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农村》杂志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农村》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主办的以研究农村问题为主旨的一份重要期刊,其活跃于十几个省份,出版时间长达十年之久,发表各类文章千余篇,这在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类刊物中甚为少见。它也是同时期进步刊物中研究农村问题的一面旗帜,无论是来自国内外、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只要是与农村所涉的问题,它必参与其中。
     然而,学术界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却不够,只有一些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创办人和作者群、《中国农村》参与的论战和批判、农村问题调查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缺乏对其整体性、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这与《中国农村》在近代中国学术史和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很不相称。
     鉴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杂志进行系统的介绍,论述它对农村社会经济问题调查、农村社会问题论战、农村改良主义批判、农村抗日救亡运动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而分析《中国农村》的社会历史地位,丰富民国报刊史和学术史研究。
     本文首先介绍选题缘起、学术史回顾、文章结构及创新与不足、研究的方法与资料等。然后分六章进行专题论述。第一章介绍《中国农村》创办前后,包括发展历程、出版概况、发行与流布、作者与读者等杂志本身情况的分析。第二章围绕农村社会调查实践、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商业和金融问题等一些具体的农村问题进行研究。第三章论述中国农村社会问题论战,主要从三方面来展开,即: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论战,中国农村复兴问题论战。第四章论述中国农村改良主义批判,这主要包括对农村改良主义的态度和批判从激进的立场,到猛烈的批判,再到缓和的批判这三个阶段的内容及其变化。第五章从农村抗日救亡宣传、建立农村抗日救亡联合战线、战时农村工作等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农村抗日救亡运动。第六章则从《中国农村》的社会历史地位来着眼,分析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变迁的影响及其作用,指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该刊所走的文化宣传路线契合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进而分析它在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最后,从杂志演变与历史变迁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农村》取得的成绩作出客观性评价,对其历史进步意义和社会局限性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站在历史的角度估评杂志的历史地位,笔者认为,《中国农村》积极践行了“在农村危机中探求中国民族独立前途”办刊宗旨,成就了自己的社会新闻事业。与此同时,它所持有的农村社会性质的认识、办刊思想等,在历史演进中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Journal of Chinese Rural Areas, an important journal with its aim on studying rural issues, is published by Chinese Research Council of Rural Economy in the1930s and1940s. It's an extremely rare one as compared to similar publication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 that time for its covering over ten provinces for about a decade with thousands of various articles. It's also a typical one among the coeval progressive magazines on rural issues. Whenever concerned with rural issues, whether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city and village or the upper and lower newspapers, it will undoubtedly play a part in it.
     However, the academia has not done sufficient research on Chinese Rural Areas. Except for a few achievements related with Chinese Research Council of Rural Economy, founder and authors of Chinese Rural Areas, the controversies and criticisms of Chinese Rural Area involved in, and some surveys on rural issues and so on, it lack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intensive study on Chinese Rural Areas, which is in ill-match with its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academy and also the ideology and culture.
     Thus, this paper, drawing upon a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n the Journal, attempts to discuss its contributions to investigation on so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in rural areas, debates on rural social problems, criticisms on rural reformism and rural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thereby analyzing its social and historical position, enriching studies o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Chinese academic history.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reasons of selecting the topic, review of academic history, structure of the paper as well as innovations and deficiencies,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etc., then conduct a monographic study in six chapters. An introduction of establishing the journal Chinese Rural Areas is given in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ing the journal's development history, 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dissemination, authors and readers, etc. The second chapter sheds light on some specific rural problems, such as rural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rural land issues, rural business and financial problems etc. The third chapter elaborates on China's rural social problems in three aspects, i.e., debates on nature of rural society, arguments on research methods of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controversies on revival of Chinese rural areas.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riticism on China's rural reformism, mainly consisting of the changes of the attitude toward as well as three different stages of criticisms on the reformism from being radical to being fierce and then to being moderate. The fifth chapter expounds China's rural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 publicity of rural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creating a rural anti-Japanes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united front and rural work in wartime. The sixth chapter analyzes its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nature, indicates its culture publicity policy in accordance with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position under former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 and then analyzes its historical statu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position of Chinese Rural Area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roceeds from journal 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changes, makes an objective assessment of its achievement and gives a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nalysis on its significance to historical progress and also the analysis to its social limitations.
