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刑事被害人的量刑参与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民众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民众对量刑公正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对于直接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这种要求更为迫切。被害人期望参与法庭审理,发表量刑意见,影响法官量刑,使犯罪人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案、沈阳刘涌案、哈尔滨宝马肇事案、成都孙伟铭醉驾案、药家鑫案等,更是充分反映了被害人对量刑问题的关注程度。现实生活中被害人走上申诉甚至上访之路大多也是因为对法院量刑工作心怀不满。2010年10月1日起,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全面启动,试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两个规范性文件。但改革关注点更多放在了检察机关和被告人身上,对被害人鲜有涉及。如何保证被害人参与量刑成为了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探索的热点、难点问题。
     被害人量刑参与是指被害人参与量刑过程,提出量刑意见,影响和监督法官量刑的诉讼活动。被害人的量刑参与既具有保护尊严价值、释解报仇求偿心理、表达利益诉求等内在价值,又具有修复正义功能、监督与制约功能、安抚和预防功能以及增进裁判认同等外在功能。被害人在量刑程序中的历史地位历经刑罚裁决者→刑罚无关者→刑罚影响者的变迁,保证被害人在量刑程序中拥有一席之地,并适当影响量刑已成为一种趋势。受诉讼模式、司法制度、法律传统等因素影响,域外各国在被害人量刑参与问题上做法不一,但基于对正当程序理念的坚持,当事人主义国家被害人量刑参与较深入和全面,其建构独立的量刑程序、赋予被害人被害影响陈述权等做法值得借鉴。
     我国被害人量刑参与问题目前处于理论上存争议、立法待完善阶段,但各地法院已在司法实践中展开积极探索。正是因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凸显出了我国被害人量刑参与存在的诸如参与范围狭窄、参与渠道不通畅、参与程序不健全、参与结果被异化以及被害人自身参与态度不积极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是传统法律思想影响、刑事法律关系二元模式制约、量刑过程封闭、量刑基准缺失、量刑参与保障权缺乏以及被害人自身因素限制所致。被害人量刑参与的实现需优化刑事诉讼生态,确立以传统报应型司法理念为主导、恢复性司法理念为补充的诉讼理念,设立提升被害人量刑地位的双三角刑事诉讼结构,妥当处理量刑参与中被害人与被告人、检察机关以及法官的关系,建构定罪量刑分离的审判程序,提高被害人量刑参与能力和意识。
     被害人量刑参与程序包括量刑意见提出机制、量刑辩论机制和量刑说理机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被害人量刑意见能证明犯罪的危害性和犯罪人的可责性,法官应根据罪刑均衡原则认真考量被害人特性、主观态度、物质利益驱动等因素,立法应完善关于被害人因素的量刑基准以制约法官量刑裁量权。为保障被害人有效参与量刑,应加强被害人人身安全保护,保障被害人知情权和诉讼代理权,加大对被害人法律援助和社会援助的工作力度。当被害人量刑参与权利受到侵害时,可通过申请抗诉制度、有限上诉制度以及再审申诉制度等途径予以救济。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populace'sconsciousness of government by law, the common people have higher requirementsand expectation to the court's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nd those who suffer fromcrime directly have an much more urgent demand to either the accurate conviction orimpartial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nd they not only request for participating in court,but also expect to declare themselves o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Many caseshappened in recent years show the victims' concern to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such as the cases of Ma Jiajue, Liu Yong in Shen Yang, BMW accident in Ha' Erbin,Sun Weiming' drunk driving in Chen Du, Yao Jiaxing and so on. Some victims'appeals or petitions also result from dissatisfaction to the court's measurement ofpenalty. From Oct.1,2010, China has been launching the reform of standardmeasurement of penalty. Two normative documents, The People's Court SentencingGuidelines (trial) and About the Opinions on Some Issues of Sentencing Procedures(trial), are put into trail. However, that reform pays the most attention to theprocuratorial organ and the defendants, and the victims are rarely referred. It is a hotand difficult spot 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 to ensure that the victimsparticipate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Victims' particip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is the legal action that thevictims voice their opinions during the trial, and affect and supervise the judges'sentencing. This participation has the intrinsic value such as to protect their dignity, torelief their emotion to revenge and ask for compensation, to express their interestappeal and so on. What' s more, it has the extrinsic function of upholding the justice,of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of plac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to achieve the judge'sfurther approving. The victims have experienced some historical roles such as thepenalty decider, the unrelated onlooker, and the penalty influencers in themeasurement of penalty. It is a kind of tendency to ensure that the victims make aneffect o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Influenced by some factors like the litigationmode, the judicial system and the legal tradition, foreign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situations about the victims' participation in the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However,under the insistence of due procedure, victims in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have a deeperand more comprehensive involvement i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It is worth to bereferenced such as to construct independent sentencing procedures, entrust the victims with the right to state their injury and s on.
