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社会文化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本土演进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中国民众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的现代化之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也越来越踊跃投身于现代性人格养成的教育实践中。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文化中本没有公民、公民教育的提法。作为外源性事物,公民教育在中国历经与其发源地迥异的演进历程,前行的步履艰难而多舛。
     整体而言,中国公民教育依托于思想先导,成熟于思想引导与教育实践的互动,思想与实践构成公民教育发展中的两个支点。因此论文第一章重点探讨公民、公民教育思想的理论推进。回望公民及公民教育思想萌蘖的历程,主要集中于两方面:其一,公民理想渐次导入的历程,即公民观念在中国中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历程。从清末进步思想家、出使人员及传教士的思想传播,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等有关公民人格的初步构建,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蔡元培民主教育思想的绽放,再到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启蒙,国人在进步人士的思想引领下生发了对公民人格的热切向往。其二,国人引入异域公民教育理论,以图在时代际遇中为社会发展塑造适宜人格的努力。从凯兴斯泰纳到杜威,域外的公民教育理论经教育界、思想界的译介在中国得以传播,为公民教育落地生根进行了理论铺垫。从根本上讲,前者侧重从臣民到公民的思维转换,后者侧重公民人格的理论探求,在历史时空中是胶着融合而须臾不可分。
     公民教育的实践推进集中呈现于第二章,其本土演进的纵向脉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首先,修身教育的更易与公民教育的萌生(清末-1922年),清末修身教育向公民教育的历史转轨因循了自下而上、自民间而至官方的路径。其次,公民教育的实地讨论与本土实践(1923-1927年),围绕公民科的性质、理念、教学、课外陶冶等问题民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触角深入学校层面,这一时期掀起的公民教育运动是公民教育走向高潮的一个重要契机。再次,公民教育趋向异变(1928-1949年),自由宽大的社会氛围为权威主义所取代,公民教育遁入党治意味浓厚的新时期。
     课程、教科书、课外活动是公民教育中最值得探讨的话题,也是公民教育历史变迁的时代缩影。因而,第三、四、五章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研究,分别围绕课程、教科书、课外活动展开。
     第三章重点探讨民国时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程变迁。课程层面,中小学公民教育历经修身科——公民科——三民主义与党义科——公民与公民训练科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变迁正是公民教育本土演进的主线,也是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不同历史阶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既有差异性,又有千丝万缕的连续性,这正是公民教育本土演进中传统与现代、中与西、民间与官方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生动写照。
     第四章重点探讨民国时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变迁。清末以降,教科书的编审制度、出版机构、教科书种类和数量等都有所变化。教科书文本更是历经更易,内容导向、表述方式、编写体例及语体形式都有所不同。整体而言,形式上愈加完善,但形式服务于内容,教科书的递演中不难窥见自臣民到公民再到党治下“公民”的历史转轨。
     第五章重点探讨民国时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课外活动变迁。重点择取了学生自治会和童子军两项,分析公民教育推进过程中在课外活动层面的展现。学生自治会迂回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不同阶段公民教育培养导向变化的印记,因而侧重从纵向展开讨论;童子军自民国前后引入中国,主要历经民办至官办、军事训练而及政治训练的变迁。
During the20th Century, Chinese people,in the process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realized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people beca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that of our nation. Accordingly, they devoted to the practice of shaping modern personality. In a certain sense, there was no concept of either citizen or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culture. Citizenship education originated in the West.As an external thing, citizenship education experienced a hard course of evolution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unique environment.
     Overall, Chinese citizenship education relied on thought as guide,and became mature in the interaction of ideological guidance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Thought and practice constituted two key factor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Therefore,chapter I focuses on the advancement of citizen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Revie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ories concerning citizen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we should mainly pay attention to two aspects.For one thing,we should know how the civic ideal was gradually introduced into China.In other words,we must understand how people's concept about citizen grew from nonexistence to existence as well as how it grew from fuzzy to clear. Spreading of ideas about democracy by open-minded thinkers,ambassadors and missionaries of Late Qing Dynasty,building of citizen personality by Liangqichao,Kangyouwei and Yanfu,popularizing the thought about democratic education by Caiyuanpei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enlighting people's concept about democrac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jointly generated Chinese people's great interest in citizen personality. For another, we should know how Chinese people were engaged in introducing foreign theories,in order to shaping the appropriate personality in the unique era to adapt to social development.Theories from abroad were spred in China after the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by intellectuals and educationists,George Kerschenstiner's and John Dewey's theories as two representatives.All these laid found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Fundamentally,the former focuses on how people's attention were changed from subject-fostering to citizen-cultivating,and the latter focuses on how people explored theories about forming citizen personality.However,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were integrative instead of separate.
     Chapter II mainly shows how citizenship education's paratice developed in China.On the whole,local evolut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was divided into3periods. Firstly, the course of morality cultivation changing to citizenship education(from Late Qing Dynasty to1922). In this period, the unique way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s development could be concluded as such:from bottom to up, and from the nongovernmental to the official. Secondly, the course of people discussing about as well as carring out citizenship education(from1923to1927).In this period,the folks discussed heatedly on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s characteristics, notion, teaching, extracurricular,etc.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Movement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propelled citizenship education to reach its climax. Thirdly, the cours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experiencing mutation(from1928to1949). The free social environment was replaced by authoritarianism, and the citizenship education entered a new period with strong Kuomintang's influences.
     Curricula, textbooks,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ere the main topics worth discussing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and were also the epitom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s historical changes.Therefore,Chapter Ⅲ,Ⅳ,Ⅴ focuses on such problems,respectively curricula, textbooks,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hapter Ⅲ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curriculum changed from Morality Cultivation to Citizen Curriculum,then to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Curriculum and Kuomintang Principle Curriculum,and finally to Citizen and Citizen-training Curriculum.In a sense,change of curriculum was the main clue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s local evolution,and was also the epitome of transition of social culture.Course objectives,course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were both diverse and inherently continual,which represented the joint action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East and West, the nongovernmental and the official in local evolution of citizenship education.
     Chapter Ⅳ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textbook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editorial system, publishers and textbook types changed a lot.Meanwhil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s changed more.Orientation, presentation, style of writing and language varied. Overall, the form were better, but undoubtedly form served for content. We could know clearly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from subject to citizen and then to "citizen" ruled by Kuomintang.
     Chapter V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takes Students' Council and the Boy Scouts as examples.Students' Council experienced a tortuous course of development, which represented the change of target in citizenship education.Therefore, Students' Council is analysed according to time sequece.However,Boy Scouts was imported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Referring to the form,it changed from civilian-run to government-run,and the content from military training to political training.
引文
① 朱元善.公民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17:1.
    ② 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5.
    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9:56.
    ①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9:58.
    ②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四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9:40.
    ③ 严复.严复集(第一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18.
    ④ 蔡鸿源.民国法规集成(第2册)[M].合肥:黄山书社,1999:12.
    ⑤ 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引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16.
    ①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5.
    ②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5.
    ① 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南京:正中书局,1948.352.
    ② 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南京:正中书局,1948:352-354.
    ① 翁长钟.公民模范[M].上海:中华书局,1914:247.
    ② 旷雷鸣.公民训练纲要[Ml.北京:北京公民教育讲演团,1925:1.
    ③ 赵宗预.小学校的公民教育[M].上海:新时代教育社,1928:4-5.
    ① 熊子容.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序.
    ② 范公任.小学公民训练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
    ③ 相菊潭.公民教育实施法[M].重庆:正中书局,1942:1-2.
    ④ 相菊潭.公民教育实施法[M].重庆:正中书局,1942:2.
    ① 袁公为.公民教育概论[M].贵阳:文通书局,1942:1-4.
    ② 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南京:正中书局,1948:2-3.
    ③ 蓝维,高峰,吕秋芳,邢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
    ④ 蓝维,高峰,吕秋芳,邢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1.
    ⑤ 陈筑山.平民公民教育之计划[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2.
    ① 熊子容.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序.
    ② 王国元.小学公民训练法[M].上海:世界书局,1938:4.
    ③ 相菊潭.公民教育实施法[M].重庆:正中书局,1942:2.
    ④ 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南京:正中书局,1948:3.
    ⑤ 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南京:正中书局,1948:8.
    ⑥ 袁公为.公民教育概论[M].贵阳:文通书局,1942:7-13.
    ① 转引自蓝维,高峰,吕秋芳,邢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
    ② 黄崴.公民教育:责权主体的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1997(2):21.
    ③ 张秀雄.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台北:师大书苑,1998:4-6.
    ④ 蓝维,高峰,吕秋芳,邢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1.
    ⑤ 张耿西,束樵如.小学公民训练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中华书局,1936:10-15.
    ① 王国之.小学公民训练法[M].上海:世界书局,1938:7-9.
    ② 沈子善.小学公民训练之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7-19.
    ③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59-260.
    ④ 姚兰.从理论到制度的公民教育尝试[J].宜宾学院学报,2011(2):120-122.
    ① 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12):6.
    ② 王兆璟,康夏飞.中国公民教育:一个观念史的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104-109.
    ③ 李艳霞.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0(10):31-37.
    ④ 王雷.论传统教化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58.
    ① [日]小尾范治著,崔叔青译.公民教育概观[M].上海:中华书局,1923:13.
