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北部边疆边境城市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表征当今世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学术界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日渐深入。由于历史原因与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边疆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长期落后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边境城市作为边疆地区的行政单元之一,具有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息息相关。而且,由于边境城市自身地缘位置的特殊性,其发展还直接影响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因此,研究边境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对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的边境城市为对象,依据城市化的基本理论,运用历史学、民族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人口构成、自然资源等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北部边疆地区的特殊社情,从边疆地区地缘安全的战略视角,探求边境城市发展与边疆地区稳定的关系。
     论文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边境城市隶属边疆的地域范畴,是构建于边疆基础之上的地理区位概念,其形成与边疆地区的整体发展紧密相关。因此,本章以时间为线索,系统分析了从先秦至民国时期的北部边疆变迁脉络与城市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北部边疆领土问题的梳理以及对中央政府应对边疆危机措施的分析,揭示出从古代模糊可变的“边疆”到近代随着国家边界的确立而在两国相邻区域间出现相对固定的“边境”的演化。伴随着较为清晰的国家边界形成,边境城市随之兴起,进而发展成为边疆地区的核心。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二章侧重从历史和现代两个阶段,研究北部边疆边境城市的总体发展特征。首先,通过分析内蒙古边境城市的形成起因与发展过程,揭示分处东、西部不同区域的边境城市在不同历史条件和地缘位置等因素作用下的形成规律。东部地区主要在沙俄侵略的外力冲击下,围绕边防卡伦设置而形成军事据点型的边境城市;西部地区则是在蒙、汉、俄贸易交往的内在经济因素推动下,沿商路而兴起市场中心型的边境城市。其次,分析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边境城市在自身区位特征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双重影响下,东、西部不同区域的边境城市发挥涉外性经济优势,向口岸型边境城市发展的趋同特征,揭示出现代边境城市化发展与对外贸易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选取满洲里与二连浩特两座城市,作为内蒙古东部与西部的边境城市代表,对其城市化过程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通过分析满洲里与二连浩特的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城市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向和方式,揭示出两座城市分别由军事据点型城市和市场中心型城市发展成为对俄、蒙贸易为主的口岸型边境城市的基本特征。同时,从中总结出两座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各自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相应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侧重从民族学的角度,探讨城市化与北部边疆地区地缘安全的关系。首先,提出蒙古族与俄罗斯族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三蒙统一”、身份认同等跨界民族问题。其次,针对北部边疆各民族间因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差异而强化的经济利益分配上的对抗性,以及由此导致的民族之间陷入零和博弈困境的现象,着重分析了边境城市经济发展作为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基础,对边疆地区发展的巨大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及在复杂的周边国际环境中,边境城市对于“和谐周边”构建的重要意义。
City 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human civilization progres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global development in today's world. Along with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tudy concerning urban development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Due to historical reasons and realistic factor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s border areas lagged behind that in the developed eastern areas. Border city as one of the administrative unit in border are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unity of border areas. Moreover, the geopolitical position of border city makes its developmen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country's urbanization. Therefore, the study of border city's development and its role in the border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border cities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were selected as case study. In light of the basic theory of urbanization and applying the methods in field of history, ethnology, economics,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d the dynamic mechanism and the basic modes of border city's development from various aspects influencing urban development such as:historical reasons, economical development, geographic conditions,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so on. Furthermore,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geopolitical security of border areas, the dissertation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city and the stability of border area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ocial conditions of border area in Northern China.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chapter one. Due to be located in border area, border city is defined as a concept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 based on border area so that its 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border areas. Therefore, taking time as a clue, this chapter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change of border areas and the developing context of border cities in Northern China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Through analyzing the territorial issue of northern border area in modern period and the crisis responding measures of central government, the conceptual evolution of border area was revealed that it was unintelligible in ancient times and then it was definite when the national borders between two countries were demarcated in modern times. Along with the formation of clearer national borders, border cities were emerged and thus became the core of border areas.
     The second part includes chapter two,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 The chapter two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border city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China from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aspects. First, by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cause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order cities in Inner Mongolia,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border cities in different areas was affected by different historical conditions,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n the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 border cities were formed by Karen that was a kind of military stronghold for defending Russia's external aggress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border cities in the western Inner Mongolia were set up along the foreign trade routes among Mongolia, Han and Russia driven by the internal economic factors. Secondly, the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border cities in Inner Mongolia were growing into the port-type border cities by playing their foreign economic advantage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was implemented. It was revealed that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in border areas wa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foreign trade.
     Taking Erlianhot and Manzhouli as cas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border cities in Inner Mongolia, chapter three and chapter four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ir urbanization processes respectively. By analyzing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urbanization, the trends and basic mode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basic features were revealed that two cities became the trade-based port type from the military stronghold type and the market center type separately. Meanwhile, the main problems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that two cities were confronted with were addre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he third part is chapter five. It focused on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geopolitical security in the northern border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ology. First, the main ethnic issues encountered in urbanization process, such as "Three Mongolia Unification" for Mongolians and Russians, identity and other cross-border problems were presented. Secondly, because the adversarial nature of economic interests was strengthened by various ethn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s, the phenomenon in the plight of zero-sum game between nations was resulted in the northern border areas. Therefore, the great economic radiation and leading roles as well as foundation of social stability of border c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rder areas were emphasized. Meanwhile, the significance of border cities in building a "harmonious surrounding" among the complex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was addressed.
