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方回《瀛奎律髓》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方回《瀛奎律髓》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考论结合、点面结合、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其编纂、体例、诗“体”论、诗“格”论、版本、清人评点等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试图通过深入思考与重新审视其中所涉及的重要诗学问题,推进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共有六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编纂研究。对后世颇有争议的《瀛奎律髓序》是否方回所作、序中题署称“宋”是否恰当等问题再加探讨;从宋末“江西”与晚唐之争的地域性角度出发,探讨方回“家于歙,尝守睦”的生平经历对《瀛奎律髓》中兼取唐宋诗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意义;细读评点文字,以还原是书历久始成、欲再作修改而未能的真实编选过程;概括出方回编选是书的重要背景:熟稔《诗经》之学、精于律诗、欣赏劲健诗风的家学风气,启蒙于《苕溪渔隐丛话》、由偏爱工致平淡诗风到改调“江西”的诗学历程以及广泛参请又慎择诗友的师友交游;认为其编纂目的主要在于重振风雅诗道,为晚唐、“江西”、理学诗歌救弊,提高律诗地位;释“瀛奎律髓”之名为唐宋律诗精髓,揭示其中所包含的诗学批评意义。
     第二,体例研究。是书集选本、评点于一身,总体上按照以类选诗,次以分体,以人系诗,以时系人,总序结合小序,圈点兼之评注的体例进行编选。其分类体例、选诗体例、诗评体例皆有独到之处,往往能借助体例设置更加充分地表达诗学思想。当然,其中也颇有失序混乱之处。
     第三,诗歌“体”、“格”论研究。力求在唐宋诗学的广阔背景下解决方回诗学的三个关键问题一一“诗之精者为律”论,兼取唐宋的诗学倾向和诗歌格法论。本文认为:其一,方回通过将律诗平等地纳入诗统体系、强调律诗与古诗本质功用上的相通、详论律诗创作技法以证其精妙、借“律诗之祖”说推尊律体、将复古论者极力推崇的“格高”、“平淡”两大古诗审美风味作为律诗最重要的审美标准等方式,力证律诗为“诗之精者”。其根本意旨也是针砭时弊,实与复古论者殊途同归。其二,兼取唐宋、打破门户是方回在唐宋诗之争中的一贯主张。他以集古今之大成的杜甫为源头,梳理出“晚唐派”与“江西派”的诗学体系,对唐宋并无轩轾;以格高、平淡为诗歌之“两途”,同时兼以细润、工丽等等,也是唐宋并取。其三,为全面准确地把握方回的诗法论,我们应该认识到:其讲论诗法以重视诗歌本质为前提;讲究“活法”,以“无法”为旨归;主张变体不可常作,学诗当从正格入。
     第四,版本研究。除了对学界存在争议的元刻本、明初刻本、明嘉靖间坊刊巾箱本等再作考论之外,重点考察海外刊刻本以及通评本、选评本、汇评本等诸种形式的评点本,考述其源流,明了其存在状况,并理清其在传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第五,清人评点研究。在详细梳理考论诸评点本版本状况的基础上,对二冯、查慎行、何焯、纪昀、许印芳五家评点进行深入探究。一方面挖掘出只言片语的评点文字背后所寓含的诗学思想,探讨诸家评点的特色所在;另一方面,从传播与接受的角度,通过诸家评点反观方回诗学,对其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把握。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 textual research" and "investigation", integration of "partial" and "whol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dissertation probes into FangHui's "YingKuiLvSui"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dition, style,"Ti" and "Ge" of poetry, version as well as the comments of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The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tudy of "YingKuiLvSui" by reflecting on the poetic issues involved in it.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First, A research on the edition of "YingKuiLvSui" is mad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whether FangHui prefaces "YingKuiLvSui" and the signature of Song Dynasty is accurate or not. Basing on the argument between "JiangXi" in Late Song and Late Tang, the author reveal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FangHui's experience ("born in She County, being "TaiShou in MuZhou") upon his absorption of the essence of poem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Besides, by scanning the comments in "YingKuiLvSui", the author reproduces the authentic, long-lasting edition and unsuccessful revision of the book. The background of FangHui's edition of the book is also summed up. FangHui is familiar with the theory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Eight-Line poems".
     His family learning environment prefers the powerfulness of poems. Enlightened by "TiaoXiYuYinCongHua", FangHui shifts his interest on neat and simple poems to "JiangXi" poems. All of those and his careful selection of teachers and friends enable him to edit the book "YingKuiLvSui". His edition aims at reviving the refined and elegant poems, perfecting the poem in Late Tang,"JiangXi" and "Eight-Line poems", and revealing the poetic significance of "YingKuiLvSui"-the essence of "Eight-Line poem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
     Second,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style of "YingKuiLvSui". With both poetry anthology and annotation in it, the book is edited generall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style, poet, dynasty of the poetry. Its edition also includes preface, sub-preface, punctuation and comment. The book offers a unique style of classification, anthology and annotation, fully revealing FangHui's poetic idea; however, it also suffers from some form of disorder.
     Third,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i" and "Ge" of the poetry. On the basis of Tang and Song poetry, the author attempts to solve three important poetic issues-FangHui's theory that "Eight-Line poem" is the essence of poems, FangHui's absorption of both Tang and Song poems and FangHui's theory of poetic "Ge". The dissertation holds the following opinions that:
     First of all, by introducing "Eight-Line poem" into the poetic system, FangHui emphasizes that "Eight-Line poem" and ancient poems are linked with each other in essence and function. He elaborates on the skill of "Eight-Line poem" writing and holds the ingenious "Eight-Line poem" in high esteem. FangHui regards the two aesthetic styles "GeGao" and "PingDan" favored by people who return to the ancient as the most important aesthetic criteria of "Eight-Line poem". FangHui's attempts to prove that "Eight-Line poem" is the essence of poem aims at criticizing the demerits of his times, reading the same goal as that of people who return to the ancient. Apart from the above, FangHui remains consistent in his advocacy of absorbing Tang and Song poems and breaking the narrow mind. Basing on DuFu, FangHui divides the poetic system into "Late Tang" and "JiangXi", treating equally with Tang and Song poems. His advocacy of "GeGao","PingDan", delication, smoothness and elegance also reveals his absorption of both Tang and Song poems. Besides, to completely master FangHui's theory of poem writing, we should realize that Fang's theory emphasizes the nature of poem, advocates flexible law and tries to break the fixed law. Meanwhile, FangHui holds that poem writing should follow the regular rules with less "BianTi".
     Fourth,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version of "YingKuiLvSui". Apart from the controversial Yuan Dynasty block-printed edition, Early-Ming Dynasty block-printed edition, the pocket edition from the book mill in JiaJing,(Ming Dynasty) the editions of full-length comment, of selected comment and of collected comment are made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author carries out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ir origin, current state and the problems appearing in people's copying and spreading.
     Fifth, the dissertation studies the comment made by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In terms of the study of the above edition, the author makes a profound study of the comments made by FengShu, FengBan, Zhashenxing, HeZhuo, JiYun and XuYinfang to explore their poetic ideas and discuss the features of their comment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read and acceptance,the author reflects on FangHui's poetic idea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grasp of it.
引文
①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云:“选本发展到宋代,从体制上看已经到达极致,成为一种包容性最强的文学批评形式。摘句、诗格、诗话、评点,几乎都可以在选本中得到包容。”(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96页。)
    ①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②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
    ③潘柏澄:《方虚谷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版。
    ④许清云:《方虚谷之诗及其诗学》,台湾东吴大学1981年博士学位论文。
    ⑤孙凯听:《方回研究》,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⑥邱光华:《方回诗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王剑:《方回<瀛奎律髓>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⑧李囡囡:《从<瀛奎律髓>看方回论宋诗》,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⑨康莉:《<瀛奎律髓>的晚唐观研究》,暨南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⑩文师华:《金元诗学理论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11李成文:《宋元之际诗歌研究》,南京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2许总:《论<瀛奎律髓>与江西诗派》,《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第73-79页。
    13许总:《论清人评<瀛奎律髓>之得失及其启示》,《江海学刊》1982年第5期,第49-55页。
    14莫砺锋:《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诗观》,《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508-524。
    15查洪德:《关于方回论诗的“一祖三宗”说》,《文史哲》1999年第1期,第71-77页。
    16王奎光:《方回的“吴体”诗论及其诗学批评意义》,《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第78-87页。
    17高利华:《论方回的江西宗派学说及其对陈与义的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第91-94页。
    墙毛飞明:《方回年谱与诗选》,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①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附录二,第236-250页。
    ②罗超:《方回降元之文化诠释》,《殷都学刊》2001年第6期,第56-60页。
    ③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第24-42页。
    ④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5-421页。
    ④邱光华:《方回审美主体心境论考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5期,第149-155页。
    ⑥史伟:《论方回诗学观点的形成历程及渊源》,《廊坊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第11-15页。
    ⑦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44-947页。
    ⑧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60页。
    ⑨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76、183页。
    ①莫砺锋:《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诗观》,《唐宋诗歌论集》,第510页。
    ②查洪德:《关于方回论诗的“一祖三宗”说》,《文史哲》1999年第1期,第71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112页。
    ④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7年版,第219-221页。
    ⑤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1-392页。
    ⑥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前言》,第5页。
    ⑦康莉:《论<瀛奎律髓>中的格高及其实现途径》,《天中学刊》2010年第6期,第79-81页。
    ⑧许总:《论<瀛奎律髓>与江西诗派》,《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第77-78页。
    ⑨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117页。
    ⑩贾文昭:《关于“清新”——读方回论诗札记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12期,第92-95页。
    ①李光生:《方回<瀛奎律髓>之格高、韵味论》,暨南大学2004年硕士学位论文。
    ②莫砺锋:《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诗观》,《唐宋诗歌论集》,第524页。
    ③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第392页。
    ④王奎光:《论方回<瀛奎律髓>中的“拗字”格法》,《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4期,第21-26页。
    ⑤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6-203页。
    ⑥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第11-26页。
    ⑦杨波:《方回<瀛奎律髓>的唐诗观》,河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6-8页。
    ⑧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附录一,第228-235页。
    ①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37-461页。
    ②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附录三,第251-281页。
    ③徐美秋:《纪昀评点诗歌研究》,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④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第47页。
    ①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以下简称《汇评》。
    ①《汇评·附录一》,第1809页。
    ②《汇评·序》,第1页。
    ③[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九,《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第12136页。
    ④按,方回:《桐江续集序》称:“诗自壬午(1282)至戊子(1288),二十卷,卷百首。”(《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4页。)今存《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收诗自癸未(1283)始,于乙巳(1305)止,共三十六卷,前二十八卷为诗,后八卷为文,与序言并不吻合。对此,詹杭伦认为“此称二十卷者,盖系初编,以后续有编辑,皆入此集”,(《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第225页。)是有道理的。当然,在流传过程中,其诗文也有散佚,故方回所谓壬午(1282)年所作诗歌于集中已不可见。
    ①[元]方回:《桐江集》卷八,《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委婉别藏钞本,第1322册,第482页。
    ②[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0页。
    ③[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二,第12306页。
    ④[元]方回:《先君事状》,《桐江集》卷八,第490页。
    ⑤[元]方回:《寄题桐君祠》.《桐江续集》卷十八,第12256页。
    ⑥[元]方回:《重至秀山售屋将归十首》其五,《桐江续集》卷十一,第12162页。
    ⑦[元]方回:《寓宅十咏序》,《桐江集》卷一,364页。
    ⑧[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12491页。
    ①[元]方回:《宋故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致仕歙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华文阁学士通奉大夫吕公家传》,台湾本《桐江集·补遗》,第636-645页。
    ②[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6-377页。
    ③方回述其选入许浑《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诗的原因:“以荆公尝选此诗,予亦不弃。”(《汇评》卷十,第339页。)
    ④[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6-377页。
    ⑤[元]方回:《跋胡直内诗》,《桐江集》卷四,第428页。
    ① [元]方回:《孙元京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2页。
    ② [元]方回:《题孙元京近诗》,《桐江续集》卷九,第12134页。
    ③ [元]方回:《次韵孙元京见过言诗》,《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36页。
    ④ [元]方回:《与曹宏斋书》、《柬二》,《桐江集》卷五,第446-447页。
    ⑤ 《汇评·附录一》,第1809页。
    ⑥ 《汇评·附录一》,第1817页。
    ⑦ 《汇评·序》,第1页。
    ⑧ 关于周密《癸辛杂识》所载方回情事,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附《周密<癸辛杂识>“方回”条考辨》一文作了详细考辨,可参看。(第236-250页。)
    ⑨ [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⑩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六《桐江续集提要》,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204页。
    ①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五《佩韦斋文集提要》,第2192页。
    ② 《左传·庄公十六年》,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第202页。
    ③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138页。
    ④ [元]方回:《桐江续集》卷四,第12086页。
    ⑤ 《汇评》卷十三,第491页。
    ① 《汇评》卷十二,第459页。
    ② 《汇评》卷十二,第466页。
    ③ 《汇评》卷十七,第666页。
    ④ 《汇评》卷二十四,第1020页。按,此诗之后又有《知章年八十六卧病,上表乞为道士还乡,上许之。舍宅为观,赐名千秋,仍赐鉴湖剡水一曲,诏令供帐东门,百僚祖饯,御制赐诗云》一首,系唐明皇诗全篇,吴孟举认为“似是后人补入,非虚谷原本”,是有道理的。
    ⑤ 《汇评》卷三十六,第1437页。
    ① [元]方回:《先兄百三贡元墓志铭》,《桐江集》卷八,第503页。
    ② [元]方回:《笺注唐贤三体诗法序》,[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四,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93页。
    ③ [元]方回:《可言集考》,《桐江集》卷七,第470页。
    ① “风怀类”小序,《汇评》卷七,第276页。
    ② “山岩类”小序,《汇评》卷三十三,第1376页。
    ③ “忠愤类”小序,《汇评》卷三十二,第1346页。
    ① [元]方回:《先君事状》,《桐江集》卷八,第487-488页。
    ② [元]方回:《叔父八府君墓志铭》,《桐江集》卷八,第501-502页。
    ③ [唐]杜甫:《宗武生日》,[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77页。
    ④ [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九,第767页。
    ⑤ 评杜审言《登襄阳城》,《汇评》卷一,第3页。
    ⑥ 评杜审言《和康五望月有怀》,《汇评》卷二十二,第905页。
    ① [元]方回:《渔隐丛话考》,《桐江集》卷七.第466页。
    ② [元]方回:《诗思十首》其九,《桐江续集》卷二十八,第12402页。
    ③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①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第332页。
    ②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第42-43页。
    ③ “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④ [元]方回:《诗人玉屑考》,《桐江集》卷七,第468-469页。
    ⑤ [元]方回:《诗人玉屑考》,《桐江集》卷七,第469页。
    ① [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6-377页。
    ② [元]方回:《桐江续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4页。
    ① [元]方回:《桐江集序》:“予尝谓诗非多读不能有所入,故予自《三百五篇》以下至于唐宋以来诗人之诗无不观。诗非多作不能有所进,故予初学诗必日赋一二首,积千百而存其一,然后敢出以示人。诗非多参请不能有所成,故予于四方诗友必极意以求之。”([明]金德玹:《新安文粹》卷十四,明天顺四年刊本,第15页。)
    ② [元]方回:《桐江集序》,[明]金德玹:《新安文粹》卷十四,第15页。
    ③ [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7页。
    ① [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卷二:“赵章泉、韩涧泉所选唐人绝句,唯取中正温厚,闲雅平易,若夫雄浑悲壮,奇特沉郁,皆不之取,惜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1页。)
    ②[元]方回:《桐江集序》,[明]金德珐:《新安文粹》卷十四,第16页;[元]方回:《跋阮梅峰诗》,《桐江集》卷四,第422页。
    ③[元]方回:《跋阮梅峰诗》.《桐江集》卷四,第422页。
    ④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五《自堂存稿提要》,第2197页。
    ⑤ 《汇评》卷四十三,第1566页。
    ⑥ [元]方回:《杂兴十二首》其十,《桐江续集》卷二十三,第12319页。
    ① [元]方回:《张泽民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0页。
    ② 评张道洽《梅花》,《汇评》卷二十,第778页。
    ③ [元]方回:《赵宾肠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1页。
    ④ [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80页。
    ⑤ [元]方回:《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去言五首》其四自注,《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82页。
    ① [唐]魏征等:《隋书》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730页。
    ②[五代]欧阳炯:《花间集序》,[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③ [元]方回:《孟衡湖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52页。
    ① [宋]周密撰,朱菊如、段飏、潘雨廷、李德清校注:《齐东野语》卷十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16页。
    ②评刘克庄《落梅》,《汇评》卷二十,第843-844页。
    ③ [宋]林希逸:《跋玉融林鳞诗》,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35册,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62页。
