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系统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作为规制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法律规范,国际经济法律体系伴随着全球化的全面深入不断持续演进,而贯穿国际经济法律体系并体现其基本价值内涵的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则毋庸置疑地将在价值指向、规则制定等方面,对全球经济体系的未来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但相较于对WTO等实践性问题的重点关注,学界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相关研究却比较匮乏,并多局限于对单个基本原则的理论分析,缺乏对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的宏观整体把握。系统科学作为兴起于20世纪的当代主流科学体系,其既提供了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理论描述,又提供了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崭新视角。本文通过综合运用系统理论体系及其方法论,在背景分析全球经济、法律体系的演化特征、动因与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体系进行不同于传统语境的“另类”诠释,以期能有助于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的系统构建;并借助研究方式的转变,拓展了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视野。
     总体而言,本文主要包括以下章节:
     导论,主要包括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为系统科学的主要体系的综合归纳与整体介绍。其中,第一节介绍了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复杂系统论等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分析了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与演化形态,指出开放系统的基本特征是系统内的子系统或元素相互依赖,以及系统及与外界环境发生交互关系。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状态下,自组织耗散结构通过涨落实现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由无序趋向有序的演化过程;第三节则总结归纳了系统思维的主要方法论。
     第二章为法律系统及国际经济法的全球性演化的系统解析。其中,第一节中考察了全球治理与法律全球化的基本内涵,探讨了法律全球化的现实和理论之争,并将全球法律体系视作一个复杂巨系统而进行综合分析;第二节中确定了国际经济法一体化作为全球法律系统宏观演化起点的基本定位,分析了国际经济法一体化的未来走向,界定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演化原则及其系统学研究的可行性。
     第三章为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系统分析。其中,第一节中明确了国家经济主权的概念和特性,梳理了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理论与实践;第二节中就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理论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经济主权仍是最重要的国际基本准则之一,传统经济主权的让渡与弱化是各国为有效发挥经济主权的权能,实现自身更好发展而做出的自组织性选择;第三节中分析了全球系统中的主权国家的系统地位、边界和环境,归纳了国家主权作为系统特征的自主性与相对独立性特征,以及国家主权作为系统功能的结构功能,并分析了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发展趋向。
     第四章为公平互利原则的系统分析。其中,第一节中界定了公平互利原则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平互利缺失,指出公平互利缺失的原因是不公平的国际经济规则和差异化的国际经济主体所导致;第二节中界定了公平互利作为平等互利的系统整合以及非平衡态下的平衡态趋势原则的系统含义,并尝试构建了公平互利原则的系统建构;第三节中以WTO的基本原则为例,系统分析了公平互利原则的客观实证,分析了作为系统协同前提条件的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作为系统公平必然选择的公平贸易原则,以及作为系统开放应然要求的透明度原则。
     第五章为国际合作原则的系统分析。其中,第一节中概述了国际合作的概念与特征,梳理了国际合作原则的发展演革与具体内容;第二节中研究了作为国际合作理论前提假设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分析并批判了现实主义霸权合作论、新自由制度主义制度合作论、建构主义文化合作论,并探讨了国际合作的现实动因;第三节中明确了国际合作的系统协同涵义,归纳了相互竞争中持续协同的国际合作系统协同特征,尝试构建了层次化的国际合作体系。
     第六章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系统分析。其中,第一节中整理回顾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产生、发展及定义;第二节中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法理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考察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与现实,明确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应有地位;第三节中界定了可持续发展全球系统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全球系统的系统构成,并构建了从公平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全球系统目标体系。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system, which is the primary regulations of global economy, continues its development along with the globalizati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nvolving in all the regu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hips and embodying the nature and valu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undoubtedly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uture of global economic system by value directing and rules setting. Compared with various research focus on practical WTO problems, only a few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can be found, while most of them only analyze single basic principle without the whole basic principle system. As a mainstream of modern science, system science provides not only a panorama of the world, but also a new angle of view to observe nature and society. Therefore, while make backgrou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motivation and trend of global economy and law 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makes comprehensive systemic research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It might be useful to establish a basic principle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widen the view of research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by changing our way of thinking.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comprised by several chapters as follows:
     Introduction:it includ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meaning of the thesis, the president study situa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overall thinking, main content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s regarding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system science, and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expounds the basic theories of system science, i.e. the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and Synergetics theory. Part two analyses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complex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it concludes that the basic characters of open system are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diversified subsystem or the elements of the system,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the process of system evolution is a dynamic process to keep balance and order, which arises from self-organization dissipative structure's fluctuation in disorder. Part three finally concludes the main methodologies of system science.
     The second chapter makes a background analysis of the globalization's effect on global legal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system, and divides into two parts. Part one analyses the conception and disput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and Globalization of Law, and then it makes a systemic research on the Global Legal System, viewing it as a giant complex system. Part two defines the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volution of Global Legal System, forecasts the future of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Finally, it demonstrate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and the feasibility of systemic analysis on them.
