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互联网时代正处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互联网从发展到普及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给社会带来的变化却是翻天覆地的。网络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作为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互联网推动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环境,搭建起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革,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与交锋呈现出新的特点。作为一把“双刃剑”,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在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着当前社会的新形势、新特征与新挑战,意识形态工作需要站在时代和战略发展的高度,科学分析互联网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造成的影响,理性认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措施主动应对,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说服力、凝聚力与吸引力,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在互联网时代的安全性。本文以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变迁为出发点,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与网络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本文既充分肯定与认识了网络社会的积极影响与社会功能,又不回避它带来的负面效应和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观点与建设策略,力争在建设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网络阵地的同时,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刻保持先进性,与时俱进。
     第一章本文试图从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联性与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境遇,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功能拓展,并进一步探讨了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实现了虚拟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平等与开放程度,削弱了国家对信息的控制,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网络渠道发挥的政治、经济、文化引导作用,则有利于应对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传统价值生态、政治生态与文化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第二章本文具体论述了网络意识形态。这包括了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基本特征、传播机制、构成要素的分析与考察。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性认知的深化对于优化与扩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互联网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机遇。互联网搭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为政府与公众进行沟通提供了新的途径,拉近了受众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距离,为社会思潮的整合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意识形态工作方式与方法的改变则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第四章着重分析了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挑战问题。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与技术优势、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泛滥、网络舆论推手的推波助澜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力,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一元化地位。加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适应性不强等问题的存在,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举步维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五章主要关注并研究了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观点。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建立新的价值追求,争取促进意识形态建设与公民教育、道德建设、经济同步发展。同时我们还需要改变意识形态的传统建设路径,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律、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新媒体应用与教育思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通过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提高公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认同程度。
     第六章明确提出了利用互联网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理论研究与现实应用并重,促进大众化进程,从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与战斗力。针对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社会现实,意识形态工作要进一步巩固党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同时,包容与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实效性。同时针对网络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促进网络立法,确保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The Internet Age is in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 Our country Internetdevelopment to the popularity in just ten years time, but the changes it has broughtabout earth-shaking. Network penetration in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s aforce of social change, profoundly changed the social mode of production, lifestyleand the way of thinking. Internet promotes the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the social environment, to build a new platfor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instreamideolog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ar, the profound change of internationaland domestic situation, ideological struggle and confrontation shows the new features.As a "double-edged swo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ge for both thesocialism ideology construction offered opportunity, but also enable the development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is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Facing the current society'snew situation, new characteristic and new challenges, and ideological work requiresstanding on the height of the era and strategic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impa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n the internet. rationalcogni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and takeeffective measure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challenges, strengthen the mainstreamideology convincing, cohesive and attractive in the Internet era, in order toconsolidate the guiding position of the idea of Marxism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Internet age. This article base onthe age of the Internet society chang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the networkera of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and network of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in two aspects. This article not only fully affirmed and recognized the positive effectsof network society and social function, not evade the advers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is and put forward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the basic views and construction strategy, strive to build a firm network position of the socialist ideology theory, maintaining theadvanced nature of Marxist theory,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relevance of Internet and thesocialist ideology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Internet, analysis of the modernhuman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situation in Internet era, Pointe outthe network function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the era and further discuss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on the ideology of socialism. The age of the Internetachieved the fusion of virtual network society and realistic social, promoting socialequality and openness, weakening of state control of information and promoting thedevelopment of civil society. Socialism ideology through the network channels play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guide, The socialist ideology of political,economic, cultural through the network channels play a leading role. It is beneficial todeal with th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nvironment of Internet on ideological value oftraditional ecological, political ecology and culture, full play the lead role of the idea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social thought.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network ideology. It includes the concept ofnetwork ideological, basic characteristics, propagation mechanism and elements.Network ideology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ist ideology, the rational cognition tooptimize and expan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construction has the important theoryand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thir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of socialism ideologyconstruction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Internet build socialism ideologicalco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latform,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governmentand public communication, clos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themainstream ideology,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Marxthought spreads throughout the world.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ogical work patternfor a change in favor of enhancing the appeal of socialist ideology.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llenge problem of socialistideology construction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The western discourse hegemony andtechnical advantag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proliferation of social thought, the networkpublic opinion push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have weakened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dissemination effect, impact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Marx ideology.In addition, themainstream ideology of the initiative are not flexible, make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development steps forward dimension difficult, we must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solve them.
