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杨宏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杨宏道在金元易代之际的文坛享有盛名。因值金末丧乱,他南北流离,生活困顿,成为那个时代士人遭遇的缩影。当时,传统的儒家思想遭受冲击,一方面,他感愤儒道衰落的现实,崇尚“扶教传古”;另一方面,他的处世心态也受到释道思想影响,渐趋消极。金元之际,一些士人为逃避祸乱,或遁入空门,或隐于乡里。而那些士人所鼓吹的隐逸,既是无奈之举,也不会彻底。杨宏道早年本有用世之心,他因种种原故未能取得功名,其禀性又为当时官场的处事规则所难容,遂屡遭挫折,这使他产生了比较强烈的隐逸追求。然而,他为稻粱计,不得不四处奔波,从未将自己的隐逸思想付诸实践。杨宏道等人的隐逸追求,反映了那个时代士人面临的严酷现实及其沮丧情绪。
     金代后期,由赵秉文、李纯甫倡导,宗唐得古之风兴起。杨宏道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诗歌创作与文学批评自觉地继承了赵、李以复古为革新的文学思想。杨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对两宋理学也有深刻感悟。在诗学观念上,他强调“吟咏性情”的特质,倡导“有德者必有言”,反对“江山之助”说。他论文重道,糅合了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文主张,具有浓郁的道学气息。与此相关,他以审视的眼光看待唐诗,对隋唐而下“诗文相尚”的创作风气颇有微词。同时,他也重视诗律。在看待宋代文化遗产上,其思想意识比较通达。杨宏道的文学思想体现出积极继承与创新的意识,是“宗唐得古”思潮的具体体现。这与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杨宏道的诗作反映了金末战乱的血腥,但更多的是个人不幸遭遇的感叹,表现出忧思与哀怨的情感基调,低回曲折,多少带有悲怆内敛的风格特征。其诗歌用语平和,反映了对“风雅精神”的追求以及对唐诗内涵和形式的汲取与体认。具体看,杨宏道宗唐而不主一家,对盛、中、晚唐诗人都有所继承。同时,他也注重宋诗,从苏轼等人那里汲取营养。也就是说,金人宗唐而不废宋,体现了积极的通达意识。他的散文转益多师,对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均有继承,不分门户,不简单摸仿,不循常规套路。他表达的旨趣往往同情感的宣泄结合,使其散文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呈现出摇曳多姿的艺术风貌。同时,他的散文也融入了两宋理学思想,对于深入认识金末元初散文创作的特征具有参考意义。
     综上,杨宏道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基础上,也将个人性情熔铸诗文中。他的创作因之带有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文学批评也体现了独立自主意识。
Yang Hong dao enjoyed great reputation in literary in the time when Jin Dynasty was replaced by Yuan.Due to encountering war occurred in late Jin Dynasty, he led a wandcring life in north and south, and lived in poverty, so he became miniature of misfortune of scholars at that time.Then, traditional Confucian ideas was shocked, on one hand, he was indignant at reality that Confucianism tended to decadence, and advocated to"support Confucianism to renew ancient tradition"; On the other hand, his lifestyle and state of mind were also affected by Buddhism and Taoism, so that he gradually became negative. In the time when Jin Dynasty was replaced by Yuan,some scholars either fled to Buddhism or hid in the village to seek refuge from war.Yet seclusion advocated by those scholars was neither helpless nor thorough. Yang Hong dao was originally aggressive in his early years, but he didn't achieve fame on account of variety of reasons,and his temperament was incompatible with rule of doing things in the officialdom in that time, then he repeatedly encountered setbacks,which made him emerge relatively strong seclusion pursue. However,he had to run around to make a living, and he did not become a real hermit.Yang Hong dao etc's seclusion pursue reflected harsh reality with which scholars in that time were confronted and their frustration.
     In late Jin Dynasty, due to advocacy of Li Chun fu and zhao Bing wen, atmosphere of advocating Tang poems to get antiquity prospered.Yang Hong dao was one of important typical cases. His poetry writing and literary criticism consciously inherited literary thought of reviving ancient learning for innovation which was advocated by Zhao and Li. Y's Confucianism was deep-rooted.and he also experienced a profound sense of Song Dynasty Neo-confucianism. On the poetic ideas,He emphasized on characteristic of chanting nature, initiated on having a saying only have a moral,and opposed the concept that country helped creation. H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morality in terms of prose, which Integrated Song dynasty Zhu Xi's prose concept,and had rich neo-confucianism flavor. Correspondingly, he took seriously a look into the poetry of Tang Dynasty,and was very dissatisfied with creative atmosphere of advocating poetic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om Sui and Tang Dynasty. Simultaneously, he also attached importance to versification. His thoughts was tolerant on looking into Song Dynasty cultural heritage. Yang Hong dao's literary thoughts incarnated positive awareness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which was included in the connotation of atmosphere of advocating Tang poems to get antiquity.Thi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spe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which formed at that time、 Yang Hong dao's personality and thought and life experiences.
     Yang Hong dao's poems reflected bloody scene caused by the war occurred in late Jin Dynasty, however,he complained of hardship because of his misfortune even more in his poems, so his poems manifested hardship and plaintive emotional tone, being depressed and tortuous,and involved pathetique and restrained style characteristics more or less.His poems language was mild, which reflected the pursuit of fuga spirit,realiza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content and form of Tang Dynasty poetry.Specifically, Yang Hong dao advocated Tang poems, however, the objects that he imitated were not just one but a number of poets who lived in the prospering, medium and late Tang periods. Simultaneously, he also payed attention to Song poems, and absorbed nutrients from poems of Su Shi and so on.That is, Jin Dynasty poets learned from. Tang but not abandon song poems, incarnating positive accessibility awareness. His prose inherited a lot from many teachers,for example Han Yu、 Ou Yang xiu and Su shi etc, which had not factional views, didn't imitate simply and follow regular routine. The purpose of his proses was combined with emotional catharsis,which made his own personality into his proses,so his proses showed a wide variety of artistic style. Simultaneously, his proses also merged Neo-Confucianist of Song Dynasty,which had reference value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prose creation features of late Jin and early Yuan periods.
     In summar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 of Tang and Song, Yang Hong dao endowed his own personality in his poetry and prose.Therefore his creation had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his literary criticism also incarnated independent awareness.
