斗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6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5页。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8页。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22页。
    ⑤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4-45页。
    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46页。
    ① 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① 北京大学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学生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23-628页。
    ② 西南联大除夕副刊:《联大八年》,昆明: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年版。
    ③ 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陈惠勤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223页。
    ① 张敦恒:《张奚若先生平事略》/周培源:《张奚若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页。
    ① 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四卷(1946-194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8-899页。
    ① 王效挺,黄文一:《战斗在北大的共产党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20页。
    ① Hawle. International encv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Macmillan,1968, p330.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2 (17), p314.
    ② Duncan, Robert B., 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③ 刘延平:《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①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② 转引自(英)D.S.皮尤:《组织管理学名家思想荟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页。
    ③ (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韩春立等译:《管理行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253页。
    ④ 刘延平,赵杨:《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259页。
    ①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7-101页。
    ② 阅书报社:《阅书报社之发起》,《北京大学日刊》,1917-12-1,第4版。
    ③ 阅书报社:《致谢教职员捐赠书籍启》,《北京大学日刊》,1917-12-15,第4版。
    ④ 阅书报社:《赠书致谢》,《北京大学日刊》,1917-12-21,第4版;1917-12-22,第3-4版。
    ⑤ 阅书报社:《阅书报社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7-12-25,第4版。
    ⑥ 阅书报社:《阅书报社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7-12-30,第3-4版。
    ① 徐宝璜:《设立学生银行之益处有四》,《北京大学日刊》,1917-11-27,第3版。
    ② 筹备学生储蓄银行委员会:《筹备学生储蓄银行委员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1-18,第2版。
    ③ 筹备学生储蓄银行委员会:《筹备学生储蓄银行委员会通告:学生认股表》,《北京大学日刊》,1918-2-2,第3版。
    ① 胡千之:《拟在本校试办消费公社意见书》及《试办消费公社简章》,《北京大学日刊》,1917-12-15,第2-3版。
    ② 消费公社:《消费公社首日售品之结果》,《北京大学日刊》,1918-3-22,第2版。
    ① 北京大学哲学会:《组织哲学会》,《北京大学日刊》,1918-3-2,第3版。
    ② 北大地质研究会筹备处:《北大地质研究会筹备处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0-9-29,第1-2版。
    ③ 北大学术研究会筹委会:《发起北大学术研究会志趣书》,《北京大学日刊》,1925-11-4,第2版。
    ④ 北京大学法律研究会筹备处:《北京大学法律研究会筹备处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1-10-12,第4版。
    ⑤ 北京大学法律研究会筹备处:《北京大学法律研究会筹备处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1-10-22,第4版。
    ① 北大法学研究会:《北大法学研究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12-29,第4版。
    ② 戏剧研究会:《戏剧研究会消息》,《北京大学日刊》,1920-1-20,第2-3版。
    ① 蔡元培:《运动会的需要》;顾孟余:《体育、道德与智识阶级的担负》;胡适:《我对于运动会的感想》;胡春林:《体育底我见》;源瑞:《运动会缀言》,《北京大学日刊》,1922-4-23,第1-3版。
    ① 王德崇,郭树楠等:《哲学系一年级全体同学公鉴》,《北京大学日刊》,1925-11-19,第3版。
    ② 国文系一年级级友会:《国文系一年级级友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12-7,第2版。
    ③ 吴泰安、王少文等:《哲学系全体同学公鉴》,《北京大学日刊》,1923-6-8,第3版。
    ④ 缪金源,王鼎甲等:《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学会会章草案》,《北京大学日刊》,1923-10-27,第1-2版。
    ⑤ 缪金源,王鼎甲等:《哲学系全体同学谈话会会议录》,《北京大学日刊》,1923-6-12,第2版。
    ⑥ 哲学系同学会:《哲学系同学会成立会开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23-11-2,第3版。
    ① 罗敦伟:《批评半月刊》,《北京大学日刊》,1920-11-23,第1版。
    ② 高崇焕,王有德等:《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1-11-17,第4版。
    ① 社会改良研究会:《社会改良研究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5-1-17,第2版。
    ② 国家主义研究会研究股:《给研究国家主义的同志们》,《北京大学日刊》,1925-1-21,第4版。
    ③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①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新潮》,1919年第1期,第199页。
    ② 邵福邴、谭声传等:《理科化学演讲会宣言》,《北京大学日刊》,1917-12-5,第3-4版。
    ① 北京大学雄辩会国语第一支部:《北京大学雄辩会国语第一支部细则》,《北京大学日刊》,1918-1-17,第4版。
    ② 雄辩会:《雄辩会布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2-5,第1版。
    ③ 史学讲演会:《史学讲演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29,第2-3版。
    ④ 史学讲演会:《史学讲演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19-4-11,第3版。
    ① 史学讲演会:《史学讲演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19-4-23,第2版。
    ② 史学讲演会:《史学讲演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19-4-29,第2版。
    ③ 演说辩论会:《北大演说辩论会简章》,《北京大学日刊》,1920-11-10,第2版。
    ① 北大地质研究会筹备处:《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0-9-29,第1-2版。
    ② 学生储蓄银行筹备委员会:《筹备学生储蓄银行委员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18-1-18,第2-3版。
    ① 速记学会筹备会:《速记学会筹备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0-9,第1-2版。
    ② 消费公社筹备委员会:《筹办北京大学消费公社委员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1-6,第3-4版。
    ① 政治学会:《政治学会十月十五日秋季常年大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29-10-17,第1版。
    ② 画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纪事第二十五》,《北京大学日刊》,1918-10-24,第2-3版;1918-10-26,第3版。
    ① 江西同乡会:《江西同乡欢送毕业同乡大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5-7,第3版。
    ① 北大西斋斋舍委员会:《北大西斋斋舍委员会为招厨房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7-5-10,第2版。
    ① 北大西斋斋舍委员会:《北大西斋斋舍委员会公布与新厨房所定之包火条件》,《北京大学日刊》,1927-7-2,第2版。
    ① 平民夜校:《平民夜校募捐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0-3-3,第1版。
    ① (美)斯丁奇康姆:《社会结构和组织》//(美)戴维·波普诺著,刘云德,王戈译:《社会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38页。
    ② (美)戴维·波普诺著,刘云德,王戈译:《社会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页。
    ③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王湲译:《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① 傅斯年:《新潮之回顾与前瞻》,《新潮》,第二卷第一期//张允候,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93-94页。
    ① 顾颉刚:《顾颉刚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64页。
    ② 新潮社:《新潮发刊志趣书》,《新潮》,第一卷第一期//张允候,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3-55页。
    ③ 速记学会筹备会:《速记学会筹备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0-9,第1-2版。
    ① 北大安徽同学:《北大安徽同学公鉴》,《北京大学日刊》,1922-11-16,第4版。
    ② 许振甲:《许振甲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1-3,第2版。
    ① 数理学会:《数理学会成立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11-2,第2-3版。
    ② 周伦超,封岳崧:《北大川籍学生军联欢社成立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24-6-3,第2-3版。
    ① 张家麟:《组织社会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5-106页。
    ② 刘祖云:《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249页。
    ③ 张家麟:《组织社会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122页。
    ①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155页。
    ①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0-131页。
    ① 北京大学预一级乙部第七班级友会:《预一级乙部第七班成立级友会》,《北京大学日刊》,1926-12-13,第2版。
    ①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0页。
    ① 平民教育讲演团:《平民教育讲演团开第三次常会纪略》,《北京大学日刊》,1920-3-16,第2版。
    ② (美)费里蒙特·F·卡斯特和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李柱流,苏沃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65-266页。
    ① 北京大学预一级乙部第七班级友会:《预一级乙部第七班成立级友会》,《北京大学日刊》,1926-12-13,第2版。
    ② 吉林同乡会:《北大吉林同乡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3-11-7,第3版。
