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先秦兵家的军事伦理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先秦兵家的军事伦理思想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又颇有创新意义的课题。本文试图将先秦兵家思想置于诸子百家争鸣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对照、分析与梳理,把握其思想体系及其与先秦诸子社会伦理思想的关系,探讨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其当代军事价值。
     本文首先从社会发展、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变革来阐述先秦时期军事伦理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脉络,阐明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并介绍其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先秦兵家的伦理文化精神是建构在与诸子学说相互渗透和影响基础之上的,其吸收与融合了儒家“仁爱”观、道家“无为”观、墨家“非攻”观、法家“法治”观等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兵家的军事伦理思想:儒家“义战”、“仁本”等思想,使得先秦兵家在哲理上获得了升华;法家则从法治的角度,以其政治实践理论为兵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墨家立足于“民本”、“人道”论战,赋予了兵家伦理思想更多的人性关怀;道家以柔克刚、不争之德为兵家的战略增添了智慧的光华。
     先秦兵家的思想家们对于战争中军事伦理原则的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先秦兵家军事伦理原则主要是以仁为本、以德制胜、惟民是保。这些军事伦理原则以“仁”为主线,试图给战争穿上道德的外衣。对“德”的伦理概念做了系统化的伦理论证,强调了正义的保国安民的战争观念,衍生了古朴的军事人道主义。同时在战争中,民心的向背也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重民、爱民这一重要军事伦理原则指导看战争向着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些伦理原则的出现和总结,约束着先秦时期的战争行为,影响着人们对待战争的态度,也直接决定了中国传统军事伦理的发展方向。
     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从政治上、道德上揭示出了战争的本质,并触及了战争的经济本质。战争的最高价值形态是基于“国家”和“民众”的利益,体现为兵家的“安国保民”的最高价值取向。总之,先秦兵家的军事伦理思想认为“安国”是先秦兵家的伦理旨归。“兵”是“安国”的手段;“安国”是“兵”之目的,是最终的价值目标。
     在军事伦理思想体系中,军人的德行修养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职业德行。先秦兵家的军人伦理规范包括将帅的伦理规范与士兵的伦理规范。将帅的伦理规范从“忠君尚公”、“赏罚分明”、“爱抚士卒”、“必从已先”四个方面分析了将帅必须具备的德行修养,并从多方面对士兵的道德准则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奠定了完整的军人德行规范体系,也反映了当时军人的整体道德状况。
     先秦兵家的军事伦理思想对当代国防建设提出了战略性的启示。要安邦定国,就要重视物质力和精神力的开发、建设和积累,创造出走在时代前列的综合国力;既要重视武德规范的建立,更要重视行为和品德的养成。同时其正义、和平、人道思想对多格局局势下的世界军事形势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It is very complex and of great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to research the military ethic thoughts of the School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compare, analyze and com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Qin military ideology and the ethic thoughts of other schools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s contend, and finally discuss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e-Qin military ethic thoughts and their modern military values.
     At the very beginning, this dissertation elucidates the originatio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al tracks of the military ethics in the pre-Qin peri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 pointing out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s on which the pre-Qin military ideology is based and introducing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nd their works.
     The spirit of pre-Qin military ethic thoughts i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that various thoughts of other schools influence and infiltrate with each other; it absorbs and assimilates doctrines from other schools like fraternity and benevolence in Confucianism, non-action in Taoism, non-attacking in Mohism, law in Legalism, greatly enriching and perfecting thoughts of the School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Thoughts like "righteous wars" and "benevolence is the fundamentality" of the Confucianism sublime philosophically the School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alism, its political theories provide abundant nourishments. Based on the contention of populism and humanism, Mohism endows military ethic thoughts with humanistic concerns. Taoism's thoughts "conquering the unyielding with the yielding" and "no competition is the virtue" add splendor to the School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Philosophers of the School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military ethic principles of wars, which mainly are "based on benevolence","subduing with virtues", and "protecting people to the most extent". All these are mainstreamed by "benevolence", trying to dress wars with the garments of morality. Systematizing the concept of the 'moral and cautious war', they emphasize the justified notion of safeguarding the country and stabilize the people, thus resulting in the archaic military humanitarianism. The important military ethic principle---emphasizing and caring people guides wars developing towards the most human-oriented way. The emergence and conclusion of these military ethic principles curled the military operations in the pre-Qin period, had a great impact upon people's attitude toward war and decided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raditional military ethics of China.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ilitary ethic thoughts in pre-Qin period reveals the nature of war from the political and moral perspectives, and touches upon the economic nature of wars. The highest value foundation bases on the profits of country and people, emblematizing the highest value orientation of safeguarding nation and propitiating civilians of the School of Military Strategists. In a word, pre-Qin military ethic thoughts regard "safeguarding the nation" as the ultimate ethic essence."War" is the tool to "safeguard the nation" while "safeguarding the nation" is the aim and final value pursuit of "war".