引文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6页。
    ②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第29页。
    ③ 宋建刚:《宁夏现代城市化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① [西汉]刘向:《战国策》卷十八《赵策一》,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3页。
    ② 宋建刚:《宁夏现代城市化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① 宋俊岭、黄序主编:《中国城镇化知识15讲》,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② 张沛主编:《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① 李涛:《走出香巴拉--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乡村城市化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② 关于“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具体使用,在对原文的引用中尊重原著者的使用习惯,本文中一般使用“城市化”一词。
    ③ 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④ 马大正:《中国边境研究论稿》,《关于边疆城市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都市人类学会文集(三),李德沫主编,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页。
    ①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海关总署:《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管理办法》,《边境贸易有关政策法规汇编》,广西壮族自治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2003年版,第25页。
    ② 李慧娟:《中国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19页。
    ③ 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④ 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第1页。
    ① 谭其骤:《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长水集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① [德]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和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 [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王力译:《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③ 许英主编:《城市社会学》,齐鲁书社,2002年版。
    ④ 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7期。
    ① 蔡麟:《日本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H·B·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Revised Edition, Kelly and Wash, limited,1913。转引自候宣杰:《西南边疆城市发展的区域研究—以清代广西城市为中心》,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第2页。
    ② 加藤繁:《清代村镇的定期市》,《东洋学报》,1934年23卷2期。后王兴瑞译成中文,载《食货》,1937年5卷1期。
    ③ [美]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①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斯坦福大学出版社英文版,1977年,中华书局中印本,2000年版。
    ② 张铠:《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2期。
    ③ 李辉:《我国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学理论》,2009年,第9期。
    ④ 史明正著、王业龙等译:《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 城市史方面有何一民的:《中国城市史纲》、董鉴泓的:《中国城市建设史》等。随着近代中国城市史整体研究、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性研究逐渐兴起,如曹洪涛等:《中国近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四川大学出版2002年版)、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赵可:《近年来区域城市史研究述评》,(《城市史研究》(17—18辑),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合编,(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等一批此类问题的专著问世。
    ①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① 王小鲁、夏小林:《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财经界》,2000年第5期。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02页。
    ③ 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年。
    ① 谷荣、顾朝林:《城市化公共政策分析》,《城市规划》,2006年,第9期。
    ② 薛凤旋:《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地理学报》1997年,第3期。
    ① 杨清震:《中国边境贸易概论》,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
    ② 陈世斌:《对外开放口岸经济地域合理布局的几个理论问题》,《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③ 张爱珠:《口岸城市同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第10期。
    ④ 白光润:《中国边境城市》,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① [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蒙古及蒙古人》(A.пo3днneeB. Moнгoлия и  Moнгo-лы.пeTepбypг,1898г),刘汉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① 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3期。
    ① 黄达远:《隔离下的融合》,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4页。
    ② 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第1页。
    ③ 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边疆通史”丛书总序》,第1页。
    ① 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② 周伟洲:《关于中国古代疆域理论若干问题的再探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3期。
    ③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6页。
    ①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5页。
    ② 江西省博物馆编:《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7期:江西省博物馆、清江县博物馆编:《近年江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文物》,1977年第9期。
    ① 厉声:《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9月第3期。
    ② 史念海:《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探索记》,《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1期。
    ① 参阅《史记·秦始皇本纪》;《战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秦时期全图》,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
    ② 秦初所设郡数量,至今尚无定论。本书采纳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文史》2006年第1、2期)。
    ③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887页。
    ④ 肖瑞玲:《秦汉对北部边郡的开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4期。
    ⑤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9页。
    ⑥ 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7页。
    ① 葛剑雄:《疆域与人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② [唐]房玄龄撰:《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974页。
    ① 杜瑜:《疆域沿革史话》,中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54页。
    ② 参考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版。
    ③ 邢玉林:《中国边疆学及其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第2期。
    ① [唐]房玄龄撰:《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21页。