引文
① 今按,杨宏道当作杨弘道,“弘”字犯乾隆帝名讳,四库馆臣改为“宏”,本文从之。
    ② 胡传志《辽金文学研究的新进展——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五届年会及学术研讨会综述》,《民族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76页。
    ③ 胡传志《金代文学研究百年回顾》,《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第33页。
    ① [元]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卷38《奉议大夫同知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事傅公墓志铭》,李修生《全元文》卷975,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02页。
    ② [金]刘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1983年,第85页。
    ① 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63—1397页。
    ② 参见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2卷),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84、85页。
    ③ 民国陈衍《余诗纪事》16卷,商务印节馆1936年。今按,原辑未收杨宏道。
    ④ 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244—248页。
    ① 战化军《杨宏道与淄川》.《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50页
    ②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第2期,第63、64页。
    ③ 郭英德主编《励枟学刊·文学卷》,2007年第2辑(总第6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小亨集提要》辨正,《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第2期,第64,65页。
    ② 中华书局2008年,第187—189页。
    ③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④ 华正书局1983年,第141页。
    ①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册,第518页。
    ② 《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63册,第354页。
    ③ 中华书局2008年,第]89页。
    ④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77页。
    ⑤ 《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
    ① [清]顾嗣立、席世臣编,吴申扬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第9-10页。
    ② 胡鑫《杨弘道诗歌研究及<小亨集>文献整理》,北京师范大学硕十论文,2007年,第13页。
    ③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排印本1931年。
    ④ 《永乐大典》卷7513仓字韵,中华书局1960年,第81册,第9页。
    ⑤ [清]法纬堂撰《益都金石志》卷3,《益都县图志》卷28《金石志下》,光绪九年刊本。
    ⑥ 《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1页。
    ⑦ 董作宾《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艺文印书馆1977年,第1078页。
    ⑧ [元]魏初《青崖集》卷3《素庵先生事言补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9、10页。
    ②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653页。
    ③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47页。
    ④ 《书学》1944年第2期。
    ① [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中华节局1996年,第204页。
    ② 《宋元方志从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1册,第628页。
    ① 《东吴中文学报》2005年第11期。
    ② 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①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8《张介》,中华书局1959年,第432页。
    ② [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从节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③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805页。
    ④ 中华书局1959年,第411页。
    ⑤ 辽沈节社1989年,第402页。
    ⑥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第503页。
    ① 《国文月刊》1947年第55期;又见夏承焘著《唐宋词论丛》,中华书局1962年,第37—38页;叔重编《中国语文研究参考资料选辑》,中华书局1955年,第80、81页。
    ② 远方出版社1998年,第204页。
    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5页。
    ④ 郭英德主编《励耘学刊·文学卷》,2007年第2辑(总第6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91—102页。
    ⑤ 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298—303页。
    ① 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②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230页。
    ③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6页。
    ④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0页。
    ⑤ 井上彻,杨振红编《中日学者论中国古代城市社会》,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325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1975年,第2346页。
    ②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64页)认为,杨宏道《自述》诗中“日升”、“云敛”似指金朝开国。
    ③ 《小亨集》卷1《幽怀久不写一首,效韩子<此日足可惜>,赠彦生》。今按,汝阴,金代为河南府颍州倚郭。杨宏道年长以荫入仕。据金朝官制,七品以上官始得荫子,则其父当为汝阴令。(《金代文学家年谱》,第1365页)
    ① 《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页。
    ② 《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00册,第772页。
    ③ [金]刘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1983年,第80页。
    ④ 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卷13《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四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12页。
    ⑤ [明]宋濂《元史》卷158《窦默传》附《李俊民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733页。
    ①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67页。
    ② 《金代文学家年谱》,第1367页。
    ① 伯成字子文,宛平人。明昌五年经义词赋两科进士。博通书传,有真积之力。性沉厚,言必中理。累迁侍御史,拜中丞、陕西西路转运使、静难军节度使。哀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坐为飞语所中,罢官,卒于嵩山中,潞人宋文之说其临终甚明了也。(《中州集》卷8《赵吏部伯成》)其事迹又见《金史》卷48《食货志》、《金史》卷107《高汝砺传》、《金史》卷108《陈规传》等。
    ② 《来复生》原注:正大三年丙戌九月九日生于平凉府。
    ③ 《元史》卷1《太祖本纪》,中华书局1976年,第24页。今按,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卷46《哀宗守汴》作“三月,元兵克德顺府”。中华书局1980年,第767页。
    ④ 《投邓州节副刘光甫祖谦》所记杨宏道仲秋八月离平凉似不可信,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75页。
    ① 《金史》卷17《哀宗本纪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384页。
    ② 《金史》卷18《哀宗本纪下》,第398页。
    ③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6《小亨集》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429页。
    ①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90页。
    ② [元]于钦《齐乘》卷6“杨宏道小传”,《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1册,第628页。
    ③ [元]郝经《素庵记》,见李修生《全元文》卷130,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32页。
    ① [清]伍绍棠《金文最》跋,见《金文最》卷末,中华书局1990年,第1728页。
    ② [金]元好问《闲闲公墓铭》,见《元好问全集》卷17,山西古籍出出版社2004年,第404贞。
    ③ [金]刘祁《归潜志》卷8,中华节局1983年,第80页。
    ④ 《归潜志》卷8,第85页。
    ⑤ 《归潜志》卷10,第108页。
    ⑥ 《金史》卷126《文艺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42页。
    ① 杨宏道《鹧鸪天》,见唐(?)墇《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第602页.
    ② [元]郝经《遗山先生墓铭》,见《元好问全集》卷53附求1,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62页,
    ③《遗山先生墓铭》,见《元好问全集》卷53附录1.第1262页
    ④ [元]徐世降《遗山先生文集序》.见《元好问全集》卷53附录1,第1252页.