     In the military ethic ideology, moral demeanors and cultivation of servicemen are an indispensable part, which include the virtues of generals and privates. It analyzes the necessary virtues for generals from the angles of "loyal to the emperor","clear-cut line between reward and punishment"/'protecting and caring for soldiers" and "leading exemplary effects", then formulates a series moral principles of soldiers similarly, establishing an integral normal system for servicemen's moral demeanors and cultivation and reflecting their holistic moral status.
     The military ethic thoughts in the pre-Qin period show strategic inspir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national defense. To safeguard and stabilize a country, great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the tapping, building and accumulating materials and spiritual capability by which we can create an advance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establishment of military morality; on the other hand, more importantly,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behaviors and moral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oughts of justice, peace and humanism in the pre-Qin period have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military trend under multi-conditions.
引文
① 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竖排本,1962年6月版,第762页。
    ① 《孙子·计》
    ② 龚留柱.《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J].滨州学院学报,2010,2(1):第1-6页。
    ③ 《孙子·火攻》
    ④ 俞正山.仁为兵本,兵依仁用——略论先秦兵学的人道观念及人道规则[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1):第102-106页。
    ⑤ 徐勇.《孙膑兵法》及其军事伦理思想考论[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9-14
    ① 朱延年.《孙子兵法》中的管理思想[J1.政治学研究,1987,(3):第71-75页。
    ② 赵海军.孙子学通论[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7页。
    ③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8页。
    ④ [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7页。
    ⑤ 《孙子·计》
    ⑥ 《司马法·天子之义》
    ⑦ 《司马法·定爵》
    ① 《孙膑兵法·八阵》
    ② 《孙子·谋攻》
    ③ 藩武.关于孙子用间篇[J].精忠导报,1942,(7):第18页
    ④ 傅尚逵.《孙子》的战略思想[J].中国军事科学,1988,(3):第26页
    ① [英]利德尔·哈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战略论[M].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53页。
    ② [美]柯林斯,钮先钟译.大战略[M].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5年版,第7页。
    ① 钟尉.先秦兵家思想战略管理特质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② 郑良树.孙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继承和创新[J].汉学研究,1992,10(2):第13页。
    ③ 金典戎.孙子评论[M].人民出版社,1941年版,第57页。
    ④ 黄朴民.孙子兵学与春秋哲学政治思潮[J].管子学刊,1993,第3页。
    ① 李浴日.孙子兵法新研究[M].世界兵学社,1946年版,第102页
    ② 陈启天.孙子兵法校释[M].中华书局,1944年版,第88页
    ③ 萧天石.孙子战争理论之体系[M].大江出版社,1972年版,第26页。
    ④ 陶汉章.孙子兵法概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⑤ 《孙子·谋攻》
    ① 《墨子·非攻》
    ② [民国]林夏.《孙子兵法的特色及价值》.第31页。
    ③ 《孙子·用间》
    ④ 《孙子·虚实》
    ⑤ 《孙子·形》
    ①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吴问》
    ② 《孙子·谋攻》
    ③ 《孙子·计》
    ④ 《孙子·形》
    ⑤ 《孙子·计》
    ⑥ 《孙子·计》
    ⑦ 《孙子·行军》
    ① 《孙子·军争》