    ② [唐]魏徵撰:《隋书》卷一,《高祖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20页。
    ③ [唐]很徵撰:《隋书》卷二十九,《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21页。
    ① 参阅亦邻真等著:《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1页;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0-153页。
    ② 亦邻真等著:《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4页。
    ① [元]脱脱、阿鲁图:《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
    ② 李晓杰:《疆域与政区》,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36页。
    ① [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卷第一,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② [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73页。
    ③ [元]脱脱、阿鲁图:《宋史》卷八十五。
    ④ 史学界论述元朝历史,大多与大蒙古国或蒙古族史连言,为蒙元。本文对蒙元时期的叙述,采用元朝这一称谓。
    ⑤ [明]宋濂:《元史》卷五十八,《地理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45页。
    ① 毕奥南:《耽罗隶元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第1期。
    ② 毕奥南:《元朝疆域格局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9月第4期。
    ③ 毕奥南:《元朝疆域格局概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9月第4期。
    ④ [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二四,《地理上》,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9—533页。
    ⑤ [金]刘祁:《归潜志》卷十二,《释亡》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页。
    ① [清]张廷玉:《明史》卷四十,《地理一》。
    ② 赵尔巽:《清史稿》卷五十一,《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891页。
    ① 赵尔巽:《清史稿》卷七十七,《地理志二十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96页。
    ② 葛剑雄:《中国历史疆域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5页。
    ③ 《清实录·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页。
    ① [明]陈仁锡:《无梦园集》卷《纪插酋》,古籍刻本。
    ② 乌云格日勒:《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① 周洪钧主编:《国际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② 刘恩恕、刘惠恕:《中国近现代疆域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③ 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学海》,2008年第9期。
    ④ 参见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载《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① [清]孙兰撰:《柳庭舆地隅说》,收入阮元编《文选楼丛书》,嘉庆道光间阮亨刻本。
    ② [德]傅吾康评:《康熙皇舆全览图研究》,收录于胡隽吟译:《中德学者论中国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78版,第127128页。
    ③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246页。
    ④ 乾隆皇帝:《赐英吉利国王敕书》,转引自陆其国:《畸形的繁荣——租界时期的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
    ⑤ 厉声:《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百年潮》,2007年第9期。
    ① 吕一然:《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7-88页。
    ② 《俄皇彼得为解雅克萨之围遣使会议事致康熙皇帝的拉丁文书》,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版,第70-72页。
    ③ 吕一然:《中国近代边界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④ 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载《学人》(第10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⑤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⑥ 《清实录·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清]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卷三,浙江书局,1884年版。
    ② 《索额图为俄请还逋逃及建教堂等事复俄咨文》,载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1981年版,第152--153页。
    ③ 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一册,第7--16页。
    ④ 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1期。
    ⑤ [英]斯当东著、叶笃义译:《英使谒见乾隆皇帝纪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363页。
    ① 高月:《从“大一统”到清末新政:清代疆域统合方式的变迁》,《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① 贻毂:《酌带司员折》,京华印书局刷印本;《清德宗实录》卷四九○。
    ② 黄时鉴:《论清政府对内蒙古的“移民实边”政策》,《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③ [清]姚锡光:《续呈实边条议以固北圉说帖》,载《筹蒙刍议》卷上,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④ [清]姚锡光:《实边条议》,《筹蒙刍议》卷上,载《筹蒙刍议》卷上,远方出版社,2008年版。
    ⑤ 《清实录·德宗实录》第五七五、五七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① 何一民:《国家战略与民族政策:清代蒙古地区城市之变迁》(上),《学术月刊》,2010年第3期。
    ②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③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六次(“布拉格”)全国代表会议》,《列宁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第457页。
    ① 兹拉特金著、陈大维译《蒙古人民共和国发展史》,时代出版社,1953年版,第86--87页。
    ② 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③ 薛街天李玉珍等合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1页。
    ① 周树模:《呼伦安卡伦并设立边垦总分各居折》,《周中丞抚江奏稿》卷一,载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九辑,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② 徐世昌:《复于道驷兴》,载《退耕堂政书》卷四十二,文海出版社,1968年,第6-7页。
    ③ 程廷恒、张家璠:《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页。
    ④ [清]何秋涛:《北徼形势考》,《朔方备乘》卷十一,宝善书局,石印本。
    ⑤ 范明方:《唐怒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3页。
    ① 范明方:《唐怒乌梁海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② 诺二迭加等著、张方廉译:《图瓦自治省》,民族出版社1958年版,第12页。
    ③ 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6页。
    ②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页。
    ③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民国元年)》,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74页。
    ④ 《东方杂志》九卷四号,《中国大事记》,19-20页。
    ⑤ 贺扬灵:《察绥蒙民经济的解剖》,转引自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1页。
    ① 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编:《呼伦贝尔盟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② 张植荣:《中国边班与民族问题一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③ 司马图强:《列强分裂中国纪实》,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7页。
    ④ 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⑤ 杜瑜:《疆域沿革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
    ⑥ 吕一燃:《中国近代边界史》(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82页。