    ① “酒官”谓宏道正大元年监麟游酒税。“吏部”谓赵伯成。正大元年,入为史部尚书。其间,宏道或曾进京应试,与元好问会,元本年中制科,授国史院编修官,而宏道落第西归。正大二年,元氏尚在京,作此诗,即所谓“别却杨侯又一年”也。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72页。清人施国祁则认为元好问于金宣宗元光元年作《怀叔能》诗。见《元遗山诗集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43页。今从王庆生说。
    ① [金]刘祁《归潜志》卷12,中华书局1983年,133、134页。
    ② 《归潜志》卷14《归潜堂记》,第171页。
    ③ [元]王恽《浑源刘氏世德碑》,见《归潜志》卷14,第184、185页。
    ④ 洧水,即今河南省新密市双洎河。刘祁于兴定四年游嵩山,与元好问相会,或初见刘。其《酬刘京叔祁》作于正大元年,杨西行于陕,刘赴陈州。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550页。
    ⑤ 《归潜志》卷2、《中州集》卷10《李汾》、《金史》卷126《李汾传》等。
    ⑥ 《归潜志》卷2,第19页。
    ⑦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42《水调歌头》词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980页。
    ① 《中州集》卷7《王郁》、《归潜志》卷3。
    ② 《归潜志》卷3,第24、25页。
    ③ 《归潜志》卷3,第24页。
    ④ 《遗山先生文集》卷37《张仲经诗集序》、卷39《麻杜张诸人诗评》、《元诗选》三集《麻革小传》等。
    ⑤ 《中州集》卷6《麻征君九畴》作“莫州人”,此从《归潜志》卷2、《金史》卷126《文艺传》:《金史》作⑥ 正大初”赐第,《中州集》作“正大三年”赐第。今按,《金史》卷17《哀宗纪》:正大四年六月,“赐词赋经义卢亚以下进士第”。其时,王说、王采苓俱中第,上以其年轻问之,知九畴为师。平章政事候挚、翰林学士赵秉文俱荐之。特召赐卢亚榜进士第。王采苓即王磐,正大四年经义进士,见《元史》卷160《王磐传》。见薛瑞兆师《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50页。
    ⑥ 《中州集》卷6《麻征君九畴》、《归潜志》卷2、《金史》卷126《麻九畴传》。
    ① 王元粹,字子正,初名元亮,后止名粹,平州人,系出辽世衣冠家,北平之巨族也。元粹少有诗名,与世疏阔,不事举业。正大末以门资叙为南阳酒官。正大八年至天兴元年曾避乱西山。金亡,流寓襄阳。襄阳破,只身北归,寄食燕中。元粹为人性恬淡,无机构,廉洁贞洁。见《中州集》卷7《王元粹》、《甘水仙源录》卷7《恕斋王先生事迹》。
    ② 元好谦,字益之,元好问兄,岁甲午,邈在襄汉,遂有彼疆此界之限。见《元好问全集》卷37《南冠录引》,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74页。
    ③ 白华,字文举,陕州人。贞祐三年进士。初为应奉翰林文字。正大元年累迁为枢密院经历官。天兴二年,会瑗以邓入宋,华亦从至襄阳,宋署为制干,又改均州提督,后范用吉杀均之长吏送款于北朝,遂因而北归。士大夫以华夙儒显贵,国危不能以义自处为贬云。见《金史》卷114《白华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503、2513页。
    ④ 王磐,字文炳,广平永年人,年二十六,擢正大四年经义进士第,授归德府录事判官,不赴。自是大肆力于经史百氏,文辞宏放,浩无涯涘。及河南被兵,磐避难,转入淮、襄间。宋荆湖制置司,素知其名,辟为议事官。后襄阳兵变,乃北归。见《元史》卷160《王磐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751页。
    ⑤ 李俊民,字用章,泽州人,得河南程氏传授之学。金承安中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入襄阳受到史嵩之礼遇,成为其门下客。见《元史》卷158《窦默传》,《庄靖集》卷5《代别呼延路钤》。
    ① 赵范,字武仲,号中庵,衡山人。少从父方军,累官淮东安抚,进工部尚书,沿江制置使,寻知襄阳府。嘉熙初,卒于家。《宋史》卷417有传。另据《南宋制抚年表》:绍定五年,史嵩之京湖安抚制置史,知襄阳。端平元年九月,嵩之罢,赵范代。端平三年,襄阳军乱,范落职,仍制置,六月丙戎谪。见《二十五史补编》,开明节店1936年,第37贞。今按,端平二年,杨宏道作《投赵制置第三札子》。清明后,出襄阳,摄唐州司户。
    ② 魏崇武《金末元初杨宏道散文片论》,见郭英德主编《励耘学刊·文学卷》,2007年第2辑(总第6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98页。
    ① 房皞《辛卯生朝呈郭周卿、段复之》,见《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册,第383页。
    ② 房皞《寄段诚之》,见《全金诗》,第4册,第383页。
    ③ 房皞《辛丑巴东元日》,见《全金诗》,第4册,第385页。
    ④ 王庆生先生根据序文认为,房皞为生计所迫,方试补府学教授,又赴南漳,亦为身谋。刘达科先生《金末元初房皞考论》亦持此说。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282页:余恕诚主编《中国诗学研究》(第3辑,辽金诗学研究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0页。然此说尚需进一步考证。
    ① 王元粹《临高》,见《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册,第497页。
    ② 房皞《题张济之胜览轩》,见《全金诗》,第4册,第386页。
    ③ 李俊民《代别呼延路钤》,见《全金诗》,第3册,第269页。
    ④ 王元粹《襄阳七绝句》,见《全金诗》,第4册,第500页。
    ⑤ 《全金诗》,第4册,第385页。
    ⑥ 房皞《哭杨叔能》,见《全金诗》,第4册,第384页。
    ① 参见赵永源《遗山乐府校注》(凤凰出版社2006年,274页)、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注析》(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37页)、缪钺《冰茧庵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17、218页)。王庆生认为元好问为杨宏道送行在太宗十一年春,似有不当,今取赵永源、姚奠中说。见《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84页。
    ② 姚莫中《元好问全集》卷44《定风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039页。
    ③ 《元好问全集》卷2.第34页。今按,元好问于乙巳岁冬往东平,次年春归秀容,途经济南与杨宏道会,作此诗。见《金代文学家年谱》,第1388页。贺新辉《元好问诗词集》据元氏《济南行纪》,以为其《济南庙中古桧同叔能赋》作于1235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年,第124页。而此年十二月,杨宏道寓居济源,并未到济南。今取王庆生说。
    ④ 《元好问全集》卷9,第223页。
    ① 《中州集》小传谓“贞祐二年进士”,然贞祐二年春中都尚处于蒙古围困之中,继之仓惶迁都汴梁,未能开科,直至次年即贞祐三年,方诏举子直赴会试。金孔叔利《改建题名碑》著录该年辞赋状元程嘉善、经义状元刘汝翼。见《金文最》卷83,中华书局1990年。
    ② 《中州集》卷7《张内翰本》、《归潜志》卷11、《甘水仙源录》卷7《讷庵张先生事迹》。
    ③ [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3页。
    ④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37,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70贞。
    ⑤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8《张参议澄》,中华书局1959年,第434页。
    ①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风凰出版社2005年,第884页。
    ② 《金代文学家年谱》,第884页。
    ③ 赵复《杨紫阳文集序》,见李修生《全元文》卷58,第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5页。
    ④ 《元史》卷189《赵复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4313、4315页。
    ① 《元史》卷164《魏初传》,中华书局1976年,第3856页。
    ② [元]王恽《秋涧集》卷87《乌台笔补·儒士杨宏道赐号事状》,清纪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1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58、259页。
    ③ [元]于钦《齐乘》卷6人物“杨宏道”:“延祐三年赠文节。”见《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628页。
    ① 《河南程氏文集》卷11《明道先生行状》,《二程集》本,中华书局2004年,第638页。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4《人物之性气质之性》,中华书局1983年,第80页。
    ③ 罗立刚《宋元之际的哲学与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8页。
    ④ [金]赵秉文《滏水文集》卷15《中说类解引》,《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8页。
    ⑤ 《滏水文集》卷1《性道教说》,第2页。
    ①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3《论语辨惑序》,《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页。
    ② 《滹南遗老集》卷32《杂辨》,第200页。
    ③ [金]刘祁《归潜志》卷3,中华节局1986年,第24贞。
    ④ [宋]宇文懋昭《大金国志》卷36《浮图》,中华书局1986年,第517页。
    ⑤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8《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节局1985年,第121页。
    ⑥ 《湛然居士文集》卷首之序三。
    ⑦ 水月斋主人《禅宗师承记》,圆明出版社2002年,第539页。
    ① [金]万松行秀《从容庵录》卷1《世尊升座》,《禅宗名著选编》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02页。
    ② [金]刘祁《归潜志》卷1,中华书局1983年,第7页。
    ③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4《李纯甫》,中华书局1959年,第219页。
    ④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14《屏山居士鸣道集说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0页。
    ⑤ 《湛然居士文集》卷13《楞严外解序》,第179页。
