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越剧是继清传奇之后改编及演出《红楼梦》最多的剧种,从民国时期至今,越剧“红楼戏”约有三十种,其中1958年的一部《红楼梦》成为了戏曲改编这部名著的经典之作,至今常演不衰。越剧在改编《红楼梦》的实践中,于剧本创作及舞台演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红楼梦》的越剧改编史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意味浓厚的文化史意义。
     本论文研究按历史阶段划分章节,梳理剧目资料,分析《红楼梦》越剧改编在不同时期的叙事策略、文本结构、旨趣倾向、价值取舍及其折射出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化建构。戏曲改编同样会涉及的其它方面如表演、导演、唱腔等,本论文不对其做艺术分析,但对于进入21世纪后舞台表演和影视呈现所承载的视觉文化内涵,本文在第四章的第三节从视觉文化研究的维度进行了简要阐述。
     绪论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述评,总结前人的学术成果,以此作为自己研究的借鉴,同时评析其中的不足和疏漏,使自己的这次研究能够成为学术史的一点补充。
     第一章是民国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研究,越剧改编《红楼梦》始于战时上海的“沦陷”期,彼时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对越剧选择编演《红楼梦》具有某种旨趣上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改编初步奠定了越剧“红楼戏”的基本叙事架构。
     第二章是1949年至1954年的改编研究,之所以将界限划在1954年,是因为在这一年的9月份发生了“红学”界的大事件,即“红学批判”运动,这次由毛泽东亲自发起的、文艺及知识界全部参与的运动影响了《红楼梦》的越剧改编旨趣和立场。从新中国成立到“红学批判”之前的这段时期,越剧“红楼戏”的创演非常活跃,其改编的价值立场和叙事结构相比于民国时期骤然而变,在反封建婚俗的历史语境下,这一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迎合了社会大改造时期的时代话语。
     第三章是1955年至1965年的改编研究,即“红学批判”到文革前,这段时期的《红楼梦》越剧改编呈现了高水准的艺术水平。苏青和徐进改编的两部戏相映成趣,各有特色,徐进的改编本已成为经典作品。该章节分析其剧本及舞台表演的叙事学建构、价值取向及对前人作品的承袭和超越。
     第四章是新时期以来至当代即1978年至2014年的改编研究。这段时期《红楼梦》的越剧改编在电视剧创作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同时对经典版越剧《红楼梦》进行了不同意旨的重拍。这段时期电视电影媒介的介入对舞台表演的重构具有某种程度的影响,该章节还从视觉文化研究的维度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Yue Opera adapted and performed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most times after Qing Dynasty. Till nowadays, there are totally about30pieces of Yue opera, among which the one performed in1958become the classic opera adaptation. This thesis divides the chapters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stages, carding repertoire data analysis, Dream of Red Mansions opera adaptation strategi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narrative, text structure, purport tendencies and value trade-offs.
     The introduction part is a review of previous studies, summarizes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academic studies as my reference. In the meanwhile,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and omissions which make my points in this study to be a supplement academic history.
     The first chapter is Dream of Red Mansions Yue opera adaptation stud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pera adaptation of Dream of Red Mansions began in wartime Shanghai's 'fall' perio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that time to select or staged oper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a certain purport the impact of this period of adaptation initially laid oper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basic narrative structur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dapted from research in between1949and1954. The reason that draw the line in1954is that "Dream of Red Mansions" campaign took place in September this year, namely,'Dream of Red Mansions criticism'. This influenced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adaptation. Before the movement, the adaptation value proposition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compared with in Republic of China.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anti-feudal Marriage in this period met the era of great soci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the discourse.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between1955and1965, namely from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criticism movement period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Dream of Red Mansions opera adaptation of this period show a high level of artistic level. Su Qing and Xu Jin's drama adaptation show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Xu Jin's adaptation has become a classic one. This chapter analyzes narrative construction of its screenplay and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values and work of their predecessors inherited and beyond.