    ① 朱昭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② 杨公素:《周恩来与新中国的边界问题》,《国际政治研究》,1998年第3期。
    ① 韩茂华、俞祺德主编:《内蒙古沿边开放概述》,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8页。
    ① 李琪:《中国与中亚:边境口岸经济的涉外性特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① 额尔古纳右旗志史志编纂委员会:《额尔古纳右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8页。
    ② 额尔古纳右旗志史志编纂委员会:《额尔古纳右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年版,第672页。
    ③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93--494页。
    ④ 阿尔山市志史志编纂委员会:《阿尔山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51页。
    ① [清]屠寄:《黑龙江舆图说》,《呼伦贝尔图说》,辽沈书社,1984年影印本,第1042页。
    ② [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一),《中国边疆史志集成》东北史志,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年版,218页
    ③ 塑梓枢:《呼伦贝尔公路交通史专题史稿汇编》,呼伦贝尔盟交通处,1984年版,第5页。
    ④ 张博泉、苏金源、董玉瑛:《东北历代疆域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⑤ 《清通典》卷七十,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① 边长顺、徐占江译:《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编,1986年版,16页
    ② 程廷恒、张家璠:《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05页。
    ③ 万福麟修:《黑龙江志稿》卷三三,《武备·兵事》,1933年铅印本。
    ④ 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42页。
    ② [清]董秉忠等修:《盛京通志》卷五十二。
    ① 徐曦:《东三省纪略》卷五《边塞纪略上》,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200页。
    ② 徐世昌:《东三省政略·边务》,文海出版社,1965年版,第1491页。
    ① 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五辑),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2009年版。
    ② 汪公亮:《西北地理》,正中书局,1940年版。
    ③ 乌拉特中旗志编纂委员会:《乌拉特中期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④ 天纯:《内蒙古黄教调查记》,南京德昌印书馆,1930年版,第39页。
    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编纂委员会:《达尔罕茂明联合旗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② 张鹏翱:《奉使俄罗斯日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抄》(第三帙),转引自袁森坡:《康雍乾经营和开发北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24页。
    ① [清]徐继畲、孙汝明、王步墀、杨笃:《五台新志》卷二《生计》,崇宝书院藏版,第60页。
    ② 刘忠和:《西口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③ 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① 方立:《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数据来源:内蒙古人口与计划生育官方网站,http://www.nmgpop.gov.cn/wzwzlm/wzdt/
    ① 陈军:《新疆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研究》,石河子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
    ① 李琪:《中国与中亚:边境口岸经济的涉外性特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期。
    ② 李慧娟:《中国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59页。
    ① 李慧娟:《中国边境口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
    ① 满洲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满洲里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2——34页。
    ① 于亚军:《满洲里市水资源状况分析》,《内蒙古水利》,2007年第6期。
    ② 翦伯赞.《内蒙访古》,文物出版社,1963年版。
    ① [元]脱脱等撰《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51页。
    ① 《东北历代疆域史》转引自《呼伦贝尔公路交通史专题史稿汇编》,呼伦贝尔交通处,1984年,第42页。
    ② [清]徐世昌:《东三省政略·边务·呼伦贝尔篇》,《纪沿边卡伦·纪交涉》,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③ 徐占信:《边城满洲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① 徐曦:《东三省纪略》卷五《边塞纪略上》,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203页。
    ② [清]徐世昌:《东三省政略·边务·呼伦贝尔篇》,《纪沿边卡伦·纪交涉》,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③ 《呼伦贝尔边务调查报告书》,载《黑龙江地方古籍整理》(第一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1页。
    ④ [清]赵尔巽:《清史稿》卷五十七,《地理志》,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975页。
    ⑤ [清]徐世昌:《东三省政略·边务·呼伦贝尔篇》,《纪沿边卡伦·纪交涉》,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
    ① 程廷恒、张家璠:《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37页。
    ② [清]王彦威:《清季外交史料·宣统朝外交史料》,文海出版社,民国22年版,第27-28页。
    ① 徐曦:《东三省纪略》卷五《边塞纪略上》,商务印书馆,1915年版,第190页。
    ② 祁秀岩:《1850——1965年满洲里商业发展概况》,载《满洲里文史资料》(第二辑),第78页。
    ③ 《满洲里の概况》,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 jacar. go. jp/chinese/。
    ① 兴安总署调查科:《兴安省概况》,兴安总署调查科,1934年版。
    ② 《东蒙志》中卷,第八编《殖产业·都市》,第761页。
    ③ 《满洲里の概况》,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chinese/。
    ④ 《最近铁路一带沿线人口满洲里站及胪滨县》,《中东经济月刊》第六卷,第八号专载。
    ① 徐占江、徐占信:《边城满洲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第46页。
    ① 《满洲里の概况》,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chinese/。
    ② 《苏都护呼伦贝尔调查八旗风俗事务咨部报告书》,1907年,转引自,吴铁英:《满洲里探源》,远方出 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③ 程廷恒、张家璠:《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
    ① 程廷恒、张家璠:《呼伦贝尔志略》,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② 满洲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满洲里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① 罗兹·墨菲:《约开口岸与中国的现代化》,转引自鲍德威,《中国城市的变迁》,第5页。
    ②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页。
    ① 《满洲里の近くの状况》,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 jacar. go. jp/chinese/。
    ② 徐占江、徐占信:《边城满洲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③ 《满洲里の近くの状况》,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chinese/。
    ④ 《满洲里の近くの状况》,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chinese/。
    ① 万福麟修:《黑龙江志稿》卷四十《交涉·通商》,民国22年铅印本。
    ① 政协满洲里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满洲里文史资料》(第四辑),政协满洲里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5年版,第121页。
    ① 数据来源:《满洲里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zlzehsmyq.gov.cn/。
    ① 数据来源:《2010年满洲里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满洲里市统计局。
    ② 数据来源:《满洲里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mzlzehsmyq.gov.cn/o
    ② 政协满洲里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满洲里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政协满洲里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1985年版,第50页。