    ⑥ 《湛然居士文集》卷2《题西庵归一堂》,第22页。
    ⑦ 《湛然居士文集》卷6《过太原南阳镇题紫薇观壁三首》其三,第85页。
    ⑧ [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下,中华书局1981年,第13页。
    ⑨ 《湛然居士文集》卷6《寄用之侍郎》,第80页。
    ⑩ [清]芳郭无名人《湛然居士文集后序》,见《湛然居士文集》卷末。
    ①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13《寄万松老人书》,《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92页。
    ② [金]刘祁《归潜志》卷9,中华节局1983年,第106页。
    ③ 唐圭璋《全余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第45、46页。
    ④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2,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53页。
    ⑤ 《元好问全集》卷8《出山》,第177贞。
    ⑥ 《元好问全集》卷5《寄赵宜之》,第101页。
    ⑦ 《元好问全集》卷9《外家南寺》,第196页。
    ⑧ 《元好问全集》卷37《嵩和尚颂序》,第782贞。
    ⑨ 《全金诗》,第4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91页。
    ⑩ 《临江仙》,《全金元词》上,第154页。
    ① 《全金诗》,第4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20页。
    ② [元]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47《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四部丛刊本。
    ③ 《秋涧集》卷61《太一三代度师先考王君墓表》,四部丛刊本。
    ④ [明]宋濂《宋学士文集》卷55《书刘真人事》.《四部丛刊初编》本。
    ⑤ [金]王重阳《示学道人》,见《全金诗》,第1册,第156页。
    ⑥ 《答战公问先释道后》,见《全金诗》,第1册,第145页。
    ⑦ [金]王重阳《孙公问三教》,见《全金诗》,第1册,第150页。
    ⑧ [清]张金吾《金文最》卷82,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201、1202页。
    ⑨ [金]丘处机《师鲁先生有宴息之所,榜曰宗室,又从而索诗》,见《全金诗》,第2册,第155页。
    ⑨ [金]谭处端《三教》,《全金诗》,第1册,第339页。
    ①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31《紫虚大师于公墓碑》,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44页。
    ② [清]张金吾《金文最》卷81《陕州重修雪虚观碑》,下册,中华书局1990年,第1184页。
    ③ [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卷11《原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④ [宋]石介著、陈植锷点校《徂徕先生集》卷6《复古制》,中华书局1984年,第90页。
    ① 这种思辨色彩与金代中期逐渐兴起的谈辩之风密切相关,如王庭筠《丛辨》十卷;萧贡《公论》二十卷等,金末刘祁尝谓《公论》“评古人成败得失,甚有理”。至金末,谈辩之风大盛,如赵秉文、李纯甫、王若虚、王渥、雷渊、李献能等人,《归潜志》、《中州集》俱见涉及。其中,王若虚的《滹南遗老集》最为典型,全书四十六卷,竟有三十七篇文题冠以“辨”字,如《五经辨惑》、《史记辨惑》、《君事实辨》等等,另有《诗话》三卷,实质也是“诗辨”。参见胡传志《金末谈辩之风与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东方丛刊》2001年第4期。
    ① [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下册第1118贞。
    ② 《淮南子·泛论训》,汉刘安辑撰、何宁集释《淮南了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中册第939、940页。
    ① 《糊涂世界》,上海古籍出版杜1997年。
    ② [元]徐琰《郝宗师道行碑》,李修生《全元文》卷359,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册,第628页。
    ① 吴言生撰《赵州录校注集评》(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39、40页。
    ② 净慧《禅宗名著选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177页。
    ③ [后秦]鸠摩罗什译、[明]朱棣集注《金刚经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37页。
    ④ [印度]龙树造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55《释散华品第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370页。
    ① 《遗山先生文集》卷35《龙门川大清安禅寺碑》,《四部从刊》本。
    ② 《遗山先生文集》卷35《紫微观记》,《四部丛刊》本。
    ③ [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④ 参见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70页。
    ①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袁行霈《陶渊明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第460页。
    ① 《孟子·尽心上》,[宋]朱熹《孟子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第189页。
    ② [金]刘祁《归潜志》卷14,中华书局1983年,第172页。
    ③ 杨宏道《青梅》,见《全金诗》,第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19页。
    ④ [晋]陶渊明《咏贫士》之五,见袁行(?)《陶渊明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第373页。
    ① 《白居易全集》卷22《格式杂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31页。
    ② [余]刘祁《归潜志》卷14,中华书局1983年,第173、174页。
    ③ 《归潜志》卷14,第175贞。
    ④ [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43,《从节集成初编》本,中华节局1985年,第248页。
    ①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33,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90页。
    ① 剧惠泉《论金人的金代文学批评》,《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3期,第194页。
    ② [宋]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见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950页。
    ③ 《风月堂诗话》卷下,第2956页。
    ④ 《风月堂诗话》卷上,第2943页。
    ① 《风月堂诗话》卷下,见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959页。
    ② 《风月堂诗话》卷下,第2959页。
    ③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上,《滹南遗老集》卷38,《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2页。
    ④ 《滹南诗话》卷中,《滹南遗老集》卷39,第251页。
    ⑤ 《滹南诗话》卷下,《滹南遗老集》卷40,第257页。
    ⑥ [金]刘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1983年,第87页。
    ⑦ 《归潜志》卷10,第119页。
    ⑧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2《刘汲传》引《西岩集序》,中华书局1959年,第78页。
    ⑨ 《归潜志》卷8,第88页。
    ① [清]翁方纲《斋中与友论诗》,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55,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00页。
    ② 《元好问全集》卷11《论诗绝句》,第270页。
    ③ [金]刘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1983年,第87页。
    ④ [金]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37《文辩四》,《从书集成集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6页。
    ⑤ 《归潜志》卷8,第88页。
    ⑥ 《归潜志》卷8,第89页。
    ⑦《滹南遗老集》卷45《论诗绝句》,《四部从刊》本。
    ⑧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二刘汲小传引《西岩集序》,中华书局1959年,第78页。
    ⑨《7元好问全集》卷11《论诗三十首》其二十八,第270贞。
    ⑩ 《元好问全集》卷13《白题中州集后五首》其二,第321页。
    ① 陈伯海《唐诗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0页。
    ② [金]刘祁《归潜志》卷13,中华书局1983年,第145、146页。
    ③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卷上,《滹南遗老集》卷38,《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46页。
    ① [金]李冶《敬斋古今黈》拾遗卷5,《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9、180页。
    ② [金]赵秉文《滏水文集》卷19《答李天英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0页。
    ③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38,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772页。
