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文化对高丽、朝鲜时代史学之影响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朝鲜半岛作为中国文化圈的重要成员之一,吸收和学习了儒家文化特别是朱子思想,并且随着中国史籍的大量传入,其史学亦随之兴盛起来。古代朝韩史著对中国史学体例进行了广泛地模仿,同时也在史学思想上逐渐表现出其民族性和时代性。
     中华大地与朝鲜半岛自古以来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往来,特别是文化更多是中国单方向地传播。于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东传,古代朝韩的修史制度、史官设置及史书的编纂也相应发展,与此同时,对中国史学体例及史学思想的学习和发展也促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史书的诞生。由于古代朝韩接受中国的史学编撰体例和历代的史学思想,因此其史书体例亦有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实录、政书、地理志等等。但又由于高丽、朝鲜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其国内的政治环境随其宗主国的政治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并且由于国内的朋党之争等政治因素造成了其史书创作过程中对史书写作方式上的修改、史料上的取舍和春秋笔法上的使用。特别是出于正统史观、尊华攘夷的慕华情怀,在明清更迭后,朝鲜官方开始大量地编撰纲目体史书,并且还出现了重修中国史史书的现象,其史著中的民族特色和时代印记日渐显著。及至近代特别是光武朝时期,由于中朝宗藩关系的解除,所修史书在笔法上不再遵循事大原则。可见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力是长久的,巨大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力也在逐渐减退。
     本文研究表明,中国史籍通过官方赐予、使臣求购以及两国之间的商人往来得以东传至朝鲜半岛,使高丽、朝鲜时代的史学发展及其特点受到来自邻国中国的强烈影响。高丽朝纪传体史书,特别是《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在其写作方式上模仿中国纪传体正史,在其内容中大量参考利用中国资料记载甚至杜撰史实来填补已佚史料,在正统观念上始终秉持“事大字小”的尊华原则,而在史学思想上则全书上下全面贯彻中国儒家的忠孝伦理观念。朝鲜时代,由于朱子学在政治上成为了王朝的指导原则、治国指导方略,在思想上是朝鲜士大夫们所依从的标准,再加上明清更替的外界政治变化,以及朝鲜“小中华”思想的兴起,史书的内容逐渐以眀纲常、树正统为主要目的,这便催生出了朝鲜纲目体史书的兴盛以及重新编撰中国史书的现象。但深受中国影响的半岛史学,却并非简单地全面照搬,随着朝鲜本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古代朝韩史学界逐渐摆脱了以往“舍己田而耘他田”的窘状,有关朝鲜半岛历史的史籍以比前更加丰富的体例涌现出来,不仅有纪传体、编年体、纲目体,还有实录、政书、地理志诸体。更重要的是,朝鲜与明清之间国家关系的变化,朝鲜对自身在东亚世界中角色的重新体认,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也都反映在史学编纂及史学思想中,从而使半岛史学中的民族、时代特色日渐突出。从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研究中,可以窥得中国文化和朝韩文化之间“渊源”与“流变”、“接受”与“内化”的关系,在这一流变、内化过程中半岛史学中源自中国的共同要素和自身特色,不仅为“中国文化圈”的形成夯实了共性基础,同时还为之增添了独特而重要的元素。
Korean peninsula which absorbs and learns Confucian culture, especially thethought of Chu Hsi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mber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circle.With Chinese historic books’ coming, its historiography was developing. It not onlyimitated the Chinese mentalities of historian widely, but also reflected its nationalityand epochal character in the thoughts of historian.
     Korea and China has been contacting with other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cultural and other areas since ancient times. Most of the times, the culture wasone-way dissemination from China. Along with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east, thecompiling history systems, historiographers’ setting and historical books’ compilingwere also developing. At the same time, learning Chinese mentalities of historian andthe thoughts of historian contributed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ethnic history. BecauseKorea accepted the Chinese mentalities and thoughts of historian, its mentalities havea lot of kinds, for example biography, chronicle, Gang-Mu Ti, the memoir, history oflaws and institutions, history of geography etc. But Koryo and Chosen were Chinesefence vassal state whose domest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changed with its sovereignpolitical change occurring, its creation of history books modified the way of historybooks’ writing, chose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used writing style of Chun-Qiu.After the changing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orean official began to compile lotsof Gang-Mu Ti history books, and appeared the phenomena of rebuilding Chinesehistory books. But in the modern times, because of Suzerain-vassal relationgship’slift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Shida Principle(the principle of the small state waitingupon the big one) was abandoned and Chinese culture’s influence on the Koreanpeninsula was also slipping away.
引文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924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第924页。
    3【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第九章《对各个文明的考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0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411页。
    5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自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6西岛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88~103页。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7~228页。
    1周一良:《谈中外文化交流史》,《周一良集》第4卷,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3-564页。
    2王向荣:《古代的中国与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25页。
    3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第一编第四章《中国科学对日韩越的影响》。
    4武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光明日报》2008年8月21日。
    5朱云影称“韩国何时开始接触中国的史学,已不可考”,朱著《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第11页。
    6【唐】令孤德棻:《周书》卷四九《异域上·高丽传》,中华书局1971年点校本,第885页。
    7【唐】李延寿:《北史》卷九四《高丽传》,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3115~3116页。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高丽传》,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5320页。
    2《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百济传》,第5329页。
    3《旧唐书》卷一九九上《东夷·新罗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5335—5336页。《新唐书》卷二二〇《东夷·新罗传》,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第6203页。
    4【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一〇《新罗本纪第十》元圣王四年条,乙酉文化社1977年版,第100页(以下版本同)。
    1【朝】金致仁等编撰:《增补文献备考》卷二四二《艺文考一》,东国文化社1959年版,第842页。(以下版本同)
    4参见王鸿军硕士论文:《明代汉籍流入朝鲜李朝及其影响》,内蒙古大学,2007年。王文称:“宋代,中国北方辽、金势力相继兴起,阻断了宋与高丽的陆路交通,双方只能涉险渡海保持往来,尽管双方关系时断时续,但这却并不妨碍高丽人到中原访求汉籍的热情”,第20页。
    5【朝】郑麟趾:《高丽史》卷一〇《宣宗本纪》,韩国奎章阁影印本(以下版本同)。
    1《魏略》隋志失载,《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史部正史类”(第1989页)记作38卷,《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史部杂史类”(第1464页)记作50卷。按《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成书,与高丽使臣李资义一行使宋时间相接,故二书卷数一律按《新唐书·艺文志》计算。
    2《魏名臣奏》、《汉名臣奏》二书名末均脱一“事”字,今据《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史部”补。中华书局1973年点校本,第973页。
    3《七录》,《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史部簿录篇”第991页),《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史部目录类”(第2011页),《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史部目录类”(第1498页),均记作12卷。
    4《性苑》,“性”为“姓”之讹,《隋书》卷三三《经籍志》“史部谱系篇”著录“《姓苑》一卷,何氏撰”(第990页)。《旧唐书》卷四六《经籍志》“史部谱牒类”(第2012页),《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史部谱牒类”(第1500页),均著录有何承天《姓苑》十卷。今取新唐志卷数,理由同上注中《魏略》。
    1《高丽史》卷三四《忠肃王一》。
    2《高丽史》卷四二《恭愍王五》。
    3《高丽史》卷一〇五《安珦传》。
    4【朝】《李朝中宗实录》辛丑三十六年八月丙辰条。
    5【朝】《李朝中宗实录》辛丑三十六年六月甲戌条。
    1【朝】《李朝太祖实录》壬申元年十二月癸亥条。
    2【朝】《增补文献备考》卷二四二《艺文考一》,第843页。
    3【朝】《李朝太宗实录》癸未三年十二月庚午条。
    4【朝】《李朝太宗实录》甲申四年二月戊辰条。
    5【朝】《李朝太宗实录》丙戌六年十二月丁未条。
    6【朝】《李朝太宗实录》戊子八年四月庚辰条。
    7【朝】《李朝世宗实录》丙午八年十一月辛丑条。
    8【朝】《李朝世宗实录》辛亥十三年二月癸巳条。
    9【朝】《李朝世宗实录》癸丑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条。
    10【朝】《李朝世宗实录》乙卯十七年十二月庚子条。
    11【朝】《增补文献备考》卷二四二《艺文考一》,第843页。
    1【朝】《李朝文宗实录》辛未元年七月庚申条。
    2【朝】《李朝端宗实录》癸酉二年九月戊午条。
    3【朝】《李朝成宗实录》乙未六年六月己卯条。
    4【朝】《李朝成宗实录》庚戌二十一年三月丙辰条。
    5【朝】《李朝成宗实录》甲寅二十五年九月辛丑条。
    6【朝】《燕山君日记》乙卯元年四月庚午条。
    7【朝】《燕山君日记》丁巳三年七月丙午条。
    8【朝】《李朝中宗实录》戊寅十三年四月甲午条、九月己酉条。
    9【朝】《李朝中宗实录》壬午十七年二月庚辰条。
    10【朝】《李朝中宗实录》辛丑三十六年八月丙辰条。
    11【朝】《李朝明宗实录》丁未二年四月乙酉条。
    12【朝】《李朝宣祖实录》乙酉十八年四月戊午条。
    13【朝】《李朝宣祖实录》己丑二十二年十一月壬戌条。
    1《清史稿》卷五二六《属国·朝鲜传》,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第14584页。
    2【朝】《李朝英祖实录》壬辰四十八年十二月丁酉条。
    3【朝】《李朝正祖实录》丁酉元年四月戊戌条。
    4【朝】《李朝正祖实录》己未二十三年十一月乙巳条。
    1【朝】《李朝纯祖实录》癸未二十三年十一月甲戌条。
    2【朝】《李朝显宗实录》癸丑十四年条二月壬子条。
    3【朝】《李朝肃宗实录》丙辰二年八月癸未条。
    4张存武:《清代中国对朝鲜文化之影响》(台北)《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下册,1974年。
    5【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6【韩】权寅初主编:《延世国学丛书——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古学房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史部》第1~562页
    1《三国史记》卷四《新罗真兴王本纪》,第34页。
    2《三国史记》卷二〇《高句丽婴阳王本纪》,第182页。
    3依次见《日本书纪》,卷九《神功纪》,第174、177页;卷一〇《应神纪》,第181、187页;卷一四《雄略记》,第256、237、242页;卷一六《武烈纪》,第281页;卷一七《继体纪》,第288—289、292、300页;卷一九《钦明纪》,第318—323页。东京:经济杂志社“国史大系”本,明治三〇年(1897)。
    4《三国史记》卷三二《杂志第一》。
    1【朝】徐居正等:《东国通鉴》卷二〇,高丽睿宗十七年九月,景仁文化图书出版社1973年版,第481页。
    2《东国通鉴》卷二三,高丽仁宗二十三年冬十二月,第540页。
    3《三国史记·进〈三国史记〉表》,第1页。
    1【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一《古朝鲜》,韩国民众书馆1946年版,第33~34页。
    1《东国通鉴》外纪《檀君朝鲜》,第12页。
    2《高丽史》卷三四《忠肃王本纪一》。
    3《高丽史》卷三四《忠肃王本纪一》。
    4《高丽史》卷三七《忠穆王本纪》。
    5《高丽史》卷一一七《郑梦周传》。
    6【朝】《李朝太祖实录》,壬申元年七月条。
    1【朝】《李朝太祖实录》戊寅七年六月条。
    2【朝】《李朝世宗实录》戊午二十年三月丙戌条。
    1【朝】《李朝定宗实录》己卯元年春正月条。
    2【朝】《李朝成宗实录》己酉二十年八月条。
    1【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二《杂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
    2《高丽史》卷三《世家·成宗》。
    3《高丽史》卷一七《世家·毅宗一》。
    4《高丽史》卷二〇《世家·明宗二》。
    5《高丽史》卷七六《百官志一》。
    1《三国史记·进〈三国史记〉表》,第1页。
    1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13页(以下版本同)。
    2【宋】郑樵:《通志》“总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3上引《通志》“总序”。
    4【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各史例目异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页。
    5【唐】刘知几:《史通》卷二《二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1~22页(以下版本同)。
    6《史通》卷一《六家》,第19页。
    7【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下》,第14页。
    8【五代】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九《东夷·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20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八《汉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62~368页。
    2《三国史记》卷四《新罗本纪第四·真兴王纪》,第37页。
    3《史通》卷二《二体》,第21页。
