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赞宁《宋高僧传》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宋高僧传》,三十卷,太平兴国七年(982)释赞宁奉敕编撰,端拱元年(988)书成进上,有诏令僧录司编入大藏。是书绍续梁慧皎《高僧传》、唐道宣《续高僧传》记载了自唐高宗乾封二年(667)至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凡320年间的657位高僧,可补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之阙,是研究中古佛教的基本文献。该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深有资于考证,历来为学界所重,然是书编入大藏的过程,文献来源的深入核查等问题,则鲜有著意,此即是本文撰述之原因。
     全文共分七章,前有绪论,主要论述《宋高僧传》的研究价值,回顾了是书的研究现状,并阐明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视角。
     第一章《<宋高僧传>成书的缘起》。借用佛教的缘起理论,认为外缘——宋初的文化政策、宗教政策与活动,与内因——赞宁个人的历史使命感,两方面共同促成了《宋高僧传》的编撰。
     第二章《(宋高僧传>的作者研究》。本章对赞宁的生平、著述进行梳理,对其外学的成就及其原因作了探讨。并对赞宁作为律学大师、历任僧职、由吴越归宋这三种身份对僧传成书的影响诸方面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宋高僧传>的文献学研究》。本章主要从该书的版本与流传、编入历代藏经的情况以及《中华大藏经》本、中华书局本《宋高僧传》的底本及校勘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四章《(宋高僧传>的编纂思想与体例》。本章将《宋高僧传》一书的编纂思想归纳为:教法委在王权、“实录聊摹于陈寿”、以中原王朝为正统等方面,又从分科编排的原则、内容呈现的格式、正附传僧人的关系以及互见法的运用等四个角度分析了该书的体例。
     第五章《<宋高僧传>“论曰”、“系曰”、“通曰”研究》。本章通过对“论日”、“系日”、“通曰”体例的溯源、内容与性质的分析与归纳,认为三者的体例除受到中国传统史论的影响外,佛教典籍的著述形式也是其来源之一
     第六章《(宋高僧传>的史源学研究》。本章利用传世古籍及新近出土文献与《宋高僧传》对读,将该书的文献来源划分为一佛教类,二史书、诏令、敕令、书表类,三碑刻类,四闻于他人与个人经历类,五其他类。
     第七章《结语》。本章从赞宁的处境、传世的诗文及与王禹偁的交游等方面进行考察,认为他并非如前人所说的乡愿习气甚重,一味的与世浮沉。
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hirty volumes,Zanning compiled in orders in982,and presented for The Emperor in988,then programmed into the Tripitaka.The book which followed Liang Huijiao's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and Tang Daoxuan's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is the basic document to research the Buddhism of Tang and later dynasties,for it had recorded657Eminent Monks between the year667and987,which could supplement the deletion of The two Book of Tang and Zizhitongjian. This book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cademia for it has an important value to textual research.However,how the book programmed into the Tripitaka and what document it had used and so on,scholars give less attention.And this is the reason to compile the papers.
     The paper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the firs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discussed mainly about the research value,reviewed th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clarified the methods and angle of my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how the Song Biographies ofEminent Monks was compiled.Use the Origin theory of Buddhism claimed external cause that the cultural policy, religious policy and activity in Song Dynasty with internal cause that Zanning's individual historical sense of mission which contribute to the book.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 of the author of 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that discussed the lifetime and writings of Zanning,analyzed his achievement in learining.Expound Zanning as a master of law,a monk officer for a long time,a prisoner to influence the book.
     The third chapter research of the document of 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 that discussed the edition and spread,how the book programmed into the Tripitaka,Zhonghua Tripitaka's emendation,Zhonghua Book Company's dibon.
     The forth chapter the compiled thoughts and style of 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This part summarized the compiled thoughts as follow:Buddha dharma obey the monarchy,veritable records as Chenshou,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as orthodox.And analysed the compiled style from the principle of classification of choreography,the form of content presenta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graphy and attached,the using of mixed method.
     The fifth chapter through to trace back the style of Lunyue Jiyue Tongyue,analysed and inducted the contents and properties to include the style of all three not only influenc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historiography,but also from the written form of Buddhist classics.
     The sixth chapter research of the documentary sources of Song Biographies of Eminent Monks,using the ancient books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times and the newly excavated documents,divided sources into five kinds such as Buddhism class,historical records class,the stone class,heard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so on.
     The seventh chapter through inspected Zanning's situation,extant poems and the company with Wangyucheng to claim that he is not like the previous means of up and down with the flow.
引文
① 胡适著,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第9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6页。
    ② [宋]赞宁撰,范祥雍点校:《宋高僧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1页。本文所用《宋高僧传》文本系中华书局本,所有引文,均随文标注页码,特此说明。
    ③ 陈垣著,陈智超主编:《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陈垣全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425页。
    ① 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唯识学概论》之《编辑旨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第1页。
    ② 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33页。
    ① 陈寅恪著:《读书札记三集》,三联书店,2001年,第281-292页。
    ② 蒋天枢撰:《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85--91页。
    ① 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第32-36页。
    ② [日]春日礼智:《一行传の研究》,《东洋史研究》,1942年7卷1号,第31-44页。
    ③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④ 陈垣著:《释氏疑年录》,广陵书社,2008年。
    ⑤ 周一良著,钱文忠译:《唐代密宗》,上海远东出版社,第9-79页。
    ① [日]安藤智信:《<宋高僧传)著者赞宁の立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1年第19号,第325-329页。
    ② [日]丸田教雄:《宋僧赞宁の仫教史观》,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1973年第12期,第143-147页。
    ③ 达安伯(Dalia,AlbertA.):《赞宁大师的研究》,《佛教文化学报》,1973年第2期,第117页。
    ④ [日]牧田谛亮著,索文林译:《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6册,华宇出版社,1985年,第131-157页。
    ⑤ 闻人军:《宋初博物名僧赞宁事迹著作考评》,《宋史研究集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7-233页。
    ⑥ 张乃翥:《龙门<石道记>碑与宋释赞宁》,《文物》,1988年第4期,第27-29页。
    ① 金建峰:《释赞宁籍贯和生卒年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25-28页。
    ② 金建峰:《释赞宁与士大夫交游考论》,《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78-81页。
    ③ 金建峰:《释赞宁著述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5期,第9-15页。
    ④ 张兆英:《(宋高僧传)标线浅谈》,《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1年第1期,第35-37页。
    ⑤ 王邦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3年第4期,第28-29页。
    ⑥ 董志翘:《(宋高僧传>标点献疑》,《花园大学研究纪要》,1993年第25辑,第43-57页。
    ⑦ 张小艳:《(宋高僧传>补校》,《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4-6页。
    ⑧ 王绍峰、曹祝兵:《读<宋高僧传)校点本札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34-41页。
    ⑨ 杨志飞:《(宋高僧传)点校商榷》,《书品》,2012年第2辑,第89-92页。
    ⑩ 张松涛:《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2002年第2期,第67-71页。
    11 刘壮、江智利:《(宋高僧传·译经篇)所涉译学问题初探》,《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117-120页。
    12 于应机、程春松:《北宋僧人赞宁的译学思想》,《宁波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第51-55页。
    13 莫丹:《从(宋高僧传>看唐代外国僧人的汉语学习》,《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79-81页。
    14 王振国:《略析(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关于部分禅宗人物传记之误失——兼论高僧法如在禅宗史上 的地位》,《敦煌学辑刊》,2002年第1期,第98-105页。
    ① 任林豪:《<宋高僧传·行满传)辨误》,《佛学研究》,2002年,第299-301页。
    ② 李小荣:《(宋高僧传·利涉传)补正——以敦煌文献为中心》,《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第169-183页。
    ③ 林伯谦:《论(宋高僧传)之阙录——自柳宗元释教碑铭说起》,《东吴中文学报》,2008年第16期,第53-85页。
    ④ 黄敬家:《僧史家赞宁对高僧遗身争议的诠释》,《玄奘人文学报》,2008年第8期,第211-234页。
    ⑤ [日]须山长治:《梁唐宋高僧伨考察——习禅者と达摩系禅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8年,第26卷2号,第188-189页。
    ⑥ [日]慈贺高义:《三朝高僧传管窥——习禅篇を中心として》,《大谷学报》1992年,第1-20页。
    ⑦ 介永强:《中古西北佛教戒律学考述——以梁、唐、宋(高僧传)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2期,第82-89页。
    ① 金建峰:《试论“三朝高僧传”的选录标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87-90页。
    ② 陈士强:《赞宁和他的<宋高僧传)》,《内明》,1992年第243期,第23-27页。
    ③ 李剑亮:《(宋高僧传>的文学史料价值》,《杭州大学学报》,1994第1期,第17-23页。
    ④ 麻天祥著:《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3-134页。
    ⑤ 金建峰:《(大宋僧史略>与(宋高僧传>成书时间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3期,第58-61页。
    ⑥ 金建峰:《从释赞宁身份看<宋高僧传)的编撰性质》,《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32-34页。
    ⑦ 黄敬家:《中国僧传对传统史传叙事方法的运用——以<宋高僧传>为例》,《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09年第6期,第85-114页。
    ⑧ 金建峰:《论释赞宁<宋高僧传)的史料价值》,《史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第21-28页。
    ① 李国玲编著:《宋僧著述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2页。