    ② 《孙子·势》
    ③ 《孙子·形》
    ④ 《孙子·谋攻》
    ⑤ 《孙子·虚实》
    ⑥ 《孙子·虚实》
    ⑦ 《孙子·军争》
    ⑧ 《尉缭子·战威》
    ⑨ 《尉缭子·将理》
    ⑩ 《尉缭子·武议》
    ① 《管子·大匡》
    ① 《史记·孟荀列传》
    ② 《史记·孟荀列传》
    ③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④ 《国语·齐语》
    ①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② 《吕氏春秋·应言》
    ③ 《商君书·兵守》
    ④ 中国历代军事思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年版,第31、89页。
    ⑤ 《左传·宣公十五年》
    ① 《诗经·大雅·文王》
    ② 《论语·宪问》
    ③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④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⑤ 《易·复·上六》
    ⑥ 《易·需·九三》
    ⑦ 《易·蒙·上九》
    ⑧ 《易·同人·九三》
    ⑨ 《易·晋·六三》
    ⑩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①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②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① 《孙子兵法·行军》
    ② 《孙子兵法·军形》
    ① 《史记·陈胜世家》
    ② 《吕氏春秋·不二》
    ③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0页。
    ①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62页。
    ②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1页。
    ③ 《孙子》, 《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④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96页。
    ① 高诱注《吕氏春秋》, 《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13页。
    ②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62-1763页。
    ①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694页。
    ②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69页。
    ③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347页。
    ①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诸子集成补编》第四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33页。
    ②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6册,第99页
    ① 《孙子·计》
    ① 吴新颖.有容乃大——论宽容与和谐社会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7, (5):67-68。
    ② 《孙子·用间》
    ③ 《孙子·用间》
    ① 《吴子·图国》
    ② 《尉缭子·兵令上》
    ③ 《司马法·仁本》
    ④ 《司马法·天子之义》
    ⑤ 《孙子集注十三卷·自序》
    ① 《史记·太史公自序》
    ② 《史记·太史公自序》
    ③ 《孙子·九变》
    ④ 《孙子·地形》
    ① 《论语·颜渊》
    ② 《论语·述而》
    ③ 《论语·述而》
    ①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② 《老子·第61章》
    ③ 《老子·第30章》
    ④ 《老子·第31章》
    ⑤ 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M]第一卷.1949年版,第342页。
    ⑥ 《老子·第57章》
    ① 《老子·第57章》
    ② 《老子·第3章》
    ③ 《老子·第44章》
    ④ 《老子·第69章》
    ⑤ 《老子·第76章》
    ⑥ 《老子·第76章》
    ① 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M]第一卷.1949年版,第342页。老子·第30章》
    ② 《老子·第68章》
    ③ 《老子·第73章》
    ④ 《老子·第66章》
    ⑤ 《老子·第30章》
    ⑥ 《老子·第30章》
    ⑦ 《老子·第69章》
    ① 《老子·第31章》
    ② 《老子·第30章》
    ③ [清]揭暄.《兵经百篇》。
    ④ 《孙子·始计》
    ⑤ 《孙膑兵法·威王问》
    ⑥ 《六韬·文韬·兵道》
    ⑦ 《尉缭子·武议》)
    ⑧ 《六韬·文韬·盈虚》
    ⑨ 《六韬·武韬·发启》
    ⑩ 《六韬·文韬·大礼》
    ① 《六韬·文韬·守国》
    ② 《六韬·武韬·文启》
    ③ 《孙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4页下。
    ④ 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0-21页。
    ⑤ 《六韬·文韬·兵道》
    ⑥ 《 六韬·武韬·发启》
    ⑦ 《孙子·始计》
    ⑧ 《老子·第36章》
    ⑨ 《孙子·虚实》
    ⑩ 《尉缭子·武议》
    ① 《老子·第78章》
    ② 《老子·第16章》
    ③ 《老子·第57章》
    ④ 《孙子·兵势》
    ⑤ 《六韬·武韬·文启》
    ⑥ 《淮南子·要略》
    ⑦ 《墨子·天志》