     The third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the systemic research of state economic sovereignty principle, and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explains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state economic sovereignty. Part two concludes that state economic sovereignty is still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 and the weakening and transfer of traditional state economic sovereignty are the self-choice of the country which aims to perform the function of economic sovereignty effectively and obtain more interests during the globalization trend. Part three analyses the system characters,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tate economic sovereignty, and then it conclude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principles of state economic sovereignty principle.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systemic analysis of the fairness and mutual benefit principle, and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defines the conception of fairness and mutual benefit principle, indicates that the absence of fairness and mutual benefit is caused by the unfai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ules and discriminatin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entity. Part two defines the fairness and mutual benefit as a systemic conception involving the equal and mutual benefit system integration and the balance trend of unbalanced system, and then it establishes the system model of the fairness and mutual benefit principle. Part three analyze the fairness and mutual benefit principle in WTO's practice, i.e. non-discrimination principle, fair trade principle and the transparency principle.
     The fifth Chapter is involved in a systemic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inciple, and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demonstrates the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troduces the evolution history and cont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detail. Part two criticizes modern western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uch as Lockean's Anarchy Theory, Realism's Power-cooperation Theory, Neo-liberal Institutionalism's Institution-cooperation Theory and Constructivism's Culture-cooperation Theory. Part three makes a defini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by view of Synergetics theory, and then it explains the sustainable cooperating during the dynamic process of conflict. Finally, it constructs the cooperation hiberarchy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 sixth Chapter concentrates on the systemic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 and divides into three parts. Part one reviews the evolving proces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 Part two defin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it seeks to meet the needs and aspiration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to meet those of the future, confirms the legal meaning and statu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inciple. Part three demonstrates the concep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System, and analyzes its system composing. Finally, it concludes the purpose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lobal System as fair develop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lusion:it concludes the system statu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 basing on summarize the whole dissertation.
引文
1 [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 [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比]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 [德]H.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 Coveney P., Frontiers of complexity:the search for order in a chaotic world, Fawcett Books,1995.
    6 约翰·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 张若思:“系统方法与国际法”,《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冬季号,第497-498页。
    8 熊继宁:“系统法学在中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第21-33页。
    9 卓泽渊主编:《法学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09、331-332页。
    10 张文、孙仕柱:“从系统论看犯罪客体”,《中外法学》,1996年第1期,第18-20页。
    11 孙东川、李向荣:“从系统论看我国法制建设的复杂性”,《软科学》,2001年第3期,第2-5页。
    12 刘大洪、岳振宇:“论环境法的终极价值—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1-6页。
    13 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学的系统论趋向”,《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第22-24页。
    14 刘大洪、岳振宇:“论经济法的发展理念—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范式”,《法学论坛》,2005年1月有,第53-57页。
    15 邱一川:“试论国际经济法的学科界定及其基原则”,《法学》2002年第12期,第59-63页。
    16 熊建明:“重构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之理由和尝试”,《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2期,第77-89页。
    17 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18 戚洪国:《国际合作的制度取向一罗伯特·基欧汉政治思想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19 丁明红:《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政策之法律协调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厦门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0 [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21 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论系统工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22 高奇:《系统科学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负。
    23 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页。
    24 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25 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2期,第14-15页。
    26 Francis Heylighen, "The science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adaptivity", Journal of Nonlinear Dynamics, Psychology, and Life Sciences,20028(3), pp.8-15.
    27 H.Haken, 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Non-Equilibrium Phase Transitions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Springer-verlag,1983, pp.16.
    28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30 乌杰:《系统辩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80页
    33 常绍舜:《新纪元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系统科学方法概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6页。
    34 [比]普利高津:《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湛垦华、沈小峰等译,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40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43 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主编:《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第151页
    44 [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46 钱学森:《论系统工程(增订本)》,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47 乌杰:《系统辩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页。
    48 姜璐:《系统科学新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6页。
    49 [美]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页。
    50 [澳]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载《国外社会科学》,1978年第2期。转引自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31页。
    51 [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91-192页。
    52 [澳]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53 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2页。
    54 [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宇宙观》,曾国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7页。
    56 李建华、傅立:《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57 李锐锋、钱兆华:《自然辩证法教程新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58 段维祥:《系统思维漫谈》,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
    59 陈禹:“层次——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16页。
    60 埃里克·詹奇:注2,第205页。
    61 [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64 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主编:注43,第66-67页。
    65 赵凯荣:《复杂性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66 Guerin S.& Kunkle D.,"Emergence of constraint in self-organizing systems", Journal of Nonlinear Dynamics, Psychology, and Life Sciences,2004,8(2):pp.1-7.