    4《三国史记》卷二九《年表上》,第253页。
    1《三国史记》卷二九《表上》,第235~255页。
    1《史记》卷一四《十二诸侯年表》,第512~515页
    2【宋】吕祖谦:《大事记解题》卷一〇,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三国史记》卷三二《杂志第一祭祀》,第314页。
    2《三国史记》卷三三《杂志第二色服》,第323页。
    3《三国史记》卷四〇《杂志第九职官下》,第389~391页。
    1《三国史记》卷三四《杂志第三地理一》,第327页。
    2《三国史记》卷三七《杂志第六地理四》,第350~351页。
    3《三国史记》卷三七《杂志第六地理四》,第353页。
    4《史通》卷二《列传第六》,第35页。
    1《三国史记》卷五〇《列传第十弓裔甄萱》,第461页。
    2《三国史记》卷四四《列传第四金仁问传》,第414页。
    3《三国史记》卷四六《列传第六薛聪传》,第432页。
    1《史通》卷四《论赞第九》,第59页。
    2《史通》卷四《论赞第九》,第59页。
    1详参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2《廿二史札记》卷六《三国志书法》,第122页。
    1《孟子正文》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3页。
    2《三国史记》卷一二《新罗本纪第十二》,第128页。
    1《三国史记》卷五《新罗本纪真德王本纪》,第50~51页。
    2《三国史记》卷五《新罗本纪真德王本纪》,第52页。
    3《三国史记》卷二五《百济本纪第三盖卤王本纪》,第230页。
    1《三国史记》卷五〇《列传第十弓裔传》,第451页。
    2《三国史记》卷五〇《列传第十弓裔传》,第451页。
    3《三国史记》卷五〇《列传第十弓裔传》,第452页。
    4《三国史记》卷一四《高句丽本纪第二大武神王本纪》,第140页。
    1【高丽】《三国遗事》卷一《王历第一》,民众书馆1946年版,第1~2页。
    1《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古朝鲜》,第33页。
    2《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古朝鲜》,第34页。
    3《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魏满朝鲜》,第34页。
    4《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马韩》,第36页。
    5《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二府》,第36~37页。
    6《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七十二国》,第37页。
    7《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七十二国》第37页。
    8《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乐浪国》,第37页。
    9《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靺鞨渤海》,第38页。
    10《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卞韩》,第42页。
    1《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卞韩》,第42页。
    2《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辰韩》,第42页。
    3《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马韩》,第36页。
    4【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三〇《乌丸鲜卑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版,第850页。
    5《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二·辰韩》,第42页。
    1《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一》,第33页。
    2《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一·高句丽》,第40~41页。
    3《三国遗事》卷一《纪异第一·新罗始祖赫居世王》,第44页。
    4《史记》卷三《殷本纪》,第51页。
    1《史记》卷四《周本纪》,第111页。
    1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2《辞海》,第1392页。
    3黄纯艳整理:《韩国历代家训汇编》《朴正字遗稿·家训》,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4《韩国历代家训汇编》《戒惧庵集·家训》,第401页。
    1《韩国历代家训汇编》《治家节要·处邻》,第146页。
    2《韩国历代家训汇编》《治家节要·省心篇》,第161页。
    3【朝】林象德:《东史会纲·序列》亚细亚文化社1974年版,第2页。
    4《高丽史·笺》,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5【朝】《李朝太祖实录》,乙亥四年元月庚申条。
    6《高丽史》《进高丽史笺》,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1【朝】《李朝太宗实录》,甲午十四年八月丁未条。
    2《高丽史》《进高丽史笺》,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3《高丽史》《进高丽史笺》,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4【朝】《李朝世宗实录》,癸卯五年十二月丙子条。
    1【朝】《李朝世宗实录》,癸卯五年十二月丙子条。
    2【朝】《李朝世宗实录》,戊午二十年三月乙巳条。
    3【朝】《李朝世宗实录》,壬戌二十四年八月己亥条。
    4【朝】《李朝世宗实录》,己巳三十一年正月己酉。
    5【朝】《李朝文宗实录》,辛未元年八月庚寅条。
    1《高丽史·凡例·世家》。
    2《高丽史·凡例·世家》。
    3《高丽史·凡例·志》。
    4《高丽史·凡例·表》。
    5《高丽史·凡例·列传》。
    6《高丽史》《纂修高丽史凡例》。
    7《高丽史》《进高丽史笺》。
    8《高丽史》《进高丽史笺》。
    1【汉】班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17页。
    2《高丽史》《进高丽史笺》。
    3《高丽史》《进高丽史笺》。
    1【明】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卷首《进续资治通鉴纲目表》,明弘治十七年慎独斋刻本。
    1【明】王洙:《宋史质》,台北大化书局1977年版,第1页。
    2《宋史筌》卷首上谕,韩国奎章阁影印本(以下版本同)。
    3《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4《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1《宋史筌》卷首上谕。
    2《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3《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4《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5《宋史筌》卷首《义例》。
    6《宋史筌》卷首上谕。
    1《宋史筌》卷首上谕。
    2【明】柯维骐:《宋史新编》《序》,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74年版,第1页。
    1《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2《宋史筌》卷首上谕。
    3《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1《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2《宋史筌》卷首上谕。
    3《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4《宋史筌》卷首《义例·御定宋史筌序》。
    1《宋史筌》卷首《义例》。
    2《宋史筌》卷首《义例》。
    3《宋史筌》卷首上谕。
    1《宋史筌》卷首上谕。
    2《宋史筌》卷首《义例》。
    3《宋史筌》卷首《义例》。
    4《宋史筌》卷首《义例》。
    1《宋史筌》卷首《义例》。
    2《宋史筌》卷五九《列传第二·五贤》。
    3《宋史筌》卷首《义例》。
    1《宋史筌》卷首《义例》。
    2《宋史筌》卷首上谕。
    1【汉】荀悦:《汉纪》《序》北京:中华书局202年版,第1页。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进〈资治通鉴〉表》,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规律》,《光明日报》2008年8月21日。
    1《高丽史》卷三四《忠肃王一》。
    2《高丽史》卷四二《恭愍王五》。
    3《高丽史》卷一○五,列传一八《安珦传》。
    2【朝】李恒老、金平默、柳重教:《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高丽以安珦为左副承旨》,韩国藏书阁影印本(以下版本同)。
    3《高丽史》卷一○六,列传一九,《白文节传》。
    4《高丽史》卷一○九,列传二二,《禹倬传》。
    5《高丽史》卷一一五,列传二八,《李穑传》。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九,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二月高丽以郑梦周为成均博士》。
    1【朝】李滉:《朱子书节要·序》,韩国藏书阁影印本(以下版本同)。
    5【朝】高峰:《朱子书节要·定州朱子书节要跋》。
    6【朝】黄俊良:《朱子书节要·星州印晦庵书节要跋》。
    7【朝】佚名:《家政·劝读书》,黄纯艳整理《韩国历代家训汇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以下韩国家训版本同)。
    8【朝】安教翼:《浑斋集·家训·家训》,第305页。
    9【朝】安教翼:《浑斋集·家训·丰湖家传》,第305页。
    10【朝】田愚:《艮斋集·家规》,第363页。
    11【朝】尹衡老:《戒惧庵集·家训·读书章》,第401页。
    1【朝】朴正字:《朴正字遗稿·家训》,第137页。
    2【朝】吴相奎:《槐庭集·家训·学问》,第314页。
    3【朝】柳日荣:《沧溟先生家训·明学术(第二十二篇)》,第283页。
    4【朝】柳希春:《眉岩集·庭训·庭训内篇·读书解文第四》,第339页。
    5【朝】李擎根:《顾庵家训·力学第一》,第82页。
    6《百弗庵先生家训》,第195页。
    7《兰溪遗稿·家训》,第197页。
    8《克斋先生家塾杂训》,第208页。
    9【朝】李选:《芝湖集·家训·训子要语》,第372页。
    10周海宁:《儒家文化对朝鲜时代家训的影响》,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9~71页。
    1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410—411页。
    12《高丽史》卷二《太祖二》,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1《高丽史》卷二四《高宗三》,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2《高丽史》卷二五《元宗一》,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3【清】张廷玉:《明史》第三二〇卷《朝鲜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280页。
    1【朝】李可堪等:《高丽史节要》卷三五《恭让王二》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2【朝】郑道传:《三峰集》卷九《佛氏杂辨·佛氏毁弃人伦之辨》,朝鲜群书别集第五辑,朝鲜古书刊行会,第250页。
    3《三峰集》卷九《佛氏杂辨·事佛得祸》,第260页。
    4《三峰集》卷九《《佛氏杂辨·佛事乞食之辨》,第254页。
    5《三峰集》卷九《佛氏杂辨·佛氏慈悲之辨》,第250~251页。
    1《三峰集》卷十《天答》,第281页。
    2《三峰集》卷十《心气理篇·心难气》,第273页。
    3《三峰集》卷十《心气理篇·心难气》,第271页。
    4《三峰集》卷十《心气理篇·心难气》,第273页。
    5《三峰集》卷九《佛氏杂辨·佛氏昧于道器之辨》,第249页。
    6《三峰集》卷三《送宋判官赴任汉阳诗序》,第72页。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帝生》。
    8韦旭昇主编:《宋子选集·两贤传心录·跋·校理尹集修撰吴连济》,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7页。
    9《宋子选集·两贤传心录·诗》,第221页。
    10《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我太祖皇帝兵徇山东郡县皆下之》。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我太祖皇帝命大将军徐达等帅师北定中原》。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帝生》。
    3《宋子选集·两贤传心录·跋·校理尹集修撰吴连济》,第217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帝生》。
    5【朝】林象德:《东史会纲·凡例上》,亚细亚文化社1974年版,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忽必烈徵许衡为京兆提学》。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忽必烈徵许衡为京兆提学》。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帝生》。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帝生》。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帝生》。
    4【朝】李滉:《朱子书节要·序》,韩国藏书阁影印本。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以朱熹为武学博士既而罢之》。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弛伪学党禁复诸贬谪者官诏朱熹以华文阁待制致仕□》。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以朱熹为武学博士既而罢之》。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弛伪学党禁复诸贬谪者官诏朱熹以华文阁待制致仕□》。
    1【朝】林象德:《东史会纲·凡例后语》。2【朝】安鼎福:《东史纲目·首卷》,景仁文化社1970年版,影印本(以下版本同)。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成》。
    4《东史纲目·首卷》。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综叙》。
    6《东史纲目·首卷》。
    7《东史纲目·首卷》。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序》。
    9《东史纲目·首卷》。
    10《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诏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许衡并从祀孔子庙庭》。
    1杨雨蕾:《〈资治通鉴纲目〉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世界历史》2002年,第6期。
    2《李朝太宗实录》癸未三年十月辛未条。
    3《李朝太宗实录》丙戌六年十二月丁未条。
    4《李朝太宗实录》戊子八年四月庚辰条。
    5《李朝世宗实录》丙午八年十一月辛丑条。
    6《李朝世宗实录》癸丑十五年十二月壬戌条。
    7《燕山君日记》乙卯元年六月庚午条。
    8《李朝中宗实录》甲戌九年十二月丁酉条。
    9《李朝景宗实录》癸卯三年八月壬午条。
    10《李朝正祖实录》己未二十三年十一月庚申条。
    11【韩】曹炯镇:《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术之比较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页(以下版本同)。
    1《李朝世宗实录》辛丑三年三月丙戊条。
    2《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术之比较研究》附录《韩国古活字印本书目》,第237~302页。
    3【韩】李相殷:《古书目录》,韩国保景文化社1978年版。
    4【朝】《朝鲜世宗实录》,丙辰十八年七月条。
    5【朝】《朝鲜正祖实录》辛亥十五年五月条。
    1【朝】安鼎福:《东史纲目·凡灾祥》。
    2【朝】安鼎福:《东史纲目·凡灾祥》。
    3【朝】林象德:《东史会纲·凡例》。
    4【朝】安鼎福:《东史纲目·凡灾祥》。
    5【朝】安鼎福:《东史纲目·凡灾祥》。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综叙》。
    7【朝】俞棨:《丽史提纲·序》。
    8【朝】金洸:《大东史纲·闵京镐序》。
    1【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卷五九《原正统论》,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礼记·曾子问》,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260页。
    3《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隐公元年春正月,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4《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第2523页。
    5《尚书注疏》卷三《虞书·大禹谟》,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6《诗经·北山》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1【宋】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六六《答郭纯长官书》。
