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各个高校普遍面临的难点问题,各个高校也都在想方设法,努力探索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基础上,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入手,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真正落到实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并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和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首先,阐述了教学模式理论,探讨了教学模式的概念、结构、特点、功能。其次,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理论。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指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意义。最后,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理论。探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各高校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成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组织不规范、实践教学参与不广泛、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影响到实践教学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并从学校因素、师资队伍因素、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借鉴以往和其它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上的有益经验,建立了“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即“三结合”、“三突出”。“三结合”是指:一是课上实践与课下实践相结合;二是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三是基地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三结合”体现了实践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的普及性、广泛性和灵活性。“三突出”是指:一是突出自主实践,二是突出情境实践,三是突出网络虚拟实践。“三突出”是实践教学将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新途径。论文从“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组织实施及其特色进行了完整阐述。
     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和评价体系。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正常运行,应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因此,必须从制度机制、组织机制、人才机制、经费机制、基地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而建立一套操作性强而又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既是验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监督的重要方式。本文设计了一个包括4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建立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模型。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科学评价,发现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建设,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引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从而保障实践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
     实证分析了东北林业大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东北林业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别对“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而且东北林业大学为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在保障机制方面也做了不少努力。实践证明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在东北林业大学是有效的。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generally faced with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s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are exploring in every possible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Whil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is no only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ort, but also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ased upon a deeply research on the diffcult teaching poisit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mo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thesis is using latest teaching contents system to explore the most effective and implementary way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which can perfect relavant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construct a series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valuation system in this course. In the mean time,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n the whole I have summarized relevant basic theory of the research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irstly, I have elaborated mod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analized its concept, structure, character and function. Secondly, some statements was listed which concerned about theory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Then we discussed the foundation and cannotation of this course, while 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its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promotion this course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Finally, some theory about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as enuciated, in addition, I set forth some basic connatation and fouction about this mode.
     A survey about current situation of this course was conducted, it shows some phenomena. The pro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put into practicing since2005, the practial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has made some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however, some general problems exposed:practical teaching has become formalistc, its ognanizaiton isn't specific, its participation isn't extensive, and its effort isn't satisfactory; moreover,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about this practical teaching need to strengthen. As a result, these problems definitely influent its extensive, in-depth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essay has analyzed the reas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hich contains three concepts of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stablishement on "Three-thirds "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do intensive study about the theory of this course, on the one hand, the reality of school teaching and college students'thoughts is foundation; on the other side, we can draw salutary lessons from an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they have done in this progress, then "Three-thirds "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has been set up, it contains two concepts "three bonds " and "three keys ". The former means that the bond of practice in class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 bond of both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practice,and the bond of practice in base or reality life. Therefore "three bonds " shows the popularity, the breadth and flexibility in time and space of practical teaching. While the later indicates independent practice, highlighted situational practice and network virtual practice. In addition,"three keys" provides prominent trend and new ways for the devolop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is paper has done a global presentation on the "Three-thirds mode " of practical teaching which includes the guiding ideology, basic principles, as well as a new mode of teaching objectives; furthermore, it has fully researched teaching content and styl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as well. Last part i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n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For the purpose in normal operation of "Three-thirds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set up and perfect relevant safeguard mechanism of practical teaching.
     Therefore, we must proceed to a workabl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teaching guarantee system, that start with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personnel system, funding mechanism, base mechanism and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Whereas, it is quite complex and important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eries practicable and reasonable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of this course, since it proves the validity par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morever, it is an important way of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in this course. In my thesis, I have designed a index syste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ractice Course, which contains4level two and27level three indicators, and empower a certain right to all indicators, that means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this course has been set up. Only by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on this course, then we can find the shortness in this process. Therefore we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so we may lead this course into an institutionalized and standardized track, consequently ensuring the problely running of the mode of practical teaching.
     Last but not the least, some empirical analysis has been put up in this essay which shows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ree-third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b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There are not only relations but also distinctions between each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mo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courses,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s done respective work on these courses about the "Three-thirds mode", morever, a lot of efforts was operated in the area of safeguard mechanisms. As a result, it has proved that the "Three-thirds"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s effective.