    67 “嵌套”是指具有自相似性的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结关系。相似并非相同,嵌套也并非简单的循环,而是表现为动态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层次演进结构。
    68 对自相似原理的研究,主要基于系统理论中对分形特征的总结做出。“分形”(fractal)一词,是由美籍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 Mandelbrot)根据拉丁文形容词"fractus"而自创的。其含义是指某种具有不规则、破碎形状的、同时其部分又与整体具有某种方式下的相似性的,其维数不必为整数的几何体或演化着的形态。参见孙霞等编著:《分形原理及其应用》,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20页。
    69 [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2页。
    70 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讯》1981年增刊第1-2页。
    71 姜璐:注48,第35页。
    72 钱学森:《创建系统科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73 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二):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第10期,第3页。
    74 [美]勒内·托姆:《突变论》,周仲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202页。
    76 张牛:“试论系统分析综合法及其方法论启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50页。
    77 朱景文:“关于法律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法学》1998年第3期,第4页。
    78 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5页。
    79 苏晓宏:“法制转型与司法主导—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3年第1期,第24贝。
    80 周永坤:“全球化与法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法学》1999年第11期,第10页。
    81 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理论》,人民日报网络版,1999年12月11日。
    82 任宗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制发展研究》,暨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42页。
    83 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
    84 於兴中:“自由主义法律价值与法律全球化”,载于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85 车丕照:“法律全球化——是现实?还是幻想?”,载于《国际经济法论丛》2001年第4卷,第30页。
    86 戴尔玛斯·马蒂:“法的世界化——机遇与风险”,卢建平译,载于《法学家》2000年第4期,转引自冯玉军:“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于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4页。
    87 周永坤:《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533页。
    88 [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89页。
    89 [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存在一个现代法律文化吗?”,刘旺洪译,《法制现代化研究》第4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16页。
    90 [俄]哈伊尔·季塔连科:“中国与全球化”,载俄罗斯《远东问题》双月刊1993年第六期,转引自《参考消息》2004年2月1日第8版。
    94 参见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理论”,《人民日报》1999年12月11日第6版。
    95 冯玉军:“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页。
    96 陈功:“TPA模式剖析——以TPA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互动为视角”,《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6-9页。
    97 冯玉军:注95,第21页。
    98 冯玉军:“略论全球化理论的研究语境——兼论法学理论的变革与更新”,《法学家》,2005年第2期,第44-45页
    99 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在变动中相互形塑”,《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第28-30页。
    100 参见刘剑文主编:《WTO与中国法律改革》,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16页。
    101 樊纲:“国际经济新趋势: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的市场化”,《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11-12期,第10-11页。
    102 [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第345页。转引自黄文艺:“法律国际化与法律全球化辨析”,《法学》,2002年第12期,第17页。
    103 谢晖:“法律的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法理”,《山东公交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5月第3期,第1-15页。
    104 [美]庞德:《法理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0页。
    105 Simmel,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Free Press,1950, pp.181-189.
    106 庞德:注104,第15-16页。
    107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3-464页。
    108 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56页。
    109 王秀英:“法律全球化的几个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4期。
    110 车丕照:“法律全球化—是现实?还是幻想?”,《国际经济法论丛(第4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32-33页。
    111 李双元:《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113 张文显、邓正来、朱景文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第145页。
    114 朱景文:“全球化的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新视野》,2000年第6期,第52页。
    115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4负。
    116 [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陈志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5-19页。
    117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胡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118 塞缪尔·亨亭顿:“孤独的超级大国”,《外交》,1993年3—4月号。
    1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120 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21 杨思斌:《功利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22 [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23 杨思斌:注121,第4页。
    124 转引自邓正来:“迈向全球结构中的中国法学”(庞德《法理学》(五卷本)代译序),载于庞德:《法理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25 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二卷,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年版,第373页。
    126 王贵国:“经济全球化中的主权原则”,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127 图伊布那:"Global Bakowina:世界社会的法律多元主义”,转引于冯玉军:“法律与全球化一般理论述评”,载于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7页。
    128 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50页。
    129 [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5页。
    130 车丕照:“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44-45页。
    132 肖光辉:“法的移植及其本土化现象的关联考察”,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133 [加]基蒙、瓦拉斯卡基斯:“全球化大舞台上的新角色”,杨波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0期,第1920页。
    134 黄文艺:“法律国际化与法律全球化辨析”,《法学》,2002年第12期,第18页。
    135 赵化明: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第35页。
    136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137 参见佟占军:“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新探”,《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第58页。
    138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139 [英]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90页。
    141 江泽民:《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大事来抓》,(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
    142 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7页。
    143 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第33-34页。
    144 [奥]阿·菲德罗斯等著:《国际法》,李浩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2页。
    145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页。
    146 [美]约翰·H.·杰克逊:《国家主权与WT0》,赵龙跃、左海聪、盛建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147 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7页。
    148 曾华群:《国际经济法导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页。
    149 陈安:《国际经济法专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
    150 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第3页。
    151 张乃根:《国际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152 周鲠生著:《国际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75页。
    153 江伟任主编:《现代国际法原理解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4页。
    154 叶乃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析论”,《河北法学》,20006年第6期,第90页。
    155 余敏友:“以新主权观迎接新世纪的国际法学”,《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65页。
    156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39页。
    157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46-348页。
    158 余敏友,注155,第64页。
    159 转引自陈舟望:“现当代挑战主权思潮批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42页。
    160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注136,第92、94页。
    161 转引自王铁崖、周忠海编:《周鲠生国际法论文选》,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163 张军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164 余民才:《国际法专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65 [美]威廉·奥尔森等著:《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王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页。
    166 黄世席:“全球化对国际法的影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第2-3页。
    167 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168 黄世席:“全球化对国际法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1年3期,第3页。
    169 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170 刘德喜主编:《WTO与国家主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页。
    171 时殷弘:“论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被侵蚀和被削弱”,《国际论坛》,2001年第4期,第45页。
    172 张世鹏、殷叙彝:《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第15页。
    173 [英]托尼·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陈家刚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第33-42页。
