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变文到元明词话的文体流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变文到元明词话的文体流变”这一课题,旨在以以变文为出发点,以文体学理论为支撑,分析变文文体的影响,探讨自变文至元明词话等说书文体演变过程,并且探讨这一演变过程的内在文化因素。说书在我国源远流长,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歌谣以及神话、传说,但至唐代始蔚为大观,而且持续盛行于宋、元、明、清,与正统文学分庭抗礼。百余年前敦煌石室中变文写卷的发现,弥补了宋前说书文献不足征的遗憾,为研究古代说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史料。作为敦煌学的重要一支,变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变文的名称、来源、体制、分类、整理、汇辑、校勘及单篇变文的研究等,研究角度尚有待于更新。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变文为出发点,以文体学理论为主要支撑,探讨从唐代变文、词文到宋元词话,再到元明词话的文体演变的线索及其内在规律,这对于俗文学研究甚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研究现状,提出创新之处等。
     第二章,主要分析唐代变文与话本的文体特点。
     1、唐代出现的变文在中国古代文体史上是一大创新,具体表现为体制之新、语言之新和风格之新,为后世讲唱文学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典型的范本。
     2、变文是敦煌石室古卷子中,影响于后世文学最巨者,宋元话本受其影响,明清弹词、鼓词、宝卷等讲唱文学又是其嫡系子孙,长篇通俗小说也借其辉光。它的形成既与汉译佛经密切相关,又与中国先唐固有的多种文学样式密不可分,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结晶,表现出文体众备的独特个性。
     3、因为变文所依托的“俗讲”、“转变”之俗,故变文思想内容通俗易懂,其中蕴含的忠孝观念及对天堂、地狱的描写,均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变文语言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俗语词及熟语成语,也体现出强烈的通俗性。
     4、就内容上讲,变文叙事空间主要包括地域内容和景物内容。场面是变文叙事空间化的主要表现,其中神魔斗法场面、游历地狱场面和军事战斗场面最为突出。变文叙事中的空间转换依靠指示性语句得以实现,这些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并列性为主。变文叙事空间化的特征对后世白话小说有深远影响。
     5、唐代话本在韵散相间的体制、宏伟的篇幅和俗讲仪式方面汲取了变文和民间说书的营养,并且深远地影响了宋代话本的形成,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体制的定型和创作手法的改进等方面,在文体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意义。
     第三章,主要讨论宋元说话及词话文体。
     1、宋元讲史平话征诗入史,是诗骚传统在说话艺人那里引起的回声,是说话艺人意欲炫耀其博学多闻的表现,并借以提高通俗小说在文学殿堂的地位,又是用来评判是非、以示劝惩的手段。
     2、宋元小说家话本的娱心功能借助故作惊人之笔、使砌、韵文的插入等手段得以呈现;劝惩功能则表现在提倡忠孝信义,宣扬善恶有报以及佛道二教的出家修行思想,甚至超越了封建伦理的范围,对宋元时代官府昏庸、吏治腐败进行了大胆批判,充分肯定了男女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反映了宋元时期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动向。
     3、“新话”与“新语”相近,实为旧话新说、汇集旧闻轶事的小说家言。其体制可远溯至汉代陆贾《新语》,而主要是借鉴《世说新语》之体,为说书艺人提供底本,以随意拼接,临场演绎新的故事。
     4、《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以“诗话”为名,与《本事诗》及《六一诗话》等“诗话”著作的体制有关,它借鉴说部的文体特征,汲取变文的体制因素,又有所突破和创新,以空间转换来叙事,具有独特的文体风貌。
     5、元代词话没有文本流传,却大量保存在元杂剧之中。词话在元代非常流行,它在继承唐代词文和宋代陶真的基础上,创新了句式,扩展了功能,对于元杂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主要讨论明代词话文体。
     1、通过对陶真一词的训诂以及有关文献记载的解读,分析陶真的产生及演变特点,认为作为讲唱艺术的陶真的形成与道教不无关涉。陶真一词最早于宋代出现。元明清时期的陶真,在继承宋代陶真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和创新,并且与词话、弹词、鼓词、戏曲及小说等门类有一定的交叉关系。
     2、盲词是对民间流行的多种讲唱文学的泛称,因多为盲人演唱故称盲词,但其唱本可以供人观览,以备消遣,甚至有文人借盲词以自娱或嘲谑,已经超出了盲人演唱的拘限。盲词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杂以其它句式,以浅显易懂为旨归,被视为鄙俚浅薄之书,受到歧视和禁止,但这也正是盲词受到民众甚至文人青睐的原因。
     3、杨慎《历代史略词话》文体的形成,是唐代变文、宋代说话以及元杂剧等多重文体历史积淀的结果,其开头和结尾的格局是对变文押座文与解座文的遥远回应;其“讲历代年载废兴”、“总依故事”的编撰思路是对宋代说话“历代兴亡了然在目”、“阔论高谈依故典”高超技艺的积极借鉴;其说话套语的运用更是对宋代说话的继承发展,而“攒十字”的韵文形式则直接取法于元杂剧的唱词体制。《历代史略词话》在说唱文学文体发展史上具有因旧与开新的双重意义。
     4、明代“弹词”一语的意义变动不居,亦非“弹唱词话”、“搊弹说词”、“弹唱说词”三者之省文。但其形成却又受词话沾溉良多。其名与实的错位,与讲唱文学的特性和文体演变及事物发展规律有关。
     第五章,以《大唐秦王词话》为个案,讨论其文体特点。
     1、《大唐秦王词话》具有史化和诗化的双重倾向,前者表现为对传记文学“实录”精神的继承,后者表现为大量诗词韵语的使用,体现了阔大、豪放、刚健的风格。这方面提高了词话作为讲唱文学的地位,另一方面体现了词话向章回小说过渡的迹象。
     2、词话叙事时间的控制策略是其说书艺术的性质决定的,虽然词话可以诉诸文本让读者观看,但其说唱的特质却是不容置疑的。这是说书艺人实践经验的升华,以致于形成一种传统,牢固地在与诗文等正统文学之外的说书领域留下深深的印记,即使已经形成了案头文本,也仍然虚构出一种说书场的氛围,将读者虚构成现场的听众。
     3、《大唐秦王词话》重视空间叙事的展开,相对忽视时间的具体化,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突出了作为大唐国都的长安城的绝对政治地位,而且在叙事过程中采取“总叙——分叙”的叙事策略,这与礼书叙事以“惟王建国”为绝对中心引领全书间架、层层分级、从总到分的叙事程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作者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修订者在对《大唐秦王词话》斟酌损益过程中的别具匠心。
     4、《大唐秦王词话》作为明代词话的代表作品,一方面体现出强烈的说唱文学特点,即口头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显著的案头化风格,其文体具有二重性。这一特征形成的因缘,既是由于词话虽然形成具体的文本,但其源头来自于口头说唱,保存了说书人现场表演的常用套语,又源于文人细致的修订,体现了目治而非耳听的意图,以供阅读玩味。换言之,这既是文体发展演变的必然规律,又是因为不同文体互相借鉴,以致于“兼类”和“游移”的客观事实。
     第六章,分析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文体。
     1、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是在继承唐代词文、变文及宋代说话、陶真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明代词话的典范形态,与明代的《历代史略词话》及《大唐秦王词话》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作为说唱艺术的“词话”,意为借唱词或吟词讲述故事。
     2、以《剪灯新话》为代表的文人小说书写具有“以自怡悦”与“托事兴辞”的高雅格调,与说唱词话的“奉劝多人仔细听”与通俗顺口的俚俗风格迥然相异,二者在叙事结构方面亦存在明显差别,其原因在于文人小说受到正统文学观念的影响,重“美刺”,尚复古,欲“立言”以不朽,而说唱词话则志在娱人,适于世俗,借演事以动人。
     3、词话的先驱是唐代的词文,与其相关的还有变文、曲子等;延至元代,词话成为与杂剧并列而又被杂剧汲取养料的技艺及文体;明清两代,词话所指被泛化,不但指说唱底本,而且指话本小说、章回小说以及弹词。
     第七章,讨论影响从变文到元明词话的文体流变的文化因素。
     1、变文、弹词、鼓词等说书门类,流行于历朝历代,深受民众喜欢,但在古代文体序列中却处于寂寥冷落的尴尬境地,既很少见于公私目录,又屡遭禁毁,还受到文人学士的鄙视。这不仅是因为说书与儒家“温柔敦厚”的文学观念大相径庭,而且与说书人社会地位卑下有关,更因为说书与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方枘圆凿。
     2、从先秦到明清,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风云多变,构成了说书人产生、发展、演变的丰富而复杂的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说书人的身份背景、社会因素等与讲唱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进而影响了古代文学的整体走向。以说书人为切入点,考察与其相关的错综多变的生态环境,是研究讲唱文学的一种新思路。
     3、从唐宋至元明,自变文到词话,从发愿祈福到娱心娱情,接受群体屡加变迁,渐次扩展。在这一过程中,文人的作用愈加突显。文人怀着与普通接受者不同的接受目的,不但对词话的文体进行精致化的改进,而且促进了词话文体的变异与发展。
     4、说唱词话从谐于里耳到入于文心,经历了一个渐进而曲折的过程,亦表现了说唱词话从口说耳听的技艺向章回小说演进的环节,通过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与《大唐秦王词话》等词话的多方位比较,可以窥见其中若干演化规律。
     5、分析与词话关系密切的平(评)话,意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中外存世典籍,进一步探讨“平话"和“评话”的联系和区别及其历史性发展的动态过程,分析其从元代的盛行一时到明清时泛指延展的演变轨迹。
To center around stylistic theory and start from Bianwen,the subject of "the changing style From Bian Wen to Ci Hu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y" are intended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bianwen style,which discussing the style evolution process From Bian Wen to Ci Hua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y and the intrinsic cultural factors of this evolution process. Storytell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our country, and its origin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ballads and myths, legends, but afforded a magnificent view in the tang dynasty and flourished in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to become a literary form side by side with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Since Dunhuang manuscripts are be found in Dunhuang sarcophagus hundreds years ago, bianwen make up the shortage of storytelling before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and has provided extremely valuable historical materials for research. As an important one of Dunhuang Studies, Bianwen research have made fruitful achievements, which focused on it's name, system, classification, sorting, collectting, collating and single document of bianwen,while the research Angle is to be updated. Therefore, this subjec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even to the history of ancient literature in China.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in which mainly expounded the research goal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analyzes its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analyzes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ian Wen and Huaben in the Tang Dynasty.