    ① 《墨子·兼爱中》
    ② 《墨子·兼爱下》
    ③ 《墨子·兼爱下》
    ④ 《墨子·兼爱上》
    ⑤ 《墨子·尚贤上》
    ① 《墨子·尚贤上》
    ② 《墨子·尚贤上》
    ③ 《墨子·尚贤上》
    ④ 《墨子·兼爱上》
    ⑤ 《墨子·天志中》
    ⑥ 《墨子·天志》
    ① 《孙膑兵法·行篡》
    ② 《吴子·图国》
    ③ 《吴子·料敌》
    ④ 《六韬·文韬·上贤》
    ⑤ 《墨子·小取》
    ⑥ 《孙子·用间》
    ⑦ 《孙子·计》
    ⑧ 《尉缭子·战威》
    ⑨ 《尉缭子·武议》
    ⑩ 《司马法·仁本》
    ① 《六韬·文韬·国务》
    ② 《六韬·文韬·国务》
    ③ 《六韬·文韬·上贤》
    ④ 《六韬·文韬·上贤》
    ⑤ 《尉缭子·武议》
    ⑥ 《孙子·计》
    ⑦ 《孙子·用间》
    ① 《韩非子·奸劫拭臣》
    ② 《韩非子·备内》
    ③ 《韩昨子·外储说右上》
    ④ 《商君书·开塞》
    ⑤ 《韩非子·有度》
    ⑥ 《韩非子·主道》
    ① 《韩非子·二柄》
    ② 《管子·治国》
    ③ 《管子·治国》
    ④ 《管子·权修》
    ⑤ 《商君书·靳令》
    ⑥ 《商君书·算地》
    ⑦ 《商君书·去强》
    ⑧ 《孙子·计》
    ① 《孙子·计》
    ② 《孙子·计》
    ③ 《吴子·论将》
    ④ 《司马法·天子之义》
    ⑤ 《司马法·天子之义》
    ⑥ 《司马法·天子之义》
    ① 《慰缭子·战威》
    ② 《慰缭子·将理》
    ① 《司马法·严位》
    ② 《司马法·仁本》
    ① 马全江,霍述艳.《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4):1-3。
    ② 《孙子·火攻》
    ③ 《孙子·火攻》
    ④ 张预:《孙子注》
    ⑤ 《孙子·九变》
    ⑥ 《孙子·计》
    ⑦ 《孙子·形》
    ⑧ 《孙子·形》
    ① 《司马法·天子之义》
    ② 《司马法·仁本》
    ③ 《司马法·仁本》
    ④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⑤ 《尉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9页。
    ⑥ 《孙子·作战》
    ⑦ 《孙子·谋攻》
    ⑧ 《尉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页。
    ① 《吴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7页。
    ② 《尉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8页。
    ③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④ 《孙子·行军》
    ⑤ 《孙子·计》
    ① 《孙子·虚实》
    ② 《孙子·谋攻》
    ③ 《孙子·谋攻》
    ④ 《孙子·谋攻》
    ⑤ 《六韬·文韬·文师》
    ① 李防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312页。
    ② 杜佑.《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85页。
    ③ 《六韬》, 《文渊阁四库全书》7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4页。
    ④ 《六韬》,《文渊阁四库全书》7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7页。
    ⑤ 《尉缭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3页。
    ⑥ 《孙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7页。
    ⑦ 《孙子书校解引类·孙子书序》
    ① 《孙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47页。
    ② 《孙子·火攻》
    ③ 《尉缭子·兵令上》
    ④ 《司马法·仁本》
    ① 《司马法·仁本》
    ② 《孙子·地形》
    ③ 《孙子·行军》
    ④ 《孙子·谋攻》
    ⑤ 《吴子·治兵》
    ⑥ 《尉缭子·战威》
    ⑦ 《六韬·龙韬·励军》
    ⑧ 《左传·桓公十一年》
    ⑨ 《左传·成公十三年》
    ① 《史记·吴起列传》
    ②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92页。
    ③ 陈晓兵.军人德性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28页。
    ④ 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① 《吴子·图国》
    ② 《尉缭子·十二陵》
    ③ 《孙子·计》
    ④ 《孙子·虚实》
    ⑤ 《孙子·形》
    ⑥ 《孙子·军形》
    ① 《孙膑兵法·将义》
    ② 《司马法·仁本》
    ③ 《司马法·仁本》
    ④ 《吴子·图国》
    ① 《吴子·图国》
    ② 《孙膑兵法·篡卒》
    ③ 《孙子·行军》
    ④ 《司马法·天子之义》
    ⑤ 《孙子·行军》
    ⑥ 《司马法·仁本》
    ① 《司马法·仁本》
    ② 《管子·牧民》
    ③ 《孟子·尽心下》
    ④ 《司马法·定爵》
    ⑤ 《尚书·商书·汤誓》
    ⑥ 《尚书·甘誓》
    ⑦ 《尚书·周书·多士》
    ① 《慰缭子·战威》
    ② 《尉缭子·兵谈》
    ③ 《尉缭子·战威》
    ④ 《尉缭子·战威》
    ⑤ 《尉缭子·战威》
    ⑥ 《尉缭子·战威》
    ① 《孙子·计》
    ② 《荀子·议兵》
    ① 《司马法·仁本》
    ② 《尉缭子·战威》
    ③ 《尉缭子·武议》
    ④ 《六韬·武韬·发启》
    ⑤ 《吴子·图国》
    ⑥ 《孙膑兵法·八阵》
    ⑦ 《六韬·文涛·国务》
    ⑧ 《六韬》,《文渊阁四库全书》72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1986年版,第335页。
