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及其实践路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手段。国内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已表明,环境经济政策是将环境问题外部性内部化、实现环境正义最为有效的途径。本文以我国环境-资源-经济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持续改善为研究目的,以哲学社会科学导向,以自然科学奠基,采用伦理学、经济学、政策学、政治学、行政学,以及环境学、生态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方法来审视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及其实践路径。其研究重点、研究结果与创新点如下:
     其一,阐明了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学理基础——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政策的政策设计基础——循环经济政策。从环境正义、经济正义、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人性范式角度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学理基础和政策设计基础进行了伦理透视。环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以及环境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概念的综合体系,其理论方法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而我国当前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则为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各项伦理机制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制度基座。
     其次,本文从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属性与基本功能出发,包括环境经济政策的概念、模式及分类与环境行为调节与资金配置等基本功能,尝试揭示了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理论方法的若干基本规定、操作原则、具体道德规范和道德合理性。本文尝试以目的论和义务论伦理理论为阐述主线,揭示了目的论、义务论、环境伦理学与史怀泽“敬畏生命”的人道主义等伦理理论方法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对建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理论方法体系的启示,并尝试初步勾勒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理论方法体系的大致框架和基本定位。在此基础上,本文突出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理论方法与环境伦理观的共同追求、操作原则,论述了五项具体的道德规范:善待地球,保护环境;环境正义,普遍公平;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节约资源;适度物质消费,倡导环境友好消费,为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准备了一些必要的构件。
     再次,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理论方法体系的创生基础与有利条件,一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与应用规范伦理学提供的价值基础及实践理性的生成;二是社会现实基础和民族性及现代性的生成,三是物质技术基础与全球性的生成;且着重分析了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视面临的挑战或不容忽视的七个问题:一是环境资源刚性约束加剧凸显环境承载能力的全面危机;二是条块分割体制难以协调与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善导致政府失灵;三是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产权机制不完善导致市场失灵;四是公众与社会自组织参与欠缺导致社会失灵;五是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六是法律保障不完善;七是地区发展与居民收入差距大导致区域公平性与利益调整过程稳定性欠缺等。之后,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环境经济政策的利益均衡与决策机制、执行机制、评估与监督机制、教育机制4种保障环境经济政策公平有效的实施机制和策略,以保证环境经济政策能达到公平性、有效性、经济效率、合法性、合理性、可接受性和监督调控的可操作性和协调性等多项价值目标。
     最后,本文以生态补偿为视角,分析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理论方法的具体实现形式,在可持续发展、环境正义和生态安全(尊重生态规律)的价值理念指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借鉴康德义务论、罗尔斯的“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诺齐克的应得权利理论和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阐述了我国生态补偿的概念、任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及道德合理性,剖析了生态补偿政策伦理内涵的实质与核心是对公民基本环境权的保障和对部分公民让渡出来的发展权的补偿,我国生态补偿的前提则是科学划定主体功能区,关键是合理制定保障措施。同时,以生态补偿的推进要求和资金链条为主线,阐述了建立和完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应从环境公共财政和环境资源价值核算入手,大力推进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政府应积极介入因市场失灵而导致的各个环境领域,在环境公共财政、生态补偿、环境税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同时摸索和推进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等市场交易型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作为社会各界,尤其是生态脆弱的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的弱势群体非常关注的一项环境经济政策,在我们当前的形势和国情下,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环境产权机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是克服救治市场失灵的主要的生态补偿主体,故须以公正、和谐、生态(化)、效率为价值范导,落实环境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然后逐步实现生态补偿机制向更为全面平衡有效的政府补偿、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形式的平稳过渡。鉴于我国生态补偿的4项原则之一的“新帐旧账分治原则”规定,按照环境经济政策伦理的要求,旧账由国家补偿与修复的责任。以我国环境公共财政为主线,本文尝试剖析了环境公共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的机遇,为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和其它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资金瓶颈破解提供了政策建议;同时也以环境资金为切入口,对环境经济政策群的各项具体的政策要素进行了协调和串联,以促进各项环境经济政策在实践发展中不断根据不同发展时期与各个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合理适用各种伦理理论,适时调整政策要素结构与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利益关系,切实增进环境经济政策群实施机制的公平、正义与效率,为提升环境经济政策群立体交融与和谐联动的组合效应提出了适当的建议,以期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环境-资源-经济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经济-社会综合效益的持续改善,达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和双赢。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belong to a type of policy means which apply economic means such as pricing, taxation, fiscal means, credit, charges and insurance etc. to adjust or affect behaviors of the market subjects to achiev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oretic stud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proved that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ar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internizing the externalit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us realiz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 Aimed at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resources-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al-economic-social comprehensive benefit, this Dissertation, integrated with humanistic orientation and scientific foundation, have explored and integrated multi-disciplined basic theories and synthetic methodologies of ethics,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sciences, economics, policy sciences, political scienc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ience etc. to study and examin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ethics and its path to practice.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innovation point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should be the main theoret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system, while the recycling economy policy system should be its policy design basis, therefore, the author firstly, from the angle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economic ethics and human nature paradigm to study the theoretic foundation and policy design basis. A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natural sciences including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ecologic sciences etc.,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contains rich ethical values, while at current development stage, the system of recycling policies has provided a open policy basis for formulation of current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ethic mechanisms.