     1、The appearance of Bian Wen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 major innov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style,which manifest as new structure, language and style, and provide typical model for the evolution of sing-speaking literary of later ages.
     2、Absorbing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 and inheriting Chinese ancient inherent literary forms, BianWe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mbodying diversiform styles". The prose part of BianWen contains Fu style, Parallel style, historical and biographic literature, application style and so on. Seven-words is the main sentence pattern of libretto in BianWen and the sentence pattern also contains three-, four-, five-, six-words etc, whose style is approximate to GeXing. The prose-verse form of BianWen is based on the dual influence of Chinese Fu style and Chinese-translated Buddhist scripture.
     3、Based on popular "SuJiang"and"ZhuanBian", the idea content of BianWen is easy to understand,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ularization,with it's loyal and filial concept and description of heaven and hell.The language of BianWen is popularity too,with largely using colloquialism, idiom,and so on.
     4、With regard to the content, the narrative space of Bianwen mainly consist of region and scene.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narrative specialization in Bianwen are scenes, among them, the most prominent are fighting scenes between gods and ghosts traveling hell scenes and military campaigns scenes. Directive Statements are used to achieve space conversion of Bianwen narrativ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spaces are paralle. The characteristic of spatialization in Bianwen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Baihua novels some time after that.
     5、The scripts for story-telling in the Tang Dynasty form a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 preceding and the following in the history of styles, for it is not only absorbed rich nutriment from Bianwen and folk story-telling,such as its compatible system with literary composition in rhyme and prose, great sprawling narratives and SuJiang ceremony,but also has some effects on Song script for story-telling,such as subject choosing, took shape and improvement of writing technique,and so on.
     Chapter three mainly discusses "storytelling" skill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Cihua style.
     1、That JiangShi Pinghua i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y sign poetry into history is the echo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Chuci tradition, and is that storytellers intended to show their erudition, not only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popular novel in literary hall, but also judging right and wrong and showing Advising Kindness and Punishing Evil.
     2、Entertainment in Song Yuan Novel Story-Telling Scripts is displayed by pretending to be breathtaking pen, Shiqi, rhyme insertion and so on. Punishing function shows up in advocating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proclaiming Good and evil have their own rewards, leaving home to practice of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spirit. Even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feudal ethics, the spirits carry out a bold criticism to fatuous Song-Yuan officials, emphasizes the young men and women to pursue love and the rebellion of the feudal ethics, and reflect the emerging thought tendency of citizen in Song-Yuan period.
     3、The word "XinHua" in the "Zui Weng Tan Lu"is similar to "XinYu", which means "Old words new to say" and novelist words to collect old news and anecdotes. It's style can be traced to Lu Jia's "Xin Yu" during the Han dynasty, but it mainly learns from the style of "Shi Shuo Xin Yu" and provide master copies for storytelling artists to optional stitch and speak new stories temporarily.
     4、Named Shi Hua,Da Tang San Zang Qu Jing Shi Hua relate to the system of Ben Shi Shi and Liu Yi Shi Hua, and so on. It is reference to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huo Bu, absorbing Bian Wen's system factors, and have a breakthrough and innovation with space transformation to narrative, which displayed different styles.
     5、There were not text to spread in the Yuan Dynasty,but it is kept in Yuan-Zaju largly and very popular at that time,It inherited from Ciwen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Taozhen in the Song Dynasty,which innovated sentence pattern,and extend its functions,so it is significant to the Yuan-zaju.
     Chapter four mainly discusses the style of Cihua in the Ming Dynasty.
     1、With the annotations of Taozhen and it's reading of relevant documents, analysing it's emerge and evolution,this paper holds that Taozhen which related to Taoism appeared first as Talking-Singing Arts in the Song Dynasty. Inheriting、developing and innovating Taozhen in the Song Dynasty,there is cross-relationship between Taozhen in the Yuan、Ming and Qing Dynasty and Tanci、Cihua、Drama and Novel.
     2、Mangci is a general term to tell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which is popular in folk for it is sang by blind men,but it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them,for its songbooks can be read for pastime, even literary person enjoy themselves laugh at themselves by it. It is regarded as unrefined book and has been discriminated and banned, for it is understandable with seven-word sentence and others,but this is why so many people like it.
     3、The literary style formation of Li Dai Shi Lue Ci Hua goes through long time history accumulation and based on Bianwen in tang dynasty, storytelling art in Song Dynast and Yuan-Zaju. Its format of beginning and end Learn from Yazuowen and Jiezuowen in Bianwen,and its Compiling means according to the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and formulaic expressions Learn from storytelling art in Song Dynast,and the verse of Zanshizi Learn from Yuan-Zaju directly.So it has dual meaning of inheriting and creating in the history of say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style.
     4、In the Ming dynasty, the meaning of "TanCi" is changing, which is not an abbreviation of "Tan-Chang-Ci-Hua","Chou-Tan-Shuo-Ci" or"Tan-Chang-Shuo-Ci",but the formation of it has been exercised a great influence by CiHua. The dislocation of name and fact of TanCi" has been caused by characteristic of say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stylistic evolution a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things.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style of the "Da Tang Qin Wang Cihua".
     1、The Da Tang Qin Wang Cihua have dual tendencies of historization and poetization.The former shows to inherit realistic spirit of Historical-literature; the latter shows the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and broad,grand, bold style. This not only improve the status of classic literature as singing literature,but also reflects the signs of transition from Cihua to zhanghui novel.
     2、The control strategies of narrative time which is determined by the nature and features of Cihua as an art of story-telling can be read by readers with its text, but its traits is undeniable. This is the summary and sublimation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tory-tellers, and developed into a tradition which is firmly printed in the field of story-telling out of classical literature,and it make up a "simulated story-telling locale",and see reader as virtual audience, even though it would have been a kind of writing.
     3、In The "Da Tang Qin Wang Cihua",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patial narrative unfolding, and relatively neglects the embodiment of the time. In the spatial conversion process, it highlights absolutely the political position of ChangAnCheng to be the capital of the Tang Dynasty. In narrative process, it takes "Zong-Fen" narrative strategies, which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Shu" narrative program, such as structure being centred by "Wei-Wang-Jian-Guo", classification and "Zong-Fen". This narrative process embodies the authors' ingenuity, especially the one who were extreme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amending the "Da Tang Qin Wang Cihua".
     4、A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ihua in the Ming Dynasty,"Da Tang Qin Wang Ci Hua" reflects the duality of orality and elegant style.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feature is that its text comes from oral telling and formulas in live performance have been saved in it careful modification have been done for reading. In other words, this is not only an inevitable law of the history of say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style,but also an objective facts that different styles learn from each other led to "jian lei" and"youyi"
     Chapter six discusses the style of "Ming Cheng Hua Kan Ben Shuo Chang Ci Hua"
     1、The formation of the"Ming Cheng Hua Kan Ben Shuo Chang Ci Hua" is based on Ci Wen and Bian Wen in the Tang Dynasty, Shuo Hua and Tao Zhen in the Song Dynasty. It is a typical form of Ci Hua,and has both relations and great difference with the "Li Dai Shi Lue Ci Hua" and the "Da Tang Qin Wang Ci Hua" in the Ming Dynasty. As a kind of singing art,"Ci Hua" means telling a story through libretto or sing.
     2、As a representative of literati novel writting,"Jian Deng Xin Hua" has exquisite style of yiziyiyue"(以自怡悦) and "tuoshixingci"(托事兴辞) which is different to the popular style that Cihua has,and narrative structure between the two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reason is that literati novel writting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literary concepts puts a high value on "satire and compliments(美刺) and retro for setting up words for the unending permanence,but the aim of Cihua are entertaining others and meeting secular world by lively stories
     3、The pioneer of Ci-Hua is the Ci-Wen in the Tang dynasty, related to Bian-Wen, Qu-Zi, etc.; To the yuan dynasty, Ci-Hua be juxtaposed with Za-Ju which derived nourishment skills and style from i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Ci-Hua is referred to generalization, not only refers to minstrel literature ocumentary, and refers to the vernacular novels, Chapter-Novel and Tan-Ci,and Yang-Shen's Li Dai Shi Duan Jin Ci-Hua is the intermediary from Ci-Hua to Tan-Ci.
     Chapter seven discusses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changing style from Bianwen to Cihua.
     1、Bianwen,Tanci,Guci and other story-telling art are popular in every age,but there stylistic sequence was met with an awkward situation in the doghouse,for they rarely appears among the bibliographical works,and usually suffers prohibition and destruction,even to be despised by literary figures. The reasons for this phenomenon is that story-telling told by humble story-tellers is different than "gentle and kind" poetry teaching and the ideology of the feudal ages the ruling class.
     2、The change of the polity,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religion and other factors in the Pre-Pin dynasty to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constitute the rich and complex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storytellers' inocul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identity of the storytellers' background, social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peech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which has affecte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to the whole. As the breakthrough with story tellers, to investigate relevant complex chang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to study speech literature.
     3、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y to the Yuan and Ming, from Bianwen to Cihua, from hope or wish to entertainment, accepting group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and the scope of it became wider and wider. In the process, the role of the literati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unlike common recipients, who improved the style of Cihua carefully,and furthered its vari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4、From "harmony with ears"(谐于里耳)to "enter literary mind"(入于文心),the development of Cihua has been a long process,which symbolizes developing phases from talking and singing to chapter novels.So by comparing the "Cheng Hua Kan Ben Shuo Chang Ci Hua" with "Da Tang Qin Wang Ci Hua", some evolution laws of this process will can be found.
     5、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os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Cihua, on the basis of others' researches, through overall and deep document consulting,to discuss connection and difference between“平话”and“评话”and the dynamic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m, and to analyse the evolution orbit from "once-great" to "general term and extension".