    ①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页。
    ① 数理学会:《数理学会发起人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10-25,第1版。
    ② 数理学会:《数理学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2-12-28,第4版。
    ③ 画法研究会:《画法研究会征求校内会员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1-11-2,第4版。
    ④ 体育会国技组健身部:《体育会国技组健身部启示》,《北京大学日刊》,1921-9-28,第4版。
    ① 音乐研究会全体职员:《音乐研究会全体职员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2-14,第4版。
    ② 江西同乡会:《北大江西本科同乡诸君公鉴》,北京大学日刊,1923-1-4,第4版。
    ③ 广东同乡会:《广东同乡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1-11-2,第4版。
    ④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
    ① 张家麟:《组织社会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9页。
    ① 北京大学史学会:《北京大学史学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2-12-12,第3版。
    ① 北大平民教育研究社:《北大平民教育研究社记事》,《北京大学日刊》,1921-11-19,第2-3版。
    ② 北大经济学会《北大经济学会研究股办事大纲》,《北京大学日刊》,1929-4-29,第2版。
    ③ 北京大学体育会:《体育会记事一束:章程》,《北京大学日刊》,1917-12-12,第3版。
    ① 李吴祯:《音乐演奏会账目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19-10-28,第2版;1919-10-30,第2-3版;1919-10-31,第2版。
    ① 杨明权,韩景卫:《行为科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4页。
    ② (德)库尔特·勒温著,高觉敷译:《拓扑心理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4-15页。
    ③ 郭汾阳:《铁肩辣手:邵飘萍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① 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② 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42-43页。
    ③ 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51-52页。
    ① 张岱年:《<国学大师丛书>总序》//孔庆茂:《国学大师丛书:辜鸿铭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② (美)伯格:《人格心理学》第六版,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① 英千里:《回忆幼年时代的傅校长》//天一出版社:《傅孟真传记资料》第3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94页。
    ② 石兴泽:《学林风景傅斯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 冯友兰:《冯友兰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①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② 冯友兰:《冯友兰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③ 冯友兰:《冯友兰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④ 鲁迅:《鲁迅书信集)》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695页。
    ⑤ 胡适:《胡适日记》手稿本,第15册,无页码。
    ⑥ 浦薛凤:《太虚空里一游尘八年抗战生涯随笔》,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3页。
    ⑦ 冯友兰:《论抗战》,《新动向》,1939年第7期。
    ① 冯友兰:《道中庸》,《中学生》,1939年第13期。
    ②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③ 狄膺:《狄君武先生遗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5年版,第8页。
    ① 罗家伦口述,马星野记录:《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传记文学》,1978年第5期。
    ② 狄膺:《狄君武先生遗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5年版,第8页。
    ③ 狄膺:《狄君武先生遗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5年版,第9页。
    ④ 马征:《教育之梦——蔡元培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
    ⑤ 狄膺:《狄君武先生遗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5年版,第1页。
    ⑥ 狄膺:《狄君武先生遗稿》//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5年版,第1页。
    ① 闻集:《狄君武先生生活琐事》//政协太仓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太仓文史资料辑存》第5辑,1988年版,第3页。
    ② 陈琏出生之时,母杨品仙产后血崩,虽经多方医治,仍于一个多月之后离世。父亲与母亲夫妻情深,精神恍惚,在其母“五七”之日,认为其母是因生她而亡,故将你往痰盂里塞,想把她溺死,其五姑陈若希上楼发现,其父,又从窗口将其从二楼扔下,所幸被屋外的葡萄架所救,故被带至外婆家喂养。因之,被外婆称为“小可怜儿”、“怜儿”。
    ① 王民嘉:《她拥有巨额的精神财富——忆陈琏》//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校友会:《陈琏的道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② 郑延:《陈琏和我》//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校友会:《陈琏的道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
    ① 谷斯涌:《两代悲歌——陈布雷和他的女儿陈琏》,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② 王民嘉:《她拥有巨额的精神财富——忆陈琏》//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校友会:《陈琏的道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30-31页。
    ③ 刑方群:《她献身于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忆陈琏同志》//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校友会:《陈琏的道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④ 古念良:《峣峣者易折——哭陈琏同志》//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校友会:《陈琏的道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2-23页。
    ① 陈必大:《跨过生命的门槛——纪念我的妈妈》//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校友会:《陈琏的道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85-86页。
    ② 谷斯涌:《两代悲歌——陈布雷和他的女儿陈琏》,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① 音乐研究会:《音乐研究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19-2-11,第4版。
    ① 新闻研究会:《新闻研究会改组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2-10,第3版。
    ② 新闻研究会:《新闻研究会之改组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2-20,第3-4版。
    ③ 徐宝璜:《徐宝璜致傅馥桂、马义述、来焕文、陈秉瀚四君函》,《北京大学日刊》,1919-3-7,第3版。
    ① 许德珩:《回忆国民杂志社》//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页。
    ② 平民夜校:《平民夜校募捐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0-3-3,第1版。
    ①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35页。
    ① 林元:《大学生》,《中央日报》,1939-7-28//林元:《碎布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② 林元:《大学生》,《中央日报》,1939-7-28//林元:《碎布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① 林元:《王孙——大学生原型之二》,《文聚》,第一卷第一期//林元:《碎布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68-282页。
    ② 林元:《大牛——大学生原型之三》,《文聚丛书》,1943年//林元:《碎布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305页。
    ① 据1920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日刊》记载,当年在校学生总数为2565人,其中,本科生1553人,预科生1022人,旁听生142人。考虑到当时参与本文所述学生社团活动的多数为本科生,所以学生总数有两种计算方式,即1553人和2565人,因此就出现了文中不同的统计结果。
    ② 《一九一九年南北议和资料》,第8页//许放:《中国民国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①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页。
    ① 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140-141页。
    ② 根据《北京大学日刊》1919年至1925年相关期号整理。
    ① 李荟棠:《平民教育讲演团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204-27,第4版;1920-4-28,第4版。
    ① 长辛店讲演组:《平民教育讲演团农村讲演的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20-4-13,第4版。
    ② 北大学生主办暑期补习学校:《北大学生主办暑期补习学校简章》,《北京大学日刊》,1923-6-12,第3版。
    ① 西南联大除夕副刊:《联大八年》,昆明: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年版,第154-155页。
    ② 赵宝煦:《阳光美术社回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我心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③ 赵宝煦:《阳光美术社回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我心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1页。
    ① 赵宝煦:《阳光美术社回忆》//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我心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② 政治系四川同学会:《北大政治系四川同学会第一届大会纪要》,《北京大学日刊》,1925-12-8,第2版。
    ① 江西同乡会:《江西同乡欢送毕业同乡大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5-7,第3版。
    ② 广东同乡会:《北大广东同乡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3-3-8,第3版。
    ① 广东同乡会:《北大广东同乡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3-5-3,第3版。
    ② 广东同乡会:《北大广东同乡会布告》,《北京大学日刊》,1923-6-21,第4版。
    ③ 广东同乡会:《北大广东同乡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3-11-15,第3版。
    ④ 广东同乡会:《北大广东同乡会年刊第二期征文启》,《北京大学日刊》,1924-1-9,第4版。
    ⑤ 山东同乡会:《北大山东同乡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1-1-7,第4版。
    ⑥ 梅远谟:《北大湖北同乡会编辑委员会主任梅远谟启事》,《北京大学日刊》,23-11-16,第3版。
    ① 广东同乡会:《北大广东同乡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7-2-21,第1-2版。
