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水中堡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探讨河北蔚州水中堡的营建时间为线索,结合明清沿长城一线宣大区域内州县、村堡空间形态的变迁,紧密围绕村堡空间与村民心态彼此制约、生成动态关系中的视觉因素变迁这一核心问题,通过明清官员、士绅、村民心态关照下的蔚州村堡,从多个角度、不同层面“深描”了村民的精神世界,进而揭示出蔚州村堡空间在不同时期营造、改建的深层因由。
     首先,在明蒙对峙的语境下,蔚州村堡的营建呈现出了“空间先定”的特点。这体现在村民利用水涧、台地的地理空间优势,通过拆除庙宇、兼并村堡构筑起防卫性的堡墙,体现出具有“清野”、“坚壁”的时代性。这种“空间先定”,形成了堡墙上正北方的真武庙,与堡墙内的“守备”设施共同组成的“西北模式”,从整体上呈现出务实性防卫和一元化信仰结合的特点。
     其次,“隆庆和议”之后,社会基本承平,村民的“心态主导”成为村堡扩建的决定因素,穿破了既有的围困局面。村堡的中心开始从西北往南边转移,形成了大量庙宇围绕戏楼的新中心,表现出村民对个人日常时间的重新划定和细分。尤其在多堡并存的状态下,村民对所在村堡中轴线的强调,体现了堡际之间的互动和博弈,也折射出区域性社会与朝廷、邻族之间多元、频繁的互动。
     “隆庆和议”前后,致使蔚州村堡营建和扩展的几个层次之中,其决定性因素由“空间先定”转向“心态主导”,反映出村民由非常时期求存活的集体意识,转化为对日常状态下民族间、家族内部个人生存质量的关注。另外,在对村堡空间结构转型的分析过程中,本文有对“西北模式”等多处空间整体性关系链接的全新推断和发现;笔者通过深入探讨蔚州各阶层心态间的关系,揭示了村堡视觉、物质因素与各时期村民思想、心态演变之间的对应节奏关系;笔者还发现上述各时期内,国家权力对蔚州区域不同空间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
     本文在坚持对艺术史学科关怀的前提下,尤重于多学科互动的尝试。文章没有单纯研究地表遗存中的视觉、物质因素,而是将之纳入其自身所依存空间、心态的格局之下,将“村民”这个空间的缔造者有意识地纳入视野,为更立体、丰满地研究视觉、物质文化的整体、动态性关联做出了新的尝试,对于重新构建和扩展艺术史进行了大胆探索,为艺术史与相邻学科间的对话觅得了途径。
This thesis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timeline of Shuizhongpu水中堡in Yuzhou蔚州,Hebei provinc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patial changes of state and village in the Xuan Da region宣大区域along the Great Wall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entering upon scholar X's assertion that visual changes reflect the dynamic and recipro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village space and villagers'attitudes, the thesis builds a "thick description" of the Yuzhou villagers'mental world by investigating the attitudes of officials, gentry, and villages towards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thereby revealing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rebuilding of Yuzhou village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Firstly, in the context of the war between the Ming government and the Mongolian forces, the construction of Yuzhou's villages appears to be characterized by "space determined". This is embodied in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practices of "land clearance" and "reinforcement": destroying temples and building strong defensive walls between villages in order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natural space between the brooks and the tableland. This type of Space Dependence is embodied in the "Northwest model" which combined the Zhenwu temple in the north part of the village with a series of defensive construction in the northwest part of the village. In other words, the "Northwest Model" shows the fusion of defensive functions and centralized faith.
     Secondly, after the Long Qing Accord, society existed more peacefully, and the "dominant mentality" of the villagers became a primary factor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village, and this changed the original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being hemmed in by the walls. The center of village began to move from northwest to south, and a new wave of mass temple construction based around the theater tower began to emerge, demonstrating that the villagers were delineating and aportioning their daily existence in a new way. Especially in regard to the coexistence of villages, this transition shows villagers'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ir village axis. It further reveals the multiple and continual relations between villages, as well as the multifaceted and frequ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regional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or neighboring families.
     The Long Qing Negotiation caused several levels of changes in Yuzhou village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that determined a shift from "Space Determined" to "Mentality Led" that reflect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villagers' collective mentality of surviving desperate times to considering the quality of daily life as a nationality and family. In addition, in the analysis of structural changes in village's space, this thesis has also made new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Northwest Model" and several other aspects of spati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a deep analysis of the mentalities of different strata of Yuzhou society, the author also reveals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attitude and village vision, material factors, and villagers'think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lso demonstrates the continual influnce of national power upon different spaces in Yuzhou region.
     This thesis seek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premise of Art Historical enquiry. It does not simply study the visual and physical factors, but rather the structures of space and mentality that they are based upon, and deliberately brings the villager, as the builder of space, into the academic enquiry. This thesis comprises a new attempt to provide a more grounded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wteen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 and demonstates a brave explora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Art History, and a new kind of dialogue between Art History and other disciplines.
引文
8 《乡约》,[明]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乡约及其他一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页23。
    9 《乡约》,页28。
    10 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北省明长城资源调查队主编:《河北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页583。
    11 “国家虏患始于宣德、正统之间”,参见《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1。
    12 “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世宗死,穆宗继位,改元隆庆。此时奸臣严嵩已被弹劾下台,高拱、张居正先后入阁担任首辅,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清除嘉靖时的腐败政治和积弊,也开始反思前朝拒绝与对北方蒙古俺答部通好的政策。在高拱、张居正的力促下,明朝与蒙古达成了对俺答汗的封王、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自百度百科,详见:http://baike.baidu.com/link?ur1=Qj9VMUp5rx7JPX0JEcFCUB0bwF00yCLsTOCIZogYTuRrfKo6ox8wFisTguig d3Bu-dT50Dgrx6-F2WTkiBOcgq。
    13 邓庆平:《卫所与州县——明清时期蔚州基层行政体系的变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2009年6月;邓庆平:《卫所制度变迁与基层社会的资源配置--以明清蔚州为中心的考察》,《求是学刊》[2007年第6期,(6)第34卷第6期],页150-155。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1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16 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17 黄忠怀:《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第37卷第2期)],页111。
    18 上述解释与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中“民生宗教社会史”有所不同,余欣强调社会史学科意义上的问题,而本文对“上下”、“内外”间的交流、影响更加关注;侯旭东在其《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中,“村民的生活世界”的范围要更大,既包括物质层面,也涵盖精神层面的因素,而本文拟通过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来洞察其精神层面。
    19 “心态史是研究在‘客观物质条件’影响下,‘历史上社会群体’的共有‘观念和意识’,研究的对象为群体心理或大众意识,主要从历史文献(日记、回忆录、书信、档案、遗嘱、碑文、祈祷文等)和遗迹(服饰、器皿、武器、雕刻、画像等)出发而不是借助研究模式,多数著作采用一般史学的叙述、分析和解释。”自黄俊凌:《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学视域下的考察》,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页16。
    20 [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页7。
    21 黄忠怀:《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第37卷第2期)],页110。
    22 “从古到今的历史本来是不能割断的,只是因为一个人的生命过于短促而历史的范围过广,所以才需要断代研究,但不论是哪一段历史的研究都不能划地为牢,闭关自守,而必须看到别的时代,上下古今互通声气,因为唯一的真实历史是通史,而通史是只有通过断代史或专门史之间的互相合作才能写好的。”见[法]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9月,中译本序言页4。
    23 [英]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页17。
    24 “历史学家永远是自己文献材料的奴隶;尤其是献身于农业史研究的历史学家;他们必须从今到古倒读历史,不然的话,就有可能辨读不了往日的天书。”见[法]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9月第4次印刷,页6-7。
    25 [英]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页18。
    26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4月第3次印刷。[日]牧口常三郎:《人生地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27 根据聚落的环境、生产方式、文化形态,将聚落划分为农业聚落、矿业聚落、工业聚落、宗教聚落、牧业聚落、文化聚落、行政聚落、军事聚落等类型。见胡振洲:《聚落地理学》,台北:三民印书局,1975年。
    28 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29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编:《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30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2月。
    31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代),北京:这个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代),北京:这个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32 孙冬虎:《元明清北京的能源供应及其生态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1)第22卷第1辑],页134-144。
    33 刘晓:《蔚州采木提举司与元大都建设》,《中国史研究》,2010(3),页170。
    34 “从上述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涉及到村落的社会结构、耕作制度、土地关系、内部组织、宗教信仰等村落要素,但是很显然他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讨论村落本身的特征,如村落的边界、村落的宗教信仰、村落的人口规模等等。作者只是想通过对村落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揭示超出村落本身的更大的命题,具象的村落实际上被抽象化了。”见黄忠怀:《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第37卷第2期)],页112。
    35 【日】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36 “在宋代,随笔、笔记小说、日记、文集、书简等与社会史及文化史有关的史料也有所增加,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官撰史料中所看不到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态。并且,如族谱和家训等这些在前代看不到的或是较少出现的着述形式也大量出现于这一时代。”参见,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页3。
    37 赵现海:《明代九边长城军政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38 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民国八十六年四月十日版,页11。
    39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1版,页3。
    40 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一蒙元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2月第2版。
    41 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42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43 赖建诚:《边镇粮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44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城池防御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45 周松:《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46 白翠琴:《瓦剌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47 韩光辉:《从幽燕都会到中华国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5月第一版。
    48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第2次印刷。
    49 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 邓庆平:《华北乡村的堡寨与明清边镇的社会变迁》,《清史研究》第3期[2009(8)],页19-27。
    51 邓庆平:《从“官军之庙”到“商人之庙”--从蔚县玉皇阁之例看华北边镇的社会变迁》,《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页187-208。
    52 邓庆平:《卫所与州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民国九十八年六月;邓庆平:《卫所制度变迁与基层社会的资源配置--以明清蔚州为中心的考察》,《求是学刊》[2007(11)第34卷第6期],页150-155。
    53 王建革;《华北平原内聚性村落形成的地理和社会影响因素》,上海,《历史地理》,2000(16),页89-96。
    54 于志嘉:《卫所、军户与军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55 王毓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56 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57 梁志胜:《明代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58 张金奎:《明末屯军自耕农化浅析》,自《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7月第1版,页459-485。
    59 唐克军:《略论明代的马政》,《史林》,2003(3)。
    60 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61 “中国现代史学之父梁启超把传统史学的病源首先诊断为‘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斥之为帝王家谱的总汇,由此造成一般人民无法合理地确定自己所处之空间位置,不但不知‘家’以外还有‘国’,更不知“国”以外还有世界。新史学研究的意义由此被定位在对普通懵懂无知的人民进行所谓‘国家意识’的启蒙与塑造上。根据这一需要,梁启超首次提出史学作为‘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的定义,他解释道:‘今日之史,其读者为何许人耶?既以民治主义立国,人人皆以国民一分子之资格立于国中,又以人类一分子之资格立于世界;共感于过去的智识之万不可缺,然后史之需求生焉。”’见杨念群:《导论: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参见氏编论文集,《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页2。
    62 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8月第2版。
    63 王铭铭:《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参见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页79-130。
    64 王铭铭:《明清时期的区位、行政与地域崇拜--来自闽南的个案研究》,参见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页79-80。
    65 【法】劳格文主编:《客家传统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版。
    66 【美】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维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67 [美]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一版。
    68 张研:《清代县级政权控制乡村的具体考察--以同治年间广宁知县杜凤治日记为中心》,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69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70 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71 张显清:《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72 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73 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74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1版。
    75 方坚铭:《“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76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第1版。
    77 汪学群的《明代遗民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78 刘方玲、李海龙:《村落空间与国家权力》,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79 项阳:《山西乐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80 项阳:《从官养到民养:腔种间的博弈--乐籍制度解体后戏曲的区域、地方性选择》,《艺术百家》,2012(1)总第124期,页140-148。
    81 项阳:《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音乐艺术》2002年第2期,页72-82。
    82 张正明:《明代的乐户》,《明史研究》1991年9月,页208-215。
    83 丁淑梅:《明代乐户禁弛与雅俗文化的互动》,《河北学刊》2004年第7月(第24卷第4期),页165-169。
    84 柴广育:《也论“甲村赛社”》,《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页128-132、178。
    85 王宁:《咽喉神:一种颇具特色的地方性戏神》,《民俗研究》2000(3),页81-85。
    86 司徒秀英:《明代教化剧群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87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88 李成:《堕民与乐户关系考辨》,《中国音乐学》2012(2),页126-131。
    89 [美]伊维德:《朱有墩的杂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90 冯燕群:《析朱有墩杂剧乐户女性形态的创造因由》,《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总第142期,页31-34。
    91 高荣盛:《元代匠户散论》,《南京大学学报》1997(1),页123-129。
    92 陈诗启:《明代的工匠制度》,《历史研究》1955(12),页61--111。
    93 萧国亮:《清代匠籍制度废除述略》,《社会科学辑刊》1982(6),页109-111。
    94 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1),页53-64。