     Second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ttributes, and the basic function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including the concept, modes and classif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their behavioral adjustment function and fund allocation etc., this article has tried to reveal the basic rules, operation principles and the ethic codes and moral rationality of ethic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With the theories of teleology and deontology ethics as main lin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leology, deontology, 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Schweitzer's humanitarian ethical theory methods, including their historical origin an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environment policy ethics theory method system and reveals their constructive meaning and reference function to our country's construction of our own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system, and preliminarily attempt to draw the outline of our country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ethics theory system's general framework and basic positioning.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highlight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ethics theory method and common pursuit, and has expounded the operating 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 ethic, studied the five specific code of the ethics for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firstly, be gentle with the earth,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secondly,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common equality; thirdly, respect life, and protect biodiversity; fourthly, treat nature kindly, save resources; fifthly, moderate material consumption, advocate environment-friendly consumption, thus prepared some necessary artifac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ethics theoretic and methodological system.
     Thirdly,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ree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and basis of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in our country, the first one is the Marxism and normative ethics, especially Chinese Marxist value philosophy, which provides the value basis of and practical reason for generation of ethics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the second one, its social realistic found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the third one is material technology base and the formation of global nature; and comes to the seven challenges or disadvantages:the first is rigid constraint of th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accommodating capacity highlights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second, difficulties to coordinate with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segmented system and imperfect policy supporting measures led to government failure; the third, imperfec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 mechanism lead to market failure; the fourth, the lack of public and social self-organization participation cause social failure; the fif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gap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sixth, imperfect legal protection; the seventh,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esidents' big income gap lead to lack of stability of regional fairness and benefit adjustment etc. Later, on this basis, discussed four kinds of fair and effective enforcement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strategy, including benefit-balancing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evaluation mechanism, education mechanism etc., to ensure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to achieve multiple value targets as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legitimacy and rationality, acceptability, operability of supervision regulation and coordination etc.
     Finally,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form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ethics. We shall, in compliance with valu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e. respect ecological law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draw lessons from Kant's deontology, John Rawls's "justice as fairness" principle, Nozick's theory of deserved rights and Sen's theory of practical 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s, tasks and compensation funding sources, compensation standards, compensation fund sources, moral rationality of ecosystem service compensation, and clarified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ethic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 is to protect development right of the regions and citizens, and to offer compens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right consigned by citizens. The premis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scientific demarcation of main function areas, the key is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safeguards. At the same tim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dvancing requirement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nd capital chain as the main line, the general mindset of establishing and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system of our country should start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financing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value accounting&verification, greatly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system; it is advisable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actively and properly involved with various environmental fields with market failure, and keep on formulating and improving related policies in environmental public financing and fiscal syste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nvironmental taxes and fees, green credit, green insurance etc., and grope for and promot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of trading/market style, such as emissions trading, emission permits. As one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is paper, in view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China, one of the four principles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 "the principle of separation of new debts/accounts and old on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y ethics, compensation and repairs of old ecological debts to be responsible by the national compensa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as a focus of concerns from all walks of life, especially un-privileged people and vulnerable groups in ecological fragile zones as restricted development zones and prohibited development zones. Under our current situation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market economy system and environmental property right mechanism have not reached adequately mature and satisfied extent, in a considerably long period, the government is the main party to overcome the market failure,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strictly enforce public fiscal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of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financing under the value guidance of the justice, equality, harmony and ecologization and efficiency, thus push the current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to tide through the current relatively hard time, and then transform to a more complete and balanced pattern of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market compensation and social compensation. Therefore, in the chapter,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financing as main line, the author analyz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form opportunity, in a fairly long period of ti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the main party to overcome the market failure in advancemen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herefore, justice, equality, harmony, eco-orientation and efficiency should be the values for guid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public finance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as a transitional period to be developed into a more complete and balanced state with joint function of government compensation, market compensation and social compensation in the form of a smooth transition. Therefore, in this chapter, with environment public finances as the main line,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form opportunity that exist in the public finance policy, and thus provided policy reference for the problem "where can the money come from" when the government as the main party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In the meantime, with environmental capital as starting point, the dissertation have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various specific policy elements so as to promote environmental economic policies to develop per actual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stage, thus adjust policy elements structure and interests pattern, and continuously and dynamically adjust interests relationship to actually promote equality, justice and efficiency of the group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policies, and thus provided appropriate suggestions for merging and coordinated joint functioning, in expecation of reaching continuous enviromental-resources-economic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enironmental-economical-social comprehensive effect to achieve a dynamic balan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a win-win situation.
引文
① 潘岳.谈谈七项环境经济新政策[J].求是,2007(20):78-81.
    ① 颜敏.拯救生态省.南方周末,2009.06.04第5版.
    ① 冯兴元.科斯的遗产.载:南方周末,2013-09-05,C16,C17
    ① 马中.环境经济政策: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序
    ① 马中.环境经济政策: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序
    ② 张坤民,温宗国,彭立颖.当代中国的环境政策:形成、特点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2期.
    ① 马中.环境经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05页.
    ① 部分资料来源:宋国君.环境政策分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① 马中等对我国目前一些主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做了归纳,在此基础上新增加了一些国家最新的相关政策.见马中.环境经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07-214页,表7-3.
    ② 潘岳.谈谈七项环境经济新政策[J].求是,2007(20):78-81.
    ③ 潘岳.谈谈七项环境经济新政策[J].求是,2007(20):78-81
    ② 张懿.绿色过程工程[J].过程工程学报,2001,1(1),第11页
    ①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第378页。
    ① 参考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8-12页
    ① 资料来源:Katar Singh, Anil Shishodi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dia.2007.