    ② 赵宗预.小学校的公民教育[M].上海:新时代教育社,1928:13-18.
    ③ 沈子善.小学公民训练之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9.
    ④ 沈子善.小学公民训练之理论与实际[J].青岛教育,1936,3(9):4.
    ⑤ 陈瑛.儿童公民训练问题[J].儿童教育,1936,7(9):84.
    ① 徐临江.民国时期公民教育何以失败[J].天津社会科学,2006(5):136.
    ② 冯留建.论中国公民教育复兴的文化阻滞力[J].贵州社会科学,2009(5):110-111.
    ③ 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南京:正中书局,1948:52.
    ④ 程湘帆.小学课程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68.
    ① 范公任.小学公民训练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112.
    ②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58.
    ③ 王颖春.从修身到公民再到三民主义与党义——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演变[D].北京师范大学,2008.
    ④ 孙凤华.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清末民初我国学校公民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129-132.
    ①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67.
    ① 熊秋良.从政治动员的角度看国民党改组后的“党化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4(6):152.
    ② 梁丽萍.国民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失败(1928-1949)[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3):65.
    ③ 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249.
    ④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36-143.
    ① 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1(4):42.
    ② 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
    ③ 严昌洪,许小青.癸卯年万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① 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06.
    ② 梁金霞.公民教育:现代化中国的深切诉求与德育的转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③ 王东琥.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④ 袁祖社.“全球公民社会”的生成及文化意义——兼论世界公民人格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内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万明钢.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全球教育与世界公民培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⑤ 李萍,钟明华,段希.公民教育: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选择[J].中国德育,2007(12):8-11.
    ① 蓝维,高峰,吕秋芳,邢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
    ②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7.
    ① 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观发展脉络探析[J].教育研究,2006(12):25.
    ②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9:14.
    ① 李天纲.基督教传教与晚清“西学东渐”[C]//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479.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
    ③ 中央党校编.毛泽东邓小平论中国国情[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348.
    ④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29.
    ① 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72.
    ②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一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0.
    ③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65.
    ④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西域置行省议[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06.
    ①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平均篇[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78.
    ②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63.
    ③ 来新夏.林则徐年谱新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499.
    ④ 林则徐著,张曼评注.四洲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16.
    ⑤ 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C]//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中国近代史组编.中国近代政治思想论著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100-101.
    ①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第1辑第1分册[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206.
    ② 实学报馆.拟海国图志后续:海国图志一百卷[J].求实报,1897(1-14),697-698.
    ③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79.
    ④ 转引自史革新.中国社会通史(晚晴卷)[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1996:570.
    ⑤ 转引自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4.
    ⑥ 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967.
    ⑦ 转引自龚书铎,史革新.中国社会通史(晚清卷)[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570.
    ① 曹流.论晚清外交使节的欧美之旅[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82.
    ② 中国革命博物馆.近代中国报道(1839-1919)插图本[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73.
    ③ 夏泉.郭嵩焘出使英国时的矛盾心态[J].近代史研究,1990(3):289.
    ④ 钟叔河.论郭嵩焘[J]历史研究,1984(1):119.
    ⑤ 郭嵩焘.伦敦巴黎日记[M].钟叔河,主编.长沙:岳麓书社,1984:401-402.
    ① 斌椿.乘槎笔记[M].钟叔河,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25.
    ②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M].钟叔河,主编.长沙:岳麓书社,1985:536-537.
    ③ 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M].钟叔河,主编.长沙:岳麓书社,1985:197.
    ① 丁韪良.花甲记忆——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M].沈宏,恽文捷,郝田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总序.
    ② 参阅刘悦斌.戊戌维新运动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78.,黄新宪.基督教教育与中国社会变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86-88.
    ③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117.
    ① 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J].万国公报,1875(340):20-22.
    ② 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J].万国公报,1875(340):20-22.
    ③ 惠顿.万国公法[M].丁韪良,译.何勤华,点校.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34.
    ④ (英]托马斯·雅诺斯基.公民与文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
    ⑤ 康有为,梁启超,钱单士厘.欧洲十一国游记二种·新大陆游记及其他·癸卯旅行记·归潜记[M].钟叔河,主编.长沙:岳麓书社,1985:总序.
    ① 作者不详.说国民[J].国民报,1901,1(2):1.
    ② 作者不详.说国民[J].国民报,1901,1(2):1.
    ③ 作者不详.论中国国民之品格[J].新民丛报,1903,上编(1):14-17.
    ④ 沈松侨.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1895-1911[J].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4),2002:686-689.
    ① [日]古城贞吉著,梁启超译.中国论[J].时务报,1896(17):24-26.
    ② 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上卷[C].汤志钧编.北京:中华书局,1981:213.
    ③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J].清议报,1899(30):3-4.
    ④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之前途[J].清议报,1899(30):3-4.
    ⑤ 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0.
    ⑥ 沈松侨.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1895-1911[J].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4),2002:686.
    ⑦ 史和,姚福申,叶翠娣.中国近代报刊名录[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216-219.
    ⑧ Joshua A. Fogel and Peters G. Zarrow, Imagining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1890-1920[M].New York:M. E. Sharp,Inc,1997:18.
    ⑧ 沈松侨.国权与民权:晚清的“国民”论述,1895-1911[J].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4),2002:685.
    ① 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1(4).,马小泉.地方自治:晚清新式绅商的公民意识与政治参与[J].天津社会科学,1997(4).及张锡勤.中国20世纪初“国民”问题讨论综述[J].求是学刊,1994(4)
    ② 梁启超.梁启超文集·致南海夫子大人书[C].陈书良,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698.
    ③ 公奴隶力山.说奴隶[J].清议报,1901(80):5027.
    ④ 作者不详.奴痛[J].湖北学生界,1903(4),103.
    ⑤ 梁启超.新民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7.
    ⑥ 黄仁贤.梁启超的“新民说”与近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形成[J].教育评论,2003(1):84-86.
    ⑦ 严复.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J].东方杂志,1906,3(3):31.
    ①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474.
    ② 蔡元培.临时教育会议日记[J].教育杂志,1912,4(6):1-2.
    ③ 蔡元培.临时教育会议日记[J].教育杂志,1912,4(6):1-2.
    ④ 蔡元培.19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M]//张圣华,编.蔡元培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9.
    ⑤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M]//张圣华,编.蔡元培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① 蔡元培.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M]//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1987:54.
    ②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M]//张圣华,编.蔡元培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③ 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M]//张圣华,编.蔡元培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④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M]//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M].中华书局,1984:130.
    ⑤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4.
    ⑥ 冯蔚国.蔡元培先生对于教育文化的贡献[J].今日青年,1941,12:36.
    ⑦ 作者不详.共和国之公民教育[J].进步,1914,5(2):6.
    ⑧ 作者不详.共和国之公民教育[J].进步,1914,5(2):7-8.
    ① 华南圭.法国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序.
    ① 袁世凯.注重德育整饬学风令[M]//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57.
    ② 汤化龙.上大总统言教育书[M]//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58.
    ③ 汤化龙.上大总统言教育书[M]//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59.
    ④ 汤化龙.上大总统言教育书[M]//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59.
    ⑤ 教育部.饬京内外各学校中小学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文[M].//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59.
    ⑥ 教育部.饬京内外各学校中小学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务以孔子之言为指归文[M]//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060.
    ① 教育部.教育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M]//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30.
    ② 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96.
    ③ 张卫波.民国初期尊孔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34.,张岱年.孔子百科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629-632.
    ① 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535.
    ② 吴贯因.尊孔与读经[J].大中华,1915,1(2):1.
    ③ 吴贯因.尊孔与读经[J].大中华,1915,1(2):2-5.
    ④ 田正平、夏益军.关于开展“袁世凯与清末民初教育研究的几点设想”[J].社会科学战线,2010(5):212.
    ① 林文光选编.陈独秀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5.
    ② 林文光选编.陈独秀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15.
    ③ 林文光选编.陈独秀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25.
    ④ 董根明.陈独秀与近代中国[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4.
    ⑤ 鲁迅著,傅光明主编.狂人日记[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4.
    ⑥ 鲁迅著,任溶溶主编.呐喊[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自序.
    ① 一子.国民性[N].申报,1916-03-14(3)
    ② 早期译者多翻译为凯善西台奈、凯善斯泰拉、恺善西台奈、恺氏等,近年来学界则多译为凯兴斯泰纳;作者在行文中采用凯兴斯泰纳的译法,在引用中则尊重原文而使用凯善西台奈、凯善斯泰拉、恺善西台奈、恺氏等译法。
    ①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6.
    ② 绍兴,樊炳清.凯善西台奈氏教育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
    ③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6.
    ④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6.
    ⑤ (德)凯兴斯泰纳著,郑惠卿译.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5
    ⑥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7.
    ⑦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7.
    ①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7.
    ②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7.
    ③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8.
    ④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8.
    ⑤ 天民公民教育问题[J].教育杂志,1912,5(10):119.
    ① 志厚.凯善西台奈之教育说[M].教育杂志,1912,5(10):71.
    ② 志厚.凯善西台奈之教育说[M].教育杂志,1912,5(10):72.
    ③ 凯兴斯泰纳著,郑惠卿选译.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① 志厚.凯善西台奈之教育说[M].教育杂志,1912,5(10):74.
