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河南位于华北平原的南部,与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安徽等省相连。由于气候适宜,自然资源较好,水源充足,是华北平原重要的农业产区。由于省内复杂的地理条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小区。清代以来,通过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人口增加,耕地面积较明代有所提高。在农业生产方面,开始普遍实行农作物复种为主的两年三熟制和一年两熟制,玉米、番薯等引进作物得到普遍种植。农作物的复种,域外作物的普及,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经济作物的商品化生产加强,棉花、药材、油料作物被推广种植,为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因此手工业发展较快,主要有纺织业、采矿业、制瓷业、酿酒业等,出现大量雇佣工人,传统经济结构被打破,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粮食、棉花、药材,是清代河南最重要的生活资料和农业产品。城乡集市是其流通的初级市场。在集市中,粮食、棉花、药材的交易量很大。豫北地区和豫东平原,是粮食的主要产地,粮食集市很多。豫西地区和豫南地区,棉花产量较高,因此集市交易较为频繁。药材产地,成为药材流通的初级市场,辉县、禹州、内乡等地,由于集市众多,药材交易量大。河南地区的重要商镇,是粮食、棉花、药材流通的高级场所,并通过便利的交通,实现更高级的省级流通。
     土地、牲畜、铁器、资金是河南重要的生产资料。在时间上,清代中期是河南土地市场发育最充分的时期,交易量大,土地价格较高。在空间上,豫西洛阳地区地价较高,土地交易额较大,大多采用民间交易的形式。牲畜是农村集市中重要的商品,牲畜市场的发育,反映了运输业与贩运业的发展。牲畜交易量、牲畜税额在清代中期持续增长。铁器的流通,反映了山西地区与河南地区的商品交换,也是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在不同地区间的优化配置。清代河南城乡典当业发展较快,以当铺为主的典当行很多。在农村地区,资金的流通主要通过小额借贷的形式得以实现。
     随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城乡市场的流通,主要商业城镇,在清代中期逐渐繁荣起来。开封、洛阳等城市商业,较明代进一步有所发展。开封商业结构发生变化,市场消费以民用为主。洛阳成为山陕商人绸布业贸易的中心,其城市商业发展状况,极度依赖客商经济。
     河南重要商镇的经济发展,开始超过开封、洛阳等商业城市。清化、朱仙镇、周家口、赊旗等商镇,交通条件发达,转运贸易兴盛。清化是河南北部最大的铁货集散中心,是山西泽潞地区与河南地区商业贸易的重要场所。朱仙镇和周家口,依靠贾鲁河兴盛起来,转运贸易发达,朱仙镇是清代中期豫北最大的商业城镇,流通范围辐射开封府、归德府以及豫北地区。周家口是豫东地区与江南商品流通的重要枢纽,主要实现河南本省农产品与江南地区粮食、杂货的流通。赊旗是西北地区同江南地区商业贸易的重要枢纽,也是晋商转运茶叶的重要通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河南本地商人集团逐渐兴起,武安商人和怀庆商人最具代表性。两大商人集团的形成,与当地的交通条件,物产资源的丰富,清中期以来的人口压力,以及客商的地域整合等因素有关。清代中期以来,武安商人和怀庆商人发展很快,其商业规模加大,完成了从行商向坐贾的转变,形成了具有鲜明地缘特色的商人集团。
Henan Province was lying at the south of North China Plain, and was near toHebei, Shandong, Shanxi, Shanxi, Hubei and Anhui. I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reawhich was good at agriculture as its prefect climate, indefinite resource and water.There are different Economic Zones because its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Since Qing Dynasty,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s had improved compared with MingDynasty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the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As theplant could be multiple cropped, three crops in two years and two crops in oneyear is prevail. The corn and potatoes are widely cropped. The production wasdeveloping fast as the multiple cropping, the new plants, Economic crops showedmore commercialization, cotton, herbal medicine and oil plants were widely grew.The Handicraft industry had a lot of sour resource, it developed fast. Mangy peoplewere employed in spinning, mining, brewing and so on. The old economic structurewas broken, which was benefit for commodity economy.
     Grain, cotton and herbal medicine c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agricultureproduction and life information in Henan during Qing Dynasty. The market in urbanand village was the junior one, where there was a large trade for grain, cotton andherbal medicine. The grain was the main place of production in north and east Henanprovince. The grain markets were a lot. The cotton had a high production in west andsouth Henan, so is the trade in market. The Hui, Yu, Neixiang, where the herbalmedicine were of a large trade. The important urban, was the senior market in Grain,cotton and herbal trading. Further circulation during the provinces was available sinceconvenient traffic.
     Land, domestic animals, iron and fund were important means of production inHenan.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was the perfect period in Henan’s land market.The land was traded much and had a high price, which was similar with Luoyang.Domestic animals were important commodity in villages. The growing of the marketwas reflecting the transport and trade in distant. During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the tax of domestic animals was always increasing. The circulation of iron, wasreflecting the trade between Henan and Shanxi, and it was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life information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in different areas. The pawn brokingbusiness developed fast during Qing Dynasty, the pawnshops were a lot. Thecirculation of small amount fund were popular in villages.
     The main business urban flourished during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since thecirculation in the life information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Kaifeng and Luoyangdeveloped fast in business compared with Ming Dynasty. The structure of Kaifeng’sbusiness had changed. The expanse in market was the articles of everyday use.Luoyang became the center of cloth merchants from Shanxi and Shanxi. It relies thetravelling trader.
     The main business towns were superior to Kaifeng and Luoyang. Qinghua town,Zhuxian town, Zhoukou town and Sheqi town had a prefect Tran trade since theirtraffic. Qinghua town was the biggest centre for iron trading, it was also the area ofthe business trade during Shanxi and Henan. Zhuxian town and Zhoukou townflourished by Jalu River. Zhuxian town was the biggest business town in north Henanduring Qing Dynasty, just to work upon Kaifeng, Guide and north Henan. Zhoukoutown was the important business center during South China and east of Henan, fromwhere grain, other commodities could be taken into circulation. Sheqi was theimportant business centre during Northwe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it was also thepassageway that the Shanxi trader could transport tea.
     The local merchants were gradually growing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commodity economy. Wuan merchants and Huaiqing merchants were representative.The perfect traffic, indefinite resource,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during QingDynasty, the connection of traveling traders, made their appearance. Since the middleof Qing Dynasty, the two groups developed fast. They had been local merchant fromtransporting traders as the expanse of their business.
引文
1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
    2傅衣凌:《明代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1王志刚等:《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百年回眸一李根蟠先生访谈记》,《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
    2万国鼎:《中国田制史》,南京:南京书店,1933年版。
    3陈登原:《中国田赋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4邓拓:《中国救荒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5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卜凯:《中国土地利用》,成城出版社,1941年版。
    7黎澍:《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考察》,载《历史研究》1956年第4期。
    8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李文治、魏金玉、经君健:《明清时代的农业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2李文治、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年。
    3周清澍:《试论清代内蒙古农业的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1965年第2期;罗尔纲:《玉蜀黍传入中国》,《历史研究》1956年第3期;《落花生传入中国》,《历史研究》1956年第2期。
    4傅衣凌:《明代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5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6赵冈:《从宏观角度看中国城市》,载《历史研究》1993年1期;《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2期。
    1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陈国灿、奚建华:《浙江古代城镇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包伟民主编:《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年。
    2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4许檀:《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江南、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5张海英:《明清江南地区与华北地区的经济交流及影响》,载《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2期。
    1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2(美)施坚雅:《19世纪四川的人口一从未加核准的数据得出的教训》,载《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一施坚雅模式》,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曹树基:《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王天奖:《近代河南人口预测》,《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月第1期。
    2王兴亚:《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史学月刊》,1984年04期。
    3王兴亚:《浚县明清碑刻中的明初迁民资料》,《中原文物》,1985年02期。
    4李永芳、周楠:《明初洪洞移民在河南的历史考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8月。
    5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一1953)》,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6从翰香:《十四世纪后期至十六世纪末华北平原农村经济发展的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3期;《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1方行:《清代前期北方的小农经济》,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2期。
    2郭松义:《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01期。
    3(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一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4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5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188页。
    6徐浩:《清代华北农村封建剥削和农户工副业生产状况分析》,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5期。
    7徐浩:《清代华北的农村市场》,载《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
    8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北: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
    1邓亦兵:《清代河南漕运述论》,《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
    2王兴亚:《明代河南怀庆府粮重考实》,《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3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4闫敏:《清代前期河南粮食问题及社会应对》,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5王兴亚:《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马雪芹:《明清河南桑麻业的兴衰》,载《中国农史》,2000年第3期;《明清时期河南省部分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分布》,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明清时期河南省棉花的种植与地理分布》,载《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1张民服:《明前期中原经济发展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明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2陈连营:《清代河南农村手工业状况》,《许昌师专学报》1993年第2期。
    3王兴亚:《明清时期河南煤炭的开采与利用》,载《殷都学刊》,1996年第4期。
    4西岛定生著,冯佐哲等译:《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556页。
    5王兴亚:《明代河南棉织业述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徐浩:《论清代华北乡村工商业的扩张与局限》,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1期。
    1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159页;《明代历史上的山东与河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2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载《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邓亦兵《清代南阳府名镇的经济性质》,载《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清代孟县经济的转变》,载《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载《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
    3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清代河南北舞渡镇》,载《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清代中叶洛阳的商业》,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清代河南西部的商业重镇荆子关——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1邓玉娜:《清代河南的城镇化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3期。
    2江凌、徐少华:《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载《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3期。
    3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集)镇职能组合结构探析》,载《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3期。
    4王瑞平、陈书明:《略论明清时期河南集镇的分布及其作用》,载《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5李纪轩、王瑞平:《略论清代河南村镇的定期集市》载《中州学刊》,1996年第4期。
    6王丽杰:《论明清时期的河南市镇》,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6期。
    1许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赵世瑜:《明清时期华北庙会研究》,载《历史研究》,1992年第5期;《明清时期江南庙会与华北庙会的几点比较》,载《史学集刊》,1995年第1期。
    3龚关:《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数量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龚关:《近代华北集市的发展》,载《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1期。
    5徐浩:《清代华北的农村市场》,载《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4期。
    1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的发展》,载《南都学坛》,1996年第1期;《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载《河南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2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载《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清代河南集镇的空间分布—基于距县里程方面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3傅衣凌:《明代徽州商人》,载《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秦佩珩:《徽商考略》,载《明清社会经济史论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4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5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1吴志远:《明清河南经济史研究综述》,载《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6期。
    2傅衣凌:《明清时代河南武安商人考略》,载《学术论坛》1958年第1期。
    3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帮商人》,载《平准学刊》第5辑下册,1989年。
    4王兴亚:《清代怀庆会馆的历史考察》,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崔来廷:《略论明清时期的河南怀庆商人及贸易网》,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程峰:《简论怀商》,载《殷都学刊》,2008年03期。
    7程峰:《怀商的历史与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8吴志远:《明清河南经济史研究综述》,载《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6期。
    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六《河南》一。
    1河南省地理研究所主编:《河南农业地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版,第16页。
    2程有为、王天奖:《河南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第21页。
    3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地理》。
    4嘉庆《安阳县志》卷三《地理》。
    1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农业地理》,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21页。
    2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明史》卷二八《五行志·恒寒》。
    4道光《泌阳县志》卷三《祥异志》。
    1乾隆《唐县志》卷一《舆地·灾异》。
    2盛福尧周克前:《河南历史气候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第54页,
    3盛福尧周克前:《河南历史气候研究》,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年版,第55页。
    4《创建金龙大王神祠记》,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后殿。
    1乾隆《许州志》卷一《方舆》。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王岗》,附录四,第429-437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1雍正十年五月十八日河东总督田文镜奏报,《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19辑,第741页。
    2《河南公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99页.