     The fourth chapter is a study of the new era during1978-2014. The involvement of the media of TV and movie has some effect on the re-construction stage performances. So the visual culture studies access will be used 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the adaption of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is chapter.
引文
① 唐湜《谈越剧<红楼梦>》,《中国戏剧》1954年7期。
    ② 赵景深《谈越剧<宝玉与黛玉>》,新闻日报1955年2月24日。
    ③ 参见赵景深《谈越剧<宝玉与黛玉>》,《新闻日报》,1955年2月24日。
    ④ 参见夏写时《评越剧<宝黛与黛玉>——兼及赵景深先生对该剧的评论》,《上海新民报·晚刊》,1955年3月17和18日。
    ① 吴歌《谈越剧<红楼梦>》,《新民晚报》,1958年3月3日。
    ② 参见伊兵《评越剧<红楼梦>》,《戏剧报》,1959年第19期。
    ③ 参见张真《看上海越剧院<红楼梦>的演出,《戏剧报》,1959年第19期。
    ④ 参见徐进《从小说到戏——谈越剧<红楼梦>的改变》,《人民日报》1962年7月15日。
    ⑤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
    ⑥ 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① 郑公盾《漫谈<红楼梦>的戏曲改编》,《红楼梦学刊》1980年4辑。
    ② 郑公盾《漫谈<红楼梦>的戏曲改编》,《红楼梦学刊》1980年4辑。
    ③ 郑公盾《漫谈<红楼梦>的戏曲改编》,《红楼梦学刊》1980年4辑。
    ④ 夏写时《评越剧<宝黛与黛玉>——兼及赵景深先生对该剧的评论》,《上海新民报·晚刊》,1955年3月17和18日。
    ① 夏写时《红楼梦戏剧的难题》,《戏剧艺术》1992年3期。
    ② 参见哀梨《<红楼梦>戏》,《世界日报·明珠》1927年3月23日。
    ③ 参见蒹葭簃主《谈<红楼梦>剧》,《民国日报·古剧周刊》1931年11月14日。
    ④ 光祖《“红楼”戏曲概述》,《四川戏剧》1998年4-6期,1999年1-4期。
    ① 朱小珍《“红楼”戏曲演出史稿》,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4月。
    ① 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3辑。
    ② 王慧《苏青的“芳华”岁月——以<宝玉与黛玉>为中心》,《红楼梦学刊》2011年5期。
    ③ 龚和德《<红楼梦>与越剧建设》,《中国戏曲学院学报》第30卷第一期,2009年2月。
    ① 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3期。
    ② 刘祯《越剧<红楼梦>:文学名著到戏曲经典》,《红楼梦学刊》2008年6辑。
    ③ 杨秀玲《唱不尽的红楼演不完的梦》,《红楼梦学刊》2009年4辑。
    ④ 张仲年、卢珊《文学改编的经典:独特创造追求超越——经典版越剧<红楼梦>50年后再续札记》,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
    ⑤ 张仲年、卢珊《文学改编的经典:独特创造追求超越——经典版越剧<红楼梦>50年后再续札记》,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50页。
    ⑥ 尤伯鑫《“红楼”五十说“红楼”》,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
    ⑦ 尤伯鑫《“红楼”五十说“红楼”》,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80页。
    ① 尤伯鑫《“红楼”五十说“红楼”》,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80页。
    ② 尤伯鑫《“红楼”五十说“红楼”》,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80页。
    ③ 张仲年、卢珊《文学改编的经典:独特创造追求超越——经典版越剧<红楼梦>50年后再续札记》,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51页。
    ④ 张仲年、卢珊《文学改编的经典:独特创造追求超越——经典版越剧<红楼梦>50年后再续札记》,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51页。
    ⑤ 参见胡红萍《从“经典”到“梦魇”——论<红楼梦>在越剧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108页。
    ⑥ 参见毛时安《经典的意义——谈越剧<红楼梦>50年的启示》,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67页。
