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清游历小说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游历活动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这一点在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游历作为小说创作者喜用并善用的主题,广泛存在于明清两代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小说之中。然而长久以来,学界对此类题材的研究和探讨仍有偏颇肤浅之处,尚显不足。本文在考察中即将游历小说这种较有特色的小说类型单独列出,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系统的讨论它的文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在整体范围内廓清游历小说所统摄的各个类别之间的内在关系,为其重做定义与解读。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对明前游历小说的流变历程进行扼要的回顾。本章分别以明清之前的各个历史时期为研究范围,对存在于这些时期内的游历小说分别予以简略的梳理和考察,以期把握游历小说的发展演变规律,认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游历小说的文本特征,初步确定游历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的存在价值;此外,在从整体上把握游历小说的既定规范的同时,也对少数典范作品的基本特征与美学风貌进行了阐释和论证。
     第二章主要论述以《水浒传》、《西游记》为代表的明代游历小说。纵观明清游历小说发展史,以侠客或神魔作为主角的游历小说可谓独树一帜,这与《水浒传》、《西游记》的垂范作用是分不开的。《水浒传》借传奇笔法来描绘现实、借游历情节来刻画侠客,作品艺术特征鲜明,基本奠定了后世侠游小说的创作范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而《西游记》在游历结构、域外描写乃至人物、情节、视点的设定等方面更是多有超拔众作之处。应该说,它们对后世《禅真逸史》、《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游历小说有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与示范作用。
     第三章主要讨论清代的游历小说。清代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亦是古代小说创作的最后一个黄金期,小说之大兴也带来了清代游历小说的迅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清代游历小说所辖属的类别不断增多,才子佳人小说、弹词、神魔小说以及侠义小说中均不乏以游历情节结构故事的作品出现,其中就包括《镜花缘》、《野叟曝言》这样堪与《西游》、《水浒》相颉颃的游历小说杰构;此外,在明代一度沉寂的文言游历小说也在清代迎来了自己的高峰期,产生了一些质量较高的作品。
     第四章将晚清游历小说单独划出来进行讨论。晚清无疑是中国一个具备特殊意义的历史时期。在传统观念与启蒙思潮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于这一时期内的游历小说既在叙事模式、主旨内容等方面深受适时社会环境与文化风气的影响,具有了显著的创新意义,又与传统游历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晚清时期的历险小说、谴责小说、科幻小说乃至意在翻新旧文的神魔小说中,存在着大量以游历来结构情节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意义者莫过于《老残游记》。受到文化氛围、历史背景等客观条件以及创作视野、审美情调等主观条件的共同影响,《老残游记》中的游历叙事既在某些方面摆脱了旧文体、旧思路的束缚,带有一定的现代性;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传统游历小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对传统游历小说的继承与解构,晚清游历小说也确立了自身在游历小说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第五章借助比较文类学的视角来研究跨文化视域中的游历小说。本章重点对自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中西游历小说进行简明扼要的对照探讨,将具有典型意义的西方游历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来与明清游历小说进行类型化的对比参照,继而对颇有相似之处的西方童话《绿野仙踪》与中国小说《西游记》中的游历叙事加以单独考析,以期全面比较二者之中游历叙事艺术特征的异同;此外,出于进一步认识中国游历小说独具的文体特征与文学意义的目的,本章还从自然环境、社会构造、文化风气、文学形态等方面入手,探幽抉微,对造成中西游历小说诸多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
Travels, as a 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a, have important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is point can be particularly shown in the literary works that represented by the novels. Travels as the themes that favored by the novelists, widely exist in the novels with different theme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re still exist some biased and superficial understandings about this theme in the researche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literary world.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separately list the novels on travels which hav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to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ir text features and developing trend. Besides, this paper will aslo clarify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s among all the categories that involved in the novels on travels within the overall scope, so as to redefine and reinterpret them in detail.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mainly reviews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the novels on travels before Ming Dynasty. Taking all the historical periods befor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research scope, this chapter briefly analyzes the novels on travels during these periods, so as to grasp the evolving rules of these novels and understand their text features unde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s well as preliminarily identify their values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s. In addition, after grasping the established norms of the novels on travels in the overall context, this chapter also illustrates and demonstrates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esthetic styles of some typical works.
     Chapter Two mainly discusses the novels on travels of Ming Dynasty that represented by Water Margin and A Journey to the West.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the novels on trave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novels which take knight-errants or gods and demons as the leading roles can be considered as one unique style and they are not free from the influences made by Water Margin and A Journey to the West. Water Margin reveals the reality with legendary colours and depicts the knight-errants with travels. It has vivid artistic features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creations of novels, possessing high aesthetic value and cognitive value. However, A Journey to the West has more advantages in the structures, and descriptions about exotic things and the design of characters, plotsand viewpoints, etc.. It should be said that both of them act as the exemplary roles and have profound influences on Chan Zhen Yi Shi and Xi Yang Ji and the other novels on travels.
     Chapter Three mainly discusses the novels on travels of Oing Dynasty. Oing Dynasty is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in China and also a last golden period of the ancient novels. The advocation of novels also bring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ovels on travels in Qing Dynasty.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categories ruled by the novels on travels in Qing Dynasty become variou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novels which take travels as the themes begin to appear, such as Flowers in the Mirrors and Ye Sou Pu Yan which are comparable with Water Margin and A Journey to the West. In addition, the novels on travel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styles also reach their peak Qing Dynasty and some works of higher quality appear.
     Chapter Four will discuss that travel no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out alone. Is China a special mean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period of history. In the conventional wisdom and enlightenment thoughts,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raveling novel in this period both in terms of narrative mode, substance content by timely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with significant meaning of innovation, and connec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vel nove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 also exist a lot of travels in the adventure novels, the condemnation novels and the science novels and so on.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is The Travels of Lao Can. Influenced by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culture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etc.) and subjective conditions (creative vision and aesthetic approaches, etc.), the descriptions of travels in The Travels of Lao Can in some ways get rid of the bondage of the old styles and ways of thinking. In contrary, they have certain modernity and to some extent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traditional novels on travels. Through the inheritance and d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novels on travels, the novels on travels in late Qing Dynasty establish an indispensable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such novels.