    ①《汇评》卷二十,第840页。
    ②[元]戴表元:《国南仲诗后序》,[元]戴表元:《剡源集》卷九,《丛书集成初编》第2054册,第134页。
    ③ [宋]江万里:《懒真小集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41册,第187页。
    ④[宋]谢枋得:《叠山集》卷四《与杨石溪书》,《四部丛刊续编》集部第70册,第14页。
    ⑤[宋]谢枋得:《与刘秀岩论诗》,《叠山集》卷一,《四部丛刊续编》集部第70册,第5页。
    ⑥[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⑦[元]方回:《瀛奎律髓序》,《汇评·序》,第1页。
    ⑧评李群玉《登蒲涧寺后二岩》,《汇评》卷一,第11页。
    ① [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2页。
    ② [元]方回:《桐江集》卷三,第415页。
    ③ “论诗类”小序,《汇评》卷三十六,第1434页。
    ④《汇评》卷二十九,第1260页。
    ⑤ 《汇评》卷三十二,第1349页。
    ⑥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8页。
    ①[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三,第1083页。
    ②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雍也》,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60页。
    ③ 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18页。
    ④ [宋]刘克庄:《刘圻父诗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9册,第79页。
    ⑤ [宋]张磁:《皇朝仕学规范》卷四十,《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8册,第677页。
    ①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薛文清集提要》,第2293页。
    ② [宋]楼钥:《跋戴式之诗卷》:“唐人以诗名家者众,近时文人多而诗人少。文犹可以发身,诗虽甚工,反为屠龙之伎,故好之者寡。”(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64册,第290页。)
    ③ [清]郭绥之:《偶述六绝句》其三,《万首论诗绝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5页。
    ④ [明]孔天胤:《孔文谷集》卷三《重刻唐诗纪事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5册,第44页。
    ⑤ [元]方回:《桐江集》卷一,第361页。
    ①[元]方回:《孟衡湖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52页。
    ② 《汇评》卷四十七,第1731页。
    ①史伟:《南宋“选体诗”的重新发现及其诗学意义》,《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49页。
    ② [宋]刘克庄:《宋希仁诗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9册,第150页。
    ③[宋]程颐撰,潘富恩导读:《二程遗书》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④ [宋]詹初:《日录》下,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83册,第402页。
    ⑤ [宋]曹彦约:《偶成》其四、其五,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5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184页。
    ⑥ [宋]朱熹:《答巩仲至》,《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⑦ [元]戴表元:《方使君诗序》,[元]戴表元:《剡源集》卷八,《丛书集成初编》第2054册,第119页。
    ⑧ [元]方回:《瀛奎律髓序》,《汇评·序》,第1页。
    ①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百二《褚亮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976-3977页。
    ① 严北溟、严捷编著:《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9-120页。
    ②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47页。
    ③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92页。
    ④ [唐]睢昙悉达:《开元占经》卷十八,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211页。
    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92页。
    ⑥ [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52页。
    ⑦ [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文部·文字》,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6页。
    ⑧ 按,韦兵:《五星聚奎天象与宋代文治之运》于此论述甚详,可参看。(《文史哲》2005年第4期。)
    ①[宋]刘克庄:《陈协秘书郎兼景献府教授制》,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6册,第215页。
    ②[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卷三《太祖皇帝·严贡举》,《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6册,第211页。
    ③[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1页。
    ④[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一《杜甫传》,第5738页。
    ⑤评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汇评》卷四,第151页。
    ⑥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7页。
    ⑦[明]胡应麟:《唐音癸签》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⑧[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第42-43页。
    ①按,方回所选,皆为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或五、七言长韵律诗,并不包括绝句在内。所选长韵律诗,在韵数上又有其规定性,即:“予所选五言律,止于十韵。惟此至十二韵,亦破例也。”(评白居易《送客南迁》,《汇评》卷四十三,第1545页。)“今此选七言律,过六韵者不收:五言律至十韵而止。盖长篇太多,则读者颇难精也。”(评杜甫《送郑十八虔……》,《汇评》卷四十三,第1552页。)
    ②《汇评·附录一》,第1809页。
    ③《汇评·附录一》,第1820-1821页。
    ①《汇评·附录一》,第1826-1827页。
    ②《汇评》卷三十六,第1434页。
    ③《汇评》卷三,第78页。
    ④《汇评》卷二,第46页。
    ⑤[清]查慎行评“登览类”小序,《汇评》卷一,第1页。
    ①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版,第458-459页。
    ②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形式多样,就其运用时间较长、运用范围较广,而且又深具民族特色者言之,不外选本、摘句、诗格、论诗诗、诗话、评点六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05页。)
    ①按,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卷五十六不同意此说,他认为:“荟萃文章自预(按,杜预《善文》五十卷)始,非虞始也。”(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1567页。)屈守元《文选导读》从三个方面对胡氏之说提出了质疑,进而肯定挚虞《文章流别集》为较早的文学选集:一,挚虞与杜预同时;二,《隋书·经籍志》亦载杜预《善文》,作志者并非不知有是书:三,《善文》所录乃谠言、史料,非集部之文。(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7页。)
    ②[唐]魏征等:《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第1089-1090页。
    ③[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总集类序》,第2598页。
    ①屈守元:《文选导读》,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6页。
    ②[梁]萧统:《文选序》,[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①按,学界多有论此书系坊刻本者。李更、陈新即认为是书“在编选过程中虽然不无曾经参用刘克庄所编某种选集的可能性,但总体上和刘克庄并不存在直接关联。所谓‘后村先生编集’云云,应属书商出于商业利益的不正当操作。”(李更、陈新:《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1页。)
    ②[元]方回:《瀛奎律髓序》,《汇评·序》,第1页。
    ①[梁]萧统:《文选序》,[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②按,少数选集并非以人系诗或以时系人,体例颇为杂乱。如唐代佚名所编《搜玉小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云:“既不以人叙,又不以体分。编次参差,重见叠出,莫能得其体例。”(卷一百八十六,第2607页。)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搜玉小集>前记》亦认为“其具体排列上都颇为混杂,看不出编选意图 和选诗标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975页。)韦縠《才调集》一人之诗有分见于二处、三处者,体例也颇为杂乱失序。
    ①[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河岳英灵集提要》,第2603页。
    ②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第574页。
    ③[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珠英学士集>五卷》,[宋]晁公武撰,张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二十,第1059页。傅璇琮也认为是书总体上说是以官班为次的:“所谓‘以官班为次’并非全集五卷统排,而似是只限于各卷之内。当然,从卷四、卷五作者皆品位较低者看,全集卷次排列上似乎也是大致遵守了官班为次的原则的。”(《唐人选唐诗新编》,第44页。)
    ① 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①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5-21页。
    ②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一,第14页。
    ③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卷五,第210页。
    ④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34页。
    ①[元]方回:《瀛奎律髓序》,《汇评·序》,第1页。
    ②《汇评》卷四十七,第1620页。按,《汇评》缺“至韩愈昌黎始辞而辟之。其送文畅、澄观、灵师、惠师虽皆有诗,未尝渐染其教也。而”三十二字。此据明成化三年本补。
    ①《汇评》卷三十三、三十四,第1376、1387页。
    ②按,即《史记》之“太史公曰”,《汉书》之“赞曰”,《后汉书》之“论曰”、“赞曰”,《三国志》之“评曰”等发抒史家见解、感慨的评述性文字。其中,有关文学或文学家之评述,已俨然是重要的文学评论资料。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鹏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也。”([汉]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第2503页。)
    ③[唐]吕延祚:《进五臣集注文选表》,[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六 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①[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391页。
    ②[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选》卷三十,第560页。
    ③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页。
    ④[元]方回:《瀛奎律髓序》,《汇评·序》,第1页。
    ⑤[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1页。
    ①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一四一全晋文102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215页。
    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三十六《苏评孟子提要》,第481页。
    ③柯劭忞等撰,余大钧标点:《新元史》卷二百三十七《仇远传》:“同县仇远,字仁近,……著有《山村集》、《批注唐百家诗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5页。)
    ④按,见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绪论》“评点文学的特点和不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9-10页。
    ①评杜甫《和裴迪发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汇评》卷二十,第780页。
    ②评林逋《小圃春日》,《汇评》卷十,第345页。
    ③评陆游《久雨》,《汇评》卷十七,第707页。
    ④评顾非熊《寄太白无能禅师》,《汇评》卷四十七,第1657页。
    ⑤评许浑《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汇评》卷十,第338页。
    ⑥评沈佺期《游少林寺》,《汇评》卷四十七,
    ⑦评陈子昂《送崔著作东征》,《汇评》卷二十四,第1018页。
    ⑧[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有唐三百年诗,众体备矣。……略而言之,则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详而分之,贞观、永徽之时,……此初唐之始制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40页。)
    ⑨[元]方回《学诗吟十首》其七,《桐江续集》卷二十八,第12400页。
    ①按:[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丽则集>五卷》云:“右唐李氏撰,不著名。集《文选》以后读书志校证》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060页。)至唐开元词人诗,凡三百二十首,分门编类。贞元中,郑余庆为序。”([宋]晁公武撰,张猛校证:《郡斋
    ②万曼:《唐集叙录·韦苏州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7页。
    ③万曼:《唐集叙录·姚少监集》,第263页。
    ④按,需要注意的是,北宋人“对自己和时人的诗文集较少类编”。像宋绩臣依照梅尧臣诗集原本类编《梅尧臣全集》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其实颇为少见。(张巍:《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第58页。)
    ⑤[元]方回:《晦庵集抄序》,《桐江集》卷一,第355页。
    ⑥[元]方回:《南轩集钞序》,《桐江集》卷一,第357页。
    ①程杰:《宋诗学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6-67、73-74页。
    ①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②[唐]李鼎祚辑:《周易集解》卷十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35页。
    ③[元]方回:《俞伯初复庵诗并说》,《桐江续集》卷三十,第12437页。
    ①[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三十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61页。
    ①《汇评·附录一》,第1819-1820页。
    ②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5页。
    ①许总《论<瀛奎律髓>与江西诗派》,《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第76页。
    ②参[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28-440页。
    ③《汇评》卷七,第292页。
    ④“朝省类”小序,《汇评》卷二,第46页。
    ⑤“忠愤类”小序,《汇评》卷三十二,第1346页。
    ⑥“怀古类”小序,《汇评》卷三,第78页。
    ⑦[元]方回评杜甫《秦州》云:“东南水田,釉粳皆欲肥,西北高原,种粟惟欲地瘦,亦格物者之所宜知也。’(《汇评》卷四,第155页。)
    ⑧“风土类”小序,《汇评》卷四,第150页。
    ⑨评王维《送梓州李使君》,《汇评》卷四,第153页。
    ①“着题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七,第1151页。
    ②《汇评》卷一,第7页。
    ③“山岩类”小序,《汇评》卷三十三,第1376页。
    ④“川泉类”小序,《汇评》卷三十四,第1387页。
    ⑤《汇评》卷三十四“川泉类”选入,第1399页。
    ⑥《汇评》卷三十三,第1376页。
    ⑦胡云翼:《宋诗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7-9页。
    ⑧程杰:《宋诗学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3-74页。
    ①评杜甫《登岳阳楼》,《汇评》卷一,第6页。
    ②评张祜《金山寺》,《汇评》卷一,第13页。
    ③[清]吴之振:《瀛奎律髓序》,《汇评·附录一》,第1813页。
    ①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瀛奎律髓>里所说的“高格”》,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132页。
    ② 《汇评》卷十一,第392页。
    ③ 《汇评》卷十二,第434页。
    ④ 《汇评》卷十四,第526页。
    ⑤ 《汇评》卷三十二,第1351页。
    ⑥ 《汇评》卷二十八,第1240页。
    ⑦ 《汇评》卷十二,第435页。
    ① 《汇评》卷十五,第544页。
    ② 《汇评》卷十三,第490页。
    ③ 《汇评》卷十,第388页。
    ④ 《汇评》卷十三.第486页。
    ⑤ 《汇评》卷十二,第440页。
    ⑥ 《汇评》卷十二,第459页。
    ⑦ 《汇评》卷十二,第466页。
    ⑧ 《汇评》卷四十七,第1749页。
    ⑨ 《汇评》卷四十七,第1749页。
    ⑩ 评杜甫《端午日赐衣》,《汇评》卷十六,第595页。
    ①《汇评》卷十六,第633页。
    ②[清]吴宝芝:《重刻记言八则》,《汇评·附录一》,第1815-1816页。
    ③《汇评》卷十三,第494页。
    ①[宋]刘克庄:《跋章仲山诗》,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30册,第22页。
    ②评刘克庄《雨花台》,《汇评》卷三,第147页。
    ③《汇评》卷十,第337页。
    ④评韩愈《春雪间早梅》,《瀛奎律髓》卷二十,第749页。
    ⑤评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第1547页。
    ⑥评韩琦《元日祀坟马上》,《汇评》卷二十八,第1242页。
    ⑦《汇评》卷三十五,第1421页。
    ⑧评余靖《落花》,《汇评》卷二十七,第1187页。
    ⑨评程颐《郊行即事》,《汇评》卷二十三,第1001页。
    ⑩按,方回评朱熹《观梅花开尽,不及吟赏,感叹成诗,聊贻同好二首》云:“文公诗似陈后山,劲瘦清绝,而世人不识。”(《汇评》卷二十,第765页。)
    ①《汇评》卷十二,第458页。
    ②评陈文惠《林处士水亭》,《汇评》卷二十三,第972页。
    ③[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1827页。
    ④按,清人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云:“山林台阁,各是一体。宋季方回撰《瀛奎律髓》,往往偏重江湖道学,意当时风气,或有借以自重者,故喝破之。”(转引自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第92页。)颇能发见方回选诗、论诗之深意。
    ⑤按,例如,方回论舒鐔所作梅花诗云:“直眼不识东坡,而谓其能识梅花耶?兼亦格卑句巧,似乎凑合而成。……其人品不堪与东坡作奴,故附其诗于坡诗之下,不以入正选云。”(评苏轼《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汇评》卷二十,第797-798页。)
    ①[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国秀集提要》.第2603页。
    ②[清]纪昀评张道洽《梅花二十首》,《汇评》卷二十,第851页。
    ③[元]方回:《张泽民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0页。
    ④评张道洽《梅花》,《汇评》卷二十,第778-779页。
    ⑤[元]方回:《张泽民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0页。
    ⑥《汇评》卷十二,第461页。
    ⑦《汇评》卷四十七,第1734页。
    ①[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98页。
    ②《汇评》卷十,第318页。
    ③按:其一:“禁庭春昼,莺羽披新绣。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其二:“日晚却理残妆,御前闲
    舞霓裳。谁道腰肢窈窕.折旋消得君王。”其三:“禁帏秋夜,月探金窗罅。玉帐鸳鸯喷沉麝,时落银灯香灺。”其四:“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卷三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726页。)
    ④按,事见[唐]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页。
    ⑤《汇评》卷十六.第599页。
    ⑥评夏竦《奉和御制上元观灯》,《汇评》卷十六,第617页。
    ⑦评王珪《依韵恭和圣制上元观灯》,《汇评》卷十六,第617页。
    ①《汇评》卷四十七,第1692页。
    ②评白居易《送客南迁》,《汇评》卷四十三,第1545页。
    ③评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参军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汇评》卷四十三,第1552页。
    ④[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后集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9页。
    ⑤[清]纪昀评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参军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汇评》卷四十三,第1552页。
    ⑥清]许印芳评杜甫《重过昭陵》,《汇评》卷二十八,第1221页。
    ①评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汇评》卷二十五,第1118页。
    ②《汇评》卷三,第78-79页。
    ③《汇评》卷二十四,第1018页。
    ④评陈子昂《度荆门望楚》,《汇评》卷一,第2页。
    ⑤评许浑《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汇评》卷十,第338页。
    ①[元]方回:《恢大山西山小稿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491页。按,其实在方回的诗学体系中,所谓“祖许浑、姚合为派者”作为“晚唐派”之一分子,亦属于“老杜派”;经由李商隐而间接学杜的“昆体”不入“老杜派”,则是方回崇尚“格高”、“平淡”的论诗标准使然。详见“体派论”之相关论述。
    ②评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汇评》卷十六,第624页。
    ③《汇评》卷二十四,第1063页。
    ④《汇评》卷六.第235页。
    ⑤评刘长卿《谪至千越亭作》,《汇评》卷四十三,第1542页。
    ⑥评苏舜钦《中秋松江新桥对月和柳令》,《汇评》卷二十二,第923页。
    ⑦《汇评》卷三,第79页。
    ⑧评李咸用《春日》,《汇评》卷十,第328页。
    ⑨评范成大《海云回,接骑城北,时吐蕃出没大渡河水上》,《汇评》卷十三,第494页。
    ⑩评陆游《西窗》,《汇评》卷二十三,第1010页。
    ①评姚合《送李侍御过夏州》,《汇评》卷二十四,第1054页。
    ②评张祜《惠山寺》,《汇评》卷四十七,第1661页。
    ③《汇评》卷二十四,第1083页。
    ④评杜甫《和裴迪发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汇评》卷二十,第780页。
    ⑤评徐俯《庭中梅花正开,用旧韵贻端伯》,《汇评》卷二十,第816页。
    ① 《汇评》卷五,第227页。
    ② 《汇评》卷十六,第599页。
    ③ 《汇评》卷十三,第479页。
    ④ 《汇评》卷四十三,第1567页。
    ⑤ 《汇评》卷二十一,第885页。
    ⑥ 《汇评》卷五,第231页。
    ⑦ 《汇评》卷四十七,第1662页。
    ⑧ 评许浑《姑苏怀古》,《汇评》卷三,第111页。
    ⑨ 《汇评》卷十,第339页。
    ⑩ [元]方回:《瀛奎律髓序》,《汇评·序》,第1页。
    ①评陆游《山行过僧庵不入》,《汇评》卷二十三,第1007页。
    ①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6页。
    ②[清]纪昀评赵嘏《始闻秋风》,《汇评》卷十二,第455页。
    ③[清]纪昀评曹汝弼《喜友人过隐居》,《汇评》卷二十三.第976页。
    ④评岑参《宿关西客舍寄山东严、许二山人,时天宝高道举征》,《汇评》卷二十九,第1263页。
    ⑤[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1页。
    ①[清]纪昀评梅尧臣《金山寺》,《汇评》卷一,第15页。
    ②[唐]许浑:《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唐]许浑著,罗时进笺证:《丁卯集笺证》卷六,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按,《瀛奎律髓》卷三此诗,题作“咸阳城东楼”。见《汇评》卷三,第109页。)
    ③[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32页。
    ④[清]查慎行评苏轼《初到黄州》,《汇评》卷四十三,第1562页。
    ①分别见f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一、十、二十、十二,第944、880、1764、1034页。
    ②《汇评》卷十一,第398页。
    ③《汇评》卷十一,第393页。
    ①《汇评》卷十九,第728页。
    ②按,霍松林、霍有明等解沈佺期《杂诗》云:“《杂诗》,是汉魏以来诗人们常用的诗题,一般一题多首,甚是数十首(如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属于”组诗“性质,但各首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与表现同一主题的”连章诗“(如《秋兴》八首)不同,因为它”杂“。”(《绝妙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2页。)
    ③聂巧平:《论杜甫连章诗的组织艺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34页。按:聂文对组诗与连章诗之关系及区别也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要之,组诗涵盖连章诗,连章诗属于组诗的范畴。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入蜀纪行诗二十四首等,这些组诗虽具有前后的连贯性,然它们既不统属在同一标题之下,也没有严格的章法转承和照应;再者,若摘选其中任何一首来读,其艺术的完整性不会受太大的影响。因此,这类诗虽说是组诗,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却不能称连章诗。”
    ④[清]纪昀评陈师道《和王子安至日》,《汇评》卷十六,第566页。
    ⑤[清]冯舒评陈师道《和王子安至日》,《汇评》卷十六,第566页。
    ①[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七,第1485、1499页。
    ②评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汇评》卷十二,第453页。
    ③[清]纪昀评杜甫《秋兴》,《汇评》卷三十二,第1361页。
    ④[清]许印芳评杜甫《题省中院壁》,《汇评》卷二十五,第1116页。
    ⑤[清]顾嗣立:《寒厅诗话》,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5页。
    ①[清]田同之:《西圃诗说》,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753页。
    ②[清]冯舒评杜甫《秋兴》,《汇评》卷三十二,第1361页。
    ③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云:“从现存文献看,作为诗学问题的起承转合之说,最早见于元人诗法,具体说就是杨载《诗法家数》与傅若金《诗法正论》。……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就是起承转合之说在当时属于老生常谈,杨、范两家都是在敷衍陈说。”(《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第65-66页。)