    ① 《史纪·周本纪》
    ② 《孟子·尽心上》
    ③ 《史纪·周本纪》
    ④ 《孙膑兵法·兵失》
    ⑤ 《孙子·用间》
    ⑥ 《孙子·用间》
    ⑦ 《孙子·地形》
    ① 《尉缭子·战威》
    ② 《尉缭子·武议》
    ③ 《尉缭子·治本》
    ④ 《左传·桓公六年》
    ⑤ 《左传·僖公十九年》
    ⑥ 《史记·吴太伯世家》
    ⑦ 《孙子·用间》
    ① 谈际尊.中国传统军事伦理的价值取向[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26(4):95-97。
    ② 《尚书·周书·无逸》
    ① 《司马法·仁本》
    ② 《司马法·仁本》
    ③ 《司马法·严位》
    ④ 《司马法·定爵》
    ⑤ 《尚书·商书·汤誓》
    ⑥ 《尚书·甘誓》
    ⑦ 《尚书·周书·多士》
    ① 《孟子·离娄》
    ② 《战国策·秦策四》
    ③ 《战国策书录》
    ④ 《吴子·图国》
    ① 《尉缭子·武议》
    ② 《尉缭子·兵令》
    ③ 《尉缭子·攻权》
    ④ 《尉缭子·兵权》
    ⑤ 《尉缭子·兵令》
    ⑥ 《尉缭子·武议》
    ⑦ 《尉缭子·武议》
    ⑧ 《尉缭子·武议》
    ⑨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①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②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③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④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8页。
    ① 《孙子·作战》
    ② 《孙子·作战》
    ③ 《吴子·应变》
    ④ 《孙子·计》
    ① 《孙子·谋攻》
    ② 《孙子·火攻》
    ① 《司马法·定爵》
    ② 《司马法·仁本》
    ③ 《尉缭子·兵令》
    ④ 《尉缭子·制谈》
    ⑤ 《吴子·图国》
    ⑥ 《吴子·论将》
    ⑦ 《尉缭子·武议》
    ⑧ 《尉缭子·兵教》
    ⑨ 《吴子·图国》
    ⑩ 《吴子·图国》
    ① 《孙子·军争》
    ② 《孙子·军争》
    ③ 《孙子·火攻》
    ④ 《孙子·计》
    ⑤ 《孙子·九地》
    ⑥ 《孙子·谋攻》
    ① 《孙子·计》
    ② 《孙子·火攻》
    ③ 《六韬·武韬》
    ④ 《六韬·武韬》
    ⑤ 《六韬·文韬》
    ① 《孙子》,《文渊阁四库全书》72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6页。
    ② 张德湘.伦理学视阈内的高技术战争与军事伦理观[J].科技文化传播,358-361。
    ③ 《孙子·计》
    ④ 《六韬·文韬·论将》
    ⑤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① 《孙子·火攻》
    ② 《孙子·用间》
    ③ 《孙子·火攻》
    ④ 《孙子·九变》
    ⑤ 《孙子·地形》
    ① 《左传·成公十三年》
    ②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③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④ 《孙子兵法·军争》
    ⑤ 《左传·成公十三年》
    ① 《孙子·地形》
    ② 《司马法·仁本》
    ③ 《孙子·形》
    ① 《孙法·地形》
    ② 《孙子·九变》
    ① 《六韬·龙韬》
    ① 《孙子·军争》
    ② 《孙子·九地》
    ③ 《孟子·公孙丑下》
    ④ 《荀子·王制》
    ① 《将略要论》
    ② 《孙子·形》
    ③ 《吴子·图国》
    ④ 《孙膑兵法·月战》
    ⑤ 《周易大传》
    ① 《六韬·武韬·兵道》
    ② 《孙膑兵法·威王闻》
    ③ 《吴子·图国》
    ④ 《吴子·料敌》
    ⑤ 《吴子·治兵》
    ⑥ 《吴子·治兵》
    ① 陈晓兵.军人德性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 《黄石公三略》
    ③ 《尉缭子·天官》
    ④ 《尉缭子·战威》
    ⑤ 《尉缭子·战威》
    ① 《六韬·龙韬·王翼》
    ② 《孙子·作战》
    ③ 若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页。
    ④ 《孙子·谋攻》
    ⑤ 丁言.中国传统道德的传承活力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03,(12):59-62。
    ⑥ 《孙子·军争》
    ⑦ 《孙子·火攻》
    ⑧ 《孙子·火攻》
    ① 《孙子·地形》
    ② 《孙子·计》
    ③ 《六韬·文韬·国务》
    ④ 《六韬·文韬·国务》
    ⑤ 《六韬·武韬·发启》
    ⑥ 《尉缭子·武议》
    ⑦ 《尉缭子·兵教》
    ⑧ 《孙膑兵法·见威王》
    ⑨ 《六韬·龙韬·励军》
    ① 《六韬·龙韬·励军》
    ② 《孙子·地形》
    ③ 《孙子·地形》
    ④ 《孙子·九地》
    ⑤ 《孙子·九地》
    ⑥ 《吴子·图画》
    ⑦ 《吴子·治兵》
    ⑧ 《吴子·论将》
    ⑨ 《尉缭子·兵令》
    ⑩ 《尉缭子·攻权》
    ① 《尉缭子·武议》
    ② 《尉缭子·战威》
    ③ 《尉缭子·十二陵》
    ④ 《尉缭子·治要》
    ⑤ 《孙子·行军》
    ⑥ 《孙子·行军》
    ⑦ 《孙子·行军》
    ⑧ 《孙子·地形》
    ⑨ 《孙子·计》
    ⑩ 《尉缭子·兵谈》
    ① 《尉缭子·兵权》
    ② 《尉缭子·兵令》
    ③ 《孙子·作战》
    ④ 《六韬·龙韬·论将》
    ⑤ 《六韬·龙韬·立将》
    ⑥ 《孙膑兵法·将义》
    ⑦ 《孙膑兵法·将义》
    ⑧ 《孙膑兵法·篡卒》
    ① 《尉缭子·兵权》
    ② 《尉缭子·兵权》
    ③ 《尉缭子·兵教》
    ④ 《吴子·图国》