     Chapter Five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novels on travels in the cross-cultural fie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irstly, it breifly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ovels on travels from the16th century to the early20th century. Then it takes the typical western novels on travels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make a comparison with such novel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inally, it separately analyzes the travels in The Wizard of Oz and A Journey to the West,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compare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addition,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the uniqu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novels on travels, this chapter also explores the specific causes that resulting in a lot of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ovels on travel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iterary styles and so on.
引文
① 亢西民:《欧洲游历小说空间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 邓阿宁:《西方游历小说文体与游历叙述模式的发展演变》,《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 杨星映:《中西小说文体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9-250页。
    ① (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页。
    ② 见《吴郡钱磬室手钞》,寒山赵凡夫小宛堂藏,转引自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47页。
    ③ 吴秋士选编:《天下名山游记》,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第2页。
    ① 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6页。
    ②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630页。
    ③ (唐)玄奘撰;章撰点校:《大唐西域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页。
    ④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光绪丙申冬十月武昌质学会刻本。
    ⑤ 此文后收入《七缀集》。
    ⑥ 见《思想与时代》月刊第41期,第26页。
    ① 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② 陈室如:《近代域外游记研究1840-1945》,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③ 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④ 梅新林、崔小敬:《游记文体之辨》,《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⑤ 贾鸿雁:《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① 分别载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2002年第1期、2003年第1期。
    ② 分别载于《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
    ③ 唐宏峰:《旅行的现代性——晚清旅行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4页。
    ① 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8页。
    ②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3页。
    ③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7页。
    ① 宁荣生:《<西游记>:精神分析之旅》,《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② 王向峰:《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③ 叶舒宪:《“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① 唐琰:《海洋迷思——<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与<镜花缘>海洋观念的比较研究》,《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② 欧阳健:《“四周眺望,眼界为之一宽”——《镜花缘》对于海的关注和海外交通的探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③ 分别载于《南都学坛》1996年第1期及《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以《镜花缘》与《格利佛游记》作为对比对象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极多,恕不一一枚举。
    ① 黄丽珍:《试论老残游记的层次与结构》,《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
    ② 孙艳艳、王百涛:《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③ 中岛利郎著,东炎译:《刘铁云研究在日本》,《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427页。
    ① 亦有一部分学者持伪书说,认为《穆天子传》乃是战国后人作,抑或其书作者并非魏人。随着现代以来研究的深入发展,“伪书说”因其缺乏较为翔实的证据而屡遭质疑,渐渐失去影响力,学界现已基本认可其为战国初年的著作。见王洪涛:《<穆天子传>性质研究综述》.《杜科纵横》,2002年第4期。
    ② 明前目录类典籍在为《穆天子传》分类时,往往将其视作史著;如《隋书·经籍志》将其归入史部·起居注类,《郡斋读书志》将其归入史部·传记类。
    ③ 清及清之后的学者多持这种看法,上文所述《提要》即将《穆天子传》转换门类,“改隶小说”;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高亨、董治安《上古神话》、林辰《神怪小说史》以及郑杰文《<穆天子传>通解》等著作也认可《穆天子传》“属于小说”的观点。
    ④ 李剑国:《战国古小说<汲冢琐语>考论》,《南开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⑤ 杨义先生从作品中的河伯祭莫以及相关地名出发,推断《穆天子传》的作者为魏人,认为“魏人作者写祭河伯的盛典,以及河宗柏夭随穆王西征的风光,乃是寄托着对河西失地的至为沉痛而庄严的祭莫的”。笔者认为,从文本细节来看,杨先生《穆天子传》作者为魏人一说根据尚嫌不足,但其认为此书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盛世的追慕和对战乱现实的焦虑”,则的为确论。见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81-87页。
    ①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0页。
    ① 参见《史记·孝武本纪》、《史记·东方朔传》、《史记·封禅书》诸篇。
    ① 罗立群先生在其《中国武侠小说史》附录中列举了历代事涉侠义的小说,其中唐代此类作品总数达三十余篇。
    ①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② 此篇小说的名称、出处及作者岐说纷呈,此处参照李剑国先生《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考证结论。
    ③ 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① 张鸿勋:《敦煌话本<叶净能诗>考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敦煌学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6页。
    ① 薛洪勣:《传奇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96页。
    ① 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
    ① 张兵:《北宋的“说话”和话本》,《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
    ② 二书均见于明洪楩所辑《六十家小说》(今人马廉题名为《清平山堂话本》)。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南宋亡,杂剧消歇,‘说话’遂不复行。”
    ① 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66页。
    ② 王向峰:《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① 马幼垣先生在《水浒论衡》中对《水浒》成书前时期的相关作品曾有详尽考证辨析,他指出:“现存(《水浒》相关)作品,确属这段漫长准备时期的,恐不过九本存真程度参差不齐的杂剧和《宣和遗事》的一部分。”见马幼垣:《水浒论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198页。
    ① 郑振铎:《<水浒传>的演化》,《中国文学研究》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① (清)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493页。
    ①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79页。
    ② 《水浒传》前半部分在描写主要人物活动时亦有存在较大时间跨度的事例(如写林冲落草后又写林冲火并王伦),但这些事例之间在文本中存在较为明显的距离,且有主次之别,已不再属于同一叙事单元,时间在此并非衡量标准。
    ①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370页。
    ① (明)夏履先:《禅真逸史凡例》,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532页。
    ② (明)吉衣主人:《隋史遗文序》,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957页。
    ① 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第291页。
    ① (明)夏履先:《禅真逸史凡例》,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532-1533页。
    ① 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文学》1卷4期,1933年.