引文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5页。
    ①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04页。
    ② 孙万国,申雁飞:《关于两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744-746页。
    ③ 白立强:《高校“两课”辩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职教论坛》,2004年第9期,第41-42页。
    ④ 张春秀:《网络技术下“两课”教学模式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115116页。
    ⑤ 熊晓燕:《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4期,第133134页。
    ⑥ 李春梅,王文彬:《新体系视野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学习月刊》,2008年第6期下:第101-102页。
    ⑦ 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3期,第66-69页。
    ① 姚小玲,周燕:《“两课”实践教学的初步尝试》,《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年第9期,第30-32页。
    ② 李宇飞:《论成人高校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第1期,第64-66页。
    ③ 栾谨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多维度思考》,《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90-93页。
    ④ 余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88-91页。
    ① 詹春燕:《试论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和保障机制》,《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98-100页。
    ② 冯淑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探讨》,《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第24-25页。
    ③ 石雪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探析》,《科技信息》,2010年第18期,第19-20页。
    ④ 姜德琪:《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独立评价机制》,《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17-119页。
    ⑤ 解根法,柴达:《构建“两课”“3+1+1”教学模式》,《思想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40-41页。
    ⑥ 沈楚:《高校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1期,第112-113页。
    ⑦ 王进,皮海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2期,第45-46页。
    ① 葛贤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99-101页。
    ② 彭立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9-130页。
    ③ 杜惠平,魏钢,曾维伦,代金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中国德育》,2007年第3期,第48-50(下转第80页)页。
    ④ 戴金祥,王金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想》,《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27-129页。
    ⑤ 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6年第7-8期,第99-102页。
    ⑥ 崔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绥化学院为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103页。
    ① 李延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河南职业技术帅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7778页。
    ② 张力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8385页。
    ③ 韩毅,景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期,第71-72页。
    ④ 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7期,第53-57页。
    ① 袁丽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思考》,《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第166-168页。
    ② 黄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探析》,《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第102103页。
    ③ 张积良,胡花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第52-54页。
    ④ 朱红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20期,第169-170页。
    ⑤ 刘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第46—47(转第65页)。
    ⑥ 东秀萍,刘艳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146—147页。
    ① 谷春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探讨》,《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第145—148页。
    ② 王继新,董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概况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72-76页。
    ③ 徐可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1期,第89-92页。
    ④ 张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8期,第182-184页。
    ⑤ 杨荣:《对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117-119页。
    ① 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第82-84页。
    ② 李保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式》,《教书育人》,2012年第6期,第134135页。
    ①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105页。
    ②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5-346页。
    ①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5页。
    ① 转引自钟启泉:《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论研究札记之一》,《外国教育资料》,1984第1期,第16页。
    ②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
    ③ 刁维国:《教学过程的模式》,《教育科学》,1989年第3期,第19页。
    ④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⑤ 温世颂:《教育心理学》,二民书局,1980年版,第269页。
    ① 甄德山:《教学模式及其管理浅议》,《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5期,第35页。
    ②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67页。
    ① 熊和平:《教学模式的规范、特点及其形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9页。
    ② 孟材:《教学模式的功能与选择》,《成人教育》,1997年第3期,第55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②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288页。
    ① 朱晓玲,王娟:《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科技致富向导》,2008年第6期,第14页。
    ② 武丹丹,白建军:《主体性教育理论对研究生德育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2期,第80页。
    ②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③ 张森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增2期。
    ④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0页。
    ① 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② 孟彩云:《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微》,《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第85页。
    ③ 张国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方式》,《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75页。
    ④ 阎占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的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179页。
    ⑤ 谢洪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和形式研析》,《中国市场》,2008年第6期,第125页。
    ⑥ 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2期,第70页。
    ①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① 唐文中:《教学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页。
    ① 方世南等:《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① 李文山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5页。
    ②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①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4日。
    ② 光明网,http://www.gmw.cn/content/2006-08/31/content_473170.htm。
    ③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④ 毛泽东:《毛洋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6页。
    ⑤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① 柳礼泉主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②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4页。
    ③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① 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多元建构路径》,《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第59页。
    ①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35页。
    ①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
    ①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②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
    ① 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6页。
    ① 李玲娟,豆坤:《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年第10期,第131页。
    ① 李玲娟,豆坤:《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研究》,《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年第10期,第131页。
    ② 江文奇:《AHP判断矩阵调整中的一致性问题研究》,《运筹与管理》,2007年第6期,第95页。
    ① 鞠洪云,熊立,李红艳:《两种决策中专家相对可信度权值的确定方法》,《价值工程》,2004年第9期,第74页。
    ① 阎瑞霞,刘金良,姚炳学:《一种群组决策中专家权重确定的方法与应用》,《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23期,第84-85页。
    ①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4期。
    ① 本节内容作者已部分发表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4.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6-221.