引文
①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
    ②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③ [明]李东阳撰,周寅宾点校《李东阳集》卷三《匏翁家藏集序》,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58页。
    ④ [清]薛雪撰,霍松林、杜维沫校注《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⑤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2页。
    ⑥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38页。
    ⑦ 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9页。
    ① 张锡厚《敦煌变文艺术散论》,《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②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32页。
    ③ 伏俊琏《论变文与讲经文的关系》,《敦煌研究》1999第3期,第108页。
    ④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5页。
    ⑤ [明]吴讷、徐师曾著,十北山、罗根洋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版第77页。
    ⑥ [明]吴讷、徐师曾著,于北山、罗根洋校点《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版,75页。
    ① 这里是在把变文与唐前文言小说相比较,显得变文篇幅较长。如果与讲经文相比,变文篇幅则较为短小,王小盾先生《论变文、讲经文的联系与区别》(《国学研究》第二十八卷):“讲经文的特点是服务于长篇连续讲唱。讲经文和变文的区分,本质上是两种佛教说唱的区分:讲经文是讲唱大经的产物,变文是讲唱因缘等小品的产物。它们都可以配图演唱。讲经文配图为大型经变,主要是向心式壁画;变文则配合画卷,以及连续构图式壁画。讲经文之用图讲究经营布置,往往围绕轴心编排情节,一幅经变可用于数十次讲唱;变文之用图讲究故事连续,往往一截图一故事,在开阖之间完成情节转换。……关于‘变文’、‘讲经文’,准确的定义应该是:变文是配合画卷和连续构图式壁画讲唱小品故事的说唱文体。……讲经文是依经说法的说唱文体。它在内容上附庸于佛经,在形式上联系于佛经唱诵和大型经变……”
    ②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版,第421页。
    ③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66页。
    ①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4页。
    ①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版,第430页。
    ② 徐调孚《讲唱文学的远祖——“八相变”及其他》,郑阿财、颜廷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③ [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归潜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页。
    ④ 陈明娥《敦煌变文词汇计量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①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217页。
    ①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8页。
    ②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新文丰版公司1978年版,第1805页。
    ③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页。
    ④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468页。
    ⑤ 陈明娥《敦煌变文词汇计量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53-54页。
    ⑥ 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王云路、方一新编《中古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9-140页。
    ⑦ 陈明娥《敦煌变文词汇计量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①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版,第420页。
    ② 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64-166页。
    ① 将述卓《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3页。
    ② 胡适《白话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19-120页。
    ① [北凉]昙无谶译《大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第536页。
    ②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第320页。
    ③ [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花经》,《大正藏》(第9册),第7
    ④ [唐]释道宣《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大正藏》(第9册),第1页。
    ①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版,第182页。
    ② [元]杨载《诗法家数》,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9页。
    ③ [明]王士禛等著,周维德笺注《诗问四种》,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78页。
    ④ 傅芸子《敦煌俗文学之发见及其展开》,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4页。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l页。
    ② [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页。
    ③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038页。
    ④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8页。
    ⑤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6页。
    ⑥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0页。
    ⑦ 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25页
    ①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66页。
    ②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① 关德栋《谈<变文>》,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0页。
    ②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页。
    ③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页。
    ④ 关德栋《谈<变文>》,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0页。
    ⑤ 程毅中《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79页。
    ① [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十篇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65页。
    ①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8-319页。
    ① 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8页。
    ② 可永雪《史记文学研究》,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47页。
    ③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④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页。
    ⑤ 傅芸了《敦煌俗文学之发见及其展开》,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144页。
    ⑥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页。
    ⑦ 孙步忠《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⑧ 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第9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9页。
    ① 李少雍《司马迁传记文学论稿》,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② 韩兆琦《史记评论赏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页。
    ③ 韩兆琦《史记评论赏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0页。
    ④ 王吴《敦煌小说及其叙事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页。
    ①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62,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
    ② 陈兰村《中国传记文学发展史》,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75页。
    ③ 余冠英:《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的讨论——答李嘉言先生论七言诗起源书》,《汉魏六朝诗论从》,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8页。
    ④ [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卷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04页。
    ⑤ [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83-984页。
    ⑥ 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川版社1982年版,第303页。
    ①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7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03页。
    ② [元]杨载《诗法家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0页。
    ③ [明]徐祯卿《谈艺录》,《四库全书》第126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780页。
    ④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⑤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206页。
    ⑥ [元]杨载《诗法家数》,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416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1页。
    ① 于景祥《中国骈文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2页。
    ② 《诗薮》内编卷三“古体下·七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41页
    ③ 《诗薮》内编卷三“古体下·七高”,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55页。
    ④ 《诗薮》内编卷三“古体下·七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第50页。
    ⑤ 郭绍虞《请诗话续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8页。
    ⑥ 郭绍虞《请诗话续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03页。
    ⑦ 关德栋《谈‘变文’》,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8-229页。
    ⑧ 王庆菽《试谈‘变文’的产生和影响》,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71页。
    ① 周叔迦《漫谈变文的起源》,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9页。
    ① 关德栋《谈‘变文’》,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18页。
    ② 关德栋《谈‘变文’》,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1页。
    ① 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559-560页。
    ②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81-582页。
    ③ 王庆菽《试谈‘变文’的产生和影响》,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66页。
    ④ 傅芸子《敦煌俗文学之发现及其展开》,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4页。
    ⑤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⑥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0页。
    ① 王庆菽《敦煌变文研究》,郑阿财、颜延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甘肃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页。
    ② 《大正藏》第56册,第227页。
    ③ 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2页。
    ④ [梁]慧皎等撰《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本,第95页。
    ⑤ 向达《唐代俗讲考》,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⑦ 向达《唐代俗讲考》,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
    ⑧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0页。
    ⑨ 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56页。
    ⑩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11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341、502、49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23页、5712页、5650页。
    ① 向达《唐代俗讲考》,《燕京学报》第16期。
    ②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页。
    ③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6页。
    ④ [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48页。
    ⑤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83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048页。
    ⑥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全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4-1405页。
    ⑦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49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650页。
    ⑧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72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79页。
    ⑨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72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93页。
    ⑩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716,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222页。
    11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763,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661页。
    ① 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5-2876页。
    ②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14页。本文所引变文原文均据此书,不再一一标注。
    ③ 程毅中《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90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139,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30页。
    ⑤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18,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417页。
    ⑥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0,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725页。
    ① 陆永峰《敦煌变文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68页。
    ②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30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434页。
    ③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774,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771页。
    ④ [高丽]释子山夹注,查屏球整理《夹注名贤十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⑤ 俞晓红《佛教与唐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⑥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⑦ 《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十三经注疏·礼记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45页。
    ⑧ [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七,张元济《四部从刊》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版,第16页。
    ⑨ [梁]释僧佑《弘明集》卷一,张元济《四部从刊》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版,第17页。
    ⑩ 《大正藏》第4册,第191页。
    11 编委会《乾隆大藏经》第138册,中国书店2007年版,第596页。
    ① 陆永峰《敦煌变文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21页。
    ① [美]太史文著,侯旭东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② [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264页。
    ③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34《宋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194页
    ④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64《梁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5088页。
    ⑤ [唐]魏徽、令狐德棻《隋书》卷70《斛欺政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623页。
    ⑥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186上《酷吏列传》,中华书局1875年版,第4838页。
    ① [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譬喻品》,《大正藏》第九册第15页。
    ② 李泽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
    ③ 李洋厚《美的历程》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④ 陈明娥《敦煌变文词汇计量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①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71册。
    ②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序》,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③ [明]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④ 成语与熟语有重合之处。
    ⑤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720页。
    ① 向熹《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
    ② 王庆菽《敦煌变文研究》,郑阿财、颜延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甘肃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③ 张锡厚《敦煌变文艺术散论》,郑阿财、颜廷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甘肃文出版社1999年版,148页。
    ④ 王重民《敦煌变文研究》,郑阿财、颜延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甘肃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⑤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馆1998年版,第181页。
    ① 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页。
    ② 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③ 郑乃斌等《文学理论词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6-27页。
    ① 《大正藏》第3册,第601页。
    ① [清]褚人获:《封神演义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4页
    ② 李润强:《<降魔变文>、(破魔变文)与(西游记>——谈敦煌变文和古代神话小说的渊源关系》,《社科纵横》1994年第4期。
    ③ 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④ 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445页。
    ⑤ [明]张誉:《平妖传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7页。
    ⑥ [清]树棠:《金台全传序》,见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49页。
    ① 陆永峰《敦煌变文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166页
    ② 钱光胜《敦煌文学与唐五代敦煌之地狱观念》,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7页
    ③ 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72页。
    ④ [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84页。
    ⑤ [北齐]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51页。
    ⑥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44页。
    ⑦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516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53页。
    ② 曹胜高、安娜译注《六韬·鬼谷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6页。
    ③ 王昊《敦煌小说及其叙事艺术》,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1页。
    ① 黄霖、李桂奎、韩晓、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312页。
    ① 张锡厚《敦煌话本研究三题》,《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② 李骞《唐‘话本’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059年第2期。
    ③ 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话本”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4页。
    ① 曾锦漳《从小说艺术看敦煌史传变文的成就》,《汉学研究》1986年第4卷第2期。
    ② 李骞《唐‘话本’初探》,《辽宁大学学报》1959年第2期。
    ① 黄永武《敦煌宝藏》第36册,新文丰版公司1985年版,第59页。
    ② 黄永武《敦煌宝藏》第131册,新文丰版公司1985年版,第304页。
    ①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页。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6页。③ 王国维《敦煌发见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敦煌变文论文录》,第3页。
    ① 顾延亮《敦煌文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8页。
    ② 王吴《<韩擒虎话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的先声》,《明清小说研究》2003,4期。
    ③ 李骞《唐“话今”初探》,《辽宁大学学报》]959年第3期。
    ④ 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第48页。
    ⑤ 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第二卷《明清二代的平话集》,《郑振铎全集》(四),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39页。
    ⑥ 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5页。