    3《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六五六《兵部·邮政置驿二》。
    4(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武林掌故遗书》本。
    5(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6《河南公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84页。
    1(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河南公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84-85页。
    3(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5(清)憺漪子:《天下路程图引》卷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6(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7(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8(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9(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光绪《祥符县志》卷七《河渠》,转引自刘红光:《明中叶至清代“贾沙颍三河流域”市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5月。
    2(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清)憺漪子:《天下路程图引》卷二,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5(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6《河南公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85—86页。
    1(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2(清)憺漪子:《天下路程图引》卷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3(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4转引徐少华、江凌:《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3月,第199—204页。
    5乾隆《新野县志》卷一《乡村》。
    1《明史》卷七十五《职官志四》。
    1《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七《河南统部》。
    2《清宣宗实录》卷二一四,道光十二年六月辛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硃批奏折》第21辑,内政,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十会议政务处奏折,第078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
    3(清)刘锦藻修:《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一一,《舆地考》七,河南省,第10550页。
    1时子明:《河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3年12月。
    2李润田:《河南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年12月,第21页。
    3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河南农业地理》,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82年11月。
    4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第19页。
    1民国《太康县志》卷三《政务志》。
    2(明)郑廉:《豫变纪略》卷五。
    3(明)郑廉:《豫变纪略》卷五。
    4光绪《灵宝县志》卷八《祥异》。
    5(明)郑廉:《豫变纪略》卷五。
    1乾隆《新郑县志》卷一《地理》。
    2《万历会典》卷一九《户口》。
    3《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考》。
    4乾隆《济源县志》卷七《赋役·户口》
    1嘉庆《汝宁府志》卷八《田赋》。
    2《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一》。
    3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第360—361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左传》闵公二年。
    3《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1《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2《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3《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4张民服、戴庞海:《豫商发展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5《后汉书·西域传》。
    1《隋书》卷五十六《令狐熙传》。
    1(唐)杜宝:《大业杂记》。
    2徐松辑:《河南志》卷四《唐成阙古迹》。
    3转引自姜浩:《隋唐造船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4《旧唐书》卷一百九十《齐瀚传》。
    5杜佑:《通典》卷七。
    6《隋书》卷三十《地理志》。
    1吴锡标:《试论宋代商人的经营之道》,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2吴锡标、吴晓娟:《略论宋代商人经营策略的转变》,载《宜春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3郭蕴深:《论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载《历史档案》1989年第7期。
    4吴锡标:《试论宋代商人的经营之道》,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5《金史》卷一百七《高汝砺传》。
    6《元史》卷一百六十《刘肃传》。
    7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证:《大金国志校证》卷三一《齐国刘豫录》。
    8(清)张金吾:《金文最》卷三七,《水龙吟词序》。
    1(清)张金吾:《金文最》卷六八,《创修泉池碑》。
    2《金史》卷一百二十八《石抹元传》。
    3(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八十,张献臣《清丰县重修宣圣庙碑》。
    4(宋)楼钥《攻媿集》卷一百十一《北行日录》上。
    5张民服:《明前期中原经济发展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6成化《河南总志》卷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
    1张民服:《明前期中原经济发展探析》,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张民服:《明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1《明清史料》癸编,河南巡抚宁承勋揭贴,顺治二年六月十二日。
    2《清朝通典》卷一《食货·田制》,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35年。
    3《清世祖实录》卷一一,顺治元年。
    4康熙《荥阳县志》卷三《田赋》。
    1《清世祖实录》卷四二,顺治六年
    2《清世祖实录》卷七八,顺治十年。
    3《清世祖实录》卷一二0,顺治十五年。
    4(清)尹会一:《抚豫条教》卷四。
    5《康熙蠲免河南赋税碑文》,康熙三十一年立,现存于辉县文庙。
    1乾隆《新郑县志》卷二七《艺文》。
    2(清)尹会一:《抚豫宣化录》卷二《题兑漕不拘卫辉小摊》。
    3民国《内黄县志》卷一《沿革》。
    4乾隆《济源县志》卷六《土宜》。
    1嘉庆《汝宁府志》卷五《水利》。
    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五十。
    3《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七,乾隆五年。
    4《清高宗实录》卷一七一,乾隆七年。
    5乾隆《武安县志》卷十一《物产》。
    6民国《获嘉县志》卷一《地质》。
    1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2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北: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第219页。
    3《附种春麦说》,现存于洛阳民俗博物馆。
    4民国《太康县志》卷二《物产》。
    5《亢村禁断碑》,咸丰六年立,现存于温县亢村。
    6乾隆《嵩县志》卷一五《食货》。
    1《复兴稻田碑记》,康熙年间立,现存于辉县百泉碑廊。
    2民国《禹县志》卷二六《货殖传》。
    3《皇清例封宣德郎太学生彝山李公之墓碑》,道光二年立,现存于鲁山县文官所。
    4民国《林县志》卷十《风俗》。
    5民国《滑县志》卷十《实业》。
    6民国《阳武县志》卷一《物产》。
    7民国《考城县志》卷七《物产》。
    8乾隆《嵩县志》卷十五《物产》。
    1民国《续荥阳县志》卷九《物产》。
    2民国《陕县志》卷十三《物产》。
    3嘉庆《密县志》卷十《田赋》。
    4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乙表75,(乾隆四十九年各直省人丁、田地及额征田赋数)。
    5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乙表77,(嘉庆二十五年各省、府、州、厅户口、田地及额征田赋数)。
    1嘉庆《孟津县志》卷十《艺文》。
    2同治《中牟县志》卷九《艺文》。
    3顺治《胙城县志》卷一《地理》。
    4顺治《胙城县志》卷一《地理》。
    5《宪庙朱批谕旨》第11函,第8册,第43页。
    6乾隆《汲县志》卷六《食货》。
    7嘉庆《孟津县志》卷四《物产》。
    8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
    9道光《扶沟县志》卷七《风土》。
    10郭松义:《明清时期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一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11(清)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二《河南疏一确查抚恤事宜疏》。
    1乾隆《怀庆府志》卷三一《杂著》。
    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五四《均粮私论》。
    3光绪《淇县舆地图说》卷上,土宜。
    4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
    5郭松义:《清代北方早作区的粮食生产》,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6嘉庆《洧川县志》卷三《籍赋志》。
    7康熙《兰阳县志》卷十《土产》;乾隆《仪封县志》卷十《人物志》。
    8民国《重修临颖县志》卷四《风土》。
    9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八《民政志》。
    10乾隆《嵩县志》卷一五《食货》。
    11〔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一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12〔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一1968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20页。
    13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估计》,《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
    1郭松义:《清代北方早作区的粮食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2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第187—188页。
    3道光《泌阳县志》卷十二《田赋》。
    4徐锡龄:《熙朝新语》卷九,引尹会一《敬陈未波疏》:“今棉花产自豫省,而商贾贩于江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5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5页。
    6民国《汤阴县志》卷三,《物产》。
    7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一《物产》。
    8《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一二《卫辉府物产考》。
    9乾隆《杞县志》卷八《物产》。
    10道光《太康县志》卷三《风俗》。
    1乾隆《兰阳县续志》卷八《艺文志》。
    2乾隆《偃师县志》《风俗志》。
    3乾隆《巩县志》卷七《物产》。
    4民国《陕县志》卷十三《物产》。
    5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1辑,第426页。
    6农工商部《棉业图说》卷三《中国棉业现情考略》。
    7周志骅:《中国重要商品》,上海:上海华通书局,1931年,第8页。
    1《雍正朝圣训》卷二十五。
    2(清)尹会一《抚豫条教》卷一。
    3康熙《武陟县志》艺文《种树说》。
    4乾隆《嵩县志》卷十五《食货》。
    5《北来河里社规矩碑》,同治年间立,现存于鲁山县文物管理所。
    1《课桑亭记》,光绪八年立碑,现存于辉县市百泉文官所。
    2光绪《南乐县志》卷八《艺文》。
    3乾隆《嵩县志》卷一五《食货》。
    4《蚕坡章程碑》,光绪十七年立,现存于南召县皇后乡郭庄小学院内。
    5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
    6民国《太康县志》卷二《物产》。
    1民国《通许县新志》卷十二《风土》。
    2民国《正阳县志》卷二《物产》。
    3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十《物产分类》;民国《续修新乡志》卷二《物产》。
    4道光《直隶汝州志》卷四《物产志》。
    5乾隆《汲县志》卷六《物产》。
    6乾隆《杞县志》卷八《物产》。
    7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8《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四一二《卫辉府物产考》。