    [3]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120-163.
    [4]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8-111.
    [5]孙万国,申雁飞.关于两课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6):744-746.
    [6]白立强.高校“两课”辩论式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04,(9):41-42.
    [7]张春秀.网络技术下“两课”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3):115-116.
    [8]熊晓燕.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133-134.
    [9]李春梅,王文彬.新体系视野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J].学习月刊,2008,(6下):101-102.
    [10]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66-69.
    [11]姚小玲,周燕.“两课”实践教学的初步尝试[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9):30-32.
    [12]李宇飞.论成人高校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5,(1):64-66.
    [13]栾谨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多维度思考[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90-93.
    [14]余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探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7,(3):88-91.
    [15]詹春燕.试论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和保障机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4):98-100.
    [16]冯淑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9):24-25.
    [17]石雪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探析[J].科技信息,2010,(18):19-20.
    [18]姜德琪.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独立评价机制[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11):117-119.
    [19]解根法,柴达.构建“两课”“3+1+1”教学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2,(4): 40-41.
    [20]沈楚.高校德育实践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112-113.
    [21]王进,皮海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45-46.
    [22]葛贤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9-101.
    [23]彭立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129-130.
    [24]杜惠平,魏钢,曾维伦,代金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模式[J].中国德育,2007,(3):48-50(转80)
    [25]戴金祥,王金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构想[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7-129.
    [26]何勇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2006,(7):99-102.
    [27]崔海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绥化学院为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2-104.
    [28]李延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4):77-78.
    [29]张力化.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3-85.
    [30]黄伟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08,(7):53-57.
    [31]袁丽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8):166-168.
    [32]黄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6):102-103.
    [33]张积良,胡花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9,(3):52-54.
    [34]朱红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0):169-170.
    [35]刘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46-47(转65).
    [36]东秀萍,刘艳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6-147.
    [37]谷春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方案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45-148.
    [38]王继新,董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概况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72-76.
    [39]徐可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1):89-92.
    [40]张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182-184.
    [41]杨荣.对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7-119.
    [42]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82-84.
    [43]李保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教书育人,2012,(6):134-135.
    [44]宋成鑫,刘经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4):57-58(转61)
    [45]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08-354.
    [46](美)乔伊斯(B.Joyce),韦尔(M.Weil)等.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49.
    [47]钟启泉.着眼于信息处理的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论研究札记之一[J].外国教育资料,1984,(1):16-24(转15).
    [48]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9.
    [49]刁维国.教学过程的模式[J].教育科学,1989,(3):19.
    [50]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4.
    [51]温世颂.教育心理学[M].台北:二民书局,1980:269.
    [52]甄德山.教学模式及其管理浅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5):35-40.
    [53]吴也显主编.《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7.
    [54]孟君.教学模式的功能与选择[J].成人教育,1997,(3):55.
    [55]熊和平.教学模式的规范、特点及其形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8-12.
    [5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5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288.
    [58]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20-136.
    [59]武丹丹,白建军.主体性教育理论对研究生德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8,(2):80-83(转95).
    [60]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4):74—77.