    ④ 沈松勤、李小松《金代后期政治生态与文学风格的演变》(《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62页)涉及了金末“宗唐得古”思潮形成的政治背景,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⑤ 《滏水文集》卷19《相府请王教授书》,第229页。
    ① [金]刘祁《归潜志》卷7,中华书局1983年,第73页。
    ② [元]郝经《陵川集》卷29《原古录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金]元好问编、[元]郝天挺注《唐诗鼓吹笺注》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齐鲁书社1997年。
    ① [金]刘祁《归潜志》卷9,中华书局1983年,第97页。
    ② 《归潜志》卷10,第108页。
    ③ [梁]萧子显《南齐节》卷41《张融传》,中华书局1972年,第729贞。
    ④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节局2002年,第168、169贞。
    ⑤ [金]赵秉文《滏水文集》卷19,《从节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0、231贞。
    ⑥ [金]李纯甫《为蝉解嘲献》,见《全金诗》,第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59贞。
    ①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2《刘汲传》引《西岩集序》,中华书局1959年,第77页。
    ②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下,《滹南遗老集》卷40,《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61页。
    ①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卷10《物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695、693贞。
    ② 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吵而临云。”萧统《答湘东王文集及诗苑英华书》:“或日因春阳,其物韶丽。树花发,莺鸣和,春泉生,暄风罕。陶嘉月而嬉游,藉芳草而眺瞩。或朱炎受谢,白藏纪时,玉露夕流,金风多扇。悟秋山之心,登高而远托:冬云千里,睹纷霏而兴咏。”萧纲《答张缵谢示集节》:“春庭落景,转蕙承风,秋雨月晴……是以沈吟短翰,补缀庸音,寓目写心,因事而作。”
    ③ [唐]王勃著、[清]蒋清翊注《工子安集注》卷4《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98页。
    ④ [宋]宋祁《景文集》卷45《江山宴集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剑南诗稿》卷60《予使江西时以诗投政府丐湖湘一麾会召还不果偶读旧稿有感》,见《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第1457页。
    ② 《剑南诗稿》卷78《示子通》,见《陆游集》,第1834页。
    ③ 姚其中《元好问全集》卷14,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8页。
    ④ 《剡源集》卷11《千峰酬倡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6页。
    ⑤ 彭万隆《<永乐大典>所收元厉震廷<唐宋百衲>诗考释》,《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第112页。
    ⑥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14,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97页。
    ⑦ [唐]元结、殷璠等选《唐人选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第83页。
    ⑧ 《秋涧集》卷73《题兰府君望海寺二诗后》,《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97页。
    ⑨ 《陵川集》卷20《内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唐]杜甫著、高仁标点校《杜甫全集》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89页。
    ② 赵秉文尝言:“律诗最难工,须要工巧周圆。吾闻竹溪党公论,以为五十六字皆如圣贤,中有一字不经鑪锤,便若一屠沽子厕其间也。”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1983年,第85页。元好问编《唐诗鼓吹》,亦多取中晚唐诗,休现了他后期诗学思想的转化。
    ③ 《杜甫全集》卷15《偶题》,第222贞。
    ④ 《杜甫全集》卷4《赠蜀僧闾丘师兄》,第46页。
    ⑤ 《杜甫全集》卷16《宗武生日》,第243贞。
    ① [金]刘祁《归潜志》卷2,中华书局1983年,第19页.
    ① 莫励锋《朱熹的文道观》,《文艺理论研究》第5期,第60、61贞。
    ②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154页。
    ③ 魏祟武《金代理学发展初探》,《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第33页。
    ④ [元]郝经《陵川集》卷26《太极书院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金代理学发展初探》,《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晏选军《金代理学发展路向考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金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② [金]赵秉文《滏水文集》卷19《答李天英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1页。
    ③ [金]刘祁《归潜志》卷3,中华书局1983年,第24页。
    ④ 《金史》卷126《周昂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30页。
    ⑤ 《滏水文集》卷15《竹溪先生文集引》,第205页。
    ① [宋]周敦颐撰《周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9页。
    ②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39《论文上》,中华书局1983年,第3319页。
    ①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220页。
    ② [金]赵秉文《滏水文集》卷19《答李天英书》,《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1页。
    ③ 《滏水文集》卷11,第164页。
    ④ 《滏水文集》卷15,第205页。
    ① 《全金诗序》,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9、10页。
    ① [金]赵秉文《滏水文集》卷3,中华书局1985年,第29页。
    ② 《滏水文集》卷5,第64页。
    ③ 《全金诗》,第3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73页。
    ④ [金]刘祁《归潜志》卷1,中华节局1983年,第5页。
    ⑤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10《李汾》,中华书局1959年,第493页。
    ⑥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6,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36页。
    ① 《全金诗》,第4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90页。
    ② [金]段克己、段成己《二妙集》卷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6《庄靖集》,中华书局1965年,第1421页。
    ④ 詹杭伦《金代文学史》,贯雅书局1993年,第378页。
    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166《小亨集》提要,第1430贞。
    ① 《金史》卷8《世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204贞。
    ② 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第1372页。
    ① 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文选》卷26):“从来渐二纪,始得傍归路。”唐李敬方《太和公主还宫》(《全唐诗》卷580):“二纪烟尘外,凄凉转战归。”据李善等人的注释,二纪指二十四年。
    ① 《遗山先生文集》卷36《小亨集引》,《四部丛刊》本。
    ① [清]赵翼《题元遗山集》,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55,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95页。
    ② 据《齐乘》卷2《泺水》记载:“《水经注》:泺水北为大明湖,西有大明寺,水成净池,池上有亭”,即北渚也。见《宋元方志丛刊》,中华书局1990年,第538页。
    ① 语出《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后人以“不系舟”或“不缆舟”喻漂泊不定,或喻顺其自然。
    ① 姚奠中主编《元好问全集》卷7《送杨叔能东之湘下》,山西古籍出版2004年,第163页。
    ② 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4页。
    ①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 参见吕肖奂《赵秉文题画诗文本分析》,《广州大学学报》(社金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73、74页。
    ① [金]刘祁《归潜志》卷7,中华书局1983年,第72页。
    ① 今按,北风,当暗指凶残的蒙古铁骑。[金]李俊民《庄靖集》卷8《泽洲图记》:“金国自大安之变,元兵入中原,北风所向.无不摧灭。”
    ① [汉]班固《汉书》卷40,中华书局1962年,第2061页。义见《史记》卷57《绛侯周勃世家》。
    ②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卷88《木部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17页。
    ③ 《耆旧录》内编一《德行》介绍陈顗生平世系时所附时俚下谣,见[清]朱景星修、[清]郑祖庚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侯官县乡土志》,海风出版社2001年,第316页。
    ④ 宫天挺《严子陵垂钓七里滩·混江龙》,见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下册),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010页。