    ④按,清人甚至认为包括连章诗在内的所有组诗皆不可删选。如,陈仅:《竹林答问》:“问:‘叔父谓杜诗连章皆有次第,固然。若《秦州杂诗二十首》,题既云“杂”,当在别论。(答:)‘何尝无次第?观其起结两首及中间,有一丝紊乱者乎?予最恨近人选杜连章,只选一二首。不思老杜于此等处,皆有章法,阙一不可,增一不能。即如五律中《丈八沟》、《何将军山林》、《黄家亭子》等诗,是其最清浅者,有一章可去者乎?此而不知,何以称选?真所谓眯目而道黑白者。’”(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2260页。)
    ⑤[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755页。
    ①[清]许印芳评黄庭坚《题落星寺岚漪轩》,[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五,《丛书集成续编》影印《云南丛书》本,第114册,第566页。
    ②[元]方回《瀛奎律髓序》,《汇评·序》,第1页。
    ①《汇评》卷二十四,第1027页。
    ②《汇评》卷二十九,第1273页。
    ③评萧德藻《次韵傅惟肖》,《汇评》卷六,第271页。
    ④评郑刚中《寒意》,《汇评》卷十三,第479页。
    ⑤评赵与东《次韵方万里雨夜雪意》,《汇评》卷十三,第487页。
    ⑥评尤袤《别林景思》,《汇评》卷二十四,第1096页。
    ①《汇评》卷六,第262页。
    ②《汇评》卷三,第137页。
    ③[元]方回:《桐江集》卷四,第428页。
    ④[元]方回:《桐江集》卷五,第440页。
    ⑤评韩淲《七月四首》,《汇评》卷十二,第449页。
    ⑥《汇评》卷十,第387页。
    ⑦《汇评》卷十六,第578页。
    ⑧[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四十三《梅尧臣传》载:“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倡,一府尽倾。”(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3091页。)
    ①评梅尧臣《新秋雨夜西斋文会》,《汇评》卷十七,第659页。
    ②评张九龄《和王司马折梅寄京邑兄弟》,《汇评》卷二十,第747页。
    ③评钱起《裴迪书斋望月》,《汇评》卷二十二,第915页。
    ④《汇评》卷二十一,第862页。
    ⑤评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汇评》卷十,第326页。
    ⑥《汇评》卷二十,第752页。
    ⑦《汇评》卷六,第248页。
    ⑧《汇评》卷七,第280页。
    ①评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汇评》卷一,第9页。
    ②评王维《同崔员外秋宵寓直》,《汇评》卷二,第49页。
    ③《汇评》卷四十八,第1792页。
    ④《汇评》卷二,第73页。
    ⑤《汇评》卷四,第195页。
    ⑥评刁衍《汉武》,《汇评》卷三,第128-129页。
    ⑦评苏轼《上元夜过赴儋守召,独坐有感》,《汇评》卷十六,第621页。
    ①评吴融《偶题》,《汇评》卷三十二,第1368页。
    ②对方回借评刁衍《汉武》诗以抒慨之举,冯舒斥云:“何与于诗?”纪昀也批评道:“此评迂阔,与诗无涉。”(《汇评》卷三,第129页。)
    ③对方回借魏知古《春夜寓直凤阁怀群公》诗考征史实的做法,纪昀甚为不满:“忽不论诗,但作笺释,所谓为例不纯。”(《汇评》卷二,第48页。)
    ④《汇评》卷三十二,第1349页。
    ①《汇评》卷二十,第795页。
    ②评苏轼《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汇评》卷二十,第797-798页。
    ③评宋之问《初到黄梅临江驿》,《汇评》卷四十三,第1537页。
    ④《汇评》卷十四,第509-510页。
    ⑤《汇评》卷二十四,第1055页。
    ⑥《汇评》卷三十六,第1434-1437页。
    ①《汇评》卷三十六,第1434页。
    ②[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二十八,第12399页。
    ③[唐]皮日休:《正乐府序》,[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7页。
    ④[元]方回:《汪斗山识悔吟稿序》,《桐江集》卷一,第368页。
    ①[宋]张鎡:《皇朝仕学规范》卷三十六,《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8册,第665页。
    ②[元]方回:《次韵谢董君读予诗稿》,《桐江续集》卷五,第12090页。
    ③[元]方回:《读放翁诗作》,《桐江续集》卷九,第12137页。
    ④[元]方回:《送福州谢学正无疑归南剑州》序云:“承见赠云:‘十年太守桐江郡,万首新诗陆放翁。’不敢当此佳句。”(《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1页。)
    ⑤[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7页。
    ⑥[元]方回:《跋尤冰寮诗》,《桐江集》卷三,第415页。
    ⑦[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五,第12091页。
    ①[宋]范成大:《怀归寄题小艇》,[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07页。
    ②[宋]苏轼《与二郎侄》,[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附《苏轼佚文汇编》卷四,第2523页。
    ③[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十五、其二、其四十一、其三十五,[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卷二十七,第372-375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一《杜审言传》,第5735页。
    ②[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15页。
    ③[唐]杜甫:《赠蜀僧闾邱师兄》,[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九,第767页。
    ④《汇评》卷二十三,第998页。
    ⑤[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六《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69页。
    ① 《汇评》卷十六,第589页。
    ② 《汇评》卷四十七,第1660页。
    ① 许总:《唐宋诗体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② 按,许总在《唐宋诗体派论》中,称具有共同创作追求却并未自觉形成流派的文人群体称为“准流派”。(第9页)
    ①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53页。
    ② 史伟:《南宋“选体诗”的重新发现及其诗学意义》,《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49页。
    ① [宋]刘克庄:《宋希仁诗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9册,第150页。
    ② [宋]何梦桂:《贵德诗集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58册,第96页。
    ③ [元]张之翰:《西岩集》卷一《和光辅吾友见示韵》,《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4册,第366页。
    ④ [宋]曹彦约:《偶成》其四,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51册,第32184页。
    ⑤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51、455页。
    ① [宋]朱熹:《答巩仲至》,《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② [元]方回:《婺源黄山中吟卷序》,《桐江集》卷一,第369页。
    ③ [元]方回:《孙后近诗跋》,《桐江集》卷四,第429页。
    ① [元]方回:《汪斗山识悔吟稿序》,《桐江集》卷一,第368页。
    ② [元]方回评钱惟演《始皇》,《汇评》卷三,第134页。
    ③ [元]方回:《跋许万松诗》,《桐江集》卷四,第428--429页。
    ④ [元]方回:《跋俞伯初诗》,《桐江集》卷四,第429页。
    ⑤ [元]方回:《恢大山西山小稿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12491页。
    ① [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7页。
    ② [元]方回:《笺注唐贤三体诗法序》,[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一一四,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293-1294页。
    ③ [宋]徐铉:《成氏诗集序》,《全宋诗》第2册,第189页。
    ① [宋]石介:《石徂徕集》卷下《石曼卿诗集序》,《丛书集成初编》第2361册,第57页。
    ② [宋]范仲淹:《唐异诗序》,[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卷八,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③[宋]朱熹:《答巩仲至》,《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四,《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宋]朱熹:《答杨宋卿》,《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四部丛刊初编》本。
    ① [宋]刘克庄:《瓜圃集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9册,第81页。
    ② [宋]刘克庄:《宋希仁诗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9册,第150页。
    ③ 按,关于是书之编者,学界存在疑义。李更、陈新即认为是书“在编选过程中虽然不无曾经参用刘克庄所编某种选集的可能性,但总体上和刘克庄并不存在直接关联。所谓‘后村先生编集’云云,应属书商出于商业利益的不正当操作。”(李更、陈新:《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1页。)
    ④ [元]方回:《赵宾旸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0-361页。
    ① [元]方回:《名僧诗话序》,《桐江集》卷一,第363页。
    ② [元]方回:《孙元京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二十,第12472页。
    ③ [清]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137页。
    ④ 评秦观《中秋口号》:“生日诗、致语诗,皆不可易为,以其徇情应俗而多谀也,所以予于生日诗皆不选。(《汇评》卷十二,第461页。)评范成大《海云回接骑城北,时吐蕃出没大渡河水上》:“予选诗不甚喜富贵功名人诗,亦不甚喜诗之富艳华腴者。”(《汇评》卷十三,第494页。)
    ⑤评白居易《何处难忘酒》,《汇评》卷十九,第728页。
    ⑥ “伤悼类”小序,《汇评》卷四十九,第1799页。按,《汇评》缺“性情于此见焉,交游以此重焉”十二字,据成化三年本补。
    ① [宋]唐庚:《自说》,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40册,第2页。
    ② [宋]陆游:《渭南文集》卷三十九《何君墓表》,《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376页。
    ③ [元]方回:《跋尤冰寮诗》,《桐江集》卷三,第415页。
    ④ [元]方回:《唐师善月心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65-12466页。
    ① [宋]刘克庄:《跋黄慥诗》:“诗比他文章最难工,非功专气全者不能名家。”(《全宋诗》第329册,第203页。)[宋]周必大:《杨谨仲诗集序》:“文章有天分.有人力,而诗为甚。才高者语新,气和者韵胜,此天分也。学广则理畅,时习则句熟,此人力也。二者全则工,偏则不工。”(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230册,第141页。)[宋]范温:《潜溪诗眼》“学诗贵识”条:“山谷言学者若不见古人用意处,但得其皮毛,所以去之更远。……故学者要先以识为主,如禅家所谓正法眼者。直须具此眼目,方可入道。”(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7页。)
    ② 霍松林主编:《中国诗论史》上,黄山书社2007年版,第246页。
    ③ [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正:《梦溪笔谈》卷十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2页。
    ① “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② [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③ 评韩琦《元日祀坟马上》,《汇评》卷二十八,第1242页。
    ① [唐]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第388卷,上海古籍出版1990年版,第1743页。
    ②[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1页。
    ③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一《杜甫传》,第5738页。
    ④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二百二《宋之问传》,第5751页。
    ⑤[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丛书集成初编》第284册,第11页。
    ① 按,唐人司空图曾将四人并称:“陈、杜滥觞之余,沈、宋始兴之后,杰出于江宁,宏思于李杜,极矣。”([明]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笺证》卷四“司空图论诗”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1页。)然并非专指律诗。
    ② [元]方回:评陈子昂《度荆门望楚》,《汇评》卷一,第2页。
    ③ [元]方回评陈子昂《白帝怀古》,《汇评》卷三,第78-79页。
    ④ [元]方回评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汇评》卷四,第151页。
    ⑤ [元]方回评陈子昂《送崔著作东征》,《汇评》卷二十四,第1018页。
    ⑥ [元]方回评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汇评》卷四,第151页。
    ① [元]方回评沈佺期《塞北》云:“时称沈、宋,而佺期、之问,皆不令终。无美善而有艳才,议者惜之。”(《汇评》卷三十,第1304页。)
    ②方回云:“灵运、惠连、颜延年、鲍明远,在宋元嘉中未有此等绮丽之作也。齐‘永明体’自沈约立为声韵之说,诗渐以卑。而玄晖诗徇俗太甚,太工太巧。阴、何、徐、庾继作,遂成唐人律诗。”(评谢脁《和王主簿怨情》,[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四,《汇评·附录二》第1902页。)
    ③[清]马位:《秋窗随笔》云:“声律虽起于沈约,而以前粗已具之。”([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第826页。)
    ④ [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23册,第38页。
    ⑤ [清]钱木庵:《唐音审体》,[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782页。
    ⑥ 奇数韵不是常见的律诗体式,因此,方回评魏知古《奉和春日途中喜雨》才会特意指明其为五韵律诗,以示律诗亦有此体。(《汇评》卷十七,第643页。)
    ⑦ 评陈子昂《白帝怀古》,《汇评》卷三,第78页。
    ① “拗字类”小序后附冯舒评:“周颙、刘绘、沈约辈之声病,止论五音。沈、宋之律诗,兼严四声。拗字不妨为律诗,以其原论声病也。虚谷不知源流,遂立此一类,其为全不知诗信矣。”(《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清]冯班评杜甫《奉答岑参补阙见赠》:“律诗出于南北朝,排偶须藻丽瑰奇,方为作手。”(《汇评》卷二,第51页。)
    ②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李峤传》,第4371页。
    ③评曾几《上元日大雪》,《汇评》卷二十一,第894页。
    ④ “着题类”小序云:“着题诗,即六义之所谓赋而有比焉,极天下之最难。石曼卿《红梅》诗有曰:‘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不为东坡所取,故曰:‘题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汇评》卷二十七,第1151页。)
    ①[唐]韩愈:《荐士》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5页。)
    ②评陈子昂《岘山怀古》,《汇评》卷三,第79页。
    ③评陈子昂《晚次乐乡县》,《汇评》卷十五,第529页。
    ④评陈子昂《送魏大从军》,《汇评》卷二十四.第1019页。
    ⑤[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57页。
    ⑥[唐]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卷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9页。
    ⑦[元]方回评杜审言《登襄阳城》云:“壮语如‘雨雪关山暗,风雷草木稀’,‘据鞍雄剑动,插檄羽书飞’
    ‘不宰神功运,无为大化悬。八荒平物土,四海接人烟’,‘文物驱三统,声名走百神’,‘禹食传中使,尧 樽遍下人’,……此等句若置之子美集,无大相远也。”(《汇评》卷一,第3页。)
    ①评杜审言《和晋陵丞早春游望》,《汇评》卷十,第320页。
    ②评沈佺期《塞北》,《汇评》卷三十,第1304页。
    ③评陈子昂《送崔著作东征》,《汇评》卷二十四,第1018页。
    ④[清]纪昀评方回“于四人之中,而论其为人,则陈、杜之诗尤可敬云”语:“陈、杜人亦不纯粹。”(《汇评》卷三十,第1304页。)
    ⑤“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⑥按,[元]方回评《送崔著作东征》云“平仄不粘”,评《送魏大从军》也云“尾句虽拗平仄”(《汇评》卷二十四,第1018、1019页),可见他是明知诸诗不合律的。
    ⑦评沈佺期《三月三日梨园亭侍宴》,《汇评》卷十六,第593页。
    ⑧评沈俭期《塞北》,《汇评》卷三十,第1304页。
    ⑨评宋之问《奉和圣制春日剪彩花胜应制》,《汇评》卷十,第318页。
    ⑩评骆宾王《灵隐寺》,《汇评》卷四十七,第1621页。
    ①评沈佺期《游少林寺》,《汇评》卷四十七,第1625页。
    ①[清]王夫之著,戴洪森笺注:《姜斋诗话》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页。
    ②[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511页。
    ③[唐]张为:《诗人主客图序》,[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八百一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814页。
    ①[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26-27页。
    ①[元]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0-12471页。
    ②[元]方回:《恢大山西山小稿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12491页。
    ①[元]方回:《跋许万松诗》,《桐江集》卷四,第428-429页。
    ①[元]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0-12471页。
    ②[明]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笺证》卷四“晚唐两诗派”条,第122页。
    ③评朱庆馀《早梅》,《汇评》卷二十,第754页。
    ①[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27页。
    ②评僧文兆《宿西山精舍》,《汇评》卷四十七,第1718页。
    ③评姚合《武功县中》,《汇评》卷六,第244页。
    ④评姚合《闲居》,《汇评》卷二十三,第962页。
    ⑤评姚合《送喻凫校书归毗陵》,《汇评》卷二十四,第1053-1054页。
    ⑥[元]方回:《孙后近诗跋》,《桐江集》卷四,第429页。
    ⑦[元]方回:《跋许万松诗》,《桐江集》卷四,第428-429页。
    ⑧按,[元]方回:《跋胡直内诗》云:“今之褒博不讲学,不论文。间一见为诗,曰:‘我晚唐也。’问晚唐
    何自入?曰:‘四灵也。’然则非‘四灵’也,乃近时书肆所刊江湖诗也。”(《桐江集》卷四,第428页。)
    ①“论诗类”小序,《汇评》卷三十六,第1434页。
    ②评戴复古《岁暮呈真翰林》,《汇评》卷十三,第486页。
    ③评韩愈《广宣上人频见过》,《汇评》卷四十七,第1738页。
    ④评陈师道《寄外舅郭大夫》,《汇评》卷四十二,第1500页。
    ⑤评杜审言《登襄阳城》,《汇评》卷一,第3页。
    ⑥评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汇评》卷一,第9页。
    ⑦评韩仲止《七月四首》,《汇评》卷十二,第449页。
    ⑧评赵蕃《十一月五日晨起书呈叶德璋司法》,《汇评》卷十三,第497页。
    ①《汇评》卷二十六,第1133-1134页。
    ②《汇评》卷二十五,第1110页。
    ③《汇评》卷二十六,第1142页。
    ④评贾岛《病蝉》,《汇评》卷二十七,第1157页。
    ⑤评姚合《闲居晚夏》,《汇评》卷十一,第399页。
    ⑥评贾岛《旅游》,《汇评》卷二十九,第1273页。
    ⑦《汇评》卷二十三,第960页。
    ①[元]方回:《跋仇仁近诗集》,《桐江集》卷四,第432页。
    ②[元]方回:《跋许万松诗》,《桐江集》卷四,第428-429页。
    ③评杜甫《秋清》,《汇评》卷十二,第422页。
    ④“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⑤[宋]徐集孙:《赵紫芝墓》,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4册,第40336页。
    ⑥[宋]陈必复《山居存稿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41册,第300页。
    ①按,宋人贺允中《江东天籁集序》云:“闻有豫章先生乎?此老句法为江西第一祖宗,而和者始于陈后山。派而为十二家,皆铮铮有名。自号江西诗派。”(刘文刚:《一则关于江西诗派的新材料》,《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据此,则黄、陈在世时已经有意识地创立了江西诗派。然而,此说并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可。一般认为,江西诗派体系的构建始于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本文亦依此说。
    ②[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第327-328页。
    ③[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第244页。
    ①[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四,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05页。
    ②[宋]刘克庄:《茶山诚斋诗选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9册,第157页。
    ③[宋]曾几:《东轩小室即事五首》其四,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29册,第18512页。
    ④[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第332页。
    ⑤[宋]赵蕃:《书紫微集后》,[宋]赵蕃撰:《章泉稿》卷一,《丛书集成初编》第2026册,第18页。
    ⑥[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四,第244页。
    ⑦[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第328页。
    ①[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序”,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86页。
    ②[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八十三《江西续派二曾居士诗集序》,第3346页。
    ③[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58-59页。
    ④f宋]谢枋得:《叠山集》卷九《萧水压诗卷跋》,《四部丛刊续编》集部第70册,第4页。
    ⑤[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云巢编提要》,第2075页。
    ⑥[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卷七十九《江西宗派诗序》,第3230页。
    ①[宋]郑天锡:《江西诗派》,[清]厉鄂辑撰:《宋诗纪事》卷六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9页。
    ②[元]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1页。
    ③评杜甫《曲江对饮》,《汇评》卷十,第359页。
    ④[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二十八,[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诗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72页。
    ⑤评陈与义《道中寒食二首》,《汇评》卷十六,第591页。
    ⑥评陈与义《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汇评》卷一,第42页。
    ①评陈与义《送熊博士赴瑞安令》,《汇评》卷二十四,第1091页。
    ②[元]方回:《孟衡湖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
    ③评赵蕃《送赵成都二首》,《汇评》卷二十四,第1068页。
    ④评陈与义《清明》,《汇评》卷二十六,第1149页。
    ⑤[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58-59页。
    ⑥[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第49页。
    ⑦[清]田同之:《西圃诗说》,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765-766页。
    ①[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引《潘子真诗话》,第112页。
    ②[宋]黄庭坚:《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106册,第188页。
    ③[宋]胡稚:《简斋诗笺叙》,[宋]胡稚:《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④[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5-106页。
    ⑤评陈与义《醉中》,《汇评》卷十九,第737页。
    ⑥评陈与义《别伯恭》,《汇评》卷二十四,第1064页。
    ⑦评汪藻《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四首》,《汇评》卷三十二,第1358页。
    ①评杜甫《江亭》,《汇评》卷二十三,第939页。
    ②《汇评》卷十,第360页。
    ③评赵蕃《雨后呈斯远》,《汇评》卷十七.第710页。
    ④评陈师道《赠王聿修商子常》,《汇评》卷四十二,第1530页。
    ⑤评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汇评》卷四十三,第1547页。
    ①评杜甫《题省中院壁》,《汇评》卷二十五,第1114页。
    ②评吕本中《张祎秀才乞诗》,《汇评》卷二十五,第1126页。
    ③评杜甫《上巳日徐司录林园宴集》,《汇评》卷二十六,第1129页。
    ④评陈与义《对酒》,《汇评》卷二十六,第1147页。
    ⑤[元]刘壎:《隐居通议》卷六,《丛书集成初编》第212册,第55页。
    ⑥[清]金武祥:《粟香随笔》卷五引翁方纲语,《续修四库全书》第1183册,第11页。
    ⑦[宋]曾季狸:《艇斋诗话》云:“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6页。)
    ⑧[宋]吕本中:《与曾吉甫论诗第二帖》,[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引,第333页。
    ①[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吕紫薇”条引,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85页。
    ②钱钟书:《谈艺录》,第292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第292页。
    ④[宋]曾季狸:《艇斋诗话》,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296页。
    ⑤[宋]曾几:《读吕居仁旧诗,有怀其人,作诗寄之》,[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九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3册,第545页。
    ⑥[宋]赵蕃:《琛卿论诗用前韵》,[宋]赵蕃撰:《淳熙稿》卷十七,《丛书集成初编》第2257册,第387页。
    ⑦按,[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吕紫微”条:“近时学者,往往误认弹丸之喻而趋于易,故放翁诗云:‘弹丸之论方误人。’”(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85页。)
    ⑧评吕本中《谢胜尉送梅》,《汇评》卷二十,第824页。
    ①评吕本中《用寄璧上人韵寄(按,《瀛奎律髓》脱“寄”字)范元实、赵才仲及从叔知止》,《汇评》卷四十七,第1755-1756页。
    ②评刘屏山《次韵张守梅诗》,《汇评》卷二十,第764页。