    9民国《长葛县志》卷五《物产》。
    1民国《续新乡县志》卷五《物产》。
    2嘉庆《密县志》卷十一《物产》。
    3乾隆《怀庆府志》卷十三《物产》。
    4民国《续荥阳县志》卷六《职官》。
    1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九二《户部·杂赋》。
    2光绪《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3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4《昭代业书》卷四六,陆耀《烟谱》。
    5(清)吴邦庆:《畿辅河道水利业书·水利营田图说》。
    6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7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
    1道光《辉县志》卷四《物产志》。
    2嘉庆《南阳府志》卷三《赋役》。
    1(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三五。
    2(清)《尹少宰奏议》卷三《敬陈农桑四事疏》。
    3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记》。
    4康熙《武安县志》卷十七《艺文》。
    5《尹少宰奏议》卷四。
    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料》第一辑,第227页。
    7嘉庆《安阳县志》卷二四《节妇》。
    8民国《滑县志》卷一九《节妇》。
    1雍正《河南通志》卷六七、卷四七;乾隆《睢州志》卷四《节妇》。
    2乾隆《偃师县志》卷五《风俗》。
    3乾隆《永宁县志》卷一《风俗》。
    4乾隆《光山县志》卷一三《风俗志》。
    5民国《信阳县志》卷二五《人物志》。
    6嘉庆《正阳县志》卷九《物产》。
    7道光《泌阳县志》卷十二《艺文志》。
    8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
    9嘉庆《密县志》卷十一《物产》。
    10民国《内黄县志》卷八《实业志》。
    11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
    12民国《内黄县志》卷八《实业志》。
    1(清)尹会一:《抚豫宣化录》卷三《严禁私开矿铜等事》。
    2康熙朝《大清会典》卷三五《户部》。
    3军机处录副奏折,转引自吴奇衍、鲁素:《清代的矿业》,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3页。
    4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
    5乾隆《汲县志》卷六《物产》。
    6嘉庆《鲁山县志》卷十《地理》。
    7康熙《密县志》卷一《物产》。
    8《重新金妆玉皇碑记》,乾隆八年立,现存于新密市来集镇。
    9《创修西配殿并金妆神像碑》,嘉庆十八年立,现存于巩义市大峪沟老君庙。
    1嘉庆《密县志》卷十一《物产》。
    2《禁止启土开窑碑记》,嘉庆二年正月立碑,现存于安阳市博物馆。
    3《严禁私开煤窑碑记》,道光二十八年二月立碑,现存于安阳市博物馆。
    4民国《林县志》卷十《实业》。
    5《清高宗实录》卷七一五,乾隆二十九年。
    1《邑贤候金(麟)老爷德政革除磁货牙佣碑》,雍正十三年立,现存于鲁山县文物管理所。
    2民国《林县志》卷十《实业》。
    3嘉庆《密县志》卷十一《物产》。
    1《众窑布施碑记》,乾隆年间立碑,北村与鹤壁市博物馆。
    2《重修三佛殿碑记》,大清道光九年二月立,碑存安阳灵泉寺。
    3《重修三佛殿碑记》,大清道光九年二月立,碑存安阳灵泉寺。
    4民国《林县志》卷十《实业》。
    5《柏山窑神庙碑》,嘉庆二十三年立,现存于博爱县博物馆。
    1(清)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二《清禁酒曲疏》。
    2(清)尹会一:《尹少宰奏议》卷五《复奏封曲疏》。
    3雅尔图:《为申严曲禁收买麦石以裕民食仓储事奏折》,转引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年间江北数省行禁踩曲烧酒史料》。
    4(清)《尹少宰奏议》卷五《复奏封曲疏》。
    5同治《郏县志》卷三《物产》。
    6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1934年,第125页。
    7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民国《商水县志》卷五《风俗》。
    2民国《商水县志》卷五《地理》。
    3民国《正阳县志》卷二《实业》。
    4韩玉林、赵国斌:《略论中华法系特点及其形成和消亡的途径》,载《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5期。
    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八一0,刑律。
    2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
    3魏千志:《清代开封景文州汴绣庄的发展》,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3期。
    4《创修西配殿并金妆神像碑》,嘉庆十八年立,现存于巩义市大峪沟老君庙。
    1吴承明:《中国的现代化:市场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槽运》,中华书局,1995年;江太新:《关于清政府粮食价格政策的考察》,载《经济研究》,1990年第3期;《清代粮食市场和商品粮数量的估计》,载《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4期;史志宏:《清代前期的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估计》,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赵冈:《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邓亦兵:《清代前期的粮食运销和市场》,载《历史研究》,1995年04期。
    2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11月;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闫敏:《清代前期河南粮食问题及其应对》,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顺治《昨城县志》卷上。
    2康熙《新郑县志》卷一《田赋》。
    3嘉庆《孟津县志》卷十《艺文》,《王铎奏求免粮札子》。
    4乾隆《汲县志》卷六《食货》。
    5郭松义:《清代北方早作区的粮食生产》,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6乾隆《怀庆府志》卷三一《杂著》。
    7光绪《淇县舆地图说》卷上《土宜》。
    8《尹少宰奏议》卷一《确查抚恤事宜疏》。
    9民国《重修信阳县志》卷八《振恤》。
    1陈桦:《论清康雍乾时期的粮食流通政策》,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年06期。
    2(清)田文镜:《总督河南山东宣化录》卷四《为晓谕事》。
    3民国《重修临颖县志》卷二《市廛》。
    4同治《中牟县志》卷四《田赋》。
    5《清朝文献通考》卷一九《户口》。
    6曹树基认为,河南全省人口在嘉庆二十五年应为2749.7万,详见曹树基:《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0—361页。
    7Gilbert Rozman,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73,pp.278,转引自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1953》,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8曹树基:《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400—741页。
    1乾隆《温县志》卷六《风俗》。
    2李文治:《论明清时代农民经济商品率》,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1期。
    3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乾隆《嵩县志》卷一二《集镇》。
    2乾隆《嵩县志》卷一二《集镇》。
    3光绪《宜阳县志》卷六《风俗》。
    4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
    5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
    1根据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制表。
    2乾隆《嵩县志》卷一二《集镇》。
    3嘉庆《长垣县志》卷六《市集》。
    4同治《滑县志》卷五《风俗》。
    5《粮食斗捐碑》,光绪年间立,现存于新乡市文物局。
    1《粮食斗捐碑》,光绪年间立,现存于新乡市文物局。
    2无名碑,嘉庆十三年立,现存于辉县商业局内。
    1《六陈行复收芝麻行帖碑记》,道光二十年立,现存于辉县商业局内。
    2《在县六陈、油坊两行碑记》,光绪二年立,现存于辉县商业局内。
    3《在县六陈、油坊两行碑记》,光绪二年立,现存于辉县商业局内。
    4光绪《鹿邑县志》卷九《风俗物产》。
    5《清高宗实录》卷五一,乾隆二年九月。
    6画明堂、吴鲁平:《刘口集的坊子》,政协河南省商丘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商丘文史资料》第3辑,1991年,第106—108页.。
    1民国《西华县续志》卷七《商业》。
    1民国《正阳县志》卷二《商业》。
    2乾隆《罗山县志》卷一《物产》。
    3乾隆《固始县志》卷一四《物产》。
    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56辑,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管理凤阳关税务庐凤道王懿德折,第565页。
    5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商务志》。
    6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转引自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清)朱轼,《朱文瑞公文集·补编》卷四,《咨户兵二部河南巡抚禁遏籴》。
    2乾隆《沁州志》卷一十《艺文》。
    3《重筑清化镇口碑记》,同治二年立,现存于博爱县文物管理所。
    1根据博爱县大王庙碑刻资料制表。
    2光绪《续浚县志》卷三《方域》。
    3《尹少宰奏议》卷七《预筹民食四事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4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滑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1(日)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八卷《河南省》,第6编《商业机关》,第765—766页。
    2光绪《祥符县志》卷七《河渠》。
    3《尹少宰奏议》卷七《河南疏六》。
    4光绪《祥符县志》卷九《市集》。
    5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1《重修后道院记》,同治三年立,现存于开封市文物管理所。
    2《如梦录》街市记第六。
    3《如梦录》街市记第六。
    4《尹少宰奏议》卷五《复奏封曲疏》。
    5雅尔图:《为申严曲禁收买麦石以裕民食仓储事奏折》,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6民国《西华县续志》卷七《交通》。
    1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初十日河南巡抚胡宝瑔折,载《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以下简称档案):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兼管凤阳关监督凤阳府知府尤拔世折,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
    3《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56辑,乾隆四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管理凤阳关税务庐凤道王懿德折,第565页,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
    4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1道光《舞阳县志》卷十《艺文》。
    2乾隆《舞阳县志》卷十《艺文》。
    3乾隆二十年九月十二日安徽巡抚鄂乐舜奏,《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2辑,页982。
    4乾隆二十五年五月初十日河南巡抚胡宝瑔折,载《历史档案》1990年第4期,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5《创建牌坊碑记》,道光三年立,现存于舞阳县北舞渡镇第二中心小学。
    6《邑侯郑大老爷德政碑》,光绪二十八年立,现存于舞阳县博物馆。
    7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载《历史研究》2004年02期。
    8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1民国《西平县志·风俗篇》。
    1乾隆《怀庆府志》卷三《物产志》。
    2道光《河内县志》卷十《物产》。
    3道光《武陟县志》卷一一《物产》。
    4道光《武陟县志》卷一一《物产》。
    1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
    2乾隆《辉县志》卷三《风俗》。
    3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4光绪《南阳县志》卷二《疆域志》。
    5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八卷》卷八《物产》。
    6乾隆《嵩县志》卷一二《市镇》。
    1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6月,第159—161页。
    2中国银行重庆分行编:《四川省之药材》,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经济研究室,1934年,第76页。
    3根据禹州怀庆会馆碑刻资料中商号名称统计,转引自崔来廷:《略论明清时期的河南怀庆商人及贸易网络》,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
    4《怀庆会馆重修记略》,光绪年间立,现存于天津市红桥区文物管理所。
    1光绪《辉县志》卷四《风俗》。
    2《创建药王庙碑》,康熙五十七年立,现存于辉县百泉碑廊。
    3乾隆《辉县志》卷四《建置》。
    1《邑侯加州衔张大老爷颁定会厂章程谕令请复药会商民两便碑》,嘉庆十三年立,现存于辉县百泉碑廊。
    2《清高宗实录》卷一三三一,乾隆五十四年。
    1《重修药王庙殿碑记》,乾隆十八年立,现存于武陟县博物馆。