    174 Thomas M.Frank, Fairnes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stitutions, Clarendon Press,1995, P.3.
    175 [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176 林欣主编:《国际刑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3页。
    177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178 俞正梁:“发展中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当代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35页。
    179 盛文军、王庆国、田银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3期,第36页。
    180 James Mayall,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See Herbert M. Levine:World Politics Debated (New York:McGraw-Hill), pp.28.
    181 [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182 吴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时代法学》,2004年第4期,第83页。
    183 Mohammed Bedjaoui, International Law: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Nijhoff Publishers,1991, pp.71.
    184 Linda Weiss,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pp.204.
    185 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页。
    186 Turner, Frederick C. & Alejandro L. Corbacho, "New Roles for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0, No. 163, pp. 118-119.
    187 [英]爱德华·卡尔著:《20年危机(1919-192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206页。
    190 Patricia M.Goff, Invisible Borders: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0, pp.533.
    191 [德]沃尔夫刚·格拉夫主编:《国际法》,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5页。
    192 《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521页。
    193 [比]普里高津等:《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28页。
    194 参见[日]星野昭吉编著:《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408页。
    195 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第167页。
    196 Malcolm Waters, 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 Press,1995, pp.78.
    197 赵可金、倪世雄::“主权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未来重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0期,第44页。
    198 参见刘杰:《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0-200页。
    199 G. Scharzenberger, Equity in Internation Law, The Year Book of World Affairs,1972, pp.348-350.
    200 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页。
    201 Margaret White, "Equity-A General Principle of Law Recognised by Civilised Nations", Out Law & Justice Journal,2004, Vol.4,No.1,pp.103-104.
    202 曾华群:“论‘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发展及其法理基础”,《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9页。
    203 [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255页。
    204 参见[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66页。
    205 D.P.O'Connell, International Law,2nd ed., Vol.1, London, Stevens,1970, p.5.
    206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注136,第25页。
    207 Malcolm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5th e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pp.100.
    208 杜涛:“互惠原则与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一期,第110页。
    209 参见《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序言,第二章第19、26、27条。
    210 陈安:《国际经济法学专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302页。
    211 参见刘志云:“论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取向——兼论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法律科学》,2007年第5期,第86页。
    212 "The WTO after 10 years:the lessons learned and the challenge ahead", 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spsp_e/spsp35_e.html.2008-12-11.
    214 廖凡:“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体制——对WTO互惠原则的再思考”,《国际贸易》,2007年第6期,第63页。
    15 刘会春:“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解读”,《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88页。
    216 参见刘绵松:《伦理的视角:WTO中的互利原则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66-168页。
    217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廷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218 Garcia Frank J., "Building a Just Trade Order for a New Millennium", The 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 2001,33(3-4). pp.1048.
    220 姚大志:《导读:从“正义论”到“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一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4月第1版,第446页。
    222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页。
    223 [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2页
    224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Nye, Introduction, in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edited by Joseph S. Nye and John D. Donahue,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pp.14.
    26 单文华主编:《国际贸易法学》(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235 史蒂文·M·苏拉诺维克:“公平原则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实证分析”,叶荧光译,《经济资料译丛》,2001年第2期,第24页。
    236 罗昌发:《贸易与竞争之法律互动》,台湾大学法学丛书,台北: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37页。
    237 John H. Jackson, The problem of subsidie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 is perhaps the single most perplexing issue of the current world trading system, and one that is very complex. See John H. Jackson, The Jurisprudence ofGATT & The WTO, Sypra, pp.433.
    238 《多哈部长级会议宣言》,第23条。
    239 《多哈部长级会议宣言》,第25条。
    240 蒋德恩:“世贸组织对其成员贸易政策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10期,第16-17页。
    241 Edward L. Rubin, "Rational Choice and Rat Choice:Some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ationality, Markets, and Human Beings", Chicago Kent Law Review.2005. Vol.80 No.3, pp.1091.
    242 William B.T.Mock,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to Legal Transparency:A Tool for Rational Development", Dickins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8, No.2,2000, pp.295.