    ② 乔法容,朱全瑞.经济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第85页,以下不再注明版本。
    ① 聂国卿,李志青.环境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与前景,来源:环境资源保护资料网(www. hbdown.net)。
    ①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60页。
    ① 王泽应.关于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第164-165页。
    ① 朱贻庭.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及其现代变革论纲[J].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2期.
    ② 罗能生.产权伦理学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6期。
    ③ 刘伟.产权缺陷与伦理冲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3期。
    ① 王泽应.关于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东南学术,2001年第3期。
    ①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第67页,以下不再注明版次。
    ①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67页。
    ②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68页。
    ③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68页.
    ④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68页。
    ① 李文华,闵庆文,张壬午.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第43页。
    ②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68页。
    ③ 李艳萍.论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J].环境保护,2005,33(7):13-15。
    ④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68页。
    ⑤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68页。
    ① 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发展,2003(2):第17页.
    ② 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关于推进中国生态补偿实践与国际合作倡议书,2004-12.
    ③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69页。
    ④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70页。
    ①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70页。
    ②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70页。
    ③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70页。
    ④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71页。
    ① 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第71页
    ②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清洁生产审计培训教材.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第1页
    ① 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5第5页。
    ① 李培超.环境伦理学的正义向度[J].道德与文明,2005,(5).
    ① 王小锡,经济伦理研究什么,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第1辑,第92页。
    ② 王泽应,关于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第1辑,第169页。
    ③ 参考黄海涛,试论经济伦理的历史类型及其普遍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25.
    ① [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修订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
    ② [德]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修订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前言
    ③ 黄海涛,试论经济伦理的历史类型及其普遍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25.
    ① 乔法容,朱金瑞.经济伦理学.第55页中。
    ② 乔法容,朱金瑞.经济伦理学.第63页下。
    ① 谭伟东.经济伦理学——超现代视角.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229页。
    ① 参考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 参考陈洪连,公共政策的伦理维度——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128页。
    ①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②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① 经济手段在环境经济政策中的具体应用,见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194-198页,表7-1。
    ②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第188-189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第188-189页。
    ② 潘慧庆.浅析我国的“污染者负担”原则.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6):第154-155页。
    ③ 李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59页。
    ① 李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59页。
    ②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第184页。
    ① 王泽应,关于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经济伦理学20年,第1辑,第169页
    ① 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第112-122页
    ② 参考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第112-122页。
    ③ 参考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第112-122页。
    ① 参考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第112-122页。
    ② 参考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第112-122页。
    ① 匡跃辉:论生态规律,科学新闻杂志[J],2008年8月第一期。
    ② 万劲波,赖章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236-241页。
    ① 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① 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37页。
    ② 张蕊:《我国卫生政策的伦理分析》,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第14页。
    ③ 周辅成编:《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12页。
    ① 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38页。
    ①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② 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第329-331页。
    ① 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
    ② 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10页.
    ③ 张蕊:《我国卫生政策的伦理分析》,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第14页。
    ① 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79页。
    ② 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③ 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④ 张蕊:《我国卫生政策的伦理分析》,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第14页。
    ① 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等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第214-216页。
    ② 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等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5页。
    ① 阿马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等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页。
    ② [德]康德:《道德形上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1页。
    ①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② 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50页。
    ③ 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
    ④ 张蕊:《我国卫生政策的伦理分析》,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第11页。
    ①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0-571页。
    ② 张蕊:《我国卫生政策的伦理分析》,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12,第11页。
    ③ 白丽萍:《卫生政策伦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①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第9页。
    ②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第19页。
    ① 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J].浙江学刊,2002,(5).
    ② 钟芙蓉.环境经济政策的伦理学审视.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3期,第116-120页.
    ③ 钟芙蓉.环境经济政策的伦理学审视.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3期,第116-120页.
    ④ 钟芙蓉.环境经济政策的伦理学审视.伦理学研究,2012年第3期,第116-120页。
    ① 吕逸新,栾贻信.循环经济的道德特性和行为方式[J].生态经济,2007(7):152-155
    ②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第82页。
    ③ 吴季松.循环经济.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第7-8页。
    ④ 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第274页。
    ① 万劲波,赖章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第236-241页。
    ① 叶平.环境的哲学与伦理.第184页下,第185页上。
    ② 黄瑞祺,黄之栋.环境正义的科学化:政策、规范,以及科学的交错.载:环境经济政策(第二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第163页。
    ①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248页中,以下不再注明版本。
    ② 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0制定。
    ③ 资料来源: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合编.保护地球.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④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第254页中。
    ⑤ 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第9页上。
    ①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第254页下,第255页上。
    ①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第268页。
    ② 戈峰.现代生态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第352页。
    ③ 戈峰.现代生态学(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第454页。
    ① 袁隆平.杂交水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第1页。
    ②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第277页中。
    ①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第283页上。
    ② 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伦理学研究,2010(5):第89-94页。
    ③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4-592页。
    ④ 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伦理学研究,2010(5):第89-94页。
    ⑤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84-592页。
    ⑥ [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陈福生、陈振骅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67页。
    ⑦ 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伦理学研究,2010(5):第89-94页。
    ① 万俊人:《现代西方伦理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70页.
    ② [美]埃里克·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330页。
    ③ 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伦理学研究,2010(5):第89-94页。
    ④ [英]马尔萨斯:《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01页。
    ①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王之佳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
    ② 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李周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18页。
    ①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第286页下,第287页上。
    ② 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伦理学研究,2010(5):第89-94页。
    ③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2-599页。
    ④ 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伦理学研究,2010(5):第89-94页.
    ⑤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2-599页.