    ① 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中华节局1996年,第748页。
    ① [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9页。
    ① [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② [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128《诗话》,中华书局2001年,第1957页。
    ③ 《欧阳修全集》卷128《诗话》,第1957页。
    ④ 《与孟尚书书》,《韩愈全集》,第195页。
    ⑤ 《进士策问》其二,《韩愈全集》,第151页。
    ① 《上兵部李侍郎书》,[唐]韩愈著、钱仲联、马茂元校点《韩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6页。
    ② 《送孟东野序》,《韩愈全集》,第201、202页。
    ③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10《王定国诗集序》,中华书局1986年,第318页。
    ④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4《常山周先生昂》,中华书局1959年,第173页。
    ⑤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66《滹南集》,中华书局1965年,第1421页。
    ① [唐]杜甫著、高仁标点校《杜甫全集》卷1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81页。
    ② 《杜甫全集》卷12,第173页。
    ③ [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上,吴文治《宋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692页。
    ① [清]程学恂《韩诗臆说》卷1,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4页。
    ②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第464页。
    ③ 林宜陵著《杨宏道诗探析》,《东吴中文学报》2005年第11期,第176页。
    ① [唐]杜甫著、高仁标点校《杜甫全集》卷7《壮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92页。
    ② 《杜甫全集》卷3《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之一、之二、之三、之四,第41页。
    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0页。
    ② [唐]杜甫著、高仁标点校《杜甫全集》卷15《秋兴八首》其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23页。
    ③ 《杜甫全集》卷12《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第174页。
    ① [金]赵秉文《滏水文集》卷19《答李天项书》,《从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230页。
    ② 高士谈有《次韵饮岩夫家醉中作》、蔡松年《寄王仲侯》、赵秉文《仿太白登览》《寄下学士》、吕子羽《太白醉归图》、宋九嘉《题李白泛月图》、李端甫《太白扇头》、蔡珪《太白捉月图》、赵可《卜算子·谱太白诗语》、李俊民《中元帅四隐图》其四《李太白》、元好问《太白独酌图(宣和所藏李伯时笔)》《华不注山(济南作)》《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二首》《李白骑驴图》,参《李白资料汇编》,第1册,中华书局1994年,第1-10贞。
    ③ 陈子昂《宴胡楚真禁所》:“人生固有命,天道信无言。青蝇一相点,白壁遂成冤。清室闲逾邃,幽庭存未喧。寄寓韩安国,何惊狱史尊。”《诗经·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营营青蝇,止于棒。谗人罔极,构我二人。”汉郑玄笺:“蝇之为虫,污白使黑,污黑使白,喻佞人变乱善恶也。”
    ④ [唐]李白著、安旗等编《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2000年,第952页。
    ⑤ 《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第802页。
    ⑥ 《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第817页。
    ⑦ 《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第1159贞。
    ⑧ 《李太白全集编年注释》,第510页。
    ① [唐]孟浩然著、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46页。
    ② 《孟浩然集校注》,第148页。
    ③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2《刘西岩汲》,中华书局1959年,第78页。
    ④ 《全金诗》,第1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08页。
    ⑤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13,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18页。
    ①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6《王内翰若虚》,中华书局1959年,第292页。
    ② [唐]韩愈《孟生诗》:“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元好问《论诗》绝句之十八亦云:“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因。”
    ③ 孟郊《赠李观》:“谁言形影亲,灯火影去身。谁言鱼水欢,水竭鱼桔鳞”:《上张徐州》:“为水不入海,安得浮天波。为木不在山,安得横日柯”;《落第》:“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参贾晋华《唐代集金总集与诗人群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02、503页。
    ① 陈伯海《唐诗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3页。
    ① [金]元好问《中州集》卷10《李汾》,中华书局1959,第490、491页。
    ② [明]胡应麟撰《诗薮》卷6,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330页。
    ③ [余]元好问《过诗人李长源故居》,《元好问全集》卷9,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3页。
    ④ [余]刘祁《归潜志》卷2,中华书局1983年,第19页。
    ⑤ 《归潜志》卷2,第14页。
    ⑥ 《归潜志》卷3,第22页。
    ⑦ [清]刘熙载《艺概》卷4《词曲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3页。
    ① 吴文治《明诗话全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638页。
    ②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67《题柳子厚诗》,中华书局1986年,第2109页。
    ③ [清]叶燮《原诗》卷3《外篇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51页。
    ④ 《苏轼文集》卷73,第2382页。
    ⑤ [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29,中华书局1982年,第1523、1524页。
    ① [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9《自普照游二庵》,中华书局1982年,第434页。
    ① 《陵阳先生室中语》云:“东坡作文,如天花变现,初无根叶,不可揣测……《醉石道士》诗二十八句,却二十六句作假说,惟用两句收拾。”所谓“收拾”,其实仍交代是出于虚构,所以全诗都是凭空虚拟的。参见莫励锋《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杜2007年,第307页。
    ② [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34,中华书局1986年,第1813、1814页。
    ③ 《全金诗》,第2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82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40《论文下》,中华书局1986年,第3324页。
    ② 《载酒园诗话》,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27页。
    ① 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2页。
    ② 傅旋琮等编《全宋诗》卷3777,第7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5581页。
    ③ [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0页。
    ① [唐]杜牧著、陈允吉校点《杜牧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05页。
    ② 《杜牧全集》,第201贞。
    ③ [唐]孟浩然著、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卷4,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261页。
    ④ [宋]秦观著、剧义敢等编著《秦观集编年校注》卷3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842贞。
    ⑤ 《剑南诗稿》卷22,[宋州游著《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第631页。
    ① 《陆游集》,第1412页。
    ② 张晶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引赵维江先生论说,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2页。
    ③ 马兴荣等主编《中国词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94页。
    ① 《金史》卷125,中华书局1975年,第2713页。
    ② [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0《御定全金诗》,中华书局1965年,第1725贞。