    ① 程毅中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60-561页。
    ②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
    ③ 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7页。
    ① 张涌泉、窦怀永《敦煌小说整理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文学遗产》2010年第1期。
    ② 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社1957年版,第3页。
    ③ 程毅中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388-389页。
    ④ 鲁德才《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页。
    ① 程毅中辑注《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456页。
    ② [梁]慧皎《高僧传》卷六,《大正藏》第50册,第357-358页。
    ③ 《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3页。
    ④ 《鲁迅全集》第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0页。
    ⑤ 周潜《论唐代传奇》,《民钟季刊》第2卷第4期,1937年12月版。
    ⑥ [宋]吴自牧《梦粱录》,《四库全书》第590册,第170-171页。
    ①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宋之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1页。
    ② 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郑振铎全集》第四卷《中国文学研究》(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版,第170页。
    ③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十七章《关十讲史》,中华书局1980版,第722页。
    ④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⑤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223页。
    ⑥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01页。
    ⑦ 张鸿勋《敦煌话本、词文、俗赋导论》之《敦煌话本》,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第21页。
    ① 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社1957年版,第3页。
    ② 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社1957年版,第5页。
    ③ 程毅中《宋元话本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① 冯梦龙《古今小说·序》,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74页。
    ① 郑阿财、颜延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63页。
    ② 郑阿财、颜廷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第3页。
    ③ 郑阿财、颜延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第36页。
    ④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⑤ 郑阿财、颜廷亮、伏俊连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四),148页。
    ⑤ 王庆菽《宋代话本和唐代说话、俗讲、变文、传奇小说的关系》,《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
    ①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49页。
    ① [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上,人民文学出版1961年版,第25贝。
    ②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893页。
    ③ [清]王士稹《带经堂诗话》卷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1页。
    ④ [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5页。
    ⑤ [清]王失之《古诗评选》卷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89页。
    ⑥ 广陵书社《笔记小说大观》第四册,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2719页。
    ① [宋]谢枋得《叠山集》卷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4册,第854页。
    ②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9册,第551页。
    ①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1页
    ③ 四川大学图书馆、《中国野史集成》编委会编《中国野史集成》第9册,巴蜀书社2000年版,第376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88页。
    ⑤ 孙们党主编《闻一多全集》第十册,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8页。
    ① 蔡镇楚《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9页。
    ②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北京大学2010年版,第198页。
    ③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第1贝。
    ④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第3页。
    ⑤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第20页。
    ⑥ [唐]刘知己《史通》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75贝。
    ⑦ [唐]刘知己《史通》卷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5册,第36页。
    ⑧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5页。
    ⑨ 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文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①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
    ② 朱自清《诗言志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③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2页。
    ⑤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⑥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62页。
    ⑦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95页。
    ⑧ [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一,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42页。
    ① 程毅中《宋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363页。本文所引宋元小说家话本原文均出自此书,不再一标注。
    ②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01贝。
    ③ 宋刘昌诗《芦浦笔记》卷三,《笔记小说大观》第7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第232页。
    ④ 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⑤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8页。
    ①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90页。
    ②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895页。
    ③ [唐]徐坚《初学记》卷十六,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2页。
    ④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⑤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31页。
    ⑥ 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⑦ 徐德明《中国白话小说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的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⑧ 晋袁宏《后汉纪》卷十一,《四部从刊》第95册。
    ⑨ 逯钦立校注《陶渊民集》卷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75页。
    ① 刘扬忠《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页。
    ②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③ [宋]陈世修《阳春集序》,[明]吴讷《百家词》上册,天津古籍书店1992年版,第149页。
    ④ 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三十三,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2057页。
    ⑤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上,《从书集成初编》本,第35页。
    ⑥ [宋]陈亮《陈亮集》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9页。
    ⑦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2、124、975页。
    ⑧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6页。
    ① [唐]李隆基注,[宋]邢呙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② 杨们峻《孟了注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9、215页。
    ① [汉]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卷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页。
    ② [唐]李隆基注,[宋]邢呙疏《孝经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③ [魏]王肃注《孔子家语》卷三,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第52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3页。
    ④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页。
    ⑤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八,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649页。
    ⑥ [印]天息灾译《分别善恶报应经》卷一,《大正藏》第1册,第895—896页。
    ⑦ [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经》卷二,《大正藏》第16册,第19页。
    ⑧ [宋]李昌龄传《太上感应篇》,《道藏》第27册,第6页。
    ⑨ 《太平经》卷一百,《道藏》第24册,第518页。
    ①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0页。
    ② 杨们峻《孟子注疏》,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4页。
    ③ [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八,《四部从刊》本,第432册。
    ④ [汉]贾谊《贾子》卷八,北京直隶书局民国十二年影印本,第5页。
    ⑤ [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46页。
    ⑥ [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17页。
    ⑦ 马其昶校注《韩昌龄文集校注》第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592页。
    ① [高齐]那连提那舍译《大悲经》卷二,《大正藏》第12册,第951页。
    ② 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5页。
    ③ 陈秋平译注《金刚经·心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2页。
    ④ [唐]流志译《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正藏》第11册,第0495页。
    ⑤ 尚荣译注《四十二章经》,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2页。
    ⑥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38页。
    ⑦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页。
    ⑧ [梁]陶弘景《真诰》,《道藏》第20册,第499-500页。
    ① 陈鼓应注释《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4页。
    ① [元]脱脱《宋史》卷一百九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61页。
    ② [元]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九,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5-6页。
    ③ [元]脱脱《宋史》卷二百,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999页。
    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四,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66页。
    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十三,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051页。
    ⑥ [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541页
    ⑦ [民]叶子奇《草木子》卷四下,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2页。
    ⑧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二“圣政二·止贡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影印元刊本,第62页。
    ① [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四部丛刊》第882册,第2页。
    ②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四部丛刊》1093册,第3页。
    ③ 张晶《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5页
    ④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①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34页。
    ②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6页。
    ③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9页。
    ①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② [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74页。
    ③ [宋]许颤《彦周诗话》,《四库全书》第1478册,第908页。
    ④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⑤ [宋]晃公武撰,孙猛校证《珺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1页。
    ⑥ 章学诚《文史通文》“内篇五·诗话”,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157页。
    ⑦ 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39页。
    ⑧ [唐]孟柴《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页。
    ①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6页。
    ② 佚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今小说集成》本。本文所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原文均出此书,不一一标注。
    ③ 张锦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年代考论》,《学术交流》1990年第4期。
    ④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卷二十九,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4页。
    ⑤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日提要》卷一百九十五,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5362页。
    ①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331页。
    ② [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6页
    ①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54页。
    ①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7页。
    ② 张锦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年代考论》,《学术交流》1990年第4期。
    ③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6页。
    ① 程毅中《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文学遗产》增刊,1962年第10辑。
    ② 程毅中《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文学遗产》增刊,1962年第10辑。
    ①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5页。
    ②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二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1093页。
    ③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1203页。
    ④ [元]阮踽《山居新话后序》,《四库全书》第104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377页。
    ⑤ 董康《书舶庸谭》卷四,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99页。
    ① 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九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699页。
    ③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5页。
    ④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6-197页。
    ⑤ [宋]黄震《黄氏日抄》卷五十六,《四库全书》第708册,第435页。
    ①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0页。
    ②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8页。
    ③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九一,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771页。
    ④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页
    ⑤ 王利器《新语校注》,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页。
    ⑥ [北齐]魏收撰《晋书》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86页。
    ⑦ 徐震塄《世说新语校笺》“前言”,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⑧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62-863页。
    ⑨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6-47页。
    ⑩ [元]杨维桢《山居新话序》,《四库全书》1040册,第345页。
    ① [宋]高似孙《纬略》卷九,《四库全书》第852册,第355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47页。
    ③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页。
    ④ 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104页。
    ⑤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①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②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〇,中华书局1965年版,1182页。
    ① [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二十七,《四库全书》1160册,第293页。
    ② [明]汪珂玉撰《珊瑚网》卷二十九,《四库全书》第818册,第569页。
    ③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6页。
    ④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90页。。
    ① 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卷二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41页。
    ② [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五,中花书局1976年版,第2685页。
    ③ [金]元如问《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六,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第1369册,商务印书馆民国八年版,第18页。
    ④ [明]臧晋叔编《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本文所引《元曲选》原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一一标注。
    ①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58-664页。
    ② 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01页。
    ③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58页。
    ④ 李时人《“测话”新证》,《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①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63页。
    ①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63页。
    ②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64页
    ① [宋]邓肃《拼榈集》卷六,《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影印本第1133册,第288页。
    ② [元]樗栎道人编《金莲正宗记》卷一,《道藏》第3册,第347页。
    ③ [宋]胡寅撰,容肇祖点校《斐然集》卷四,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90页。
    ④ [宋]杜道坚《关尹了阐玄》卷中,《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958册第244页。
    ①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68页。
    ②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95页。
    ③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61页。
    ④ 许维通《吕氏春秋集释》卷十四,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36页。
    ⑤ 何宁《淮南子集释》卷七,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517页。
    ⑥ [宋]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三十九,《四库全书》第1105册,第283页。
    ⑦ [宋]张君房辑《云笈七签》卷八十七,《道藏》第22册,第609页。
    ⑧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二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00页。
    ⑨ [明]张凤翼《句注山房集》卷一,《四库禁毁书从刊》集部第70册,北京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第139页。
    ⑩ 黄竹三、冯俊杰《六十种曲评注》第11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页。
    11 [明]范钦《天一阁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341册第468页。
    12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道藏》第5册,第389页。
    ① 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② 浦江清《浦江清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
    ③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西湖书社1981年版,第109页。
    ④ 西湖老人《繁胜录》,《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733册第805页。
    ⑤ 陆游《陆放翁诗选》前集卷九,《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1163册第764页。
    ⑥ 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西湖书社1981年版,第93页。