     Judging from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journal is that it has strived to fulfill its purpose of seeking China's national dependence in the rural crisis and completed its career on social journalism. Meanwhile, its cognition on rural social nature have made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hanges of China's social nature in historical evolution.
引文
① 何万成:《介绍革新后的<中国农村>月刊》,《世界知识》,1936年第3期.
    ① 何万成:《介绍革新后的<中国农村>月刊》,《世界知识》,1936年第3期.
    ② 池子华、倪东升:《<中国农村>的历史和思想》,《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6期.
    ③ 王硕:《<中国农村>与<中国经济>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论战》,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① 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战斗历程--回忆白区革命者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农业经济丛刊》,1982年第4-5期。
    ② 汪效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述论》,《安徽史学》,2011年第2期。
    ③ 汪效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活动始末》,《光明日报》,2009年6月23日。
    ④ 马世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⑤ 汪效驷:《陈翰笙与“中国农村派”》,《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2期。
    ① 张雪英:《试论陈翰笙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2期.
    ② 周建波,孙淮宁:《建国后薛暮桥的物价思想探析》,《经济学家》,2011年第1期;孙璐:《薛暮桥学术思想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叶世昌,张远:《薛暮桥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③ 史建霞:《三大考验见真谆—记陈翰笙》,《北京党史》,2005年第1期;余玮:《跨越三个世纪的“当代经济学家之父”陈翰笙》,《党史文苑》,2004年;于光远:《陈翰笙风云三世纪》,《炎黄春秋》,2003年第12期;夏明星等:《薛暮桥与<薛暮桥回忆录>》,《党史纵横》,2002年12期,等等。
    ④ 王为民:《试论钱俊瑞的国防经济建设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8年第2期;冒天启:《论孙冶方的经济学观点》,《北京商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⑤ 钱俊瑞:《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0页。
    ① 王硕:《<中国农村>与<中国经济>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论战》,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② 见孙冶方:《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千家驹:《中国的歧路》,《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薛暮桥:《中国农村经济常识》,新知出版社1937年版,第151页。
    ③ 孙冶方:《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④ 千家驹:《中国农村出路在哪里》,千家驹、李紫翔编著:《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1936年版,第93-94页。孙晓村:《农村建设运动应有的转变》,《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四期。孙冶方:《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⑤ 西超:《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① 薛暮桥:《序言》,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 余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答》,《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二期.
    ② 孙冶方:《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③ 孙冶方:《乡村运动大联合的基本认识》,《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九期。
    ① 钱俊瑞:《关于乡村服务人员大团结的一个建议》,《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二期。
    ② 晏阳初:《在第三届乡村工作讨论会上的报告》,《教育与民众》第七卷第二号。
    ①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四卷第二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四卷第六期。
    ③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四卷第七期。
    ①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四卷第十期。
    ① 《发刊词》,《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② 《第二卷开场白》,《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① 《第二卷开场白》,《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③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六期。
    ④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四卷第一期。
    ① 千家驹:《今后的本刊》,《中国农村》,第五卷第一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六卷第一期。
    ③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七卷第一期。
    ① 《中国农村月刊投稿简例》,《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③ 《中国农村月刊投稿简则》,《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① 《征求稿件》,《中国农村》,第四卷第七期。
    ② 《本刊郑重征求“农村写真”启事》,《中国农村》,第七卷第十二期。
    ①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四卷第五期。
    ② 《编完本刊第七卷以后》,《中国农村》,第七卷第十二期。
    ③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12页。
    ①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20页。
    ①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四卷第十一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四卷第十五期。
    ① 千家驹:《今后的本刊》,《中国农村》,第五卷第一期。
    ① 《读者问答》,《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② 《第二卷开场白》,《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③ 《通信讨论》,《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④ 《通信讨论》,《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①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229页.
    ② 孙晓村:《亲切教导永铭心头——回忆与毛主席的几次交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缅怀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175页.