    ③ 《(金文最序)》,见《余文最》卷首,中华书局1990年,第9贞。
    ④ 《(金文最序)》,见《金文最》卷首,第9页。
    ① 《金史》卷126《李纯甫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2735页。
    ②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1,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页。
    ③ [金]刘祁《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第1页。
    ①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2《国朝风雅序》,四部丛刊缩本。
    ② 姚奠中《元好问全集》卷20,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60页。对于元好问碑志文的存史意识的论述,可参见王永《金代散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89-94页)。
    ③ [金]刘祁《归潜志》卷8,中华书局1983年,第87页。
    ④ 《元好问全集》卷19《内翰王公墓表》,第443页。
    ⑤ 《归潜志》卷1,第6页。
    ⑥ 《归潜志》卷8,第87页。
    ⑦ 《归潜志》卷1,第10页。
    ⑧ 《归潜志》卷1,第11页。
    ⑨ 《归潜志》卷3,第22页。
    ⑩ [元]刘瀛《庄靖集序》,见李修生《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3页。
    ① [元]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见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学苑出版社2008年,第35页。
    ② 姚莫中《元好问全集》卷53,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253页。
    ③ 《元好问全集》卷17《闲闲公墓铭》,第400、401页。
    ④ [金]杨云翼《滏水集序》,《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页。
    ⑤ [金]王鹗《滹南遗老集引》,《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
    ⑥ [元]郝经《浑源刘先生哀辞》,见[金]刘祁《归潜志》卷14,中华书局1983年,第183页。
    ⑦ [宋]赵复《杨紫阳先生文集序》,[元]苏天爵《元文类》,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22页。
    ⑧ [清]李慈铭撰,由云龙辑《越缦堂读书记》,中华书局1963年,第656、657页。
    ① 今按,杨宏道《小亨集》存赋两篇,本文将其纳入散文中论述。
    ① 《(乾隆)历城县志》卷18,《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21页。
    ① [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中华书局1985年,第16、17页。
    ① 王永《金代散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第98、99贞。
    ① 李献甫,字钦用,献能从弟,中兴定五年进士。死于蔡州之难,年四十。其事迹见《金史》卷110《李献甫传》、《归潜志》卷2、《中州集》卷10《李户部献甫》。他与元好问同年及第,其时杨宏道或与之相识。献能尝作《云萍小录》,献甫邀杨为之引。
    ② 参见井上彻.杨振红编《中日学者论中国古代城市社会》,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327页。
    ①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177页。
    ② “邓州入宋始末,以史料阙如,难以细考。唯邓州节度使乃移刺瑗。刘某亦不过奉瑗之旨,操作其事,使宋议成其事者乃马天章诸人。此‘刘副总管’并非刘祖谦。祖谦正大八年已入为翰林修撰,天兴在围城中,卒于天兴二年北渡时。”(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风凰出版社2005年,第1381页)按,刘副总管与邓帅(移刺瑗)疑是同一人,按照祭文,刘副总管“之先,贵重于辽”,移刺瑗亦“世袭契丹猛安”,“疽发背死”,移刺瑗入宋后改名为刘介([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2580页),与刘副总管身份、死因相符,唯副总管一职有疑。
    ③ 徐师曾著,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祭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154页。
    ④ 武仙于《金史》卷118有传,余末以武装割据起家,归附金朝,反复无常。“是时,哀宗在蔡州,遣近侍(?)颜责仙赴难,诏曰:‘朕平日未尝负卿,国家危难至此,忍拥兵自恃,坐待灭亡邪?’将士闻之,相视哽咽,皆愿赴难与国同生死。仙惧众心有变,乃杀马牛,与将士三千人歃血盟誓,不负国家,众乃大喜。无何,仙复谓众曰:‘蔡州道梗,吾兵食少,恐不能到。且蔡不可坚守,纵到亦无益。近遣人觇视宋金州,百姓据山为栅极险固,广袤百里,积粮约三百万石。今与汝曹共图之,可不劳而下,留老弱守此寨以为根本,然后选劲勇趋蔡,迎上西幸未晚也。’众未及应,即令戒行李。取淅川溯流而上,山路险阻,霖雨旬日水湍悍,老幼溺死者不可胜数,粮食绝,军士亡者八九。……二人相与谋曰:‘吾等知仙不恤国家久矣。谏之不从,去之未可,事至今日,正欠蔡州一死耳。假若不得到蔡州,死于道中犹胜死于仙也。’……甲午,蔡州破。粮且尽,将士大怨,皆散去。仙无所归,乃从十八人北渡河,义亡五人。五月,趋泽州,为泽之戍兵所杀。”
    ① [金]刘祁《归潜志》卷7,中华书局1983年,第71贞。
    李修生《全元文》卷10,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07、208页。
    ① 韩愈和杨宏道的诗文,屡见以或字连接多个句子。如韩文《与崔群书》:“或以事同,或以艺取,或慕其一善,或以其久故,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复决舍,或其人虽不皆入于善,而与己已厚,虽欲悔之不可。”杨宏道《云萍小录引》:“君子之心,正平虚静,无物我之辨。闻一善言则志之,见一善事则述之。故善之所在,不必出乎已,而善不可胜用也。”
    ①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② [后晋]刘昫等《旧唐节》卷160《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4159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76《韩愈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5255页。
    ② 在艺术形式上,此文后半部自己设难、自己设答的一段文字,明显地受到《左传》僖公十五年“阴饴甥对秦伯”一文的影响。(丁如明编著《辽金元散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41页)其对话方式义近于东晋干宝《搜神记》中“宋定伯捉鬼”一文。又颇近元结之《丐论》。兹不赘述。
    ① 参见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03—406贞。
    ② 这种形式在“官箴”中早已出现。如潘尼《乘舆箴》,前有序文,后有箴辞:序用散体,箴用韵语,以四言为主,兼以杂言。参见《中国古代文体概论》,第405页。
    ③ [宋]姚铉编、张宏生译注《唐文粹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第92页。
    ① 张德直,字伯直,平阳人。贞祐三年进士,释褐新平簿,辟蓝田令,以称职复任。后移沔池、通许,召补省掾,选授右警巡使,终于同知武胜军节度使事。(《中州集》卷8《张户部德直》)
    ① [宋]程颐、程颢《二程遗书》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54页。
    ② 《孟子·公孙丑上》,[宋]朱熹《孟子集注》,齐鲁节社1992年,第35页。
    ①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52《孟子二》,中华书局1986年,第1261页。
    ① [宋]程颐、程颢《二程遗书》卷11,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② 《朱文公文集》卷74《白鹿洞书院揭示》,见《朱了全节》,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87页。
    ③ 赵秉文、王若虚、李纯甫等都有论道之文,俱侧董于阐发道理,以学术的眼光来审视理学思想,或继承或批判。
    ④ [元]王恽《秋涧集》卷59《碑阴先友记》,《四部从刊》本。以“自得”来论杨宏道诗文,当是杨宏道诗文之理趣的良好注脚。
    ① 《金史》卷8《世宗纪》,中华书局1975年,第184页。
    ② 《金史》卷97《贺扬庭传》,第2151贞。
    ③ [金]刘祁《归潜志》卷7,中华书局1983年,第77贞。
    ① 《全金诗》,第4册,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① 归义寺在旧城时和坊,内有大唐再修归义寺碑,幽州节度掌书记荣禄大夫检校太子洗马妆侍御史上柱国张冉撰。略曰:归义金刹,肇自天宝岁。迫以安氏乱常,金陵史氏归顺,特诏封归义郡王,兼总幽燕节制,始置此寺,诏以归制为额。大中十年庚子九月立石。(见《析津志辑佚》,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7页)据考归义废寺在今彰仪门(广安门)大街北,当时为金中都之时和坊,或系沿唐时旧名也。(苏天钧主编《北京考古集成》,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1405页)
    ① 据“七十衰翁嗟未见,考祥何处有人知”句。
    ② 王恽至元八年上书乞赐杨宏道处士先生称号。参见赵琦《金元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87页。
    [1][金]刘祁著,崔文印点校《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金]元好问《续夷坚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
    [3][金]元好问编纂《中州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
    [4][金]元好问著,姚奠中等整理《元好问全集》(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5][金]王若虚著,胡传志、李定乾校注《滹南遗老集校注》,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
    [6][金]杨宏道《小亨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7][元]脱脱《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8][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元]苏天爵辑撰,姚景安点校《元朝名臣事略》,中华书局1996年版.