     On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sentencing in China is now at a stage of controversialtheory and legislative perfection. It is because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ory andpractice that highlights of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sentencing in China such as thenarrow scope of participation, obstructed channel of participation, imperfect programof participation, alienated result of participation and the inactive attitude of victimsthemselves, and so on. And these are the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legalthoughts, the criminal legal relationship of binary constraints, the deficiency ofcriterion for sentencing, closed sentencing process, the deficiency of right to ensure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and the victim’s own constraints. Inorder to achieve the victim participation in measurement of penalty, it is necessary tooptimize the criminal ecology, establish the litigant concept based on the dominanttraditional retributive justice and supplementary restorative judicial concept, set updouble triangle structure of improving victims ' sentencing position, properly handl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fendants and the victims, prosecutors and judges inparticipation, construct separate judicial procedure of penalty proceedings, improvethe participation and awareness-raising of victim in sentencing.
     The procedures of the victims' particip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include the mechanisms of voicing opinions, arguing and reasoning. The threemechanisms are necessary and complement with each other. The victims' opinionsprove the harmfulness of a crime and the blame on the criminal. The judges shouldconsider the victims' character, attitude, impetus of interest seriously under theprinciple of relatively balanced penalty. And the legislation needs to perfect themechanism of the victims' reference i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so as to restrict thejudge's jurisdic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victims can participate themeasurement of penalty successfully, the victims need to be protected in their security,their right to be informed and the attorneyship of litigation. And the legal and socialassistance to the victims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case of the aggression upon thevictims' right of particip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penalty, the victims can beassisted by the mechanism of applying for the protest, the mechanism of limitedappeals, the mechanism of retrial appeals and so on.
引文
①刘军:《被害人参与量刑理论与实践》,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
    ①莫隆芳:《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讨》,载《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2期。
    ①参见张智辉、徐名涓:《犯罪被害者学》,群众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②参见许章润:《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
    ③参见谢望原、卢建平:《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5页。
    ①[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许章润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See Helen Fenwick,Procedural‘rights’of victims of crime: public or private ordering of the criminal justiceprocess?,the Modern Law Review,1997.60(3):317-333.
    ③[日]大谷实:《犯罪被害人及其补偿》,黎宏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
    ④参见EzzatA.Fattah, Crime and victimization of the elderly,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989.
    ⑤Andrew Karmen,CrimeVictims: an Introduction toVictimology,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0.
    ⑥Peggy M.Tobolowsky,Crime Victim Rights and Remedies, Carolina Academemic Press,2001.
    ①Duff,R.Antony,Punishment,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2003.
    ②Julian V.Roberts,Listening to the Crime Victim:Evaluating Victim Input at Sentencing and Parole, CrimeJustice,2009.38(1):347-412.
    ①[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②参见陈荣飞:《论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载《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③参见陈瑞华:《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④参见赵志梅:《论被害人对量刑程序的有效参与》,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杨伟杰:《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2页。
    ②邵文娟:《论被害人的量刑参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5页。
    ③参见杜永浩:《论刑事被害人的界定》,载《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①赵可:《被害者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②康树华:《犯罪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7页。
    ③汤啸天、任克勤:《犯罪被害人学》,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④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⑤吕宗慧:《论我国保护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新发展》,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5期。
    ⑥刘根菊:《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2期。
    ①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7页。
    ②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
    ③[日]福田平、大塚仁:《日本刑法总论讲义》,李乔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④[日]曾根成彦:《里刑基准》,载《中日刑事法若干问题一一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⑤[韩]李在祥:《韩国刑法总论》,韩相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5页。
    ①参见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②参见石慧:《量刑程序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页。
    ①《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2005年版,第236页。
    ②参见陈卫东:《公民参与司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序言第3页。
    ③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①参见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②[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65页。
    ①参见房保国:《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大陆法系》,顾培东、禄正平译,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①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②参见陈瑞华:《程序正义论》,载《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③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理论”》,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①刘涛:《刑事诉讼主体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②参见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参见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8页。
    ④[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张文显、宋金娜、朱卫国、黄文艺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5页。
    ①赵克、周纪兰、董新臣:《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参见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③Haag,Punishing criminals:concerning a very old and painful question,New York:BasicBook,Inc.Publishers,1975,P.11.