    ① 施米特著,肖师毅、陈春祥译:《比较宗教学》,辅仁书局,1948年,第7页。
    ② 汤用彤著:《汤用彤全集》第1卷“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55页。
    ③ 周贵华著:《作为佛教的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50页。
    ① [英]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33页。
    ② [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卷,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第351页下。
    ③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页。
    ①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冬十月”条,中华书局,2004年,第528页。
    ②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雍熙元年春正月壬戌”条,第571页。
    ③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庚辰”条,第559页。
    ④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二○二,中华书局,1977年,第5033页。
    ⑤ [元]脱脱等编:《宋史》卷四三九,第12997页。
    ⑥ 如开宝五年春正月丁酉“禁民铸铁为佛像、浮屠及人物之无用者,上虑愚民多毁农器以徼福,故禁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第278页;开宝五年十一月癸亥“禁释道私习天文、地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第291页;开宝六年四月丁酉“禁灌顶水陆道场。”《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第299页等。
    ①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乾德五年秋七月丁酉”条,第195页。
    ②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二,《大正藏》第49卷,第392页下。
    ③ [宋]朱弁撰:《曲洧旧闻》卷一,中华书局,2002年,第83页。
    ④ [宋]司马光撰:《涑水记闻》卷一,中华书局,1989年,第4页。
    ⑤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三,《大正藏》第49卷,第394页上。
    ⑥ [宋]廖莹中撰:《江行杂录》,《丛书集成初编》第2882册,第24页。
    ⑦[宋]王明清撰:《挥麈后录》,《丛书集成初编》第2771册,第464-465页。
    ①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国冬十月”条,第554页。
    ②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道释二》,中华书局,1957年,第7891页。
    ①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四,中华书局,1992年,第127页。
    ② [宋]王溥撰:《五代会要》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1-62页。
    ③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五七,第8955页。
    ④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七六,第9392页。
    ⑤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开宝七年十二月己未”条,第329页。
    ⑥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开宝五年三月”条,第281页。
    ⑦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五七,第8950页。
    ①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条,第556页。
    ②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雍熙三年十一月戊午”条,第624页。
    ③ 宋太宗撰:《御制佛赋》,《全宋文》卷六○,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94页。
    ①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雍熙二年六月己卯”条,第596页。
    ② [宋]蔡绦撰:《铁围山丛谈》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第82页。
    ③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开宝九年四月”条,第368页。
    ④ 如仅《全宋文》卷一二有李恕雍熙四年《尊胜石幢题记》、卷一三有陈洪进太平兴国三年《修塔愿文》、卷四四有王圯建隆四年《真定府元氏县邑众等敬造尊胜石幢赞》、卷四四李十娘《造罗汉记》、卷四四许八娘建隆四年《造龛象记》、卷四五有释智朗建隆三年《尊胜陀罗尼经幢记》、卷五一有王延福天宝三年《重修尊胜幢记》、卷五五有张汝弼开宝七年《尊胜幢记》、卷五六有释缘海开宝七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题记》、卷五八有杨愿受太平兴国二年《写目连救母变文题识》等。
    ① 正法、像法、末法之时长,有多种说法,本文取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上,中华书局,1975年,第585-586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上,第611页。
    ④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五,中华书局,1976年,第206页。
    ①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一七,第229页。
    ②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三六,第497页。
    ③ [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五四,第730-731页。
    ④[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卷六七,第889页。
    ⑤《旧五代史》卷七一:“(王)镕以(萧)希甫为参军,尤不乐,居岁余,又亡之易州,削发为僧,居百丈山。”(第940页)《旧五代史》卷七一:“王建僭号,以为宰相。格所生母,当溶之遇害,潜匿于民间,落发为尼,流浪于函、洛。”(第944页)《旧五代史》卷七一:“周玄豹者,本燕人,世为从事。玄豹少为僧,其师有知人之鉴,从游十年余,苦辛无惮,师知其可教,遂以袁、许之术授之。……及还乡,遂归俗。”(第945页)《十国春秋》卷八四:“或言(顾)全武少落魄无行,常髡发为沙门,故左右以僧为讳”。(第1222页)
    ①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建隆二年闰三月庚午”条,第42页。
    ②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乾德元年七月”条,第99页。
    ③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雍熙二年九月乙未”条,第599页。
    ④ [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大正藏》第9卷,第433页中。
    ⑤ [宋]宗赜集:《禅苑清规》卷八,《续藏经》第6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第923页下。
    ⑥ [唐]玄奘译,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卷九,《大正藏》第51卷,第923页下。
    ① [宋]王暐撰:《道山清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37册,第656页。
    ② [宋]曾慥编:《类说》卷一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73册,第287页。
    ③ [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卷十九,中华书局,2003年,第611页。
    ① [英]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06页。
    ① [清]侯元棐等修,王振孙等纂:《德清县志》卷一,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57页。
    ② [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湘山野录》,中华书局,1984年,第46页。
    ③ [清]张大昌撰:《龙兴祥符戒坛寺志》卷一,《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9册,明文书局,1980年,第10页。
    ④ 《佛祖统纪》、《武林梵志》、《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四库全书总目》等持此说。
    ⑤ 《西湖游览志余》、《十国春秋》、《武林灵隐寺志》持此说。
    ① 《武林灵隐寺志》卷三《禅祖》中列有“赞宁律师”。
    ② 《杭州府志》卷四十三载:“梁大同二年,鲍侃舍宅名发心院。唐贞观中,易名众善。神龙元年,改中兴。三年,复改龙兴。宋大中祥符中,赐额祥符。”见[清]龚嘉儁修,李榕纂:《杭州府志》卷四三,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第799页。
    ③ 《摩诃僧祗律》卷二九曰:“沙弥有三品:一者从七岁至十三,名为驱乌沙弥:二者从十四至十九,是名应法沙弥;三者从二十上至七十,是名名字沙弥。”《大正藏》第22卷,第461页中。
    ④ 如隋天竺真观禅师、空观玄镜禅师、唐宜丰灵一禅师、大觉国一法钦禅师、义宾禅师、灵觉大圆灵祐禅师、道峰禅师、南操禅师、国宁宗亮律师、可仪禅师、幼则禅师、惟素禅师、道仪禅师、贞实禅师、良涤禅师、怀志禅师、常居禅师、洪彬禅师、仁王惠超禅师、志圆禅师、文义禅师、归宗智常禅师、灵隐守直禅师等。见睛]张大昌撰:《龙兴祥符戒坛寺志》卷七,第274-279页。
    ⑤ [清]张大昌撰:《龙兴祥符戒坛寺志》卷七,第279-280页。
    ⑥ “宋祥符初,改名大中祥符寺,因合称之曰龙兴祥符律寺”,见[清]张大昌撰:《龙兴祥符戒坛寺志》卷一,第20页。
    ①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三,《大正藏》第49卷,第397页下。
    ② [明]心泰编,真清阅:《佛法金汤编》,《续藏经》第87册,第416页下。
    ③ 赞宁既是两浙僧统,是吴越国僧界之代表,又曾于后周显德五年前往阿育王山迎灵鳗菩萨。
    ④ [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卷一○;《武林西湖高僧事略》,《续藏经》第134册,第478页。
    ① 《宋高僧传》卷二三“论曰”:“我圣上践祚之四载,两浙进阿育王盛释迦佛舍利塔,初于滋福殿供养,后迎入内道场,屡现奇瑞。”(页605)
    ②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O“端拱二年八月”条,686页。
    ③ 《进高僧传表》:“臣僧赞宁等言:自太平兴国七年,伏奉敕旨,俾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者。,,
    ④ [明]心泰编,真清阅:《佛法金汤编》卷一一,《续藏经》第87册,第416页下。
    ① [宋]王禹偁撰:《小畜集》卷七,《四部丛刊》第133册,上海书店,1989年,第15页。
    ② 北宋都城开封在杭州西北方,故曰西上。
    ③ [宋]赞宁撰:《僧史略》卷二,《大正藏》第54卷,第244页中。
    ① 徐规先生主赞宁于咸平元年任左街僧录之说。见徐规著:《王禹偁著作事迹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52页。
    ① 数字来源请参第四章第三节“《宋高僧传》的人数统计”。
    ② [清]孙治撰,徐增重修:《武林灵隐寺志》卷八,第592-593页。
    ③ [宋]惠洪撰:《林间录》,《续藏经》第148册,第587页。
    ① [宋]惠洪撰:《石门文字禅》卷二六,《四部丛刊》初编第170册,上海书店,1989年。
    ② [宋]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卷,第235页上。
    ① [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卷四,《丛书集成新编》第1册,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第591页。
    ② [宋]郑樵撰:《通志》卷六七,中华书局,1987年,第795页。
    ③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五,第5186页。
    ④ [明]焦竑辑:《国史经籍志》卷四,《丛书集成新编》第1册,第659页。
    ⑤ [宋]江少虞撰:《宋朝事实类苑》卷五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80页。
    ⑥ [宋]晁公武著,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39页。
    ①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97页。
    ② [宋]郑樵撰:《通志》卷六六,第784页。
    ③ [元]脱脱等撰:《宋史·艺文志》卷二O五,第5206页。
    ④ [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一八,中华书局,1986年,第1774页。
    ⑤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五,中华书局,1965年,第993页。
    ① [宋]晁公武著,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二,第525页。
    ②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第308页。
    ③ [元]脱脱等撰:《宋史·艺文志》,第5211页。
    ④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O,第1113页。
    ①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第1113页。
    ② [清]莫友芝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续修四库全书》第92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12-513页。
    ③ 赵美杰:《赞宁(物类相感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 闻人军:《宋初博物名僧赞宁事迹著作考评》,《宋史研究集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27-233页。
    ②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第1113页。
    ③ [元]脱脱等撰:《宋史·艺文志》,第5227页。
    ④ [宋]洪遵撰:《泉志》卷一一,《丛书集成新编》第26册,第547页。
    ⑤ [元]脱脱等撰:《宋史·艺文志》卷二。六,第5211页。
    ① [清]朱象贤著:《印典》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39册,第887页。
    ②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卷一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1、152页。
    ③ [清]余怀辑:《茶史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9册,齐鲁书社,1996年,第849页。
    ④ [宋]蔡絛著:《西清诗话》,载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⑤ [明]方以智著:《通雅》卷一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57册,第348页。
    ① [宋]王禹偁著:《小畜集》卷二○,第8页。
    ②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卷,第400页。
    ③ [宋]契嵩编:《传法正宗记》卷二,《大正藏》第51卷,第783页中。