    95 路宝利、赵支:《艺徒制度:中国古代“工艺学校”技术传承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2(16)第33卷总686期],页73-78。
    96 《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97 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明清史论丛》,2003(4),页1-36。
    98 常建华:《明清山西碑刻里的乡约》,《中国史研究》,2010(3),页117-138。
    99 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00 曹国庆:《明代乡约推行的特点》,《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总第15期),页17-23。
    101 赵占银:《清代北方乡约与州县行政》,《社会科学论坛》。
    102 秦富平:《明清乡约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第29卷第3期[2006(5)],页24-27。
    103 常建华:《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历史教学》,2012(2),页85-105。
    104 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4月第2次印刷。
    105 荣新江在《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106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
    107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参见荣新江序,页1。
    108 余欣:《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109 余欣:《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110 王振忠:《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111 王振忠:《日出而作》,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第1版。
    112 王振忠:《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上海:《探索与争鸣》,2004年,页37。
    113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东南族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一版。
    114 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115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东南族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一版,页22。
    116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2月第2版。
    117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4月第1版。
    118 赵世瑜:《远亲不如近邻:从祭祀中心看城市中的行业与街区》,《东岳论丛》,第26卷第3期[2005(5)],页40-45。
    119 赵世瑜主编:《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120 陈贤波:《土司政治与族群历史--明代以后贵州都柳江上游地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3月第1版。
    121 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第1版。
    122 黄海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清代以来的广州合族祠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第1版。
    123 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闺台传统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1版。
    124 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教--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1版。
    125 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搬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126 [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7月。
    127 [美]韩明士:《道与庶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128 王汉民:《道教神仙戏曲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129 [美]康豹:《多面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1月第1版。
    130 黄景春、李纪:《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31 陈支平、高致华编:《探寻民间诸神与信仰文化》,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5月第1版。
    132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第一版。
    133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134 [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第1版。
    135 许地山:《道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36 张燕:《从民间的符咒风俗中探讨“符”文化》,《内蒙古艺术》2005(1),页80-83。
    137 黄方平:《优棉民间符咒之道教文化透析》,《民族论坛》1993(2),页85-90。
    138 李生龙,张辟辟:《六朝至唐志怪小说中符咒元素的思想内蕴与叙事功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2011(2)],页73-77。
    13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
    140 半坡博物馆等:《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14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载《考古》1985年第10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聚落遗址1992年发掘简报”,载《考古》1997年第1期。
    14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河南安阳洹河流域的考古调查”,载《考古学集刊》第13集。
    143 陈星灿等:“中国文明腹地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伊洛河地区的聚落形态考察”,载《考古学报》2003年第2期。
    144 中关两城联合考古队:“山东日照市两城地区的考古调查”,载《考古》1997年第4期:“山东日照地区系统区域调查的新收获”,载《考古》2002年第5期。
    145 周原考古队:“陕西周原七星河流域2002年考古调查报告”,载《考古学报》2005年第4期。
    146 赤峰考古队:《半支箭河中游先秦时期遗址》,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147 “张光直(Chang 1963)利用聚落材料来说明华北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到夏商周三代社会和政治系统发展的连续性。”参见[加]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页288。
    148 张光直:《谈聚落形态考古》,见氏著《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1版,页72-90。
    149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1版,页76。
    150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1版,页73-74。
    151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1版,页75。
    152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1版,页80。
    153 [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第2次印刷。
    154 [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袁剑译代序前言部分,页2。
    155 [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袁剑译代序前言部分,页6-7。
    156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57 [英]王斯福:《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158 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159 孟彤:《时间、场所与生命精神》,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论文(未发表),2006。
    160 孟彤:《时间、场所与生命精神》,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论文(未发表),2006,页1。
    161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页123。
    162 郑岩、汪悦进:《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第1版。张鹏:《古代民间神祠壁画中的人神互动》,《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8)第21卷第3期],页25-32。张鹏:《美术史研究中的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美术观察》2008(3),页103-107。张鹏:《“粉本”、“样”与中国古代壁画创作--兼谈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美苑》2005(1),页55-58。
    163 李军:《<庵上坊>与‘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文艺研究》,2008年第9期,页126-134。
    164 李军:《<庵上坊>与‘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文艺研究》,2008年第9期,页126-134。
    165 “传统关于寺观庙堂文化的研究,往往只从单一的学科(如建筑者只研究建筑、美术者只研究美术),如能以跨学科多维度、多视角的合作,将中国寺观文化综合考察,就文化的整体性而言当更有利于认识宗教文化的价值。中国寺观庙堂文化所呈现的事象异常复杂,仅有宗教学的理论方法显然不够,圆融的解读要求纳入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文化学等多重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因此,前辈的建筑学者和美术史学者自40年代起均能将建筑史与雕塑史打通研究,对于今天的跨文化研究大有启发。”参见,张鹏:《美术史研究中的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美术观察》2008(3),页103-107。
    166 “她以中国最普遍的关帝庙为例,指出:关帝形象反映在多个层面上,有历史上的蜀汉名将,有佛教、道教中的保护神,有从宋代话本到明代《三国演义》的文学形象,还有民间传说中的红脸关公,而这些文献都影响到对于关羽形象的塑造,以及关帝庙建筑空间与造像的相互配合关系之中。有关这一学术研究就不仅需要田野考察,还要深入到民间中去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参见,吕屏:《跨越边界:人类学方法与美术史研究》,《边界与范式--第三届中国高等院校艺术史年会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未刊),2009年10月24-25日,页383-388。
    167 肖海明:《真武图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168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169 颜新元:《民间鬼神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170“我们通过古史典籍认识中国,通过文人精英认识中国,通过那些伟大人物、伟大事迹、伟大事件去认识中国。但世界很少从民间去认识中国,很少通过一个农民、一个村庄、一个地域普通的习俗生活去队识中国。我们的认识似乎缺少了什么?缺少的正是通过土地认识土地,通过人来认识人。我们的遗产中缺少的是对人民口头文化传统价值的认识,我们缺少了对活着的时间的理解,对活着的文化空间的认知,我们并没有真正拥有由我们自身构筑起来的一个活态文化史,村庄里的智慧仍然像没有开发的土地一样在荒野里沉睡着。”乔晓光:《最后的村庄--正在濒临消失的民间活态文化传统》,参见氏著《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页3。
    171 乔晓光、李振球:《中国吉祥艺术》,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72 乔晓光:《沿着河走》,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73 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74 乔晓光:《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175 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176 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77 王树村:《中国戏出年画》,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178 王树村:《迎春福祉》,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79 王树村:《上元灯画》,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180 王树村:《塑神秘谱》,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181 王树村:《艺林拓荒广记》: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8年6月第一版。
    182 王树村:《徐白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1月第一版。
    183 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1月第一版。
    184 如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1版。[英]柯律格:《雅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4月第1版;[美]乔迅:《石涛--清初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4月第1版。祁小春:《山荫道上--王羲之研究丛札》,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等。
    190 王铭铭:《人类学--历史的另一种构想》,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3月第1版,页63。
    191 史学家由于要叙述重大事件,不得不去注意那些并不那幺重要的东西,他表现的只是帝王将相及所有这一层次的着名人物,这些人物的智慧或错误、手段或阴谋给国家带来厄运或繁荣。但是还有那些城市里的资产阶级、茅草房中的农民、城堡内的贵族绅士,总之在工作、娱乐着的、和他们的妻小一起生活着的法国人,这正是史学家没能向我们介绍的人们。”[法]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历史人类学》,[法]勒高夫主编:《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页230。
    192 我通常以“知识史’’这样的名词,在相当明确的意义上表示观念史(history of ideas)。观念史起初是重要人物想法的历史,然后扩大至普通大众。如果我们顺着那条线,就会越来越接近文化史,文化史不只是与观念有关,而且与形式有关,例如,人们饮食的方式,他们是否力行自制。这样一来,所写的乃近于习俗史,而非观念史。所以,知识史和文化史有所重迭,但仍有明显差异。历史人类学——我认为它很顺利地伴随着第二项变革而来,超越部分文化史所能提供更多人类行为的面向。最终这就是人类学者代代持守的努力。说得更明白些,他们寻觅的是不同文化后的原则性的问题;只要在另一文化氛围中住过,立 即能观察文化与母文化的差异。在某些观点上,法、英、美的史家尽管处各地,却共同体认到人类学家所运用的观念对他们的工作的价值。”参见,爱瓦·杜曼斯卡:《当代新文化史家彼得·伯克访谈录》,陈恒主编:《历史与当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1版,页244-245。
    193 “人类学,这门学科也同样关心如何解释人类生活的不同方面相互之间的关系,通常人类学家研究这些关系的起始点是对一个特定社会或被描绘的社会环境中的小地方生活的详细研究。因此你可以说人类学提出的都是大问题,同时却从一些小空间的研究中提取最重要的洞见。”【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历史—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1版,页8。
    194 张小军:《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讲堂(第一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页236。
    195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一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关]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196 王铭铭:《人类学--历史的另一种构想》,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3月第1版,页62。
    197 【法】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历史人类学》,自【法】勒高夫主缟:《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页238。
    198 [法】安德烈·比尔吉埃尔:《历史人类学》,[法]勒高夫主编:《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页244。
    199 Michale Rowlands:《从民族学到物质文化》梁永佳译,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第1版,页79。
    200 “里维史陀认为:不论是演化论将人与物分离的二元论,或者牟斯将人与物联结的社会象征起源论,都是处理现象的表面。在有关人与物的现象背后,交换才是关键而为人类学要探讨的对象。因为,只有交换才是社会的再现与繁衍的机制,是超越人类意识的存在,是属于潜意识的深层结构。”黄应贵:《从民族学到物质文化》,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6月第1版,页179。
    201 [加]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页282。
    202 [加]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页287。
    203 “人类将他们自己在他们所居住的地面上处理起来的方式。它包括房屋,包括房屋的安排方式,并且包括其他与社团生活有关的建筑物的性质与处理方式。这些聚落要反映自然环境,建造者所实用的技术水平,以及这个文化所保持的各种社会交接与控制的制度。因为聚落形态有一大部分为广泛保有的文化需要所直接形成的,它们提供了考古文化的功能性的解释的一个战略性的出发点。”参见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1版,页73-74。
    204 “他将聚落形态看做有关人类行为诸多方面的信息来源。”参见[加]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页286。
    205 【加】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页286。
    206 [法]马克·布洛赫:《法国乡村史》,余中先、张朋浩、车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9月第1次印刷。
    207 [法]勒高夫主编:《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页-4。
    208 黄应贵:《物的认识与创新--以东埔社布农人的新作物为例》,见氏编:《物与物质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年,页443。
    209 邱澎生:《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辩证》,《新史学》17卷4期,2006年12月。
    210 Michael Rowlands:《长时段过去和断裂》阿嘎佐诗译,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第1版,页132。
    211 【法】勒高夫主编:《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页192。
    212 黄俊凌:《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学视域下的考察》,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页16。
    213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二版)》,姚朋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1月第1版,页101。
    214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许明龙、马胜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第4次出版。
    215 [法]米歇尔·伏维尔:《历史学和长时段》,[法]勒高夫主编:《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页136。
    216 [英]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2989》,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页66-68。
    217 【法】雅克·勒高夫:《心态:一种模糊史学》,[法]雅克.勒高夫、皮埃尔.诺拉主编:《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法国新史学发展趋势》,郝名玮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页268。
    218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5版,页74-75。
    219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二版)》,姚朋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1月第1版,页101-102。
    220 “作为一个心态史学家,我同其他一些同行一样认为,心态史远不是社会史的对立面,而最多只是研究社会史的终结和归宿:在这一层面上,社会史的研究对象最后都表现为人们的态度和群体的表象。”[法]勒高夫主编:《新史学》,姚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页142。
    221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二版)》,姚朋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1月第1版,页103-104。
    222 李猛:《布迪厄》,载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79。
    223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页-80。
    224 李猛:《布迪厄》,载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页279。
    225 黄红东:《“场域-惯习”论:农民心理文化研究的新工具》,《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7期,页88。
    226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版,页172。
    227 [法]皮埃尔·布迪厄、[关]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版,页172。
    228 “社会现实是双重存在的,既在事物中,也在心智中;既在场域中,也在惯习中;既在行动者之外,又在行动者之内”自[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版,页172。
    229 杨可:《适应与不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25卷),页79。
    230 “当惯习处于其生成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时,趋向于再生产出原来的结构,行动者能很好地适应其场域;但若惯习作用的社会条件与其产生时的社会条件不相符时,惯习滞后性问题会引发行动者的不适,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见杨可:《适应与不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25卷),页78-83。
    231 刘文炯:《跨文化、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刍议》,《中国美术馆》,2013年9月(总第105期),页9。
    232 张鹏:《美术史研究中的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美术观察》2008(3),页103-107。