    243 《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6页。
    244 [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页。
    245 Helen Milner, International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orld Politics 44 (3), 1992.
    246 [美]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3-55页。
    247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页。
    250 曾令良、饶戈平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纳,第89页。
    251 《联合国宪章》,序言、第1条第3款。
    252 曾华群:“略论国际经济法的合作发展原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42页。
    253 《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第一章第g款,第二章第17条。
    254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2条第1款。
    255 《发展权利宣言》,第3条第3款。
    256 朱陆民、聂会翔:“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中的国际合作观”,《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50-55贝。
    257 [美]海伦·米尔纳:《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无政府假定》,载大卫·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3-144页。
    258 [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第315、328-381、41页。
    259 [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特著:“无政府状态下的战略和制度合作”,载《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大卫·A.·鲍德温主编: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260 [美]罗伯特·基欧汉:注244,第62页。
    261 多纳德·布莱克:《法律的运行作为》,唐越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4页。
    262 Kenneth Oye ed.,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pp.35-38.
    263 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pp32.
    264 朱陆民、聂会翔:“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中的国际合作观”,《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50-55页。
    265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123页。
    267 [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8页。
    268 [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宋承先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页。
    270 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94页。
    271 [美]罗伯特·基欧汉:第290页。
    272 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0页。
    275 参见[美]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罗们特·基欧汉:《无政府状态下的战略和制度合作》,载[美]大卫·鲍德温主编:《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7-93页。
    277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wo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88(12).
    278 [美]詹姆斯·德·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84 倪世雄、金应忠主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81-187页。
    285 宁金彪:《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探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26页。
    286 冯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124页。
    289 [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诸大建、胡圣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290 See Kamal Hossain, "Searching for the contour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of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New Delhi Conference (2002), p.6.
    291 何志鹏:“国际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第17页。
    292 Marie Claire Cordonier Segger, Ashfag Khalf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w: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Prospec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pp.15.
    293 UNGA:Res.1831, UN GAOR,17th Sess.(1962)
    294 Marsh G, Man and Nature, Cambridge: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pp.36.
    295 The Stockholm Declaration on Human Environment, http://fletcher.tufts.edu/multi/texts/STOCKHOLM-DECL.txt 2009/02/11.
    296 Porter Gareth & Welsh Brown,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West View Press,1996. pp.28.
    297 McCormick John,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Belhaven Press,1989. pp.105.
    298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16页。
    299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port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78&ArticleID=1163.2009/02/11.
    300 UN 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ational Information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Genaral, New York:UN CSD, 1995. pp.10.
    301 Progamme of Further Action to Implement Agenda 21—Resolution Adopted By The General Assenbly, UN Doc. A/S-19/29.1997. http://www.un.org/documents/ga/res/spec/aress19-2.htm.2009/02/11.
    302 李永展:《永续发展一大地反扑的省思》,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年版,第8-10页。
    303 IUCN, WWF etc.: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 Living Resource For Convers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ww.iucn.org/dbtw-wpd/edocs/WCS-004.pdf.2009/02/08.
    304 Report of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 Brandtland Report), Our Common Future, pp.43.
    305 Philippe Sands,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pp.254-255.
    306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8页。
    307 转引自张绅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308 UN CSD Report: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hallenge to International Law, Report of a Consultation held at Windsor (1993), Review of European Community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Vol.2 Issue 4,1993. p.5.
    309 Birnie Boyle, International Law and Enviro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pp.112-114.
    310 M. Decleris, The La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eneral Principles, EC Commission,2000. p.7.
    311 New Delhi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Relating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ILA,2002.
    312 I. Porras, "The Rio Declaration:A New Basis for Cooperation", Review of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Law,1992(1): pp.245.
    313 Rio Declar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Report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 I,2,10,22. http://www.unep.org/Documents.Multilingual/Default.asp?DocumentID=78&ArticleID=1163.2009/02/11.
    318 G. Handl,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nd Global Change:The Challenge to International Law",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1990(1):pp.25-26.
    319 Lowe, V.,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nsustainable Arguments, in Boyle and Freestone, eds., 1999.26.
    321 ICJ Rep.7(Separate Opinion of Vice-President Weeramantary),1997.
    322 P.Sands,注305,第125-126页。
    323 Alan Boyle and David Freestone ed., The International Law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ast Achievem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1.
    324 Agenda 21, Repor of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UN Doc.A/CONF.151/26(Vol.Ⅰ). http://www.un.org/documents/ga/confl51/aconf15126-1 annexl.htm.2009/02/10.
    325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10/content 966008.htm.2009/02/10.
    326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http:lt.china.com.cn/chinese/huanjing/247535.htm.2009/02/10.
    328 Appellate Body Report,United States-Import Prohibition of Certain Shrimp and Shrimp Products, WT/DS58/AB/R,para.114,129,130.
    329 IISD: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 Independent Assessment, Canada:IISD,1996. pp.62.
    30 [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332 [英]詹宁斯、瓦茨修订:注136,第211-215页、第226-270页。
    333 参见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法的和谐价值”,《安徽大学法律评论》第2卷第1期,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8-110页。
    334 [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336 Vaughan Low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nsustainable Argument, Contributor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pp.37.