    ④ [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卷三,《大正藏》第54卷,第1100页下。
    ① [宋]宋敏求撰,诚刚点校:《春明退朝录》卷下,中华书局,1980年,第46页。
    ② [高丽]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大正藏》第55卷,第1174页上。
    ③ [宋]惟显编:《律宗新学名句》,《续藏经》,第59卷,第700页。
    ④ [宋]慧显集,[日]戒月改录:《行事钞诸家记标目》,《续藏经》第44册,第305页。
    ⑤ [宋]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卷,第238页。
    ⑥ [宋]潜说友撰:《咸淳临安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90册,1987年,第402页。
    ⑦ [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8册,第26页。
    ① [宋]吴处厚撰:《青箱杂记》,中华书局,1985年,第61-62页。
    ②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中华书局,1983年,第1288页。
    ③ [清]孙治撰,徐增重修:《武林灵隐寺志》卷三,第142页。
    ④ [宋]郑樵撰:《通志》卷六三,第761页。
    ⑤ [清]朱彝尊撰:《经义考》卷二二O,中华书局影印《四部备要》本,1989年,第1123页。
    ⑥ [清]张大昌辑:《龙兴祥符戒坛寺志》卷六,第217页。
    ⑦ [清]张大昌辑:《龙兴祥符戒坛寺志》卷六,第217页。
    ① [明]徐献忠撰:《吴兴掌故集》卷五,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240页。
    ② [宋]释居简:《北磵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83册,第59页。
    ③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第25页。
    ④ [清]沈翼机等修:《清雍正朝浙江通志》卷二五五,中华书局,2001年,第7103页。
    ⑤ [清]龚嘉儁修,李榕纂:《民国杭州府志》卷九七,第1883页。
    ① [宋]赞宁撰:《笋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45册,第192页。
    ② [宋]周密撰:《云烟过眼录》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71册,第73页。
    ③ [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34页。
    ④ [清]孙治撰,徐增重修:《武林灵隐寺志》卷六,第311页。
    ⑤ [明]吴之鲸撰:《武林梵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8册,第124页。
    ⑥ [清]孙治撰,徐增重修:《武林灵隐寺志》,第132页。
    ① [宋]张津等纂:《(乾道)四明图经》,《宋元浙江方志集成》,杭州出版社,2001年,第2904页。
    ② [明]郭子章撰:《明州阿育王山志》卷三《阿育王广利禅寺重建下塔记》,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第170-171页。
    ③ [清]孙治撰,徐增重修:《武林灵隐寺志》,第311页。
    ④ [清]龚嘉儁修,李榕纂:《民国杭州府志》卷九七,第1888页。
    ① [后秦]弗若多罗译:《十诵律》,《大正藏》第23卷,第274页上。
    ② [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六,《大正藏》第24卷,第232页中。
    ③ 如《高僧传》卷七《宋灵根寺释僧瑾传》:“释僧瑾,姓朱,沛国人。少善《庄》《老》及《诗》《礼》。’同书卷六《晋庐山释慧远传》:“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庄》
    《老》。”同书卷十三《宋灵味寺释星光传》:“释星光,会稽人。随师止江陵长沙寺。性意嗜五经诗赋,及算数卜筮,无不贯解。”
    ① [宋]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大正藏》第54卷,第240页下、241页上。
    ② [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第504页。
    ③ [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第1683页。
    ① 如梁慧皎《高僧传》卷七《宋京师灵根寺释僧瑾传》:“释僧瑾,姓朱,沛国人。隐士建之第四子也。少善《庄》《老》及《诗》《礼》,后行至广陵,见云因法师,遂稽首一面,伏膺为道。”
    ② 如《高僧传》卷五《晋荆州上明寺释云徽传》:“释爨徽,河内人。年十二,投道安出家,安尚其神彩,且令读书,二三年中,学兼经史,十六方许剃发。于是专务佛理……”
    ③ 《杭州府志》卷四十三载:“粱大同二年,鲍侃舍宅名发心院。唐贞观中,易名众善。神龙元年,改中兴。三年,复改龙兴。宋大中祥符中,赐额祥符。”[清]龚嘉儁修,李榕纂:《杭州府志》卷四三,第799页。
    ④ [清]张大昌撰:《龙兴祥符戒坛寺志》卷七,第279-280页。
    ① 如《高僧传》卷八《齐蜀齐后山释玄畅传》:“释玄畅,姓赵,河西金城人……凉州出家。本名慧智,后遇玄高,事为弟子……因改名玄畅……坟典子氏,多所该涉。至于世伎杂能,罕不毕备。”同书卷十三《宋中寺释曇光传》:“释昙光,会稽人。随师止江陵长沙寺。性意嗜五经……”
    ②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卷八九,第1288页。
    ① 《礼记·文王世子》,[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404页。
    ② 《尚书·五子之歌》,[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56页。
    ③ 《诗·周颂·雝》,[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596页。
    ④ 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第201页。
    ① 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第201页。
    ② [清]王昶撰:《春融堂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437册,第420页。
    ①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第552页。
    ② [宋]王禹偁著:《小畜集》卷二O,第7页。
    ①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49卷,第397页。
    ② [宋]王禹偁著:《小畜集》卷二O,第8页。
    ③ [宋]宗鉴撰:《释门正统》,《续藏经》第75册,第353页。
    ④ [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十国春秋》卷八二,第1183页。
    ⑤ [宋]王禹偁著:《小畜集》卷二○,第8页。
    ① 陈士强撰:《佛典精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42页。
    ① [宋]王禹偁《小畜集》卷二○,第9页。
    ② [清]孙治撰,徐增重修:《武林灵隐寺志》卷八,第592、593页。
    ③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碛砂大藏经》第112册,线装书局,2004年,第478页。
    ④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第844页上。
    ⑤ 《永乐北藏目录》,线装书局,2000年,第116页。
    ①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3卷,第1247页上。
    ② 《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三辑第20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64下页。
    ③ 骆兆平编著:《新编天一阁书目》,中华书局,1996年,第121页。
    ④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3卷,第989页。
    ⑤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434页。
    ⑥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471页。
    ⑦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505页。
    ⑧ 卷七“又亲附副僧录通慧(按:宋太宗赐赞宁“通慧大师”)《因明》,且臻其极章”(页158);卷十三“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页317);卷十六“赞宁登会稽,曾礼文真相,见法孙可翔,苦节进修,叶杜多之行,故熟其事迹也”(页397);卷十六“亲向赞宁说此,某知是天人耳”(页403);卷二十二⑨ 时僧正赞宁作碑纪异”(页569);卷二十七“太平兴国三年,于滋福殿宣问两浙都僧正赞宁石桥长广量度,一皆实奏,帝叹嗟久之”(页682)。
    ① [宋]吕夷简等编修:《景祐新修法宝录》卷一三,《中华大藏经》第73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559页。
    ② [宋]赵安仁等编修:《大中祥符法宝录》卷一八,《中华大藏经》第73册,第515页。
    ① 《中国佛教》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259页。
    ② [日]小川贯弌等著:《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5册,华宇出版社,1984年,第64页。
    ③ [日]小川贯弌等著:《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第62页。
    ① 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329页。
    ② 檀越张文虎曾任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除施资刻印《宋高僧传》外,助刊尚有虞字函《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唐字函《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罪字函《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过字函《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改字函《称扬诸佛功德经》、能字函《十住断结经》、景字函《造塔功德经》、景字函《不增不减经》、景字函《坚固女经》等。
    ③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三十,《碛砂大藏经》第113册,线装书局,2004年,第276页。
    ① 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267页。
    ① 陈垣撰:《史讳举例》,上海书店,1997年,第118页。
    ① [明]胡应麟著:《少室山房笔丛》,中华书局,1958年,第61页。
    ② [明]道开撰:《密藏开禅师遗稿》卷上,见蓝吉富主编《大藏经补编》第14册,华宇出版社,1986年,第362页。
    ③ [明]憨山德清阅:《紫柏尊者全集》卷七《刻藏缘起》,《乾隆大藏经》第151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第302页。
    ④ [明]袁了凡撰:《刻藏发愿文》,见《密藏开禅师遗稿》卷上,《大藏经补编》第14册,第357页。
    ① 复旦大学图书馆网站:http://www.library.fudan.edu.cn:8080/guji/xza_do.asp
    ② 复旦大学图书馆网站:http://www.library.fudan.edu.cn:8080/guji/xza_do.asp
    ③ 复旦大学图书馆编印:《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目录》,1959年,第147页。
    ④ 南京图书馆网站:http://opac.jslib.org.cn/F/A9QQ81CVJT85QGDLV439SS5UP2VIA52B37H1R9F3FUXN6NTQGM-12844?func=ful l-set-set&set_number=031082&set_entry=000001&format=999
    ⑤ 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http://rbdl.calis.edu.cn/aopac/controler/main?optype=getfull&title=宋高僧傅-1&creator=&publication=&publisher=&publishdate=&edtiontype=&bindtype=&subject=&language=&rights =&creatornote=&creatornotenation=&locationrights=&nextdatabase=0&docid=PUL:424492&dbname=rareb ook&havelmage=0
    ⑥ 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http://rbdl.calis.edu.cn/aopac/controler/main?optype=getfull&title=宋高僧傅-1&creator=&publication=&publisher=&publishdate=&edtiontype=&bindtype=&subject=&language=&rights =&creatornote=&creatornotenation=&locationrights=&nextdatabase=0&docid=PUL:527643&dbname=rareb ook&havelmage=1
    ① 严绍璗编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0年,第1356页。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宫中档案·硃批奏折·文教类》。
    ①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6页。
    ② 南京图书馆网站:http://opac.jslib.org.cn/F/V15DTJ1HYQFEA91Q8P89AUYQPSJH6B715GXEY5SDVJESTIMVXK-61165?func=full-s et-set&set_number=813510&set_entry=000003&format=999
    ③ [宋]王古撰,[元]管主八续集:《大藏圣教法宝标目》,《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844页上。
    ④ [明]寂晓撰:《大明释教汇目义门》,《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20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第664页。
    ⑤ [明]智旭编:《阅藏知津》,《昭和法宝总目录》第3卷,第1247页上。
    ① 《建仁寺两足院藏书目录》,《昭和法宝总目录》第3卷,第989页中、下。
    ② 《宋高僧传》在宋代流传未广,公私书目多不载是书。仅尤袤所撰《遂初堂书目》录有“释家类《高僧传》”,然此《高僧传》可能不是赞宁《宋高僧传》,袁州本《郡斋读书志》释家类《高僧传》题为“右粱惠敏撰分译经义解两门”(《四部丛刊》三编史部)。
    ③ [明]祁承撰:《澹生堂藏书目》卷九,《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中华书局,2006年,第230页上。
    ④ [明]王道口撰:《笠泽堂书目》,《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第534页上。
    ⑤ [明]王圻撰:《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一七九,《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第653页上。
    ⑥ [明]晁琛撰:《晁氏宝文堂书目》卷下,《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二),第692、698页。
    ⑦ [明]徐媾编:《徐氏家藏书目》卷三,《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第346页。
    ⑧ [明]董其昌撰:《玄赏斋书目》卷八,《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第123页。
    ⑨ [明]陈第撰:《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第58页。
    (?)[清]陈揆编:《稽瑞楼书目》,《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18页.