    233 郑岩:《风格背后——西汉霍去病墓石刻新探》,自《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8辑)》,西安:2011年11月第一版,第140—-161页。(该文另收入氏着:《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第18—54页。)。
    234 李军:《<庵上坊>与‘另一种形式的艺术史’》,《文艺研究》,2008年第9期,页126-134。
    327 王玉琦:《蔚县自然地理》,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86年7月第1版,页82。
    238 “沙河。襄山脚下为黄土坡地,土质疏松,水到渠成,渠久变涧。州中西起有:涧塄、水涧、陈家涧、宿鸦涧、陡涧、沙涧、双涧、深涧、浅涧、天河涧、篓子涧,再东改涧为头,庄头、贯头、水头。涧底、头底出现沙河,洪水溉田,引水为利。滚滚波浪,流入壶流河中。”苟登瀛:《蔚州山川概述》,见《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96年10月第1版,页158-159。
    239 在以后的叙述中,笔者将水涧子三堡,简称为水三堡;相应,水涧子西堡简称为水西堡,水涧子中堡简称为水中堡,水涧子东堡简称为水东堡,于此说明。
    240 (明)来临撰修:《蔚州志》(崇祯版抄本)之《州堡·卫军堡》,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326-328。
    241 (明)来临撰修:《蔚州志》(崇祯版抄本)之《州堡·卫军堡》,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323-325。
    242 本文中对蔚县、蔚州称谓,未做时间上的区分,统一使用蔚州,关于蔚州的地理、行政角度的描述和简介将在正文中展开。
    243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341。
    244 对水涧子三堡各堡建造孰先孰后的推定,尤其是水中堡与东西二堡的先后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本文题目设定,以及全文问题提出与解决、文章结构编排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是本文后续要连续探讨的部分。另一个方面,在目前文字材料阙如的情况下,这也可以看作一个考古学问题,在后文中,笔者将依据自己的视角和大量考察资料的比对,来解决这个问题,特在文起时提醒。
    245 卫屯堡即为卫所的屯堡。收录的卫所有:左卫、右卫、中卫、前卫、后卫、中左卫、中右卫、中中卫。
    246 依当地时下称谓为水西堡,以后将作此沿用,而该村清代所有碑铭显示,也作省略称呼,如水中堡、水东堡。
    247 两匾文均存放于水西堡的文昌庙中,其一为,《重修南北庙方台碑记》,嘉庆十九(1814)年《文昌帝君之碑》“水涧子东堡施舍银钱,以助中堡祭祀文昌帝君之碑…..”;其二为,同治七(1868)年,“盖闻前人有创修之力,后人补葺之功,如我水涧子中堡,南北庙方台,历年久远,风雨倾颓,而本村象姓人等观之,心怀不忍坐视,于昨年将南北庙补修,工程告竣,花费钱项若干,本村象善人等,各施费财开列于后,今岁又配修,三官庙东禅房一间,共花费钱文贰万八千五百文,此钱从本年人丁地亩牲畜所出。”
    248 尹耕,字子莘。明蔚州人。少颖异。七岁能属文。读书目数行下。几诵千余言不忘。嘉靖辛卯年十七举于乡。明年成进士。授藁城知县。入为礼部仪制司主事。迁员外郎。出为河南知府。自负经济才而偃蹇。常调不获大展于时。每怀愤懑。又傲以言事触忤叔贵人。故所入多龃龉。既罢官。筑九宫山房读书其中。遇地方利害。辄身为擘画。不以退废自解。着塞语十一篇。及两镇三关志。言边事甚悉。又着有九宫私记朔野集。皆自成一家言。(《代国、代郡、蔚州的历史人物(下)》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89年3月第1版,页82。)《蔚县志》(清乾隆),王育榞修,(清)李舜臣等纂,清乾隆四年刊本,页98。
    249 “正德九年(1514)六月,北部由野狐岭入寇顺圣东西城,秋夏由膳房入掠镇城南至蔚州,由顺圣川出游击,张勋倪镇率兵往御战,败死之东城守备田琦(琦蔚州人)西城守备廉彪皆战死(宣府镇志),九月小王子犯宣府蔚州(明史本记)。”见《蔚州志(卷十八(记一(大事记》(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434。
    250 “近时山寨易守,民堡多陷者,以山寨得所依,而正德间蔚陈家涧堡之破,…”见《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2。
    251 “嘉靖十九年(1540)秋,俺答诸部大举入宣府过顺圣抵蔚州,总兵白爵等出战,败绩,俺答留宣府两 月乃去。”之后的,嘉靖二十三年(1544)十月、二十四年(1545)八月、三十二年(1552)八月、三十八年(1558)八月都有进犯蔚州一带。见《蔚州志(卷十八(记一(大事记》(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434。
    252 水三堡位于蔚州城的西北方。而蔚州对西北方一直都是讳莫如深的,无论从州志中所记的星野,还是从下文论及的诸如军事等众多角度来看,都是非常明显的。这首先体现在,蒙古人是从西北方入境劫掠蔚州的,蔚州村堡中的“西北模式”,就是作为具有针对性应对的方式,详尽论述见本文第三章《真武庙(守备》。
    253 李新威编著:《蔚州城》,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页32。
    254 自《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487。共五路,为东北路七墩、东路五墩、西北路十一墩、西南路二墩、东南路一墩。其中,西北路最多,十一墩,分别是,酒务头墩、东五岔墩、双井山墩、白草窑墩、玉皇庙墩、暖泉墩、殷家庄墩、化家岭墩、箭口山墩、平员埚墩、镇虏墩。
    255 “塞以严外防,而堡以严中坚,兵以战境上,而民以战清野,不俟督责之繁,而人自为力,无待教阅之素,而俗自知方,计无得于此者。”见《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2。
    256 “车驾次鸡鸣山。辽阳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奏至,请入觐,诏止之。是夜,鸡鸣山西北峰崩,声如巨雷,御营中人马皆惊。上御行殿召见群臣,以为贼兵奄至。黎明,抢攘始定。”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页2。
    257 “揭长杆,举车辕以耕犁缚其首,人伏车下,推其轴以行,或以牛革蔽身,举竿而至。”自《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10。
    258 《塞语》,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2。
    259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
    260 [法]彼得·波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页28。
    261 相关的研究成果有,罗德胤:《蔚县古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董耀会:《蔚州-被岁月掩埋的往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林胜利:《寻找蔚县古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264 邓庆平:《卫所与州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民国九十八年六月,页295。另外,邓庆平的博士论文《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未刊)。也对该问题,进行了具有创建性的周密论述。
    265 王玉琦:《蔚县自然地理》,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86年7月第1版,页84。
    266 “壶流河及其支流清水河、定安河穿过,壶流河发源于山西省广灵县望狐村前,全长149.5公里,由蔚县西南部的暖泉镇入境,自西向东流动,再转北,尔后折向西北,从北水泉镇北马圈村出境,入阳原县注入桑干河。”见王玉琦:《蔚县自然地理》,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86年7月第1版,页84。
    267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曾培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1版,页31。
    268 “要全力以赴地通过空间和时间展示一种缓慢而又能揭示永恒价值的历史。这种情况下,地理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成为一种手段。地理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找到最缓慢的结构性的真实事物,并帮助人们根据最长时段的流逝路线展望未来。”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曾培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1版,页20。
    269 “中国国内多民族、多区域、多文化,在历史的不同时段,有其具体的交流过程和形成原因。也就是中国艺术自身的视觉物质性,在历史过程中曾经历了一系列转换,这种转换具有历史具体情境化的特点。譬如,在一种文化的压力下,另外一种文化形态所生成自身的文化特殊性,如果从文化因素的直接识别的视觉角度来看,往往体现为隐形的特点,这种隐形的特殊性,既有文化交流的因素,也因文化自身的边界,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文化间性的特点,即在保持该文化自身因素特点的前提下,从构成的角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和重新整合,不仅体现在视觉的物质文化形态,也能体现出其背后诸如政治、经济、社会组织在运行时的种种考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更微观的角度,反过来审视视觉文化因素间的微妙关系”自刘文炯:《跨文化、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刍议》,《中国美术馆》,2013年9月(总第105期),页9。
    270 《乡约》,页1。
    271 《乡约》,页2。
    272 《乡约》,页1。
    273 《乡约》,页2。
    274 《乡约》,页3。
    275 《乡约》,页3。
    277 王琳峰:《明长城蓟镇军事防御性聚落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论文,二零一一年十二月,知网,页29。
    277 李严、张玉坤:《明长城军堡与明、清村堡的比较研究》,《新建筑》,2006年第01期。
    278 “一里一小墩,五里一大墩,十里一寨,二十里一堡”见华夏子:《明长城考实》,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
    279 “首先是‘人’与‘环境’之间‘几乎静止不动’的历史,然后是缓慢变化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结构史,最后是稍纵即逝的政治史。”见[法]彼得·伯克著:《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2次印刷,页28。
    280 转自肖海明:《蔚县北极宫真武壁画研究》,《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页418-427。
    284 “赦都指挥检事胡观,蔚州地方外临边境,散阔难守,今特命尔在彼守备,操练军马,整饬器械,修理城池,所属关隘务须躬亲督视常要坚完,分拨官军严加守把,如遇贼寇侵犯,即便拘收人畜入城,坚壁清野,调领官军及所在口口口口协力战守,不许怠忽慢事,其近紫荆关树木,已令蔚州官口出给告示,禁约居民不许口伐,尔乃差人巡禁,敢有犯者,孥送蔚州治以重罪,口口至于军情重务,悉听镇守巡抚等官,即制勿得口口口口有坏兵备,尤须持廉秉公,爱恤军士,口事口口,克扣及擅令官军出境种田打园,以启边爨,如遇口不轻口尔其钦承毋忽故赦。”自《嘉靖十一年赐都指挥检事胡观守备蔚州赦谕》,《宣府镇志》(嘉靖),(明)孙世芳纂修,明嘉靖四十年刊本,页48-49。
    285 《宣府镇志》(嘉靖),(明)孙世芳纂修,明嘉靖四十年刊本,页48-49。
    286 《北岳恒山志》,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50。
    287 顾炎武:《日知录》,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9月第2版,页214。
    288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318-319。
    290 《蔚州志》(顺治版)。
    291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89。
    292 乾隆《广灵县志》卷十《艺文·诗》,第16页下-23页下,转引自,邓庆平:《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未刊),页188。
    293 转自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自《文献季刊》2003年10月第4期,页43。
    294 《政区调整与地方资源的共享和纷争》,见邓庆平:《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未刊),页187-190: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4卷),页-106: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自《文献季刊》2003年10月第4期,页41:张廷银:《传统家谱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广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张廷银:《西北方志中的八景诗述论》,《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9月第5期(总第132期),页146-150:王德庆:《论传统地方志中“八景”资料的史料价值---以山西地方志为例》,《中国地方志》2007年第10期;李若晴:《燕云入画--“北京八景图”考析》,《新美术》,2009年第6期,页27-35;赵夏:《我国的“八景”传统及其文化意义》,《规划师》2006年第12期;谢柳青:《来自古潇湘的文化冲击---中、日“潇湘八景”浅谈》,《求索》1988年第4期。
    295 周琼从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进程中,从士人审美、价值观念发展的角度,将历史研究的“八景”与美学研究结合起来研究,将“八景”学术史,在时间认定维度上往前推进到魏晋南北朝,乃至更早。他认为,“八景’文化发源于先秦,萌芽于魏晋,成熟于两宋,繁荣于明清”。见周琼:《“八景”文化的起源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以云南“八景”文化为中心》,自《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 期(第24卷),页106。
    296 张廷银:《地方志中“八景”的文化意义及史料价值》,自《文献季刊》2003年10月第4期,页41。
    297 方观承(1696年-1768年)字宜田,号向亭,安徽桐城人。方式济之子,早年屡试不第,五十岁仍以私塾为业。雍正时为平郡王记室,干隆七年(1742年)授直隶清河道(辖区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督直隶二十年,治绩彰显”,多次主持治水,聘请赵一清、戴震编辑《直隶河渠书》130余卷。着有《述本堂诗》、《宜田汇稿》、《问亭集》等书。有子方维甸官至直隶总督。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方观承。
    298 “于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方观承建议将蔚县截并,归入蔚州,将蔚县下辖村庄、民户割并蔚州管辖。吏部议覆,皆如所请,议准施行。”(该句为邓庆平转述)《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五三四,乾隆二十二年三月己亥条,页735上,北京:中华书局,1986。转自邓庆平:《卫所与州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民国九十八年六月,页297。
    299 讲述人:许建清,女,13岁,学生,东沙沟村,搜集记录:许凤香,女,12岁,学生,北水泉中学,流传地区:蔚县、阳原、宣化。见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神话与传说》(卷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页78-79。
    300 赵清深、赵伟峰、赵国祥:《凤鸣村古堡与凤凰台》,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九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缟,2011年12月第1版,页103-106。
    301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神话与传说》(卷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页77-78。
    302 “一、‘张活坨’在茨莉沟村的东面有一个张活坨,古称轿顶山(当地人对台地的美好想象),上面有一枚钉子,长三尺六寸,入地二尺半,传说是‘方老奸’所钉。轿顶山原是一座活山,能高能低,因此茨莉沟村出了很多举人、进士和秀才,人们称它为宝山。方观承那时在朝官拜丞相,位爵显赫。他听说此事后,便向皇上讨旨视察蔚州,‘方老奸’来到轿顶山,往上一坐,果然觉得山在上下运动,他想这样下去轿顶山不知要出多少人才呢!”于是吩咐手下人:‘你们寻一铁匠打造一枚三尺六寸长的钉子,再借一把锤子。’不一会,东西准备停当,只见“方老奸”上前一锤子把钉子钉进轿顶山二尺半,从此轿顶山成了一座死山。二、‘凤凰岭’东花岭村有户姓阎的家庭,主人叫阎县土,曾做过一县之长,大儿子是举人,二儿子是国公,在天津为官,小儿子是霸公,闽家在当时可谓人丁兴旺,官运亨通了。‘方老奸’来到蔚州对阎家非常嫉妒。东花岭东北,有一凤凰岭,凤凰岭远看真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晚上还会看见一道道红光冲天而起。‘方老奸’知道此事后,便命当地官员在岭上盖起了一个山神庙,从此再也看不到红光,阎家也冷落下来了。”讲述人:李明贞,63岁,张家窑乡茨莉沟人,搜集记录郭狮华、萱汝屯,流传地区:蔚县。自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神话与传说》(卷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页93。
    303 “西合营东北,清水河北,有一块隆起的地带,就是‘凤凰台’,群众管它叫‘四十里圪塔’。相传,在很早以前,这块地曾经落下过凤凰。“凤凰无宝不落”,说明凤凰台由来就是一块宝地。凤凰台,非常平坦,地形很象一个凤凰正要展翅飞翔。它的周围几乎都有流水,西南有壶流河、清水河环绕,东北有定安河,确有点“山环水抱”的景象。据说,凤凰台祥光瑞气,总有一天要修成‘皇城’,一代君主要住在那里,蔚州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官员,七品官就有一斗胡麻那幺多。正如人们编的歌谣:‘拆了代王城,修起蔚州城;拆了蔚州城,修起凤凰城。’后来,蔚州派来一个知州名叫方观承,这个人很有眼力,会观风水,可是心眼非常嫉妒。他到任以后,经常坐着八抬大轿,东游西逛,观察蔚州的地形,后来,终于发现了凤凰台这块宝地。他一眼看出这块凤凰台,是未来的皇城,小小的蔚州,将来要变成一个国都,蔚州的无数百姓,要在“凤凰城”作官为宦,享受荣华富贵。方观承想到这里,立刻产生了嫉妒心理,打定主意要破坏凤凰台 的风水,不让蔚州人出头露面。后来,方观承大兴土木,不惜耗费蔚州人民的人力物力,在凤凰台上——也正是凤凰的头上,盖起一座“泰山庙”,庙的规模十分宏伟.前庭后院,殿廊俱全。方观承还亲笔写了一块大匾——“北斗泰山”,悬挂在泰山庙的正殿檐下。可惜一个正要展翅腾飞的凤凰,被一座泰山牢牢压住,永远不能飞翔升腾,一块即将发迹的宝地,变成一块废地,蔚州一斗胡麻的七品官,谁也没有戴上乌纱帽。据说,方观承为了败坏蔚州的风水,还把县城的衙门口(县署街)挖地三尺。因此,蔚县的老一辈人,一提起方观承这个“南蛮子”,没有不痛恨的。”讲述人:周之悦周希福,执笔记录周清溪,流传地区蔚县及周围邻县。见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神话与传说》(卷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页148-149。
    304 郑岩、汪悦进:《庵上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第1版,页122。
    305 在笔者看来,即便如此,即便关于沈万三和明朝政治史事的关系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是传说产生和流传的过程本身恰恰是一个历史真实,就是说人们为什幺去创作这个东西,究竞是什幺入创造出来的,传说是怎幺样出笼并且流传至今的也就是说,人们为什幺把一个和朱元璋和朱棣都不相干的人硬与他们绑在一起?这样我所关心的问题就变成了这件事反映出来的社会舆论、造成这种社会舆论的历史动因,以及后人对此的历史记忆”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自杨念群、黄兴涛、毛丹:《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页646-647。另外,赵世瑜教授曾撰有专文讨论南蛮子传说,见赵世瑜:《“南蛮子盗宝”故事的历史隐喻》,《历史学家茶座》第一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06 段友文:《南蛮盗宝型传说母题的文化阐释》,《民间文学论坛》1998年第1期,页-20。 禾。”自《元史》(四)[明]宋濂等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7次印刷,页1085;“蔚州定安等处山场采木提领所,秩正八品,提领一员,大使一员,副使二员。”自《元史》(八)[明]宋濂等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7次印刷,页2256-2257;“有言蔚州广灵县地产银者,诏中书、太禧院遣人莅其事,岁所得银归大承天护圣寺。”(《元史》(三)[明]宋濂等撰,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4月第7次印刷,页764。
    316 “向‘地理’灌输情感,反过来再以‘地理’表达和记忆情感,是我们文化的一个传统特色。”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1版,页69。
    317 “由此,概括而论,历史记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按照社会心理学家的看法,一般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记忆是一个个人的内心活动,但是当代社会心理学家却把记忆的形成和维持都看做具有社会的性质,不能完全脱离周围的环境而完全是个人的活动。任何个人对历史事件的记忆都具有社会性,某个群体当中对某一事件的记忆大体上是相同的。第二,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历史记忆这个词不仅包括它记忆的对象是历史事件,同时记忆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是一个不断传承、延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构成历史。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事件的记忆或者遗忘,或者是重构都要经历一个过程。第三,那些具有所谓的负面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者是由于政府的禁止,或者是过去由于让人难堪而不便被公开的记忆,或者是人们强迫自己去遗忘,或者是不去思考的记忆。但对于某些事件来说,人们强迫遗忘的企图往往是不成功的,一旦人们被告知说不要去谈论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却往往被记忆下来。总之,当我们借鉴这样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时,传说对历史学家来说就同样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和历史放在同等的价值层次上,也即在历史记忆的意义上,传说与文献传达的历史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而不应以决然的二元对立的态度来对待它们”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自杨念群、黄兴涛、毛丹:《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页653。
    318 光绪《蔚州志》(收入《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第29号[台北:成文出版社据清光绪三年刊本影印,1968]),卷三,<地理志上·沿革),真46上。转自邓庆平:《卫所与州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民国九十八年六月,页297。
    319 [明]叶子奇:《草木子》,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1月第5次印刷,页-55。
    320 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精好,皆边塞之所无者。…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云。迤西榆林、庆阳,渐有夷风,至临洮、巩昌,苦寒之极,其土人亦与戎狄无别耳。”[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自《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第4次印刷,页-1563。
    321 李若晴:《燕云入画--“北京八景图”考析》,《新美术》,2009年第6期,页27-35。
    322 “旧土城一座,周围六十里。克复后以城围太广,乃减其东西迄北之半,创包砖甓,周围四十里。其东、西、南三面各高三丈有余,上阔二丈:北面高四丈有奇,阔五丈。濠池各深阔不等,深至一丈有奇,阔至十八丈有奇。城为门九:南三门,正南日丽正,左日文明,右日顺承。北二门,左日安定,右曰德胜。东二门,东南曰齐化,东北日崇仁。西二门,西南曰平则,西北曰和义。各门仍建月城外门十座。”《洪武北平图经志书》(《日下旧闻考》卷三八引),转自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页534-535
    323 在此笔者将自己视为蔚州区域研究者中的一员,与蔚州当地学者和学界其他专家一同收集、整理材料,观察、分析、研究蔚州相关的问题,感谢李新威等蔚州当地学者首先提出了该问题,笔者在此愿意针对该问题继续讨论并分享观点,该问题出自李新威编著:《蔚州城》,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页11。
    324 李新威编著:《蔚州城》,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页16。
    325 笔者结合崇祯、顺治、乾隆、光绪四个不同版本《蔚州志》的《城池图》发现了这一点,相关详细论述,见本文第三章《真武庙·守备》和第四章《文昌庙(堡门》部分,页。
    326 文庙和州学署见崇祯、顺治、乾隆、光绪四个不同版本《蔚州志》的《城池图》部分,均有绘制。
    327 旗蠹庙见崇祯、顺治、乾隆、光绪四个不同版本《蔚州志》的《城池图》部分,均有绘制。
    328 该部分涉及清代乾隆年间,蔚州各村堡模仿蔚州城兴建文昌阁的变化,而文昌阁按照明代道家思想,应该居于所处空间的东南方,详细具体论述见本文第四章《文昌阁·堡门》,页。
    329 相关详细论述,见本文第三章《真武庙·守备》的《西北模式》部分,页。