     The fifth chapter concern and study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the network era of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Internet era of socialist ideology construction need tocreate new value of the pursuit; promote the ideology of building and civiceducation,、moral building and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Meanwhile, we also need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ideology, to realize the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social autonomy, legalconstruction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and educationalinnovation of train of thought of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Inpeople-oriented constru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build a batch of highquality ideological work team, through a wide range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level of acceptance of the theory ofMarxism.
     The sixth chapter put forward clearly to use the Internet to strengthen theconstruction of China's ideological.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ideology requiresboth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process,thereby enhancing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persuasive power and fighting capacity.According to the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of diversified, the ideological work need tofurther consolidate the leadership of Marx ideology, inclusion and integration ofdiverse social current of thought, specific aim ground begins the work, improve theeffectiveness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t the same time, in view of the networkillegal acts to further increase the blow strength, promote the network legislation, toensure social stabil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引文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吴迎春译.第三次浪潮.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②[美]丹尼尔·贝尔.高铦等译.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③[美]约翰·奈斯比特.梅艳译.2000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④[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⑤[西班牙]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⑥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⑦刘文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
    ⑧刘国建.“网络社会”的特性及其哲学思考.学术研究,2002(2):51
    ⑨何明升,白淑英.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
    ①朱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光明日报.2001年8月18
    ②李斌.网络参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33
    ③赵春丽.网络民主发展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322
    ①杨立英.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61
    ②曾国屏,李宏芳,张再兴.网络空间中主客体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
    ①刘振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问题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12):62
    ②曾令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特征与对策分析.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1):12
    ③张宽裕,丁振国.论网络意识形态及其特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37
    ④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教育与职业,2005(12):81
    ⑤朱湘虹,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8):70
    ⑥宋元林,黄娜娜.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其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196
    ⑦姚德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中国高教研究,2003(12):70
    ①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
    ②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③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④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5
    ⑤刘忠厚.信息网络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理论学刊,2009(2):19
    ①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80
    ②刘忠厚.信息网络化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理论学刊,2009(2):19
    ①刘音,吴玲.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0(2):89
    ②袁其波.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08(10):61
    ③杨永志.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上吸引力.光明日报(网络版),2008年10月26日
    ④杜骏飞.沸腾的冰点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413-414
    ⑤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夏铸九,王志弘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
    ②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①李一.网络行为失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3
    ②[美]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③[美]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1-12
    ①[美]埃瑟·戴森.胡泳,范海燕.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0
    ①[美]比尔·盖茨.未来时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②戚攻.“虚拟社会”与社会学.社会,2001(2):34
    ③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2
    ①赵晖.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研究.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5(5):137
    ②赵士林彭红.网络传播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33
    ③[美]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夏铸九,黄慧琦等译.千年终结(End of Millenniu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
    ①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48
    ②[美]马克·斯劳卡.黄锫坚译.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97
    ③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
    ④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
    ⑤[美]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11
    ①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管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81
    ②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
    ①[美]尼葛洛庞帝.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74
    ①马振超.转型期的意识形态安全与政治稳定.公安大学学报,2001(3):37
    ①董文芳.论意识形态的政治稳定功能.发展论坛,2003(9):50
    ②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6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①樊跃发.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升级与政治可持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1(5):81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②杨立英.意识形态、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合理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150
    ①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9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①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2
    ②[美]埃瑟·戴森.胡泳,范海燕译.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34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34
    ③朱爱华.网络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与变迁探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7):128