    ① [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34.
    ② 绍兴,樊炳清.凯善西台奈氏教育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2-3.
    ③ 绍兴,樊炳清.凯善西台奈氏教育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2-3.
    ① 滕大春.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M]//(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9.
    ②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78.
    ③ 媵大春.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M]//[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9.
    ④ 代贝、周光稷.价值与模式:历史视野中的我国公民教育及其展望[J].教育学报,2007(4):64.
    ⑤ 周洪宇,向宗平.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2):60.及金林祥.蔡元培论杜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1):11.
    ⑥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M]//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
    ⑦ 蔡元培.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M]//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5.
    ⑧ 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M]//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9-50.
    ⑨ 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M]//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49.
    ① 黄炎培.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J].教育杂志,1912,5(7):59.
    ② 庄俞.采用实用主义[J].教育杂志,1912,5(7):87.
    ③ 顾树森.实用主义生活教育设施法[J].中华教育界,1914,13:1.
    ④ 陶行知.介绍杜威先生的教育学说[Ml//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论著1913-1926).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02.
    ① 作者不详.杜威博士之抵沪期[N].申报,1919-04-28(11).
    ② 作者不详.杜威博士到沪[N].申报,1919-05-01(10).
    ③ 潘公展笔述.记杜威博士演讲的大要[N].新教育,1919,1(3):326.
    ④ 周由廑.约翰杜威博士教育事业记[N].东方杂志,1919,16(6):40.
    ⑤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87.及元青.杜威与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序、66。关于杜威在华共做了多少次演讲,学界说法不一,目前尚缺完整、可靠的资料。杨东平认为杜威在中国“进行了百余场讲演”(参见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48页);孙培青、杜成宪认为杜威“前后讲演87场”(参见)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96页);也有学者认为“他(杜威)在沈阳、济南、扬州、南通、苏州、杭州、长沙、武昌、广州、福州等地所做的此类(教育类)演讲是数也数不清的”(张宝贵,《杜威与中国》,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46页)。目前可见的资料中,较为详细的统计数据为115次(王颖,《杜威教育学派与中国教育》,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249-254页),书中详细列出了演讲的具体时间、题目、地点和翻译者。但因杜威的演讲范围极广,有的演讲是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因而王颖的统计亦有疏漏之处。
    ⑥ 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89.
    ① 转引自元青.杜威与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7.
    ② 作者不详.杜威与中国[J]广益杂志,1919(6):7.
    ③ 蔡元培.杜威六十岁生日晚宴会演说词[M]//高平叔编.蔡元培哲学论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207-208.
    ④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教育·体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25-26.参阅肖朗,田海洋.近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传播与民国德育观念的变革[J].社会科学战线,2011(7):208-209.
    ⑤ 有多个版次译著的著作,“出版年份”特指初版时间
    ① 参阅袁刚,孙家祥,任丙强.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83-787.及王颖.杜威教育学派与中国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49-254.
    ② 杜威.公民教育(在上海浦东中学的讲演)[M]//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2.
    ① 杜威.公民教育(在上海浦东中学的讲演)[M]//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3.
    ② 杜威.公民教育(在上海浦东中学的讲演)[M]//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4.
    ③ 杜威.公民教育(在上海浦东中学的讲演)[M]//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4.
    ④ 杜威.公民教育(在上海浦东中学的讲演)[M]//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65.
    ⑤ 杜威.学生自治[J].新教育,1919,2(2):164.
    ① 杜威.学生自治的组织(在北京的讲演)[M]//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04.
    ① 彭基相.公民的训练[J].教育杂志,1924,16(9):1.
    ② 余光砺.中学公民科之编制[J].中华教育界,1924,14(4):2.
    ③ 盛朗西小学课程沿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5.
    ④ 黄遵宪.日本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40.
    ① 罗森等著,王晓秋点,史鹏校.早期日本游记五种[Ml.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57.
    ② 转引自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46.
    ③ 赵建民.清末吴汝纶赴日考察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启始[C]//胡令远,徐静波.近代以来中日文化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第九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1.
    ④ 罗振玉.罗雪堂先生全集(第五编)[M].台湾:大通书局,1973:16.
    ⑤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5.
    ⑥ 黄兴涛,曾建立.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探讨[J].清史研究,2008(1):53.
    ⑦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全编(卷十九)[M].上海:新民书局,1933:3-6.
    ① 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65.
    ② 参考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5.;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③ 参考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13.
    ① 参考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13.
    ② 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7.
    ① [日]水谷道孝讲述,孙清如编辑.女子师范讲义·第一种修身学[M].东京:爱善社,1908:绪论.
    ②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13.
    ① 蓝维,高峰,吕秋芳,邢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2.
    ② 台湾师范大学学术研究委员会.明日的公民教育——教育的回顾与展望[M].台湾:台北幼师文化事业公司,1983:34.
    ③ 天民.德国之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16,8(7):51-52.
    ④ 天民.德国之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16,8(7):53.
    ① 顾树森.论共和国国民教育之精神[J].中华教育界,1916,5(8):1-2.
    ② 太玄.公民的训练法[J].教育杂志,1918,10(4):95-97.
    ③ 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五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决案[J].教育杂志,1919,11(12):51.
    ① 原春辉.中国近代教育方略[M].台北:台北兴台印刷,1963:32.
    ②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52.
    ③ 舒新城.中学学制改革问题[J].教育杂志,1922,14(1):3-10.
    ④ 周之淦.公民学课程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9.
    ⑤ 赵宗预.小学校的公民教育[M].上海:新时代教育社,1928:24.
    ① 赵宗预.小学校的公民教育[M].上海:新时代教育社,1928:25.
    ② 张粒民.小学公民教育及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58.
    ③ 张粒民.小学校的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24,16(4):2.
    ① 程湘帆.小学课程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61-67.
    ② 张粒民小学公民教育及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9
    ① 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24,16(4):1.
    ② 刘立德.儒家修身理论与近代修身课本[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77.
    ③ 贾丰臻.修身教授革新之研究[J].教育杂志,1918,10(1):34.
    ① 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24,16(4):3-4.
    ①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7.
    ② 徐元善.小学校公民教育之五大问题[J].新教育,1925,10(1):95-96.
    ③ 徐元善.小学校公民教育之五大问题[J].新教育,1925,10(1):96.
    ①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56.
    ② 孙租基.公民学学习法[J].学生杂志,1923,10(6):1.
    ③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56.
    ① 赵宗预.小学校的公民教育[M].上海:新时代教育社,1928:序.
    ② 杨逸群.新制小学公民课程的实际讨论[J].中华教育界,1924,14(5):1.
    ③ 新学制实施讨论会.新学制小学实施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49.
    ④ 新学制实施讨论会.新学制小学实施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49.
    ① 新学制实施讨论会.新学制小学实施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51.
    ② 张九如,周翥青.新学制小学各科教学法[Ml.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52.
    ③ 张九如,周翥青.新学制小学各科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53.
    ④ 张九如,周翥青.新学制小学各科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53.
    ⑤ 张九如,周翥青.新学制小学各科教学法[Ml.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53.
    ⑥ 李石岑.新学制草案评议[C].学制课程研究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2.
    ① 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68.
    ② 杨逸群.新制小学公民课程的实际讨论[J].中华教育界,1924,14(5):3-10.
    ① 张粒民小学公民教育及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24-27.
    ① 杨逸群.新制小学公民课程的实际讨论[J].中华教育界,1924,14(5):5.
    ② 张粒民小学公民教育及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30-32.
    ① 张粒民小学公民教育及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32-33.
    ② 熊子容.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44-47.
    ① 张粒民小学公民教育及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34.
    ① 张粒民小学公民教育及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39.-45.
    ② 周之淦.公民学课程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19.
    ③ 此处引自原著,即开设公民学的学级占该学级总数的百分比,以“%”计。
    ④ 周之淦.公民学课程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21.
    ① 郑朝熙.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概况[J].中华教育界,1924,14(2):1-21.
    ① 傅国涌.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科书[J].江淮文史,2011,3:156.
    ①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J].青年进步,1927(100).
    ② 江文汉.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C].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中华书局,1961:13.
    ③ 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01.
    ④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4.,原出处为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J].青年进步,1927(100)
    ⑤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6.
    ⑥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6.
    ① 全国协会智育部.公民教育运动的宣言及计划[J].青年进步,1924(71):97-98.
    ② 作者不详.青年协会拟办公民教育运动[N].申报,1924-03-23(14).
    ③ 作者不详.青年会分期讲演公民教育[N].申报,1924-05-03(14).
    ④ 陈秀萍.沉浮录——中国青运与基督教青年会[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30.
    ⑤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6.
    ① 刘湛恩.公民教育运动计划[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2-23.
    ② 指德、智、体、群
    ③ 刘湛恩.公民教育运动计划[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4.
    ④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7.
    ⑤ 作者不详.青年会之公民教育运动[N].申报,1925-08-15(9).
    ⑥ 作者不详.全国公民教育大运动之先声[N].申报,1925-08-28(9)
    ⑦ 絮庐.国庆日公民教育运动之感想[N].申报,1925-10-15(13)
    ① 作者不详.公民教育消息汇志[N].申报,1926-05-12(11).