    ③ 钱俊瑞:《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① 薛暮桥:《序言》,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② 钱俊瑞:《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①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所面临的任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页。
    ①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6页。
    ② 钱俊瑞:《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
    ③ 孙冶方:《论农村调查中农户分类方法》,《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期。
    ① 明洁:《英美烟公司和豫中农民》,《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① 韦健雄:《农村经济的调查和统计》,《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六期。
    ② 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述评》,《史学月刊》2000年第4期。
    ① 赵梅僧:《中国土地问题的本质》,《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六期.
    ① 孙冶方:《私有?村有?国有?——“土地村有制”批评底批评》,《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② 李茂盛:《阎锡山大传》(上),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3页。
    ③ 《<土地村公有办法大纲>的说明》,1936年《申报年鉴》第902页。
    ① 孙治方:《私有?村有?国有?—“土地村有制”批评底批评》,《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② 王宜昌:《论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天津《益世报·农村周刊》,1935年3月16日.
    ① 益圃:《中国地政学会怎样改革租佃制度——读了中国地政学会年会特刊以后》,《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① 益圃:《中国地政学会怎样改革租佃制度——读了中国地政学会年会特刊以后》,《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② 社论:《先谈生产,后谈分配》,天津《益世报》,1935年4月27日。
    ③ 益圃:《中国地政学会的土地政策》,《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五期。
    ① 孙晓村:《中国田赋的征收》,《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② 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③ 孙晓村:《近年来中国田赋增加的速率》,《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① 石西民:《我国田赋的积弊与整理》,《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一期.
    ② 薛暮桥:《现阶段的土地问题和土地政策》,《中国农村》第六卷第一期.
    ③ 秦柳方:《闽浙两省田赋征收实物的剖视》,《中国农村》第七卷第七期.
    ① 薛暮桥:《农产商品化和农村市场》,《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② 薛暮桥:《农产商品化和农村市场》,《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③ 张翰才:《怀来县水果区调查记》,《农村周刊》第二十五期,见天津《益世报》,1934年8月18日。
    ④ 冯和法:《中国农产物的原始市场——产地贸易关系的分析》,《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三期.
    ① 薛暮桥:《农产商品化和农村市场》,《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② 朱振之:《蚕丝改良会统治下的江浙蚕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③ 施克刚:《反帝反封建的“半幕剧”》,《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六期。
    ④ 徐雪寒:《论当前农工业物价剪刀差》,《中国农村》第六卷第四期。
    ① 长沙《正中日报》,1940年8月14日.
    ② 钱俊瑞:《谈中日棉业合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③ 上海《大美晚报》,1936年3月24日.
    ① 章乃器:《1933年国内金融之回顾》,《社会经济月报》第一卷第一期。
    ② 钱俊瑞:《新币制的透视》,《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③ 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九期。
    ④ 王寅生:《高利贷资本论》,《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① 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九期。
    ② 《临榆通讯》,《大公报》,1935年1月10日.
    ③ 骆耕漠:《近年来中国农村金融中的新事态》,《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九期。
    ① 陈翰笙:《物价与中农》,《中国农村》第七卷第五六期合刊。
    ② 摘自1934年《申报年鉴》合作事业篇。
    ① 骆耕漠:《信用合作事业与中国农村金融》,《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二期。
    ② 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1933年第四期。
    ① 陈晖:《中国信用合作社的考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八期。
    ② 张锡昌:《怎样做农村调查?》,《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① 张锡昌:《怎样做农村调查?》,《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① 何干之:《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基本知识》,《自修大学》1937年第1期。
    ② 何干之:《何干之文集》(第一卷),北京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① 王宜昌:《农村经济统计应有的方向转换》,《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② 王毓铨:《关于农村经济研究之方向及任务的讨论》,《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八期。
    ③ 薛暮桥:《答覆王宜昌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① 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兼论王宜昌韩德章两先生农村经济研究的“转向”》,《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① 钱俊瑞:《评卜凯教授所著<中国农场经济>》,《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二期.