    ① [清]丁立中编:《八千卷楼书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第11册,第38页。
    ② [清]张照等撰:《秘殿珠林》卷二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23册,第734页。
    ③ [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藏园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中华书局,1993年,第7页。
    ④ [清]陆心源撰:《皕宋楼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第928册,第53页。
    ⑤ [清]焦循辑:《国史经籍志(附录>》卷四上,《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174页。
    ① [清]周中孚著:《郑堂读书记》卷六八,《续修四库全书》第925册,第179页。
    ② [清]瞿镛编纂:《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一八,《续修四库全书》第926册,第296页。
    ③ [清]高宗敕撰:《续文献通考》卷一八五,《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60页。
    ①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五,第1237页下。
    ② [清]金星轺编:《文瑞楼藏书目录》卷四,《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35页。
    ③ 《东福寺普门院经论章疏语录儒书等目录》,《昭和法宝总目录》第3卷,第970页上。
    ① 如《御制缘识》(“亭”帙)等至道二年(996)即敕令入藏,在《赵城金藏》中,却被排在景祐元年(1034)敕令入藏的《传灯玉英集》(“沙”、“漠”帙)之后。见李富华主编:《金藏:目录还原及研究》,中西书局,2012年,第129页。
    ② [宋]赵安仁等编修:《大中祥符法宝录》,《中华大藏经》第73册,第439页。
    ③ [宋]吕夷简等编修:《景祐新修法宝录》,《中华大藏经》第73册,第558、559页。
    ① 方广錩:《天台教典入藏考》,《藏外佛教文献》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第408页。
    ② 童玮编:《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173页。
    ① 童玮编:《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第11页。
    ② [宋]惟净等编修:《天圣释教总录》,《中华大藏经》第72册,第946页。
    ③ 方广錩先生指出,“现在由《赵城金藏》保存下来的《天圣释教总录》版式既与《开宝藏》与《赵城金藏》不类,也没有千字文帙号,就是说,这部著作就没有正式入藏,是以单本形式附藏流通的。”见方广錩:《天台教典入藏考》,《藏外佛教文献》第五辑,第411页。
    ④ 陈士强著:《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06页。
    ⑤ 陈士强著:《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一)》,第3页。
    ① 陈先生所据,应当是载于《昭和法宝总目录》第1卷的《宫内省图书寮一切经目录》,该目录载有《宋高僧传》,且有小注云:“南宋湖州思溪本”。
    ② 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112页。
    ③ 李、何二位先生并未作此推论。但由《金藏》覆刻《开宝》全藏的观点可反推出《开宝藏》中无《宋高僧传》的结论。
    ①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四,《大正藏》第49卷,第406页。
    ② [宋]吕夷简等编修:《景祐新修法宝录》,《中华大藏经》第73册,第597页。
    ③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四,《大正藏》第49卷,第409页。
    ④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四,《大正藏》第49卷,第410页。
    ⑤ [宋]惟白集:《大藏经纲目指要录》,《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768页。
    ①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四,《大正藏》第49卷,第409页。
    ② 如咸平三年(1000)法天所译《未曾有正法经》、《分别缘生经》,咸平四年(1001)施护所译《布施经》、《法印经》等。
    ① 皇祐(1049-1054)为宋仁宗年号,仅六年,皇祐七年实为仁宗至和二年(1055)。
    ② [明]广宾著:《杭州上天竺讲寺志》,《中国佛寺史志汇刊》,明文书局,1980年,第188页。
    ③ [宋]吕夷简等编修:《景祐新修法宝录》,《中华大藏经》第73册,第576页。
    ① [日]成寻原著,白化文、李鼎霞校点:《参天台五台山记》,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281页。
    ①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三,《大正藏》第49卷,第400页中。
    ②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八七,第14039-14040页。
    ①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八七,第14040页。
    ②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八七,第14044页。
    ③ [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二“元丰八年十二月条”,第8671页。
    ① [高丽]义天录:《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大正藏》第55卷,第1065页下。
    ② [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韩国禅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173页。
    ①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1卷,第791-823页。
    ②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1卷,第759-790页。
    ① [日]小野玄妙著、杨白衣译:《佛教经典总论》,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第756页。
    ②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1卷,第790页。
    ③ 童玮编:《二十二种大藏经通》,第274页、514页。
    ④ 《宋高僧传》当是赞宁等在杭州编纂而成,《武林灵隐寺志》称:“三竺、灵隐屡有高僧,然不如灵隐为盛也。即以著书而言之,如所谓《宗镜录》、《证宗论》……《高僧传》、《内典集》……皆斌斌可观也:甚矣!灵隐僧之多奇也。”孙治撰,徐增重修:《武林灵隐寺志》卷八,第592、593页。
    ① [日]小野玄妙著、杨白衣译:《佛教经典总论》,第773、774页。
    ② 周叔迦著:《漫谈大藏经》,《周叔迦佛教论著全集》,中华书局,2006年,1091页。
    ③ 《资福藏》实际收经548函,其比《圆觉藏》所增加的51函,自济至最,是后人于1648年以后,依据《天海藏目录》所妄补。见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243页。
    ④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3卷,第685页。
    ⑤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1卷,第925页。
    ⑥ 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224页。
    ⑦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178页。
    ① 李孝友:《浅谈云南的佛教典籍》,《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第72页。
    ② 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276页。
    ①《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269页下。
    ① [明]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卷四九,《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6册,明文书局,1980年第1445页。
    ② [明]葛寅亮撰:《金陵梵刹志》卷四九,第1558页。
    ③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295页。
    ①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471页。
    ①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2卷,第505页。
    ① 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276页。
    ②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八,第2609页。
    ③ 卷十一《唐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传》:“武帝恒惮忌之”中“恒”字作“(?)”,应是避宋真宗赵恒的讳,《唐兆圣寿寺恒政传》等处亦是如此。
    ① [宋]赞宁撰:《宋高僧传》卷三十,《碛砂大藏经》第113册,第276页。
    ② 檀越张文虎曾任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除施资刻印《宋高僧传》外,助刊尚有虞字函《大乘大方等日藏经》、唐字函《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罪字函《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过字函《虚空藏菩萨问七佛陀罗尼咒经》、改字函《称扬诸佛功德经》、能字函《十住断结经》、景字函《造塔功德经》、景字函《不增不减经》、景宇函《坚固女经》等。
    ③ 此处所用《碛砂藏》,系线装书局2004年影印本。
    ④ [东晋]瞿曇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2卷,第677页上。
    ① [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卷,第723页上。
    ② 分别是南宋《资福藏》、宋元《碛砂藏》、元《普宁藏》、明《永乐北藏》、明《径山藏》。
    ③ 李富华、何梅著:《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第574页。
    ④ 《昭和法宝总目录》,第925页。
    ① 永乐十七年三月初三日,敕令僧人道成、一如等人“将藏经好生校勘明白”:五月二十二日,命一如、慧进“做僧官校藏经,再寻一人”:六月十五日,“见修藏经臣僧等共一百二十名,已校过一番了”;十一月初七日,“着众僧用心看写藏经”;永乐十八年正月十六日,“敕问:‘藏经校得好了,当奏。’云:‘已七番校过好了。’”《金陵梵刹志》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718册,第471-473页。
    ① 吕澂著:《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卷,第1491-1492页。
    ② 范先生的整理本问世后,便有学者撰文进行商榷或补正,如张兆英《(宋高僧传)标线浅谈》,王邦维《新版(宋高僧传)卷一至三校点商榷数例》,董志翘《(宋高僧传>标点献疑》,张小艳《(宋高僧传>补校》,王绍峰、曹祝兵《读<宋高僧传)校点本札记》,杨志飞《(宋高僧传)点校商榷》等。
    ③ [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第116页。
    ④ [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第141页。
    ⑤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790页。
    ⑥ 苑书义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9790页。
    ① 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6页。
    ② [唐]玄奘译,韩廷杰校释:《成唯识论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第1页。
    ① 黄永年著:《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中华书局,2007年,第214页。
    ② 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第16页。
    ③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校勘凡例》,第38册,第964页。
    ① 吕澂著:《吕澂佛学论著选集》第三卷,齐鲁书社,1991年,第1491-1492页。
    ① 如“恭惟圣主是文章之主,微臣非惇史之臣。”(页2)
    ① 麻天祥著:《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第124页。陈垣先生已有“赞宁之书,不提倡高蹈,与慧皎异;又沾染五代时乡愿习气,以媚世为当,故持论与道宣异”之说,见《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第35页。
    ② [宋]赞宁撰:《大宋僧史略》卷三,《大正藏》第54卷,第254页下-255页上。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三,第4742页。
    ② 译经方面,玄奘、义净等人无不仰仗朝廷之力而主持译场:宗派之成立与壮大者,如天台智者之于隋杨,玄奘之于太宗、高宗,贤首之于天后,神秀之于天后等,无不借助帝王之力来弘扬本宗。
    ①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八二,中华书局,1974年,第2137-2138页。
    ②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三九,第1143页。
    ① 麻天祥著:《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第128-132页。
    ② [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九《明正统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55页。
    ③ 饶宗颐著:《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第76页。
    ④ [宋]欧阳修著,洪本健校笺:《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卷十六《正统论》,第500页。
    ① [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卷一五,《大正藏》第1卷,第100页下。
    ① 失译:《玉耶女经》卷一,《大正藏》第2卷,第865页下。
    ② 其中既包括保持印度佛教原义、符合佛陀本怀的诠释,也包括因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接触与碰撞而具有融合形态的诠释。
    ③ 周贵华著:《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31页。
    ④ 周贵华著:《唯识、心性与如来藏》,第6页。
    ⑤ 汤用彤著:《汤用彤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⑥ 任继愈著:《禅宗哲学思想略论》,《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4页。
    ⑦ 周贵华著:《作为佛教的佛教》,第11页。
    ① 宋良和:《赞宁及其<宋高僧传)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13-60页。
    ① 道因驻锡多宝寺期间,开讲《摄论》、《维摩》,并无译经。后赴京居大慈恩寺,参与玄奘译场,校定梵本,兼充证义。
    ② [唐]智异撰:《开元释教录》卷八,《大正藏》第55卷,第560页下。
    ③ 梁启超著:《佛学研究十八篇》,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88页。
    ① [日]野上俊静等著,释圣严译:《中国佛教史概说》,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第128页。
    ① [唐]智异撰:《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568页下-569页上。
    ② 义湘曾于长安终南山智俨三藏所,综习《华严经》,时智俨在终南山元华寺。
    ① [唐]窥基撰:《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大正藏》第43卷,第229页下。
    ① [唐]窥基撰:《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上,《大正藏》第43卷,第978页下。
    ① 《遗则传》中言其卒时,仅云“时岁在庚戌夏十有二日”(页229),干支为庚戌且与遗则相近者,有大历五年(770)、大和四年(831)。传文又曰“故元和已来传(遗)则道者,又自以为佛窟学,佛窟之号自(遗)则始也”(页229),由此推之,遗则当卒于大和四年。
    ② 圆寂久居天平等山,稠禅师往迹,无不遍寻(页234)。
    ③ 圆寂于咸亨二年(671)生,享寿155岁,则卒于825年,时值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
    ④ 兴元(784正月--十二月)是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1年,因此兴元初即公元784年。
    ⑤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敕旨迎请无业禅师,禅师于当年中夜入灭。
    ② [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四,《大正藏》第51卷,第231页中。
    ② 宋道发著:《佛教史观研究》,第142页。
    ③ 宋道发著:《佛教史观研究》,第143页。
    ④ 汤用彤著:《隋唐佛教史稿》,第20页。
    ① 长兴中(930-933)起塔,是在辩光卒后三年,以此推之,则辩光约卒于(927-930)。
    ① 《觉救传》中并无与法照相关之内容。而佛陀波利,华言觉护,故《宋高僧传》应是将“觉护”误作“觉救”。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五,中华书局,1983年,第9529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三,第9515页。
    ④ 苏晋仁著:《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
    ① 陈士强著:《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第307-308页。
    ② 金建峰:《释赞宁<宋高僧传>研究--兼与<高僧传>、<续高僧传>之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97页。
    ③ 圆寂一人有两传,李映辉先生已有说明,见《唐代佛教地理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页。
    ④ 详细考证见第六章第一节中“3-12《唐醴泉寺般若传》”。
    ① 详细考证见第二章第五节《(宋高僧传)成于众手考》。
    ② 金建峰:《释赞宁(宋高僧传)研究--兼与(高僧传>、<续高僧传)之比较》,第94-97页。
    ① 如隐公元年,君子日:“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文公三年,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举人之周也,与人之一也;襄公三年,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称其仇,不为谄,立其子,不为比。”《公羊》、《谷梁》除了“君子曰”之外,还出现了“公羊子”、“谷梁子”的发论形式。如宣公十二年春,葬陈灵公,《公羊传》曰:讨此贼也,非臣子也。何以书葬?君子辞也;襄公二十九年夏,论季子之仁义时,《公羊传》曰: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宣公十七年冬十一月壬午,公弟叔肌卒,《谷梁传》曰:君子以是为通恩也,以取贵乎《春秋》。
    ② 如《国语》卷十二鄢之战:君子曰:“勇以知礼”:《晏子春秋》卷三,君子曰:“尽忠不豫交,不用不怀禄,其晏子可谓廉矣。”
    ③ [唐]魏徵等撰:《隋书·魏澹传》卷五八,中华书局,1973年,第1419页。
    ① [唐]刘知几著,f清]浦起龙通释,王昫华整理:《史通通释》卷四,中华书局,2009年,第75页。
    ② [清]王鸣盛撰,黄曙辉点校:《十七史商榷》卷一,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第5页。