    ③ [俄]阔尔玛佐夫:《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230-231页。
    ① 杨立勋:《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9页。
    ① 数据来源:满洲里互市贸易区官方网站,http://www.mzlzehsmyq.gov.cn/。
    ① 数据来源:满洲里统计信息网,《满洲里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58.18.185.130:1302/Article/Show. asp?id=1587
    ① 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锡林郭勒年鉴》,2011年版,内蒙古出版集团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第2—4页。
    ② 周元:《基于地质公园规划的旅游发展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③ 二连浩特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二连浩特市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89、139页。
    ① 曾仰丰:《中国盐政史》,商务印书馆,1998版,第70页。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701页。
    ② 孙才顺:《外蒙古独立过程评述》,载关贵海 栾景河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③ 樊明方:《<中俄蒙协约>签订后中国政府与自治外蒙古的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1年第六期。
    ① 刘振英主编:《张家口兴盛的古商道》,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 陈自芳:《中国近代官僚私人资本的比较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9期。
    ① 数据来源:二连浩特档案馆内部资料,《二连浩特市2010年年鉴》。
    ① 数据来源:二连浩特档案馆内部资料,《二连浩特市2010年年鉴》。
    ① 数据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nmgtj.gov.cn/Html/30nzt/2009-7/0/2206.shtml。
    ① Gunther Barth, InstanT Cites:Urbanization and the Rise of San Francisco and Denv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P222。
    ① 数据来源:笔者2012年7月,在二连浩特市实地调研统计数据。
    ① 所谓移民文化,是指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观念等组成部分。(刘志山主编《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8页)
    ① 数据来源:二连浩特档案馆内部资料,《二连浩特市2010年年鉴》。
    ① 刘稚:《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② 李琪:《地缘安全视阈下的我国西部跨界民族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①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3页。
    ① 丁建伟:《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② 郝时远:《民族分裂与恐怖主义》,《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③ 周建新、罗柳宁:《浅析世界民族中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① 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① 程人乾:《论近代以来世界民族主义》,《历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② 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黑龙江民族从刊》,2009年第6期。
    ① 葛公尚主编:《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326页。
    ① Фeдepaльный 3aKoH or 24.05.99 N 99-ф3“O rocyдapиCTBeHHoй политикe Poccий Φeдepaции B OTHOшeHии cooTecTBeHHHKOB 3a pyбeOM".CT.1ч.2,,http://www.mid.ru/ns-dgpch.
    ② H.A.KocojianoB.илeoлoгия и MeждyHapoдHыe oTHOШeHия:B3aHMOCBя3b Ha pyбeжe Tысячелетий диплoMaTичeckий eжeгoдник.2000. MocKBa2001.C.23.
    ① 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民族研究》,1999年第6期。
    ② 杨荆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1994年第5期。
    ① “零和博弈”一词出自《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意为:“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①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实践》(思想理论版),2010年第12期。
    ① 杨丹志:《“和谐世界理论与东亚合作”研讨会在济南召开》,《当代亚太》,2007年第10期。
    ① [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外交——对外政策十年》,陈凤翔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08页。
    ② [日]茅原郁生:《蒙古在安全方面加紧倾向中国》,《世界周报》,1994年10月19日。
    ① 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① 丁建伟:《地缘政治中的西北边疆安全》,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② 刘稚:《中国东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
    ① Arjun Apaadural,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1996,P. P13.
    ② 马曼丽:《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 张蕴岭:《构建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兴关系》,载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2页。
    ② [蒙]3·阿迪雅苏荣:《在矿山领域中国投资现状》,《蒙古消息报》,2005年5月24日。
    ① 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② 胡锦涛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讲话。转引自安林瑞:《构建我国和谐周边环境的战略选择》,《百家论坛》,2012年第5期。
    ③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国的一些处理族际、国际关系的原则,我们以其精神用于跨界民族问题,概括为跨国民族的‘和平跨居论’”。参见马曼丽、张树青:《跨界民族理论纵论》,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页。
    ① 张新平:《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亚民族关系》,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西汉]刘向:《战国策》北京:中华书局,2012.
    [3][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唐]房玄龄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唐]魏徵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6][元]脱脱、阿鲁图.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7][元]脱脱等撰.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元]脱脱等撰.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0][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清]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12][清]《清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3][清]祁韵士.皇朝藩部要略[M].杭州:浙江书局,1884.
    [14][清]徐曦.东三省纪略[M].商务印书馆,1915.
    [15][清]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16][清]何秋涛.朔方备乘[M].上海:宝善书局,石印本.
    [17][清]徐世昌.退耕堂政书[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18][清]周树模.周中丞抚江奏稿[M].宣统二年排印本.
    [19]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册报志稿[M].呼伦贝尔盟历史研究会编,1986.
    [1][宋]王存撰.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金]刘祁.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清]董秉忠等修.盛京通志[M].清康熙五十年刻本.
    [4][清]赵春芳.黑水洲中俄疆界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图书版影印本,1924.
    [5][清]海忠.承德府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6][清]徐继畲、孙汝明、王步墀、杨笃.五台新志[M].崇宝书院藏版.
    [7]万福麟修.黑龙江志稿[M].1933年铅印本.