    ③胡明:《江西诗派泛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年第3期,第121页。
    ④按,与李商隐诗风相似的唐彦谦也是“昆体”诗人效仿的对象。然而,对其影响最大、为后人所普遍认可的还是李商隐。
    ⑤[宋]田况:《儒林公议》,《丛书集成初编》第2793册,第2页。
    ⑥[宋]刘攽:《中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287页。
    ①[宋]释惠洪撰,陈新点校:《冷斋夜话》卷四,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3页。
    ②[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69页。
    ③方回《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0页。
    ④[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五,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547页。
    ⑤[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99页。
    ⑥[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三引叶梦得语,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57页。
    ①评梅尧臣《和永叔中秋月夜会不见月酬王舍人》,《汇评》卷二十二,第925页。
    ②评杨亿《梨》,《汇评》卷二十七,第1185页。
    ③[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下,第399-400页。
    ④[元]袁桷:《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八《书汤西楼诗后》,《丛书集成初编》第2074册,第811页。
    ①评晁君成《甘露寺》,《汇评》卷一,第18页。
    ②[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二,[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56页。
    ③[宋]杨亿编,王仲荦注:《西昆酬唱集注》卷下《泪》,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9-140页。
    ①[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328页。
    ②评陈师道《赠田从先》,《汇评》卷四十二,第1529页。
    ③评皇甫冉《馆陶李丞旧居》,《汇评》卷三,第103页。
    ④按,方回评罗隐《封禅寺居》云:“善用事者不冗。”(《汇评》卷四十七,第1687页。)
    ⑤[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五,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647页。
    ⑥评刘子仪《南朝》,《汇评》卷三,第125页。
    ⑦[宋]杨亿编,王仲荦注:《西昆酬唱集注》卷上《公子》,第69-70页。
    ⑧[宋]田况:《儒林公议》,《丛书集成初编》第2793册,第2页。
    ⑨[宋]杨亿编,王仲荦注:《西昆酬唱集注·序》,第1-2页。
    ⑩[清]陈仅《竹林答问》,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2255页。
    11[宋]方岳:《跋陈平仲诗》,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42册,第342页。
    12[宋]刘攽:《中山诗话》云:“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288页。)按,关于“村夫子”,许永璋先生有《“村夫子”小议》一文,认为“凡诗之有俗陋气者,皆属此范畴。”(《杜甫研究学刊》1991年第4期,第18-21页。)
    ①方回《跋冯庸居诗》,《桐江集》卷四,第433页。
    ②评杨亿《南朝》,《汇评》卷三,第124页。
    ③评李群玉《登蒲涧寺后二岩》,《汇评》卷一,第11页。
    ④评李虚几《建茶呈使君学士》,《汇评》卷十八,第717页。
    ⑤[清]纪昀评李虚几《建茶呈使君学士》,《汇评》卷十八,第717页。
    ⑥[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卷二,第21页。
    ⑦评刘潜夫《落梅》,《汇评》卷二十,第844页。
    ①评钱惟演《始皇》,《汇评》卷三,第134页。
    ②评宋祁《腊后晚望》,《汇评》卷十五,第545页。
    ③《汇评》卷六,第260页。
    ④评杨亿《书怀寄刘五》其二,《汇评》卷六,第261页。
    ⑤[元]方回:《柳州教授王北山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12491页。
    ②[宋]黄公绍:《在轩集·诗集大成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9册,第630-631页。
    ①[宋]刘克庄:《晚觉闲稿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9册,第140页。
    ②[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元稹集》,第601页。
    ③[元]方回:《跋仇仁近诗集》,《桐江集》卷四,第432页。
    ④[元]方回:《刘元辉诗评》,《桐江集》卷五,第438页。
    ①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4-367页。
    ②[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③[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西昆酬唱集提要》,第2610页。
    ④[宋]朱弁撰,陈新点校:《风月堂诗话》卷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12页。
    ⑤[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五《紫微诗话提要》,第2743页。
    ①[清]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卷五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30页。
    ②[隋]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卷四,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285页。
    ③[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卷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38页。
    ④[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
    ⑤[五代]孙光宪:《白莲集序》,[唐]僧齐己:《白莲集》,《四部丛刊初编》第131册,第1页。
    ⑥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284页。
    ①[元]方回:《瀛奎律髓序》,《汇评·序》第1页。
    ②[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12489-12490页。
    ①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3页。
    ②[元]方回:《赵宾旸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1页。
    ③评沈佺期《塞北》,《汇评》卷三十,第1304页。
    ①评杜甫《送段功曹归广州》,《汇评》卷二十四,第1025页。
    ②评陈与义《题东家壁》,《汇评》卷二十三,第1003页。
    ③[元]方回:《赠邵山甫学说》,《桐江续集》卷三十,第12442页。
    ④[元]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桐江集》卷三,第415页。
    ①《汇评》卷二十三,第936页。
    ②评韩惺《幽窗》,《汇评》卷七,第279页。
    ③评陈子昂《晚次乐乡县》,《汇评》卷十五,第529页。
    ④[元]方回:评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老杜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余首。唐人粗能及之者仅数公,而
    皆欠悲壮。”(《汇评》卷二十四,第1071页。)
    ⑤评王安石《壬辰寒食》,《汇评》卷十六,第589页。
    ⑥评梅尧臣《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汇评》卷二十四,第1060页。
    ⑦评杜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汇评》卷十二,第453页。
    ①“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②评陈师道《次韵春怀》,《汇评》卷二十六,第1144页。
    ③评吕本中《孟明田舍》,《汇评》卷二十三,第1004页。
    ④评赵蕃《菊》,《汇评》卷二十七,第1210页。
    ⑤[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八,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098页
    ⑥[唐]魏徵等撰:《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4页。
    ⑦[元]方回:《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一,第1876-1877页。
    ⑧评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一,第1857页。
    ⑨[元]方回:《夏自然希贤惠五言古体,久之以律体和谢》,《桐江续集》卷十一,第12171页。
    ⑩[元]方回:《题孙元京近诗》,《桐江续集》卷九,第12134页。
    ①[元]方回:《拟古五首》其四,《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7页。
    ②[元]方回:《送罗寿可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0-12471页。
    ③评张耒《二十三日立秋夜行泊林里港》,《汇评》卷二十九,第1280页。
    ④评张耒《冬至后》,《汇评》卷十六,第568页。
    ⑤[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340-341页。
    ⑥[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八,第661页。
    ⑦[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九,第1719页。
    ⑧[宋]黄庭坚:《与王观复书》,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卷第十八,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页。
    ⑨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
    ⑩评杜甫《春日江村》,《汇评》卷十,第324页。
    ①[宋]张鎡《皇朝仕学规范》卷三十六,《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8册,第665页。
    ②[唐]韩愈:《送无本师归范阳》,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第569页。
    ③按,朱自清:《宋五家诗钞》:“韩诗云:‘奸宕怪变得,往往造平淡。’梅(尧臣)平淡是此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④[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26页。
    ⑤[元]:方回《春半久雨走笔五首》自注:“五言回慕后山,苦心久矣,亦多退为平易。”(《桐江续集》卷二十七,第12385页。)
    ⑥[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七《经籍》六十四,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885页下。
    ⑦评韩愈《春雪间早梅》,《汇评》卷二十,第749页。
    ⑧按,对于这种“淡中藏美丽”的平淡美,学界一般称之为“老成美”、“老境美”。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不赞成“老境美”之说,提出“成熟美”一说:“平淡美,是一种成熟美,而非仅为老境美。”(齐鲁书社2002年版,第308页。)笔者取此说。
    ⑨评白居易《百花亭》,《汇评》卷四,第158页。
    ⑩评梅尧臣《春寒》,《汇评》卷十,第344页。
    11评韩淲《探梅》,《汇评》卷二十,第839页。
    12评陈师道《春怀示邻曲》,《汇评》卷十,第378页。
    ①[宋]苏轼《与二郎侄》,[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附《苏轼佚文汇编》卷四,第2523页。
    ②[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483页。
    ③评贾岛《寄宋州田中丞》,《汇评》卷二十六,第1133页。
    ④评黄滔《游东林寺》,《汇评》卷四十七,第1678页。
    ⑤评梅尧臣《夏日陪提刑彭学士登周襄王故城》,《汇评》卷三,第96页。
    ⑥评梅尧臣《晓》,《汇评》卷十四,第513页。
    ⑦评梅尧臣《春社》,《汇评》卷十六,第588页。
    ⑧评梅尧臣《九月见梅花》,《汇评》卷二十,第760页。
    ⑨评陈与义《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汇评》卷一,第42页。
    ①评梅尧臣《送徐君章秘丞知梁山军》,《汇评》卷二十四,第1060页。
    ②评梅尧臣《宣州二首》其一,《汇评》卷四,第169页。
    ③评梅尧臣《送任适尉乌程》,《汇评》卷四,第170页。
    ④王顺娣:《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第166-174页。
    ⑤[宋]梅尧臣著,朱东润编年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六《依韵和晏相公》,第368页。
    ⑥[元]方回:《学诗吟十首》其七,《桐江续集》卷二十八,第12400页。
    ⑦评梅尧臣《送邵户曹随侍之长沙》,《汇评》卷二十四,第1059页。
    ⑧评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汇评》卷十六,第626页。
    ⑨王顺娣:《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第78页。
    ⑩[元]方回:《张泽民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59-360页。
    ①按,方回诗中多次引用渊明采菊的典故。其中,《题渊明采菊图》云:“东篱东篱所至有,南山南山古至今。东篱之西拄我杖,秋菊千丛开黄金。南山之北送我目,鸿飞山阳我山阴。今是昨非栗里宅,三径就荒犹可寻。画工可写渊明面,政恐难写渊明心。渊明面匪宣明面,谁欤障我西风扇。翁醉欲眠遣客去,渊明此心我常见。归去来兮归去来,渊明方寸焉在哉。宁入东邻白莲社,不上徐州戏马台。”(《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0页。)对陶氏之悠然心境倾慕不已。
    ②[晋]陶渊明《饮酒》,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卷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9页。
    ③[元]方回:《心境记》,《桐江集》卷二,第387-388页。
    ④评林逋《夏日即事》,《汇评》卷十一,第410页。
    ⑤评陈文惠《林处士水亭》,《汇评》卷二十三,第972页。
    ⑥[宋]张鎡:《皇朝仕学规范》卷三十三,《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68册,第656页。
    ⑦[元]方回:《读张功父南湖集序》,《桐江续集》卷八,第12120页。
    ①韩经太:《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学术月刊》1990年第7期,第57-58页。
    ②评陈师道《春怀示邻曲》,《汇评》卷十,第378页。
    ③评杜甫《春远》,《汇评》卷十,第325页。
    ④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21页。
    ⑤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第421页。
    ⑥[清]沈涛:《瓠庐诗话》卷上,清檇李遗书本,第17页。
    ①[宋]欧阳修著,郑文校点:《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0页。
    ②评陈子昂《晚次乐乡县》,《汇评》卷十五,第530页。
    ③[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引,第2页。
    ④[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引,第20页。
    ⑤[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第42页。
    ①[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上,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1857页。
    ②《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③[宋]吴沆撰,陈新点校:《环溪诗话》卷中,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31页。
    ④评杜甫《巳上人茅斋》:“间或出此,诗更峭健。“(《汇评》卷二十五,第1108页。)
    ⑤“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①[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②评梅尧臣《和永叔中秋月夜会不见月酬王舍人》,《汇评》卷二十二,第925页。
    ③[元]方回:《鲍子寿诗集序》,台湾本《桐江集》卷三,第326页。
    ④《汇评》卷四十七,第1736页。
    ⑤《汇评》卷十六,第572页。
    ⑥《汇评》卷一,第28-29页。
    ⑦评陈与义《眼疾》,《汇评》卷四十四,第1596页。
    ⑧评陈师道《赠王聿修商子常》,《汇评》卷四十二,第1530页。
    ⑨评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汇评》卷四十三,第1547页。
    ⑩[元]方回:《与曹宏斋书》,《桐江集》卷五,第447页。
    ① 评许浑《姑苏怀古》,《汇评》卷三,第111页。
    ② 评刘沧《长洲怀古》,《汇评》卷三,第115页。
    ③ 评许浑《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汇评》卷十,第338页。
    ④ 《汇评》卷二十六,第1128页。
    ①评吕本中《探梅呈汪信民》,《汇评》卷二十,第823页。
    ②吕本中《江梅》,《汇评》卷二十,第824页。
    ③评梅尧臣《晓》,《汇评》卷十四,第513页。
    ④评张耒《自海至楚途寄马全玉》,《汇评》卷二十九,第1297页。
    ⑤[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吕紫薇”条引,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85页。
    ⑥评张道洽《梅花二十首》,《汇评》卷二十,第850页。
    ⑦[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⑧评曾几《上元日大雪》,《汇评》卷二十一,第894页。
    ① 按,如上文所述,过于工巧不仅伤格,而且有碍平淡。方回所谓“语工”,则是与格高、平淡相辅相成的。其意涵如下:一,工而不弱。他评王安石《送周都官通判湖州》云:“诗律精密如此,他人太工则近弱.惟荆公独能工而不萎云。”(《汇评》卷四,第179页。)评僧保暹“杉西露月光”句云:“于工之中,不弱而新。”(《汇评》卷四十七,第1717页。)又说萧德藻诗“苦硬顿挫而极其工”。(评萧德藻《次韵傅惟肖》,《汇评》卷六,第271页。)二,工而自然有味。评王维《归嵩山作》“闲适之趣,淡泊之味,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汇评》卷二十三.第931页。)赞赏杜甫着题诗之佳作多“工而有昧”(评杜甫《柳边》,《汇评》卷二十七,第1157页)皆是此意。三,工而朴拙。宋人多以“不工”为“工”之至高境界,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引苏轼语:“凡诗,须做到众人不爱可恶处,方为工。”([宋]叶梦得撰,宇文邵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卷八,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7页。)陆游也说:“诗道无人爱处工。”(《明日复理梦中意作》,[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384页。)方回也追求不工之工。其《七十翁五言十首》其九云:“能使生为熟,何愁拙不工。”(《桐江续集》卷二十二,第12306页。)《老矣》诗亦云:“自喜新诗渐不工。”(《桐江续集》卷二十五,第12352页。)杜甫《题省中院壁》诗八句俱拗,方回却以为“其实文从字顺”(《汇评》卷二十五,第1114页。)也是品出了不工之中的至工至味。
    ② 评谢灵运《过始宁墅》,《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汇评》第1877页。
    ①[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489-490页。
    ②评谢脁《和王主簿怨情》,《文选颜鲍谢诗评》卷四,《汇评·附录二》,第1902页。
    ③程杰:《宋诗“平淡”美的理论和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期,第76页。
    ③[清]冯舒:评白居易《百花亭》,《汇评》卷四,第158页。
    ①[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②评许浑《姑苏怀古》,《汇评》卷三,第111页。
    ③[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④《汇评》卷二十六,第1147页。
    ⑤评许浑《春日题韦曲野老村舍》,《汇评》卷十,第338页。
    ⑥[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引,第20页。
    ⑦[宋]吕本中:《夏均父集序》:“谢玄晖有言:‘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真活法也。”([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吕紫微”条引,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第485页。)
    ①[清]纪昀:云:“无其根柢而效之,则易俚易率。‘江西’变症,多于此种暗受病根。”(评杜甫《南邻》,《汇评》卷二十三,第992页。)
    ②[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后集卷二引,第70页。
    ③[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二,[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483页。
    ④[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吕紫微”条,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85页。
    ⑤评僧善权《寄致虚兄》,《汇评》卷四十七,第1731页。
    ①缪钺:《诗词散论·论宋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②查洪德:《关于方回论诗的“一祖三宗”说》一文,认为“后期的方回已经突破了‘一祖三宗‘说,而主张转益多师了”。可以参看。(《文史哲》,1999年第1期,第71页。)
    ③按,关于梅尧臣诗学王维之处,方回每有论及。如评梅尧臣《送任适尉乌程》:“圣俞诗一扫‘昆体’,与盛唐杜审言、王维、岑参诸人合。”(《汇评》卷四,第170页。)评王维《送杨长史济赴果州》:“右丞诗入宋,惟梅圣俞能及之,可互看。”(《汇评》卷四,第152页。)
    ④[宋]刘克庄:《刘圻父诗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29册,第79页。
    ① [元]方回:《跋遂初尤先生尚书诗》,《桐江集》卷三,第415页。
    ② [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7页。
    ③ [元]方回:《跋俞则大诗》,《桐江集》卷四,第431页。
    ④ 《师友诗传续录》,[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第150页。
    ①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评陆游《山行过僧庵不入》,《汇评》卷二十三,第1007页。
    ③评曾几《上元日大雪》,《汇评》卷二十一,第894页。
    ①评赵师秀《桃花寺》,《汇评》卷四十七,第1713页。
    ②《汇评》卷十一,第402页。
    ③《汇评》卷十,第360页。
    ④评张耒《冬至后》,《汇评》卷十六,第568页。按,纪昀评方回之情景关系论有云:“‘四实’、‘四虚’之说固拘,必不主‘四实’、‘四虚’之说亦拘。诗不能专主一格,亦不能专废一格。”说其“专废一格”,对方回诗论的理解是存在偏差的。(《汇评》卷四十七,第1626页。)
    ⑤[唐]杜甫:《游修觉寺》,[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九,第786页。
    ①评杜甫《登楼》,《汇评》卷一,第28-29页。
    ②评杜甫《江汉》,《汇评》卷二十九,第1259页。
    ③[宋]周弼辑,[元]释圆至注:《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卷九,《四库全书存目从书》集部二八九,第325页。
    ④[元]方回:评黄庭坚《送舅氏野夫萃之宣州二首》其一云:“彼学晚唐者有前联工夫,无后四句力量。”(《汇评》卷四,第177页。)
    ⑤[宋]范季随:《陵阳先生室中语》,[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五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第115页。
    ⑥[唐]杜甫:《老病》,[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五,第1282-1283页。
    ⑦[唐]陈子昂:《晚次乐乡县》,[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卷一,第18页。
    ⑧《汇评》卷十,第326页。
    ⑨按,[元]方回:评陆游《山行过僧庵不入》,《汇评》卷二十三,第1007页。
    ①[唐]杜甫:《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唐]杜甫著,睛]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二,第1013页。
    ②评姚合《客游旅怀》,《汇评》卷二十九.第1276页。
    ③评杜荀鹤《冬末同友人泛潇湘》,《汇评》卷三十四,第1406页。
    ④评徐俯《戊午山间对雪》,《汇评》卷二十一,第890页。
    ⑤评杜甫《曲江对饮》,《汇评》卷十,第359页。
    ①[元]方回、[清]许印芳评僧处默《胜果寺》,《汇评》卷一,第12-13页。
    ②评僧无可《秋寄贾岛》,《汇评》卷十二,第436页。
    ③[宋]释惠洪撰,陈新点校:《冷斋夜话》卷六,第50页。
    ④评黄庭坚《和外舅夙兴》其二,《汇评》卷十四,第515页。
    ⑤[清]方回:评翁卷《泊舟龙游》:“渚禽飞入竹,山叶下随流”句“乃一句法”。(《汇评》卷二十九,第1288页。)
    ⑥评温庭筠《月中宿云岩寺上方》,《汇评》卷四十七,第1682页。
    ①《汇评》卷二十三,第946页。
    ②评赵湘《秋夜集李式西斋》,《汇评》卷十五,第544页。
    ③《汇评》卷二十四,第1031页。
    ④[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第873页。
    ⑤评贾岛《寄宋州田中丞》,《汇评》卷二十六,第1133-1134页。
    ⑥[元]方回、[清]纪昀评梅尧臣《秋日家居》,《汇评》卷十二,第444页。
    ⑦评张耒《暮春》,《汇评》卷十,第375页。
    ⑧评王安国《中夏》,《汇评》卷十一,第411页。
    ⑨评杜牧《早秋》,《汇评》卷十二,第427页。
    ①评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汇评》卷四十七,第1707页。
    ②[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四:“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不言其名耳。此法唯荆公、东坡、山谷三老知之。荆公曰:‘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此言水、柳之用,而不言水、柳之名也。东坡《别子由》诗:‘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此用事而不言其名也。山谷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宋]释惠洪撰,陈新点校:《冷斋夜话》卷四,第37页。)
    ③《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战国]庄子撰,王先谦注:《庄子集解》卷八,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55-56页。)
    ④《左传·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乃长滕侯。”(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1-72页。)
    ⑤[唐]杜甫撰,[元]高楚芳编:《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卷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9册,第980页。按,是句出杜甫《写怀》其二,当为“祸首燧人氏,厉阶董狐笔”,方回所记不确。
    ⑥评杜甫《阆州别房太尉墓》,《汇评》卷二十八,第1222页。
    ⑦[宋]陆游:《卜算子·咏梅》,[宋]陆游著,夏承焘、吴熊和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24页。
    ⑧[五代]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五代]李璟、李煜撰,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9页。
    ⑨[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集补编》,第734页。
    ①唐圭璋:《词学论丛·论词之作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848-849页。