    ② 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6页。
    ① 胡适:《<西游记>考证》,见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307页。
    ① 参见《西游记》第三回。
    ① 孔刃非:《<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的心理学成因》,《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① 吴圣昔:《拙中藏巧别具一格——论<西游记>的结构艺术》,《殷都学刊》,1986年第3期。
    ①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7页。
    ① (清)金圣叹著,曹方人、周锡山标点:《金圣叹全集1: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8页。
    ② (清)黄周星点评:《西游记》,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28页。
    ①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2010年,第291页。
    ② 梅新林、崔小敬:《游记文体之辨》,《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①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987-988页。
    ② 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③ 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第259页。
    ①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130页。
    ② 李爽学:《从<贤愚经>到<西游记>——略论佛教“祗园”母题在中国叙事文学里的转化》,《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
    ① 屈小强:《<西游记>中的悬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页。
    ② (宋)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22页。
    ①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144页。
    ② 张强:《论<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文化取向和历史局限》,《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① 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93页。
    ② 方克强:《原型模式:<西游记>的成年礼》,《文艺争鸣》,1990年第3期。
    ① 杨俊才:《奇人奇想的孙悟空——<西游记>前七回研究兼与“造反说”商榷》,《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① 白盾:《论<西游记>的童话特征》,《光明日报》,1984年5月8日。
    ②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217页。
    ① 见《新说西游记总批》,出自:(明)吴承恩著,(清)张书绅注:《新说西游记图像》(全三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①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703页。
    ②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717页。
    ③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721页。
    ① (唐)张鬻:《朝野佥载》,见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84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上篇”评语。
    ②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96页。
    ① 宋珂君:《<韩湘子全传>的情节模式与佛传故事渊源辨析》,《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① 《西洋记》中这种与游历情节无甚关联的内容很多,其中大多来自话本或笔记小说,如第十一回中吕洞宾戏白牡丹的故事、第九十一回田洙遇薛涛的故事、第九十二回玉通和尚私红莲的故事、第九十五回五鼠闹东京的故事等。详见赵景深先生对此书援引之事所作的考证(收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附录三)。
    ① 《西洋记》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时,借用了《瀛涯胜览》、《星槎胜览》以及《西洋番国志》等明代典籍中的许多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作者对郑和船队人员、船上配置、行进路线等相关情况的介绍也大多于史有载[相关考证可参考薛克翘:《西洋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3页、第41页;向达:《论罗懋登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收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附录二,第1291页);赵景深:《三宝太监西洋记》(收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附录三,第1298页)],这与情节、人物多为虚托的《西游记》显然不同。
    ②刘红林:《神魔化的历史演义——三谈<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① 《西洋记》的清代版本颇多,仅现存者即有清步月楼覆刻映雪斋本、咸丰文德堂写刻本、光绪上海申报馆排印本及上海书局石印本等数种。
    ① 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32页。
    ① 如前所述,本章中所提及的“清代”不包括晚清时期(1900—1911),所论及的小说也不包括产生于晚清时期内的作品(如《老残游记》)。
    ② 苗壮:《才子佳人小说史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01页。
    ① (清)李修行编次:《梦中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4页。
    ② (清)天花藏主人著:《两交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2页。
    ③ 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22页。
    ① (明)王思任:《文饭小品》,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54页。
    ② (明)袁中道:《珂雪斋集》(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63-564页。
    ③ (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98页.
    ④ (明)王思任:《文饭小品》,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444页。
    ⑤ (明)王思任:《文饭小品》,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第58页。
    ① 魏向东:《晚明旅游地理研究:以江南地区为中心:1567-1644》,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74-375页。
    ② 参照苏建新《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统计结果,在上举二十余部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作者籍贯可考的有19部,其中江南籍作者的作品就有13部,占三分之二。
    ① 吴海庆:《江南山水与中国审美文化的生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122页。
    ② (美)韦勒克、(美)沃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第115页。
    ① 《绣屏缘》的编次者“苏庵主人”即是才子佳人小说《归莲梦》的作者,可为一证。
    ② 张廷兴:《中国古代艳情小说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7页。
    ① 李明军:《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98页。
    ② 张俊:《清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杜,1997年,第169-170页。
    ① 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8页。
    ② 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263页。
    ③ 陈寅恪在《论<再生缘>》中盛赞《再生缘》堪比印度、希腊的著名史诗:“世人往往震矜于天竺、希腊及西洋史诗之名,而不知吾国亦有此体。”郭沫若则认为《再生缘》作者陈端生的创作天赋绝不次于十八、九世纪的英法大作家们,其本领比之“英国的司考特、法国的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实际上也未遑多让。分别见《中华文史论丛》第八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光明日报》1961年8月7日。
    ①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②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22页。
    ① (民国)浣梅女史:《榴花梦题词》,见(清)李桂玉:《榴花梦》第一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13页。
    ② (清)陈俦松(佩香女史):《榴花梦序》,见(清)李桂玉:《榴花梦》第一册,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第10页。
    ③ 《<新编凤双飞>校点后记》,见(清)程蕙英:《新编凤双飞》第四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497页。
    ④ (清)邱心如:《笔生花》,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68页。
    ① 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0页。
    ① 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第352-354页。
    ② (日)水田宗子:《女性的自我与表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第9页。
    ① 事实上,从其他弹词作品中也可以发现,易装游历、建立功勋这种行为活动至少在开始阶段并非出自女性自愿。如《再生缘》中被研究者交口称赏的“叛逆者”、“反抗者”孟丽君,在其身在闺阁中时并没有出游作出事业的想法,她走出家门、开始游历也完全是被迫的;而《天雨花》中最具民主思想的女性左仪贞尽管时有令人称赏之举动,但其活动范围基本只限于家庭内外,也没有借易装出游的方式来建立功业。
    ② 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03-105页。
    ③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④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页。
    ⑤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38页。
    ①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22页。
    ②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23页。
    ①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517页。
    ① 林娜:《女弹词中妇女特异反抗形式——女扮男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① 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237页。
    ② 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第241页。
    ③ 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6页。
    ④ (清)陈同勋:《笔生花》序:“傥是集一出,鸡林争购,家置一编,未始非人心风俗之一助。姑母性至孝,借笔墨以娱北堂,非必沾沾以逞才为事也。今年夏,命勋序其简端……览是书者,慎毋以寻常弹词目之。”
    ①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353页。
    ②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08页。
    ③ 文迎霞、陈东有:《弹词中的女扮男装故事与受众欣赏期待》,《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① 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08页。
    ① 赵爱华:《保守与激进的交融——论弹词女作家的创作心态》,《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
    ① (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16页。
    ①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第468-469页。
    ①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7页。
    ② (德)格尔特鲁特·雷娜特著,张辛仪译:《穿男人服装的女人》,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第39页。
    ①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55年,第36页。
    ②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43页。