    ⑦ 参见杨秀玲《唱不尽的红楼演不完的梦》,《红楼梦学刊》,2009年4辑。
    ① 杜竹敏《犹梦红楼箫管声——从越剧<红楼梦>看戏曲对名著的改编》,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118页。
    ② 尤伯鑫《“红楼”五十说“红楼”》,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80页。
    ③ 杜竹敏《犹梦红楼箫管声——从越剧<红楼梦>看戏曲对名著的改编》,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117页。
    ④ 杜竹敏《犹梦红楼箫管声——从越剧<红楼梦>看戏曲对名著的改编》,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117页。
    ⑤ 张仲年、卢珊《文学改编的经典:独特创造追求超越——经典版越剧<红楼梦>50年后再续札记》,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51页。
    ⑥ 杜竹敏《犹梦红楼箫管声——从越剧<红楼梦>看戏曲对名著的改编》,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117页。
    ⑦ 参见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3期。
    ① 光祖《“红楼”戏曲概述》,《四川戏剧》1999年1期。
    ② 参见徐进《从小说到戏——谈越剧<红楼梦>的改编》,《人民日报》1962年7月15日。
    ③ 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3期。
    ④聂付生《论旧版越剧<红楼梦>艺术神韵的生成》,《红楼梦学刊》2007年5期。
    ⑤ 聂付生《论旧版越剧<红楼梦>艺术神韵的生成》,《红楼梦学刊》2007年5期。
    ⑥ 朱小珍博士论文《“红楼”戏曲演出史稿》,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4月。
    ① 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3期。
    ② 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3期。
    ③ 刘祯《越剧<红楼梦>:文学名著到戏曲经典》,《红楼梦学刊》2008年6辑。
    ④ 杜竹敏《犹梦红楼箫管声——从越剧<红楼梦>看戏曲对名著的改编》,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117页。
    ⑤ 杜竹敏《犹梦红楼箫管声——从越剧<红楼梦>看戏曲对名著的改编》,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117页。
    ① 龚和德《<红楼梦>与越剧建设》,《中国戏曲学院学报》第30卷第一期,2009年2月。
    ② 宋光祖《“红楼”戏曲刍议》《戏曲艺术》2007年6期。
    ③ 朱小珍博士论文《“红楼”戏曲演出史稿》,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4月。
    ④ 聂付生《论旧版越剧<红楼梦>艺术神韵的生成》,《红楼梦学刊》2007年5期。
    ⑤ 胡红萍《从“经典”到“梦魇”——论<红楼梦>在越剧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109页。
    ⑥ 参见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3期。
    ① 朱小珍博士论文《“红楼”戏曲演出史稿》,上海戏剧学院,2010年4月。
    ② 聂付生《论旧版越剧<红楼梦>艺术神韵的生成》,《红楼梦学刊》2007年5期。
    ③ 聂付生《论旧版越剧<红楼梦>艺术神韵的生成》,《红楼梦学刊》2007年5期。
    ④ 参见毛时安《经典的意义——谈越剧<红楼梦>50年的启示》,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68页。
    ⑤ 李小菊《越剧<红楼梦>:悲凉之雾遍华林》,越剧《红楼梦艺术谈——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12月,39页。
    ① 朱小珍博士论文《“红楼”戏曲演出史稿》,2010年4月。
    ② 洪深《越剧的前途》1947年9月19日,转引自朱小珍博士论文《“红楼”戏曲演出史稿》2010年4月,206页。
    ③ 聂付生《论旧版越剧<红楼梦>艺术神韵的生成》,《红楼梦学刊》2007年5期。
    ④ 姜进《女性,地域性,现代性——越剧的上海传奇》,《史林》2009年5期。
    ⑤ 参见姜进《Women Playing Men:Yue Opera and Social Change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1日。
    ① 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红楼梦学刊》2010年3期。
    ① 徐玉兰《贾宝玉与越剧改革》,《上海戏剧》1983年04期。