    ② 作者不详.公民教育消息汇志[N].申报,1926-05-12(11).
    ③ 作者不详.公民教育消息汇志[N].申报,1926-05-12(11).
    ④ 刘湛恩.全国青年会公民教育运动报告[J].青年进步,1926(10):97.
    ①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8.
    ②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8.
    ③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59.
    ④ 转引自吴亚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公民教育运动初探[J].教育史研究,2010(3):56.,原出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大会全国协会报告书:28,上海档案馆U120-0-11.
    ⑤ 刘湛恩.公民教育运动宣言[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7.
    ⑥ 刘湛恩.五年来之公民教育运动[C].刘湛恩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58.
    ①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49.
    ② 作者不详.国庆日公民教育运动之积极筹备[N].申报,1925-10-03(7).
    ③ 孙广勇.社会变迁中的近代中国教育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54.
    ④ 作者不详.公民信条[N].申报,1926-05-03(7)
    ⑤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58.
    ⑥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l.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49.
    ⑦ 作者不详.公民信条[N].申报,1926-05-03(7)
    ⑧ 作者不详.公民教育运动消息汇志[N].申报,1926-05-05(11).
    ①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60.
    ①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60-261.
    ②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8.
    ①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孙中山年谱(上)·第一辑:上海:中华书局,1976:214.
    ② 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孙中山年谱(上).第一辑[Ml.上海:中华书局,1976:222.
    ③ 作者不详.广州国民党代表大会纪[N].申报,1924-01-27(10).
    ④ 徐蔚南.党化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27:1.
    ⑤ 徐蔚南.党化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27:2.
    ⑥ 徐蔚南.党化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27:4.
    ① 张奚若.党化教育与东南大学[J].现代评论,1925,1(17):7.
    ② 舒新城.民国十五年中国教育指南[M].商务印书馆,1927:5.
    ③ 转引自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63-264.
    ④ 徐蔚南.党化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27:4.
    ① 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韦悫拟.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三)[M].申报,1927-07-09(11).
    ②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史料补编(文化教育体育类)[M].上海:中华书局,1928:23-27.
    ③ 作者不详.检定各级学校党义教师条例[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9,2(32):1.
    ④ 作者不详.检定各级学校党义教师条例[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9,2(32):2.
    ⑤ 作者不详.考察各级学校党义教育成绩办法[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9,2(45):1.
    ⑥ 作者不详.考察各级学校党义教育成绩办法[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29,2(45):1.
    ① 吴研因讲,董保泰记.党义教育问题——在暑期学术演讲会演讲[J].辽宁教育公报,1930(13):27.
    ② 任鸿隽.党化教育是可能的吗[J].独立评论,1932(3):12-14.
    ③ 任鸿隽.党化教育是可能的吗fJ].独立评论,1932(3):12-14.
    ④ 徐蔚南.党化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27:4.
    ① 徐蔚南.党化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27:6.
    ②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73.
    ③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74.
    ④ 作者不详.维持教育救济青年案之修正[N].申报,1928-02-27(7).
    ① 作者不详.确定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N].申报,1929-03-21(9).
    ②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第一次教育年鉴·甲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8.
    ③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撰委员会.第一次教育年鉴·甲编[M].上海:开明书店,1934:9.
    ④ 王学珍.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0.
    ① 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318.
    ②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67.
    ③ 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重庆:正中书局,1948:42-43.
    ④ 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重庆:正中书局,1948:43..44.
    ⑤ 见“绪论”部分
    ① 沈子善.小学公民训练之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9.
    ② 王颖春.从修身到公民再到三民主义与党义——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演变[D].北京师范大学,2008:23.
    ③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66.
    ④ 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07.
    ① 作者不详.何键向四全会提请中小学课程增设公民科[N].申报,1931-11-17(10).
    ② 作者不详.何键向四全会提请中小学课程增设公民科[N].申报,1931-11-17(10).
    ③ 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
    ① 参阅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4-285.,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54-61.
    ① 参阅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4.,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105.,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93-101.
    ① 吴晦华.长沙市党义教育调查概说[J].湖南教育,1928(4):1.
    ① 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75.
    ② 浙江省立严州初级中学附属小学.小学公民训练之实际[M].严州:浙江第九省学区辅导会议办事处,1935:4.
    ① 浙江省立严州初级中学附属小学.小学公民训练之实际[M].严州:浙江第九省学区辅导会议办事处,1935:109.
    ① 浙江省立严州初级中学附属小学.小学公民训练之实际[M].严州:浙江第九省学区辅导会议办事处,1935:123.
    ① 盛朗西小学课程沿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9.
    ② 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13.
    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14.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02.
    ② 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M].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6:174-175.
    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95.
    ④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01.
    ⑤ [日)水谷道孝讲述,孙清如编辑.女子师范讲义·第一种修身学[M].东京:爱善社,1908:绪论.
    ⑥ 邹韬奋.经历[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24.
    ⑦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94.
    ⑧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793.
    ⑨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51.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21.
    ② 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115.
    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71-472.
    ④ 张志建.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8.
    ⑤ 宋恩荣,章威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
    ⑥ 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32.
    ① 舒新城.民国十五年中国教育指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43.
    ② 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116.
    ③ 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Ml.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8.
    ④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1.
    ⑤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09.
    ⑥ 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24,16(4):1.
    ① 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24,16(4):2.
    ② 周之淦.公民学课程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3.
    ③ 舒新城.中国教育指南(1926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43.
    ④ 黄金麟.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M1.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96.
    ⑤ 徐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416.
    ⑥ 王聿,孙斌.朱家骅先生言论集[C].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112-113.
    ⑦ 宋恩荣,章威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46.
    ①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C].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1167.
    ② 作者不详.五全会昨开第三次大会[M].申报,1936-11-19(3).
    ③ 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C].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1168.
    ④ 杨春吉,赵福香,徐福成,孙金花.简明中国通史下编(现代部分)[M].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155.
    ⑤ 冯崇义.国魂,在国难中挣扎——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67.
    ①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3:43.
    ②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10.
    ③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三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10.
    ④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49.
    ⑤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54.
    ① 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l.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
    ② 黄书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反思与前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35.
    ③ 王国元.小学公民训练法[M].上海:世界书局,1938:9.
    ④ 士佳.小学公民训练之理论与实际fJl.青岛教育,1936, (9):4.
    ⑤ 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5.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08.
    ②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98.
    ③ 政协武胜县委员会文史工作委员会.武胜文史(第三辑)·陆殿舆资料专辑[M].(内部资料性图书)武胜字92第02号,1992:85-86.
    ④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29.
    ⑤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29.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51.
    ② 庄庆祥.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教授法(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4.
    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51.
    ① 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3-94.
    ② 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78.
    高谦民.中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254-256.
    ① 刘伯明讲,周邦道记.公民的精神[J].学生杂志,1922,9(5):12.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74.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74.
    ① 吴晦华.长沙市党义教育调查概说[J].湖南教育,1928(4):1.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71.
    ③ 江沛,纪亚光.毁灭的种子:国民政府时期意识形态管理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2.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73.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73.
    ② 憔悴生.党义教师检定琐记[N].申报,1928-08-21(16)
    ③ 方志超.公民与党义的名称之比较[J].晨光,1933,1(36):355.
    ④ 方志超.公民与党义的名称之比较[J].晨光,1933,1(36):355.
    ⑤ 方志超.如何能使学生要听党义[J].晨光,1933,1(37):372-373.
    ⑥ 方志超.如何能使学生要听党义[J].晨光,1933,1(37):372-373.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83-1084.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82.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82.
    ④ 程今吾.新教育体系[M].重庆:文治出版社,1945:64-65.
    ⑤ 俞子夷,朱昱肠.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51.
    ①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3:45-49.
    ① 教育部中小学课程标准编订委员会.幼稚园小学课程标准[M].上海:中华书局,1933:49-63.
    ② 俞子夷,朱昱肠.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51.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79-180.
    ①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81-195.
    ①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0-162.
    ① 黄书光.变革与创新——中国中小学德育演进的文化审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105.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95.
    ②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14.
    ③ 作者不详.补录学部奏定各学堂考试章程(续)[N].申报,1907-03-08(10).
    ④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45.
    ① 作者不详.江苏教育总督会谈话会报告词(续)[N].申报,1909-07-01(2).
    ② 贾丰臻.修身作法教授谈[J].教育杂志,1912,4(9):65.
    ③ 吴谷峰.安东县初等小学初学年修身教授实况[J].教育杂志,1912,5(12):165.
    ④ 吴谷峰.安东县初等小学初学年修身教授实况[J].教育杂志,1912,5(12):164-165.
    ① 作者不详.试验检定小学教员之第一日[N].申报,1921-07-16(14).
    ② 作者不详.试验检定小学教员之第一日[N].申报,1921-07-16(14).
    ③ 沈百英.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设计教学的实施报告[J].教育杂志,1922,14(3):6-7.
    ①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2.
    ① 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24,16(4):14.
    ② 徐元善小学校公民教育之五大问题[J].新教育,1925,10(1):112.
    ③ 杨彬如.儿童自治实施实况[J].教育杂志,1924,16(7):2.
    ① 盛朗西小学课程沿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38.