    [8]程廷恒、张家璠.呼伦贝尔志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9]呼伦贝尔盟地方志办公室编.呼伦贝尔盟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0]锡林郭勒盟地名委员会.锡林郭勒盟地名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11]海拉尔市史志编辑办公室编.海拉尔市情[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12]额尔古纳右旗志史志编纂委员会.额尔古纳右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3.
    [13]肖丽萍主编.牙克石市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
    [14]张魁义编.锡林郭勒盟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1996
    [15]呼伦贝尔民族事务局编.呼伦贝尔民族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16]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7]满洲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满洲里市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
    [18]陈巴尔虎旗史志编纂委员会.陈巴尔虎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
    [19]呼伦贝尔盟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呼伦贝尔盟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20]乌拉特中旗志编纂委员会.乌拉特中期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9.
    [21]阿尔山市志史志编纂委员会.阿尔山市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22]二连浩特史志编纂委员会.二连浩特市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23]满洲里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满洲里市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24]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编纂委员会.达尔罕茂明联合旗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25]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连浩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二连浩特检验检疫志[M].二连浩特市: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连浩特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09
    [1][清]阮元编.文选楼丛书[G].清艺林山房辑,清光绪七年刻本.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十七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二卷)[G].北京:中华书局,1982.
    [5]中国边疆史志集成[G].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9.
    [7]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第五辑)[G].巴彦淖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2009.
    [8]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研究组.东北经济小丛书·人文地理[G].北京:京华印刷局,1948.
    [9]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满铁史资料编辑组编.满铁史资料路权篇[G].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李澍田主编.宋小濂集[G].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G].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2]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19辑)[G].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
    [13]塑梓枢.呼伦贝尔公路交通史专题史稿汇编[G].呼伦贝尔盟交通处,1984.
    [14]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民国元年)[G].中华书局,1982.
    [15]王铁崖.中外旧条约汇编[G].北京:三联书店,1957.
    [16]薛街天、李玉珍等合编.中苏国家关系史资料汇编(1917—1924年)[G].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1.
    [18]张穆.中国边疆史志集成本[G].北京:全国图书馆缩微中心,1991.
    [19]政协满洲里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满洲里文史资料选辑[G].呼伦贝尔:政协满洲里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出版.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第一编)[G].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内蒙古文史资料[G].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满洲里市统计局编.满洲里市统计年鉴[Z].呼伦贝尔:满洲里统计局,1998-2010.
    [2]内蒙古年鉴编纂委员会.内蒙古统计年鉴[Z].呼和浩特:文化出版社,1990-2011.
    [3]锡林郭勒党史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锡林郭勒年鉴[Z].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2010.
    [4]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5]二连浩特档案馆内部资料.二连浩特市2010年年鉴[Z].二连浩特市.
    [1]白润光.中国边境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包广才.内蒙古可持续发展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4.
    [3]宝音朝克图.清代北部边疆卡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曹征海.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曾仰丰.中国盐政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6]丁建伟.地缘政治中的西北边疆安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7]董藩.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董鉴泓先生.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
    [9]杜显忠.边贸谋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0]杜瑜.疆域沿革史话[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1]范宏贵、刘志强.中越边境贸易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6.
    [12]范明方.唐怒乌梁海历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3]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14]方立.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15]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
    [16]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7]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8]冯之浚.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9]傅淑丽.边疆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20]葛公尚主编.当代国际政治与跨界民族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1]葛剑雄.疆域与人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2]葛剑雄.中国历史疆域的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3]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4]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5]郭彦弘.城市规划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6]海林.苏州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27]韩茂华、俞祺德主编.内蒙古沿边开放概述[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4.
    [28]韩玉玫.对外开放与沿边经济社会的发展[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3.
    [29]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30]黄万伦.中国少数民族城镇经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4.
    [31]翦伯赞.内蒙访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
    [32]林斡.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民族出版社,1993.
    [33]李澜.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4]李涛.走出香巴拉——西藏一江两河流域乡村城市化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
    [35]李兴耕等著.风雨飘萍:俄国侨民在中国:1917—1945年[M].北京:中央编 译出版,1997.
    [36]李忠斌.民族经济发展新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7]刘恩恕、刘惠恕.中国近现代疆域问题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38]刘培华.近代中外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9]刘振英主编.张家口兴盛的古商道[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40]刘志山主编.移民文化及其伦理价值[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1]刘稚.中国-东南亚跨界民族发展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2]刘稚.中国东南与东南亚的跨境民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43]陆俊元.地缘政治的本质与规律[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44]罗崇敏.中国边政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5]罗志田.先秦的五服制与古代的天下中国观[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46]吕一然.中国近代边界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47]吕一燃.中国边疆史地论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48]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49]马曼丽、张树青.跨界民族理论纵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0]马曼丽.中国西北跨国民族文化变异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1]牧人.锡林郭勒盟盐务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2]那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3]那日.中国周边市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54]聂华林.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5]千庆兰.中国边境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6]施正一.施正一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7]史明正著.走向近代化的北京城—城市建设与社会变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58]司马图强.列强分裂中国纪实[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59]宋建刚.宁夏现代城市化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60]宋俊岭、黄序主编.中国城镇化知识15[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61]宋逎工主编.中国人口·内蒙古分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
    [62]苏珊.城市反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63]谭其骤.地方史志不可偏废,旧志资料不可轻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4]佟冬.沙俄与东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65]王德清.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的战略意义及政策保障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6]王燕祥.西部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7]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8]乌云格日勒.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
    [69]吴建国.西部大开发与兴边富民行动[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70]吴铁英.满洲里探源[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71]徐占信.边城满洲里[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2.