    ① 如《后汉书·酷吏列传》“论曰”:“汉世所谓酷能者,盖有闻也。……然朱邑不以笞辱加物,袁安未尝鞫人臧罪,而猾恶自禁,人不欺犯。何者?以为威辟既用,而苟免之行兴;仁信道孚,故感被之情著。苟免者威隙则奸起,感被者人亡而思存。”论述酷吏之治与循吏之治的差别。② 形式上,“论曰”为骈散结合,“赞曰”为四字句之韵文。如《译经篇论曰》:“一声一光,辄震他土:台一盖,动覆恒国。振丹之与迦维,虽路绝葱河,里踰数万,若以圣神之力,譬犹武步之间。”《赞曰》:“频婆拚唱,璺教攸陈:五乘竟转,八万弥纶。周星曜魄,汉梦通神;腾兰谶什,殉道来臻。”这是受彼时骈文影响之表现。分别见《高僧传》卷三,《大正藏》第50卷,第345页中、346页上。
    ③ 经藏是佛陀的教说,经辗转传诵、结集而成;律藏是佛为出家弟子组成僧伽,为了保持内部的健全、能适应社会、受到社会的尊重,而制定的与佛法相应的制度,这些僧伽的制度规章亦是通过次第纂集完成的。
    ④ 如《遗教经论》:“经曰:‘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论曰:‘此修多罗中……”(《大正藏》第26卷,第283页下);《俱舍论》:“何谓对法?颂曰:……论曰……”则论完全是对经、颂之解说、诠释。
    ⑤ 如《大方广三戒经》卷二:“问日:‘若其尔者,则说如来是法非法?’答曰:‘色非如来,乃至法非如来。’问曰:‘大德!法非如来也?’答曰:‘法非如来。’问曰:‘若其尔者,有诸众生,说无父母,无沙门、婆罗门不净种性,杀、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贪、瞋、邪见,如汝所言皆是如来?’答曰:‘非是不善名为如来。’”《大正藏》第11卷,第692页上。
    ①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咏叹,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其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己,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般若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岁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截,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卷,第52页中。
    ① “彦琮法师云:‘夫预翻译,有八备十条:一诚心受法,志在益人;二将践圣场,先牢戒是;三文诠三藏,义贯五乘;四傍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五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六沉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衔;七要识梵言,不坠彼学;八传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十条者:句韵,二问答,三名义,四经论,五歌颂,六咒功,七品题,八专业,九字部,十字声。’”[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卷一,《大正藏》第54卷,第1067页下。
    ② “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净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卷一,《大正藏》第54卷,第1055页上。
    ③ 陈寅恪著:《读书札记三集》,三联书店,2001年,第283页。
    ① 陈垣撰:《中国佛教史籍概论》,第32页。
    ② 贾谊著:《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211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卷,第748页下。
    ② 如《十住毗婆沙论》卷一:“问曰:‘行声闻辟支佛乘者,几时得度生死大海?’答曰:‘行声闻乘者,或以一世得度,或以二世得度……又以先世宿行因缘。’”《大正藏》第26卷,第20页中。
    ③ [宋]道诚集:《释氏要览》卷三:“梁武帝每讲经诏枳园寺,法彪为都讲。彪先举一问帝,方鼓舌端,载索载征,随问随答。晋支遁至越王义之请讲维摩经。以许询为都讲。询发一问,众谓遁无以答,遁答一义。众谓询无所难。”见《大正藏》第54卷,第295页中。
    ④ 《名僧传》后来在中国和日本均已亡佚,目前只有日本笠置寺沙门宗性读《名僧传》时随手摘录而成的《名僧传抄》。
    ⑤ [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昫华整理:《史通通释》卷四,第75页。
    ① 杜维运著:《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82页。
    ② 杜维运著:《中国史学史》,第380页。
    ①[唐]慧立本、彦惊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八:“内阐住持,由乎释种;外护建立,属在帝王”。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八,第172页。
    ②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O,第244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四九,第2086页。
    ④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八,第604页。
    ⑤ [北齐]魏收撰:《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3031页。
    ① [明]弘赞辑:《四分律名义标释》卷二七,《续藏经》第44册,第610页上。
    ① 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
    ② [唐]怀海集编,[清]仪润证义,妙永校阅:《百丈清规证义记》卷七,《续藏经》第63册,第498页下。
    ③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④ 五通之上再加漏尽通。
    ① [唐]裴休:《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全唐文》卷七四三,第7687页。
    ② [唐]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全唐文》卷七四三,第7691页。
    ③ [唐]裴休:《圭峰禅师碑铭》,《全唐文》卷七四三,第7691页。
    ④ 禅宗荷泽神会的三传弟子。
    ① [唐]宗密:《原人论序》,《大正藏》第45卷,第708页上。
    ② [唐]宗密述:《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大正藏》第48卷,第400页中。
    ③ 现存著述有《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六卷、《华严经行愿品疏科》一卷、《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注华严法界观科文》一卷、《原人论》一卷、《华严心要法门注》一卷、《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中下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金刚经疏论纂要》二卷、《佛说盂兰盆经疏》二卷、《起信论疏注》四卷、《禅源诸诠集都序》四卷、《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一卷。
    ① 李开元著:《秦始皇的秘密》,中华书局,2009年,第164-166页。
    ①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序录》,第524页。
    ②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序》,《大正藏》第50卷,第425页中。
    ③ 周一良先生对不空、善无畏、金刚智传记的文献来源曾有论述。见《唐代密宗》,第11-12页。
    ④ 苏晋仁著:《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57页。
    ① [唐]智异撰:《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藏》第55卷,第477页上。
    ② [唐]智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第55卷,第367页下、368页上。
    ① [唐]智昇撰:《续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第55卷,第372页下。
    ②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藏》第55卷,第477页上、中。
    ③ [唐]智昇撰:《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藏》第55卷,第477页中。
    ①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大正藏》第55卷,第771页上、中。
    ① 详细考证见王邦维:《义净籍贯考辨及其它》,《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4辑,第77-90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地理志》卷四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095页。
    ③ 周一良著,钱文忠译:《唐代密宗》,第9-79页。
    ① 偈,梵文Gar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译,意译则为颂,或音义并译而称偈颂,四句为一偈,每句三言四言或多言。
    ① 如《坛经·行由品》:“但留此偈,与人诵持”,是让别人诵念并持守之义。
    ② 《周易正义》卷七,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65页。
    ①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第894页上。
    ① [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一四,《大正藏》第55卷,第100页上。
    ②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一○,《大正藏》第49卷,第89页中。
    ③ [隋]费长房撰:《历代三宝纪》卷一一,《大正藏》第49卷,第99页上。
    ④ [唐]智异撰:《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55卷,565页上。
    ① [唐]玄楷撰:《佛说陀罗尼集经翻译序》,《大正藏》第18卷,第785页上。
    ② [唐]智异撰:《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571页下。
    ③ [唐]般剌蜜帝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一,《大正藏》第19卷,第105页下。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三九,第4625页。
    ⑤ 何格恩:《房融笔受楞严经质疑》,《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35册,大乘出版社,1978年,第315-320页。
    ① [宋]王随撰:《首楞严经疏序》,《大正藏》第39卷,第825页中。
    ② [元]觉岸编:《释氏稽古略》卷三,《大正藏》第49卷,第822页下。
    ③ [陈]真谛译:《婆薮粲豆法师传》,《大正藏》第50卷,第189页上。
    ④ 唐京兆崇福寺沙门法藏集,约成书于710-712年之间,早于《开元录》(730年)。
    ① [宋]王溥撰:《唐会要》卷四十八“崇先寺”条。
    ① [唐]智异撰:《续古今译经图纪》,《大正藏》第55卷,第368页上。
    ① [唐]智异撰:《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571页下。
    ② [新罗]慧超、[唐]圆照等撰:《游方记抄》,《大正藏》第51卷,第980页下。
    ③ [新罗]慧超、[唐]圆照等撰:《游方记抄》,《大正藏》第51卷,第980页下、981页上。
    ① 《大唐新翻密严经序》,《大正藏》第16卷,第747页中。
    ② [唐]圆照集:《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一,《大正藏》第52卷,第831页中。
    ③ [唐]圆照集:《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藏》第55卷,第751页上。
    ④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五,《大正藏》第55卷,第884页中。
    ⑤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大正藏》第55卷,第894页下。
    ①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大正藏》第55卷,第894页中。
    ②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大正藏》第55卷,第891页下。
    ③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大正藏》第55卷,第773页中。
    ④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大正藏》第55卷,第896页上。
    ⑤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大正藏》第55卷,第773页中、下。
    ⑥ [唐]蘮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大正藏》第8卷,第865页中。
    ⑦ [唐]蘮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卷一,《大正藏》第14卷,第853页上;[唐]般若共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卷一,《大正藏》第8卷,第849页中。
    ①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大正藏》第8卷,第865页中。
    ②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大正藏》第8卷,第865页中。
    ③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大正藏》第55卷,第892页上、中。
    ④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大正藏》第55卷,第893页下。
    ①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大正藏》第55卷,第894页中。
    ② [唐]圆照集:《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一,《大正藏》第55卷,第756页下。
    ① [汉]应邵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序》,中华书局,1981年,第11页。
    ② [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善见律毗婆沙》,《大正藏》第24卷,第716页下。
    ③ [元魏]瞿量般若流支译:《正法念处经》卷六四,《大正藏》第17卷,第379页下。
    ④ 《礼记·文王世子》,[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404页。
    ⑤ [唐]道宣撰:《释迦方志》卷一,《大正藏》第51卷,第950页中。
    ⑥ 世亲菩萨释,[陈]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一一,《大正藏》第31卷,第237页下。
    ⑦ [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八,《大正藏》第55卷,第52页中。
    ⑧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三○,中华书局,1964年,第859、860页。
    ① 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卷六四,《大正藏》第30卷,第654页下。
    ② 《诗·周颂·鲑》,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596页。
    ③ 《礼记正义》卷二四,睛]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439页。
    ④ 《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卷一,《大正藏》第52卷,第823页中。
    ⑤ 《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卷一,《大正藏》第52卷,第823页中。
    ⑥ [唐]圆晖述:《俱舍论颂疏论本》卷一,《大正藏》第41卷,第813页中。
    ① [唐]圆照集:《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二,《大正藏》第55卷,页759中、下。
    ② [唐]皎然撰:《吴兴昼上人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第111册,第13页。
    ③ [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大正藏》第35卷,第510页中。
    ④ [唐]圆照集:《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卷二,《大正藏》第55卷,第760页上至761页中,第766页上。
    ①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经籍志》卷四七,第2030页。
    ② 方广錩:《(慧琳音义)与唐代大藏经》,《藏外佛教文献》第8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416页。
    ③ 如《高丽大藏经》即著录《十门辩惑论》为上中下三卷,《影印高丽大藏经》第33卷,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第130-143页。
    ① [唐]慧立本、彦惊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50卷,第276页下。
    ② [唐]冥祥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大正藏》第50卷,第219页上。
    ① [唐]义净著,王邦维校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华书局,1995年,第93页。
    ② [唐]慧立本、彦惊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219页。
    ③ [唐]慧立本、彦悰笺:《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大正藏》第50册,第276页上。
    ④ [日]真入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2000年,第34,40,92,94页。
    ① [唐]慧立本,彦惊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大正藏》第50卷,第277页中。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九,第9573-9574页。
    ③ [唐]僧祥撰:《法华经传记》卷三,《大正藏》第51卷,第59页上。
    ① [南唐]静 筠二禅师编撰,孙昌武、[日]衣川贤次、[日]西口芳男点校:《祖堂集》卷四,中华书局,2007年,第223-225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三六,第5443页。
    ③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九一,第5109-5110页。
    ④ [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方伎传》卷一九一,第5111页。
    ① [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补遗》,中华书局,1994年,第42页。
    ② [后晋]刘晌等撰:《旧唐书·方伎传》卷一九一,第5110-5111页。
    ① [唐]彦惊编:《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卷三,《大正藏》第52卷,第455页中、下。
    ①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三,《丛书集成初编》第468-471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32页。
    ②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三,第32页。
    ③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第1214页。