    ① 雪声越剧团《雪声纪念刊》,民国35年(1946年)6月。由雪声局务部编辑,记载了袁雪芬及雪声剧团自1942年冬至1946年夏进行越剧革新的史实。
    ② 雪声越剧团《雪声纪念刊》,民国35年(1946年)6月。由雪声局务部编辑,记载了袁雪芬及雪声剧团自1942年冬至1945年夏进行越剧革新的史实。
    ①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200页。
    ②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5页。
    ①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332页。
    ②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336页。
    ③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337-1338页。
    ④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336页。
    ①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337页。
    ②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351页。
    ③ 雪声越剧团《雪声纪念刊》,民国35年(1946年)6月。
    ① 雪声越剧团《雪声纪念刊》,民国35年(1946年)6月。
    ② 雪声越剧团《雪声纪念刊》,民国35年(1946年)6月。
    ① 雪声越剧团《雪声纪念刊》,民国35年(1946年)6月。
    ② 锡佩《尹桂芳与<红楼梦>》,来自尹桂芳纪念网http://article.netor.com/article/memtext_1731.html
    ③ 芳华越剧团《芳华剧刊》,民国36年(1947年)6月出版,记载尹桂芳15年艺术生涯。
    ① 芳华越剧团《芳华剧刊》,民国36年(1947年)6月。
    ② 芳华越剧团《芳华剧刊》,民国36年(1947年)6月。
    ① 雪声越剧团《雪声纪念刊》,民国35年(1946年)6月。
    ① 网络视频《王志萍音配像》,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TnruZ0ueh8,2007年。
    ② 哀梨《红楼梦戏》,《世界日报·明珠》1927年3月23日。
    ③ 王小隐《关于“红楼梦剧”的一段话》,《京报·戏剧周刊》1925年3月30日。
    ① 冥飞《古今小说评林》,1919年5月民权出版社。
    ② 蒹葭簃主《谈<红楼梦>剧》民国日报·古剧周刊(北京),1931年11月14日。
    ③ 参见赵国雄《鲁迅与歌剧<红楼梦>》,鲁迅研究月刊,1995年7期。
    ④ 哀梨《红楼梦戏》,《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83页。
    ⑤ 参见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294页。
    ①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
    ② 参见本章表1-1。
    ③ 姜进《传奇的世界—女子越剧与上海都市文化绪论》,选自《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李长莉,左玉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
    ①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113页。
    ① 姜进《传奇的世界—女子越剧与上海都市文化绪论》,选自《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李长莉,左玉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6月。
    ① 参见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
    ② 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1930-1939)》,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5月。
    ③ 黄育馥,《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三联书店,1998年,65页。跷,是京剧中小脚的道具。
    ① 来自网络“子叶的博客”的戏单图片,网址:http://blog.sina.com.cn/blog_050072e00101241y.html
    ①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254页。
    ② 芳华越剧团《贾宝玉》戏单,1951年。以下提到该戏的引文,出处同。
    ② 来自网络“子叶的博客”的戏单图片,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050072e00101241y.html.