    ①严俊.试论网络蕴涵的四种精神.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3(3):110
    ①李永忠,林伯海.论我国的公民自主意识及其培育.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91
    ②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1
    ①[美]阿尔文·托夫勒.蔡伸章,未来的冲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7
    ②何明升,白淑英.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0
    ③李斌.网络参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3
    ①傅慧芳.公民网络参政需求的增长与制度回应的博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9
    ②李静睿.胡锦涛透露上网关注三大问题.新京报.2008年6月21
    ①张丽红.网络舆情的宏观影响初探.理论界.2008(4):11
    ②彭兰.网络文化的构成及其与现实社会的互动.社会科学战线.2011(15):158
    ③江潜.数字家园——网络传播与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91
    ①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178-184
    ②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
    ②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日报,2007年1月25日第一版
    ①俞吾金.意识形态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
    ②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6
    ①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2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③[德]弗朗克·菲德勒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北京:求实出版社,1985:489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6
    ①韩源,张华春,邓攀﹒论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中的指导思想一元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7):138
    ①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1
    ②郭明飞.网络舆论的消极难控现状及其引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5):194
    ③廖永亮.舆论调控学.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82
    ①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53
    ③贺卫方.中国公众参与的网络依赖症.南都周刊,2007年7月6日
    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调研报告.2012:35
    ⑤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即时通信用户调研报告.2012:36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36
    ④赵蒙旸.“推”出的公民社会——微博在大陆的发展探究.东南传播,2010(4):46
    ⑤张意轩,李卓.微博:一个人的媒体?人民日报,2011年1月18日14版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48
    ③孙卫华,张庆永.微博客传播形态解析.传媒观察,2008(10):51
    ①王波.“舆情场”情境下的网民与政府互动:[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大学,2008:33
    ②张音.“网络水军”泛滥守卫真相传统媒体责无旁贷(新媒观察).人民日报:2011年1月18日14版
    ③张音.“网络水军”泛滥守卫真相传统媒体责无旁贷(新媒观察).人民日报:2011年1月18日14版
    ④刘鹏飞.2010:网络舆论格局新变及传统媒体的作为.新闻记者.2011年1月13日
    ①刘鹏飞.2010:网络舆论格局新变及传统媒体的作为.新闻记者.2011年01月13日
    ②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8
    ③杜俊飞.沸腾的冰点2009年中国网络舆情报告.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4
    ④毕宏音.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08(7):167
    ⑤毕宏音.网民心理特征分析.社科纵横,2006(9):38-39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4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35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2.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765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6):18
    ③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1
    ④[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曹海军等译.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8-19
    ②陈尧.网络民粹主义的躁动:从虚拟集聚到社会运动.学术月刊,2011(6):26
    ①贾中海,李娟.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原旨、批判与选择.政治学研究,2011(4):28
    ②焦凤梅,焦连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对高校师生影响的比较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1(6):46
    ③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6
    ④韩柏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54
    ⑤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44
    ①陈庆麟,张潇.淘宝“双11”促销再现快递“爆仓”http://finance.qq.com/a/20111117/001936.htm
    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26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72
    ④[美]比尔·麦克基本.孙晓春、马树林译.自然的终结.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5
    ⑤王玄武.政治观教育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17
    ①杨雪梅.中国网民更愿“发言”,网上论坛数量全球第一.人民日报,2009年1月4日
    ②张恩.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特点及管理对策.校园之声,2009(12):68
    ①周志强.网络广场的“非理性”缺陷.人民日报论坛,2009(16)
    ②蔡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12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2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731-732
    ①周小华.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1):14
    ②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
    ①屠忠俊,吴延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239
    ②杨继红.新媒体生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36
    ①赵强.论维护国家舆论安全.求是,2009(5):24
    ②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7
    ①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83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
    ①陈桂生.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1
    ②陈东.开放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0
    ③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东:华南师范大学,2005:40
    ①王想平,李越,梁雪梅.网络思想教育的实现过程及其实践意义.中国电力教育,2003(1):62
    ①鲁徐,薛飞,陈俊良.Web2.0时代的网络教育模式.科技创业,2011(3):181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65
    ②郭福仙.浅议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当代教育论坛:2011(7):27
    ②徐铁光.西方的网络强势话语权与国际网络正义.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45
    ①龚玉朝.美国国家安全空间战略的新发展.学习时报,2010年5月24日
    ②多重机制维护下的美国网络安全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4/19/c_121322280.htm
    ③程群.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安全战略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10(3):12
    ④以网络自由名义美国巩固网络霸权http://news.hexun.com/2010-01-31/122546887.html
    ⑤牛晋芳,孔德宏.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理论探索,2003(1):58-59
    ②美“互联网信息自由”论何其伪善.光明日报,2010年01月27日
    ③管克江.“谷歌事件”,陈腐偏见的恶性发作——国际视野中的美国“互联网外交”.人民日报,2010年1月26日
    ①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求是,2007(14):53
    ①俞可平.全球化与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3:28
    ②王庆五.全球化时代中国制度创新:来自意识形态的深刻挑战及应对.理论探讨,2006(3):11
    ③姚锦云.网络信息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11(9):129
    ①朱洁.网络碎片化时代的品牌传播.当代传播,2008(6):72
    ②[美]阿尔温·托夫勒.朱志焱译.多样化的传播方式——第三次浪潮.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99—105
    ①冯希莹.从过程视角看当前网络舆论的非理性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1(4):196
    ①朱光磊,于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双重挑战与政治稳定.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3):72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50
    ①谢闻地.网络推手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周刊,2009(2):22
    ①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56
    ①黎秋玲.网络推手与网络传播.网络传播,2007(9):61
    ①任孟山,朱振明.试论伊朗“Twitter革命”中社会媒体的政治传播功能.国际新闻界,2009(9):24-28.