    ② 钱俊瑞:《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页。
    ③ 王宜昌:《关于中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期。
    ④ 王毓铨:《关于农村经济研究之方向及任务的讨论》,《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八期。
    ① 钱俊瑞:《评陈翰笙先生著<现今中国的土地问题>——兼评陈先生近著<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五期。
    ② 薛暮桥:《答覆王宜昌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③ 王宜昌:《关于中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期。
    ④ 张志澄:《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方法——略评中国农村社薛钱余诸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⑤ 薛暮桥:《答覆王宜昌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① 王宜昌:《论现阶段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答复并批评薛暮桥钱俊瑞两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② 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兼论王宜昌韩德章两先生农村经济研究的‘转向’》,《中国 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① 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5页。
    ① 王宜昌:《关于中国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答王毓铨赵梅生余霖诸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期。
    ② 王宜昌:《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答客问》,《中国经济》第三卷第十二期。
    ③ 王景波:《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之试述》,《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期。
    ① 陶直夫:《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② 薛暮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答复王宜昌王毓铨张志澄诸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③ 陶直夫:《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① 余霖:《中国农业生产关系底检讨》,《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五期.
    ② 《编后余记》,《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二期.
    ① 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② 钱俊瑞:《现阶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的任务》,《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③ 薛暮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答复王宜昌王毓铨张志澄诸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辑第1编,财政经济(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7页。
    ⑤ 农村复兴委员会秘书处编纂:《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中华民国22年6月26日第1号,第1页。
    ① 《复兴农村委员会举行首次会议》,《申报》1933年5月6日.
    ② 孙冶方:《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① 骆耕漠:《工业日本与农业中国》,《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二期。
    ② 汪锡鹏:《农村复兴运动速写》,《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③ 千家驹:《桂南收复区的农村复兴问题》,《中国农村》第七卷第二期。
    ① 《编者之词》,《益世报·农村问题专页》,1934年1月6日。
    ① 汪效驷:《陈翰笙与“中国农村派”》,《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2期,第169页。
    ② 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① 薛暮桥:《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② 《编余后记》,《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五期。
    ① 《编余后记》,《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二期。
    ② 《编余后记》,《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五期。
    ③ 《编余后记》,《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① 《编余后记》,《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① 以上两段引文均见千家驹:《中国的歧路——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① 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① 张志敏:《从整个民族经济上观察现在的乡村建设》,《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七期。
    ① 千家驹:《中国农村的出路在那里》,《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② 余霖:《乡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③ 李紫翔:《国难中的乡村改良运动》,《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一期。
    ① 余霖:《乡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① 西超:《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① 西超:《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② 西超:《怎样领导农民参加救亡运动》,《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二期。
    ① 千家驹:《中国农村的出路在那里》,《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① 李紫翔:《农村建设运动应有的转变》,《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四期。
    ② 余霖:《乡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③ 作民:《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① 作民:《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③ 余霖:《怎样“助成地方自治”?怎样“促兴社会生产”?——评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的中心问题讨论》,《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① 余霖:《怎样“助成地方自治”?怎样“促兴社会生产”?——评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的中心问题讨论》,《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①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① 孙冶方:《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主义工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六期。
    ③ 丽丽:《关于<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工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六期。
    ④ 通信讨论组:《关于<为什么要批评乡村改良工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六期。
    ① 杨明志,曹宪民:《歧途中的乡村改良主义运动》,《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② 《关于歧途中的农村改良主义工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① 光一:《对于乡村改良工作的态度》,《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九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二期。
    ① 钱俊瑞:《关于乡村服务人员大团结的一个具体建议》,《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二期。
    ① 雨林:《乡村建设工作的新动向》,《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② 千家驹:《我所见的邹平》,《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① 孙冶方:《乡村工作人员应走的道路》,《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① 薛暮桥:《反对?联合?投降?》,《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四期。
    ② 《编后记》,《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① 详细内容参见雨林:《乡村建设工作的新动向》,《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② 张宗麟:《从梁漱溟的辞职谈到乡村运动的前途》,《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四期。
    ③ 《我的乡村工作经验谈·导论》,《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① 具体内容见《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三期.
    ② 《导论》,《乡村工作问题特辑》,《《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六期.