    ① 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58页。
    ② 唐湜《谈越剧<红楼梦>》,《中国戏剧》1954年7期。
    ① 夏写时《<红楼梦>戏剧的难题》,《戏剧艺术》1992年3期。
    ② 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在红学界尚存争论,这里使用“高鹗后四十回”是转述夏写时文章,不表明笔者态度。
    ③ 夏写时《<红楼梦>戏剧的难题》,《戏剧艺术》1992年3期。
    ① 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6月,P374。
    ② 陈国钦,郗新蕊《古典名著的戏曲改编与电视剧改编》,中国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6年3期。
    ① 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社会科学》2006年6期。
    ① 李洪河《建国初期与婚姻家庭相关的妇女死亡问题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3期。
    ② 参见李洪河《建国初期与婚姻家庭相关的妇女死亡问题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第3期。
    ③ 参见刘遗伦《建国初期戏曲界“三改”的社会影响》,《新东方》2007年10期。
    ④ 参见余荣虎《关于名著改编的“忠实性”原则的再思考——兼论<神探夏洛克>与新版<红楼梦>的对比与启示》,《艺苑》2013年6期。
    ① 余荣虎《关于名著改编的“忠实性”原则的再思考——兼论<神探夏洛克>与新版<红楼梦>的对比与启示》,《艺苑》2013年6期。
    ① 芳华越剧团演出戏单,1955年1月24日。以下出现剧本内容,出处同。
    ② 吕启祥《花的精魂,诗的化身》,《细说<红楼梦>——红学专家解读<红楼梦>》,蓝天出版社,2006年,249页。
    ①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374页。
    ① 徐进编剧《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7页。以下出现该戏引文,出处同。
    ①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18页。
    ②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251页。
    ③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252页。
    ①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533页。
    ② 徐进编剧《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24页。
    ① 龚和德《<红楼梦>与越剧建设》中国戏曲学院学报第30卷第一期,2009年2月。
    ① [清]《露泪缘》,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252页。
    ② [清]《露泪缘》,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255-256页。
    ③ 徐进编剧《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59-60页。
    ① [清]《露泪缘》,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263页。
    ② 徐进编剧《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62页。
    ③ [清]《露泪缘》,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275页。
    ④ 徐进编剧《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72页。
    ① 徐进编剧《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68页。
    ② [清]《露泪缘》,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273-274页。
    ③ [清]《露泪缘》,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276。
    ④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年,777页。
    ⑤ 徐进编剧《红楼梦》,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70页。
    ① 转引自孙玉明《红学:1954》,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2-73页。
    ① 孙玉明《红学:1954》,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73页。
    ① 徐进《从小说到戏——谈越剧<红楼梦>的改编》,《人民日报》1962年7月15日。
    ① 饶道庆博士论文《<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② 参考饶道庆博士论文《<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①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59页。
    ① 来自1984年越剧《红楼梦》第二集《金陵命案》视频,优酷网http://www.youku.com,以下同。
    ① 来自1985年越剧《风雨大观园》视频,优酷网,http://www.youku.com.
    ① 来自1985年越剧《梨香院》视频,优酷网,http://www.youku.com,以下同。
    ① 来自2000年30集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视频,优酷网,http://www.youku.com,以下同。
    ②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53页。
    ① 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文艺研究》2006年1期。
    ①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133页。
    ①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48页。
    ②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48页。
    ③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49页。
    ④ [清]曹雪芹,[清]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2008年,110页。
    ①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中华书局,1978,113页。
    1.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甲戌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3. [清]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庚辰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5. 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6.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刘祯主编.戏曲研究(第八十三辑)[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8. 袁国兴.非文本中心叙事-京剧的「述演J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
    9. 孟昭毅等.印象:东方戏剧叙事[c].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10.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1.谭霈生.谭霈生文集卷6戏剧本体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2.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5
    13.胡文彬.《红楼梦》子弟书[M].上海: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
    14.刘操南.红楼梦弹词开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5.徐进.越剧红楼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6.徐进.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徐进越剧作品选集[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17.黄德君编.越剧《红楼梦》艺术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18.孙玉明.红学1954[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9.毛海莹.探访苏青[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M].2005.
    20.傅骏.漫步越剧大观园[M].香港:香港语丝出版社2001.
    21.胡文彬.红楼梦叙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22.吕启祥、林东海.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G].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3.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4.嵊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越剧溯源[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25.一粟.红楼梦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1964.
    26.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7.[法]雅克·拉康等.视觉文化的奇观[M].吴琼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8.安吉拉·默克罗比.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9.徐浩,侯建新.当代西方史学流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雅克·拉康.阅读你的症状[M].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1.[美]罗伯特·达恩顿.有关文化史的思考[M].萧知纬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2.[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与大众文化[M].田晓菲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33.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4.朱大可.文化批评-文化哲学的理论与实践[C].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1.