    330 相关内容见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另外,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罗世平教授针对该部分空间的特点,指出州署的重要设置也应该在该部分,即州署在县署的北方,可见关于蔚州城内部空间的细分和进一步考证,仍有待与各位同道作进一步研究。
    331 乾隆版《宣府志》城池图中,西为州部分,东为县部分。
    332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缟,2006年4月第1版,页26。
    333 相关详细论述,见本文第三章《真武庙·守备》的《西北模式》部分,页。
    334 见《蔚县现存古戏楼一览表》,见《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缟,2006年4月第1版。
    335 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邻近的研究还有曹国庆:《明代乡约推行的特点》,《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总第15期),页17-23;赵占银:《清代北方乡约与州县行政》,《社会科学论坛》;秦富平:《明清乡约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第29卷第3期[2006(5)],页24-27。
    336 见常建华:《明清山西碑刻里的乡约》,《中国史研究》,2010(3),页117-138;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明清史论丛》,2003(4),页1-36;常建华:《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历史教学》,2012(2),页85-105。
    337 “朔野子退而述约,余读之三叹,夫体国以为忠、趋役以为义、保生以为仁,是三者古之道也,乃今于吾乡见之乎,遂梓以布之,人人无不忻忻喜,断断争先者,以是知佚道足使民也。”自《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1。
    338 《乡约》,页1。
    339 《乡约》,页2。
    340 《乡约》,页29-30。
    338 《乡约》,页30。
    339 《乡约》,页5-9。
    340 《乡约》,页5-9。
    341 见前注释。
    342 《乡约》,页10。
    343 《乡约》,页5。
    344 《乡约》,页5。
    349 《乡约》,页4。
    350 同上。
    351 同上。
    352 同上。
    353 《乡约》,页4-5。
    354 《乡约》,页5。
    355 《乡约》,页20-21。
    359 《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19。
    360 《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20。
    362 《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页12。
    362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1版,页171。
    363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483。
    364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32。
    365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73。
    366 《蔚县志》(清乾隆),王育榞修,(清)李舜臣等纂,清乾隆四年刊本,页137。
    367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57。
    368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361。
    369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29-30。
    370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32。
    371 《蔚县志》(清乾隆),王育榞修,(清)李舜臣等纂,清乾隆四年刊本,页43。
    372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41。
    373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41。
    374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41-142。
    375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331-332。
    376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上卷子集,页11。
    377 赵清深、赵伟峰、赵国祥:《凤鸣村古堡与凤凰台》,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九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11年12月第1版,页103-106。
    378 见《乡约》,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初版。
    379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228-230。
    380 《方观承上任以后》,讲述人:程玉山,收集记录:程少林,讲述时间:1986年3月。见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神话与传说》(卷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页146-148。
    383 王育成:《明永乐彩绘<真武灵应图册>初探》,《道韵》第四辑,1998年;王育成:《新见明代彩绘真武图述略》,《艺术史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384 林圣智:《明代道教图像学研究:以<玄帝瑞应图>为例》,《美术史研究集刊》,1999年。
    385 贺登崧(Willem A. Grootaers):《真武神志--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邓庆平译,《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0月),页-169。其中,邓庆平在《译者跋》中的评价极为中肯“...讨论中国民间信仰的传播方式和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该文既保留了当时易见而现在已经很难看到的珍贵民间文献,还提出了很多至今仍可借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值得引起当代研究者们的关注。”、“贺登崧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不赞成国内外学者只靠文献去重组宗教神明的故事,去创建中国宗教信仰研究的各种体系和学派。”
    386 肖海明:《北帝(玄武)崇拜与佛山祖庙》,《佛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佛山的北帝(玄武)崇拜初探》,肖海明主编:《佛山祖庙》,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肖海明:《试论宋、元、明真武图像变迁的“一线多元”格局》,《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第31卷),页91-96;肖海明:《真武图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肖海明:《北帝(玄武)崇拜与佛山祖庙》,《佛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佛山的北帝(玄武)崇拜初探》,肖海明主编:《佛山祖庙》,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肖海明:《蔚县北极宫真武壁画研究》,《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页418-427;肖海明:《真武信仰研究综述》,《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页243-249。
    387 罗德胤:《蔚县古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页75-83。
    388 “即Dv133a(宣化县东泡沙)、Cz248(万全县旧羊屯)、Cz77(万全县三里庄),其中Cz77村因没有说明排列的方式,无从了解其排序方式。从唯一编有序号的Dv133a村来看,其左右壁排列顺序相同,均为“由右下角往左上角”三至四行的运动顺序,与北极宫排序略有不同,但仍为由下往上的曲折排列结构。而Cz248村则是与上两者完全相反,是由上往下的曲折排列结构。”
    389 肖海明:《蔚县北极宫真武壁画研究》,《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页424。
    390 肖海明:《试论宋、元、明真武图像变迁的“一线多元”格局》,《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第31卷),页91-96;
    391 “真武庙的壁画很少标出绘制的时间,在位于Hd 210的村中的河边有一座小的真武庙,其中的顶梁上就注明庙内的壁画绘制于1853年(该文写于1948年左右),殿顶的绘画仍旧色彩艳丽。尽管寺庙的顶棚有漏洞,但并没有影响到壁画。但是侧墙顶端的破洞,却使得绘制有壁画的混有稻草的泥胚墙受到了极大的破坏。”鉴于此贺登崧进一步得出“基本上来说,真武庙之的壁画一般每过一百年就需要重新涂绘一遍。”见贺登崧(Willem A. Grootaers):《真武神志--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邓庆平译,《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0月),页165。
    392 “我总共调查了348个村庄和分布在这些村庄中的169座真武庙。这些村庄、真武庙的分布地如下:山西大同140个村庄,52座真武庙;察哈尔万全县93个村庄,57座真武庙;察哈尔宣化县115个村庄,43座真武庙,还有17座真武庙建在宣化县城中。粗略算来,大概每两个村庄就有一座真武庙。关于这些庙宇的详细研究可以参见本文注释4中的文章,下面我将简单说明这些庙宇的主要特点。”见贺登崧(Willem A. Grootaers):《真武神志--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邓庆平译,《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0月),页148。
    393 《水东堡重修真武庙碑记》,见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409。
    394 “明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应钟月(十月)吉旦,南留庄镇单堠村关帝庙院内。高一百五十六厘米,宽七十厘米,厚十七厘米。蔚州儒学增广生员,高田撰文。蔚州儒学附学生员,高甲篆文。蔚州儒学廪膳生员,高思书丹。蔚郡西北乡十五里许,古迹单堠村堡迤北更有一寨,内筑北台上,建汉关王祠,创口于正德年间,仅一室,因祀不便,于嘉靖二十四年,迁神祠于堡东廓外,亦安旧制迨至。明兴,虏酋叩关款,塞通贡隆庆以来,世祭清平,闾阎殷富,祠宇神像积年日深不无损坏倾颓,苏君仲礼武君口口口乡人心咸欲增其前制,兴工于万历五年四月初八日,落成于秋九月,或助金粟或助材力,建正殿三楹,廊口十口,大门一楹,神厨二楹,易画为塑像,貌森严图扶帝绩,拭目口在金碧辉映,焕然聿新,苏武二公又口久遷,无传告于阖口众善贤公曰,庙三重修,莫一为之记,虽美弗彰何不立石以刻可乎,众皆悦之曰甚盛,举也高君崇不辞山险,施口载石,人心乐输,无贫富老幼累载,施金百两余矣,遂设碑钟小楼二座列于殿前,东西向成不疾而速,若神口翌之谒口庙者,莫不改容目礼启敬心息怠心焉,且也记因神有刻神,因记益显所以默佑,善后口消暴成比屋可封之俗,若诚神之昭报不爽,亦人心修祠之意也,百世下奋然兴起,其不无望于修所修记云。本堡张邦、张政众发虔心,喜合资财置买本村北寨陆地一段二十亩,南北畎东至口家口西至赵家坟,北至沙河南至道,四至明白,随带秋粮三斗舍置到本庙香火,为案置地花名于后。昔,王株、袁敬、王大掌、张邦诗、王宦、王建珎、武宦、高阳、左尚儒、王乐、高口芳、张口阳、罗福、左世科、王成、王口忠、王家口。堡官,王世虎。同供化生,武廷富、王口、左纲、王口、苏仲礼、武乾、全立。住持道士,崔演禄、徒杜全凤。石匠,申仲口、申仲口。龙飞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应钟月(十月)吉旦。”《单堠村重修关王祠记》,自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31。
    395 《单堠村关帝庙重修正殿禅房及创建戏楼祠记》,自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35。
    396 《单堠村重修众庙碑记》,自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43。
    397 《蔚州镇施舍香火房地碑记》,自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159。
    398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481。
    401 河北省文物局等编著:《河北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涞源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页508-509。
    402 (明)王汝浃:《重修真武庙记》,见《浑源州志》,浑源县办公室编印,1983年4月5日,页204-206。该州志为1983年,经当地编辑翻译为白话文后出版,故不能引用原文,特此说明。
    405 《阳原县志》(民国),刘志鸿等修,李泰棻纂,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页70。
    406 《阳原县志》(民国),刘志鸿等修,李泰棻纂,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页77。
    408 河北省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队编:《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页145—146。
    409 河北省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队编:《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页583-584。
    410 同上。
    411 见贺登崧(Willem A. Grootaers):《真武神志--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邓庆平译,《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0月),页148。
    412 张士尊:《明代辽东真武庙修建与真武信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三期),页26-30。
    413 李秋香主编、陈志华撰文:《村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月第1版,页128。
    414 在下文中,笔者将以“类似里坊制”来指代水中堡、水东堡内的各个方块,并简称为“里坊制”,特此注明。
    415 《宣府镇志》(嘉靖),(明)孙世芳纂修,明嘉靖四十年刊本,页48-49。
    416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43。
    417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41。
    418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485-486。
    419 《宣府镇志》(嘉靖),(明)孙世芳纂修,明嘉靖四十年刊本,页48-49。
    420 “明朝永乐二十九年,调安东中屯卫中所、前所官军二千四百四十六人,在浑源初建卫所,负驻防守御的任务。到万历四十年,官军还有六百二十八人。王庄堡设置操守、坐堡二员,百总二员,骑兵十名,马十匹,步军一百九十名。”《浑源兵制》,见《浑源州志》,浑源县办公室编印,1983年4月5日,页69-71。
    421 《守备署》见《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6年4月第1版,页31-32。
    422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载为卫军堡。
    423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40。
    424 同上。
    425 “顺治时设蔚州城参将一员,原分宣府南路于顺治十年改为蔚州路,中军守备一员,城守兼摄。把总一员。”见《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65-66。
    426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41。
    427 同上。
    428 河北省文物局长城资源调查队编:《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页583——584。
    438 《大饮马泉村大清乾隆三十年岁次乙酉季夏重修碑记》,见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65。
    439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87。
    440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83。
    446 “陵有奎楼,旧在邑之东郊,其来尚矣。辛亥秋,缙绅衿士,悯文风之不兴,咎学宫之非地,众谋佥同,复迁学宫于东郊故址。奎楼之旧在巽方者,今反处于坤位矣。位奎楼于学宫之西,非制也,乃改建于新学之东南。规制八角,叠出三层。越期日而始告竣。飞阁流丹,雕甍献翠,圆整秀矗,上逼云霄,远望之真文笔峰也,自是人文蔚起,科第连茹。或祖孙济关,远绍李氏之休踪:或棠棣联芳,豹变龙骧,云蒸霞起,助士气也,培文风也,盖以四民之中,士为之首,斯楼建而科第昌。邑有大利,必思所以兴之:邑有大患,必思所以御之。”自张正明、[英]科大卫主编:《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页536-537。
    447 陈捷、张昕:《山西省静升崇祀建筑的缘起及其空间意义》,自《南方建筑》2006年第6期,页121-124。
    448 [明]张沈:《云南机务钞黄·续云南备征志本》。
    449 许吟雪:《初探道教思想对我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页59-63。
    450 张泽洪:《论道教的文昌帝君》,《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
    451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册,页327。
    452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149。
    453 《浑源州志》,浑源县办公室编印,1983年4月5日,页363-365。
    454 转自祝尚书:《科举守护神“文昌梓潼帝君”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总第195期),页30-37。
    455 “魁星即二十八星宿中奎星的俗称,为科举考试主中试之神,头部似鬼,面目狰狞,右手紧握朱笔,左手持一墨斗,右脚踩着海中鳌鱼的头部,寓意‘独占鳌头’,左脚扬起后踢,以呼应‘魁’字右下角的一笔弯勾。中国人的信仰是功利的,但中国人祈福的方式又是含蓄的。相对于刻板的文昌和狰狞的魁星,人们更喜爱《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充满生活气息并表达美好祝愿的年画。是一个丑陋的老鬼形象,青身蓝面赤发,一脚独立,一脚弯起踢斗,正像‘之’字形,又似北斗之形。一手执朱笔,一手执银锭,民间解释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意,又‘笔’谐音‘必’,‘锭’谐音‘定’,而一足上举,离意‘必定中举”自祝尚书:《科举守护神“文昌梓潼帝君”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总第195期),页30-37。
    456 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294。
    457 转自胡小伟:《关公:明清科举神》,《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第5期,2011年10月,页8。
    458 “自此清廷始正式划分功能,以关羽为武曲,文昌为文曲,文昌也自此始列入国家祀典。可知尊奉关羽为科举衡文之神的历史传统,尚且早于文昌。故四川梓潼七曲山文昌祖庙,第一进即是金面衮冕之关帝塑像。”见胡小伟:《关公:明清科举神》,《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第5期,2011年10月,页-8。
    459 “事神以心不以迹:余尝钦奉帝君阴骘宝训,有人能如我存心之句,煌煌至教,无非觉世精言及读孝经暨化书等篇,盖取心为化原,孝为心本,世第知奉帝君以迹,而不知奉之以心,何逐末而忘本也。我皇上龙飞二十八年夏,余奉委署平邑敬谒帝阁时,金容适为匪类所损,一见悚惕,弗安于心,急思所以整新之。至冬署篆事竣,奉文题署兴邑,捋赴任:向诸绅士商及修阁事宜,叮咛者久之。暨三十二年夏复补授平邑,莅任趋渴帝阁毕,见绪绅士方虔为修整,渐次就绪,私心窃幸向来积枕于兹获尉矣。盖是阁创建于兰州王公,面势向南,议者疑所向之未当,继修井研,雷公改势西向于方位为较正公复详拨下西门外、下东门外各经北城壕地,北门外东西城壕地,又教场地、任庄村地各-段。以上各地发收租银,以献剧香火之需,祀事较前为加隆焉。今绅士复振兴旧规,新塑帝君神像以肃仰瞻,特起乐楼于坎位以昭侑享,帝位则坐震向兑,奎星则坐兑向震。双阁璀粲,以连云群栖环拱而映日。肇始于癸未仲春,落成于己丑孟秋洵,郁郁炳炳,文明盛轨也。余复何言哉?抑余闻事神之道求之于渺冥则虚,求之于心而实。昔琼山邱少保奉帝君训于文镜裔头,昕夕持涌广为讨布以垂世教。闱试日见奎光执笔挟卷,跳跃于前,顿觉祥辉,满屋异香袭人。遂尔挥毫如意,擢选巍料。即前贤之奇验,开后学之津粱,而所以登贤书膺鹗荐以副盛世。旁求之典者,端必有经纬诸性术,夫岂仅以浮华靡曼之词为揣摩捷径哉?诸绅士知斯意也,亦可悟事,神以心不以迹非迂谈矣,余复何言哉?文林郎知平遥县事加三级满州正百旗人德贵撰。壬子优贡吏部候铨儒学训导邑人薛登五书。成天锡镌时乾隆三十四年岁次己丑七月立。”自张正明、[英]科大卫、王勇红主编:《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页479。
    460 《文昌孝经》,《重刊道藏辑要》,台北:考正出版社,1971年,页10163。
    461 孔令宏:《从文昌信仰看道教的文化哲学及其意义》,《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页11-16。
    462 [清]潘荣陛撰:《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14。
    463 彭建兵:《明清时期黔东北地区的文昌信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2期),页32-34、55。
    464 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577。
    465 《小饮马泉村重修玄帝庙序》,见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83。
    466 该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癸丑四月,碑身高一百四十三厘米,宽五十五厘米,厚十四厘米,有长方形碑座。《水东堡重修真武庙碑记》,见邓庆平缟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409。
    468 关于“隆庆和议”之后,村民对于真武认同和诉求的指向性具体转变,将在第五章中详细论述。
    469 《蔚州志(卷四》(崇祯版),《艺文》,页649。
    470 “礼部奏请如前代故事,立武学,用武举,仍祀太公,建昭列武成王庙。上曰:太公周之臣,封诸侯。若以王祀之,则与周天子并矣。加之非号,必不享也。至于建武学、用武举,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三代之上,古之学者,文武兼备,故措之于用,无所不宜。岂谓文武异科,各求专习者乎?即以太公之鹰扬而授丹书,仲山甫之赋政而式古训,召虎之经营而陈文德,岂比于后世武学,专讲韬略,不事经训,专习千戈,不闲俎豆,拘于一艺之偏之陋哉?今又欲循旧,用武举,立庙学,甚无谓也。太公之祀,止宜从祀帝王庙。遂命去王号,罢其1曰庙。”见《明太祖实录》卷183,页2759。
    471 《蔚州志·卷四》(崇祯版),《艺文·重修蔚州庙学记》,页528-529。
    481 该碑文全文详见第四章页,自《水东堡创建文昌阁碑记》,见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401。
    485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323-328。
    486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9-11。
    487 《蔚县志》(清乾隆),王育榞修,(清)李舜臣等纂,清乾隆四年刊本,页38。
    488 《蔚州志》(光绪版),卷三,《地理志上·乡都》,页49-53。
    489 邓庆平:《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未刊),页102。
    490 属于蔚州戏楼壁画两种类型“屏风式”和“绿牡丹”之一,在本章第二节将专门介绍。关于戏楼测绘、描述部分内容,详见,《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7。
    491 该部分内容参考了《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16。
    492 现保存在关帝庙内。
    491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43-245。
    192 “旧日,‘弦子腔’在蔚州一带也称‘先腔’,即有‘领先’之意。所谓‘领先’,一是每逢节日和庙会,总是由‘弦子腔’先开戏,其它剧种不准僭越,因有‘一村两戏台,弦子腔不动不开戏’的演出习俗。二是新建‘乐楼’首演‘踩台戏’时,唯有‘弦子腔’可以不搞祭台活动,盖因‘弦子腔’是戏曲的先驱,且演的都是敬神敬帝戏,‘凶神不敢作祟’。‘弦子腔’的表演由于多演‘敬神戏’,所以动作规范,唱念做打均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绝无猥亵庸俗之举。武打用真刀真枪,实来实去,颇为逼真、激烈。”见田永翔:《蔚县地方戏概说》,张家口:张家口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0月第一版,页29。