    ① 《乡村工作问题特辑》,《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六期。
    ② 梁漱溟:《我们如何抗敌》,《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八期。
    ① 薛暮桥:《序言》,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页。
    ① 《发刊词》,《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② 《发刊词》,《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① 《致读者》,《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② 陈海石:《恐慌中的印度农村》,《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③ 《致读者》,《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一期.
    ① 金奎光:《日本金融资本在朝鲜农村的控制》,《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二期。
    ② 栽树:《朝鲜农村写实》,《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③ 吴清友:《殖民地埃及的土地关系》,《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四期。
    ④ 吴清友:《马来群岛的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⑤ 萧月宸:《表现于波斯农产贸易上的殖民地经济性质》,《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五期。
    ① 钱俊瑞:《中国目下的农业恐慌》,《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三期。
    ② 骆耕漠:《工业日本与农业中国》,《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二期。
    ① 钱俊瑞:《谈中日棉业合作》,《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四期.
    ② 徐雪寒:《东北农村经济底特质》,《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三期。
    ① 《东北农村“春耕贷款”之结果》,《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三期。
    ② 《日本移民东北之现状》,《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三期。
    ③ 徐雪寒:《东北农民的生活和奋斗》,《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三期。
    ④ 叶民:《东北劳动大众的亡国奴生活》,《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五期。
    ⑤ 饮冰:《救国运动在农村》,《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二期。
    ① 西超:《怎样领导农民参加救亡运动》,《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二期。
    ① 余霖:《救国运动中的乡村工作青年》,《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二期.
    ② 池子华,倪东升:《<中国农村>的历史和思想》,《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6期.
    ③ 钱俊瑞:《目前研究中国经济的目标》,《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① 平心:《建立乡村运动联合战线的任务与纲领》,《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② 钱俊瑞:《关于乡村服务人员大团结的一个具体建议》,《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二期。
    ③ 张宗麟:《乡村运动的联合战线》,《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八期。
    ① 钱俊瑞:《关于乡村服务人员大团结的一个具体建议》,《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二期。
    ② 张宗麟:《全国乡村工作的检讨》,《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九期.
    ③ 张宗麟:《全国乡村工作的检讨》,《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九期.
    ① 钱俊瑞:《关于乡村服务人员大团结的一个具体建议》,《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二期。
    ② 孙冶方:《民族问题和农民问题》,《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七期。
    ③ 孙冶方:《乡村运动大联合的基本认识》,《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九期。
    ① 张宗麟:《乡村运动的联合战线》,《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八期。
    ② 孙冶方:《乡村运动大联合的基本认识》,《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九期。
    ① 章乃器:《农村联合战线与土地问题》,《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② 平心:《建立乡村运动联合战线的任务与纲领》,《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① 薛暮桥:《反对?联合?投降?》,《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四期。
    ② 千家驹:《乡村工作与救亡阵线》,《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① 孙晓林:《乡村运动大联合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② 陈君谋:《当今农村工作人员的出路》,《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③ 平心:《乡村工作青年的出路和任务》,《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八期。
    ④ 平心:《乡村工作青年的出路和任务》,《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八期。
    ⑤ 张西超:《训练乡村青年应有的认识》,《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八期。
    ① 《第四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提案》,《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九期。
    ② 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生活教育社、妇女生活社:《第四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提案》,《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九期。
    ① 张西超:《对“全国乡村工作人员一致团结共赴国难”的一点意见》,《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② 光一:《对第四次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提案的几点建议》,《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③ 叶英:《对第四届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提案的意见》,《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① 孔青治:《乡村工作者应该像文艺作者一样来一个大同盟》,《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② 李仁柳:《如何医治“一盘散沙”的积病》,《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③ 王枕心:《怎样团结农村工作同志》,《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期。
    ① 闵挽澜:《如何使乡村“动”起来》,《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六期。
    ② 《乡村工作问题特辑导言》,《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六期。
    ① 阂挽澜:《乡村工作人员的进修问题》,《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八期。
    ② 钱俊瑞:《目前乡村工作同志的三大任务》,《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九号。
    ① 陈洪进:《农村工作者需要一个广大的团结》,《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三期。
    ② 薛暮桥:《略谈干部训练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四号。
    ③ 薛暮桥:《略谈干部训练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四号。
    ④ 薛暮桥:《乡村工作干部训练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九号。
    ① 杨东莼:《怎样办干部训练学校》,《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九号.