    ⑥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第286页下,第292页下。
    ① 曾建平.消费方式生态化的价值诉求.伦理学研究,2010(5):第89-94页。
    ② [英]John Elkington, Julia Hailes.《绿色消费者指南》,1987。
    ③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①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03、604页。
    ② 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第295页中。
    ① 李劲松,李林杰.论循环经济伦理学的生成与固本强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第25-29页。
    ① 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1-14页。
    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225页。
    ① 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1-14页.
    ② 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1-14页。
    ① 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1-14页。
    ② 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1-14页。
    ① 李根蟠.“天入合一”与“三才”理论——为什么要讨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第3-13页。
    ② 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4.
    ① 陈爱国.道教生态学.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② 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J].中国社会科学,1999(5):第105-117页。
    ① 吴言生.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宗教,2006(6).
    ② 王泽应.关于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东南学术,2001年第3期。
    ① [加]E.温克勒:《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第6期。
    ① [美]莫里斯·戈兰:《科学反科学》,中国广播出版社1988年版,第28页。
    ② 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第34页。
    ③ 孙道进.“生态中心主义”的隐性逻辑及其批判——“生态伦理学”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3):第11-14页。
    ④ 孙道进.“生态中心主义”的隐性逻辑及其批判——“生态伦理学”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与辩证 法,2005(3):第11-14页。
    ⑤ 孙道进.“生态中心主义”的隐性逻辑及其批判——“生态伦理学”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3):第11-14页。
    ⑥ 孙道进.“生态中心主义”的隐性逻辑及其批判——“生态伦理学”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3):第11-14页。
    ⑦ 孙道进.“生态中心主义”的隐性逻辑及其批判——“生态伦理学”如何可能.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3):第11-14页。
    ①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页。
    ① 薛惠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环境经济》2008年第4期.
    ② 毛敏芳:《中国资源安全态势及其战略研究》,《矿产保护与利用》2006年第3期。
    ③ 伞锋:《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2007年节能降耗减排政策重点》,《财政界》2007年第2期。
    ④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6页。
    ⑤ 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6月5日,见http://www.Mep.gov. cn/Shml/hbb/9U201008/12010829.193827-193813.htm.
    ① 金碚:《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财贸经济》2008年第11期。
    ② 刘敬智、王青、顾晓薇:《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资源科学》2005年第1期。
    ③ 经济时评:《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关键词》,《经济视角》2005年第6期。
    ④ 宋国君:《意识教育:最低的成本与最大的回报》,《科学时报》2007年2月7日。
    ⑤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5页。
    ① 孟祥丹:《对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的思考》,《环境保护》2008年第6期.
    ② 蓝虹.环境产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68页。
    ③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3页。
    ①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① 牛耀宏:《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期。
    ②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3页。
    ③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2页。
    ① 曲格平、李金昌:《中国的人口与环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页。
    ② 胡鞍钢、王毅:《生存与发展》,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①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6页。
    ②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小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③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组:《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路线图》,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④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6页。
    ⑤ 梅永红:《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战略命题》,《新华文摘》2010年第17期。
    ①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②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第72-73页。
    ③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120,139页。
    ① 王传习.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研究新思路——《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评介.民族研究,2004(3):第103-104页。
    ① 陈洪连.公共政策的伦理维度——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136页。
    ② 陈洪连.公共政策的伦理维度——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135页。
    ① 陈洪连.公共政策的伦理维度——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137页。
    ① 陈洪连:《公共政策的伦理维度——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第159页。
    ① 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页。
    ② 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③ 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① 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② 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生态学报》2007年第10期。
    ③ 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6页。
    ④ 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⑤ 阮利民:《基于实物期权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重庆大学博士论文,2010,第8页。
    ⑥ 叶文虎、魏斌等:《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第4期,第298-301页。
    ⑦ 毛锋、曾香:《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准则》,《生态学报》2006年第11期,第3841-3846页。
    ① 陆新元、汪东青、凌云等:《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环境科学研究》1994年第1期,第61-64页。
    ② 万军、张惠远、王金南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1-8页.
    ③ 金波:《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第7页。
    ④ 金波:《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第7页。
    ① 林子波:《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38页。
    ② 高小萍:《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1页。
    ① 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156-163.
    ② GOUYON A. Rewarding the Upland Poor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A Review oflnitiativ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J]. ICRAF,2003.
    ③ LANDELL-MILLS, NATASHA, INA PORAS. Silver Bullet or Fools' Gold [Ml. A global review ofmarkets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poor. London: IIED,2002.
    ① FONAFIFO. Th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 Program:A Success St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In Costa Rica. FONAFIFO:Over a Decade of Action. San Jose:FONAFIFO (National Forestry Financing Fund),2005.
    ② LANDELL-MILLS, NATASHA, INA PORAS. Silver Bullet or Fools' Gold [M].A global review ofmarkets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heirimpacts on the poor. London: IIED,2002.
    ③ 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第156-163页。
    ④ 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第156-163页。
    ① 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第156-163页。
    ① 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第156-163页。
    ② 李亦秋:《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12页。
    ③ 龚高健.中国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第11页。
    ④ 参见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补偿原理与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39页。
    ① Gretchen Daily, 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 denceonNatural Ecosystem,1997.
    ② 李亦秋.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7页。
    ③ 李亦秋.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21页。
    ④ 李亦秋.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8页。
    ⑤ 李亦秋.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8页。
    ⑥ 李亦秋.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8页。
    ① 李亦秋:《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10页。
    ② NOORDWIJK M, CHANDLER F, TOMICH T P.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RUPES[N].ICRAF working paper,2005.