    ④ [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明皇杂录补遗》,中华书局,1994年,第42-44页。
    ①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二,中华书局,1961年,第610页。
    ②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第1184页。
    ③ [唐]皇甫枚撰,缪荃孙校补:《三水小牍》,《续修四库全书》第1260册,第47页。
    ① [唐]郑綮撰:《开天传信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2册,第846页。
    ②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第1211页。
    ③ 《太平广记》卷九一“法喜”条曰:“出《拾遗记》,明钞本作《大业拾遗记》”,第603页。
    ①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三,第1216页。
    ②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3页。
    ③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六,第638页。
    ① 胡璩,字子温,文、武(827-846)时人。
    ② 卢锦堂《(太平广记>引书考》,载潘美月、杜洁祥主编《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三编第2册,花木兰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③ 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史语所集刊》第9本。
    ①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七,第649页。
    ② [宋]晁公武著,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一三,第551页。
    ③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第1210页。
    ④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二,第611-613页。
    ①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六,第639-640页。
    ② [明]陶宗仪纂:《说郛》卷二四,中国书店,1986年,第21页。
    ③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四,第625-627页。
    ④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八,第652-653页。
    ⑤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七,第648页。
    ⑥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第1209页。
    ⑦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第1209页。
    ①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八,第654页。
    ②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六,第642页。
    ③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七,第647-648页。
    ①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七,第647页。
    ②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六,第640-641页。
    ③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二,第1211页。
    ④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四○,第1011页。
    ⑤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卷三,第213-214页。
    ①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六,第644页。
    ② [唐]范摅撰:《云溪友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35册,第565页。
    ③ [唐]范摅撰:《云溪友议》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35册,第612页。
    ④ [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八,第656页。
    ⑤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第1188页。
    ①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八,第657页。
    ②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五,第220页。
    ③ [唐]唐临撰:《冥报记》卷二,《大正藏》第51卷,第791页上、中。
    ④ [唐]唐临撰:《冥报记》卷二,《大正藏》第51卷,第788页上。
    ①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七,第231页。
    ② [唐]段成式撰:《金刚经鸠异》,《续藏经》第87册,第468页中。
    ③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七,第234页。
    ④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七,第233页。
    ⑤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五,第213-214页。
    ① [唐]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七,第234页。
    ②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九四,第627-629页。
    ③ [唐]张鷟撰:《朝野佥载》卷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35册,第276页。
    ④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第1183页。
    ① [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卷,页425上。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一九,第3238页。
    ② [唐]智异撰:《开元释教录》卷九,《大正藏》第55卷,第572页上。
    ① [唐]郑綮撰:《开天传信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2册,第846页。
    ② 《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全唐文》卷二○一,第2033页。
    ③ 苏晋仁于《佛教文化与历史》中已经指出。
    ① [唐]窥基撰:《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中,《大正藏》第44卷,第116页上。
    ② [唐]皎然撰:《唐杭州灵隐山天竺寺大德诜法师塔铭并序》,《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4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四三,第7694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四三,第7691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二O,第3246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五一二,第5206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七八,第6928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九,第9574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三三,第7569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四,第8451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二六,第8702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三五,第3392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七,第9557-9558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0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九○,第3962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3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4页。
    ② [唐]皎然撰:《皎然集》卷九,《四部丛刊》初编第111册,第10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7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七八,第6836页。
    ⑤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七八,第6837页。
    ⑥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58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九四,第7126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七,第9558-9559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1-9563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5-9567页。
    ① [清]彭定求修纂:《全唐诗》卷五六三,中华书局,1960年,第6530页。
    ② 《全唐诗》卷八一七,第9210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7页。
    ① [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七,《大正藏》第55卷,第894-895页。
    ① [宋]惠洪集:《林间录》,《续藏经》第148册,第587页。
    ② [宋]惠洪著:《石门文字禅》,第6页。
    ③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第525页。
    ④ [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第178页。
    ① [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中华书局,1997年,第1页。
    ② [宋]欧阳修撰:《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7页。
    ③ [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卷四四,《大正藏》第49卷,第402页中。
    ④ [宋]王禹偁撰:《小畜集》,第13页。
    ① [宋]王禹偁撰:《小畜集》,第16页。
    ② [宋]陈起编:《圣宋高僧诗选后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621册,第16页。
    ③ [宋]范成大撰:《吴郡志》,中华书局,1985年,第316页。
    ④ 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谈到如何才能达到对历史的“真了解”:“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见陈寅恪著:《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47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四,第8452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二六,第8702页。
    ③ [唐]黄滔撰:《黄御史集》卷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084册,第148页。
    ① [唐]皎然撰:《杼山集》卷八,《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071册,第842页。
    ② [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八六,中华书局,1966年影印,第4154页。
    ③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八,第9561页。
    ④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一七,第202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七,第9559页。
    ① [宋]李防等编:《文苑英华》卷八六五,第4565页。
    ②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九四,第7127页。
    ①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一九,第9574页。
    《八千卷楼书目》,[清]丁立中编,光绪钱塘丁氏刻本。
    《百丈清规证义记》,[唐]怀海集编,[清]仪润证义,妙永校阅,《续藏经》第6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大正藏》第8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北碉集》,[宋]释居简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1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北史》,[唐]李延寿撰,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北宋<开宝大藏经>雕印考释及目录还原》,童玮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比较宗教学》,施米特著,肖师毅、陈春祥译,台北:辅仁书局,1948年。
    《皕宋楼藏书志》,[清]陆心源撰,《续修四库全书》第928-9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参天台五台山记》,[日]释成寻原著,白化文、李鼎霞校点,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年。
    《藏园补鄙亭知见传本书目》,[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订补,傅熹年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茶史补》,[清]余怀辑,《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7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
    《禅源诸诠集都序》,[唐]宗密述,《大正藏》第48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禅苑清规》,[宋]宗赜集,《续藏经》第6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晁氏宝文堂书目》,[明]晁瑮撰,《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朝野佥载》,[唐]张鷟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3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陈寅恪集》,陈寅恪著,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蒋天枢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陈垣全集》,陈垣著,陈智超主编,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
    《成唯识论述记》,[唐]窥基撰,《大正藏》第43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成唯识论校释》,[唐]玄奘译,韩廷杰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撰,《丛书集成新编》第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出三藏记集》,[梁]僧祐撰,《大正藏》第55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传法正宗记》,[宋]契嵩编,《大正藏》第5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春明退朝录》,[宋]宋敏求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春融堂集》,[清]王昶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437-143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大藏经补编》,蓝吉富主编,台北:华宇出版社,1986年。
    《大藏经的成立与变迁》,[日]小川贯弌等著,《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25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
    《大藏经研究汇编》,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陈士强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唐]般若译,《大正藏》第8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慧立本、彦惊笺,《大正藏》第5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方广佛华严经》,[唐]般若译,《大正藏》第1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大正藏》第19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花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唐]般若共利言译,《大正藏》第14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明释教汇目义门》,[明]释寂晓撰,《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20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大宋僧史略》,[宋]赞宁撰,《大正藏》第54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唐]冥祥撰,《大正藏》第5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唐内典录》,[唐]道宣撰,《大正藏》第55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译,辩机撰,《大正藏》第5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唐新翻密严经序》,[唐]不空译,《大正藏》第16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唐]圆照集,《大正藏》第55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大中祥符法宝录》,[宋]赵安仁等编修,《中华大藏经》第7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唐]圆照集,《大正藏》第5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澹生堂藏书目》,[明]祁承撰,《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道山清话》,[宋]王暐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3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德清县志》,[清]侯元棐等修,王振孙等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二十二种大藏经通检》,童玮编,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法华经传记》,[唐]僧祥撰,《大正藏》第5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法苑珠林》,[唐]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翻译名义集》,[宋]法云编,《大正藏》第54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风俗通义》,[汉]应邵撰,王利器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佛法金汤编》,[明]心泰编,真清阅,《续藏经》第8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佛教大藏经研究论稿》,李际宁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佛教经典总论》,[日]小野玄妙著、杨白衣译,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佛教史观研究》,宋道发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