    1《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序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3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皇帝生》。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跋》。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正统论》。
    3【朝】安鼎福:《东史纲目·凡朝会之例》。
    4【朝】安鼎福:《东史纲目·凡名号》。
    1【朝】安鼎福:《东史纲目·凡朝会之例》。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正统论》。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宋》。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冬十月帝崩晋王光义即位号皇后宋氏为开宝皇后迁之西宫》。
    1参见Michael C. Rogers,“The Chinese World Order in the Trans-mural Extension: the Case of Chin andKoryo,” Korean Studies Forum4:1-22。
    2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1~33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正统论》。
    4【朝】安鼎福:《东史纲目·东国历代传授之图》。
    1【朝】金洸:《大东史纲·东国历代帝王传授统图》。
    2《三国史记》卷三三《杂志第二》,“真德在位二年,金春秋入唐、请袭唐仪,玄宗皇帝诏可之,兼赐衣带,遂还来施行,以夷易华。文武王在位四年,又革妇人之服。自此以后,衣冠同于中国”,第321页。
    3《高丽史》卷二《太祖二》。
    4《高丽史》卷一四《睿宗三》。
    5《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六,成公四年秋,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高丽史》卷二三《高宗二》。
    2【朝】《李朝成宗实录》,壬辰三年七月己巳条。
    3韦旭昇:《宋子选集·论大义仍陈尹拯事疏》,中华书局1999年10月版,第166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忽必烈徵许衡为京兆提学》。
    5《宋子选集·三学士传》,第198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皇帝生》。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跋》。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跋》。
    3《宋子选集·进修堂奏劄》,第174页。
    4【朝】安鼎福:《东史纲目·序》。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综叙》。
    3【朝】金洸:《大东史纲·序》。
    1【朝】金洸:《大东史纲·序》。
    2【朝】林象德:《东史会纲·凡例上》。
    3【朝】林象德:《东史会纲·凡例上》。
    4朱熹:《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序例》:原文为“着”,改为“著”。
    5《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序例》,第21页。
    6【朝】俞棨:《丽史提纲·凡例》。
    1【朝】金洸:《大东史纲·序》。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冬十一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高丽立文元王孙女为后》。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高丽立大成王女为后从外姓刘氏》。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高丽立文元王孙女为后》。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十二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高丽遣使如契丹营请和》《契丹攻高丽安戎镇高丽中郎将大道秀击败之》《高丽遣徐熙如契丹请和契丹罢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〇,宋理宗宝祐三年二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忽必烈徵许衡为京兆提学》。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一,宋钦宗靖康元年秋七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遣使求援于高丽》。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忽必烈徵许衡为京兆提学》。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和议成以何铸签书枢密院事奉表称臣于金》。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辛酉十一年》。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六,宋孝宗隆兴元年十一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以朱熹为武学博士既而罢之》。
    2《资治通鉴纲目·序例》,第21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岁年》。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开宝八年。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3《资治通鉴纲目·序例》,第21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岁年》。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建隆元年。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建隆三年。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乾德元年。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乾德三年。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开宝四年。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开宝八年。
    1【明】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宋太祖开宝八年,吉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岁年》。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〇,宋理宗端平元年。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4《东史会纲·凡例》。
    5《东史纲目·凡例》。
    1“宋开宝八年始用正统例”,《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岁年》。
    1《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一《跋通鉴纪事本末》,第3827页。
    2《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四《答王伯礼》,第2569~2570页。
    3《朱子全书·资质通鉴纲目·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上编年类》,第3511页。
    4《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序例》,原文为“着”,改为“著”。
    1《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序例》,第21页。
    2《丽史提纲·凡例》。
    3【朝】林象德:《东史会纲·序例》。
    4【朝】金洸:《大东史纲·序》。
    1《丽史提纲·纂辑诸书》。
    1《丽史提纲·凡例》。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综叙》。
    3《东史纲目·凡例》。
    4《东史纲目·凡例》。
    1《东史纲目·凡例》。
    2《东史纲目·凡例》。
    3《大东史纲》卷一《檀氏朝鲜纪》。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神德皇帝赵匡胤建隆元年二月。
    2《大东史纲》卷一《檀氏朝鲜纪》。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文武皇帝至元十七年。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是岁我太祖高皇帝生》。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综叙》。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宋》。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文武皇帝至元十七年。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辛酉十一年》。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八月朔日食地大震九月赦天下》。
    6《春秋左传注疏》卷二一,宣公二年秋九月。
    1雷戈:《史学在思考》,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9页。
    2《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五《答刘子澄》,第1538页。
    3《御批资治通鉴纲目》卷首下《尹起莘发明序》,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1《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六《答李滨老》,第2116页。
    2《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二《辞免江东提刑奏状三》,第1002~1003页。
    3《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二序跋·宋温陵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后序》,第3501页。
    4《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二序跋·宋咸淳稽古堂刻本资治通鉴纲目凡例后语》,第3504页。
    5《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二序跋·明成化九年内府刻本御制资治通鉴纲目序》,第3507页。
    6《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三著录·玉海卷四七艺文》,第3511页。
    7《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三著录·文献通考经籍卷二十史部编年类》,第3512页。
    1《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卷一○五《通鉴纲目》,第3459页。
    2《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卷一○五《通鉴纲目》,第3458页。
    3《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七《答尤延之》,第1631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书法》。
    2《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第3476~3477页。
    1《东史纲目·凡例》。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统系》。
    3《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凡例》,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版,第5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统系》。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统系》。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统系》。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统系》。
    1《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第3477页。
    2《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卷一〇五《通鉴纲目》,第3458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统系》。
    4《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第3478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统系》。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高丽刘清臣吴祁等诣中书省诉其王遣平章政事买驴察之》。
    3《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1页。
    1《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1页。
    2《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1页。
    3《东史会纲·凡例》,第5页。
    4《东史会纲·凡例》,第5页。
    5《东史会纲·凡例》,第5页。
    1《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岁年》。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一《凡例·岁年》。
    3《东史会纲·凡例》,第6页。
    4《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3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岁年》。
    6《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十七年,第861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
    5《丽史提纲·凡例》,第5页。
    6《东史纲目·凡例》。
    7《东史会纲·凡例》,第5页。
    1《东史纲目》卷九,丁卯毅宗庄孝王元年夏四月,第1页。
    2《东史纲目》卷九,己巳毅宗庄孝王三年春正月,第3页。
    3《东史纲目》卷九,癸酉毅宗庄孝王七年夏四月,第9页。
    4《东史纲目》卷九,丙子毅宗庄孝王十年春三月,第11页。
    5《东史纲目》卷九,癸未毅宗庄孝王十七年春正月,第20页。
    6《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名号》。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神德皇帝赵匡胤建隆元年春正月。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神德皇帝赵匡胤建隆元年春正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神德皇帝赵匡胤建隆元年春二月。
    10《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宗皇帝光义太平兴国元年春三月。
    1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宗皇帝光义太平兴国元年秋八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七,宋光宗皇帝绍熙二年冬十二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八,宋宁宗皇帝嘉定十二年秋九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一,宋理宗皇帝保祐元年冬十二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一,宋理宗皇帝保祐五年秋八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六,元仁宗皇帝皇庆元年夏四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六,元英宗皇帝至治三年八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九,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六月。
    8《东史会纲·凡例》,第6页。
    9《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4页。
    10《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3页;《东史会纲·凡例》,第6页。
    11《东史会纲·凡例》,第6页。
    12《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4页。
    1【韩】李迺扬:《韩国历史的传真》,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42页。
    2《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崩葬》,第3483~3484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三,宋高宗皇帝绍兴五年夏四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五,宋高宗皇帝绍兴二十六年六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三,宋高宗皇帝绍兴五年夏四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昏德公卒乙卯夏四月》。
    1《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崩葬》,第3484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九,宋理宗皇帝宝庆三年十二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理宗皇帝淳祐元年十一月。