    ③ 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2007(12):第156-163页。
    ④ WUNDER, SVE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some nuts and bolts. CIFOR occasional paper,2005 (42).
    ⑤ 靳乐山,李小云,左停.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生态经济,同②
    ①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 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县中贫困县占51.4%,而在西部地区,贫困县占70%.其中许多是少数民族地区。这种贫困一生态脆弱往往处于长期的人口膨胀一环境恶化一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这种恶性循环地区恰恰是处于具有较大生态外部性的位置上,例如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江河源头、水土流失敏感地区等)或自然保护区(一种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那么就存在着一种不断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机制.这种贫困型(生态)外部性的广泛存在正是我国生态环境系统恶化趋势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参见郑易生等《从战略全局高度加强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http: //iqte.cass.en/iqteweb-old/hjzx/lt02091.htm.
    ③本书选编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学习参考》,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④ 金波:《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第9页.
    ⑤ 本书选编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学习参考》,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⑥ 金波:《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10,第9页。
    ⑦ 参见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① 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② 贾若祥:《建立限制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机制》,《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10期。
    ③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编:《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发言及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① 李磊、杨道波:《流域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② 梁丽娟、葛颜祥、傅奇蕾:《流域生态补偿选择性激励机制——从博弈论的视角的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6年第4期。
    ③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48页。
    ④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经济地理》2006年第2期。
    ⑤ 刘世荣、孙鹏森、王金锡等:《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01年第5期。
    ① 宋先松:《黑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补偿机制研究》,见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294页。
    ② 闰海:《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③ 金大刚、刘薇:《广西珠江流域水源涵养林效益补偿问题探讨》,见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285页。
    ④ 丛澜、徐威:《福建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环境保护》2006年第19期。
    ⑤ 胡熠、李建建:《闽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标准与测算方法》,《发展研究》2006年第11期。
    ⑥ 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⑦ 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① 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第125-126页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 李振京,冯冰,郭冠男.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实践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07(7):18-20
    ① 李振京,冯冰,郭冠男.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实践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07(7):18-20
    ② 宋一淼.主体功能区管理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第17页。
    ③ 宋一淼.主体功能区管理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8,第17页。
    ① 田盼:《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第10页。
    ① 郑雪梅,韩旭,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机制的财政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6(10):25-29.
    ① 张惠远、任勇:《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建议》,见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72-279页。
    ② 孙静、阮本清、张春玲:《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计算与分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③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编:《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发言及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 田盼:《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第38页。
    ⑤ 王雅丽、唐德善、刘洋:《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现代经济探讨》2009年第3期。
    ⑥ 田盼:《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第12页。
    ① 潘岳.谈谈七项环境经济新政策[J].求是,2007(20):第78-81页。
    ① 王金南:《生态补偿的理论与方法》,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编《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发言及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李文华:《中国生态补偿与政策研究》,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编《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发言及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 田盼:《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第22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74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93页
    ②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94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95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97页
    ②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98页
    ③ 葛察忠,王金南,杨朝飞.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二卷),第34页
    ① 葛察忠,王金南,杨朝飞.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二卷),第56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80页。
    ②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82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83页。
    ②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83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85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86页。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87页。
    ② 潘希.环境痕量污染物:新一代环境问题来临.科学时报[N],2008-06-04。
    ① 马中.环境经济与政策:理论及应用.第291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1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斯大林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2.
    [2][英]罗杰·珀曼,马越,等.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第2版)[M].侯元兆译著主编.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美]坎贝尔·麦克康耐尔,斯坦利·布鲁.经济学:原理、问题与政策(第15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英]巴里·菲尔德,[美]玛莎·菲尔德.环境经济学(第3版)[M].北京:中国财政 经济出版社,2006.
    [5][美]阿尼尔·马康德雅,雷纳特·帕利特,帕梅拉·梅森,蒂姆·泰勒.朱启贵译.环境经济学辞典.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6][日]池田大作,[英]B·威尔逊.社会与宗教[M].梁鸿飞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7][日]池田大作,[英]A·汤因比.展望21世纪[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8]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等合编.保护地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9][美]莫里斯·戈兰.科学反科学[M].中国广播出版社,1988.
    [1][春秋]李耳.老子[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李克国,魏国印,张宝安主编.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4]刘天齐主审,李克国等主编.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5]马中.环境经济政策: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6]王金南,等.环境投融资战略[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7]《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编;张世秋,李彬译.环境管理中的经济手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8]王明远.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9]李文华,闵庆文,张壬午.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0]孙道进.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1]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12]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3]邱寿丰.探索循环经济规划之道——循环经济规划的生态效率方法及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14]孙国强.循环经济的新范式: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5]科技日报社等联合编著.绿色新概念[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4.
    [16]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7]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18]唐凯麟,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M].人民出版社,2004.