    ④兰耀军:《也谈赋予被害人上诉权》,载《甘肃政法成人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⑤参见赵志梅:《论被害人对量刑程序的有效参与》,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韩轶:《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解》,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5期。
    ②[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贾湛、文跃然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③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8页。
    ④参见郑创彬:《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问题研究》,载《法治论坛》(第23辑),广州法学会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67页。
    ①张长江:论刑事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理论基础及制度构建,四川普法网,http://www.scpf.org.cn/Article/ShowClass.asp?ID=20086908676774&Page=27,2011年9月5日。
    ②《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38页。
    ③[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78页。
    ④李建华、张善燚:《修复性正义:基于刑事司法展开的伦理》,载《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6期。
    ①保罗H.罗宾逊,《刑法的分配原则——谁应受罚,如何量刑?》,沙丽金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①参见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②高铭暄:《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页。
    ③参见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①邱兴隆:《撩开惩罚的面纱——刑罚功能论》,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6期。
    ②参见杨伟杰:《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实证研究》,2009年西南政法大学硕士论文,第6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7页。
    ①参见张有亮、喻兴龙著:《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②任喜跃:《被害人上诉权问题研究》,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79页。
    ①参见林榕年主编:《外国法制史新编》,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②参见林榕年主编:《外国法制史新编》,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第160页。
    ③参见林榕年主编:《外国法制史新编》,群众出版社1994年版,第196页。
    ④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⑤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①[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顾培东等译,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页。
    ②参见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③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①Lois Haight Herrington et.al.,“President’s Task Force on Victims of Crimes”,Final Report,December1982,p.72.http://www.ojp.usdoj.gov/ovc/publications/presdntstskforcrprt/front.pdf.
    ②Edna Erez,“Victim Impact Statement”,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ed., Trends&Issues in Crime andCriminal Justice,No.33,September1991,p.3.
    ③参见康黎:《英美法系国家量刑程序中“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介评》,载《环球法律评论》2010年第6期。
    ④参见郭建安:《美国犯罪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5页。
    ⑤谷青:《英国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程序概述》,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
    ⑥参见韩流:《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根据与限度——公诉程序中被害人诉权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
    ①参见宋世杰:《比较刑事诉讼法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②参见《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研究》,http://www.lwlm.com/xingfalunwen/200811/184251.htm,2008年11月15日。
    ③参见宋冰:《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2页。
    ①郑创彬:《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问题研究》,广州市法学会:《法治论坛(第23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页。
    ②参见祁建建:《美国辩诉交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③参见张建伟:《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5页。
    ④参见刘军:《被害人参与量刑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学论坛》2010年第6期。
    ⑤[美]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伊斯雷尔、南西·J·金拉非弗,等:《刑事诉讼法》(下册),卞建林、沙丽金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1页。
    ①参见谷青:《英国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程序概述》,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3期。
    ②ChristonpherJ.Emmins,APraetieeal approaeh to senteneing,Blaekstone Press limited,1985,P.51.
    ③Karen L. Kennard.“The Victim’s Veto: AWay to Increase Victim Impact on Criminal CaseDispositions.”California Law Review,1989.77(2):430.