    [72]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73]许英主编.城市社会学[M].济南:齐鲁书社,2002.
    [74]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75]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76]杨清震.中国边境贸易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77]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2.
    [78]亦邻真等著.内蒙古历史地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79]于国政.中国边境贸易地理[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80]袁森坡.康雍乾经营和开发北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81]张博泉、苏金源、董玉瑛.东北历代疆域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82]张丽君.地缘经济时代[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83]张丽君.地缘经济导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
    [84]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5]张沛主编.中国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西部地区发展研究与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86]张新平.地缘政治视野下的中亚民族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87]张兴堂.跨界民族与我国周边外交[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88]张蕴岭主编.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89]张植荣.中国边班与民族问题一当代中国的挑战及其历史由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0]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1]赵云田主编.《北疆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92]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编写组.中国北方民族关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9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94]中越联合课题组编.中越经济改革比较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95]庄林德.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毕奥南.耽罗隶元考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1).
    [2]毕奥南.元朝疆域格局概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4).
    [3]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9,(6).
    [4]陈世斌.对外开放口岸经济地域合理布局的几个理论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5).
    [5]陈自芳.中国近代官僚私人资本的比较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9).
    [6]程人乾.论近代以来世界民族主义[J].历史研究,1996,(1).
    [7]崔玉斌.我国边境贸易研究热点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07,(5).
    [8]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J].学 海,2008,(9).
    [9]丁建伟.中亚与中国西北边疆地区同源跨国民族问题[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1).
    [10]都永浩.民族认同与公民、国家认同[J].黑龙江民族从刊,2009,(6).
    [11]杜希.中国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1).
    [12]冯艳、徐成芳、李磊鑫.新型工业化的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6).
    [13]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J].江海学刊,1984,(1).
    [14]费孝通.小城镇再探索[J].瞭望周刊,1984,(4).
    [15]高月.从“大一统”到清末新政:清代疆域统合方式的变迁[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9).
    [16]葛根高娃、乌云巴图.内蒙古牧区生态移民的概念、问题与对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3).
    [17]谷荣、顾朝林.城市化公共政策分析[J].城市规划,2006,(9).
    [18]郝时远.民族分裂与恐怖主义[J].民族研究,2002,(1).
    [19]何一民、范瑛,付春.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5,(1).
    [20]何一民.国家战略与民族政策:清代蒙古地区城市之变迁(上)[J].学术月刊,2010,(3).
    [21]黄比智、蓝常高.边境贸易及其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2,(1).
    [22]黄达远.隔离下的融合[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3]黄时鉴.论清政府对内蒙古的“移民实边”政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2).
    [24]江西省博物馆、清江县博物馆编.近年江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J].文物,1977,(9).
    [25]江西省博物馆编.江西清江吴城商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5,(7).
    [26]李青.西方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研究的流变[J].城市问题,2001,(4).
    [27]李昌明.西南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途径[J].东南亚纵横,2009,(8).
    [28]李辉.我国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学理论,2009,(9).
    [29]李慧娟.中国边境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0.
    [30]李澜、张丽君、王燕祥.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4,(3).
    [31]李琪.地缘安全视阈下的我国西部跨界民族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12,(3).
    [32]李琪.中国与中亚:边境口岸经济的涉外性特点[J].新疆师范大学报,2010,(12).
    [33]厉声.近代中国边界变迁与边疆问题[J].百年潮,2007,(9).
    [34]厉声.先秦国家形态与疆域、四土刍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3).
    [35]梁双陆、程小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36]林星.近代福建城市发展[D].厦门大学博士论文,2004.
    [37]刘忠和.西口辨[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38]罗伟坤,张纯红.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探索[J].重庆建筑,2004,(1).
    [39]那声润.满洲里经济前景展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5).
    [40]沈四宝、王秉乾.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法学杂志,2005,(6).
    [41]施建光、马洪波.云南河口口岸边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仁[J].红河学院学报,2009,(3).
    [42]史念海.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探索记[J].考古与文物,1980,(1).
    [43]隋治文.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中国财政,1999,(2).
    [44]汤洪庆.清代黑龙江地区卡伦贸易考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1).
    [45]王楠、张本明.内蒙古东部地区边境口岸体系研究—呼伦贝尔市个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4).
    [46]王小鲁、夏小林.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J].财经界,2000,(5).
    [47]王艳辉、王丽、凌伯山.沈阳市外贸出口经济贡献度的实证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5,(3).
    [48]王燕祥、张丽君.毗邻中外边境城市功能互动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1).
    [49]王之光.构建中国满洲里市对外经贸的新格局[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3).
    [50]韦丽红、王汉君.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4,(1).