    4《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崩葬》,第3484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崩葬》。
    6《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5页。
    7《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5页。
    1《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6页。
    2《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6页。
    3《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篡贼》,第3485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篡贼》。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四,宋仁宗皇帝景祐二年冬十一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六,元文宗天历元年八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七,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冬十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皇帝开宝九年冬十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冬十月帝崩晋王光义即位号皇后朱氏为开宝皇后迁之西宫丙子》。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篡贼》。
    4《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恩泽》,第3488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恩泽》。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立延安郡王佣为皇太子赐名煦皇太后权同听政乙丑八年》。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恩泽》。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柳重教修史禀目金贤重答》。
    4《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朝会》,第3489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朝会》。
    6《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朝会》,第3490页。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朝会》。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朝会》。
    2《东史会纲·凡例》,第8页。
    3《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7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朝会》。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九,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九,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九,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十二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2《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9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序》。
    1《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9页。
    2《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9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4《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9页。
    5《东史纲目》首卷《凡例》,第9页。
    6【明】商辂:《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宋太祖开宝八年春二月,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2005年版,第49页。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祖开宝八年春二月。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春二月曹彬大败江南兵于秦淮江南统军使李雄死之》。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冬十月,第54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冬十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冬十月帝崩晋王光义即位号皇后宋氏为开宝皇后迁之西宫》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宋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第76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端拱二年春正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春正月契丹陷易州迁其民于燕宋琪等进和议》。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三,宋真宗咸平六年夏四月,第100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三,宋真宗咸平六年夏四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夏四月副都部署王继忠与契丹战于望都败绩契丹执继忠以去为户部使》。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四,宋仁宗明道二年冬十一月,第145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四,宋仁宗明道二年冬十一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同平章事吕夷简替帝废皇后郭氏谪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六,宋英宗治平三年春正月,第209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六,宋英宗治平三年春正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春正月罢翰林学士范镇知陈州》。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六,宋英宗治平四年三月,第212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六,宋英宗治平四年三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罢御史中丞彭思永知黄州参知政事欧阳修罢》。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一○,宋徽宗宣和三年春正月,第380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徽宗宣和三年春正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方腊陷衢州州守彭汝方死之》。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一○,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第406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二月童贯自太原逃归金粘没喝陷朔代州都巡检使李翼死之粘没喝遂围太原》。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第431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一月夏人陷怀德军知军事刘铨通判杜翊世死之》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二月,第437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二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帝至自金营遣使如两河割地以畀金将作监丞欧阳珣被执死之》。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二年五月,第446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二年五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人陷河中府及解绛慈隰诸州权河中府事郝仲连死之》。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二年春正月,第460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二年春正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春正月金人陷邓襄均房等州范致虚出奔安抚使刘汲等死》。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二年春正月,第461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二年春正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人破永兴军经略使唐重等死》。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二年春正月,第461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二年春正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人陷青潍州知州事韩浩通判朱廷杰死之》。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第472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娄室陷晋宁军知军事徐徽言等死之》。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冬十月,第484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冬十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人陷黄州,知州事赵令荿死之金人遂渡江刘光世引兵遁》。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十一月,第485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十一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盗刘忠陷舒州通判州事孙知死之》。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十二月,第486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十二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二月金兀术陷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走钱塘县令朱跸死之兀术遣兵渡浙追帝帝航于海》。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四年二月,第489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四年二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人陷潭州将吏王日束等战死》。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四,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第548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四,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夏五月金兀术撒离喝分道入寇东京留守孟庚等举城降拱州守王慥毫州提辖魏经死之河南陕西州郡多陷》。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五,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第592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五,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人犯黄牛堡制置使王刚中与吴璘等败之遂复秦陇洮三州》。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五,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六月,第600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五,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六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诏中外臣庶陈时政缺失监南岳庙朱熹上封事不报》。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六,宋孝宗隆兴二年十一月,第611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六,宋孝宗隆兴二年十一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人入濠州滁州都统制王彦弃昭关而走》。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七,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第656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七,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二月削秘阁修撰朱熹窜处士蔡元定于道州熹门人监察御史胡纮任其事》。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八,宋宁宗嘉定元年冬十二月,第682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八,宋宁宗嘉定元年冬十二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侵金金禁百姓传说边事》。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八,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三月,第706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八,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三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金人入寇陷蘄州知州事李诚之死之金人引还扈再兴李全追击败之》。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端平三年春正月,第756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端平三年春正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丙申三年春正月蒙古将忒木寇江陵统制李复明死之》。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嘉熙三年秋八月,第762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嘉熙三年秋八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军复寇蜀制置使丁黼死之》。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淳祐四年十一月,第769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淳祐四年十一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一月右丞相嵩之有罪免》。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宝祐六年冬十一月,第783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一,宋理宗宝祐六年冬十一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冬十一月蒙古蒙哥陷鹅顶堡诸城王仲刘渊等以城降长宁山守将王佐连山转运使施择善死之》。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宝祐六年十二月,第784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一,宋理宗宝祐六年十二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蒙哥入寇阆州守将杨大渊以城降推官赵广死之》。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一,宋度宗咸淳九年春正月,第816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二,宋度宗咸淳九年春正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春正月樊城陷守将范天顺牛富等死之》。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宗德祐元年春正月,第824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春正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以吕师夔参赞都督府军事师夔不受命以江州叛降于元知南康军叶阊等从降知寿昌军胡梦麟死之》。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宗德祐元年春正月,第825页。