    ① 福建同乡会:《北大福建同乡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7-4-22,第2版。
    ② 山东同乡会:《北大山东同乡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1-1-7,第4版。
    ③ 四川同乡会:《北京大学四川同乡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3-5-18,第2版。
    ① 政治系一年级级友会:《政治系一年级级友会成立大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24-12-3,第1版。
    ② 北大政治系乙丑级友会:《北大政治系乙丑级友会会章》,《北京大学日刊》,1924-11-22,第1版。
    ① 预乙二年级级友会:《乙预二年级恳亲大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1-6,第1版。
    ② 哲学系一九二八级友会:《哲学系一九二八级友会开会记事》,《北京大学日刊》,1924-11-28,第1版。
    ③ 马之昆,王桂:《预乙二年级恳亲会收支报告》,《北京大学日刊》,1925-1-5,第1版。
    ① 北大经济系丁卯级友会:《北大经济系丁卯级友会简章》,《北京大学日刊》,1925-5-7,第1版。
    ② 经济系民国十四年毕业级友会:《经济系民国十四年毕业级友会开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24-11-24,第1版。
    ③ 哲学系四年级纪念刊筹备委员会:《哲学系四年级纪念刊筹备委员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3-4,第2版。
    ④ 教一级友会:《教一级友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4-12-5,第1版。
    ① 教一级友会:《教一级友会通告(第一号)》,《北京大学日刊》,1925-3-5,第2版。
    ② 国文学系一年级读书会:《国文学系一年级读书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4-12-9,第2版。
    ③ 哲学系一九二八年级友会:《哲学系一九二八年级友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5-15,第2版。
    ④ 程鈸:《一九二五哲学系师生联欢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5-22,第1版。
    ① 王德崇:《预科甲部二年级恳亲会记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6-9,第1版;1925-6-11,第1-2版。
    ② 虽然在1923年3月27日由巫启瑞、陈履森、郭培凯、毛皋坤等发起召开了各毕业班代表大会,但之后基本上是由陈履森负责,至7月份陈履森离开北京之后,转由徐望之代理,不久徐望之离开北京,再转宋作梅负责,在宋作梅离开北京之后,8月11日开始再转由黄坚负责。
    ① 温锡锐:《温锡锐查询民国九年毕业同学录启示》,《北京大学日刊》,1922-11-29,第3版。
    ② 十四年毕业同学录筹备处:《十四年毕业同学录筹备处开会记事》,《北京大学日刊》,1925-3-17,第1版。
    ① 北大一九三一级毕业同学录筹备委员会:《北大一九三一级毕业同学录筹备委员会通告(第一号)》,《北京大学日刊》,1931-2-17,第1-2版。
    ② 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学生筹备会:《二十五周年纪念会学生筹备会第一次会议记事》,《北京大学日刊》,1922-11-21,第2版。
    ③ 学生干事会念五周年纪念筹备会:《学生干事会念五周年纪念筹备会组织大纲》,《北京大学日刊》,1923-10-29,第2-3版。
    ① 三十一周年纪念化学系展览会筹备委员会:《三十一周年纪念化学系展览会筹备委员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9-12-6,第2版。
    ② 军事训练部:《军事训练部布告》,《北京大学日刊》,1929-12-12,第2版。
    ① 俄罗斯学术研究会:《俄罗斯学术研究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4-3-19,第3版。
    ② 罗章龙:《椿园载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4页。
    ③ 罗章龙保存的一份152人会员名单中北大学生44位,北大教授3位,各地工人25位。参见罗章龙:《椿园载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65-67页。
    ① 高崇焕,吴汝明等:《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1-11-17,第4版。
    ②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通告(四)》,《北京大学日刊》,1922-2-6,第3-4版。
    ① 刘仁静:《回忆我在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情况》//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第1楫,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8-66页。
    ①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22-11-20,第3版。
    ② 孙文主义学会北大分会:《北京孙文主义学会北大分会阅览室成立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6-2-6,第2版。
    ① 傅斯年:《<新潮>发刊旨趣书》//欧阳哲生,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② 《国故》月刊社:《<国故>月刊社成立大会纪事》,《北京大学日刊》,1919-1-28,第4版。
    ③ 新潮杂志社:《新潮杂志社启事》,《北京大学日刊》,1918-12-3,第2版。
    ④ 毛子水:《国故与科学的精神》,《新潮》第一卷第1-5,1919年1-5月,第733-747页。
    ① 毛子水:《<驳‘新潮’‘国故和科学的精神’篇>订误》,《新潮》第二卷第1期,1919年10月,第37-57页。
    ② 《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况(节录)》,《公言报》,1919-3-18//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67-68页。
    ③ 《国故》月刊社:《国故月刊社致公言报函》,《北京大学日刊附张》,1919-3-24,第6版。
    ④ 顾颉刚:《顾颉刚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4页。
    ①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0-12-6,第4版。
    ① 王效挺,黄文一:《战斗在北大的共产党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57页。
    ②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① 张定华:《回忆联大剧团》//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第一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350页。
    ① 许京骐,刘楷:《联大工学院的引擎社》//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第一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337-341页。② 李凌:《敢于面对现实的<现实>壁报》///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笳吹弦诵在春城——回忆西南联大》(第一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1986年版,第385-387页。
    ③ 吴晓铃:《话说那年》,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12页。
    ④ 西南联大除夕副刊:《联大八年》,昆明: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年版,第136页。
    ⑤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现代史研究资料》第十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
    ①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8页。
    ① 鲁迅:《我观北大》,《北大学生会周刊》创刊号,1925-12//丁华民:《鲁迅文集·华盖集》第七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8页。
    ① 王学珍,王效挺等:《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22页。
    ① 周之良,樊秀萍等:《多彩的校园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 根据1924-11-1至1924-11-30《北京大学日刊》登载的信息整理。
    ① 教一级友会:《教一级友会通告》,《北京大学日刊》,1924-11-7,第1版。
    ① 王效挺,黄文一:《战斗在北大的共产党人》,北京:北京大学日刊1991年版,第8-14页。
    ① 宋立志:《名校精英》,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197页。
    ② 王文宝,江小蕙:《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62-371页。
    ① 杨起,王荣禧:《为传播“五四”精神而奋斗不息——忆先父杨振声的一生》//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我心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建校7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4-88页。
    ② 李光荣:《西南联大南湖诗社》//刘跃进:《中华文学史料》第二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1-372页。
    ③ 赵家怡:《南村诗词集·诗集(上)·卷六怀人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62页。
    ① 万揆一:《滇云旧闻录》,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0-367页。
    ①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351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生社团”词条,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39页。
    ① 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② 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① 新潮社:《新潮社纪事一》,《北京大学日刊》,1919-11-22,第2版。
    ② 实社:《实社意趣书》,《自由录》,第一期//申铉武,王锐波:《中国政党政团大观》,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224页。
    ① 甘丽华,田文平等:《国内大学社团门槛高过海外名校》,《中国青年报》,2010-7-19。
    ① (宋)朱熹集传,(清)方玉润评,朱杰人导读:《诗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 (梁)萧统,(唐)李善:《文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45页。
    ① 武文利:《旅游风俗探胜景》,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
    ① 《一九二一年复旦年刊》第102页。
    ② 《<平民>发刊词》,《平民》第一期,1920年5月//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版,第14页。
    ③ 《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896-1927)第一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71页。
    ①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十四辑蔡孑民(元培)先生言行录》,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第278-279页。
    ② 北大平民教育研究社:《北大平民教育研究社记事》,《北京大学日刊》1921-11-19,第2-3版。
    ① 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14页。
    ①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第351页。
    ② 蔡元培:《蔡孑民先生言行录》,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版,第100页。
    ① 朱伟:《生命伦理中的知情同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东汉)班固:《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五十八:虞傅盖藏列传第四十八》。
    (元)脱脱:《宋史》,《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一十四》。