    ②《汇评》卷三,第83页。
    ③[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三十五,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208页。
    ④[唐]杜甫《冬日有怀李白》,[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第50页。
    ⑤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昭公二年》,第1226-1227页。
    ⑥[清]施闰章:《蠖斋诗话》,[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第395页。
    ⑦评杜甫《秋夜》,《汇评》卷十二,第451页。
    ⑧[唐]杜甫《黄草》,[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五,第1351页。
    ①[宋]范温:《潜溪诗眼》,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上,第330-331页。
    ②[清]许印芳:评贾岛《寄宋州田中丞》,《汇评》卷二十六,第1134页。
    ③《汇评》卷二十六,第1134页。
    ④[元]方回:《桐江续集》卷八,第12125页。
    ⑤[元]方回:《桐江续集》卷十一,第12162页。
    ①《汇评》卷三十六,第1434页。
    ②评王安石《宿雨》,《汇评》卷十,第348页。
    ③[元]方回评陈师道《早春》诗云:“极瘦有骨,尽力无痕,细看之句中有眼。”并圈“迎年遽得春”之“遽”字、“冰开还旧绿”之“还”字、“鱼喜跃修鳞”之“跃”字为字眼。(《汇评》卷十,第351页。)
    ④评曾几《仲夏细雨》:“‘惬’字当屡锻改,乃得此字。”(《汇评》卷十七,第681页。)
    ⑤评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汇评》卷十,第326页。
    ⑥《汇评》卷十二,第445页。
    ⑦《汇评》卷二十,第756页。
    ⑧[清]纪昀评王安石《宿雨》,《汇评》卷十,第348页。
    ⑨[元]方回评谢灵运《晚出西射堂》云:“‘晓霜枫叶丹’与‘池塘生春草’皆名佳句,以其自然也。”(《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一,《汇评·附录二》,第1854页。)
    ⑩[清]冯班评杜甫《晓望》,《汇评》卷十四,第501页。
    ①[清]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137-138页。
    ②《汇评》卷四,第177页。
    ③《汇评》卷十,第326页。
    ④评巩仲玉《中旬休日呈岩老》,《汇评》卷六,第274页。
    ⑤钱钟书:《谈艺录》,第174页。
    ⑥《汇评》卷十六,第634页。
    ⑦评陈师道《赠王聿修商子常》,《汇评》卷四十二,第1529页。
    ①评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汇评》卷四十三,第1547页。
    ②[宋]吕居仁:《童蒙诗训》,郭绍虞:《宋诗话辑佚·附辑》,第587页。
    ③钱钟书:《谈艺录》,第50页。
    ④评李虚己《次韵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汇评》卷四十二,第1512页。
    ①[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257-258页。
    ②[清]贺贻孙:《诗筏》,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141页。
    ③评赵师秀《冷泉夜坐》,《汇评》卷十五,第554页。
    ④如,[元]方回评李九龄《赠马道士》“寻野鹤来空碧洞”云:“‘空’未稳。”(《汇评》卷四十八,第1795页。)
    ⑤钱钟书:《谈艺录》,第44页。
    ①钱钟书:《谈艺录》:“方虚谷言‘句眼’,皆主好句须好字。其说易堕一边。山谷言‘安排一字’,乃示字而出位失所,虽好非宝,以其不成好句也。足矫末派之偏宕矣。”(第45页。)
    ②[元]方回:《吴尚贤诗评》,《桐江集》卷五,第437页。
    ③《汇评》卷十三,第482页。
    ④评梅尧臣《和张民朝谒建隆寺二次用写望试笔韵》,《汇评》卷三,第137页。
    ⑤[宋]陈师道:《寄潭州张芸叟》:“秋盘堆鸭脚,春味荐猫头。”[宋]吕本中:《宜章元日》:“避地逢鸡日,伤时感雁臣。”[宋]唐庚:《人日》:“人日伤心极,天时触目新。”[宋]陆游:《小筑》:“虽无隐士子午谷,宁愧诗人丁卯桥。”(《汇评》卷四、十六、十六、二十三,第178、578、581、1011页。)
    ⑥评许浑《姑苏怀古》,《汇评》卷三,第111页。
    ⑦按,方回所谓“以轻对重”,包括字法和章法两方面。如其评杜甫“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句云:“日且暮,春亦且暮,景也。愁不醒,醉亦不醒,情也。以轻对重为变体。且交互四字,如秤分星云。”(《汇评》卷二十六,第1129页)此所谓“以轻对重”,显然是就章法上的情景安排而言。若言对法,是句当属就句对。情景安排已于“论章法”中论及,此处专就字法论。
    ①《汇评》卷二十六,第1129页。
    ②《汇评》卷二十六,第1132页。
    ③《汇评》卷二十六,第1139页。
    ④《汇评》卷二十六,第1147页。
    ⑤评尤袤《梅》,《汇评》卷二十,第769页。
    ⑥《汇评》卷三,第94页。按,皇象,人名,三国吴书法家。方回认为“皇”当作“黄”,非。“皇”借为“黄”,以与“赤”对,正是真假对。
    ⑦评孟浩然《过故人庄》,《汇评》卷二十三,第935页。
    ⑧[宋]蔡启:《蔡宽夫诗话》,郭绍虞:《宋诗话辑佚》卷下,第400页。
    ①[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第74页。
    ②《汇评》卷十四,第524页。
    ③《汇评》卷十六,第571-572页。
    ④评韩愈《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汇评》卷二十四,第1042页。
    ⑤评白居易《罢府归旧居》,《汇评》卷六,第241-242页。
    ①闻一多:《诗的格律》,见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②按,清人管世铭认为崔颢《登黄鹤楼》是为七律变体之祖:“七言变体,始于崔司勋之《黄鹤楼》,太白深服之,故作《鹦鹉洲》诗,全仿其格。……今悉登之,以广律诗之变。”([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1556页。)和七律正体相比,此诗确是“变体”。就格律特点而言,它和“吴体”相仿,都是古、律相参。但是,在方回看来,它显然不是“吴体”。“吴体”自杜甫始,观《瀛奎律髓》“拗字类”所选可知。笔者认为,崔氏此诗是古诗向律诗嬗变的产物,并非有意为之,而“吴体”则是诗人有意所作,这或许是二者的最主要区别。
    ③《汇评》卷一,第25页。
    ④[元]方回评曰:“‘有’字亦绝不可易,则不应换平声字,却将‘巴’字作平声一拗。”(《汇评》卷二十五,第1110页。)
    ①《汇评》卷二十五,第1111页。
    ②《汇评》卷二十五,第1113页。
    ③《汇评》卷二十五,第1108页。
    ④按,[元]方回评云:“‘济世策’三字皆仄,‘尚书郎’三字皆平,乃更觉入律。”表达不甚清晰,极易使人误以为古调。纪昀云:“此亦双拗,乃‘济’、‘尚’二字回换,非三平、三仄之谓。”所说更为准确明了。(《汇评》卷二十五,第1109页。)
    ⑤评杜甫《巳上人茅斎》,《汇评》卷二十五,第1108页。
    ⑥“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①郭绍虞:《关于七言律诗的音节问题兼论杜律的拗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②宋人所论“吴体”,有鲍照“吴体”,王观国《学林》云:“……鲍明远诸集中亦有二篇,谓之‘吴体’。盖自《雅》、《颂》不作,迄于魏、晋、南北朝以来,浮靡愈甚,始有为此态者,悉取闾阎鄙媟之语,比类而为之。诗道沦丧,至于如此,诚可叹也。”([宋]王观国撰,田瑞娟点校:《学林》卷八,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5页。)有苏舜钦“吴体”,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二云:“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轩昂不羁如其为人,及蟠屈为吴体,则极平夷妥帖。”([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前集卷二,第23页。)又有杜甫“吴体”,是论述最多也最深入的,也正是方回论述的对象。
    ③杜甫《愁》,[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八,第1599页。
    ④[宋]赵次公注杜甫《释闷》云:“诗六韵。谓之古诗而中四韵尽对,谓之近体而字眼不顺.句之平仄不拘,盖所谓吴体者乎?”(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03页。)
    ⑤[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第319-320页。
    ⑥按.“吴体”的最本质特征就是拗字,方回将其归入“拗字类”是有道理的。清人梁章钜承继其师纪昀之说,极力强调“吴体”与拗字之区别,以证方回之误。《退庵随笔》云:“七律有全首不入律者.谓之吴体,与拗体不同。方虚谷《瀛奎律髓》合之‘拗字类’中,非也。”([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一,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531页。)他为了强调“吴体”与拗体之不同,(按,梁氏认为“吴体”指全首不入律的七律,是片面的。“吴体”亦有拗诗中数句的.而不一定是通首全拗,方回所言拗字位置不拘,更合乎“吴体”诗创作的实际。)而将“吴体”排除于“拗字类”之外,反不如方回在抓住“吴体”本质的基础上论其特色更为准确深入。
    ⑦《汇评》卷十六.第626页。
    ⑧[元]方回评杜甫《题省中院壁》云:“此篇八句俱拗,而律吕铿锵。”(《汇评》卷二十五,第1114页。)
    ⑨王奎光:《论方回<瀛奎律髓>中的“拗字”格法》,《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4期,第25页。
    ⑩[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七,第42-43页。
    ①[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响字之说,古人不废。暨乎唐代,锻炼弥工。然其兴象之深微,寄托之高远,则固别有在也。虚谷置其本原,而拈其末节,每篇标举一联,每句标举一字,将举天下之人而致力于是,所谓温柔敦厚之旨蔑如也:所谓文外曲致、思表纤旨亦茫如也。”(《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②《汇评》卷十,第341页。
    ③评杜甫《述侄饷日铸茶》,《汇评》卷十八,第719页。
    ④《汇评》卷二十五,第1109-1110页。
    ①《汇评》卷一,第1页。
    ②《汇评》卷三,第111页。
    ③《汇评》卷十二,第440页。
    ④[元]方回:《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4页。
    ⑤[宋]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四十九,第1418页。
    ⑥[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九,第334页。
    ⑦[元]方回:评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汇评》卷二十六,第1131页。
    ⑧评王勃《游梵宇三觉寺》,《汇评》卷四十七,第1626页。
    ①《汇评·附录一》,第1809页。
    ②[清]吴宝芝:《重刻记言》,《汇评·附录一》,第1817页。
    ③《汇评·前言》,第10页。
    ④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卷九,第439-440页。
    ⑤《汇评·附录四》记载元刻本版本情况云:“元至元癸未刻巾箱本。”
    ⑥许清云:《方虚谷之诗及其诗学》,第49页。
    ①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第230页。按,李氏所附书影与陈士泰刻本款式并不相同。前者为四周双边,细黑口,双鱼尾,正文半页9行,行22字,小序及注文为单行小字,字数同。后者则为四周单边,下粗黑口,单鱼尾,正文、小序、注文字同,皆为半页8行,行18字。詹氏所云殊不可解。
    ②《汇评》卷十二,第459页。
    ③《汇评》卷十二,第466页。
    ④《汇评》卷十二,第459页。
    ⑤《汇评》卷十二,第466页。
    ⑥[清]朱学勤:《结一庐书目》,《丛书集成续编》第5册,第274页。
    ⑦[清]倪璨:《补辽金元艺文志》,《丛书集成初编》第12册,第116页。
    ⑧见[清]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94页。
    ⑨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续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03页。
    ①许清云:《方虚谷之诗及其诗学》,第50页。
    ①[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39页。
    ②[清]庆桂等编,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续编》卷八十《书籍六·鉴藏二》,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71页。
    ③[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八《瀛奎律髓提要》,第2631页。
    ①[明]钮纬:《会稽钮氏世学楼珍藏图书目》,冯惠民等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7页。
    ②[明]龙遵叙:《瀛奎律髓后序》,《汇评·附录一》,第1809页。
    ③[明]周弘祖:《古今书刻》,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41页。
    ④[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127页。
    ⑤《汇评·附录一》,第1809页。
    ①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十七,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45页。
    ②[清]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03页。
    ①[明]周弘祖:《古今书刻》,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66页。
    ②转引自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附录一《方回著述考》,第231页。
    ③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11页。
    ④许清云:《方虚谷之诗及其诗学》,第50页。
    ①[清]陈士泰:《瀛奎律髓序》,见上海图书馆藏康熙四十九年陈士泰刊《紫阳方先生瀛奎律髓》。下引陈序
    ①[清]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第903页。
    ②[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八《瀛奎律髓提要》,第2631页。
    ③[清]吴宝芝:《重刻记言》。需要指出的是,吴刻本将龙遵叙序从书末移至卷首,较龙刻原本亦稍有改易。
    ①[清]张伯行:《瀛奎律髓序》,见浙江图书馆藏康熙五十一年吴宝芝刊《方虚谷瀛奎律髓》。
    ①[清]杨守敬撰,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卷十三,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13页。
    ①按,是跋附于日本宽文十一年(1671)刊本、文化五年(1808)印本之末。据《清芬室书目》引《倭版书籍考》及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所载,知尹孝孙为朝鲜人(按,尹孝孙跋语中所提及之“完山”、“南原”皆为朝鲜地名,亦可证其为朝鲜人。),尹孝孙于成化十一年(1475)覆刊明成化三年本而成的朝鲜成祖朝刊本后来又传入日本:日本宽文十一年本和文化五年本乃系以朝鲜成祖朝刊本为底本刊印而成。许清云:《方虚谷之诗及其诗学》有云:“日本于成化十一年乙未有翻刻之朝鲜刊本,乃南原尹孝孙有庆所刻。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十三……载之。”又云:“日本刊《瀛奎律髓》,余所知见者有三:其一为明成化十一年南原尹孝孙翻成化本。”(第50、56页。)其说存在两处错误:其一,认为尹孝孙是日本人:其二,认为明成化十一年日本有《瀛奎律髓》刊本(按,或说“翻刻之朝鲜刊本”,或说“翻成化本”,本身即含混不清。)。这大概是因为误读《日本访书志》而致误:杨守敬所见本正是朝鲜成祖朝刊本,而不是日本据此翻刻的本子。李庆甲也因不知朝鲜成祖朝刊本之存在,而误以为尹孝孙跋为日本文化五年刊本之原跋,且认定尹孝孙为日本人,甚至将其姓名误署为“孝孙有庆”。(《汇评·附录一》,第1834页。)
    ②张伯伟:《朝鲜时代书目丛刊》,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645页。
    ③张伯伟:《朝鲜时代书目丛刊》,第4646页。
    ④许清云:《方虚谷之诗及其诗学》,第50页。
    ①张伯伟:《朝鲜时代书目丛刊》,第4812-4813页。
    ②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国外,是书有朝鲜重刊成化本。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一三即著录该本,……此本大陆唯浙江图书馆著录一部。”(第444页。)
    ③[清]吴之振评,见《汇评》卷二十四,第1021页。
    ①王宝平主编:《日本文化研究: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元方回辑,日本宽文十一年(1671)村上平乐寺刻本。民族大,辽宁。”(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14页。)
    ①[日]:朝川鼎《瀛奎律髓序》,见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日本文化五年刊《瀛奎律髓》。
    ②王宝平主编:《日本文化研究: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以此本为仅存三卷之残本,误。(第514页。)
    ①许清云:《方虚谷之诗及其诗学》,第56-57页。
    ②《汇评》卷二十五,第1113页。
    ①陆贻典(1617-1686),字敕先,号觌庵,江苏常熟人。笃于坟典,博学工诗,是明末著名的藏书家,虞山诗派著名诗人,与冯舒往来颇为密切。著有《玄要斋集》、《渐于集》、《觌庵诗抄》等。
    ②[清]冯班跋,见上海图书馆藏过录有林葆恒录二冯、查慎行评语之康熙四十九年陈士泰刊本《紫阳方先生瀛奎律髓》。
    ③[清]陆贻典跋,见国家图书馆藏过录有二冯、陆贻典评语之康熙五十一年吴宝芝刊本《方虚谷瀛奎律髓》。
    ①据《汇评·例略》,是本“以过录有冯舒、冯班、查慎行、何义门评语的清康熙五十二年石门吴之振黄叶村庄刻本(按,实由吴宝芝于康熙五十一年付梓,见前文)《瀛奎律髓》为底本,参校了另外三种过录有冯舒、冯班评语的清康熙四十九年陈士泰刻本《瀛奎律髓》”。(“另外三种”即表中标注①②③的三种过录本。据是书附录《版本、评点及收藏情况一览表》,其所依底本原藏上海图书馆.但今已不可见,殊为憾事。
    ②《汇评》卷四十四,第1594页。
    ③《汇评》卷一,第9页。
    ④《汇评》卷二十七,第1151页。
    ⑤《汇评》卷七,第276页。
    ①参拙稿《<瀛奎律髓汇评>失收何焯评点辑补》(见附录二)。
    ②《汇评》卷三十四,第1399页。
    ③《汇评》卷一,第11页。
    ①《汇评》卷四十七,第1755页。
    ②陈望南:《海虞二冯研究》即提出了这一问题,认为冯舒“持论也是少见的通达平正,与他本身的文学批评实践大异”。(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49页。)
    ③[清]张载华:《初白庵诗评纂例》,《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首,民国上海六艺书局石印本。
    ④[清]张载华:《诗评自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首,民国上海六艺书局石印本。
    ⑤[清]张载华:《诗评自识》:“余生也晚,不获亲炙先生。幸自幼及壮,得从许嵩庐夫子游。夫子与先生同里,于友朋间每闻先生评阅古人诗集,必辗转购借,携至涉园,约诸兄亟为抄录。”(《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首。)
    ①[清]张载华《初白庵诗评纂例》,《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首。
    ②蒋寅:《清代前期诗话经眼录》,陈飞主编:《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2辑,第173页。
    ③蒋寅:《清代前期诗话经眼录》,陈飞主编:《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2辑,第173页。
    ①据下文许士模过录本所录吴绍澯识语,知何焯曾两次批阅《瀛奎律髓》。经仔细考察其校勘及评点文字,知何氏两次批阅所用底本皆为过录有二冯评语的康熙五十一年(1712)吴宝芝刊刻本,则其批阅时间当在是年之后。
    ②[清]何焯:《义门读书记》附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85页。
    ③马曰琯(1687-1755),字秋玉,号懈谷;马曰璐(1701-1761),字佩兮,号南斋、半槎道人。安徽祁门人,后迁居江苏扬州,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并称“扬州二马”。
    ④吴绍澯(1744-1798),字澄野,号苏泉,安徽歙县人,仕至翰林院编修。吴保琳为编《吴苏泉编修年谱》一卷。
    ⑤此处及下文所引许士模、吴绍澯语皆见于上海图书馆藏许士模抄冯舒、冯班、查慎行、何焯评点本吴刻《方虚谷瀛奎律髓》,详见下文。
    ⑥秦大士(1715-1777),字鲁一、鉴泉,号涧泉、秋田老人,江宁(今江苏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状元,仕至侍读学士。
    ①李庆甲:《汇评·例略》:“本书所录,以过录有冯舒、冯班、查慎行、何义门评语的清康熙五十二年石门吴之振黄叶村庄刻本《瀛奎律髓》为底本,参校了过录有冯舒、冯班、何义门评语的清康熙四十九年陈士泰刻本《瀛奎律髓》。”(第2页。)按,此处所云“过录有冯舒、冯班、何义门评语的清康熙四十九年陈士泰刻本《瀛奎律髓》”,不见于是书《附录四·版本、评点及收藏情况一览表》,亦不见于诸图书馆古籍索引,疑李氏误。
    ②沈廷瑛(1760-?),江苏常熟人。(按,《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月初一日”条有:“臣沈廷瑛,江苏苏州府常熟县监生,年二十七岁,原任刑部广西司员外郎,服满赴补,今掣得刑部江西司员外郎缺,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谨奏。”)嘉庆二年(1797)在岳州知府任上,组织重修《巴陵县志》;嘉庆五年(1800),在长沙知府任上,组织修缮城南书院。
    ③宝砚堂,清人何传瑶之书斋名。何氏,乾隆间举人。
    ④张树本,字子慎,号蟠庵,江苏常熟人,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性好读书,喜吟咏,精校勘,有《蟠庵诗稿》。
    ①翁同和(1830-1904),字声甫,一作笙甫,号叔平、韵斋、瓶生、瓶叟、瓶庐等,江苏常熟人。咸丰间进士,历任朝廷要职,后因支持戊戌变法被革职。卒谥文恭。著《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其家世代富于藏书,解放后,所藏多归于国家图书馆。②鲍廷爵,字叔衡,江苏常熟人,祖籍安徽歙县。官浙江候补知县。著名藏书家,室名“后知不足斋”,刊《后知不足斋丛书》。
    ③按,《汇评·附录一》亦附此跋,抄自吉林图书馆所藏过录二冯、钱陆灿评点本吴刻《方虚谷瀛奎律髓》。因无“绍澯识”三字,李庆甲先生误作钱陆灿跋。(按,钱陆灿(1612-1698),字湘灵,号圆沙。这显然与跋语中所云“涧泉秦师(秦大士)”不符)另外,是本抄录二冯、钱评,不录何焯评,其抄录渊源显然与吴绍澯藏何焯续阅手批本并无关系。
    ④许士模,乾隆至嘉庆年间江苏东台县名儒,《东台县志》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①[清]何焯:《义门读书记》附录,第1285页。
    ②[清]何焯:《义门读书记》附录,第1289页。
    ③[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三,第1086页。
    ④[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七,第1253页。
    ⑤[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1827页。
    ①[清]李光垣:《例言十一则》,见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嘉庆五年李光垣刊本《瀛奎律髓刊误》。
    ②按,今湖北大学(按,武汉师范学院为其前身)图书馆已不可查见: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云藏于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今亦不可查见。待考。
    ③[清]宋泽元:《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36页。
    ①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续录》,第903页。
    ②[清]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问答补正》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①[清]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续修四库全书》第919册,第705页。
    ②[明]李贽:《续藏书》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7页。
    ③[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519册,第300页。
    ④f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一,第532页。
    ⑤[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一,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第2347-2348页。
    ⑥[清]纪昀评僧怀古《原上秋草》,见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嘉庆五年李光垣刊本《瀛奎律髓刊误》卷十二。
    ①[清]纪昀评僧怀古《原上秋草》,见上海图书馆藏嘉庆间刊《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下引《删正》纪批、梁章钜批皆出此本。
    ②[清]纪昀评高适《送王李二少府贬潭峡》,见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嘉庆五年李光垣刊本《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十三。
    ③评陈与义《连雨书事》其二,见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嘉庆五年李光垣刊本《瀛奎律髓刊误》卷十七。
    ④评陈子昂《岘山怀古》,见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嘉庆五年李光垣刊本《瀛奎律髓刊误》卷三。
    ⑤评葛无怀《访端叔提干》,见浙江大学图书馆藏嘉庆五年李光垣刊本《瀛奎律髓刊误》卷十五。
    ⑥[清]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问答补正》卷四,第278页。
    ①林应麟:《福建书业史,建本发展轨迹考》.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第499页。
    ②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7页。
    ③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又字茝林、茝邻,晚号退庵,福建福州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选庶吉士。历任礼部主事、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江苏按察使、山东按察使、广西巡抚等职。清爱国名臣,曾在广西巡抚任上积极配合林则徐查禁鸦片。
    ④[清]梁章钜:《退庵随笔》卷二十一,第531-532页。
    ①[清]罗汝怀:《绿漪草堂集》卷十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530册,第660-661页。
    ①许印芳(1832-1901),字茚山,一宇麟篆,号五塘,云南石屏人。曾任昆明学正,永善教谕,大理教授,讲学于五华书院、经正书院,晚年又曾掌管玉屏书院。
    ②[清]袁嘉谷:《律髓辑要后序》,[清]许印芳:《律髓辑要》,第592页。
    ①[清]袁嘉谷:《律髓辑要后序》,[清]许印芳:《律髓辑要》,第592页。
    ②见上海图书馆藏《桐城先生评选瀛奎律髓》,下引吴汝纶、吴闿生评皆见此本。
    ③《汇评·附录四》,第1915页。
    ①《汇评·前言》,第10页。
    ②按,李庆甲误之为“元至元二十年刻巾箱本”,见前文考论。
    ①《汇评》卷一,第16页。
    ②《汇评》卷一,第6页。
    ①《汇评·附录四》,第1915页。
    ②《汇评》卷二十四,第1029页。按,《奉济驿重送严公》之三四句“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显非“说两头,空着中间”之句法,与查评不符。
    ③[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五,第558页;《汇评》卷十,第373页。
    ④《汇评》卷四十七,第1629-1630页。
    ①《汇评》卷二十五,第1118页。
    ②《汇评》卷四十二,第1505页。按,[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载:“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又善于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谢安游集之日,辄开筵待之。”(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77页。)无名氏(甲)所注即此事。
    ③按,据浙江图书馆藏康熙五十一年吴宝芝刊《方虚谷瀛奎律髓》校补。
    ④[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八《瀛奎律髓提要》,第2631页。
    ①[清]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第903页。
    ①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第230页。
    ①《二冯校定玉台新咏》,康熙砚丰斋刻本,冯鳌跋。
    ②[清]冯班评曹松《钟陵野步》,《汇评》卷二十三,第959页。
    ③[清]冯舒评陆游《小病两日而愈》,《汇评》卷四十四,第1601页。