    3《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春正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知安庆府范文虎叛降于元通判夏倚死之》。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宗德祐元年二月,第826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二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军渡江池州守王起宗走都统张林降权守赵昂发与其妻雍氏死之》。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宗德祐元年三月,第832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三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阿里海涯寇岳州安抚使高世杰总制孟之绍降沙市城监镇司马梦求死》。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一月,第837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一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一月元阿剌罕陷银树东坝戍将赵淮死之遂陷广德军四安镇召文天祥入卫》。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一月,第837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一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宋都解李恒等陷江西州军抚州将黄万石走都统密佑逆战死之》。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二月,第839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二月。
    10《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平江府通判王矩之都统制王邦杰以城降于元元伯颜遂入平江》。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帝德祐二年春正月,第839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帝德祐二年春正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里海涯陷潭州知衡州尹榖湖南镇抚大使知潭州李芾等死之守将吴继明刘孝忠降湖南州军皆陷》。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帝德祐二年春正月,第840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帝德祐二年春正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诸关兵皆溃知嘉兴府刘汉杰降于元知安吉州赵良淳提刑徐道隆死之》。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帝德祐二年三月,第844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帝德祐二年三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元伯颜入临安以帝及皇太后全氏福王与芮等北去太学生徐应镳死之》。
    3《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帝德祐二年三月,第845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帝德祐二年三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闰月陆秀夫等奉益王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广王副之开府福州起兵复兴》。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端宗景炎元年十二月,第850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端宗景炎元年十二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阿里海涯破静江坑其民都统马塈死之广西州郡皆陷提刑邓得遇亦死之》。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端宗景炎三年春正月,第854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端宗景炎三年春正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军寇重庆都统赵安降四川制置副使张珏等死之西川州县皆陷》。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端宗景炎三年二月,第854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端宗景炎三年二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元唆都陷潮州守将马发死之唆都遂屠其民》。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帝赵昺祥兴元年东闰十一月,第856~857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帝赵昺祥兴元年东闰十一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张弘范袭执信公文天祥于五坡岭江西招谕副使邹氵凤及刘子俊死之》。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三月,第876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三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遣侍御史程文海访求江南人才宋宗室赵孟頫应选》。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七,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六月,第992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八,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六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六月我太祖皇帝起兵自和阳渡江取太平路耆儒陶安李习出迎》。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第431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一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一月夏人陷怀德军知军事刘铨通判杜翊世死之》。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八,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三月,第706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金人入寇陷蘄州知州事李诚之死之金人引还扈再兴李全追击败之》。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八,宋宁宗嘉定十四年三月。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二年五月,第466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二年五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人陷河中府及解绛慈隰诸州权河中府事郝仲连死之》。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二年十二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端宗景炎三年春正月。
    8《东史纲目》卷首《凡例》,第9页。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六,宋孝宗隆兴二年十一月,第611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六,宋孝宗隆兴二年十一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十二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宝祐六年冬十一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一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二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端宗景炎二年春正月。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三月,第876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遣侍御史程文海访求江南人才宋宗室赵孟頫应选》。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春二月契丹陷易州迁其民于燕宋琪等进和议》。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一,宋钦宗靖康元年十二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三年十二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宝祐六年冬十一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一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十二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七,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弛伪学党禁复诸贬谪者官诏朱熹以华文阁待制致仕》。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三,宋高宗绍兴四年十二月,第520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三,宋高宗绍兴四年十二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兵自淮引还提举临安府洞宵宫李纲上封事》。
    4【朝】《李朝光海君日记》己未十一年八月壬戌条。
    5【朝】《李朝仁祖实录》癸亥元年三月甲辰条。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春正月,第56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皇帝太平兴国二年春正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宴贡士与开宝寺赐礼部进士吕蒙正等及第》。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六,宋孝宗乾道六年冬十月,第619页。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六,宋孝宗乾道六年冬十月,第619页。
    2《丽史提纲》卷九,高丽王毅宗王晛二十四年庚寅,第208~209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六,宋孝宗乾道六年九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九月高丽郑仲夫等废其王晛立其弟翼阳公皓》。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六,宋孝宗隆兴元年十一月,第608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六,宋孝宗隆兴元年十一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弛伪学党禁复诸贬谪者官诏朱熹以华文阁待制致仕》。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以朱熹为武学博士既而罢之》。
    3《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端宗景元元年十一月,第849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元军寇福安王积翁降两浙转运使朱浚死之》。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端宗景元元年十一月。
    6《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绍圣四年十一月,第308页。
    1《朱子全书·朱子语类》卷一三〇,第4048页。“林希作御史,希击伊川,只俟邢救,便击之。恕言于哲宗:‘臣于程某尝事之以师友,今便以程某斩作千段,臣亦不救’”。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八,宋哲宗绍圣四年十一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八,宋哲宗绍圣四年十一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编管故直秘阁判西京国子监程颐于涪州颐门人御史中丞邢恕与其事》。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弛伪学党禁复诸贬谪者官诏朱熹以华文阁待制致仕》。
    6《朱子全书·大学或问下》卷二,第532页。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六,宋孝宗隆兴元年冬十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六,宋孝宗隆兴元年冬十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处士李侗卒》。
    3【清】全祖望:《宋元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607页。
    4《朱子全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〇〇《晓示经界差甲头榜》,第4623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知漳州朱熹奏经界利害不报》。
    6《朱子全书》附录《勉斋集朝奉大夫华文阁待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第551~552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七,宋光宗绍熙元年夏四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知漳州朱熹奏经界利害不报》。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以朱熹知潭州》。
    4《丽史提纲》,卷十七,高丽忠肃王王焘十五年戊辰,第412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六,元泰定帝致和元年夏四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立仁宗偏妃金氏为后》。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一,宋太祖开宝元年八月,第37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开宝元年八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八月宋遣李继勋将兵击北汉》。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宋太宗纯化五年秋七月,第84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纯化五年秋七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高丽遣使来乞师不许》。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宋太宗至道元年夏四月,第87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至道元年夏四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皇太后宋氏崩于故燕国长公主第殡于普济佛舍群臣不成服》。
    10《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四,宋仁宗庆历元年二月,第158页。
    1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四,宋仁宗庆历元年二月。
    1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元昊寇渭州任福与战于好水川败死陕西招讨副使韩琦贬知泰州》。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四,宋仁宗庆历元年三月,第158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四,宋仁宗庆历元年三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贬陕西招讨副使范仲淹知耀州》。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五,宋仁宗庆历四年秋七月,第173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五,宋仁宗庆历四年秋七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吕夷简卒》。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五,宋仁宗皇祐三年冬十月,第184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五,宋仁宗皇祐三年冬十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冬十月以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贬殿中侍御史里行唐介为英州别驾,同平章事文彦博罢》。
    10《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五,宋仁宗皇祐四年十一月,第197页。
    1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五,宋仁宗皇祐四年十一月。