    337 [美]拉兹洛:《系统哲学讲演集》,闵家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页。
    38 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5期,第51页。
    339 Ernst-Ulrich Petersmann, "Time for Integrating Human Rights Into The Law of Worldwide Organizations:Lessons from European Integ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13 (2002) No.3, http//: www.cjil.org/journal/Vol13/Nos/artI.html.2009/02/02.
    340 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博士论文,第48页。
    341 Lowe, V., The Politics of Law-Making, in M.Byers, ed., The Ro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OUP,2000.214-215.
    [1]卓泽渊主编:《法学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2]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论系统工程》,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3]高奇:《系统科学概论》,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郝立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乌杰:《系统辩证学》,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8]常绍舜:《新纪元高等政法院校系列教材-系统科学方法概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9]吴彤:《自组织方法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钱学森:《论系统工程(增订本)》,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
    [11]姜璐:《系统科学新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12]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4]李建华、傅立:《现代系统科学与管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5]李锐锋、钱兆华:《自然辩证法教程新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6]段维祥:《系统思维漫谈》,北京:中国民航出版社2006年版。
    [17]陈禹:《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8]赵凯荣:《复杂性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钱学森:《创建系统科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20]周永坤:《论自由的法律》,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1]朱景文主编:《法律与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2]周永坤:《法理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3]刘剑文主编:《WTO与中国法律改革》,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年版。
    [24]《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5]李双元:《市场经济与当代国际私法趋同化问题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余劲松、吴志攀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杨思斌:《功利主义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8]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二卷,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年版。
    [29]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0]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邵沙平、余敏友主编:《国际法问题专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3]肖佳灵著:《国家主权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34]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分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35]姚梅镇:《国际投资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6]曾华群:《国际经济法导轮》,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7]陈安:《国际经济法专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8]张乃根:《国际法原理》,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周鲠生著:《国际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40]江伟任主编:《现代国际法原理解析》,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1]自王铁崖、周忠海编:《周鲠生国际法论文选》,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版。
    [42]张军旗:《多边贸易关系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
    [43]余民才:《国际法专论》,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44]梁西著:《国际组织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5]俞可平等:《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6]刘德喜主编:《WTO与国家主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7]张世鹏、殷叙彝:《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版。
    [48]林欣主编:《国际刑法问题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1]《西方法律思想史编写组》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52]刘杰:《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吕世伦、文正邦主编:《法哲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陈安:《国际经济法学专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55]刘绵松:《伦理的视角:WTO中的互利原则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6]姚大志:《导读:从“正义论”到“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4月第1版。
    [57]单文华主编:《国际贸易法学》(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8]罗昌发:《贸易与竞争之法律互动》,台湾大学法学丛书,台北:元照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59]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0]曾令良、饶戈平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61]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2]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3]倪世雄、金应忠主编:《当代美国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文选》,北京: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64]宁金彪:《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探讨》,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5]冯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贸易政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66]颜泽贤、范冬萍、张华夏主编:《系统科学导论-复杂性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版。
    [67]李永展:《永续发展—大地反扑的省思》,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3年版。
    [68]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69]张绅民:《可持续发展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美]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2][美]埃里克·詹奇:《自组织的宇宙观》,曾国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比]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4][德]H.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约翰·霍兰:《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周晓牧等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比]普利高津:《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湛垦华、沈小峰等译,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
    [7][美]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8][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0][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美]勒内·托姆:《突变论》,周仲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12][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沈叔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3][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朱志焱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年版。
    [14][美]庞德:《法理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罗荣渠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6][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17][英]戴维·赫尔德:《全球化与反全球化》,陈志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18][英]戴维·赫尔德:《民主与全球秩序:从现代国家到世界主义治理》,胡伟等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0][美]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21]张文显主编:《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二卷,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年版。
    [22][意]彼得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英]詹宁斯、瓦茨修订:《奥本海国际法》(第9版),王铁崖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4][英]麦考密克、魏因贝格尔:《制度法论》,周叶谦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奥]阿·菲德罗斯等著:《国际法》,李浩培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6][美]约翰·H.·杰克逊:《国家主权与WTO》,赵龙跃、左海聪、盛建明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27][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8][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9][美]威廉·奥尔森等著:《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王沿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版。