    ⑤ 《吴子·论将》
    ⑥ 《吴子·图国》
    ⑦ 《吴子·论将》
    ⑧ 《吴子·论将》
    ①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93页。
    ② 《尉缭子·武议》
    ③ 徐炳杰.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主体伦理意识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1):102-105。
    ④ 《金陀粹编》卷四、《行实编年》卷一
    ① 《孙子·九地》
    ② 《孙子·军争》
    ③ 《孙子·作战》
    ④ 《孙子·行军》
    ⑤ 《吴子·治兵》
    ⑥ 《吴子·论将》
    ⑦ 《吴子·图国》
    ① 蔡锷:《曾胡治兵语录·第八章、<仁爱>》
    ② 《司马法·仁本》
    ③ 《孙子·作战》
    ④ 明·程子颐《武备要略卷一·军礼》
    ⑤ 《周易卷二·师》
    ① 《吴子·励士》
    ② 《吴子·图国》
    ③ 《吴子·励士》
    ④ 《吴子·料敌》
    ⑤ 《吴子·励士》
    ⑥ 《吴子·励士》
    ①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164页。
    ② 《孙子·谋攻》
    ① 《孙子·计》
    ② 《孙子·形》
    ③ 《孙子·形》
    ④ 《孙子·谋攻》
    ⑤ 《孙子·虚实》
    ⑥ 《孙子·虚实》
    ⑦ 《孙子·军争》
    ⑧ 《孙子·计》
    ⑨ 《孙子·势》
    ① 于巧华.现代军事科研与科学家的责任[M].军事伦理学研究,北京:蓝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② 何兹全.把和谐思想融入人类发展[N].人民日报,2005-08-16。
    ③ 《孙子·谋攻》
    ④ [日]三好修《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
    ① 薄一波.让《孙子兵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N].人民日报,1991年7月30日第4版。
    ② 《尉缭子·将理》
    ③ 《尉缭子·武议》
    ① 《孙子·九地》
    ② 《孙子·九地》
    [1]孙子兵法[M].
    [2]孙膑兵法[M].
    [3]吴子兵法[M].
    [4]六韬[M].
    [5]司马法[M].
    [6]老子[M].
    [7]乐记[M].
    [8]论语[M].
    [9]管子[M].
    [10]大学[M].
    [11]易经[M].
    [12]墨子[M].
    [13]孟子[M].
    [14]荀子[M].
    [15]庄子[M].
    [16]韩非子[M].
    [17]吕氏春秋[M].
    [18]商君书[M].
    [19]晏子春秋[M].
    [20]朱子语类[M].
    [21]尉缭子[M].
    [22]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23]班固.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孔颖达.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5]诸子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6]李日方.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7]朱熹.周易·本易[M].北京:世界书局,1936.
    [28][清]惠栋.易汉学·易尚时中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9]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7.
    [30]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
    [32]二十二子·淮南子·论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3]二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4]横渠易说[M].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骆自强.传统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邓蜀生,张秀平,等.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5]郭沫若.青铜时代[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罗国杰,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7]毛泽东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王永盛、张伟.毛泽东的军事艺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
    [10]柴宇球.毛泽东大智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11]顾智明.中国军事伦理文化史[M].北京:海潮出版社,1997.
    [12]张建国.帝制时代的中国法[M].北京:北京滋律出版社,1999.
    [13]雷海宗.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4]帝王世纪辑存[M].北京:中华书局,1964.
    [15]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6]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7]班固.汉书·艺文志[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竖排本,1962.
    [18]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竖排本,1959.