    1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召处士邵雍不至》。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六,宋英宗治平二年秋七月,第208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六,宋英宗治平二年秋七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秋七月枢密使富弼太尉张昇罢》。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六,宋神宗熙宁三年夏四月,第228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六,宋神宗熙宁三年夏四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罢监察御史裹行程颢等以谢景温为侍御史知杂事》。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七,宋神宗熙宁十年九月,第260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七,宋神宗熙宁十年九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处士邵雍卒》。
    10《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三年冬闰十二月,第289页。
    1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四年春二月,第289页。
    1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三年冬闰十二月。
    1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四年二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司空东平公吕公著卒》。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六年六月,第292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六年六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翰林学士丞旨苏轼有罪罢》。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八年十二月,第296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八年十二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十二月尚书右仆射范纯仁乞罢政不许》。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绍圣四年二月,第305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八,宋哲宗绍圣四年二月。
    10《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追贬温文正公司马光申正献公吕公著等官》。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绍圣四年二月,第305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八,宋哲宗绍圣四年二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流故相吕大防刘执范纯仁故知汝州苏辙故尚书左丞相梁涛等于岭南贬知邓州韩维等三十人官大防道卒》。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四年六月,第492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四年六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川陕宣抚使张浚罢其都统制曲端》。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三,宋高宗绍兴五年夏四月,第523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三,宋高宗绍兴五年夏四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金昏德公卒乙卯夏四月》。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五,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六月,第584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五,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六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重昏侯卒丙子六月》。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六,宋孝宗淳熙十年夏六月,第631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六,宋孝宗淳熙十年六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六月禁道学》。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九,宋理宗绍定六年十月,第745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九,宋理宗绍定六年十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史弥远卒》。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端平元年春正月,第748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端平元年春正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甲午端平元年春正月金主守绪传位于其宗室承麟孟珙以蒙古兵入蔡州守绪及其尚书右丞相完颜忽斜虎等自杀承麟为乱兵所杀金亡》。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淳祐三年三月,第767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淳祐三年三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耶律楚材以忧死》。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淳祐十二年春二月,第774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淳祐十二年春二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蒙哥弑其君母干兀立海迷失迁其祖母乞里吉忽帖尼杀失烈门母徙诸王于边窜失烈门于没脱赤》。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宝祐四年六月,第780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一,宋理宗宝祐四年六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六月侍御史丁大全夜半以兵执右丞相槐弃北关之外诏罢槐提举洞宵宫窜太学生陈宜中等于远州》。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一,宋理宗景定元年五月,第792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一,宋理宗景定元年五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阿蓝答儿及六盘守将浑都海举兵应和林廉希宪等讨诛之》。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一,宋度宗咸淳四年夏四月,第808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一,宋度宗咸淳四年夏四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夏四月夺谢方叔官爵》。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恭宗德祐元年九月,第836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二三,宋恭宗德祐元年九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九月元兵陷泰州淮东安抚副使孙虎臣自杀》。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二,宋帝赵昺祥兴二年二月,第857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三,宋帝赵昺祥兴二年二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枢密副使越公张世杰与元张弘范战与崖山世杰兵溃左丞相兼枢密使陆秀夫负带帝赴海及太妃杨氏死之世杰复收兵至海陵山舟覆而卒宋亡》。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第862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七年三月。
    10《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主如上都》。
    1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二月,第864页。
    1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二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后弘吉剌氏殂》。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三月,第864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三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集贤殿太学士兼国子学祭酒致仕许衡死》。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三月,第870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三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广州兵起遣兵擒斩之》。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冬十月,第871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冬十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建宁路总管黄华兵起遣兵击走之华自杀》。
    3《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夏四月,第890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夏四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夏四月故右赞善大夫刘因卒》。
    6《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四,元成宗大德七年三月,第906页。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五,元成宗大德七年三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处士金履祥卒》。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四,元成宗大德七年夏闰五月,第907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五,元成宗大德七年夏闰五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完泽卒》。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四,元武宗至大元年夏五月,第912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五,元武宗至大元年夏五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五月怀宁王海山至上都弑后伯岳吾氏诛安西王阿难达及诸王明里帖木儿而自立遂大赦》。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四,元武宗至大元年夏五月,第912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五,元武宗至大元年夏五月。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追尊私亲父曰顺宗皇帝母后弘吉剌氏为皇太后》。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五,元仁宗延祐四年六月,第933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六,元仁宗延祐四年六月。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六月铁木迭儿有罪罢以阿散为右丞相罢御史中丞杨朵儿只》。
    10《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六,元文宗至顺元年夏四月,第958页。
    1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七,元文宗至顺元年夏四月。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后弘吉剌氏弑明宗后八不妙》。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六,元文宗至顺元年五月,第958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七,元文宗至顺元年五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杀阔徹伯脱脱木尔等十二人籍其家》。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六,元文宗至顺二年六月,第960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七,元文宗至顺二年六月。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六月翰林学士吴澄死》。
    8《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六,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第973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七,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
    10《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诏修宋史及辽金史》。
    1《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第3497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3《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四年六月,第492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川陕宣抚使张浚罢其都统制曲端》。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二,宋高宗建炎四年六月。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四,宋仁宗庆历元年二月,第158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元昊寇渭州任福与战于好水川败死陕西招讨副使韩琦贬知泰州》。
    3《朱子全书·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一五,汉后主建兴六年春正月,第927页。
    4《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夏四月,第890页。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夏四月。
    6《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夏四月,第890页。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夏四月故右赞善大夫刘因卒》。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三月,第865页。
    3《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三月,第865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三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三月集贤殿太学士兼国子学祭酒致仕许衡死》。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三月。
    7《资治通鉴纲目》卷八,新王莽戊寅十八年,第508页。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三月。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宝祐四年六月,第780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六月侍御史丁大全夜半以兵执右丞相槐弃北关之外诏罢槐提举洞宵宫窜太学生陈宜中等于远州》。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同平章事吕夷简替帝废皇后郭氏谪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吕夷简卒》。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同平章事吕夷简替帝废皇后郭氏谪御史中丞孔道辅右司谏范仲淹》。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吕夷简卒》。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一,宋度宗咸淳四年夏四月,第808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夏四月夺谢方叔官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发明·人事》。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史弥远卒》。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发明·人事》。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史弥远卒》。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发明·人事》。