    ②陈力丹.舆论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1999:90
    ①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政治学研究,2011(2):53
    ①Habermas,J.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9:231
    ②胡同新.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透视.唯实,2005(1):5
    ③万俊人.公民美德与政治文明.光明日报,2007年6月19日
    ④马长山.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关系及其实践把握.法学研究,1999(1):15
    ①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政府新闻学网络案例.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7
    ②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2
    ①汪建兵等.公民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与时俱进.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4):7
    ②雷骥.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涵、特点和作用——兼论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郑州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
    ③孙淑艳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从传统到现代.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28
    ①仕君.培养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主旨.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5):89
    ②仕君.培养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主旨.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5):89
    ①谢桂山.网络化的道德意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63
    ②谢桂山.网络化的道德意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63
    ①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79
    ①杜灵来.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实效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40
    ①周中之.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9
    ②王海明.伦理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03
    ③詹世友.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22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70-271
    ②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82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32
    ②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2
    ①[美]埃瑟·戴森.胡泳,范海燕译.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海南:海南出版社,1998:12
    ①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7
    ①转引自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6
    ①王鑫.论网络社会中人际交往关系的道德法律研究.沧桑,2009(2):161
    ①吴汉东.法律的道德化与道德的法律化——关于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协调发展的哲学思考.法商研究,1998(2):3
    ①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7
    ①黄楠森.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科学内涵.伦理学研究,2011(5):11
    ①雷鸣.以人为本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2):55
    ①周运江.浅析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湘潮,2011(8):212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①李永刚.我们的防火墙——网络时代的表达与监管.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0
    ①方旭光.政治认同的价值取向及资源整合.思想理论教育,2007(1):50
    ①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人民日报,2003年l2月8日
    ①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②恩格斯.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③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④列宁.我们的纲领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⑤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3年7月2日
    ①王太钧.网络大众化背景下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求实,2010(4):15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8
    ③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5
    ④黄建国.关于理论武装工作的若干思考.湖南日报,2002年4月16日
    ①王力尘.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现途径探索.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
    ①陈承红.论主导理论的核心引领价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社会科学家,2008(11):134
    ②陈奎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民日报,2004年4月20日
    ③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9日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98
    ①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
    ②廖胜刚.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政治学研究,2006(7):125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611
    ①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57
    ②邹永凡.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改革与开放,2010(9):34
    ③宋海林.多元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法制与社会,2010(6):166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30
    ②钟志凌.网络思潮的传播规律与合理性调控研究.学术论坛,2010(4):126
    ①王永芹,张安平.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谋求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思考.邯郸学院学报,2007(12):195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②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172
    ②孟浩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原则与目标指向.理论前沿,2007(24):30
    ③王长江.深入研究执政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7):4
    ①陈佩华.论传统媒体主动引领网络舆情.青年记者,2011(3):42
    ①杨桂华.论网络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信任危机.新闻界,2011(6):180
    ②张潇潇,杨寅.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关系——基于舆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视角.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2011(5):111
    ③李玲.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挑战、机遇与对策.理论探索,2011(3):91
    ②胡嫒.网上舆论为何不理智——访中国社科院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阂大洪教授.法律与生活,2006(13):19
    ③张潇潇,杨寅.试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关系——基于舆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视角.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论坛),2011(5):113