    [19]刘湘溶,朱翔等.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0]卢风,刘湘溶主编. 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21]刘湘溶.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2]李培超.伦理拓展主义的颠覆——西方环境伦理思潮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4]张树民,李毅.中级微观经济学[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5]左玉辉,徐曼,张亚平,等.农村环境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6]吕昭河等.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云南案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7]陆忠伟.非传统安全论[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28]万劲波,赖章盛.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法治与伦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9]王满船.公共政策制定:择优过程与机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0]宋国君.环境政策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1]蒋正华,李蒙主编.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32]孙允午,汤宏波.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3]李善同.环境经济政策(第二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4]王铮等.中国国家环境经济安全的政策模拟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5]李爱年.环境法的伦理审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6]吴健.排污权交易——环境容量管理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7]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8]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生态补偿: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9]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发展的基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生态基础评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0]陈爱国.道教生态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1]曾建平.环境正义——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问题探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2]乔法容,朱全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3]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4]孔凡斌.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理论、实践与政策设计[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45]郑海霞.中国流域生态服务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46]龚高健.中国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7]卢风.应用伦理学——现代生活方式的哲学反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8]刘湘溶等.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9]葛察忠,王金南,杨朝飞.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二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50]杨朝飞,王金南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51]蔡守秋.环境政策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2]谭伟东.经济伦理学——超现代视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3]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4]乔法容,朱全瑞.经济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5]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56]马国泉.美国公务员制度和道德规范[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7]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8]马中,葛察忠,张世秋.环境经济研究进展(第一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59]李文华,闵庆文,张壬午.生态农业的技术与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0]中国环境规划研究院.关于推进中国生态补偿实践与国际合作倡议书[M],2004.
    [6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清洁生产审计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2001.
    [62]陈少英.生态税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3]叶平.环境的哲学与伦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4]袁隆平.杂交水稻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5]蒋正华,李蒙主编.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66]蓝虹.环境产权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7]曲格平、李金昌.中国的人口与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68]胡鞍钢、王毅.生存与发展[M].科学出版社,1989.
    [69]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小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0]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组.中国至2050年生态与环境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5[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5.
    [72]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3]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74]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75]王金南、庄国泰主编.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设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76]林子波.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7]高小萍.我国生态补偿的财政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8]周光召,何希吾,姚建华.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方略[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1997.
    [79]孙道进.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困境——一个反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0]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生态补偿原理与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1]龚高健.中国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2]田大伦.高级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83]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编.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发言及论文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84]康慕谊、董世魁、秦艳红.西部生态建设与生态补偿——目标行动问题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85]陈钦.公益林生态补偿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86]关琰珠、朱鹤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87]龚高健.中国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88]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编著.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学习参考[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90]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91]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编.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讨会发言及论文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92]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93]陆晓禾,[美]乔治·恩德勒编.发展中国经济伦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J].中国社会科学,1999(5):105-117.
    [2]吴言生.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宗教,2006(6):22-25.
    [3]刘超先.深层生态学与生态伦理学[J].伦理学研究,2004(6):102-104.
    [4]刘宗超,刘粤生.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J].自然杂志,1993(11):26-30.
    [5]曾建平.拯救自然的佛法之路——池田大作自然观述评[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6(1):94-99
    [6]赵其国,周应恒,耿献辉.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J].生态环境,2008,17(5): 1721-1727
    [7]张懿.绿色过程工程[J].过程工程学报,2001(1):1 0-15
    [8]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致力于“一个构建”和“六个推进”.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5-7
    [9]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4(1):1-9
    [10]王如松,叶亚平.人·水与生态[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4,(2):24-30
    [11]钱学森.保护环境的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J].环境资源保护,1983(6),2-4
    [12]马中,石磊,崔格格,关于区域环境政策的思考[J].环境资源保护.2009(13):20-22
    [13]潘岳.谈谈七项环境经济新政策[J].求是,2007(20):78-81.
    [14]王如松.生态文明——中国的新追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1-03(8)
    [15]彭福扬,刘红玉.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人本伦理思想[J].哲学研究,2006(8):104-1 06
    [16]赵涛.构建健康的大国发展模式[J].瞭望,2008(49):24-27.
    [17]吴晓青,洪尚群,贺彬,吴学灿.环境政策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院学报,2004(1):37-40
    [18]张坤民,温宗国,彭立颖.当代中国的环境政策:形成、特点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2):1-7
    [19]李培超.环境伦理学的正义向度[J].道德与文明,2005,(5):19-22.
    [20]朱贻庭.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及其现代变革论纲[J].伦理学研究,2003(1):30-35.
    [21]罗能生.产权伦理学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22-26.
    [22]刘伟.产权缺陷与伦理冲突[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3):5-10.
    [23]王泽应.关于生态经济政策伦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东南学术,2001(3):6-12.
    [24]朱金瑞.用诚信规范市场竞争[J].经济经纬,2002(6):96-98.
    [25]朱金瑞.论市场主体信用的构建[J].中共郑州市委学校学报,2002(4):32-34
    [26]夏伟东.诚信与道德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2003(2):5-13.
    [27]郭建新.信用制度建设的道德思考[J].经济经纬,2003(1):88-90.
    [28]龙静云.以诚信进德立业[J].道德与文明,2002(2):15-17.
    [29]李艳萍.论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度[J].环境保护,2005,33(7):13-15.
    [30]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会.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中国发展,2003(2):17-20
    [31]潘慧庆.浅析我国的“污染者负担”原则[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17):154-155.
    [32]王韬洋.“环境正义”——当代环境伦理发展的现实趋势[J].浙江学刊,2002,(5):173-176.
    [33]吕逸新,栾贻信.循环经济的道德特性和行为方式[J].生态经济,2007(7):152-155
    [34]彭福扬,刘红玉.论生态化技术创新的人本伦理思想[J].哲学研究,2006(8):104-106
    [35]李劲松,李林杰.论循环经济伦理学的生成与固本强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25-29
    [36]李根蟠“.天人合一”与“三才”理论——为什么要讨论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3-13.
    [37]魏德东.佛教的生态观[J].中国社会科学,1999(5):105-117.