    ③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39-40页。
    ① 分别见《镜花缘》第44回、第51回。
    ② 刘雪梅:《论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
    ①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712页。
    ② 马济萍:《修真求道否弃凡俗人生——论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① 齐裕煜,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6页。
    ②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178页。
    ③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183页。
    ① 陈维昭:《酒色财气与安身立命——<金瓶梅词话>的文化情结》,《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年第3期。
    ① 刘燕萍:《怪诞与讽刺:明清通俗小说诠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① 李埏:《<史记·货殖列传>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8页。
    ② 此据邱绍雄先生统计。见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3页。
    ①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44-45页。
    ②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43页。
    ① 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
    ② (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第230页。
    ① 欧阳健:《海的探险和海外世界的发现——<镜花缘>历史价值刍论》,《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8期。
    ② 袁世硕:《<镜花缘>和<山海经>》,《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
    ③ 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① 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清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452页。
    ① 何满子:《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
    ① (清)知不足斋主人:《野叟曝言序》,见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572页。
    ②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页。
    ① 见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与王琼玲《<野叟曝言>研究》诸作。
    ①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371页。
    ② 见周勇:《<野叟曝言>文本的叙事操作及其意义》,《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① 王进驹:《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4页。
    ① 杨旺生:《论<野叟曝言>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江淮论坛》,1999年第5期。
    ①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331页。
    ②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436页。
    ① 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723-724页。
    ① (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50-951页。
    ①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①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0-11页。
    ①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32页。
    ② 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40页。
    ③ (清)旅生、荒江钓叟、碧荷馆主人:《痴人说梦记·月球殖民地小说·新纪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页。
    ① (清)菊池幽芳氏、何逈、守白:《电术奇谈·狮子血·冷国复仇记》,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43页。
    ① (清)忧患余生:《邻女语》,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第8-9页。
    ① 乔以钢、林晨:《清末小说中的南北之辨和南北之旅——以对“庚子之乱”的叙写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97页。
    ①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总评,见吴组缃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843页。
    ① (清)侠人:《小说丛话》,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997年,第92页。
    ① (清)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997年,第53页。
    ② (清)棠:《中国小说家向多托言鬼神最阻人群慧力之进步》,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997年,第235页。
    ① 定一:《小说丛话》,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9页。
    ① 林健群:《晚清科幻小说的人物与情节研究》,见吴岩主编:《贾宝玉坐潜水艇——中国早期科幻研究精选》,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165页.
    ① 唐宏峰:《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7页。
    ② (清)旅生、荒江钓叟、碧荷馆主人:《痴人说梦记·月球殖民地小说·新纪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15页。
    ③ (清)吴趼人:《新石头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68页。
    ④ (清)海天独啸子:《女娲石》,见(清)岭南羽衣女士、震旦女士自由花、轩辕正裔等著:《东欧女豪杰·自由结婚·瓜分惨祸预言记》,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95页。
    ⑤ (清)萧然郁生:《乌托邦游记》,见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第76页。
    ① 刘淑一、李娜:《晚清科幻小说的传统因袭与现代转捩——以<月球殖民地小说>和<新石头记>为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② (清)吴趼人:《新石头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6页。
    ① 吴岩、方晓庆:《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科学观》,见吴岩主编:《贾宝玉坐潜水艇——中国早期科幻研究精选》,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192页。
    ② 如《新西游记》的作者陈景韩在《弁言》中便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目的:“《新西游记》虽借《西游记》中人名事物以反演,然《西游记》皆虚构,而《新西游记》皆实事,以实事解释虚构,作者实略寓祛人迷信之意。《西游记》皆唐以前事物,而《新西游记》皆现在事物。以现在事物,假唐时人思想推测之,可见世界变迁之理。”引自(清)陈景韩:《新西游记》,见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第2集·第8 卷·小说集六》,上海:上海书店,1991年,第346页。
    ① 季桂起:《论<老残游记>的叙事方法及其变革意义》,《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① 据阿英《晚清小说戏曲目录》之统计,在刘鹗开始创作《老残游记》之时(1903年),被翻译入中国的西方小说为数仅有64部。
    ②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86-287页。
    ① 在上世纪,鲁迅于《中国小说史略》中最先指出《老残游记》“其书即借铁英号老残者之游行,而历记其言论闻见”,进而对这种叙事方式的得失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夏志清、樽本照雄等诸多研究者则在《<老残游记>新论》、《试论<老残游记>》等文章中对此有着更进一步的分析;至于今之研究论文论著,涉及此问题者则更是数不胜举。
    ② 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以及《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诸作中曾对《老残游记》中游历主题与限知视角之间的关系有所讨论,但其着重点在于考察游记体例的引入如何促进了小说中限知视角的出现,对于限知视角如何“反向作用”于小说中的游历主题这一问题则虽有提及却未及详论。
    ③ 尽管在《水浒传》的部分章节中,作者亦有借助限知叙事的方法(即金批水浒所言“影灯漏月”之法)以刻画情节人物之处,但这样的内容实在太少,不足以证明这一叙事模式已然成为《水浒传》中的创作传统。
    ④ 季桂起:《论<老残游记>的叙事方法及其变革意义》,《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① 唐宏峰:《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37页。
    ① 徐鹏绪:《论<老残游记>的艺术形式革新》,《东方论坛》,1995年第2期。
    ② (美)夏志清:《<老残游记>新论》,见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0页。
    ① 贺根民:《<老残游记>:游记模式下的主体自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② 当然,《老残游记》也并非自始至终、一成不变的坚持这种以相似的游感串联故事的创作模式:小说中的“明湖居听书”等部分内容借助秀美风景以表现游者的平和心态,便游离于统一的整体叙事格局之外,与全文有些不合。这可能与小说为连载而成,作者在着笔之初并未有全盘之局、写作略有随意有关,对此我们亦不必为能者讳。
    ③ 唐宏峰:《旅行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旅行叙事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91页。
    ① 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自评:“第二卷前半,可当《大明湖记》读。此卷前半,可当《济南名泉记》读。”见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5页。
    ② 如小说中老残以福尔摩斯的科学实证之法对贾家冤案的查访。
    ① 李志斌:《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14页。
    ① 有关《水浒传》成书时间的考辨参见前文第二章中的相关注解,此处不赘。
    ① 雷石榆、陶德臻主编:《外国文学史教程》,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88页。
    ① 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② 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页。
    ① 杨星映主编:《中西小说文体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8页。
    ① 胡日佳:《俄国文学与西方审美叙事模式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第324页。
    ② 邓阿宁:《西方游历小说文体与游历叙述模式的发展演变》,《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① 梁守中:《武侠小说话古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1992年,第216页。
    ② 杨乃乔等:《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0页。
    ③ 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24页。
    ① 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2页。
    ② 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64页。
    ① 舒伟:《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96-97页。
    ① 《格列佛游记》中亦有借助严谨而富有理性的语言来描述飞岛科技发展概况的情节;宽泛的说,这部小说亦有科幻小说的性质。
    ① (英)布赖恩·奥尔迪斯、戴维·温格罗夫著,舒伟等译:《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80页。
    ① 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31页。
    ① 冯汝常:《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第169页。
    ① 郑军:《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52页。
    ① 舒伟:《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178页。