    [19]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0]张岱年.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1]罗国杰主.中国传统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2]罗国杰,夏伟东.以德治国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3]杨天宇.礼记泽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5]刘明华.大同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6]朱伯崑.易学哲学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27]王富仁:重温大同梦[A],刘明华:大同梦[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8]游唤民.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M].长沙:岳麓书社,1994.
    [29]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30]朱师辙.商君书解话定本[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31]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32]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3]何联奎.中国礼俗研究[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73.
    [34]张岱年.文化与价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5]周文柏主编.中国礼仪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6]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7]黄钊.中国道德文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8]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39]任剑涛.伦理王国的构造——现代性视野中的儒家伦理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0]沈玉成等.春秋左传学史稿[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41]杜维明.人性与自我修养[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42]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3]中国古典名著文库整理组.四书五经[M].乌香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44]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45]牟宗三.中国圣人论[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年.
    [46]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联书店,1996.
    [47]冯沪祥.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48]罗永麟.先秦诸子与民间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49]陈谷维.儒家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0]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52]李养正.道教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3]王泽应.自然与道德——道家伦理道德精髓[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54]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5]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6]吕锡琛 道家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57]吕思勉.先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8]钮先钟.孙子三论·从古兵法到新战略[M].台北: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59]荣震华.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60]王联斌.中华武德通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
    [61]李世俊.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62]吴如嵩.孙子兵法浅说[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3.
    [63]夏瑰琦.伊斯兰教与穆斯林生活[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64]余潇风.国际关系伦理学[M].北京:长征出版社,2002.
    [66]赵海军.孙子学通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0.
    [66]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卡尔·波普尔.无穷的探索——思想自传[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2]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M].何勤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上下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64.
    [4]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5]亚里斯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6]戈尔丁.法律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7]彼彻姆·L·彼彻姆,雷克勤等译.哲学的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9]麦克斯·韦伯,朱红文等译.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0]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1]孟德斯鸠,张雁琛译.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2]卢梭,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约翰·罗尔斯,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
    [14]施特劳斯,克罗波西主编,李天然译.政治哲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
    [15]J·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6]阿·施韦兹,陈泽环译.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7]罗素,秦悦译.中国问题[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8]麦克斯·韦伯,王容芬译.儒教与道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19]马文·哈里斯,李培茱、高地译.文化人类学[M].东方出版社,1988.
    [20]彼得·伯克,姚明、周玉鹏等译.历史学与社会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1]杜维明:论中庸:儒家宗教性研究[M].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9.
    [22]罗伯特·F·墨菲,王卓君等译.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麦克斯·缪勒,金泽译,陈观胜校.宗教的起源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4]川岛武宜,申政武等译.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2]若米尼著,钮先钟译.战争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3]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4]理查德·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15.
    [35]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6]曾德昭.大中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7]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38]列宁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9]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0]列宁全集[M].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1]列宁全集[M].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2]列宁全集[M].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3]列宁全集[M].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4]罗素.西方哲学史[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45]L. Freedman. The Evolution of Nuclear Strategy[M]. The Macmillan Press,1981.
    [46]The Future of Strategic Deterrence[M]. Christoph Berram. The Macmillan Press,1981.
    [47]Michael Howard. The Causes of Wars[M]. Guerrse Press,1983.
    [48]Potter, R. B. War and moral discourse [M]. Richmond, Va.:John Knox, 1969.
    [49]C, Vann, "The Ape of Reinterpretation", in "The Debate Over Thermonucler Straegy", Boston,1965.
    [50]Kemp, K. W. Just-war theory:A reconceptualization [M]. Public Affairs Quarterly 2:121-141,1988.
    [51]Wasserstrom, R. A., ed. War and morality[M]. Belmont, Calif.:Wadsworth, 1970.
    [52]Russel, F. H. The just war in the Middle Ages[M].u. K., Cambridge Univ. Press,1975.
    [53]Walzer. M. Just and unjust Wales[M].New York:Basic Books,1977.
    [54]L.鲍林.告别战争:我们的未来设想[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55]孔汉思.全球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钟尉.先秦兵家思想战略管理特质研究[D].河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李桂生.先秦兵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4]陈琳.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现代诠释[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王媚.儒家德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孙琴.《墨子》军事伦理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丁长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8]赵忠海.试论墨子“非乐”的宗教文艺观[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林松波.试论孔子的“大一统”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胡垚.论“兼爱”理论的阶段性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1]苗彦恺.朱熹与黑格尔伦理思想之比较[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2]李筠.韩非子的政治哲学[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3]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夏伟东,胡德荣.论军事伦理学的研究对象[J].道德与文明,1990,(01).