    ② 施中一:《发动农村小学教师》,《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二号.
    ③ 闵挽澜:《战时的乡村小学教师》,《中国农村》第四卷第六号。
    ① 徐雪寒:《怎样动员乡村小学教师》,《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一号。
    ② 恽逸群:《组织农民的主要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二号。
    ③ 张西超:《组织农民武装农民的必要》,《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三号。
    ① 冯和法:《被忽略了的农民生活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五号.
    ② 孙晓村:《改善农民生活就是增加抗战力量》,《中国农村》第四卷第七号。
    ③ 雨林:《略谈乡村的武装自卫》,《中国农村》第四卷第十号。
    ① 徐特立;《关于武装农民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号。
    ② 董必武:《民众武装动员的几个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号。
    ③ 振农、曾纾:《武装农民的经验和意见》,《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号。
    ④ 薛暮桥:《战时农民教育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号;罗琼:《怎样组训农村妇女》,《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二号;余霖:《关于农民迷信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三期;潘逸耕:《怎样提拔和培养农民干部》,《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五期。
    ⑤ 余霖:《抗战爆发后的乡村工作》,《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八期。
    ① 廖树谦:《农村工作为什么还不展开》,《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十一号.
    ② 王泽南:《农村工作检讨》,《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八期.
    ③ 贾丰:《农村工作的技术问题》,《中国农村》第三卷第八期。
    ④ 薜暮桥:《乡村救亡运动中的几个技术问题》,《中国农村(战时特刊)》第四卷第二号。
    ① 千家驹:《今后的本刊》,《中国农村》第五卷第一期。
    ① 陈翰笙:《解放前的地主与农民——华南农村危机的研究(引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② 余霖:《中国农业生产关系底检讨》,《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五期。
    ① 参见汪效驷:《在多学科领域均有建树的陈翰笙》,《光明日报》2008年6月4日。
    ② 余霖:《介绍并批评王宜昌先生关于中国农村经济底论著》,《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八期。
    ③ 薛暮桥:《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① 孙冶方:《一封讨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来信》,《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② 孙冶方:《财政资本底统治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二期。
    ① 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1-32页.
    ② 《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有关情况回忆》,《党史通讯》1984年第12期。
    ③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596页。
    ① 益圃:《新土地政策的实施问题》,《中国农村》第三卷第七期。
    ② 薛暮桥:《现阶段的土地问题和土地政策》,《中国农村》第六卷第一期。
    ③ 参见周建波、颜敏:《“中国农村派”的土地所有权思想探微》,《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期。
    ① 陈翰笙:《四个时代的我》,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40页。
    ② 钱俊瑞:《评陈翰笙先生著<现今中国的土地间题>》,《中国农村》第一卷第五期。
    ① 陶直夫:《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十一期。
    ② 薛暮桥:《答覆王宜昌先生》,《中国农村》第一卷第六期。
    ① 《我们对于现阶段中日关系之共同意见》,《中国农村》第二卷第十一期。
    ② 薛暮桥:《序言》,《<中国农村>论文选》,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① 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① 薛暮桥:《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及白区工作问题——给少奇同志的报告》,薛暮桥、冯和法编:《<中国农村>论文选》(上),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28页。
    [1]薛暮桥,冯和法主编:《<中国农村>论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马扎亚尔:《中国农村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神州国光社,1930。
    [3]孟宪章:《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M],北京:中华书局,1951。
    [4]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A],北京:三联书店,1957.
    [5]陈翰笙著,任雪芳整理:《四个时代的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
    [6]薛暮桥:《薛暮桥回忆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7]邓加荣:《登上世纪坛的学者—孙冶方》[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8]张剑:《科学社团在近代中国的命运—以中国科学社为中心》[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9]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10]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c],上海:新知书店,1936.