    ①姜伟、卞森、龙宗智:《解读“量刑建议”》,载《检察日报》,2002年11月14日。
    ②参见《德国刑法典》,徐久生、庄敬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①参见周伟、万毅:《刑事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②[德]托马斯·魏根特著:《德国刑事诉讼程序》,岳礼玲、温小洁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①参见宋世杰:《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②吴啟铮:《美国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的启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③莫隆芳:《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讨》,载《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2期。
    ①[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著:《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吴宏耀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①参见陈光中:《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兼论诉讼法的价值》,载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
    ②参见陈瑞华:《论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③参见刘军:《被害人参与量刑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
    ④参见韩轶:《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解》,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5期。
    ⑤陈荣飞:《论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载《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⑥徐嘎:《关于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的思考》,载《中美量刑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①参见胡云腾:《构建我国量刑程序的几个争议问题》,载《法制资讯》2008年第6期。
    ②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43页。
    ③[美]波斯纳:《法律之经济分析》,美国Little Brown公司1972年版,第178页。
    ④参见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73页。
    ⑤房保国:《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①曾康:《论不当司法下刑事被害人的“二次被害”》,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1期。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就是“二次被害”。
    ①莫隆芳:《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讨》,载《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2期。
    ①参见潘从武、刘学军:《宁夏:量刑建议权新探索——被害方有权“发言”》,载《法制日报》,2010年1月28日。
    ①参见赵志梅:《论被害人对量刑程序的有效参与》,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参见杨伟杰:《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0页。
    ①参见杨伟杰:《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9页。
    ①参见杨希:《被害人参与庭审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9页。
    ②参见任克勤:《被害人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54-457页。
    ①参见房保国:《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序言第1页。
    ②莫洪宪:《刑事被害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③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91页。
    ①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l10页。
    ①张长江:《论刑事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理论基础及制度构建》,四川普法网,http://www.scpf.org.cn/Article/ShowInfo.asp?ID=12524,2011年9月5日。
    ①参见杨希:《被害人参与庭审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0页。
    ①参见兰跃军:《论我国刑事法庭席位设置》,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12期。
    ②参见杨伟杰:《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实证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页。
    ②张能全:《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现代刑事诉讼生态》,载《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6期。
    ③参见汪建成:《刑事诉讼文化研讨》,载《政法论坛》1999年第6期。
    ④陈玉忠:《论刑事诉讼理念》,载《研究生法学》2007年第1期。
    ⑤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3期。
    ①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3期。
    ①周长军、王胜科:《恢复性正义的实现——恢复性司法的理论维度与本土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5页。
    ②陈荣飞:《论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载《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①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②韩流:《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根据与限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28页。
    ①韩流:《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根据与限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1页。
    ②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6页。
    ①石浩旭:《被害人在量刑程序中的地位和权利研究》,载《江西师范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②吕格林:《量刑程序改革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10页。
    ①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①[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勒瓦索、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法精义》,罗结珍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75页。
    ①[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吴丽琪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页。
    ②汪建成、黄伟明:《欧盟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6页。
    ③谭燕红:《论我国量刑程序模式的选择》,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①顾永忠:《试论量刑与量刑程序涉及的关系》,载《人民检察》2009年第15期。
    ②周晓鹏:《独立量刑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0页。
    ①周晓鹏:《独立量刑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第55页。
    ①参见房保国:《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75页。
    ②房保国:《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①董雪:《我国刑事案件被害人执行参与制度构建探讨》,贵州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16页。
    ①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①高德道、孙付:《被害人在刑事公诉中的地位探析》,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0期。
    ②参见莫隆芳:《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讨》,载《法制与经济》2010年第2期。
    ③参见黄维智:《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与显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①Andrew Karmen, CrimeVictims: an Introduction toVictimology,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0,p.196.
    ①陈瑞华:《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1期。
    ②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③陈荣飞:《论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载《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郑创彬:《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问题研究》,《法治论坛(第23辑)》,广州市法学会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页。
    ②沈宗灵:《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
    ①[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81页。
    ②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①王彩梅:《试论公民参与能力的提高》,载《理论导刊》2006年第10期。
    ①[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红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①黎伟文、卢传新:《从一起故意伤害案谈刑事诉讼被害人量刑建议权》,载《中国检察官》2008年第21期。
    ②黎伟文、卢传新:《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研究》,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2期。
    ③赵志梅:《论被害人对量刑程序的有效参与》,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①谢协昌:《犯罪被害人保护体系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05页。
    ②王志丽:《量刑建议权与刑事诉讼法的完善》,载《法学研究》2008第5期。
    ③黎伟文、卢传新:《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研究》,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2期。
    ①张长江:《论刑事被害人量刑建议权》,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92页。
    ①崔志鑫、姜东兴、杨骆:《浅议量刑辩论程序》,载《合肥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①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页。
    ①刘昌强、崔志鑫:《量刑辩论程序:价值、原则与展开》,石少侠、胡卫列、韩大元:《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工作:第八届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年版,第220页。
    ②康黎:《量刑说理初探》,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11期。
    ③龙宗智:《刑事判决书应加强说理》,载《现代法学》1998第2期。
    ①转引自MartinWasik,The Sentencing Process,Dartmouth PublishingCo.Ltd,1997,p.117.