    2有数家商号捐银数较为模糊,未统计准确起见,均采用较后面商号数接近金额计算。
    3《内乡正堂云翁汪老父台印继祖德政碑》,宣统元年立,现存于内乡县文物管理所。
    4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6月,第164-165页。
    5道光《河内县志》卷一二《田赋志》。
    6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
    7《清朝续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征榷考十八·杂征》。
    1《诰授朝议大夫调署禹州正堂马宽夫马大老爷永禁开设车行碑》,同治二年立,现存于禹州市博物馆。
    2胡一三:《禹县中药材集散地史料》,载《禹县文史资料》,1986年第2辑。
    3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
    4《十三帮创始碑记》,光绪二十年立,现存于禹州市博物馆。
    5根据禹州博物馆现存碑刻统计,其碑刻大多残缺,仅剩上述商人捐款数。
    6根据禹州博物馆现存碑刻统计,其碑刻大多残缺,仅剩上述商人捐款数。
    7《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四十一。
    1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第108页。
    2《钦加知府衔赏戴花翎卓异候升调署内乡正堂云翁汪老父台印继祖德政碑》,宣统元年立,现存于内乡县文物管理所。
    3《守正不阿碑》,光绪二十八年立,现存于内乡县文物管理所。
    1乾隆二十一年《祁州志》卷二《建置》。
    2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1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40页。
    2顺治《温县志》卷一《市集》。
    3乾隆《孟县志》卷四《田赋》。
    4邓亦兵:《清代孟县经济的演变》,载《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5道光《扶沟县志》卷七《风土》。
    6乾隆《鹿邑县志》卷四《田赋》。
    7嘉庆《正阳县志》卷九《物产》。
    8乾隆《偃师县志》卷五《风土》。
    1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187—188页。
    2乾隆《新蔡县志》卷四《乡俗》。
    3王凤生:《河北采风录》卷二《内黄县水道图说》。
    4康熙《兰阳县志·土产志》。
    1康熙《延津县志》卷九《条陈》。
    2乾隆《偃师县志》卷五《风俗》。
    3《花布线行集规碑》,清代同治九年立,现存于偃师市岳滩镇王庄村黄大王故里门前。
    1乾隆《孟县志》卷四《田赋》。
    2嘉庆《正阳县志》卷九《物产》。
    3《永免换线抽佣碑记》,光绪十一年立碑,现存于平顶山市鲁山县文物管理所。
    1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116页。
    2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
    1《创建春秋楼碑记》,乾隆四十七年立,现存于南阳赊旗县山陕会馆。
    2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02期。
    3《李希霍芬书信集》,转见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426页,转引自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山陕商人为添建戏楼、甬路等施银碑记》,乾隆五十六年立,现存于洛阳市关陵。
    3《修建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乾隆二十四年立,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转引自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嘉庆二十年《老税数目志》,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2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四《杂税》。
    4乾隆《孟县志》卷四《田赋》。
    5贺长龄编《清经世文编》卷二八,陈宏谋《巡历乡村兴除事宜檄》。
    1乾隆《甘州府志》卷六《食货·市易》。
    2康熙《嘉定县志》卷四《物产》。
    3光绪《朝城县乡土志》卷一《商务》。
    4嘉庆《正阳县志》卷九《补遗上·物产》。
    5嘉庆《孟津县志》,卷九《物产》。
    6光绪《滁州直隶州志》卷二《风俗》。
    1《明史》卷七七《食货志》。
    2(明)汪介:《中州杂俎》,卷一《中州地半入藩府》,民国十年(1921年)刊本,转引自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87页。
    3同上,第184-199页。
    4民国《鄢陵县志》卷五《物产·风俗》。
    1寺田浩明主编:《日本学者考证中国发展史重要成果编译·明清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32页,转引自张研:《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权属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乡规”、“乡例”为中心》,载《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2(清)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四《条禁事》,第257页。
    3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代土地占有关系与佃农抗租斗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04页。
    4(清)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卷四《条禁事》,第257页。
    1江太新:《略论清代前期土地买卖中宗法关系松弛及其社会意义》,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2《皇清奏议》卷一三《乾隆十三年杨锡绂奏》。
    3《河南财政说明书》,第4页。
    4(清)刘睛:《片刻余闲录》卷一。
    5(清)孙葆田:《校经室全集》卷五《赵君墓表》。
    6《黄永登家分家单》,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现存于洛阳民俗博物馆。
    1(清)孙珩:《归田文稿》卷六《复同寅议赎地书》。
    2《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现存于焦作市博爱县清化镇大王庙后殿。
    3《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五七,乾隆五十一年六月庚寅。
    4转引自黄冕堂:《清史治要》,济南:齐鲁出版社1990年,第442-450页。
    1乾隆五十二年《彰德府志》卷十一《田赋》;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卷八《田赋》;乾隆四十四年《河南府志》卷二十四《田赋志杂税》;光绪十三年《光州志》等。
    2归德府的数据是一府的数据。
    3汝宁府光绪时期的数据应为光州的数据加上所属四县的数据。
    4曹兰:《清代河南的商品流通》,郑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康熙《武安县志》卷十《赋役·税课》。
    6康熙《浚县志》卷二《赋役·税课》。
    1乾隆《彰德府志》卷十一《田赋》。
    2嘉庆《安阳县志》卷七《田赋志》。
    3关于税额的规定,顺治四年定制,“凡买田地房屋。必用契尾。每两输银三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四十五,户部,田房契税。
    1《科敛永裁白契过割依限报税章程碑》,嘉庆十六年立,现存于河南省禹州市朱阁乡大庙村东岳庙。
    1光绪《扶沟县志》卷六《赋役志·杂税》。
    2光绪《鹿邑县志》卷六《民赋上·杂税》。
    3洛阳民俗博物馆于2011年7月展出大量清代时期的契约、试卷、发票、借据等,其中地契有数百张,现大部分存于洛阳民俗博物馆。
    4《孔享龄卖地契》,道光十九年九月初一日,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5《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四十五《户部·田房契税》。
    1《张士风卖地官契》,康熙五十九年八月十六日,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1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5页。
    2《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四十五《户部·田房契税》。
    1《王世德卖地契》,乾隆元年,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2《彭氏卖地契》,光绪三年,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3《张林卖地契》,嘉庆十一年,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4《张士乙卖地契》,嘉庆十一年,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5《常进福换地契》,乾隆四十八年,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6《徐合今当地契》,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三日立,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1《郭可义典地契》,同治八年十二月初十日,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2《王氏卖地契》,道光九年七月,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1《张发越卖地契》,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2《白德仁换地契》,乾隆四十六年,现存于洛阳民俗博物馆。
    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823、858页。
    4根据洛阳民俗博物馆保存地契制表。
    1《云岩宫记事碑》,立年代不详,现存于新密市云岩宫附近。
    2此处银钱比价按照1:1000—1:1300计算,故土地价格取其中一段作为数据。
    1《山陕会馆购地碑》,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立,现存于南阳淅川县荆子关会馆。
    2王兴亚:《清代博爱李自奇卖地契李仲买地契的史料价值》,载《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第61-65页。
    3黄冕堂:《清史治要》,济南:齐鲁出版社1990年,第442-450页。
    4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8页。
    1乾隆二十八年四月十六日甘肃巡抚常钧奏折,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7辑,第469页。
    2许檀:《清代山东牲畜市场》,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邓亦兵:《清代前期某些农业生产资料的运销》,载《中国农史》1998年第4期;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
    3仝利娟:《清代河南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曹兰:《清代河南商品流通》,郑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4郭松义:《清代北方旱作物的粮食生产》,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
    5嘉庆《正阳县志》卷九《物产》。
    2乾隆《新郑县志》卷二七《艺文·重建马神庙碑记》,
    3嘉庆《鲁山县志》卷一四《地理·店户官骡条约》。
    4《停止车牛议》,立碑时间不详,现存于南阳县博物馆。
    1《停止车牛议》,立碑时间不详,现存于南阳县博物馆。
    2民国《芮城县志》卷五《生业略》。
    3光绪《阳城县乡土志·商务》。
    4《赊旗镇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落》,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4民国《淮阳县志》卷一八《艺文》。
    2(清)章学诚纂:《湖北通志检存稿·食货考》,《章学诚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民国《临清县志·经济志·商业》。
    4光绪《鹿邑县志》,卷九《风俗物产考》。
    5民国《虞乡县志》卷四《物产略》。
    6《清仁宗实录》,卷三三五,嘉庆二十二年十月癸未;卷八,嘉庆元年八月壬寅。
    7光绪《兴平县乡土志》卷五《物产》。
    8嘉靖《裕州志》卷二《建置》。
    1《如梦录》街市纪第六,第75页。
    2乾隆《祥府县志》卷六,《坊集·市集》。
    3嘉庆《息县志》卷二《建置志·市集》。
    4《清化西关筑城记》,咸丰十一年,现存于博爱县西关清真寺。
    5(日)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八卷《河南省》,第6编《商业机关》,第765.766页。
    6《吕潭古镇印象记》,《河南文史资料》第11辑,1990年,第122-123页。
    7乾隆《光州志》卷二九《市集》。
    8民国《禹县志》卷七《物产志》。
    9民国《安阳县志》卷十《社会》。
    1民国《许昌县志》卷二《建置,集镇》。
    2郑光祖《醒世一斑录》卷一《杂述》。
    3嘉庆《鲁山县志》卷一四《地理》,《店户官骡条约》。
    4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209页。
    5转引自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209页—223页。
    1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五二七,兵部,马政,马禁。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五《户部·杂赋》。
    1乾隆《济源县志》卷七《赋役》。
    2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
    3康熙《彰德府志》卷十《赋役》;雍正《临漳县志》卷三《赋税》;康熙《浚县志》卷二《赋役》。
    4道光《获嘉县志》卷七《赋役》。
    5乾隆《宜阳县志》卷二《赋税》。
    6顺治《汝阳县志》卷四《税课》。
    7顺治《息县志》卷四《食货志》。
    1乾隆《彰德府志》卷一一《田赋》;嘉庆《安阳县志》卷七《田赋》;嘉庆《浚县志》卷五《田赋》。
    2乾隆《许州志》卷三《籍赋》;乾隆《西华县志》卷四《籍赋》;道光《扶沟县志》卷五《赋役》。
    3乾隆《宝丰县志》卷三《赋役》;道光《汝州志》卷四《籍赋》;道光《宝丰县志》卷七《籍赋》。
    4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四《田赋》;嘉庆《孟津县志》卷四《贡赋》。