    ④[清]冯班评王安石《宿雨》,《汇评》卷十,第348页。
    ⑤[清]冯舒评吕本中《寄璧公道友》,《汇评》卷四十七,第1753页。
    ⑥[清]冯班评杜荀鹤《游茅山》,《汇评》卷三十三,1377页。
    ⑦[清]冯舒评陈与义《晚晴野望》,《汇评》卷十七,第678页。
    ⑧[清]冯舒评潘阆《秋日题琅琊寺》,《汇评》卷四十七,第1706页。
    ⑨[清]冯舒评陆游《初夏幽居》,《汇评》卷十一,第416页。
    ⑩[清]冯舒评范成大《海云回,接骑城北,时吐蕃出没大渡河水上》,《汇评》卷十三,第494页。
    11[清]冯班评梅尧臣《兵》,《汇评》卷三十,第1329页。
    12[清]冯班评杨万里《过扬子江》,《汇评》卷一,第44页。
    ①[清]冯舒评杜甫《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得风字》,《汇评》卷一,第22页。
    ②[清]冯班评陈师道《送王元均贬衡州兼寄元龙二首》其二,《汇评》卷四十三,第1566页。
    ③[清]冯班评白居易《晓上天津桥闲望,偶逢卢郎中、张员外携酒同倾》,《汇评》卷十四,第519页。
    ④[清]冯舒评陈师道《寄外舅郭大夫》,《汇评》卷四十二,第1500页。
    ⑤[清]冯班评陈与义《清明》,《汇评》卷二十六,第1149页。
    ⑥[清]二冯评陈与义《次韵谢吕居仁》,《汇评》卷二十九,第1300页。
    ⑦[清]冯舒评杨亿《南朝》,《汇评》卷三,第124页。
    ①[清]冯舒评李商隐《夜饮》,《汇评》卷三十九,第1454页。
    ②[清]冯舒评杨亿《公子》,《汇评》卷四十六,第1617页。
    ③[清]冯舒评僧希昼《书惠崇师房》,《汇评》卷四十七,第1714页。
    ④[清]冯舒评许浑《晓发鄞江北渡寄崔韩二先辈》,《汇评》卷十四,第510页。
    ①《汇评》卷四十七,第1725页。
    ②《汇评》卷十七,第696页。
    ③[清]冯班评“风怀类”小序,《汇评》卷七,第276页。
    ④《汇评》卷三十二,第1346页。
    ⑤《汇评》卷二十八,第1247页。
    ⑥《汇评》卷二十八,第1248页。
    ⑦《汇评》卷三十,第1325页。
    ⑧《汇评》卷四十三,第1542页。
    ①《汇评》卷二十九,第1296页。按,[清]纪昀指出冯舒之谬误云:“隋炀帝登舟遇风,叹曰:‘此风可谓跋扈将军。’诗用此语,然不佳。冯氏误认为梁冀事,遂以为比拟不伦,亦欠考。”
    ②[清]冯班评黄庭坚《戏咏江南风土》,《汇评》卷四,第200页。
    ③[清]冯班评黄庭坚《戏题巫山县用杜子美韵》,《汇评》卷四十三,第1546页。
    ④[清]冯班评吕本中《送常子正赴召二首》,《汇评》卷二十四,第1066页。
    ⑤[清]冯舒评谢迈《饮酒示坐客》,《汇评》卷二十五,第1124页。
    ⑥[清]冯班:《钝吟杂录》卷三,《丛书集成初编》第223册,第46页。
    ⑦评王建《赠王枢密》,《汇评》卷四十六,第1614页。
    ⑧评韩翃《寄丹阳刘太真》,《汇评》卷四十六,第1615页。
    ①评梅尧臣《丫头岩》,《汇评》卷三,第94页。
    ②评杜甫《奉答岑参补阙见赠》,《汇评》卷二,第51页。
    ③评“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④[清]冯班评杜甫《登岳阳楼》,《汇评》卷一,第6页。
    ⑤评杜甫《立春》,《汇评》卷十,第357页。
    ①[清]冯班评杜甫《登岳阳楼》,《汇评》卷一,第6页。
    ②[清]冯班评“变体类”小序,《汇评》卷二十六,第1128页。
    ③[清]冯舒评陈师道《和黄预七夕》,《汇评》卷十六,第632页。
    ④评刘克庄《壬子九日》,《汇评》卷十六,第639页。
    ⑤评陈师道《雪中寄魏衍》,《汇评》卷二十一,第865页。
    ⑥评曾几《所种竹鞭盛行》,《汇评》卷二十七,第1170页。
    ⑦[清]冯舒评陈子昂《度荆门望楚》,《汇评》卷一,第2页。
    ⑧[清]冯舒评姚合《过无可上人院》,《汇评》卷四十七,第1653页。
    ⑨[清]冯班评韩淲《涧上腊梅香甚》,《汇评》卷二十,第838页。
    ⑩[清]冯班评姜特立《小孙纳妇》,《汇评》卷四十一,第1479页。
    ①[清]冯班评刘克庄《尧庙》,《汇评》卷二十八,第1233页。
    ②[清]冯班跋《才调集》,[五代]韦榖编,[清]冯舒、冯班评点:《才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88册,第785页。
    ③蒋寅:《虞山二冯诗歌评点论略》,《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84页。
    ①评宋之问《游法华寺十韵》,《汇评》卷四十七,第1624页。
    ②关于唐宋诗歌,二冯亦时有通达公允之论。如冯舒评僧如璧《再次前韵》云:“诗取达意,咏性情期于文理无碍,则五色、五味俱悦口目矣,必曰何派便谬。犹之医也,甘苦凉热,期于投病活人而已,必曰此何人之派,定用何药,定不用何味,则杀人矣。”(《汇评》卷四十七,第1755页。)冯班评梅尧臣《宣州二首》亦云:“家兄云:‘面目去唐殊远。’不知所以贵唐贱宋者,非专以其面目也。且如唐诗面目亦异于前人矣,何不云面目去曹、刘远甚,去《诗》、《骚》远甚乎?不得不变者,面目也。宋而妙,何必唐乎?”(《汇评》卷四,第169页。)然而,二人并没有将之付诸诗歌批评实践,理论与实践出现了一定的偏离。
    ③[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8页。
    ①[清]查慎行:《诗评自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首,民国上海六艺书局石印本。
    ②[清]查慎行:《诗评纂例》,《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首。
    ③是书以大字(半页12行,行23字)刊刻查慎行评语。为使查评明了,必要处以双行小字(行35字)刊刻方回原批。张载华按语以“载华按”标明,并附录李天生、俞犀月、陆庠斋、吴星叟等人的零星评语,皆以双行小字刊刻。
    ①《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8页。
    ②《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43页。
    ③《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38页。
    ④《汇评》卷一,第13页。
    ⑤《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2页。
    ⑥《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40页。
    ①评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30-31页。
    ②评唐子西《除夕》,《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0页。
    ③评白居易《宴周皓大夫光福宅》,《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1页。
    ④评韩愈《雨中寄张博士籍侯主簿喜》,《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8页。
    ⑤评杜甫《悲秋》,《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6页。
    ⑥评尤袤《落梅》,《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6页。
    ⑦《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37页。
    ⑧《汇评》卷二十一,第857页。
    ⑨《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6页。
    ⑩《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页。
    11《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39页。
    12《汇评》卷二十四,第1076页。
    ①《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31页。
    ②评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汇评》卷二,第61页。
    ③《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4页。
    ④《汇评》卷二十七,第1154页。
    ⑤《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1-22页。
    ⑥[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46页。
    ⑦评曾几《邓帅寄梅并山堂酒》,《汇评》卷二十,第764页。
    ⑧评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四,《汇评》卷三,第141页。
    ⑨评赵蕃《暖甚去棉衣》,《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5页。
    ⑩评杜甫《和裴迪发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5页。
    11评李远《送人入蜀》,《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6页。
    ①评张泽民《梅花》其四,《汇评》卷二十,第775页。
    ②《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页。
    ③《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40页。
    ④[清]查慎行:《吴门喜晤梁药亭》云:“知君力欲追正始,三唐两宋须互参。”([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⑤[清]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上,睛]王夫之等撰:《清诗话》,第482页。
    ⑥《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3页。
    ⑦《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34页。
    ⑧《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6页。
    ⑨《汇评》卷二十三,第930页。
    ⑩《汇评》卷二十,第828页。
    11《汇评》卷二十,第781页。
    ①《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7页。
    ②《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5页。
    ③[清]查慎行:《自幢诗钞序》,转引自李世英、陈水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9页。
    ④《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39页。
    ⑤《汇评》卷四,第187页。
    ⑥《汇评》卷二十,第765页。
    ⑦《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32页。
    ①《汇评》卷一,第1页。
    ②《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44页。
    ③《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7页。
    ④《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9页。
    ⑤《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5页。
    ⑥《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2页。
    ⑦《汇评》卷六,第253页。
    ⑧《汇评》卷二,第74页。
    ①《查初白诗评十二种》下,第23页。
    ②《汇评》卷二十七,第1159页。
    ③《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7页。
    ④《汇评》卷七,第293页。
    ⑤《汇评》卷二十三,第979页。
    ⑥《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45页。
    ⑦《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二,第2页。
    ①评陆游《巢山》其二,《汇评》卷三十三,第1383页。
    ②评宋祁《腊后晚望》,《汇评》卷十五,第545-546页。
    ③评曾几《荔子》,《汇评》卷二十七,第1203页。
    ④评寇准《春日登楼怀归》,《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3页。
    ⑤《汇评》卷十九,第741页。
    ⑥评张耒《和应之细雨》,《汇评》卷十七,第667页。
    ⑦评白居易《仲夏斋居偶题八韵寄微之及崔湖州》,《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6页。
    ⑧评陆游《五鼓不得眠起酌一杯复就枕》,《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9页。
    ⑨评梅尧臣《新秋雨夜西斋文会》,《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28-29页。
    ①《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9页。
    ②《汇评》卷十二,第449页。
    ③《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45页。
    ①[清]张宗棣:《诗评序》,《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首。
    ②《汇评》卷二十四,第1029页。(按,查氏此语系评《泛江送客》诗,《汇评》误系于《奉济驿重送严公》诗后。)
    ③《汇评》卷一,第7页。
    ①《汇评》卷二十七,第1198页。
    ②评姚合《县中秋宿》,《汇评》卷六,第248页。
    ③评刘禹锡《途中早发》,《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下,第18页。
    ④[清]张载华:《诗评自识》,《查初白诗评十二种》卷首。
    ⑤评杜甫《狂夫》,《汇评》卷二十三,第993页。
    ⑥评李虚己《次韵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汇评》卷四十二,第1512页。
    ①《汇评·例略》,第2页。
    ②据许抄本正文前二题识可知。一为吴绍澯识:“此书先生(按,何焯)所阅旧刻,二冯评语颇详。向藏余家,后为涧泉秦师携去。此本当是先生续阅者,其墨笔所传大冯评语,朱笔传者小冯也,议论较初本颇加芟削。下阑皆先生自评。此非经世不可离之书,而批阅乃至于再。呜呼!可谓好学也己。”一为许士模识:“义门先生生平手不释卷,丹黄点勘不下数百种,考订之细,书法之工,为艺林所仅见。先生没于京邸,遗书尽归广陵马氏。既而马氏式微。余友吴太史苏泉不惜重资购得大半。……未几,苏泉物故,书渐散失。从弟倚青以白金十镒买数十种,余曾作诗赞之……此本为乾隆庚戌寓扬时借录,距今二十有四年,元本已不知何在。……”另外,许抄何评皆不见于《汇评》及沈抄本,可以推知,《汇评》、沈抄本所录为何氏初评者。
    ①评杜甫《初冬》,《汇评》卷十三,第470页。
    ②《汇评》卷三十九,第1461页。
    ③《汇评》卷二十八,第1239页。
    ④《汇评》卷四十七,第1738页。
    ⑤《辑补》,附录二。
    ①《汇评》卷四,第187-188页。
    ②[清]何焯:《义门读书记》附录,第1289页。
    ③《辑补》,附录二。
    ④《辑补》,附录二。
    ⑤《辑补》,附录二。
    ①[宋]任渊等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②评黄庭坚《送舅氏野夫萃之宣州二首》其一,《汇评》卷四,第177页。
    ③《辑补》,附录二。
    ④[清]何焯:《义门读书记》,第1279页。
    ①《汇评》卷二十三,第966页。
    ②《辑补》,附录二。
    ③莫砺锋:《从<瀛奎律髓>看方回的宋诗观》,《唐宋诗歌论集》,第510页。
    ①《辑补》,附录二。
    ②评陈与义《除夜》,《汇评》卷十六,第575页。
    ③《汇评》卷四十五,第1605页。
    ④《辑补》,附录二。
    ①[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77页。
    ②《汇评》卷,第1048页。
    ③《汇评》卷三,第121页。
    ④《辑补》,附录二。
    ⑤《汇评》卷十,第365页。
    ⑥《汇评》卷三,第86页。
    ⑦《汇评》卷六,第235-236页。
    ⑧《汇评》卷五,第207页。
    ①《辑补》,附录二。
    ②《汇评》卷三,第104页。
    ③许抄本许士模题识云:“(何焯)生平手不释卷,丹黄点勘不下数百种。”
    ④[清]何焯:《义门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20册,第265页。
    ⑤朱秋娟:《何焯诗歌评点之学刍议——以何评义山诗为例》以此立论:“何评义山诗是一部选评本,其对义山诗的选择即表明了一种诗学倾向,……义山诗有600余之多,何焯只选评了250余首,其所选之作绝大部分是咏史、感怀之作,少量艳情诗得以入选是为了辨明其并无寄讬。”(见《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第121页。)
    ①[清]李光垣:《刊误跋》,《汇评·附录一》,第1827页。
    ②[清]李光垣跋《刊误》云:“盖师于是书,自乾隆辛巳至辛卯评阅六、七次,细为批释,详加涂抹。”(《汇评·附录一》,第1830页。)
    ①[清]纪昀:《耳溪诗集序》,[清]纪昀著,孙致中等校点:《纪晓岚文集》卷九,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3页。
    ②[清]纪昀:[清]纪昀著,孙致中等校点:《纪晓岚文集》卷十一,第251页。
    ③[清]纪昀:《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着题类”。
    ④《汇评》卷四十七,第1757页。
    ①《汇评》卷六,第261页。
    ②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4页。
    ③《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④《汇评》卷一,第42页。
    ⑤《汇评》卷二十四,第1058页。
    ⑥《汇评》卷十二,第425页。
    ⑦《汇评》卷四,第178页。
    ⑧《汇评》卷三十二,第1363页。
    ⑨《汇评》卷一,第15页。
    ⑩《汇评》卷十二,第439页。
    11《汇评》卷一,第8页。
    12《汇评·附录一》,第1827页。
    ①《汇评》卷二十二.第926页。
    ②《汇评》卷四,第201页。
    ③《汇评》卷四十七,第1738页。
    ④《汇评》卷十四,第510页。
    ⑤《汇评》卷三,第84页。
    ⑥《汇评》卷三,第124页。
    ⑦《汇评》卷十,第367页。
    ①[清]纪昀:《冰瓯草序》,[清]纪昀著,孙致中等校点:《纪晓岚文集》卷九,第186页。
    ②[清]纪昀著,孙致中等校点:《纪晓岚文集》卷九,第195-196页。
    ③[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④评李商隐《隋宫守岁》,《汇评》卷三,第104页。
    ⑤《汇评》卷十,第326页。
    ①[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②[清]纪昀评刘得仁《冬日题邵公院》,《汇评》卷四十七,第1667页。
    ③评陆游《书直舍壁》,《汇评》卷六,第253页。
    ④评欧阳修《秋日与诸公马头山登高》,《汇评》卷十二,第460页。
    ⑤评贾岛《题皇甫荀蓝田厅》,《汇评》卷六,第243页。
    ⑥《汇评》卷四十二,第1512页。
    ①评王安石《登大茅山顶》,《汇评》卷一,第31页。
    ②[清]纪昀批方回评陈师道《寄外舅郭大夫》所云“后山学老杜,此其逼真者。枯淡瘦劲,情味深幽”。(《删正方虚谷瀛奎律髓》)
    ③评“闲适类”,《汇评》卷二十三,第1016页。
    ④评赵蕃《次韵叶德璋见示》,《汇评》卷十三,第498页。
    ⑤[清]纪昀:《诗教堂诗集序》,[清]纪昀著,孙致中等校点:《纪晓岚文集》卷九,第209页。
    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59页。
    ⑦[清]纪昀:《挹绿轩诗集序》,[清]纪昀著,孙致中等点校:《纪晓岚文集》卷九,第204页。
    ①[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②[清]纪昀批方回评梅尧臣《闲居》所谓“若论宋人诗,除陈、黄绝高,以格律独鸣外,须还梅老五言律第一可也。……圣俞平淡有味”,《汇评》卷二十三,第970页。
    ③评白居易《病疮》,《汇评》卷四十四,第1578页。
    ④评李商隐《江村题壁》,《汇评》卷二十三,第956页。
    ⑤《汇评》卷四,第187页。
    ⑥《汇评》卷四,第200页。
    ⑦《汇评》卷十,第334页。
    ①《汇评》卷四十七,第1716页。
    ②《汇评》卷四,第201页。
    ③《汇评》卷二十,第820页。
    ④《汇评》卷四十二,第1528页。
    ⑤《汇评》卷四十四,第1597页。
    ⑥[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页。
    ⑦《汇评》卷四十二,第1500页。
    ①《汇评》卷四十二,第1490页。
    ②评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汇评》卷四十七,第1736页。
    ③[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6-1827页。
    ④《汇评》卷二十,第818页。
    ⑤评朱熹《登定王台》,《汇评》卷一,第19页。
    ①评刘子晕《次韵张守梅诗》,《汇评》卷二十,第764页。
    ②评魏了翁《次韵知常德袁尊固监丞送别》,《汇评》卷二十四,第1104页。
    ③[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7页。
    ④《汇评》卷三,第117页。
    ⑤评刘禹锡《途中早发》,《汇评》卷十四,第507页。
    ⑥评王安石《西湖春日》,《汇评》卷十,第369页。
    ⑦评范成大《海云回,接骑城北,时吐蕃出没大渡河水上》,《汇评》卷十三,第494页。
    ⑧评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汇评》卷十四,第505页。
    ①[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7页。
    ②评杜甫《萤火》,《汇评》卷二十七,第1154页。
    ③[元]方回:《读张功父南湖集序》,《桐江续集》卷八,第12119页。
    ④[元]方回:《跋仇仁近诗集》,《桐江集》卷四,第432页。
    ⑤[元]方回:《刘元辉诗评》,《桐江集》卷五,第438页。
    ⑥评苏轼《新城道中》,《汇评》卷十四,第523页。
    ①评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三首》,《汇评》卷二十四,第1085页。
    ②评许浑《凌敲台》云:“其(许浑)集《怀古》数诗为最。”(《汇评》卷三,第108页。
    ③[清]方回评僧保暹《宿宇昭师房》“杉西露月光”句云:“于工之中,不弱而新。”(《汇评》卷四十七,第1717页。)
    ④评李虚己《次韵和汝南秀才游净土见寄》,《汇评》卷四十二,第1512页。
    ⑤评曾几《上元日大雪》,《汇评》卷二十一,第894页。
    ⑥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瀛奎律髓>里所说的“高格”》,第93页。
    ⑦[唐]韩愈:《荆潭唱和诗序》,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第1671页。
    ①[清]袁嘉谷:《律髓辑要后序》,[清]许印芳:《律髓辑要》,第592页。
    ②[清]袁嘉谷:《跋》,[清]许印芳:《律髓辑要》,第593页。
    ③评僧惟凤《送陈豸处士》云:“此诗原书误入‘仙逸类’。”[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三,第527页。
    ④评陈子昂《晚次乐乡县》,[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一,第450页。
    ①[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一,第449页。
    ②[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二,第480页。
    ③[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三,第524页。
    ④评黄庭坚《题落星寺岚漪轩》,[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五,第566页。
    ⑤评陆游《书愤》,[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六,第578页。
    ①[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七,第1485页。
    ②评杜甫《题省中院壁》,[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四,第537页。
    ③[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三,第503页。
    ④纪批云:“直写真情,尚不涉俚。语华而情伪,非也;情真而语鄙,亦非也。”许评曰:“诗不足学,以纪批可取,录之。”([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二,第487页。)
    ⑤[清]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十五,《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58册,第575页。
    ①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六,第573页。
    ②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五,第563页。
    ③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五,第558页。
    ④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二,第472页。
    ①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三,第520页。
    ②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第592页。
    ③ 许印芳《诗法萃编序》,《诗法萃编》,《丛书集成续编》本,第227页。
    ① 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第278页。
    ②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六,第575页。
    ③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五,第555页。
    ④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三,第512页。
    ① 评孟浩然《途中遇晴》,[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一,第454页。
    ②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四,第545页。
    ③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三,第503页。
    ④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六,第581页。
    ⑤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二,第473-474页。
    ① 评杜甫《九日》,[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一,第463页。
    ② 评王安石《次韵朱昌叔岁暮》,[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三,第502-503页。
    ①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四,第529页。
    ②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六,第583页。
    ③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四,第530页。
    ① [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六,第580页。
    ② [元]方回:《瀛奎律髓》“拗字类”小序,《汇评》卷二十五,第1107页。
    ③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第197页)
    ④ 评杜甫《江涨又呈窦使君》,[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一,第469页。
    ⑤ 评陈与义《清明》,[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六,第577页。
    ①[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一,第469页。
    ②[清]丕理所辑《续稿》一卷“专录《律髓》中之可为戒者”,选录杜诗20首,刘禹锡11首,可以见出许氏讲论诗法甚为精严,指示后学用心极为良苦。[清]袁嘉谷跋《律髓辑要》云:“……诗何独不然,昧所蔽而法之,则所法者亦杂而惑矣。少陵诗圣也,梦得诗豪也,师犹一一摘其偶失以为戒,余可知已。岂曰于古人为诤友哉!抑垂训后学,不得不尔。”([清]许印芳:《律髓辑要》,第593页。)
    ③[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五,第568页。
    ④[清]许印芳:《律髓辑要》,第592页。
    ⑤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第276页。
    ①[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一,第470页。
    ②[清]许印芳评尤袤《雪》,[清]许印芳:《律髓辑要》卷三,第521页。
    ①《汇评》卷十三,第482页。
    ②《汇评》卷三,第144页。
    ③评僧如璧《再次前韵》,《汇评》卷四十七,第1755页。
    ④[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序》,《汇评·附录一》,第1827页。
    ①[清]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十五,《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58册,第572页。
    ②[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卷三十六,第361页。
    ③[清]冯班评杜甫《登岳阳楼》,《汇评》卷一,第6页。
    ①[元]方回:《桐江集序》,[明]金德玹:《新安文粹》卷十四,第15页。
    ②[元]方回:《先君事状》,《桐江集》卷八,第489页。
    ③[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6页。
    ④[元]方回:《宋故中奉大夫右文殿修撰致仕歙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华文阁学士通奉大夫吕公家传》,台湾本《桐江集·补遗》,第636-645页。
    ①[元]方回:《书隐斋序》,《桐江续集》卷二十九,第12418页。