    《交通大学校史》撰写组:《交通大学校史资料选编(1896-1927)第一卷》,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学生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总览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北京大学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五(学生卷),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北京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北京大学六十年》,北京:北京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1958年版。
    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1898-191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北大百年话社团》,北京:北京大学法律系1998年版。
    广东省信宜县政协文史组:《信宜文史第5辑》,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88年版。
    湖南省湘潭市政协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湘潭文史第13辑游子春秋》,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96年版。
    华长慧:《(申报>宁波旅沪同乡社团史料》,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
    李庆聪,吴晞:《北京大学子民图书室记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刘跃进:《中华文学史料》第二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吕林:《北京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毛子水,胡适等:《国立北京大学》,南京: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
    钱锡康:《校友文稿资料选编(第八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申铉武,王锐波:《中国政党政团大观》,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沈千帆:《北大社团学术作品合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沈千帆:《社团人:来自北大的青春故事》,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版。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65年版。
    四川省叙永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叙永县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西南联大在叙永》,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90年版。
    苏云峰:《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1911-192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王进,杨江华:《中国党派社团辞典》,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二卷(1912-1937)(全三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三卷(1937-194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学珍,郭建荣:《北京大学史料:第四卷(1946-194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学珍,王效挺等:《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上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温儒敏,李宪瑜:《北大风——北京大学学生刊物百年作品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华、南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西南联大北京校友会:《我心中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建校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西南联大除夕副刊:《联大八年》,昆明:西南联大学生出版社1946年版。
    西南联大校友会:《笳吹弦诵在春城》,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校史编辑委员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资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萧超然,沙健孙等:《北京大学校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谢荫明,陈静:《北京的社团(第一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严复:《论北京大学不可停办说帖》,北京大学档案馆藏。
    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现代史研究资料》第十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云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四辑西南联合大学建校五十周年纪念专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张允侯,殷叙彝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二)、(三)、(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79年版。
    章绍嗣:《中国现代社团(1919-194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章绍嗣:《中国现代社团辞典》,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政协太仓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太仓文史资料辑存》第5辑1988年版。
    政协永兴文史委员会:《永兴文史第3辑》,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89年版。
    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资料汇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共楚雄州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中共楚雄党史资料第3集彝州忠魂》,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91年版。
    中共蒙自县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蒙自县党史资料第2辑》,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出版日期(不详)。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国民党的民众运动与工农学界的斗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民众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教育1,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2编,教育1,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3编,教育1,2)》,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学生运动》,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写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著者(不详):《世界教育史上的长征: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纪实》,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出版日期(不详)。
    (德)汉斯-维尔纳·格茨著,王亚平译:《欧洲中世纪生活(7-13世纪)》,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德)库尔特-勒温著,高觉敷译:《拓扑心理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德)马丁·海德尔格著,陈嘉映等译:《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加)德斯蒙德·鲍尔著,谢天海译:《小洋鬼子一个英国家族在华生活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美)埃蒂纳·温格等著,边婧译:《实践社团: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指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美)伯格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第六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美)查尔斯·霍顿·库利著,包凡一,王湲译:《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美)戴维·波普诺著,刘云德,王戈译:《社会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美)费里蒙特·F·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韦克著,李柱流,苏沃涛译:《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著,何兆武译:《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挑战from scientific objectivity to the postmodern challenge》,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格莱夫斯著,吴康泽:《中世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赫伯特·西蒙著,杨砾,韩春立等译:《管理行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美)林毓生著,穆善培译:《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86年版。
    (美)诺曼·K·邓金著,周勇译:《解释性交往行动主义:个人经历的叙事、倾听与理解》,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欧内斯特·博耶著,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译,《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美)魏定熙著,金安平,张毅译:《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日)服部正著,江丽临,莫邦伟等译:《女性心理学》,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英)D.S.皮尤等著,唐亮,沈明明等译:《组织管理学名家思想荟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北京大学校刊编辑部:《精神的魅力(1988)》,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北京志愿者协会:《走进志愿服务》,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版。
    毕监武:《社团革命:中国社团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蔡智敏:《社团撷英》,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年版。
    陈安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史》,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陈昌凤:《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报纸副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金罗:《社团立法和社团管理》,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陈立平:《双语社团语码转换研究:以常州话-普通话语码转化为例》,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平原,夏晓虹:《北大旧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年版。