    5乾隆《汲县志》卷五《赋役》;道光《获嘉县志》卷七《赋役》;乾隆《滑县志》卷六《田赋》。
    1乾隆《怀庆府志》卷八《田赋》;
    2乾隆《舞阳县志》卷六《赋役》;乾隆《桐柏县志》卷五《食货》;道光《泌阳县志》卷六《赋役》;道光《舞阳县志》卷四《赋役》。
    3乾隆《禹州志》卷三《财赋》;乾隆《郑州志》卷四《食货》;乾隆《荥阳县志》卷四《赋役志》。
    4乾隆《信阳州志》卷三《食货》;乾隆《新蔡县志》卷三《田赋》;嘉庆《正阳县志》卷二《田赋》。
    5乾隆《固始县志》卷三《赋役》;嘉庆《商城县志》卷四《食货》。
    1曹兰:《清代河南商品流通》,郑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民国《安阳县志》卷十《社会》。
    3《嘉庆朝刑课题本》,土地债务档,档号4528,转引自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214页。
    4《嘉庆朝刑课题本》,土地债务档,档号4378,转引自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214页。
    5《嘉庆朝刑课题本》,土地债务档,档号4717,转引自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215页。
    6《嘉庆朝刑课题本》,土地债务档,档号6039,转引自黄冕堂:《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1月,第219页。
    1嘉庆《鲁山县志》卷一四《地理》,《店户官骡条约》。
    2同治《磁州续志》卷一《建置》。
    3同治《中牟县志》卷四《田赋》。
    4光绪《祥符县志》卷八《田赋》;光绪《扶沟县志》卷六《赋役》。
    5光绪《宜阳县志》卷五《赋税》;光绪《嵩县志》卷一九《田赋》;光绪《阌乡县志》卷四《田赋》。
    6光绪《光州志》卷一《建置·杂税》。
    7道光《汝州志》卷四《籍赋·杂税》。
    8民国《林县志》卷十《风土》。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五《户部·杂赋》。
    2乾隆《嵩县志》卷一二《市镇》。
    3乾隆《嵩县志》卷一二《市镇》。
    1乾隆《永宁县志》卷一《风俗》。
    2乾隆《仪封县志》卷三《市集》。
    3乾隆《汲县志》卷六《风土》。
    4光绪《宜阳县志》卷六《风俗》。
    5民国《郑县志》卷六《风俗》。
    6乾隆《仪封县志》卷三《市集》。
    7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269页。
    1《抚豫宣化录》卷三《严禁私开矿铜等事》。
    2《世祖实录》卷七十,第24页。
    3嘉庆《鲁山县志》卷十《地理志》。
    4实业部国际贸易局:《中国实业志·山西省》第三编,第171-172页。转引自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3-144页。
    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5页。
    6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四七,《户部·杂赋》,中华书局影印本。
    7雍正《泽州府志》卷一二《物产》。
    8《清劝授修职郎滑县教谕谢先生墓志铭》,现存于浚县。
    1康熙《濮州志》卷四《货殖传》。
    2《创建三清庙碑记》,同治年间立碑,现存于沁阳市文物管理所。
    3《创建三清庙碑记》,同治年间立碑,现存于沁阳市文物管理所。
    1杜正贞、赵世瑜:《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2(明)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七八,台北:伟文图书出版公司,明代论著丛刊本,第6页。
    3《大王庙创建戏楼碑记》,康熙七年立碑,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内。
    4《重修金龙四大王庙碑记》,咸丰九年立,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内。
    5王忠廉:《王泰顺商号兴衰记》,载《博爱文史资料》,1991年6月,转引自王兴亚:《清代怀庆商人的经营之道》,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6月,第168页。
    2《重筑清化镇口碑记》,同治二年立碑,现存于博爱县文官所。
    3蔺长清:《怀帮铁货业的由来和发展》,载《南阳文史资料》1989年第5辑。
    4民国《鄢陵县志》风俗志。
    5光绪《范县乡土志·商务》。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钞关档案》,光绪九年四月二十日山东巡抚陈士杰奏折。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钞关档案》,光绪九年四月二十日山东巡抚陈士杰奏折。
    1清训导秦君(永年)墓志铭,现存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黄冕堂:《清史治要》,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载《清史研究》,1994年03期;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刘秋根:《清代城市高利贷资本》,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明神宗实录》卷四三四,万历三十五年六月,丁酉,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
    3道光《宝丰县志》卷四《建置》。
    4民国《郑县志》卷一六《艺文》。
    5该碑文在汝州风穴寺一残碑上,碑名和年代不详。
    6《重修希贤书院碑记》,乾隆三十三年正月立,现拓片存于河南省文史研究馆。
    7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载《清史研究》,1994年03期。
    1杨达:《信成领当铺》,载《郑州文史资料》第二辑,1995年,第122-123页。
    2《清宣宗实录》卷四六八,道光二十八年八月。
    3《清高宗实录》卷一一三,乾隆五年三月。
    4《皇清例赠儒林郎候补州同梁公王卿墓志铭》,现存沁阳市文物局。
    5康熙《彰德府志》卷九《田赋》。
    6民国《商丘县志》卷二《赋役》;光绪《鹿邑县志》卷六《民赋》。
    7康熙《汝阳县志》卷四《税课》;康熙《真阳县志》卷四《赋税》。
    8康熙《新郑县志》卷一《田赋志·杂税》。
    1嘉庆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一百九十五,“户部,杂赋,牙帖商行当铺税”。
    2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志》。
    3乾隆《彰德府志》卷一一《田赋》。
    4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四《田赋》。
    5乾隆《怀庆府志》卷八《田赋》。
    1乾隆《禹州志》卷三《财赋》;民国《鄢陵县志》卷十《政治》;乾隆《扶沟县志》卷三《赋役》;乾隆《仪封县志》卷五《食货》;同治《中牟县志》卷四《田赋》。
    2乾隆《滑县志》卷六《田赋》;道光《获嘉县志》卷七《赋役》。
    3乾隆《许州志》卷五《食货》;乾隆《西华县志》卷四《籍赋》。
    4乾隆《伊阳县志》卷二《田赋》;乾隆《宝丰县志》卷三《赋役》。
    5乾隆《罗山县志》卷三《食货》;乾隆《固始县志》卷三《赋役》。
    6光绪《镇平县志》卷四《田赋》。
    7刘秋根:《清代城市高利贷资本》,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4期。
    8乾隆《武安县志》序。
    9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十《实业》。
    1资料均来源于博爱县大王庙碑刻。
    2《山陕商人为添建戏楼、甬路等施银碑记》,乾隆五十六年立,现存于洛阳关林舞楼台基东侧。
    3《重修关林祠宇后记》,年代不详,立于洛阳关林甬道东侧。
    4该碑无名称,立于道光二十六年,现存于洛阳老城博物馆。
    5《乾隆朝刑科题本》,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河南巡抚邓大进题。
    1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2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3《迁建关帝庙碑记》,清康熙五十九年三月立,碑存新郑县观音寺乡太清观村小学内。
    4《山陕会馆布施碑》,道光六年立,现存于舞阳县北舞渡小学内。
    1《重建关帝庙正殿并补修各殿碑记》,同治六年立,现存于舞阳县北舞渡小学内。
    2捐助舞杨学堂经费碑记,光绪三十三年立,现存舞阳县博物馆。
    3乾隆《中牟县志》卷四《田赋志·杂税》。
    4光绪《宜阳县志》卷五《赋税·杂税》。
    5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十《实业》。
    6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十《实业》。
    7民国《续安阳县志》卷七《实业志》。
    8方行:《清代前期农村的高利贷资本》,载《清史研究》,1994年03期。
    1《大清律例》,《户律·钱债·违禁取利》
    2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9页。
    3黄冕堂:《清史治要》,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第511页。
    4(清)田文镜:《抚豫宣传化录》卷四,雍正三年二月。
    5道光《舞阳县志》卷一《田赋》。62011年7月,笔者在洛阳地区调查时,发现洛阳民俗博物馆展出清代土地契约及借贷契约等,其中借贷契约共46份,大部分为清道光六年至民国时期的借契文书。
    1在调查发现的此类文书中,清代谷物借贷的只有1份,民国借贷谷物则有十几份之多。
    1施坚雅(G.W.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China”,papers Journalof Asian Studies,24,1-3,(《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159页;《明代历史上的山东与河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3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01期;《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清史研究》,2004年01期;《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基于山陕会馆碑刻资料的考察》,载《历史研究》2004年02期;《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_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史学月刊》,2005年06期;《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清代河南西部的商业重镇荆子关——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载《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邓亦兵:《清前期开封城经济初探》,载《史学月刊》,1986年2期;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载《中州学刊》,1988第2期;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1顺治《祥符县志》卷六《艺苑》。
    2顺治《祥符县志》卷二《街巷》。
    3康熙《开封府志》卷三四《艺文四》。
    4(明)孔宪易校注:《如梦录》第六,街市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5周亮工:《汴围湿襟录校注·序》。.
    6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159页;《明代历史上的山东与河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1(明)孔宪易校注:《如梦录》第六,街市纪,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2康熙《开封府志》卷一一《学校》,李粹然:《贡院记》。
    3光绪《祥符县志》卷二十《丽藻》,马士陈:《汴城围陷记》。
    4顺治《祥符县志》卷二《街巷》。
    5邓亦兵《清前期开封城经济初探》,载《史学月刊》1986年2期,转引自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01期。
    6顺治《祥符县志》卷一《图考》。
    7康熙《开封府志》卷九《城池》。
    8曹树基认为,乾隆四十一年时,河南在城人口占总人口的5.4%。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0—741页。
    1魏千志:《清代开封景文州汴绣庄的发展》,载《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3期。
    2《申报》1919年8月27日,转引自邓亦兵《清前期开封城经济初探》,载《史学月刊》1986年第2期。
    3民国《通许县新志》卷十四《艺文》。
    4民国《通许县新志》卷一四《艺文》。
    5康熙《开封府志》卷九《城池》。
    6乾隆《祥符县志》卷六《建置·集市》。
    1(清)李绿园:《歧路灯》,郑州:中州书画社,1980年版,第20页。
    2乾隆《祥符县志》卷六《建置·集市》。
    1乾隆《祥符县志》卷六《建置·集市》。
    2乾隆《祥符县志》卷十《杂税》。
    1光绪《祥符县志》卷一《舆图志》,转引自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冯柯:《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研究》,西安建筑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7页。
    3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4《山陕会馆晋蒲双厘头碑》,嘉庆十七年三月立,现存于开封市山陕甘会馆院内。
    1《山陕会馆晋蒲双厘头碑》,嘉庆十七年三月立,现存于开封市山陕甘会馆院内。
    2《重修山陕会馆增制宝幔銮仪碑记》,道光十四年立,现存于开封市山陕甘会馆院内。
    3《重修山陕会馆增制宝幔銮仪碑记》,道光十四年立,现存于开封市山陕甘会馆院内。
    4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1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1许檀:《明清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01期。
    1乾隆《洛阳县志》卷二《地理》。
    2乾隆《洛阳县志》卷二《里保》。
    3《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四八八,《汝州部纪事》。
    4乾隆《洛阳县志》卷二《里保》;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六《户口》;嘉庆《洛阳县志》卷八《里保》。
    1Gilbert Rozman,Urban Networks in Ch‘in China and Tokugava Jap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1973,pp218.