    ① 卢正.教学法纲要[M].上海:广益书局,1929:72-73.
    ②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74.
    ① 宋恩荣,章威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58.
    ② 盛朗西小学课程沿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41.
    ③ 宋恩荣,章威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258.
    ① 俞子夷,朱昱砀.新小学教材和教学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452.
    ②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62.
    ① 毕苑.从《修身》到《公民》:近代教科书中的国民塑形[J].教育学报,2005,(1):90.
    ②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77.
    ①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662.
    ② 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4.
    ③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10.
    ④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10.
    ⑤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10-211.
    ⑥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22.
    ①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325-343.;黄兴涛、曾建立.清末新式学堂的伦理教育与伦理教科书探论——兼论现代伦理学学科在中国的兴起[C]//郑师渠、史革新、刘勇.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62-363.
    ①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325-343.
    ①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79.
    ② 李泽彰.三十五年来中国之出版业[M]//焕文.中国图书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392.
    ③ 张运君.晚晴书报检查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9-210.
    ④ 张运君.晚晴书报检查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1-212.
    ①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76.
    ②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176.
    ③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81.
    ④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81.
    ⑤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77.
    ①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0-101.
    ②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59.
    ③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80-684.
    ④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84.
    ⑤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71.
    ①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85.
    ② 李桂林,戚名琇,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75.
    ③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4.
    ④ 李桂林,戚名绣,钱曼群.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80.
    ⑤ 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79.
    ⑥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16-24,180-181.
    ① 作者不详.教育部审定中华书局出版《公民读本》[N].申报,1917-02-06(3)
    ② 作者不详.公民信条[N].申报,1914-11-03(3).
    ① 新学制实施讨论会.新学制小学实施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38.
    ② 程湘帆.小学课程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74.
    ③ 张粒民小学校之公民教育[J].教育杂志,1924,16(4):4-5.
    ① 杨逸群.新制小学公民课程的实际讨论[J].中华教育界,1924,14(5):11.
    ① 胡叔异.整理江苏各校公教调查表之后(上)[N].申报,1926-03-06(7).
    ② 作者不详.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纪[N].申报,1924-07-06(10)
    ③ 作者不详.小学教育研究会昨日开会纪[N].申报,1925-06-08(9).
    ① 作者不详.出版界消息[N].申报,1927-06-11(19)
    ② 潘梓年.我对于现出的三民主义教科书的一点意见[J].北新周刊,1927(32):2-3.
    ③ 刘哲民.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357-358.
    ④ 作者不详.发表审查党义教本结果[N].申报,1929-12-13(10)
    ① 刘哲民.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365-367.
    ② 刘哲民.近现代出版新闻法规汇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368.
    ③ 作者不详.党义教科书审查结果[N].申报,1931-10-30(10).
    ①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9-11.
    ① 作者不详.市党部电请中央暂缓改党义科为公民科[N].申报,1932-08-28(14).
    ② 作者不详.新课程公布后党义改公民[N].申报,1933-02-15(15)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87.
    ④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289.
    ⑤ 宋恩荣,章威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
    ① 石家庄市新华区教育局.石家庄市新华区教育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70.
    ② 北京图书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图书馆.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中小学教材[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9-11.
    ① 杨祥麟.今之教科书问题[N].教育杂志,1916,8(12):41.
    ② 郑宗海.教科书在教育上的地位[N].河北教育公报,1918(29-30):1-3.
    ③ 孙钰.小学教材研究[M].北京:文化学社,1932:38.
    ④ 沈子善.小学教科书的功用与革新[C]//吴研因.小学教科书评论.上海:正中书局,1938:17.
    ⑤ 董任坚.小学教科书的研究[N].河北教育公报,1918(29-30):15.
    ⑥ 黄书光.变革与创新——中国中小学德育演进的文化审视[Ml.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76-77.
    ⑦ 注:部分册别未见,故仅摘举第3、4、5、6、7、8、9册。
    ① 蒋智由.小学修身书(卷二)[M].东京:同文印刷舍,1906:目录.
    ② 蒋智由.小学修身书(卷二)[M].东京:同文印刷舍,1906:9.
    ③ 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0.
    ① 蒋智由.小学修身书(卷二)[M].东京:同文印刷舍,1906:19.
    ② 蒋智由.小学修身书(卷二)[M].东京:同文印刷舍,1906:15.
    ③ 何琪.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上卷)[M].上海:会文学社,1906:11.
    ④ 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编辑大意.
    ⑤ 注:部分册别未见,故仅摘举第1、2、3、5、6、7册。
    ① 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9-10.
    ② 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六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17.
    ① 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六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11-12.
    ② 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六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10.
    ③ 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六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5-6.
    ④ 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9.
    ⑤ 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一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8.
    ⑥ 朱文叔.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第四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3:1.
    ① 朱文叔.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第四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3:1.
    ② 朱文叔.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第四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3:3-.4.
    ③ 万良浚,魏屏三.新撰公民教科书(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扉页.
    ④ 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4.
    ① 潘文安,戴渭青.新学制小学教科书高级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世界书局,1925:扉页.
    ② 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83.
    ① 潘文安,戴渭青.新学制小学教科书高级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世界书局,1925:1-2.
    ② 朱文叔.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3:20-21.
    ③ 朱文叔.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3:20-21.
    ④ 戴季虞.中山主义新国民读本(第一册)[M].广州:共和书局,1926:编辑例言.
    ① 吕伯攸、郑昶.新中华党义课本(第三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9:7.
    ② 吕伯攸、郑昶.新中华党义课本(第三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9:8.
    ③ 倪伟.“民族想象”与国家统制——1929-1948年南京政府的文艺政策及文学运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79.
    ① 赵侣青,黄铁崖.小学公民课本(第四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3:22-23.
    ② 俞焕斗,张超.高级小学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6:8-9.
    ① 赵侣青,胡怀天.小学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3:1.
    ② 赵侣青,胡怀天小学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3:1.
    ③ 赵侣青,黄铁崖.小学公民课本(第三册)[M].上海:中华书局,1933:3-4.
    ④ 张鸣.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91.
    ⑤ 孙钰.小学教材研究[M].北京:文化学社,1932:237.
    ⑥ 孙钰.小学教材研究[M].北京:文化学社,1932:237-238.
    ① 吴研因,吴增芥.小学教材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38-39.
    ② 吴研因.批评小学教科书的标准[C]//吴研因.小学教科书评论.南京:正中书局,1937:2-4.
    ③ 孙钰.小学教材研究[M].北京:文化学社,1932:237.
    ①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l.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650.
    ②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最新修身教科书(第六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27.
    ①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最新修身教科书(第六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05:4.
    ② 何琪.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上卷)[M].上海:会文学社,1906:21.
    ③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编辑大意.
    ①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编辑大意.
    ①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十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1-2.
    ①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六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3.
    ②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七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6-7.
    ③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九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7-8.
    ④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六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2.
    ⑤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六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2.
    ⑥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六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3.
    ⑦ 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六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2:3.
    ⑧ 沈颐、范源濂,董文.新编中华修身教科书(第八册)[M].上海:中华书局,1914:4.
    ① 朱文叔.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3:1.
    ① 朱文叔.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第三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3:4-5.
    ② 万良浚,魏屏三.新撰公民教科书(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2.
    ① 潘文安、戴渭青.新学制小学教科书高级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世界书局,1925:9-10.
    ② 潘文安、戴渭青.新学制小学教科书高级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世界书局,1925:编辑大意.
    ③ 朱文叔.新小学教科书公民课本(第二册)[M].上海:中华书局,1923:13-14.
    ① 万良浚,魏屏三.新撰公民教科书(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14.
    ② 潘文安,戴渭青.新学制小学教科书高级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世界书局,1925:11-12.
    ③ 潘文安,戴渭青.新学制小学教科书高级公民课本(第一册)[M].上海:世界书局,1925:27.
    ① 李扬.新时代三民主义教科书(第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2.
    ① 潘梓年.我对于现出的三民主义教科书的一点意见[J].北新周刊,1927(32):1-2.
    ① 赵侣青,胡怀天.小学公民课本(第一册)[J].上海:中华书局,1933:课本编例.
    ① 王鸿俊.如何编辑中学公民教科书[J].教育通讯周刊,1938(37):14-15.
    ① 李仲耕.课外活动指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
    ②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0.
    ③ 谢嗣异.中等学校实施公民教育之方法[J].新教育评论,1926,2(17):11.
    ④ 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76.
    ① 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482.
    ② 桑兵.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85.
    ③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1.
    ④ 桑兵.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75.
    ① 作者不详.本学堂自治会[J].岭南学生界,1904,1(1-2):39.
    ② 桑兵.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Ml.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85.
    ③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1.
    ① 金蘅.拟本校学生自治会征集会员启[J].妇女杂志,1918,4(2):2.
    ② 王造时.学生自治的原始和解说[J].清华周刊,1920(185):5-6.
    ③ 罗廷光.教育行政(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88.
    ④ [注]“级长制”,由施鲁斯伯里公学校长巴特勒(S.Butler)创立,源于Public School中寄宿制的管理需要而生。
    ⑤ 吴俊升.德育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05.
    ⑥ 天民.学校市之组织[M].教育杂志,1917,9(7):130.
    ①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2.