    ②王喆:《中国量刑程序改革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3页。
    ③徐静村:《中国刑事诉讼法(第二修正案)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45页。
    ①杨海明:《两岸三地刑事判决书语言情感度比较》,载《江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合订本,第191页;《人民法院报》2000年6月2日第1版。
    ②肖扬:《全国推进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年第1期。
    ①刘军:《被害人参与量刑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
    ②刘守芬:《罪刑均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1页。
    ③刘守芬:《罪刑均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④参见[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65页。
    ⑤参见[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4页。
    ①林海吟:《从惩罚、预防到安抚:刑罚功能的发展呼吁被害人参与量刑》,http://fj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5336,2010年4月28日。
    ②董淑君:《刑罚的要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8页。
    ③J.E. Halliams,LL.M.(Wales),The English Penal System in Transition London Butter Worths,1970,P.15.
    ①转引自周光权:《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第364页。
    ①参见罗猛、温国帅:《被害人宽恕与量刑》,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2期。
    ②参见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64页。
    ③参见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罚理论的重构》,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④陈兴良:《走向哲学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①参见谢望原,卢建平等著:《中国刑事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8页。
    ①王正嘉:《犯罪被害人影响刑事量刑因素初探》,载《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12年第36期。
    ①[美]保罗H.罗宾逊,《刑法的分配原则——谁应受罚,如何量刑?》,沙丽金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88页。
    ①罗猛、温国帅:《被害人宽恕与量刑》,载《时代法学》2008年第2期。
    ①韩轶:《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解》,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5期。
    ②参见[美]保罗H.罗宾逊,《刑法的分配原则——谁应受罚,如何量刑?》,沙丽金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①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下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82页。
    ②韩轶:《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解》,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5期。
    ③董淑君:《刑罚的要义》,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4页。
    ①参见李贵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85页。
    ①参见韩轶:《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解》,载《江淮论坛》,2010年第5期。
    ①参见[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0页。
    ②参见李贵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96页。
    ①周伟、万毅:《刑事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2页。
    ①田思源:《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页。
    ②参见陈炎光:《知情权的法理》,载《人权研究》(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页。
    ③孙振兴:《论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知情权》,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5页。
    ④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5页。
    ①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页。
    ②[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刘迪、张凌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01页。
    ③杨希:《被害人参与庭审程序研究》,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65页。
    ①《严格程序、规范量刑、确保公正——最高人民法院刑庭三庭负责人答记者问》,载《人民法院报》2009年6月1日第3版。
    ①[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刘庸安、张文镇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②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0页。
    ①莫洪宪:《刑事被害救济理论与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1页。
    ②参见李伟:《犯罪被害人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③任克勤:《被害人学新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3页。
    ①陈彬:《由救济走向补偿——论刑事被害人救济路径的选择》,载《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
    ②莫纪宏:《论人权的司法救济》,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
    ③周伟、万毅:《刑事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①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②姚少波,周颖:《被害人刑事抗诉请求权的程序保障》,2010-09-20,http://www.shfengxian.jcy.gov.cn/fengxian/showinfo/showinfo.aspx?docid=20758&siteid=16.
    ①徐静村、谢佑平:《刑事诉讼中的诉权初探》,载《现代法学》1992年第1期。
    ②[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③石英:《被害人的地位与诉讼构造》,载《理论界》2001年第1期。
    ①龙宗智:《被害人作为公诉案件当事人制度评价》,载《法学》2001年第4期。
    ②[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黎宏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09页。
    ①李文健:《刑事诉讼效率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①参见兰耀军:《论被害人上诉权的价值与保障》,载《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①程滔:《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及其救济》,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②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页。
    [1]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赵可.被害者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9.
    [5]张智辉,徐名涓.犯罪被害者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9.
    [6]郭建安.犯罪被害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汤啸天,任克勤.犯罪被害人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8]赵克,周纪兰,董新臣.一个被轻视的社会群体——犯罪被害人[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
    [9]杨正万.刑事被害人问题研究——从诉讼角度的观察[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10]许永强.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11]莫洪宪.刑事被害救济理论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12]麻国安.青少年被害人援助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13]房保国.被害人刑事程序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4]张鸿巍.刑事被害人保护的理念、议题与趋势[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15]田思源.犯罪被害人的权利与救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6]张剑秋.刑事被害人权利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7]周伟,万毅.刑事被告人、被害人权利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韩流.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根据与限度——公诉程序中被害人诉权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9]李伟.犯罪被害人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
    [20]吴四江.被害人保护法研究——以犯罪被害人权利为视角[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1.