    [38]吴言生.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宗教,2006(6):22-25
    [39]刘宗超,刘粤生.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J].自然杂志,1993(11):26-30
    [40]陈飞星.人类-环境系统的层次分析——兼谈社会、经济等概念及关系[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2):7-10
    [41]钱学森.保护环境的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J].环境保护,1983(6),2-4
    [42]薛惠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资源环境问题[J].环境经济,2008(4):40-44
    [43]毛敏芳.中国资源安全态势及其战略研究[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6(3):6-11
    [44]伞锋.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2007年节能降耗减排政策重点[J].财政界,2007(2)
    [45]金碚.世界工业化历史中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J].财贸经济,2008(11):73-81
    [46]刘敬智、王青、顾晓薇.中国经济的直接物质投入与物质减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5(1):46-51
    [47]经济时评.循环经济:中国经济发展关键词[J].经济视角,2005(6):15-21
    [48]李建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压缩型”环境问题特征[J].社会科学,2000(4):50-54
    [49]孟祥舟.对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8(6):31-32
    [50]牛耀宏.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1):15-16
    [51]梅永红.中国科技发展的几个战略命题[J].中国科技产业,2010(7):68-70
    [52]王传习.中国少数民族发展研究新思路——《民族与发展:新的现代化追赶战略》评介[J].民族研究,2004(3):103-104
    [53]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 报,2007,27(1 0):4289-4300.
    [54]张诚谦.论可更新资源的有偿利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1987(5):22-24.
    [55]叶文虎、魏斌等.城市生态补偿能力衡量和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8(4):298-301.
    [56]毛锋、曾香.生态补偿的机理与准则[J].生态学报,2006(11):3841-3846.
    [57]陆新元、汪东青、凌云等.关于我国生态环境补偿收费政策的构想[J].环境科学研究,1994(1):61-64.
    [58]万军、张惠远、王金南等.中国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与框架初探[J].环境科学研究,2005(2): 1-8.
    [59]杨光梅、闵庆文、李文华等.我国生态补偿研究中的科学问题[J].生态学报,2007(10):4289-4300.
    [60]王金南、万军、张惠远.关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的几点认识[J].环境保护,2006(10A): 24-28.
    [61]俞海、任勇.中国生态补偿:概念、问题类型与政策路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8(6):7-15.
    [62]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是生态系统评估的核心[J].资源科学,2006(4):4.
    [63]钱正英,沈国舫,刘昌明.建议逐步改正“生态环境建设”一词的提法[J].科技术语研究,2005,7(2),20-21
    [64][加]E.温克勒.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2(6):57-59.
    [65]张维迎.市场制度最道德[N].南方周末,2011-07-14(F31版)
    [66]王金南.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推动又好又快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8-01-14
    [67]潘希.环境痕量污染物:新一代环境问题来临.科学时报[N],2008-06-04
    [68]陈宗兴.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2-11-02
    [69]张维迎.政府管制的陷阱[N].21世纪经济报道,2001-03-21
    [70]姜妮.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N].中国环境报,2009-04-07
    [71]宋国君.意识教育:最低的成本与最长的回报[N].科学时报,2007年2月7日A3版。
    [72]贾若祥.建立限制开发区域的利益补偿机制[J].中国发展观察,2007(10):9-11.
    [73]李磊、杨道波.流域生态补偿若干问题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0-53.
    [74]梁丽娟、葛颜祥、傅奇蕾.流域生态补偿选择性激励机制——从博弈论的视角的分析[J]. 农业科技管理,2006(4):49-52.
    [75]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J].经济地理,2006(2):304-307.
    [76]刘世荣、孙鹏森、王金锡等.长江上游森林植被水文功能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6):451-456.
    [77]孙静、阮本清、张春玲.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水资源价值计算与分析[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2):121-124.
    [78]闰海.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2-25.
    [79]丛澜、徐威.福建省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环境保护,2006(10A):29-33.
    [80]胡熠、李建建.闽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标准与测算方法[J].发展研究,2006(11):95-97.
    [81]李振京,冯冰,郭冠男.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理论、实践综述[J].中国经贸导刊,2007(7):18-20
    [82]朱万斌,王海滨,林长松等.中国生态农业与面源污染减排[J].中国农学通报.2007(10):184-187.
    [83]郑雪梅,韩旭.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政策机制的财政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06(10):25-29.
    [84]秦艳红、康慕谊.国内外生态补偿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自然资源学报,2007(4):557-566.
    [85]王雅丽、唐德善、刘洋.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J].现代经济探讨,2009(3):28-31
    [86]环境保护部:((200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 0年6月5日,见http: //www.Mep.gov.cn/Shml/hbb/9U201008/t2010829.193827-193813.htm.
    [87]郑易生等:《从战略全局高度加强对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http: //iqte.cass.en/iqteweb-old/hjzx-1t02091.htm.
    [88]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能源消费总量数据来自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9.
    [1]张蕊.我国卫生政策的伦理分析[D].复旦大学,2012.
    [2]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
    [3]李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
    [4]张斌.环境正义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5]陈洪连.公共政策的伦理维度——以价值为中心的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7.
    [6]阮利民.基于实物期权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 0.
    [7]金波.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8]李亦秋.基于3S技术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9.