    493 “我向来不支持‘演戏给神看’”的观点,而坚持认为戏剧本身就是一种仪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与神的对反。王兆乾将戏剧分成了仪式戏剧和观赏戏剧两大类,前者是通过降神来实现的,后者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在仪式上表演的戏剧大多应该归类于仪式戏剧。他这种观点是从傩戏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我觉得这种分类是多余的,但他对仪式戏剧本身的看法仍旧很有启发,比如,他区分了戏剧中演员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在仪式戏剧当中,更强调‘搬’、‘扛’和‘打’,而在观赏戏剧中则强调‘扮’。仪式戏剧本身就具有神圣性,舞台上的演员自身的人格要被尽量地掩盖,而不追求技巧的高超和道具的精致;后者则明显区别演员和角色。从仪式戏剧的规律中能够看到,演员自身最好是一个完全没有人格的道具,不过用来承载神而已,最纯粹的形式当然就是傀儡戏了。(但傀儡戏中傀儡和人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这个角度能够看出,演员(乐户)要想成为纯粹的神的载体,其自身的人格最好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的。在一个等级社会当中,无非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超乎等级之上,一种是在等级之下,还有一种则是远离等级的。乐户无疑是第二种形式。”自张亚辉:《作为他者的乐户》,《西北民族研究》2007年03期,页119。
    494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43-245。
    495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39。
    498 在下文中,若有老爷庙与关公庙、关帝庙混用的情况,都多属于一种庙宇,特此说明。
    499 《单堠村重修众庙碑记》,自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43。
    500 《单堠村关帝庙重修正殿禅房及创建戏楼祠记》,自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35。
    501 “盖闻金身焕彩,千秋肃悲祀之瞻,廟貌巍莪,百世仰宏绸之重,是以缘形而化聖,依廟而崇自固定式,罔不昭然若我堡东门外,旧有关帝庙创建自昔,重修前代迨至世远年煙,不无损坏,正殿虽已重修,而东西祠房猫然倾颓,每於春祈秋报之际,目睹心伤,人皆感慨,公议重修,谁曰不宜,崴在庚寅初春,阖村出资,酌量盈虚,召集各艺知樢工庀材,恢弘祠房东西分为六间,尚遵旧制,太口三门,钟鼓并移,二楼灿然一新,凡重修数次,未有如此之不日而成者也,兹观楝宇簷阿舆,正殿而并关墙垣笞階,竞绘画而愈隆,虽合堡之精力,贵神灵之默佑焉,口是谨勒之石以垂不朽。蔚州府学生员高翙撰文,蔚州儒学生员王九成篆额,蔚州儒学生员王本睿书丹,经领人,王怀勲、张宽、高翔、王綍、袁文在、郝仁基,石匠王大用,木匠刘秉礼,画匠龚口口,泥匠高谦、王口,清乾隆三十五年岁次庚寅六月毂旦立,住持僧心口。”《单堠村关帝庙重修禅房碑记》,自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39。 可见在清代对关帝的祭礼已达到很高的规格。”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6年4月第1版,页15。
    505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页481。
    506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页73。
    507 《蔚县志》(清乾隆),王育榞修,(清)李舜臣等纂,清乾隆四年刊本,页136。
    508 同上。
    509 “国家崇礼,百神祀典,所载罔不秩序,若蜀汉关将军者,宋封义勇武安王,名与德称可谓竭尽无余蕴矣,本朝以武功定天下,所在郡邑悉建祠宇,士民以时而享,文皇践阼之初,益加显灵英济之号,尊崇之盛未有也,蔚郡旧有王祠,州倅那海承事谓王之号未广,其传无以彰朝廷尊崇之意,宜刻金石传示悠久,乃捐俸金而为,首倡坚郡僚吏成,赞成之藏事既毕,求纪其实窃谓世俗所传,封爵是近世好事者之所为也,典故之所不载,士大夫之所未闻,余恐堕于纰缪之口,固不敢传会其说,以簧鼓天下后世,夫无事而加以虚名,是诬神也,人不知而已知是罔民也,诬神罔民明哲所耻,使王口有灵则不歆矣,铭日伟矣,虎臣勇烈冠军,辅汉兴蜀,明德不群,口刺袁良,誓绝吴婚,揭然忠义,千古弥尊,显其灵典,载厥祀炎,宋追封口口口口,蔚刊斯铭,永志其事,至元复元之五年十一月吉日建。”自《元关帝庙碑》,见《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216-219。
    510 《明太祖实录》卷23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页3377-3378。
    511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大明会典》,卷93《京都祀典》,《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790册,页625。
    512 包诗卿:《从关羽庙宇兴修看明代关羽信仰中心的北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3期,2009年5月,页172。
    513 张士尊:《从元、明、清时期东北关庙的修建看边疆文化的变迁》,《学术交流》2009年11月(总第188期),页194-195。
    514 关于明初武成王庙被废除与关羽庙兴起之间的关系,明末方岳贡(天启二年进士)在《序宋征璧左氏兵法测要》中谈到:“洪武中有司请立武成王庙,圣祖谕以文武之道本出于一,合则人才盛,分则人才衰,遂罢武成王庙不立,自此以后,(关)帝之祀为独隆。”自《汉前将军关公祠志》卷8,张寰《寿春庵新建汉寿亭侯关王祠记》,收在《关帝文献汇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第8册,第802页,转自朱海滨:《国家武神关羽明初兴起考---从姜子牙到关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O一一年第一期,页-89。
    515 朱海滨:《国家武神关羽明初兴起考---从姜子牙到关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〇一一年第一期,页87。
    516 朱海滨在2003年度大阪大学博士论文《明清時期浙柬地域の民间信仰》中就已指出明初各地军队已普遍建设关羽庙作为军神崇拜。以此为基础翻译、修订出版的著作《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中再次进行了阐释,自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8-33。
    517 朱海滨:《国家武神关羽明初兴起考---从姜子牙到关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二〇一一年第一期,页90。
    518 小岛毅:《国家祭祀にける军神の变质--太公望力かぅ关羽へ--》,《日中文化研究》第3辑,东京:勉诚社,1992年,页71-74。
    519 “明代辽东都司境内卫城都建有关庙,这是祭祀的需要,也是边疆现实精神生活的需要。至于千户所城和堡城是否也都建有关庙,还不敢断言...明代辽东各卫城基本都建有关庙。到了清代,辽东几乎每座村庄都有关庙,而且随着移民的北上,关羽信仰逐步深入东蒙古和吉林、黑龙江地区。”自张士尊:《从元、明、清时期东北关庙的修建看边疆文化的变迁》,《学术交流》2009年11月(总第188期),页194-195。
    520 刘永华:《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页78-84。
    521 周尚意、赵世瑜:《中国民间寺庙:一种文化景观的研究》,《江汉论坛》1990年第8期,页45。
    522 “徐嵩年登城南奎阁云,古刹枕城壕,凭虚结构牢。”见《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页156。
    523 [瑞士]雅各布·坦纳:《历史人类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2版,页99。
    524 见贺登崧(Willem A. Grootaers):《真武神志--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邓庆平译,《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0月),页165。
    525 “盖闻北方之地,其位曰水,其名曰禺,强此真武之称,所由防乎,而人必以磨炼怪诞不经推之者,何其妄哉?今水涧子东堡正街之北素有其庙,下为一台,台之高与堡墙等,而庙居其上,但不知始于何年,创于何日,至今颓坏之形已著,棲神之意安存?不意村中有善人刘公,讳毅者,首倡义举,不吝资财,因其故趾而修之正殿一座,映奎阁而南北并新,钟鼓二楼临涧水而东西双美,所以村中信士亦无不踊跃鼓舞乐于布施,及至告成之日,殷殷问记于予,予亦忘其固陋而愿为之记。又念庙中香火之费亦无所出,故施地四亩,今将地契开列于后。蔚州儒学廪膳生员王元礼撰文。蔚州儒学生员刘高府书丹。共费用钱八万八千六百四十一文。经领人,刘官、刘配元、刘书、刘蓭、王润、刘元府。泥匠,王瑞;木匠,王国英;石匠,王国泰;画匠,靳文口。功德主刘毅,子元府,孙士鑑,共施钱三万二千六百文地四亩,管饭三十二口。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癸丑四月毂旦立。”该碑立于清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癸丑四月,碑身高一百四十三厘米,宽五十五厘米,厚十四厘米,有长方形碑座。《水东堡重修真武庙碑记》,见邓庆平缟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409。
    526 肖海明:《真武图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页137-138。
    527 肖海明:《真武图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页139。
    534 见《蔚州寺庙壁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页195。
    535 《蔚州寺庙壁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页40。
    536 见《蔚州寺庙壁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页237。
    537 同上。
    542 相关论述,见本文第六章的《商贸圈》部分。
    545 见《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00。
    546 见《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05。
    547 见《蔚州现存古戏楼一览表》,《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
    548 田永翔:《蔚县地方戏概说》,张家口:张家口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0月第一版.页13。
    549 张正明:《明代的乐户》,《明史研究》1991年9月,页209。
    550 张正明:《明代的乐户》,《明史研究》1991年9月,页213。
    551 田永翔:《蔚县地方戏概说》,张家口:张家口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0月第一版,页13。
    552 田永翔:《蔚县地方戏概说》,张家口:张家口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0月第一版,页19。
    553 薛林平:《中国传统剧场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页64。
    554 田永翔:《蔚县地方戏概说》,张家口,张家口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0月第一版,页16。
    555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09。
    556 同上。
    557 同上。
    558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08。
    559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10。
    560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15。
    561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16。
    562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17。
    563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20。
    564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20。
    565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24。
    566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25。
    567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29。
    568 同上。
    569 同上。
    570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31。
    571 该部分文字均引自,《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35。
    572 当然,这种看法是基于有巨大的历史时间发生的前提下,期间涵括了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文革”和改革开放,而这四段时间,蔚州的戏楼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所以笔者结合贺登崧对真武庙重修时段的考证,“基本上来说,真武庙中的壁画一般每过一百年就需要重新涂绘一遍。”见贺登崧(Willem A.Grootaers):《真武神志一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邓庆平译,《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0月),页165。
    573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40-242。
    574 同上,页206。
    575 同上,页206。
    576 同上,页211-212。
    577 该条题壁虽然在时间上是“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二月十二日”,但是该条内容中的起、正、末记录极为具体、详细,对于了解清前后的相关情况有助益,故也罗列出来。见《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13。
    594 同上,页241。
    595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页208。
    636 “在阳原县,土地庙也是‘各村皆有,惟不若五道之多,且多附于大庙’另外,华北一些地方,五道庙也具有土地庙的功能,据光绪《乐亭县志》卷六载:‘若北方所祀(五圣),则为土地、山神、苗神、龙王、增福诸神。或减其二为三圣,又或增为七圣九圣,与南方有异。’从乐亭县的例子里可以发现,土地神也在五圣之列,所以五道庙也兼具土地庙的功能。光绪《乐亭县志》卷六《建置(寺观》。’’见黄忠怀:《庙宇与华北平原明清村落社区的发展》,《历史地理》(第二十一辑),页200。
    637 《小饮马泉新修观音殿马王庙文》,见赵世瑜、邓庆平主编:《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387。
    638 “正月十五日,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于是日分遣十天灵官……同下人间校订罪福也;七月十五日,中元宫主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于是日分遣九地灵官……同出人间校戒罪福也;十月十五日,下元宫主三品五炁解厄水官扶桑大帝分遣九江水帝……同到人间校戒罪福也。”,见《道藏》,第17册,页98,转自赖全:《论道教三官信仰及其宗教象征意义》,《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页170。
    639 同上。
    642 “…而白叟动念,慨然告众曰,堡楼高耸迁修甚善,惟是鸠匠经营,固其基址,砖砌楼台,三圈门洞,迁庙貌于巍峨,移神像于耸起,岂惟紫殿彤庭莹然焕彩,抑且创建文昌阁巍然堪慕,复修歌舞楼灿然可观,至若钟鼓二楼,禅房两间,亦峨然维新,斯时也,读者相与美于野,即往来行人亦莫不欣然共关焉,历者以喜望者以愉,嘱余作文以记之,余以为登斯楼也,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丁头磷磷,非复向日之体制,瓦缝参差,远胜从前之规模,盘盘焉囷囷焉,恍若以白云为藩篱,巍巍乎峨峨乎,不啻以碧山为天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豁,此吾一邑之盛事,百世之大观也,遂勒诸贞珉云尔。”《水西堡重修观音殿创建文昌阁歌舞楼堡门圈碑记》,见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413。 方神位”,“地府六阴等众”,“河治萧宴二公等位”…“十大明王”图…”见刘国权主编:《佛寺与蔚州传统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页89。
    645 该寺修建于清代同治年间,与太平寺和下玉泉寺都属于距离水三堡最近的三座寺庙。
    646 该碑立于清同治二十四年,属墙碑,高四十七厘米,宽七十三厘米,见赵世瑜、邓庆平主编:《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页537。
    647 “寺院,在创建和重建过程中,由附近几个村的信众共同出资兴建,建成后共同管理,这些村子就叫做寺院的座堡。平时寺院的重大修缮工程、佛事活动、兴办庙会、僧人聘用、寺院收支都要事先和座堡会首商议,形成一致的意见。有座堡村的寺院,除了日常所进布施和养廉地收入外,不足部分则由座堡村承担,以保证寺院日常的开支和费用。”见刘国权主编:《佛寺与蔚州传统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页333。
    648 刘国权主编:《佛寺与蔚州传统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页233。
    649 刘国权主编:《佛寺与蔚州传统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页333。
    650 刘国权主编:《佛寺与蔚州传统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页9。
    651 《汉蒙双语手抄词典》,是笔者2012年夏季在蔚州暖泉购得并收藏,之后作了命名、断代、分类、文本录入等工作。该文书所记每一词条都是汉语和蒙语对照,其中蒙语部分,是依照其发音,用汉语语音接近的汉字来表达,如汉语“明白”,而其后的蒙文发音为“色劳汗”。该文书为线装、宣纸本,后经手抄而成。笔者购到时,该文书封面和封底都已不存,没有目录和页码,几乎每一个页面都有明显的水渍、漫漶痕迹,边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揉皱,书口部分全都磨破,失去了原来翻阅的效果。现在留有的中间部分,共70页,其中第5、6、9、10、18、19、20、21、22页被撕掉半页或更多(这些部分的被毁时间应该是晚于封面和封底),其中第1页所剩信息,仅为原页面的五分之一不到,应该是在店铺被长期使用的结果。文书内容丰富,涉及汉蒙民族日常商业交往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民族生存空间、场所空间的关系、物产、交易物的所属关系、人际称谓、契约关系、社交圈、贸易操作方法、交往中的心态和礼仪、规则、习俗等,对于复原蔚州区域民族间商贸往来的日常生活,具有重要价值。在下文中再提及该词典时,均以简称《词典》来表示,特此注出。
    652 关于《词典》的断代问题,在其第31页,明确记有“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七个词条,据此可以推断,该文书应该抄写、转抄于咸丰年间,并可以藉此进一步去了解、推断咸丰前后的社会实际情况。
    653 在时间的称谓方面共涉及,“一天、一时、一面(页-4);二岁、三岁、四岁、五岁、六岁(页24):清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页31)”。
    660 因为该文书有一定程度的损毁,而且该部分内容、刚好登录在处于将要被撕扯的下一页,也是该文书的最后一页,所以留存下来的仅为9个字号名称,页70。
    663 见《词典》,页3-6。
    664 见《词典》,页24。
    665 见《词典》,页57-58。
    666 见《词典》,页56-57。
    667 见《词典》,页6-7。
    668 见《词典》,页7。
    669 见《词典》,页7。
    670 见《词典》,页52-56。
    671 见《词典》,页25。
    672 见《词典》,页49-52。
    673 见《词典》,页23-25。
    674 见《词典》,页44-49。
    675 “建造该住宅的“肖老万”,也是20世纪30-40年代西小堡内最富有的居民,据说是因为在自己家里开帽铺坊而发的财。此住宅建造时,赵会英约摸七八岁大,如此推算当在1940年前后。帽铺坊是家庭手工业的作坊,再往前一步就发展到工场作坊了,肖老万也差一步就成长为‘民族资本家’。但也许正是由于住宅须兼作作坊的缘故,肖老万帽铺坊的院落比一般人。”见罗德胤:《蔚县古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页76。
    676 佚名:《杂字(冠冕》,清光绪二十七年抄本,转引自戴建兵:《府县乡里百工--蔚县夏源关帝庙壁画》,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3年7月第1版,页47。
    677 见《词典》,页46。
    678 在其东西配殿的东西南北四壁,每壁由墨线隔开,分成四行四列,每壁十六幅,共计六十四幅壁画,每幅内容均不同,且有榜题,东配殿北墙和西配殿南墙题榜在画的右上角,东配殿南墙和西配殿北墙题榜在画的左上角。题名或三字,如豆腐房、剃头房、饧糖房、饼面铺、弓箭铺、铸铁铺、切烟铺、毡帽铺、粟粮店、漂布店、生药店、柳器店、磁器摊、漏粉局、裱糊局、估衣局、成衣局、首饰楼、分金楼、哑医堂、砖瓦窑、黄纸坊、锡工行、泥工行、书籍斋、读书林等;或四字,如烟火炮铺、杂货俱全、脂肉俱全、水中生色、描画丹青、游巷贸易、完童要货、改换缨帽、精选木料、修造渡船、修造轮舆、修造风匣等,见《蔚州寺庙壁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页15
    680 见《词典》,页7-12。
    681 见《词典》,页23-25。
    682 《词典》,页59-67。
    683 同上。
    387 见《词典》,页25-29。
    688 见《词典》,页7-12。
    689 见《词典》,页7-12。
    690 见《词典》,页7-12。
    691 见《词典》,页29-30。
    692 见《词典》,页7-12。
    693 见《词典》,页25-29。
    694 见《词典》,页5。
    695 见《词典》,页7-12。
    696 见《词典》,页25-29。
    697 见《词典》,页13-14。
    698 见《词典》,页17-21。
    699 见《词典》,页17-21。
    700 见《词典》,页16-17。
    701 见《词典》,页7-12。
    702 见《词典》,页7-12。
    703 见《词典》,页25-29。
    704 见《词典》,页59-67。
    705 见《词典》,页1-3。
    706 见《词典》,页25-29。
    707 见《词典》,页31-34。
    708 见《词典》,页7-12。
    709 见《词典》,页1-3。
    701 见《词典》,页1-3。
    711 见《词典》,页67-69。
    712 见《词典》,页22-23。
    713 见《词典》,页31-34。
    714 见《词典》,页1-3。
    715 见《词典》,页25-29。
    716 黄应贵:《从民族学到物质文化》,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6月第1版,页179。
    《保安州乡土志》,阙名撰,手抄本。
    《保安州续志》(清光绪),寻銮晋等纂修,清光绪三年刊本。
    《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古本小说集成》(编),[明]余象斗。
    《北岳恒山志》,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长物志图说》,文震亨著,海军、田君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5月。
    《庸闲斋笔记》(卷六),[清]陈其元,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149。
    《大同府志》(明正德),张钦纂修。
    《帝京景物略》,[明]刘侗、于奕正,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姜汉椿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广灵县志》[清]合订本,广灵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2011年二月一日。
    《怀来县志》(清光绪),朱乃恭修,(清)席之瓒纂,清光绪八年刊本。
    《皇朝马政记》,[明]杨时乔撰,中央图书馆。
    《绘图历代神仙谱》(道藏补辑丛书),(清)三鱼书屋主人。
    《浑源州志》,浑源县办公室编印,1983年4月5日。
    《荆楚岁时记》(四库全书丛书),[梁]宗懔。
    《口北三厅志》(清乾隆)黄可润纂修,清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鲁班经》,[明]午荣,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马骀画宝》(第一集),[清]马骀画,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印行,1982年6月。
    《梦粱录》(外四种),刘坤、赵宗乙主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明太祖实录》卷23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日知录》,[明]顾炎武,赵俪生校注,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1996年9月第二版。
    《塞语》,[明]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乡约及其他一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
    《山西通志》(明成化),李侃、胡謐纂修。
    [明]申时行等修:万历《大明会典》,卷93《京都祀典》,《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9年,第790册,页-625。
    《天工开物图说》,[明]宋应星,曹小鸥注释,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闲情偶寄》[清]李渔,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9月第1版。
    《乡约》,[明]尹耕著,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乡约及其他一种),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明],杨时宁撰。
    《宣府镇志》(嘉靖),[明]孙世芳纂修,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宣化府志》(清乾隆),王畹等修,(清)吴廷华等纂,清乾隆八年修二十二年补刊本。
    《宣化县新志》[民国],陈继曾等修,郭维城等纂,民国十一年排印本。
    《宣化乡土志》(清康熙)陈垣纂修,清康熙五十年刊抄本。
    《阳原县志》[民国],刘志鸿等修,李泰棻纂,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
    《玉匣记-玄帝感应》(正统道藏丛书),涵芬楼。