    [21]程滔.刑事被害人的权利及其救济[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22]任克勤.被害人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23]任克勤.被害人学新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24]丁寿兴.量刑探索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5]陈瑞华.量刑程序中的理论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6]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7]陈瑞华.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8]李心鉴.刑事诉讼构造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29]宋冰.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0]龙宗智.相对合理主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1]龙宗智.刑事庭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32]李文健.刑事诉讼效率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33]汪建成,黄伟明.欧洲成员国刑事诉讼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34]宋世杰.比较刑事诉讼法学[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5]宋世杰.外国刑事诉讼法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36]陈光中.刑事诉讼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7]宋英辉,吴宏耀.刑事审判前程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8]谢佑平,万毅.刑事诉讼法原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9]樊崇义.刑事诉讼法修改专题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40]陈光中.刑事诉讼法(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1]刘涛.刑事诉讼主体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42]张建伟.司法竞技主义——英美诉讼传统与中国庭审方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3]徐静村.中国刑诉法学者拟制稿及立法理由(第二修正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44]祁建建.美国辩诉交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5]张有亮,喻兴龙.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研究[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6]黄维智.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与显规则[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47]周长军,王胜科.恢复性正义的实现——恢复性司法的理论维度与本土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8]陈卫东.公民参与司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49]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50]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1]张智辉.刑事责任通论[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5.
    [52]周光权.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53]陈兴良.走向哲学的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4]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下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55]刘守芬.罪刑均衡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6]董淑君.刑罚的要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7]谢望原,卢建平.中国刑事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8]德国刑法典[M].徐久生,庄敬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
    [59]康树华.犯罪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0]许章润.犯罪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1]郭建安.美国犯罪学的几个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62]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63]林榕年.外国法制史新编[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4.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5]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5.
    [66][美]波斯纳.法律之经济分析[M].美国Little Brown公司出版,1972.
    [6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8][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M].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69][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7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1][美]伟恩·R·拉费弗、杰罗德·H·伊斯雷尔、南西·J·金拉非弗,等.刑事诉讼法(下册)[M].卞建林,沙丽金,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72][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M].吴宏耀,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73][美]弗洛伊德·菲尼,约阿希姆·郝尔曼,岳礼玲.一个案例两种制度:美德刑事司法比较[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74][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M].顾培东,禄正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75][美]保罗.H.罗宾逊.刑罚的分配原则——谁应受罚,如何量刑?[M].沙丽金,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76][英]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文跃然,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77][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M].刘庸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8][英]丹宁勋爵.法律的未来[M].刘庸安、张文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7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0][法]卡斯东·斯特法尼,乔治·贝尔纳·布洛克.法国刑事诉讼精义[M].罗结珍,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82][德]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国际范围内的被害人[M].许章润,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
    [83][德]克劳斯·罗科信.刑事诉讼法[M].吴丽琪,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4][德]托马斯·魏根特.德国刑事诉讼程序[M].岳礼玲,温小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85][德]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M].沈叔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
    [86][日]福田平,大塚仁.日本刑法总论讲义[M].李乔,译.沈阳:辽宁出版社,1988.
    [87][日]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
    [88][日]田口守一.刑事诉讼法[M].刘迪,张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89][日]大谷实.刑事政策学[M].黎宏,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0][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王亚新,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91][韩]李在祥编.韩国刑法总论[M].韩相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2] Haag,Punishing criminals: concerning a very old and painful question, New York: BasicBook,Inc.Publishers,1975.
    [93] Andrew Karmen, Crime Victims: an Introduction to Victimology, 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1990.
    [94] SeeMartinWasik, The Sentencing Process, Dartmouth PublishingCo. Ltd,1997.
    [95] J.E. Halliams,LL.M.(Wales),The English Penal System in Transition London ButterWorths,1970.
    [96]Andrew Karmen, Crime Victims: an Introduction to Victimology,Wadsworth PublishingCompany,1990.
    [97] Peggy M. Tobolowsky,Crime Victim Rights and Remedies,CarolinaAcademic Press,2001.
    [1]黎伟文,卢传新.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研究[J].人民检察.2008,(22).
    [2]黎伟文,卢传新.从一起故意伤害案谈刑事诉讼被害人量刑建议权[J].中国检察官.2008,(21).