    [9]宋一淼.主体功能区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10]田盼.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8]征收排污费的暂行办法(国务院1982.12.3.1)
    [19]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1978.12.31
    [20]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9
    [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22]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2
    [23]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2
    [24]征收超标排污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1984.8
    [25]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1988.9.1
    [26]关于对“城市维护建设资金预算管理办法”中有关超标排污费收入使用问题解释的函1989.4
    [27]关于调查挤占、挪用排污费情况的通知1989.10.25
    [28]征收排污费的暂行办法
    [29]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补助资金管理的若干规定1990.1.1
    [30]环境保护排污收费预算会计制度1990
    [31]征收超标排污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
    [32]关于调整超标污水和统一超标噪声排污费征收标准的通知1991.7.1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34]关于开展征收工业燃煤二氧化硫排污费试点工作的通知1992.9.14
    [35]关于进一步加强排污费工作的通知1993.8.15
    [3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7]关于征收污水排污费的通知1993.8.15
    [38]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4.5.8
    [39]关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的规定
    [40]关于下发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和申报登记表的通知1990.6.16
    [41]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1988.3
    [42]全国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试点工作方案1990.7
    [43]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1992.10.1
    [4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45]关于进步推动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1992.7
    [46]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89.9.1
    [48]水污染防治法
    [49]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1973
    [50]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1972.6
    [51]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1.5
    [5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79
    [53]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3
    [5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1987.3
    [55]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意见1993
    [56]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84.5.8
    [5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交部、国家环保局<关于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情况及有关政策的报告>的通知》1992.7.10
    [58]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5
    [59]土地复垦规定1998.10.
    [60]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1994.4.1
    [61]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1994.3.26
    [6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63]关于杂铜收购工作改由全国合作总社负责收购的通知1952.8
    [64]关于加强废品回收的工作方案1955.8
    [65]关于工矿企业治理“三废”污染开展综合利用产品提留办法1979
    [66]国家经委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5.9.30
    [67]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税条例(草案)
    [68]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与新建、改建工程实行“三同时”的若干规定1989.11.8
    [69]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完善现有综合利用政策几点补充规定的通知1987.1.1
    [70]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1990.11.5
    [71]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
    [72]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关于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1992.11.17
    [73]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意见
    [74]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1989.3.15
    [75]关于建筑税免征问题的若干规定1987.10.6
    [76]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1986.1.12
    [77]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1994
    [78]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暂行条例
    [79]关于充分发挥财政职能,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1995.10.14
    [80]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81]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82]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12
    [83]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2007.7.12
    [84]关于防范和控制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风险的通知2007.7
    [85]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2007.12
    [1]Lei X, Zhang M, Han Z, et al. Physical, Chemical, Biological Processes and Mathematical Model on Air Pollution. 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 1998,321
    [2]Schmieman S, Vries W, Hordijk L, et al. Dynamic cost-effective reduction strategies for acidification in Europe:an application to Ireland and the Uni ted Kingdom. Environmental Model ing and Assessment,2002,7(3):163-178
    [3]Li Wenhua.Min Qingwen. 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An important approach towar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 AMBIO,1999,28(8), p.655-662.
    [4]Li Wenhua. Agro-Ecological Farming Systems in China-man and the Biosphere series. Volume 26. Paris:the Parthenon Publishing Croup,2001
    [5]Little C E. Greenways for American [M].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 1990.
    [6]Form an R T T. Land Mosaic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7]Odum H T.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 New York:John Wiley&Sons,1996
    [8]Lan S-F, Odum H T, Liu X-M. Energy flow and energy analysis of the agro-ecosystems of China [J]. Ecologic Science,1998,17(1):32-39.
    [9]ISO 14040.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life cycle assessment principles and framework[S].1997.
    [10]Luo L, van der Voet E, Huppes G. Life cycle assessment and life cycle costing of bioethanol from sugarcane in Brazil[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9,13:1613-1619.
    [11]IPCC. Climate change 2001:the Scientific Basis [R]. Cambridge (UK):
    [1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2-14
    [13]IPCC. Climate change 2007:Couplings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
    [14]Cai ZC, Sawamoto T, Li CS, et, al. Field validation of the DNDC model for green house gas emissions in East Asian cropping systems [J]. Global Biogeochem. Cyeles 2003,17(4),1107, doi:10.1029/2003GB002046.
    [15]Center for Sustainable Investment, Forum for the Future, the London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Finance, the contribution of UK-base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rim Report),2002.2.22.
    [16]The sustainable finance in China:Progress and Future.
    [17]UNEP Statement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 on the Environmen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Revised-May 1997).www. un2epfi. org.
    [18]The Guidelines of Financial Tool(1999), USEPA.www. epa. gov.
    [19]Finance and Environment, www. equator-principles.com.
    [20]J. Randjelovic,2001. ZvcA & Venture Economics, www. sustainablebusiness. com.
    [21]WUNDER, SVEN. Payments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some nuts and bolts. CIFOR occasional paper,2005 (42).
    [22]LANDELL-MILLS, NATASHA, INA PORAS. Silver Bullet or Fools'Gold [M 1. A global review of markets for forest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poor. London:IIED,2002.
    [23]GOUYON A. Rewarding the Upland Poor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A Review of Initiativ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J]. ICRAF2003.
    [24]FONAFIFO. Th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Payment Program:A Success St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 In Costa Rica. FONAFIFO:Over a Decade of Action. San Jose:FONAFIFO (National Forestry Financing Fund),2005.
    [25]Katar Singh, Anil Shishodi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Theory and Applica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dia.2007.
    [26]GOUYONA. Rewarding the Upland Poor for Environmental Services:A Review of Initiativ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J]. ICRAF,2003.
    [27]Gretchen Daily, Nature's Service: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 1997.
    [28]NOORDWIJKM, CHANDLERF, TOMICHTP.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RUPES [N]. ICRAF working paper,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