    35.[美]林·亨特编.新文化史[M].姜进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6.李东.影视文化的性别批评[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
    37.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8.[美]西摩·查特曼.叙事与话语-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结构[M].徐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9.[挪威]雅各布·卢特.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M].徐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0.孙惠柱.第四堵墙[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41.[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42.杜芳琴、王政主编.社会性别[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43.李祥林.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M].北京: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1.
    44.[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M].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45.王子今.古史性别研究丛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6.[美]卡罗尔·帕特曼.性契约[M].李朝晖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7.[美]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8.[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49.[美]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吉维克.男人之间-英国文学与男性同性社会性欲望[M].郭劫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50.[台]李贞德主编.中国史新论-性别史分册[C].台湾: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2008.
    5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2.[美]张英进主编.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M].苏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3.姜进等.娱悦大众-民国上海的女性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4.[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
    55.唐雪莹.民国初期上海戏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6.[美]傅葆石.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M].张霖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
    57.隐地编.白先勇书话[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58.黄育馥.京剧·跷和中国的性别关系(1902-1937)[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8.
    59.胡文彬,周雷.海外红学论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0.朱一玄.红楼梦资料汇编[G].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61.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C].北京:百合文艺出版社,1984.
    62.李希凡,冯其庸.红楼梦大辞典[K].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63.李辰冬.红楼梦研究[M].北京:北京正中书局,1946.
    64.段启明.红楼梦艺术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0.
    65.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6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68.沈治钧.红楼梦成书研究[M].北京:中国书店,2004.
    69.孙玉明.日本红学史稿[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70.孙伟科.红楼梦美学阐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71.叶朗.中国小说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72.张爱玲.红楼梦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3.陈维昭.红学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74.[美]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5.黄霖.中国小说研究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1. 光祖.“红楼”戏曲概述[J].四川戏剧,1998(04-06).1999,(01-04).
    2. 徐进.从小说到戏——谈越剧《红楼梦》的改编[N].人民日报,1962-07-15.
    3. 唐湜.谈越剧《红楼梦》[J].中国戏剧,1954(07)
    4. 赵景深.谈越剧《宝玉与黛玉》[N].新闻日报,1955-02-24.
    5. 夏写时.评越剧《宝黛与黛玉》——兼及赵景深先生对该剧的评论[N].上海新民报:晚刊,1955-03-17,1955-03-18.
    6. 徐玉兰.贾宝玉与越剧改革.上海戏剧,1983(04)
    7. 饶道庆.《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8. 王晓宁.《红楼梦》子弟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9.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0.周婷.中国现当代小说的越剧改编[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吴敏.从杨小青郭小男导演艺术探索论当代越剧发展的特征[J].上海戏曲学院,2011.
    12.钱成.仲振奎及其红楼第一戏研究[J].扬州大学.2007.
    13.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J].陕西师大.2007.
    14.许萍萍.红楼戏的改编艺术[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赵青.清代《红楼梦》戏曲探析[J].华东师大.2006.
    16.李文瑶.《红楼梦》戏曲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7.陶今.《红楼梦》的影视剧改编[D].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8.邓丹.近百年明清女剧作家研究述评[J].四川戏剧,2008(01)
    19.裘宁宁.京剧红楼戏改编研究[J].温州大学.
    20.朱小珍.红楼戏曲演出史稿[J].上海戏剧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21.任文姝.《红楼梦》中的戏曲迹象及清初家班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
    22.梁晶.以《红楼梦》为例:从互文的角度看改编问题[D].吉林大学,2008.
    23.胡淳艳.八十年来“红楼戏”研究述评[J].红楼梦学刊,2006,(04).
    24.聂付生.论旧版越剧.《红楼梦》艺术神韵的生成[J].红楼梦学刊,2007,(05).
    25.姜进.断裂与延续:1950年代上海的文化改造[J].社会科学,2006(06)
    26.姜进.可疑的繁盛——日军阴影下的都市女性文化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02).
    27.姜进.女性,地域性,现代性——越剧的上海传奇[J].史林,2009(05)
    28.李洪河.建国初期与婚姻家庭相关的妇女死亡问题探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8(03).