    陈平原,夏晓虹:《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平原,郑勇:《追忆蔡元培(增订本)》,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陈平原:《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陈平原:《老北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陈映芳:《棚户区记忆中的生活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陈占安等:《马克思主义与北京大学纪念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崔树义:《社团组织与人口控制:以宁津县计划生育协会为个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戴知贤,李良志:《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单中惠,杨捷:《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丁群:《扛起地狱的闸门第二条战线英豪传》,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范宝俊:《结社立法与社团管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方汉奇:《新闻史的奇情壮彩》,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
    方庆秋:《民国党派社团出版史丛》,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傅国涌:《追寻失去的传统》,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龚咏梅:《社团与政府的关系》,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龚云:《路线中国共产党的磨难》,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
    古俊贤:《中国社团发展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
    顾阳,冯培丽:《新千年社团文书即用即套》,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郭建民,尹小满:《中国社团概论》,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郭建荣,杨慕学等:《北大的大师们》,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版。
    胡晓玮:《公元1919往事回首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版。
    华长慧:《<申报)宁波旅沪同乡社团史料》,宁波:宁波出版社2009年版。
    黄绮文,宋佩华:《潮人同乡社团遍全球》,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黄倩,雪麓:《狂放北大》,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黄兴涛:《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
    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变下的体育社团改革》,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贾植芳:《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金秉英:《京华寻梦》,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军委情报部资料室:《反对性及封建性的党派社团》,北京:军委情报部资料室1950年版。
    李兵:《论中国体育学术性社团:体育学术性社团的管理与发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
    李宏:《北大逸事》,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李洪波:《全国少儿文学社团习作精选》,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3年版。
    李洪涛:《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李鸿德,伊建年:《社团管理》,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李明欢:《当代海外华人社团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明基:《社团实务》,澳门: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1999年版。
    梁柱,王世儒:《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山西: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梁柱:《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修订版。
    林元:《碎布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版。
    林至善:《学生事务与社团辅导(第三辑)》,台北:东吴大学学生事务处课外活动组2003年版。
    林至善:《学生事务与社团辅导(第四辑)》,台北:东吴大学学生事务处课外活动组2003年版。
    林至善:《学生事务与社团辅导(第五辑)》,台北:东吴大学学生事务处课外活动组2004年版。
    刘健清:《社团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健清:《中华文化通志第四典制度文化社团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刘江:《国际印学社团精品博览》,杭州:西泠印社2003年版。
    刘军宁:《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
    刘宁元等:《北京的社团第二辑妇女社团专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刘文辉:《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概论》,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年版。
    刘文俊:《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社团》,合肥:黄山书社2008年版。
    刘延平,赵杨:《多维审视下的组织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宜庆:《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祖云:《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年版。
    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1919-192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
    马敏等:《近代中国民间社团研究丛书》,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孟昭强,芦青等:《北大不败》,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版。
    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京社团志(地方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1年版。
    潘冠瑾:《澳门社团体制变迁:自治、代表与参政》,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彭松涛:《新加坡全国社团大观》,新加坡:文献出版公司1983年版。
    乔志强:《中国近代绘画社团研究》,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版。
    裘克安:《牛津大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86年版。
    曲广华:《中国近代文化与五四社团》,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桑兵:《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序》:北京:京报馆1923年版。
    施扣柱:《青春飞扬 近代上海学生生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年版。
    石源华:《韩国独立运动政党与社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宋立志:《名校精英》,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年版。
    宿景祥:《骷髅会精神——美国耶鲁大学精英学生组织揭秘》,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6年版。
    孙炳岳:《青岛社团志(地方志)》,内部发行1993年版。
    谈志林:《走向公民社会:地方社团发展的制度分析》,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汤一介:《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涂纪亮:《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万揆一:《滇云旧闻录》,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王宝:《中国科技社团概览1568~1988》,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王传利:《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建设与引导》,北京:群众出版社2009年版。
    王进,杨江华:《中国党派社团辞典》,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年版。
    王乐:《大学生社团:理论·管理·案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王敏:《上海报人社会生活1872-1949》,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
    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王世刚,李修松:《中国社团史》,合肥:安徽人民撤办社1994年版。
    王世英,李新苗:《现代社团管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王思斌:《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王效挺,黄文一:《战斗在北大的共产党人(1920.10-1949.2)北大地下党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王效挺等:《北大英烈(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温维克:《社团事务处理法》,香港:温太原堂1954年版。
    吴晓铃:《话说那年》,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8年版。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萧超然:《巍巍上庠 百年星辰——名人与北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肖东发,李云等:《从京师大学堂到老北大》,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肖卫:《北大岁月》,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谢剑:《香港的惠州社团:从人类学看客家文化的持续》,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谢玲丽:《上海社团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
    谢泳编:《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徐琦:《美国社区学院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许放:《中国民国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许烺光(Francis L. K.)著,黄国光译:《宗族、种姓与社团》,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2年版。
    许仲槐等:《广州体育社团实体化之路》,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许仲槐等:《体育社团实体化初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杨蓓蕾等:《社团价值重构:上海社区家庭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杨路平等:《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杨明权,韩景卫:《行为科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杨文志:《现代科技社团概论》,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年版。