    ⑦ 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第590册第3页。
    ①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1页。
    ② 黄竹三、冯俊杰《六十种曲评注》第一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③ [明]徐渭《南词叙录》,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39页
    ④ 胡雪冈《温州南戏考述》,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①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68页。
    ② [明]朗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123册第155页。
    ③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卷八十,《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195册第25页。
    ④ 周楫《西湖二集》卷十七,《古本小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88页。
    ⑤ [清]储人获《坚瓠集》壬集卷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261册第354页。
    ① [清]张灏《通俗篇》卷三十一,《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94册第582页。
    ② [清]俞樾《茶香室从钞》续钞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198册第495页。
    ③ [清]李调元《童山诗集》卷三十八,王云五主编《从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版,第2314册第520页。
    ④ [清]捧花生《画舫余谈》,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2页。
    ⑤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55-656页。
    ① [清]曾燠《江西诗征》卷九十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690册第116-117页。
    ②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57页。
    ③ 《包龙图公案词话·陈州粜米传》,明成化永顺堂刊本,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从刊》第22辑,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第1441页。
    ④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45页。
    ① [明]胡应麟《甲乙剩言》,王文濡辑《说库》(影印本),广陵书社2008年版,第883页。
    ② [清]黄钺《壹斋集》卷三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47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45页。
    ① [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193页。
    ② [清]王先谦《虚受堂诗存》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570册,第259页。
    ③ [清]刘嗣绾《尚絅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85册,第180页。
    ④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368页。
    ⑤ [清]俞樾《茶香室续钞》卷十三,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32—733页。
    ⑥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续谈三谈》,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55页。
    ⑦ 赵景深《弹词研究》,东方文化书局1972年版,第2页。
    ⑧ [清]乐钧《青芝山馆集》诗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490册,第508页
    ⑨ [清]邱炜萲《五百石洞天挥尘》卷六《续修库全书》第1708册,第160页
    ① [清]黄文旸《埽垢山房诗钞》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459册,第117页。
    ②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11页。
    ③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商务印馆民国二十八年版,第194页。
    ④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⑤ [清]钱大听《十驾斋养新录》,《续修四库全书》第1151册,329页。
    ⑥ [明]高儒《百川书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66-67页。
    ⑦ [明]高儒《百川书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2页。
    ⑧ [清]梁章钜《归旧琐记》卷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87页。
    ⑨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44页。
    ①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244页。
    ② [清]许起《珊瑚舌雕谈初笔》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263册,第540页。
    ③ [清]沈起凤《谐铎》卷八,广陵书社编《笔记小说大观》,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7923页。
    ④ [清]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272册,第165页。
    ⑤ [清]黄周星《制曲枝语》,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七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1页。
    ①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点校《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47页。
    ② [清]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273册,第677页。
    ③ [清]浩歌子《萤窗异草》三编卷二,广陵书社编《笔记小说大观》,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8045页。
    ④ [清]梁章钳《制义从话》卷二十四,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461页。
    ⑤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八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163册,第644页。
    ⑥ 唐圭章《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423页。
    ① [清]吴骞《愚谷文存》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454册,第301页。
    ②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页。
    ③ [明]田艺衡《留青日扎》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0页。
    ④ [明]宋京藩《风流院》卷上,《古本戏曲丛刊二集》第66册,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25页。
    ⑤ 张潮《虞初新志》卷一,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第16页。
    ⑥ [清]张紫琳《红兰逸乘》,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1939年版,第44页。
    ① [明]姜南《蓉塘诗话》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695册,第631页。
    ②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139页。
    ③ 王锡荣注《郑板桥集详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327页。
    ④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二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138册,第151页。
    ⑤ [清]钱泳《履园从话》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1139册,第244页。
    ⑥ 李们元《南亭四话》,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⑦ 丁敬涵校点《马一浮集》第三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10页。
    ⑧ 宋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312页
    ① 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6页。
    ③ 王庆菽《试谈“变文”的产生和影响》,《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一),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553
    ① 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一),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
    ②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本文所引变文均据此版本,不再一一标注。
    ① [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九,《大正藏》第52册,第236页。
    ② [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二十八,《大正藏》第50册,第687页。
    ③ [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73页。
    ④ 孙楷第《唐代俗讲轨范与其本之体裁》,《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文学卷》(一),181-182页。
    ①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本文所引《历代史略词话》原文均据此版本,不再一标注。
    ② [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小说开辟》,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① 程毅中《宋元讲史简论》,《文学遗产增刊》第七辑,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② [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649页。
    ③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6页。
    ④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6页。
    ①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7页。
    ① 上海图书馆善本部藏本《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序,明刊本。
    ①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2-663页。
    ② [元]乔吉《杜牧之诗酒扬州梦》,徐征、张月中、张圣洁、奚海主编《全元曲》第六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5页。
    ①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20页。
    ② [明]臧懋循《负苞堂文选》卷三,《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361册第第85页。
    ③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79页。
    ④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240页。
    ① [明]沈德符《野获编》卷十八,《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174册第470页。
    ② [明]徐渭《徐文长逸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355册第291页。
    ③ [明]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卷首《凡例》,《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766册第23-24页。
    ④ 盛于斯《休庵影语·泪史自序》,谭正璧《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99页。
    ⑤ [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教坊记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5-29页。
    ① 谭正璧《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41页。
    ② [明]董说《西游补》,《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册第188页。本文所引《西游补》原文均据此版本。
    ③ 佟晶心《民间的俗曲》上(二)《弹词》,见谭正璧《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05页。
    ①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6-301页。
    ②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0页。
    ③ 《剧学月刊》第四卷第一期佟晶心《民间的俗曲》上(二)《弹词》,见谭正璧《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05页。
    ④ 谭正璧《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145页。
    ⑤ 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310页。
    ⑥ 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313页。
    ⑦ 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第308页。
    ①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页。
    ②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③ [清]孙梅《四六从话》卷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715册第240页。
    ④ 王水照《历代文话》第十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724-9725页。
    ①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颂赞第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
    ②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6页。
    ③ [清]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3页。
    ① 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13页。
    ①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22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97页。
    ③ [唐]刘知己《史通》卷七,《四库全书》第685册第561页。
    ④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页。
    ⑤ [明]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本文所引有关叙言及原文均据此版本,不再一一标注。
    ①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1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3页。
    ③ 杨们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1990年版,第870页。
    ④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297页。
    ⑤ 程树德撰,程俊英、将见元点校《论语集释》,中华书局,第892页。
    ① 王维堤、唐书文撰《春秋公羊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1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540页。
    ③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17页。
    ①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453册第203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41-342页。
    ① [宋]严羽《沧浪诗话》,《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815页。
    ② 朱光潜《诗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44页。
    ①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二十二《答盛览问作赋》,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46灭。
    ② [宋]姜夔《姜氏诗说》,《从书集成初编》第2571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 [宋]严羽《沧浪诗话》,《四库全书》第1480册,第811页。
    ④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三《答大儿贻选问》,《续修四库全书》第448册,第339页。
    ① [清]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453册,第48页。
    ②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开明书店1936年版,第234页。
    ③ 丁福保《清诗话》,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993页。
    ① 《大唐秦王词话》“序”,《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第9页。
    ② [法]克利斯蒂安·麦茨《论电影的指事作用》,见张寅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4页。
    ①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32页。
    ② 托多洛夫《文学作品分析》,《文学批评术语词典》,315页。
    ③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④ [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3页。
    ①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页。
    ①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
    ②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86页。
    ③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页。
    ④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14页。
    ① 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页。
    ①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09页。
    ② 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页。
    ① [比]普里高津《科学对我们是一种希望》,《自然辩证法研究》1087年第3期。
    ② [美]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14页。
    ③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① 张世君《礼经建筑空间的元叙事技巧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①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304页。
    ② [明]兰陵笑笑生著,[清]张道深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432页。
    ③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3页
    ④[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周礼注疏》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092-1094页。
    ②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18-1220页。
    ③ 张世君《礼经建筑空间的元叙事技巧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④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1页。
    ① 《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页。
    ② [明]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③ 兰陵笑笑生著,张道深评《金瓶梅》,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10-11页。
    ④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2页。
    ① 谢谦译《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5页。
    ② 谢谦译《钟与鼓——<诗经>的套语及其创作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页。
    ① 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 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② 朝戈余《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页。
    ① [美]约翰·迈尔斯·弗里著,朝戈金译《口头诗学:帕里-洛德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① 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16页。
    ②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7页。
    ①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页。
    ① 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78页。
    ② [汉]刘熙《释名》卷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1页。
    ③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10页。
    ① [日]遍照金行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第三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50-1458页。
    ② [宋]姜夔著,郑文校点《白石诗说》,见《六一诗话白石诗话滹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9页。
    ③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三章,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72-373页。
    ① [清]孙梅《四六丛话》卷四《赋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15册,第240页。
    ② [明]吴讷著,于北山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页。
    ③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④ 陈美林、冯保善、李忠明《章回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2页。
    ① 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7-158页。
    ① 赵景深《曲艺从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2页。
    ③ 谭正璧、谭寻《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述考》,《文献》1980年第3期。
    ④ 苗怀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综述》,《贵州文史从刊》1998年第4期。
    ⑤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3页
    ⑥ 朱一玄校点《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从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引成化本词话原文均出白此版本,不一一标注。
    ①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3页。
    ② 胡士莹《小说话本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7页。
    ① 李时人《“说唱词话”与<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②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6页。
    ③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3页。
    ④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8页。
    ① 胡士莹《小说话本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3页。
    ①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7页。
    ②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9页。
    ③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元明清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24页。
    ① [明]澹圃主人编次《大唐秦王词话》“前言”,《古本小说集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页。
    ① 叶德均《戏曲小说从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7页。