    [51]向绪爱.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3).
    [52]肖瑞玲.秦汉对北部边郡的开发[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4).
    [53]肖万春.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5.
    [54]许方球.黑龙江沿边口岸小城镇功能定位构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3).
    [55]许方球.黑龙江口岸与中俄边贸[J].西伯利亚研究,2001,(8).
    [56]薛凤旋.外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新动力[J].地理学报,1997,(3).
    [57]夏建中.新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理论[J].社会学研究,1998(7).
    [58]杨丹志.“和谐世界理论与东亚合作”研讨会在济南召开[J].当代亚太,2007,(10).
    [59]杨公素.周恩来与新中国的边界问题[J].国际政治研究,1998,(3).
    [60]杨荆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族关系的几个问题[J].民族研究,1994,(5).
    [61]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5).
    [62]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1).
    [63]于小琴.浅析中俄口岸边境贸易发展动态—以满洲里、绥芬河口岸为例[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10).
    [64]于亚军.满洲里市水资源状况分析[J].内蒙古水利,2007,(6).
    [65]于智慧.满洲里口岸进口俄罗斯木材市场情况调查[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8).
    [66]张爱珠.口岸城市同腹地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1999,(10).
    [67]张国坤、赵玲、张洪波.中国边境口岸体系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5,(2).
    [68]张建中.中广西与越南贸易对广西GDP贡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7).
    [69]张丽君、李澜.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西部边境城市发展[J].广西大学学报,2002,(2).
    [70]张铠.国际学术思潮与美国的中国史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2).
    [71]周建新、罗柳宁.浅析世界民族中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5).
    [72]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J].政治学研究,2008,(2).
    [73]周伟洲.关于中国古代疆域理论若干问题的再探索[J].中国边疆史究,2011,(3).
    [74]朱昭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处理边界争端的原则与实践[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12,(9).
    [l]Arjun Apaadural, Modernity at large:Cultural Dimen-sions of Globalization, Minn: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1996。
    [2]Gunther Barth, Instant Cites:Urbanization and the Rise of San Francisco and Denv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3]H-B-Morse, The Trade and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Revised Edition,
    Kelly and Wash, limited,1913.
    [4]A.Пo3дHeeB. MoHroлия H MoHro-лы.ПeTepбypr,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5]H.A.KocoлaпoB..Идeoлoгия и MeждyHapoдHыe OTHOшeния :B3aиMOCBя3b Ha py6eжe TbIcячeлeTий ДиплomaTичecKий eжeroДHиK.2000. MocKBa 2001.C.23.
    [6]Φeдepaлbhbiй 3aKOH OT 24.05.99 N 99-ф3"O rocyДapcTBeHHoй noлиTHKe Poccий ΦeДepaции B OTHoшeHии cooTecTBeHHиKOB 3a pyбeжoM".CT.1ч.2,
    [8]《满洲里の概沉》,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chinese/.
    [9]《满洲里の近くの状况》,亚洲历史资料中心,http://www.jacar.go.jp/chinese/.
    [10][德]米勒·帕拉斯.西伯利亚的征服和早期俄中交往、战争和商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德]滕尼斯著.共同体和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2][俄]兹拉特金.蒙古人民共和国发展史[M].陈大维译.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1953.
    [13][俄]伊·伊万诺夫.俄罗斯外交——对外政策十年[M].陈凤翔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14][俄]阔尔玛佐夫.呼伦贝尔[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8.
    [15][美]帕克等著.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16][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M].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分工论[M].王力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蒙](?)·阿迪雅苏荣.在矿山领域中国投资现状[N].蒙古消息报,2005年5月24日。
    [19][苏]诺尔迭加.图瓦自治省[M].张方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1958.
    [20][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21][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皇帝纪实[M].叶笃义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22][日]守田利远.满洲地志(上、下卷)[M].东京:丸善株式会社,1913.
    [23][日]满铁调查课编.东部内蒙古调查报告(1-7卷)[R].大连:大连图书馆藏“满铁资料”,1914.
    [24][日]中东经济月刊(1930—1933年)[Z].哈尔滨:哈满铁事务所.
    [25][日]满铁产业部编.满洲经济年报(1933—1939年)[Z].东京:改造社.
    [26][日]蒙政部总务司文书科制.兴安各省旗县面积及户口统计表[Z].1936.
    [27][日]北满概观[M].汤尔和译.上海:商务印刷馆,1937.
    [28][日]门坚间一.兴安省三河地方农村实态调查统编[Z].哈尔滨:北满经济调查所,1937.
    [29][日]满铁产业部.满洲劳动者移动调查[R].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8.
    [30][日]满铁调查部.满洲农业移民概况[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影印本,1938.
    [31][日]南满洲株式会社.满洲的人口问题[M].大连: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1939.
    [32][日]满洲帝国政府开拓总局开拓委员会编.第一次开拓团势调查报告书[R].开拓统计委员会,1942.
    [33][日]福富八郎著.满洲年鉴[Z].大连:满洲日日新闻社大连支店,1944.
    [34][日]日本政府参谋部编.满洲事变作战经过概要[M].译稿.北京:中华书局,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