    [61]张森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6,(S2).
    [62]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41-63.
    [63]宋晓玲,王娟.略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J].科技致富向导,2008,(6):14(转13).
    [64]孟彩云.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探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85-87.
    [65]张国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方式[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75-76.
    [66]阎占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的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179-181.
    [67]傅新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方法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2):76-78.
    [68]谢洪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含义和形式研析[J].中国市场,2008,(6):125-126.
    [69]张瑶,石加友.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立足点[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104-107.
    [70]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70-72.
    [71]石加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0,(1):130(转132).
    [72]唐文中主编.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115.
    [73]王永顺,陈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6):97-100.
    [74]朱云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理论月刊,2009,(4):185-188.
    [75]郭现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个案研究[J].学理论,2010,(19):291-293.
    [76]郑晋鸣.让理论课“活”起来——河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之路[N].光明日报,2011-01-27.
    [77]方世南等.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
    [78]李文山等.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14-15.
    [79]曹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多元建构路径[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2):58-60(转67).
    [80]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7-102.
    [81]谢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
    [82]马艳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自主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新西部,2010,(16):195-196.
    [83]陈再生.论自主考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2):86-88.
    [84]郑爱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5):97-98.
    [85]翟明.高校“两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探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5):110-112(转124).
    [86]冯小安.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25-126.
    [87]李晓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与效果评价研究[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0,(4):57-59(转65).
    [88]董晓梅.试论软件工程专业继续教育中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继续教育,2008,(2):30-32.
    [89]袁贵仁.努力把思政课建成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0-05-14.
    [9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N].中国青年报,1999-06-17.
    [91]王越芬等.“两课”教育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66-90.
    [92]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36-162.
    [93]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87-311.
    [9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68-293.
    [95]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21-366.
    [96]杨超.现代德育人本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60-193.
    [97]邓先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98]刘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
    [99]王含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100]刘蓓蓓.重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D].重庆医科大 学,2007.
    [101]王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
    [102]郭纯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
    [103]谢守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0.
    [104]傅维利.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J].求是杂志,2001,(10):22-25.
    [105]王荣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性教学:理论与探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66-82.
    [106]孟宪东,高东.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94-117.
    [107]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59.
    [108]张蔚萍,张民堂.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实训编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24-251.
    [109]王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68-90.
    [110]黄伟力,周泽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52-194.
    [111]陈静,阎占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1,(12上):53-57.
    [112]江文奇.AHP判断矩阵调整中的一致性问题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7,(6):94-96(转122).
    [113]阎瑞霞,刘金良,姚炳学.一种群组决策中专家权重确定的方法与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7,(23):84-86.
    [114]徐泽水.判断矩阵一致性修正的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4):86-89.
    [115]胡毓达,陆晋奎.关于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问题[J].数学研究与评论,1992,(12):112-116.
    [116]徐改丽,吕跃进.一种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2,(9):235-237.
    [117]鞠洪云,熊立,李红艳.两种决策中专家相对可信度权值的确定方法[J].价值工程,2004,(9):74-76.
    [118]李玲娟,豆坤.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9,(10):131—133.
    [119]王越芬,杨丽艳,宫丽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自主学习与实践[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212-293.
    [120]刘经纬,宋成鑫,王越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2):125-127.
    [121]王越芬,杨丽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55-157.
    [125]Bruce Joyce, Marsha Weil & Emily Calhoun. Models of teaching. Allyn and Bacon,1999.
    [126]Dewey, J. Moral principles in education.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75.
    [127]Mclaren,Peter. Life in schools.Longman Publishing Group,1994.
    [128]Janet Edwards&Ken Fogelman. Developing citizenship in the curriculum. David Fulton Publishers,1993.
    [129]Michelle Lefevre. Facilitating practice learning and assessment: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ship.Soctal Work Education,2005,V24(5):565-583.
    [130]Apple,M.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9.
    [131]Carroll,J.B. A revisionist model of school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1977,(3): 155-167.
    [132]Schwab,J.&Brandwein,p.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