    ① 郑军在其编著的《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13页)中对此曾有详述,他指出:“科幻作家构思的主要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未来时代、外星世界、虚拟现实,至少是被某项重大成果改变的时代。人物并不是他们所构思的重点,只是要写小说,必须用人物的行为来表现这个背景。早期科幻作家们还不熟练于此,所以就普遍留下这种参观访问记式的习作。后来的作者已经习惯于直接写故事。但无论如何,科幻构思的主要对象是背景而不是角色,这是确定无疑的。评价科幻作品的难点,或者说科幻作品被误读的一个关键也就在于此。”
    ② 舒伟:《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第455页。
    ① 王泉根:《论外国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① 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54页。
    ② 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91页。
    ① 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78页。
    ② 朱自强、何卫青:《中国幻想小说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159页。
    ③ 钱淑英:《雅努斯的面孔:魔幻与儿童文学》,郑州:海燕出版社,2012年,第165页。
    ① 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第367页。
    ① 梅新林、崔小敬:《游记文体之辨》,《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① (美)L·弗兰克·鲍姆著,范展译:《奇幻之旅》(实为出版社对《绿野仙踪》的另一译名),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年,第40页。
    ② 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7页。
    ③ 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青岛:明天出版社,2009年,第147页。
    ① (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第150页。
    ① 苟波:《“尘世磨难”故事与道教的修仙伦理》,《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②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其文化意义》,《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 《春秋繁露·实性第三十六》:“米出于粟,而粟不可谓米:玉出于璞,而璞不可谓玉;善出于性,而性不可谓善。”见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63页。
    ② 张惠芬主编:《中国古代教化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20页。
    ① 在《绿野仙踪》的后续作品中,多罗茜不断返回到0Z国,这种令她自己都诧异的经历实则是作者站在以游戏精神消解成长的立场上的有意安排。在第六部0Z国系列童话《诺姆国王》中,多罗茜最终定居在0Z国,使第一部作品中仅具客观认识价值的成长梦想成为现实,彻底完成了作者对“成长仪式”的反拨。
    ① 杨健、郭成:《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人物的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
    ① 陈洪先生在其《论<西游记>与全真之缘》一文中对这一问题有着周详全面的考证,见《结缘:文学与宗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② 王向峰:《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① (英)乔恩·萨维奇:《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第48页。引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② 冯丽军:《站在成人社会和孩子之间——试论20世纪西方童话》,《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① (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5页。
    ② 张磷、潘珺:《<奥兹仙境>后记》,见(美)鲍姆:《奥兹仙境》,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68页。
    ③ 刘莉主编:《简明欧美文学史》,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93页。
    ①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页。
    ①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518页。
    [1](战国)佚名、(汉)佚名撰:《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汉)刘向著,王叔岷撰:《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汉)班固等撰:《楚汉春秋西京杂记汉武故事汉武事略》,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4](晋)干宝,(南朝宋)陶潜撰:《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5](南朝宋)刘义庆等撰:《汉武帝别国洞冥记甄异记幽明录》,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6](唐)张读、(唐)裴铡撰:《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宣室志裴铡传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7](宋)刘斧编撰:《青琐高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8](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9](宋)罗烨:《醉翁谈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10](宋)佚名:《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上海: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
    [11](宋)佚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年。
    [12](宋)洪迈:《夷坚志》,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13](明)瞿佑等著:《剪灯新话(外二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4](明)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15](明)吴承恩:《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16](明)西大午辰走人,朱开泰:《南海观世音菩萨出身修行传达摩出身传灯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明)朱鼎臣,杨致和:《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8](明)雉衡山人,竹溪散人邓氏,汪象旭:《韩湘子全传·吕仙飞剑记·吕祖全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19](明)余象斗等著:《四游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
    [20](明)邓志谟等著:《飞剑记咒枣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1](明)洪楩编:《清平山堂话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2](明)赵弼:《效颦集》,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23](明)陶辅等:《花影集鸳渚志馀雪窗谈异》,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24](明)赤心子、(明)吴敬所:《绣谷春容》(含《国色天香》),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
    [25](明)袁于令:《隋史遗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26](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27](明)清溪道人:《东度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8](明)清溪道人:《禅真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29](明)潘镜若:《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30](明)冯梦龙编著:《喻世明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1](明)冯梦龙编著:《警世通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2](明)冯梦龙编著:《醒世恒言》,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3](明)凌濛初:《拍案惊奇》,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4](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35](清)佚名:《续西游记》,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
    [36](清)蒲松龄著,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37](清)佚名:《后西游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
    [38](清)陈端生:《再生缘》,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
    [39](清)青莲室主人辑:《后水浒传》,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1年。
    [40](清)佚名:《玉钏缘》,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41](清)金圣叹著,曹方人、周锡山标点:《金圣叹全集1: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42](清)张书绅注:《新说西游记图像》,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43](清)天花藏主人著:《两交婚》,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
    [44](清)南岳道人:《蝴蝶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5](清)梧岗主人等著:《空空幻春灯谜史》,台北:天一出版社,1994年。
    [46](清)苏庵主人编次:《绣屏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47](清)李汝珍:《镜花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
    [48](清)李百川著,侯忠义整理:《绿野仙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49](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50](清)不题撰人、古吴娥川主人编次:《银瓶梅·争春园·世无匹》,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51](清)李修行编次:《梦中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52](清)沈起凤:《谐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53](清)曾衍东:《小豆棚》,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54](清)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55](清)乐钧:《耳食录》,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56](清)里人何求纂:《闽都别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57](清)邱心如:《笔生花》,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
    [58](清)魏文中:《绣云阁》,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59](清)倚云氏:《升仙传演义》,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 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
    [60](清)无名氏:《云钟雁三闹太平庄全传》,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年。
    [61](清)文康:《儿女英雄传》,杭州:西湖书社,1981年。
    [62](清)惺惺居士:《精神降鬼传》,引自林辰、段文桂主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寓意卷(三)》,沈阳:辽沈书杜,1992年。
    [63](清)程蕙英:《新编凤双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64](清)宣鼎:《夜雨秋灯录》,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65](清)王韬:《淞隐漫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66](清)王韬:《淞滨琐话》,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67](清)渭滨笠夫编次,(清)陈球(蕴斋氏)著:《孤山再梦燕山外史》,沈阳市: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