    2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5卷《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40—741页。
    3根据乾隆《洛阳县志》卷二《里保》记载,“洛阳全县共设86里,其中城、厢合计18里,四乡为68里”。
    4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皇清马大老爷重修关林庙碑记》,道光二十五年七月立,现存于洛阳关林甬道东侧。
    6(清)憺漪子:《天下路程图引》,转引自《河南公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85—86页。
    7(清)憺漪子:《天下路程图引》,转引自《河南公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85—86页。
    8河南省交通厅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河南公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第85—86页。
    1乾隆《洛阳县志》卷二《地理》。
    2嘉庆《孟津县志》卷四《土产》。
    3乾隆《孟县志》卷四《田赋物产附》。
    4乾隆《嵩县志》卷一五《食货》。
    5乾隆《嵩县志》卷一五《食货》。
    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第600页。
    1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四《杂税》。
    2转引自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建修关帝庙潞泽众商布施碑记》,乾隆二十四年立,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转引自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山西潞泽众商布施关帝庙香火地亩碑记》,乾隆三十二年五月立,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3嘉庆《老税数目志》,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4乾隆《河南府志》卷二四《杂税》。
    5《东都山陕西会馆碑记》,建于道光十五年,现存于洛阳市老城博物馆。
    1转引自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东都马市街山陕西众商积金建社碑记》,建于道光十八年,现存于洛阳市老城博物馆。
    1《山陕会馆关圣帝君仪仗记》,咸丰二年立,现存于洛阳市老城博物馆。
    2许檀:《清代中叶的洛阳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江西商人、河南善人施助大殿碑记》,建于万历二十四年,碑存洛阳关林甬道西侧。
    4洛阳关林管理委员会编:《洛阳关林》,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年,转引自户华为:《关林之祀与明清洛阳社会变迁——以关林碑刻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
    1另有4家字迹无法辨认。
    2《山陕商人为添建戏楼甬路等施银碑记》,乾隆五十六年立,碑存洛阳关林舞楼台基东侧。
    3《重修大殿记》,嘉庆二十二年立,现存于洛阳关林甬道东侧。
    4《重修关林祠宇后记》,道光二十五年立,碑存洛阳关林甬道东侧。
    1《重修关陵圣庙记》,光绪三十三年立,碑存洛阳关林甬道西侧。
    2(旧)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八卷《河南省》第6编《商业机关》,第770一774页。
    1乾隆《新修怀庆府志》卷四《建置》。
    2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192页。
    3(明)郑廉:《豫变纪略》卷六。
    1乾隆《新修怀庆府志》卷三《舆地·形胜》。
    2光绪《陵川县志》卷三七《艺文三》。
    3雍正《泽州府志》卷一二《物产》。
    4杜正贞、赵世瑜:《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5康熙《怀庆府志》卷二《风俗》。
    6博爱县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博爱县志》,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第133-147页。
    7万历《河内县志》卷二《田赋》。
    8《清化西关筑城碑记》,同治二年立,现存于焦作市博爱县西关清真寺。
    1康熙《怀庆府志》卷四《集市》。
    2《创建金龙四大王庙》,嘉靖五年立,现存于焦作市博爱县大王庙。
    1《重修金龙四大王庙》,康熙七年立,现存于焦作市博爱县大王庙。
    2《重修金龙四大王庙》康熙七年立,现存于焦作市博爱县大王庙。
    3《金龙四大王庙铁旗杆记》,康熙四十一年年立,现存于焦作市博爱县大王庙。
    1《重修金龙四大王庙》,雍正元年立,现存于焦作市博爱县大王庙。
    2《重修碑记》,乾隆三十一年立,现存于焦作市博爱县大王庙。
    3根据雍正元年《重修金龙四大王庙》、乾隆四年《重修四大王庙》等六块碑刻统计。
    1《重修金龙四大王碑记》,咸丰九年立,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
    1《重修碑记》,乾隆四年立,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
    2《重修金龙四大王碑记》,咸丰九年立,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
    3《重筑清化镇口碑记》,同治二年立,现存于博爱县文物管理所。
    1《重筑清化镇口碑记》,同治二年立,现存于博爱县文物管理所。
    2《重筑清化镇口碑记》,同治二年立,现存于博爱县文物管理所。
    3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167—168页。
    1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一四四,何塘《均粮私议》。
    2乾隆《新修怀庆府志》卷三一《种树说》。
    3乾隆《新修怀庆府志》卷一《形胜》。
    4樊秉泉、梁玉琪:《清化镇史料》,载《博爱文史资料》,1989年第4期,第59一66页。
    5(日)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山西省志》,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8年影印本,第355—356页。
    6同治《郾陵文献志》卷九《土地志·风俗》。
    7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一《物产》,转引自许檀:《明清时期的临清商业》,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8光绪《聊城乡土志·商务志》。
    1(日)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河南省》,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8年影印本,第769页。
    2嘉庆《豫乘识小录》。
    3道光《河北采风录》卷四《怀庆府河内县覆禀》。
    4《重修火神庙碑记》,嘉庆七年立,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
    5《重修火神庙碑记》,嘉庆七年立,现存于博爱县大王庙。
    1转引自程峰:《怀商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2页。
    2河南省政府秘书处:《各县社会调查·博爱》,《河南统计月报》,1936年2月第11卷,第163页。
    1(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一,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1乾隆《祥符县志》卷六《建置·市集》。
    2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载《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载《中州学刊》,1988第2期;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3(明)张瀚:《松窗梦语》卷四《武林掌故遗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1934年。
    5《明神宗实录》卷四一六,万历三十三年十二月。
    6光绪《祥符县志》卷七《河渠》。
    7(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五,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48-149页。
    8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载《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
    9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载《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
    1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1934年,第121页。
    2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1934年,第121页。
    1《大清国河南开封府陈留县八官保赵千家寨碑记》,乾隆二十五年立,现存于开封县文物管理所。
    2《重修泰山庙碑记》,嘉庆十一年立,现存于开封县文物管理所。
    3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1934年,第138页。
    4康熙三十三年《新建山门戏台碑记》、《囗往春秋祭神囗满囗贶记》,康熙末年《关囗囗宫重修碑记》、雍正十一年《起建大殿重修山门筑楼碑记》、《山西平阳府翼城县众商创建牌楼碑记》,乾隆三十三年《重修关帝庙碑记》、《本庙全图》,乾隆四十年《移修舞楼碑记》,现存于开封县朱仙镇关帝庙。
    1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1《重修关帝庙碑记》,乾隆三十三年立,现存于开封县朱仙镇关帝庙。
    2《本岳全图》,乾隆三十三年立,现存于开封县朱仙镇关帝庙。
    3光绪《山西通志》卷一百《物产略》。
    4张维邦:《山西经济地理》,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年版。
    5《重修关帝庙碑记》,乾隆三十三年立,现存于开封县朱仙镇关帝庙。
    6《山西大板烟号捐积银两碑》,乾隆四十年立,现存于开封县朱仙镇关帝庙。
    7《本岳全图》,大致立于乾隆三十三年,现存于开封县关帝庙。
    1典衣铺即典押衣物的行业。
    2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3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载《中州学刊》1988第2期。
    4民国《河南通志稿》卷五五四,转引自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载《中州学刊》1988第2期。
    5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1934年,第125页。
    1冯骥才:《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朱仙镇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转引自毛春朵:《朱仙镇兴衰的历史地理之缘》,郑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道光23年9月初5江南河道总督锡恩奏折》,转引自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3《道光23年9月初5江南河道总督锡恩奏折》,转引自水利电力部水管司、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主编:《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4李步青、廉方:《岳飞与朱仙镇》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编辑,民国23年出版。122-123页。
    5《河南各县社会调查·开封》,《河南统计月报》第一卷,第二、三期合刊。
    1民国《商水县志》卷五《地理志·集镇》。
    2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载《中州学刊》,1988第2期;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顺治《商水县志》卷二《集市》。
    2顺治《商水县志》卷二《集市》。
    3乾隆《商水县志》卷一《舆地·乡村》。
    4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5民国《商水县志》卷五《地理志》。
    6道光《淮宁县志》卷二《沿革,《陈州改府增设淮宁县原由》。
    7乾隆《商水县志》卷一《舆地》。
    1(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五。
    2(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卷五。
    3民国《西华县续志》卷七《建设志·交通》。
    4民国《西华县续志》卷七《建设志·交通》。
    5道光《淮宁县志》卷三《疆域志·渡口》。
    1民国《商水县志》卷十四《丽藻志·周口南岸金龙四大王庙碑记》。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乾隆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兼管凤阳关监督凤阳府知府尤拔世折。
    3档案: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十日安徽巡抚高晋折;档案:乾隆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安徽巡抚高晋折;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周口市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编:《周口市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99-600页。
    2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重修关圣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戏房及油画诸殿铺砌庙院碑记》,乾隆四十八年立,现存于周口市博物馆。
    1《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能道路院落布施抽积银钱碑记》,道光二年立,现存于周口市博物馆。
    2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能道路院落布施抽积银钱碑记》,道光二年立,现存于周口市博物馆。
    2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重修关帝庙记》,道光十八年立,现存于周口市博物馆。
    2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3民国《商水县志》卷十二《丽藻志》。
    4民国《商水县志》卷十二《丽藻志》。
    5(日)东亚同文会编:《支那省别全志》第八卷《河南省》,第六编《商业机关》,第761页,转引自仝利娟:《清代河南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6光绪《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7光绪《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1邓亦兵:《清代南阳府名镇的经济性质》,载《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2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康熙《南阳府志》卷二《集镇》。
    4光绪《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1康熙《光州志》卷三《图籍》。
    2康熙《淅川县志》卷一《物产》。
    3道光《泌阳县志》卷三《风土》。
    4王兴亚:《明清河南集市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第108页。
    5光绪《南阳县志》卷二《疆域》。
    1《创建关帝庙碑记》,乾隆十五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2《山陕庙启建拜殿碑记》,乾隆二十二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3《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雍正二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山陕会馆。
    4《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雍正二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山陕会馆。
    5光绪《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6光绪《南阳县志》卷五《田赋》。
    1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社旗山陕会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2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社旗山陕会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2页。
    3《兴隆店碑文》,万历四十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4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重建山陕会馆碑记》,民国十二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1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2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重修山陕会馆碑记》,民国12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4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王氏墓志铭》,咸丰十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老街。
    2民国《方城县志》第四册,《艺文》。
    3《重建山陕会馆碑记》,民国十二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4《道光朝刑课题本》,土地债务档,档号6801。
    5政协社旗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赊旗镇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落》,载《社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第7页。
    6政协社旗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赊旗镇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落》,载《社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第7页。
    7(德)李希霍芬:《旅华日记》卷上,转引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25页。
    1光绪《南阳县志》卷二《疆域》。
    2《重建山陕会馆碑记》,民国十二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3社旗县县志办:社旗县公私合营调查资料。
    4茂盛德记:《买纸、糖使用帐》,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5史若民、牛白琳编著:《平祁太经济社会史料与研究》,《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01-506页。
    6田树茂、田中义:《晋商开辟的茶叶之路》,见李希曾主编:《晋商史料与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0页。
    1《公议杂货行规碑记》,乾隆五十年立,现存于南阳市社旗县文物管理所。
    2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3(英)贝斯飞、卜文等著,徐有威译:《民国时期的土匪》,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4《社旗县公私合营统计资料》,转引自社旗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社旗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
    1乾隆《舞阳县志》卷十《艺文》。
    2转引自许檀:《清代河南的北舞渡镇》,载《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3嘉庆《浚县志》卷五《方舆》。
    4《尹少宰奏议》卷七《预筹民食四事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5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滑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5页。
    6史念海:《中国的运河》,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1咸丰《淅川厅志》卷一《建置志·营讯》。
    2南阳市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荆紫关古镇》,载《淅川文史资料》第1辑,1985年。
    3许檀:《清代河南西部的商业重镇荆子关——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光绪《淅川直隶厅乡土志》卷八《物产·商贸》。
    1傅衣凌:《明清时代河南武安商人考略》,载《学术论坛》,1958年第1期;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帮商人》,载《平准学刊》第5辑下册,1989年;王兴亚:《清代怀庆商人的经营之道》,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1期;王兴亚:《清代怀庆会馆的历史考察》,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程峰:《明清时期怀商崛起的原因》,载《南都学坛》,2007年04期;程峰:《怀商的历史与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吴志远:《明清河南武安商人》,郑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司马迁:《史记·秦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3张荣强:《张家山汉简中所见武安史料》,载《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明史》卷四二《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5《明史》卷四二《地理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嘉靖《武安县志》卷一《地理》。
    2乾隆《洛阳县志》卷二《物产》。
    3乾隆《新修怀庆府志》卷三《形胜》。
    4王士性:《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河南》,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5刘向:《战国策·魏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6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九《河南·彰德》,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7康熙《彰德府志》卷一《重修彰德府志序》。
    8乾隆《新乡县志》卷十《山川》。
    1乾隆《林县志》卷五《风土》。
    2乾隆《武安县志》卷一六《艺文》。
    3嘉靖《彰德府志》卷一二《风土》。