    姚丹:《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叶永烈:《红色的起点》,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尹继东,周本贞:《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于晨:《新世纪初上海科技社团改革与发展实录(上篇)》,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年版。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余克礼:《台湾机构·社团·企业大全》,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张广智:《西方史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宏杰:《另一面:历史人物的另类传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家麟:《组织社会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张剑:《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张林耕:《社团工作指导》,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张乃和:《现代公民社会的起源》,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张闻博,何宇:《西南联合大学叙永分校建校五十周年纪念集1940-1990》,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93年版。
    张玉法:《民国初年的政党》,长沙:岳丽书社2004年版。
    章绍嗣:《中国现代社团(1919-194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赵家麟:《校园规划的时空观普林斯顿大学二百五十年校园发展的探讨与省思1746-1996》,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赵家怡:《南村诗词集·诗集(上)·卷六怀人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赵建林:《解读北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赵立香:《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赵新林,张国龙:《西南联大:战火的洗礼》,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中共浏阳市委办公室,中共浏阳市委宣传部:《罗章龙与早期铁路工人运动》,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7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南地区文史资料写作会议:《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中文公事管理局:《社团条例》,香港:中文公事管理局1985年版。
    周俊旗:《民国天津社会生活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周俊旗:《民国天津社会史》,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周之良,樊秀萍等:《多彩的校园文化》,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朱伟竞:《大专社团辅导实务》,嘉义:涛石文化事业公司2000年版。
    朱瑶翠:《社团工作23年回眸:上海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研究会创建与发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朱英:《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庄哲仁:《大专院校教职员工参与校内休闲运动社团之态度、动机、阻碍因素、频率及满意度研究》,桃园:高教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
    《北京大学日刊(第一至第十六分册)》(1917-1932)
    《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1923-1937)
    北大地质研究会:《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会会刊》(1928-1931)
    北大清华联合报社:《北大清华联合报》(1948)
    北大新闻社:《北大新闻》(1932)
    北大学生会:《发展北大计划大纲》(1929)
    北大学生会宣传股:《北大学生会周刊》(1925)
    北大学生会宣传委员会:《国立北平大学第一工学院宿舍运动特刊》(1929)
    北大学生会学术股:《北大旬刊》(1936)
    北大学生会迎新会:《北大迎新特刊》(1936)
    北大学生会周刊编委会:《北大学生》(1934)
    北大学生自治会:《北大半月刊》(1948)
    北京大学:《政治生活(周刊)》(1924-1926)
    北京大学北大学生周刊编委会:《北大学生周刊》(1930-1932)
    北京大学出版部:《佛心丛刊》(1922)
    北京大学第二院科学常识杂志社:《科学常识》(1922)
    北京大学第一院:《北平周报》(1933-1935)
    北京大学第一院瓦缶月刊社:《瓦缶》(1935)
    北京大学第一院战旗社:《战旗》(1931)
    北京大学第一院自决杂志社:《自决》(1932.1-1932.8)
    北京大学法学院励志笃行社:《励笃季刊》(1929-1930)
    北京大学非常学生会:《北京大学非常学生会专刊》(1931)
    北京大学非常学生会:《北京大学示威运动专刊》(1932)
    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1922-1937)
    北京大学革命周报社:《革命周报》(1928-1929)
    北京大学国故月刊社:《国故月刊》(1919)
    北京大学化学会编辑股:《北大化学会年刊》(1926)
    北京大学绘学杂志社:《绘学杂志》(1920-1921)
    北京大学经济学会:《北大经济学会半月刊》(1922-1925)
    北京大学开拓半月刊社:《开拓》(1931-1932)
    北京大学理论与现实社:《理论与现实》(1932-1933)
    北京大学励进社:《励进》(1924)
    北京大学每周论坛社:《每周论坛》(1936)
    北京大学猛进社:《猛进(月刊)》(1925-1926)
    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季刊社:《农学季刊》(1939-1942)
    北京大学农学院农学月刊社:《农学月刊》(1939-1942)
    北京大学评论之评论社:《评论之评论》(1920-1921,1923,1932-1933)
    北京大学前趋杂志社:《前趋》(1933)
    北京大学潜社:《史学论丛》(1934-1935)
    北京大学认识旬刊社:《认识》(1932)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编辑部:《社会科学季刊》(1922-1943)
    北京大学诗号角社:《诗号角》(1948-1949)
    北京大学收发课:《国民周报》(1925)
    北京大学数理学会:《北京大学数理杂志》(1919-1921)
    北京大学文学院牧野旬刊社:《牧野》(1933)
    北京大学新潮社:《新潮》(1919-1922)
    北京大学新梦社:《新梦》(1933)
    北京大学新生社:《新生》(1926-1927)
    北京大学新战线周刊社:《新战线》(1931-1932)
    北京大学星火社:《青年大众》(1931,1938-1939)
    北京大学学生动向月刊社:《学生动向(月刊)》(1936-1937)
    北京大学学生会新生命月刊社:《新生命》(1945)
    北京大学学生月刊委员会:《北大学生》(1930-1931)
    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北大半月刊社:《北大1946-48》(1948)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报告》(1923-1924)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1926-1927)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5-1926)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音乐杂志》(1920-1921)
    北京大学月刊编辑处:《北京大学月刊》(1919-1920)
    北京大学造型美术杂志社:《造型美术》(1924)
    北京大学政治学会出版股:《政治学论丛》(1931)
    北京大学中国论坛社:《中国论坛》(1932)
    北平尚志学会:《哲学评论》(1927-1947)
    国乐改进社:《音乐杂志》(1928-1932)
    国立北京大学第一院爱智学会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1924-1925)
    国立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学会:《北大化讯》(1944-1947)
    国立北京大学史学会:《治史杂志》(1937-1939)
    国立北京大学学生会学术股:《北大周刊》(1935-1937)
    国立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反对设立特种刑事法庭》(1948)
    师大北大校友联合会会刊编辑委员会:《北大师大校友会刊》
    西南联合大学当代评论社:《当代评论》(1941-1944)
    (德)施耐德著,关山,李貌华译:《真理与历史傅斯年、陈寅恪的史学思想与民族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马来西亚)郑良树:《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
    白吉庵:《胡适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北京李大钊故居研究室:《李大钊研究资料索引1927-2008》,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蔡仲德:《冯友兰先生年谱初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陈伯良:《穆旦传》,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陈聆群:《萧友梅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单纯,旷昕:《解读冯友兰亲人回忆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单纯,旷听:《解读冯友兰学人纪念卷》,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邓中夏:《邓中夏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丁华民:《鲁迅文集·华盖集》第七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丁元:《傅斯年罗家伦》,北京:人民日版出版社1999年版。
    董宝瑞:《李大钊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方豪:《方豪六十自定稿(上、下册)》,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版。
    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陈惠勤等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冯友兰:《冯友兰文集第1-6卷》,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年版。
    冯友兰:《冯友兰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1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冯友兰著,蔡仲德编:《我的学术之路冯友兰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冯资荣,薛豪卓:《邓中夏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凤子:《画像:凤子散文小说选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1-7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高平叔:《蔡元培年谱长编》(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谷斯涌:《两代悲歌——陈布雷和他的女儿陈琏》,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顾潮:《顾颉刚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顾潮:《我的父亲顾颉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顾颉刚:《顾颉刚日记第1-12卷》,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年版。
    顾颉刚:《顾颉刚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顾颉刚:《走在历史的路上顾颉刚自述》,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顾颉刚著,印永清辑:《顾颉刚书话》,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郭汾阳:《铁肩辣手邵飘萍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何兆武口述,文靖撰写:《上学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胡适:《胡适全集第27-34卷日记1906-1962》,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胡适:《胡适日记》手稿本,第15册,无页码。
    胡适:《胡适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胡适口述,唐德刚整理翻译:《胡适口述自传》,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
    华德韩:《邵飘萍传报业巨子新闻导师》,杭州:杭州出版社1998年版。