    [11]李景汉:《定县生活概况调查》[M],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
    [12]梁漱溟:《梁漱溟全集》[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13]宋恩荣主编:《晏阳初全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4]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M],上海:大东书局,1946。
    [15]任曙:《中国经济研究绪论》[M],新生命书局,1931。
    [16]严灵峰:《中国经济研究》][M],新生命书局,1931。
    [17]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M],商务印书馆,1937。
    [18]孙冶方:《孙冶方全集》[C],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9]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0]陈翰笙:《陈翰笙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1]汪熙、杨小佛主编:《陈翰笙文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22]陈翰笙:《解放前的农民与地主——华南农村危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3]陈翰笙等编:《解放前的中国农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24]薛暮桥:《中国农村经济常识》[M],上海:新知出版社,1937。
    [25]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6]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
    [27]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抗战中的中国农村动态》[M],上海:新知书店,1939。
    [28]吴雁南等主编:《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4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9](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0]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1]赖光临:《中国新闻传播史》[M],台北:三民书局,1983。
    [32]姚福申:《中国编辑史》(修订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3]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34]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5](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著,刘北成、赵国新译:《西方现代思想史》[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6]]陈旭麓主编:《五四以来的政派及其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7]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38]胡伟希:《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39]李良玉:《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40]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三联书店,2002。
    [41]]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2]陈修斋、杨祖陶:《欧洲哲学史稿》[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43]赵软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4]王树人:《思辨哲学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5]谢庆纬:《西方哲学范畴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
    [46](美)费正清:《剑桥晚清史》、《剑桥民国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8]龚书铎主编:《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49]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50]许纪霖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51]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M],上海:三联书店,2002。
    [52]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M],上海:三联书店,1957年。
    [53]高军:《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4]丁守和:《二十世纪中国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55]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6]沙尚之:《记孙冶方》[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57]鲁振样:《探索的轨迹--新民主主义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中国农村》、《中国经济》、《益世报》、《新中华》、《东方杂志》、《中华日报》、《申报》、《大公报》、《东方》、《中山教育馆季刊》、《太平洋事务季刊》、《远东观察》、《远东通讯》、《工合通讯》、《世界知识》、《理论与实践》、《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报》、《字林西报》、《上海泰晤士报》、《大陆报》、《文汇报》、《文史资料选辑》等.
    [1]郑大华:《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史学月刊》,2011(2).
    [2]马功成:《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J],《四川师院学报》,1982(4).
    [3]蔡斌威:《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恐慌的探讨》[J],《新中华》,1935(13)。
    [4]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漫忆》[A],《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年.
    [5]汪效驷:《陈翰笙与“中国农村派”》[J],《中共党史资料》,2007(2).
    [6]钱俊瑞:《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成立前后》[A],《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2年。
    [7]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A],《何干之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8]王亚楠:《中国经济研究的三个阶段》[A],《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
    [9]韩德章:《研究农业经济所遇到的技术问题》[J],《益世报·农村周刊》,1934(49).
    [10]甲共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有关情况回忆》[J],《党史通讯》,1984(12)。
    [11]王宜吕:《从土地关系来看中国农村经济》[J],《中国经济》,1935(1)。
    [12]王宜吕,《中国的资本制地租》[J],《中国经济》,1935(9)。
    [13]《中国农村建设之路何在—评定县平教会的实验运动》[A],《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1936年。
    [14]千家驹:《中国农村出路在哪里》[A],《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上海:新知书店,1936,93-94。
    [15]孙晓村:《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估价》[J],《大众生活》,1935(4)。
    [16]薛暮桥:《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及白区工作问题》[J],《文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1982。
    [17]陶城:《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调查》,《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3)。
    [18]杜松:《土地革命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团活动始末》,《中共党史资料》第45辑,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19]雷颐:《”中国农村派”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贡献》,《近代史研究》,1996(2).