    ② 廖世承.关于学生自治的几个问题[J].新教育,1919,2(3):257.
    ③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
    ④ 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6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3.
    ①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54.
    ② 朱自清著,朱乔森编.朱自清散文全集(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4.
    ③ 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07.
    ① 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07.
    ② 恽代英.恽代英教育文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91.
    ③ 恽代英.恽代英教育文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93-194.
    ④ 恽代英.恽代英教育文选[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94.
    ⑤ 张莆田.学生自治之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19.
    ①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
    ② 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03-304.
    ③ 杨贤江.杨贤江全集(第2卷)[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51.
    ④ 杨贤江.杨贤江全集(第2卷)[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51.
    ⑤ 仙女生.改进学生自治的商榷[J].学生杂志,1925,12(1):18.
    ① 张君劢.学生自治——北京平民中学演讲稿[J].教育杂志,1923,15(9):2.
    ② 《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中等教育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970.
    ③ 《中国教育事典》编委会.中国教育事典(中等教育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970.
    ①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8.
    ② 作者不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自治会成立宣言[N].申报,1920-01-18(7)
    ③ 作者不详.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学生自治会成立宣言[N].申报,1920-01-18(7)
    ④ 李相勖,徐君梅,徐君藩.课外活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96.
    ⑤ 杨彬如.儿童自治施行实况[J].教育杂志,1924,16(7):6-7.
    ① 赵镛.附小试验班儿童俱乐部的组织在训育上的关系[N].北京高师周刊,1922-10-22(7).
    ② 吴慧珠,蒋晓选.课外校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59.
    ③ 中央大学实验小学校编.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M].上海:中华书局,1933:299-306.
    ①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林砺儒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647.
    ② 刘薰宇.五四以来的教育[J].教育杂志,1926,18(5):4.
    ③ 杨彬如.儿童自治施行实况[J].教育杂志,1924,16(7):6.
    ④ 陈兼善.学生参与学校行政论[J].教育杂志,1924,16(9):1.
    ⑤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1.
    ① 廖世承等.施行新学制后之东大附中[M].上海:中华书局,1925:41.
    ② 杨彬如.儿童自治施行实况[J].教育杂志,1924,16(7):6.
    ③ 杨彬如.儿童自治施行实况fJl.教育杂志,1924,16(7):6.
    ④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林砺儒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647.
    ①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林砺儒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648.
    ② 编者注:可能指陶行知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刊于1919年10月《新教育》第2卷第2期
    ③ 编者注:系当时的浙江省立湘湖师范学校
    ④ 俞子夷.学生自治与学校管理——回忆简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1):88.
    ⑤ 李成谟.中学训育上一些消极的意见(续)[J].新教育评论,1926,2(23):9-10.
    ⑥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3.
    ① 李相勖,徐君梅,徐君藩.课外活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93.
    ② 李旦萱.小学教育实际问题之商榷(二)[J].湖南教育,1928(3):1-2.
    ③ 马精武.小学教育实际问题之商榷(二)[J].湖南教育,1928(3):1-2.
    ④ 韩定生.尚公学校儿童自治之今明昨[J].教育杂志,1929,21(5):125-126.
    ①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训练部.令各省党部训练部解释学生自治会与学校之关系[J].中央党务月刊,1930(24):10-11.
    ②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57.
    ③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57-58.
    ④ 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教育会议报告(乙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58-59.
    ① 杨贤江.杨贤江全集(第三卷)[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46.
    ② 杨贤江.杨贤江全集(第三卷)[M].开封: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247.
    ① 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70.
    ② 作者不详.修正学生自治会规则教育当局解释要旨[N].申报,1947-12-30(2).
    ③ 作者不详.对学生自治会规则教部发言人谈话认某报抨击实为不当[N].申报,1947-12-31(2).
    ④ 作者不详.对学生自治会规则教部发言人谈话认某报抨击实为不当[N].申报,1947-12-31(2)
    ① 张怀编译.法国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186-187
    ② 李仲耕.课外活动指导[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36
    ③ 贝登堡.童子军训练原理[M].谢又华等译.台北:中华书局,1965:1.
    ④ 杨品吉.中国童子军史略[J].中国童子军总会筹备处汇报,1934(16):6-7.
    ⑤ 郑行之.中国童子军三级训练的演变[J].战时童子军,1939(46):19-21.
    ① 吴耀麟.童子军教育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
    ② 作者不详.上海之童子军[N].申报,1916-03-04(10).
    ③ 颐谷.童子军之生活与编制(附图八)[J].进步,1911,1(2):1.
    ④ 颐谷.童子军之生活与编制(附图八)[J].进步,1911,1(2):13-14.
    ⑤ 作者不详.童子军之精神[N].申报,1912-01-08(18).
    ⑥ 作者不详.儿童且缓尚武[N].申报,1912-07-26(7).
    ① 作者不详.上海童子军之兴盛[N].申报,1916-11-02(11)
    ② 作者不详.上海童子军之兴盛[N].申报,1916-11-02(11)
    ③ 作者不详.上海之童子军[N].申报,1916-03-04(10)
    ④ 唐昌言.中华江苏无锡童子义勇队联合会报告书[J].教育杂志,1916,8(10):34.
    ① 京师学务局为推广童子军事致各学校函(稿)(1917年5月19日)[J].北京档案史料,2006,(3):123.
    ② 京师学务局为颁发京师童子军办法给各公立小学校的训令(1917年11月20日)[J].北京档案史料2006,(3):128.
    ① 京师学务局关于颁发京师童子军联合会章程的训令(1918年8月30日)[J].北京档案史料2006,(3):142.
    ② 刘澄清.中国童子军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16.
    ③ 刘澄清.中国童子军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16-17.
    ① 刘澄清.中国童子军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24
    ① 令知初级中学应以童子军训练为必修科[J].广东省政府公报,1934(275)
    ② 肖志华,严昌洪.武汉掌故[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4:111.
    ③ 王晋丽.童子军在中国——中国近现代童子军兴衰史的初步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6:13.
    ④ 作者不详.上海之童子军[N].申报,1916-03-04(10)
    ① 唐昌言.中华江苏无锡童子义勇队联合会报告书[J].教育杂志,1916-08-10:36.
    ② 京师学务局为颁发京师童子军办法给各公立小学校的训令(1917年11月20日)[J].北京档案史料,2006(3):131-132.
    ① 京师学务局为颁发京师童子军办法给各公立小学校的训令(1917年11月20日)[J].北京档案史料2006,(3):133.
    ① 作者不详.苏省童子军教练员养成所之开办[N].申报,1926-10-16(7).
    ② 作者不详.苏省童子军教练员养成所之开办[N].申报,1926-10-16(7).
    ③ 作者不详.国民党童子军之新组织[N].申报,1926-04-24(11)
    ① 君畴.国民党童子军之誓词规律[N].申报,1927-04-21(10)
    ② 秦穗龄.童子军与现代中国的青少年训练(1911-1949)[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5:32.
    ③ 秦穗龄.童子军与现代中国的青少年训练(1911-1949)[D].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5:33.
    ① 作者不详.党童子军的课程及组织系统撮要[N].申报,1927-04-11(11)
    ② 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初级课程标准[J].河南教育,1929,1(18):25-28.中国国民党童子军中级课程标准[J].河南教育,1929,1(18):28-31.党童军高级课程标准[J].军事杂志,1930,(29):1.
    ① 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初级课程标准[J].河南教育,1929,1(18):27.
    ② 中国国民党童子军中级课程标准[J].河南教育,1929,1(18):30.
    ③ 中国国民党童子军初级课程标准[J].河南教育,1929,1(18):25.
    ④ 作者不详.中国童子军誓词及军歌[N].申报,1931-03-21(11).
    ① 作者不详.中国童子军誓词及军歌[N].申报,1931-03-21(11).
    ② 作者不详.全国童子军统计[N].申报,1931-06-26(12).
    ①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51.
    ②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95.
    ③ 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8.
    ① 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527.
    ② 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4.
    ③ 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326.
    ① 蒋智由.小学修身书(卷二)[M].东京:同文印刷舍,1906:19.
    广东省政府公报
    辽宁教育公报
    河北教育公报
    安徽教育行政周刊
    中央党务月刊
    教育杂志
    中华教育界
    新教育
    青岛教育
    儿童教育
    湖南教育
    新教育评论
    河南教育
    教育通讯周刊
    万国公报
    国民报
    清议报
    时务报
    湖北学生界
    东方杂志
    今日青年
    进步
    大中华
    申报
    广益杂志
    学生杂志
    青年进步
    现代评论
    独立评论
    北新周刊
    岭南学生界
    妇女杂志
    清华周刊
    北京高师周刊
    战时童子军
    进步
    军事杂志
    1、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一届全国大会全国协会报告书:28,上海档案馆U120-0-11.
    2、教育部普通司.优良小学事汇(第一辑)[M].自刊,1919.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鸦片战争档案史料(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教育(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何琪.初等女子修身教科书(上编)[Z].上海:会文书局,1906.
    2、李嘉谷.蒙学修身教科书[Z].上海:文明书局,1906.
    3、杨志洵.中等修身教科书[Z].上海:文明书局,1906.
    4、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最新修身教科书(第六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06.