    [30][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门洪华译:《权力与相互依赖》(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武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32][英]爱德华·卡尔著:《20年危机(1919-192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33][德]沃尔夫刚·格拉夫主编:《国际法》,吴越、毛晓飞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4][日]星野昭吉编著:《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当代国际关系理论沉思录》,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35][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学方法》,邓正来、姬敬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36][美]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3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谢廷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
    [38][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9][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思想精粹》,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美]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2]大卫·鲍德温主编:《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肖欢容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3][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年版。
    [44]多纳德·布莱克:《法律的运行作为》,唐越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美]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杨宇光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46][美]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宋承先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47][美]詹姆斯·德·代元主编:《国际关系理论批判》,秦治来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48][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诸大建、胡圣等泽,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4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编:《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柯金良等泽,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0][美]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林欣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1][英]伊恩·布朗利:《国际公法原理》,曾令良、余敏友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2][美]拉兹洛:《系统哲学讲演集》,闵家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张若思:“系统方法与国际法”,《环球法律评论》2001年冬季号。
    [2]熊继宁:“系统法学在中国”,《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3]张文、孙仕柱:“从系统论看犯罪客体”,《中外法学》,1996年第1期。
    [4]孙东川、李向荣:“从系统论看我国法制建设的复杂性”,《软科学》,2001年第3期。
    [5]刘大洪、岳振宇:“论环境法的终极价值_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10月。
    [6]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学的系统论趋向”,《法商研究》,2005年第1期。
    [7]刘大洪、岳振宇:“论经济法的发展理念-基于系统论的研究范式”《法学论坛》,2005年1月。
    [8]邱一川:“试论国际经济法的学科界定及其基本原则”,《法学》2002年第12期。
    [9]熊建明:“重构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体系之理由和尝试”,《比较法研究》,2008年第2期。
    [10]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理论的建立”,《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2期。
    [11]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讯》1981年增刊第1-2页。
    [12]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二):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年第10期。
    [13]张牛:“试论系统分析综合法及其方法论启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朱景文:“关于法律与全球化的几个问题”,《法学》1998年第3期。
    [15]张文显:“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6]苏晓宏:“法制转型与司法主导—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路径选择”,《法学论坛》2003年第1期。
    [17]周永坤:“全球化与法学思维方式的革命”,《法学》1999年第11期。
    [18]车丕照:“法律全球化——是现实?还是幻想?”,载于《国际经济法论丛》2001年第4卷。
    [19]陈功:“TPA模式剖析——以TPA与多边贸易体制的互动为视角”,《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0]冯玉军:“略论全球化理论的研究语境——兼论法学理论的变革与更新”,《法学家》,2005年第期。
    [21]沈湘平:“全球化与现代性:在变动中相互形塑”,《求是学刊》2003年第3期。
    [22]樊纲:“国际经济新趋势: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的市场化”,《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11-12期。
    [23]谢晖:“法律的全球化与全球化的法理”,《山东公交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5月第3期。
    [24]王秀英:“法律全球化的几个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第4期。
    [25]张文显、邓正来、朱景文等:“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发言摘要”,《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第2期
    [26]朱景文:“全球化的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新视野》,2000年第6期。
    [27]塞缪尔·亨亭顿:“孤独的超级大国”,《外交》,1993年3—-4月号。
    [28][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存在一个现代法律文化吗?”,刘旺洪译,《法制现代化研究》第4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车丕照:“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30][加]基蒙、瓦拉斯卡基斯:“全球化大舞台上的新角色”,杨波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0期。
    [31]黄文艺:“法律国际化与法律全球化辨析”,《法学》,2002年第12期。
    [32]佟占军:“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新探”,《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3]叶乃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析论”,《河北法学》,20006年第6期。
    [34]余敏友:“以新主权观迎接新世纪的国际法学”,《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35]陈舟望:“现当代挑战主权思潮批判”,《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36]黄世席:“全球化对国际法的影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
    [37]黄世席:“全球化对国际法的影响”,《人大复印资料(国际法学)》,2001年3期。
    [38]时殷弘:“论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被侵蚀和被削弱”,《国际论坛》,2001年第4期。
    [39][英]托尼·麦克格鲁:“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陈家刚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40]俞正梁:“发展中国家在主权问题上的当代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41]盛文军、王庆国、田银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社会主义研究》,1999年第3 期。
    [42]吴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新发展”,《时代法学》,2004年第4期。
    [43]王逸舟:“国家利益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44]赵可金、倪世雄::“主权制度的历史考察及其未来重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0期。
    [45]曾华群:“论‘特殊与差别待遇’条款发展及其法理基础”,《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46]杜涛:“互惠原则与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环球法律评论》,2007年第1期。
    [47]刘志云:“论全球化时代国际经济法的公平价值取向——兼论发展中国家及我国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法律科学》,2007年第5期。
    [48]廖凡:“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贸易体制——对WTO互惠原则的再思考”,《国际贸易》,2007年第6期。
    [49]刘会春:“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解读”,《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50]史蒂文·M·苏拉诺维克:“公平原则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实证分析”,叶荧光译,《经济资料译丛》,2001年第2期。
    [51]蒋德恩:“世贸组织对其成员贸易政策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10期。
    [52]曾华群:“略论国际经济法的合作发展原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53]朱陆民、聂会翔:“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主流理论中的国际合作观”,《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54]何志鹏:“国际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法商研究》,2004年第4期。
    [55]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法的和谐价值”,《安徽大学法律评论》第2卷第1期,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第5期。
    [1]徐泉:《国家经济主权论》,2005年西南政法大学博士论文。
    [2]戚洪国:《国际合作的制度取向—罗伯特·基欧汉政治思想研究》,吉林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3]丁明红:《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政策之法律协调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厦门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4]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大学04年博士论文。
    [5]任宗理:《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法制发展研究》,暨南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6]卓泽渊:《法的价值总论》,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博士论文。
    [1]沈宗灵:《评“法律全球化”理论》,人民日报网络版,1999年12月11日。
    [2][俄]哈伊尔·季塔连科:“中国与全球化”,载俄罗斯《远东问题》双月刊1993年第六期,转引自《参考消息》2004年2月1日第8版。
    [1]Coveney P., Frontiers of complexity:the search for order in a chaotic world, Fawcett Books,1995.