    [20]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2000(4)。
    [21]张泰山:《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成果回顾》,《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1)。
    [22]何万成:《介绍革新后的<中国农村>月刊》,《世界知识》,1936(3)。
    [23]池子华、倪东升:《<中国农村>的历史和思想》,《社会科学家》1995(6)。
    [24]王硕:《<中国农村>与<中国经济>关于中国农村问题的论战》,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冯和法:《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的战斗历程--回忆白区革命者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农业经济丛刊)),1982(4-5)。
    [26]汪效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述论》,《安徽史学》,2011(2)。
    [27]汪效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活动始末》,《光明日报》,2009,6.23。
    [28]马世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张雪英:《试论陈翰笙有关中国农村研究的思想与方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2)。
    [30]史建霞:《三大考验见真谆—记陈翰笙》,《北京党史》,2005(1)。
    [31]余玮:《跨越三个世纪的“当代经济学家之父”陈翰笙》,《党史文苑》,2004。
    [32]于光远:《陈翰笙风云三世纪》,《炎黄春秋》,2003(12)。[33]夏明星,徐礼田:《薛暮桥与<薛暮桥回忆录>》,《党史纵横》,2002(12)。
    [33]祝彦:《20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述评》,《学习时报》2006,7.31。
    [34]周建波,孙淮宁:《建国后薛暮桥的物价思想探析》,《经济学家》,2011(1)。
    [35]孙璐:《薛暮桥学术思想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36]叶世昌,张远:《薛暮桥民主革命时期的经济思想》,《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6)。
    [37]王为民:《试论钱俊瑞的国防经济建设思想》,《军事历史研究》,1998(2).
    [38]冒天启:《论孙冶方的经济学观点》,《北京商学院学报》1983(2)。
    [39]余信红:《“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新论》,《长白学刊》,1999(6)。
    [40]董四代:《近代社会性质论战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41]黄修卓:《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2010(2).
    [42]鲁振祥:《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初步考察》,《政治学研究》,1987(4).
    [43]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6(2).
    [44]韩凌轩:《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史学》,1982(1).
    [45]薛暮桥:《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有关情况回忆》,《党史通讯》,1984(12)。
    [46]薛暮桥、钱俊瑞:《漫漫黑夜中的一线光明:纪念<中国农村>创刊五十周年》,《光明日报》,1984,10.6.
    [47]林甘泉:《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1996(2)。
    [48]张丽:《关于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探讨》,《中国农史》,1999(2)。
    [49]侯建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2000(4).
    [50]陈意新:《美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农业经济的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
    [51]李根蟠、王小嘉:《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古今农业》,2003(3)。
    [52]郭若:《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学理探源--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有益成果的吸收》,《中共党史研究》,2003(4).
    [53]孙幼礼等:《忆姨父陈翰笙》,《人物》,2004(6)。
    [54]何兹全:《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2)。
    [55]吴承明:《近代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文史哲》,1991(6)。
    [56]周建波、颜敏:《“中国农村派”的土地所有权思想探微》,《经济学动态》,2011(1)。
    [57]吴敏超:《“中国经济派”考》,《近代史研究》,2010(6)。
    [58]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6(2)。
    [59]王宜昌:《从土地关系来看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经济》,1935(1)。
    [60]王宜昌:《中国的资本制地租》,《中国经济》,1935(9)。
    [61]张秋雷:《中国农村土地经济思想研究概要(1924-1949)》,2004(7)。
    [62]吴敏超:《<中国经济情报>周刊与左翼经济学家》,《近代史研究》,2009(4)。
    [63]薛暮桥:《合作运动与农村机构》,《工合通讯》第1卷第6期,1940(11)。
    [64]薛暮桥:《中国“模范省”的乐土》,《太平洋事务季刊》,1936(3)。
    [65]薛暮桥:《山西阎锡山“土地公有”的真相》,《太平洋事务季刊》,1936(9)。
    [66]薛暮桥《丰收给中国农村带来新威胁》,《远东观察》第5卷第23期,1936(11)。
    [1]John Lossing, Land Utilization in China.shanghai:1937.Chinese Farm Eeonomy.chicago,1930.
    [2]Frederick Engles, 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s(translated by Ernest Untermaen), Chicago.1902.
    [3]Sarbin, T.R.Seheibe, K.E.(eds.).Studies in social identity.New york:Praeger.1983.
    [4]The Power of News Miehael Sehudson Massae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Gregory L.Murphy The Big Book of Concepts, The MIT Press Cambridge,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