    ①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8
    ②林凌.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学海,2010(5):19
    ①董清潭.政府遭遇不利网络舆论的主要原因和应对原则.求知,2011(6):25
    ①谢志强,姜飞云.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9)
    ②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③曾长秋,汤长安.论网络环境下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4
    ①傅海鹰.构建和谐网络传播先进文化.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6):60
    ①姜英.用先进文化规范和引领网络文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5):135
    ①李晓衡,高征难,卢清华.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先进网络文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2):72
    ②黄汀洲,刘涛.解铃还须系铃人——大众文化中低俗文化乱象的成因与消解.今传媒,2010(11):80
    ①张新华.网络悖论与国家安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6):72
    ①杜骏飞.2009年舆情报告沸腾的冰点.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18
    ①唐克超.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8(7):59
    ②邬江,郝文江.筑起网络安全的长城.网络传播,2007(10):15
    ③杜骏飞.2009年舆情报告沸腾的冰点.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408
    ①张真理.法治、市场与自律:互联网治理的有效机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2日
    ①杨义先,蒋朝惠.我国信息安全标准、法律、管理与人才体系建设.北京:信息化与法律出版社,2005:265-271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刘少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江泽民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重大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0]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6月25日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1]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台湾:桂冠读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
    [2]卡尔·曼海姆.黎鸣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赫伯特·马尔库塞.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汤普森.高銛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尤尔根哈贝马斯.刘英杰译.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6]利昂·P.巴拉达特.张慧芝译.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0
    [7]安德鲁·文森特.袁久红译.现代政治意识形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8]理查德·斯皮内洛.李译.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9]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上网、参与和互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0]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
    [11]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2]海姆.金吾伦译.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13]克里斯托夫·霍洛克斯,麦克卢汉.刘千立译.虚拟实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黄丽玲等译.千年终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5]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6]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网络星河.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7]迈克尔·德图佐斯.周昌忠译.未来的社会:信息新世界展望.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8]阿尔温·托夫勒.预测与前提——托夫勒著作选.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9]阿尔温·托夫勒.吴迎春译.权力的转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0]斯皮内洛.李伦译.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1]诺顿.朱萍译.互联网:从神话到现实.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22]国际电信联盟报告.汪向东译.网络的挑战: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
    [2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4]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5]侯惠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7]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8]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9]石本惠.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0]郑永廷,江传月.宗教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31]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2]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3]杨海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34]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5]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6]张秀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7]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3
    [38]罗国杰.理想信念与“三观”建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9]彭劲松.和谐社会的利益关系.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0]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1]徐海波.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2]陶文昭.电子政府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3]胡爱玲.意识形态领导权与知识分子.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44]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5]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6]姜迎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47]刘明君,郑来春,陈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8]张志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49]李忠军.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0]李玉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若干问题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51]邱尊社,石保平.软力:是指以社会构成为载体,通过柔性方式主导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52]陈晓明,周宏,孙强.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3]农华西.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4]林国标.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5]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6]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7]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8]黄传新.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59]戴焰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北京:民主与法制出版社,2007.