    《蔚县志》(清乾隆),王育榞修,[清]李舜臣等纂,清乾隆四年刊本。
    《蔚州志》(崇祯版抄本),[明]来临撰修,日本东洋文库,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续编》第一册。
    《蔚州志》(顺治版),[清]李英撰--蔚州蔚州州署。
    《蔚州志》(原光绪三年刊本),[清】庆之金修,杨笃纂,蔚县:蔚县人民政府办公室,1986年翻印。
    《宛署杂记》,[明]沈榜编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
    【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的歌手》,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5月第1版。
    [法]阿兰·科尔班:《大地的钟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美]阿摩斯·拉普卜特:《宅形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法]阿诺尔德·范热内普:《过渡礼仪》,张举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第1版。
    [美]阿瑟·克莱曼:《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遇》,方筱丽译,上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阿英:《阿英美术论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阿英:《中国年画发展史略》,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4年6月初版。
    [法】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蒙塔尤》许明龙、马胜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第4次出版。
    爱瓦·杜曼斯卡:《当代新文化史家彼得.伯克访谈录》,陈恒主编:《历史与当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1版,页244-245。
    [波兰]埃娃·多曼斯卡:《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5版。
    安介生:《民族大迁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白翠琴:《瓦刺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美]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美】白馥兰:《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白庚胜、郎樱:《萨满文化解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1版。
    包诗卿:《从关羽庙宇兴修看明代关羽信仰中心的北移》,《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第3期,2009年5月,页171-175。
    包诗卿:《明代军事活动与关羽信仰传播》,《中州学刊》2008年5月,第3期(总第165期),页152-155。
    [英]彼得·伯克:《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2989》,刘永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英]彼得·伯克:《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二版)》,姚朋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1月第1版。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2次印刷。
    [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2次印刷。
    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薄音湖、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薄音湖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薄音湖、于默颖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六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 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卜永坚:《元代的道佛冲突——以河北省蔚县浮图村玉泉寺碑为中心》,《华南研究资料中心通讯》(第三十五期)2004年4月15日,页17-25。
    [加]卜正民:《明代的社会与国家》,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6月第1版。
    [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4月第1版。
    [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和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第2版。
    [加]布鲁斯·特里格:《考古学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
    [加]布鲁斯·特里格:《时间与传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曹国庆:《明代乡约推行的特点》,《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春之卷(总第15期),页17-23。
    曹意强、麦克尔.波德罗:《艺术史的视野——图像研究的理论、方法与视野》,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柴广育:《也论“甲村赛社”》,《中国音乐》2011年第2期,页128-132、178。
    柴泽俊编著:《山西寺观壁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安徽史学》,2010(1),页3-19,70。
    常建华:《明清山西碑刻里的乡约》,《中国史研究》,2010(3),页117-138。
    常建华:《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常建华:《乡约的推行与明朝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明清史论丛》,2003(4),页1-36。
    常建华:《中国社会生活史上生活的意义》,《历史教学》,2012(2),页85-105。
    陈淳:《考古学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陈春声:《信仰空间与社区历史的演变——以樟林的神庙系统为例》,《清史研究》,1999年第2期,页1-13。
    陈辅国主编:《诸家中国美术史著选汇》,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陈高华、史卫国:《元代大都上都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陈高华:《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1月。
    陈怀宇:《在西方发现陈寅恪——中国近代人文学的东方学与西学背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布罗代尔的遗产》(第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东西方之间--对历史思想的探求》(第七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古代科学与现代文明》(第十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古典传统与价值创造》(第一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观念的历史》(第九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后现代:历史、政治和伦理》(第五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柯林武德的历史思想》(第三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纳粹屠犹:历史与记忆》(第八辑),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新文化史》(第四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宗教与文化》(第六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陈捷、张听:《山西省静升崇祀建筑的缘起及其空间意义》,自《南方建筑》2006年第6期,页121-124。
    陈竟主编:《六十年中国剪纸研究论文卷》,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陈启能、倪为国:《书写历史》第一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3月。
    陈启能、倪为国:《书写历史》第二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月。
    陈启钟:《明清闽南宗族意识的构建与强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陈诗启:《明代的工匠制度》,《历史研究》1955(12),页61-111。
    陈贤波:《土司政治与族群历史—明代以后贵州都柳江上游地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3月第1版。
    陈耀东:《<鲁班经匠家镜>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陈耀庭:《三元》,《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页334。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第一版。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12月。
    陈致访谈:《余英时访谈录》,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9月第1版。
    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陈支平:《民间文书与明清东南族商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一版。
    陈支平、高致华编:《探寻民间诸神与信仰文化》,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5月第1版。
    程美宝:《地方史,地方性、地方性知识——走出梁启超的新史学片想》,杨念群、黄兴涛、
    邱澎生:《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辩证》,《新史学》17卷4期,2006年12月。
    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戴建兵:《府县乡里百工——蔚县夏源关帝庙壁画》,天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2013年7月第1版。
    【英】戴斯蒙德·莫里斯:《裸男》,李家真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
    【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集团,2012年5月第1版。
    【英】德波拉·切利:《艺术、历史、视觉、文化》,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1月第1版。
    【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邓庆平:《从“官军之庙”到“商人之庙”--从蔚县玉皇阁之例看华北边镇的社会变迁》,《大
    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邓庆平:《华北乡村的堡寨与明清边镇的社会变迁》,《清史研究》第3期[2009(8)],页 19-27。
    邓庆平:《卫所与州县》,《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本,第二分,民国九十八年六月。
    邓庆平:《卫所制度变迁与基层社会的资源配置--以明清蔚州为中心的考察》,《求是学刊》[2007(11)第34卷第6期],页150-155。
    邓庆平编录、赵世瑜审阅:《蔚县碑铭辑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邓庆平:《州县与卫所:政区演变与华北边地的社会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未刊)。
    邓士元:《中国学术思想史——国史论衡第四册》,香港:波文书局印行。
    丁宁、李凇;《全国美术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年6月第一版。
    丁培仁:《明道藏有关文昌梓潼帝君文献考述》,《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3期,页41-52。
    丁淑梅:《明代乐户禁弛与雅俗文化的互动》,《河北学刊》2004年第7月(第24卷第4期),页165-169。
    董建辉:《明清乡约:理论演进与实践发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董耀会:《蔚州——被岁月掩埋的往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杜斗械:《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杜维运:《变动世界中的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杜维运:《历史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2次印刷。
    [英]E·H·卡尔:《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7月。
    [美]伊维德:《朱有炖的杂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费成康:《中国家族传统礼仪》,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范景中、高昕丹:《风格与观念:高居翰中国绘画史文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范景中、郑岩、孔令伟主编:《考古与艺术史的交汇》,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方坚铭:《“永嘉场”地域文化研究——以明代永嘉场为考察中心》,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的特性——人与物》(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10月第1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曾培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第1版。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论历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法]菲力浦·阿利埃斯:《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冯尔康:《清史史料学》,沈阳:沈阳出版社,2006年4月。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冯燕群:《析朱有墩杂剧乐户女性形态的创造因由》,《四川戏剧》2011年第4期总第142期,页31-34。
    [法]佛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傅熹年建筑史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2001年9月第1版。
    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第1版。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文化与政治——见证公民性的成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美]高居翰:《画家生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第一版。
    高明士主编:《中国史研究指南》,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七十九年五月初版。
    高荣盛:《元代匠户散论》,《南京大学学报》1997(1),页123-129。
    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
    戈春源:《赌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续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2月第1版。
    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义——视野、角度与方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1月第2版。
    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顾诚:《李岩质疑——明清易代史事探微》,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顾诚:《隐匿的疆土——卫所制度与明帝国》,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顾森、李树声:《百年中国美术经典》(1-5),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
    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城池防御建筑——千里江山万里城》,台北: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初版,1997年7月。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12月。
    郭淑云:《中国北方民族萨满出神现象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英]戈登·柴尔德:《历史的重建——考古学材料的阐释》,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6月第2版。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4月。
    韩光辉:《从幽燕都会到中华国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5月第一版。
    韩茂莉、张暐伟:《20世纪上半叶西辽河流域巴林左旗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分析》,《地理科学》2009(2),页71-77。
    [美]韩明士:《道与庶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韩晓莉:《被改造的民间戏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比]贺登崧:《真武神志——察哈尔乡土传统的流变》,邓庆平译,《历史人类学学刊》第四卷,第二期(2006年10月),页127-170。
    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
    洪淑苓:《关公民间造型之研究:以关公传说为重心的考察》,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侯娟:《从私葺到官修:明清山西解州常平关帝庙的演变及影响》,《山西档案》,2012年4月,页43-48。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视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1版。
    侯仁之:《忆我师顾颉刚教授》,自《侯仁之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页211-216。
    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4月第2次印刷。
    胡小伟:《关公:明清科举神》,《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卷第5期,2011年10月, 页1-8。
    胡兆量、阿尔斯朗、琼达编:《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华智亚:《龙牌会:一个冀中南村落中的民间宗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黄方平:《优棉民间符咒之道教文化透析》,《民族论坛》1993(2),页85-90。
    黄海妍:《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清代以来的广州合族祠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第1版。
    黄红东:《“场域—惯习”论:农民心理文化研究的新工具》,《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7期,页87-90。
    黄剑波:《地方文化与信仰共同体的生成——人类学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黄景春、李纪:《道心人情——中国小说中的神仙道士》,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黄俊凌:《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学视域下的考察》,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黄绍雄:《代国代郡通志》,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8月第1版。
    黄士珊:《从<道藏>的“图”谈宋代道教仪式的空间性与物质性》,《艺术史研究(第十三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页45-74。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3版。
    黄贤强:《跨越史学:近代中国与南洋华人研究的新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黄应贵:《返景入深林——人类学的关照、理论与实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1版。
    黄应贵:《物的认识与创新--以东埔社布农人的新作物为例》,见氏编:《物与物质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年,页443。
    黄忠怀:《20世纪中国村落研究综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第37卷第2期)],页110-116。
    黄忠怀:《从土地到城隍:明清华北村落社区演变中的庙宇与空间》,《清史研究》2011年11月(第4期),页91-99。
    黄忠怀:《庙宇与华北平原明清村落社区的发展》,《历史地理》(第二十一辑),页200。
    [英]加登纳:《历史解释的性质》,江怡译,北京:文津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页114。
    江晓原:《12宫与28宿》,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金维诺、罗世平:《中国宗教美术史》,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
    靳晓东、赵洁:《古代乡射礼的教化功能》,《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8卷第4期,页18-20。
    [美]凯瑟琳·卡尔:《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慈禧》,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康保成:《明代乐户史料辨析(二则)》,《文化遗产》(创刊号),页22-26。
    [美]康豹:《多面的神仙--永乐宫的吕洞宾信仰》,济南:齐鲁书社,2010年1月第1版。
    [美]康拉德.科塔克:《远逝的天堂——一个巴西小社区的全球化》张经纬、向瑛瑛、马丹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论著与生活——作为作者的人类学家》,方静文、黄剑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
    [法]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讲演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英]柯律格:《明代的图像与视觉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英】柯律格:《雅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4月第1版。
    [美】孔飞力:《叫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4月第一版。
    孔令宏:《从文昌信仰看道教的文化哲学及其意义》,《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页11-16。
    孔祥泽、孔令民、孔炳彰:《曹雪芹风筝艺术》,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3版。
    赖建诚:《边镇粮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赖全:《论道教三官信仰及其宗教象征意义》,《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2期,页169-172。
    兰林友:《本土的解说——宗族、族群与公共卫生的人类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兰林友:《莲花落——华北满铁调查村落的人类学再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法]劳格文主编:《客家传统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12月第1版。
    雷伟平:《上海嘉定徽商与三官信仰——以明清时期上海嘉定三官庙宇的分布走向为例》,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第31卷),页42-46。
    雷伟平:《元明清时期上海三官文化的地理分布》,《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7月(第4期),页113-130。