    ② 柳存仁《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版,第113页。
    ③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6页。272-275页。
    ① 谭正璧、谭寻辑《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② 清军机处编《禁书总目》,《从书集成初编》第42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8页。
    ① [明]瞿佑等著《剪灯新话》外二种,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7页。
    ② [明]瞿佑等著《剪灯新话》外二种,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③ [明]瞿佑等著《剪灯新话》外二种,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④[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乙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623册,第131页。
    ⑤ [明]瞿佑等著《剪灯新话》外二种,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①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196页。
    ②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98页。
    ③ 方龄贵《通制条格校注》卷二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41页。
    ④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页。
    ⑤ [明]徐渭《徐文长逸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355册,第291页。
    ⑥ 朱一玄校点《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丛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本文所引说唱词话原文,均据本版本,不一一标注。
    ① [明]高儒等著《百川书志·古今书刻》,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9页。
    ② 陈文新《再论唐人传奇的文体特征》,《齐鲁学刊》,2006年第1期。
    ③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5页。
    ④ 鲁迅《唐宋传奇集》,《鲁迅全集》第十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189页。
    ①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页。
    ② 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26-127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32页。
    ① [晋]郭璞注《山海经》卷九,《四库全书》第1042册,第60页。
    ② [晋]郭璞注《山海经》卷九,《四库全书》第1042册,第7页。
    ③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新文丰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影印本,第2841页。
    ④ [宋]洪兴祖补注《楚辞补注》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页。
    ⑤ [明]胡应麟《甲乙剩言》,王文濡辑《说库》(影印本),广陵书社2008年版,第883页。
    ① 曾永义《说俗文学》,联经出版公司 1980年版,第72页。
    ② 曾永义《说俗文学》,联经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71页。
    ③ [清]黄周星《制曲枝语》,《昭代从书》甲集,吴江沈氏世楷堂藏板,清道光间刻本。
    ④ 孙逊《唐传奇文体考辨》,《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7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78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41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5页。
    ⑤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6页。
    ⑥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63页。
    ⑦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48页。
    ⑧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7页。
    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69页。
    ⑩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1页。
    ① [明]刘基《诚意们文集》卷七《王原章诗集序》,《四库全书》第1225册,第184页。
    ② [明]高启《凫藻集》卷三《缶鸣集序》,《四库全书》第1230册,第293页。
    ③ [明]瞿佑等著《剪灯新话》外二种,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④ [明]田汝成《西湖浏览志余》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3页。
    ⑤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 [明]宋濂《浦阳人物记》卷下《文学篇序》,《四库全书》第452册,第19页。
    ② [明]宋濂《徐教授文集序》,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51页。
    ③ [明]高启《凫藻集》卷二《独庵集序》,《四库全书》第1230册,第279页。
    ④ [明]王行《半轩集》卷五《柔立斋集序》,《四库全书》第1231册,第346页。
    ⑤ [明]瞿佑等著《剪灯新话》外二种,周楞伽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① 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②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 顾炎武《日知录之余》卷四《禁小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144册,第636-637页。
    ① 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72页。
    ①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62页。
    ② 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380页。
    ①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75页。
    ② 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57-158页。
    ③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1317页。
    ④ 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3页。
    ①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五七,《续修四库全书》第787册,第556页。
    ① 严敦易《论元杂剧》,李修生、李真渝、侯光复编《元杂剧论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 徐征、张月中、张圣洁主编《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116、6117页。
    ③ [明]都穆撰,[明]陆辨辑《都公谭纂》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266册,第650页。
    ④ [明]徐渭《徐文长逸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355册,第291页。
    ① [明]钱希言《狯园》卷十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267册,第711页。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4页。
    ③ [明]兰陵笑笑生著,戴鸿森校点《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54-255页。
    ① 徐朔方《<大唐秦王词话>前言》,[明]澹园圃主人编次《大唐秦王词话》,《古本小说集成》第25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页。
    ②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0页。
    ③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60页。
    ④ 王文才辑校《杨慎词曲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6-371页。
    ① 徐元诰《国语集释》,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1-12页。
    ② 徐元诰《国语集释》,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01页。
    ③ 李梦生《左传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716页
    ① 曹林娣、李泉辑注《启颜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2页。
    ②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40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4520页。
    ③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405,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244页。(?)[日]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顾承甫、何泉远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152、153、156页。
    ⑤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43《唐纪》,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7850页。
    ⑥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0页。
    ⑦ 赵璘《因话录》卷四“角部”,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56页。
    ⑧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204,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546页。
    ⑨ 韩愈《华山女》,[清]彭定求《全唐诗》卷34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823页
    ① 姚合《赠常州院僧》,[清]彭定求《全唐诗》卷497,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册第5650页。
    ② 姚合《听僧云端讲经》,[清]彭定求《全唐诗》卷50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册第5712页。
    ③ 袁宏道参评,屠隆点阅《虞初志》卷六,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7页。
    ④ [唐]孟启《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3页。
    ⑤ [清]彭定求《全唐诗》卷301,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册第3434页。
    ⑥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邓之诚注,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2-133页。
    ⑦ [宋]罗烨《醉翁谈录》甲集卷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⑧ [宋]口口《西湖老人繁盛录》,《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史247册第656页。
    ⑨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四十一),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236-237页。
    ① [清]余怀《板桥杂记》卷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272册,第11页。
    ② [清]王士稹《分甘余话》卷二,张世林点校,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2页。
    ③ 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18页。
    ④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附《校雠广义》,上海书店1988年版,第51页。
    ① 《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志》第五十三《刑法四》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五,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85页。
    ② [元]完颜纳丹《通制条格》卷二十七“搬词”,方龄贵校注《通制条格校注》卷二十七,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641页。
    ③ 不著撰者《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五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64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8页。
    ④ [明]魏校《庄渠遗书》卷九,《四库全书》第1267册,第859页。
    ⑤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①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四库全书》第1495册,第524页。
    ② [清]俞樾《春在堂诗编》卷一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551册,第557页。
    ③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八下,《续修四库全书》第1163册,第644-645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09页。
    ①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09页。
    ②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2页。
    ③ 杨们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页。
    ④ 赵磷《因话录》卷四“角部”,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56页。
    ⑤ 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⑥ 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5页。
    ⑦ 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401页。
    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1页。
    ⑨ 赵磷《因话录》卷四“角部”,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56页。
    ⑩ [清]焦循《剧说》卷一,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① [清]张应昌《清诗铎》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952页。
    ② [晋]挚虞《文章流别论》,[清]严可均《全晋文》卷七十七,何宛屏等审订,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819页。
    ③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7页。
    ④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0页。
    ⑤ [唐]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董诰《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354页。
    ⑥ [宋]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第二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⑦ [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445页。
    ⑧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⑨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400页。
    ①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②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246页。
    ③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卷三十《艺文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865-874页。
    ①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94-1195页。
    ②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96-1197页。
    ③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98-2699页。
    ④ [清]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64-1868页。
    ① 郑晓霞、林桂郁《列女传汇编》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57-58页。
    ② 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③ [清]朱彬《礼记训纂》卷五,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07页。
    ④ 何宁《淮南子集释》卷十《缪称训》,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11-712页。
    ⑤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卷十六《难三》,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71页。
    ⑥ 郑晓霞、林桂郁《列女传汇编》第8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1-322页。
    ⑦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百十二,《四库全书》第244册,775页。
    ⑧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卷六十八《霍光传》,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0页。
    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445页。
    ⑩ [汉]司马迁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卷一百十二,《四库全书》第244册,第897页。
    ① [清]王先谦《汉书补注》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书日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9-1280页。
    ②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卷二一,《四库全书》第1254册第380页。
    ③ [觉]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从》卷二十二,《四库全书》第886册第404页。
    ④ [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九十一《蒋少游传》,《四库全书》第262册第303页。
    ⑤ [唐]李延寿撰《南史》卷六十五《始兴王传》,《四库全书》265册第915页。
    ⑥ [唐]李延寿撰《北史》卷四十三《李崇传》附《李谐》,《四库全书》第266册第897页。
    ① [唐]魏征等撰《隋书》卷五八《陆爽传》附《侯白》,《四库全书》第264册第874页。
    ② [唐]释道宣撰《广弘明集》卷十五《内德篇·辨惑》,《四库全书》第1048册第434页。
    ③ [日]圆珍《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记》卷上,《大正藏》第56册,第227页。
    ④ 胡士荣《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页。
    ① 夏志清《中国古贼典小说导论》,刘世德编《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台湾香港论文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② 《教坊记(及其他九种)·孙内翰北里志》,《从书集成初编》第2733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页。
    ③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一百十三《诫励僧尼敕》,《四库全书》第426册第792页。
    ④ 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56页。
    ⑤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二百六十九《宋昱韦儇》,《四库全书》第1045册第35页。
    ⑥ [高丽]释了山夹注,查屏球整理《夹注名贤十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① [唐]元稹《元氏长庆集》卷十《律诗》,《四库全书》第1079册,第401-402页。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页。
    ③ [宋]王溥《唐会要》卷四,《四库全书》第606册,第33页。
    ④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⑤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序”,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页。
    ⑥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九,《四库全书》第590册,第159页。
    ⑦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一“大内”,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页。
    ⑧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6页。
    ①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四库全书》第590册,第105-108页。
    ② [宋]不撰著人《西湖老人繁盛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247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第655页。
    ③ [宋]洪迈《夷坚志》丁卷三《班固入梦》,《四库全书》第1047册,第467页。
    ④ [宋]《山谷集·别集》卷十三《答俞下洪范贴》,《四库全书》第1113册,第670页。
    ⑤ [宋]不撰著人《都城纪胜》“市井”,《四库全书》第590册,第3页。
    ⑥ [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社会》,《四库全书》第590册,第200页。
    ⑦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四库全书》第590册,第169页。
    ①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四库全书》第590册,第171页。
    ② 李日华《紫桃轩又缀》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从书》子部第108册,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87页。
    ③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六,《四库全书》第326册,第446-447页。
    ④ [宋]李心传《建炎杂记》乙集卷十六《杂艺出身不许任子》,《四库全书》第608册,第588页。
    ⑤ 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87-88页。
    ⑥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页。
    ⑦ 张政烺《讲史与咏史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本,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603页。
    ⑧ 陈汝衡《陈汝衡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373页。
    ①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② [元]夏庭芝《青楼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758册,第406页。
    ③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四库全书》第590册,第107-108页。
    ④ [明]宋濂《元史》卷一百四《刊法三》,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5 1页。
    ⑤ [明]宋濂《元史》卷一百五《刑法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685页。
    ⑥ 不著撰人《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264册,第68页,齐鲁书社1996年版。
    ⑦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七《胡仲彬聚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43页。
    ① [清]钱彩编次,钟平标点《说岳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页。
    ② [明]徐复祚《花当阁从谈》卷五《书乙未事》,《续修四库全书》第1175册,第86页。
    ③ [明]都穆《都公谈纂》卷上,《续修四库全书》1266册,第650页。
    ④ [清]焦循《剧说》卷一引《国初事迹》,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⑤ [明]沈德符《野获编》卷五《武定侯进公》,《续修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221页。
    ① [清]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6页。
    ②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续修四库全书》第923册,第237页。
    ③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1996年版,第887页。