    29.傅莹.当下中国电影“戏仿”美学之思[J].当代电影,2005(04)
    30.饶道庆.论《红楼梦》电影中的戏曲因素[J].红楼梦学刊,2007,(06).
    31.饶道庆.《红楼梦》电视戏曲叙录[J].红楼梦学刊,2008,(03).
    32.饶道庆,裘宁宁.京剧“红楼戏”叙录[J].红楼梦学刊,2010,(02).
    33.雪声越剧团.雪声纪念刊[J].1946(06)
    34.刘祯.越剧《红楼梦》:文学名著到戏曲经典[J].红楼梦学刊,2008,(06).
    35.徐大军.《红楼梦》利用戏曲体制因素论略[J].红楼梦学刊,2011,(04).
    36.金凡平.《红楼梦》小说和戏曲文本的叙事方式比较[J].红楼梦学刊.2000.(04)
    37.杜春耕、吕启祥.二、三十年代红楼戏一瞥,红楼梦学刊,1996,(04)
    38.郑公盾.漫谈《红楼梦》的戏曲改编.红楼梦学刊,1980,(04)
    39.马铁汉.梅兰芳与黛玉葬花.红楼梦学刊,2002,(04)
    40.刘水云.《红楼梦》中贾府家班与清雍乾年间的家乐[J].红楼梦学刊,2011,(02).
    41.杨秀玲.唱不尽的红楼演不完的梦[J].红楼梦学刊,2009,(04).
    42.傅谨.越剧《红楼梦》的文本生成[J].红楼梦学刊,2010,(03).
    43.王慧.苏青的“芳华”岁月——以《宝玉与黛玉》为中心[J].红楼梦学刊,2011,(05).
    44.董文桃.越剧《红楼梦》三个版本的主题探源[J].戏剧之家,2005,(06).
    45.张仲年,卢珊.文学改编的经典:独特创造,追求超越——经典版越剧《红楼梦》五十年后再读札记[J].戏剧艺术,2009,(04).
    46.花宏艳.《红楼梦》中的戏曲因素及其戏剧化衍生的倾向[J].艺术百家,2003,(01).
    47.董文桃.越剧《红楼梦》三个版本的主题探源[J].戏剧之家,2005,(06).
    48.刘凤玲.论清代红楼戏的改编模式[J].红楼梦学刊,2004,(04).
    49.高永江.论《红楼梦》中的戏曲及曹雪芹的文学观念和悲剧精神[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02).
    50.赵国雄.鲁迅与歌剧《红楼梦》[J].鲁迅研究月刊,1995,(07).
    51.曾嵘.五十年红楼竞艳-略谈越剧《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和组合[J].上海戏剧,2008,(11).
    52.陈珂.欧阳予倩与他的“红楼戏”——兼评其戏曲剧本创作和演剧艺术特色[J].戏曲艺术,2008,(04).
    53.饶道庆.论《红楼梦》电影中的戏曲因素[J].红楼梦学刊,2007,(06).
    54.季国平,龚和德,安志强,周育德,安葵,黄维钧,刘彦君,王蕴明.北昆版.《红楼梦》的传承和超越[J].中国戏剧,2011,(05).
    55.王鲁军.《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四大难题[J].电影评介,2011,(20).
    56.陈国钦,郗新蕊.古典名著的戏曲改编与电视剧改编[J].中国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6,(03)
    57.刘继保洛阳师范学院.《红楼梦》的影像传播[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1)
    58.胡导,佐临.“戏剧观”学说与导演技巧的拓展-戏剧导演技巧学引言[J].艺海,2005,(5)
    59.赵青.“葬花吟”在清代“红楼戏”中的化用[J].四川戏剧,2009,(05).
    60.乔宗玉.一场繁华旧梦——简评北昆.红楼梦.[J].书城,2011,(07).
    61.赵青.浅谈清唱剧的戏剧性[J].艺术教育,2012,(06).
    62.仲平.红楼电影与红楼戏[J].中国电视戏曲,1995,(05).