    [德]利奥波德·冯·兰克:《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荷]里奥纳德·包乐史:《苦涩的结合——十七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出离婚戏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李成:《堕民与乐户关系考辨》,《中国音乐学》2012(2),页126-131。
    李峰:《西周的灭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第一版。
    李峰:《西周的整体》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8月第一版。
    李钢:《对取材<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杨柳青年画点滴认识》,《中国道教》,1996年第4期,页23-26。
    李军:《活的“文化”与死的“遗产”》,《艺术世界》,2004年8月,页25-31。
    李军:《历史与空间——瓦萨利艺术史模式之来源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教堂的一种空间
    布局》,《艺术史研究(第九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页345-419。
    李岚:《信仰的再创造——人类学视野中的傩》,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李零:《待兔轩文存》,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李露露编著:《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李猛:《布迪厄》自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李秋香主编、陈志华撰文:《村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月第1版。
    李秋香主编、陈志华撰文:《庙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7月第1版。
    李秋香主编、陈志华撰文:《宗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9月第1版。
    李生龙,张辟辟:《六朝至唐志怪小说中符咒元素的思想内蕴与叙事功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2011(2)],页73-77。
    李硕:《来华西方人与晚清厦门社会》,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李凇:《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2月第一版。
    李松、贺西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李凇:《山西寺观壁画新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
    李慰祖:《四大门》,周星补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德】里夏德·范迪尔门:《欧洲近代生活》,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
    李晓强:《道教建筑形态初探——以山西省道教建筑为例》,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未刊),2004年。
    李辛儒:《民俗美术与儒学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李新威编著:《蔚州城》,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李亚农:《殷代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6月第3次印刷。
    李亚农:《西周与东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11月第1次印刷。
    李媛:《明代国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连瑞枝:《隐藏的祖先——妙香国的传说和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5月第1版。
    【德】廉亚明、葡萄鬼:《元文献中的忽鲁谟斯》,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梁建章:《察哈尔通志》,文海出版社,民国55年,1966年再版。
    梁立、冯纪伟:《寻找蔚县古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梁其姿:《面对疾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美】林·亨特:《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阶级》,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美】林·亨特:《新文化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第1版。
    林吉玲:《明代的府州县学与乡村社学》,《河南师范大学》(哲社版),2001(5),页120-121。
    林聚任、解玉喜、杨善民等:《一个北方村落的百年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林圣智:《明代道教图像学研究:以<玄帝瑞应图>为例》,台湾:《美术史研究集刊》,1999年。
    林舒俐、郭英德:《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中国戏曲学院学报》,第30卷第2期[2009(5)],页41-45。
    林拓:《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
    刘方玲、李海龙:《村落空间与国家权力》,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刘国权主编:《佛寺与蔚州传统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刘统霞:《被表述的民俗艺术——对商河鼓子秧歌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刘文炯整理:《汉蒙双语手抄词典》,[清]咸丰年间手抄本,未刊。
    刘文炯:《跨文化、跨学科的艺术史研究刍议》,《中国美术馆》,2013年9月(总第105期),页9。
    刘文炯:《永定土楼群文化生态关系研究》,2004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硕士论文,2007年5月完成(未刊),详见知网。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页129。
    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1),页53-64。
    刘晓:《蔚州采木提举司与元大都建设》,《中国史研究》,2010(3),页170。
    刘永华:《关羽崇拜的塑成与民间文化传统》,《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页78-84。
    刘永霞:《<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部分类法及历史由来》,《图书与情报》2005年1月,页87-89。
    楼庆西主编:《雕梁画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1月第1版。
    楼庆西主编:《雕塑之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2月第1版。
    楼庆西主编:《户牖之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11月第1版。
    楼庆西主编:《千门万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2月第1版。
    路宝利、赵支:《艺徒制度:中国古代“工艺学校”技术传承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12(16)第33卷总686期],页73-78。
    [美]鲁比·沃森:《兄弟并不平等——华南的阶级和亲族关系》,时丽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卢辅圣主编:《中国画研究方法论》,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发行,2000年7月第1版。
    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1月第一版。
    鲁西奇:《汉中三堰》,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11月第一版。
    鲁西奇:《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一版。
    卢雪燕:《明彩绘本<甘肃地方图>考》,《故宫学术季刊》,第二十九卷第一期(民国一百年秋季)。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1月。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美国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2月第1版。
    栾丰实、方辉、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催眠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2月第1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有关文化史的思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美]罗伯特·达恩顿:《阅读的未来》,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美]罗伯特·K·默顿:《社会理论和结构》,唐少杰、齐心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罗德胤:《蔚县古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罗德胤:《中国古戏台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罗世平、廖旸:《中国古代壁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美]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和社区(1796-1895)》,鲁西奇、罗杜芳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法]吕西安·费弗尔:《莱茵河》,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0月。
    [法]吕西安·费弗尔:《十六世纪的无信仰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6月第1版。
    吕一民:《法国心态史学述评》,《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3期,页-139。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法]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9月。
    [法]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5月。
    [法]马克·布洛克:《历史学家的技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意]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仪式思维——性、死亡和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
    [法]马塞尔·莫斯:《人类学与社会学五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麻赛平、高蒙河:《聚落考古中的墓地规模》,《考古与文物》2005(3),页66-72。
    马书田:《华夏诸神》,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81页。
    马书田:《中国道教诸神》,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78-688页。
    《美岱召》,包头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组编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梅莉:《真武信仰研究综述》,《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3期,页35-40。
    孟彤:《时间、场所与生命精神——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时间观念研究》,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6月未刊。
    孟嗣徽:《元代晋南寺观壁画群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孟悦、罗钢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美]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晏可佳、姚蓓琴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罗马尼亚]米尔恰·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明太祖实录》卷231,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页3377—3378。
    《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7月第1版。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牟复礼、朱鸿林:《书法与古籍》,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
    [日]牧口常三郎:《人生地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英]奈吉尔.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何颖怡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第3次印刷。
    宁新亚:《山西新绛发现180年前的绘图手抄折本——<三官经>》,《中国道教》,1999年12月,页39-40。
    [清】潘荣陛撰:《帝京岁时纪胜》,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页14。
    潘耀昌:《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困惑》,《艺术史研究(第一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页381-391。
    潘雨廷:《道教史丛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潘雨廷:《道教史发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庞卓恒主编:《西方新史学述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页427。
    彭刚:《叙事的转向: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的考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彭建兵:《明清时期黔东北地区的文昌信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8月(第2期),页32-34,55。
    彭勇:《明代北边防御体制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版,页184。
    [日]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戚福康:《中国古代书坊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1版。
    祁美琴:《清代榷关制度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祁小春:《山荫道上——王羲之研究丛札》,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乔晓光:《本土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研究文集》,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乔晓光主编:《关注母亲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乔晓光:《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乔晓光:《沿着河走》,北京:西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美]乔迅:《石涛——清初的绘画与现代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4月第1版。
    [美]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马格丽特·雅各布:《历史的真相》,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9月第1版。
    [法]乔治·杜比:《骑士、妇女与教士》,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9月第1版。
    [法]乔治·勒费弗尔:《法国大革命的降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3月第1版。
    [法]乔治·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北京:商务印书局,2012年3月第2次印刷。
    秦富平:《明清乡约研究述评》,《山西大学学报》,第29卷第3期[2006(5)],页24-27。
    秦岭云:《民间画工史料》,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6月第1版。
    清华大学历史系等编:《清华历史讲堂续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7月第1版。
    [法]热拉尔·努瓦利耶:《社会历史学导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极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商传:《明代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明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英]沈艾娣:《梦醒子——一位华北乡居者的人生(1857-194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
    石峰:《非宗族乡村——关中“水利社会”的人类学考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美】史景迁:《王氏之死》,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
    石炯:《构图:一个西方观念史的个案研究》,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第2次印刷。
    司洪昌:《嵌入村落的学校——仁村教育的历史人类学探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美】司徒琳主编:《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12月第一版。
    司徒秀英:《明代教化剧群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2月第1版。
    Stephan Feuchtwang:《中国与长时段历史变迁》,唐芸译,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5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1月第1版,页-141。
    石衍丰:《略谈道教“三官”》,《宗教学研究》,1987年,页15-19。
    宿白:《白沙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4月第2版第1次印刷。
    宿白:《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宿白:《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至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孙冬虎:《元明清北京的能源供应及其生态效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1)第22卷第1辑],页134-144。
    孙作云:《敦煌画中的神怪画》,《考古》,1960年第6期。
    【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11月第1版。
    谭刚毅:《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元、明时代),北京:这个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代),北京:这个地图出版社,1982年10月第1版。
    唐克军:《略论明代的马政》,《史林》,2003(3)。
    【美】唐纳德·R·凯利:《多面的历史——从希罗多德到赫尔德的历史探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7月第2版。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第1版。
    田永翔:《脚印》,蔚县:蔚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
    田永翔、冉凡:《壶流河畔的点彩窗花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
    田永翔:《蔚县地方戏概说》,张家口:张家口泥河湾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0月第一版,页16。
    【日】田中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第1版。
    【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第1版。
    王爱和:《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王承文:《道教“三洞”学说的思想渊源》,《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4期,页65-73。
    王尔敏:《明清社会文化生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汪汎森:《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5月第1版。
    汪汎森:《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
    汪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谱系》,北京: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月 第1版。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
    王汉民:《道教神仙戏曲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一版。
    王建革:《传统社会末期华北的生态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8月第1版。
    王建民、汤芸:《学科重建以来的中国人类学》,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王静:《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第一版。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兄弟民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一版。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王铭铭:《漂泊的洞察》,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页-192。
    王铭铭:《人类学——历史的另一种构想》,参见王铭铭主编:《中国人类学评论(第9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3月第1版,页63。
    王铭铭:《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人类学随笔》,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王宁:《咽喉神:一种颇具特色的地方性戏神》,《民俗研究》2000(3),页81-85。
    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
    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
    王守恩:《诸神与众生》,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王树村:《高桐轩》,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1月第一版。
    王树村:《上元灯画》,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王树村:《塑神秘谱》,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王树村:《徐白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年11月第一版。
    王树村:《艺林拓荒广记》,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8年6月第一版。
    王树村:《迎春福祉》,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王树村:《中国民间年画史论集》,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1991年10月第一版。
    王树村:《中国年画史》,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王树村:《中国戏出年画》,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王斯福:《帝国的隐喻》,赵旭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1版。