    [60]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1]汪国培.全球化视域中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62]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3]戴焰军,李英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64]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5]马为公.互联网的新时代.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66]杜敬明,唐建国.互联网时代的法律探索.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7]叶皓.正确应对网络事件政府新闻学网络案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68]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10
    [69]王晓霞.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探究附网络人际交往调查研究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70]廖胜刚.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验研究.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71]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存在方式的变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72]蔡翠红.信息网络与国际政治.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73]李一.网络行为失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4]苏振芳.网络文化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会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5]钟忠.中国互联网治理问题研究.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76]蔡前.以互联网为媒介的集体行动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
    [77]钟瑛.中国互联网管理与体制创新.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78]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9]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0]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1]何其生.互联网环境下的争议解决机制变革与发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82]张海鹰.网络传播概论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3]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4]杨雄.网络时代行为与社会管理主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85]徐道先.网络时代你准备好了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86]顾丽梅.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政府治理理念与治理范式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87]刘向晖.互联网草根革命.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88]孙伟平.猫与耗子的新游戏——网络犯罪及其治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89]姜奇平.21世纪网络生存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0]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治理:电子治理前沿问题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2]贾丹华.因特网发展中的公共政策选择.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
    [93]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94]杜骏飞.弥漫的传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95]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6]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97]唐子才梁雄健.互联网规制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98]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9]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0]王向东主编.中国网情报告第一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101]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02]谢海光.互联网和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03]陈传刚谢永亮.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0
    [104]俞可平.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05]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06]陈国明.文化间传播学.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107]陈卫星.传播的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8]宋林飞.社会传播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09]王宁.消费社会学一个分析的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10]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出版社,2001
    [111]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民主的再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12]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113]谢海光.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站创新.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4]张晓忠.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5]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6]陈立思.当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17]罗文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8]王绍臣.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19]方世南.时代与文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0]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21]张彦.信息安全——网络空间的较量.江苏: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2]徐海波.中国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23]张久珍.网络信息传播的自律机制研究.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124]李素霞.交往手段革命和交往方式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25]李伦.鼠标下的德性.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26]蔡文之.网络:21世纪的权利和挑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27]殷晓蓉.网络传播文化:网络和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8]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29]杨谷.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概论.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130]刘建明.网络上的二十一世纪.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31]赵士林彭红.网络传播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1]孙功.论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主义研究,2010(3)
    [2]王必胜.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视野.社会主义研究,2010(2)
    [3]周耀宏.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4]蒋淑晴.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科学阐释.学术论坛,2010(1)
    [5]夏建国.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
    [6]黄明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制约因素的认识论分析.齐鲁学刊,2010(2)
    [7]陈石明.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10(1)
    [8]祖嘉合.试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关联性.思想教育研究,2010(1)
    [9]戴黍.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10]余保刚.网络论坛环境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长白学刊,2010(3)
    [11]耿国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理念.求索,2009(11)
    [12]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探析.东岳论丛,2010(4)
    [13]邵宪梅.论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代转型.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4]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社会科学论坛,2008(3)
    [15]严耕陆俊.网络信息意识形态功能的社会影响.红旗文稿,2008(20)
    [16]陈锡喜.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目标、原则和重点——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为视角的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1)
    [17]干敏敏.论网络时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4)
    [18]顾洪英.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求实,2009(9)
    [19]田贵平.主流意识形态与网络环境中文化和谐发展研究.学术界,2009(4)
    [20]姚明淑.网络化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路径依赖分析.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1]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理论学刊,2009(2)
    [22]张骥,方晓强.论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求实,2009(2)
    [23]侯惠勤.怎样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底线不动摇.红旗文稿,2009(20)
    [24]刘春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制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11)
    [25]石丽琴.论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9(9)
    [26]张志辉.信息网络化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社会科学家,2009(9)
    [27]殷一璀.深入研究“四个如何认识”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1(2)
    [28]王永贵.新中国6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江海学刊,2009(5)
    [29]张乾元.牢牢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高校理论战线,2009(9)
    [30]秦维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和宣传方式的弹性转换.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8)
    [31]郭建宁.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8)
    [32]张丽芬.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方式与传播途径.理论月刊,2009(9)
    [33]薛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实现的文化视角.教学与研究,2009(8)
    [34]江圣.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改革,2007(6)
    [35]孟浩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的价值原则与目标指向.理论前沿,2007(24)
    [36]明栋才.全球化语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求实,2007(11)
    [37]朱庆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整合的路径选择.理论前沿,2007(21)
    [38]王永贵.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经验.江汉论坛,2007(8)
    [39]赵勇.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7(3)
    [40]徐海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7(1)
    [41]江苏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江苏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指向及实现机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1)
    [42]杨建勋.论我国意识形态创新的依据及方式.理论导刊,2007(10).
    [43]张德广.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江淮论坛,2007(5).