    4嘉靖《彰德府志》卷一二《风土》。
    5嘉靖《彰德府志》卷一二《风土》。
    6嘉靖《彰德府志》卷一二《风土》。
    7嘉靖《彰德府志》卷一二《风土。
    8天启《武安县志》卷八《风土》。
    9乾隆《怀庆府志》卷三《舆地》。
    1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一《物产》。
    2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一《物产》。
    1曹树基:《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卷,第258-259页。
    2《明太祖实录》卷二四五。
    3万历《卫辉府志》卷三《建置》。
    4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二《风土》。
    5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6嘉靖《彰德府志》卷二《建置》。
    1民国《武安县志》附志,区村镇志分述。
    2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二《艺文》。
    3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二《艺文》。
    4吴志远:《清代河南武安商人兴起的历史背景》,载《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
    1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2乾隆《武安县志》卷十二《艺文》。
    3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4康熙《武安县志》卷十《赋役·税课》。
    5乾隆《武安县志》卷三《集镇》。
    1康熙《武安县志》卷十八《艺文》,《重修西城碑记》、《重修北城碑记》。
    2《创建关帝庙碑记》,原碑大部分残缺,仅可见“山西商人仝捐钱二千五百六十五千文”字样,现存于武安市关帝庙旧址。
    3《修集场税务碑记》,道光十七年立,现存于武安市阳邑镇供销社院内。
    1乾隆《武安县志》卷三《集镇》。
    2武安市文物管理所:《武安市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第384—388页。
    3乾隆《武安县志》卷三《集镇》。
    4乾隆《武安县志》卷九《赋役·杂税》。
    5乾隆《武安县志》序。
    1乾隆《武安县志》卷十《风俗》。
    2《重修华大王庙捐助布施碑》,乾隆年间立,现存于武安市文物管理所。
    3根据武安市公私合营资料来看,上述行业均在“前清时期有之”。
    1傅衣凌:《明清时期河南武安商人考略》,载《学术论坛》,1958年第1期。
    2《尹少宰奏议》卷三《河南疏二》。
    3乾隆《孟县志》卷四《物产》。
    4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一《物产》。
    5武安市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武安县外商资料:开封贾三合绸椴庄》,载《武安文史资料》,1992年,第2辑。
    6郭子仁刊:《郭青螺先生遗书》卷一六《圣门人物志序》,上海图书馆藏。
    7顺治《潞安府志》卷一《物产》。
    1(清)李绿园:《歧路灯》卷四,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
    2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志》。
    3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志》。
    1武安市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武安县外商资料:开封贾三合绸椴庄》,载《武安文史资料》,1992年,第2辑。
    2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39页。
    3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4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5王志秋:《药王庙和药都》,载《安国文史资料》,1988年第1辑。
    1张继武等:《济宁药材古市的历史沿革与经营》,载《济宁文史资料》,1987年第4辑。
    2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3安秋生:《药鬼子纪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4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5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1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2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1同治四年《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现存于河北省安国市药王庙。
    2同治四年《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现存于河北省安国市药王庙。
    3同治四年《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现存于河北省安国市药王庙。
    1同治四年《彰德府武安县合帮新立碑》,现存于河北省安国市药王庙。
    2《同治十二年起至光绪五年众商义捐布施碑记》,现存于河北省安国市药王庙。
    3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4郑合成:《关于“安国县药市调查”》,转引自李文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宗教民俗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89—194页。
    1苏州历史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苏州新建武安会馆碑记》,《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武安市文史资料编纂委员会:《武安县外商资料:开封贾三合绸椴庄》,载《武安文史资料》,1992年,第2辑。
    4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5《苏州新建武安会馆碑记》,《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二《艺文》。
    2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二《艺文》。
    3归有光:《归震川集》卷一一《送昆山县令朱侯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张翰:《松窗梦语》卷四《商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乾隆《武安县志》卷十《风俗》。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55页。
    2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3乾隆《武安县志》卷一二《艺文》。
    1民国《武安县志》卷六《教育》。
    2民国《武安县志》卷十《实业》。
    3安秋生:《药鬼子纪事》,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4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5民国《武安县志》卷六《教育》。
    1武安市文物志编纂委员会:《武安市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
    2吴志远:《明清河南武安商人》,郑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1顾炎武:《肇域志》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145页。
    2雍正《河南通志》卷六《疆域》。
    3《嘉庆重修一统志》卷202《建置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清)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082页。
    5乾隆《新修怀庆府志》卷3《舆地·形胜》。
    6道光《河内县志》卷十二《田赋》。
    1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帮商人》,载《平准学刊》第5辑下,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2雍正《河南通志》卷六《疆域》。
    3(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卷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明)黄汴著、杨正泰校注:《天下水陆路程》卷一,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5乾隆《怀庆府志》卷三一,俞森《种树说》。
    6乾隆《孟县志》卷四《物产》。
    7康熙《武陟县志》卷一《物产》。
    8顺治《温县志》卷上,载《清代孤本方志选》第2辑第7册。
    1乾隆《孟县志》卷四《物产》。
    2道光《武陟县志》卷一三《田赋志》。
    3乾隆《怀庆府志》卷三,物产志。
    4道光《河内县志》卷一十,物产。
    5道光《武陟县志》卷一一,物产。
    6道光《武陟县志》卷一一,物产。
    7(明)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一四四,何塘《均粮私议》。
    8乾隆《怀庆府志》卷三一,俞森《种树说》。
    9(清)朱云锦:《豫乘识小录》卷一。
    10道光《河北采风录》卷四《怀庆府河内县覆禀》。
    1乾隆《怀庆府志》卷十三《物产》。
    2民国《续温县志》卷一《风俗》。
    1(明)王汉:《河内县灾伤图序》,见道光《重修河内县志》卷二三《文词志下》。
    2道光《修武县志》卷四《令典·均粮疏》。
    3乾隆《怀庆府志》卷十三《物产》。
    4赵世瑜、杜正贞:《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明清泽潞商人》,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5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338页。
    6光绪《陵川县志》卷三七《艺文三》。
    1朱载堉:《醒世词》,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7页。
    2顺治《温县志》卷一《市集》。
    3乾隆《孟县志》卷四《田赋》。
    4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222—223页。
    5乾隆《孟县志》卷四《田赋·物产》。
    1《柏山窑神庙碑》,嘉庆二十三年立,现存于博爱县博物馆。
    2根据万历《阳武县志》卷一《舆地》,乾隆《增修阳武县志》卷四《建置》,民国《阳武县志》中的集市数量统计。
    1道光《武陟县志》卷十《风俗》。
    2《创立关老爷圣会碑记》,康熙四年立,现存于沁阳市许辛村关帝庙内。
    3《创立关老爷圣会碑记》,康熙四年立,现存于沁阳市许辛村关帝庙内。
    4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148页。
    5道光《武陟县志》卷二一《碑谒》。
    1其对比依据,可参照前文笔者关于牲畜市场的论述。
    2道光《河内县志》卷一二《田赋》。
    3道光《河内县志》卷十《风土》。
    4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
    5樊秉泉、梁玉琪:《清化镇史料》,载《博爱文史资料》,1989年第4期,第59一66页。
    6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148页。
    7民国《武陟县志》卷六《食货志》。
    1《南关面行条规》,嘉庆七年立,现存于山西晋城市怀庆会馆。
    2乾隆《孟县志》卷四《物产》。
    3《皇清例赠儒林郎候补州同梁公王卿墓志铭》,现存沁阳市文物局。
    4乾隆《孟县志》卷六《人物·艺文》。
    5乾隆《孟县志》卷六《人物·艺文》。
    1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帮商人》,载《平准学刊》第5辑下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
    2《创建三清庙碑记》,道光年间立,现存于沁阳市文物管理所。
    3《重筑清化镇口碑记》,同治二年立,现存于博爱县文物管理所。
    4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1蔺长清:《怀帮铁货业的由来和发展》,载《南阳文史资料》1989年第5辑。
    2《清训导秦君(永年)墓志铭》,现存于修武县文物管理所。
    3民国《续武陟县志》卷六《食货》。
    4根据《创建三皇阁碑记》所记载时间统计。
    1《创建三皇阁碑记》,道光十九年立,现存于沁阳市博物馆。
    2据笔者考证,药生会为怀庆当地十余家药商组建,其成员参与了清化镇等地的捐款活动。
    3以笔者在博爱、沁阳等地的调查来看,怀庆府药商的捐款比例一般为1%。
    4《重修药王庙碑记》,道光十九年立,转引自沁阳市志编纂委员会:《沁阳市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50页。
    1《创建三皇庙碑记》,道光十九年立,现存于沁阳市博物馆。
    1程峰:《怀商的历史与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3王默:《汉正街的“药帮”与药王庙》,载《武汉文史资料》,2007年。
    4《吴来雨卖地契》、《张本原卖地契》,康熙二十八年立,现存于武汉市桥口区新安街药王庙。
    1程峰:《怀商的历史与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2《怀庆会馆重修记略》,光绪年间立,现存于天津市红桥区文物管理所。
    3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
    4王兴亚:《清代怀庆会馆的历史考察》,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同治十二年起至光绪五年众商义捐布施碑记》,现存于河北安国药王庙内。
    2《同治十二年起至光绪五年众商义捐布施碑记》,现存于河北安国药王庙内。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
    [4]《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
    [5]《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1988年。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朱批谕旨》,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1965年。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9]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宫中档乾隆朝奏折》。
    [10]张伟仁主编:《明清档案》,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朝刑课题本》,北京:档案出版社,2005年。
    [12]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13]张廷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4]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
    [15]《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16]《明实录》,台北:中央历史研究所影印本,1962年。
    [17]《大明会典》,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9年。
    [18]康熙《大清会典》,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2辑,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
    [19]雍正《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7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0年。
    [20]乾隆《大清会典》,《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1]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22]嘉庆《大清会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64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23]嘉庆《大清会典事例》,《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7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年。
    [24]光绪《大清会典》,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0年。
    [25]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26]乾隆《钦定户部则例》,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27]乾隆《钦定工部则例》,香港:蝠池书院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28]同治《钦定户部则例》,载龄,惠祥等纂修,同治十三年户部刻本。
    [29]《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0]《清朝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31]《清朝续文献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32]《清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33]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成》,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34年版。
    [34](明)徐光启:《农政全书》,邹树文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5](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杨正泰校注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36]清高宗:《御制诗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37](清)章学诚:《章氏遗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38]《国朝名臣奏议》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39]贺长龄辑:《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40]田文镜:《抚豫宣化录》,张民服点校本,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41]憺漪子:《天下路程图引》,杨正泰校注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贺长龄辑:《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43]徐珂:《清稗类钞》,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44]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资料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北京、河南等地图书馆所藏明、清、民国年间纂修的河南方志共有600余种,其中400多种在书中被征引或列入统计。本书还引用了山西、山东、河北、湖北等地的部分方志资料,在书中以及详细注明,此处不再一一开列。
    [45]李华编:《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46]江苏省博物馆编:《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
    [47]张正明等主编:《明清山西碑刻资料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48]武安市文物局主编:《武安市文物志》,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
    [49]本书中有关河南地区碑刻资料,除各地会馆外,大多来自于田野调查,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焦作市、新乡市、武安市、漯河市、舞阳县、博爱县、辉县、密县、新郑、滑县、鲁山县等地博物馆及文物管理所,其中有关赊旗、周口、朱仙镇等地碑刻资料主要参考许檀关于明清河南会馆碑刻资料的调查。
    [50]洛阳县土地契约,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51]登封县土地契约,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52]洛阳地区民间借贷文书,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53]洛阳“敬胜堂”商号账册,现存于洛阳市民俗博物馆。
    [54]武安老店铺账本,现存于邯郸市武安博物馆。
    [55]从翰香:《近代冀鲁豫乡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56]曹树基:《中国人口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陈亚平:《清代法律视野中的商人社会角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58]程民生:《河南经济简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9]程峰:《怀商的历史与文化》,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60]傅衣凌:《明清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1]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2]黄冕堂:《清史治要》,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
    [63]何炳棣:《中国古代土地数字的考释和评价》,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8年。
    [64]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65]姜守鹏:《明清北方市场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66]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67]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68]李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年。
    [69]刘秀生:《清代商品经济与商业资本》,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版。
    [7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2]马雪芹:《明清河南农业地理》,台北: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
    [73]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74]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
    [76]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7]任崇岳:《中原移民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78]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香港:香港新亚出版社,1972年。