    ②[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6页。
    ③[元]方回:《桐江集序》,[明]金德玹:《新安文粹》卷十四,第15页。
    ①[元]方回:《先君事状》:“年二十九见知于秋崖方公岳。”(《桐江集》卷八,第488页。)
    ②[元]方回:《桐江集序》,[明]金德玹:《新安文粹》卷十四,第15页。
    ③[元]方回评方岳《效茶山咏杨梅》,《汇评》卷二十七,第1210页。
    ④[宋]:方岳《跋陈平仲诗》,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42册,第342页。
    ⑤[宋]方岳:《黄宰致江西诗双井茶》,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1册,第38468页。
    ⑥[宋]方岳:《跋赵兄诗卷》,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42册,第343页。
    ⑦[元]方回:《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去言五首》其一自注:“壬戌三月十七日,秋崖仙去。月初,榜过祁门,秋崖病中犹为之喜。”(《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82页。)
    ⑧[元]方回:《怀秋崖》,《桐江续集》卷三,第12067页。
    ⑨[元]方回:《立春日马上遇黄国宝应犀并序》,《桐江续集》卷三,第12068页。
    ⑩[元]方回:《送方仲和信州学正二首》,《桐江续集》卷二十八,第12397页。
    ①[清]厉鄂辑撰:《宋诗纪事》卷六十六以为分宁人(第1672页):[清]王家杰、周文凤、李庚纂修:《同治丰城县志》卷十六以为丰城人。(《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4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79页。)
    ②[元]方回:《桐江集序》,[明]金德玹:《新安文粹》卷十四,第15-16页。
    ③[元]方回:《送俞唯道序》,《桐江集》卷一,第376页。
    ④[元]方回:《跋戴石屏诗》,《桐江集》卷四,第422页。
    ⑤《汇评》卷四十三,第1566页。
    ⑥评姜夔《送朝天集归杨诚斋》,《汇评》卷三十六,第1437页。
    ⑦[元]方回:《不寐十首》其六,《桐江续集》卷十八,第12255页。
    ①[元]方回:《跋阮梅峰诗》,《桐江集》卷四,第421页。
    ②[元]方回:《桐江集序》,[明]金德玹:《新安文粹》卷十四,第16页;[元]方回:《跋阮梅峰诗》,《桐江集》卷四,第422页。
    ③《汇评》卷四十七,第1664页。
    ④《汇评》卷二十,第840页。
    ①[元]方回:《仲夏书事十首》其十自注云:“予向客从魏静斋,夏秋之间,服黄芽煎附子、木香冷饮,然仅年五十一,今没十五年。”(《桐江续集》卷一,第12041页。)诗作于1283年,可推知其卒于1269年,生于1219年。
    ②《汇评》卷三十二,第1368页。
    ③[元]方回:《上南行·过南山》,《桐江续集》卷十七,第12250页。
    ④[元]方回:《放夜》自注:“予甲寅年二十八,往温州访魏静斋,留郡塾,见乙卯元宵,因食黄柑痰疾,今四十年矣。”《桐江续集》卷十八,第12257页。
    ⑤[元]方回:《寄题朱信州自闲堂》自注,《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80页。
    ⑥[元]方回:《倚梅观雪》自注,《桐江续集》卷十七,第12251页。
    ⑦[元]方回:《望庐山怀旧》自注:“戊午岁(1258)从魏静斋湖北仓使,六月夜宿开元,今二十七年矣。《桐江续集》卷三,第12072页。
    ①[元]方回:《道山座主先生平章吕公挽歌辞五首》自注:“庚寅(1230)九月初二日生,辛丑(1301)七月十六薨。”《桐江续集》卷二十七,第12385页。
    ②[元]方回:《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桐江续集》卷二十五,第12361页。
    ③[元]方回:《寄呈吕道山于八桂》,《桐江续集》卷三,第12073页。
    ④[元]方回:《秋思七言八首》其七、其六,《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2页。
    ①[元]方回:《先君事状》:“年三十六侥幸别院省试第一人,丞相马公廷鸾赏其义。”(《桐江集》卷八,第488页。)
    ②[元]方回:《赠朱师裕序》:“咸淳宰相大观文马先生,予春官座主也。庚午去国,未获再面。”(《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40页。)《丞相大观文马公先生挽词三首跋》:“甲戌、乙亥、丙子以来,书问阻绝。”(《桐江续集》卷十七,第12249页。)
    ③[元1方回:《赠朱师裕》,《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40页。
    ④[元]方回:《丞相大观文马公先生挽词三首》其三,《桐江续集》卷十七,第12248页。
    ⑤[元]方回:《次韵汪翔甫读予诗稿见寄二首》其一,《桐江续集》卷一,第12043页。
    ①[元]方回:《过汪翔甫宅》,《桐江续集》卷二,第12056页。
    ②[元]方回:《江东抚干通直郎致仕汪公墓志铭》,台湾本《桐江集·补遗》,第662页。
    ③[元]方回:《闻汪翔甫八月十日卒,去曹元会五月三日之报仅三月余,两翁皆年八十四》,《桐江续集》卷十七,第12246页。
    ①[元]方回:《读子游近诗复次前韵二首》其一,《桐江续集》卷八,第12127页。
    ②[元]方回:《送胡子游学正》、《送胡子游赴调序》,《桐江续集》卷十六、三十二,第12226-12227、12476-12477页。
    ③[元]方回:《跋刘光诗》:“回与同里刘君光元辉幼皆好为诗,回七十三,元辉七十二。”知刘光少方回一岁,生于1228年。(《桐江集》卷四,第435-436页。)
    ④[元]方回:《次韵刘元辉喜予还家,携酒见访三首》其二,《桐江续集》卷十五,第12216页。
    ⑤[元]方回:《晓窗吟卷序》,《桐江集》卷一,第374页。
    ①[元]方回:《跋刘光诗》,《桐江集》卷四,第436页。
    ②[元]方回:《刘元辉诗评》,《桐江集》卷五,第439页。
    ③[元]方回评陆梦发《见梅杂兴》云:“余友太府寺丞陆太初,……长予五岁。”(《汇评》卷二十,第851页。)
    ④[元]方回:《晓山乌衣圻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49页。
    ⑤[元]方回:《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笔古体》:“我年三十四,鄂汉脱战场。四月扁舟东,生汝于建康。”《送吕主簿还任永丰》序:“岁在庚申,回自鄂汉下金陵,依陆公太初晓山。”(《桐江续集》卷二十五、二十八,第12361、12408页。)
    ①[元]方回:《晓山乌衣圻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49页。
    ②方贡孙之生卒年,据方回《赠方太初序》推知。序云:“秋崖(方岳)吏部知郡宗伯老先生仙去三十四年(按,方岳卒于1262年,可知贡孙卒于1295年),乃侄建德府判竹溪,字去言,与回同壬戌榜,少回四岁(按,方回生于1227年,可知贡孙生于1231年),今夏礼任一拜而卒。”(《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85页。)
    ③[元]方回:《湖口寄方去言》,《桐江续集》卷三,第12072页。
    ④[元]方回:《赠方太初三首《其二,《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85页。
    ①[元]方回:《方去言府判挽诗二首》,《桐江续集》卷二十二,第12311页。
    ②[元]方回:《赠方太初三首》,《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85页。
    ③[元]方回:《送方仲和信州学正二首》,《桐江续集》卷二十八,第12397页。
    ④[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卷四十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6册,第755页。
    ⑤[元]方回:《石峡书院赋》,《桐江集》卷一,第355页。
    ①[元]方回:《汪斗山诗识悔吟稿序》:“余家老尚书(自注:方蛟峰)所谓流俗争名者,风斯下矣。”(《桐江集》卷一,第368页。)
    ②[元]方回:《送李伯英》:“八十三岁李鹤田,我兄事之后八年。”可知李氏长方回八岁,当生于1219年。(《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9页。)
    ③[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七十六,第1858页。
    ④[元]刘诜:《桂隐诗集》卷四《题李鹤田穆陵大事记后》,题注云:“宋自穆陵升遐,元气尽矣。时攒宫属官李珏纪其本末颇详,桥山剑舄,历历如见,异代览之,亦为凄然。”(《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5册,第322页。)
    ⑤[元]方回:《赠送鹤田李元晖》,《桐江续集》卷二,第12059页。
    ①[元]方回:《送李伯英》,《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9页。
    ②[元]方回:《喜宗兄端叟再会武林还暨阳二首》其一,《桐江续集》卷二十二,第12316页。
    ③[元]方回:《哭方碧山前惠州同知》,《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8页。
    ④[元]方回:《回生丁亥,方端叟乙酉,长二岁。其弟名万里,庚寅,少三岁,用予旧韵,来订兄弟之盟,依韵奉答二首》,《桐江续集》卷二十三,第12323页。
    ①[元]方回:《定斋先生汪公墓铭》,台湾本《桐江集·补遗》,第668页。
    ②按,[元]方回:《汪蒙元悦心说》:“予亡友汪君远翔之冢子,其名颐,其字蒙元。”(《桐江续集》卷三十,第433页。)《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亦云名“颐”。[元]方回:《定斋先生汪公墓铭》:“子男三人,蒙进义校尉、建宁路建阳县主簿。”(台湾本《桐江集·补遗》,第668页。)说法异,疑当是误其字“蒙元”为“蒙”,并误以字为名所致。
    ③[元]陈栎:《跋汪子磐诗》云:“……予读虚谷方先生所谓《潇洒吟稿序》知之。”(《定宇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196页。)
    ④[宋]方逢振《潇洒集序》,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56册,第176页。
    ①[元]方回:《同曹清父西郊纪事五首》,《桐江续集》卷二,第12057页。
    ②[元]方回:《吴云龙诗集序》:“……俾后世独以诗人见称,则胡邦衡以荐朱子者,岂朱子之志载?云龙勉之。予友曹清甫久不晤对,云龙其亦以此订之。”(《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6页。)
    ③[元]方回:《与曹宏斋书》,《桐江集》卷五,第446页。
    ④[元]方回:《吴尚贤<渔矶续语>序》,《桐江集》卷一,第367页。
    ①[元]方回:《野趣居士杨公远令其子依竹似孙为予写真,赠以长句》,《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34页。《桐江续集》按诗歌写作先后编排,据前后诗歌,可以推知此诗作于至元二十五年(1288)中秋前夕。若“三十年”是确指,则方、杨二人结交于理宗宝祜六年(1258);若仅举其成数,则二人结交时间更早。
    ②[元]杨公远:《野趣有声画》卷下《借张山长韵呈方虚谷三首》其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3册,第751贝。
    ③[元]方回:《野趣有声画跋》,[元]杨公远:《野趣有声画》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3册,第776页。
    ④[元]杨公远:《野趣有声画》卷上《借虚谷太博狂吟十诗韵书怀,并呈太博十首》其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3册,第736页。
    ①[宋]汪梦斗:《富春方史君万里,与之别七年矣。离乱之后,不意得聚首于此一见,道旧有感三首》其一其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7册,第42365-42366页。
    ②[宋]汪梦斗:《别方万里》,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7册,第42369页。
    ③[宋]汪梦斗:《富春方史君万里,与之别七年矣。离乱之后,不意得聚首于此一见,道旧有感三首》其二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7册,第42365页。
    ④[宋]方回:《次韵汪以南教授美康使君新政,因及贱迹四首》,《桐江续集》卷一,第12047页。
    ⑤[宋]方回:《谢汪以南借书惠米》,《桐江续集》卷八,第12125页。
    ⑥[宋]方回:《次韵汪以南闲居漫吟十首序》:“‘仙都著两翁’,谓康使君为文章伯一翁.可也。以予并称两翁,未也。”(《桐江续集》卷八,第12127页。)
    ⑦[宋]方回:《次韵汪以南归途见寄》,《桐江续集》卷九,第12147页。
    ①[宋]方回:《场圃处士吴公墓志铭》:“公之子曰古梅,郡博士,……(回)长博士六年。”(《桐江集》卷八,第494页。)从而推知吴龙翰生于1233年。
    ②[宋]方回:《过吴式贤宅》,《桐江续集》卷二,第12056-12057页。
    ③[宋]方回:《别汪翔甫、吴式贤》,《桐江续集》卷二,第12057页。
    ④[元]方回:《跋吴古梅诗》,《桐江集》卷三,第417页。
    ⑤[元]方回:《与曹弘斋书·柬二》,《桐江集》卷五,第447页。
    ⑥[元]方回:《跋吴古梅诗》,《桐江集》卷三,第417页。
    ①[元]方回:《呈吴门王治中元俞都中,参政伯大孙,先人同榜》,《桐江续集》卷二十一,第12297页。
    ②[元]方回:《张泽民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0页。
    ③《汇评》卷二十,第778-779页。
    ①[元]方回:《张泽民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0页。
    ②《汇评》卷二十,第778页。
    ③《汇评》卷二十,第851页。
    ④[元]方回:《<小学绀珠>序,[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首附。
    ⑤[元]方回:《应子翱<经传蒙求>序》云:“王伯厚尚书学极天下之博,长予四岁,予昔尝敬事之。”(《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62页。)《<小学绀珠>序》云:“浚仪王公厚斋先生应麟长回六岁,以进士中宏博科,仕与苏长公端明翰长尚书同,而德业文学亦似之。”([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首附。)按:此云王氏长其六岁,误。
    ⑥[元]方回:《跋罗鄂州<尔雅翼>》,《桐江集》卷三,第414页。
    ①[元]方回:《送家自昭晋孙自庵慈湖山长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60页。
    ②[元]方回:《柳州教授王北山诗序》:“卒年四十八。……大德三年(1299)视事,明年(1300)……十月初五日卒。”可推知其生于1253年,卒于1300年。(《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12490页。)另外,《上南行序》作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庚寅),序中言国杰年三十八,亦可证其生年为1253年。(《桐江续集》卷十七,第12250页。)
    ③[元]方回:《柳州教授王北山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三,第12490-12491页。
    ④见《桐江续集》卷十六《次韵王俊甫山长九日登乌聊》,卷十七《上南行序》、《送紫阳王山长俊甫如武林》,卷二十《客报吾州大火,……二十五日得王山长亲家书,始知仅存州治、州仓、州学、书院,吾家免焚,余所免不过数十家》。
    ⑤[元]方回:《送紫阳王山长俊甫如武林五首》其二、其一,《桐江续集》卷十七,第12254页。
    ①[元]方回:《应子翱<经传蒙求>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62页。
    ①[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云:“赵与东,……今年七十八岁,没。”是序作于元大德三年(1299),可以推知,赵氏生于宋嘉定十五年(1222)。(见《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②[元]方回:《赵宾肠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1页。
    ③[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80页。
    ④[元]方回:《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去言五首》其四自注,《桐江续集》,第12282页。
    ⑤[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①[元]方回:《次韵宾旸令郎见示二首》其二,《桐江续集》卷十,第12149页。
    ②[元]方回:《戏简杨华父》,《桐江续集》卷十一,第12161页。
    ③[元]方回:《过杨华父宅与二僧同舟不及访》,《桐江续集》卷十一,第12160页。
    ①[元]方回:《同杨明府华父夜宿鸬鹚源》,《桐江续集》卷五,第12104页。
    ②[元]方回:《喜赵宾旸、杨华父两儿两女互姻》,《桐江续集》卷五,第12104页。
    ③[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七十六,第1846页。
    ④[元]方回:《冯伯田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1-362页。
    ⑤[元]方回:《喜冯伯田至》,《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33页。
    ⑥[元]方回:《跋冯抱瓮诗》,《桐江集》卷四,第422页。
    ⑦[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六《桐江续集提要》:“六卷末题‘初授徽州路儒学教授冯梦龟、林一桂等刊’。”(第2204页。)
    ①[元]方回:《跋冯庸居诗》、《又跋》,《桐江集》卷四,第433-434页。
    ②[元]方回:《唐閤门挽诗三首》(《桐江续集》卷十三,第12186页)为哀挽从龙之诗,作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五月,从而可推知其卒年。
    ③[元]方回:《唐师善月心诗集序》作于至元癸未(1283),时师善三十岁,故可推知其生于1254年。(《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66页。)
    ④[元]方回:《唐师善月心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66页。
    ①[元]方回:《贺陈正之得男》,《桐江续集》卷四,第12088页。
    ②[元]方回:《送陈正之三首》其二、其三,《桐江续集》卷八,第12131页。
    ③[元]方回:《题陈正之兰亭》,《桐江续集》卷十八,第12265页。
    ④[元]方回:《万山轩记》,《桐江续集》卷三十六,第12527页。
    ⑤[清]稽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七引《严陵志》,《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3册,第623页。
    ①[元]方回:《次韵谢夏自然见寄四首》其三,《桐江续集》卷五,第12090页。
    ②[元]方回:《夏自然惠五言古体,久之以律体和谢》,《桐江续集》卷十一,第12171页。
    ③[元]方回:《次韵康庆之见过醉归读予鄙作》,《桐江续集》卷一,第12048页。
    ④[元]方回:《寄康庆之钱塘二首》其一,《桐江续集》卷九,第12138页。
    ①[元]方回:《谢康使君见访示诗观奕》,《桐江续集》卷八,第12125页。
    ②[元]方回:《次韵刘元辉喜予还家,携酒见访三首》其三,《桐江续集》卷十五,第12216页。
    ③[元]方回:《赠程君以忠、杨君泰之并序》,《桐江续集》卷十九,第12275页。
    ①[元]方回:《次韵张慵庵言别就送》,《桐江续集》卷一,第12046页。
    ②[元]方回:《寄刘伯宣南昌》,《桐江续集》卷三,第12073页。
    ③按,“柱后文”乃实行法治之代称。[汉]班固:《汉书》卷七十六《张敞传》:“初,敞为京兆尹,而敞弟武拜为梁相。……敞问武:‘欲何以治梁?’……武应曰:‘……且当以柱后惠文弹治之耳。’秦时狱法,吏冠柱后惠文,武意欲以刑法治梁。”(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226册。)
    ①[元]方回:《喜刘伯宣尚书至五首》其一,《桐江续集》卷十三,第12189页。
    ②[元]方回:《小饮张季野宅,分韵得张字》,《桐江续集》卷十三,第12192页。
    ③[元]方回:《读宣枢南山朱公遗集二首》其二,《桐江续集》卷十一,第12170页。
    ④[元]方回:《孙次皋诗集序》:“元京生嘉熙戊戌(按,嘉熙二年,1238),今卒四年。”(台湾本《桐江集》卷二,第264页。)是序作于元贞元年(1295),从而推知其卒于1291年。
    ①[元]方回:《孙元京诗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2页。
    ②[元]方回:《题孙元京近诗》,《桐江续集》卷九,第12134页。
    ③[元]方回:《次韵孙元京见过言诗》,《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36页。
    ④陈栎《吴端翁诗跋》,《定宇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190页。
    ⑤[元]方回:《与曹宏斋书》、《柬二》,《桐江集》卷五,第446-447页。
    ⑥[元]方回:《孙次皋诗集序》:“次皋生淳祜乙巳(1245)。”(《桐江集》卷一,第366页。)
    ⑦[元]方回:《孙次皋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6页。
    ⑧[元]方回:《孙后近诗跋》,《桐江集》卷四,第429页。
    ①[元]方回:《次韵鲜于伯几秋怀古体》,《桐江续集》卷十三,第12194页。
    ①[元]方回:《赠鲜于伯几》,《桐江续集》卷十二,第12175页。
    ③[元]方回:《同伯几过张子范、子周兄弟园池》其一,《桐江续集》卷十四,第12201页。
    ①[元]方回:《次韵邓善之论诗》,《桐江续集》卷十二,第12181页。
    ②[元]方回:《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其三、其七,《桐江续集》卷二十一,第12293页。
    ③[元]方回:《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晦翁岂止能诗者,澹巷胡公荐以诗。唐柳公权以笔谏,忠鲠随事堪箴规。”(《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36页。)
    ④[元]方回:《送邓善之翰林应奉并呈交代汪亲家》,《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1页。
    ⑤[元]方回:《孟君复仲春来杭相聚三月余,一日必三胥会,忽焉告去,直叙离怀,为四言一首》:“九年三见,昔疏未亲。”诗作于元贞二年(1296),由此推知二人相识于1287年左右。(《桐江续集》卷二十一第12303页。)
    ①[元]方回:《孟君复仲春来杭相聚三月余,一日必三胥会,忽焉告去,直叙离怀,为四言一首》,《桐江续集》卷二十一,第12303-12304页。
    ②[元]方回:《乍归呈许君公度号蒙泉》,《桐江续集》卷十五,第12226页。
    ①方回还乡后不久,即有《同金汉臣、徐蜚英小饮傍溪寺二首》;其《次韵徐赞府蜚英八首序》云:“蔡季良从许公度使君行县,倡和诗各四首。婺源丞徐君辰起入郡城,和以见示,其出入阡陌,陟降川岭,可想见也。”可知,金、汉二人于方回返乡后不久即来歙相访。(《桐江续集》卷十五、十六,第12226、12227页。)
    ②[元]方回:《送金汉臣明府、徐蜚英赞府还婺源》,《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31页。
    ③[元]方回:《送杨复之归吾里》云:“四十青春七十翁。”(《桐江续集》卷二十二,第12305页。)知杨少方三十岁,当生于1257年。
    ①[元]方回:《杨初庵诗卷序》,《桐江集》卷一,第368页。
    ②[元]方回:《五月二十八日塘头小集,呈同游刘元辉、杨复之》,《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29页。
    ③[元]方回:《赠程君以忠、杨君泰之并序》,《桐江续集》卷十九,第12275页。
    ④[元]方回:《送杨复之归吾里》,《桐江续集》卷二十二,第12305页。
    ⑤[元]方回:《吾乡朋友比多,诗人宜进一步。大则文公,小亦龙溪可也。于汪德载、杨复之归,赋此意,并寄刘元辉、黄仲宣》,《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67页。
    ⑥[元]方回:《题汪氏孝节堂》,《桐江续集》卷十六,第12233页。
    ①揭傒斯《定宇先生墓志铭》,《定宇集》卷十七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441--445页。
    ②[元]陈栎:《送朱君赴盐官州阴阳教授序》,《定宇集》卷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181页。
    ③[元]陈栎:《和方虚谷上南行十二首序》:“虚翁《上南行》,实庚寅十二月诗也。辛卯六月,客有自曹君菊存所来者,始传而诵之。絮羹久要之义,聚星过从之胜,汉人不得专美于前矣,虽恨不获亲聆其一时谈尘之详,然闻风兴起亦可于此诗具姟兆之一二焉。二三先生中,某所识者惟北山王先生。兹敢不揣愚陋,僭庚元韵,赋一十二首,写其平生景慕之私,奉呈王先生,或可以转闻于方、曹二先生云。”(《定宇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399-400页。)其《自咏百七十韵》自注亦云:“方公《上南行》诗,予尝和,寄弘斋,弘斋达之方公。公选五首附刊于集,吴甥仲文曾见刊本。”(《定宇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398页。)
    ④转引自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第16页。
    ⑤[元]陈栎:《和虚谷二首》其二,《定宇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401页。
    ⑥[元]陈栎:《送毕永仲游姑苏省亲兼访虚谷》,《定宇集》卷十六,《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413页。
    ⑦[元]陈栎:《定宇集》卷十《答吴仲文甥》其八,《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316页。
    ⑧[明]龙遵叙《瀛奎律髓序》:“续又得定宇陈先生手自抄本,共十类。定宇自识云:‘惟“节序类”得虚谷亲校本抄之,余皆传录本,疑误甚多。虽间可是正,而不能尽,圈点悉谨依之。’”(《汇评·附录一》,第
    1809页。)是可见陈栎寻访抄录之功。至于陈栎评点方回《瀛奎律髓》,见《<瀛奎律髓>版本研究·通评本》部分所论。
    ①[元]陈栎:《祭曹弘斋文》,《定宇集》卷十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383页。
    ②[元]陈栎:《定宇集》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314页。
    ③[元]陈栎:《勤有堂随录》,《丛书集成初编》第372册,第1页。
    ④[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别集卷上,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51页。
    ①[元]陈栎:《五方灾辩》,《定宇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246页。
    ②[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别集卷上,第250页。
    ③[元]陈栎:《五方灾辩》,《定宇集》卷七,《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246页。
    ④关于范晞文入元后之仕历及其终老,说法不一。[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五《对床夜语提要》云:“元世祖时,程钜夫荐晞文及赵孟頫于朝。孟頫应诏即出,晞文迄不受职,流寓无锡以终。”(第2753页。)[宋]周密辑,[清]查为仁、厉鄂笺:《绝妙好词笺》卷六云:“入元,以程钜夫荐,擢江浙儒学提举,转长兴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99页。)[清]鲍廷博:《对床夜语》识语云:“景文当元世祖时,程钜夫奉诏求贤,与赵孟頫同荐于朝,授江浙儒学提举,不赴,后以子拱为无锡教授,遂即邑之茅场里居焉。”([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五,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47页。)按:[元]方回:《桐江续集》卷十二有《送口景文长兴丞(晞文)》,知其确曾为长兴丞,并非谢官不受,厉鹗之说是。至于其终老,笔者推测,不管是否依靠其子,范氏致仕后寓居无锡当是可信的。
    ⑤[元]方回:《次韵范景文莺字、早字二首》,《桐江续集》卷十,第12157-12158页。
    ⑥[元]方回:《送口景文长兴丞》,《桐江续集》卷十二,第12180页。
    ①评黄庭坚《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渚,晓泊汉阳,亲旧载酒追送,聊为短句》,《汇评》卷四十三,第1547页。
    ②[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20-421页。
    ③[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第421页。
    ④[清]厉鹗辑撰:《宋诗纪事》卷七十六,第1856页。
    ①[元]方回:《寄寿牟提刑献之崛序》,《桐江续集》卷二十一,第12291-12292页。
    ②[元]牟巘:《牟氏陵阳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34页。
    ③[元]方回:《赠牟仲启》,《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82页。
    ④[元]牟巘:《牟氏陵阳集》卷六有《约家性存》二首(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53页。):《全宋诗》辑家性存《寄梅山顾君际》一首(第64册,第40040页)。
    ⑤[元]方回:《送家自昭晋孙自庵慈湖山长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61页。
    ⑥[元]方回:《送家自昭慈湖山长》,《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41页。
    ①[元]方回:《家颐孙自观字说》,《桐江续集》卷三十,第12436页。
    ②[元]方回:《桐江续集》卷十三,第12190页。
    ①[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别集卷上,第251页。
    ②[清]阮元:《石渠随笔》卷八:“大德初元九月十九日,清河张渊甫贰车,会高彦敬御史于泉月精舍。酒半,为余作《山村隐居图》,顷刻而成。……南阳仇远仁近。”([清]阮元撰,钱伟疆、顾大朋点校:《石渠随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③方回《送仇仁近持山村图求屋赀》,《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44页。