    [2]H.Haken, Synergetics, An Introduction:Non-Equilibrium Phase Transitions and Self-Organization in Physics, Chemistry, and Biology, Springer-verlag,1983, pp.16.
    [3]G Simmel, The Sociology of Georg Simmel, Free Press,1950.
    [4]Thomas M.Frank, Fairnes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stitutions, Clarendon Press,1995.
    [5]James Mayall, Na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Mohammed Bedjaoui, International Law: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Nijhoff Publishers,1991.
    [7]Linda Weiss,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 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8]Patricia M.Goff, Invisible Borders:Economic Liberaliz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00.
    [9]Malcolm Waters, Globalization, London:Routle Press,1995.
    [10]G Scharzenberger, Equity in Internation Law, The Year Book of World Affairs,1972.
    [11]D.P.O' Connell, International Law,2nd ed., Vol.1, London, Stevens,1970.
    [12]Malcolm N. Shaw, International Law,5th e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5.
    [13]John H. Jackson, The Jurisprudence of GATT & The WTO, Sypra.
    [14]Helen Milner, International Theories of Cooperation among Nations: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World Politics 44 (3),1992.
    [15]Kenneth Oye ed.,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16]Hans J. Mor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7]Kamal Hossain, "Searching for the contours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Fiel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of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New Delhi Conference (2002).
    [18]Marie Claire Cordonier Segger, Ashfag Khalf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aw:Principles, Practices, and Prospect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9]Marsh G, Man and Nature, Cambridge: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0]Porter Gareth & Welsh Brown,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West View Press,1996.
    [21]McCormick John,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Movement, Belhaven Press,1989.
    [22]Philippe Sands,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3]Birnie Boyle, International Law and Enviro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4]M. Decleris, The La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eneral Principles, EC Commission,2000.
    [25]New Delhi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Relating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ndon:ILA,2002.
    [26]Lowe, V.,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nsustainable Arguments, in Boyle and Freestone, eds., 1999.
    [27]Alan Boyle and David Freestone ed., The International Law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ast Achievement and Future Challen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8]Appellate Body Report,United States-Import Prohibition of Certain Shrimp and Shrimp Products, WT/DS58/AB/R,para.114,129,130.
    [29]IISD: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 Independent Assessment, Canada:IISD,1996.
    [30]Vaughan Low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nsustainable Argument, Contributor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1]Lowe, V., The Politics of Law-Making, in M.Byers, ed., The Rol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Essay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Oxford:OUP,2000.
    [1]Francis Heylighen, "The science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adaptivity", Journal of Nonlinear Dynamics, Psychology, and Life Sciences,20028(3), pp.8-15.
    [2]Guerin S. & Kunkle D., "Emergence of constraint in self-organizing systems", Journal of Nonlinear Dynamics, Psychology, and Life Sciences,2004,8(2):pp.1-7.
    [3]Turner, Frederick C. & Alejandro L. Corbacho, "New Roles for the State",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2000, No.163.
    [4]Margaret White, "Equity-A General Principle of Law Recognised by Civilised Nations", Out Law & Justice Journal,2004, Vol.4, No.1.
    [5]Garcia Frank J., "Building a Just Trade Order for a New Millennium", The George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Law Review,2001,33(3-4).
    [6]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Nye, Introduction, in Governanc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edited by Joseph S. Nye and John D. Donahue, 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0.
    [7]Edward L. Rubin, "Rational Choice and Rat Choice:Some Thought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Rationality, Markets, and Human Beings", Chicago Kent Law Review.2005. Vol.80 No.3.
    [8]William B.T.Mock, "An Inter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 to Legal Transparency:A Tool for Rational Development", Dickins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8, No.2,2000.
    [9]Robert 0.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Two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1988(12).
    [10]UN CSD Report: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Challenge to International Law, Report of a Consultation held at Windsor (1993), Review of European Community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Vol.2 Issue 4,1993.
    [11]Porras I., "The Rio Declaration:A New Basis for Cooperation", Review of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Law,1992(1).
    [12]G. Handl, "Environmental Security and Global Change:The Challenge to International Law", 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1990(1).
    [13]Ernst-Ulrich Petersmann, "Time for Integrating Human Rights Into The Law of Worldwide Organizations:Lessons from European Intergr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3 (2002) No.3.
    [1]"The WTO after 10 years:the lessons learned and the challenge ahead", http://www.wto.org/english/news_e/spsp_e/spsp35_e.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