    [44]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5]夏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治理——从“维稳”到“维权”.社会科学家,2011(11)
    [46]王亚玲.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理论前沿,2007(6)
    [47]杜仕菊.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探索,2007(2)
    [48]李英田.利益变迁:意识形态创新的逻辑起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思考.理论与改革,2007(1)
    [49]洪光东.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路.理论与改革,2007(1)
    [50]马振清.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
    [51]陈锡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理论探讨,2007(1)
    [52]余源培,孟文静.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贵州社会科学,2007(12)
    [53]邱小玲.论执政党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4)
    [54]张鑫.应大力加强网络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
    [55]高新民.略论党的意识形态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方式.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5).
    [56]孟庆艳.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科学性的阐释.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57]李伍峰.网络时代的舆论宣传工作.信息网络安全,2006(1)
    [58]郑海侠.“意识形态”概念探析.社会科学论坛,2006(12)
    [59]钟添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江西社会科学,2006(10)
    [60]关禹.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刍议.党政论坛,2006(6)
    [61]赵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变化与生成.探索,2006(2)
    [62]余源培.开放条件下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2)
    [63]邓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向国际领域的新拓展.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64]林红.多元文化交汇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探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2)
    [65]吴文勤.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及其历史贡献.社会主义研究,2005(1)
    [66]汪国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系探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67]姜志强,高道才.略论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关系.甘肃理论学刊,2005(9)
    [68]邬思源,陈锡喜.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形象的调整.理论探讨,2005(4)
    [69]邵汉明,吴海霞.意识形态研究的回顾与总结.社会科学战线,2005(5)
    [70]冯虞章.邓小平与意识形态工作.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71]杨方.论大众传媒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工会论坛,2006(5).
    [72]郝清杰.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高校理论战线,2005(9)
    [73]陈锡喜.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矛盾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思路的探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5)
    [74]吴家骥.网络时代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理论与当代,2004(11)
    [75]何怀远.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杰出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7)
    [76]吴玉荣.在虚拟空间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科学社会主义,2004(4)
    [77]徐伟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5)
    [78]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及特点.学术研究,2003(5)
    [79]郑永廷.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域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3(1)
    [80]郑永廷.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发展.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81]周锦尉.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2)
    [82]张秀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江西社会科学,2003(1)
    [83]徐海波.“意识形态”与科学性.学术界,2002(1)
    [84]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85]王庆生.论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科学化的意识形态.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2(6)
    [86]李胜清.科学的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辨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87]王体正,王皓.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论述.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88]冯耀明.信息技术革命对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理论探索,2001(1)
    [89]应国良.当代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及其政治功能分析.中山大学学报,1998(4)
    [90]杨艳春.增强马克思主义战斗力和说服力的方法论观照.求实,2009(10)
    [91]葛伟民,乔杨.中国对因特网的意识形态管制现状初探.信息经济与技术,1997(11)
    [92]毕铭.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当代思潮,2000(5)
    [93]赵景来.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学术界.2001(4)
    [94]张国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自洽性的多维解读.理论与改革,2011(5)
    [95]刘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指南.学术界.1996(6)
    [96]张森年.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党政论坛,2004(9)
    [97]匡小阳,邹艳斌.网络媒体助推新型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98]熊健会.思想政治工作应与安全管理有效结合.云南电力,2006(1)
    [99]虞文进李健俊.IATF思想的网络安全设计和建设.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1)
    [100]谢玲.当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高校理论战线,2007(7)
    [101]牛少彰.黑客崛起:网络战士如何交火.人民论坛,2011(16)
    [102]房宇.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公众参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0)
    [103]孟伟.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2(4)
    [104]刘家铭刘丽莎.网络传播中的舆论机制与信息暴力.新闻世界,2010(10)
    [105]陈舒劼.网络中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认同路径.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106]刘仁圣.网络传播的负面性及其应对策略.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107]付静.有效增强马克思主义说服力影响力.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3)
    [108]张澍军曾润生.关于增强理论工作说服力和战斗力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1(4)
    [109]郭金创.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思想教育研究,2003(3)
    [110]王明华.网络时代政治流言及其社会控制.广西社会科学,2001(2)
    [111]刘强.网络色情的威胁与对策.中州大学学报,2002(2)
    [112]董海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党史文苑(下半月学术版),2008(4)
    [113]桂治强.论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0
    [114]袁其波.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
    [115]张志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
    [116]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117]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8]张衍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5
    [119]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4
    [120]仲崇东.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