    《佛教文化与历史》,苏晋仁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
    《佛经版本》,李际宁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佛说陀罗尼集经翻译序》,[唐]玄楷撰,《大正藏》第18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佛学研究十八篇》,梁启超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佛祖统纪》,[宋]志磐撰,《大正藏》第49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高僧传》,[梁]慧皎撰,汤用彤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唐]义净译,《大正藏》第24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著,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光绪顺天府志》,[清]张之洞等总纂,李鸿章等监修,台北:大通书局,1983年。
    《归田录》,[宋]欧阳修,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国史经籍志(附录)》,[清]焦循撰,《丛书集成初编》第1册,商务印书馆,1939年。
    《韩国禅教史》,[日]忽滑谷快天著,朱谦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李富华、何梅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
    《杭州府志》,[清]龚嘉儁修,李榕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
    《杭州上天竺讲寺志》,[明]广宾著,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
    《后汉书》,[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胡适全集》,胡适著,季羡林主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黄永年著,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黄御史集》,[唐]黄滔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08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贾谊集》,[汉]贾谊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8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金刚经鸠异》,[唐]段成式撰,《续藏经》第8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金陵梵刹志》,[明]葛寅亮撰,《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6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
    《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寅恪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经义考》,[清]朱彝尊撰,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四部备要》本,1989年。
    《景祐新修法宝录》,[宋]吕夷简等编修,《中华大藏经》第73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旧唐书》,[后晋]刘晌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俱舍论颂疏论本》,[唐]圆晖述,《大正藏》第4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郡斋读书志校证》,[宋]晁公武著,孙猛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开天传信记》,[唐]郑綮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104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开元释教录》,[唐]智异撰,《大正藏》第55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类说》,[宋]曾糙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7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历代三宝纪》,[隋]费长房撰,《大正藏》第49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历史是什么?》,[英]E.H.卡尔著,陈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笠泽堂书目》,[明]王道口撰,《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林间录》,[宋]惠洪撰,《续藏经》第14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龙兴祥符戒坛寺志》,[清]张大昌撰,《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一辑第29册,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
    《吕澂佛学论著选集》,吕澂著,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
    《律宗新学名句》,[宋]惟显编,《续藏经》第5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秘殿珠林》,[清]张照等编,《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2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闽中书画录》,[清]黄锡蕃撰,《续修四库全书》第10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明皇杂录补遗》,[唐]郑处诲撰,田廷柱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明季滇黔佛教考》,陈垣著,《陈垣全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
    《明州阿育王山志》,[明]郭子章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冥报记》,[唐]唐临撰,《大正藏》第5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摩诃僧祗律》,[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大正藏》第2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婆薮槃豆法师传》,[陈]真谛译,《大正藏》第5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稽瑞楼书目》,[清]陈揆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9年。
    《乾道四明图经》,[宋]张津等纂,《宋元浙江方志集成》,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年。
    《秦始皇的秘密》,李开元著,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雍正朝浙江通志》,[清]沈翼机等修,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
    《曲洧旧闻》,[宋]朱弁撰,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全宋诗》,傅璇琮等主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全宋文》,曾枣庄、刘琳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全唐诗》,[清]彭定求修纂,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全唐文》,[清]董诰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泉志》,[宋]洪遵撰,《丛书集成新编》第26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任继愈禅学论集》,任继愈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严绍璗编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容斋随笔》,[宋]洪迈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三国志》,[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三水小牍》,[唐]皇甫枚撰,缪荃孙校补,《续修四库全书》第126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善见律毗婆沙》,[萧齐]僧伽跋陀罗译,《大正藏》第24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著,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摄大乘论释》,世亲菩萨释,[陈]真谛译,《大正藏》第3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圣宋高僧诗选后集》,[宋]陈起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62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十国春秋》,[清]吴任臣撰,徐敏霞、周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十门辩惑论》,[唐]复礼撰,《景印高丽大藏经》第33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
    《十诵律》,[后秦]弗若多罗译,《大正藏》第23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石林燕语》,[宋]叶梦得撰,宇文绍奕考异,侯忠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石门文字禅》,[宋]惠洪撰,《四部丛刊》初编第17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年。
    《史讳举例》,陈垣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史通通释》,[唐]刘知几著,[清]浦起龙通释,王昫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世善堂藏书目录》,[明]陈第撰,《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式古堂书画汇考》,[清]卞永誉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27-82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释迦方志》,[唐]道宣撰,《大正藏》第51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释氏稽古略》,[元]觉岸编,《大正藏》第49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释氏要览》,[宋]释道诚集,《大正藏》第54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首楞严经疏序》,[宋]王随撰,《大正藏》第39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说郛》,[明]陶宗仪纂,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四分律名义标释》,[明]弘赞辑,《续藏经》第4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大正藏》第5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宋朝事实类苑》,[宋]江少虞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宋代佛教史稿》,顾吉辰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宋代佛教史研究》,[日]高雄义坚著,陈季青译,《新编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7册,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宋高僧传》,[宋]赞宁撰,《碛砂大藏经》第112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
    《宋会要辑稿》,[清]徐松辑,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清]莫友芝撰,《续修四库全书》第92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隋书》,[唐]魏徵等撰,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遂初堂书目》,[宋]尤袤撰,《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
    《笋谱》,[宋]赞宁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4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太平广记>引书考》,卢锦堂著,载潘美月、杜洁祥主编《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三编第2册,台北:花木兰出版社,2006年。
    《太平广记》,[宋]李昉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汤用彤全集》,汤用彤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唐大和上东征传》,[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唐代佛教地理研究》,李映辉著,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唐代密宗》,周一良著,钱文忠译,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唐会要》,[宋]王溥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天圣释教总录》,[宋]释惟净等编修,《中华大藏经》第72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天一阁书目》,[清]范邦甸等撰,江曦、李婧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清]瞿镛编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撰,冯惠民、沈锡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通鉴胡注表微》,陈垣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通雅》,[明]方以智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5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通志》,[宋]郑樵撰,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王禹偁著作事迹编年》,徐规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唯识二十论述记》,[唐]窥基撰,《大正藏》第43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文瑞楼藏书目录》,[清]金星轺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年。
    《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文苑英华》,[宋]李防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吴郡志》,[宋]范成大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吴兴掌故集》,[明]徐献忠撰,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吴越释氏考》,周咨著,《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五编第12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1年。
    《武林梵志》,[明]吴之鲸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8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武林灵隐寺志》,[清]孙治撰,徐增重修,台北:明文书局,1980年。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宋]元敬、元复同述,《续藏经》第77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行事钞诸家记标目》,[宋]慧显集,[日]戒月改录,《续藏经》第4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西湖游览志余》,[明]田汝成撰,范鸣谦补刊,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张伯伟编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咸淳临安志》,[宋]潜说友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90册,1987年。
    《湘山野录》,[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小畜集》,[宋]王禹偁撰,《四部丛刊》第13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高丽]义天录,《大正藏》第55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徐氏家藏书目》,[明]徐(?)编,《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续高僧传》,[唐]道宣撰,《大正藏》第5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975年。
    《续古今译经图纪》,[唐]智异撰,《大正藏》第55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明]王圻撰,《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李焘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玄赏斋书目》,[明]董其昌撰,《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五),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因明入正理论疏》,[唐]窥基撰,《大正藏》第44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印典》,[清]朱象贤著,《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3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永乐北藏目录》,北京:线装书局,2000年。
    《酉阳杂俎续集》,[唐]段成式撰,《丛书集成初编》第468-471册,商务印书馆,1937年。