    [68](清)李桂玉:《榴花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
    [69](清)忧患余生:《邻女语》,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
    [70](清)吴趼人著,钟贤培选注:《吴趼人小说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71](清)陆士谔:《新中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72](清)荒江钓叟:《月球殖民地小说》,见董文成、李勤学主编:《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肆),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
    [73](清)吴趼人:《上海游骖录》,见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74](清)刘鹗:《老残游记》,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
    [75](清)陈景韩:《新西游记》,引自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76](清)佚名:《天女散花》,引自林辰、段文桂主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怪异卷(四)》,沈阳:辽沈书社,1992年。
    [77](清)吴趼人:《新石头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
    [78](清)八宝王郎:《冷眼观》,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
    [79](清)旅生:《痴人说梦记》,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80](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81](清)书带子:《新天地》,引自林辰、段文桂主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寓意卷(二)》,沈阳:辽沈书社,1992年。
    [82](清)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引自林辰、段文桂主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怪异卷(三)》,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
    [83](清)无名氏:《吕洞宾三戏白牡丹》,引自林辰、段文桂主编:《中国神怪小说大系·神仙卷》,济南:齐鲁书社,1990年。
    [84](清)潘昶:《金莲仙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85](清)何迥:《狮子血》,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 出版社,1996年。
    [86](清)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1年。
    [87](清)大陆:《新封神传》,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88](清)萧然郁生:《乌托邦游记》,引自王继权主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
    [89](清)不才:《醒游地狱记》,北京:商务印书馆,1914年。
    [90](清)陆士谔:《新野叟曝言》,上海:小说进步社,1911年。
    [91](清)陆士谔:《也是西游记》,上海:改良小说社,1914年。
    [92](清)煮梦:《新西游记》,上海:改良小说社,1909年。
    [93](清)陆士谔:《新水浒》,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94](清)陆士谔:《新三国》,上海:改良小说社,1909年。
    [95]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96]丁如明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7]薛洪勣、王汝梅主编:《稀见珍本明清传奇小说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
    [98]吴组缃等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3》,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年。
    [99]于润琦主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100](古希腊)荷马著,王焕生译:《荷马史诗·奥德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101](德)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图南译:《希腊神话和传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102](古罗马)阿普列乌斯著,刘黎亭译:《金驴记》,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
    [103](西班牙)佚名著,杨绛译:《小癞子》,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
    [104](英)斯威夫特著,张健译:《格列佛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105](英)笛福著,郭建中译:《鲁滨孙飘流记》,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
    [106](西班牙)塞万提斯著,杨绛译:《堂吉诃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107](墨西哥)利萨尔迪著,周末、怡友译:《癞皮鹦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108](西班牙)克维多等著,盛力、吴健恒、余小虎译:《西班牙流浪汉小说选》,北京:昆仑出版社,2000年。
    [109](英)亨利·菲尔丁著,刘苏周译:《汤姆·琼斯》,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110](英)狄更斯著,蒋天佐译:《匹克威克外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111](英)斯末莱特著,杨周翰译:《蓝登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112](英)约翰·班扬著,西海译:《天路历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
    [113](英)笛福著,梁遇春译:《摩尔·弗兰德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114](德)格里美尔斯豪森著,李淑、潘再平译:《痴儿西木传》,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115](法)勒萨日著,杨绛译:《吉尔·布拉斯》,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116](美)马克·吐温著,成时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117](英)刘易斯·卡罗尔著,张晓路译:《爱丽丝梦游仙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118](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著,新月译:《青鸟》,武汉:崇文书局,2011年。
    [119](意)科罗迪著,冷秋语、唐昱译:《木偶奇遇记》,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
    [120](英)查理·金斯莱著,木尹译:《水孩子》,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
    [121](英)詹·格林伍德著,金永林译:《流浪儿》,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57年。
    [122](法)艾克多·马洛著,傅辛译:《苦儿流浪记》,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123](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著,高子英、李之义、杨永范译:《骑鹅旅行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
    [124](美)L·弗兰克·鲍姆:《绿野仙踪·奇幻之旅》,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年。
    [1](北魏)郦道元原注,陈桥驿注释:《水经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
    [2](德)格尔特鲁特·雷娜特著,张辛仪译:《穿男人服装的女人》,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年。
    [3](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
    [4](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5](美)阿瑟·阿萨·伯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6](美)费正清、(美)刘广京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7](美)勒内·韦勒克、(美)奥斯汀·沃伦著,刘向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
    [8](美)刘若愚著,周清霖,唐发铙译:《中国之侠》,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
    [9](美)浦安迪:《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0](美)余国藩著,李爽学译:《<红楼梦>、<西游记>与其他:余国藩论学文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11](明)王思任:《文饭小品》,长沙:岳麓书社,1989年。
    [12](明)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3](明)袁中道:《珂雪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4](清)吴秋士选编:《天下名山游记》,上海:上海书店,1982年。
    [15](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16](日)水田宗子:《女性的自我与表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17](宋)陆游著,蒋方校注:《入蜀记校注》,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9](唐)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0](唐)玄奘撰;章撰点校:《大唐西域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21](英)E.M.福斯特著,冯涛译:《小说面面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
    [22](英)布赖恩·奥尔迪斯、戴维·温格罗夫著,舒伟等译:《亿万年大狂欢:西方科幻小说史》,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
    [23](英)凯·安德森等:《文化地理学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24](英)乔恩·萨维奇:《青春无羁狂飙时代的社会运动1875-1945》,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
    [25](英)威尔金森著,郭乃嘉等译:《神话与传说图解古文明的秘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
    [26](元)杨景贤著,马冀编集校注:《杨景贤作品校注》,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
    [27](战国)屈原等撰,(汉)王逸章句,(汉)刘向编集:《楚辞》,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8]阿英:《晚清小说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
    [29]白寿彝:《中国交通史》,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30]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31]蔡铁鹰编:《<西游记>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32]曹亦冰:《侠义公案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33]曹亦冰:《侠义小说史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
    [34]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35]程毅中:《明代小说丛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6]程毅中:《唐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37]陈洪:《结缘:文学与宗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8]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著:《章回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39]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897-1916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0]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4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2]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43]陈室如:《近代域外游记研究1840-1945》,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44]丁锡根编著:《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45]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6]冯乃康:《中国旅游文学论稿》,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年。