    [2]夏伟东,石家祥.全军首次军事伦理学学术讨论会综述[J].道德与文明,1990,(01)
    [3]夏伟东,胡德荣.军事伦理学的意义[J].道德与文明,1990,(02).
    [4]唐凯麟.当代军事道德关系的理性展示——《当代军事伦理学》述评[J].伦理学研究,2005,(01).
    [5]夏伟东,胡德荣.军事伦理学的任务[J].道德与文明,1990,(03).
    [6]吴尘,刘华忠.论军事伦理学的军事价值开发[J].党政干部论坛,2007,(S2).
    [7]翁世平,孙君,天羽.中国军事伦理学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01).
    [8]赵枫.军事伦理学应当研究道德战范畴[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04).
    [9]道德与文明1990年1—6期总目录[J].道德与文明,1990,(06).
    [10]丁雪枫.伦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成果——评《伦理学大辞典》[J].伦理学研究,2004,(03).
    [11]刘庆.先秦齐国兵学的产生与发展[J].管子学刊,1994,(03)。
    [12]徐方平,官翠玲.浅析吴起的军事后勤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5).
    [13]高淑清.中国古代谋略文化探赜[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04)。
    [14]廉志端.孙子权变思维与现代企业经营谋略[J].商业研究,2001,(01).
    [15]徐勇.《孙子兵法》与中国原典兵书研究[J].滨州学院学报,2005,(5).
    [16]陈明凡,宋衍涛.先秦政治冲突思想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1)
    [17]霍尔姆斯·罗尔斯顿.遵循大自然[J].哲学译丛,1998年第4期.
    [18]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J].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19]张岱年.儒学与现代化[J].东岳论丛,1988年第6期.
    [20]张岱年.探索孔子思想的真谛[J].孔子研究,1989年第3期.
    [21]范勇.试论先秦时期的理想人格[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2]徐虹.先秦时期个体社会化思想探微[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4)
    [23]唐贤秋.先秦诸子的廉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初探[J].唐都学刊,2003,19(2)
    [24]张怀承,贺韧.论天人合德的理论意蕴[J].伦理学研究,2004,第6期.
    [25]张怀承.论天人合德与道德价值的定位[J].伦理学研究,2002,第2期.
    [27]W·F·弗兰克纳.伦理学与环境[J].哲学译丛,1994年第5期.
    [28]周游,牛雄鹰.《孙子兵法》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J].管理观察,2010年第23期.
    [29]吴成刚,祝恩东,邱劲松.浅析《孙子兵法》中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22期.
    [30]孙芳.《孙子兵法》用人之道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1]孙洪星.《孙子兵法》中的管理之道[J].建造师,2009年第9期.
    [32]高崇.孙子“修道而保法”的治军思想与企业管理[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5年第8期.
    [33]张英杰.管理中的“穷寇勿迫,围师必阙”[J].农村经济与科技:农业产业化,2010年第4期.
    [34]黄朴民.先秦军事思想发展的概况及其特色[J].济南大学学报,2000,10(4)
    [35]龚留柱.《孙子兵法》与先秦军事伦理思想的发展[J].滨州学院学报,2010,26(1)
    [36]何迎春,田道法,贺腊军,等.儒家“智”与现代和谐医患的构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4).
    [37]吴新颖.有容乃大——论宽容与和谐社会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7,(5).
    [38]马全江,霍述艳.《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4).
    [39]长沙马王堆汉墓《古佚书》[J].文物,1974,(10).
    [40]胡东原,张德湘.先秦兵家军事伦理思想研究[J].学海,2003,3.
    [41]汤一介.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J].中国文化研究,2000,(4).
    [42]徐炳杰.中国古代军事爱国主义主体伦理意识探析[J].江汉大学学报,2001,18(1)
    [43]晃呈.论兵家和儒家管理思想的融通[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2)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8-2.
    [2]张立文.和合文化与21世纪的展望[N].人民政协报,2001-01-16.
    [3]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N].文汇报,2004-11-01.
    [4]胡锦涛.努力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地发展[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5]胡锦涛.在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3-11.
    [6]薄一波.让《孙子兵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N].人民日报, 1991-7-30.
    [7]何兹全.把和谐思想融入人类发展[N].人民日报,2005-08-16.
    [8]中国孙武网http://www.sunwu.cn
    [9]中国墨学网http:www.chinamoxue.net
    [10]中国儒学网http:www.confuchina.com
    [1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12]博学人中国史http://zhongguoshi.boxueren.com
    [13]一元一国学网http://www.yiyuanyi.org
    [14]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http://www.wanfangdata.com.cn
    [15]维普资讯网http://oldweb.cqvip.com
    [16]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