    8《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九,宋理宗绍定六年十月。
    9《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淳祐三年三月,第767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耶律楚材以忧死》。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完泽卒》。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五,元成宗大德七年夏闰五月。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六,元文宗至顺元年五月,第958页。
    6《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元年九月,第285页。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四年春二月,第289页。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八,宋哲宗元祐四年春二月,第289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司空东平公吕公著卒》。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四,元成宗大德七年三月,第906页。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处士金履祥卒》。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处士金履祥卒》。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召处士邵雍不至》。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三,宋高宗绍兴五年夏四月,第523页。
    1《续资治通鉴纲目》卷十五,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六月,第584页。
    2《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凡例》,第3484页。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三,宋高宗绍兴五年夏四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五,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六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冬十月帝崩晋王光义即位号皇后宋氏为开宝皇后迁之西宫》。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皇太后宋氏崩于故国燕国长公主第殡于普济佛舍群臣不成服贬翰林学士王禹称知滁州》。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名号》。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二月后弘吉剌氏殂》。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崩葬》。
    3《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一,宋太祖开宝元年八月,第37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八月宋遣李继勋将兵击北汉》。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征伐》。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八月宋遣李继勋将兵击北汉》。
    7《宋史》卷二《本纪第二·太祖二》,第27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一,宋太祖开宝元年八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八月宋遣李继勋将兵击北汉》。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端平元年春正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十,宋理宗端平元年春正月。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端平元年春正月,第748页。
    6《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征伐》。
    7《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征伐》。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甲午端平元年春正月金主守绪传位于其宗室承麟孟珙以蒙古兵入蔡州守绪及其尚书右丞相完颜忽斜虎等自杀承麟为乱兵所杀金亡》。
    2《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六,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第973页。
    3《元史》卷四一《顺帝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868页。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七,元顺帝至正三年三月。
    5《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宋理宗淳祐十二年春二月,第774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蒙哥弑其君母干兀立海迷失迁其祖母乞里吉忽帖尼杀失烈门母徙诸王于边窜失烈门于没脱赤》。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后弘吉剌氏弑明宗后八不妙》。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追尊私亲父曰顺宗皇帝母后弘吉剌氏为皇太后》。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冬十一月。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五,元武宗至大元年夏五月。
    6《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一,宋理宗景定元年五月,第792页。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征伐》。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蒙古阿蓝答儿及六盘守将浑都海举兵应和林廉希宪等讨诛之》。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一,宋理宗景定元年五月。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人事》。
    5《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六,元仁宗延祐四年六月。
    6《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三月,第870页。
    7《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三,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冬十月,第871页。
    8《资治通鉴纲目》附录《凡例·征伐》,第3493页。
    9《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征伐》。
    10《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凡例·征伐》。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二四,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三月。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建宁路总管黄华兵起遣兵击走之华自杀》。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辛酉十一年》。
    1《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辛酉十一年》。
    2《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卷十四,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一月。
    3《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附录《辛酉十一年》。
    4《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成》。
    1《史通·二体第二》,第21页。
    2【朝】《李朝太宗实录》,辛巳元年春正月辛酉条。
    3【朝】《李朝仁祖实录》,癸亥元年春三月癸亥条。
    1【朝】《李朝仁祖实录》,乙酉二十三年正月乙酉条。
    2【朝】《李朝高宗实录》,甲子元年正月条。
    3【朝】《李朝高宗实录》,丙子十三年二月初二癸亥条。
    1《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凡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以下版本同)。
    2《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凡例》。
    3《明太宗文皇帝实录》。
    1《明太宗文皇帝实录》。
    2《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朝】《朝鲜宣祖修正实录·修正凡例》。
    1刘子荣:《我国古代的政书——“三通”》,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年版。
    2杜素琼:《略论政书的功用》四川图书馆学报1995年版。
    3《乐平县志》。
    1【朝】崔恒、金国光等编撰:《经国大典·序》,韩国奎章阁影印本。
    1【朝】金致仁等编撰:《增补文献备考·英祖朝御制东国文献备考后序》东国文化社1959年版,第11页。
    2《增补文献备考·文献备考原编进笺》,第13页。
    3《增补文献备考·文献备考原编进笺》,第13页。
    1《增补文献备考·英祖朝御制东国文献备考后序》,第11页。
    2《增补文献备考·正祖朝御题增订文献备考标记》,第12页。
    3《增补文献备考·凡例》,第9页。
    4《增补文献备考·卷首》,第8页。
    5《增补文献备考·凡例》,第9页。
    1《增补文献备考·凡例》,第9页。
    2《增补文献备考·凡例》,第9页。
    3【元】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考三(以下版本同)。
    1《文献通考》卷一《田赋一》,考三二。
    2《增补文献备考》卷一《象纬考一》,第17页。
    1《文献通考·自序》,考三。
    2《增补文献备考·序》,第1页。
    3《增补文献备考·正祖朝御题增订文献备考标记》,第12页。
    4《增补文献备考·原编进笺》,第13页。
    5《四库全书总目》卷八一《〈文献通考〉提要》。
    1《增补文献备考·原编跋》。
    2《增补文献备考·卷首》。
    3梁英华:《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载于《中国地方志》2011年4月刊。
    1【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2《方舆胜览》,第2页。
    3《方舆胜览》,第2页。
    4《方舆胜览》,第1238页。
    1《大明一统志》影印本,第1页。
    2《大明一统志》影印本,第55~56页。
    3《东国舆地胜览》,韩国奎章阁影印本(以下版本同)。
    4《东国舆地胜览》。
    5《东国舆地胜览》。
    6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8页。
    7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7页。
    1《史通·杂述第三十四》,第194页。
    2《大明一统志》,第8页。
    3《大明一统志》,第2页。
    4《东国舆地胜览·序》。
    5《新增东国舆地胜览·进〈东国舆地胜览〉笺》,韩国奎章阁影印本(以下版本同)。
    6《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笺》。
    7《东国舆地胜览·序》。
    1《新增东国舆地志·修正凡例》。
    2《大明一统志》,第56页。
    1《大明一统志》,第57~58页。
    2《大明一统志》,第59~60页。
    3《东国舆地胜览·序》。
    4《东国舆地胜览·序》。
    1《东国舆地胜览》。
    2《东国舆地胜览》。
    3《大明一统志》,第5页。
    4《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序》。
    1《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序》。
    2《方舆胜览》卷一《浙西路·临安府》,第1页。
    3《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七《骊州牧》。
    4【朝鲜】古子山:《大东地志》卷二《京畿道·开城府》,韩国影印本。
    1《大明一统志》,第11~12页。
    2《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序》。
    1《东国舆地胜览·序》。
    2《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三七《全罗道·长兴都护府》。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朝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
    【唐】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年版。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唐】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元】脱脱等:《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元】脱脱等:《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清】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唐】杜佑:《通典》,中华书局1984年版。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版。
    【唐】刘知几:《史通》,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年版。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宋】郑樵:《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
    【明】《明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版。
    【明】申时行等:《明会典》,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版。
    【明】李贤等:《大明一统志》,四库影印本。
    【朝鲜】安鼎福:《东史纲目》,景仁文化社1970年版。
    【朝鲜】林象德:《东史会纲》,亚细亚文化社1974年版。
    【朝鲜】李恒老、柳重教、金平默等:《宋元华东史合编纲目》,藏书阁影印本。
    【朝鲜】金洸:《大东史纲》,藏书阁影印本。
    【朝鲜】俞棨:《丽史提纲》,亚细亚文化社1973年版。
    【朝鲜】《东国历代总目》,影印本。
    【朝鲜】洪万宗:《三国史》,影印本。
    【朝鲜】《大东遗事》,影印本。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乙酉文化社1977年版。
    【高丽】一然:《三国遗事》,民众书馆1946年版。
    【朝鲜】郑麒趾:《高丽史》,奎章阁影印本。
    【朝鲜】《宋史筌》,影印本。
    【朝鲜】《宋史撮要》,奎章阁影印本。
    【朝鲜】李克甚:《高丽史节要》,奎章阁影印本。
    【朝鲜】徐居正、李克墩、郑孝恒等《东国通鉴》,景仁文化社1974年版。
    【朝鲜】李弘基:《纂修东国史》,(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影印本。
    【朝鲜】《东史撮要》,影印本。
    【朝鲜】《东史辑略》,(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影印本。
    【朝鲜】《东史》,(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影印本。
    【朝鲜】《国朝汇鉴》,影印本。
    【朝鲜】《文献节要》,(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影印本,017693(登记号017693)。
    【朝鲜】《文献考略》,影印本。
    【朝鲜】李廷实:《华东通典》,(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藏书)影印本,000999(登记号000999)。
    【朝鲜】《增补文献备考》:东国文化社1959年版。
    【朝鲜】朴周钟:《东国通志》,太学社1986年版。
    【朝鲜】《经国大典》,奎章阁影印本。
    【朝鲜】卢思慎、姜希孟、徐居正等:《东国舆地胜览》,奎章阁影印本。
    【朝鲜】《东国舆地志》,影印本。
    【朝鲜】古子山:《大东地志》,影印本。
    【朝鲜】韩在濂:《高丽古都征》,亚细亚文化社1972年版。
    【朝鲜】《朝鲜王朝实录》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刊行,昭和四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版。
    【韩】李瑄根:《韩国近代史》,林秋山译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67年三月刊印。