    姜平:《邓中夏的一生》,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蒋梦麟:《蒋梦麟自传西潮与新潮》,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版。
    焦润明:《傅斯年传(1896-195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杰人:《方豪文录》,北平:上智编译馆1948年版。
    康白情著,诸孝正,陈卓团编:《康白情新诗全编》,广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
    孔庆茂:《国学大师丛书:辜鸿铭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饮冰室合集》,专集之34,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版,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聊城师范学院历史系等:《傅斯年》,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林砺儒:《林砺儒文集》,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林溪声,张耐冬:《报人时代邵飘萍与(京报)》,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
    刘俐娜:《顾颉刚自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刘志权:《闻一多传》,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鲁迅书信集)》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罗章龙:《椿园载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罗章龙:《亲历秋收起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马亮宽,李泉:《傅斯年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
    马勇:《蒋梦麟传》,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马征:《教育之梦——蔡元培传》,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欧阳哲生,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浦薛凤:《太虚空里一游尘八年抗战生涯随笔》,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曲士培:《蒋梦麟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散木:《乱世飘萍:邵飘萍和他的时代》,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石兴泽:《傅斯年别传》,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石兴泽:《学林风景傅斯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斯涌:《两代悲歌——陈布雷和他的女儿陈琏》,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
    孙善根:《走出象牙塔-蒋梦麟传》,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孙思白:《北京大学一二九运动回忆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孙思白:《红楼风雨(北大“一二九”历史回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天一出版社:《傅孟真传记资料》第3册,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
    田文军:《冯友兰传1895-199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王大鹏:《百年国土自述·回忆·专访第3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王洁:《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王康:《闻一多传》,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王林:《顾颉刚》,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世儒:《蔡元培日记(上、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王为松:《傅斯年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王文宝,江小蕙:《江绍原民俗学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济南:山东书画出版社2000年版。
    王子光,王康:《闻一多纪念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魏巍,钱小惠:《邓中夏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闻黎明,侯菊坤:《闻一多年谱长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闻一多著:《闻一多全集第1-12卷》,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吴虹飞:《这个世界好些了吗吴虹飞名人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吴新蕾,姚柯夫等:《清晖山馆友声集陈中凡友朋书札》,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吴新蕾:《学林清晖文学史家陈中凡》,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西南联大校友会编:《茄吹弦颂在春城一回忆西南联大》,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西南联合大学上海校友会:《陈琏的道路》,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第二条战线的功臣袁永熙》,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1年版。
    湘人等:《冯友兰》,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晓北,姜伟:《邓中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
    晓北,姜伟:《邓中夏的故事》,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徐有富:《闻一多(1899-1946)》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旭文:《邵飘萍传略》,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姚柯夫:《陈中凡年谱》,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岳南:《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岳玉玺,李泉等:《傅斯年大气磅礴的一代学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张敦恒:《张奚若先生平事略》/周培源:《张奚若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张晓东:《句子里的世界 重寻朱自清 中国现代知识者的路》,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张晓唯:《蔡元培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张晓唯:《蔡元培评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张钰选:《胡子的灾难历程 张友鸾随笔选》,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智效民:《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黄日葵文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中共浏阳市委办公室,中共浏阳市委宣传部:《罗章龙与早期铁路工人运动》,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2007年版。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1-5卷最新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文集(1-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台新闻研究所:《报海生涯 成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人民大学港澳台新闻研究所:《报海生涯成 舍我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朱成甲:《李大钊传(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志敏:《五四风云人物文萃 李大钊1889-1927》,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朱自清,郭沫若等:《民国丛书第三编91闻一多全集(三)》,上海:开明书店1948年版。
    朱自清:《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朱自清回忆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
    朱自清:《朱自清文集》,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朱自清著,朱乔森:《朱自清全集 第1-1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宗璞:《旧事与新说 我的父亲冯友兰》,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发展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马超:《20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王李金:《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山西大学2006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牙韩高:《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领导方式与领导效能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杨新宇:《复旦剧社与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复旦大学 2005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曾晟堂:《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社团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张小莉:《1917-1927年北大学生社团研究》,中南大学200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赵瑞情:《中学生社团生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赵雪:《从<新潮)看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起步与成长》,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陈卫:《评闻一多的新诗社团活动》,《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2期。
    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董玫玫:《高校德育不容忽视的新领域》,《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0年第4期。
    冯国森:《幸福感与大学生社团研究》,《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7期。
    冯友兰:《道中庸》,《中学生》1939年第13期。
    冯友兰:《论抗战》,《新动向》1939年第7期。
    葛芸生:《南国社在中大——史料钩沉之二》,《戏剧报》1987第7期。
    金国华:《论青年小群体》,《青年研究》1984第8期。
    李光荣:《西南联大的后期文学社团》,《新文学史料》2006第1期。
    李光荣:《西南联大的早期文学社团》,《新文学史料》2005第3期。
    李浩泉,周洪宇:《教育活动史研究“四要”》,《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9期。
    李洪波,熊焰发:《工科院校学生社团的兴起》,《青年研究》1984年第7期。
    李喜所,薛长刚:《展示自我:民国时期北洋大学的学生社团》,《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0第4期。
    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以美国哈佛大学为研究实例》,《青年研究》2005第4期。
    楼嘉军:《高校社团文化的多重结构及特点——华东师大学生社团的现状调查》,《当代青年研究》1987第4期。
    罗家伦口述,马星野记录:《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传记文学》1978年第5期。
    彭伟利:《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初探》,《高等建筑教育》1992年第2期。