    [3]刘军.被害人参与量刑的理论与实践[J].法学论坛.2009,(6).
    [4]付晓雷.论量刑程序改革中被害人权利[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0,(1).
    [5]莫隆芳.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讨[J].法制与经济.2010,(2).
    [6]韩轶.被害人量刑建议权探解[J].江淮论坛.2010,(5).
    [7]石浩旭.被害人在量刑程序中的地位和权利研究[J].江西师范科技学院学报.2010,(5).
    [8]梅文娟.论四方诉讼构造下的被害人量刑建议权[J].法制与社会.2010,(10).
    [9]陈荣飞.论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1,(1).
    [10]赵志梅.论被害人对量刑程序的有效参与[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1,(1).
    [11]梁保年,邱房贵.建立被害人参与量刑制度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1,(6).
    [12]杨薇.被害人量刑建议权问题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1,(9).
    [13]雷连莉.论被害人的量刑参与——以经验性该当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2012,(5).
    [14]王正嘉.犯罪被害人影响刑事量刑因素初探[J].国立中正大学法学集刊.2012,(36).
    [15]胡云腾.关于构建量刑程序的几个争议问题[J].法制资讯.2008,(6).
    [16]王志丽.量刑建议权与刑事诉讼法的完善[J].法学研究.2008,(8).
    [17]吴啟铮.美国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的启示[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8,(3).
    [18]康黎.英美法系国家量刑程序中“被害人影响陈述”制度介评[J].环球法律评论.2010,(6).
    [19]谷青.英国被害人参与刑事司法程序概述[J].中国司法.2006,(3).
    [20]顾永忠.试论量刑与量刑程序涉及的关系[J].人民检察.2009,(15).
    [21]崔志鑫,姜东兴,杨骆.浅议量刑辩论程序[J].合肥学院学报.2010,(4).
    [22]谭燕红.论我国量刑程序模式的选择[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1).
    [23]陈瑞华.量刑程序的独立性——一种以量刑控制为中心的程序理论[J].中国法学[J].2009,(1).
    [24]陈瑞华.程序正义的理论基础——评马修的“尊严价值论”[J].中国法学[J].2000,(3).
    [25]陈瑞华.程序正义论[J].中外法学.1997,(2).
    [26]龙宗智.刑事判决书应加强说理[J].现代法学.1998,(2).
    [27]杨海明.两岸三地刑事判决书语言情感度比较[J].江汉大学学报.2006,(5).
    [28]康黎.量刑说理初探[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11).
    [29]吕宗慧.论我国保护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新发展.法学评论.1996,(5).
    [30]刘根菊.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J].法学研究.2000,(2).
    [31]石英.被害人的地位与诉讼构造[J].理论界.2001,(1).
    [32]高德道,孙付.被害人在刑事公诉中的地位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0).
    [33]龙宗智.被害人作为公诉案件当事人制度评价[J].法学.2001,(4).
    [34]杜永浩.论刑事被害人的界定[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3,(2).
    [35]兰耀军.也谈赋予被害人上诉权[J].甘肃政法成人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4).
    [36]兰耀军.论被害人上诉权的价值与保障[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7]任喜跃.被害人上诉权问题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38]曾康.论不当司法下刑事被害人的“二次被害”[J].学术论坛.2004,(1).
    [39]陈彬.由救济走向补偿——论刑事被害人救济路径的选择[J].中国法学.2009,(2)
    [40]宋英辉,许身健.恢复性司法程序之思考[J].现代法学.2000,(3).
    [41]吴宗宪.恢复性司法述评[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2]李建华,张善燚.修复性正义:基于刑事司法展开的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6,(6).
    [43]雷连莉.恢复性司法与被害人权益保护[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
    [44]雷连莉.恢复性司法刍议[J].理论界.2009,(1).
    [45]徐静村,谢佑平.刑事诉讼中的诉权初探[J].现代法学.1992,(1).
    [46]兰跃军.论我国刑事法庭席位设置[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12).
    [47]汪建成.刑事诉讼文化研讨[J].政法论丛.1999,(6).
    [48]陈玉忠.论刑事诉讼理念[J].研究生法学.2007,(1).
    [49]张能全.刑事法治视野中的现代刑事诉讼生态[J].社会科学辑刊.2007,(6).
    [50]肖扬.全国推进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1).
    [51]莫纪宏.论人权的司法救济[J].法商研究.2000,(5).