    ④[元]仇远:《方万里、史敬舆、陈孝先、龚圣予、胡穆仲相继沦没,令人感怆》,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70册,第44192页。
    ⑤[元]仇远:《怀方严州》其三,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70册,第44195页。
    ⑥[元]仇远:《怀方严州》其四,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70册,第44196页。
    ⑦[元]方回:《仇仁近百诗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二,第12472页。
    ⑧[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六《金渊集提要》引仇远跋,第2211页。
    ①[元]方回:方回《题赵子昂摹唐人二戏马驹》,《桐江续集》卷二十五,第12361页。
    ②[元]方回:方回《为合密府判题赵子昂大字兰亭序》:“今见学士赵子昂匹纸大字《兰亭》本,尤神奇而妙,敛之可,扩之亦可。虽笔法,亦心法也欤?”(《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37页。)
    ①[元]方回:方回《送赵子昂提调写金经》,《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36页。
    ②[元]方回:方回《寄仇仁近、白廷玉、张仲实京口、当涂、江阴三学正,兼述新岁阴雨春寒有怀》,《桐江续集》卷十七,第12253页。
    ③[元]方回:方回《送白廷玉常州教二首》其二,《桐江续集》卷二十五,第12361页。
    ④[元]白珽:《湛渊集·游后湖赋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第94页。
    ⑤[明]宋濂《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紫阳方公回称其(白珽)冠绝古今,有英雄大丈夫气。”([元]白珽:《湛渊集》附,《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8册,第106页。)
    ⑥[元]方回:《送白廷玉常州教二首》其一,《桐江续集》卷二十五,第12361页。
    ①[元]方回:《呈阎子静廉访翰学二首》其一,《桐江续集》卷十八,第12260页。
    ②[元]方回:《送邱子正以能书入都,并呈徐容斋、阎靖轩、卢处道集贤翰林三学士》,《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35页。
    ③[元]方回:《送周汉东入都,并呈徐学士子方、阎学士子静、卢学士处道》,《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45页。
    ④[元]方回:《寄阎承旨靖轩》,《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79页。
    ①[元]方回:《次韵徐容斋赠丘通甫》,《桐江续集》卷十八,第12262页。
    ②[元]方回:《前参政浙西廉访徐子方得代送别三十韵》,《桐江续集》卷二十一,第12303页。
    ③[元]方回:《送西湖书院赵山长》,《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46页。
    ④[元]方回:《跋张仲实诗》:“予丁未(1247)入杭访南湖之孙及其老宾客张居卿先生于梅桥,居卿先生教余作诗,相期甚远。今三十八年,前修零落,始识南湖从侄孙仲实,君年甫二十五。”(《桐江集》卷四,第433页。)于此可以推知,张氏生于景定元年(1260)年。
    ⑤[元]方回:《跋张仲实诗》,《桐江集》卷四,第433页。
    ⑥[元]方回:《次韵邓善之书怀七首》其四,《桐江续集》卷二十一,第12293页。
    ⑦[元]方回:《寄仇仁近、白廷玉、张仲实京口、当涂、江阴三学正,兼述新岁阴雨春寒有怀》,《桐江续集》 卷十七,第12253页。
    ①[元]方回:《张模仲实见惠江阴邱本》,《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39页。
    ②见[元]方回:《古斋箴》,《桐江续集》卷二十九,第12424-12425页。《送张受益入都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52-12453页。
    ③[元]方回:《次韵受益喜晴二首》其二,《桐江续集》卷十八,第12264页。
    ④[元]方回:《次韵受益再题荆浩山水图,当是洪谷子自写所居》,《桐江续集》卷二十四,第12340页。
    ①[元]方回:《后乐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47页。
    ②[元]方回:《次韵张鹏飞三绝》其三,《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79页。
    ③[元]方回:《次张鹏飞解官旧韵》,《桐江续集》卷十九,第12268页。
    ④[元]方回:《后乐集序》,《桐江续集》卷三十一,第12447页。
    ①[元]方回:《三月十七夜大雷雨,用韵酬俞好问四首》,《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80页。
    ②[元]方回:《俞好问字说》,《桐江续集》卷三十,第12445页。
    ③[元]牟巘:《俞好问刊诗集疏》:“……北则容斋、老山,南则厚斋、虚谷,大相流品,仅可流传。可与运斤成风,便施妙断,勿令漏瓢贮水,徒费苦吟。辄与发端,以谂好事。”(《牟氏陵阳集》卷二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204页。)
    ④[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赵与东……今年七十八岁没:……胡方……今年五十七。”知胡少赵二十一岁,据上文所考,赵生于1222年,则胡生于1243年。(见《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⑤[元]方回:《跋胡直内诗》,《桐江集》卷四,第427页。
    ①胡方尝以其《适安集》求教于宋末元初人何梦桂。何氏为作《题胡直内适安集》云:“胡直内挟诗册过余,题曰《适安》,请余言。余谓:‘子苦思于诗,将不免饭颗山之讥,亦奚安之适,而自谓若此?’”曾对其以“适”名苦吟诗集提出质疑。(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358册,第69页。)
    ②[元]方回:《跋胡直内诗》,《桐江集》卷四,第428页。
    ③[元]方回:《题<一家清雅集>送植芸胡直内》,《桐江续集》卷二十三,第12328-12329页。
    ④[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79页。
    ①[元]方回:《婺源黄山中吟卷序》,《桐江集》卷一,第369页。
    ②[元]方回:《吾乡朋友比多,诗人宜进一步。大则文公,小亦龙溪可也。于汪德载、杨复之归,赋此意,并寄刘元辉、黄仲宣》:“紫阳山可搜遗老,白玉堂堪踵后尘。”(《桐江续集》卷二十六,第12367页。)
    ③[元]方回:《丛书堂记》,《桐江续集》卷三十五,第12511页。
    ④[元]方回:《答赵云屋》:“回浮游南北数十年,居乡日少,以故乡之名士多有未识。黄仲宣来,捧赐巽扎,知执事生戊子,回生丁亥,年相若也。”(《桐江集》卷五,第448页。)
    ⑤[元]方回:《答赵云屋》,《桐江集》卷五,第448页。
    ⑥[元]方回:《寄题休宁赵氏云屋、省心、翠侍、问道亭、有有堂五首》其一,《桐江续集》卷二十,第12285页。
    ⑦诸篇诗文写作时间之先后,见[元]方回:《寄题云屋赵资敬启蒙亭、风雩亭二首序》:“回为作《翠侍题咏序》矣,又为题云屋、省心亭、翠侍亭、问道亭、有有堂五绝矣,又为作问道、有有二记矣,诗文凡八首梓行。士大夫观止,丑形莫遁乎明镜,拙手见嗤于巧斤者也。尚有启蒙、风雩二亭未之赋,辄再呈丑丢拙奉一笑。”(《桐江续集》卷二十三,第12329页。)
    ①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第275页。
    ②[元]方回:《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去言五首》其四自注,《桐江续集》,第12282页。
    ③[元]方回:《赵宾旸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1页。
    ④[元]方回:《送胡植芸北行序》,《桐江集》卷一,第380页。
    ⑤[元]方回:《冯伯田诗集序》,《桐江集》卷一,第361—362页。
    ⑥[元]方回:《跋胡直内诗》,《桐江集》卷四,第428页。
    ⑦[元]方回:《杂兴十二首》其十,《桐江续集》卷二十三,第12319页。
    ①[元]牟巘:《牟氏陵阳集》卷十二《俞好问诗稿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109页。
    ②[元]方回:《跋俞好问丙申丁酉诗稿》,《桐江集》卷四,第435页。
    ③[元]陈栎:《吴端翁诗跋》,《定宇集》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5册,第190页。
    ①上海图书馆藏过录有许士模抄冯舒、冯班、查慎行、何焯评点本《方虚谷瀛奎律髓》,许士模题识。
    ②上海图书馆藏过录有沈廷瑛抄冯舒、冯班、何焯评点本《方虚谷瀛奎律髓》,沈廷瑛题识。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④《汇评·例略》,第2页。按,李氏所云“过录有冯舒、冯班、何义门评语的清康熙四十九年陈士泰刻本《瀛奎律髓》”,不见于是书《附录四·版本、评点及收藏情况一览表》,亦不见于诸图书馆古籍索引,疑李氏误。
    [元]白珽:《湛渊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卞东波:《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宋]晁公武撰,张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陈仅:《竹林问答》,《清诗话》本。
    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宋]陈起:《江湖后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陈思编,[元]陈世隆补:《两宋名贤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陈望南:《海虞二冯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陈衍辑撰:《元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唐]陈子昂著,徐鹏校:《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程杰:《宋诗学导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程杰:《宋诗“平淡”美的理论和实践》,《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0期。
    [宋]程颐撰,潘富恩导读:《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元]戴表元:《剡源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唐]杜甫撰,[元]高楚芳编:《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贵校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元]方回:《桐江续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元]方回:《桐江集》,《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委婉别藏钞本。
    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世界书局1944年版。
    [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
    [清]冯班:《钝吟杂录》,《丛书集成初编》本。
    冯惠民等选编:《明代书目题跋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傅璇琮:《唐人选唐诗新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
    [明]高棅:《唐诗品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高利华:《论方回的江西宗派学说及其对陈与义的评价》,《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历代诗话》本。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清诗话续编》本。
    顾易生、蒋凡、刘明今:《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清诗话续编》本。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中华书局1980年版。
    郭绍虞:《关于七言律诗的音节问题兼论杜律的拗体》,《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 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韩经太:《论宋人平淡诗观的特殊指向与内蕴》,《学术月刊》1990年第7期。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清]何焯:《义门先生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
    胡明:《江西诗派泛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3年第3期。
    [明]胡应麟:《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中华书局1964年版。
    胡云翼:《宋诗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宋]胡稚:《增广笺注简斋诗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宋]黄公绍:《在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版。
    [宋]黄庭坚著,[宋]任渊、史容、史季温注,黄宝华点校《山谷诗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宋]释惠洪撰,陈新点校:《冷斋夜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
    霍松林、霍有明等:《绝妙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唐]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97年版。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清]纪昀著,孙致中等点校:《纪晓岚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清]稽曾筠等监修,沈翼机等编纂:《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贾文昭:《关于“清新”——读方回论诗札记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第12期。
    蒋寅:《起承转合:机械结构论的消长一一兼论八股文法与诗学的关系》,《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蒋寅:《清代前期诗话经眼录》,陈飞主编:《中国古典文学与文献学研究》第2辑。
    蒋寅:《虞山二冯诗歌评点论略》,《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唐]皎然著,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清]金武祥:《粟香随笔》,《续修四库全书》本。
    康莉:《论<瀛奎律髓>中的格高及其实现途径》,《天中学刊》2010年第6期。
    柯劭忞等撰,余大钧标点:《新元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明]孔天胤:《孔文谷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唐]李白著,瞿蜕园、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李鼎祚辑:《周易集解》,《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厉鄂辑撰:《宋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李更、陈新:《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校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剑锋:《元前陶渊明接受史》,齐鲁书社2002年版。
    [五代]李璟、李煜撰,王仲闻校订:《南唐二主词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唐]李商隐著,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清]梁章钜:《退庵随笔》,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
    林继中:《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林应麟:《福建书业史,建本发展轨迹考》,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
    [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刘攽:《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
    [宋]刘克庄撰,王秀梅点校:《后村诗话》,中华书局1983年版。
    刘文刚:《一则关于江西诗派的新材料》,《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元]刘诜:《桂隐诗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元]刘壎:《隐居通议》,《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陆游著,夏承焘、吴熊和笺注:《放翁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宋]陆游著,钱仲联校注:《剑南诗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陆游:《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
    罗超:《方回降元之文化诠释》,《殷都学刊》2001年第6期。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清]罗汝怀:《绿漪草堂集》,《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中华书局1990年版。
    [宋]吕中:《宋大事记讲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缪钺:《诗词散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7年版。
    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清]倪璨:《补辽金元艺文志》,《丛书集成初编》本。
    聂巧平:《论杜甫连章诗的组织艺术》,《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明]钮纬:《会稽钮氏世学楼珍藏图书目》,《明代书目题跋丛刊》本。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宋]欧阳修著,郑文校点:《六一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潘柏澄:《方虚谷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版。
    [清]彭元瑞等:《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唐]皮日休著,萧涤非、郑庆笃整理:《皮子文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清]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本。
    [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续修四库全书》本。
    钱钟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
    钱钟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清]庆桂等编,左步青校点:《国朝宫史续编》,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邱光华:《方回审美主体心境论考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5期。
    屈守元:《文选导读》,巴蜀书社1993年版。
    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清]阮元撰,钱伟疆、顾大朋点校:《石渠随笔》,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中华书局1959年版。
    [清]沈涛:《瓠庐诗话》,清檇李遗书本。
    [清]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宋]石介:《石徂徕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史伟:《南宋“选体诗”的重新发现及其诗学意义》,《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
    [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唐]睢昙悉达:《开元占经》,岳麓书社1994年版。
    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宋]田况:《儒林公议》,《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田同之:《西圃诗说》,《清诗话续编》本。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
    王宝平主编:《日本文化研究: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清]王夫之著,戴洪森笺注:《姜斋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宋]王观国撰,田瑞娟点校:《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清]王家杰、周文凤、李庚纂修:《同治丰城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西府县志辑44》,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王奎光:《方回的“吴体”诗论及其诗学批评意义》,《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王奎光:《论方回<瀛奎律髓>中的“拗字”格法》,《中国韵文学刊》2007年第4期。
    王岚:《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王顺娣:《宋代诗学平淡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9年版。
    [宋]王应麟:《小学绀珠》,中华书局1987年版。
    韦兵:《五星聚奎天象与宋代文治之运》,《文史哲》2005年第4期。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版。
    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唐]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宋]吴沆撰,陈新点校:《环溪诗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
    [梁]萧统编:《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梁]萧统编,[唐]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年版。
    [宋]谢枋得:《叠山集》,《四部丛刊续编》本。
    [明]谢榛著,宛平校点:《四溟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唐]许浑著,罗时进笺证:《丁卯集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许清云:《方虚谷之诗及其诗学》,台湾东吴大学1981年博士学位论文。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辩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许总:《论<瀛奎律髓>与江西诗派》,《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
    许总:《论清人评<瀛奎律髓>之得失及其启示》,《江海学刊》1982年第5期。
    许总:《唐宋诗体派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严北溟、严捷编著:《列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
    严绍璗:《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911页。
    [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隋]颜之推著,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
    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宋]杨简:《慈湖遗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杨慎著,王仲镛笺证:《升庵诗话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清]杨守敬撰,张雷校点:《日本访书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版。
    [宋]杨亿编,王仲荤注:《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清]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年版。
    [宋]叶梦得撰,宇文邵奕考异,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于北山、罗根泽校点:《文章辨体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金]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诗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唐]元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
    [宋]曾季狸:《艇斋诗话》,《历代诗话续编》本。
    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上海辞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查洪德:《关于方回论诗的“一祖三宗”说》,《文史哲》1999年第1期。
    [清]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清]查为仁:《莲坡诗话》,《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詹初:《寒松阁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詹杭伦:《方回的唐宋律诗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张伯伟:《朝鲜时代书目丛刊》,中华书局2004年版。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清]张泰来:《江西诗社宗派图录》,《清诗话》本。
    张巍:《论唐宋时期的类编诗文集及其与类书的关系》,《文学遗产》2008年第3期。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清]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问答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元]张之翰:《西岩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宋]张鎡:《皇朝仕学规范》,《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代]赵崇祚辑,李一氓校:《花间集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宋]赵蕃撰:《章泉稿》,《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赵蕃撰:《淳熙稿》,《丛书集成初编》本。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华书局1996年版。
    [清]赵翼:《瓯北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中文古籍善本书目》,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梁]钟嵘著,曹旭集注:《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宋]周弼辑,[元]释圆至注:《笺注唐贤绝句三体诗法》,《四库全书存目从书》本。
    [明]周弘祖:《古今书刻》,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中华书局1988年版。
    [宋]周密辑,[清]查为仁、厉鄂笺:《绝妙好词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宋]周密撰,朱菊如、段飏、潘雨廷、李德清校注:《齐东野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历代诗话》本。
    [宋]朱弁撰,陈新点校:《风月堂诗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朱东润:《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
    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朱秋娟:《何焯诗歌评点之学刍议——以何评义山诗为例》,《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祝尚书:《宋人总集叙录》,中华书局2004年版。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初编》本。
    [清]朱学勤:《结一庐书目》,《丛书集成续编》本。
    [宋]朱翌:《猗觉寮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
    朱自清:《宋五家诗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战国]庄子撰,王先谦注:《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54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