    邱泽瀚:《浅析高校社团对大一新生适应高校生活的影响及作用》,《农林经济与科技》2009年第12期。
    石向实,陈晓慧:《当代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史集:《闻一多先生和新诗社》,《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第2期。
    王刚:《昆明民主青年同盟第二支部的概况》,《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第1期。
    王伦信:《“五四”时期中学生社团活动写实——两册极为珍贵的袁玉冰学校日记》,《教育评论》2007年第3期。
    王奇生:《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历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向剑文:《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徐其虎,王淑君:《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作用及建设》,《杭州师范学院(医学版)》2005年第10期。
    杨明军:《浅谈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于述胜:《教育口述史漫谈》,《中国教师》2009年第5期。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张玲霞:《论清华大学早期的文艺社团及其刊物》,《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第5期。
    张奚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人民教育》1951年第9期。
    张允侯:《五四时期的曙光社》,《史学月刊》1965第4期。
    张允侯:《五四时期的兄弟社团——少年学会和青年学会》,《史学月刊》1965第2期。
    张智昱:《高校学生社团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社会科学家》2010年第11期。
    周洪宇,李浩泉:《教育活动史研究述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周洪宇:《对教育史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1期。
    Byung Shik Rhee·Anna Kim:Collegiate Influences on the Civic Value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S Revisited, Asia Pacific Educ. Rev., April 2011.
    Carol A. Mullen, April Whatley etc.:Widening the Circle:Faculty-Student Support Groups as Innovative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change, Vol.31/1,2000.
    Charles T. Clotfelter:Interracial Contact in High Schoo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Urban Review, Vol.34, No.1, March 2002.
    Christina N. Baker:Under-Represented College Students and Extracurricular Involvement:The Effects of Various Student Organization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Soc Psychol Educ (2008) 11.
    Chun-Mei Zhao and George D. Kuh:Adding Value:Learning Communities and Student Engagement,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45, No.2, March 2004.
    David Thenuwara Gamag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Karunaratne and Sons Ltd., Srilanka,1996.
    Debra De Bates, Mary J. Pickard:Student Organization Integration:Comparison of Two Models for Implementing FCCLA in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Family Consumer Sciences Education, 26(National Teacher Standards 3),2008.
    Denis Collins:Serving the Homeless and Low-Income Communities through Business & Society/Business Ethics Class Projects: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Pl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5:67-85,1996.
    Diana Pace, Patrick B. McGrath:A Comparison of Drinking Behaviors of Students in Greek Organizations and Students Active in a Campus Volunteer Organization, NASPA Journal, Vol.39, no.3, spring 2002.
    Dilvan De Abreu Moreira, Elaine Quintino Da Silva:A Method to Increase Student Interaction Using Student Groups and Peer Review over the Internet,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8:1,2003.
    Duncan, Robert B:Characteristics of perceived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7):1972.
    Gary R. Pike:the Influence of Fraternity or Sorority Membership on Students'College Experience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41, No.1,2000.
    Greg Bluestein:Reinventing a Student Organization, Student Affair Today, May 2009.
    Greta Bradley:Responding Effectively to the Mental Health Need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igher Education 39:417-433,2000.
    H. Bradley Sagen, Jerald W. Dallam etc.:Effects of Career Preparation Experiences on the Initial Employment Success of College Graduate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41, No.6,2000.
    Hawle: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Macmillan; 1968.
    James J. F. Forest, Philip G Altbach: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Springer 2007.
    Jeffry V. Mallow:Student Group Project Work:A Pioneering Experiment in Interactive Engagement,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Vol.10, No.2,2001.
    Johnny Goldfinger:Democracy Plaza:A Campus Space for Civic Engagement, Innov High Educ, January 2009.
    Keith Legg:Economic Student Group Populations in 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Volume 2,1973.
    Leslie R. Beach:Self-Directed Student Group and College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Volume 3,1974.
    Martyn P Kingsbury, Joanne S Lymn: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Larger Student Groups:Mutually Exclusive or Compatible Concepts-A Pilot Study, BMC Medical Education, June 2008.
    Michael C. Metzger, Extreme Makeover:Student organization Edition Remodeling Your Student Organization to Capture and Retain Members, Student Affair Today, November/December 2009.
    P. Csermely et al, Science Education:Models and Networking of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under 21, IOS Press,2007.
    Paul Wraalstad, Nathalie Rinehardt:Stages in the Life of a Student Organization:Preparing Student Leaders for Managing the Cycle, Student Affair Today, November/December 2009.
    Projects:An Empirical Stud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38, No.4,1997.
    Robert H. Prince:Teaching Engineering Ethics using Role-Playing in a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 Group,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2006) 12.
    Robert K. Conyne:Models for Conduc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March 1983.
    Rudolf H. Moos, Alan J. DeYoung etc.:Differential Impact of University Student Living Group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Volume 5.
    S. P. Chernozub:the Academic Self-Organ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Idea "The Russian Model of Education", Russian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53, no.4, April 2011.
    Susan J. Eklund-Leen, Robert B. Young:Attitudes of Student Organization Members and Nonmembers about Campus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Community College Review, Volume 24, No.4,1997.
    The Advisory Board Speakers:Develop Successful Assessment Process to Benefit Student Affairs, Student Affair Today, July 2009.
    Timothy S. Schoenecker, Kathryn D. Martell etc.:Diversity,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in Student Group Projects:An Empirical Stud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Aug97, Vol.38 Issue 4.
    Vincent F. Filak, Robert S. Pritchard:The Effects of Self-determined Motivation and Autonomy Support on Advisers and Members of a Journalism Student Organizati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spring 2007, Vol.62 Issue 1.
    Weisbord, Marvin R., Organizational Diagnosis:A Work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assachusetta: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