    [47]冯汝常:《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48]伏俊琏、伏麒鹏编著:《石室齐谐——敦煌小说选析》,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49]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敦煌学论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
    [50]高亨、董治安:《上古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51]龚鹏程:《侠的精神文化史论》,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
    [52]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53]苟波:《道教与神魔小说》,成都:巴蜀书社,1999年。
    [54]苟波:《仙境仙人仙梦——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教理想主义》,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55]辜美高、黄霖主编:《明代小说面面观——明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
    [56]郭少棠:《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7]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58]胡日佳:《俄国文学与西方审美叙事模式比较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59]胡适著,易竹贤辑录:《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
    [60]胡晓真:《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61]侯忠义:《汉魏六朝小说史》,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
    [62]贾鸿雁:《中国游记文献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6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
    [64]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西游记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
    [65]康来新:《晚清小说理论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66]李伯齐主编:《中国古代纪游文学史》,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89年。
    [67]李丰楙:《仙境与游历:神仙世界的想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68]李海生:《草莽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69]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70]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71]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2]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清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3]李明军:《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
    [74]李强、李慧欣:《游必有方——十世纪前的中国旅游思想与文学》,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6年。
    [75]李志斌:《漂泊与追寻:欧美流浪汉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76]连云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镜花缘研究》(第二辑),1984年。
    [77]连云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镜花缘研究》(第三辑),1987年。
    [78]梁守中:《武侠小说话古今》,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79]林庚:《西游记漫话》,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80]刘德隆等编:《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1]刘德谦:《中国旅游文学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
    [82]刘莉主编:《简明欧美文学史》,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
    [83]刘士圣:《中国古代妇女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年。
    [84]刘绪源:《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5]刘燕萍:《怪诞与讽刺:明清通俗小说诠释》,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86]刘勇强:《奇特的精神漫游——<西游记>新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
    [87]刘瑜:《刘鹗及<老残游记>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88]鲁德才:《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
    [89]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90]罗立群:《中国武侠小说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91]吕洪年、李孝华:《游记漫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92]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93]马勇、余冬林、周霄:《中国旅游文化史纲》,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年。
    [94]马幼垣:《水浒二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95]马幼垣:《水浒论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96]梅新林、崔小敬主编:《20世纪<西游记>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
    [97]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
    [98]苗壮:《才子佳人小说史话》,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
    [99]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年。
    [100]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101]欧阳健:《中国神怪小说通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2]彭勇:《中国旅游史》,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3]齐裕焜,陈惠琴:《中国讽刺小说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4]钱淑英:《雅努斯的面孔:魔幻与儿童文学》,郑州:海燕出版社,2012年。
    [105]钱锤书:《七缀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106]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
    [107]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08]屈小强:《<西游记>中的悬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9]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概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10]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11]盛志梅:《清代弹词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8年。
    [112]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年。
    [113]时萌:《晚清小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114]舒伟:《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115]宋珂君:《明代宗教小说中的佛教“修行”观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16]苏建新:《中国才子佳人小说演变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17]孙佳讯:《<镜花缘>公案辨疑》,济南:齐鲁书社,1984年。
    [118]孙述宇:《水浒传:怎样的强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19]孙逊:《明清小说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120]孙一珍:《明代小说的艺术流变》,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
    [121]唐宏峰:《旅行的现代性——晚清旅行小说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122]汤锐:《比较儿童文学初探》,青岛:明天出版社,2009年。
    [123]王德威著,宋伟杰译:《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4]王进驹:《乾隆时期自况性长篇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25]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
    [126]王立:《伟大的同情——侠文学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127]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28]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9]王琼玲:《<野叟曝言>研究》,台北:学海出版社,1988年。
    [130]王淑良:《中国旅游史(古代部分)》.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
    [131]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增修版》,北京:同心出版社,2007年。
    [132]王颖:《才子佳人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133]汪涌豪:《中国游侠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134]魏向东:《晚明旅游地理研究(1567-1644)》,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
    [135]吴海庆:《江南山水与中国审美文化的生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36]吴家荣等著:《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7]吴其南:《中国童话发展史》,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
    [138]吴圣昔:《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139]吴岩主编:《贾宝玉坐潜水艇——中国早期科幻研究精选》,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
    [140]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
    [141]夏林根:《旅游文学概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2]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3]薛洪勣:《传奇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144]薛克翘:《西洋记》,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145]颜廷亮:《晚清小说理论》,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146]杨旺生:《夏敬渠与<野叟曝言>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7]杨星映:《中西小说文体比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148]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149]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150]叶朗:《中国小说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151]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