    《瑜伽师地论》,弥勒菩萨说,[唐]玄奘译,《大正藏》第30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云烟过眼录》,[宋]周密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第8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增一阿含经》,[东晋]瞿垂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张之洞全集》,苑书义等主编,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昭和法宝总目录》,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唐]圆照撰,《大正藏》第55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正法念处经》,[元魏]瞿云般若流支译,《大正藏》第17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郑堂读书记》,[清]周中孚著,《续修四库全书》第924-92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止观辅行传弘诀》,[唐]湛然述,《大正藏》第46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志雅堂杂钞》,[宋]周密撰,《学海类编》第77册,上海涵芬楼据道光十一年(1831)六安晃氏木活字排印本影印,1920年。
    《中国佛典刊刻源流考》,戴蕃豫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
    《中国佛教》第五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佛教史概说》,[日]野上俊静等著,释圣严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撰,上海:上海书店,2001年。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中国近世佛教史研究》,[日]牧田谛亮著,索文林译,《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第46册,台北:华宇出版社,1984年。
    《中国沙门外学的研究——汉末至五代》,曹仕邦著,台北:东初出版社,1994年。
    《中国史学史》,杜维运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周叔迦佛教论著全集》,周叔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杼山集》,[唐]皎然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0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紫柏尊者全集》,[明]憨山德清阅,《乾隆大藏经》第15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1998年。
    《祖堂集》,[南唐]静筠二禅师编撰,孙昌武、[日]衣川贤次、[日]西口芳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作为佛教的佛教》,周贵华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
    [日]安藤智信:《<宋高僧传>著者赞宁の立场》,《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1年第19号。
    [日]丸田教雄:《宋僧赞宁の仏教史观》,《龙谷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1973年第12期。
    达安伯(Dalia, AlbertA.):《赞宁大师的研究》,《佛教文化学报》,1973年第2期。
    吕澂:《宋藏蜀版异本考》,《大藏经研究汇编》(上),大乘文化出版社,1977年。
    [日]须山长治:《梁唐宋高僧伝考察——习禅者と达摩系禅僧》,《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78年第26卷2号。
    何格恩:《房融笔受楞严经质疑》,《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35册,大乘出版社,1978年。
    闻人军:《宋初博物名僧赞宁事迹著作考评》,《宋史研究集刊》,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邦维:《义净籍贯考辨及其它》,《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4辑。
    李孝友:《浅谈云南的佛教典籍》,《云南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日]慈贺高义:《三朝高僧传管窥——习禅篇を中心として》,《大谷学报》1992年。
    陈士强:《赞宁和他的<宋高僧传>》,《内明》,1992年第243期。
    董志翘:《<宋高僧传>标点献疑》,《花园大学研究纪要》,1993年第25辑。
    方广錩:《天台教典入藏考》,《藏外佛教文献》(第五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
    方广铝:《<慧琳单义>与唐代大藏经》,《藏外佛教文献》第8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李小荣:《<宋高僧传·利涉传>补正——以敦煌文献为中心》,《敦煌佛教与禅宗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
    介永强:《中古西北佛教戒律学考述——以梁、唐、宋<高僧传>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2期。
    林伯谦:《论<宋高僧传>之阙录——自柳宗元释教碑铭说起》,《东吴中文学报》,2008年第16期。
    黄敬家:《僧史家赞宁对高僧遗身争议的诠释》,《玄奘人文学报》,2008年第8期。
    黄敬家:《中国僧传对传统史传叙事方法的运用——以<宋高僧传>为例》,《台北大学中文学报》,2009年第6期。
    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史语所集刊》第9本。
    赵美杰:《赞宁<物类相感志>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宋良和:《赞宁及其<宋高僧传>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金建峰:《释赞宁<宋高僧传>研究——兼与<高僧传>、<续高僧传>之比较》,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八琼室金石补正》,[清]陆增祥撰,《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八琼室金石偶存》,[清]陆增祥撰,陆继烽校录,刘承干复校,《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八琼室金石祛伪》,[清]陆增祥撰,陆继烽校录,刘承干复校,《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八琼室金石札记》,[清]陆增祥撰,陆继煇校录,刘承干复校,《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比丘尼传校注》,[梁]宝唱著,王孺童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禅史钩沉》,龚隽著,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大乘起信论校释》,[梁]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大唐新语》,[唐]刘肃撰,许德楠、李鼎霞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佛典成立史》,[日]水野弘元著,刘欣如译,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9年。
    《佛教史》,杜继文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佛教史料学》,蓝吉富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
    《佛教学》,李富华等著,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佛教研究法》,吕澂著,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佛教征服中国》,[荷]许理和著,李四龙、裴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佛教志》,方广錩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佛学概论》,黄忏华著,扬州:广陵书社,2009年。
    《佛学研究方法论》,吴汝钧著,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
    《复旦大学图书馆善本目录》,复旦大学图书馆编印,1959年。
    《<高僧传>研究》,纪赞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高僧传>研究》,郑郁卿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古典文学佛教溯源十论》,陈允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古书版本学概论》,李致忠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年。
    《广弘明集》,[唐]道宣撰,《大正藏》第5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杜继文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
    《慧皎<高僧传>及其分科之研究》,徐燕玲著,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
    《集古今佛道论衡》,[唐]道宣撰,《大正藏》第5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唐]道宣撰,《大正藏》第52卷,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75年。
    《江宁金石记》,[清]严观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江苏金石志》,《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金石萃编》,[清]王昶著,《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 1982年。
    《金石萃编补略》,[清]王言撰,《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金石萃编未刻稿》,[清]王昶著,罗振玉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金石存》,[清]李调元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金石录》,[宋]赵明诚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金石录补》,[清]叶奕苞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金石续编》,[清]陆耀通纂,陆增祥校订,《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金石续录》,刘青藜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金石苑》,[清]刘喜海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石刻史料新编》,[清]方履籛编,《金石萃编补正》,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括苍金石记》,[清]李遇孙辑,《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两<唐书>书法暨笔法比较研究——兼论<新唐书>嗣佛删史》,郝志祥著,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
    《两浙金石志》,[清]阮元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灭罪与亡度》,刘淑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全唐文补编》,陈尚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全唐文补遗》(第一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全唐文补遗》(第二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年。
    《全唐文补遗》(第四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7年。
    《全唐文补遗》(第五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全唐文补遗》(第六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
    《全唐文补遗》(第七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
    《全唐文补遗》(第九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吴钢主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史讳辞典》,王建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曹刚华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刘长东著,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
    《宋僧著述考》,李国玲编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宋元禅宗史》,杨曾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隋唐佛教史》,郭朋著,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唐代墓志续编》,周绍良、赵超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赞宁<宋高僧传>叙事研究》,黄敬家著,台北:学生书局,2008年。
    《台州金石录》,黄瑞辑,《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唐代佛寺辑考》,李芳民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唐五代禅宗史》,杨曾文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周贵华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
    《唯识明论》,周贵华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吴兴金石录》,[清]陆心源辑,《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吴中冢墓遗文》,罗振玉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五灯会元》,[宋]普济著,苏渊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武林金石记》,[清]丁敬辑,《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希古楼金石萃编》,刘承干撰,《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张曼涛主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6年。
    《湘城访古录》,陈运溶编,《石刻史料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有限公司,1982年。
    《因明辞典》,姚南强主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中古的佛教与社会》,刘淑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中古佛教僧官制度和社会生活》,谢重光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
    《中国禅宗史》,印顺著,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中国禅宗通史》,杜继文、魏道儒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中国佛典翻译史稿》,王铁钧著,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
    《中国佛典通论》,刘保金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中国佛教发展史》,[日]中村元主编,余万居译,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吕澂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中国纪传体文献研究》,王锦贵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国净土宗通史》,陈扬炯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中国历史中的佛教》,[美]芮沃寿著,常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中国律宗通史》,王建光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中国密教史》,吕建福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中国三论宗通史》,董群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中国僧官制度史》,谢重光、白文固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中国天台宗通史》,潘桂明、吴忠伟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中国图书版本学》,姚伯岳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唯识宗通史》,杨维中著,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
    《中国写本大藏经研究》,方广錩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晚唐禅宗地理考释》,吴洲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周叔迦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张曼涛:《中国佛教的思维发展》,《华岗佛学学报》,1968年第1期。
    曹仕邦:《僧史所载中国沙门坚守淫戒的一些实例》,《华岗佛学学报》,1981年第5期。
    明复:《贯休禅师生平的探讨》,《华岗佛学学报》,1983年第6期。
    杨白衣:《圆测之研究》,《华岗佛学学报》,1983年第6期。
    曹仕邦:《中国僧史所载持午的实践和面对的难题》,《华岗佛学学报》,1983年第6期。
    杨政河:《宗密大师学风研究》,《华岗佛学学报》,1983年第6期。
    冉云华:《宗密著<道俗酬答文集>的研究》,《华岗佛学学报》,1985年第4期。
    冯国栋:《佛教目录研究八十年(1926-2006)述评》,《文献》,2008年第1期。
    冯国栋:《略论建立汉文佛教文献学的必要性》,《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方广铝:《<中华大藏经>(上编)的编纂与检讨》,《第一届国际佛教大藏经学术研讨会》,2010年。
    王翔:《从<内典录>到<贞元录>:西明寺的国家大藏》,《第一届国际佛教大藏经学术研讨会》,2010年。
    [日]野泽佳美:《明初的两部南藏——再论从<洪武南藏>到<永乐南藏>》,
    《藏外佛教文献》第10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黄绎勋:《<赵城金藏>与<传灯玉英集>》,《第一届国际佛教大藏经学术研讨会》,2010年。
    简逸光:《(海东高僧传>问世、传播与入藏》,《第一届国际佛教大藏经学术研讨会》,2010年。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蒋九愚:《<禅林宝训)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周奇:《唐代宗教管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刘林魁:《<广弘明集>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黄俊铨:《禅宗典籍<五灯会元>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吴福秀:《<法苑珠林>分类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