    5、蒋智由.小学修身书(卷二、卷三)[Z].东京:同文印刷舍,1906.
    6、蔡振.中学修身教科书(第五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08.
    7、陆费逵.修身讲义[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8、蔡振.中学修身教科书(第一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9、包公毅、沈颐.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二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10、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三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11、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一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12、缪文功.中华中学修身教科书(第二、三、四册)[Z].上海:中华书局,1912.
    13、戴克敦、沈颐、陆费逵.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全九册) [Z].上海:中华书局,1913.
    14、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五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15、包公毅、沈颐.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一、六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16、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全十二册)[Z].上海:中华书局,1913.
    17、沈颐.女子修身教科书(全四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18、樊炳清、张元济.共和国教科书修身要义(二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3.
    19、李步青.新制修身教本(全四册)[Z].上海:中华书局,1914.
    20、沈颐、戴克敦.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七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21、沈颐、范源濂、董文.新编中华修身教科书(第一至八册)[Z].上海:中华书局,1914.
    22、周日济.修身教科书[Z].上海:中华书局,1914.
    23、戴克敦、沈颐.新制中华修身教科书(第十册)[Z].上海:中华书局,1917.
    24、贾丰臻.新体修身讲义[Z].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
    25、丁晓先、赵欲仁.新法修身教科书(第三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0.
    26、朱文叔等.新教育教科书修身(第二册)[Z].上海:中华书局,1921.
    27、周日济.修身教科书[Z].上海:中华书局,1922.
    28、蒋镜芙.新中华社会课本(第七册)[Z].上海:中华书局,1922.
    29、顾树森、潘文安.新著公民须知·道德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30、顾树森、潘文安.新著公民须知·法制编[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31、周鲠生.新学制公民学教科书(第一、二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32、舒新城.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公民课本(全二册)[Z].上海:中华书局,1924.
    33、王仲和、金崇如、冯顺伯.初中公民教本[Z].常州:新群印刷公司,1924.
    34、万良浚、魏屏三.新撰公民教科书(第三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35、刘秉麟.新撰初级中学教科书公民(第三册)·经济[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36、舒新城.新中学教科书初级公民课本(全三册)[Z].上海:中华书局,1926.
    37、郑昶、吕伯攸.新中华党义课本教授书(第七册)[Z].上海:中华书局,1930.
    38、陆绍昌、刘傅厚.新中华公民课本(第四册)[Z].上海:中华书局,1930.
    39、陆绍昌、刘傅厚.新中华公民课本(第五、六册)[Z].上海:中华书局,1931.
    40、陆绍昌、刘傅厚.新中华公民课本(第二、三册)[Z].上海:中华书局,1932.
    41、薛天汉.好公民(全八辑)[Z].上海:世界书局,1933.
    42、徐逸樵.高中公民(第一册)[Z].上海:世界书局,1933.
    43、赵侣青、黄铁崖、徐迥千、胡怀天.小学公民课本(全四册)[Z].上海:中华书局,1933.
    44、胡泽.复兴教科书公民(第三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5、顾维熊.复兴教科书公民(第五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6、孙伯謇.复兴公民课本(第二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7、孙伯謇、周新民.复兴公民课本(第四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8、孙伯春.复兴公民课本(第一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9、钱选青、潘江.新公民(第一、三、四册)[Z].上海:中华书局,1934.
    50、徐逸樵.徐氏高中公民(第二册))[Z].上海:世界书局,1934.
    51、徐逸樵.徐氏初中公民(全三册))[Z].上海:世界书局,1934.
    52、万九光、张耿西、束樵如.中国公民(第八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53、陆伯羽、杨彬如等.模范公民实施法(第一、二、三、四册)[Z].上海:世界书局,1934.
    54、张云伏.复兴教科书公民(第二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55、吴士栋.复兴教科书公民(第六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56、李震东.复兴教科书公民(第一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57、叶楚伧、陈立夫.高中公民(第一册)·社会问题[Z].南京:正中书局,1935.
    58、孙伯春.复兴公民课本(第五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59、王璧如.王氏初中公民(全三册)[Z].上海:世界书局,1935.
    60、徐逸樵、王璧如.徐氏高中公民(第三册))[Z].上海:世界书局,1935.
    61、叶楚伧、陈立夫.初中公民(第一、三、四册) [Z].南京:正中书局,1935.
    62、徐逸樵、杨正宇.新标准高中公民(第一、三册)[Z].上海:世界书局,1935.
    63、钱选青、潘江.新公民(第八册)[Z].上海:中华书局,1935.
    64、叶楚伧、汪懋祖.初中公民(第二、四册)[Z].南京:正中书局,1935.
    65、孙浩煊.复兴公民课本(第三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6、罗鸿诏.复兴公民课本(第四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67、叶楚伧、陈立夫.高级公民(第四册)·经济概要[Z].南京:正中书局,1936.
    68、陶百川.初中公民(第一、三册)[Z].上海:大东书局,1936.
    69、张素民复兴公民课本(第二册)[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70、陶百川.初中公民(第二、四册)[Z].上海:大东书局,1937.
    71、叶楚伧、陈立夫.建国高中公民(一)·社会问题政治概要[Z].重庆:正中书局,1939.
    72、夏贯中.初级中学公民(第二册)[Z].重庆:正中书局,1947.
    73、王鸿俊、夏贯中、陈家栋、陈盛清等.初级中学公民(第一、二册)[Z].教科用书编辑 委员会,1947.
    74、夏贯中.初级中学公民(第三册)[Z].重庆:正中书局,1948.
    1、华南圭.法国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2、翁长钟.公民模范[M].上海:中华书局,1914.
    3、(美)斯密司、马维克著,苏锡元译.公民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4.
    4、朱元善.公民教育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
    5、教育部普通司.优良小学事汇(第一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6、熊子容.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7、(美)斯纳藤著,陶履恭译.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8、[日)小尾范治著,崔叔青译.公民教育概观[M].上海:中华书局,1923.
    9、程湘帆.小学课程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0、周之淦.公民学课程大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11、张粒民.小学公民教育及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2、教育杂志社.训育之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3、俞子夷.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4、刘湛恩.怎样做一个中华民国的良好公民[M].上海:青年协会书局,1925.
    15、教育杂志社.现代教育思潮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16、舒新城.民国十四年中国教育指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17、徐蔚南.党化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27.
    18、王克仁.党化教育概论[M].上海:民智书局,1928.
    19、赵宗预.小学校的公民教育[M].上海:新时代教育社,1928.
    20、俞子夷.一个乡村小学教员的日记(下)[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21、高卓.现代教育思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22、陈翊林.最近三十年中国教育史[M].上海:太平洋书店,1930.
    23、中国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训练部.党义研究大纲[M].自刊,1930.
    24、刘百川.小学训育法ABC[M].上海:世界书局,1931.
    25、张宗麟.乡村小学教材研究[M].上海:黎明书局,1933.
    26、孙珏.小学教材研究[M].北平:北平文化学社,1933.
    27、吴研因、吴增芥.小学教材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28、朱翊新.小学教材研究[M].上海:世界书局,1933.
    29、南京女子中学实验小学编,沈子善校阅.小学公民训练实施方案[M].上海:中华书局,1933.
    30、冯品兰.现代教育思潮[M].上海:大华书局,1933.
    31、俞子夷.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M].上海:中华书局,1933.
    32、李相勖.训育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3、周郁年、何恒.党义考试指南[M].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5.
    34、C. E. Merriam著,黄嘉德译.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5、刘百川.公民训练法[M].上海:黎明书局,1935.
    36、范公任.小学公民训练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7、沈子善.小学公民训练之理论与实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8、浙江省立严州初级中学附属小学.小学公民训练之实际[M].严州:浙江第九省学区辅导会议办事处,1935.
    39、丁致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M].国立编译馆,1935.
    40、赵廷为.小学教材及教学法(第一、二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1、廖文奎.比较公民训练[M].南京:大承出版社,1936.
    42、瞿世镇.公民党义指导[M].上海:三民图书公司,1936.
    43、Walter R. Smith著,范寓梅译.建设的学校训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44、张耿西,束樵如.小学公民训练的理论与实际[M].上海:中华书局,1936.
    45、徐庭达.训育研究[M].北平:中华印书局,1936.
    46、陈厥明、唐问巢.怎样实施公民训练[M].上海:黎明书局,1936.
    47、可索克著,金澎荣、黄觉民译.德国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8、彼得斯著,鲁继会译.公民教育详解[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49、Charles E. Merriam著,严菊生译.美国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0、范寿康.日本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51、吴研因等.小学教科书评论[M].重庆:正中书局,1937.
    52、樊兆庚编,汪懋祖校.小学训育实施法[M].重庆:正中书局,1937.
    53、陶愚川.训育论[M].上海:大东书局,1937.
    54、王国元.小学公民训练法[M].上海:世界书局,1938.
    55、王国元.小学公民训练法[M].上海:世界书局,1938.
    56、蒋星德.我们的公民[M].重庆:正中书局,1939.
    57、张怀编译.法国公民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
    58、徐家鉴.训育周实施新例[M].上海:儿童书局,1940.
    59、段锡朋讲.党政训练班教务训育之方针[M].自刊,1942.
    60、袁公为.公民教育概论[M].贵阳:文通书局,1942.