    ④ [明]徐渭《徐文长逸稿》卷四,《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第1355册第291页。
    ⑤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中,《续修四库全书》第1271册,第188页。
    ① [清]刘銮《五石瓠》,[清]张潮、杨复吉、沈楙惠等编辑《昭代从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308页
    ②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182册,第412页。
    ③ [清]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397册,第377页。
    ④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80页。
    ⑤ 邓之诚著,邓列点校,赵不杰整理点校《骨董琐记》卷六《韩生评话》,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⑥ [清]宋琬《二乡亭词》卷一《小令》,《四库全书存目从书补编》第2册,齐鲁书社,第414页。
    ⑦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5-176页。
    ⑧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9
    ⑨ 徐珂《清裨类钞》“音乐类·叶英多说宗留守交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2页。
    ⑩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1996年版,第1439页。
    ①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7页。
    ②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9页。
    ①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页。
    ② [清]彭定求:《全膺诗》,第5650、5712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③ 丁如明、李宗为、李学颖等校点《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56页。
    ④ [清]彭定求:《全唐诗》,第3823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① 孟启《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23灭。
    ②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 ① 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9页。
    ② 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452页。
    ③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123册,第155页。
    ④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①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3页。
    ② 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页。
    ③ 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第143页。
    ④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页。
    ⑤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宋金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21页。
    ⑥ 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3页。
    ①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代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5页。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80-281页。
    ③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0页。
    ① 徐朔方《论书会才人——关于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编著写定者的身份》,《浙江学刊》1999年第4期。
    ②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2-245页。
    ③ 明李贤(1408-1466)《天顺目录》,《续修四库全书》第433册。
    ① [明]沈德符《野获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73页。
    ② 程国赋《明代书坊与小说》,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51-52页。
    ③ [明]陈龙正《几亭全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第12册,北京出版社,第155页。
    ④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⑤ [清]梁清远《雕丘杂录》卷十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135册,第367页。
    ⑥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
    ⑦ [明]许相卿《许氏贻谋》《续修四库全书》第938册,第542页
    ⑧ [明]袁黄《训子言》,中华书局《丛书集成初编》第976册,第16页。
    ① [明]黄佐《泰泉乡礼》卷二,《四库全书》第142册,第605-606页。
    ② 王小盾《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① 王昆吾《越南俗文学文献和敦煌文学研究、文体研究的前景》,《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54页。
    ② 朱一玄校点《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从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本文所引均据此版本,如无特殊说明,均不再一一标注。
    ① 周启付《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文学遗产》1982年第2期,第323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③ 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曲艺从谈》,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9页。
    ①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92页。
    ② [明]澹圃主人《大唐秦王词话序》,《大唐秦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版,第5页。
    ③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页。
    ④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47页。
    ⑤ [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卷二十一《律历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955页。
    ① [清]张尔岐《周易说略》序,《续修四库全书》第17册,第580页。
    ①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47页。
    ① 丁锡根《<五代史平话>考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②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21页。
    ③ 周兆新《讲史平话的两大流派》,程毅中编《神怪情侠的艺术世界:中国古代小说流派漫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29页。
    ④ 丁锡根校点《宋元平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本文所引平话原文均据此版本。
    ①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版,第73页。
    ②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09页。
    ③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④ [宋]罗烨《醉翁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2-3页。
    ⑤ 丁锡根《宋元平话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⑥ 浦江清《浦江清文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7页。
    ⑦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
    ⑧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二,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69页。
    ① [宋]晃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四库全书》第674册第232页。
    ② [宋]晃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四库全书》第674册第234页。
    ③ [宋]晃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四库全书》第674册第234页。
    ① 朱德熙《“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书后》,《北京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
    ② 《李朝实录》第17册《成宗实录》第三,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8年版,第100页。
    ③ 《李朝实录》第15册《成宗实录》第一,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8年版,第301页。
    ④ [朝鲜]边暹《朴通事谚解》卷下,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奎章阁从书》第八种,台湾联经公司1978年影印本,第292-293页
    ① [朝鲜]崔世珍《老乞大谚解》,京城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奎章阁从书》第九种,台湾联经公司1978年影印本,第354页。
    ②《明容与堂刻水浒传》第九十回,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第12页。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7页。
    ④ [明]董说《西游补》第七回,明崇祯刊本,第7页。
    ⑤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786册第197页。
    ⑥ [明]董珍《西洋番国志》,《续修四库全书》第742册第378页。
    ⑦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260册第190页。
    ⑧ [明]徐复祚《花当阁从谈》,《续修四库全书》第1175册第86页。
    ⑨ [明沈泰辑《盛明杂剧》二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765册第282页。
    ⑩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续修四库全书》第585册第543页。
    11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1785册第9页。
    12 [明]冯梦龙《醒世恒育》卷十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786册第196页。
    ① [明]毛晋编《六十种曲》第二册“八义记上”第十出,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2页。
    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784册第647页。
    ③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第1785册第33页。
    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785册第第136页。
    ⑤ [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八十《续修四库全书》第1195册第25页。
    ⑥ [明]阮大铖《春灯谜》卷下,《古本戏曲从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二集》第86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第84页。
    ⑦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0页。
    ⑧ [清]周亮工《读画录》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065册第600页。
    ⑨ [清]冯金伯《国朝画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081册第675页。
    ① [清]张灏《通俗编》卷三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94册第582页。
    ② [清]褚人获《坚瓠集》秘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260、1262册第226页。
    ③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57页。
    ④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五十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76页。
    ⑤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269册第279页。
    ⑥ [清]沈起撰,汪茂和点校《查继佐年谱》,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4页。
    ⑦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册“音乐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54页。
    ⑧ [清]陈维松《迦陵词全集》卷十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724册第246页。
    ⑨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中,《续修四库全书》第1271册第188页。
    ⑩ [清]李调元《童山集》诗集卷三十八,《续修四库全书》第1456册第444页。
    ① [清]心远主人编次《二刻醒世恒言》第一回,《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76页。
    ② [清]徐列《清稗类钞》第十册“音乐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943页。
    ③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9页。
    ④ [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69页。
    ⑤ [清]钱曾《读书敏求记》卷二,王云五《从书集成初编》第49册,商务印书馆民国25年版,第71页。
    ⑥ [清]俞樾《春在堂诗编》已庚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551册第558页。
    ⑦ [清]俞樾《茶香室从钞》卷十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198册第331页。
    ①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796册第357、403页。
    ②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续修四库全书》第1797册第143页。
    ③ [清]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卷三,广陵书社《笔记小说大观》,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808页。
    ①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45-746灭。
    ②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7页。
    ③ [清]周凯纂辑《厦门志》卷十五,道光19年(1839年)福建玉屏书院刊本,第13-14页。
    ④ [明]罗贯中撰,[明]冯梦龙补《三遂平妖传》第三十九回,《明清善本小说初编》第四辑,天一出版社1985年版,第10页。
    ⑤ [清]郭摩《樗园销夏录》卷上《续修四库全书》第1179册第650页。
    ⑥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⑦ [清]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卷三,广陵书社《笔记小说大观》,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808页。
    ⑧ [明]沈泰《盛明杂剧》,黄山书社1992年影印本,第611页。
    ⑨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6页。
    ① [清]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卷三,广陵书社《笔记小说大观》,广陵书社2007年版,第9808页。
    ② [清]焦循《剧说》卷六,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41页。
    ③ 吕思勉《中国通史》第二十二章,华东师范大学1992年版,第329页。
    ① 王小盾《起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集》,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412页。
    ①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25页。
    ① [明]李贤(1408-1466)《天顺日录》,《续修四库全书》第433册。
    ② [明]沈德符《野获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174册,第573页。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中华书局,1959-1978.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重印本,2010.
    广陵书社《笔记小说大观》,广陵书社,2007.
    上海古籍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日]高楠顺次郎等《大正臧》,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清]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清]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79.
    王季思《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唐]虞世南《北堂书钞》,中国书店,1989.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4.
    [宋]李昉《太平广记》,《四库全书》本。
    [宋]李昉《太平御览》,《四库全书》本。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中华书局,1960.
    [明]解缙《永乐大典》,世界书局,1977.
    [宋]王应麟《玉海》,广陵书社,2003.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中华书局,1986.
    [清]张玉书《佩文韵府》,上海书店,1983.
    [清]张英、王士禛《渊鉴类函》,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清]张廷玉《骈字类编》,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宋]罗烨《醉翁谈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东京梦华录注》,中华书局,1982.
    [宋]吴自牧《梦粱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西湖书社,1981.
    [明]西湖老人《繁胜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明]嗣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明]郎瑛《七修类稿》,中华书局,1959.
    [清]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1984-1986.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华书局,2007.
    向达、王重民《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国文化大学中文研究所,1984.
    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巴蜀书社,1990.
    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
    张鸿勋《说唱艺术奇葩——敦煌变文选评》,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周绍良、白化文《敦煌变文论文录》(上、下),上海古籍版社,1982.
    黄永武《敦煌宝藏》,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986
    伏俊连《敦煌赋校注》,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
    张锡厚《敦煌赋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
    高国藩《敦煌民俗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高国藩《中国民俗探微》,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高国藩《敦煌民俗资料导论》,新文丰出版社,1993.
    高国藩《敦煌民间文学》,台湾学生书局,1995.
    王昆吾《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商务印书馆,2003.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
    陆永峰《敦煌变文研究》,巴蜀书社,2000.
    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上海三联书店,2002.
    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7.
    [美]梅维恒《绘画与表演》,王邦维等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美]梅维恒《唐代变文》,杨继东、陈引驰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11.
    俞晓红《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任半塘《唐声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任半塘《唐戏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1965.
    孙楷第《沧州后集》,中华书局,1985.
    王小盾《起源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论集》,凤凰出版社,2010.
    陈汝衡《说书史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陈汝衡《宋代说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
    陈汝衡《陈汝衡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
    叶德均《戏曲小说丛考》,中华书局,1979.
    叶德钧《宋元明讲唱文学》,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孙楷第《俗讲、说话与白话小说》,作家出版社,1956.
    董国炎《荡子·柔情·童心——明代小说思潮》,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董国炎《扬州评话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曾永义《说俗文学》,联经出版公司,1980.
    杨荫深《中国俗文学概论》,世界书局,1946.
    吴同瑞、王文宝、段宝林编《中国俗文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曹聚仁《平民文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26.
    周忠元《20世纪上半叶的“俗文学研究”》,山东出版集团,2012.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汇编·宋话本研究资料——说话与说话人》,天一出版社。
    李真、徐德明《王少堂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李真、徐德明《扬州评话艺术》,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2009.
    扬州评话研究小组《扬州评话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扬州评话研究小组《扬州评书选(传统作品)》,中国曲艺出版社,1981.
    扬州曲艺志编委会《扬州曲艺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
    《中国曲艺志(北京卷)》,中国ISBN中心,1999.
    《中国曲艺志(江苏卷)》,中国ISBN中心,1996.
    老舍《老舍曲艺文选》,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
    倪钟之《中国曲艺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
    汪景涛《中国曲艺艺术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洪式良《柳敬亭评传》,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吴文科《中国曲艺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赵景深《曲艺论丛》,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
    赵景深《弹词研究》,《民俗丛书》本。
    刘光民《古代说唱辨体析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中华书局,1960.
    关德栋《曲艺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倪钟之《曲艺民俗与民俗曲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谭正璧、谭寻《评弹通考》,中国曲艺出版社,1985.
    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周良《苏州评弹旧闻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吴宗锡、周良《评弹文化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
    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乌丙安《民间文学概论》,春风文艺出版社,1980.
    段宝林《中外民间诗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赵伯陶《市井文化与市民心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吴文科《“说唱”义证》,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故宫博物院编《故宫珍本丛刊》,海南出版社影印本,2001.