    【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朝鲜通史》,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通史》翻译组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美】费正清:《费正清集》,陶文钊编选,林海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日】西岛定生:《东亚世界的形成》,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
    【韩】姜万吉:《韩国近代史》,贺剑城等译,东方发行社1993年版。
    【韩】李基白:《韩国史新论》,厉帆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
    黄枝连:《天朝礼制体系研究:亚洲的华夏秩序——中国与亚洲国家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黄枝连:《天朝礼制体系研究:东亚的礼仪世界——中国封建王朝与朝鲜半岛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黄枝连:《天朝礼制体系研究:朝鲜的儒化情境构造——朝鲜王朝与满清王朝的关系形态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韩】黄秉泰:《儒学与现代性——中韩日儒学比较研究》,刘李胜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化》,台北水牛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
    杨渭生:《宋丽关系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日】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亚洲经济圈》,朱荫贵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韩】卢仁淑:《朱子家礼与韩国之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杨渭生编著:《十至十四世纪中韩国际关系史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李明辉主编:《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0年版。
    吴怀祺主编:《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黄山书社2002年版。
    【日】堀敏一:《隋唐帝国与东亚》,韩昇、刘建英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韩】李迺扬:《韩国历史的传真》,台湾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洪军:《朱熹与栗谷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伯伟:《朝鲜书目丛刊》,中华书局2004年版。
    杨绍全:《中国——朝鲜·韩国文化交流史》,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彭林:《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简江作:《韩国历史与现代韩国》,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韩】金柄珉、金虎雄、姜淳和:《朝鲜-韩国文化的历史与传统》,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韩】权寅初主编:《延世国学丛书——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古学房图书出版社2005年版。
    高明士:《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版。
    张立文主编:《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金京振:《朝鲜古代宗教与思想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俊杰、林维杰主编:《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国立”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版。
    汪高鑫《东亚三国关系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杨军、王秋彬:《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朱云影:《中国文化对日韩越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版。
    宋慧娟:《清代中朝宗藩关系嬗变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孙卫国:《大明旗号与小中华意识——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黄纯艳:《高丽史史籍概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韩】崔英辰:《韩国儒学思想研究》,邢丽菊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韩】柳承国:《韩国儒学与现代精神》,姜日天、朴光海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高明士:《天下秩序与文化圈的探索:以东亚古代的政治与教育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付百臣:《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魏志江等:《韩国学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黄俊杰主编:《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一:家族、家礼与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何劲松:《韩国佛教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韩传统关系》,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陈来:《东亚儒学九论》,三联书店2008年版。
    乔治忠:《中国官方史学与私家史学》,北京图书出版社2008年版。
    王盛恩:《宋代官方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日】内藤湖南:《中国史学史》,马彪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韩昇《海东集——古代东亚史实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孙卫国:《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对朝鲜的影响——兼论两国学术交流与海外汉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刘顺利:《朝鲜半岛汉学史》,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拜根兴:《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日】松浦章:《明清时代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郑洁西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杨绍全:《朝鲜文化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李甦平:《韩国儒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韩昇:《海东集——古代东亚史实考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杜维运:《中国史学史》,北京商务出版社2010年版。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版。
    李宗侗:《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
    杜慧月:《明代文臣出使朝鲜与<皇华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徐东日:《朝鲜朝使臣眼中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
    【日】夫马进:《朝鲜燕行使与朝鲜通信使——使节视野中的中国、日本》,伍跃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美】费正清:《中国的世界秩序:传统中国的对外关系》,杜继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三联书店2011年版。
    杨雨蕾:《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张存武:《清代中国对朝鲜文化之影响》,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四期下册,1974年。
    李少雍:《〈史记〉纪传体的创立问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0,2。
    瞿林东:《论〈通典〉的方法和旨趣》,历史研究,1984,5。
    王锦贵:《试论〈通典〉的问世及其经世致用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87,4。
    叶建华:《朱熹的史学思想》,孔子研究,1989,3。
    汪高鑫:《试论朱熹史学思想的积极因素》,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1,1。
    李绍平:《纪传体史籍发展变化新论》,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2,2。
    汪高鑫:《朱熹正统论评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2,3。
    汪高鑫、李俊瑛:《朱熹史学思想浅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3,2。
    适合金:《祝穆与〈方舆胜览〉散论》,南京师大学报,1993,3。
    葛兆光:《从〈通鉴〉到〈纲目〉——宋代通鉴学之一脉》,扬州师院学报,1992,3。
    瞿林东:《〈文献通考〉的理论价值》,安徽史学,1993,2。
    张立新:《朱熹史学三题》,贵阳师专学报,1994,1。
    李仕培:《〈资治通鉴〉和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安顺师专学报,1994,3。
    汪高鑫:《朱熹的史论和史学评论》,安徽史学,1994,4。
    蔡瑞霞:《马端临史论的会通思想——读〈文献通考自序〉》,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4。
    瞿林东:《重读〈通典〉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6,2。
    李勇先:《试论〈方舆胜览〉一书的流传及影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6。
    孙建民(《宋朝高丽交聘考》,《信阳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谢贵安:《〈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史学史研究,1997,3。
    张玉勤:《从〈文献通考〉看马端临的进步史观》,山西师大学报,1997,10。
    汤勤福:《朱熹与〈通鉴纲目〉》,史学史研究,1998,2。
    汪高鑫:《朱熹与史学》,史学史研究,1998,3。
    周征松:《〈文献通考〉的价值略论》,山西师大学报,1998,6。
    任楚威:《司马光对编年体史书的创新》,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5。
    汤勤福:《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上的地位》,学术月刊,1999,7。
    朱荫贵:《朝贡贸易体系与亚洲经济圈》,历史研究,1999,2。
    谢贵安:《〈明实录〉修纂程序述要》,武汉大学学报,2000,1。
    张凤英:《略论杜佑的〈通典〉》,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1。
    张品端:《朱子学东渐及其朝鲜化过程》,南平师专学报,2000,3。
    张博泉《箕子与朝鲜研究的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
    周少川:《〈文献通考〉的经世致用思想》,蒙古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李虎:《浅议朝鲜朱子学特性及其演变》,延边大学学报,2000,8。
    萧永明:《朱熹史学观三题》,史学史研究,2001,2。
    何晓芳:《论程朱理学对朝鲜王朝的影响及作用》,满族研究,2001,2。
    杨渭生:《宋与高丽的典籍交流》,浙江学刊,2001,4。
    王国良:《朝鲜朱子学的传播及思想影响》,安徽大学学报,2001,11。
    漆侠:《朱熹与史学》,历史教学问题,2002,1。
    黄历鸿《“箕子朝鲜”钩沉》,北方文物,2001,3。
    郭争鸣:《略论〈资治通鉴〉对编年体史籍的传承》,济宁师专学报,2001,4。
    郭齐:《关于朱熹编修〈资治通鉴纲目〉的若干问题》,四川大学学报,2001,6。
    董海欣:《关于〈史记〉纪传体例的认识》,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9。
    阎海《箕子东走朝鲜探因》,北方文物,2002,2。
    杨雨蕾:《〈资治通鉴纲目〉在朝鲜的传播》,世界历史,2002,3。
    郭齐:《评朱熹对史学的基本态度》,四川大学学报,2002,5。
    陈蔚松:《元明清一统志馆及其修志成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5。
    洪军:《论朝鲜朱子学与李栗谷哲学》,东疆学刊,2002,6。
    苗威:《华夷观的嬗变对朝鲜王朝吸收中国文化的影响》,东疆学刊,2002,9。
    潘畅和:《古代朝鲜和日本朱子学特色比较》,哲学研究,2002,12。
    陈蒲清《箕子开发古朝鲜考》,求索,2003,1。
    桑秋杰:《明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6。
    曹婷婷:《〈皇华集〉——中朝文化交往的历史见证》,韩国学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王元周:《华夷观与朝鲜后期的小中华意识》,韩国学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周晓瑜:《编年体史籍的时间结构》,文史哲,2004,1。
    宋馥香:《〈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历史叙事发展的高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
    张英聘:《论〈大明一统志〉的编修》,史学史研究,2004,4。
    孙卫国:《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004,6。
    张增香:《浅谈古代中国对朝鲜的影响》,东疆学刊,2004,7。
    吕英婷《高丽王朝与辽、宋政治关系之比较》,东岳论丛,2004,11。
    程增俊:《韩国公民教育中的儒学精神》,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黄俊杰:《东亚儒学如何可能?》,山东大学学报,2005,6。
    【日】成泽胜:《试论朝鲜李朝时期“孝”观念与儒教和佛教的关系》,东疆学刊,2005,7。
    鞏本栋:《宋人撰述流传丽、鲜两朝考》《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一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
    程宇宏:《析〈汉纪〉编年体例的政治学功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4。
    杨雨蕾:《传入朝鲜的清代禁毁书籍》,文献季刊,2006,4。
    杨雨蕾:《明清时期朝鲜朝天、燕行路线及其变迁》,历史地理,2006,5。
    徐家星、史琳燕:《朱熹史学思想三论》,北方论丛,2006,6。王鸿军:《明代汉籍流入朝鲜李朝及其影响》,鸡西大学学报,2006,6。
    萧唐:《韩民族独特的道德观和家庭伦理观》,当代韩国,2006年夏季号。
    高明士:《韩国朝鲜王朝的庙学与书院》,湖南大学学报,2006,11。
    仓修良:《朱熹和〈资治通鉴纲目〉》,安徽史学,2007,1。
    王记录:《理学与朱熹的史学思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2。
    张全真:《古代朝鲜官吏汉语教科书〈吏文〉的语言面貌》,贵州大学学报,2007,9。
    胡予琪:《从郑樵〈通志〉看纪传体通史编纂工作的发展》,韶关学院学报,207,11。
    张春海:《高丽王朝的“华化”与“土俗”之争》,安徽史学,2008,1。
    李甦平:《论韩国儒学的特性》,孔子研究,2008,1。
    权容玉:《韩国东安儒教文化的形成及其社会影响》,孔子研究,2008,1。
    赵东:《略论〈通典〉所体现的思想》,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8,1。
    隋子辉:《试论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建立——以〈清实录〉和〈朝鲜李朝实录〉为视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9。
    曹庆文:《试析编年体史学及其源与流》,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2。
    刁书仁:《朝鲜王朝对中国书籍的购求及其对儒家文化的吸收》,古代文明,2009,4。
    曹宇峰:《朱熹义理史学思想三论》,晋阳学刊,2009,5。
    杜锡建:《元、明、清〈一统志〉比较研究》,中国地方志,2009,7。
    牟邵义:《略论〈李朝实录〉中的通报》,华夏文化论坛,2010。
    钱茂伟:《〈明实录〉的编纂与明代史学的流变》,学术研究,2010,5。
    李芳瑜:《〈史记〉取才与纪传体的形成》,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7。
    宋有成《百济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特点以及影响》,韩国学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詹杭伦:《韩国科举考试律赋举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
    王鸿军:《明代汉籍流入朝鲜李朝及其影响》,内蒙古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史燕龙:《元代高丽朝贡制度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以朝鲜赴京使臣为中心》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