    61、相菊潭.公民教育实施法[M].重庆:正中书局,1942.
    62、袁公为.公民科教材及其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63、袁公为.中等学校公民科教材及其教学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3.
    64、赵廷为.教材及教学法通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4.
    65、孙一芬.新小学儿童训育法[M].上海:世界书局,1946.
    66、龚启昌.公民教育学[M].南京:正中书局,1948.
    1、全国教育联合会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C].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
    2、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龚自珍.龚自珍全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4、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合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增刊第一辑·孙中山年谱[C].北京:中华书局,1976.
    5、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6、康有为著,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1.
    7、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张其昀.先总统蒋公全集(第1册)[C].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4.
    9、严复著,王拭编.严复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
    10、蔡元培著,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1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9.
    12、恽代英著,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恽代英教育文选[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
    13、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研究室.林砺儒文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
    14、蔡元培著,张汝伦编选.文化融合与道德教化——蔡元培文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15、杨贤江.杨贤江全集[C].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6、杜威著,单中惠,王凤玉编.杜威在华教育讲演[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7、陈鹤琴著,陈秀云、陈一飞编[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8、陶行知著,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9、蔡元培著,书林编.蔡元培文集[C].北京:线装书局,2009.
    20、梁启超著,王德峰编选.梁启超文选[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21、刘湛恩著,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编.刘湛恩文集[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汇编[M].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朱有璩.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5、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6、宋恩荣、章威主编,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室.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7、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8、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教育·体育[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9、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0、舒新城著,吕达、刘立德编.舒新城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1、李桂林、戚名绣、钱曼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普通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2、潘懋元、刘海峰.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3、璩鑫圭、童富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思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4、朱有瓛、戚名绣、钱曼群、霍益萍.、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教育行政机构及教育团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教育大辞典编篡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10卷):中国近现代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840-1949)[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瑞典]T.胡森、(德)T.N.波斯尔斯韦特主编,张斌贤等译.教育大百科全书(第2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1、张志建.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2、龚书铎.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3、熊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费正清编、章建刚等译.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江万秀、李春秋.中国德育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6、张锡生.中国德育思想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7、[美]张灏著.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9、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0、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4.
    11、金林祥.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12、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上、中、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3、徐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
    14、高谦民.中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15、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6、钱曼群、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17、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8、陈桂生.“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9、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0、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1、吕达.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2、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4、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社会变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5、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6、丁钢.历史与现实:中国教育传统的理论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7、张伟平.教育会社与中国教育近代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28、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9、罗炽等.中国德育思想史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0、王继平.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1、刘泽华、张荣明等.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2、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33、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4、陈永森.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5、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四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36、张彬.浙江教育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7、吴洪成.中国小学教育史[M].太原:陕西教育出版社,2006.
    38、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39、王啸.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公民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0、舒新城.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1、蓝维、高峰、吕秋芳、刑永富.公民教育:理论、历史与实践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2、陈侠.近代中国小学课程演变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3、周予同.中国现代教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44、孙广勇.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近代教育会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5、马镛.传统与再生:中国私立和民办中小学的本土成长[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6、周其厚.中华书局与近代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7、尹文涓.基督教与中国近代中等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8、罗廷光著,孙绵涛、谢延龙编.教育行政(下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49、程湘帆著,吴志宏、汤林春编.中国教育行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0、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1、王凤喈.中国教育史大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52、盛朗西著,徐玉珍、李玉珠编.小学课程沿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5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东方出版社,2008.
    54、廖大伟.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转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5、郑大华、彭平一.社会结构变迁与近代文化转型[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56、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
    57、(加)许美德.思想肖像:中国知名教育家的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8、孙培青、杜成宪.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9、田正平、陈胜.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以清末民初乡村教育冲突考察为中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60、田正平.中国教育史研究·近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1、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现代分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2、郑师渠、史革新、刘勇.文化视野下的近代中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3、缪建新.南通中学百年发展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64、臧佩红.日本近现代教育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65、毕苑.建造常识:教科书与近代中国文化转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6、檀传宝等.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7、黄书光等.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百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激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8、吴俊升.德育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1、周廷洛.训育理论与实施[M].台湾:幼狮书店,1972.
    2、魏教哲.训育原理——训导辅导之理论与实务[M].台湾:千华出版社,1979.
    3、郑世兴.梁启超教育思想[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0.
    4、欧阳教.德育原理[M].台湾:文景出版社,1986.
    5、Joshua A Fogel. Imagining the People: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1890-1920[M].East Gate Books,1997.
    6、Robert Joseph Culp. Articulating citizenship:civic education and student politics in Southeastern China,1912-1940[M].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7.
    1、张瑞瑶.对古代道德教育能否批评继承[J].教育研究,1980(1).
    2、张惠芬.对中国古代德与才问题的历史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6).
    3、郑师渠.辛亥革命后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J].天津社会科学,1988(6)
    4、刘泽华.论从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1991(4)
    5、周积明.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中传统资源的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6、马敏.有关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几点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1997(4)
    7、周建超.论辛亥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J].江海学刊,1997(5)
    8、葛新斌、郭齐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道德教育观的演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1).
    9、郑航.清末社会文化变迁与中西融合德育观的萌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
    10、葛新斌.公民教育: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深切呼唤[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11、任杰.学校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2000(2).
    12、黄仁贤.严复的三育救国论与近代公民教育的发轫[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2000(5)
    13、郑航.社会变迁中公民教育的演进——兼论我国学校公民教育的实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
    14、姜涌.中国的“公民意识”问题思考[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5、廖小平.公德与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J].社会科学,2002(2)
    16、黄仁贤.梁启超的《新民说》与近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形成[J].教育评论,2003(1).
    17、万明钢.论公民教育[J].教育研究,2003(9)
    18、王颖.当代中国公民教育历史性复兴的现实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
    19、徐纪霖.从民主认同和公民意识的角度认识青年[J].中国青年研究,2003(9)
    20、吴明海.德国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之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21、刘保刚.清末公民教育思想探析[J].中州学刊,2005(6)
    22、刘鑫淼.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复兴及其当代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3、易希平.臣民·新民·公民一一浅谈现代公民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2)
    24、陈滢.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基本内涵[J].鄂州大学学报,2005(4)
    25、蓝维.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素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6、徐临江.民国时期公民教育何以失败——以20世纪30年代浙江省公民教育为中心的考察[J].天津社会科学,2006(5)
    27、赵亚夫.基础教育中公民教育的价值理念与行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12).
    28、王巨光.公民共和主义:平教总会公民教育的思想特色[J].高等教育研究,2007(4)
    29、黄书光.“中体西用”价值选择与清末学堂德育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30、黄书光.论清末民初新旧德育观的博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31、刘保刚.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公民教育思想研究——限于1925-1945时段的考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32、孙凤华.从修身科到公民科:清末民初我国学校公民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8(5)
    33、王文岚.我国公民教育课程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学术研究,2008(12)
    34、黄书光.从臣民人格到个性独立:清末民初德育目标的现代转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5、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与反思[J].中国德育,2008(5)
    36、黄书光.全球化际遇与中国传统人格的现代转型[J].高等教育研究,2008(4)
    37、胡艳蓓.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J].教育评论,2008(2)
    38、孔锴.试论杜威的公民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2008(9).
    39、李静.论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目的[J].福建论坛,2008(2).
    40、刘丹.全球视野下我国公民教育研究应把握的三个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3).
    41、郭忠华.公民身份的研究范式——理论把握与本土化解释[J].学海,2009(3)
    42、黄崴.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
    43、李萍.文化传统的预制性与公民教育[J].中国德育,2009(2)
    44、李艳霞.公民资格视域下当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历史与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0(10).
    45、刘丹.国际公民教育的视界:主动公民身份再造[J].比较教育研究,2010(1)
    46、檀传宝.论“公民”概念的特殊性与普适性——兼论公民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J].教育研究,2010(5)
    47、万斌.历史镜像中的公民意识[J].浙江学刊,2010(2)
    48、王兆臻.中国公民教育:一个观念史的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1)
    49、王啸.论全球化时代中国公民教育的定位[J].全球教育展望,2010(8)
    50、智效民.民国时期的公民教育与党化教[J].炎黄春秋,2010(3).
    1、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
    2、吕敏霞.民国时期中小学德育制度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
    3、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4、曾瑞炎.近代商务印书馆教科书出版研究[D].四川大学,2004.
    5、白文刚.清末新政时期的意识形态控制[D].中国人民大学,2005.
    6、刘常庆.臣民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7、李祖祥.控制与教化——小学思品教科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
    8、王小丁.中美教育关系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07.
    9、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
    10、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
    11、蔡连裕.成为公民:童军教育的知识与技能(1945-2001)[D].私立东海大学,2008.
    12、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3、李虹霞.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4、吕春枝.中国近代教学方法史论[D].河北大学,2008.
    15、王颖春.从修身到公民再到三民主义与党义——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演变[D].北京师范大学,2008.
    16、吴小鸥.清末民教科书的启蒙诉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7、阚欣欣.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8、李占萍.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9.
    19、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
    20、刘钦腾.未竟的启蒙:中国早期公民教育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1、苏国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学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2、司淼.我国中小学教科书审定制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23、陈华.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