    [52]劳东燕.被害人视角与刑罚理论的重构[J].政法论坛.2006,(5).
    [53]罗猛,温国帅.被害人宽恕与量刑[J].时代法学.2008,(2).
    [54]雷连莉.缺位与还原:被害人在刑事执行程序中的地位探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2).
    [55]邱兴隆.撩开惩罚的面纱——刑罚功能论[J].法学研究.1998,(6).
    [56]黎玉琴.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5).
    [57]王彩梅.试论公民参与能力的提高[J].理论导刊.2006,(10).
    [58][日]大谷实.犯罪被害人及其补偿[J].黎宏,译.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2).
    [59]陈炎光.知情权的法理[A].人权研究(第2卷)[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社,2002.
    [60]徐噶.关于被害人参与量刑程序的思考[A].胡云腾.中美量刑改革国际研讨会文集[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61]郑创彬.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问题研究[A].广州市法学会.法治论坛(第23辑)[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
    [62]刘昌强,崔志鑫.量刑辩论程序:价值、原则与展开[A].石少侠,胡卫列,韩大元.刑事诉讼法修改与检察工作:第八届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12.
    [63]陈光中.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兼论诉讼法价值[A].陈光中,江伟.诉讼法论丛(第一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64][日]曾根成彦.里刑基准[A].李乔等,译,中日刑事法若干问题——中日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65]孙振兴.论公诉案件中被害人的知情权[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6]雷连莉.刑事被害人上诉权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7]石慧.量刑程序研究[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8]董雪.我国刑事案件被害人执行参与制度构建探讨[D].贵州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
    [69]杨希.被害人参与庭审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0]张长江.论刑事被害人量刑建议权[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1]李朝霞.量刑视野中的被害人意见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2]周晓鹏.独立量刑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73]杨伟杰.刑事被害人参与量刑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4]邵文娟.论被害人的量刑参与[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5]吕格林.量刑程序改革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6]谢协昌.犯罪被害人保护体系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77]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8]王喆.中国量刑程序改革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79] Karen L.Kennard.“The Victim’s Veto:AWay to Increase Victim Impact onCriminal Case Dispositions”. California Law Review,1989,77(2):417-453.
    [80] CharlesE. Wyzanski,ATrial Judges'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Harvard Law Review,1952,65(8):1281-1304.
    [1]严格程序、规范量刑、确保公正——最高人民法院刑庭三庭负责人答记者问[N].人民法院报,2009-6-1.
    [2]潘从武,刘学军.宁夏:量刑建议权新探索——被害方有权“发言”[N].法制日报,2010-1-28.
    [3]姜伟,卞森,龙宗智.“解读”量刑建议[N].检察日报,2012-11-14.
    [1]张长江.论刑事被害人量刑建议权的理论基础及制度构建[EB/OL].(2011-9-5).http://www.scpf.org.cn/Article/ShowClass.asp?ID=20086908676774&Page=27.
    [2]犯罪被害人刑事诉讼地位研究[EB/OL].(2008-11-15).http://www.lwlm.com/xingfalunwen/200811/184251.htm.
    [3]伟大的母爱&道德与法律的抗衡[EB/OL].(2008-7-26).http://yugong223.blog.sohu.com/95621933.html.
    [4]被害人亲属该不该有量刑建议权[EB/OL].(2008-7-26).http://news.qq.com/a/20080716/001301.htm.
    [5]武汉法院首次尝试被害人参与量刑[EB/OL].(2010-5-18).http://www.law-lib.com/fzdt/newshtml/gddt/20100518085057.htm.
    [6]林海吟.从惩罚、预防到安抚:刑罚功能的发展呼吁被害人参与量刑[EB/OL].(2010-4-28).http://fjfy.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5336.
    [7]姚少波,周颖.被害人刑事抗诉请求权的程序保障[EB/OL].(2010-9-20).http://www.shfengxian.jcy.gov.cn/fengxian/showinfo/showinfo.aspx?docid=20758&siteid=16.
    [8] LoisHaightHerringtonet.al.,“President’sTaskForceonVictimsofCrimes”Final Report,December1982,p.72.http://www.ojp.usdoj.gov/ovc/publications/presdntstskforcrprt/front.pdf.
    [9] Edna Erez,“Victim Impact Statement,”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ed.,Trends&Issues in Crime and Criminal Justice,No.33,September1991,p.3,http://www.aic.gov.au/publications/tandi/ti33.pd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