    63.张正学.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戏曲思想[J].南都学坛,2003,(01).
    64.王琳.欧阳予倩的《红楼梦》京剧及其戏曲改革[J].戏曲艺术,2004,(02).
    65.崔蕴华.《红楼梦》子弟书:经典的诗化重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66.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J].文艺研究,2006(01)
    67.李根亮.清代红楼戏曲:文本意义的接受与误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1).
    68.李根亮.《红楼梦》的说唱传播与民间接受[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69.赵青.清代“《红楼梦》戏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
    70.张筱园.《红楼梦》戏曲与小说美学特征之比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2).
    71.王琳.欧阳予倩的《红楼梦》京剧及其戏曲改革[J].戏曲艺术,2004,(02).
    72.王琳.论荀慧生《红楼梦》戏[J].艺术百家,2006,(02).
    73.龚和德.红楼梦与越剧建设[J].戏曲艺术,2009,(O1).
    74.杨秀玲.唱不尽的红楼演不完的梦[J].红楼梦学刊,2009,(04).
    75.尤伯鑫.王文娟和她演的林妹妹[J].上海戏剧,2009,(03).
    76.李镇,李阳,谢国庆,王腾飞,江川,彭琨.徐进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1,(01).
    77.张仲年,卢珊.文学改编的经典:独特创造,追求超越——经典版越剧.红楼梦.五十年后再读札记[J].戏剧艺术,2009,(04).
    78.木叶,祖忠人.情牵红楼50载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50周年[J].上海戏剧,2008,(06).
    79.苏苏.越剧小戏.葬花吟.导演心得[J].艺海,2011,(02).
    80.曾嵘.五十年,红楼竞艳略谈越剧.《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和组合[J].上海戏剧,2008,(11).
    81.尤伯鑫.王文娟和她演的林妹妹[J].上海戏剧,2009,(03).
    82.沈泯.苏青与戏曲[J].上海戏剧,1995,(04).
    83.李惠康.尹桂芳演艺的美感和魅力[J].戏文,2007,(06).
    84.刘遗伦.建国初期戏曲界“三改”的社会影响[J].新东方,2007(10)
    85.张垣.总理与越伶[J].戏剧之家,1997,(05).
    86.傅骏.苏青:越剧界的张爱玲[J].上海戏剧,1998,(09).
    87.王力坚.近20年海峡两岸清代女性红楼接受研究评述[J].学术研究,2009,(08).
    88.李祥林.性别问题与戏曲创作[J].黄梅戏艺术,2003,(01).
    89.邓丹.三位清代女剧作家生平资料新证[J].戏曲艺术,2007,(03).
    90.余荣虎.关于名著改编的“忠实性”原则的再思考—一兼论《神探夏洛克》与新版《红楼梦》的对比与启示[J].艺苑,2013,(06)
    91.李祥林.性别批评:当今戏剧研究不可回避的课题[J].职大学报,2006,(01).
    92.李祥林.作家性别与戏曲创作[J].艺术百家,2003,(02).
    93.李祥林.戏曲研究和性别批评[J].剧本,2002,(01).
    94.李祥林.戏曲·女性·边缘文化——中国戏曲的女权文化解读之三[J].民族艺术,1999,(03).
    95.廖明君.性别文化学视野中的东方戏曲研究——李祥林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0,(02).
    96.叶长海.明清戏曲与女性角色[J].戏剧艺术,1994,(04).
    97.宋沈黎.性别研究视野下的东方性格和气质——.《红楼梦》人物的性别透视[J].南方论刊,2008,(04).
    98.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之社会性别错位现象透视[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99.邓丹.近百年明清女剧作家研究述评[J].四川戏剧,2008,(01).
    100.刘奇玉.性别·话语·策略——从序跋视角解读明清女性的戏曲批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01.刘军华.论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之艺术建构[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102.张远.清中期北京梨园花谱中的性别特质建构[J].国立台湾大学,2010.
    103. Jin Jiang.woman playing men[J].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Vol.1,200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