    [79]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80]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81]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82]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83]王兴亚:《河南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版。
    [84]王兴亚:《明清河南集会庙会会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85]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86]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7]吴量恺:《清代经济史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8]西岛定生著,冯佐哲等译《中国经济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
    [89]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1卷《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0]许檀:《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91]薛愚:《中国药学史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版。
    [92]杨见瑞:《祁州中药志》,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
    [93]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
    [94]叶显恩:《清代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
    [95]余英时:《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6]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7]张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98]张海鹏、张海瀛:《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版。
    [99]张研、牛贯杰:《19世纪中期中国双重统治格局的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0]张正明:《明清晋商及民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01]郑昌淦:《明清农村商品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2]赵冈、陈钟毅:《中国经济制度史论》,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103]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4]钟永兴:《中国集市贸易发展简史》,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5]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106]曹树基:《清代北方城市人口研究——兼与施坚雅商榷》,载《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04期。
    [107]陈忠平:《明清徽商在江南市镇的活动》,载《江淮论坛》,1985年第5期。
    [108]从翰香:《从十四世纪后期至十六世纪末华北平原农村经济的考察》,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09]程峰:《明清时期怀商崛起的原因》,载《南都学坛》,2007年04期。
    [110]陈联营:《清代河南农村手工业状况》,载《许昌学院学报》,1993年第7期。
    [111]崔来廷:《略论明清时期河南怀庆商人及贸易网络》,载《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12]邓亦兵:《清代河南漕运述论》,载《中州学刊》,1985年第5期。
    [113]邓亦兵:《清代河南的怀帮商人》,载《平准学刊》第5辑下册,1989年。
    [114]邓亦兵《清代南阳府名镇的经济性质》,载《中州学刊》1986年第4期。
    [115]邓亦兵:《清代孟县经济的转变》,载《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7年第4期。
    [116]邓亦兵:《清代的朱仙镇和周家口》,载《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
    [117]邓亦兵:《清代前期棉花棉布的运销》,载《史学月刊》,1999年第2期。
    [118]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集期》,载《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119]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发展特征》,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20]邓玉娜:《清代河南集镇的空间分布——基于距县里程方面的分析》,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21]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的兴起的社会背景》,载《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22]方行:《清代的农村市场》,载《历史研究》,1988年第2期。
    [123]方行:《论清代前期棉纺织的社会分工》,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4期。
    [124]傅衣凌:《明清时代河南武安商人考略》,载《学术论坛》,1958年第1期。
    [125]傅衣凌:《明清经济史上的山东与河南》,载《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
    [126]傅辉:《明代土地数据登记制度研究——以洪武二十六年河南数据为例》,载《人文杂志》2007年1期。
    [127]顾诚:《明前期耕地数新探》,载《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4期。
    [128]顾诚:《明帝围的疆土管理体制》,载《历史研究》1989年第3期。
    [129]郭松义:《清代北方旱作区的粮食生产》,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1期。郭蕴深:《论中俄恰克图茶叶贸易》,载《历史档案》,1989年第7期。
    [130]龚胜生:《历史上南阳盆地的水路交通》,载《南都学坛》,1994年第1期。
    [131]龚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明清华北区域经济史研究综述》,载《东方论坛》,2003年第6期。
    [132]龚关:《明清时期华北市场的发展与制约》,载《山西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33]黄冕堂:《清代“雇工人”问题考释》,载《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3期。
    [134]韩玉林、赵国斌:《略论中华法系特点及其形成和消亡的途径》,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5月。
    [135]户华为:《关林之祀与明清洛阳社会变迁——以关林碑刻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6期。
    [136]江太新:《略论清代前期土地买卖中宗法关系松弛及其社会意义》,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37]经君健:《关于明清法典中“雇工人”律例的一些问题(下)——答罗仑先生等》,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3期。
    [138]姜守鹏:《明清时期的北方劳动力市场》,载《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版)》,1995年04期。
    [139]江凌、徐少华:《明清时期南阳盆地城镇体系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载《南都学刊》,2003年第6期。
    [140]李伯重:《明清江南与外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及其对江南发展的影响》,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41]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载《史学月刊》,1964年第12期。
    [142]林金树、张德信:《明初军屯数额的历史考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5期。
    [143]林金树、张德信:《关于明代田土管理系统问题》,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
    [144]廖声丰:《清代前期凤阳榷关的征税制度与商品流通》,载《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45]骆平安、李芳菊:《明清时期古商道在河南的分布与中小城镇的形成——探询明清时期河南的古商道、商业通道、商业重镇》,载《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46]马雪芹:《清代河南农业生产中的人地关系》,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147]马雪芹:《明代河南的土地垦殖》,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01期。
    [148]马雪芹:《明中期流民问题与南阳盆地周边山地开发》,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149]马雪芹:《明清时期黄河流域农业开发和环境变迁述略》,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150]马雪芹:《古代河南的水稻种植》,载《农业考古》,1998年03期。
    [151马雪芹:《明清河南自然灾害研究》,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
    [152]马雪芹:《明清时期玉米、番薯在河南的栽种与推广》,载《古今农业》,1999年第1期
    [153]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棉花的种植与地理分布》,载《农业考古》,2000年03期。
    [154]马雪芹:《明清河南桑麻业的兴衰》,载《中国农史》,2000年03期。
    [155]马雪芹:《明清时期河南省棉花的种植与地理分布》,载《史学月刊》,2003年第7期。
    [156]马义龙:《周家口兴衰历史与地理之缘考察》,载《周口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157]牛建强:《明万历二十年代初河南的自然灾伤与政府救济》,载《史学月刊》2006年第1期。
    [158]彭学宝:《明清周家口经济初探》,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159]陶建平:《明清时期汉口商业网络的形成及其影响》,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60]田培栋:《明代耕地面积的考察》,载《中国社会经济史论丛》第2辑。
    [161]田冰:《试论明清时期河南城镇发展的特点》,载《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162]王文楚:《历史时期南阳盆地与中原地区间的交通发展》,载《史学月刊》,1964年第10期。
    [163]王天奖:《近代河南人口预测》,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1月第1期。
    [164]王卫平:《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市场体系》,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4期。
    [165]王兴亚:《明初迁山西民到河南考述》,载《史学月刊》,1984年04期。
    [166]王兴亚:《<明史·食货志>记山西民迁河南事辨析》,载《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167]王兴亚:《浚县明清碑刻中的明初迁民资料》,载《中原文物》,1985年02期。
    [168]王兴亚:《明清时期北方五省棉纺织业的兴起与发展》,载《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169]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贸易及其作用》,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170]王兴亚:《明代河南棉织业述略》,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171]王兴亚马怀云:《明清河南庙会研究(一)、(二)》,载《天中学刊》,1995年01、02期。
    [172]王兴亚:《清代河南集市的发展》,载《南都学坛》,1996年01期。
    [173]王兴亚:《明清时期的河南山陕商人》,载《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
    [174]王兴亚:《清代博爱李自奇卖地契李仲买地契的史料价值》,载《中原文物》,2006年第6期。
    [175]王兴亚:《清代怀庆商人的经营之道》,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76]王兴亚:《清代怀庆会馆的历史考察》,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7]王兴亚:《清代怀庆会馆的历史考察》,载《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78]王敬平:《明清时期怀庆经济发展初探》,载《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179]王飞:《明清时期贾鲁河对豫东经济影响的考察——以周家口为例》,载《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80]魏金玉:《试说明清时代雇佣劳动者与雇工人等级之间的关系》,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81]吴承明:《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1期。
    [182]吴锡标:《试论宋代商人的经营之道》,载《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
    [183]吴俊范:《近代中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1期。
    [184]吴志远:《明清河南经济史研究综述》,载《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第5期。
    [185]许檀、经君健:《清代前期商税问题新探》,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3期。
    [186]许檀:《明清时期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及意义》,载《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87]许檀:《明清时期农村集市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2期。
    [188]许檀:《明清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华北等若干区域的比较》,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89]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90]许檀:《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探讨》,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91]许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变化》,载《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192]许檀:《明清代时期的开封商业》,载《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1期。
    [193]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载《史学月刊》,2005年第6期。
    [194]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载《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95]许檀:《清代河南赊旗镇的商业》,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2期。
    [196]许檀:《清代河南北舞渡镇》,载《清史研究》,2004年第1期。
    [197]许檀:《清代中叶洛阳的商业》,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98]许檀:《明清商业城市研究感言:理论、资料与个案》,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9期。
    [199]许檀:《清代河南西部的商业重镇荆子关——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载《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00]徐浩:《清代华北的农村市场》,载《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8期。
    [201]徐浩:《论清代华北乡村工商业的扩张与局限》,载《江海学刊》,2000年第2期。
    [202]徐少华、江陵:《明清时期南阳盆地的交通与城镇经济发展》,载《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3期。
    [203]徐春燕:《清代河南地区的会馆与商业》,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1期。
    [204]张海英:《明清江南与华北地区的经济交流》,载《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4期。
    [205]张民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载《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
    [206]张民服:《明前期中原经济发展探析》,载《郑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207]张民服:《明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载《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
    [208]张民服、王新田:《明代中后期中原商品经济发展探析》,载《郑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209]张明富:《论明清商人文化的特点》,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10]张研:《关于中国传统社会土地权属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过程中的“乡规”、“乡例”为中心》,载《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211]赵悦凤:《初探清朝(鸦片战争前)的中原官学》,载《天中学刊》,2007年第2期。
    [212]曹兰:《清代河南商品流通》,郑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13]程淑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业》,郑州大学2002年硕士论文。
    [214]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南开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215]邓玉娜:《清代河南的粮食贸易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216]范毅军(Fan I-chun):《明清时期(1400-1850)长距离贸易与市场整合》(Long Distance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_ching Period1400-1850),博士论文,马萨诸塞:哈佛大学,1992年。
    [217]冯柯:《开封山陕甘会馆建筑(群)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218]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复旦大学2008年博士论文。
    [219]姜浩:《隋唐造船业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20]廖声丰:《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论文。
    [221]李俊锋:《清代河南会馆的空间分布和建筑形式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22]刘士岭:《大河南北,斯民厥土:历史时期的河南人口与土地(1368一1953)》,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223]刘红光:《明中叶至清代“贾沙颍三河流域”市镇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24]毛春朵:《朱仙镇兴衰的历史地理之缘》,郑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25]苗月宁:《清代两司行政研究》,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226]谭经龙:《通江连海:明清时期中原商镇与水运网络的兴衰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27]谭宇:《明代中原人口迁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郑州大学2007级硕士论文。
    [228]仝利娟:《清代河南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29]王丽杰:《论明清时期的河南集镇》,郑州大学硕士2005年硕士论文。
    [230]王俊霞:《明清时期山陕商人相互关系研究》,西北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231]冯延淑:《清代河南的商业市场》,郑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32]王苏予:《明清时期河南区域商品性农业问题研究》,郑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233]吴志远:《明清河南武安商人》,郑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34]杨光:《近代周家口镇社会经济转型研究》,河南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235]杨建庭:《税关与商品流通》,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236]杨贞:《清代前期民间借贷法律研究》,河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237]闫敏:《清代前期河南粮食问题及社会应对》,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238]张鹏伟:《清代河南商路与商品经济》,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239]朱大为:《16至18世纪中国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及其社会经济效应》,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
    [240]钟晋兰:《乡镇墟市与民间信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