    [15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3]袁健、郑荣:《晚清小说研究概说》,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
    [154]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55]章海荣:《旅游文化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56]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157]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8]张惠芬主编:《中国古代教化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
    [159]张俊:《清代小说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160]张廷兴:《中国古代艳情小说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161]张志和、郑春元:《中国文史中的侠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162]赵伟:《林兆恩与<三教开迷归正演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163]郑杰文:《<穆天子传>通解》,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
    [164]郑军:《第五类接触:世界科幻文学简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165]郑焱:《中国旅游发展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66]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
    [167]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68]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69]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0]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
    [171]朱希祥:《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72]朱自强、何卫青:《中国幻想小说论》,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
    [173]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西游记研究论文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1]鲍震培:《从弹词小说看清代女作家的写作心态》,《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曹萌、赵丹丹:《论<水浒传>对游侠精神的张扬》,《水浒争鸣》,2008年第10辑。
    [3]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其文化意义》,《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陈平原:《江湖仗剑远行游》,《文艺评论》,1990年第2期。
    [5]陈维昭:《酒色财气与安身立命——<金瓶梅词话>的文化情结》,《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1年第3期。
    [6]褚荣昌:《唐代游侠小说简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7]邓阿宁:《西方游历小说文体与游历叙述模式的发展演变》,《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8]方克强:《原型模式:<西游记>的成年礼》,《文艺争鸣》,1990年第3期。
    [9]冯丽军:《站在成人社会和孩子之间——试论20世纪西方童话》,《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0]苟波:《“尘世磨难”故事与道教的修仙伦理》,《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11]苟波:《中国古代的“仙境”观念、“游历仙境”小说和道教伦理》,《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12]郭预衡:《从<游侠列传>到<水浒传>》,《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
    [13]贺根民:《<老残游记>:游记模式下的主体自觉》,《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4]何满子:《古代小说退潮期的“别格”——杂家小说》,《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1期。
    [15]洪树华:《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洞穴仙境”意象》,《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6]胡锐、黄勇:《道教游仙小说的成立及其仙境思想》,《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7]黄丽珍:《试论老残游记的层次与结构》,《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
    [18]季桂起:《论<老残游记>的叙事方法及其变革意义》,《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19]贾鸿雁:《中国古代游记的整理与出版》,《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0]亢西民:《欧洲游历小说空间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1]孔刃非:《<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的心理学成因》,《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3期。
    [22]李亮伟:《中国古代游观说略》,《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3]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年代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24]李爽学:《从<贤愚经>到<西游记——略论佛教“祗园”母题在中国叙事文学里的转化》,《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1期。
    [25]李真瑜:《游侠遗风与<水浒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4期。
    [26]林娜:《女弹词中妇女特异反抗形式——女扮男装》,《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7]刘红林:《神魔化的历史演义——三谈<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3期。
    [28]刘淑一、李娜:《晚清科幻小说的传统因袭与现代转捩——以<月球殖民地小说>和<新石头记>为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9]刘雪梅:《论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
    [30]马济萍:《修真求道否弃凡俗人生——论道教思想对<镜花缘>的影响》,《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1]马旷源:《论“梦斩泾河龙”的神话演变》,《楚雄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32]梅新林、崔小敬:《游记文体之辨》,《文学评论》,2005年第6期。
    [33]宁荣生:《<西游记>:精神分析之旅》,《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34]欧阳健:《“四周眺望,眼界为之一宽”——<镜花缘>对于海的关注和海外交通的探索》,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1期。
    [35]欧阳健:《海的探险和海外世界的发现——<镜花缘>历史价值刍论》,《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8期。
    [36]乔以钢、林晨:《清末小说中的南北之辨和南北之旅——以对“庚子之乱”的叙写为中心》,《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37]沈登苗:《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冬之卷。
    [38]宋珂君:《<韩湘子全传>的情节模式与佛传故事渊源辨析》,《明清小说研究》,2000年第3期。
    [39]孙艳艳、王百涛:《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及<老残游记>叙事方法的革新》,《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0]唐琰:《海洋迷思——<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与<镜花缘>海洋观念的比较研究》,《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41]王洪涛:《<穆天子传>性质研究综述》,《社科纵横》,2002年第4期。
    [42]王立群:《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文学评论》,2005年第3期。
    [43]王泉根:《论外国儿童文学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44]王向峰:《魔幻浪漫主义的长篇游走叙事——<西游记>的艺术首创》,《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45]文迎霞、陈东有:《弹词中的女扮男装故事与受众欣赏期待》,《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6]吴圣昔:《拙中藏巧别具一格——论<西游记>的结构艺术》,《殷都学刊》,1986年第3期。
    [47]萧登福:《敦煌写卷<唐太宗入冥记>之撰写年代及其影响》,《中华文化复兴月刊》第18卷第516期。
    [48]徐华:《二十世纪以来秦汉游仙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49]徐鹏绪:《论<老残游记>的艺术形式革新》,《东方论坛》,1995年第2期。
    [50]杨波:《海外行旅与文学变革——晚清文学变革的游记视角》,《中州学刊》,2011年第1期。
    [51]杨健、郭成:《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人物的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4期。
    [52]杨俊才:《奇人奇想的孙悟空——<西游记>前七回研究兼与“造反说”商榷》,《丽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
    [53]杨旺生:《论<野叟曝言>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江淮论坛》,1999年第5期。
    [54]杨义:《<山海经>的神话思维》,《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5]叶舒宪:《“西游”的文化范式及其转换——从<穆天子传》到<西游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56]喻学才:《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
    [57]袁世硕:《<镜花缘>和<山海经>》,《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
    [58]张强:《论<西游记>成书过程中的文化取向和历史局限》,《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1期。
    [59]张杨:《浅议中国宦游文化及其现实作用》,《中华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60]赵爱华:《保守与激进的交融——论弹词女作家的创作心态》,《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4期。
    [61]赵爱华:《在压制中寻找出路——论明清弹词体小说的创作处境》,《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62]中岛利郎:《刘铁云研究在日本》,《固原师专学报》,1990年第4期。
    [63]钟贤巍:《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历史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64]周岩壁:《<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在前文学遗产继承上的比较》,《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65]周勇:《<野叟曝言>文本的叙事操作及其意义》,《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6]葛琳:《明清游记小说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67]蒋丽娟:《<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研究》,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68]李为祎:《19世纪前中西游历小说的文体流变》,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毕业论文。
    [1]Elizabeth Bohls and Ian Duncan (ed.),Travel Writing 1700-1830:An Antholog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