    王巍:《聚落形态研究与中华文明探源》,参见王仁湘编:《中国考古人类学百年文选》,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页511-528。
    王晓毅、渠敬东编:《斯科特与中国乡村研究与对话》,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王雄编辑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五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汪学群:《明代遗民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王育成:《明永乐彩绘<真武灵应图册)初探》,《道韵》第四辑,1998年。
    王育成:《新见明代彩绘真武图述略》,《艺术史研究(第二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页557-575。
    王毓全:《明代的军屯》,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7月第1版。
    王振忠:《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王振忠:《日出而作》,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第1版。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古代国的乡土》(卷一),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神话与传说》(卷二),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窗花口述史》(卷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歌谣与谚语》(卷六),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蔚县秧歌》(卷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民间对联大观》(卷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地方剧种概说》(卷九),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王志军、田永翔:《中国蔚州民俗文化集成——古城堡里百工考》(卷十),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美]维克多·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刘珩、石毅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5月。
    [英]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1月第1版。
    [美]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美]威廉姆·R·美普斯、麦克·C·布朗宁:《死者在说话——一个法医人类学家经历的奇妙案件》,尚晓蕾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美]韦思谛编:《中国大众宗教》,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6年7月第1次印刷。文廷海:《清代四川文昌碑文与文昌信仰研究》,《四川文物》,2005年第1期,页70-74。
    [美]巫鸿:《美术史十议》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一版。
    [美]巫鸿:《时空中的美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美]巫鸿、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1辑),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美]巫鸿、郑岩主编:《古代墓葬美术研究》(第2辑),北京:会议稿未刊,2011年9月9-11日。
    [美]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8月第一版。
    吴旭:《土仓——华中山区食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吴滔:《清代江南市镇与农村关系的空间透视——以苏州地区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吴原元:《隔绝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1949-1972)》,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吴正芳:《白杨源——徽州传统村落社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日]西村真志叶:《日常叙事的体裁研究——以京西燕家台“拉家”为个案》,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项阳:《乐户与宗教音乐的关系》,《音乐艺术》2002年第2期,页72-82。
    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3月第1版。
    萧国亮:《清代匠籍制度废除述略》,《社会科学辑刊》1982(6),页109-111。
    肖海明:《北帝(玄武)崇拜与佛山祖庙》,《佛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肖海明:《佛山的北帝(玄武)崇拜初探》,肖海明主编:《佛山祖庙》,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
    肖海明:《试论宋、元、明真武图像变迁的“一线多元”格局》,《思想战线》2005年第6期(第31卷),页91-96。
    肖海明:《蔚县北极宫真武壁画研究》,《道教美术新论——第一届道教美术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页418-427。
    肖海明:《真武图像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肖海明:《真武信仰研究综述》,《民俗研究》,2006年第3期,页243-249。
    肖立军:《明代中后期九边兵制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版。
    [日]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月第2版。
    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2月第2版。
    肖文评:《白堠乡的故事——地域史脉络下的乡村社会建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7月第1版。
    谢国桢:《晚明史籍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辛德勇:《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忻肃芝口述,张健飞、杨念群笔述:《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6月第4版。
    行龙、杨念群主编:《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0月。
    许地山:《道教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徐坚:《暗流——1949年之前安阳之外的中国考古学传统》,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许吟雪:《初探道教思想对我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影响》,《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页59-63。
    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年12月第1版。
    [瑞士]雅各布·坦纳:《历史人类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第2次印刷。
    [法]雅克·勒高夫:《历史与记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
    [法】雅克·勒高夫:《钱袋与永恒——中世纪的经济与宗教》,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4月第1版。
    [法]雅克·勒高夫:《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法国新史学发展趋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颜新元:《民间鬼神画》,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杨泓:《逝去的风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3月第一版。
    杨泓、孙机:《文物丛谈》,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杨泓、孙机:《寻常的精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杨可:《适应与不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25卷),页78-83。
    杨念群:《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4月第2版。
    杨念群:《“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
    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11年9月第1版。
    杨念群:《梧桐三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
    杨念群、黄兴涛、毛丹:《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杨念群:《杨念群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杨念群:《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杨润平、杨申茂、颜诚:《京师北门宣府镇》,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杨善华:《感知与洞察——实践中的现象学社会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
    杨善华主编:《城乡日常生活——一种社会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杨渝东:《永久的漂泊——定耕苗族之迁徙的人类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伊莎白、俞锡玑:《兴隆场》,邵达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1月第1版。
    尹邦志:《鱼凫图腾与道教的三官崇拜》,《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3期,页105-109。
    【美】伊格尔斯:《历史研究国际手册》,陈海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
    尹吉男:《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系列研究之一》,《艺术史研究(第九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页101-127。
    殷奎英:《清代教育制度的变化》,《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1月(第30卷第1期),页121-124。
    伊维德:《朱有墩的杂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美】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2次印刷。
    余光弘、蒋俊、赵红梅:《闽西庵坝人的社会与文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俞如先:《培田:中国古村落》,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俞婉君:《绍兴堕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86年7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88年4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89年3 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91年2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92年10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94年7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七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96年10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99年1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1999年7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0年7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1年12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2年12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4年1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6年4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五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7年12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六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8年12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七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09年12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八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10年8月第1版。
    《蔚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九辑),蔚县:河北蔚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征集委员编,2011年12月第1版。
    余欣:《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3月第1版。
    余欣:《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
    余欣:《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余英时:《史学、史家与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8月第1版。
    于志嘉:《卫所、军户与军役》,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德]约阿西姆·布姆克:《宫廷文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6月第 一版。
    [荷兰】约翰·赫伊津哈:《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何道宽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岳永逸:《灵验·磕头·传说——民众信仰的阴面与阳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9月第1版。
    《蔚州寺庙壁画》,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张勃:《明代岁时民俗文献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第1版,页9。
    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月第1版。
    张广智主编,张广智著:《西方史学通史》(第一卷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张广智主编,吴晓群著:《西方史学通史》(第二卷古代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张广智主编,赵立行著:《西方史学通史》(第三卷中世纪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张广智主编,李勇著:《西方史学通史》(第四卷近代时期上),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张广智主编,易兰著:《西方史学通史》(第五卷近代时期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张广智主编,周兵、张广智、张广勇著:《西方史学通史》(第六卷现当代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张国保、李彦、张映莹:《山西明代建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第一版。
    张济洲:《文化视野下的村落、学校与国家——一个地方社区基础教育变迁的历史人类学考察》,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张金奎:《明末屯军自耕农化浅析》,自《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7月第1版,页459-485。
    张立昆:《道教思想影响下的张家口古建筑艺术》,天津: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未版。
    张鹏:《“粉本”、“样”与中国古代壁画创作--兼谈中国古代的艺术教育》,《美苑》2005(1),页55-58。
    张鹏:《古代民间神祠壁画中的人神互动》,《广西艺术学院学报<艺术探索>》[2007(8)第21卷第3期],页25-32。
    张鹏:《辽墓壁画研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张鹏:《辽代契丹贵族墓墓道壁画的象征意涵--以库仑辽墓为中心》,《艺术史研究》第六辑,2004,页381-405。
    张鹏:《辽代庆东陵壁画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3)总第119期],页127-149。
    张鹏:《美术史研究中的寺观庙堂绘塑与建筑》,《美术观察》2008(3),页103-107。
    张士尊:《从元、明、清时期东北关庙的修建看边疆文化的变迁》,《学术交流》2009年11月(总第188期),页191-195。
    张士尊:《明代辽东真武庙修建与真武信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三期),页26-30。
    张显清:《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张晓虹:《古都与城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
    张小军:《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讲堂(第一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页236。
    张亚辉:《水德配天——一个晋中水利社会的历史与道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张燕:《从民间的符咒风俗中探讨“符”文化》,《内蒙古艺术》2005(1),页80-83。
    张研:《清代县级政权控制乡村的具体考察——以同治年间广宁知县杜凤治日记为中心》,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与民俗信仰》,《宗教学研究》1999年第2期,页38-46。
    张泽洪:《论道教的文昌帝君》,《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秋之卷,页1-9。
    张振南、暴海燕:《上党民间的“迎神赛社”再探》,未刊。
    张正明、【英】科大卫主编:《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张正明、【英】科大卫、王勇红主编:《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张正明、【英】科大卫、王勇红主编:《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续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张正明:《明代的乐户》,《明史研究》1991年9月,页208-215。
    张子儒:《田永翔》,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
    赵克生:《国家礼制的地方回应:明代乡射礼的擅变与兴废》,《求是学刊》2007年11月,,第34卷第6期,页144-149。
    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赵琳:《魏晋南北朝室内环境艺术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赵世瑜:《大河上下——10世纪以来的北方城乡与民众生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
    赵世瑜:《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4月第1版,页413-438。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2月第2版。
    赵世瑜:《远亲不如近邻:从祭祀中心看城市中的行业与街区》,《东岳论丛》,第26卷第3期[2005(5)],页40-45。
    赵现海:《明代九边长城军政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赵晓峰:《河北地区古建筑文化及艺术风格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赵永翔:《试论文昌信仰祀明清庙学的社会场景》,《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3卷总第59期),页321-323。
    浙江古籍出版社:《道教大辞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第一版。
    郑巨欣主编:《民俗艺术研究》,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
    郑锐达:《移民、户籍与宗教——清代至民国期间江西袁州府地区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1版。
    郑岩:《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郑岩:《风格背后——西汉霍去病墓石刻新探》,自《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8辑)》,2011年11月第一版。
    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
    郑岩、汪悦进:《庵上坊——口述、文字和图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5月第1版。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郑振铎:《中国古代木刻画史略》,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7月第1版。
    郑振满:《乡族与国家——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1版。
    郑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社会学意》,《社会学研究》2011(3),页191-246。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1月第3次印刷。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城池防御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中国明代研究学会主编:《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出版,2001年初版。
    周庆华:《黄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周松:《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人类学视野中的民俗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周勇:《论文昌文化对统年画的影响》,《剑南文学》,2012年第9期,页27-30。
    朱海滨:《国家武神关羽明初兴起考——从姜子牙到关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页83-91。
    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搬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
    朱海滨:《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页28-33。
    朱启新:《看得见的古人生活》,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7月第一版。
    祝尚书:《科举守护神“文昌梓潼帝君”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总第195期),页30-37。
    朱伟华等著:《建构与生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一版。
    朱渊清:《知识的考古--朱渊清自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第1版。
    朱政惠编:《美国学者论美国中国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法]庄雪禅:《逢场作戏》,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邹兆辰:《近年来我国心理史学发展趋势》,《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页12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