    [10][元]于钦撰《齐乘》,《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元]虞集《道学园古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元]白珽《湛渊静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元]郝经《陵川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元]王恽《秋涧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元]张之翰撰《西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元]魏初《青崖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元]房祺编;张正义,刘达科校注《河汾诸老诗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18][元]苏天爵编《元文类》,《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19][明]周王朱(?)撰《普济方》,《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清]李有堂撰,崔文印整理《金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清]孙葆田等撰《山东通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版.
    [22][清]张金吾编纂《金文最》,中华书局1990年版.
    [23][清]王太岳等纂辑《四库全书考证》),中华书局1985年版.
    [24][清]程学恂《韩诗臆说》,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5]《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
    [26]王庆生《金代文学家年谱》,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27]郑峰《淄博历史人物》,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28]赵琦《金源之际的儒士与汉文化》,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9]王德朋《金代汉族士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30]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华书局1952年版.
    [31]蒙文通《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2]井上彻,杨振红编《中日学者论中国古代城市社会》,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
    [33]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集《二十五史补编》,开明书店上海总店1936年版.
    [34]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5]董作宾著《董作宾先生全集》,艺文印书馆1977年版.
    [36]唐圭章编纂《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37]薛瑞兆师、郭明志编纂《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8]李修生《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9]吴梅《辽金元文学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年版.
    [40]周惠泉著《金代文学发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1]周惠泉著《金代文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2]胡传志著《金代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3]赵维江主编《走进契丹与女真王朝的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
    [44]杨忠谦《政权对立与文化融合——金代中期诗坛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5]牛海蓉《元初宋金遗民词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7]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8]李伯齐,许金榜主编《山东分体文学史》,齐鲁书社2005年版.
    [49]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50]郭预衡著《郭预衡自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1]何香久主编《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辽金元卷),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52]丁如明编著《辽金元散文》,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53]司全胜著《河洛古代文学概览》,河南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54]王树林《金元诗文与文献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
    [55]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古典文献研究》,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
    [56]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信息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第2卷),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57]郭英德主编《励耘学刊·文学卷》,2007年第2辑(总第6辑),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
    [58]赵先贵主编《中国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选粹》,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9]褚斌杰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0]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61]刘飞《戴表元及其文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2]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6年版.
    [63]许学夷著,杜维沫校《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64]余恕诚主编,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编《中国诗学研究》(第3辑,辽金诗学研究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5]蒋寅,张伯伟主编《中国诗学》(第11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66]王力《汉语诗律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67]丁福保著《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68]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69]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70]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71]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72]复旦大学中文系编《朱东润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3]缪钺《诗词散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4]周勋初、叶子铭、钱中文主编《文学评论丛刊》(第6卷,第2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5]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76]陈伯海《唐诗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7]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岳麓书社2006年版.
    [78]李金慧《唐音宋调的融通——唐宋诗之争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9]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80]韩经太《心灵现实的艺术透视——中国文人心态与古典诗歌艺术》,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81]张宏生《感情的多元选择——宋元之际作家的心灵活动》,现代出版社1990年版.
    [82]蔡方鹿著《中华道统思想发展史》,中华道统出版社1996年版.
    [1]吴承学《“诗能穷人”与“诗能达人”——中国古代对于诗人的集体认同》,《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2]彭万隆《(永乐大典)所收元厉震廷<唐宋百衲)诗考释》,《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
    [3]魏崇武《金代理学发展初探》,《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
    [4]高广林《试论金源诗学的尊陶之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版.
    [5]张安祖《金代后期的诗学思想论争》,《文史知识》2007年第11期.
    [6]宴选军《贞祜南渡与士风变迁——对金末文坛的一个侧面考察》,《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5期.
    [7]胡传志《论金末文学观念的纷争》,《东方丛刊》2001年第4期.
    [8]沈松勤、李小松《金代后期政治生态与文学风格的演变》,《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9]宴选军《苏、黄之风与金代文学》,《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
    [10]邱美琼《金代中后期四家的唐诗之论》,《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1]狄宝心《金与南宋诗坛弃宋宗唐的同中之异及成因》,《文学遗产》2004年第6期.
    [12]胡胡传志《天放奇葩角两雄—陆游与元好问诗歌比较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3]胡传志《论金末入宋文人及其创作》,《晋阳学刊》2010年第5期.
    [14]薛瑞兆师《论金国与南宋之间的艺文交流》,《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15]龚秋秾《元明以来书法评传选录——鲜于枢》,《书学》1944年第2期.
    [16]戴立强《鲜于枢研究》,《书法研究》2000年第5期.
    [17]巩曰国《(四库全书总目·小亨集提要)辨正》,《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第2期.
    [18]桂栖鹏《杨宏道<小亨集>误收诗辨正》,《浙江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
    [19]林宜陵《杨宏道诗探析》,《东吴中文学报》2005年第11期.
    [20]战化军《杨宏道与淄川》,《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1]蔡美彪《杜仁杰生平考略》,《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
    [22]胡鑫《杨弘道诗歌研究及<小亨集)文献整理》,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3]马丽梅《苏轼诗用典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和谈《论苏轼谐谑诗》,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