    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程毅中《元小说家话本集》,齐鲁书社,2000.
    朱一玄校点《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大唐秦王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路工、谭天《古本小说平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李时人编校《全唐五代小说》,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谭正璧《话本与古剧》,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全相平话五种》,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
    卢世华《元代平话研究》,中华书局,2009.
    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中华书局,2002.
    罗小东《话本小说叙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2.
    陈桂声《话本叙录》,珠海出版社,2001.
    欧阳代发《话本小说史》,武汉出版社,1994.
    张棣华《话本艺术初探》,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作家出版社,1958.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国书局,1980.
    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80.
    王听《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中华书局2002年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黄霖、韩同文《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马振方《小说艺术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胡从经《中国小晓史学史长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胡怀琛《中国小说研究》,商务印书馆,1929
    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吴礼权《古典小说篇章结构修辞史》,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
    李梦生《中国禁毁小说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郭英德《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年第5期。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型·导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乃斌《中国古典小说的文体独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
    陈大康《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湖南出版社,1993.
    石麟《话本小说通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张兵《宋辽金元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萧相恺《宋元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董国炎《明清小说思潮》,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范丽敏《互通·因袭·衍化——宋元小说、讲唱与戏曲关系研究》,齐鲁书社,2009.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美]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胡益民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4年版。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陈文新、鲁小俊、王同舟《明清章回小说流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陈惠琴《传奇的世界——中国古代小说创作模式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孙另境《中国小说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曹萌《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模式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编辑室《小说文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刘孝存、曹国瑞《小说结构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王定天《中国小说形式系统》,学林出版社,1988.
    佛斯特《小说面面观》,重庆出版社,19887.
    石昌渝《中国古代文体丛书——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鲁德才《古代白话小说形态发展史论》,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韩南《中国白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纪德君《明清历史演义小说艺术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纪德君《中国历史小说的艺术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出版社,2002.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
    李军均《传奇小说文体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李啸仓《宋元伎艺杂考》,上海杂志公司,1953.
    吴晟《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伏涤修《戏曲小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纪德君《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民间说唱与古代通俗小说双向互动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格非《小说叙事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宋常立《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论》,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吴承学、何诗海编《中国文体学与文体史研究》,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
    胡壮鳞《理论文体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冯汝常《中国神魔小说文体研究》,三联书店,2009.
    马建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卢惠惠《古代白话小说句式运用研究》,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陈必祥《古代散文文体概论》,文史资料出版社,1987
    程毅中《中国诗体流变》,中华书局,1992
    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米克·巴尔(荷)《叙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王平《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赵宪章《文体与形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许结、徐宗文《中国赋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朱栋霖、范培松《中国雅俗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
    《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李泳炎、李亚虹《中华俗语源流大辞典》,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郭沫若《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胡适《白话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谭帆《中国雅俗文学思想论集》,中华书局,2006.
    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谢桃坊《中国市民文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傅璇琮,蒋寅总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卢连章《中国儒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中国儒教协会《中国佛教》,东方出版中心,1980.
    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吴中本《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第三卷·门类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王小舒《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唐宋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四库系列丛书目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1997.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目录索引》,齐鲁书社,1997.
    《四库禁毁书丛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禁毁书丛刊·索引》,北京出版社,2000.
    《中华大藏经》编辑局编《中华大藏经总目》,中华书局,2004.
    净空法师《大正新修大藏经目录》,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
    《丛书集成初编目录》,中华书局,1983.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文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石昌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朱一玄《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江苏社科院文研所编《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
    宁稼雨编《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齐鲁书社,1996.
    宁稼雨《<世说新语>书名与类目释义》,《文献》季刊,2000年第3期。
    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胡士莹《弹词宝卷总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傅惜华编《子弟书总目》,古典文学出版社,1954.
    谭正璧《弹词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李豫、李雪梅、孙英芳、李巍《中国鼓词总目》,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中华书局,2000.
    李国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论著目录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郑阿财、朱凤玉《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08-1997》,汉学研究中心,2000.
    郑阿财、朱凤玉《敦煌学研究论著目录1998-2005》,乐学书局,2006.
    王小盾《敦煌文学与唐代讲唱艺术》,《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王小盾《中国韵文的传播方式及其体制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
    王小盾《论变文、讲经文的联系与区别——关于梅维恒教授<唐代变文>的几个问题》,《国学研究》第二十八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陈伯海《说“文体”》,《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徐岱《文学的文化学研究》,《学术月刊》1988年第9期。
    吴承学《文体学源流》,《中国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
    胡大雷《论中古时期文体命各与文体释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詹福瑞《古代文化中的体类与体派》,《文艺研究》2004年第5期。
    钱志熙《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学传统——兼论古代文学文体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曲金良《敦煌“变文”研究史述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0年第4期。
    [俄]孟列夫《敦煌文献所见变文与变相之关系》,杨富学译,《社科纵横》1994年第1期。
    郑阿财《敦煌文学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未来》,《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3期。
    于向东《敦煌变相与变文研究评述》,《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
    于向东《敦煌连环画式变相的起源——兼谈其与敦煌变文的关系》,《艺术百家》2007年第3期。
    张锦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说话”家数考论——兼谈宋人“说话”分类问题》,《学术交流》1989年第3期。
    吴圣昔《<西游记>词话本问题追踪和串述》,《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4期。
    刘明坤,董国炎《中国口述史小说的演变》,《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期。
    董国炎,刘明坤《论口述史小说的发生与发展》,《扬州大字字报》(人又社会科学版)1007年第4期。
    李时人《“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孟昭连《“讲经文”质疑》,《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4期。
    孟昭连《“小说”考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孟昭连《口传叙事、书写叙事及其相互转化——以中国古代小说为中心》,《明清小说研究》2011年第3期。
    孟昭连《作者·叙述者·说书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主体之演进》,《明清小说研究》1989年第4期。
    吴圣昔,吴惟《<西游记>版本研究的共同坐标——试以“词话本-前世本-世本”三者关
    系为基点》,《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蔡一鹏《疑<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系“陶真”唱本》,《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杨芷华《演为说唱,继往开来——明成化刊包公故事说唱词话八种述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纪德君《<水浒传>与说唱词话之关系新证》,《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纪德君《民间说书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传播》,《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纪德君《中国古代“说书体”小说文体特征新探》,《文艺研究》2007年第7期。
    刘勇强《古代小说文体的动态特征与研究思路》,《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
    闫立飞《历史与小说的互文——中国小说文体观念的变迁》,《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1期。
    叶楚炎《“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历史与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3期。
    张国光《再评聂绀弩等先生的<水浒传>简本先于繁本说——兼辨<水浒>成书之前并无所
    谓“词话本”流传》,《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汪泛舟《敦煌讲唱与语言审美追求》,《敦煌研究》,1992年第2期。
    纪德君《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章回体制形成原因及过程新探》,《江海学刊》,1999年4期。
    孙逊、潘建国《唐传奇文体考辨》,《文学遗产》,1999年6期。
    徐剑艺《小说文体形态及其构成》,《上海文学》1989年2期。
    李剑国《小说的起源与小说独立文体的形成》,《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3期。
    谭帆《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4期。
    郑振铎《中国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化趋势》,《学生杂志》1930年1月第17卷第1号。郜
    元宝《文体学小说批评》,《文艺争鸣》1992年3期。
    王庆华《“词话”辨正》,《学术研究》,2009年第2期。
    陈辽《“词话”:中国古小说中特殊样式》,《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李亦辉《从词话本到刊本——论<封神演义>的成书、版本及编者问题》,《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苗怀明《20世纪以词话本为中心的<金瓶梅>研究综述》,《中华文化论坛》2002年第1期。
    张登文《连续体公案类讲唱文学的先驱——明成化本“包龙图公案词话”初探》,《东岳论从》1986年第5期。
    吴文科《“曲艺”与“说唱”及“说唱艺术”关系考辩》,《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钱志熙《再论古代文学文体学的内涵与方法》,
    吴承学《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论纲》,《文学遗产》2005年第1期。
    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体学研究展望》,《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欧明俊《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学术研究》,2010年第9期。
    王常新《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
    李小菊《20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述评》,《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
    刘晓军《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章回小说文体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姚爱斌《协和以为体,奇出以为用——中国古典文体学方法论初探》,《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李小兰《近30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体研究述评》,《襄樊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杨有山《论<四库全书总目>的文体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侯虹霞《论<大唐秦王词话>的艺术价值》,《科学之友》,2006年11月。
    李时人《“说唱词话”和<金瓶梅词话>》,《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
    谭正璧、谭寻《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述考》,《文献》,1980年第3期。
    周启付《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文学遗产》,1982年第2期。
    苗怀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综述》,《贵州文史丛刊》,1998年第4期。
    赵景深《谈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文物》,1972年第11期。
    徐德明《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转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孙楷第《词话考》,《师大月刊》,1933年第10期。
    纪德君《民间说书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传播》,《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
    纪德君《民间说书与通俗小说文体兼容之关系初探》,《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李时人《“词话”新证》,《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吴建国《<三言><二拍>与雅俗文化选择》,《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2期。
    纪德君《20世纪宋元平话的发现与研究》,《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0期。
    龙迪勇《空间问题的凸显与空间叙事学的兴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龙迪勇《叙事作品中的空间书写与人物塑造》,《江海学刊》2011年第1期。
    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张守连《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王凌《形式与细读——古代白话小说文体研究》,南开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形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鲍震培《中国俗文学史论(唐—金元部分)》,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
    侯虹霞《<大唐秦王词话>考论》,山西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赵敏捷《<大唐秦王词话>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届硕士学位论文。
    徐艳《晚明小说文体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昊《敦煌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闫春娟《敦煌讲史叙事艺术再探》,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金成翰《岳飞小说研究》,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马建智《中国古代文分类理论研究》,四川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郗文倩《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以汉代文体为中心》,河北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 文。
    杨志平《中国古代小说技法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韩晓《中国古代小说空间论》,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邓百意《中国古代小说节奏论》,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王伟琴《敦煌变文作时作者考论》,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陈慧宇《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果报”观念》,湘潭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郭洪雷《中国小说修辞模式的嬗变——从宋元话本到五四小说》,山东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李晓晖《宋元“说话”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范雪飞《明代<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版本研究》,山西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董群《元明词话与早期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成书》,广州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明《敦煌变文体式的发展流变》,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